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材料化学专业就业前景
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生具有比较强的化学背景,能够在电子材料、金属材料、冶金化学、精细化工材料、无机化学材料、有机化学材料以及其它与材料、化学、化工相关的领域内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材料化学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理学类中的电子信息科学类,其中电子信息科学类共9个专业,材料化学专业在电子信息科学类专业中排名第2,在整个理学大类中排名第11位。截止到 月24日,45429位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4005元,其中以上工资1000元,应届毕业生工资3384元,0-2年工资4009元,3-5年工资4803元,6-7年工资6630元,8-10年工资8061元。就业前景比较好的城市有: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东莞、五洲、南京、杭州、宁波、武汉。
材料化学专业就业方向:
整体说来,材料化学专业就业都还是不错的。毕业生可在化学化工,材料,医药,食品,环境,能源和分析检验等领域和行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从事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化学和应用化学方面的科研工作,专业性强,专业对口率高。
一、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1. 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目前, 优化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内容,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更新教学手段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求。优化课程体系不仅要使它所包含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形成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而且要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2.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 随着材料化学专业教育课程论及教育理念的发展, 我们根据材料科学发展规律, 对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两次优化调整 (分别为2008年下半年和2012年上半年) 。我们优化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能够体现材料化学专业教育特色, 完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 加强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科方法论教育。
3. 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能够反映社会和市场经济对综合性专业人才的要求。优化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我们倡导与专业相关的知名企业家走进课堂开展必修课教学, 实现在校内与企业的对接, 强化学生的就业意识,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1. 办学特色不明确。
专业建设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如材料化学课程体系的基础课平台不够规范, 课程设置不够科学, 教学进程安排不够合理, 等等。此外, 由于材料化学专业办学时间短, 存在专业学科定位不准,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课程体系不够科学等问题。近年来, 为提高教学质量, 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很多高校开展了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研究。因此, 有必要对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思考。
2. 课程设置理念滞后。
在材料化学专业课程设置中, 我们受传统的重视知识传授的狭义专业概念的限制, 不够重视独立思考习惯、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同时, 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社会需求、学生的就业取向、市场前景等的考虑程度不够周到等问题。合理的课程设置理念是让每一位学生不仅受到本专业的学术训练, 而且受到广泛的通识教育, 把学生培养成有专业知识、有爱心、有责任心和有雄心的智者。
3. 实验教学条件欠缺。
优化实践教学应该体现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设计) 实行“分类指导, 分流培养”。学生可根据个人从业需要, 撰写高水平的实习报告, 获取名副其实的学分。二是优化实践教学进程。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 科学、合理地确定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进程。三是增设创业实践环节。学生可通过创业训练、第二课堂与创新活动, 获得创新、创业学分。而我们现行的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 因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等原因, 欠缺根据学生需要安排实习和创新性实践内容。
4. 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师资队伍是优化课程体系的执行者, 也是培养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主导者。先有优秀的教师, 后有优秀的学生, 再有品牌专业[2]。材料化学专业成立以来, 我们加大力度引进了固体材料化学、无机功能材料、催化材料、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博士研究生数名, 充实了本专业的教师队伍。目前我们正在通过各方努力引进高水平教师, 加强材料化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三、课程体系的优化策略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指导思想、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及教学管理模式的综合体现, 是学校办学特色、学科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的综合反映。
课程体系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 其是否科学合理, 对培养高质量人才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们通过选择、整合与调适课程体系等措施优化了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
1. 调整教学计划, 优化专业基础课内容。
(1) 优化材料化学专业的无机化学课程内容
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是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 课程体系的科学性直接影响材料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 随着材料化学专业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学理念的科学化, 有必要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我们现行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无机化学课程是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此门课程的指导思想直接影响学生在大学学习的思维模式和获取知识的习惯, 这个阶段也是在大学一年级学生从中学学习模式转变成大学学习模式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自学能力, 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无机化学课程内容包括理论部分和元素部分。我们认为无机化学理论部分内容是无机化学课程的核心部分, 元素部分内容是辅助部分。目前无机化学课程详细介绍理论部分内容和元素部分内容。我们对材料化学专业的三届 (2007、2008、2009级学生) 9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80名同学不赞成全部介绍无机化学元素部分内容, 而是希望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学方式完成无机化学元素部分内容的学习。
对元素部分内容我们采取了抓典型元素性质的分析和讨论,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元素化学知识的方法;通过实例指导学生去认识一个元素、一族元素或一类元素;逐步了解结构—性能—功能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如何通过查阅参考书、手册汲取知识的模式。其余元素部分内容我们设置为自学内容。
(2) 优化材料化学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
高等数学作为高等院校的基础学科, 承担着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为专业课程学习提供数学思想和数理方法论的任务。高等数学是化学、生物、物理、材料物理、材料化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目前一些普通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中有生物、化学、材料化学专业的“生化材”类高等数学教育教学。而随着材料化学学科与数学学科的交叉日益加深, 定性定量分析发展迅速, 材料结构分析、材料物理性能测试计算时需要更深的高等数学知识, 所以我们把材料化学专业的“生化类”高等数学调整为“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同时我们在材料化学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中增加了线性代数的内容, 以便达到材料结构测试和性能计算的知识要求。
(3) 材料结构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形式的优化
测试方法在材料化学专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材料性能的要求日益广发和苛刻, 对材料性能及其组分和微观结构的关系越来越感兴趣, 因而不断出现新的研究方法。测试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 实验方法的数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急速增加。因此我们把材料结构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形式进行优化。具体做法是任课老师在课堂上介绍材料结构和性能测定仪器的原理, 然后到实际仪器设备房间进行教学。学生在仪器管理人员的指导下, 利用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和内蒙古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的科学仪器设备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内容。这样设置学生自己动手测定样品的结构和性能的课程,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以专业前沿知识讲座充实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应当随着社会、企业、科技的发展及时充实新知识。材料化学专业教材的内容常常是数年, 甚至数十年前的人类材料科学知识的概括。所以, 任课老师要根据自身研究工作经历及时充实现代材料科学知识, 优化课程内涵结构。材料化学专业老师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将现代材料科技成果恰当地融入到基础课教学中, 用新的材料科技内容去改造、替代、充实陈旧的教学内容, 并处理好知识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使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二是开设材料加工新技术课程内容或开展材料设计加工科技活动,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三是开展能够反映本学科专业前沿知识、最新科技成就的专题讲座。
2. 加强实践教学, 优化课程类型。
根据“高等院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所提倡的高等院校材料化学专业规范讨论稿的要求, 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课程有基础课实验、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内容[3]。
