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比语言更重要事例

2024-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行动比语言更重要事例(共11篇)

行动比语言更重要事例 篇1

小猴哥哥想:它们原先多笨啊!现在都却成了名人,我那么聪明,却什么都没干成。聪明的小猴哥哥怎么也想不明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想成就一番大事业,不能光动动嘴,而要用实际行动来获取,最后才能得到好的结果。小猴哥哥虽然很聪明,但它却什么也没干不成,就是因为它光知道说说,没有付出行动。我要向小猪、黄鹂、熊猫和小猴弟弟呀那样,知道了学习的方法和目标,就要付出实际行动。比如说我学快板,我是看到别人打的好才去练得,刚开始练得时候觉得很难,就不想练了,可是妈妈告诉我:既然你已经学了就要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于是我就坚持了下来,现在我已经练得非常熟练了,而且已经能单独表演,得到了同学们的赞赏。以后我要时刻提醒自己,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不懈,不能光说不练,因为很多时候,行动比语言更重要!

广告语言:形式或比内容更重要 篇2

“形式比内容更重要”这句话用在广告传播领域是再恰当不过了。一直以来,广告公司专注广告文案的设计,为了吸引眼球而常常搜肠刮肚,挖空心思,常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感慨。然而,相对于广告内容,广告传播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即广告语言形式,并没有在广告圈引起足够重视。事实上,世界上大多数消费市场都是多语言市场,大多数消费者都会讲不止一种语言。例如对于大多数中国消费者而言,且不说外语和少数民族语,一般人都会讲普通话和本地方言。在国际营销中,中国企业往往面对的是一个多语言消费市场。那么,企业在哪种情况下使用哪种语言可以取得相对更好的广告效果呢?

方言广告个性十足

一些先知先觉的企业已经开始注意到广告语言差异对广告效果的影响。例如,在荷兰的电视广告中,广告代言人经常使用带有荷兰口音的英语向消费者推介产品,原因是这样让消费者听起来显得更亲切;2012年王朝葡萄酒在《参考消息》报上发布了英文配上中文译文的广告,这既能提升品牌的国际形象,又能提高广告传播力;可口可乐公司曾经为了彰显品牌的独特性、丰富品牌内涵,干脆把一款碳酸饮料用粤语方言直接命名为“醒目”,在粤语中意为“聪明,一点就通”;康师傅方便面在向西南、东北、西北和广东市场推出系列广告时,采用了不同的语言形式,分别是:“这个味儿巴适!”“这个味儿实在!”“这个味儿爽快!”“呢个味正!”这种乡音十足的方言广告不但拉近了消费者的心理距离,最大限度地讨好了南腔北调的各地消费者,更因其独特性而在千篇一律的普通话广告中显得鹤立鸡群,让人过目难忘。

不过,方言广告也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受欢迎。我们的实证研究发现,在中国市场本地人偏好地方语广告,而外地人更喜欢标准语(普通话)广告;此外,在本地人消费者中,上层社会经济地位的消费者对两种语言的广告无显著偏好差异,而中层和下层的消费者则更偏好地方语广告。这就是说,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者对方言广告的感觉并不相同,对于立足发展区域品牌或欲获得区域竞争优势的企业而言,由于本地消费者对本地方言广告具有特殊情感,在局部地区采用方言广告更能突出品牌的区域特性,也更能获得本地消费者的认同和喜爱,例如金威啤酒在广告中以三种方言表达老金威的深圳味道、深圳情怀。方言广告的运用同时也是本土企业对抗外国企业的一个重要营销策略。本土企业可以利用方言广告唤起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亲和力、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实践中,方言广告更多是通过地方媒体播出,而纵观现有的地方电台、电视台,多为覆盖城镇和乡村,并以平民受众为主。根深蒂固的草根文化使平民对当地方言有着潜在的依恋和认同,所以定位于中、下层消费者的产品可以用方言将广告本土化、平民化。至于面向上层消费者的高档产品广告,则更宜采用标准语言,这有利于保持品牌在顾客心智中的高端、可靠形象。

广告语言与广告产品、广告诉求

以上仅仅分析了广告受众与广告语言对广告效果的交互影响,而在营销实践中,产品类型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变量。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类型的产品而言,广告使用地方语或标准语产生的传播效果并不相同。对语音广告和文本广告的实验研究发现:无论广告采用语音形式还是文本形式,对于高卷入度产品的广告,普通话比粤语产生的广告认知卷入度和情感卷入度都更高;对于低卷入度产品的广告,无论广告使用普通话抑或是粤语,消费者对广告的认知卷入度都没有显著差异,但粤语比普通话能带来更高的广告情感卷入度。这就是说,当广告产品是汽车、理财产品、医疗服务、教育服务等高卷入度产品时,采用普通话做广告比地方语会让消费者感觉更可信,更容易获得认可;当广告产品是方便面、口香糖、沐浴露、饮料等低卷入度产品时,采用地方语做广告比普通话更能让消费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此同时,方言广告也有助于增强品牌个性,这是由于方言本身的个性也会投射到品牌身上的缘故。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广告诉求也会影响广告传播效果:对于理性诉求广告,采用普通话比地方语产生的广告效果更好,获得的品牌态度、无提示回忆度都更强;而对于感性诉求广告,情况则恰恰相反,采用地方语比普通话产生的广告效果更好,获得的品牌态度、无提示回忆度则更强。

