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icu建设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急诊icu建设(共5篇)

急诊icu建设 篇1

在我的学生时代我听说医院有一个特殊的大病房--急诊ICU(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里面的病人病情都特别重,里面的护士都是精英,素质都非比寻常。于是我梦想着有一天我也能走进这里向这里的前辈们请教和学习。

2013年7月22日,我和四个新来的同学来到了急诊ICU。这里是我们离开学校后的第一站,带着学生时代的青涩和稚气的我们将在这里完成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蜕变。

刚走进这个科室的时候心里充满了好奇和恐惧,这里有我从未见过的很多仪器,这里的病人病情很重,需要你细心观察,发现他们的需求、不舒适等。面对这一切我心里有很大的压力,正当我在为这一切忧心忡忡的时候,我的老师蔡庆玲无微不至的帮助让我有信心面对这些工作,这里的老师亲切的叫我们“宝贝”这个只有妈妈才会叫我们词,生活在这里的我们像是在家里一样温馨。

每天看看着我的老师们在各种仪器和各个危重病人间来回穿梭,尽心尽力维护着脆弱的生命。每位住进急诊ICU的患者所有的治疗、护理、喂饭、喂水、擦拭身体、大小便等生活照料全是由护士来完成,她们通过各种仪器对患者进行实时观察和严密监护,能及时捕捉和判断患者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从容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对重症患者进行无微不至的生活护理,甚至心理诊疗。ICU仪器繁多,各种仪器运作声,报警声混集,护士们耳朵最灵,对声音特别敏感,生怕错过每次的仪器报警没及时发现,造成病人痛苦,久而久之每当听到仪器报警声她们都能明确分辨、定位,及时处理。

在我的老师蔡庆玲和一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交流的时候,我看到病人眼角流下泪水,突然间我的眼里噙满泪花,她春风化雨的言语带给病人安详和希望,让我懂得急诊ICU护士拥有的那颗爱人的心。

都说ICU的护士力大如牛,每次看着尕吉措毛老师为病人更换体位时我很佩服她瘦小的身体传递出来的那股强大的力量。都说ICU的护士心细如发,李贵君老师看到他的一位双手被约束的病人有些烦躁,不停的晃动她的手,他走过去仔细的检查发现这位病人是由于约束带使用引起的疼痛,他用自己那双有力的双手握住老奶奶颤动的手,为她按摩,直至奶奶安然入睡,那一刻我感觉到我眼前这位男护他好伟大。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到医护这个职业的神圣,我希望我能尽快成长起来,成为这个团队的一员。

在工作的过程中我的老师蔡庆玲慢慢的教会了各种仪器的使用和故障处理,从输液泵、微量泵到呼吸机,她的耐心和细心让我感动。从手卫生,到为病人剪指甲、洗脸、吸痰,每一个细节她都会严格要求,让我一刻都不敢怠慢。我的老师对我说现在的我们像是一张白纸,需要我们自己去绘制图案,作为我的老师不允许这张白纸上留下任何瑕疵。我的护士长告诉我,我们像是她的孩子,正在成长,需要她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我们。因为她们的细心爱护和教导,我们的成长过程没有痛苦,有的是感谢和感动。没有豪言壮语,不求回报对我们,对病人,对家属都是,因为那是她们的希望和使命。

因为肩负使命,她们从老不会抱怨工作的脏、累、苦、压力大,动力的来源就是看着病人健康的走出去。每当夜深人静大家都憨憨入睡的时候她们会放下自己的孩子,来到病人身旁,关心他们的睡眠,关注他们的病情,就像关心自己的孩子。当家属有种种误解的时候她们不会说自己的委屈,总是微笑着解决问题,总是那么恰到好处,看着家属安心离开我很震惊。我想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好的口才,更重要的是爱心和专业的知识。我眼中的急诊ICU护士是伟大的,因为她们从事着普通的工作;她们是我眼中最可爱的人,因为她们给了普通另一种诠释。