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动手能力的最有效手段, 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 使学生获取基本的实验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4]。在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教学上, 充分考虑实验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和较大覆盖面的交叉型综合实验作为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开放所有实验室, 给学生创造开展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的场所, 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目前, 在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 按材料化学课程体系要求能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教学任务。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的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以往三四十人的实习队伍进入企业、经济实体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而今, 大型企业自动化程度很高, 实习生很难进入车间进行实地实践学习, 微小企业又没有能力接收大量实习生, 加上专业实习经费的缺乏等原因, 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无法实现“大部队”形式的实习任务。所以, 我们对材料化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进行了优化。我们设置了适合地区特点的、按学生兴趣分成由五—八人组成的“小组”进入不同的微小企业进行不同内容的实践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微小企业完成实践教学课程时我们注重学生自身管理和实践指导老师巡视管理相结合, 保证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实习效率和学生安全问题。
改变材料化学专业现行毕业论文模式, 允许学生做毕业论文时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就业取向选择课题, 可以在学院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课题, 也可以在科研所、企业、经济实体完成毕业论文课题。
3. 增设自学选修课程, 优化课程结构。
目前我院材料化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自学性选修课程。材料化学专业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材料科学相关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 以便学生顺应社会需求选择性地学习新领域的新知识而提高生存能力。社会需求多元化的当今时代, 需要的人才不是单一性人才, 而是综合能力较强的复合人才。所以, 在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自学性选修课程是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丰富学生知识面的重要措施, 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是终身学习的客观需要。优化教学理念和教学观点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条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所在, 营造学生自主主动学习的舆论氛围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 科学指导学生自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本内容, 科学的评价标准是促使学生自学的原动力[5]。在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自学性选修课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措施。
目前, 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化学与社会、化学史等课程完全可以设置为自学性选修课程。优化的材料化学课程体系中应有无机化学元素部分的一些内容, 还应有自学性选修课程。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创建重视自学, 提高自学能力的学习环境。
总之, 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是材料科学发展的客观需求, 是培养合格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是我们办学条件改善和教学理念提升的产物。我们主张在课程体系设置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有兴趣的材料科学问题。同时, 我们给学生创造进行独立或在老师指导下的半独立实践活动的条件。采取上述无机化学课程、高等数学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和自学性选修课程的优化措施, 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材料化学专业问题、具有一定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燕露.论高等教育的本质[J].科技信息 (高校讲坛) , 2011, (33) :216-220.
[2]张婧, 孙建三.麻省理工学院培养创造创新型人才论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4, (4) :130-132.
[3]高等院校材料化学规范讨论稿[EB/OL].高等院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 2006, 9.
[4]文胜, 龚春丽, 郑根稳等.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J].孝感学院学报, 2010, VOL30 (3) :109-112.
关键词: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材料化学是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日益增加新开设的一个专业,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工程、信息、新能源等高科技产业和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环境问题的突出和人口的增长,各种功能材料在农业上的应用日益广泛,新材料的不断开发应用,对加速农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农业领域从事新材料技术开发和应用的专门人才还相当匮乏,远不能满足农业高速发展的需要,与现代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在我国高等农业院校设置材料化学专业对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确定合理的材料化学专业培养目标
坚持“结合材料科学发展的大方向和工科院校在材料领域的人才需要对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定位”的原则,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美体等全面发展的,掌握化学及材料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材料设计、开发、检验等基本技能,能在材料、化工及相关的领域从事新型材料研制、质量检验、产品开发、教学及技术管理等工作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研究型人才。
在材料化学专业培养计划中,借鉴其他重点大学材料化学相关专业的成功经验,以材料化学技术为主线,以材料工程为背景,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探索适合材料化学专业产业创新人才计划的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根据材料化学专业的需要,优化重组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具备材料化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对材料改性及加工过程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初步的管理能力;能在材料化学及其相关领域从事材料研究、材料的成型和加工、新材料的设计和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专业特色。学校作为价值核心实现的支撑,从宏观上进行调控。
二、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2.1 完善课程体系
材料化学专业的主干学科是化学和材料科学,在构建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时,根据教学环节的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和连续性的要求,将所有教育环节分为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五个部分设置,为了淡化专业界限,全校统一设置通识课平台。在2009年修订的材料化学专业教学计划中,课内总学时为2384学时,学生毕业应取得总学分为173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5l学分,基础教育课程40.5学分,专业教育课程32.5学分,实验实践43学分,就业与创业教育6学分。其中,通识课和基础课与本系应用化学类其他专业一致;后三类课程体系与应用化学专业有区别的开设,突显出了材料的特色。
2.2 优化课程设置
首先课程体系设置充分考虑到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授课时间和内容的衔接性,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慎重优化课程设置,根据提出的指导意见和建议,进行相应补充和完善。一方面,通过科研同行、同学、校友等多渠道了解农业、化工、材料、能源等相关行业对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根据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学科优势,结合系里的研究背景以及最新成果,有针对地设置适合时代
发展需求并具有华南农业特色特色的特色课程。例如:我们开设《材料化学》、《材料物理》、《无机功能材料》、《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在广泛征集老师授课意向的基础上设置了一些特色选修课:《生物质能源与材料》、《新能源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还开设了《材料近代测试技术》、《化工制图》、《聚合物加工及应用》等实用性课程;为了激发学生对材料化学的学习兴趣,以讲座形式在大一、大二开设了《材料化学前沿》。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由于我院的材料化学专业刚刚成立,本专业的师资队伍正处在一个起步的阶段,目前仅十余人,随着学生招生人数的增加,将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合理的教学梯队。由于材料化学专业是一个新型的交叉专业,对于高学历的本专业的人才相对单独的材料和化学专业比较少,因此对于高学历的人才我们将遵循本科是化学类专业、研究生是材料类专业或者本科是材料类专业、研究生是化学类专业的人才进行引进的原则,并尽量挑选一些研究方向与我院的专业特色相吻合的人才,以保证专业课和实验环节的顺利开展。另外,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要求每位教师都必须明确培养目标,参与教研教改工作,参与课程体系建设,参与教学大纲的制定和修订。在加强学习的同时,通过教研教改活动,把握专业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素质,有的放矢地指导教学,统一协调地工作,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结语
总之,材料化学专业作为一个新型的专业,它的发展需要经过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但可以预见的是,在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下以及学院注重软、硬件建设的情况下,而且随着西部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材料化学专业将会培养出“厚基础、宽专业、强技能、重应用、能创新、高素质”的人才,并为西部的高等教育质量和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总而言之,每位教师都必须明确培养目标,参与教研教改工作,参与课程体系建设,参与教学大纲的制定和修订。在加强学习的同时,以专业建设为依托,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以材料化学与农学和生物学相结合为特色,以品牌专业建设为目标,使材料化学专业达到全省同类专业的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 禹筱元,罗颖,董先明.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高教论坛[J].高教论坛,2010,(1)23—39.
