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商业银行成本控制

2024-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议商业银行成本控制(共8篇)

浅议商业银行成本控制 篇1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控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一)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建立起符合现代银行制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二)尚未建立良好的内控文化和内控体系

商业银行尚未形成包括管理理念、经营风格、职业道德、组织结构、权责分配体系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的内控文化,特别是基层机构还不能充分把握风险内控的理念。内控制度的全www.wenku1.com面性、系统性和有效性不够,尚未形成科学、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

(三)控制行为分散,控制措施不到位控制行为分散表现为:风险管理分散于各部门,衔接和制约不充分,集中与统一欠缺;已有的内控制度大多体现业务控制原则,流程管理和系统管理薄弱,内部控制的各类规章制度数量庞大,又分散于各类文件中,缺乏系统性、关联性、整合性;工作中存在界限不清、职责不明的现象。(四)有序、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尚未建立

商业银行各业务部门在行使职能时职责不够明晰,协调与制约机制不足影响了信息与政策传导的效率。信息数据不能很好地满足决策与经营的需要,计算机信息系统在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以及风险控制上还需进行功能改进。突出表现在很多的风险信号在第一时间内只能有个别业务部门有所意识,如果这种意识不能及时向整个商业银行各部门得到明确有效的传达和预警,肯定会影响对风险的及时有效控制和导致更大程度的损失。

二、加强内控体系建设的措施

对于加强内控体系这项复杂、细致的系统工程建设来讲,只有建立良好的内控环境和内控理念,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内控措施,才能最大限度防范由此产生的金融风险,确保现代商业银行稳定健康发展。

李建忠

徐咏梅

(一)树立内控理念和完善内控业务系统

首先,在各级领导和广大员工中普及

内控知识,树立现代商业银行的内控理念。20世纪末,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COSO)提出的《内部控制―――整体

架构》

专题报告(也称COSO报告)是国际公认的较为成熟的内部控制理论。中国人民银行于2002年颁发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基本上采用了该报告的理论框架。商业银行各级分支行要组织开展以COSO报告为基本理论框架的内控知识普及活动,以提升现代银行内控理念,而不能仅仅把内控体系建设放在会计的财务核对、制度稽查的较低层次上。

其次,应动态完善内控业务系统。COSO报告表明,内部控制不是一套机械的制度规定,而是对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银行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必然要求内控的重点、手段、方式等随之变化。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以及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前制定的某些内控制度已不完全适应变化了的现实情况,形成了制度缺陷。为此,要针对系统风险网络化渗透、业务品种不断增加、犯罪分子作案手段翻新等新情况,组织相关部门对营业机构内控制度进行重新评价,找出制度漏洞和缺陷,并加以修订和完善,使之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消除制度“盲区”和控制“断层”。要不断完善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及时搜集基层营业机构在应用核心业务系统过程中反映的问题,对系统缺陷进行修补,以防被不法分子利用。(二)推进内控体系标准化

构建新的内控体系要以现有的内控管理为基础,对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程序、方法进行整合、梳理、优化。(三)确保会计、信息和机制的畅通与完整

要达到这一目标,一是强化会计核算的内部控制系统,确保信息的真实、完整。构建严密的会计系统,强化会计控制,准确及时地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情况,加强对账表真实性的检查监督;构建反映商业银行经营情况的实时监控系统;发挥科技在内控体系中的支撑作用。二是加大信息公开化、透明化的力度。上市公司要求财务信息公布公开、透明、全面,商业银行通过上市,可以使其经营活动处于公众的`监

督之下,必将大大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在技术层面上应该全力支持和完善这项工作。

(四)构建独立、权威的内审体系

要发挥内部审计的权威性,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快内审体制改革步伐,建立隶属总行垂直领导、独立运作的内审系统,组织形式按经济区域设置,人员实行在法人代表、监事会直接指挥下的派驻制,业务与监督分离;内审人员的人事、工资、福利等由总行负责,割断其与分、支行的利益链条。(五)培育内部控制文化

内部控制不能仅仅依靠规章制度,它深受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企业

各级管理层和员工的经营理念、

管理风格、企业文化、内控意识等都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内控效果,因此COSO报告将内控环境列为内控框架五大因素之一。为此,要从各级管理层管理理念的重塑以及员工的思想教育入手,以基层行领导、信贷部门和会计部门管理人员、基层网点员工为重点教育对象,建立良好的基层营业机构内控环境和内控文化。内部控制文化和环境包括员工风险观、风险控制意识和风险管理职业道德、风险控制技能等。(六)加大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

商业银行各级分支机构负责人要树立风险意识,正确处理业务拓展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尤其要正确认识业务创新与内部控制的关系,防范金融创新带来的新的风险;建立和落实严格的检查制度,这里包括业务经办部门的自查、分管职能部门的审核检查,检查要做到有制度、有重点、有

落实、有整改,审计检查要特别强调客观性;建立严格的处罚机制,对违规行为要克服本位主义思想,严格按照有关违规行为处理办法中的规定及时处理,对袒护违规人员的各级负责人要按有关规定从重处理。

综上所述,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一项比较系统和复杂的工程,也是一项关乎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工程,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国内银行业逐步开放的背景下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李建忠,1969年生,宁夏职业技术学

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徐咏梅,1973年生,宁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

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21期

浅议商业银行成本控制 篇2

一、加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的意义

(一) 银行业发展的现实要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全球迅速调整的法律和监管体系, 新经济模式 (如网络银行、电子贸易等) 的出现, 更为复杂的交易工具和交易战略, 技术系统的可靠性, 交易量的提高, 监管要求的日趋严格等, 都极大地增加了金融机构面临的操作风险。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发生概率越来越高, 操作性风险损失明显增长, 对操作风险管理的关注日益增加, 并成为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20世纪90年代以前, 我国银行业的产品种类和业务结构比较单一, 电子化程度较低, 业务规模不大, 同业竞争不太激烈, 银行操作风险问题不是很严重, 操作风险损失较小。90年代以后, 操作风险问题越来越突出, 特别是近几年有加速上升的趋势。从已披露的案件看, 大案要案触目惊心。如2004年发生的交通银行锦州分行221亿元核销不良贷款作假案、山西‘“7.28”系列诈骗案、2005年发生在光大银行广州越秀支行的近亿元骗贷案、2006年发生在交通银行沈阳分行2亿元人民币的巨额客户资金诈骗案、2007年农行河北省邯郸分行金库管理员盗取金库现金5100多万元等等。此类案件, 正是源自操作风险。

