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射虎》练习题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李广射虎》练习题(精选10篇)

《李广射虎》练习题 篇1

一、看拼音,写词语。

tánɡ dài biān jìnɡ jīnɡ dāi yùn zú qí lì

shí qī xún luó liè wù shén yǒnɡ wú bǐ

二、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石棱(lénɡ línɡ) 镇守(zhèn zhènɡ)搜寻(sōu shōu)

影影绰绰(cuò chuò)扎进(zā zhā) 出没(méi mò)

三、默写《塞下曲》,完成填空。

1、《塞下曲》的作者是 代诗人 。

2、诗中“夜引弓”的“将军”就是被人们称为“飞将军”的 。

他是 时期一位 的将领。

四、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疾:1、病,身体不舒适。2、恨。3、快,迅速。4、疼痛。

A、 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

B、 周总理非常关心群众的`疾苦。( )

C、 妈妈常年废寝忘食地工作,终于积劳成疾。( )

D、 他大公无私,疾恶如仇。( )

五、用上表示声音的词语,句子就生动形象多了,你也来试试。

例: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1、尽管西北风 地吹着,我们还是按时去上学。

2、远处传来几声 的狗叫。

3、考试了,教室里很安静,只听到同学们的笔在纸上 写字的声音。

4、小溪里的水 地流着。

六、读下面的一段话,完成练习。

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李广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便用警惕的目光四处搜寻着。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便连忙拈弓塔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枝白羽箭射了出去。

1、填空。

这段话描写了 ,是按 顺序写的。

2、这段话可以用《塞下曲》中的哪两句诗来说?

3、读了这段话,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你心中的李广。

七、积累。

1、记成语。

神气活现 神机妙算 神出鬼没 神清气爽 神采奕奕

神飞色舞 神魂颠倒 神通广大 神不守舍 神乎其神

2、记古诗。 塞下曲 (卢纶)

《李广射虎》练习题 篇2

一、文包诗的教学定位

文包诗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本形式,要想提升教学效能,就必须对这一类型文本产生的过程以及目的有真正的把握和通透的了解。教师只有在对这一文本有了深刻的洞察,才能真正遵循文本的特征和规律进行教学,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1.在目标制订上 ,聚焦于诗歌还是文本

在文包诗刚刚诞生初期,很多教师并没有对这一类型的文本进行深入思考,教学的核心和目标定位常常在文本和诗歌之间摇摆不定———是借助诗歌解读文本,还是依托文本体悟诗歌? 其实,稍加考量不难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 是文本更加经典,还是诗词更加经典?从文包诗创作的目的来看,其主要价值便在于借助通俗易懂的文本语言感知诗词大意,在文本语言的阐释中为学生成功体悟诗词内在的情韵铺设高速通道。从这个角度审视, 文包诗文本的产生是为了便于学生解读诗歌。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树立这样的认知理念:解读文本是策略,体悟诗歌是目的。如果相反的话,文包诗的教学将会本末倒置,不管采用怎样的策略也终将无济于事。

例如在教学《李广射虎》这首文包诗时, 笔者就将教学目标定位于:诗文并茂,领悟意境,理解《塞下曲》及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意思;教学重点定位于: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背诵古诗《塞下曲》。

如此设定,始终将教学的中心放置在对古诗的理解体悟上,真正契合了文包诗这一独特文本形式的规律,为文包诗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2.在方式选择上 ,是研读文本还是套用诗歌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凭借全新的教学理念已经能够厘清文本与古诗之间的关系。但一旦回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就常常会不自觉地被文本中生动精彩的语言所吸引。教学中学生对文本语言单方面地品味体悟、赏析悦纳也就成为家常便饭,而文包诗文本独有的价值取向和教学重点却被忽视了。这其实成为另一种形式的以文学文。真正的借文学诗是要努力将文本的语言与诗歌的整体意蕴进行有效链接,让学生在“诗”“文”的互相对照下 ,将文本的内涵与气韵渗透到诗歌之中, 从而成为诗词教学的有效抓手。

例如在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文包诗时,教师就紧扣“独、倍、遥知、少一人”等重点字词,引导学生从文本语言中寻找注脚。在教师的引领和点拨下,学生的阅读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文本或者古诗等某一个板块中, 而是在诗文的对照联系中,最终促进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体悟。

二、文包诗的教学策略

纵观苏教版教材,文包诗的形式贯穿始终,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有不同类型和深度的文包诗文本。而不同的年级段,文包诗教学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尚停留于形象化层面,应该侧重于借助文本学习古诗的大意;进入中高年级之后,随着学生对语言感知能力的逐步增强,则应该引导学生从文本的细节入手让学生真正走进诗词的内核,感知诗人蕴藏其中的情韵,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下面就以《李广射虎》《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教学为例,谈谈文包诗的教学策略。

1.整体感知 ,把握内在气韵

文包诗中的课文内容尽管是编著者依据相关资料和诗歌本身创编而成的,但文本所着力表现的气韵旨趣却严格遵循诗词本身的特点,两者之间的文理可谓一脉相承,既可以将文本视为诗词作品的赏析解读,也可以将其看成是解读诗作的补充性资料。因此,在借助文本解读诗歌的模式框架中,先行感知文本是学生探入诗词意境的基础性环节。鉴于此,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对文包诗的内容进行整体性把握和感知。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挥自身主导者的作用,使得学生自主性感悟围绕着诗词作品的核心价值取向进行。

还以《李广射虎》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在“导入环节,初读感悟”这一环节, 并没有急于引导学生诗文互证,对应链接,而是先从王昌龄的边塞诗《出塞》入手 ,让学生对课文描写的主人公李广形成原始的印象,而后通过对课文整体的梳理初步感知课文的情节和人物特点,从而为借助文本体悟故事这一核心环节的实施奠定基础。

