《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教案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教案(精选10篇)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教案 篇1

1.1为什么要学习《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这门课程?有什么用处?

首先,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也是一门基础课程。与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及幼儿园的各领域活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学习《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这门课程,我们可以了解到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在对儿童的身体构造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对儿童进行科学的保健。为将来在学前教育岗位上做好幼儿的保育教育工作打好基础。1.2什么是健康?如何去评价儿童的健康? 案例:

琪琪和妈妈去逛商店,琪琪很喜欢柜台上的芭比娃娃,妈妈出于各种原因没有买,此时的琪琪就开始哭闹、尖叫、在地上打滚、用头撞墙、撕东西、扯自己的头发。琪琪的表现正常吗?根据健康的定义标准我们来谈谈琪琪的行为是否健康。

WHO(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1)躯体健康,无躯体疾病(生长发育良好机能协调发展,体格强健)1)生长发育良好,体型正常,身体姿势端正(小胖子)2)机体对内外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 3)体能发展良好(运动能力)引导不爱运动的孩子运动(2)心理健康,无心理疾病

1)智力发展正常(两岁半了,依然不能很好的辨认颜色)2)具有良好的情绪特征 3)个性特征良好

4)社会适应良好(自闭症儿童)5)没有明显的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 回过头来,我们看一下琪琪的行为。妈妈不给琪琪买娃娃,琪琪便大喊大叫,在地上打滚。琪琪她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我们可以说琪琪在心理健康上存在着问题。

因此健康必须包括两个部分,躯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儿童时期是培养心理健康和躯体健康的重要时期。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只会上课是不够的,必须要学会正确认识儿童的身心特点,保障儿童的健康发展。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第一章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第一章是基础章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章,主要介绍学前儿童身体各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特点,要求掌握幼儿身体八大系统及感觉器官相关的卫生保健措施。正确的认知儿童的身体。

我们来回忆一下人体的基本形态。我们的身体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包括头部、颈部、躯干和四肢。

第一章学前儿童生理特点及卫生保健

第一节 奇妙的人体 1.人体的基本形态

人体的分部及名称

头部(脑颅—颅腔—脑,面颅:眼,耳,鼻,口)颈部

躯干 前面 胸 部

腹 部

后面 腰 部

背 部

臀部 四肢 上肢 上 臂

前 臂

下肢 大 腿

小 腿

足 2.人体的基本结构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2.1细胞

细胞是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 皮肤(上皮细胞)、肌细胞、血细胞、神经细胞 不同形态的细胞功能不同

如肌细胞具有收缩是功能,神经细胞能产生和传导兴奋 2.2组织

一类细胞聚合在一起构成组织。

上皮组织:保护、分泌、吸收和排泄的功能

结缔组织:连接、支持、保护和营养,如脂肪组织、淋巴、血液、软骨等 肌肉组织:平滑肌、骨骼肌、心肌(通过肌细胞的收缩和舒张来进行运动)神经组织:神经元、神经胶质组成(传导信号)2.3器官

不同的组织巧妙的搭配起来就形成了器官。(不同组织经发育分化,并相互结合构成特定形态和特定功能的器官)

如心脏、肾脏、脑、耳、眼、血管等。2.4系统

不同的器官结合起来,完成某一项功能就是系统。人体共有八大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

3.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和生理功能调节 3.1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

人体具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等基本生理特征。其中新陈代谢是其他特征的基础。

3.2人体的生理功能调节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为什么紧张时想上厕所?为什么心情不好食欲减退?说明我们的生理活动受到什么的调节。(神经调节)

为什么在青春期的时候会出现第二性征的发育?说明我们的生理活动还受到什么的调节。(体液/激素调节)

1、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依靠反射来进行,反射的途径是反射弧。(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2、体液调节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调节方式,特征是作用范围广泛、作用缓慢持久。(脑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胰岛、卵巢/睾丸)

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侏儒症 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巨人症

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呆小症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甲亢

由于缺碘、饮水使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大脖子病 例子:观看篮球比赛。

大脑皮层兴奋——使肾上腺激素分泌——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管扩张、面红耳赤。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相互影响的,体液调节受神经调节的控制,体液调节也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3、器官、组织、细胞的自身调节是指不依赖于神经调节或体液调节二产生的适应性调节。(范围较小、不灵敏)

肌肉的力量与肌肉纤维的长度是成正比的。复习:

幼儿园经常出现幼儿尿裤子的情况,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怎样去解决?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小孩子可能是玩累了忘记尿尿,或者憋尿肌控制不好都会导致的。小孩子如果不是太频繁的话,就不是病。但如果经常不分时间地点的尿裤子的话,就有可能是疾病。需要到医院检查。

解决:主要以教育为主,可以通过训练纠正。让小孩一次不要喝太多的水,或者按时去上厕所。也可以适当的憋尿来控制憋尿肌,但不要过度。

第二节 学前儿童各大系统特点及卫生保健 1.运动系统 1.1骨骼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教案 篇2

2015年, 我国全面推行教师资格全国统考 (以下简称国考) , 改革后必须考试合格, 方可申请教师资格证。就报考资格而言, 《教师法》规定:报考幼儿园教师资格, 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或中等幼师学历。

就考试内容来看, 2011年,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和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 (试行) , 将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其中, 笔试包括:“综合素质”与“保教知识与能力”两部分。面试部分又包括必答题、现场展示和专家答辩三个环节。

由此可见, 幼儿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是大型的、正规的、具有选拔机制的考试, 对考生, 特别是中等师范学校在校生和教师提出了莫大的挑战。但同时, 此项改革打破了教师资格终身制, 长远来看, 对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力。

二、国考背景下中师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困境

在国考背景下, 中师课程教学现状如何?困境在哪?接下来, 我们将作如下探讨。

可以用步履维艰来形容国考背景下的中职课堂教学现状。究其原因如下:

(一) 中师生文化功底薄弱

中师生的生源大多来源于初中毕业生。由于年龄的原因与经验的制约, 其理解能力仅停留在感性经验的层面, 不善于归纳、推理、总结。纵览国考题型, 更多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综合能力。比如设计活动方案的题, 就是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整合过程。这对中师生来说, 是一项很大的挑战。

(二) 传统课程教学的取向

中师学校作为职校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 也具有职校课程教学的共性, 即重实操轻理论。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倡导多年, 但是会操作仍成为考核中职生能力的重要目标之一。如《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 因为学生需要通过保育员、育婴师等国家资格证工种的考试, 自然我们的课程教学会出现轻理论重操作的导向。过多拘泥于机械的操作手段, 淡化增强意识的培养, 会让我们的课程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当然, 也就无法在国考背景下应刃而战。

三、国考对中师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如何在国考背景下优化我们中师课程教学?笔者认为标准有两个:

其一, 课程必须是符合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如果光图形式的光鲜, 却忽略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违背其能力发展的规律, 再光鲜的形式也无法将我们的教学改革推进一步。

其二, 要将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着力点。要切实根据考试内容, 对照能力标准。比如, 依据国考中保教知识与能力生活模块的考试内容,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课程相应的具体目标为: (1) 熟悉幼儿园一日生活的主要环节, 具有将教育融入生活的意识。 (2) 了解幼儿生活常规的内容和要求以及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方法。 (3) 了解幼儿保健、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处理常见问题与突发事件的基本方法。

在三维目标中, 相比知识、技能, 情感目标更需要教师潜移默化地培养。知识和技能可以迅速帮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而意识将决定其活动的层次与深度。作为一名即将踏入岗位的准教师, 还是一位迎战国考的考生而言, 他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技能的运用程度可以通过经验的积累而加深, 唯有意识的提升更具难度, 并且他的意识将会影响到幼儿的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 通过教学实践, 笔者提出新的课型, 提炼为“1、2、3、4”来概括, 即:

1.一个任务。

2.两条主线:提升职业能力;应对国考能力。

3.三种能力:动口、动手、动脑。

4.四个环节:想一想、议一议、练一练、评一评。

此文中, 将以《学前卫生与保育》中“乳牙”一节为例, 意在抛砖引玉, 见微知著, 呈现新课型。

(一) 一个任务

学习, 最忌囫囵吞枣。打个比方, 课程好比是大树, 章节就是枝干, 知识点就是果实。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必须重视这门课的逻辑体系。教学的过程就是强化章与节、节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每一课时可以设置一个任务, 需要调用相关知识点, 运用多种能力完成这个任务。有的放矢, 既符合课程的逻辑性, 又能使课堂充满活力感。以乳牙为例:

