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五个转变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安全生产五个转变(精选8篇)

安全生产五个转变 篇1

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提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做好新时期的安全生产工作,尽快实现我国安全生产状况的稳定好转,必须加快推进“五个转变”,我结合实际工作,浅谈一下对“五个转变”的理解及实际工作中如何用好“五个转变”。

一、从人治向法治转变。通过立法建制,使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既要客观要求,又能使企业、生产者主观能动,从而实现“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使各生产经营单位依照法律法规自觉约束自己的安全行为。其次,落实好法律法规。把法律法规和制度建立到生产第一线,让理论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约束。

二、从被动防范向源头管理转变。这是一个先管、后管,如何管好的问题。抓源头首先要做好市场准入,把好安全生产行政许可这道关,防止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单位进入生产领域。其次,要抓隐患源。超前看问题,做好早排查,通过多种渠道积极改善安全投入,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机制。

三、从专项整治向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管理转变。这是一个长效管理机制建立的问题。机制不长效,企业容易心存侥幸心理,放松安全警惕,安全隐患就会出现死灰复燃,破坏长期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

四、从事后查处向强化基础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工作有前瞻性,要变事后管理为事前指导,要树立“发现一个隐患,避免一起事故”的慎微意识。对企业生产情况能及时准确掌握,对安全隐患早发现,早整改。

安全生产五个转变 篇2

一、德育应由“塞进去”转变为“引出来”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过程,而并非对知识被动地接受,因此,从这样的角度去进行分析,教师就不应被看成是“知识的授予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从这一观点审视德育,学生品德的形成应是建立在学生对已有品德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自主建构的过程,因此,德育的基本理念因由“塞”转变为“引”,引导学生自主的道德学习,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引发与开启学生自身蕴涵着的“善端”或“潜能”。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焕发学生的道德生命力,激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践行,促进学生道德生命成长。

二、德育应由“封闭性”转变为“生成性”

德育活动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是一个交流、沟通、对话的过程,学生把自己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喜悦与苦恼,收获与困惑,通过各种形式与同伴、与教师、与父母进行思想、情感、方法等多领域的交流和探讨。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思想上出现的模糊认识,展开充分的辩论,由此顺势开展引导,让学生在辩论中增强自我内省能力,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等能力,形成明辨是非的思想品德。具有生成性的德育活动,能让学生学会思考与质疑,放飞心灵与想象,他们不唯师、不唯书、不唯众,敢于开辟新视角,而健康良好的思想品德就在这动态的过程中不断养成。

三、德育应由“单一性”转变为“多样性”

德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规范化的过程,也就是如何将“个人意义”统一到相应的“文化意义”上,但这不是一种绝对的统一,不同的个体仍具有一定的自由度。不同的个体完全可能由于生活环境、自身条件等方面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理解,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与个体特殊性。因此,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不应制定整齐划一的目标,这将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信心,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德育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尊重学生个体认识的差异,让学生形成富有个性化的、健康的思想道德情操。

四、德育应由“强制性”转变为“自发性”

学生的德育认识活动是建立在已有经验背景上的主动建构过程,总的来说学习是一个“顺应”的过程,因此,如何纠正学生错误的品德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在传统的德育活动中,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与行为带有明显的“强制性”,教师在发现学生的错误思想观念与行为时,如果只是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并期望通过直接给出正确做法要求学生错误观念与行为迅速得以纠正,而事实上往往事倍功半。德育活动应激发学生的“自发性”,即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德育的“自发性”是指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把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在内心加以理解和体验,即实现学生对社会规范的内化。有效的德育方法应强化学生的体验,为学生的内化与反思创造“观念冲突”。文化德育于熏陶中入情;生活德育于体验中入心;心理德育于共情时入理等都是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

五、德育应由“惩罚性”转变为“疏导性”

教师、父母期望学生在告知德育要求后,便能自觉执行,形成规范的行为。事实上,虽然重复多次告诫学生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学生也在教师面前保证不再犯错,而在生活中学生却依旧违规犯错。传统的德育重视对学生的惩罚,带有明显的“惩罚性”特征。

江门质监:实现“五个转变” 篇3

今年4月,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赖天生局长在广东惠州进行调研时提出了质监工作要落实“五个转变”的要求,明确了质监部门要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长期以来的工作经验教训,创新质监工作理念,转变质监工作方式,破解影响质监工作的难题,实现从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从管产品向管企业转变,从面面俱到向突出重点转变,从事后应对向事前预防转变,技术机构能力从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变。

“五个转变”的提出是质监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广东省质监“三服务”工作方针的深化发展,标志着广东省质监工作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江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全面开展“质量和安全年”的同时,深刻认识“五个转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刻理解“五个转变”的内涵和实质,深刻把握实现“五个转变”的途径和措施,把工作的重心由“服务”向“监管”转变,以加强落实各方责任制为突破点,以“五个着力”改变质监系统工作存在的五个现状,将“五个转变”融入“质量和安全年”的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着力加强宏观质量工作,

改变宏观管理薄弱的现状

江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根据之前质量兴市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的现状,以推动地方政府落实《珠三角改革发展纲要》为抓手,逐步实现从管微观向抓宏观转变。

“着眼于提高全市产品质量水平,建立和完善我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质量状况分析等措施,积极取得地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把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摆上政府宏观管理的重要位置!”蔡珠民局长告诉记者,“将质量兴市、质量兴业、质量兴企等专题宣贯培训活动延伸到镇、街道办一级基层政府,是我们局率先从管微观向抓宏观转变的重要抓手!”