(二) 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

新巴塞尔协议将风险扩大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 并提出“三个支柱”:最低资本规定、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约束。巴塞尔强调“三个支柱”在现代监管体制中的作用, 即第二支柱“监管当局监督检查”和第三支柱“市场约束”作为对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的重要补充手段, 对监管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至关重要, 要求资本监管更为准确的反映银行经营的风险状况, 进一步提高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健性, 表明三大支柱互为一体、协调发展, 才能达到提高商业银行风险计量与管理水平的目的。

(三) 我国银行业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

中国银监会于2005年初下发《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 在做出13条具体要求的同时, 明确提出要从重视操作风险管理角度切入遏制银行案件高发。这一切都表明我国银行业在提高其运作效率的同时, 加强操作风险的计量、监控和管理刻不容缓。

中国银监会明确表态, 至少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10国集团于2006年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几年后, 中国仍将执行1988年的协议。这说明中国银行业目前的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大银行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二、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人员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

员工违法违规操作、工作疏忽、操作失误或员工自身能力与岗位任职要求不符给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包括:

一是员工欺诈犯罪:内外勾结作案;参与洗钱;挪用客户资金;蓄意破坏商业银行声誉;偷窃或利用工作之便盗用商业银行实物资产;窃取、盗用或泄露商业银行商业机密;泄露或出卖商业银行重要客户资料信息;以权谋私, 挪用或侵吞公款;恶意损坏商业银行资产;收受贿赂和回扣。二是员工越权或隐瞒行为:员工超越权限办理业务或滥用授权;编造虚假财务信息;与未经授权的客户进行业务往来。三是员工操作失误:计算机系统操作失误;遗漏、缩减和增加业务操作流程;会计记录或交割发生失误。四是违反劳动合同:劳动合同解除与终止出现纠纷;由于合同管理问题支付额外经济补偿;违反劳动约定造成赔偿、经济补偿金、违约损失。五是人员配置:人员配备不足岗位编制;员工业务能力与岗位需求不一致;关键岗位人员流失。

(二) 内部程序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

因业务流程、规章制度不健全完善, 导致操作或执行困难, 出现风险控制盲区, 从而给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包括:

一是制度风险:规章制度缺乏有效性、充分性、合规性与适宜性, 未及时进行制度修订;规章制度滞后于新业务或新产品办理。二是文件或合同标准文本风险:文件残缺;合同标准文本条款残缺或对商业银行不利;合同标准文本中空白条款填写不完善或不正确。三是内部或外部报告风险:会计记录错误或数据缺乏;经营管理等各类报告内容不充分、不准确。四是产品风险:产品选择不当;产品设计不当;未经银监会批准向市场推出高风险产品。五是文件传递风险:规章制度或通知没有及时传达到基层员工。六是职责设定风险:人员编制设置与实际业务需求不匹配;岗位职责不清、分工不明确、关键岗位未实现职责分离。

(三) IT系统及技术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

由于IT技术或技术应用环境失灵造成系统中断, 或因系统数据风险影响业务正常运行, 从而给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包括:

一是科技投资风险:某一业务的IT体系不适应商业银行发展需要;IT系统的引入与业务需求的关系无法明确解释或与现有系统不兼容;硬件老化;软件更新不及时。二是系统开发和执行风险:程序设计错误;无法将现有系统进行整合;系统功能设置与业务需求不符;系统设计存在缺陷;业务操作流程和软件开发流程不吻合。三是系统失效风险:系统功能及设计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缺陷;网络失灵;系统控制、接口、硬件和软件失效。四是系统安全风险:外部系统或内部系统安全性不够;计算机病毒袭击;黑客袭击;非法用户登陆;客户资料泄密;对生产系统的变更缺乏完备的监督和审计功能。五是法律或公共责任风险:对IT的法律解释产生误解;IT人员未将IT相关程序引起的操作风险告知业务人员或制度修订人员。六是风险管理模型风险:采用的风险管理模型未能有效识别风险;风险管理模型的结果误导决策。

(四) 外部事件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

直接来自外部的主观或客观因素给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包括:

一是外部欺诈等犯罪:伪造或编造票据欺诈;盗用账户欺诈;外部盗窃、抢劫和其他欺诈风险;恐怖袭击;纵火。二是外部采购或供应商风险:供应商破产或违背其职责;合同制订不当。三是外部开发风险、自然灾难或基础设施风险:外部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三方中断必要资源的风险;火灾;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交通事故;能源不足;外部通讯不稳定或中断;供水、供电中断;建筑物等固定资产损坏。四是政策、经济和国家风险:行业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改变;经济衰退;经济危机;战争。

三、有效管理操作风险的对策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要通过制定操作风险管理办法, 明确本行对操作风险的定义、分类、职责分工, 制定操作风险识别与评估、监测、量化、控制、报告等管理流程, 做好操作风险控制。

(一) 做好操作风险识别与评估

风险管理部门应根据风险管理“事前管理”原则对业务流程、各类业务系统以及外部监管政策、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及行业政策等外部环境 (事件) 进行持续的风险识别与评估, 并对分支机构进行充分、及时的风险预警提示。

风险管理部门应加强基层分支机构调查研究, 查找各业务条线的风险点或风险管理薄弱点, 确定可能存在操作风险的环节。如目前部分房地产评估事务所、会计 (审计) 事务所等外部资产评估机构和审计机构隐藏一定道德风险, 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影响极大, 风险管理部门应对其进行操作风险识别与评估。

(二) 加强操作风险监测

操作风险监测主要就是选择具有前瞻性的关键风险指标 (Key?risk?indicators) 来预测操作风险的变化趋势, 对操作风险实施动态管理。操作风险监测工作首先就是选择有效的关键风险指标。从目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际来看, 关键风险指标至少应包括关键岗位人员轮岗率、关键岗位人员强制休假率、持证上岗率、关键岗位人员流失率、企业对账单有效回收率、客户有效投诉率、内控问题整改率等。

确定关键风险指标后, 不能只简单给出计算公式, 风险管理部门需向分支机构明确指标计算所需数据的来源, 否则上报的关键风险指标就缺乏真实性, 从而失去关键风险指标监测操作风险的管理意义。风险管理部门在一定时间内建立起某些关键风险指标波动的区间、中间值或门槛值, 对关键风险指标进行定期趋势分析, 并将分析结果向高级管理层报告。对持续不满意的关键风险指标, 风险管理部门需要进行现场调查或对分支机构进行操作风险提示。

