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过程(共9篇)
一.GMP的由来
GMP是从药品生产经验中获取经验教训的总结。人类社会在经历了12次较大的药物灾难,特别是20世纪出现了最大的药物灾难“反应停”事件后,公众要求对药品制剂严格监督的法律。再此背景下,美国于1962年修订了《联邦食品药品化妆品法》(Federal Food Drug Cosmetic Act).GMP作为制药企业药品生产和质量的法规,在国外已有三十年的历史。美国FDA于1963年首先颁布了GMP,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GMP,在实施过程中,经过数次修订,可以说是至今较为完善、内容较详细、标准最高的GMP。现在美国要求,凡是向美国出口药品的制药企业以及在美国境内生产药品的制药企业,都要符合美国GMP要求。
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也颁发了自己的GMP,并向各成员国家推荐,受到许多国家和组织的重视,经过三次的修改,也是一部较全面的GMP 1971年,英国制订了《GMP》(第一版),1977年又修订了第二版;1983年公布了第三版,现已由欧共体GMP替代
1972年,欧共体公布了《GMP总则》指导欧共体国家药品生产,1983年进行了较大的修订,1989年又公布了新的GMP,并编制了一本《补充指南》。1992年又公布了欧洲共同体药品生产管理规范新版本
1974年,日本以WHO的GMP为蓝本,颁布了自己的GMP,现已作为一个法规来执行。
1988年,东南亚国家联盟也制订了自己的GMP,作为东南亚联盟各国实施GMP的文本
此外,德国、法国、瑞士、澳大利亚、韩国、新西兰、马来西亚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先后制订了GMP,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地区实施了GMP或准备实施GMP。当今世界上GMP分为三种类型。
1.国家颁发的GMP,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
美国FDA颁布的《cGMP》(现行GMP); 日本厚生省颁布的《GMP》。2.地区性制订的GMP,例如:
欧洲共同体颁布的《GMP》;
东南亚国家联盟颁布的《GMP》
3.国际组织制订的GMP,例如:
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GMP》(1991年)。
二.我国GMP推行过程
我国提出在制药企业中推行GMP是在八十年代初,比最早提出GMP的美国,迟了二十年。
1982年,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参照一些先进国家的GMP制订了《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试行稿),并开始在一些制药企业试行。
1984,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又对1982年的《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试行稿)进行修改,变成《药品生产管理规范》(修订稿),经原国家医药管理局审查后,正式颁布在全国推行。
1988年,根据《药品管理法》,国家卫生部颁布了我国第一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88年版),作为正式法规执行。
1991年,根据《药品管理法实施办法》的规定,原国家医药管理局成立了推行GMP、GSP委员会,协助国家医药管理局,负责组织医药行业实施GMP和GSP工作。
1992年,国家卫生部又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88年版)进行修订,变成《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2年修订)。
1992年,中国医药工业公司为了使药品生产企业更好地实施GMP,出版了GMP实施指南,对GMP中一些中文,作了比较具体的技术指导,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1993年,原国家医药管理局制订了我国实施GMP的八年规划(1983年至2000年)。提出“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按剂型的先后,在规划的年限内,达到GMP的要求。
1995年,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成立了中国药品认证委员会,并开始接受企业的GMP认证申请和开展认证工作。
1 唐山民营经济在发展中的优势
唐山的民营经济发展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后的蹒跚起步, 到第八和第九个五年计划的迅速发展, 以及到了现今的稳定提升这三个阶段。经济规模在不断的发展壮大, 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国民经济微弱补充, 发展到今天的冶金、加工制造、交通运输、种植养殖、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房地产等方方面面的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民营经济所完成的增加值和在全市财政收入上的比重早已过半, 已经成为整个唐山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唐山的民营经济发展之所以具有如此的生机和活力, 离不开其独特的资源环境优势、产业优势以及政府和政策上的扶持。
1.1 资源环境优势
唐山的民营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可选择的商机无限,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唐山的资源环境优势, 在农业上, 唐山的土地肥沃, 气候适中, 农业资源十分丰厚, 有“冀东粮仓”之美誉, 无论是干鲜果品、粮食作物还是经济作物都产量丰富, 作为京津和东北地区重要的副食基地, 为民营经济在发展中进行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唐山南部的沿海地区是渤海湾的重要渔场, 也非常适宜民营企业发展水产品养殖业。在地理上, 唐山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 它是联系华北与东北地区的纽带, 在环渤海地区的海岸线上, 唐山还拥有优良的深水港, 便利的海上交通, 这些都为唐山民营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创造了先决条件。唐山的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 不仅蕴藏量大, 而且质地也都十分优良, 同时矿产资源分布集中, 容易开采。煤炭、铁矿都是我国的重要产区, 石油、天然气和黄金等也储量巨大, 这些资源和地域上的优势也为民营企业从事交通运输行业、加工制造业等提供了保障。
1.2 产业结构优势
唐山是历史悠久的沿海重工业城市, 在这里诞生了我国的第一座近代煤井、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袋水泥、第一件卫生瓷。唐山的工业门类齐全, 工业产品品种众多, 拥有钢铁、电力、煤炭等支柱产业, 是我国能源、原材料的重要的工业基地。这种以工业为主体的国有企业结构, 为后来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有技术的产业工人, 积累了众多工业门类的技术资源。唐山的民营经济从依托本土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国有企业, 不断地求生存、图发展, 到后来随着我国大规模进行国有企业的改革, 给民营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唐山的民营经济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到国有企业的改制当中, 在为国家安置和吸收大量技术人员的同时, 也获得了众多企业发展急需的人才和技术力量, 使民营企业得以更加迅速的发展壮大。
1.3 政府以及政策上的支持
民营经济要发展, 离不开经济政策的支撑和政府的扶持。唐山的民营经济发展当然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 唐山市政府始终把民营经济放到富民强市、推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地位上来抓。积极的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 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生存环境。没有稳定的经济政策, 就不会有稳定的环境, 稳定的市场, 正是政府的政策哺育和培养了众多的唐山民营企业。同时唐山市政府还从多角度、全方位地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在资金、技术和创业上为民营企业提供支持和指导, 举办众多的融资洽谈会, 为民营企业招商搭建平台。还在不违反政策的条件下降低了民企进入市场的门槛, 引导、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公平竞争, 进入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种种这些做法都极大推动了唐山的民营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持了快速、健康、迅猛的势头。
2 唐山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唐山的民营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很快, 但与国内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相比较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具体表现在一下的几个方面:
2.1 规模总量不足, 集中化程度偏低
虽然民营经济在唐山市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逐年攀升, 但与先进城市来比, 民营企业的规模和经济总量还偏小, 缺乏带动地区经济的有影响力的大企业, 还远远不能满足城市的高速发展的需要。很多的民企在技术设备上还很落后, 生产出的低端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缺乏竞争力。
