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教学案例(精选12篇)
李雁琳
教学内容:第88—89页例1—例3和相应“做一做”。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是实验教材新增设的一个独立的单元,要求学生能够“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自主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并能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颜色、摆学具等活动,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规律的美和创造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发现事物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能用较清楚、完整的语言表述找出的规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彩笔、图形卡片。教学过程设计
一、利用游戏,感知规律。
1.师:小朋友们,我们先来玩个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叫“动作接龙”,看谁能按老师的动作接着做下去。
(1)口念:嘣嚓嚓、嘣嚓嚓、嘣嚓嚓。
动作:击掌拍肩拍肩、击掌拍肩拍肩、击掌拍肩拍肩 师:谁能接? 他接得对吗?好,再来一组动作。
(2)口念: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前前后后左左右右
动作:在相应的位置击掌两次。师:谁来接?一起接一次?
2.师:小朋友们都会玩这个游戏了?你们是怎么想到这样接老师动作的? 对,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就是一种规律。(板书:“规律”。齐读规律二字)这节课,我们就要用数学的眼光来寻找生活中的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分析:《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建构主义教学论也明确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学习者的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和易于接受的。游戏是低年级小朋友十分感兴趣的一种活动,把生活中简单的规律以游戏的形式让小朋友们参与其中,亲身感知和体会,能够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
二、创设情景,认识规律。
1.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同学们准备高高兴兴地欢度自己的节日,咱们学校是这样布置庆“六一”演出会场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吧。2.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 生说。(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相应的规律图)(1)课件逐步出示彩旗图。
师:首先来研究彩旗图中的规律。
a.猜一猜接下来应该挂什么颜色的小旗?
(点击鼠标,出现黄旗)。猜得真准!你们是怎么想的?
b.如果让你给彩旗分分组,让大家把彩旗排列的规律看得更清楚。你准备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小旗就是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就看得特别清楚了。)
(2)课件出示彩花图和灯笼图。彩旗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彩花的摆放和灯笼的悬挂又有什么规律呢?下一朵彩花是什么颜色,下一个灯笼又是什么颜色?该怎么给它们分组呢?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地告诉同桌。(学生思考、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击,出现正确分组。)(3)课件出示舞蹈队小朋友图。
参加“六一”庆祝会的同学们来了,仔细观察他们的队形,你还能发现什么规律?该怎么分组呢?他们是按什么规律排列队形的?
3、师小结:可以通过颜色来表现规律,也可以通过男女性别、形状、数量等其他方面来表现规律。
分析:创设“六一”儿童节这样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景,把学生从“科学世界”和概念状态导入“生活世界”和经验状态,由浅入深,遵循学生认知由易到难的规律,先是“扶”着学,再到 “放”开让学生自主学,让不懂的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懂,也满足思维活跃的学生自己探究,找出规律的要求。这样的设计不仅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新的学习信息与已有经验的整合,实现思维的内化,更为重要的是,使学习内容回归生活世界,有助于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形成积极主动、勇于创造的学习态度与价值观。
三、合作互动,体验规律:
(一)涂一涂:
1、师:你们能用手中的彩笔按照规律涂颜色吗?仔细观察数学书第89页的例题3和“做一做”,每一行图形是按什么规律涂的颜色,并按照这样的规律接着往下涂一涂。
2、学生自主涂一涂。
3、指名订正。
(二)摆一摆:
1、师:小朋友两人合作,先用这些学具在桌面上摆出有规律的图形,再按照你们设计的规律把摆好的图形一个一个的粘上去,完成任务后把你们的作品拿到前面展示出来。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小朋友最有创意,摆出来的规律与众不同。
2、同桌合作用学具来摆一摆并粘贴在卡纸上。
3、学生展示作品。
4、老师随机选取作品评价。
(三)比一比:
1、挑战记忆力。师:请小朋友们注意看大屏幕,想一想下一个是什么?
2、请一个小朋友来答题,其他的小朋友来当评委,用yes或no表示意见。
3、学生抢答。
(四)笑一笑:
1、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你现在是什么心情呢,大声说出来。
2、师:想一想,你能用有规律的笑声或动作来表示一下开心的心情吗?哪个宝贝最有创意?
3、师相机评价。
分析:这一环节设计了“涂一涂、摆一摆、比一比、笑一笑”的教学情境,旨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让学生逐步感知、抽象,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其中,“涂一涂”重在让学生会按照规律涂色,还要会说出规律。“摆一摆” 创设了开放的教学情境,提供学具给学生,让学生两人合作,自由设计“规律”,有意识的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并通过欣赏他人作品、比较辨析规律,学生进一步明了怎样摆才是有规律的排列、谁摆的规律更有创意。“比一比”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笑一笑” 让学生用有规律的笑声或动作来表示开心的心情,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四、联系生活,创造规律。
1、欣赏规律的美:建筑、地板、服饰、橱柜、花瓶、连续纹样等。师: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有规律的呢?(独立思考,自由发言)
2、小朋友们真棒!不一 会儿,就找到了这么多有规律的事物,老师把这张漂亮的手帕奖给你们。(课件出示)瞧,手帕的花边是不是有规律呢?有什么样的规律?