截至日前,全市三区四市已全面开展质量兴市活动,由市局负责兼顾的蓬江、江海两区共14个镇、街道办已全部完成了“抓质量创名牌”的宣贯与培训工作,共有416家企业434名负责人参加了培训。在抓宏观转变中,该局在加强名牌后续监管方式上进行了创新,建立了名牌、重点企业约谈制度,对企业产品质量控制、原材料把关、出厂检验等问题与企业约谈,督促企业建立质量把关制度,受到企业与政府的一致好评,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据悉,江门市质监局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工作获得了较大成功:现江门共有13家企业的13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47 家企业的57 个产品(工业类为37 家企业的44个产品)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08年江门市中国名牌数位于全省第8位,名牌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约为20%;以名牌产品企业为龙头,带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在创建区域名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带动作用和在行业、产业中发挥的示范作用日益显现。

在技术标准工作中,今年也取得了不少“零的突破”,建立了江门猪肉大豆蛋白肠企业联盟标准、江门虫草子实体企业联盟标准,承担了全国手扶拖拉机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业分会(SC)。同时对6家企业的12个产品进行了采标确认,为该市企业在抢夺标准“话语权”的竞争中赢得先机。

目前,全市已有47家企业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77项,行业标准50项;207家企业的340个产品确认取得了采标认可和采标标志。

着力加强企业责任意识,

改变工作拘泥监管产品的现状

在采访中,蔡珠民局长指出:“企业是第一责任人!我们要培养合格的企业公民,实现由管产品到管企业的监管方式的转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江门礼乐腊味整治和摘帽治理中,该局转变监管方式,以加强企业责任意识为突破点,在帮助礼乐腊味顺利摘帽的同時不断巩固摘帽成果,保证礼乐腊味产品质量稳步提升。今年5月,共抽查礼乐61家企业的61批次产品,合格率为90.16%,7月份抽样检验合格率为95.83%。

据介绍,该局的主要做法是督促企业进行原材料统一进货,建立和完善台账登记、原材料进厂检验和产品出厂检验制度。同时就如何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对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多次培训,统一在园区建立了中心检验室,由检验室对园区内企业的产品出厂进行检验把关,将“驻厂监管、批批检验”的责任还给企业。

“质监部门只需对协会检验室进行监管,就能够快速准确地了解到行业目前的产品质量状况和添加剂的使用情况,大大提升了监管的效率!”蔡珠民局长对这一监管方式的转变颇有心得,“通过帮助企业增强保障产品质量的能力,使企业有能力、有信心承担产品质量的主体责任,不但全面提升了企业自身竞争力,还从源头从根本上抓好了产品质量问题。”

着力加强重点企业监管,

改变工作主次混淆的现状

针对过去面对种类繁多的产品,全面监管反而会变成样样都管不好的现状,蔡珠民局长表示,“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开展以来,江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紧紧围绕“质量”和“安全”两个主题,采用各种方法狠抓工作落实,在坚持全面管理的同时,以质量安全监管为重点,保证不出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针对近年来该市荷塘灯具产品质量波动较大的问题,全面开展了专项整治工作。由市政府迅速组织成立了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并深入基层调研。迅速联合荷塘镇政府、荷塘商会等成立了3个专职排查小组对荷塘镇所有灯饰企业进行了3个星期的摸底排查,对546家灯饰企业完成了摸底。

6月上旬,广东省质监局郭驰副局长专程参加了江门市政府在荷塘镇召开的荷塘灯饰行业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动员大会。

会议要求各级、各部门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齐抓共管,切实提高荷塘灯具产品质量,解决荷塘灯具的产品质量问题。

为此,该局随即专门组织学习组到国家灯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山)参观学习,并与中山质监部门在荷塘镇举办了“江门、中山灯具产品质量整治工作交流会”,就如何加强监管、加强合作、形成区域共赢等问题进行了工作交流和研讨。

着力加强分析预警,

改变被动监管的现状

过去质监部门就是质量的“救火队”,哪里质量出问题就去救哪里,到头来造成的损失无法挽回,在社会中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从“事后应对”转向“事前监管”,就是要增强监管的前瞻性,把事后处罚变为事前防范。特种设备安全工作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江门市现有特种设备118796台(套),气瓶180万只,江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当前特种设备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做好分析预警,及时排除设备故障,保证了对特种设备的安全监管。

定期召开特种设备安全形势分析会、健全预测预警机制是江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落实“质量和安全年”的长效机制。该局每季度对全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进行汇总分析,对隐蔽性、苗头性、普遍性问题做好分析研判,并从中发现新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提高事前预防能力。对发现的问题,该局主动邀请问题企业召开专项整治会议,与企业代表一起分析问题原因,共同探讨解决方案,使安全责任制得到落实。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特种设备提前做好风险评估,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同时组织好人员培训工作。在6月22日和23日主动组织燃气公司和大型游乐场开展了两场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明确各类事故的处置措施,提高应对重特大事故的应急能力。