(三) 实现操作风险量化管理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量化管理的短期目标是实施基本指标法, 为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基本指标法做好准备。随着时机成熟, 银监会将要求商业银行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基本指标法计算操作风险资本, 即要求商业银行为操作风险配置或分配经济资本。因此,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可逐步积累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历史数据, 按照业务环节、岗位、金额、时间等不同维度搜集并记录本行以及其他商业银行发生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 (案件) , 形成操作风险数据库, 为将来的操作风险量化管理工作奠定数据基础。

(四) 落实操作风险控制措施

操作风险不同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接受或承担一定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可能获得收益, 但接受或承担操作风险的结果不会获得任何收益, 甚至只能带来损失, 因此, 对不可接受的操作风险提出管理建议或制定具体的风险控制措施。

1.根据上述操作风险分类及操作风险类型占比, 操作风险管理的重点是加强人员管理。商业银行合规部门应加强风险管理培训, 保证全行各级员工获得操作风险管理方面足够的知识和技能, 提高各级员工操作风险管理的意识。要求分支机构建立持续培训机制, 定期对一线关键岗位员工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对违法违规行为, 须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经济和行政上的责任追究, 同时, 对操作风险管理好的分支机构或个人也要给予奖励和表扬。

2.健全完善规章制度是有效操作风险管理的前提。目前, 商业银行销售的产品高度同质, 不同的是销售产品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的设计能力。制度建设工作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定期评估现有规章制度的有效性;二是制度修订过程中要进行大量调查研究, 到分行了解实际情况, 尊重实际, 不能仅根据个人经验和主观判断进行制度修订;三是规章制度之间要相一致、相衔接, 需要制度制定或修订部门之间密切配合与有效沟通, 防止部门本位主义。四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化程度发展不一, 操作风险管理措施应考虑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特征而进行适当的区别化、差异化的风险管理。五是总行专业管理部门应检查评估分支机构制定的各项细则或操作规程的合规性与有效性。

3.不断提高IT技术水平, 控制操作风险。信息科技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IT系统及技术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制定IT系统应急方案, 并对应急预案进行定期修订、演练和压力测试, 保证在发生严重业务中断事件情况下, 执行应急方案, 将影响和损失减到最低或将损失控制到最小程度。

4.根据近年商业银行发生的案件特点,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合规部门应对分支行操作风险易发点进行持续风险评估和合规检查, 建立案件防范长效机制。

摘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发生概率越来越高, 操作性风险损失明显增长, 对操作风险的研究与管理日益受到重视。借助“新巴塞尔协议”的实施, 推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 是未来几年银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这也是本文研究意义所在。本文从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出发, 提出风险管理建议, 对降低操作风险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顾京圃.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

[2]范肇臻.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创新.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

[3]顾旋、刘都、刘炜.中国商业银行营销管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4]焦瑾璞.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控浅议 篇3

摘要:操作风险是困扰商业银行发展壮大的一个难题,愈来愈受到银行业界的广泛关注,一些国际著名的银行和投行,也纷纷因此而倒下,其危害显而易见,当此之时必须有效的预防操作风险的发生,优化业务流程,将风险控制在萌芽之中,确保银行业的稳健合规经营。

关键词:操作风险;防控;依法合规

操作风险的防控问题是近年来国内外商业银行研究探讨的焦点之一,随着巴林银行、高盛投行等国际著名金融公司的倒闭,操作风险防控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为了有效遏制风险失控造成的损失,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了《操作风险管理》、《新资本协议》等多个文件,对操作风险作出相关规定,以有效规避风险。近年来,操作风险造成的危害也日益在我国显现,因此,中国银监会先后发布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资本计量指引》等制度,提供了与国际标准相匹配的操作风险管理办法,把资本计量与审慎监管更好地结合起来,力争为中国金融市场创造一个稳定的经营环境。

操作风险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中定义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各级银行机构和工作人员,在风险点和业务环节上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理解不透、执行不彻底、学习不全面及工作权限不明确等情况,直接导致了工作程序、分工及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操作风险,农业银行河北邯郸分行金库案及安徽腾冲的非法集资案,都说明了操作风险防控的重要性,因此,操作风险防控已经迫在眉睫,下面仅就如何防范操作风险作出阐述:

一、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把握好流程优化、操作规范、管理精准、持续改进“四个关键环节”

为规范业务办理流程,减少传递环节出现的风险,应按照细化内部管理、满足客户需求、改进服务与控制风险并重的原则,有效提高重点领域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和操作风险防控能力,引进世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精确业务经办的快速性、安全性。加强防范操作风险的环境建设,大力开展硬件环境软件环境两种建设,营造组织文化建设,使一线操作人员提高控制意识,统一控制观念,使组织之间的控制活动协调一致,减少风险隐患,使工作人员的责、权、利关系明确,形成有效的白发控制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减少或消灭操作风险。

二、构建集中、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成立专业性风险管理部门

从历史上出现的操作风险案件来看,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号令参差不全,令出多门,是操作风险的一个主要成因,应该成立从属于最高管理层的专业性风险防控管理部门,该部门的主要职责为拟定、起草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战略目标和偏好,制定风险管理的有关政策制度和办法,研究开发风险计量的工具,对全部资产进行风险分类、减值拨备,汇总报告分析风险状况,并对产生的风险提出改正措施。该部门具有较高的独立性、权威性,直属于最高决策机构。该机构的工作重心是建立健全操作风险的评估机制,主要是分析和辨认实现预定目标发生风险的可能性,辨识和分析风险的过程是一种持续且反复进行的过程,也是一个有效控制操作风险的关键步骤,风险识别的正确与谬误将会使整个金融企业陷入危机,要完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评估机制,就要从分析内部和外部两部分影响因素人手,针对商业银行的特点构建有效的操作风险评估机制。

三、加强审计监督手段,加大自律监管工作管理力度,控制操作风险

国内外商业银行管理的实践证明,内部审计是减少或避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重要手段。通过实施内部审计,会不断揭露商业银行业务上的不足以及管理制度上的缺陷,从而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达到降低操作风险的目的。自律监管人员要加大自律监管工作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制度保障的作用,特别是对会计主管工作和信贷工作的监管工作,要按自律监管的工作要求,把自律监管工作抓实、抓好,充分发挥自律监管作用,控制风险,稳健经营。