2.2 产品和产业结构不合理
唐山的民营企业主要以冶金、建材业这些基于资源型、高能耗、高成本工业企业为主, 产品以原材料的初步和粗加工居多, 产品缺乏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名优品牌还很少, 民营企业还存在产品单一和重复建设的情况, 这些都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3 核心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强
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在唐山还有相当多的民营企业还依靠家族式管理, 往往不能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顾及眼前利益, 不注意企业整体员工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在花大价钱引进各类高尖端人才, 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管理能力、营销能力上还存在着短视的现象。
2.4 投资的选择方向有偏差
唐山是有百年历史的重工业城市, 这对民营企业来讲有时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很多民营企业家在投资选择上总是以固有的思维模式去考虑, 往往选择那些自己驾轻就熟但已经日趋饱和竞争环境恶劣的行业, 对一些新兴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有待开拓的行业谨慎对待, 不愿意轻易触碰, 造成了众多的民营企业缺乏前瞻性的投资。
2.5 政策还不完善、政府服务还不够到位
政府提供优惠的政策和到位的服务都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十分的关键, 虽然唐山市政府在政策上和发展环境上已经给予民营经济以很大的支持, 但是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 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服务环境还需要改善, 在税收政策上民企与国企还存在着不平等的待遇问题, 市场准入上对民营企业还有诸多的限制, 在许多的经济领域上不允许它们与国企进行正常的市场竞争。这些都不利于提高民营企业的积极性, 影响和制约了民营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3 唐山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对策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今市场环境下, 唐山的民营经济正迎来了一个新的黄金发展的时期。唐山的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如何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做文章:
3.1 体制上的创新来激活民营经济的发展
唐山的民营经济想要取得更大的发展, 在体制上首先就要改变目前众多民营企业存在的家族式的管理模式, 建立起与当今复杂市场环境相配套的企业运行机制, 因为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在人力资源的选取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这种任人唯亲的用人模式会造成抑制了家族之外的众多企业员工的创新思维和工作热情, 极大的限制了许多具备高技术和能力的人才进入企业为之创造更大价值的机会。体制上的创新还包括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 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和方法将企业做大做强, 使之成为所涉及领域的行业带头人, 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和抵御复杂多变的市场动荡。无数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 只有制度上的创新才会给企业带来进步, 在民营经济急需要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今天, 十分需要引进符合现今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 来加强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存延续能力, 所以加快唐山民营企业的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是当务之急。
3.2 技术创新与招贤纳士并举, 提升民营经济核心竞争力
唐山的民营企业应当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 牢牢把握科技创新、人才为本的发展道路。企业应当不断的加大科技研发创新上的资金投入, 增加其在营销收入中的比例。利用高新技术来提升现有唐山的传统产业。但同时由于民营企业的自身实力限制, 建立一个完整的产品研发部门和体系对企业而言在资金上的压力过大, 因此民企应当积极借助外部力量, 与众多专业对口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 通过借船出海来打造出自己的拳头产品、知名品牌, 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另一个关键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尤其是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唐山市的政府和民企应当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来吸引和招纳那些国内外优秀的技术人才, 只有当企业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了, 企业员工整体素质提高了, 才能使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使唐山民营经济蒸蒸日上。
3.3 政府引导扶持, 鼓励自主创业
政府应当推出多项扶持政策和提供各种服务, 来减少民营企业和百姓创业的阻力。对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失业人员、伤残人士、退伍军人和返乡农民工应重点扶持, 唐山市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的办事机构, 为那些创业者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简化繁琐的创业程序。同时建立一个专门的队伍来为自主创业者提供指导与服务, 在项目的开发上、风险评介、创业指导、资金融合、跟踪扶持等方方面面为创业者提供支持。在财政方面可以通过税收上的适度减免和多种资金的保障来支持创业, 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上、土地政策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等上给予一定的帮扶与优惠, 从而刺激民营经济更快地发展。
3.4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倡导公平竞争
今天的民营经济已经在我国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唐山的民营企业在投资的过程中仍然受到了诸多的限制, 它们大多集中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 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和能源消耗型企业过多, 处在价值创造的低端, 在发展中掌握不了主动权, 这些都不利于其发展壮大。因此唐山市政府应尽快出台一些扶持政策, 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消除市场准入障碍, 为它们提供一个能够展开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 使民营企业拥有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和取得资源的机会。应当鼓励民营经济积极的进入到教育、基础设施、卫生医疗和公共事业这些领域, 来提高这些领域的市场化程度, 积极引导它们向进军信息产业、服务业和物流业等这些当今朝气蓬勃的产业, 从而使民营经济在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中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摘要:民营经济已经在我国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唐山的民营企业在投资过程中仍然受到了诸多限制, 它们大多集中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 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和能源消耗型企业过多, 处在价值创造的低端, 在发展中掌握不了主动权, 这些都不利于其发展壮大。因此唐山市政府应尽快出台一些扶持政策, 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消除市场准入障碍, 为它们提供一个能够展开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 使民营企业拥有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和取得资源的机会。
关键词:唐山,民营经济,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晓午.经济危机为纠正扭曲的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带来契机[N].中国经营报, 2009-04-27.