急诊icu建设 篇2

关键词: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脓毒症,预后

急诊内科重症监护室主要收治急性脑血管病, 严重脓毒症、中毒,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等内科危重患者, 病情变化快, 治疗复杂, 其中准确判断病情和合理应用抗生素非常重要[1]。正确应用抗生素的前提是正确判断患者是否合并感染及对抗生素治疗效果的准确评估。目前降钙素原 (PCT) 和C反应蛋白 (CRP) 在细菌感染的鉴别和评估抗感染治疗效果方面越来越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 动态检测PCT和CRP可以避免抗生素滥用, 对脓毒症患者预后进行有效的评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急诊监护室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患者114例, 年龄23~83岁 (平均56.7±24.9岁) , 其中男61例, 女53例。所有病例已经排除1周内死亡及入院1周后放弃治疗而死亡的患者。根据是否感染分为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脓毒症组63例, 入选病例符合2001年国际脓毒症会议定义标准[2], 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28例, 社区获得性肺炎23例, 医院获得性肺炎8例, 肺纤维化合并感染4例。非脓毒症患者51例, 包括急性脑血管病17例,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4例, 心功能不全12例, 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4例, 药物中毒4例。2组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脓毒症组患者治疗遵循2008年严重脓毒症与脓毒症休克治疗国际指南[3]。其中脓毒症组患者死亡15例, 存活48例, 死亡组与存活组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

1.2 研究方法

入院后抽静脉血4mL, CRP测定应用东芝GA800生化分析仪, 试剂为上海基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方法为透射免疫比浊法, 正常值0~10mg/L。PCT检查采用普通干燥管, 抽静脉血2~4m L, 采用免疫发光法进行检测 (VIDAS型全自动免疫仪) , 正常参考值0~0.05 ng/mL。患者于入院后立即查血常规、生化全项、血气分析等检查, 根据APACHE II评分表进行APACHEII评分。比较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CRP、PCT和APACHEⅡ评分的区别;脓毒症组患者入院第7d再次检查PCT和CRP水平, 比较脓毒症死亡组和存活组的CRP和PCT的变化趋势。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入院时CRP、PCT和APACHEⅡ评分比较

脓毒症组患者PCT和CRP均大于非脓毒症患者 (P=0.001) , 2组APACHEⅡ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别 (P=0.854) , 具体见表1。

2.2 脓毒症死亡组与存活组第1d与第7d的CRP和PCT比较

死亡组第1 d和第7 d的C R P和P C T均大于存活组相应数值 (P<0.05) ;存活组患者第7d的CRP和PCT小于第1d相应数值 (P=0.001) , 死亡组第1d与第7d的CRP和PCT比较无差异 (P>0.05) ;具体见表2。

注:与第1d比较*P<0.01

3 讨论

急诊重症监护室 (EICU) 的患者多为病情危重患者, 大部分合并感染, 导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 需要合理应用抗生素, 为了避免抗生素滥用, 改善预后, 快速判断患者是否合并感染非常重要。这就需要一些临床指标来快速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是否需要应用抗生素。目前临床上应用白细胞, 细菌学培养等指标来判断是否感染和调整抗生素。CRP和PCT是近年来被临床医师不断重视的判断脓毒症患者感染情况和预后的重要临床指标[4]。

C反应蛋白 (C reactive protein, CRP) 是一种肝脏细胞合成的能与肺炎链球菌C-多糖发生反应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当机体发生细菌感染时, 肝脏细胞在白细胞介素-6等细胞因子作用下快速合成CRP。而且CRP的升高要远远早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体温的升高[5], CRP在感染后2h就可以快速升高, 48h达到高峰, 半衰期<24h, 当感染控制时, CRP含量则快速降低。CRP的变化是反映机体是否合并感染和感染严重程度的非常敏感的指标之一[6]。本研究显示脓毒症组患者CRP水平显著大于非脓毒症患者 (P=0.001) 。当患者CRP升高时, 虽然患者没有发热和白细胞升高, 仍提示患者存在感染, 需要立刻使用有效抗生素, 避免感染加重, 为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这与国内一些研究文献结果一致[7]。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APACHEⅡ评分无统计学差异 (P=0.854) 。提示APACHEⅡ评分可以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8], 但并不能判断患者是否合并细菌感染。脓毒症死亡组患者第1d和第7d的CRP均大于存活组, 但第7d的差别更显著, 患者持续高水平水平意义更明显。但CRP是一个非特异性炎症指标, 在严重创伤、脑梗死、心肌梗死、烧伤、恶性肿瘤和大手术等浓度都会有一定程度升高, 应结合其他临床指标对患者的病情很抗生素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降钙素原 (procalcitonin, PCT) 是降钙素的前肽物质, 它由116个氨基酸组成, 包括降钙蛋白、降钙素和N端残基片段。机体在生理情况下由甲状腺细胞产生, 在健康人中PCT含量极低, 但当机体被细菌感染发生炎性反应时, 在内毒素和各种炎性介质的刺激下, 肝脏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分泌大量的PCT, 因此血清PCT水平会明显升高, 而且随感染严重程度而变化。PCT在机体发生感染后2h即可以升高, 12~24h达到峰值, 而且稳定性较好, PCT浓度的变化不受机体免疫抑制状态和体内激素水平的影响。当机体发生严重的细菌感染时, 即使患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时, 血浆中PCT水平也可明显增加, 其升高程度与感染的严重度具有正相关性, 所以PCT可以鉴别患者是否合并细菌感染, 为合理抗生素使用提供重要依据[9], 还可以评估脓毒症患者的病情和预后[10]。本研究结果显示, 急诊监护室脓毒症组PCT含量显著大于非脓毒症患者, 死亡组第1d和第7d的PCT均大于存活组相应数值 (P<0.05) , 死亡组第1d与第7d的PCT比较无显著性区别 (P>0.05) ;存活组患者第7d的PCT小于第1d相应数值 (P=0.001) , 与国内一些研究结果一致[11]。如果脓毒症患者PCT持续处于高水平状态, 提示患者感染未得到控制, 预后差, 应及时调整有效抗生素, 以改善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降低病死率。