四、加强技术装备配置,提高操作技术水平

建议对各级金融机构的监控设备进行一次普查,充分发挥监控设施的作用,确实堵塞日常工作中的麻痹思想;加强对业务主管人员的硬授权管理,通过软、硬件干预,确保授权的合法性、合规性-为事后监督岗位配置先进的技术设备,使事前、中、后控制充分发挥作用。加大开发上级行在线监测系统力度,利用会计在线监测系统、风险预警系统,信贷在线监测系统,在业务环节上发现存在的违规现象,及时分析产生不良的原因,及时作出应对应对策略。

五、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商业银行的规章制度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案件以及经济损失大约90%来自内部及外部欺诈,这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的金融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商业银行的规章制度尚未有效发生作用的结果。因此,完善法律、法规及商业银行的规章制度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任务。随着这一对策的逐步实施,操作风险的发生必将会降到极低的水平。

浅议商业银行成本控制 篇4

(二)中小企业总体资信状况欠佳

从辽宁省中小企业来看,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成立时间短,规模较小,组织结构变动快,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相当多的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据调查统计,中小企业中50%以上的财务管理不健全,60%以上信用等级是BBB(含)以下。同时,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一半以上的企业产品比较单一,70%以上没有稳定的市场,市场风险很大,经营效益较差,寿命短。中小企业存在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决定了其信贷偿还能力较差。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明显存在跟踪监管难、债权维护难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贷款难也就不可避免。

(三)信息不对称引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金融理论认为,信贷市场是一个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的市场。这种“信息不对称”和相应发生的“信息成本”,以及由此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影响到信贷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结果是信贷配给的大量存在,从而影响到信贷市场运作的有效性。而中小企业层次复杂、良莠不齐,在现阶段信用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部分中小企业的实用主义倾向明显,银行难以获取它们的生产经营信息和资金运用情况,这增加了商业银行贷款审查的难度和监督的成本,势必造成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行为。由于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贷配给现象在中小企业群体中就更为严重。这就是中小企业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存在“麦哲伦缺口”在世界范围内都普遍存在的主要原因。

二、商业银行拓展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策略

拓展中小企业信贷市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商业银行应根据中小企业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特点和规律,探索与之相适应的解决路径,进而确保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应在确保信贷资产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按照分类指导、择优限劣、开拓和风险控制并重的原则,积极培育和营销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并明确和遵循以下信贷政策和策略:

(一)分类指导政策

中小企业既有管理和财务制度较规范的企业,也有管理和经营不规范的企业;企业法人代表既有诚实守信者,也有恶意骗贷者;既有市场前景不稳定、效益较差的企业,也有发展前景佳、效益较好的企业,因此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政策不能一概而论。

商业银行在培育和开拓中小企业信贷市场时,首先需要对企业经营环境、行业状况和市场的变化等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依此对中小企业分类排队和筛选。在此基础上结合信用等级评定和综合授信,甄别和筛选优质的中小企业客户,进而确定贷款支持的对象和额度。优先扶持那些信用等级较高、有市场、有效益、守信用的企业;积极开拓那些经营潜质好、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潜力大、信誉好的强势型企业,选择有影响力的技术创新型企业进行重点扶持,而对那些经营素质一般,特别是处于衰退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则应更多地让市场机制对其进行调节。

(二)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政策

实施产品和服务创新,拓展融资渠道,努力满足中小企业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对有市场、信誉好、效益高的中小企业适当放宽贷款条件,扩大授信额度,试办非全额担保贷款,对信用等级优良的小企业可允许发放部分信用贷款。选择资信良好、产供销状况稳定的企业,签发、使用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等融资工具,办理贴现、现和再贴现业务,加快企业资金周转。积极引进西方商业银行成熟的融资方式,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办理保付代理、包买票据、福费廷等业务,以适应国内外统一市场的发展和企业多层次融资要求。对于那些产品有稳定的市场、生产经营规范,对商业银行忠诚度高的中小客户,可以在最高综合授信内循环贷款,一次申请,多次办理借款,减少双方频繁的贷款申报、审查、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方便客户。

(三)风险控制政策

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必须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进行,在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级的基础上,动态把握客户的信用变动情况,不断淘汰原客户群中的资信欠佳者和信用状况恶化者,维护好与原客户群中资信优良者的关系,不断发展新的资信良好的中小客户。首先,对于中小企业贷款要严格审查,坚决制止重复建设。其次,贷款要落实担保措施,控制信用贷款的发放。对抵(质)押物的评估和抵(质)押率的确定要客观、公正、准确,对担保人的选择标准要从严掌握。此外,需要强化中小企业贷后管理工作,建立贷款监测反馈系统,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跟踪调查和贷款本息的回收、清收和转化不良贷款,切实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林汉川.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

[2]朱光华.民营企业融资的体制性障碍.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9).

浅议银行基层机构操作风险防范 篇5

浅议银行基层机构操作风险防范

近年来,一系列由于操作风险所导致的银行案件震惊了国际金融界,也对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根据建设银行2004年—2006年发生的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分析,85%的案件和80%的涉案金额在基层机构,每一案件的发生无一例外都是有章不循、违规操作造成的。因此,如何强化基层机构操作风险管理,有效防范案件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

一、基层机构强化操作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1、操作风险是我们实现安全性急需控制的日常风险近年来,国际国内金融领域发生了一系列因操作风险导致金融机构陷入困境甚至倒闭破产的事件,例如:国际上的巴林银行、日本大和银行,国内的中农信、银广夏等,相继因严重的操作风险酿成大祸而带来巨大损失。与此同时日趋增多的诉讼、更为复杂的交易工具以及交易量的提高等,都增大了我们面临操作风险的可能性。因此,基层机构防范操作风险有助于进一步防范案件发生。

2、加强操作风险防范是我行发展战略规划的要求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内部控制能力的强弱、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关系银行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我行在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要对照新巴塞尔协议和国际先进做法,争取用3-5年时间,基本

建成具有国际水平、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系统化的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实现以风险管理促进客户营销与价值增长的目标。

二、基层机构操作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1、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方面管理人员思想认识不到位,对操作风险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重业务发展轻风险管理的思想还存在。另一方面业务操作人员思想麻痹、侥幸心理依然存在。每天面对大量的客户,有的柜员就只顾低头办理业务而防范风险的意识就有所放松,导致了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漏洞。这种认识上的局限性不但造成对操作风险理解上的误区,也制约了我们对操作风险的具体实践。

