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二级管理机制的探索(精选10篇)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使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结合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院系二级管理模式的运用实践,提出了学生工作在院级管理体制下如何运行,分析了院系二级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不足,确立了院级管理应当履行管理、指导、服务三个职能的工作思路,介绍了具体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院系两级管理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情况与新问题
(一)体制改革不到位,职能分工不合理
因为受固有管理模式和所谓稳定需要的影响,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体制上仍然没有摆脱“一刀切”的格局,在学生工作的运行上仍采取学院党委一学生处一系团总支一辅导员一班级这样一个系统,在学生管理职能划分上,既不够清晰也不太合理,限制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二)管理观念陈旧,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缺乏创新
当前,许多学生管理工作者还没有完全摆脱原有体制下管理观念的束缚,在教育、管理与服务,学校、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认识上,仍然还是采取“我管你听”高压式的行政管理模式,即管理者单纯依靠自己的经验,行使校方赋予的权力的以命令型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这种压制性的管理模式主要取决于管理者个人的经验和学生被“驯化”的程度,过分强调行政本位或制度本位,强调权力意识,凸现管理权力、地位的重要性,这样传统的管理方式容易抑制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学校活动中缺乏决定、选择权,不利于学生成长和社会进步。
(三)院系二级的工作职责不够明晰,不适应新形势下对学生工作的要求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由学校学生处统领,导致学生处的职责过多,往往将相当部分的过程管理集中在职能部门,管理重心并末真正下移,以致造成“会议多、下达任务多、学院请示多”的现象。结果是系部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挫伤,不能适应新形势对学生工作的要求。
(四)缺乏规范的学生工作绩效考核体系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对职能部门和学院整体工作的考核评估,缺乏对已有目标的考核制度,即使有工作绩效考核体系,但是在执行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性,普遍存在赏罚不明、责任追究不力的问题,结果是“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等现象出现,缺乏激励竞争机制。
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下做好学生工作基本原则
(一)确立科学的学生管理原则
应辩证地认识和理解“责、权、利”的关系。随着院系二级管理机制的逐步实施和“责、权、利”重新分配,站在学校层面既要规范管理行为,又要进行有效监督,更要进一步明确职能部门、系部的管理及工作职责。作为系部要充分调动本部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自主权,简化工作程序;学院职能部门要切实将日常工作管理重心下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二)明确目标和管理原则
学校职能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制定规章制度、履行服务职责、加强目标检查、监督和调查研究上来,逐步实现学院的管理模式由过程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学生处作为学院学生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在党委的领导下,对系部学生工作实行统筹调度;系部学生工作要根据学生处总体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作出决定,同时也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具体计划,做好具体工作。
(三)突出绩效考核、强化目标管理的原则
要积极调整高职院校组织机构和运行功能,建立功能完备、运转自如、灵活机动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应重视规章制度建设,确立学生工作总体目标、计划,加强对全局的宏观管理和科学调控。如制定院、系二级管理办法,明确权责范围,确立总体框架,对系部的职能、机构、决策机制和权限、责任予以明确;制定院、系二级学生工作管理办法,并建立起对系部学生工作的监督、制约、保障和奖惩机制及相关体系。
(四)建立配套制度、保证管理到位原则
学生工作实行院系二级管理,要重视改革的配套性和系统性。凡属于学院一级部门的职责不能强加于系部,同时系部的职能也不能随意上推。应全面梳理办事程序,明确工作规程,并落实职责部门责任,负责解释和协调二级管理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加上制度执行力度和工作督导力度,逐步建立规范、科学的两级管理体系,并使之科学化、制度化。
三、学生工作实行院系二级管理的措施与手段
(一)更新理念,建立全方位的学生工作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需要重新确立学生教育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学生工作的组织机构,形成以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和各系专职辅导员为主体,全校各部门和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全员化”学生教育管理的新局面,应充分发挥基层学生组织的作用,如学生会、团委会、团总支、学生社团、班级委员会等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力量。这样就可以建立一个内外协调一致,纵横交错的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学生工作新机制,对于实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下的学生工作的有效性,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明确职责,理顺院系二级管理的关系