急诊科的建设与管理 篇3

急诊科是近20年来兴起的一门多个专业临床独立学科[1],它具有应急性、综合性、风险性和不间断性的特点。它不仅独立,而且跨多专科;不但涉及医院急诊,还延伸到院前现场急救;不仅要急诊抢救,还需监护危重病症[2]。因此,需要构成一个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和危重监护的完整急诊医疗体系。在此,结合我院急诊科的急诊模式及工作实践谈谈急诊科的建设与管理。

1国内急诊急救现状

急诊是医院的重要窗口,急诊医疗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体现了医院的综合水平及文明程度,急诊救治水平的高低则直接关系到急诊患者的生命安危。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绝大部分医院都建立了急诊科,部分医院有急诊ICU。

我国的急救中心模式繁多,尚无独立的创伤急救系统,创伤患者的救治和常规急救患者一样,由急救中心承担[3]。从1982年卫生部颁布急救中心的建设标准以来, 医疗高层管理者也一直在探索急救模式的运作问题,由于受各地区人口、经济情况、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急救中心的运作模式主要有以下3 种[4]:

独立型急救中心(也称北京模式):代表是北京急救中心。急救中心设有医院、病床,患者可以就近转送,也可以接回急救中心治疗,同时配备重症监护床和抢救室,因此可以独立完成创伤急救的所有任务及功能。

院前型急救中心(也称上海模式):代表是上海急救中心、武汉急救中心。急救中心主要是院前急救、出诊为主,设有急救分中心,患者就近转送,急救中心没有医院, 采用"统一指挥、分散布点、就近出车、分层救护"的院前急救模式。

指挥型急救中心(也称广州模式):代表是广州急救中心。急救中心主要以接急救电话、指挥为主,院前急救、出诊任务依靠调度管辖区域内的就进医院完成。急救中心没有医院,工作人员较少。主要通过组成一个以"统一指挥、依托医院、分片负责、专科出诊"为特色的院前急救医疗网络。

目前各地区医院的急诊急救模式比较混乱,各地由于各自面临的具体情况不同没有统一的运作模式与具体实施的管理方法。

2我国急诊急救管理存在问题[5]

2.1 在学科定位和建设模式上还缺乏清晰的统一认识:急诊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专业, 在国内各家医院发展很不均衡, 急诊医学的任务和专业服务范畴也不尽相同, 学科定位十分模糊,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室带头人和医院管理者的主观意志。尽管近年来急诊科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升,大家对急诊科也多了一些了解,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因为急诊学科定位和建设模式上的不确定势必导致学科建设目标上的不确定, 会直接影响急诊医学的发展。所以必须首先在学科定位上找准急诊医学的位置,明确急诊医学的发展方向,不断推动急诊医学的发展。

2.2在医师队伍建设上还缺乏合理的专业结构和高素质专业人才:急诊科医师人才输入缺少专业渠道, 绝大多数来自其他专业发展受限或研究生毕业留不到本专业而调人的医师, 很难达到专业结构的合理, 也难保证具备良好的素质。这就形成了急诊科医师大都是从事其他专业医师的现状。由于当初从事急诊专业的被迫性和急诊专业自身的局限性, 很多医师不安心急诊专业, 有的甚至当作跳板, 再考原来专业的研究生而离开急诊。医师队伍不稳定和结构不合理, 甚至专业人才的缺乏直接影响急诊的救治能力和医疗水平。在专业队伍中还存在协作能力差、团队精神不强等问题。