化学专业为学生提供化学知识方面的职业才能,同时,还开设包括数学、物理和生物在内的辅助性的课程。除了使学生掌握具体科学基础知识外,该专业还培养学生具有判断力的思维、试验技术、解释观察以及清晰表达思维等能力。
打算从事化学职业的学生将乐于独立工作。他们将有超出一般水平的科学和数学天赋,有用自己双手劳动,使用技术材料和操作实验的灵巧性。坚韧、耐心、好奇心、独立、创造力和关心细节是职业化学家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
在双专业中,学生可能会选择生物与化学的结合。
就业机会
- 分析化学师
- 生物化学师
- 化学工程师
- 化学调配师
- 化学技术员
- 化学工艺师
- 临床化学家
- 化学顾问
- 牙医
- 环境学家
- 酶化学师
- 食品化学师
- 地理化学师
- 地理学家
- 无机化学家、生产商销售代理
- 医药技术师
- 冶金学家
- 营养学家
- 职业安全与健康专家
- 有机化学家
- 物理化学家
- 物理学家
- 医师
- 执业药师[1]
- 质保专家
- 放射化学家
- 科学信息专家
- 教师/教授
- 技术作家
- 毒理学家
- 兽类科学家 (一些职位可能需要额外教育和/或培训。)
介绍: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现代材料科学、化学和化工领域的重要分支,是发展众多高科技领域的基础和先导。在新材料的发现和合成,纳米材料制备和修饰工艺的发展以及表征方法的革新等领域,材料化学作出了的独到贡献。材料化学在原子和分子水准上设计新材料的战略意义有着广阔应用前景。本专业有机融合并着重培养学生掌握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化学等学科知识与实验技能。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纳米材料与功能材料设计、制备与表征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综合解决材料规模化/工业化生产中的化工技术问题。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化学化工,材料,医药,食品,环境,能源和分析检验等领域和行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从事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化学和应用化学方面的科研工作。
应用化学
介绍:应用化学是一门培养具备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具有化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学科。
应用化学是分属于化学工程与技术(国家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下设三个三级学科分别是:精细化工,高分子工程,应用电化学。
就业方向:毕业生具备化学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
物理化学
介绍:物理化学是以物理的原理和实验技术为基础,研究化学体系的性质和行为,发现并建立化学体系中特殊规律的学科。
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物理化学与物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在内容上存在着难以准确划分的界限,从而不断地产生新的分支学科,例如物理有机化学、生物物理化学、化学物理等。物理化学还与许多非化学的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冶金学中的物理冶金实际上就是金属物理化学。
就业方向:适应我国经济、科技、教育发展需要,成为从事物理化学研究和教学的高层次人才。
高分子化学
介绍:高分子化学是研究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化学反应、物理化学、物理、加工成型、应用等方面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合成高分子的历史不过80年,所以高分子化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还不足六十年,但它的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它的内容已超出化学范围,因此,现在常用高分子科学这一名词来更合逻辑地称呼这门学科。狭义的高分子化学,则是指高分子合成和高分子化学反应。人类实际上从一开始即与高分子有密切关系,自然界的动植物包括人体本身,就是以高分子为主要成分而构成的,这些高分子早已被用作原料来制造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
就业方向:主要是从事高分子制品的生产和研究,比如塑胶厂,橡胶厂,炼油厂
放射化学
介绍:放射化学主要研究放射性核素的制备、分离、纯化、鉴定和它们在极低浓度时的化学状态、核转变产物的性质和行为,以及放射性核素在各学科领域中的应用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放射化学主要围绕核能的开发、生产、应用以及随之而来的环境等问题,开展基础性、开发性和应用性的研究。
就业方向: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以及管理工作;将核化学技术应用于交叉学科及解决国民经济重大实际问题能力的专门人才。
分析化学
介绍: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的主要任务是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元素、离子、官能团、或化合物)、测定物质的有关组分的含量、确定物质的结构(化学结构、晶体结构、空间分布)和存在形态(价态、配位态、结晶态)及其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等。主要是进行结构分析、形态分析、能态分析。
就业方向:分析化学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广泛地应用于地质普查、矿产勘探、冶金、化学工业、能源、农业、医药、临床化验、环境保护、商品检验、考古分析、法医刑侦鉴定等领域。
结构化学
介绍:结构化学首先是一门直接应用多种近代实验手段测定分子静态、动态结构和静态、动态性能的实验科学。它要从各种已知的化学物质的分子构型和运动特征中归纳出物质结构的规律性,还要从理论上说明为什么原子会结合成为分子,为什么原子按一定的量的关系结合成为数目众多的形形色色的分子,以及在分子中原子相互结合的各种作用力方式和分子中原子相对位置的立体化学特征。结构化学还说明某种元素的原子或某种基团在不同的微观化学环境中的价态、电子组态、配位特点等结构特征。
另一方面,从结构化学的角度还能阐明物质的各种宏观化学性能(包括化学反应性能)和各种宏观非化学性能(包括各种物理性质和许多新技术应用中的技术性能等)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性。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化学、化工、制药、材料、食品、环境保护等科研院所、学校、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教学、产品开发和管理等工作。
生物化学
介绍: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物质的边缘学科。其任务主要是了解生物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从早期对生物总体组成的研究,进展到对各种组织和细胞成分的精确分析。目前正在运用诸如光谱分析、同位素标记、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镜以及其他物理学、化学技术,对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进行分析,以期说明这些生物大分子的多种多样的功能与它们特定的结构关系。
就业方向:(1)教学: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校、师范院校、轻化工院校、海洋水产院校从事生化、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教学工作。(2)科研:科学院、医科院、农科院、环科院等从事有关的研究工作。(3)管理:政府部门、公司、企业从事有关的科技管理工作。(4)开发:医药、食品、轻工、化工、卫生、环保、水产等部门进行有关的研究开发工作。
有机化学
介绍:有机化学又称为碳化合物的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方法与应用的科学,是化学中极重要的一个分支。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有机化学之所以成为化学中的一个独立学科,是因为有机化合物确有其内在的联系和特性。
含碳化合物被称为有机化合物是因为以往的化学家们认为含碳物质一定要由生物(有机体)才能制造;然而在1828年的时候,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维勒,在实验室中首次成功合成尿素(一种生物分子),自此以后有机化学便脱离传统所定义的范围,扩大为含碳物质的化学。
就业方向: 该专业毕业生可到中等以上的学校做化学教师 化学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亦可到生产企业从事相关的研究和应用工作,比如一些大型制药公司,检验检疫局类的单位。
环境化学
介绍:环境化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迁移、转化、降解规律,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作用的学科,是环境科学中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从学科研究任务来说,环境化学的特点是要从微观的原子、分子水平上来研究宏观的环境现象和变化的化学机制及其防治途径,其核心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和效应。与基础化学研究的方式方法不同,环境化学所研究的环境本身是一个多因素的开放性体系,变量多、条件较复杂,许多化学原理和方法则不易直接运用。