单一的教学:第一课时, 以解决乳牙的特点、龋齿的成因、危害以及保护乳牙的方法为重点。中师生需要具备引导幼儿认识龋齿的危害, 培养幼儿爱护牙齿的意识。

整合的教学:第二课时, 设计以“乳牙保健”为任务的主题活动。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建构框架, 学生运用儿歌、游戏、绘本等体验活动引导幼儿掌握刷牙的方法, 培养幼儿爱护牙齿的意识。这种整合的过程需要调动若干相关知识点, 是真正的学以致用。

(二) 两条主线与三种能力

两条主线, 即:一条为提升职业能力, 另一条为国考应对能力。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始终贯彻职业能力培养与国考能力培养两条主线, 两手都要抓。既要提高学生在日后岗位上的实操能力, 又要应对眼下国考应试中出现的问题。

三种能力笔者归纳了三种重要的能力, 即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这三者对我们中师课堂教学的意义在于:

动口:通过表达讨论的观点、评价任务完成的情况, 可以帮助中师生进一步理清头脑中的思路,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动手:通过体验感知、动手操作获得的经验可以帮助中师生理解复杂的概念, 并且印象深刻, 符合“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动脑:分析、设计完成任务的方案, 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 可以帮助中师生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以下就以鱼骨图的方式呈现两条主线和三种能力在《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中的交叉运用, 以“乳牙保健”这一节为例。

(三) 四个环节

上文已经对一个任务、两条主线、三种能力进行了大致介绍。接下来谈一谈具体的四个组织教学环节, 分别是:

想一想:通过任务驱动, 明确学习指向, 激发学习兴趣。

说一说:通过表述观点, 设计方案, 提高构思设计能力。

练一练:通过动手操作加深感悟, 提高操作水平。

评一评:通过反思评价促进提升, 寻找改进方向。

以乳牙保健第二课时为例, 可以尝试设计如下:

想一想中,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发现幼儿龋齿了怎么办。说一说中, 讨论方案, 作为教师, 你该用什么方法引导幼儿重视爱护乳牙。练一练中, 通过跟牙齿主题相关的游戏、绘本、儿歌实操体验, 呈现成果。评一评中, 对别人的活动进行评价, 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 以反思促提升。

通过上述四个环节, 就这节课而言, 从想一想、说一说、练一练到评一评, 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的, 最终达到知情合一。而本节课正是通过这三次飞跃实现教学目标, 提升学生能力。

第一次飞跃:从想一想到说一说

通过设置任务进行导入, 鼓励他们思考, 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而接下来的说一说更是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

第二次飞跃:从说一说到练一练

练一练这个环节, 是学生各种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大比拼。通过设计方案, 展示成果, 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突出。

第三次飞跃:从练一练到评一评

评一评, 也是本节课的再一次提升。反思能力是一个幼儿教师最需要具备的。以自评、互评、教师点拨的方式多维角度进行评价, 既可以相互学习, 共享知识, 同时可以促进小组再次反思、改进方案, 有利于学生在岗位任务上提升进步, 实现有效教学。

总体而言, 这节课实现了知情合一, 实现了备战国考与职业能力两条线的目标, 实现了理论与应用接轨, 这也是我们中师课堂改革与创新的方向。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全国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对中师课程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国考背景下扛住压力, 游刃有余, 如何使我们中师课堂摆脱困境, 焕发新的生命力, 打造学生“乐得其所, 学以致用”的课堂, 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师教师深思共勉。

摘要:中师生面临着应对国家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与踏入岗位提升职业能力的双重压力。如何解决进退维谷中中师课堂的困境, 以《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为例, 试从国考的背景和实行国考的必要性, 中师教育的课型现状与存在的困境, 国考对中师课程教学和改革的挑战, 以及“1、2、3、4”新课型的创新与实践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究及反思。

关键词:中等师范学校,国考应试,职业能力,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

参考文献

[1]梁春娟.近十年我国高职高专学前卫生学教研改革综述[J].广西教育, 2014 (10) :22-24.

[2]郑枫.“国考”背景下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时代教育, 2014 (10) :9-10.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教案 篇3

【关键词】微课 中职《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 课程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B-0078-02

近年来,建立于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微课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学校的课程教学中,深得广大教育者和学者们的青睐。《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这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为该专业学生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提供了专业的卫生保健、保育教育知识和技能,对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充分了解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在该课程教学中应用微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析如何有效地将微课应用于该课程的具体教学当中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一、中职《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该课程的内容多,涉及面广,教、学任务重,尤其随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招生的不断扩大,该课程的教学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主要问题体现在:

1.学生多,师资少,教学设施不配套,教学质量难以保证;2.教学方式手段陈旧单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3.课程内容多而广,课堂教学任务重、效率低;4.实训场所和器械有限,实训实操受制约,阻力大成效低;5.学生自身原因(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养成不好),影响学习效率等。上述这些现象和问题,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而影响到合格幼儿教师的培养。

二、将微课应用于中职《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程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因而,将微课应用于中职《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程教学不仅切合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同时,也在极大程度上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一)将微课应用于该课程教学可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微课具有教学时间短、内容少,资源容量小、构成“情景化” 的特点,所以它能够充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方便学生随时随地下载、重复播放使用,使得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更具个性化,更能激发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便于学生自学,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将微课应用于该课程教学可更好地促进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实现有效教学。要制作出优秀的微课,首先要求教师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更充分地研究学情,灵活地处理教材,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这在无形之中迅速提升了教师的教职素养;其次,微课使得教师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指导性更强,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课程教学效果。

(三)将微课应用该课程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学校教学设施以及教学信息化的建设。由于微课使得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学习时间地点的限制,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教学设施相对不足给教学带来的影响,同时,微课的制作与使用,使得学校数字化的教学资源更丰富,有效地推进学校教学信息化的建设。

三、微课在中职《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要充分发挥微课在中职《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在引导学生做课前预习中应用

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可以初步理解学习的内容,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听课效果,是上课做好接受新知识必不可少的准备过程。但是,让当下的中职学生对着课本主动地进行预习,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前找准预习要点,精心制作好微课并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从而达到预习的效果。例如,在进行“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特点”这一内容的教学前,教师可将因卫生保健工作做得不到位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做成微课呈现,通过直观的动画视频,学生很容易便能理解在幼儿园做好相关的卫生保健工作的重要性,掌握运动系统的卫生保健要点,并能激发学生自主去探索“幼儿运动系统的发展特点”,大大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用

将微课应用于《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的课程课堂教学之中,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1.在新课导入中应用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导入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尽快地全身心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微课作为一种动态性的视频资料,直观形象,画面动感性强,而且具有针对性,所以,教师可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利用微课创设情景,设疑引思,激趣导学。例如,在进行“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防治”这一内容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可将幼儿在园发生“手、足、口病”并迅速漫延的过程制作成微课,直接在教学的导入环节中播放,通过对工作情景的创设,学生很容易便了解传染病是如何发生和漫延的,并会产生“为什么传染病会产生?为什么会传播感染?”等一系列的疑问,从而起到设疑引思、激趣导学的作用,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在实训操作的教学过程中应用

(1)利用微课创设幼儿园的工作场景。为了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得到社会实践性的模拟训练,实训操作教学要求在与实际工作等同的环境里进行。然而,许多中职学校由于受到设施不足等种种条件的制约,实训课大多数是在教室中进行的,学生无法去感知幼儿教师或保育人员的工作场景,实训操作效果大打折扣。所以,为了达到实训操作的目的,教师可以利用微视频来帮助学生构建幼儿园的工作场景。例如,在“儿童体温测量”项目的实训操作中,由于缺乏真实的工作场景体验,学生在模拟训练时往往只对“一抬二夹三抽四读数”这四个动作进行机械操的模练,“幼儿”这时便成了乖巧听话的“木头人”,这跟幼儿园的真实工作场景完全是相反的,这样实训出来的学生,往往到了真实的工作情景中便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所以,教师可通过微课把幼儿在接受测温时的种种真实反应呈现出来,让学生懂得在该种情景下教师的处理技巧,这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实操能力是十分有帮助的。