2.3 在救治流程上缺乏有效组织和全面协作以及科学规范:急诊部"急"在很多医院普遍存在,先挂号后抢救,先交费后检查,在很多医院看作是天经地义;多次交费,推着患者到处检查也是熟视无睹。医师各扫门前雪,不愿多承担一点风险和责任也视为理所应当;工作忙乱无序也被认为情有可原, 这些都反映出在急诊流程管理上的一些问题。救治工作缺乏有效组织和有机协调、合理分工, 互相推诿现象时有发生。急救设备管理不到位, 不能处于随时使用状态。抢救技术操作不熟练、不规范, 直接影响救治工作质量和水平。

2.4在学术科研上缺乏高水平论文和高档次科研成果:由于急诊医师的素质和急诊科的特殊性质, 加之缺少个人自身努力和科研的团体氛围, 长期以来科研工作一直是急诊科的薄弱环节, 在高级职称医师中无论文、无课题、无成果的"三无"人员比例还很高。缺乏高层次急诊医学拔尖人才, 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

2.5 在科室管理上缺乏科学手段和运行机制:急诊科在医院的隶属关系上也比较混乱, 有的归医务部(科)管理, 有的归门诊部管理, 有的作为临床科室由医院直接管理。这也反映出对急诊科定位的不同认识。隶属关系不同, 管理的力度和效能也不同。急诊科的管理与其发展相比, 相对滞后。在人员管理上涉及科室多、专业多, 还做不到全面统管; 在流程管理还做不到方便、快捷;在业务管理上还做不到科学设置;在质量管理上还没有制定出令人信服的全国统一的急诊急救质量管理标准和质量控制办法。

3结合本院情况,对急诊科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3.1 明确急诊科的诊疗任务,确定急诊模式: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危重病抢救的重要场所,其任务主要是处理和研究各种急性病,慢性病急变及急性创伤、意外事故及发生的急性器官功能衰竭的治疗和抢救等问题。因此,其工作要求立足对危重病人争分夺秒的抢救,以维持病人的生命,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奠定基础。我院急诊科根据医院的特点,在建科过程中纠正了急诊科在2009 年以前急诊科只是"转运站",外科医生只会清创缝合,内科医生只会处理一些内科常见疾病的做法。自20099 年开始设置专职科主任,固定内、外科医师。急诊科有急诊内外科病房、急诊手术室、急诊ICU 等,为急诊病人诊断治疗、手术、监护创造了条件。我院初步形成了能独立完成诊断、治疗、小型手术和抢救任务,与专科只有会诊、协作关系的自主型急诊科。

3.2 增强技术力量,提高抢救成功率:发挥综合医院急诊科的作用,就应在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抢救成功率、手术成功率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急诊医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抢救技术,并积极应用先进仪器和先进技术,如心脏心肌梗死的急性溶栓、心脏泵、心脏起搏器;急性脑卒中的选择性溶栓治疗;呼吸衰竭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无创通气,改善缺氧状态;急性肾衰和中毒的透析治疗;急诊手术开展就地救命手术等,为危重病人抢救成功提供更多的机会。

3.3 结合临床实践开展科研、教学工作,突出急诊医学特色:急诊科不仅参与大量的临床工作,而且还应有针对性和有目的性较强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目前国内外急诊医学研究的课题主要集中在如何有效地实施现场急救,包括心、肺复苏和生命支持系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如何提高对危重病症患者的诊断、监测和治疗水平;如何建立有效的急诊医疗体系及培养急救医学人才[6,7]。

3.4 提高急诊科管理水平,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急诊科要发展,首先要提高急诊科的管理水平,需要有完善的基本管理规则和各种规章制度,如急诊科各类人员的职责、首诊负责制度、疑难危重病人三级查房制度和规范化抢救预案等。再次还应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引用高科技管理手段,如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等。

对急诊急救工作的安全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管理的行政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我们从上可以看到, 急诊科危急重症患者的管理涉及面相当广泛,要搞好这项工作必须抛弃凭直观经验的传统方法,并逐步将安全管理工作纳入系统化、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总之,只有加强内部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人才,向管理要效率。这样才能让患者满意,不断促进急诊医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籍文强,侯云生.急诊医学的特点与发展方向[J].临床误诊误治,2004,7(17):464-465

[2]矫向前,沈洪.综合医院急诊科的建设与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07):57-58

[3]岳茂兴,创伤现场急救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治疗新模式[G].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三届灾害医学学术会议:36

[4]岳茂兴,创伤现场急救与治疗新模式[G].第四届全国灾害医学学术会议,2007(13):2635

[5] 王珍.与时俱进做具有现代理念的急诊医生探讨[J].中国误诊学,2006,6(13):2635.