就业方向:(1)国家机关环保部门从事环境管理与规划工作(2)监测、检验部门从事环境监测与评价工作或产品质量检验工作;(3)大中型工矿、企业从事环境管理、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等工作;(4)生态环境保护工作(5)科研所、设计院、大中专院校从事科研、设计、教学工作。分子科学与工程
介绍:该专业既不同于传统的化学、化工类专业,更非化学与化工专业的简单加和,它注重用分子层次的理论和知识解决化学以及相关的环境、材料和生命科学的问题,同时立足于国家亟待发展的功能性化学新产品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的需求,优化化学与化工教学内容,增添新的交叉学科知识,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就业方向: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可到石油化工、电子电器、建材、汽车、包装、航空航天、军工、轻纺及医药等系统的科研(设计)院所、企业从事塑料、橡胶、化纤、涂料、粘合剂、复合材料的合成、加工、应用、生产技术管理和市场开发等工作,以及为高新技术领域研究开发高性能材料、功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光电材料、精细高分子材料和其它特种高分子材料,也可到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需要化学专业背景的行业:
1、教育(化学专业+资格证书)
2、科研
3、地质普查
4、法医刑侦
5、制药(化学工程学与化学工艺学)
6、化工(化学工程学与化学工艺学)
7、产品开发
8、检验检疫
9、食品生产(具有基础化学、食品生物化学知识)
10、环境保护(环境化学专业)
11、质检
12、考古分析
13、水产部门
14、轻工部门
15、矿产勘探
16、军工设计
17、航天航空
18、化验(分析化学)
19、炼油冶金
随着新兴学科和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新型无机材料已广泛应用于各个工业和科学领域。应用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实验教学在整个专业教学环节中占有特殊的地位[2]。材料化学是我们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的学位课,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学生要学习和完成材料化学实验课。专业实验教学是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重要手段[3]。如何设计出一系列应用化学专业的材料化学实验,是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的当务之急。
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经过两年的筹备,无机化学教研室领导到外地参观学习兄弟院校先进的办学经验,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在连续三年的材料化学实验课程开设中摸索出了一些经验。
1 加强实验室的基础建设
我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结合材料化学理论课程的学习,材料化学实验是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主要专业实验课程,我们围绕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基本要求,以专业基础和拓宽专业知识面为宗旨,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为基本任务。
为了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在我们学校、学院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两年的筹备工作,建设成了材料化学实验室,总面积200 m2,共投资70余万元。实验室包括材料化学实验准备室、材料合成实验室、仪器室、高温室等,主要承担应用化学专业的专业实验教学工作和毕业生论文教学任务,也是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场所。
2 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材料化学实验教学水平,依赖于实验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验室实验指导教师4人、实验室管理员1人,其中副教授2人,讲师3人,博士1人,硕士3人,本科1人,平均年龄38岁,已经形成了一支职称、年龄和学历结构合理,具有奉献和协作精神的实验教学队伍。在学院有关领导支持下,实验教师、实验室管理员积极参加实验室规划与建设,开展实验教学、实验技术改革和仪器设备的功能开发等实验研究,积极使用实验室仪器设备和维护保养工作等。并且实验室每位老师均承担省厅级、地市级科研项目的研发任务,集科学研究、实验教学于一体,以科学研究来促进实验工作的进步。
3 创新材料化学实验教学模式
我们通过查找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国内最前沿的相关材料化学实验的文献,根据我们现有的实验仪器条件,选出10个材料化学实验,编写了《材料化学实验讲义》,并且还在不断完善、充实实验内容。每年开设6个实验,六个实验分为三组,两周一循环,把学生分为两组,这样做的好处是,每一组实验第二周老师不进行讲解,鼓励两组学生互相交流上一次实验心得体会,把握实验的关键及难点,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老师要求学生按照“材料化学实验预习要点”认真预习实验内容。实验开始时实验老师详细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方案、每一台仪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仪器性能等,加深学生在实验内容及仪器使用方面的理论知识,规范实验操作,然后学生独立操作所有实验使用的仪器,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每一组约24~30名学生配备两名实验指导老师。在实验过程中,老师耐心指导,随时注意观察学生在操作中可能发生的问题,特别对仪器的规范的操作,指导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正确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结束后,老师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编写的“材料化学实验报告要点”,写好实验报告。
4 实验内容的先进性
在学习其他重点院校综合实验建设的先进性、综合性、开放性、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实验内容的选择,要保证材料化学基本实验技能训练,还要反映出材料化学专业课的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授。我们先后开设了:“化学共沉淀法制备四氧化三铁磁性液体”、“DBS微乳液法合成SnO2微粉及其气敏性能”、“溶胶-凝胶法制备稳定WO3光致变色溶胶”、“四针状氧化锌晶须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的测试”、“荧光粉Y2O2S:Eu的高温合成”、“MCM-41的微波合成及其比孔容积的测定”、“水热法制备羟基磷灰石”、“微波法合成长余辉磷光粉”等实验。这些实验包含了多种较为前沿的无机合成手段:燃烧合成法、水热合成法、微波合成法、微乳液法、共沉淀法、高温合成法,实验操作包括了管式高温炉、微波催化合成/萃取仪、气敏测试仪、紫外光谱等仪器的使用,密切结合当前热门的功能材料研究,使学生体会到材料化学实验与科学研究的密切联系。减量“(Reduciton)、拒用”(Rejection)是实现绿色化学的重要原则[4]。在实验设计中,尽可能使用环境污染少、无毒、无害的化学试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验使用的试剂均较为廉价,降低了实验成本,培养了学生在实验中的经济概念。
5 实验密切结合科学研究
高等学校对本科生能力的培养就是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科研能力的培养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5]。材料化学实验室为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提供了教学平台。先后有四位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在材料化学实验内容的基础上改进完成的,他们按照材料化学实验方案合成的材料经过了XRD、SEM、IR、气敏性能等测试,提高了学生材料合成能力,同时拓展了材料化学实验内容。
把计算机技术与实验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利用Origin等专业软件作图、线性拟合等数据处理,培养毕业生创新型实验的科研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科研素养。
6 规范考评制度,评价教学成果
对学生成绩的考评,采取实验预习成绩、实验操作与实验考勤成绩等综合评价方式。实验总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分,实验预习成绩占总成绩的40%,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要点解答占总成绩的50%,考勤占总成绩的10%,并制定了详细的评分标准及标准答案。
由于考核制度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有效地检查了学生的实验知识,调动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7 开设材料化学实验体会