(2)利用微课示范演示实训操作的技能技巧。在实训操作过程中,有些项目的操作训练是比较复杂的,这时,如果教师现场示范演示,一方面耗时比较多,另一方面学生往往很难全部记住,再者,如果班级人数多的往往有很多学生看不清,这样势必会影响实训的效果。这时,教师可以将项目的具体操作要点作分解,并制作成微课让学生随时观看,操作练习。例如,在“胸外心脏按压”项目的实训操作中,教师可将该操作分解为四个要点:①如何仰卧平放;②如何找准按压点;③如何按压;④如何与人工呼吸同时进行。这样一来,学生对整个过程的操作便了然于心,即使再不清楚,还可以重复播放学习,实训的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三)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中应用

课后及时地进行复习,有利于对所学的知识巩固记忆,同时也能起到加深理解、温故知新的作用。然而,让当下的中职学生对着课本或枯燥的习题来主动地进行复习,几乎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可以把《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包括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内容制作成为微课及时提供给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使用,以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自主复习的兴趣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R].2010

[2]林秋雪.浅谈微课在中职中专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上)》,2013(10)

[3]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4]周青政.微课程的内涵、特征及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11)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教案 篇4

选择题

题目1

01.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是()。

选择一项:

A.生长发育

B.适应性

C.新陈代谢

D.生殖

题目2

02.人体结构和机能的最基本单位是()。

选择一项:

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

题目3

03.婴幼儿大脑对葡萄糖有特殊的依赖,因此,学前儿童每餐的膳食中应摄入一定量的(),以满足脑组织代谢所需要的能量。

选择一项:

A.蛋白质

B.碳水化合物

C.脂肪

D.维生素

题目4

04.侏儒症是因垂体的生长激素分泌过()。

选择一项:

A.多

B.少

C.快

D.慢

题目5

05.关系到儿童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的内分泌腺是()。

选择一项:

A.甲状旁腺

B.脑下垂体

C.肾上腺

D.甲状腺

题目6

06.小孩眼睛在()以前可以有生理性远视。

选择一项:

A.一岁

B.三岁

C.五岁

D.七岁

题目7

07.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选择一项:

A.眼距书本一尺远,胸部距桌缘约一拳距离

B.在阅读和写字时,光线应从后方照入

C.儿童应尽量在强光下阅读

D.只要保持正确的看书姿势,长时间的阅读并不会导致儿童眼睛疲劳

题目8

08.婴幼儿长骨骼的必需条件是()。

选择一项:

A.维生素A和水

B.营养和阳光

C.铁和磷

D.维生素C和钙

题目9

09.婴幼儿多喝白开水可减少()。

选择一项:

A.消耗能量

B.感冒病的发生

C.泌尿道感染

D.皮肤病的发生

题目10

10.人体各大系统中,率先发育的是()。

选择一项:

A.生殖系统

B.消化系统

C.淋巴系统

D.神经系统

题目11

11.生长发育评价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形态指标是()。

选择一项:

A.身高、体重

B.体重、头围

C.头围、胸围

D.身高、胸围

题目12

12.出生后发育最为迅速的阶段为()。

选择一项:

A.婴儿期

B.幼儿前期

C.学龄前期

D.新生儿期

题目13

13.新生儿期具体是指()。

选择一项:

A.从出生到3个月

B.从出生到1个月

C.从出生到1岁

D.从出生到6个月

题目14

14.下列关于儿童形态及生理功能指标的实操中,错误的是()。

选择一项:

A.3岁以上的幼儿用身高计测身高;3岁以下的小儿可用量床量身长。

B.测儿童身高应以厘米(cm)为单位记录,精确到个位。测量误差不得超过1cm。

C.体重称量不宜在饭后或运动后,最好在早晨、空腹、便后进行。

D.测脉搏应避免进食、运动、哭闹、发热等因素的干扰,需在安静的状态下进行。

题目15

15.理论上,人体各部分骨骼均可用于判定骨骼的成熟程度,但以()部最为理想。

选择一项:

A.腕部

B.肩部

C.背部

D.足部

题目16

16.儿童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和协调的基本心理条件是()。

选择一项:

A.良好的性格特征

B.和谐的人际关系

C.正常的智力水平

D.健康的情绪

题目17

17.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是()。

选择一项:

A.遗传与生化

B.生理与胎教

C.遗传与生理成熟

D.和谐的人际关系

题目18

18.每餐热量分配中,午餐应占一天总热量的()。

选择一项:

A.30%

B.25%

C.40%

D.10%

题目19

19.3~6岁学前儿童每日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提供的热量,应占总热量的()。

选择一项:

A.50%-55%

B.35-50%

C.12-14%

D.25-30%

题目20

20.食物供给中既要考虑量的多少,又要考虑是否优质的营养成分为()。

选择一项:

A.碳水化合物

B.无机盐

C.蛋白质

D.脂肪

题目21

21.下列食物中,含锌较少的是()。

选择一项:

A.坚果

B.谷类食物

C.瘦肉

D.贝类食物

题目22

22.下列维生素中,对维持正常视力有重要作用的是()。

选择一项:

A.维生素D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维生素A

题目23

23.下列关于学前儿童膳食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

选择一项:

A.学前儿童胃容量小,每餐进食量小,需要进餐的次数较多。

B.学前儿童的膳食要注意尽量细、软,食物最好切碎煮烂、软硬适中,温度适宜、无刺激性。

C.前儿童的膳食一般要求色彩鲜艳、香甜可口、咸淡适宜、形状可爱。

D.学前儿童的膳食应以流质、半流质为主。

题目24

24.在学前儿童体育锻炼中,应重视()素质的练习。

选择一项:

A.耐力

B.速度

C.力量

D.协调性

题目25

2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选择一项:

A.上午10点至11点,应安排用脑量大的活动。

B.一次教学中,宜将重点和难点安排在活动的前5分钟。

C.幼儿园的一周计划,在星期一、五安排较为轻松的学习内容,星期三、四可安排难度和强度较大的学习任务。

D.一学期内,学期开始、快结束时的教育内容安排应相对困难。

题目1

01.给儿童测体温前要让体温计的水银线处于()。

选择一项:

A.37°C以下

B.36°C以下

C.34°C以下

D.35°C以下

题目2

02.应有物理降温法,一般患儿体温降至()即可。

选择一项:

A.37.5°C以下

B.37°C以下

C.38°C左右

D.36.5°C以下

题目3

03.下列传染病中不会出现皮疹的是()。

选择一项:

A.风疹

B.猩红热

C.水痘

D.腮腺炎

题目4

04.下列疾病中,不属于传染病的是()。

选择一项:

A.手足口病

B.儿童湿疹

C.风疹

D.猩红热

题目5

05.下列疾病中,不属于传染病的是()。

选择一项:

A.沙眼

B.痱子

C.细菌性痢疾

D.急性结膜炎

题目6

06.下列疾病中,属于传染病的是()。

选择一项:

A.儿童湿疹

B.细菌性痢疾

C.痱子

D.龋齿

题目7

07.发烧、咽痛,一天内出疹,出疹二三天内可见杨梅舌。出现这种症状及体征的传染病是()。

选择一项:

A.猩红热

B.麻疹

C.幼儿急疹

D.水痘

题目8

08.当两眼向前视时,两眼的黑眼珠位置不匀称,即称为()。

选择一项:

A.近视

B.弱视

C.斜视

D.斜视性弱视

题目9

09.佝偻病是婴儿常见营养缺乏症,主要是由于缺乏()造成的。

选择一项:

A.维生素D

B.维生素C

C.维生素A

D.维生素B

题目10

10.下列急救做法中,错误的是()。

选择一项:

A.幼儿发生切伤出血,身体受伤部位尽量放得高于心脏,这样容易止血。

B.止血带止血法每隔半小时左右,应放松止血带,以免组织坏死。

C.动脉出血时,可用手指或手掌等将出血的血管上端(近心端)用力压向贴邻的骨骼上,以阻断血流,达到暂时止血的目的。

D.如果玻璃刺入幼儿身体,应立即拔出后送医,防止受伤严重。

题目11

11.下列急救措施中,正确的做法是()。

选择一项:

A.发生鼻出血,应安慰学前儿童不要紧张,让其抬头或平躺,成人捏住其鼻翼,压迫五分钟后松手,看看是否止血。

B.幼儿发生跌撞后,应首先观察其体表有无伤口,如无伤口和血液外流现象,则威胁不大。

C.皮下出血,一般外用活血化瘀的药,不久即可痊愈。

D.儿童发生切割伤,止血时可用脱脂棉或手纸。

题目12

12.在对儿童骨折的急救过程中,错误的做法是()。

选择一项:

A.四肢骨折固定时要露出指(趾)端。

B.患儿有伤口出血时,应先固定,再止血和清洗创面。

C.急救时要注意预防休克,若有休克必须先抗休克,再处理骨折。

D.未经固定,不可随意移动患儿,尤其是大腿、小腿和脊柱骨折的儿童。

题目13

13.下列急救措施中,正确的做法是()。

选择一项:

A.发生扭伤后,可立即采用热敷的方法,以达到止血、消肿、止痛的目的。

B.儿童发生擦伤后可为其涂红花油,以减少肿胀。

C.大面积烧伤的学前儿童若清醒,则会要水喝,此时只能给其喝温热的盐水而不能喝淡水。

D.一旦发现小儿将异物塞入一侧鼻孔,成人应用手指帮助其挖出。

题目14

14.急救原则不包括()。

选择一项:

A.预防并发症

B.抢救生命

C.减少搬运

D.减少痛苦

题目15

15.血色鲜红,出血量多,呈节律喷射状,与心跳一致,时间稍长的出血可以判断是()。

选择一项:

A.动脉出血

B.毛细血管出血

C.内出血

D.静脉出血

反馈

题目16

16.动脉出血的临时止血方法是()。

选择一项:

A.用干净纱布紧压出血处

B.用绷带包扎

C.用手指或手掌等压住出血管的上端(近心端)

D.用拇指压迫耳屏前出血管的搏动处

题目17

17.对于儿童烧伤的处理,错误的做法是()。

选择一项:

A.烧伤学前儿童在送往医院途中应取未烧伤侧的卧位。

B.立即冷却受伤部位,用大量冷自来水冲洗烧伤部位。

C.应立即脱掉身上的衣物,但要注意避免因慌乱地脱衣服进一步损伤烧伤的创面。

D.烧伤后会很渴,应马上为其提供白开水。

题目18

18.两膝并拢时,两脚踝分离,称为()。

选择一项:

A.膝内翻(O形腿)

B.扁平足

C.佝偻病

D.膝外翻(X形腿)

题目19

19.注射卡介苗是为了预防()。

选择一项:

A.脊髓灰质炎

B.结核病

C.天花

D.麻疹

题目20

20.预防接种证制度,具体指在儿童出生后()内,其监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

选择一项:

A.6个月

B.1年

C.3个月

D.1个月

题目21

21.利用高温、紫外线照射、稀释等办法杀灭或减少致病病原体的消毒方法是()

选择一项:

A.生物消毒法

B.自然消毒法

C.化学消毒法

D.物理消毒法

题目22

22.对传染病接触者的观察期限,常根据该传染病的()潜伏期而定。

选择一项:

A.最长

B.最短

C.常见

D.中间

题目23

23.一般来说,幼儿园卧室内床头的间距应为()左右,两行床的间距应为()。

选择一项:

A.0.3m;0.5m

B.0.5m;0.3m

C.0.9m;0.5m

D.0.5m;0.9m

题目24

24.下列关于各类特殊儿童说法,错误的是()。

选择一项:

A.聋童的言语发展滞后是他们心理发展的主要缺陷之一。

B.对于有残余听力的儿童,应及时配戴合适的助听设备,越早配戴越好。

C.对智力落后儿童及早发现,及时开展早期养护工作,不仅能促进智力落后儿童的发展,还能使一些智力落后儿童得到一定康复。

D.超常儿童一般不具有良好的个性特征。

题目25

25.下列关于各类特殊儿童的说法,描述错误的是()。

选择一项:

A.盲童的形象思维贫乏,抽象思维发展缓慢

B.盲童由于视力缺损,应尽量少开展体育锻炼

C.肢体残疾儿童最大的心理障碍是社会适应能力差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教案 篇5

活动名称:熊宝宝家着火啦

活动目标:

1、学会如何正确拨打急救电话119

2、学会自我保护,能进行简单的自救

3、学会使用红色布条示警。活动准备:录音《熊宝宝家着火啦》(这个录音带是老师事先录好的),展示火灾、救火的图片,毛巾,玩具电话,红布

活动难点:在电话中清晰表达着火的地点、情况等,运用湿毛巾、红色布条等。活动重点:正确拨打急救电话,学会自我保护。活动过程:

1、导入部分:师:宝贝们,昨天呀,老师在家里听了非常精彩的故事,想和你们一起分享,你们想不想听呢?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熊宝宝家着火啦》,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火可以用来做什么吗?(开始互动)对,火可以帮我们将饭菜煮熟,可以烧水,可以给我们温暖,也可以照明,但是,当我们没有注意的时候,火烧起来了,他就可以毁坏好多好多的东西,你们来听听,熊宝宝他们家就着火了。

2、基本部分:(1)听故事:

师:那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吧!(开始播放录音,让孩子们倾听故事)师:小朋友们,你们刚刚听了熊宝宝的故事,知不知道熊宝宝是怎样保护自己不让大伙烧到自己的呢?他怎么拨打119电话的呢?有小朋友知道吗?好,举起你们的小手。(开展互动)

师:小朋友们说得非常好,但是呀,老师呢,都不是特别清楚了,所以,我们再仔细的听听故事,好吗?(再次播放故事,在这次播放的时候,中间有暂停,同时老师展示图片。)

师:你们听,熊宝宝自己一个人在家玩火,结果着火了,门又被锁了,出不去,急的大哭,但是他又冷静了下来,迅速的做了什么呢?(老师展示带湿毛巾捂住口鼻的图片,开展互动)对,熊宝宝很聪明的拿了一张毛巾,用水打湿,但是,你们看看,它是不是还拧干了一些?为什么要拿湿毛巾呢?有小朋友知道吗?(开展互动)嗯,老师来说一说,火燃烧的时候,会产生伤害我们身体的东西,小朋友们都见过,就是那种“烟”,当我们吸入呀,是不是特别不舒服觉得好难受呢?所以,我们要拿湿毛巾,但是啊,太湿了,就没有了空气进来啦,我们都被水呛着啦,那我们都不能保护自己了。所以啊,要拿不要太湿的毛巾,要记在自己的小脑袋里哦!好我们继续听故事。

师:小朋友,熊宝宝他打了电话,你们知道他打给谁吗?(开展互动)对,119,来你们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听录音)它先这样说道:“叔叔,我们家在莲花街文景小区3栋一单元604号。”它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开展互动)当我们打火警电话的时候呀,一定要先说清楚哪里着火了,包括家的街道、门牌号,说的越清楚,叔叔们才能很快找到我们这个地方哦!熊宝宝还说了什么呢?(听录音)“我们家着火了,就我一个人在家啊,呜呜…我们小区附近是市政公园,叔叔快来救我!”熊宝宝告诉叔叔,附近有还有什么建筑物,家里剩下几个人,火燃烧的大不大。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学学熊宝宝打电话吧!而且,我们一定要冷静哦,不能哭,要像熊宝宝学习。(开展互动)现在,小朋友们会不会打火警电话119了呢?

师:好,小朋友们,熊宝宝打了火警电话之后,他还拿着红衣服在窗边挥舞,这是为什么呢?(开展互动,展示图片)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红色吗?为什么喜欢红色?啊,因为红色最显眼了,对,所以其他人看见了熊宝宝挥舞的红衣服,就知道那里有危险,会赶快去帮助熊宝宝,而且消防叔叔来的时候也可以一眼就看见啦!所以,小朋友们,万一家里着火了,不要忘了找一根红布条哦,啊,要是没有红布条怎么办?对,就是像熊宝宝学习,宝贝们的衣服都可以啊,只要是红色的东西都可以啦!

你们看,熊宝宝是不是很聪明,他自己最后获救了哦!所以,当火灾来的时候,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学会拨打火警电话119。同时,一定要记得,当我们一个人在家时,不要玩火,以免引起火灾,不能像熊宝宝一样玩火哦!接下来呢,我们一起来玩角色扮演游戏,看看谁最厉害,好不好?

(2)角色扮演

规则:1>分组进行,6人以内

2>一人扮演家里着火的小朋友,其他人扮演消防叔叔 道具:玩具电话、毛巾、红布条

说明: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老师加以正确的指导,当一轮扮演完毕,可以换另外一个小朋友扮演,以此类推。

3、结束部分

师:小朋友们,你们真的特别厉害,很聪明,学会拨打火警电话了吗?能自己保护好自己吗?恩,好,所以,当大火来了,我们不再害怕了,对不对?我们都是勇敢的小朋友。不要忘记老师今天给你们讲的故事哦!