自2008年以来,江门市没有发生列入统计范围的特种设备安全事故。

着力抓好技术检测机构建设,

为地方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科技兴检”是一个时代的命题。江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国家摩托车质检中心的建设中,以人才兴检、设备兴检全面提升技术机构检测能力。江门局主动聘任多名摩托车检测方面的专家做技术指导,并与本地大学合作申报多个科研项目,培养本专业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关键技术人才。

在国家摩托车及配件质检中心即将投入使用的同时,该局还高瞻远瞩根据江门产业机构发展需要,主动申请半导体光源产品、制浆造纸产品、电声产品三个省级质检站,已获得江门市政府资金支持,并争取将其中两至三个升级为国家质检中心,将检验机构的技术优势辐射到江门市大部分行业中,提升全市行业产品质量竞争力。

安全生产五个转变 篇4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实体经济遭受重创,诸多超级企业巨头在危机中陷入困境。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深刻变革,以及规模快速扩张、实力大幅提升的现状,大型国企必须重新思考其战略定位和业务模式,重新梳理管理流程与运行机制,及时解决高速发展带来的矛盾,及时消除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迫切需要通过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与咨询工作,有效保障大型国企持续健康发展。

为适应新形势下大型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推进企业内部审计的科学发展,使内部审计成为企业增加价值、防范风险、提高运营效率的推动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型国企应着力推动内部审计实现“五大转变”,即:内部审计功能要从查错防弊向价值管理转变,内部审计重点要从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变,内部审计关口要从事后监督向过程控制转变,内部审计组织体系要从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内部审计方法要从现场检查向远程在线辅助审计转变。

一、内部审计功能要从查错防弊向价值增值转变

近年来,内部审计的功能逐渐从查错防弊向帮助企业进行价值增值转变。本世纪初,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通过对内部审计的新定义,强调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的、客观的咨询活动,它旨在改善机构的运作并增加其价值。新定义首次提出审计具有增加价值的功能,并认为内部审计应当通过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帮助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从国际大型企业内部审计实践看,主流趋势是将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向管理导向型转变。很多国外大型企业,例如美国通用电气、意大利菲亚特集团,都采取了“价值增值”这一内审定位。

我国目前部分大型国有企业高层决策者在内审功能的观点上存在偏差,企业内审主要目的依旧是查错防弊,而内审人员对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匮乏,审计理论与方法钻研不精,因此很难对企业经营管理作出有效的审计分析、评价和管理整改建议。将内审功能向价值增值转变有利于大型国有企业优化内审职能在传统的内部防范纠错功能和战略性的价值管理活动之间的资源分配,帮助企业实现战略发展目标。

国内大型企业中,中石化在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在审计过程中融入对企业科学管理的独立分析研究,帮助查找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审计部门定期以专题材料的形式,向公司管理层和决策层反映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对企业治理环境、运行模式和业务流程的咨询建议,帮助企业加强管理,顺利实现战略目标。例如,集团审计局在调查报告指出该公司亏损加剧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多条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审计建议。这一尝试使得内部审计不再停留在财务层面,而是充分利用了内部审计这项工具,对企业的业务进行了服务、评价和咨询,改善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对中国大型国有企业而言,应顺应新的形势,学习意大利菲亚特集团和中石化的先进经验,从企业自身价值目标出发,加强管理导向型的内部审计,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管理审计,成为大型国有企业改善管理水平、改进运行机制的重要辅助力量。

大型国有企业在向价值增值转型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领导人应强化内部审计的地位及功能,让内部审计的作用不仅仅停留在“看家”和“守护”层面,而是通过内审的监督、服务、评价和咨询等工作,发挥好“诊断”和“增值”功能,实现帮助企业价值保护和价值创造的目标;二是建立优秀审计人才的聘用和挽留机制,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合理评估,建立审计人才职业规划和向“准经理”过渡的机制,吸引并留住价值增值型审计人才;三是制订周密详细的审计转型计划,审计主管需要与业务经理进行充分沟通,理解经营需求并制订价值增值型内审计划,实现最大程度的“双赢”。

二、内部审计重点要从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变

现代内部审计经历了从传统的财务导向型内部审计到价值增值型管理审计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内部审计以财务收支合规性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审计为重点的审计任务,已经逐步被注册会计师外部审计所取代。现如今国际上内部审计的重点已逐步转向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工作领域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拓展到企业重大决策、业务流程与授权责任、主要风险点及其控制、大额资金的安全性、项目实施过程及效果、内控体系有效性等方面,GE和ABB集团等许多跨国企业都是推行管理审计的典型。

国内企业中,中国电子积极开展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监督,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9年以来,审计部对公司职能部门开展了大额资金资本运作审计跟踪和流程管理内部控制审计。例如,公司加强了对企业改制、重组、并购等重大经营决策的风险审核,加大了对经营异常波动的子公司的关注,并积极开展工程项目跟踪审计和风险控制。这种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帮助企业时刻检查并矫正各个项目的运行机制,推动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系统,不断改进经营管理绩效,有效地防范了风险的产生。