你们想不想当一 名小小设计师,自己创造出美丽的图案?老师为每小组准备了一 块方形的白纸,请大家开动脑筋,画上有规律的花边,制成一 块漂亮的手帕,好吗?
(师参与指导小组分工合作,关注学生的创作,及时给予奖励)
分析:在设计手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设计,拓展学生思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而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特点。教学的过程也成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
五、评价体验,畅谈收获:
1、师:小朋友们,想一想,这节课你说了吗?会了吗?开心吗?你认为谁表现得最好?好在什么地方?
2、学生诚实评价自己和同伴。
人教版(2011新课标)小学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85~8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中简单的排列规律,并能根据图形的排列规律找出数字的排列规律,理解规律的含义并能描述和表示规律.
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涂一涂和摆一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感受数学规律美,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理解规律的含义,能够使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规律.
【教学难点】能够完整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水彩笔、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猜测中感知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魔术宝盒”(老师先拉出一朵绿花在“魔术宝盒”口外),猜猜老师接下来会变出什么颜色的花?
[教学意图:猜一猜活动既符合一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心理特点,又让学生巧妙地接触了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师出示:“一朵绿花一朵红花,一朵绿花一朵红花,一朵绿花一朵红花”.边出示边让学生猜,下一朵会是什么颜色的花?
师(猜活动结束后,把花展示到黑板上):刚才在猜的时候,老师发现,开始同学们猜的答案不一致,后来同学们为什么越猜越准,能告诉我吗?
生:它们是一朵红花一朵绿花,一朵红花一朵绿花,一朵红花一朵绿花的顺序出现的.(生边说师边画虚线圈)
师:你说得真棒,你们都是这样想的吗?(生:是)像这样一朵绿一朵红花地排列着叫有规律的排列(板书:规律).
师:有规律的事物不仅便于记忆,还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二、引导探究,寻找规律
师:这是王明和爸爸妈妈一起布置的客厅,因为他的生日就要到了,爸爸妈妈要在家举办一次生日派对呢!还邀请了好朋友进行派对前的排练呢.看,多热闹!
[教学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生日派对情境为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王明布置客厅时都用了些什么?
生:有彩花、彩旗、彩灯笼.
师:仔细观察,这三种图案和同学们的排列有规律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找规律.(板书:找)
师: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师:谁来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
生1:彩旗是按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的顺序重复排列的.(板书:重复排列)
生2:彩花是按一朵红花、一朵紫花、一朵红花、一朵紫花、一朵红花、一朵紫花顺序重复排列的.
生3:彩灯笼是按一盏红灯笼、两盏蓝灯笼、一盏红灯笼、两盏蓝灯笼、一盏红灯笼、两盏蓝灯笼顺序重复排列的.
生4:如果以女生开始,就是一女一男一女一男一女一男重复排列.(如果以男生开始,就是一男一女一男一女一男一女重复排列.)
师:请你用笔在书上第85页圈出一组重复的部分.
[教学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猜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掌握简单图形排列的规律知识.]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王明和他的爸爸妈妈为生日派对做好了准备,他们还向我们发出了邀请.
师:想不想去参加呢?请你把入场券拿出来吧,做对了,我们就可以凭这张入场券参加王明的生日派对了!(集体讲评.)
师:同学们你们都做对了吗?做对的同学坐端正,准备好,有错误的同学赶快订正,派对马上开始.
师:现在我们来参加第一个节目:“请你学着做一做”.
师:老师拍掌2次———拍掌3次、停顿(重复3次,老师停止拍掌),学生接着拍(重复3次).
师:拍掌是以什么为一组重复拍呢?
生:拍掌2次,拍掌3次为一组重复拍的.
师:谁能编有规律的动作带着大家做一做吗?
师:同学们这名同学做的动作是以什么为一组重复做的呢?
生:回答.(掌声鼓励)
师:再让全班同学,跟着重复做三组.
师:刚刚我们做了有规律的动作,想不想自己创造一组规律呢?(第二个节目)
师:出示创作要求.
师:拿出学具袋,开始摆一摆,看哪一组创造的规律,最特别,速度最快!
师: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按什么为一组重复排列的.(展示后贴在黑板上.)
[教学意图:渗透本节课的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创造出有规律的动作和有规律的图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课堂小结
师:规律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愿同学们在多彩的生活中做一位快乐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教材简析:
周期现象是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规律现象。初步对学生进行周期现象的教育在于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规律的精神,遵循和利用规律,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像无限。
在前两册教材中,学生分别集中探索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规律,以及对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已经初步形成独立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同时学生也曾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安排了学生探索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并根据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1创设现实的熟悉的生活场景,初步感知场景中布置的物品不仅整齐且有规律,而且给人美的享受,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积极性。
2关注“生活世界”,贴近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选择一些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简单周期现象作为学生探索规律的素材。通过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
3关注探索过程,鼓励方法多样。学生探索规律能力的提高不是简单体现在又知道了什么规律,而是体现在面对新的现象或者问题时,能主动应用相关的策略,有效地发现给定现象中隐藏的规律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教学时要着重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为学生自主探索规律以及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突出和尊重学生探索过程中的个性化的数学思考。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享思维成果,不断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4设计多样化的练习,积极开展活动,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进程。使学生进一步优化解题策略,体会优越,体验成功。
教学内容:
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59-62页的例1,“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确定用除法解决这一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围棋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场景,引入课题
同学们,我县今年成功地举办了第七届“中国龙虾节”。你们想再感受一下当时的节日气氛吗?(多媒体出示:横跨街道的彩旗;各大宾馆悬挂的彩灯;龙虾节主会场摆放的鲜花。)
观察这些画面。说—说你都发现了什么?