2.比照互文 ,紧扣内在关联

整体感知文本是文包诗教学的基础工程, 但绝对不是核心工程;是课堂教学整体框架中的基础策略,绝非最终的教学目的。以文本学习古诗,其核心价值在于借助诗与文的内在联系的逻辑点,使得学生的思维通过这样的逻辑关系点不断向诗歌内核进发,从而真正将学生的身心浸润在诗歌的意境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各种有效路径引导学生在文本与诗歌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形成有效的认知, 引发学生感悟诗歌,提升对诗歌的解读效益。

在《李广射虎》的教学中,教师在整体教学思路的设置中就是以诗文对照的基本模式展开教学的,教师以“课文中 哪些语句 表现了诗 歌的意思”为统领教学的抓手,引导学生在诗歌和文本的对照研读中进行深入思考,有效体悟,成功地将学生引入了诗歌的感悟中。教学中,教师要求:默读第3自然段,用“———”画出描写“林暗草惊风”的句子 ,用“!!”画出描写“将军夜引弓”的句子,从而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通过文本中“月色朦胧”“疾风”“沙沙”等词语体悟到夜晚的松树林伸手不见五指、黑压压一片的幽深氛围。

如此设计 ,在诗文的 对照印证下, 使得文包诗众多类型的教学都归于一处,提升了其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3.回环映衬 ,零散走向聚合

阅读教学讲究从文本的整体入手,然后细化到文本细节,最后又回归到整体。如此,让学生经历循环往复的过程。而在文包诗形式的教学中,阅读教学的重心已经放置在诗歌之中。基于学生对阅读材料的认知规律, 教师应该将诗歌视为整个教学的原点,先让学生借助文本为诗歌的高效解读和深入体悟服务,在回归整体的环节中,教师也可采取重新朗读、回照朗读的方式,引领学生以印证的视角重新关注文本。这一整体关照的过程,使得学生由原先的零散感知聚合成为对古诗解读成果体系的建构。

例如在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最后,教师设计了“回归诗题,总结升华”的环 节 ,引导学生 思考 :诗人“忆”的是什么 ? 不仅是山东兄弟 ,忆的是家乡,是家乡的亲人,是与亲人们共度的美好时光,这“忆”就是苦苦的“思”,而“思”中又 饱含着美 好的“忆”。让学生在对诗歌内蕴的提炼和升华中,重新将思维关注的焦点聚合在教材的课文内涵中,真正实现了以文学诗,而又由诗促文、诗文印证的教学质态。

《李广射虎》教学片段品评 篇3

1 出示文本:这位“夜引弓”的“将军”就是被人们称为“飞将军”的李广。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神勇无比的将领。

2 对于“神勇无比”一词,你们是怎么理解的?

生:太勇敢了,就像神一样。

3 有没有读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为什么称李广为“飞将军”?

4 带领学生阅读《小学语文同步拓展阅读》中《西汉名将——李广》一文,了解李广在与匈奴的多次战争中,由于他的行动快,箭法准,几乎达到神出鬼没的地步,因而匈奴人给他起了个外号“飞将军”。

5 了解了这些,这段话我们该怎样读呢?

【评析:课堂上的对话,首先要有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李广是谁?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但回归到文本,学生不一定能落到细处都能读懂、读透。这个片断,通过同伴互助、教师引领、课外资料的阅读组织教学,不但解了惑,还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

[教学片段二]:李广为什么要射虎?又是怎样射虎的?

1 出示: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李广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便用警惕的目光四处搜寻着。

师:看看这是个怎样的环境?

生:这是个晚上,月亮被云或雾遮挡起来,伸手不见五指。(教师反问:是一片漆黑吗?很多学生立刻感觉到不对,说:有点光亮,但是看不清。教师及时肯定:对,这就是“月色蒙眬”。)李广外出巡逻,(教师插话:什么叫“巡逻”?学生说就是巡查。师问:巡逻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察看敌情,保护自己的军队。)这时,一阵风吹来,(教师插话:什么风?学生说:疾风。师问:什么是疾风?学生答:就是很大的风。)一阵大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了“沙沙”的声音,李广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现,就提高了警惕。

师:听他这么一介绍,大家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很紧张。好像他们的周围真有老虎。

师: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读。

【评析:三年级的学生读书是线性的,对于这段情境,如果不能准确地理解“月色朦胧”、“巡逻”、“疾风”等词的意思,那么必然会影响学生对射虎可能性的理解,同时对情境不能有更丰富的联想。教师以“想象一下当时是什么情形”为“砖”,引出了“玉”,即在学生认知的不当、不明之处展开讨论,由一个词拉开一幅画面,既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不当,又丰富了学生对情境的感知。】

2 出示文本: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支白羽箭飞了出去。

师:什么样的动作叫“拈”?

(这时学生都不由地用手做出了拉弓的样子。)

生:“拈”就拉的意思。

师:是吗?如果是拉,不是与后面的拉开硬弓意思重复了吗?跟着老师做一做,不光体会一下“拈”的意思,还要体会一下“搭”的意思。

(师生共同演练)

生:我明白了,“拈”就是拿的意思。“搭”就是把箭架在弓上的意思。

师:下面教师读,同学们跟着老师的声音做动作。

【评析:借助情境让学生通过做动作来切身体验的方法与文本进行对话。“拈”、“搭”、“拉”,都是表示动作的词,但大多数学生虽然在语境中都能读懂,却不能准确地解读。为此,借助课文的情境,通过教师朗读,通过做动作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在体验中观察,较好地融入了情境,很好地感受了李广的人物形象。】

3 师:通过讨论,我们不但明白了李广为什么射虎,还体会了他是怎样射虎的。请大家把这段话连起来完整地想一想,看看你还能体会到些什么?