2、风险管理机制有待增强

国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机制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系统,其中包括风险甄别系统、风险报险系统、风险决策系统、风险避险系统、全程监控系统。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国外商业银行经营运作的坚实基础,也是银行安全性原则的重要体现。这一点正是我国商业银行的薄弱环节。

3、操作风险内控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

如:业务偏重事后监督,事前、事中风险控制不力,还未形成全过程、立体化有效防控体系;内部岗位、业务的制约、制衡机制亟需加强,一些相对重要的业务仅靠

柜员间授权审查易形成隐患,微机操作程序还不尽完善;新业务、新产品推广前风险评估不足;一些规章制度已不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应急事件处理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等等。

三、加强基层机构操作风险防范的几点建议

操作风险涉及面广,危害性大,始终贯穿在业务操作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基层机构来讲,防控操作风险任务重,责任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治理违规操作当做案件防控工作的一项重中之重,常抓不懈。

1、强化基层机构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作为基层机构的管理人员,要结合实施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以及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沟通,不断将操作风险管理新理念传递给员工。还要对构成操作风险的内容全面、足够的了解,并高度重视,带头防范,充分认识各类违法违规活动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真正从内心深处提高警惕,把防范措施落到实处,切实防患于未然。

2、加强对员工的风险意识教育

基层机构作为操作风险的最前端,要注重员工思想道德的培育、法律意识的培养及工作技能的培训,使其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杜绝麻痹大意的思想,不给任何犯罪分子留可乘之机。通过制度、培训、交流相结合,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抓好整肃各类案件的警示教育,有针对性地解决员工在思想作风、经营作风和

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落实对员工行为排查制度,对已发现的有经商办企业、从事第二职业、赌博、不正常交友等问题和现象的员工要予以密切关注,力求将各种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发挥员工在操作风险管理上的主观能动性

努力培养员工与单位同呼吸、共命运的价值观,增强员工在风险管理上的主人翁意识,尊重并听取员工在风险管理上的意见和建议。制定风险管理所要实现的目标和发展战略,让员工有一个明确和良好的预期,以振奋精神,凝聚人心。建立全面、科学、可操作的风险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员工加强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加大自查和检查力度

制度执行如何,要靠监督检查来检验。一是要严格落实履职要求。各级检查人员、特派员、会计主管、专职监控人员、安全员要严格履行职责,切实发挥监督检查的作用。二是要加强自查工作力度。要适时组织有关人员对员工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自查要深、细、实。三是要切实做好非现场检查。非现场检查威慑力大,对防控操作风险特别是柜面业务操作风险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利用审计模型,定期提取数据,查找风险。四是要严肃检查纪律。对应检查未检查、应查出未查出的,要严格追究检查人员及管理者的责任,同时对检查出来的问题要严格落实整改。

5、认真落实问题整改

对在各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做好整改工作。检查不是目的,关键是对发现的问题如何进行整改,如何防范和控制此类问题的重复发生。要定期分析问题库中的问题,实事求是查找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确保整改落到实处,并做好举一反三,真正杜绝屡查屡犯的情况。

6、提高业务及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浅议商业银行成本控制 篇6

论文摘要: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也不一样,对资金和金融服务的需求也不相同,村镇银行的实际发展不尽人意。作为区域性的银行,村镇银行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结合当地具体的经济发展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服务政策,并通过自身发展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一、村镇银行成立的背景

进一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逐渐增加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增量改革以推进存量改革就变得异常迫切。

农村金融新一轮改革开始进行,各种新型农村机构开始试点。特别是2006年12月22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人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始广泛设立。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的需要。截至2007年末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得到了很大的完善,中国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

二、农村的资金需求情况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不一样,各地居民的资金需求也难免会存在差异。根据笔者对浙江、河南、四川三地的调查,发现农户主要是通过跨期支出来满足自身的资金需求。根据供求均衡理论及对农村资金供求调查的情况,建立以下等式:

D=I+O

I=a(1-b)Y

其中D表示资金的需求,I表示内援性融资供给,0就是外援性融资供给。a表示当地农户的储蓄率,b表示农民预防性资金储蓄率,Y表示当地的收入水平。

通常来说,农户通过跨期支出来填补资金缺口主要是通过自身的储蓄、亲戚朋友的友情借

款、当地非正式的小额信贷组织、商业信用、信用社借款等途径获得。其中,储蓄作为内援性的融资,受当地的收入水平影响较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农户除了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开销以外,其余的收入基本上是全数进行储蓄。所以沿海及东部较发达地区,因为收入水平较高,储蓄总额也就相应较高。以浙江的全国百强县长兴为例,普通家庭进行生猪养殖从修建猪圈、购买小猪及饲料进行生猪饲养初期要投入3万~5万元。但是玄坛庙的村民基本上都是通过自有资金解决。再加上东部沿海社保等机制建立较完善,村民安保意识也比较强,多购买医疗养老保险.所以上式中b也就数值较小。所以在东部较发达地区的O就较小,需要的外部资金也不多。

三、针对不同的经济情况,村镇银行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

到2008年12月31日,全国正式开业的村镇银行总共只有70家,其中在东部地区有2l家,中部26家,西部23家。在数量上,三地差别不大。但是70家村镇银行的平均注册资本4 516.41万元。其中东部地区平均注册资本8 150万元,中部地区2 575万元,西部地区平均注册资本为3 342万。

1.东部地区发达地区。东部地区的试点村镇银行开设时间短,但是平均注册资本和注册资本总额两项上都是远远高于西部和中部,特别是广东小榄村镇银行和浙江长兴村镇银行注册资本分别为2.5亿元和2亿元,远远高出同类金融机构的平均水平。这些特点与东部地区本身经济比较发达是有直接关系的。同时,充足的资金也为村镇银行进一步发展资金业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东部地区,普通村民的自由资金较充裕,贷款需求并不强。例如,长兴联合村镇银行所在地长兴县下属玄坛庙全村的总人口1250,2007年的人均收入达到8 600元。当地村民主要从事种植业,其中葡萄种植为其特色产业。部分家庭还从事养殖业或是手工业。对于种植葡萄来说,由于是特色经济产业乡政府的扶持力度很大。平均每亩地种植葡萄的成本为500

元~600元,政府补贴就达到200元~300元。而每亩地的平均年收入可以达到2 500元~3 000元。农户足以做到自给自足。这种情况下,村镇银行应该把更多的资源放在中小企业和一些规模较大的种植业上。