活动总结:该活动针对大班幼儿安全方面的教育,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可以学到简单的应对火灾的策略,在活动中需要幼儿参与进去。在本次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秩序混乱的过程,需要老师用心加以指导。

附:故事《熊宝宝家着火啦》

熊宝宝家住6楼。他家周围风景可美了,有一个圆圆的大湖,绿绿的草地,还有熊宝宝最喜欢的玩具场,而且还有好多好多的小伙伴。所以啊,熊宝宝经常下楼去玩,和小伙伴们一起做游戏。

今天,熊宝宝没有像以前一样,离开家去楼下,因为他的爸爸妈妈出差去了,没有在家,他们叮嘱熊宝宝:“宝贝啊,今天爸爸妈妈都出去工作了,你呢,就好好呆在家玩好不好?我们的家需要你来照顾着,所以啊,乖乖在家哦,当一个勇敢的宝贝。”熊宝宝开心极了,平时候爸爸妈妈老是不让他玩这样玩那样,今天终于可以大玩一通了,等明天再去找小伙伴们玩啦!

于是啊,熊宝宝抱出了他心爱的玩具,还有一大堆零食,坐在沙发上看起了电视,心里乐得哈哈大笑。

一个上午过去了,熊宝宝觉得家里一点也不好玩,电视看腻了,小肚子也吃的饱饱的,玩具也不好玩了。那可以玩什么呢?熊宝宝的小脑袋转呀转呀转,他忽然想起来小阁楼里有一口烂铁锅,乐得想到:“哇!我要用铁锅做饭,过家家,做一个拿手的小厨师。”他找出了打火机,还有废纸,一个人玩起了做菜的游戏。他忘记了老师叮嘱的“不要玩火”的叮嘱,只想着游戏肯定很好玩。

就在熊宝宝玩得不亦乐乎的时候,一张燃着的纸悄悄地飘到了窗边。这下可不得了!漂亮窗帘拖在地上,这张纸上小小的火“呼呼呼”就将窗帘点燃了。熊宝宝玩得正起劲呢,他洗菜、炒菜、做饭,谁还去注意那些!“咦?这是什么味道?我炒的菜这个味道吗?”熊宝宝呼啦着鼻子,深吸了两口气。“什么玩意儿,臭死了啊!” “怎么回事儿呢?怪怪的。”

熊宝宝自言自语着,开始觉得呛鼻子了!“啊秋!啊秋!”

熊宝宝这才转头,这一看,吓得他马上就哭了起来!

“哇哇…着火啦!着火啦!怎么办啊?呜哇…”他快速地爬起来跑到门边,开门,门打不开!熊宝宝这可急坏了,哇哇大哭!

“爸爸…妈妈…回来救我!呜呜…哇哇…老师…”对!老师!在幼儿园老师教过我们怎么面对火灾,怎么自己救自己。熊宝宝冷静了下来,爸爸妈妈肯定现在不会回来,我要自己就自己。

熊宝宝快速地跑到了浴室,找出来一张毛巾,按照老师说的,打湿!拧一下!再拧一下!对了,捂住小嘴巴和小鼻子。这样做了之后,熊宝宝又很快地跑到了卧室,拿起电话,“老师说,火灾来了,要拨打119。”他按下了三个键“1、1、9”,电话通了。“叔叔,我这里是莲花街文景小区3栋一单元604号,我们家着火了,就我一个人在家啊,呜呜…我们小区附近是市政公园,叔叔快来救我!”熊宝宝打完了电话,觉得还是害怕啊,他想起了老师说的红布条,“可是没有红布条啊!”“衣服,我的衣服是红色的!”熊宝宝拿起他的衣服就跑到了另一个窗户边,挥舞着自己的衣服,“救命啊!救命啊!我家着火啦!叔叔阿姨快来救救我啊…”熊宝宝边哭边喊着。楼下的叔叔阿姨听见了熊宝宝的哭喊挥舞,迅速地跑到了6楼,砸他们家的门,消防叔叔也来了,快速地向熊宝宝家跑去,门砸开了!熊宝宝被救了出来,他们家的火也终于灭了!

“呜呜…”熊宝宝伤心地哭了,消防叔叔安慰着他:“小朋友,以后不能在家里玩火了,还好,你很聪明,知道该怎么做,还是值得表扬的。”

从此,熊宝宝再也不再玩火了。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教案 篇6

题:

《幼儿数学教育》复习题

教学目的:1.复习上学期所学知识,为本学期做好新知识学习的准备。

2.通过讲解弄清自己解题中的错误,培养学生到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教学难点:简答题 课 型: 讲授课 课 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单项选择题

1、从数学教育总目标到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是逐级的„(3)

①概括化 ②笼统化 ③具体化 ④一般化

2、顺口溜数数是为„„教学打基础。(4)

①数序 ②序数 ③基数 ④计数

3、当整体分成若干相等的部分时,份数越多则每份数越少,这是„关系。①函数 ②互补 ③可逆 ④多少

4、数学区域活动的关键在于„„(2)①教师对幼儿的观察 ②操作材料的投放 ③教师对幼儿的指导 ④区域活动规则的建立

5、按照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的教育,可安排在„„进行(3)① 小班 ②中班 ③大班 ④小、中、大班

6、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顺序是:(3)

①按物计数→口头数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 ②口头数数→按物计数→按数取物→说出总数 ③口头数数→按物计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 ④口头数数→按物计数→按物取数→说出总数

7、书写数字是结合„„教学进行(3)

①数的组成 ②加减法 ③基数 ④相邻数 8、10以内数的相邻两数中存在„„ 关系(4)

1)(①可逆 ②大小、多少 ③传递 ④等差

9、幼儿数学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幼儿的„„(4)①智力 ②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③思维的抽象性和逻辑性 ④思维能力

10、教师可采用„„的方法来了解、分析幼儿经验准备情况(3)

① 任务分析 ②问卷调查 ③观察 ④谈话

二、是非判断题

1、整体可以分成若干相等或不相等的部分,各部分之和等于整体。这是加法和减法关系(X)

2、数的守恒教育一般安排在大班进行。(ⅴ)

3、在量的比较中存在着可逆关系。(X)

4、幼儿辨别形状最关键不在于“指认”,而在于“命名”。(X)

5、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起始于对活动内容的兴趣。(x)

6、幼儿学习加减法比学习自编口述应用题容易。(X)

7、幼儿理解基数比理解序数晚。(X)

8、把一个有规则的物体分成四份就叫四等分。(X)

9、在多数的情况下,活动目标的表达中都未列出主体的名称。(ⅴ)

10、让幼儿比较物体数量应右手取物,从左到右一一对应地排列物体。(ⅴ)

三、名词解释

1、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学具,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和学习,获得数学感性经验、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2、数学教学活动: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是指在教师领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幼儿集体参加的数学学习活动。

3、计数活动:计数活动的指导要点包括:按物点数,认识总数;感官计数,强化总数;进行各种寻找活动

4、小组活动形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幼儿独立选择活动内容,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形式。

5、计数活动

计数活动的指导要点包括:按物点数,认识总数;感官计数,强化总数;进行各种寻找活动。

6、感知集合教育

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是指在不教给集合术语的前提下,让幼儿感知集合及元素,学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并将有关集合、子集及其关系的一些思想渗透到整个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中去。

7、数的守恒

数的守恒指能不受物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判断10以内物体的数量。

8、数学区

在幼儿活动的场所内,专辟一个小区域,设置各种可用以进行数学活动的各种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和运用。

9、数的守恒

数的守恒指能不受物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判断10以内物体的数量

四、简答题:

1、幼儿数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发展儿童思维结构的原则,让儿童动手操作的原则,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原则,联系儿童生活的原则,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2、幼儿数学教育的总目标:1)激发幼儿认识和探索环境中数量、形状等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并喜欢参加数学活动。2)引导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有关数、形、量、时间、空间的感性经验,使幼儿逐步形成一些初级的数学概念。3)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初步能力,并学习独立选择数学活动的内容和按照要求检查自己活动的情况、活动的结果。4)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数学活动操作材料的技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1)数学教育帮助学前儿童正确地认识世界。2)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

3)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4、小组活动组织形式中,教师观察与指导的主要策略有哪些?