[2]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3]付亚和, 徐玉林.绩效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4]谢康.中国企业的信息需求与信息化投资模式[J].管理世界, 2000, (3) .
[5]王新华, 孙剑平.民营企业薪酬管理诊断与优化策略[J].企业管理, 2004, (1) .
关键词:农村经济; 发展;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8-02-1
我国一直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就目前的形势看,我国农村经济确实得到了长足发展,这与国家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农村经济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但是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笔者作为一名农村经济工作者,从事农村经济工作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概况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通过本文总结了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民生产观念相对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
虽然我国已经走上了现代农业的道路,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在被现代的农业生产方式取代,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地区的农民由于地域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生产观念还有待提高。由于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强,学习使用新机械和新技术的能力也相对薄弱,再加上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从实际情况也了解到,部分地区还存在这类现象,由于人们习惯了传统的种植方式,还没有与农业现代化完全接轨,在农业生产生活当中,他们只重视种植业的发展,还没有学会种植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思维还不够开放,所以经济发展不快,农民朋友的收入也增长得非常缓慢,对于当前我国农业的形势,可以说这种现象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
尽管部分地区存在农民生产观念相对落后,收入增长缓慢的现象,但是近几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一定的问题和困难也是在所难免,只要农村经济部门的工作者和农民朋友们团结一心,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农村经济发展工作就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技术推广范围不够广
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是开展农业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我国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是比较薄弱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现代农业起步较晚。在农业生产生活当中,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的完美结合,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
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范围也有待提高,在很多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范围还是有些局限,尤其是一些山区,农业技术不能得到有效的推广,这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也有一定的关系,再加上一些地区特殊的地形,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负担。另外农业技术在推广的方式上也需要转变,推广方式还是相对守旧、不先进,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我国的农业发展形势看,年轻人种地的越来越少,有知识有文化的种地的更少,所以很多地区的农民文化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在农业种植方面,没有创新思维,并且接受新事物能力不强,制约农业的发展进程,也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所以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技术推广范围不广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
3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影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样讲究可持续发展,这是十分关键的一点,不容忽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地区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产出量,开始大量砍伐树木,围湖造田等,导致土地的荒漠化加剧,破坏了生态平衡。伴随着土地资源不断减少,人口总量在增加,城市用地逐渐向农村扩展。另外很多土地资源由于工业发展受到影响,造成农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关于农民收入这方面,很多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较少,城乡差距增加。虽然,在最近几年我国颁布了鼓励政策,对农民的生产给予补贴,但是在农民收入这方面,增长的速度还是很慢。造成很多地区的主要劳动力出外打工,这样不利于新农业技术的推广,更不利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4 非农产业发展缓慢,竞争力薄弱
非农产业发展缓慢、竞争力薄弱。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将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量原先从事于农业的劳动力需要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然而农村经济社会内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还相当有限。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在产业选择、资源利用、企业标准、市场准入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乡镇企业发展的起点和标准更高,对依靠传统的资源支撑发展战略的企业提出新的挑战。而入世以后,国内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注重产品在质量和价格上的竞争,这给那些规模小、技术装备和工艺比较落后、管理方式粗放的乡镇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宗宇翔.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问题探讨[J].农村财政与财务,1999,(12).
[2] 杨雍哲.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之我见[J].农业经济问题,1992,(09).
[3] 李锡鹏.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问题探析[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7,(05).
一、按摩术的起源 在原始社会中,原始人在与野兽博斗中或劳动中,必定有一些外伤,导致发 生疼痛,原始人自然地用手去抚摸,逐步收到效果。人类本能地重复应用一些能 够祛病的抚摸手法,经过时间的延续,这些手法得到发展和积累。约在几千年前,我国祖先为按摩术奠定了基础,并逐步形成我国的按摩术。战国时期,我国最早 的医书《黄帝内经》对按摩术有所记载。其中《素问异法方宜记》指出:“中 央者,其地平以温,…故其病多瘘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 从中央出也。”这说明当时我国已有推拿按摩术,起源地在黄河流域,那时称按 摩为按跷,由于操作简单,所以,很快在我国各个时期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按摩术的形成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文化不发达,所以一些抚摸的手法,形成了 早期医疗的雏形。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以及奴隶社会的形成,在当时医事管理 方面,按摩术已成为一科。夏商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医事有所发展,出现了中 药,此时,按摩术与中药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医疗方法。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 众多学派医学思想,并对按摩治疗疾病有所记载。《韩非子》 如、《老子》、《墨子》、《史记扁鹊传》等对按摩术都有记述,并且形成了一些手法。秦汉时期,中国 成为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祖国医学逐步形成体系,推拿按摩也随医学发展而形 成独立体系,出现了第一部按摩专着《黄帝歧伯按摩经》,它和《黄帝内经》《华、佗别传》等着作记述了十几种按摩手法。