广告语言形象及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品牌也在国际化道路上一步一步迈进,观察中国品牌的命名就会发现,近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有了英文名称。那么,使用英文作为品牌名称是否真的会让人感觉更洋气呢?我们在另一项研究中分析了品牌的中文和英文命名方式对消费者认知的影响,通过1500多次的测试发现:对中国本土品牌而言,无论它是知名品牌还是不知名品牌,广告传播中采用英文名比中文名确实更容易被消费者视为外国来源品牌;并且,与知名品牌相比,不知名品牌采用英文名更容易被视为外国来源品牌,这可能是因为消费者对知名品牌的中文和英文表述相对更熟悉,因而能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但当不知名的品牌采用英文呈现在广告中时,消费者由于语言的来源地效应更容易不自觉地把该品牌臆想为外国品牌。这种效应在TCL公司的印度营销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当公司采用英文而不是印度语或中文在印度开展广告传播时,印度消费者更易于把TCL公司视为一家国际性的、像韩国三星一样的大公司。由此,也引出了另外一个相关话题:对于印度消费者而言,中文是一种外语,英文也是一种外语,为什么采用英文做广告可以提升公司的国际形象,但中文却不能呢?这就涉及一个重要概念:广告语言形象(advertising language image)。消费者对某种广告语言的整体性感知来自于消费者对该语言的联想,由联想产生的图像就可以称之为广告语言形象。

不同广告语言可能给消费者产生不同的联想,由此产生的语言形象感知也截然不同。那么,究竟广告语言形象是如何形成的?应该如何测量呢?我们通过对1279名消费者的调研分析发现,广告语言形象由以下6个维度构成:语言来源地能力形象(指由某种语言联想到的该语言来源地在提供高质量产品方面的能力)、语言来源地亲和形象(指由某种语言联想到的该语言来源地的亲和力)、语言使用者形象(指由某种语言联想到的操该种语言的人的形象)、语言的文化亲近形象(指消费者感受到的某种语言与其母语文化的相似性)、语言自身特质形象(指语言本身固有的语音、字形等特征给消费者带来的联想)、语言的语音形象(指语言发音给消费者带来的愉悦度等感知)。以上6维度可以构成一个广告语言形象量表,企业在多语言文化环境中开展营销活动时可以采用广告语言形象量表来评估和挑选有利于提升广告效果的语言,进而提高管理效率。我们针对法语和印度语的广告实验发现:即使在消费者并不熟悉广告中的语言的情况下,广告语言形象也会影响消费者对广告产品的评价和购买意向。这种影响可能是刺激泛化的结果,例如,法语的字形很像英文,而印度语则形似阿拉伯语等语言,由此激发的语言来源地、语言使用者形象等联想有所不同。研究表明,当消费者对某种广告语言(例如法语)的形象感知水平较高时,广告采用这种语言能显著提高消费者的产品评价和购买意向。

网络语言广告

随着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互联网经济天经地义催生了网络广告。这样,传统的广告语言理论在互联网情境中的有效性就值得考量,国外的前沿研究已开始触及这一领域。再有,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同时也催促了网络语言的诞生,例如:“R U Ready”、“神马都是浮云”、“给力”、“元芳,你怎么看”、“高大上”等,一些特立独行的商家已经把这些网络语言大大方方地摆在了线上线下商业广告中。然而,这种网络体语言在广告传播中对受众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它适合于哪些类型的产品或品牌的广告?与传统的正式用语相比,网络广告语对人们产生的认知心理到底有何不同?这种心理效应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吗?以上种种问题,都有待于未来研究探讨。(作者简介:魏友斌,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营业部副总经理;刘世雄,深圳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

《行动力比态度更重要》读后感 篇3

孙莉莉

《行动力比态度更重要》一书主要是围绕着团队管理、企业经营等方面来论述行动力的重要性,作者长期跟踪研究企业的发展,对行动力的研究深入透彻,从而使《行动力比态度更重要》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是每一个职场人士“行动力”的训练指南。其中大量详实的案例使本书读来既简单易懂、深入浅出,书中开门见山抛出一个问题:行动力到底有多重要?