生:我体会到李广的动作很快。从发现猛虎到射箭也就是一眨眼的工夫。

生:我体会到李广的警惕性很高。一听到“沙沙”的声音,他就想到有猛虎出现。

生:我体会到李广很勇敢。因为他知道这儿会有猛虎出现,还出来巡逻。

师:对,这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生:我体会到李广很镇定。当他发现可能有猛虎出现,他就连忙拈弓搭箭,一点也不慌张。

师:这也恰恰说明他艺高胆大。

师:同学们体会得非常好。课文第3自然段,短短5句话,就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给我们刻画了一个敏捷、善射、勇敢的将军形象。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齐读这一段。

【评析:学生的认知由模糊、不解走向清晰、明了,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段教学的层次性体现在:指名读,侧重于扫除字音的障碍;通过语言文字进行对话,是为了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化零为整,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概括能力的提升。】

[教学片段三]:李广射到虎了吗?

1 出示文本: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师:读读这段话,说说你都体会到了些什么?

生:李广真是太厉害了。“深深地”说明扎得很深,而他扎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要知道石头可是坚硬的东西,这可需要多大的力气呀!

生:李广真是力大无穷。我是从“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体会到的。

师:大家都来想一想:拔的人里都有谁?是怎么拔?

生:我从“们”看出一定有很多人在拔,这里面有将军也有士兵。

生:他们肯定是一个人去拔,拔不动,又上来第二个人,还是拔不动,大家都上去了,还是拔不动。

师:是不是只这样试了一次?

生:肯定试过很多次。

师:这才叫“怎么拔也拔不动”。读到这儿,好像有的同学有感慨了。

生:李广真是超人啊!

生:真是神勇无比、力大无穷啊!

师:大家佩服吗?读出你的惊叹与佩服来。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这一段。

【评析:有人说,文字是有温度的。而我想说的是,对于老师来说,文字应该是有画面和深浅的。一个“深深地”,如果不进行教学,学生的认知就会带有他们主观的认识,没有深浅的变化。“到底有多深?”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的“惊呆”和下文的“怎么拔也拔不出来”展开讨论,学生才会感受到扎得深,体会到李广的力大无穷,神勇无比。】

李广射虎教案 篇4

1. 诗文并茂,领悟意境。

2.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阅读、感悟,鼓励个性化的阅读和表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了解了哪些内容,交流一下。

2. 师:看样子大家读书读得有收获。从刚才的发言中,看出大家对李广这位西汉名将很是佩服,唐代诗人卢纶专门写诗介绍他,李广月下射虎的故事广为流传,成为美谈。

3. 出示古诗《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4. 师:谁来读这首诗?读得懂吗?(怎么读懂的?有什么办法读懂?)

5. 师:课文第3、4自然段将射虎的经过写得生动具体,读懂了课文,也就能读懂古诗了,对李广的认识也会更深了。

二、 品读感悟。

1. 出示课文3、4节内容。

2. 师:请大家默读这两段话,想想它们分别与《塞下曲》的什么内容一致。

根据发言,把课文内容与古诗对应显示。

3. 师:让我们的思绪穿越千年的时空,再回到那个不寻常的夜晚,跟随一代名将亲历

一次月下射虎。谁为我们来朗读一下课文,带着我们来一次镜头回放。

4. 师:喜欢这段文字吗?喜欢的自己也读一读,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5. 学生自主阅读,交流阅读体会。(生或:环境看似平静,实际上在夜幕的掩盖下并不平静;或:李广巡逻警惕性很高;或:李广箭术高超;或:李广遇事镇定等等)

老师在此过程中,要充当一名耐心的听众,倾听学生各抒己见,同时也要当好智慧的组织者,适时点拨,让学生“感言、会意”,让第一轮阅读读得自主。

6. 师:刚才同学们读书读得特别投入,都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得进又说得出,是聪明人的读书。不过,学到这,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李广夜巡时,为什么会以为前方有老虎?

(学生第二轮自主阅读,交流:

一是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

二是一阵疾风吹来,树木“沙沙”作响。相机理解“疾风”:“疾风”是什么样的风?你怎么知道“疾风”就是大风,猛烈的风?---------课文后文提示,生活体验,平时积累。出示:疾风知劲草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三是前方影影绰绰有动静。相机理解“影影绰绰”,与哪些词意思相近?)

师:由此可见,李广将军怎样?(高度戒备,十分警惕,这是一位将领重要的素质。)

师:谁能读好这段话?(生先练习,再朗读,评析)

“批文以入情”,学生由前面的自主、宽泛、浅层的阅读,转入到对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的理性思考,深入感受,使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深入对话,并进行言语实践,学生就能更深地体验文本蕴涵的感情,学生的第二轮阅读读得扎实、深入了。

7. 师:李广发现老虎后是怎么做的,画出来,比划比划,表演给大家看看。

(同桌表演,互相指点)

师:大家看了表演,要对照课文中李广射虎的动作描写,看看演得是否逼真。

提示:演出“连忙”的意思了吗?(突出反应快,动作敏捷)

“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演得像吗?交流评点,体会李广出手果断,技艺高超,沉着冷静。

周围士兵会有什么样的表现?(体会当时环境的安静,突出李广的威猛形象。)

学生通过演与评,解读了文本,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悟,锻炼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揣摩、鉴赏、品析。在意趣盎然的活动中,学生的第三轮阅读读得灵活生动。

8. 师:一代名将果然名不虚传,从他一气呵成的射虎动作,不难看出他的神勇。他的胆识、箭术确实不同凡响,难怪他多少次令敌人闻风丧胆,又能一次次救自己和战士们于生死边缘。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来朗读,领略“飞将军”的风采。

配乐朗读。

9. 师:这就是古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所描绘的内容。谁来读诗句?

10. 师:李广一箭射出去,此刻你最关心的是什么?老虎射死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11. 出示第4节。

12. 师:这段话中,有一个字和一个标点,蕴藏着丰富的情感,不可小瞧,在哪?

师:自由读课文,细细咀嚼,你能从这个“呀”中体会到什么?如果你是李广身边的一名士兵,目睹了这一切,你会说什么呢?(意外、惊讶、赞叹、佩服等等)

你能用你体会出来的情感来读好课文吗?