(彩旗、彩灯、盆花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说一说排列的规律。
象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排列规律。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课件出示教材例1的场景图,启发:从图中你们知道了什么(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小组交流:这些物体都是按一定规律摆放的。盆花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在小组里说一说,最后全班交流。
三、自主探究。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1提出问题:在图中,我们看到8盆花。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
(1)独立思考,教师巡视。并适时引导、点拨。
(2)小组交流,教师参与,了解情况。
2全班交流。
引导:同学们已经在小组里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意见介绍给全班同学?
学生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
(1)画图的策略:○●○●○●○●○●○●○●○
(○表示蓝花,●表示红花)第15盆是蓝花。教师提问:你一共画了多少个“圆”?
(2)例举的策略:左起,第1、3、5……盆都是蓝花,第2、4、6……盆都是红花。第15盆是蓝花。教师提问:其他同学明白这种想法的意思吗?(引导说出位置是单数的都是蓝花,双数的都是红花)
(3)计算的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为什么把2盆花看作一组?算式中的每个数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根据余数是1就可以确定第15盆是蓝花呢?
3比较反思:对于这几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初步知道画图和例举法比较麻烦,体会用除法计算简便。
四、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策略
1出示“试一试”第1题,“第17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第18盏彩灯呢?
(1)学生自己先尝试解答,然后小组交流。
(2)展示学生不同的想法。
(比较例举和计算的方法,得出例举的方法有局限性。)
(3)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思考:每几个彩灯可以看作一组?第17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
17+3=5(组)……2(个)
余下的两个是什么颜色的?和每组的第几个颜色相同?
(这两个和每组的第1、2个相同。)
第18盏彩灯是什么颜色?也是把几个彩灯作为一组?
18÷3=6(组),
没有余数说明什么?(正好分了五组,最后一个是每组的最后一个。)
(4)比较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
如果有学生不同意计算的方法简便,可以提出第56个、第105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问题,引导体会计算确实是简便的方法。
2,出示“试一试”第2题,让学生用计算的方法进行解答。
着重让学生说出余数与红旗黄旗的对应关系。
五、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做“练一练”第1题。同桌合作:摆一摆、猜一猜、算一算。
2做“练一练”第2题。独立完成,做后指名ig-ig是怎样想的。
3算一算,画一画(做“练一练”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4画一画,算一算:填一填
(1)★★○○○★★○○○★★○○○★★○○……
排在第17个的是(),第200个是()。
(2)我们爱科学我们爱科学我们爱科学…第101个字是()
六、组织活动,深化认识
1同桌配合,相互提问,独立解决。
每人拿出黑白围棋子各10枚,自己设计规律摆一摆,同桌相互提问:照这样摆下去,第几个是什么颜色?一方回答,另一方验证。
2猜生肖:简单介绍生肖是用来表示不同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
提问:你今年几岁?属相是什么?比你大1岁的人属相是什么?比你大2岁、4岁、9岁、12岁的人呢?
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进一步启发:为什么比你大12岁的人属相与你相同?与你同属相的人还有可能比你大多少岁?比你小多少岁的人的属相也与你相同?