西点军校学员们惊人的行动力是使这所学校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学员无条件地服从军官的任何一个指令,提高了他们的行动力才使每一项任务完美地完成,而这种服从就是行动力的体现也正是工作中最最缺少的东西。经过对《行动力比态度更重要》一书的学习,让我深切的明白了好的态度并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只有马上行动不让工作在等待中搁浅,行动力才是成功的开始。

一、行动力是成功的开始,等待是失败的源头。

如何提高个人、团队的行动力呢?我觉得行动力取决于两个因素,即个人能力和工作态度,能力是基础,态度是关键,成功=积极的态度+高效的行动力。所以要提高行动力,一方面要端正工作态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强学习业务知识和实践锻炼来增强自身素质。态度是银,行动是金。工作中要积极进取,增强责任意识,不做“差不多”先生,只有行动不打折,结果才不会错位,责任心和进取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首要条件。

二、没有借口,行动是最快的捷径。

如何最大发挥个人、团队的行动力呢?我觉得发挥行动力取决于两个因素,即管好时间和抓住效率,管好时间让工作变得轻松起来,抓住效率第一次就让事情做对。只有把时间用在“刀刃”上。让“时间管理”成为一种习惯,才能不浪费每分每秒的时间,才能让效率与行动力“结缘”。

三、没有孤胆英雄,只有高效团队。

如何让个人行动力和团队行动力融合?我觉得处理好个人价值实现和团队目标的协调以及处理好个人安排和团队分工的融洽是很关键的。这就要我们团队内的事项有详尽的分工,并把每一个细节责任到明确到个人,建立一套公正、公平、合理的绩效评估,同时制定出相应的奖罚措施。只有团队协作,打造高效集体,才能将个人、团队的行动力完美融合。

四、精益求精,做最有价值的员工。

如何将行动力融入到现实工作中?我觉得要做到如下几点:

1、尽职尽责,方能尽善尽美,严格要求自己;

2、少说话,多做事,让“时间管理”成为一种习惯;

3、小事做到位,细节决定成败,精益求精;

4、敬业使人称职,精业才能让人杰出,设定目标选定方向,成功在于始终朝既定的目标前进。

行动比抱怨更有效的美文摘抄 篇4

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喜欢抱怨的人,他们抱怨领导,抱怨家人,抱怨环境,抱怨生活,抱怨社会。可是,更多的时候,抱怨是无济于事的。没有人喜欢和一个絮絮叨叨、满腹牢骚的人在一起相处。再说,太多的抱怨只能证明你缺乏能力,无法解决问题,才会将一切不顺利归于种种客观因素。若是你的上司见你整日哼哼唧唧,他恐怕会认为你做事太被动,不足以托付重任。所以有发牢骚的工夫,还不如动动脑筋想想办法:事情为什么会这样?怎么才能把它解决掉?

有个小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说是一个人被老虎追赶,情急中攀上悬崖绝壁的一根枯藤。这时,老虎在下面咆哮,这个人紧紧抓住枯藤不敢松手。在万分紧急的时刻他猛然抬起头,看见悬崖上一只老鼠正在啃这根枯藤,已经啃了一大半,很快就会啃断。面对此种险境,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会不会憎恨老虎抱怨老鼠?再看这个人,他正在焦急之时,突然发现眼前的绝壁中有一颗鲜艳的草莓。他忘了下面正在咆哮的老虎,忘了上面正在啃藤的老鼠,而是伸出一只手摘下那颗草莓放在嘴里。当草莓的清香流进心里,他顿时有了动力,跃身跳上绝壁,逃过老虎的追击。

这个故事或许不太真实,但它揭示的道理却令人震撼。在危机关头,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美国最伟大、最受尊崇的心灵导师之一威尔·鲍温在《不抱怨的世界》中提出了神奇的“不抱怨”运动,它正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天下只有三种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习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请试着用祈祷的方式来诉求你的愿望。这样一来,你的生活会有想象不到的大转变,你的人生也会更加地美好、圆满。

所以抛弃抱怨,积极行动才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比如写作,当然是件辛苦事,但写作之前一个人往往会想,这篇文章应当有怎样的主题,怎样既能契合大众的阅读口味又能达到精英水准,寄给编辑能不能被采用。文章以外的种种考虑有时比写一篇文章更给人添累。当你提起笔把写好写精彩作为努力的方向,抛开种种功利目的的考虑,尽可能做到淋漓酣畅地表达,这样写的结果,反而会很成功,至少不会失败。

请记住,同事和朋友只是你的工作伙伴,就算你抱怨得句句有理,谁愿意洗耳恭听你的指责?每个人都有貌似坚强实则脆弱的自尊心,凭什么对你的冷言冷语一再宽容?很多人会介意你的态度:“你以为你是谁?”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每个人都在追求成功,你只有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才能让别人看得起你,才能接近成功。而不能靠抱怨获得别人的同情,施舍给你成功。那样的成功是短暂的、没有喜悦感的。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篇5