[6]何明丰,张英俭,刘绍辉.市级中医院院前急救模式探讨[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6,(06):448-449

ICU的体制和建设 篇4

(1)ICU的体制:在综合医院建立ICU,国内外至今仍没有统一的模式。ICU的体制要根据医院的特点及条件决定,目前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专科ICU:一般是临床一级或二级科室所设立的ICU,如心脏内科ICU(cardiac care unit,CCU),呼吸内科ICU(respiratory care unit,RCU)等。专科ICU的特点与优势是对患者的原发病、专科处理、病情演变等从理论到实践均有较高的水平或造诣。其不足之处是对专科以外的诊治经验与能力相对不足。即使在发达国家的医院中,各医院只对重点专科建立相应的ICU。

2)综合ICU:收治医院各科室的危重患者,是一级临床科室。综合ICU是在专科ICU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跨科室的全院性ICU(generalICU,GICU)。GICU是医院中一个独立科室,一般有专职医师管理,即从事于危重病医学的专科医师(intensivist)。GICU的特点与优势是克服了专科分割的缺陷,体现了医学的整体观念,也符合危重病发展的“共同通路”特点;同时人员固定,责权利清晰,医疗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但是培养精通所有专科危重患者的诊断、治疗、护理的人员需要花费很长周期,有时会延误患者专科特殊情况的及时处理。

3)部分综合ICU:介于专科与综合ICU之间,即由一级临床科室为基础组建的ICU,如外科、内科或麻醉科ICU等。部分综合ICU的患者来自多个邻近专科,较典型的例子是外科ICU(SICU)或麻醉科ICU(AICU),后两者主要收治外科各专科或各手术科室的术后危重患者。这些患者除了专科特点外,不仅有其外科手术后的共同性,而且患者在处于危重阶段时患者的表现常有共同点,因此部分综合ICU是其发展的趋势。

(2)ICU的建设

1)病房与床位要求:ICU的病房结构应为圆形或放射状结构,设中心监护台。床位数一般可按医院总床位数的1%~2%,外科总床位数的3%~5%设置,但是应根据本院危重患者的实际数量和医院发展的水平而确定。麻醉科ICU的位置应与麻醉科、手术室相邻近。

每张病床应有15~18m2的面积,同时还应有相同面积的支持区域。病房可是开放式,一般一大问放置4~6张床位,另设一定数量的单人间。病房内设有护士站,护士应能看到所有病床。对通讯联络设备和控制室内温度、光线、通气等操纵装置以及电源、氧源、吸引器、压缩空气等有一定的要求。

2)仪器配备:一般仪器设备应包括:①监测和专项治疗设备:每一个护理单位应配置一套基本生命体征监测系统,包括心电监测记录仪、有创无创血压和中心静脉压监测仪、除颤器等。能进行多参数呼吸治疗与监测的呼吸机,氧和CO。测定仪、各种型号带气囊的气管造口套管、气管导管和咽喉镜、简易人工呼吸器以及纤维支气管镜等;尿比重计、腹膜透析装置、床边血液透析机、血液滤过机等;体温监测。②诊断仪器设备:床边X线机、血气和电解质分析仪、晶体和胶体渗透压计、自动生化分析仪、超声诊断仪、眼底镜等。③护理设备:除一般病房的常规设备外,应有微型电脑输液泵、电热毯、降温毯、冰帽、测温仪、自动血压计等。ICU应具备齐全的急救车,车内备有抢救用具、急救药品和一定数量的治疗用品。

3)科学管理:ICU的医护人员除执行卫生部颁发的“医院各级人员职责”外,为了保证工作有秩序地进行,还需要建立和健全自身的各项制度以及各种技术操作和诊疗常规。

4)人员配备:医师与床位的比例一般为1:0.5~1.0。麻醉科ICU可设主任1名、副主任1名,主任可由麻醉科主任或副主任兼任,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可按1:2~3比例配备。ICU的中、高级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