三、按摩术的发展 经过漫长的岁月,按摩术在我国逐步得到了发展。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强 盛时期,按摩术也已发展到鼎盛阶段,按摩手法有了大的发展,并且推出小儿按 摩的新方法,在医事制度中,按摩术有专门编制,如隋时太医署没有按摩博士 2 人;唐代继承了这种制度,《唐六典》记载太医署有按摩工 56 人和按摩生 115 人:宋朝医学着作《圣济总录》有独立篇对按摩进行记载,这说明推拿按摩比以 前有了新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按摩术的发展,保健按摩也取得了进展。新中 国成立以后,许多省、市医院设立了按摩科,全国各地举办按摩培训班,并有按 摩专门培训基地。目前整理出按摩手法上百种,不但治骨科病、各种内科病,也 用于保健强身,在饭店。浴池等场所纷纷设立保健按摩。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按摩作为一门新兴行业,将会在我国得到发扬光大。按摩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是经过古代劳动人民不断总结和发展
起来 的,将来按摩还会继续发展和推广(作为一名按摩师应对按摩发展史有所了解,以便对前人的经验给予总结、研究和吸取营养。
一、先秦时期 殷商是我国第一个有文字可考证的历史朝代,甲古文字中有“摩面”、“干 沐浴”的自我按摩方法,不但可以治病,还具有保健强身的价值,可以看出,殷 商时期,按摩已作为治病保健的重要手段。在宫廷和民间生活中有不可低估的地 位。当时,按摩主要用于王室成员的治病,同时在宫廷中已出现了专职按摩师,在当时有记载的为数不多的名医师,都是从事按摩的。在先秦时期按摩主要用于 治病和养生保健,同时,还出现了使用及制作按摩工具的记载。
二、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统一而稳定,具备了全面总结提 高的历史条件,中医临床治疗学最重要的原则都在这个时代奠基和构筑。西汉初
期按摩手法已成为名医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推拿按摩史上的第一部着作 《黄帝歧伯按摩》 十卷与 《金贵要略》、《伤寒论》 为中医辨证论体系的奠基之作,书、中提到推拿治法条文不多,但在推拿史上的影响却很大。
三、晋唐时期 晋唐时期前后近700 年,在这一时期的 《诸病源候论》 和史称三大方书的 《肘 后方》《千金方》《外台秘要》、、,集中记载了推拿按摩在这一时期的杰出成就,按摩成为宫廷医学教学的四大科目之一。这一个时期,我国医学得到迅速发展,医学知识与技术随中外交流的扩大,远播海外。
四、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计 400 余年,北宋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医学知识的总结、传 播和普及提供了便利。但按摩术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反而受到严重阻碍。宋代太医局取消隋唐以来宫廷教育中设置的按摩科。尽管如此,以收集民间单方、验方为主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仍记载了宋代医家在按摩上所取得的成、就。宋元时期按摩虽不及晋唐兴盛,但在养生保健中得以广泛应用,为当时文人 道家所推崇,成为这一时期的显着特点。这时期很重视手法分析。
五、明清时期 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长达 500 多年,发源于先秦的按摩术,经过两 千多年的积累流传,学术分支越来越细。明代,按摩改称为推拿。太医院将按摩 列为医政之一,形成小儿推拿独特体系。清朝,虽然太医院撤消了按摩科,但正 骨推拿、一指弹推拿、保健按摩等都相继取得很大的成绩。
六、民国时期 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国民党政府歧视中医,加之战乱频繁,使按 摩术一落为按摩史上最低潮时期。但也出现一些名医和按摩名着,
女中医马玉书 着《推拿捷径》一书,用歌赋形式将难解的推拿手法编写出来;曹泽普的《按摩 术实用指南》一书重解剖知识和机械力的作用;杨华亭的《华氏按摩术》集古代 秘法和现代西洋之生理、病理、解剖、电磁学等于一体。
邓小平理论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我认为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历史转折时期,是酝酿和准备阶段。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9月。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转折,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政治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中,开始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还提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十条主要之点,实际上是邓小平理论的最初框架。
第二个阶段,全面改革、迎接挑战时期,是理论提出到逐步形成阶段。从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到1991年底。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二大以后,改革全面展开。十三大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全面阐述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还概括了十二个重要理论观点,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着重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作了阐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们党胜利地经受住了一场政治领域风险的严峻考验,毫不动摇地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大力推进改革开放。
第三个阶段,继往开来时期,是发展和完善阶段。从1992年1月到1997年9月。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的重要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地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以新的论述和新的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潍坊学院法学院2012级法学本科一班石小琴学号:12121140076
一、“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上,这一关系包括两层含义:
其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其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二、独立性的简单介绍
中央银行独立性,一般就是指中央银行在履行制定与实施货币职能时的自主性。
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不论是某家大商业银行逐步发展演变成为中央银行,比如英国,还是政府出面直接组建成立中央银行,比如美联储,都具有“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三个特性。各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商业银行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中央银行独立性,一般就是指中央银行在履行制定与实施货币职能时的自主性。
(一)四种央行独立性模式
美国模式,直接对国会负责,较强的独立性。美国1913年《联邦储备法》建立的联邦储备系统行使制定货币政策和实
施金融监管的双重职能。美联储(FED)实际拥有不受国会约束的自由裁量权,成为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第四部门”;
英国模式,名义上隶属财政部,相对独立性。尽管法律上英格兰银行隶属于财政部,但实践中财政部一般尊重英格兰银行的决定,英格兰银行也主动寻求财政部支持而相互配合。1997年格兰银行事实上的独立地位向第一种模式转化;
日本模式,隶属财政部,独立性较小。大藏大臣对日本银行享有业务指令权、监督命令权、官员任命权以及具体业务操作监督权,但是1998年4月日本国会通过了修正《日本银行法》以法律形式确认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实现向第一种模式转化;
中国模式,隶属于政府,与财政部并列。《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