凌志军先生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书,记录了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成长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教育、人才、社会的记录与总结。作者从微软亚洲研究所30余位研究员的成长历程中采撷一些平凡但隽永的小故事,以他独特的视角切入,使这些质朴、平凡的小故事变得精妙独到、意味深长。在这些故事里,我们看到了30个“微软小子”成长过程中的欢笑、悲伤、激情、惆怅;我们看到了一大批聪明、主动的孩子,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直至成功的奋斗历程。作者希望借这本书,改变国人对教育的看法,希望更多的中国学生能在这本书的鼓励下,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单单是这句话就令人醍醐灌顶!而今,当人们热衷于羡慕成功时,似乎对成长的关注太少了,是因为中国的教育出了很多问题吗?我不禁想起了“赏识教育”推广人周弘的一句话:“如果对孩子给予了科学的、人性的、全面的培养教育,还真不愁哪个孩子不能成功了!”成功是目标,成长是到达目标的过程。但每个人的成长路程都注定并非一帆风顺。漫长的征途,有时让我们胸有成竹,有时让我们没精打采,甚至迷失自己,在挫折面前人们往往选择最多的就是软弱和妥协。是的,每个人都渴望知道自己该如何成功,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快成材,每个老师都盼望自己教出来的学生早日取得喜人的成绩。但说起来轻易做起来难呀!凌志军在书中正是通过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30个“微软小子”的成长个例,帮我们理清了思路,让我们每位家长、每位教育工作者、每个成长中的孩子,悟出了如何做最好的“你自己”:他们并不拥有一个比我们更智慧的大脑,那么他们凭什么变得和我们不一样?就凭着他们自身的努力,他们的自信,其次重要的还有他们的家庭教育;他们每个人都饱受挫折,但他们最终都战胜困难,战胜自己,“站”起来了,使自己更刚强,更“智慧”。有句话说得好,“没有岩石阻挡,哪能激起漂亮的浪花?”

“我们既然无法改变教育,那就改变对教育的看法。”我很赞同书中这一观点:要做一个E学生,即ENJOY(快乐地学)、EQ(情商比智商更重要)、EXCELLENCE(卓越)。30位微软中国成功人士的成长历程不约而同地求证了这一真理。其实,这样的观点,著名作家刘墉也曾表达过:一个人成功应该是生活的快乐,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成功并不一定就代表着金钱、地位与名誉。孙云晓在《成功宣言》中也说过:成功固然离不开适当的外在形式,但更取决于内心的实质感

能力比机遇更重要 篇6

在展开讨论之前,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在创业中,实力与机遇缺一不可,都很重要。如何评判谁更重要,就要看重要的标准是什么,我方认为,其标准在于哪一个起着主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这才是我们要讨论的。我方认为:在创业的道路上,能力比机遇更重要,其理由如下:

首先,个人要开展创业的道路,能力是基础。能力是发现机遇的眼睛和抓住机遇的双手。在每个人发展前行的道路上,没有能力作基础,机遇便毫无意义。换句话说,发现机遇把握机遇便是能力的一种体现,机遇的发现机遇的把握本身就是建立在拥有能力的基础之上,能力构成了创业大厦的地基。试问对方辩友,地基不牢,又怎能建立起万丈高楼呢?

其次,在创业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寻找项目,组建团队,创立体系等等一系列需要具体着手的问题。能妥善地处理这些问题,是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寻找合适项目,需要对社会和市场的分析能力,组建优秀的团队,要求对员工优劣的观察能力,创建适当的体系,组织能力更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打括号这部分你换一下用词,我有点词穷)。这一切都对能力有着进一步的要求,能力也同样是创业大厦的钢筋骨架。

再次,实力创造机遇,机遇缘于实力。有能力的人不仅善于把握机遇,而且善于创造机遇。我们认为当人们的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机遇才会自动登门拜访,即你自身能力越强,主观上越努力,你就等于给自己创造出更多的机遇,从这个角度来说,机遇是那些有准备的人创造出来的,也就是对其能力的一种回报,能力弱,有机遇也抓不住;能力强,即便失去一个机遇,也还会抓住下一个。三国蜀汉刘阿斗能力弱,头顶香盘卖江山;而刘备,因能力强,在群雄割据中打下江山,造成三国鼎立。牛顿因苹果落顶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弗莱明因培养液发霉而发现了青霉素,无一不是如此。机遇偏爱有能力的人。

最后,能力遇到机遇只是能力体现的开始,能力还能够让机遇的光芒更耀眼。对个人发展而言,即使有了机遇,但没有足够的能力,机遇的生命也是很短暂的。不论外部条件如何,自身拥有能力才是最为实在的。或许在不同机遇条件下,一个人将拥有完全不同的作为。像诸葛亮,一个能人,到了现代或许他不会成为军事家,但他完全可以做一名政客、一位公司总裁,但先决条件是他本身的学识、能力。所以,一个人在拥有外在机遇条件下,往往取得一种成功;但是,一个拥有强大自身能力条件的人,往往在各种机遇下会取得各种形态的成功。因此,创业者成功的因素,能力大于机遇。

梦想比条件更重要 篇7

文/辛西娅•斯图尔特

从我家厨房的窗户可以看到街对面的一所中学的篮球场。有一个女生特别吸引我注意。她总是和男生们一起打篮球。在那些高大的男生堆里,她显得那么弱小,惹人怜爱。但是,她丝毫也不比男生逊色,一会儿快速运球,一会儿长传,动作干净利落,作风泼辣顽强。