《找规律》这节课教材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还未抽象到数,所以在课堂我结合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开始给出了一幅学生举行联欢会的情景图,装饰的彩花和彩旗都是有规律地排列的,学生男女间隔成圆圈跳舞,让学生观察并发现排列的规律。
1、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执教找规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导入环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本课一开始就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内容,以“猜一猜”游戏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知规律的存在,为找规律作铺垫。.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3.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规律美。
多媒体展示欣赏一张张图片的出现,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有用的,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理念。本课的最后,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眼睛找找生活中的规律美,进一步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
4.注重培养学生概括表达能力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一部分,要求学生能够“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找规律”是根据新课标理念新增加的学习资料,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我这天执教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这是找规律的起始课,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会寻找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为后面课时的学习打好基础。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曾理解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对于学习“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部分资料较为容易。但是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神容易分散,语言表达不完整。因此,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数学学习趣味性,强化语言表达训练,是本节课教学中我较为注重的学习策略。
我的教学意图有两个:一是让孩子透过找规律能够说出下一个是什么;二是让孩子充分感受规律的美。围绕着这两个教学意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分别是:1、情境导入2、发现规律3、体验规律4、延伸规律5、自我评价。
在第一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设计时,我首先透过“猜一猜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情境导入,充分调动小朋友的学习欲望,激发出孩子大脑中“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原有经验,然后直接揭题:像这样一个冰淇淋一个汉堡包,一个红苹果两个绿苹果,两只羊、一只狼;又两只羊、又一只狼;再两只羊、再一只狼,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就叫做“规律”,这天咱们的任务就是一块儿来找DD规律。第二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是“发现规律”。这一环节,我重在强化训练孩子用较清楚、完整的语言来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之后的巩固练习我采用的是“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孩子独立完成。之后,我在“体验规律“这一环节设计了“摆一摆、涂一涂、画一画”的教学情境。其中,“涂一涂”重在让学生会按照规律涂色,还要会说出规律。“摆一摆”创设了开放的教学情境,带给学具给学生,让学生三人合作,自由设计“规律”,培养创新意识。并透过欣赏他人作品、比较辨析规律,学生进一步明了怎样摆才是有规律的排列、谁摆的规律更有创意。然后,在“延伸规律“环节我设计了“欣赏生活中的规律”和用有规律的动作来表示开心的情绪,以及欣赏规律的美这三个情境,目的`在于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最后,我安排的“自我评价”是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
。课堂上,我比较注重对孩子的及时评价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因为一年级是孩子学习的启蒙阶段,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的信心都将在这一学段定位。作为一名低年级数学老师,我明白: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习惯是终身受用的。
本节课我的教学特点是:充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我下载了找规律主题图和例题,再添加上一些时下孩子们比较兴趣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元素,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资料就显得生动、活泼,孩子们学起来兴趣盎然。正所谓:学中乐,乐中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快乐时刻荡漾在课堂上,,我和孩子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透过反思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其成功之处在于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本节课,我透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涂一涂、找一找、做一做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规律、经历发现规律过程,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用心的情感体验。个性是让学生小组合作摆一摆、涂一涂这两环节中,我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开放了学生思维,学生设计出了与众不同、有创意的规律,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获得了用心的情感体验。
《找规律》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要求学生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学生计算(理解算理)———观察发现———总结规律———运用规律。在理解算理这环节,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考虑去计算去表达,关注计算过程。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时,我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不断说不断把规律说完整。在最后运用规律环节,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已能熟练得到正确答案,于是我深入学生,对学生个别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乘数只有一个整十数的乘法,有小部分学生存在计算困难,如“23乘30”,学生知道先算23乘3,但确不会算。由此可见是上学期的知识没有掌握或者已经遗忘。针对这一情况,我专门设计了一节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练习课。
口算是一种能力,不是作为笔算的台阶,而是另一种不同的训练。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达到快速、准确的目标。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9~60页例1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等,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 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 : 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规律, 理解生活。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研究、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棋子、棋盘、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1.谈话 :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做个游戏, 看看哪个小朋友最先发现游戏规律?
(请同学们伸出自己的小手 , 数数有几个手指?再看看每两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 一共有几个空? 你还知道了什么? )
2. 学生交流得出 : 一只小手 有5个手指, 每两个手指之间有一个空, 一共有4个空……
3.小结并揭示课题。
手指5个, 空4个, 手指数比空数多1, 空数比手指数少1。像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身边有很多, 我们一起到小白兔家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为学生创设了现实的问题情境,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探究活动,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自主探究, 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教学例题 (课件 ) 。
问:看看图上有什么? 你能从图中找出像我们刚才游戏中手指和空这样排列的事物吗?看看哪个同学找到的最多。
仔细观察每一组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各有多少个? 每组中两种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认真读读这些数据,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2.学生交流。
每两个夹子之间有一块手帕, 夹子的个数比手帕多1;
每两只兔子之间有一个蘑菇, 兔子的只数比蘑菇多1;
每两个木桩之间有一片篱笆, 木桩的个数比篱笆多1
3.动手操作 , 进一步感受规律。
(1)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 每人任意摆几根小棒, 并在每两根小棒之间摆一个圆片, 将结果填入下表, 看看小棒根数与圆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课件)
(2) 集体交流。
想一想: 如果摆了12根小棒, 应摆几个圆?如果摆8个圆, 应摆几根小棒?
刚才我们摆了小棒和圆, 小棒的位置和圆的位置有什么不同?这两种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你找到了什么规律吗?
小结:例题中每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同学们发现了排在两端的那种事物比排在中间的那种物体多1个, 排在中间的物体比排在两端的物体少1个。
其实, 这种规律在生活中到处都有, 你能找到这种规律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一一间隔地摆小棒和圆各相当于例题中的哪些事物, 然后讨论小棒和圆在排列中的不同位置及数量关系, 使学生把获得的具体、感性的认识逐步上升为数学思想, 初步感受有关的简单的数学模型。
四、感知生活, 深入体验生活中的规律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了一些规律, 并利用这些规律解决了一些问题。
其实,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还有很多像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有规律的现象, 说说看, 你们都知道哪些?