1).幼儿在小组活动中,虽进行的是同一内容的活动,但教师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要求、评价幼儿,应肯定每个幼儿在自己发展基础上所获得的进步。2.)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发展状况的主要手段,教师不仅要观察幼儿手的操作活动,而且要通过观察幼儿手的操作活动,分析幼儿思维内部的操作活动,即幼儿智慧发展水平,要使幼儿两种操作活动都处于积极状态。

3).在小组活动中,教师主要任务是观察、了解个别幼儿的活动,并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例如,向幼儿提出建议或提出启发性问题;提醒幼儿遵守规则或明确任务;帮助幼儿回忆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给幼儿再次示范和讲解等等。

5、数学教学活动的作用:

1)这是有目的、有计划对幼儿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

2)数学教学活动引导幼儿注意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学习、有关的数学知识和技能。3)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是对班级全体幼儿的发展施加影响。

6、物体分类教育的注意事项。

1).要让幼儿充分地观察2.)让幼儿明确分类的要求3).应尽量指导幼儿讨论与评价不同的结果4).要引导幼儿表述分类的结果

7、选择幼儿数学教育内容的要求是什么?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应具有启蒙性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应具有生活性 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应其有可探索性

8、数学教学活动的特点。

1).数学教学活动一般都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师依据数学教育目标和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制定教学活动的具体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全班幼儿进行数学学习。

2).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一般都以以下方式进行,即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或设置一定的情景,激发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愿望,引导幼儿摆弄、操作数学活动材料,或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在与教师、同伴的交往中,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获得了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

3).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过程就是幼儿学习的过程,也是幼儿游戏活动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去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激发幼儿探索、猜想的愿望,鼓励幼儿用

9、认识相邻数的指导要点。

1).认识两数之间的相邻关系(中班)

a.用数的形成的方法比较两数的多少

b.用转换两数的方法理解两数的关系

c.通过多种活动巩固对两数关系的认识 2).认识三数之间的相邻关系(大班)

a.先进行两个相邻数的比较,再进行三个相邻数的比较。

b.可以直观教具入手,结合数字进行。

c.5以内的相邻数教学进度要慢些。

d.理解10以内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

10、认识十以内序数教育的指导要点。

1).集中分两段教学 2).结合教具讲解演示,帮助幼儿理解序数的含义,掌握序数词。

3).引导幼儿对基数和序数进行区分 4).学习从不同方向确定物体的排列次序

1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1)数学教育帮助学前儿童正确地认识世界 2)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

3)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12、小组活动组织形式中,教师观察与指导的主要策略有哪些?

1).幼儿在小组活动中,虽进行的是同一内容的活动,但教师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要求、评价幼儿,应肯定每个幼儿在自己发展基础上所获得的进步。2).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发展状况的主要手段,教师不仅要观察幼儿手的操作活动,而且要通过观察幼儿手的操作活动,分析幼儿思维内部的操作活动,即幼儿智慧发展水平,要使幼儿两种操作活动都处于积极状态。

3).在小组活动中,教师主要任务是观察、了解个别幼儿的活动,并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例如,向幼儿提出建议或提出启发性问题;提醒幼儿遵守规则或明确任务;帮助幼儿回忆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给幼儿再次示范和讲解等等。

13、物体分类教育的注意事项。

1).要让幼儿充分地观察2).让幼儿明确分类的要求

3).应尽量指导幼儿讨论与评价不同的结果4).要引导幼儿表述分类的结果

14、为什么要对学前儿童进行数学教育?

答:早期数学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培养儿童的基本数学素养,包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主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的态度等等。学前儿童学习数学,不仅对学前阶段的发展,而且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乃至一生的发展,具体概括如下:1)数学教育帮助学前儿童正确的认识世界,2)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3)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15、数学思维的特点有哪些?

学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篇7

一、从幼儿的点点滴滴抓起

幼儿年龄较小, 对良好习惯的形成并没有多少认识。然而, 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儿歌等, 因此, 我们可以在平时各类活动中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 使幼儿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在日常生活中, 良好的习惯会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平时每到吃饭的时候, 总会有孩子扔菜, 通过对幼儿进行教育, 产生较好的效果, 进餐习惯较好, 桌面、地面较干净生活活动中, 通过图片、事例的讲解, 使幼儿明白饭前便后要洗手, 否则, 细菌沾在食物上, 小朋友吃了就可能得病咳嗽、打喷嚏时用手或手臂遮挡, 不然易散播细菌等。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脱下的外套折叠整齐, 并按一定的摆放方法放在箱子里, 这样既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又能在摆放的过程中考虑到他人, 使箱子放下更多他人的衣服。午睡起床, 引导幼儿折叠自己的小被子, 使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等。通过对一系列身边发生的事例及时分析、引导和教育幼儿, 使幼儿明白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使他们在平时自觉地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通过重复训练对幼儿强化教育

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 它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 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过程, 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 逐步强化, 特别是对记忆能力、控制能力相对较差的幼儿来说, 重复训练尤其重要。如幼儿在运动活动中容易出汗, 教师就必须做个有心人, 及时向幼儿进行卫生宣传, 同时反复提醒幼儿用干毛巾擦汗等, 使幼儿有良好的意识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又如幼儿在玩玩具后, 没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柜的习惯, 教师就必须有意识地组织幼儿多次练习, 使幼儿养成不用提醒, 玩后就能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习惯。平时, 教师还要营造温馨、舒适、安全、优美的活动空间, 设置有利于幼儿独自活动、平行活动、小群体活动的区域, 提供充分的活动材料和玩具, 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不断地尝试、重复着他们的游戏活动。这样利于帮助幼儿在活动中与同伴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使幼儿尽快地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化, 有效地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爱幼儿, 营造宽松的环境, 奠定良好的品德意识

教师对幼儿的爱, 会使他们产生安全、愉快、积极的情感和心理体验, 促使幼儿更乐于接受教师的要求, 产生良好的行为动机, 促使幼儿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

我们班里有个孩子, 对什么都“无动于衷”。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我发现他智力没有问题, 只是心理封闭、不合群, 而且他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于是, 我首先发挥取长补短的教育策略, 以他的语言智力为突破口, 把语言智力运用到交往智力的领域中。在组织幼儿表演故事时, 根据故事的角色游戏, 我让他来扮演他喜欢的角色, 并对他的表演给予肯定评价, 以此让他感受到集体的乐趣。然后, 我提供机会, 激发愿望, 多为他提供与其他幼儿合作的机会。我还针对具体情况, 捕捉他身上的闪光点。在手工活动中, 我发现他的剪纸能力特别强, 就及时鼓励他、表扬他。渐渐地他活泼起来了, 增强了自信心, 能够和同伴友好相处了, 并能大胆地参加各种活动。

四、教师要正确引导, 为幼儿树立榜样

在幼儿活动中, 幼儿的模仿性非常强, 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幼儿产生巨大的影响, 幼儿在校期间, 会不由自主地模仿着教师的一言一行, 因此, 教师要注意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 严格要求自己, 努力为幼儿做表率, 正确引导幼儿的思想观念。

要求幼儿掌握正确的是非观, 是需要长时间和反复的训练的。首先让幼儿明确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并让其养成习惯。比如, 为了让幼儿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我们提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日常生活中, 要求幼儿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鞋袜, 并叠好放在指定的地方, 自己玩的玩具要自己收拾好, 午睡和离园前摆好自己的小椅子。这些事情要求他们立刻做好是件不容易的事, 而是通过我们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示范, 耐心诱导、督促、鼓励幼儿反复练习巩固。经过不断的日积月累和强化提醒, 幼儿良好的行为才能得到巩固和提高。

良好的行为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 如心中有他人, 会宽容他人, 意志品质坚强, 做事认真, 要有克服困难的精神, 礼貌地倾听他人的讲话, 不随便打断他人的话语, 日常生活和外出活动中, 能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积极参与各类活动, 遇到困难, 想办法解决, 同伴间要相互关心、互相帮助, 要学会谦让, 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等,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有必要对幼儿加强诸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五、良好的习惯要持之以恒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也不是一个故事或一项活动就能完成的, 要细水长流, 持之以恒, 反复练习不断强化, 切忌“三天打渔, 两天晒网”。

首先, 观点要明确, 态度要坚决。为使他们自觉遵守要求, 首先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应该怎样做,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例如小班幼儿在学习正确穿鞋的时候, 通常比较困难, 这时教师要耐心地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两只鞋应该怎样放才是正确的。并告诉幼儿只有这样穿, 脚才会舒服。同时在户外活动时, 带领幼儿玩印脚印的游戏, 巩固对左右脚的认识, 这样一段时间以后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 要“一致”和“一贯”。“一致”:幼儿习惯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有赖于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幼儿园做好宣传工作, 让家长认识到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家园双方要形成共识,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一贯”要求和规则一经提出就必须天天坚持, 不要让幼儿存有侥幸心理, 这次我没做也许教师没看见。所以要想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就要一直坚持下去, 中途不要停。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图形宝宝 篇8