我还注意到,她每天在别的孩子离校后仍然会独自一人留在篮球场苦练,有时一直练到天黑。一次,我问她为什么要练得这么刻苦。她不假思索地说:“我想上大学。但爸爸说,他没有能力供我上大学,惟一的办法就是靠我自己争取获得奖学金。我喜欢打篮球。我要把篮球打好,如果有了这个特长,我就能申请到奖学金。”

这是一个勤奋而有毅力的女孩。从中学低年级到高年级,她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矫健的身影每日都会出现在球场上。我关注她,祝福她。

然而,有一天,我发现她双臂抱膝,把头埋在胸前坐在球场边的草地上。我走过去,关心地问她发生了什么。

“没什么,”她轻声地答道,“只是因为我的个子太矮了。”她的教练告诉她,任何一个大学篮球队都不会录用一个身高只有1.67米的人作为队员,这样她希望通过篮球特长获取奖学金的梦想很难实现。

我理解她心中的失望和痛苦,多年的梦想就因为身高条件而不能实现。我问她有没有和爸爸谈过这件事情。她抬起头,告诉我,爸爸认为教练不懂得梦想的能量,如果她真的想获得奖学金,就没有什么能阻止她,除非她自暴自弃,因为“梦想比条件更重要”。

她爸爸的话得到了印证。第二年,在“加利福尼亚中学生篮球锦标赛”中,由于她场上的出色表现,一所大学的篮球队教练看中了她。她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奖学金,成了一名大学生。

可是,在她上大学不久,爸爸就患了癌症,不幸去世。她又面临新的困难。一方面,她家更穷困了,4个弟妹还未长大成人,最小的弟弟才出生几个月,她要帮母亲挑起家庭的担子;另一方面,由于花了很多时间在打球上,她的功课也耽误了不少。那些年,她要打球,要学习,要照顾家庭,困难重重。然而,她咬着牙,要实现她新的梦想,那就是获得学位。她时刻记着爸爸的话:“梦想比条件更重要。”

她的确做到了!她获得了学位,尽管这用了她6年的时间,但是她始终没有放弃。现在,每当太阳西落,我还会看到她在球场上奔跑、跳跃、投篮,顽强自信,充满活力。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依然是——“梦想比条件更重要”。

我为什么对她了解这样多?读者也许猜到了,因为我就是这个女孩子的母亲!

1.阅读文章,说说文中的“梦想”具体指什么?

2.品析“每当太阳西落,我还会看到她在球场上奔跑、跳跃、投篮,顽强自信,充满活力。”的表达效果。

3.结尾处的补叙看似多余,其实恰是最这的精心设计。请你细细品味,揣摩其作用。

4.文中多次出现爸爸的教诲“梦想比条件更重要”。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的感受。

1“梦想具体指的”通过篮球特长获取奖学金的梦想“"获得学位”

认真比能力更重要 篇8

一个人的工作质量,不仅仅取决于他的学识和能力,而更多取决于他对工作是否认真。

在工作中,有些人学历和能力都不比别人强多少,但是却能将自己的工作完成得很出色,相反地,有些人学历很高、能力很强,但是却在工作中连连犯错。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还是后者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

认真的人,都会本着追求完美,不出差错的态度,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对待每件事,工作决不会在他手中遗漏,文件决不会在他手中积压,各种差错决不会在他那里重复发生。糊弄工作就是糊弄自己。认真,能够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认真,能够展现我们的超凡才能。

认真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驽马十驾,滴水石穿。认真,是一种向上的职业精神、一种鼓舞人心的强大力量,是一个人从内心油然而发的召唤。“以什么样的精神对待工作,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这是成功大师卡耐基经常说的一句话。在他看来,每个人都要接触到工作,然而人们在工作中的表现却千差万别:有人专注工作,而有些人对工作马马虎虎。专注工作的人取得的成绩告诉那些不专注工作的人这样的道理:对待工作要认真执著,对于工作中的任何事情都要做到一丝不苟,这样才能让自己在工作中释放出耀眼的光芒。

荀子曾经说过:“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凡是想成功的人,总是静下心来,比别人要认真的对待自己地本质工作,因为职场竞争力从认真中产生。毛泽东曾说:世界上最怕认真二字。认真之所以可怕,就在于这两个字看似简单,但真正做到却非常难;这两个字看似微不足道,如果一直认真下去就能做出非凡的成就。认真的人是务实的人,他们在工作时不会说什么豪言壮语,然而他们的工作成果却让人惊叹不已。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做事认真的态度比能力、学历、技能等更重要,一味注重提高能力而忽略培养正确态度的做法是舍本求末。

那么,怎么做才算是认真工作呢? 我们都知道,工作其实就是完成上级下达的指令任务,工作是一个执行指令的过程。如果想要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就必须把认真的态度贯彻始终,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如果缺乏认真的态度,任何一个细小的工作失误都有可能让我们的辛苦劳动付之东流,也会让我们的职业前途受到负面影响。