(3排课桌椅中间有2个空、操排队、种树、空调的页片比空少1……)
设计意图:知识源于生活, 当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体现着这样的规律时,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大大地被调动起来了。
过渡: 生活中这种规律还真不少, 现在我们一起到马路边上来看一看。
这条马路共有25根电线杆, 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
(动手演示 , 同桌交流 )
谈话: 看来同学们都掌握得不错, 下面这两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 交流解决方法, 解决的方法有:
(1) 动手剪一 剪 ; (2) 画一画 ; (3) 看着书上的图想象。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 联系已获得的规律进行判断、得出答案, 使学生在直接运用规律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巩固和深化认识, 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巩固练习, 引导对解题方法的理解
有规律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 只要我们注意观察, 就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这条马路共有25根电线杆, 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
(动手演示 , 同桌交流 )
1.谈话 : 看来同学们都掌握得不错, 下面这两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 交流解决方法, 解决的方法有:
(1) 动手剪一剪 ; (2) 画一画 ; (3) 看着书上的图想象。
2.实践活动 :我是小小设计师。
3.运用找到的规律 , 结合生活实际, 搞一个小小的设计。装扮生活, 美化环境。 (如用彩灯布置教室, 用美丽的图案打扮自己的卧室, 设计美观大方的广场, 植树种花美化我们的城市, 设计有创意的游戏等。 )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 联系已获得的规律进行判断、得出答案, 使学生在直接运用规律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巩固和深化认识, 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全课总结, 升华规律的内涵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找规律, 我们找到了什么规律?我们是怎么找到规律的? 利用规律我们可以干什么?
我们通过观察、数数、摆摆、画画等方式发现了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 如果排成一行, 排在两端的物体就比排在中间的多1个;相反, 排在中间的要比排在两端的少1个。如果排成一个圆圈, 两种物体的个数就一样多。
生活中, 许多事物是有联系有规律的, 希望你们都能成为有心人, 用你锐利的眼睛观察生活, 发现规律。
[教学反思]
第一 , 挖掘课程 资源 , 深化学习内容
新课标要求教师绝不能满足于“教教材”, 而要“用教材教”, 并追求“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本节课一开始, 我就创设猜一猜的生活场景, 引入课题, 让学生感知物体的间隔排列。试一试的第2题, 我增加一些数据, 有效地突破难点, 为学生归纳计算方法、思维的提升作了铺垫, 再加上“路灯”是练习中的一道普通习题, 教师自然地进行延伸, 让学生根据规律, 挖掘出普通习题的教育教学价值, 十分巧妙地将静态的文本活化为课堂上极具吸引力的教学资源。
第二 , 比较激活 思维 , 交流促进升华
教学时, 需要教师的智慧去激发兴趣, 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争论。现场操作如果摆了12根小棒, 应摆几个圆? 如果摆8个圆, 应摆几个小棒?
课上讨论, 一语惊醒梦中人, 学生的不同想法为整个课堂增添了更大的活力。
第三 , 活动积累 经验 , 游戏调动热情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7单元“找规律”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和数字的简单的排列规律,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2.通过找一找、填一填、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探究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能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创造有规律的排列。
教学准备:课件、题卡、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新课
1.贴苹果图片,引导发现
师:今天这节数学课,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诱人的苹果,老师要把它作为奖品奖励给善于思考,积极发言,认真倾听的同学,你们有信心得到吗?(有。)老师这有好多的苹果,我把它贴在黑板上,(贴苹果——红——绿——红——绿)你猜老师接下来会贴什么颜色的?你猜对了吗?再猜,这回呢?
【设计意图:通过贴苹果图片作为学生奖励这个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在观察、猜测的过程中,感知规律来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2.观察发现,感受规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
师: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老师手中的苹果就奖励给你了。
3.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师:像这样按照一定方式排列的事物,就是有规律的排列。(板书:规律。)生活中像这样有规律排列的事物还有很多,你们想找出它们的规律吗?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引导探究,寻找规律
1.出示例1场景,观察思考
师:大家都知道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小朋友们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特地开了个联欢会,他们把教室布置的可美了,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这就是联欢会的会场,漂亮吗?(出示情境图。)请同学们看一看,这幅图上都画有什么?
生:有彩旗,有小花,有灯笼。
生:还有一群小朋友围着跳舞。
师:请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它们都有着怎样的规律呢?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情境创设,直入主题图,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从最简单的规律(颜色)入手,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概括,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2.自主探究,交流发现
师:谁能说说你发现的规律?(将有规律的事物逐一出现在屏幕上。)
生:通过观察,我发现彩旗是按照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这样排列的。
师:你真善于观察,而且回答得也很好,请同学们表扬他一下。
生:学生用掌声鼓励。(老师奖励苹果。)
师:能像刚才那位同学一样,说说你还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通过观察,我发现小花是按照一朵红花,一朵紫花,一朵红花,一朵紫花……这样排列的。
生:我发现灯笼是按照一盏红灯笼,两盏蓝灯笼,一盏红灯笼,两盏蓝灯笼……这样的顺序排列的。
生:通过观察小朋友,我发现跳舞的小朋友是按照一名男生,一名女生,一名男生,一名女生……这样排列的。
师:你是从男孩开头的,还有不同意见吗?(生:也可以说按照一名女生,一名男生,一名女生,一名男生……这样顺序排列的。)真不错!奖励给你一个大苹果。
师:这是一个圆形的队伍,我们即可以从男孩那开头,也可以从女孩这开头进行排列。
3.教师小结,总结规律
师:刚才我们找到的小花、彩旗、灯笼,还有围着圈跳舞的小朋友,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连续两次以上重复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有规律的排列不仅便于我们记忆,还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寻找排列有规律的物体,给他们足够表达的时间,引导他们学会用语言表述规律。】
4.找一找,圈一圈
师:那你能找出每一组规律中的重复部分吗?(能)我们来找找,彩旗的重复部分是什么?(一黄一红)其他的呢?(生说,屏幕显示并圈出重复的部分。)
师:像彩旗的一黄一红,小花的一红一紫,灯笼的一红两蓝,小朋友的一男一女,我们都把它叫作一组。(板书:一组。)
师:当我们要找事物的规律时,只要找到一组是什么,再看看后面是不是按照一组一组重复地排列,也就是依次重复(板书:依次重复)因此,我们只要根据其中的一组,就能发现它的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找一找、圈一圈活动,让学生感受“一组”在规律性排列中的重要性,通过圈出重复部分的操作活动,突出规律的“核心”,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
5.填一填,补图形
师:我们找到了规律,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老师这有一组题,你能猜出它的后面是什么图形吗?