通过上述对材料化学实验课进行的一系列工作,我们发现材料化学实验开设对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非常重要。
(1)通过开设新型材料化学实验,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了学生对前沿无机合成手段的认知。
(2)通过高新仪器在实验中的使用,把当前功能材料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并且结合毕业生论文设计,增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力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晓霞,张勇,霍冀川,等.基于《化学综合设计实验》的教学方法研究[J].广州化工,2010,38(8):273-274.
[2]谢发之,宣寒,袁仕祯,等.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考[J].广州化工,2010,38(10):206-207,213.
[3]孙建之.地方院校综合性材料化学实验的改革实践[J].广西教育,2010(10):98-104.
[4]张康华,曹小华,谢宝华,等.化学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教育[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5):123-125,139.
材料化学主要介绍金属、陶瓷、高分子及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能、加工、设计及用途,其专业英语与日常英语截然不同[1],句子以长难句为主,这对学生阅读专业文献造成很大困扰。本文举例解析长难句的句型结构,并结合材料化学专业知识进行句子翻译技巧的归纳总结,为材料化学专业英语的教和学提供帮助。
1.翻译技巧
为了专业问题表述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材料化学专业英语中的句子多为带有修饰成分的长句,即句中多有定语、状语、补语等从句;再者,为了专业问题表述的客观性和专业性,句子多用被动语态,又有若干特定句型,这些就导致专业英语句子翻译困难[2-4]。专业英语的翻译要求“信、达、雅”:信—准确,即译文要不偏离、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符合学科的发展规律;达—通顺明白,指句子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不拘泥于原文形式;雅—专业得体,指译文选词要专业得体,简明优雅。实际翻译科技英语句子时,首先要断句准确,即找到句子的主干(主、谓、宾)和枝叶(定、状、补),再根据句型(如It-that句型、被动句型、省略句型等)和特定词汇,结合上下文和专业知识才能准确翻译句子。因此,专业英语的翻译是对语法、特殊句型、特定词汇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
2.长难句解析
2.1带有特征词汇的句子
周丽云[4,5]归纳了表达无机、有机化学经典反应的句子中常带有的一些特征词汇,通过这些词汇可以辨识反应类型并准确翻译句义。表明特定反应类型的词有:decompose或decomposition (分解),disproportionate或disproportionation (歧化),neutralize或neutralization (中和),oxidize或oxidation (氧化),reduce或reduction (还原),ionize或dissociate (电离),hydrolyze或hydrolysis (水解),electrolyze或electrolysis (电解),substitution或substitute或replacement或displacement (取代),addition (加成),elimination (消除),polymerize或polymerization (聚合),catalysis (催化)等反应,未表明反应类型的词有:react (反应),form (形成)。例如:In addition polymerization,the starting material is a monomer in a solution,emulsion,vapor,or even in bulk,and the polymer resulting from the polymerization has the same repeating unit as the starting monomer.[2]画线部分为句子主干,表明该句讲单体和聚合物;in addition polymerization为状语,表明反应类型为加聚;in a solution,emulsion,vapor,or even in bulk也为状语,表明单体反应的场所;resulting from polymerization作为polymer的定语,表明聚合物由聚合得到;the same repeating unit as the starting monomer作为宾语,重点是the same ... as短语的辨识。结合专业知识,该句可译为:在加聚反应中,原料是在溶液、乳液、气相或本体中的单体,而聚合所得聚合物具有与单体组成相同的重复单元。
描述材料性能及性能变化的句子一般也带有特征词汇。描述力学性能相关的词汇有:strong (强),weak (弱),stiff (硬),soft (软),brittle (脆),tough (韧),ductile(易延展的)或ductility(延展性),strengthen(强化),fracture(断裂),plastic deformation (塑性形变),elastic deformation (弹性形变),creep (蠕变),failure (失效),recovery (回复),fatigue (疲劳),yield strength(屈服强度)等,描述材料其他性能的特征词汇有:corrosion(腐蚀),degradation(退化),electrical(电的,电学的),thermal(热的,热学的),magnetic(磁性的,磁学的),optical(光学的)等。例如:Polymers are less stiff,less strong and less tough than most metals,so the new component requires careful redesign.[2](与大部分金属相比,高分子的硬度、强度和韧性都要差一些,因此,新的组分需要仔细地再设计。) 又如:This method(Powder metallurgy)is especially suitable for metals having low ductility,since only small plastic deformation of the powder particles need occur.[2]画线部分为句子主干,having low ductility为metals的修饰定语,since引导原因状语从句,全句可译为:这种方法(粉末冶金术)特别适合延展性小的金属,因为粉末颗粒只需发生小的塑性变形。又如:Corrosion in simple terms occurs in metals because most metals are not in natural state until they return to the ore form in which we found them.[2]画线部分为主句,句中in simple terms(简单地说)是副词短语,翻译时作为插入语前置,because引导原因状语从句,整句可译为:简言之,金属腐蚀的发生是因为大部分金属的存在形式都不是天然状态,直到它们发生腐蚀回到它们被发现时的矿石形式。
2.2特殊句型
(1)It-that句型
It-that句型的形式为“It is/was ... that ...”,句子可能为强调句,也可能it为形式主语,that后面的部分为真正的主语。若去掉It is/was...that句子仍然成立,则为强调句;若it为形式主语的句子,则一般真正的主语都很长,将that后面的句子成分提前作为主语可使句子成立。例如:It is not until relatively recent times that scientists came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tructural elements of materials and their properties.[2]该句型实为it is not until...that句型,主要用于强调时间状语,译为“直到……才……”,全句译为:直到近代,科学家才开始理解材料的结构元素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又如:It was discovered that the properties of a material could be altered by heat treatments and by the addition of other substances.[2]此句中it为形式主语,真正的主语是that引导的主语从句,该句可译为:人们发现,材料的性质可以通过热处理和添加其他物质而改变。It is said (reported,learned ...) that ...皆为此结构,常译为“据说(据报道,据悉……)”。
(2)被动句
由于科技英语中经常需要描述客观事实,在行为或结果的施事者不明确或不能给出时,可用被动句表达,此外,有时为了强调也用被动句。例如:All the elements have been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electron configuration in the periodic table.[2]此句用被动语态是为了强调客观规律性,可译为:周期表中的所有元素按照电子构型分类。又如:Many an applied scientist or engineer,whether mechanical,civil,chemical,or electrical,will at one time or another be exposed to a design problem involving materials.[2]画线部分为句子主句,whether ... or部分为scientist or engineer的定语,at one time or another为时间状语,involving materials为problem的定语,全句译为:许多应用型科学家或工程师,无论是机械方面的、民用方面的、化学方面的还是电学方面的,他们都曾经面临材料的设计问题。虽然是被动句,但考虑汉语表达通顺的要求,译成汉语并不一定用被动句。