学生在第四轮阅读中,入情入境,张开想象的翅膀,充满独特的感受,读得有个性。

13. 师:这就是“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所描绘的内容。

三、 总结。

1. 师:李广确实是神勇无比,有这样的将领镇守边关,边关一定固若金汤,十分安全。难怪王昌龄感叹:“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现在同学们再读《塞下曲》有什么感受呢?

李广射虎教案设计 篇5

2.背诵《塞下曲》,并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理解其意思;

3.了解李广,体会其神勇无比。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到李广的神勇,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李广的资料,《塞下曲》一组诗,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展示性认读和朗读。

1.认读生字词。

2.课文的朗读。

二、背景资料: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完善。

1.李广其人。

2.西汉时期。

三、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四、同桌交流,解决初步的疑问:小组合作或集体交流。

五、再读课文,自我体会李广的神勇无比。

六、写字教学,完成课后生字的书写:观察字形特点,教师提示并范写。

【设计意图】三年级要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课时教师通过检查,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自学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开展自我学习的促进。学生的自读课文产生的疑问和一些简单的问题,则交给学习小组来解决,这也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和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式。第一课时的目的是为第二课打好铺垫,但同时也更多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自悟的能力,包括课文朗读、资料搜集、解决问题和观察字形,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目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生字词。

镇守 边境 巡逻 朦胧 出没 警惕 拈弓搭箭 石棱

2.分段朗读课文。

3.通过昨天的学习,李广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熟悉生字词是读通课文的前提,故先安排了词语的复习。在简单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迅速地切入本课的主要任务:感受李广将军的神勇无比。这只是初步的印象,缺少具体的材料支撑,于是自然而然地进入下一步的——让学生通过自读,寻找这种认识的依据,促使学生去学习语言文字。

二、默读课文,找出体现李广神勇无比的语句。

【设计意图】真正实效的课堂需要学生有这样一段时间安静地自学。

三、集体交流。

(一)夜巡:胆识过人

“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1.读一读,体会一下,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2.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表现?会想到什么?

3.这样的夜晚,李将军出来巡逻,说明什么?

大将军自己带兵出来巡逻,不是贪生怕死的首领;夜巡,说明胆量过人;还说明他很负责任。

(有这样的大将军,边境何愁不安全?)

4.读出当时的险境,就能体现出李将军的勇敢。谁来?

(这里又没有老虎,更没有敌兵,你怕什么?)

5.理解:朦胧 疾风

【设计意图】主要是营造一种情境,让学生体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巡逻是什么感觉。其实学生在生活也有害怕的体验,但这样的环境更为凶险,学生会结合自己的体验与阅读经历想像出在这样的环境中的感受与李广的胆量。由于有了充分的情感支撑,朗读表达出这种感受自然就会水到渠成。而“朦胧”和“疾风”则是为了古诗首句——“林暗草惊风”的教学需要而设。

(二)射虎:临危不乱

导语——而此时的李将军会是什么表现呢?

“李广连忙拈弓搭箭,一支白羽箭‘嗖’地一声射了出去。”

1.李将军怎么会想到有猛虎?

说明他经常巡逻,熟悉情况,十分警惕。

2.“连忙”说明什么?——反应很迅速

如果换成“慌忙”会怎么样?——箭会射不准;没有力量

比较两句话:

(1)李广连忙拈弓搭箭,一支白羽箭‘嗖’地一声射了出去。

(2)李广慌忙拈弓搭箭,一支白羽箭‘嗖’地一声射了出去。

读一读,体会李广将军此时的表现——动作连续;沉着。

3.“拈”是什么意思?谁来示范一下?——用两三个手指拿

硬弓是什么意思?一般人用两三个手指能拉得开吗?

4.“嗖”字能看出什么?——速度很快,说明李广的力气大。

比较两句话:

(1)李广连忙拈弓搭箭,一支白羽箭‘嗖’地一声射了出去。

(2)李广连忙拈弓搭箭,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

5.这一切都说明什么?——李广将军警惕、沉着、反应迅速、力气大。

6.读出李将军的这种大将风度!谁来?

(1)指名读,并进行指导。

(2)齐读,感受李广的英勇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词句的比较,体会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通过比较,感受到用字造句的准确性;通过比较,让朗读教学不再生硬;通过比较,感受到李广的临危不乱。这一切都在教师的主导下,由学生自已感受而得到,充分体现和尊重学生的自我学习。

(三)寻箭:神勇无比

导语——这一箭下去会是什么结果呢?

1.教师范读第4自然段,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出人意料”。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感觉?说说看。

2.“呀”字到底包含着哪些惊讶?

昨天夜晚那不是老虎呀,箭竟然射入了石头呀,竟然扎得那么深呀……

谁来读一读这个“呀”?

怎么样就叫做“惊呆了”?谁来示范下惊呆的表情?

3.“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那将士们会怎么拔呢?

想一想,如果把“深深”去掉行吗?

比较朗读:

(1)那白羽箭深深地扎入了石头中。

(2)那白羽箭扎入了石头中。

4.“石棱”是什么地方?,出示“棱”的义项,给学生选择。并用方体粉笔盒示范出“棱”的位置。箭射到这个位置一般会出现什么情况?

所以这是最“出人意料”的,如果你在场会说什么?

生:李广将军的力气真大呀!

生:如果真有老虎在这儿,肯定被射穿了。

生:跟着李将军打仗,肯定会打胜仗。

生:李将军箭术这么好,一定让敌人闻风丧胆。

生:李将军真是神勇无比呀。

5.那就把你们的这种惊讶与敬佩之情读出来吧。

6.现在,你们知道西汉的皇帝为什么派李广镇守北方边境了吧?