年龄班:

大班

活动目标:

1、学习按不同特征(颜色、形状)进行两次逐级分类;

2、初步理解集合的包含关系,形成集合与它的子集,并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活动准备:

圆形盘2个,并分别记作1号、2号;红、黄、绿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各3个,各小组1份。布袋1个(内附红、黄、绿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各1个)活动过程:

一、识别物体

让幼儿观察:小朋友们,你们的长桌上都有什么呀?(两个圆盘、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让幼儿分类数数(正方形:9个、圆形:9个、三角形:9个;红色:9个、黄色:9个、绿色:9个)

二、提供分类标准

教师手拿神秘布袋走向一名幼儿,让他伸手去摸。例如:摸出一个红色的正方形。问:这是什么颜色?(红色)随及,请全班小朋友以小组为单位,把所有红色的图形宝宝放到1号“家”里;又问:这是什么形状?(正方形)请全班小朋友把1号“家”里的所有正方形宝宝放到2号“家”里。

三、比一比

问:小朋友们,是2号“家”里的宝宝多,还是原来1号“家”里的宝宝多?(1号);又问:为什么2号“家”的图形宝宝没有1号“家”里的多?(2号“家”里的宝宝是从1号“家”里拿出来的,1号“家”里还有图形宝宝)活动建议: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教案 篇9

主要内容:健康的基本理念;学前儿童健康观内涵;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等。

健康的基本理念

一、医学模式的演变

人们对自身的认识,经历了若干不同的阶段。医学是研究人体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的规律的科学。医学的发展在每一个时期都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的集中和概括,就构成了不同的医学模式。

1.机械唯物模式

人们认为疾病是鬼神作怪,健康是上帝或鬼神赐予和主宰的,只有用祈祷乞求上帝祛病保平安,这种迷信思想曾一度限制和约束了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后来,西方出现了“人是机器”的说法,这种模式看到了健康和疾病的“物质”性,但是它忽视了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2.生物医学模式

19世纪以后,进入了“细菌学时代”。人们开始认识到疾病是生物因素引起的,但是,生物医学模式只重视引起疾病的生物学因素,忽视了影响人体健康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3.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

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迅速发展,心理和生理的关系的重要性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社会上的种种事件,通过人的心理反映到机体上,从而影响健康,引起疾病。1977年美国学者C.L.Engel正式提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该模式研究生物、心理、社会的三方面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只有在三者之间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才意味着健康。也就是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事件,都有可能通过影响人的心理,破坏人的健康,引起身心疾病。

二、现代的健康观

不同时代对健康有不同的理解。过去,人们认为“无病”就是健康,或者把健康当做疾病、伤残、功能障碍等词的反义词。从现代的认识来看,这仅仅是对健康的机械理解。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在其宪章中将健康定义为:“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从这一定义可以理解为:

1.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完满状态

从基本要求来看,机体应当发育匀称,功能健全;在心理方面应当心理稳定,精力充沛;在社会适应方面应当关系和谐,道德健康。但是完满状态是很不容易达到的,而且在不同条件下可能有不同的标准。

2.健康和疾病是互相演变的过程

生命存在的三种状态:健康-----亚健康----疾病

健康是动态过程,也是机体不断调节和维持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表现在个体内部,也表现在个体与环境(包括其他个体)之间,一旦机体出现某种平衡失调,便脱离正常状态,可称为“不健康”或异常。所谓疾病是“产生症状和体征的异常生理或心理状态”,所谓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心理功能低下的不健康状态,可称之为“灰色状态”或“第三状态”。

疾病一般是由健康经“亚健康”或前疾病状态发展而来,即由健康到疾病是一个连续的互相演变的过程。总之,此定义破除了“无病即健康”的传统观念,从机体、心理、社会适应三方面提出了健康的要求,使健康的概念更加全面,有力地促进了医学模式的发展,表达了人类对完满健康的追求。

三、健康的评价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制订的标准包括躯体和心理的健康状态。

其中躯体可用“五快”来衡量:

吃得快、走得快、说得快、睡得快、便得快

心理健康可用“三良好”来衡量:

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康状况有赖于环境、机体和病因三者的平衡关系。健康是许多相互交叉、渗透、影响、制约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保健学家把这些影响因素归纳为四类:

1、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人类的自然环境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与生物因素。有些是自然界固有的,有些是人类制造的,但都以自然因素的形态对有机体产生影响。个体和人群的健康,除了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外,更重要的还受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习惯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2.生物学基础

包括机体的生物学和心理学因素。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3.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经济、社会、习俗、规范,特别是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危害人类健康的因素也有生物病原体逐步转为不良生活方式。现代社会中的“富贵病”,其致病因素与生活方式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儿童发生营养不良也与偏食、挑食、过食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4.卫生保健设施。我国的健康服务也逐步从重视疾病的治疗扩大到防治并举,从身体健康服务扩大到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健康服务。

第二节学前儿童健康观

一、学前儿童健康的基本特性;

学前儿童健康是指学前儿童各个器官、组织的正常的生长发育,能较好地抵抗各种急、慢性疾病;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学前儿童健康的获得需要成人的关心和教育,也需要学前儿童力所能及的自我努力。学前儿童健康具有以下特性:

1、学前儿童健康主要包含身心层面的健康。对于道德发展水平十分有限的学前儿童而言,身体与心理的健康是判断其健康状况的主要标志。学前儿童身体的健康与心理的健康是密切相关的。

2、学前儿童健康首先指向学前儿童身体器官组织的构造正常,各个生理系统的主要功能的良好发挥,能够有效抵抗疾病,学前儿童生理组织和构造的完整是身心良好发育的物质基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就必须从零岁前就开始加以重视,提倡优生优育。

3、学前儿童身体、心理发育水平存在个体差异,但总体发展水平必须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与同年龄儿童的发展水平接近。

4、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是智力发展正常,是学前儿童生活、学习、交往的基本条件。

5、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是情绪反应适度、社会适应良好。

6、总体地看,学前儿童的身体发育还是心理的发展都应呈永恒上升趋势。

具体地说,学前儿童的生理健康是指学前儿童各个器官、组织的生和发育正常,没有生理缺陷,能有效抵抗各种急、慢性疾病,体质不断增强。

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儿童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

二、学前儿童健康观的要点

学前儿童健康观,是指人们对学前儿童健康的基本态度或看法。这些态度或做法直接关系着我们促进还是阻碍儿童的健康。

1、学前儿童健康是系统的和谐发展(结合器官系统的联系解释)

2、学前儿童健康是持续的正常发展(结合儿童成长的规律来解释)

3、学前儿童健康是平等的普遍发展

4、学前儿童健康是需要促进的主动发展

学前儿童的健康促进并不意味着揠苗助长;健康的学前儿童能够自助,健康促进也需要学前儿童力所能及地主动参与。

三、现代保育观的内容

传统的幼儿园保健模式重在学前儿童生理疾病的防治,它强调对学前儿童实施计划免疫,供给充足的营养等,使之“不得病,睡得安,吃得饱,长得高”。这种传统的保健模式不能满足学前儿童健康的需要。显然,学前儿童除了生理上的需要外,还有心理上的多层次需要。因此,幼儿园保健模式由单纯的生理保健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保健模式,必须加强对学前儿童的健康服务和保育,培养学前儿童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使其正常生长发育并维持身心的健康。

第三节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一、健康教育的含义以及发展趋势

(一)含义:参见教材第8页。应当从以下角度理解:

1、健康教育是教育活动。和一般教育一样,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关系到人们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2.健康教育需要社会行动和行政干预。采取社会行动和行政干预是推动健康教育的良策。

3、健康教育者应先了解健康的决定因素。对当前(也包括将来)影响人们健康和健康相关行为的决定因素,以及影响健康的环境条件有一个基本了解。才能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

(二)发展趋势(略讲)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

1、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内容系统

生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人体认识与保护教育;生活卫生与习惯教育;饮食与营养教育;安全教育;运动与锻炼教育等。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学习表达和调节自己情绪的方法;培养社会交往能力;锻炼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主要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品德行为习惯;

以及早期的性教育等。

2.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知——信——行”目标系统

(1)提高学前儿童健康和卫生知识水平

(2)改善学前儿童对待个人健康和公共卫生的信念和态度

(3)促进学前儿童健康行为和保健能力的形成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关键,就是通过健康教育活动,促使形成有益于人、社会和民族的健康行为,能保护和增强自身和他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个人及全民族的健康和素质水平。