能主动而认真地完成工作的员工身上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专注的职业精神,他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激情,把工作当成自己的天职,把工作的业绩当作衡量自己的标准,在工作中不找任何借口,倾心全力、主动积极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我们说,这样的员工才算是认真的员工。

生活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她给予我们展示自己价值的机会,也为我们创造成功的机遇,然而,想要获得成功是一定要付出代价的。对于身在职场的人们来说,想要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必须付出更多的艰辛和汗水。成功需要的所有资本都来自于我们在工作中认认真真的劳作和辛辛苦苦的积累。所以说,认真既是成功的关键,也是成功者的专有品质。

热爱工作的最好方式就是认真负责,热爱本职工作的人是快乐的人,也是容易在工作中取得成就的人。这种对工作热爱的体现就是认真负责。一名热爱工作的员工,会主动承担自己的岗位职责,用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完成每一项任务。竞争日益激烈的职场就如同战场一样,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和专业品质。我们想要在工作上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人,就必须学会认真,在工作中养成一丝不苟、专注严谨的工作习惯。只有如此,才能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为自己开创出一条充满成功希望的职业道路,让自己的职业人生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乐趣。

《比金钱更重要》 之三 篇9

《比金钱更重要》教学设计之三

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小学 徐华军

一、活动激趣,导入新课

1、价值大拍卖活动

课前进行简短的价值大拍卖活动,拍卖品为:真挚的友情、好的学习方法、健康的身体、成为首富、F4演唱会门票等。然后请拍卖真挚的友情、健康的身体的同学谈谈想法。

2、引言:从刚才的拍卖会来看,许多同学追求的并不是金钱,而是那些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这节课,我们一起到课文中感受一位司机身上的比金钱还重要的品质。

二、质疑研读,探究“诚实”

(一)读文质疑,连词明意

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

2、默读全文,用“――?”划出难理解的词句和问题,联系上下文进行初步理解。

3、出示词语:驾驶故障超出环顾联系陌生道歉诚实信任

(1)读准这些词语。

(2)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词析句,挖掘内涵

1、当发现小汽车左侧的反光镜碎了后,“我”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划出有关词句。

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事会怎么做?与文中的“我”比较一下,并对他的行为作一评点。(“我”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诚实的人)

2、出示语段:

“虽然这辆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但是它毕竟是停着的.,事故的责任应该在我。”

“我环顾四周,不见一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纸条,压在这辆车的雨刷下。”

明明是红色小汽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十多厘米,才会造成这次事故,为什么“我”会认为事故的责任在“我”,而且留这张纸条是“应该的”呢?(引导学生讨论,体会“我”的诚实)

三、设计练笔,加深理解

1、假设你就是课文中的“我”,请你用上自己的姓名、自己家的电话号码,给车主留个条。

(交流)关于这张纸条的内容,书上是怎么说的?读文中的句子。

2、其实这起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没有同学在写纸条时把造成事故的原因也写进去了?

再读课文,讨论造成事故的原因:

天气环境的原因――天黑、有雾、能见度差

小汽车车主原因――车头超出停出线二三十厘米

“我”的原因――归心似箭

3、为什么“我”不把原因写进纸条呢?

(我不怨天,不尤人,主动承担责任,坚持要赔偿损失。表现了“我”的责任心和诚实。)

四、品读对话,体验真诚

1、过渡:

红色小汽车的主人看到纸条很是激动,三天后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请同学们读读“我”与小汽车主人的对话,注意揣摩双方说话时的心情和语气。(抽几位学生朗读)

2、除第一句外,课文用的都是直接对话,你能根据当时的情景给对话添加提示语吗?

教师稍作指导:

如:“没关系,已经换上了。我打电话是向你表示感谢的。”(陌生男子十分友好而坦诚地说。)

(我感到十分不好意思。急忙说:)“不,是我要向你道歉。请你把发票寄来,我把钱寄给你。”

“不用了,没几个钱。”(陌生男子语气坚决而真诚。)“你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给我留条,这使我很感动。”

3、分角色朗读。

(1)同桌练读,亦可找好朋友互相合作读。

(2)上台表演读,评选最佳组合。

4、学习表达方法教师:课文的对话很有特色,是以直接对话的方式写的,.写作时可以借鉴这种方法,使文章更简洁明了。

5、讨论理解“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这句话。

讨论后完善板书:

无人知晓留条回电……………………………诚实和信任(比)

买反光镜的费用……………………………………金钱(更)

人与人的之间和谐、信任…………………………重要

五、拓展延伸,激情导行

1、教师:车主的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同学们希望这句话也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脑海里吗?读、背最后一段对话。

2、屏幕出示摘自报纸的一则新闻《1万元才救你儿子》,让学生读一读,并以《叔叔,我想对您说》为题作简短发言。

3、课外实践作业(任选一题)