在东部地区另外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中小企业较多。这些企业往往因为自身规模小,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被认为风险过大,一般的商业银行很少会给他们放贷。但是这类小企业实际上是很具有潜力的。以山东省的莱商银行为例,从1997年的2 000万存款,3 000多万的贷款到2007年被英国《银行家》评为中国银行业100强中的第66位,„噪商银行依靠的就是给中小企业贷款。

事实上,大学生创业多数还是集中在服务行业,整个计划的启动资金并不大,通常都在10万以下。对于东部有着较高注册资金的村镇银行,扶持这样的项目在资金上并没有什么困难。但是因为大学生创业之前往往没有什么经验,创业的失败率较高,目前浙江的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最高只有4%,所以许多银行在给他们放贷之前都有很多的顾虑。

2冲西部欠发达地区。虽然中西部的村镇银行注册资金都低于全国平均资本,甚至调查中的包商惠农村镇银行、北川富民村镇银行、陇南市武都金桥村镇银行这3家注册资金还不足1 000万,但是如果发展战略得当,村镇银行依然可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以大邑交银兴民村镇银行所在地大邑为例,全县占地总面积1548平方公里,辖17个镇、3个乡,各个乡镇的发展情况也差异较大,村镇银行应该分区区别对待。比如距大邑县城10公里的新场镇就是典型的西部地区小城镇的代表。当地没有什么支柱产业或者有规模的企业。青壮年基本外出打工,村里只留下老人孩子,进行简单的农业生产,满足自己的需求。村上有一些小店,经营一些简单的日常消费品,经营资本多为自有资金。整个县城只有一家邮政储蓄。

首先类似于新场镇这样的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西部小镇很多,随着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当地就需要配套建设一系列的食、住、行设施。但是因为本身经济不够发达,自有资

金数额很少,而旅馆、饭店的初期投入及运营资本较大,村民必然会选择外向型融资方式。村镇银行要脱颖而出,必须尽早布局,并采取低利率、手续简单的一些真正有优惠性质的贷款,吸引当地村民。

在对村民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他们不愿意选择银行贷款的最主要原因除了利率高以外,就是贷款手续过于烦琐。因为农民实际所拥有的资产不多,而金融机构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往往需要等值的担保、抵押品,所以很多农户的贷款申请都不会得到批准。在这种情况下,村镇银行可以学习尤努斯教授在孟加拉创办的格莱珉银行的成功经验,推广村民联保制度。在格莱珉银行中,每5个人组成一个小组自己进行管理,格莱珉银行给予每个小组充分的信任和权力,组员自己决定以后要做什么,怎么做。每个礼拜5个组员必须有一个讨论。组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互监督。村镇银行可以依样画壶,采取相同的策略。而采取联保方式对村镇银行有以下三点好处:(1)因为村民之间是相互非常了解的,基本上不存在信息不对称性,所以在选择组成小组的时候,村民就会自行剔除那些有可能不能按时还款者,这可以减少村镇银行在信息审核上花费的成本,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资金安全。(2)形成联保之后,村镇银行只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去检查一下各小组总的资金使用情况,为需要服务的对象提供一些建议,这样就可以减少之后监督上的成本。(3)因为组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必然会产生相互竞争,会刺激各成员,使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不仅可以保证银行的资金安全,而且可以改善农户自己的经济情况,进而带动整个农村的经济发展。

另外,村镇银行在中西部除了在13个国家贫困县、1个省级贫困县设点以外,还有35家村镇银行所在地的经济情况并不是很差,比如大邑。位于成都市半小时经济圈内,大邑工业园区是四川省唯一的现代制造业示范区和四川省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区,已经逐步形成了以电子通讯、食品加工、服装生产、机械制造为主的“四大产业集群”。

比如说在晋原镇我们了解到,该镇经济情况运行良好,2008年人均收入达到了6 315元,比2007年增加了10.3%。在采访期间我们走访了一家王姓农户。从2007年起,他们开始进行双孢蘑菇的种植,现在有差不多3亩的菇田,去年收入非常好,把初期的投入时借亲戚朋友的钱都还清了。现在收入算下来比以前外出打工的还要高。因为产品市场销路好,2009年夫妻两人还准备扩大规模。其实在很多小县城,这样的例子非常多。随着全球经济危机影响的深化,中国外向型经济遭受严重的打击。据估计,现在已有2 000万农民工失去了工作。各个地方政府都提出了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广大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村镇银行应该抓住这一时机,和当地的政府紧密合作,为这些农民工创业铺平资金道路。

浅议商业银行成本控制 篇7

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本核算工作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归集和分配, 计算出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成本核算的正确与否, 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预测、计划、分析、考核和改进等控制工作, 同时也对企业的成本决策和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产生重大影响。因此, 成本核算对企业成本计划的实施、成本水平的控制和目标成本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商业地产企业为例, 对成本核算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

2 商业地产开发成本的组成

开发成本分类如表1所示。

3 开发成本项目的设置和费用分配方法

商业地产开发成本, 按费用划分为下列成本核算项目。

3.1 成本项目的设置

工业企业产品成本一般设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成本核算项目。商业地产企业不同于工业企业, 成本核算大体可设置以下成本项目 (如表2) 。

3.2 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

开发产品分配间接费用时采用土地面积、建筑面积、产品售价等标准。

3.3 利息费用核算方法

为了开发产品而发生的利息费用在产品完工前的费用可计入商业地产产品成本。

3.4 会计期间的划分原则

普通工业企业会计期间一般为“月”, 商业地产企业产品开发周期较长, 实际工作中各个月份之间没有严格划分成本费用的界限, 一般情况下以“年”为单位划分各期成本费用, 完结转工产品成本、结转销售成本、结转利润等通常也是以“年”为会计核算期间。

3.5 相关税费的核算

商业地产产品开发过程中税费种类较多, 例如要计入产品成本的购买土地发生的契税, 还有相应的房产税、印花税、土地使用税的管理费用;以及应计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的土地增值税等。

4 商业地产产品成本核算涉及的具体工作和有关问题

4.1 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

成本核算对象不够细划是商业地产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首要问题。不过, 企业成本核算对象划分的过细, 又会出现若干间接费用分配繁琐、计算过程复杂等实际问题, 增加工作量, 现实意义不大。

由此可见, 企业应当根据本企业具体情况和内部成本管理控制需求, 确定商业地产成本核算对象。

4.2 确定相应成本核算项目

商业地产产品成本由直接费用和管理费用组成。大致应分设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设备使用维护费、其他直接费用和管理费等成本核算项目。