○○_ _
□○△□○△_ ○_
6.涂一涂,说一说
师:在题卡上涂出你喜欢的颜色,涂完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按什么规律涂色的?(指名到前展示作品。)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能够通过涂颜色发现规律。现在老师这有一组图形,(屏幕呈现例2的<1>题)你还能从颜色上找到规律吗?(不能。)
三、数形结合,认知规律
1.观察发现,组中说一说
师:你发现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它后面的该是什么?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说一说有什么规律,把什么作为一组?
(生汇报交流,集中说发现。)
…………
师:同学们都很爱动脑!碗的规律是从颜色上发现的吗?(不是。)而是从什么上发现的?(数量。)显然,图形的背后还隐藏着数字规律,你能将碗的数量变化规律用数字表示出来吗?(能。)
生:2 3 2 3 2 3。 (屏幕显示。)
2.尝试解决,自己试一试
( 呈现例2的<2>题及做一做。)
师:请四人为一组,找一找、说一说,把你们发现的规律用数字记录下来。(然后汇报交流。)
小结:通过练习,我们知道,图形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数字的排列就有什么规律,虽然它们表达的形式不同,但都表达了共同的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形变化规律来教数字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起联系,体现规律的多样化。同时促进了学生主动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四、联系实际,寻找规律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让我们用掌声来祝贺一下自己。(生鼓掌。)从我们的掌声中,你发现有我们学过的知识吗?
师:其实,像这样有规律的事物,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教师先说几个例子)你能找一找,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有规律的呢?
…………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规律,不仅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乐趣,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世界。】
五、欣赏图片,感受规律美
师:老师收集了一些有规律的图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规律的美吧!(屏幕显示画面。)
六、全课总结
师: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律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只要大家用心观察,多动脑筋,就一定创造出更多、更美的规律,把我们的世界装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找规律》这课我设计学生最喜欢的“六一联欢会”为主线,通过观看手拉手曙光小学“六一联欢会”教室的布置,找出彩旗,小花,灯笼的规律,导入新课。通过“参观联欢会会场”——“取得入场券”——“参加联欢会节目”(节目由一些找规律,藏规律等内容组成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学生兴趣浓厚,整节课充满童趣,学生学得愉快。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由于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难集中,我采用小组比赛(比哪组纪律好,哪组同学抢答题快,完整)加分,把学生的注意力都调动起来了,每个孩子都随着我的引导积极思考。学生思维活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整节课完成好了找图形的规律。我开始准备把教材创造性地处理一下的,把后一节课的找数字规律整合为一节课上的,但由于学生年龄偏小,接纳不了,所以我还是准备分两节课上。此节课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达到了课前的教学目标。
靳取
一、课标要求与分析:“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规定了这部分内容。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只是在练习中有少量的习题;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
二、教材分析:《找规律》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及2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找规律的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尝试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找规律的方法。同时,教材内容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些现象,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探索活动,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识,增强对数学的认识,提高学数学的乐趣。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发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其中有颜色、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图形的排列规律。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
一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串联一个情景,引起他们的兴趣。找规律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么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另外,一年级的小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这就对我提出了挑战。我怎样设计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怎样抓住学生集中精力的这段时间把我要突出的重点讲出。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四、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发现给定事物中的简单排列规律,并运用自己的发现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交流的活动中,经历发现生活中有规律排列现象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身边事物,发现和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美。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教学难点:发现事物中的排列规律,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六、教学策略:在教学思想上努力体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游戏、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游戏、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找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验规律
1、歌曲导入: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播放一首歌曲(新年好),会唱的同学跟着一起唱。
唱歌的时候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2、激发求知欲,揭示课题
师:过年的时候大家快乐不快乐啊?小朋友们决定把自己的教室打扮的漂漂亮亮的,你们看,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同学仔细观察能发现什么?(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
生:彩旗、彩花、灯笼和小朋友。
师:这些彩旗、花朵和灯笼是不是乱摆乱放的?
它们都有一定的规律。(板书: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补充板书:找)
(二)探究新知,认识规律 课件出示彩旗图。
师:我们先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
(彩旗按红、黄交替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师:猜一猜,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
师:都猜是黄旗,看看对不对(点击鼠标,最后一面旗是变为黄色,学生欢呼)。猜得真准!你们是怎么想的?(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去发现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
2.课件出示灯笼图和彩花图。
师:彩旗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灯笼的摆放和彩花的摆放又有什么规律呢?下一个灯笼会是什么颜色,下一朵花是什么颜色的?