(1)巍星菜场的×××夫妇俩最近被授予市首批“诚信经营户”,请同学们自由组成采访小组,课外对他们夫妇俩进行调查采访,写成采访稿或心得体会,班会课时进行交流。

(2)深入社会,调查生活中商人、厂家的一些不诚信的做法,拟写一封倡议书,号召全社会的人讲诚实,求信任。总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在学生心中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将促进学生的心灵向美好的方向发展,从而使阅读教学过程成为人的意识、人的精神的培育过程。本课的设计试图将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态度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品析词句、练笔训练、对话品读、拓展延伸等环节,使得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实践型作业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心社会,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为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教学设计发表在第5期《小学教学设计・文科版》上)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篇10

家庭教育输出的终端产品,是“态度”。我女儿4岁时,在手工课上做了一个花篮。有一天她“哐当”一声把花篮摔了,花篮的一个角摔出了一个三角口子,她“哇”地哭了。我说:“我们试试,看看能不能让花篮比没摔破时更漂亮!”我们又是剪又是贴,她还用彩笔画上颜色,最后,我们做出来一个非常漂亮的花篮。她和我说,“妈妈我懂了,哭是没用的。”我听了很欣慰。

当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再做成比它没坏的时候更好,我们的底线只能是不让它更坏。这是一种生命的修复能力。一个人一辈子会遇上什么事情,我们无法左右,但是修复生命的能力,却在我们自己的掌握之中。

5.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

现在,社会上关于成功学的教育太多了,我们几乎把成功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但我始终认为,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成长是一个过程,成功是一个结论;成长是相关于生命的评价,成功是相关于社会的评价;成长是一个内在的系统,成功是一个外在的体系。我更希望孩子注重心灵、注重自我、注重人格,而并不是那么在乎外在的标签。

我非常喜欢“成长”这个词。一个人的生命要成长,两个人的爱情要成长,一个群体的建设、一个社会的发展,都要成长。从一个人到一个国家,“成长”是最健康的力量,也是最恒久的力量,它不依附于外在,而是你自己内心的一种状态。儒家讲“君子日三省乎己”,是在“反省”中不断成长。道家讲的“道”是“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一个人的生命,难道不应该保持这样一种状态吗?一个人过分热闹了,就被社会的标准绑架了;一个人不独立了,就放弃了自由;一个人失去了周行不殆的能力,就停滞了。

6.家长应看中孩子尊严的提升

那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看重什么呢?我觉得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指标,就是尊严和自由。其实人这一辈子,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提升尊严、延展自由。无论多好的职业、多好的爱情,一旦侵犯到尊严和自由,就会产生冲突,甚至出现新的选择。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用任何好的名义去剥夺孩子的尊严和自由。

我相信尊严与生俱来,它不是被父母赋予的,也不是可以向任何人乞求的,一个人的尊严是他(她)自己的选择。我记得女儿5个多月时,周围堆着各种玩具,但是她爱玩的只有一样——空药瓶子。我们家的阿姨就从她小手里抢过瓶子说:“这个不好玩,你还是玩电动娃娃吧!”可是我女儿把电动娃娃推到一边,顽强地去抓那个瓶子,继续痴迷地拧瓶盖。

我后来去咨询儿童心理学专家,他说那个阶段正是孩子的手指开始学习精细化动作的时候,拧瓶盖这个动作对孩子小肌肉的发育大有益处,可比玩电动娃娃好多了。所以,我们认为昂贵的电动娃娃更好,这只是成年人的标准。孩子的尊严是与生俱来的,不该粗暴地剥夺它。

7.“自由”是重要的成长指标

除了尊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成长指标是“自由”。很多人问我,你这么主张自由,那你教你的孩子背诗词吗?我说我当然教。可我不是让她手放在背后一本正经地背诵,而是她在踩着滑板车跑时,我们俩大声地背诵;是她在浴缸里泡着、打着水花时,突然饶有兴趣地提议说:“妈妈,我们背首诗吧!”

她背诗,我从不限制她如何使用和想象。我清楚地记得,她第一次使用诗词是在两岁多的时候,有一次我出差回来,问她:“你想妈妈吗?”她冷不丁地说了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她背诗居然能“活学活用”!

后来她竟然开始给人讲诗了。为什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呢?因为地震太厉害了,大家很伤心。”听着她这个地震版《春望》,我想我没有办法纠正她。她3岁时在电视上看到汶川大地震的惨景,4岁时看到玉树地震,后来她又看到日本海啸地震,她知道地震是一种苦难。所以我想,那就让她这样解读吧,长大了老师会给她讲“安史之乱”的。

女儿从小就在解构经典。但是我没有纠正过她一次,因为我觉得,她可以胡说八道的年华还有多少呢?我很留恋她可以胡说八道的自由。这样等他们长大了,还可以保留一些突破常规的思维能力。

8.让孩子拥有快乐的能力,是最好的成长

让一个人有尊严、自由地成长,是我们的一种期许。有时我看着女儿练琴、跳舞或者画画,我就很欣慰。我一点都不求她在专业上能有多大成绩,她只要能在里面找到一种快乐的能力,就够了。