作为校级的工作部门,首先要根据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制定出适合本校特点的学生工作规划、计划和政策;其次要协调好学院与社会、学院与其他兄弟院校、学院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再次要组织好必要的督导和检查工作,同时应根据各系部和广大学生的共同需求建立一系列直接面向学生的服务和指导机构,并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系部则要根据学院的总体要求,结合本系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特色和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系部实际的学生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学院应尊重系部,依靠和相信系部,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充分下放各种审批权和决定权,切不可事无巨细,干预太多,否则既会影响宏观控制,又会影响系部学生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重视配套改革,强化系部管理职能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面非常宽泛,具体事务繁杂,从招生、奖、贷、助学到就业指导,从日常教育到全面思想工作,从校园文化建设到学风、校风建设,从安全管理、宿舍管理到学生打架斗殴事件处理等等,几乎无不涵盖。在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下,学院学生工作岗位必然要减少,这样有限的人力和精力不可能涉及所有层面,这就要求在体制改革中,学院要重视改革的配套性和系统性,同时促使系部学生工作能在更加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中正常开展。强化系部级学生工作管理重点是强化系部在学生工作开展中的决策作用及其操作功能。
(四)建立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工作的有效性
建立行之有效的、科学合理的学生工作评价机制,是在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下提高学生工作效率的必要手段,也是衡量院系二级管理成效的重要指标。学生工作进行工作绩效考核实际上是对学院学生工作进行全面梳理、判断和认识,是评定优劣并以此作为奖惩的必要手段和依据。
在对系部学生工作进行绩效评价之后,还应采取有力的奖罚等激励措施,运用精神和物质的奖励手段,如设立“优秀学生管理团队”、“优秀辅导员”、“学生管理先进工作者”等若干奖项,对于学生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达到鼓励、调动系部学生工作管理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钱正明.浅议高职院系二级管理下的系部管理[J].才智.2008(11)
[2]王玉宝.高职院校建立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几点思考[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
[3]曾益坤,李峰.地方综合性高职院校实行二级管理的思考[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4]邹娅玲,王艳,王星,杨功楠.对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体制的探索与思考[J].经济师.2011(02)
(一)高职院校管理模式发展路径。目前,我国高校常见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校-职能部门的一级管理模式;第二种,校-院(系)二级管理模式;第三种,校-院-系三级管理模式。我国的高职院校多数发展的时间较短,大部分高职院校都经过了升格、合并、转制等发展阶段,建设初期基本都采用校-职能部门的一级管理模式。校-院-系三级组织模式,是世界大学体制的经典范式,大多数本科院校目前都采用这一模式,近些年高职院校虽然经历了快速发展的过程,学校和开设专业的数量、招生的人数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终究办学规模有限,综合实力难以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很难实现真正实体管理的三级管理模式,只有少数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高职院校采用这种组织模式,现有高职学院多采取二级管理模式。
(二)基本内涵。高职院校二级管理是在学校-职能部门的一级管理模式上设立二级学院,通过降低管理重心、调整学校与二级学院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将原有的以学校职能管理部门为主的管理模式转变成以二级学院为主的管理模式,形成学校制定宏观政策、配置教育教学资源,管理、协调、监督、指导二级学院工作,二级学院实现自我发展和自主办学的模式。高职院校二级管理的实施涉及到各类具体的管理工作,包括教学、党务、财务、人事、科研、学生管理、就业、继续教育等方面。不同的管理工作因为管理对象的不同,存在不同的管理机制。
(三)特征。二级管理体制相对于以往集中管理体制,在校院二级建制的基础上,赋予二级学院一定的职责,并根据职责的需要赋予一定的权力,使其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呈现以下特征:第一,二级学院主体地位相对独立。在学校授权和资源配置基础上,二级学院拥有自己的发展权益,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第二,二级学院管理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在职责范围内,二级学院事务由党政联席会议、院务会等决策机制进行管理,自我监督,成为自主管理的主体;第三,二级学院管理创新性。二级学院不再依赖于学校的统一决策,而是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进行决策,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方面可以根据自己学院的情况设计发展思路,走自己的路,成为自我创新的主体。