(二)中国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中国人民银行法》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了中国人民银行的法律地位,即“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这些规定确立了其具有相对独立性。
1、目标独立性不强。《银行法》第十二条指出:“中国人民银行设立货币政策委员会。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职责、组成和工作程序,由国务院规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2、决策独立性不强。中国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效果与财政部、建设部等部委的经济产业政策密切相关。中国人民银行只享有一般货币政策事项的决定权,对于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及汇率等重大政策事项只有制定权和执行权,但是最终决策权属于国务院。
3、法律独立性不强。从世界范围来看,凡是把稳定币值作为中央银行首要的或唯一的目标并取得较佳效果的国家,其央行的法律地位却比较高。中国银行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国家机关,依法行使管理金融业的行政职权;另一方面它拥有资本,可以依法经营某种业务。
三、结论初析
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因此提高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要根据我国的国情谨慎选择,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立法保障中央银行独立性一国中央银行要确保自己对政府的独立性,必须要有成文法律和有约束力的制度来保障,只有这样,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才具有政治上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一般而言,法律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保证中央
银行的相对独立性:保持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立法保证。保持资金相对独立性的立法保证。这是指通过立法规定,禁止或限制中央银行向政府提供资金,以弥补财政赤字或将公共债务货币化。
(二)提高中央银行经济上的独立性 经济上的独立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对其资源所拥有的一种实际地可控状态,突出表现为:一方面杜绝财政对中央银行的透支行为;另一方面禁止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进行巨额贷款。虽然《中国人民银行法》明文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务。”但是,条文中却没有规定违法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只有禁止性规定而无具体惩罚措施的法律是没有办法保证中央银行独立性得到真正落实的。所以,必须对《中国人民银行法》中的相关条例进行修订,明确增补法律责任的条文,弥补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缺陷。
(三).将货币政策目标直接确定为稳定币值。我国中央银行目标独立性不高的主要症结在于:《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的中央银行行为目标存在多重性,容易导致顾此失彼的现象。“近几年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达成这样一种共识:执行以价格长期稳定为目标的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对本国经济发展计划的最重要贡献。”因此,应当将货币政策目标调整为单一目标,即稳定币值。
(四)加强中央央行和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必须掌握详尽的金融机构信息,以便对金融运行状况以及金融运行中可能引发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为此需要加强中央银行和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
1. 古希腊学者的财富观点
财富是什么?这个问题伴随着经济学的产生而产生, 财富也成为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对于这个问题, 古希腊的学者给出了自己的论断, 但是归根到底, 都指出了财富是具有使用价值的某种物质。
色诺芬认为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支笛子对于会吹它的人是财富, 而对于不会吹它的人, 则无异于毫无用处的石头。”
亚里士多德比色诺芬更看重财富的工具性, 即认为财富是国家或家庭拥有的一种具有使用价值的工具。“财产也是一种工具, 是用以维持生命的工具。在家庭的部署中, 奴隶是工具, 也是有生命的财产, 仆人自身是工具, 但其地位在一切其他工具至上。”
2. 重商主义学者的财富观点
相比古希腊学者, 重商主义学者认为金银是财富的主要或唯一的形态, 国家经济活动目的即为获取金银。认为流通领域是财富产生的根源, 提出“对外贸易是增加我们的财富和现金的通常手段。”1的论断, 认为对外贸易是获得财富的方式, 并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国家获取财富的外贸政策与主张。
3.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财富观点
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了重商主义者认为金银是财富的唯一来源的观点, 将财富的定义从流通领域引入生产领域, 并在此基础上对于财富的源泉进行分析与探讨, 并认为劳动创造财富, 从而更深入地分析了财富的本质与源泉。这种观点随着古典政治经济学学说的发展而逐渐完善。
在《国富论》中, 亚当·斯密详细分析了一个国家的财富构成:“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总资财, 即是其全体居民的资财, 所以, 亦自然分作这三个部分, 各有各的特殊作用。第一部分是留供日前消费的, 其特性是不提供收入或利润。第二部分就是固定资本。其特性是不经过流通, 不必更换主人, 即可提供收入或利润。第三部分是流动资本。其特性是要靠流通、要靠更换主人而提供收入。”2
斯密的财富理论较之前人更为准确也更能把握住财富的源泉, 同时其在国家层面上分析的财富也为其国家自由竞争与贸易的政策主张打下了基石。
作为斯密理论的继承者, 大卫·李嘉图在坚持其劳动是财富源泉的基础之上, 在财富是什么的问题上区分了财富与价值的不同, “价值与财富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因为价值不取决于数量多寡, 而取决于生产的困难或便利。制造业100万人的劳动拥有会生产出相同的价值, 但却不会永远生产出相同的财富。”, 并提出:“国家财富的增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更多的收入来维持生产性的劳动———这不仅可以增加商品的数量, 而且可以增加其价值;另一种是不增加任何劳动量, 而使等量劳动的生产效率增大———这会增加商品的数量, 但不会增加商品的价值。”3这实际上区分了使用价值与价值, 即将财富定义为一种人们可以拥有的商品的使用价值。
4. 萨伊的批评和边际效用学派的财富理论
萨伊对原有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财富理论进行了批评, 并提出了自己的财富理论:“人力所能做到的, 只不过是改变已经存在的物质形态, 所改成的新形态, 或提供此前所不具有的效用, 或只扩大原有的效用。因此, 人力所创造的不是物质而是效用, 这种创造我叫做财富的创造。所谓生产, 不是创造物质, 而是创造效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萨伊认为的财富, 是一种效用, 即财富是人们拥有的效用。
但是, 萨伊对于效用财富如何衡量的问题没有解释清楚, 而且并没有区分效用与交换价值的区别, 就如古诺所评论的, “日常用语中财富一次的涵义含糊不清, 以及由于衡量事物效用没有固定标准, 在因人而异的效用概念和含义固定确切的交换价值概念之间, 存在着混乱局面。”4, 这种情况直到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才得以解决。
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三者独立发行边际效用原理, 为边际效用学派奠基, 促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走向衰落, 其财富观偏重于物满足人的欲望, 正如门格尔所述:“与人类欲望满足有因果关系的物, 我们叫做有用物, 我们认识了这个因果关系, 并在事实上具有获得此物以满足我们欲望的力量时, 我们就称此物为财货。一物要获得财货的性质, 必须具备下列四个前提: (1) 人类对此物的欲望; (2) 使此物能与人类欲望的满足保持着因果关系的物的本身属性; (3) 人类对此因果关系的认识; (4) 人类对于此物的支配, 即人类事实上能够获得此物以满足其欲望。”在此基础之上, 门格尔将财货的总体分为两个范畴, 即“物材, 包括一切自然生产力, 只要它是财货;和有用的人类行为———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务。”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边际效用学派对于财富的定义, 即人类可以支配的商品与劳务带给其的效用的总和。边际效用学派将劳务也纳入了财富的范畴之中, 这在财富范畴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5. 马歇尔的财富观念