(3)省略句
为了句子简明扼要、避免重复、突出新信息并使上下文紧密连接,可将句子中的某个单词、短语甚至某个句子成分(从句、谓语或主语等)省略。例如:Impurity point defects are found in solid solution,of which there are two types: substitutional and interstitial.[2]此句为了避免重复,在substitutional和interstitial后都省略了solid solution,而翻译时为准确起见,应译出省略内容,即固溶体中杂质点缺陷有两类: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再如:The increments of A and B do not necessarily have to be the same,nor does their spacing.[2]这是描述两种不同单体A和B共聚形成共聚物的结构,其中nor does their spacing就是省略句,完整的应为“their spacing does not necessarily have to be the same,either.”,全句可译为:单体A和B的增长不必相同,它们的间距也不必相同,即单体A和B的增长可以有规律也可以无规律,它们之间的距离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参考文献:
[1]杨珊.化学专业英语教学体会[J].广州化工,2012,40(8): 176.
[2]李莉,李新林,郑卫.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M].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6.
[3]宋歌.化学化工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与改革[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4): 117.
[4]周丽云.化学专业英语常用句型例谈[J].考试周刊,2011(4): 126.
化学专业的就业面相当宽泛,因为现实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化学;毕业生主要到高校、科研机构、轻工、医药卫生、环保、建材、食品等与化学相关的政府部门工作。主要担任分析化学师,生物化学师、化学工程师、化学调配师、化学技术员、化学工艺师、临床化学家、化学顾问、环境学家、酶化学师、食品化学师、地理化学师、地理学家、无机化学家、生产商销售代、医药技术师、冶金学家、营养学家、职业安全与健康专家、有机化学家、物理化学家、物理学家、医师、放射化学家、科学信息专家、技术作家、毒理学家、兽类科学家等岗位。
关键词:高职;高分子材料化学基础;内容;改革
《高分子材料化学基础》是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以高中(包括中专、技校、职高)化学基础为起点,以高分子化学知识为核心内容,融入高分子化学所必要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知识,构建本专业基本的化学知识体系,培养本专业所需化学实验操作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的《塑料材料》、《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基础》、《塑料测试技术》、《塑料混配技术》、《塑料成型技术》等课程打基础。显然该课程是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但从目前该课程的内容体系来看,学科体系明显,内容体系仍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及高分子化学知识体系的机械组合,其结果是课程内容多而杂,理论深而涩,给该课程的教学带来困难而且教学效果欠佳,可以认为目前该课程体系无法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所以很有必要对该门课程的内容进行改革。
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依据
本门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依据主要考虑如下三点:第一是考虑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对化学知识、技能及态度的需要,保证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具有够用的化学基础知识与从事化学实验室工作的技能;第二是考虑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要让学生掌握能够支持其进一步提高其专业水平所需的化学知识,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后劲;第三是考虑目前高职生源的高中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
为了掌握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对化学基础知识、技能及态度的要求,我们对湖南塑料行业校企联盟企业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的主要企业有湖南路路通塑业有限公司、湖南神塑科技有限公司、南车集团时代工程塑料有限公司、湖南科天新材料有限公司、湖南省塑料研究所、湖南益达塑业有限公司、株洲三鑫塑胶科技有限公司、株洲创业塑料有限公司,另外还对25家塑料加工企业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调查表进行了调查,28家外省企业进行了电话访问调查,调查塑料加工企业达到61家。调查结果表明我校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有四大技术工作岗位,分别是塑料挤出技术员岗位、塑料注射技术员岗位、塑料配方技术员岗位、塑料测试技术员岗位。我们根据这四个主要技术岗位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调查表207份,回收调查表198份。《高分子材料化学基础》教学内容需求调查表如表1所示。
从调查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高分子材料化学基础》七个单元的内容对我校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都是需要的,其中以塑料配方技术员对《高分子材料化学基础》知识要求最高,统计需要数据达到1247次,其它三个就业的主要岗位对《高分子材料化学基础》内容要求相关不大,均超过了1100次,就业的其它岗位对本门课程的要求相对不高,只有934次。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高分子材料化学基础》对本专业主要就业技术岗位来说非常重要,但对在其它岗位上就业的毕业生重要性相对降低。就各单元来说,以“碳链高聚物及其单体”单元最为重要,调查表中统计次数达964次,调查企业对象认为最不重要的内容是“高聚物合成”单元,只有573次,其次不重要的是“高聚物化学反应”单元,为707次,其它单元的统计次数多在800次左右,这几个单元的内容是可以认为是很重要的。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知道了《高分子材料化学基础》哪些内容对毕业生就业岗位是最重要及很重要的,哪些内容相对不重要,为我们对《高分子材料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找到了可靠的依据。
对于教学内容的选取我们也不能完全采取实用主义的办法,也就是说不是采用学生在企业的就业岗位用到那些知识我们就教授那些知识,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国民教育序列中的高等教育,还需要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也就是说为学生提供能够支撑其后续发展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采取的措施是在学生高中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将高等教育层次的化学基本的原理、理论融入各教学单元中,提高学生化学基本知识与技能,达到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大专层次所必需的化学基础。
同时我们还要考虑目前高职生源的实际情况,目前高职生源一般来说对高中化学课程掌握的情况不理想,学习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我们选取《高分子材料化学基础》内容时也不能脱离生源基础的实际情况,没有必要将过深的化学理论纳入教学内容,不然学生无法掌握教学内容,反而造成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影响,如结构化学的内容、化学反应机理的动力学分析等内容不必作为《高分子材料化学基础》的内容,以往的教学实践也证明过深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是不利的。容易造成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与兴趣,从而从整体上影响课程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整合