3、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实施模式

成功的健康教育应该包括家庭、幼儿园、社会三个方面的健康教育。

从幼儿园来看: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显性课程就是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健康、社会、科学以及其他有关教学活动,通过游戏和户外活动,进行健康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隐性课程可分为创设健康环境和提供健康服务。健康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此外,还应该包括健康和健康教育管理。

从家庭方面来看:家庭健康教育,主要特点是通过长期、反复的实践活动,教育幼儿养成一定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品德行为习惯。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教案 篇10

1. 向同伴发起交往的方式以身体语言为主。

普通孩子在婴幼儿阶段因受语言表达能力的制约, 常常以身体语言向旁人传递信息, 如饥饿时以哭闹表达感受, 需要玩具会自己伸手“拿来”。随着年龄的增长, 语言能力的发展, 普通儿童在表达意愿时使用语言的频率增加, 身体语言相应减少。但是智能障碍的孩子心理年龄滞后, 语言表达能力弱, 在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上都与普通儿童存在差距。有的智能障碍儿童尽管有一定的语言能力, 但是语音含混, 语意不明, 语言结构简单, 难以与旁人交流, 因此他们常常以身体语言发起交往。如:想跟人嬉戏就直接拉起对方的手或紧紧抱住对方;需要玩具就直接抓过来使用。从笔者的观察来分析, 缺乏语言交流是智能障碍儿童与同伴之间最大的障碍。然而身体语言常常被旁人误解, 比如用肢体语言尽情表达内心喜悦, 却被同伴认为是“欺负人”;对同伴的欺负和抢夺表达不满时, 要么默默退让, 要么直接动手反击, 语言在此时发挥的作用很小, 鲜有像普通孩子那样向老师告状的行为。有的智能障碍孩子常常用含混的语言与同伴的交流, 但不能应景交谈, 不能就主题与同伴接话, 同伴听不清他在说什么, 无法交流情感, 造成被忽视的情况。

2. 与同伴之间的交往过程简单。

无论是智能障碍儿童发起的同伴交往, 还是对方发起的同伴交往, 交往过程都非常简单, 几乎难以形成“互动”。社会学家林楠将人际交往的过程分为相遇、交换和影响三个阶段, 适应与控制贯穿于三个阶段, 是人际交往的调节系统。[1]

交换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环节, 这一环节包含着重要的信息交流, 听、说、观察、理解、反馈等复杂的认知因素在这一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智能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不足, 因此与同伴的交往就难以形成互动而获得良好的结果。有时对同伴发起的交往少有反馈, 有时以不当的行为回应同伴, 造成交往的不良结果 (哭泣、拒绝) 。

3. 与同伴之间难建立稳固的良好同伴关系。

研究者发现, 在学前阶段同伴之间的关系与眼前的事件联系紧密。如“他给了我一颗糖, 我喜欢他”, “他打了我一下, 我不喜欢他。”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 同伴之间的关系会逐渐趋于稳定。以同伴提名法为例, 提名分数的稳定性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但是对于智能障碍的孩子来说, “眼前的事件”常常具有消极影响, 因此对他们来说获得比较固定的好伙伴是困难的。观察中发现, 如果老师有特别要求, 一般与智能障碍孩子同座的幼儿就有较多的主动协助与帮助。但是座次发生改变不再是同桌之后, 这种主动帮助行为就没有再发生了。对这些孩子来讲, 帮助行为是一种老师的任务需要完成, 或考虑到本组的利益 (老师要表扬完成得好的一组) , 情感上真正的能愿是没有形成的。

从对学前儿童同伴地位调查来看, 年龄较大的孩子已经有比较固定的正向提名同伴了 (同伴提名前后两次的一致性在90%以上) 。但对智能障碍的孩子来说, “稳固”的是受到排斥, 同伴的喜恶却有较大差别。例如, 个案观察中的智障孩子小A, 其同桌小牟接受笔者两次访谈, 两次访谈的结果有较大差异。刚成为同桌时, 小A是小牟口中的“好朋友” (同伴提名中对小A是正提名) , 喜欢与小A在一起, 因为小A喜欢找他帮忙, 令小牟有成就感。第二次访谈是1个月之后, 小牟说小A常常干扰他上课, 又喜欢拿文具盒打他, 真是麻烦 (同伴提名是负提名) 。

二、普通儿童对智能障碍儿童的行为特点

1. 有基本的接纳态度, 能以普通眼光看待。

大部分普通幼儿并没有觉得智能障碍孩子在班级中有什么与旁人的不同。例如他们对智能障碍孩子小B评价是:爱笑;不说话;吃饭很乖, 老师要表扬他;老师给他发两个糖只给我一个;对另一个智能障碍孩子小A的评价是:打了我的, 咬过我的;要给老师说再见有礼貌;要跟我摆龙门阵;喜欢笑。没有孩子提到个案“傻”、“笨”。在学前阶段, 智能障碍的孩子有着相对宽松的活动空间, 普通孩子对智能障碍儿童与自己身体上的差异还意识不到, 孩子们更多地注意了老师对个案的评价和自身与个案的关系。

2. 常与智能障碍孩子接触的同伴获得了较多的对他人帮助机会, 表现出较大的容忍性。

智能障碍儿童活动范围相对小, 较常接触的是与自己座位近的伙伴。与智能障碍儿童常接触的同伴在帮助行为上有明显的增加。其中一个原因是老师一般安排能力较好的儿童与其同坐, 并且会交代同组同学多帮助他们。根据观察, 同座同伴对智能障碍儿童攻击干扰行为的容忍度比其他组的同伴要大, 但是告状的频率更高, 也就是说, 与智能障碍儿童同座的同学, 能够较多地容忍其发出的不当行为, 且较多寻求老师的帮助。

3. 在与智能障碍孩子接触中, 提高了普通儿童对他人情绪感受的敏锐度, 有助于克服其自我为中心的行为特点。

研究表明, 幼儿阶段的社会交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1]。幼儿园小朋友在同伴交往过程中更多地只想到自己的感受, 但是与智力障碍儿童接触较多的同伴, 却能够较多地显示出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关照和心理顾及。例如在观察中与智能障碍孩子接触较多的萌萌、燕子、涵涵、小牟等, 能够在许多情景下表现出对智能障碍儿童的配合和帮助, 较多地考虑他人的感受。

观察事件:

游戏活动, 找朋友。同学们按照老师要求, 请最喜欢的朋友跳一曲好朋友舞。在游戏过程中, 前三次邀请都没有同学请到小A。小A看着同学们互相邀请, 安静地坐在原位 (保持着微笑, 注意力会分散) 。第四次, 涵涵第一个请小A起来, 小A立刻站起来拉起涵涵的手跳起好朋友舞。

活动结束笔者问涵涵:“你刚才为什么邀请小A跳舞?”

涵涵:我看见他一次也没有起来跳, 我就想请他。

笔者:他是你的好朋友吗?

涵涵:不是。

尽管两周以前, 涵涵还告诉我, 他不喜欢小A, 因为小A用文具盒打他, 但是看到小A孤单的样子, 同伴仍然发出了友好的邀请。

4. 未发现普通幼儿模仿智障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现象。

有研究者担心将“特殊”的孩子与普通孩子放在一起, 普通孩子会受到特殊孩子影响, 模仿特殊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从笔者观察结果来看, 没有发生“反模仿”现象。智能障碍儿童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均有不良行为习惯表现, 如课堂上突然离座, 游戏活动独自游离, 不能完成作业, 不按教师要求将文具用品随意摆放等情况。但与其接触较多的孩子对以上现象是采取帮助、制止或告状的反馈方式, 没有赞同或模仿。哈里斯1995年提出了群体社会化理论, 强调群体确认要求采纳群体的态度和行为准则。这种群体内过程导致了同化——使群体之间变得更加相似:在儿童同龄群体流行的群体行为准则和同伴压力使儿童接受群体的规范、信仰和价值观, 这个过程使得群体内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相似性[1]。由此可以看出, 特殊孩子在普通群体当中有更多机会学习群体内的行为准则, 而群体中的孩子会不接受特殊孩子超出群体准则的行为从而不去模仿。

参考文献

[1]张向东.人际交往与社交新观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1:36.

[2]张更立.幼儿异龄同伴交往研究[D].万方数据库, 2004.

上一篇:医院财务2020年工作计划下一篇:用VB编写登录程序V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