马歇尔在边际效用学派效用财富观的基础上, 以教科书的方式探讨了财富的定义, 并给予其衡量方式, 即:“一个人的财富是由他外在的财货中那些能用货币衡量的部分构成的。”但是同时, 马歇尔认为有些财货是共同占有的, 因此个人财富的总和并不是国家或社会财富的全部。他提到:“国家的财富包括个人的财产和国民的共同财产在内。世界的财富之不同于国家的财富, 很像国家的财富之不同于个人的财富。世界财富的概念的确不过是扩大到整个地球的国家财富的概念而已。”
至此,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主流财富观念已经形成, 可以概括为:财富是可以给人带来效用的物质与非物质财货。而财富观扩展到宏观领域, 即可以用货币衡量的一国的物质与非物质财货 (即商品与劳务的总和) , 这与宏观经济学中的一国的国民收入概念一致。
二、马克思的财富理论
对于财富的定义问题,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 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内容, 而这个内容最初同这种形式无关。”5就财富的物质内容来看, 马克思是赞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使用价值构成财富的观点的, 并提出, “社会财富的概括。从形式上说, 它是一般劳动的直接化身, 从内容上说, 它是一切现实劳动的总汇。它是表现为个体的一般财富。”6
但是, 马克思对财富定义的第二个问题的认识上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完全不同, 他提出:“由于剩余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都反映着人类生产力的水平, 由于生产力的表现或体现就是财富一般, 所以, 财富在这种意义上, 就是可供支配的时间, 或者自由时间。”7这种衡量标志着对于财富的源泉从物化自然转移到人本身上来, 是一种对于人自身财富的再认识, 是对于庸俗的财富观的一种批判, 也是对于人类发展趋势的合理总结。
三、财富定义研究的启示与影响
财富概念的不断扩展, 才使得社会对财富的认识更加准确, 也更加贴近实际, 对于财富的认识应该不断的深入, 既要知道其发展历史, 亦要把握其发展趋势, 关于财富定义的研究, 对于认识今日的财富与把握以后财富定义的变革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经济学的财富定义从古希腊的使用价值开始, 经历了重商主义的金银财富观点, 继而古典政治经济学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探寻到劳动才是财富的源泉, 而边际效用学派则认为财富给人类带来的是效用。然而, 这些观念只是财富定义发展的一个过程, 而非结果, 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以及对劳动者技能的重视, 智力财富与人力财富受到了重视;而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网络技术的革新, 人类的交往尤其是经济交往变得更加密切与频繁, 因此时间与空间作为一种特殊的财富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
摘要:经济学的财富定义从古希腊的使用价值开始, 经历了重商主义的金银财富观点, 继而古典政治经济学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探寻到劳动才是财富的源泉, 而边际效用学派则认为财富给人类带来的是效用。财富是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对于马克思的财富观点进行考察, 认识到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财富理论的同时, 得到财富的衡量应该由可支配的时间决定, 财富就是可供支配的时间这一论断。
关键词:财富定义,财富理论,经济学
参考文献
[1]色诺芬.经济论雅典的收入[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
[2]A.E.门罗, 蔡受百, 等.早期经济思想——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文献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3]托马斯.孟, 袁南宇.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4]亚当.斯密, 郭大力, 王亚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中文1版)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
[6]大卫.李嘉图, 郭大力, 王亚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2
[7]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8]古诺, 陈尚霖.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
[9]卡尔.门格尔, 刘絜敖.国民经济学原理[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1
从时间来看,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对全球进行侵略扩张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 开始形成:15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侵略扩张,欧洲人开始对美洲、非洲、亚洲进行政治控制和渗透,世界殖民体系初见端倪。
2. 初步形成: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先后扩展到美、法、德、俄、日等国,它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资产阶级实力空前强大。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使亚非拉美许多国家和地区沦为其殖民地半殖民地。这样,到19世纪中后期,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3. 最终形成:19世纪70年代以后,工业革命进入新的阶段,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资本主义制度得以完善并取得世界统治地位;各国争先恐后地争夺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世界差不多被瓜分完毕,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已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电讯事业的发展也为迅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至此,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从空间来看,主要指广大的亚、非、拉地区。
1. 在亚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在亚洲激烈地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使亚洲各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9世纪末列强把亚洲分割完毕,中国没有逃脱这场恶运。
2. 在非洲,15~16世纪起,欧洲殖民者相继侵入非洲,此后几百年间给非洲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从18世纪晚期到期19世纪晚,欧洲冒险家到非洲内地探险达到200次。这些探险为帝国主义最后瓜分非洲铺平了道路。1885年2月帝国主义召开分赃会议,签署柏林会议《总议定书》,标志着瓜分非洲高潮的到来,到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几乎将整个非洲瓜分完毕。
3. 在拉丁美洲,拉美独立后,英、美、法、德等资本主义列强纷纷采取经济、政治、军事手段,对拉美各国进行渗透。并展开争夺拉美的角逐,以英美为主。1823年美国提出“门罗宣言”;1889年又建立“美洲共和国联盟”;1898年美西战争揭开美国向拉美全面扩张的序幕。随后,美国交替推行“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的政策,加紧侵略和控制拉美地区。
20世纪初,亚洲一半以上的土地沦为殖民地,其余部分除日本外成为半殖民地;非洲的绝大部分成为殖民地;拉丁美洲除原有的殖民地外,其它宣布过独立的国家,实际上也成为依附于英、美等国的半殖民地。这样,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从1500年前后的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打破世界各地区的封闭状态开始,其间经历了几百年资本主义的开拓,使各地区、各国之间的联系一步一步地加强。这时,世界真正形成了一个牵一发则动全身的有机整体。从一定意义上讲,世界史到此才真正具有了世界性。