【设计意图】教师的范读,体现师生共同的学习过程和感觉,因为课堂是学生的,也是教师的,教师当然也要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呀”的示范,则是对文章理解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朗读和形体语言;“棱”位置的示范,准确而形象地解决这个词的理解。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是活动的课堂!“深深”和“棱”为古诗最后一句——“没入石棱中”的教学需要而设。

(四)诵诗:李广扬名

唐代大才子卢纶为此还给李将军写了一首诗《塞下曲》。

1.出示诗句,齐读。

2.此诗是为赞扬李广将军的神勇无比的,你得读出刚才在文中的感受。

3.联系课文,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

4.质疑。

5.拓展:赞扬李广神勇的诗还有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设计意图】有了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和人物品质的充分感受,以及关键词语的教学和理解,古诗的教学已经不再是问题,所以,应该完全由学生自己去理解。古诗的拓展则是对深化人物形象的有效补充。

四、自主作业:

1.其实有关李广的故事和诗还有很多,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吗?

2.学习了本文后你想为自己设计什么作业?

生:默写《塞下曲》这首诗。

生:把李广射虎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生:收集李广将军英勇善战的故事。

生:找卢纶的其他诗读一读。

生:了解西汉时期的历史。

3.同学们真会学习,你们设计的作业都很有价值。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做一做,相信同学们都能做得很好!下节课我们将展示大家的作业!

《李广射虎》教学设计 篇6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读《塞下曲》。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意。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意思,诗文对照,学习第一句诗。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二年级时我们背过一首《塞下曲》,还记得吗?齐背。

2、它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卢纶,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首他写的《塞下曲》。(出示古诗)

指名读。

3、这是卢纶写的一组诗中的一首,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你从抹红的词语了解到哪些信息?(诗题、朝代、诗人)

4、齐读《塞下曲》。这首诗写的是课文中的将军月夜射虎的故事。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效果。

1、李广射中的是老虎吗?(巨石)板书。

2、李广是什么人呢?找出课文中的语句。指名读,板书:神勇无比(理解词义)

3、你们对课文真熟悉,词语能读好吗?(出示词语)指名读,带读,找出带后鼻音的词读一读。齐读词语。

4、出示多音字,你会读吗?指名带读。“没入石棱中”的“没”对应文中哪一个词?(演示)

5、考考你们,做《评价手册》第一题选字音,校对。

6、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叙述的就是李广射虎的故事,谁来为大家读一读,其他生听,评价。

7、小组活动:交流课前勾画的语句,谈感受。小组汇报,相机板书:武艺高超、力大无穷

8、小结:正因为李广“神勇无比、武艺高超”,人们才送给他一个美称——“飞将军”。出示句子:这位“夜引弓”的“将军”,便是人们称为“飞将军”的李广。指名读。

观察句子特点(引号多)。找出文中另两句带引号的句子,读一读。

选择引号用法。

9、介绍“飞将军”美称的由来。(《补充习题》)

10、引出句子:诗中描述的,就是他在镇守北方边境时发生的一件事。指名读。

三、学习课文第三节。

1、再读《塞下曲》,想一想,两句诗分别对应课文的哪一段?

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课文。

2、课文的第三节写了李广射虎的经过,第四节写了射虎的结果。我们先来学习第三节。

要求:默读课文第三节,用——画出与林暗草惊风”对应的内容。用。。。。画出与“将军夜引弓”对应的内容。同座合作读。

3、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指名读句子,你有什么感觉?

“疾风”是什么意思?选字义。“沙沙”的声音大不大?

4、李广听到“沙沙”的声音害怕吗?有什么反应?指名读。

李广感觉有虎沉着应对,一连串的射虎动作十分迅速,你能圈出描写李将军动作的词吗?哪些词你不懂?

女生读句子, 男生做动作。

5、这么神勇无比的将军怎么会把石头当成老虎呢?(联系“月色朦胧”“常有猛虎”来谈)

6、你一定很敬佩李广吧,再读诗句。

四、完成课堂练习

课文《李广射虎》教学反思 篇7

学生自由读文,借助课后注音及工具书学习生字词,师生交流课前准备好的关于卢纶及李广的资料。

二、抓住精彩,以演促学。

课文的最精彩部分在第三小节。我直接切入,让学生找出来读,小组读,大组读,然后突然问学生:“你们读好了,我想来做个游戏来考考大家,看读得怎样?”一个个都瞪大眼睛看着我,嘴里囔着“什么游戏?什么游戏?”“让你们做李将军DD射虎呀!”此时学生激情高昂,都想上台表演,然后分小组进行上台表演,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对照课文挑疵。其中有两个小亮点:一个同学射虎是从头顶拉弓的,下面的同学都笑了,指出这样肯定不对DD使不上劲。另一同学向上射虎,一个很细心的小女孩指出这样也不对,因为课文插图是向下射的。我为他们的认真而高兴。这样孩子们再去读文,不再是纸上谈兵了,而是真正“练兵”了,有了真正而直接的体验,读到相关的动词时也很突出,效果较好。

接着学习第四自然段,也是通过表演来促学。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学生很自然地走进文本:第二天,士兵去寻找“猎物”看到白羽箭没入巨石中,他们说了些什么,小组交流讨论,然后上台表演。有的学生说:“这是李将军射的箭吗?不会有神仙帮忙吧!”有的说:“李将军真神了!”……

三、回头品诗,妙在自得。

8李广射虎 教案教学设计 篇8

本文采用以文包诗的形式,介绍唐代诗人卢纶所写的著名诗篇《塞下曲》,大意是:将军夜晚外出巡逻,见树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表现了李广将军的力大无穷和武艺高超。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

2、学会1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写作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塞下曲》这首古诗是赞美飞将军李广的高超武艺。

教学重难点:学习理解古诗《塞下曲》,丰富学生积累。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由介绍卢伦的《塞下曲》六首。

2、引出文中诗句,简单介绍飞将军李广。

3、板书课题,生读题。

4、有谁了解李广的故事,在哪儿见过的?

5、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6、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李广是个怎样的人?他是怎样射虎的?)