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缺少艺术方面的训练,所以我们感到压力很大、疲惫不堪的时候,总是找不到寄托。我女儿酷爱画画,碰上别人过生日、送礼物,她都说:“我给你画幅画吧!”口气就跟齐白石似的。

她现在还不会写作文,但是外出旅游的时候,她可以用绘画记录旅游日记。我觉得这个挺好,因为她有自己的表达,拥有让自己快乐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会因为没钱而被剥夺,一个人只要一息尚存,就有本事让自己快乐起来。

如今,我们越来越失去了一种审美的眼光,而把这个世界看成是同一种功利标准的筛选。我们越来越成功了,但是我们失去了成长的力量,失去了那种在漫山遍野的鲜花中漫步时心灵上的愉悦。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篇11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高中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中学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在实施研究性课程的过程中,对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人们的认识各不相同:有的把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学生接受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的重要载体,把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接受多少知识作为重要目标;有的把研究性学习与科学家的研究活动视为同类,过于追求研究的结果,把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发现、创造作为研究性课程的主要目标;有的把学法指导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把教学生学会学习视为主要目标;等等。这些价值取向的偏差,影响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影响了研究性学习功能、作用的发挥。

我们知道,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亲身体验,它有着鲜明的个性,具有开放性、互动性、自主性等特点。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有共同之处,但有着明显的区别。学科性课程的教材是按严谨的知识结构体系编排的,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研究性学习课程属于校本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它涉及到的知识是多学科的,可以算是一种整合课程。同时,与学科教学中只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的可量化、可操作性不同,尽管研究性学习也要看结果,也追求研究的成果,但是它更注重研究的过程,更关注的`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个人体验以及信息资料的整理和综合。尽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也会获得一些结论,而且这些结论可能是很幼稚,甚至是很可笑的,但这些并不重要,关键是学生通过研究性活动,尤其是通过诸如课题的设计、资料的收集、调查研究、反思总结等活动,培养起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能获得多少有价值的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获得多少有益的体验和体会,在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因此,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价值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价值取向之一: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临近,对创造性人才,对劳动者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第三次全教会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课程改革可以视为举措之一。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活动,最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的最初提出就是基于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力图保证学生在“基础性学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创造性学力”,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引导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大胆想象,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想,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以发展。当然,我们这里说的创新不是指创造什么、发明什么,而是指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这些知识、问题对于成人来说可能已不是什么新的东西)。同时,研究性学习以“探究”为主要的活动形式,要求学生自主实践,在“做中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注重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活动中,培养起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价值取向之二: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创造始于问题,强化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是问题,而是发现问题的眼睛,尤其是问题意识淡薄。如果把我国的基础教育与西方的基础教育作些比较的话,那么不难发现,我们中国的教育缺少的正是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激发与培养,打一个比方的话,我国的教育是一种“句号”式教育。学生背着书包来学校时,脑子里没有问题;进入课堂,没有问题;一天下来,把老师教的知识记住了,还是没有问题。家长同样也是追求一种“句号”式的教育,要求孩子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要过问老师的讲课、布置的作业有没有问题,而西方的家长关心的是今天自己的孩子向老师提了几个问题。正是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我国学生很少怀疑老师讲的、教科书上写的是否有问题,天长日久,学生没有了问题意识,自然也就谈不上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了。研究性学习是围绕问题(课题)的提出和解决而展开的一种学习活动,问题(课题)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核心,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有效载体,要使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成为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重要的过程。因此,在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确立研究的课题时候,老师切忌包办代替,或者以自己的主观意向去影响学生,甚至把现成的课题交由学生去研究,而应该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发现、提炼问题,进而确立研究的课题,引导学生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并且炼就一双发现、提炼问题的火眼金睛。

价值取向之三: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意志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既受智力因素的影响,也受非智力因素的制约,学生的态度、意志、情感等智力因素在某种意义上能起到智力因素起不到的作用。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探究为主的,是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活动。学生要围绕有关课题(问题或专题)进行调查研究、实验等活动,而且研究的周期相对又比较长,要想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真知灼见,有独到的发现,没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意志、孜孜以求的情感是不行的。因此,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怕挫折、坚韧不拔的意志,从而使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

价值取向之四: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的过程当今社会,竞争和合作并存,具有积极合作精神和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是现代人高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尤其是在科学研究中,人际之间的合作就显得更为重要,当今世界,很少有仅仅靠个体就能完成的研究项目。小组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有效组织形式,这一学习形式,不仅有利于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而且能够发挥学生的特长,相互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以争取研究获得显著的成果。同时,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动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或是说话,或是书面,或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这种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他们在与同伴的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等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与别人达成一致,如何分享共同的研究成果,等等。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课程,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除上述的价值取向之外,还要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等。我们要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这一课程的本质特征,正确定位,把研究的过程看得比研究的结果、掌握的知识更为重要,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功能,使其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的有效载体。

上一篇:立冬问候语下一篇:2024年养殖协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