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是资本主义扩张的结果。这是由于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它要求以全世界为活动舞台,如果它不掠夺世界其他国家,就无法发展。15世纪末16世纪初资本主义向海外殖民,工业革命使世界联系更加密切,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向外扩张,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各地的廉价原料,这势必导致世界各地区联系的加强。19世纪70年代后,进入垄断阶段,在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后,它不但要求进一步扩大商品市场及原料供应地,而且还要求把过剩资本输往海外,因而推动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它们终于把世界瓜分完毕。亚、非、拉美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变成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则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于是,世界连结成为一个整体。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进步意义有:
①进一步加强了整个世界的联系。世界被瓜分完毕,殖民地半殖民地全部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整个世界因为商品而联系得更加紧密。
②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和生产力的进步。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随着商品的入侵而传播到世界各地,加速了当地自然经济的解体和贸易的发展,提高了各地的生产力。
③促进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加速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区封建统治的崩溃。商品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到之处,也给当地人民带去了天赋人权、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三权分立等思想,为各地的民族、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从而促进了当地的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其局限性有:
①加剧了世界的贫富不均。列强通过殖民掠夺和不平等贸易,集中了全球大部分资本和财富,使其发展更加迅速;而相对而言,落后国家因缺乏资金、技术,则发展更加缓慢,使其相对更加贫困,即在整个世界所占有的财富份额越来越少。
②使许多国家形成单一经济,其发展和生存能力十分脆弱,不利于其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③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征服过程中,所进行的野蛮的殖民战争、屠杀印第安人、黑奴贸易等,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的兽行,都应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一、药品招标的社会背景
在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改革过程中,许多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不健全,在药品流通体制和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存在缺陷,主要体现在:
1.药品市场供大于求,产销秩序混乱。
2.药品的虚高定价。
3.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盛行。
4.老百姓对“看病贵”的问题反映强烈
二、药品集中招标的产生过程
1、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试点工作:
1)2000年2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体改办等部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0]16号),要求“由卫生部牵头,国家经贸委、药品监管局参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进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试点工作,对招标、投标和开标、评标、中标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进行探索,提出规范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具体办法”。
2)2000年7月7日,卫生部等部门印发《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试点工作若干规定》(卫规财发[2000]232号),明确河南省、海南省、厦门市和辽宁省省直单位作为国家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试点地区。同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尽快抓好2-3个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试点。
3)2001年11月14日,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在2001年全国推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会议上的讲话》对集中招标采购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肯定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对于规范药品的购销行为,纠正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在保证用药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药品虚高和医疗机构运行成本,切实减轻群众不合理的医药费用负担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推动医疗机构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药品采购管理模式,并对药品生产结构调整和流通秩序整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全面推行
2001年11月14日,全国推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会议在海口举行。会议由国务院纠风办和卫生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六部门联合召开。
会上王陇德副部长总结了药品集中招标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存在问题,对今后的集中招标采购工作进行了动员和部署。报告针对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统一、规范、简化、高效的总体要求。
六部委在会上发布了《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规范(试行)》(卫规财发[2001]308号)、《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纠办发[2001]17号)和《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集中议价采购文件范本(试行)》(卫规财发[2001]309号),标志着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全面推行。
三、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主要法规、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关于印发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试点工作若干规定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做好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的通知》
《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规范(试行)》《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集中议价采购文件范本(试行)》 《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若干规定》
四、药品集中招标的一般程序
根据《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规范(试行)》的规定,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存在多种形式,包括:公开招标(议价)、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和询价采购等方式,但在实际实施中主要以公开招标(议价)、竞价的方式为主,其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1、医疗机构成立药品招标委员会,制定采购计划,根据计划编制招标文件,发出招标公告(公开招标、竞价)或投标邀请(邀请招标)进行招标。招标文件包括:采购人、采购范围、采购期限、评标细则、评标须知等内容。目前,医疗机构一般委托中介机构办理招标采购工作的具体实施