7、出示文中诗句,学生尝试理解。自渎课文,尝试用文中语句理解。带着未解疑问进入自学和合作学习。

二、读课文

1、自学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字音,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读通每句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石棱神勇无比边境朦胧巡逻疾风警惕搜寻影影绰绰猎物惊呆

2、检查自学效果

3、指导书写生字

4、范读课文

6、分自然段指名朗读

7、各自轻声读课文,思考讨论。

(1)文章的题目是李广射虎,射虎的含义是什么?

(2)了解自然段的大意及课文的主要内容,(3)范读《塞下曲》。

(4)指名读、齐读《塞下曲》。

三、作业:

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3、了解关于李广的故事。

4、选择卢伦《塞下曲》六首诗中任意一首课文之外的诗进行自学。

第二课时

一、诗文导入,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人们称他为--(生答)(板书:神勇无比飞将军)我们还知道李广射虎的故事是作者根据唐代诗人卢纶写的一首著名的古诗《塞下曲》的情节改编的。(课件出示《塞下曲》)

(1)你能正确、流利地读给大家听吗?

(2)自由读读这首诗、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指导朗读。

(一)过渡:也许短短二十字的小诗还不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李广的神勇无比。但这首诗里还包含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呢,你们想读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回到西汉时期,跟随李广将军去夜巡吧!

(二)精读体会第三、第四自然段。

1.请大家轻声读读课文3、4自然段,李广在镇守边境时发生了什么事?课文哪些句子写出了李广的神勇无比呢?用~~划出来。(学生自由读课文3、4段)

2.读中感悟第三段。

(1)创设情境:一天夜里,李广将军带兵巡逻来到了一片松林。此刻,夜是那样的黑,月色是那样的朦胧,寂静的松林中一阵疾风吹来(点击:出风声),树木野草丛中发出沙沙、沙沙的声音。(屏幕显示黑夜)

师:假如这时你在这片漆黑的松林中,会有什么感觉?(指名说)

(2)读中感悟。

师:你能读出这样的感受吗?

(屏幕显示句子: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指名读)

师:我从你的朗读中感觉到了害怕。

师:在这样可怕的夜晚,在这样危机四伏的松林中,李广害怕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没有搜寻)

引导学生说话:

生: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

生:一阵风吹来,树木发出沙沙的声音,让人胆战心惊。

师:什么是搜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李广将军在搜寻中还发现,前方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

师:大家真会学习!由此可见,李广将军怎样?

生:警惕性高!

生:李广却毫不惧怕,真是胆量过人!(板书:胆量过人)

师:他是怎样做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读一读第3自然段。

师:这一系列过程当中,你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射虎)

师:谁愿意给我们大家读读这一段精彩的部分。

(课件出示文字: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便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枝白羽箭射了出去。)

师:同学们找找看,在这一部分当中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李广射虎的?在文中用圆圈圈出来。

理解字意。拈:拿。

拈弓:拿起弓。

搭:架。

搭箭:架起箭。

运:贯注。运足了气就是把全身所有的气贯注到身体的某一部分。

师:谁能上台表演一下,表演得怎么样?

师:前方的老虎李广看清楚了吗?为什么不等看清楚了再射?

师:是呀,在那样紧急的情况下,仍能将箭射得如此熟练、如此神速,真是箭法超人!(板书:箭法超人)

(3)联系诗句。

师:你们发现了吗?这第3自然段所描写的情景就是《塞下曲》中的哪句诗?

(课件出示: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师:你能结合这一段用上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指名说)

3.读中感悟第四自然段。

(1)过渡:李广射虎的结果怎样呢?老师读了第4自然段后就有一个感受:用个成语来说,叫出人意料,你也有这种感受吗?找出相关句子说说你的体会。

(2)读中感悟。

课件出示句子:(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指名读)

师: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吗?

因为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所以大家全都惊呆了!

使大家惊呆!的仅仅是因为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吗?还因为

什么是任?你能用任字来说一句话吗?(指名说)

师:这真是出人意料啊!想象: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说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话:

生:李广将军力气真大。

生:如果真有老虎在这儿,肯定被射穿了。

生:李广将军箭术这么好,一定让敌人闻风丧胆。

生:李广将军真是神勇无比。

师:随从们惊叹的是李广将军的箭射中了巨石吗?如果不是,那惊叹的是什么?(板书:力量惊人)

指导朗读,读出随从们的惊讶之情。读出对李广高超武艺的惊讶、敬佩之情。

(3)联系诗句。

师:这一段描写的情景就是《塞下曲》中哪句诗?(课件显示: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结合这一段,说说诗句的意思。重点指导平明没棱。

三、读好古诗、欣赏动画,感情朗读。

1.过渡:刚才我们跟随课文朗读古诗,品味故事,发现李广--(结合板书,生答。)深深地感受到了李广的--(神勇无比)是的,李广将军真是神勇无比!有这样神勇无比的将军驻守边关多好啊!学习了课文后,你再读《塞下曲》这首诗,感觉一定更深刻了。(屏幕显示诗句:指名读)

2.看得出来,同学们被这个扣人心弦的故事迷住了,相信你也一定更喜欢这首诗了吧,一起再来读读。(练习背诵古诗。)

3.想欣赏一下李将军射虎的神勇气概吗?(欣赏动画)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1.李广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员名将,赞颂他的可不只是卢纶一人,唐代的大诗人王昌龄、高适等都写诗赞颂过他。我们一起来看看王昌龄的《出塞》。(课件出示)跟老师读。

2.学习《出塞》

3.课外作业:

(1)把《李广射虎》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让更多的人了解李广这位射虎英雄。

(2)课外阅读《李广射虎》小说。再一次感受人们对李广的敬佩与怀念。

附板书:

8、李广射虎

胆量过人

飞将军箭法超人神勇无比

力大无比

李广射虎(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9

第一课时

一、引出诗文,质疑问难

1、谈话:三(2)班的孩子都喜欢看书,有谁看过《水浒传》?(生举手)你知道“武松打虎”的故事吗?你能够给大家讲讲吗?生上台讲故事。(效果反应:所有的学生都听得入迷了,相信通过这个学生的讲,必将有更多的学生去寻找这个故事,从而爱上了阅读。)

从“武松打虎”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出:今天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李广射虎 (板书课题,并指导朗读好课题)

2、同学们,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会告诉我们文章的写作范围和 内容。现在,你读了这个题目,一定感到好奇,你希望这篇课文能告诉你哪些内容?(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下问题:李广是谁?他是个怎样的人?他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射虎?为什么要射虎?最后射中了吗?结果怎样?……)

老师也很好奇,我把好奇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出示问题。)

师评价:同学们,质疑问难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可以使我们读书更有目的,读后的收获会更大。

老师读书的方法是:先看题目,然后尽情想文章会写什么,在旁边写出来,会有快乐感。如果文章没有我想得尽兴,我还可以续编,写出自我的感受。不仅学到知识,还特别有成就感!读书是快乐的!(指引学生看墙报。)

老师的经验介绍:今天我把墙报的秘密告诉同学们,之前一定有学生疑惑--老师的小本本中一定有重大的秘密!是的,灵感总是在一瞬间,过了时间就想不起来了。我习惯身边放一个小本子和笔,一有灵感就写下来。墙报的内容的选择也是由我和同学产生:看到一些同学玩得忘乎所以,一些同学只埋头读书,而给我启迪--成就了“最好的自我”内容,一个孩子不仅要快乐,更要有文化涵养,有自己的思想,有责任意识,而一个价值观的形成,又离不开经典的熏陶。我正在读《道德经》,收获很大。所以就用“经典伴我行”内容。(具体设计过程可参照黑板报的设计(原创))。我也希望同学们口袋中也带有小本子和笔,也让你更丰富起来。

3、其实,李广射虎的故事是作者根据唐代诗人卢纶写的一首著名的古诗《塞下曲》的情节改编的。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

(1)多媒体出示古诗:

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2)自由读读这首诗 [注意多音字没(mo)],哪些词句不理解或者感到难懂,请提问,教师随机做上标记。

(学生难懂的词句:塞下曲、草惊风、引、平明、没、石棱)

师评价:同学们,会学习的同学不仅要善于提问,而且还要善于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能够自己解决问题。聪明的孩子会善于提问,而智慧的孩子更会学会思考,自己找到解决的方法。你们愿意做哪一类孩子?(生说。)对,智慧比知识重要!你们行吗?谁来说说你想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么多的问题?(读书、思考、讨论、利用工具、咨询等)

4、学生自由读课文,带着问题去读更认真。读完后,同桌再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最后全班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飞将军” “神勇无比” 。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1、自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停下来多读几遍。

2、媒体出示词语:(第一次出示有拼音,第二次去掉拼音)

lu lun leng luo chuo nian sou zha

卢 纶 棱 逻 绰 拈 嗖 扎

tang sai jing ju ti sou da ying lie dai

唐 塞 惊 据 惕 搜 搭 硬 猎 呆

出示课文中的部分词语:

唐代 边境 惊呆 运足力气

出没 巡逻 猎物 神勇无比

(1)自读--指名读――领读

(2)去掉拼音自读――指名读――集体读 学生练读增强记忆。

4、再读读课文,不仅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要边读边思,看看刚才提出的那么多问题,哪些可以通过自己读书思考后解决的。读完后展开讨论。(鼓励刚才提问的同学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教师点拨:塞:边界上的险要地方。塞下曲:指古代一种以描写边防战士为主的诗歌。)

三、精读课文,探究感悟

1、读解第一句诗。

(1)出示:“林暗草惊风”一句,指名读好这句诗。

(2)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再指名朗读,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老师再引导:在一个月朦胧的夜晚,你出去走路,心情怎样?(生都作出了可怕的样子。)师生评价。(可反复几次,重点要把诗句中的“暗”和“惊”的意思读出来,林是暗的,风惊动了草,即要读出令人恐惧的感觉。)

(3)集体朗读,渲染气氛。

2、读解第二句诗。

(1)出示:“将军夜引弓”一句,指名读好这句诗。

(2)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看怎样读才能把句子读好。然后指名朗读。

(3)教师将第三句改成“李广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遍四处搜寻着。”让学生找出差异之处,并体会句子意思的不同。教师出示“警惕”一词,让学生体会原句中李广在搜寻猛虎时的小心谨慎的样子,然后教师再指导把这句话读好。

(4)多媒体出示:“猛然间,李广发现……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第二天……”(旁边附上相应的图片)(“影影绰绰”和“拈弓搭箭”设计为点击时出现红色下划线,并在它的右上角出现“?”)

①指名朗读,引导质疑:这两句话中有没有什么地方比较难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和做动作理解“拈弓搭箭”的意思:左手握着弓,右手把箭架在弓上。影影绰绰:指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②指名朗读,师生评价,再读,反复多次。(要读得紧凑些,紧张些,体会李广的胆大和射箭技术高明)

③师:李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胆大艺高)

④继续引导质疑:同学们,在这两个自然段之间,你是否发现了什么问题?