如前所述,目前《高分子材料化学基础》的内容体系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等多门化学课的机械组合,每门课的教学课时在以往的教学中都在100个学时以上,即总课时在400学时以上,要在96学时的《高分子材料化学基础》这门课教授完原来400学时以上的内容,显然不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是不可能教授完相关内容,所以必须对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化学基础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整合的依据就有前面所述的三个考虑。在课程内容的整合过程中,必须防止以前出现的几大化学内容简单的机械的组合,为此要正确把握好这几门化学基础课中相关内容的整合和优化,按照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知识、技能及态度的要求,科学地进行“综合”,严格地把握好对相关课程内容“取”与“舍”的尺度。课程内容整合是为了改变以往按单一学科系统分别设置课程,各课程自成一体,缺乏联系,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和课程与课程间的内容重复,为此我们重新设计了《高分子材料化学基础》的内容结构体系,课程内容体系如表3所示。
从《高分子材料化学基础》教学内容新体系可以看出,新的内容体系打破了原来的几大化学课程内容机械组合的学科体系,考虑课程的职业性,是根据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对本门课程知识、技能及态度的需要来设计内容,没有学科体系的影响。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这四门课的内容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进行了取舍,整合为一门课程,即《高分子材料化学基础》。需要调整课程结构,重新优化课程内容,处理好相关内容的衔接。高分子材料化学基础以高分子材料为主线,无机化学部分容入各教学单元中,有机化学与高分子化学知识密切结合,物理化学内容也容入相关教学单元,舍去过深理论性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结合实际,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课后最后一个单元是综合训练,教学内容有高分子溶液的配制、常用高分子材料的鉴别及聚乙烯醇涂料的制备实验等,这些教学内容结合生产及生活实际,很好地实现了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兴趣昂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整合注意问题及效果
高职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是高职教育教学的热点与难点之一,《高分子材料化学基础》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我校是近二年来的事情,仍有些问题在探索之中,如课程内容教学改革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配套改革,专业教学条件的改善问题等都得同时进行才会有较好的效果,现学校正在推广项目化课程改造,如何将该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造也还有些问题,在探索之中由于本门课仍是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与后续课程有较大的关联性,如何为后续课如《塑料材料》、《塑料测试技术》等课服务,如何使教学内容与塑料成型加工的实际更紧密的结合,这些问题都还有待于课程组的各位老师的努力,用教学实践过程来解决存在的问题。再有是课程如何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学生思维整体的构建,动手能力的提高、职业习惯的养成及职业能力的提高仍需进行研究。
总之,回顾近二年来的《高分子材料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新的变化,明确了学生的知识是学生自己学习得到的,技能也是自己亲自训练才能获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此我们不再在课堂上满堂灌了,老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组织、引导、指导、示范才是老师在课堂上的工作。我们更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证明我们的做法起到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与质量的作用,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高分子材料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获得了成功。
一、“五个结合”创新训练模式的建立
“化工与材料”实验示范中心依托优质学科、科研和教学资源,以“创业引领、成才导向”为创新训练目标,通过践行开放运行机制,实施科技创新与工程创新相结合、学生自主创新与教师科学研究相结合、学生科技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训相结合、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五个结合”创新训练模式,探索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一)科学创新与工程创新相结合
中心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与工程创新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企业生产中技术或产品中存在的问题,查阅文献,论证并确定实验方案,首先在中心创新基地进行前期探索,在企业生产现场进一步完成中试、试生产,并建立生产线等。通过将科技创新与工程创新有机结合,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也为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实际中积累的丰富的实践经验。
2010级本科生郭家旺在周虎副教授的指导下,以铝箔为基材,使用温敏聚氨酯材料等为涂层材料,开发新型的PCB微钻孔用吸热与润滑型盖板材料,目前已在深圳市柳鑫实业有限公司正式投产,为企业解决了困扰多年的生产难题,年均新增经济效益1500余万元。同时以新型吸热与润滑型PCB盖板材料设计的作品获得了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并获得授权国际专利1项。
(二)学生自主创新与教师科学研究相结合
学生自主创新项目是学生针对某一创新点,在掌握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情况下自主提出的创新训练项目。该类项目特色明显,实验目的、内容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明确,项目的技术路线设计可行,项目进度安排合理。教师科学研究项目主要是教师针对学科前沿领域申报成功的科研项目或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教师将自己主持的科研项目分解成为若干子课题,由学生自由申报,将学生自主创新与教师科研有机结合,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可完成该项目。学生自主创新与教师科学研究的有效结合,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能使学生了解某些学科的科学前沿问题,激发其科研兴趣。
(三)学生科技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学生科技活动与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主要方式,都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创新实践育人途径为基础,以加强课外实践基地建设为依托,引导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提高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因此,学生科技活动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服务社会,在服务社会中提升自我。
近年来中心教师每年组织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三下乡”等实践活动,调查长株潭地区生态环境,收集数据,并整理形成报告。鼓励学生将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进一步结合,在老师指导下自主申报各级科技创新项目,开展科学研究,提高自己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或在老师指导下设计作品,参加相关竞赛,如余江等同学设计的作品“雅室污染防治公司”获得第四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黄俊杰等同学设计的作品“光数一体双模式智能甲烷检测仪”获得第八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四)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训相结合
化工和材料学均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不仅要求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实验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课堂学习和企业实训等环节的紧密结合,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工科专业培养计划中,中心将学生的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环节有机结合,确保学生企业实训时间达1年左右。同时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采用双导师制,由学校和企业基地各选派一名导师,实行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学生的设计(论文)内容以实训企业生产为基础,对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下游新产品开发进行设计或研究,真正做到“真题真做”,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相结合