大型国有企业可仿效澳洲航空和中国电子的先进经验,开展以业务流程和内控系统为审计重点的管理审计,时刻检查并纠正企业重大决策、业务流程与授权责任、主要风险点及其控制、大额资金的安全性、项目实施过程及效果、内控体系有效性等方面的问题,推动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系统,不断改进经营管理绩效,有效防范风险,增强企业免疫力。

大型国有企业在向管理审计转型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尽早设立专业的管理审计团队,招聘有相关管理经验的人员开展管理审计工作;二是明确管理审计的价值定位,根据集团业务领域和经营状况确认开展管理审计工作的内容和重点;三是合理分配传统财务导向审计和管理审计工作任务,在保证传统财务导向审计工作的基础上,逐渐增加管理审计的比重。

三、内部审计关口要从事后监督向过程控制转变

国际金融危机告诫我们,经营失误、风险失控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灾难,过程管控远比事后补漏更重要。将内部审计在流程上标准化和在各质量关口的控制上规范化是全球的发展趋势。内部审计要真正成为企业的自我免疫系统,就必须做好审计关口前移,注重任中审计、决策中审计、过程审计,促进效益配置和风险控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评价和咨询等服务功能。标准化、规范化的内审强调对企业运作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控制,典型的国外案例有英国巴克莱集团。

在国内,武钢将目前国内仅局限于对工程概预算的内部审计模式,延伸至决策、筹资、设计、招标、合同、物资采供、施工、概预算、后评估全过程的审计。

在项目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审计,层层把关,保证整个流程的质量。同时,对于领导干部,武钢实行100%的任期和离任审计,把对负责人的“事后检查”

变为“日常监督”。这种全面的审计不仅杜绝了发生风险失控不得不事后补漏的可能性,还在整个审计的过程中带动了部门间的合作,减少责任不清的情况,优化了资源配置。

现在不少大型国有企业的内审方式上还停留在对事后关口的监督而忽略了对全过程的控制。比如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传统的内审工作只有企业成员的年终财务审计,停留在事后审计阶段。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瞬息万变的发展趋势,以及企业集团化和国际化的要求,这种内审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的需求。将内审关口扩展到全过程的监督、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内审流程有益于更全面、更及时、更准确的审核企业的经营运作、风险管理和财务表现。

大型国有企业在审计关口向过程控制转变方面可以学习英国巴克莱集团和武钢的做法,为标准化规范化内审流程制定审计计划、执行审计内容,前移审计关口,从“事后监督”转向“过程控制”,做好审计关口前移工作,坚持监督与服务并重,更好地发挥评价和咨询等服务功能。

在推进全过程审计转型过程中,企业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制订科学规范的内审成果评价方法,明确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的职责分工,避免因为内审部门参与前期可研工作而在事后审计中受到制约;二是重视精心编制审计方案,以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评估为基础,明确全过程审计的重点;三是建立综合性审计工作的协调与结合方法,注重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的结合,注重财务决算审计与财务预算审计的结合,注重重大决策审计与战略审计的结合,注重风险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的结合,注重效益审计与资源配置过程审计的结合。

四、内部审计组织体系要从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

审计功能和审计重点等方面的转变,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内部审计任务更加繁重,要求企业集中调配审计资源;同时内部审计工作逐步实现审计流程标准化和信息化,为集团实现审计资源集中统一管理创造了条件。审计组织体制集中化是大型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发展的国际趋势,是成功实现审计转型、充分发挥内审功能的组织保障。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结合现代审计管理新趋势和新要求,及时调整和完善内部审计组织架构,强化总部审计管控,推行审计扁平化管理,逐步整合集团审计资源,建立集团统一管理、各级企业有序联动的组织体系。

国际内审领域的发展趋势是在机构设置上采取下级内部审计机构直属上级内部审计机构,按派出机构设置,与本级单位在管理权限上逐渐脱钩。下级内审机构起监督作用的审计工作向上级内部审计部门汇报,发挥评价、咨询、服务等职能的业务工作向本级单位管理层汇报。这样才能在对同级部门进行有效监督的同时,保证内部审计更好的发挥服务职能的作用。同时,这种垂直集中管理的模式也有利于审计资源在全系统内的有效调配。通用电气和哈雷戴维森等多数跨国公司都采用集中管理模式。

当前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隶属关系不清,审计的独立性很难发挥。很多大型国有企业只是因为制度要求而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其表面上是对董事会或上级单位负责,但实质上受经理机构及其它部门的制约和影响,独立性很差,很难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企业的状况作出客观、公正、合理、合法的评价。

中国移动为了完善内审管理体制,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内部审计双重管理机制,以提高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中国移动有两级内审机构:总部内审部以及31家子公司设立的内审机构。双重管理机制规定总部对各子公司内审机构实行统一领导、统一业务操作规范,以规范内审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增加了评价的客观性;同时各子公司内审机构接受总部和本公司的双重任务、双重考核,向总公司和本公司进行双重汇报,人员接受总公司和本公司的双重调用,实现了总部对子公司内审机构的监督以及两级内审机构的协调互补。此举在现有构架上减少了子公司审计单位受经理机构的制约和影响,提高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加化了公司内审工作的管理力度。