4.3 确定会计科目的使用

商业地产企业的产品成本应该在“开发成本”科目中进行核算。

(1) “开发成本”科目核算开发土地及在建开发产品的实际开发成本, 含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在商业地产项目开工之前, 所含成本费用全部在成本核算对象“拟开发土地”明细项目中完成核算;待项目开工之后, 将已经开工部分费用逐步分期从“拟开发土地”项目核算当中转入按具体项目、具体会计期间的成本项目进行核算。

预提成本: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需要提前计提的, 应由本期承担的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但目前尚未支付的有关成本、费用项目, 必须按规定预提。

成本预提的范围:对完工开发产品应进行成本预提, 未完工产品按实际支付金额核算成本。

成本预提的时间:至少每季度末预提一次。

成本预提的金额:以动态成本总额减帐面已列入成本总额的差额计提。

账务处理:

(2) 设置“开发间接费”科目, 对间接费用进行归集, 再通过相关分配标准, 分配结转到“开发成本”账户对所开发产品项目进行成本核算。开发间接费用主要包括在开发现场组织管理开发商品发生的各项费用, 包括:工资、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劳动保护费、周转房摊销、利息支出和其他费用等内容。

(3) 设置“开发产品”科目, 核算已开发完成并验收合格的开发产品的库存实际成本, 相当于工业企业的“库存商品”科目。

5 对商业地产企业成本核算加强管理, 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5.1 加强对成本核算的审核力度

按照商业地产企业成本核算内容进行审核工作。

(1) 开发项目成本与预算费用的配比审核, 企业通常根据工程项目的施工图纸、工程预算定额和有关收费标准计算工程造价成本、确定工程项目的报价和预计工程项目未来的成本。但实际情况却往往存在问题, 在执行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 只把直接费用作为成本考核对象, 而是将与之相关联的间接费用计入期间费用, 即经营费用、管理费用等, 这样一来, 既减少了工程项目成本, 却增加了当期损益, 致使控制与决策不配比, 无法正确核算工程成本, 直接影响到当期损益。

(2) 每一个工程项目, 基本都存在跨年成本问题, 对跨年度工程项目应该按年累计发生成本, 逐项进行成本结转, 明确收入与成本的相互配比, 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确保企业做出正确的项目投资决策。

(3) 材料费是工程项目中的重大支出内容:材料出入库制度是否完备, 库存材料明细账设置是否详细, 账实是否相符, 是否有挪作他用等现象;材料消耗量是否正常, 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否查明;库存材料盘点是否真实准确;原始凭证是否真实可靠, 有无人为加大工程成本的情况发生。

(4) 人工费的审核:按年度检查薪资变动是否正常, 应付工资计算是否合规和准确。有无舞弊现象, 是否与预决算的工程量相匹配, 核对应付工资与有关成本费用账户, 是否有工资作为直接费用计入“开发成本”, 没有通过不同项目的分配结转, 造成项目间成本的失真。

(5) 计量方法的审核:临时建筑设施费在施工期内是否摊销, 预提水电费时的原始凭证是否提供方和受益方双方互相认可。

5.2加强项目质量成本管理, 有效进行成本控制

企业有关责任部门应按工程项目质量形成过程, 作为质量成本控制对象, 进行日常控制和定期检查, 点面结合, 突出重点, 尊重专业, 群策群力。相互结合, 由单项控制到综合控制, 使质量成本控制制度化、规范化。对关键因素, 要采取有效措施, 进行质量成本控制, 充分体现财务工作管理监督职能。

(1) 工程项目一般按工序完成, 必须对每道工序进行事前技术质量监督;加强班组技术培训;设置班组质量管理人员;设置施工队技术监督组织, 严格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建立积极有效的管理制度, 奖罚严明, 充分调动班组的积极性。

(2) 严格掌握定额标准, 既要保证质量, 又要避免人工和材料的浪费现象, 一定要保证施工过程中的人工和材料消耗不超过定额水平;根据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 合理有效地分配人工和材料, 保证工程质量, 保证物尽其用。

(3) 加强质量管理, 杜绝劣质材料, 必须建立健全材料物资的管理制度, 对各种材料和构配件进行采购、验收时, 严格履行采购验收制度, 发现劣质材料要拒收, 退货, 并向供应单位索赔;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保证成本控制管理。

(4) 强化管理, 提高素质, 增加预防成本, 强化质量意识。建立质量管理小组, 对有关人员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质量专业培训, 将质量管理纳入日常管理, 增加质量奖励, 建立有效机制, 让员工从主观上重视质量管理, 以减少不良产品发生的几率及其所产生的种种成本。

当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商业地产企业必须以良好的工程质量树立企业信誉, 在工程项目施工中以尽量少的物化消耗和劳动力消耗来降低企业成本, 把影响企业成本的各项耗费控制在计划范围之内;必须对质量成本管理的战略功能有深刻的认识, 才能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增强企业自身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企业性质不同, 成本核算方法也各不相同, 相比而言, 以商业地产企业为例, 它们具有资金投入量很大、建设周期较长、成本核算较复杂、计算环节较多、投资风险高等特点。精心核算, 合理避免风险, 相对减少成本消耗, 保质保量, 保证较好的经济效益是商业地产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 对商业地产企业来说, 只有提高成本核算质量, 针对不同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才能有效地利用资源, 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企业成本核算,商业地产企业,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浅议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风险;服务;产品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158-02

引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居民收入的增长以及财富的快速积累,这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奠定了物质基础。近十年来,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快速扩张,从简单的产品推介向全方位多样化的理财服务发展,仅以理财产品销售规模为例,在2005年全国商业银行销售理财产品约2000亿元,2010年上半年,仅工中建三家国有银行的理财产品销售额已超过4万亿。理财产品为商业银行创造巨额利润,同时也将商业银行暴露在新的风险之中。本文从产品和服务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所具有的风险。《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了按照管理运作方式不同,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这两大类服务所面临的风险归根结底属于产品和服务错配的风险,即产品的风险收益类型与客户风险承受的类型不相配。另一类即是理财产品本身所蕴含的风险,与购买客户无关。