师:你是怎么想的?(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3.课件出示主题图。看看还有什么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生:小朋友队伍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发现了小朋友队伍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那规律是什么呢?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呢?
4.小结: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出现。像彩旗的一红一黄,灯笼的一绿一紫,彩花的一紫一红,小朋友的一男一女,我们都把他们叫做一组,当我们找图形排列规律的时候,只要找到一组重复的排列,我们就是他们是有规律的排列。
5、练习巩固找规律。
(三)动手操作创造规律、欣赏规律
1、刚才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每个人都有火眼金睛,找出了图形的排列规律。那我们的小手是不是也很能干呢?那就让我们动手试一试吧!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按照一定的规律,在课桌上摆出来。摆完后,老师通过投影仪展示最后的成果。展示的时候要让别的学生说出是按照哪样的规律来排列的。
2、启发学生自己创造一套有规律的动作或者节拍。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真精彩,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同学们掌声送给自己,鼓励一下自己。(学生鼓掌)刚才同学们在鼓掌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我们的掌声也是有规律的,哪位同学能自创一套有规律的掌声呢?
(四)联系生活找规律
引导学生找找身边的规律,生活中的规律。有的同学说得很好:“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早上、中午、晚上”“红绿灯”等等。
(五)欣赏规律的美
课间出示带有规律的图片,让学生边欣赏边说一说规律是什么,加深规律的印象。
(六)教学总结
首先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找到了什么规律?是怎么找到规律的?一起归纳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最后,布置作业:请同学们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规律?并看一看数字宝宝都存在什么样的规律,下节课继续讲解。
八、教学反思:课堂设计循序渐进,基本上能引导学生把规律认识透彻。这堂课对学生的评价及时、有效。我在班上设置了几个幸运小礼物,听课认真、发言积极、表现好的同学都能及时得到幸运礼物。低年级的学生对这种小礼物非常感兴趣。
1.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5页例1。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让一年级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找规律。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规律和懂得如何找规律,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二、教学设想
数学知识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这一概念的学习设计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找规律。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观察一些简单的规律图,能顺利找出规律。
能力目标:通过涂色、摆学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三)教学准备
三角形、圆、正方形等学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1)请同学们仔细听(师做“拍手—拍手—跺脚—拍手—拍手—跺脚”动作3次),你能猜出老师接下去会做什么动作吗?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2)跟着老师做一做。
(3)刚才小朋友在做的时候,一开始有些小朋友做错了,可后来做得越来越准,其中有什么窍门,谁来说说?
生:(拍手—拍手—跺脚—拍手—拍手—跺脚)
小结:这种“拍手—拍手—跺脚”“拍手—拍手—跺脚”重复出现的排列叫做有规律的排列。(板书:规律)
2.出示学习目标
会观察一些简单的规律图,能顺利找出规律。
3.看一看
观察第85页的例1,小朋友们正在举行庆祝活动,思考:图中的小旗、小花、小灯笼,小朋友们的排列顺序分别是怎样的?你能说一说吗?
4.做一做
课件逐步出示彩旗图,这里的彩旗需要大家帮帮忙,谁能想出办法,黄旗后面挂什么颜色的旗子?
(1)首先来研究彩旗图中的规律
①猜一猜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都猜是红色,看看对不对。你们是怎么想的?
②如果让你给彩旗分组,使彩旗排列的规律看得更清楚。你准备怎样分?谁来指一指?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为一组,所以黄旗后面是红旗。
这个任务已经完成了,我们来看看彩花还需不需要我们帮忙。
(2)课件出示彩花图和灯笼图
(学生思考)该怎么分组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击,出现正确分组。)
学生真能干,一下子就找到了彩旗、彩花和灯笼排列的规律。
四、教学小结
生活中还藏着许多有规律的事物,期待小朋友更多地去发现。
参考文献: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课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9~60页。 (第五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周期现象这类问题时, 经历用建模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初步体会解决周期现象这类问题的思想方法。
2.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 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能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获得成功的体验, 发展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运用建模策略解决周期规律问题的过程。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的基本途径。”设计通过建构数学模型的思想展开教学, 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考, 重视对学生模型的建立。让学生在建模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模型”的力量。
设计中的练习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习题形式进行创新, 在追求形式创新的同时更追求问题的实质。无论是建立周期规律模型还是运用建立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都尊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个性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孕伏周期规律
同学们, 老师要在屏幕上出示一些平面图形, 猜猜看, 第一个会出示什么图形?第二个呢?…… (学生的猜测从无规则到有序)
为什么一开始同学们都猜不正确, 而到后来都百发百中呢?
像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称为周期现象, 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寻找周期现象中的规律。
说明:本环节通过“猜图形”的游戏, 初步在学生脑海中建立起一个周期现象的模型雏形。
二、感知规律, 建立周期模型
为了迎接元旦的到来, 老师设计了一套“美化”方案, 咱们先一睹为快吧!