大型国有企业要认真研究企业审计组织体系集中化趋势,参照哈雷戴维森公司和中国移动的先进经验,紧密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审计资源管理体制和审计组织方式,建立集团统一管理、各级企业有序联动的组织体系,更好地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大型国有企业在推动内部审计向集中管理转型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提高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强化总部内审部门的地位,推行内审部门垂直化管理;二是企业内部审计流程需要标准化,制定出明确的、约束力很强的规章制度,内审人员检查制度是否得到贯彻落实,差距多大,分析和评估风险并提出建议,以便于实施集中管理;三是逐步整合集团内审资源,实现集团统一调配内审资源,搭建“大监督”格局,最大化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五、内部审计方法从现场检查向远程在线辅助审计转变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审计管理系统的出现,国际大型企业的运营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型企业普遍实施信息流、资金流、业务流高度统一的信息化体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经营管理方法。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在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信息系统,发展远程在线审计和实时监控,增强内审工作分析判断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是内审的发展趋势。国际上,法国电信集团就是此发展趋势的代表。

我国的许多大型国有企业还处于单一的现场审计阶段,造成了审计资源的局限和审计成本的浪费。如今,传统的纸质信息大部分已经被数字信息取代,审计人员有时候已无法获得有形的审计线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远程在线审计和现场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方式有利于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并促进审计结果在企业内部的广泛应用。

宝钢集团在过去几年中逐步建立了旨在提升审计项目管理水平及信息共享的数字化审计平台。该平台能够自动采集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数据,实现联网远程监控审计,使得宝钢集团完成了从传统的现场检查向现场检查与远程在线审计结合的转变。从 2008年起,宝钢集团审计部又进一步开发了集团内部审计信息管理系统(BAMS),该系统已于2010年在宝钢集团各子公司全面覆盖,有效支撑了审计项目的全过程管理。这些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宝钢集团得到的审计单位的数据更充分,进行的分析更实时、更迅速、也更全面,推动企业内部审计水平进一步提高。

为了实现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相结合,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部门应学习法国电信集团和宝钢集团的先进经验,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自动化审计报告,探索远程审计和实时监控,更好地实现内部审计方法转变,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安全生产五个转变 篇5

K J.CO

M 4

把握关键环节 实现“五个转变” 切实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中共**县委办公室

信息工作是党委办公系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委获取信息的众多渠道中,党委办公系统是主渠道,信息工作做得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办公系统为党委服务的层次、水平和质量。从我们近几年的工作实践看,只有牢牢把握信息工作的关键环节,努力实现“五个转变”,才能更好地为领导群体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才能切实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

一要在信息报送方式上,实现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党委系统的信息报送是以基层上报为主要方式,呈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型报送结构,通过基层大量信息源源不断地上报,为党委办公部门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党委办公部门经过提炼加工、去伪存真后,形成条理清晰、真实可靠的信息成果,供领导决策及反馈决策使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却经常出现信息报送“逆流”现象,即基层单位被动地按照党委办公部门的布置报送信息,出现了“上级要信息,而不是基层主动报送信息”等违背信息工作开展规律的现象。各基层单位往往是布置什么就报送什么,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003(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年,我们县委办公室共收到基层报送信息516条,全年平均每个应报送信息单位不足7条,距离各单位最低报送标准(12条/年)还有很大差距,其中,县委办公室直接布置的信息就达201条,接近各单位报送信息总量的1/2,尽管我们发了两次通报,但各部门被动报送信息的局面始终改观不大。究其原因,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基层单位主要领导对信息工作重视不够,还没有认识到信息工作重要性,没有认识到信息在决策系统中的基础性地位,认为领导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报与不报没什么区别,忽视了整个领导群体对信息的需求。对此,我们认为,要想真正发挥信息的基础性作用,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彻底扭转被动的信息工作局面。在报送方式上,要实现由被动报送向主动报送的转变。2004年,我们积极建议领导,通过采取把信息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体系,增强硬性约束力;完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各部门积极性;增加信息工作投入,保证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设备等强力措施,各部门报送信息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信息报送的数量和质量大幅提高,信息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

二要在信息报送时效上,实现由滞后向超前的转变。时效性是信息的生命所在。在有效期内信息是无价之宝,在有效期外信息就毫无价值可言。面对上报的信息,信息工作人员要逐条分析信息的“含金量”,及时快捷地做好上报工作。同时要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尊重客观事实,忠于事情真相,坚决杜绝“报喜不报忧”的不良倾向。目前,不少基层单位报送信息时拖拖拉拉,不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不能在信息发挥作用的时限内迅速上报,缺乏超前意识,使本来很有价值的信息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上报信息时要努力做到“三快”,实现由滞后到超前的转变。一是收集要快。对一些可预见的重要工作,信息工作要提前介入,随时收集,提前掌握第一手材料。二是提炼要快。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立意、提炼、加工都要抢前抓早,做到重要信息随到随编,一般信息及早编发。三是上报要快。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尽快将文字材料转化为信息成果,及时转化运用信息,决不使任何有价值的信息超过时限。如今(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年我县发生了震惊全省的“2005.6.3”抢劫杀人案件,从发案到破案的全过程信息工作人员及时跟踪问效,随时向县委领导反馈案件进展情况,及时为县领导调整决策提供建设性意见,对维护发案期间的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又如在2004年我县发生的公交车与三轮车冲突事件中,信息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同时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掌握了三轮车司机的上访苗头,在最短的时间里整理了事情经过、上访苗头以及处理的法律依据,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为最后事态的平息做了大量扎实而又富有成效的工作。