ICU应设专职护士长1名,护士与床位的比例一般为2~3:1;当危重患者较多时,还要适当增加护士人数。

除医师、护士外,ICU还需要多种专门人才,如呼吸治疗师、管理仪器设备的医学工程师、实验室技术员、护理员、清洁工等。

2.ICU的工作内容

(1)收治对象:ICU的收治对象来自各临床科室的危重患者,即呼吸、循环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或衰竭,随时有生命危险或严重代谢障碍的患者。麻醉科ICU收治患者应有适应证和非适应证。

1)主要适应证:①术后需行呼吸支持者;②重大复杂手术后需加强监护治疗者;③严重心脏病行非心脏手术者;④各类休克;⑤脏器移植术后;⑥重症肌无力患者术后;⑦急性肾功能障碍或衰竭需透析的患者;⑧急性药物中毒;⑨术后意识障碍尤其是伴有频发痉挛的患者;⑩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的患者;⑩心肺复苏后的患者;⑩其他需要收入的患者。

2)主要非适应证:①脑死亡患者;②急性传染患者;③无急性恶化的慢性病患者;④恶性肿瘤终末期;⑤老龄自然死亡过程;⑥其他救治无望或因某种原因放弃治疗的患者。

(2)日常工作内容

1)监测:包括呼吸、循环、氧输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血液学和出凝血机制、代谢、肝肾功能、胃肠道、神经系统和免疫与感染等。对不同病症的监测内容应有所侧重,一般分为_一级监护。

2)治疗特点:①集中采用各种可能得到的最先进的医疗监测和治疗手段,但是,应重视床边观察病情以及对监测得到的资料加以综合分析、作出判断、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性。②各种危重患者的表现常有共同特点。在对多脏器功能进行全面支持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各脏器间功能的平衡与协调,这种平衡与协调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重点和内容。③ICU患者的疾病涉及多个脏器。这就要求动态地从整体的观念出发,分析轻重缓急,找出主要矛盾,拟订治疗方案。④处理好原发病治疗和继发性病理改变治疗之间的关系。原发病的治疗是提高危重患者治愈率的基础与关键。对继发性病理改变的治疗有利于原发疾病的好转,并为原发病治疗取得时间;当原发疾病已获控制,而继发性病理改变仍严重存在时,继发性病理改变的治疗则成为成败的关键。⑤正确处理支持治疗与替代治疗的关系。支持治疗是针对重要器官系统发生严重功能障碍,但尚属可逆性病变。若病变不可逆,重要器官系统功能需用替代治疗,这两种治疗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麻醉科ICU与原专科病室的关系

1)ICU医师和原病房主管医师应保持联系,以使患者得到ICU的严密监测和积极治疗的同时又得到原病房医师的专业治疗。

2)非术后危重患者进人麻醉科ICU后往往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ICU医师将全权负责患者的医疗工作,专科医师应参与并协助ICU的治疗,特别对专科问题负有直接和主要的责任。

3)ICU医师负责对患者的的全面监测和治疗,工作重点是调控循环、呼吸等重要脏器功能,维持患者内环境稳定,实施营养支持及防治并发症等。

4)原病房医师每日应定期到ICU查房,并提出专科处理意见。当有分歧时应请示上级医师商讨决定。ICU医师也有义务将病情和治疗计划详细向专科报告,以取得理解和支持。

急诊科重点建设总结 篇5

在院领导的支持下,急诊科有了长足的发展,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初见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科室建设

急救中心设正主任**,分管医疗、科研及行政管理。副主任两名,**负责内科医疗,**负责外科医疗。

提高全科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以自学为主,科内定期学术讨论为辅的专业学习。

二、急救病房

在06年病房建立的基础上病房增设管道吸氧、吸痰设备及输液天轨。

三、建立急诊ICU

目前已建立了急诊ICU,设备有呼吸机、监护仪、血气分析仪、除颤起搏仪。已收治病人。

四、初建外科手术室:

目前外科手术室已初步建立,有更衣室、洗手室、手术室各一间,手术室的各种管道建设完善。

五、急诊科设置建设

急诊科目前与放射室、药房、超声室已在同一个平面设置,距离较近,基本上形成独立单元,避免病人及家属来回走动,并设有坐椅,便于等候并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

六、规范抢救室

目前抢救室已分为内科抢救室和外科抢救室,设备较齐全。

七、提高科研教学能力

07年我科重视和培养人才的建设,目前引进了研究生一名及本科生四名,完成科研项目三项,已鉴定,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上一篇:小学教学计划下一篇:过马路 Weekly Diary英语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