2、投标人(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招标文件的要求编制投标文件。投标文件一般包括:
投标函(或委托书)
企业资质文件(营业执照、生产/经营许可证、纳税申报表等)
产品资质文件(GMP证书、药品生产批件、质量标准、说明书、药检报告、专利证书、价格文件等)
报价表等
3、代理机构根据招标文件的要求,审核投标人的合法性、实际能力及信用,确认其资格。对有疑问的要求投标人给予澄清。
4、开标、评标(议价)、确定中标候选品种。
这个阶段是整个招标采购的核心部分。原则上中标的品种必须遵循安全有效、治疗周期和治疗费用最低的原则,同时要符合医疗机构的用药习惯。科学的药品评价体系是药品集中招标的基础,质量优先、科学公正是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必须遵循的原则,然后根据质量、价格、服务和信誉4个要素进行评价
5、代理机构组织医疗机构与中标企业签订购销合同。
6、代理机构监督医疗机构和中标企业执行合同。
五、药品集中招标实施的成效
1、有利于减低药品的价格,减轻了患者的负担。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是解决药品虚高定价的有力手段。它主要通过两条途径降低药品的价格:
其一,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有利于减少药品采购的中间环节,避免了销售过程中的“层层加价”,节约流通成本。
其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可以刺激药品生产经营企业,通过市场竞争把药品价格降下去。
2、有利于提高药品采购的透明度,抑制药品购销领域中的不正之风。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使医疗机构的药品购销行为由分散转变为集中,由个体行为转变为集体行为,使医疗机构决策也由分散决策转变为集体决策,使采购活动最大程度地透明化,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药品采购中的不良行为,抑制了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
3、有利于优化进药渠道,强化市场竞争,促进医药产业结构调整,促使药品生产经营优胜劣汰。
4、有利于加强药品管理。
六、药品集中招标实施后的存在问题
1、行政干预,背离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
在现有的经济体制下,医疗机构拥有药品采购的自主权。然而,现在很多地方在推进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搞地方保护和行政干预,有悖于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加之认识不到位、政事不分、招标行为不规范、部门利益取向严重,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
如最近曝光的《河南药品招标公开顶牛法规 ——对上:中央文件滞留九月不执行对下:施加压力美其名曰作整改》-《市场报》(2005年06月28日 第六版)
2、医疗机构的垄断地位强化了不公平、不公正的购销关系
医疗机构对医药企业是买方、对患者是卖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更强化了医疗机构做为买方的垄断地位,导致了招标过程中出行诸多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的行为。顺加作价的方式,保证了医院的利益。中标产品在进入医院销售的过程中,依然面临二次攻关。
3、以低价作为评标的标准,加剧了医药企业的恶性竞争
很多地区的招标文件明确规定,第二次中标价格必须低于第一次中标价格,否则,就被视为废标。而更多地区是默认的潜规则:报价不能高于零售价的80%~85%,甚至更低。这种竞相压价的前臵条件,加剧了医药企业的恶性竞争。
4、以中标价作为药品定价的依据,既不合理也不科学。
中标药品的价格是以医药企业牺牲合法权益为代价的,严重背离其价值。以中标价格作为药品定价的依据,会导致出现疗效好、质量优,附加价值低的常用药品缺货断档。
5、患者并没有得到实惠。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顺加作价保证了医疗机构的利润空间,但患者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实惠。国家有关部门多次提出,要把招标让利部分的大头让给患者,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地区是没有兑现的。而且,有些医疗单位在处方上少开或者不开中标药品,代之的是高价位、差价大的非降价药品,以至出现药品“中标就死”的怪现象。
6、手续繁琐、滥收费、医药企业苦不堪言。
招标机构要求投标企业提供大量的材料(甚至涉及企业的商业、技术机密)和样品,如果不按要求提供,就视为废标。中介机构的存在,增加了新的中间流通环节和费用。甚至部分地区的招标需要缴纳保证金,一个品种几千甚至上万。加重了医药企业的负担。
7、产生新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同样存在不正之风和暗箱操作。5年多的药品招标,已经滋生了一个新的腐败利益团体。
8、国家税收大量流失
医药企业是国家的纳税人,而医疗机构是不纳税的。药品集中招标在一年一度的降价中,挤干了医药企业的利润,势必导致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
9、招标采购对民族医药产业的发展造成严重打击
我国医药产业目前已经出于微利甚至是无利的困境。随着医药招标的不断扩大,脆弱的医药企业将更加难以为继。更多的医药企业被招标挤干利润空间后已无法再投入新产品的开发,这对我国民族医药产业将是致命的打击。
七、招标新政
基于上述的存在问题,2004年4月全国13家医药行业协会上书国务院。在《关于请求终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的建议》中,列数“药品招标”机制的“5大弊端”,请求国家有关部门终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办法”。
时任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的高强也做出呼应: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在七个方面不规范、不完善,需要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完善办法,切实推动药品集中招标工作的健康发展。
卫生部等部门经过调研,于2004年9月,卫生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若干规定》(卫规财发[2004]320号,以下简称320号文件),对纠正当前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
1、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主体。
2、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组织形式。
3、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范围。
4、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评标标准。
5、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购销合同。
6、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价格管理。
7、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收费管理。
8、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监督。
320文件解读:
一、扩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规模是主旋律
二、减少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
三、减轻企业负担,保障企业合法利益
四、合理确定药品流通差价率
五、把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好处让给患者
同时320号文件也提出了医药集中招标新的方向:按剂型招标。对同剂型下的规格的定价,国家发改委也在今年1月份出台了《药品差比价规则(试行)》。
同时,应该关注的是四川的挂网采购模式。
2005年5月16日,中纪委驻卫生部纪检组组长张凤楼在四川进行招标项目专题调研,指出四川的药品招标有明显特点,其独特的招标(挂网)、阳光采购、管理方法,不同于其他的省市,特别是挂网药品中有部份相同生产厂家药品的挂网价格与社会药房持平,个别还低,很不错,很有说服力,值得很好总结,个人认为是最好的,做法值得推广,可以叫着“四川模式”,回去后向卫生部高部长专题汇报,吸取四川的经验,可能带来不同的效果,对当前解决全国招标中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帮助。
八、未来招标猜想
1、重点品种继续招标;比例占到10%左右;
2、全部品种的挂网采购;网络交易成为趋势;
3、竞价采购将占据主流位臵;
【经济发展的过程】推荐阅读:
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09-30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12-10
从语言的发展过程看英语口语教学10-22
团员发展过程06-24
经济发展的特点10-19
经济发展的认识10-25
经济发展的挑战11-16
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12-17
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