三要在信息报送内容上,实现由肤浅向深刻的转变。信息工作不是全局但影响全局,不处中心但影响中心,不作决策但影响决策,是各级党委见微知著的得力助手,是各级党委科学决策和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是各级党委联系群众、服务基层、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纽带,贯穿于决策工作的全过程,也贯穿于办公部门为党委服务的全过程。因此,开展信息工作,必须发挥信息在领导决策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把不断丰富信息内容、挖掘信息本身所蕴涵的深刻启示作为关键,要对大量零碎、孤立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综合,集零为整,变缺为全,化浅为深,从整体上开发其深层价值。一条信息价值大小,关键看它是否有利于领导决策,是否有利于决策的反馈。能作为领导决策或者评价决策的信息,并不是肤浅的信息,而是经过深层次挖掘的、能开阔领导视野、启发领导思路的高质量信息。防止信息肤浅化的有效办法是把反映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经验作为信息工作的重点。这类信息的内容往往具有全局性、典型性和倾向性,能集中反映党委工作的内在规律。如我县北岗乡探索出“干群连心卡”的工作做法,在我们县委办公室信息工作人员及北岗乡党委的加工提炼下去粗存精,使这一做法在全县进行了推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省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分别对我县“干群连心卡”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使我县党建工作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又如我县连生乡为大力发展畜牧业,提出了“1+2”和“1+5”工作模式,我们县委办公室信息工作人员坚持“三快”工作方法经过深刻挖掘,在第一时间内将他们的做法编发在《信息专报》上供领导参阅,得到领导的肯定和认可,并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县推广。同时,我们又及时对上推荐,这一典型经验又被《黑龙江经济报》采用刊发。

四要在队伍建设上,实现由非专业化向专业化转变。做好党委信息工作,获取领导决策所需要的足够信息,关键在人,关键在队伍。因此,必须有专门的人才,必须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党委信息工作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工作人员的素质,取决于队伍建设水平。目前,在党委系统中,市级以上办公部门都设立了专门的信息机构,由专职人员负责信息处理工作,但大部分县级办公部门的信息工作人员都是兼职,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缺乏信息采集处理与分析、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安全、保密等方面的专业型人才。同时,还存在着人员少、任务重的实际困难,尤其在与其它工作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是信息工作给其它工作让路,信息积压、信息刊物推迟刊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无法满足领导对信息的需求。而各基层单位的信息员队伍素质更是参差不齐,普遍存在着文字表达能力弱、微机操作不熟练等问题。在我县82名基层信息员中,有16名文字表达能力较差,有34名不懂微机操作,绝大多数不知道如何开展信息工作,尽管下发文件中明确规定了报送范围,但上报信息中经常出现文不对题现象。因此,建立专业型信息工作人员队伍是当务之急。各级党委应当进一步强化大局观念、人才观念,通过采取引进和培养并举的方式,加强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信息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人力资源开发,以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求。通过采取专业培训、岗位练兵等有效措施,不断强化职能,实现信息工作人员由非专业化向专业化的切实转变。

五要在直报网络建设上,实现由不完善向完善转变。党委信息系统是以网络为平台,以各级直报点为基本单位的封闭运行系统。信息工作开展的好坏,不仅取决于网络平台的硬件建设水平,更取决于各级直报网络是否真正发挥作用。各级党委反复强调要延伸信息工作触角、拓宽信息采集领域,就是要把“触角”延伸到人民群众,要把“领域”拓展到基层。基层是信息来源的主阵地,人民群众是各种信息的不竭源泉。来自于基层、来自于人民群众的信息更贴近于实际,更能客观地反映领导群体的决策水平,而这一切必须由庞大、缜密的直报点群体组成的直报网络提供强力支撑。如果我们做到了有党组织的地方就有直报点在发挥作用,逐步形成覆盖面广、布局合理、上下贯通、反映灵敏、高速运转的网络,就会有大量真实、可靠、有价值的信息源源不断地汇聚到党委办公部门,参谋助手作用就会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几年来,我们县委办公室高度重视直报网络建设工作,始终把拓展信息来源作为发展目标,经历了党委(总支)直报点--党支部直报点--党员个体直报点的发展历程,初步形成了涵盖全县各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各种所有制企业的直报网络。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在各村屯设立信息直报点,努力扩大信息报送的外延,逐步形成覆盖全县城镇、乡村的直报网络,进一步扩大信息来源,最大限度地增加信息承载量,为领导群体快速及时地提供内容翔实、真实可靠的信息,为领导群体决策、评价决策以及了解各项工作进展提供基础性材料。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安全生产五个转变 篇6

1、所有进站的施工作业队伍必须经过主要领导和站长签字才能进站施工。非固定作业现场需项目负责人签字才能施工。

2、必须对进站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并检查培训合格证,不合格的人员禁止进站施工。