一、服务相关风险及防范措施

销售风险。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销售风险,也可以看作是其操作风险。主要是在销售过程中体现出的,具体可以从销售人员的素质和销售过程两个方面来考虑。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并不是银行一般性业务咨询人员,一个合格的理财规划师应具备全面的业务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但在当前实际业务中,往往有一些并不具有理财顾问资格的工作人员从事理财业务,这是与业务发展迅速,但人员培养滞后相关的。要规避无资质理财人员所带来的风险,银行应对销售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只有合格的人员才能以理财顾问的身份为客户服务。同时,商业银行也应该建立和完善个人理财业务管理体系,根据业务特点,制定人员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从销售过程来看,这部分是最容易暴露在风险中的。在当前的激烈竞争中,业绩影响着理财顾问的收入及职位,所以工作人员很容易将销售业绩作为最终目标,故意误导客户或者向客户推销不适合的理财产品,甚至可以利用客户的信任,进行挪用客户资金等违法行为。商业银行应建立规范的操作流程,从分析客户财务状况,分析其风险承受能力及偏好入手,结合理财目标,提供适合的理财产品组合以满足客户的理财需求。另外必须值得注意的是理财顾问应向客户进行风险提示,避免短期效应,以客户为中心,实现长期综合效益的目标。

简而言之,规避销售风险,就是让合适的人将适合的产品推介给合适的客户。

声誉风险。根据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声誉风险不同于信用风险、操作风险那样会造成直接损失,但是其所带来的间接作用甚至可影响一个金融机构的存亡。声誉,是银行的立命之本,一个没有良好声誉的银行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

个人理财业务是银行同广大个人客户接触的前线,是各类信息传播和反馈的窗口,在这个环节上,如何规避和处理声誉风险更显得尤为重要。很多时候为了达到销售目的,理财顾问可能会夸大收益淡化风险,这是潜在声誉风险一个重大根源。在实际中,银行代销的投资连结险是一个清晰的例子。理财业务广泛兴起也正是投连险热销之时,配以2005-2006的牛市,收益很高,也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兴趣。但2007年股市下跌之后,投连险损失惨重,随之而来的很多客户到银行投诉。银监会保监会也多次联合发文对银行销售投资连结险进行规范。个人理财顾问在营销过程中是否向顾客做出一定承诺,并且这个承诺能否实现预期的收益,直接影响着客户对银行的信任。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强,以防范个人理财角度的声誉风险。如,商业银行应积极有效的处理客户投诉,通过解决问题,提高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更深层次的发掘了银行的潜在风险,实现真正的收获。应该未雨绸缪,将对声誉风险的防范进一步提前。在产品设计阶段即可擴大向公众的透明度,将客户的意见吸纳到产品中去,提早预防新产品新服务可能引发的风险;针对投诉等公众有意见的环节,进行监测分析,总结相关规律为理财业务的运营提供预警信息。另外对从业人员进行声誉维护的教育培训,从每个细节处,每个员工处能主动处理声誉危机,降低声誉风险。

二、产品相关风险及防范措施

产品设计风险。随着个人理财市场的发展,理财产品的数量大幅增长,据统计,2010年共有102家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10591款,日均发行产品超过30款。产品设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巨大的数量面前更显得重要。商业银行目前的理财产品同质性较强,比较容易复制,因此在风险管理角度应将重点从流程的监管审批等程序性事务转向资金成本收益的测算等技术性风险防范。针对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防范的侧重也应不同,而且在整体上,应把握各类理财产品的配置比例。货币类、信贷类、挂钩类等理财产品在一个银行理财产品中的比例应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国家监管政策的变化而调整,以降低理财产品的综合风险。例如2010年的银信合作理财,银监会紧急叫停信贷资产、信托合作类理财项目,一是调整这类产品在理财产品中的比重,在调整之前,该项产品已经占到理财产品发行量的60%;二是适当规范和限制银行将大量的信贷风险转嫁给理财产品的投资者。

产品运作风险。理财产品在设计和销售之后,资金到位开始运作,通常涉及的当事人会有银行证券信托等多部门,这也是由于分业监管经营的政策性限制所造成的。多部门经手,也必然会给理财产品的运作带来多个环节的风险。因此在运作风险的管控上,应该多部门对产品的风险指标进行跟踪管理,定期做出评估。在运作风险当中也蕴含着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汇率风险等各类风险,对运作风险的控防应该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全面的参与者,全面的风险种类,全面的环节跟踪。全面的参与者,不仅指银行和证券等专业机构,也应包括投资者。银行应当将理财产品的运作过程公开透明化,使投资者随时了解资金的动态,即满足了投资者的知情权,也可将投资者当作监督员。对产品运作的全面跟踪,除了内部的管理外,也需要商业银行主动披露给投资者,如定期及不定期的重大事件,持仓情况,资金比例及流向等。

产品到期风险。理财产品的到期风险主要是指产品到期时,客户资金的偿还和分配以及相关的财务处理。对于投资者而言,产品到期的风险通常包括购买力风险和再投资风险,实际就是通货膨胀的风险和利率下跌的风险。这些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并不构成很大的问题,主要是投资者来承担。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到期时所存在问题,主要是到期资金的偿还和账务处理等问题。尤其是近期,银行存款的实际利率为负,造成一些超短期理财产品的大量发售,凸显了这方面的问题。银行在巨大的月末存贷比监管压力下,发行超短期理财产品,在产品到期后悄悄转入资产负债表内,实现存款余额的“增长”。更有将产品的到期日均安排在月末,下个月初再发行新产品的情况,以实现资金在理财产品和存款之间的转换。这种行为表面看并未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却属于变相利用理财产品来满足监管要求,理财产品已经失去其本来意义,变成银行应付监管条例的手段,为银行的正常经营埋下隐患。防范这部分风险,银行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在设计产品时就考虑到到期日的安排问题,避免造成客户资金的偿还给存款余额带来的压力;二是对账务进行规范处理,从自身杜绝违规操作,从正确的途径解决诸如存贷比等监管问题。

结束语: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在快速发展中也面临着各类风险,除了文中从服务和产品两个角度分析之外,还有很多方面可以考虑,例如法律风险,政治风险,道德风险,汇率风险等等。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问题,各类风险最终的载体都将是产品和服务本身。虽然我国的金融环境、法律环境及信用环境等还不尽如人意,但这些风险都是外部因素。商业银行在进行个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时,应更多的将目光放在自身上,完善产品质量,提升服务水平,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理财业务风险。

作者单位:辽宁金融职业学院金融系

参考文献:

[1]陈睿.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风险分析[J].企业导报.2009,5.

[2]李志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风险防范问题浅析[J].会计之友.2010:19.

[3]章煜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探析[J].新西部.2009,1.

上一篇:个人社保授权委托书下一篇:朗读比赛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