提问:李广射出了箭,为什么不马上派人去寻找猎物?(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说出自己的理解,感受李广的多谋沉稳)

3、指导读好第一二句诗,最后完整的朗读古诗。

四、写字指导

1、再一次出示生字,读一读,说一说哪些生字在书写时要引起注意的。

2、指导写字:引导学生把本课的生字分成两类,一类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左紧右松才好看;另一类是上下结构的字,抓典型,按比例书写。

3、重点指导书写“逻、守 、搜 、塞”。继续指导学生写字规范入体。

(1)多媒体演示“搜”的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指导,并与“叟”“嗖”“馊”比较。

(2)多媒体演示“塞”的笔划,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指导。

4、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

五、习字册上书写生字。

附板书:

8、李广射虎

“飞将军” 神勇无比

教后记:本课采用“文包诗”的形式,因此,借助课文来学习《塞下曲》,要在读好诗的基础上,对照课文,进行尝试性的理解学习,我认为对古诗的理解应避免一字一词的理解,要倡导融会贯通的整体把握。但对理解及体会意境的关键词语要较好地把握。例如:古诗中,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平明”、“白羽”、“没”、“石棱”,这为学生体会李广的力大无比,做了较好的铺垫,通过对朗读的指导以及适时地情境。学生能深入体会到当时的场景,他们能把自己内心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场景。较好的通过读来表现。

《李广射虎》练习题 篇10

师:好,我们放松,拍手李广歌谣。听我慢慢对你讲,继续学习<李广射虎>出示生字词会读吗? 生读:

师:石棱等词看看你们会读吗 生:一生读 生:齐读

师:看来你们预习真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李广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读第二自然段。生:读。

师:李广是什么人?

生:神勇无比的将领。飞将军,为什么叫飞将军? 师:出示资料。师带着读。

师:师画诗,这节课我们将重点诗文对照的方法,品读。感悟诗歌的精妙。师:读诗。是什么意思呢? 生:读课文。

师:让我们回到二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创设情境)有音乐,有什么感觉? 生:害怕。生:可怕。师:谁来读?

生:读“沙沙的声音”。师:多恐怖。生:轻轻地读。师:黑暗,生:轻轻地读。“沙沙的声音” 师:用一个字点出来了。生:“惊” 师:读课文。师:李广想到了什么? 生:常有猛虎出没。

生:

师:“警惕”的目光,睁大你的眼睛,别放过任何藏着“老虎”的地方。生:

师:先下手为强,„„ 生:读。师:哪三个词? 生:拈弓搭箭

师:教师书空。板书搭。生:描红一个。

师:拈是什么意思。同学做这个动作。声音响亮地说,自己把他练一练。生:读用

师:还有谁想读,谁没有发言过的。生:读、师:动作在连贯一下就更好了。生:读

师:还有谁想读。老师语言越来越快。生:齐读。有学生做着动作。师:表扬一下自己。师: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爱老百姓的人。如果人看到老虎,跑。生:一般人吗,老虎,很多人怕的,李广射了。生:

师:把你们的感受,李将军的特点读出来。生:大声读 师:读这首诗。生:读。

师:后两句话诗,能用诗文对照的方法,把诗文读懂吗? 生:读

师:读了课文,想想弄懂这些问题吗?再想想。生:我知道没是“扎”的意思。

师:诗文对照的方法读懂了“没”

师:最难理解的就是“石棱”,什么是“棱”?是一面与另一面连接的地方。师:让学生去画这支箭。生:去画。师:给他掌声。

生:常常地扎进了,你会怎样用力的拨。师:吃奶的力气,还会怎么拨。师:不管用什么劲,也拨不出来 生:居然能够射到石头里

师:人们全都惊呆了。指导“呆”字,描一下。生:描 师:好极了。

师:读“啊!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 生:大声读。生:从第一段开始读。师:能不能把书读好。生:生读

师:停止,忘记我们怎么教的了? 生:生再读 一生又读

师:第一句读得特别好。生:读

师:你感叹的语气读的不错

[其实学生读的还是不好,学生读的太少了] 师:老师范读 生:给老师鼓掌。师:读 生:读 师:很好。师:王昌龄,都会

生: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自豪地读这一句 生:又读。

师:生动的故事来赞美李广,一个词来赞美 生:神勇无比,为国为民。师:师在说快板。[老师表演的真好!] 师:布置家庭作业。1.背塞下曲 齐读课题。

师:检查一下字词。听写词语。

师:请下面的同学当小老师,看看黑板上的同学写对了没有。师:要把字写正确,还要写漂亮。

师:对了给自己打勾,错了订正。和课文中的对一对。

师:上节课要求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李广射虎的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谁来讲讲这个故事? 生交流。

师:刚才同学讲故事诗是根据一首古诗改写的。读诗。

师:诗中哪个词语不懂? 生提问

师:看来同学们不懂的字词还真不少,请大家自由地朗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想边找,一定能够明白。同学们可以轻声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交流,你都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生:我理解了暗,是夜色朦胧。生:疾风是很大的风。

师:这里的草惊风,是风惊动了草,还是草惊动了风? 播放风声

师:你听到了什么?

生:台风 生:狂风。

师:疾风是什么样的风?

师:是啊,疾风是很猛的风,听完以后,你有什么样的感觉。生:我觉得风实在太大了。师:你想到了什么? 生:老虎可能会出来了。

师:是啊,李广不由得想到老虎出没。

齐读: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师:还找到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生:白羽,是白色的箭。生:扎进。生:深深地扎进。

师:你可真会看书,这支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现在你有什么想法?生:李广真厉害。

生:是石头突起的地方。是棱。师:石棱是什么意思?

师:石头和石头中间突起的地方。(师用自己的拳头解释)师:此时,你看到李广射虎的样子,你觉得怎样? 师:很厉害。师:你想对他说什么? 生:真厉害。

师:如果你是李广身边的随从,你会? 生:很惊讶。读课文。

师:你发现了吗?这个句子中有两个感叹号。

生: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生:我还了解了“平明”。师:是什么意思。生:就是天刚亮。

师:课文中哪句话说明了他的意思? 生: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此处没记全)

师:这么危急的关头,李广这样做,是? 生:为了大家的安全。

师:听老师读三四自然段,听到了些什么,看到了什么,老师配乐朗读。

师:告诉老师,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

师:现在谁来说诗句的意思? 生说。读诗。

【《李广射虎》练习题】推荐阅读:

课文《李广射虎》教学反思09-19

李广教案教学设计06-21

上一篇:主题读书活动方案下一篇:化学知识结构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