3、必须对特种作业人员的特种作业许可证进行检查,没有许可证的不允许进入。

4、必须对进站的各种设备进行检查,没有合格证和检验检测证的,禁止进站。

安全生产五个转变 篇7

目前,我校师资队伍现状与我国高职教育对高素质师资队伍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我校师资队伍主要由5类人员构成。第一类是原中专学校留校任教教师,他们都是中专学校的优秀毕业生,热爱教育事业,有很强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同时这部分教师普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缺乏医药专业实践背景,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由于长期受学科型教育的影响,缺乏新的职业教育理念。第二类是20世纪80、90年代从普通高校毕业直接分配的本科生,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由于普遍与外界医药卫生行业接触较少,缺乏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医药实践经验,但他们目前是我校高职教育的主力军。第三类是近几年直接从普通高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他们年轻,充满激情,接受新知识、新理念快,但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和医药实践经验,距“双师型”素质教师还有很大差距。他们是我校高职教育的生力军。第四类是从医药行业、科研院所直接引进的具有良好医药卫生背景和职业教师潜质的高素质医药卫生技术人员。他们年富力强,肯学肯干,具有丰富的医药实践经验,并能将其融入教学中,但普遍缺乏教学经验,特别是缺乏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他们是我校高职教育的重要力量。第五类是从医药卫生行业聘请的兼职教师,主要是为了弥补我校师资的不足,而不是从人才培养角度系统地引进,对他们疏于职业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培养。目前,兼职教师不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缺陷。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可建立五个激励机制,由外而内促成中职教师向高职教师角色的转变。

1 教学主动性激励

1.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教师普遍存在对高职教育认识上的偏差:(1)认为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都属职业教育,两者没有太大区别,按照原有中职教育模式能满足高职教育需求;(2)机械地把高职教育与普通高校划上等号,片面地认为高职教育是本科教育的压缩,舍弃能力本位教育,转向学科本位教育;(3)认为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放大,只需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加深即可。其实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发展,有其自身的特征。教师应从高职角度审视自己,正视差距,积极、主动适应新形势和接受新挑战,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理念和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做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

1.2 理解内涵,准确定位

高职教师应是课程开发者。高职教师参与课程的开发,打破课程开发与实施相分离的局面,有利于实现课程设置的预定目标,更全面地了解高职人才培养过程和应用型人才的标准,使课程实施更有针对性。参与课程开发不仅能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提升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还能增强教师的实践意识和能力,从而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

高职教师应是研究型教师,而不是单纯的“教书匠”。高职教育科研应以教育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为主,其教学科学研究需针对教学活动这一复杂的过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而应用技术研究则需要结合医药卫生服务和生活的需求,以科技成果,医药卫生服务、咨询、开发等方式参与社会服务活动。

高职教师应是孜孜以求的学习者。步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涌现,高职教师只有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及时了解科技发展的新动态,学习本专业的前沿知识,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胜任高职教师工作,同时使自身职业生涯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高职教师应是“双师型”教师。能否拥有一支质量高、数量足、有较高理论知识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具有专题研究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应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参与技术开发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活动,培养创新能力;重视加强高职教育与医药卫生领域的合作,使高职教育与经济密切联系。

高职教师应有较强的合作能力。高职教育的开放性和产学研相结合的特性,要求高职教师具有较强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及团队精神,涉及团队内部以及与医药技术人员的合作。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必须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合作能力,涉及教师间、师生间以及教师与课程专家间的合作。

1.3 角色学习,调适心理

教师角色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实践。在角色转变过程中,教师应按照高校教师的职责、标准要求自己,检视自己,使自己更好地担当起高职教师的角色,表现出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容易产生不适应的心理。面对诸多问题,教师应敢于面对困难,调整自身行为方式,消除心理障碍,适应新角色。

2 校本文化建设激励

校本文化是指经过历史发展积淀,一个学校逐渐形成并不断获得传承和充实的、可以长期主导学校发展的具有深厚底蕴的人文性价值,是学校特有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传统、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是用于应对外部环境挑战和内部整合问题的符号意义系统。校本文化体现了学校在一定发展阶段的办学状况和现代化管理程度,体现了学校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校本文化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它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品牌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先进的校本文化不仅能为学校营造良好的对外形象和学习生活环境,还能形成一种氛围,促进校园共同体得以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校本文化建设的开展,对提升教职员工的归属感,把教师个人成长与学校成长联系起来,具有积极意义。并在教师角色转变中,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校全体成员在共同的教育理念、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下为实现高职教育目标而努力。

3 教师评价体系激励

教师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管理手段。在理论上,通过评价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为管理者对教师做出聘任、提升、增薪等决策提供有说服力的证明,即奖惩性的教师评价;二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即发展性教师评价。

发展性教师评价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立足点,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促进学校发展的一种手段。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积极的更加符合实际的决策,教师可获得更大的工作满足感,接受更合适的在职培训,更好地规划其职业生涯。这种具有教育性的教师评价,易使教师在心理上产生认同感,以坦诚合作的态度参与到评价工作中来。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形成性评价,为教师提供优缺点、长短处的信息,使学校能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他们发展。这实质上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反馈与矫正的机会,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

发展性教师评价着眼于教育质量的提高,鼓励教师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培养专业素质,使评价实效性大大增强,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目前我校处于转型阶段,本着立足现在、兼顾过去、面向未来的思路,应摒弃奖惩性教师评价,发挥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优势,尽快建立有关专业水平、教学能力、职业道德的教师评价体系,以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