中心把校外实践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增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环节。中心一直以来重视与企业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已有中盐湖南株洲化工集团等20余个实践教育基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中心教师在带领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将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内容带回中心,将其转变为学生的研究创新性实验,近年来中心开设的以企业生产为基础的部分研究创新性实验达20余个。通过二者的有效结合,使校内专业技能训练与企业的生产实际对接,既可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技术,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创新训练模式的实施效果
(一)创新训练成果多样化,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提升
中心设立工程创新训练、科技创新训练和学科竞赛训练等各类平台,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了实验仪器设备、技术、场地、管理等支持。通过“五个结合”的创新训练模式,对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的训练。学生通过产品、专利、论文和成果转化的形式来展现自己的创新成果,全面提升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近年来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8项,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3项,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44项;校级科研创新计划项目(SRIP)118项;在省级及以上化学实验技能竞赛、挑战杯、节能减排竞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奖29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部级21项。发表科研论文77篇,其中SCI/EI收录32篇;获授权专利26项,其中国际专利1项。
(二)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了地方区域经济发展
中心自成立以来,始终定位于面向长株潭经济圈和湖南省两型社会,为省内相关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近年来中心在洁净煤技术和工业废水处理等领域重点培养学生培养工程创新能力,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共计转化成果20余项,产生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心学生在煤化工创新团队教师带领下,在洁净煤技术领域开发了高效复合型水煤浆添加剂、高效煤粉催化固硫剂、高效煤粉催化助燃剂等系列产品,并被湖南省湘潍有限公司、株洲蓝宇热能科技有限公司、株洲昊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湘煤集团株洲洁净煤有限公司等企业采用,年产经济效益共计9000余万元。
三、结束语
针对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构建“五个平台”的创新训练模式,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在该模式的作用下,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同时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摘要:实验示范中心依托学科、科研和教学资源,实施科技创新与工程创新相结合、学生自主创新与教师科学研究相结合、学生科技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训相结合、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五个结合”创新训练模式,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同时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训练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培养模式,五个结合
参考文献
[1]甘箐,庞华.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的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8).
总体来说,此专业的就业前景不错,专业适用面比较广泛, 比如制药、医学、科研、以及一些化学相关行业。不过与专业完全对口的工作不多。分子生物学已成为当代生命科学发展的主流,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它将是生命科学乃至自然科学领域内的核心科学之一。特别是基因组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后,正深入到后基因组学时代,通过功能基因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的研究,对基因、细胞、遗传、发育、进化和脑功能的探索正在形成一条主线,随之而来的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结构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也将在生命科学中成为重要角色,而实现这一系列研究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人才,因此为此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
二、生物化学专业就业方向
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包括:
1、毕业生能胜任理、工、农、医、环境等领域的研究、开发、管理以及教学研究工作。
2、学生毕业后适宜到化学、药学、医疗、生化制药、生物工程、无机新材料、化工、轻工、能源等行业,以及厂矿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部门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和管理工作。
分析化学是大学本科的主干基础课,包括“定量化学分析”理论课、实验课和“仪器分析”理论课、实验课。授课对象为化学类专业和生物、医学、地学类专业的本科生。分析化学有严密、系统的理论,是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学科。学习分析化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技能并初步具备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分析化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发展非常迅速。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尽量穿插一些运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包括药物、环境、生物等各个领域中分析化学的新进展,新成果。保持化学分析理论的系统性并不断充实新内容,保持仪器分析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并及时融进新发展、新技术,将经典分析化学与现代分析化学融合在一起。
分析化学专业就业前景每年一次性就业率都较高,就业行业包括教育、材料、军工、汽车、军队、电子、信息、环保、市政、建筑、建材、消防、化工、机械等行业。部门包括:各级质量监督与检测部门、科研院所、设计院所、教学单位、生产企业、省级以上的消防总队等。市场调研发现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生适宜到石油化工、环保、商品检验、卫生防疫、海关、医药、精细化工厂等生产、技术、行政部门和厂矿企业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适宜到科研部门和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适宜继续攻读应用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
【郑州大学材料化学专业就业前景】推荐阅读:
郑州大学材料力学07-16
郑州大学材料研究生11-01
文科专业就业前景排名大学09-24
西南科技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就业前景03-02
郑州航空港区发展前景03-18
大学专业就业率排名09-27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化学06-27
河南工业大学经济学专业就业前景05-25
武汉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前景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