(四)现状。随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院校主动适应社会、市场、学院发展要求,逐渐由一级管理转入二级管理,以充分调动办学积极性,激发教学建设的活力,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可以使院校二级学院拥有充分的自主权。这样提高了办事效率,减少了以往学校单一管理模式下的管理幅度大、效率低、权责不明的缺点,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学校因管理负荷过重而影响管理效率的问题,学校领导班子和职能部门可以更专注于发展的宏观问题;二是专业整合,二级学院综合实力逐步增强。由于重心的下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基层教师能够积极参与到二级管理过程中来,教师的专业建设、科研热情被进一步激发。但是,高职院校实行二级管理的可行性还要经过长时间的论证和研究,原因在于我国高职院校多为中专升格而来,二级管理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比如二级学院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不明确、二级管理的制度尚不健全,实施并不规范、二级管理的监督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等,这些问题必将影响二级管理的健康发展。
二、制约高职院校二级院系管理活力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二级学院管理主体地位不明确。校-院二级管理的实质是使学校原有的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学校宏观调控、二级学院管理为主体的管理模式,核心是调整校院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目前,学院二级管理存在主体地位缺失现象。在校院职能分工和关系的确定上,还需进一步明确。在校级层面上,学校的相关政策、运行机制还没有体现二级管理的特征,对学院的管理仍沿用传统的集权管理模式,还是习惯于布置任务,层层向下下达行政指令,学校职能部门和学院的职责划分不明确,责权利分离,管理效率低下;二级学院还没有成为教学资源的实体,学校资源分配还存在着畸重畸轻的不公平现象,还不能充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学资源,长期的一级管理模式使二级学院在管理角色方面形成了定式,很难马上转变。造成以上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学校体制改革不到位。学校的二级管理还只停留在框架的设计上,没有配套的体制、机制来推动和运行,二级学院仍属于管理的“客体”,在管理中仍然扮演着办事员的角色;另一方面二级学院对自身管理的定位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工作独立性不强。在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对学校过多依赖的问题,遇到矛盾,有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推给学校,学院各种事情还要处处请示学校。工作还习惯于学校的推动,还没有充分理解二级管理体制赋予二级学院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以完成学校布置的基本任务为主,还不能很好地针对二级学院的特点和发展需求确定工作重心,工作缺乏自己的特色。自身活力的激发与释放是需要二级学院的领导班子在现有的制度和政策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大家在各自的岗位角色上发挥更好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二级学院自身的管理机制不完善
1、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有待提高。在二级学院设立之时,校级层面考虑了组织构架和人、财、物的分配,在制度建设方面出现有些管的过紧,没有二级学院的发展自由,有的方面出现缺失,而是把自由空间留给了二级学院,二级学院往往是边建设边完善,缺乏统一的制度设计和评价,这样可能造成管理中制度空白的情况。例如,二级学院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制度方面基本上是空白的。在二级管理模式下,人权、财权、物权下放后,如何用科学的制度有效地整合好这些资源,如何将管理体制改革与教育教学改革相配套,提高教学质量等都是二级学院必须面对的新问题。同时,学校要充分考虑到二级管理模式下,人权、财权、物权等核心部分权利的下发尺度,这个尺度是要依靠规章制度明确出来的,便于二级单位实施,而现实中出现的情况往往是制度有了,但是是模糊的,实施过程中的尺度是灵活的、可变的,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2、缺乏明晰的岗位职责。目前,高职院校二级学院的岗位设置基本可以满足管理需要,但实际管理过程中往往出现岗位职责不明确、一人多岗等情况,缺乏明晰的、符合二级学院实际情况的工作职责和办事规范,管理构架有待健全。由于学院在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缺乏自主权和主动性,内设机构和岗位设置不能有效地满足二级管理的需要,很难做到细化责任,落实到人,管理力量薄弱,使得管理人员职能目标界定不清晰,影响了管理效能的提升,最终将导致二级学院管理很多时候是忙于应付甚至陷入混乱之中。
(三)高职院校缺乏二级管理考核监督机制。当前,高职院校的二级管理体制中,学校层面相应的权力监督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在二级部门职责不明确的情况下,一方面职能部门为了不让管理权威弱化不断出台各种工作考核,比如教学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学生管理、科研工作、就业工作、校企合作工作等等,加大了二级单位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这些考核没有充分发挥监督功能,考核更多的是进行结果考核,监督是应该更注重动态建设的过程,虽然有很多考核已经向动态考核、过程考核转变,但是真正对二级单位的工作规范、人、财、物的管理还是缺乏一定的监督,造成一些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或者浪费。