1. 问题引导:你看到了哪些物体?仔细观察这些物体, 你有什么发现?
2. 交流汇报:交流盆花、彩灯、彩旗的摆放规律。 (配以课件动态演示:把每一种物体中的每一组圈一圈。)
3. 小结:你们观察得特细致, 说得也很好。找到了他们排列的规律, 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说明:本环节选择教材中的情境图作为学生探索规律的素材, 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不同物体排列规律的观察上, 是形成寻找周期现象规律模型的关键环节。
三、自主探索, 建构“找”的模型
1. 探索“找”的模型。
(1) 提出问题:照这样摆下去, 从左起第17个物体会是什么颜色呢?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3个) 让我们一个个来解决, 先来研究盆花, 把你的思考过程在练习本上表示出来。
(2) 交流方法:谁愿意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交流、与老师共同分享呢?
学生可能有如下策略:a.找单双数的策略:b.画图的策略:c.计算的策略。
(3) 重点讨论:为什么要除以2?商8和余数1各表示什么?
追问:可是我们只能看到四组, 看不到第8组后面的一盆呀, 怎么知道第七组后面的一盆一定是蓝花? (强调余数是几就看每组的第几个。)
2. 优化“找”的模型。
(1) 解决彩灯问题。
(1) 模仿解答: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盆花问题。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看看左边起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
(2) 方法“建模”: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除以3?怎样根据余数来判断彩灯的颜色?
为什么不用找单双数的方法?可以用画图的方法吗?要知道1000盏灯是什么颜色, 你还想画图吗?
说明:解决盆花问题时, 让学生自主选择多种策略 (单双数、画图、计算) 解决问题。在解决“第1000个彩灯是什么颜色”时, 由于数目比较大, 画图不能很快解决, 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必须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 解决彩旗问题。
师:左边起第17面彩旗是什么颜色的?请你用计算的方法解决这两个问题。试试看, 相信大家一定行!
师:你们列的算式中为什么用4作除数?当余数是几时是红旗?余数是几时是黄旗?如果没有余数呢?
3. 回顾“建模”过程。
刚才我们解决了彩灯和彩旗的问题, 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你是怎么思考的?
说明:在解决盆花、彩灯、彩旗这类问题中, 经过师生的共同探究、讨论, 在学生的脑海中逐步建立起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计算模型, 此环节是运用建模策略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
四、巩固练习, 运用模型
1. 我校还准备在元旦时开展一些
庆祝活动, 数学兴趣小组准备玩一个名叫“看谁猜得准”的游戏。
课件出示:
○○●○○●……
照这样摆下去第21枚是什么颜色?
第一次变形, 如果换一种摆法:
●○○●○○……
第21枚是什么颜色?
追问:为什么总量相同, 每组数量也相同, 最后的颜色却不一样了呢?
第二次变形, 如果再换一种摆法:
●○●●○●……
第21枚是什么颜色?
再次追问:对比第一排和第三排, 为什么规律变了, 最后的棋子颜色却是一样的?
2.“练一练”题2。
师:手工小组的小红正准备串一些珠子来打扮教室, 你能告诉我她是按什么顺序串的吗?第18颗是什么颜色?第24颗呢?
教师追问:如果还是使用这四种颜色的珠子, 4颗为一组, 要使第24颗珠子是绿色的, 可以怎么设计规律?这些排列方法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要把绿色放在最后呢?
小结:前面不管怎么放, 只要第四颗是绿色的就行了。
说明:此环节教师没有“死守”教材, 而是“凭借’教材, 对习题进行改编, 通过富有思维含量的追问和变形, 让学生在变化中寻求不变的规律, 在不变中寻求变化的规律, 从而使学生深层次地掌握周期规律。
五、全课总结, 拓展模型
1. 游戏“抓老虎”。
出示儿歌:
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
老虎不在家,
我们就捉他。
(1) 先选5个人玩 (包括老师) , 从老师开始, 大家一人对应一个字地读, 最后一个是谁, 谁就被淘汰。
(2) 淘汰掉一个再叫其他同学上来继续, 还是从老师开始。
(3) 如果学生有意见, 请说明理由, 然后可以由他们决定从谁开始游戏, 并说说为什么。
(4) 5人玩的规律被学生找到后换6人玩。还可以继续设问如果7人玩呢?
小结:在游戏中, 谁在一开始掌握了规律, 谁就能占得先机。谁在玩的过程中边玩边思考规律, 谁就会在接下来的游戏中赢得胜利。谁在玩的过程中不去找规律, 谁就总是糊里糊涂地被淘汰。
设计说明:拓展模型是对模型的深度应用环节。本环节借助“抓老虎”游戏, 帮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真切地感受到模型的力量。
2. 欣赏周期现象。
自然界中的周期现象: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潮涨潮落……
日常活动中的周期现象:红绿灯, 花纹饰品……
3. 全课总结。
【找规律教学案例】推荐阅读: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06-15
找规律例2教学设计11-20
一年级找规律教学设计11-28
《找规律》教学设计第1课时11-09
教师公开课《找规律》 教学设计11-15
新人教版找规律教学设计07-26
一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找规律-人教版12-17
找规律磨课案例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