4 专业带头人激励

专业带头人的水平,是学校声誉和教学质量的标志。在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同时,应重视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以点带面,以核心带动全体,提升学校形象。

专业带头人培养首先需制定筛选标准,从师德水准、学历水平、智能结构、教学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采取有力措施,创造良好成才环境,并给予优厚的待遇。

经过科学程序公正筛选出的专业带头人,作为学校的重点培养对象,委以重任,明确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并进行严格考核;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优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及生产实践。特别要结合学校专业现代化建设,让专业带头人承担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改革、专业改造、科技创新和课题开发等工作,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结合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和名师工程,造就出一批本校、本地区乃至全国的专业带头人,由专业带头人的角色转变带动整体角色转变。

5 教科研激励

高职教育对教学和科研条件有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不断进行教学基本建设和改善科研条件,为教师提供参与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机会,提供产学合作机会,提供科技开发、技术推广和技术咨询的机会,鼓励教师参与教学和科研,同时也为教师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

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奖励机制,对科研工作进行量化管理,通过立项奖励、成果鉴定奖励、项目合作奖励激励教师参与教学和科研,促进教师角色转变。激励重点应向专利、获奖、成果转化等方面倾斜。

总之,我们要纠正认识上的偏差,找出自身缺陷,消除思想顾虑,给新角色一个准确的定位,通过自身努力和外部激励机制的支持,顺利实现由中职教师向高职教师角色的转变。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后,对原中职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原中职教师的现状及其对高职教育不适应的现象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需在教师教学主动性、学校校本文化建设、教学评价体系、专业带头人和教科研5方面进行激励,以促进中职教师向高职教师的转变。

围绕五个转变推进课堂转型 篇8

[关键词]新课堂转型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10072

“什么是新课堂?”“什么是课程?”“新课程改革意味着什么?”这三个问题大家常见却又认识模糊,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与深入研究,对新课堂转型问题进行具体解析,从中得出推进思想品德课堂转型,必须抓住五个转变的结论。

一、从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过分注重知识教学,“以知识为核心”的课程理念,其具体表现有注重知识背诵、书写、再现,而忽视了学生成长需要,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求。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从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主张以学生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等为价值取向,并以学生社会活动为中心来制订课程和组织教学。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有自己想法的人、有不同需求的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首先,要走近学生,通过谈话、家访、问卷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其次,要紧紧围绕学生需求,制定教学目标、处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做到课堂教学活动为满足学生需求服务;再次,注重教学评价,把是否满足学生需求、是否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课堂教学好坏的重要标准。

二、从传递知识向内化生成转变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往往是知识传递的课堂,其表现是教师将知识告诉给学生,然后采取多种方式,强迫学生记住,记不住就要受惩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效果不明显。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知识的内化和生成。生成,是对教育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强调课堂教学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和修正。追求知识生成的教学,不会完全按照预设的程序按部就班进行,而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教学活动是动态展开的,学生的思维并不一定会按照教师的预设发展。学生思维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学习的需求、方向会产生变化,教师的教学,教师的引导也要随之转变。内化是指把外界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让其融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即将外显知识转化为内隐知识的过程。人的认知结构是一个能动的系统,它是发展变化的,有着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它可以不断地接触新事物、接纳新事物、解决新问题、适应新环境。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这种个体能动性,充分激发学生自我调节能力,使学生主动接纳、自主建构知识。

三、从静态课堂向动态课堂转变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往往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把学生当作流水线上的产品,一切教学行为都按照预设方案进行,不能越雷池半步。这种静态课堂否认了学生的主动性、差异性、能动性,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树立动态课堂观念。所谓动态的课程观,强调的是课程与教学理论统一于课程与教学实践,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课程作为教学事件;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情境中不断生成的活生生的经验,课程是动态的过程,是不断变化的课程实践,是师生创造的产物,是生活化的课程。课堂不仅仅是预设的,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活动;课堂不是封闭的,可以根据学生需要,适时增加或者减少教学内容;课堂不是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可以是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相互学习、教学相长的舞台。

四、从华丽课堂向平实课堂转变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往往是华丽花哨的课堂,各种活动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种课堂往往听起来很热闹,看起来很活泼,但是中看不中用,犹如蜻蜓点水,不能给学生以启迪,不能激发思维碰撞。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追求平实而智慧的课堂。首先,适当使用多媒体手段。多媒体的使用要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不求形似更求神似。其次,注重师生思想交流、思维碰撞。师生通过交流发现问题,厘清模糊认识,关注课堂的内在质量,追求课堂的高效达成。再次,坚持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凡是与学生成长需求和未来需求无关或者关系不紧密的环节可以删减。

五、从盲目教学向目标评价转变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往往是目标盲目的课堂,教学目标多照搬于教参,而非源于教师的认真分析,目标评价更是无从谈起。在课堂教学中,因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准,心中无数,而进行“无头脑”教学,讲到哪里算哪里。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目标评价,紧紧围绕目标进行教学。首先,设立具体、可测的目标,明确教与学的具体要求;其次,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努力达成目标;再次,注重目标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思路,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以上五个方面,只是笔者粗浅的看法,在今后课堂教学中,笔者将按照以上理念推进课堂转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合格公民。

上一篇:2008年东莞市中小学体育卫生优秀论文下一篇: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