三、激发高职院校二级院系管理机制活力的建议
(一)理顺二级单位与机关职能部门的关系。二级学院和机关职能部门关系的理顺是高效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二级单位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生成单位,承担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学生管理等各项工作任务。机关职能部门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同时也是服务保障部门,为二级单位自主开展工作提供政策保障与配套的相关制度。这就要求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准确自我定位,特别是职能部门要改变思维模式,在管理中增加服务意识。同时,也需要职能部门多深入二级学院了解实际需求,尽量避免工作中简单、草率的行事风格,很多决策实行“一刀切”效果往往不佳,职能部门应该更多地平衡好管理、服务和监督职能。
(二)完善高职院校二级管理制度体系。从强化二级学院制度建设入手,完善一整套内部管理运作机制。这其中包括二级学院人事管理、教学科研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实验室管理、党务和行政工作、学生管理、绩效考核与分配等系列制度,做到以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确保各项工作有据可依、规范有序。制度是二级单位工作良好运行的保障,特别是在二级学院成立之初,良好的管理体系制度的建立是对二级学院快速走上正轨的有力支撑,当二级学院稳定运行一段时间后,高质量的顶层设计是学院体制创新的内驱力,制度建设是规范保障。
(三)打造高职院校二级管理核心竞争力。现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首先要关注专业的改造升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是教育质量的提升,而教育质量的主要衡量指标就是专业竞争力。如何培育与发展品牌特色专业,如何以品牌特色专业优势带动辐射相关专业提升,是二级学院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同时,要考虑专业特点和学校办学方针的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要素,在管理中摸索出符合自己情况的发展之路,管理能力的提升也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做大做强基础后发挥自己的优势在管理中要紧密围绕基础工作和特色工作共同推进、相互促进的原则,走出一条特色管理之路。
(四)建立二级管理合理评价机制。二级管理体制中,校级的目标管理与二级学院过程管理的协调发展,需要通过调节和控制,评价机制有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对二级学院的考评机制;二是二级学院内部的考评机制,坚持能直接量化的量化,不能量化的以过程评价为主。这样,学校一级通过计划、指导、协调、检查、评估等调控手段推动二级学院的发展。二级学院应以行政权力和教学管理权力的行使为主,建成高职院校的基层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主体。二级学院的评价机制直接导致二级学院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我们应该在制定评价机制时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通过有效的评价体系既对教师、行政人员、教辅人员的工作起到监督、管理、评价,同时又要通过评价充分调动起每一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样才能使二级学院的发展走上良性循环轨道。
(五)建立二级管理特有的文化理念。在日常管理中主客体理念是否一致直接影响管理效果,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推行二级管理,关键是要创设良好的二级管理的文化环境,二级学院的领导层和普通教职工共同建立一种大家认同的文化。这种文化体现的是平等、公平、和睦、勉励、进步、关爱、帮助,文化的共同认同,文化氛围的形成会使管理的效益大大增强,要在日常管理中充分发挥党组织、工会、团委、关工委等组织的作用,也使二级学院的管理水平更具有艺术性。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各高职院校在运行机制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大多采用二级管理模式。本文对高职院校二级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二级管理,激发活力
参考文献
[1]陈向平.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与发展策略[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2014.3.
[2]宋丽娜.基于目标管理视角的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3.4.
关键词:二级党总支;组织工作;高职院校;策略
中图分类号:D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8-0038-01
一、高职院校二级党总支组织工作存在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二级党总支组织工作存在若干问题。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党政分工难。党政之间的科学分工和职能划分是理顺和搞好党政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在实际操作中二级党总支中党政分工过于困难,大多数行政领导一般都是“双肩挑”干部,既搞教学科研,又搞行政管理。有些行政领导不愿意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耗费在行政事务上,往往重视教学科研,对行政管理采取能推则推,顺其自然的态度,这种名义上的“双肩挑”,实际上是“单肩滑”,在党政分工上,有的领导以党政要分家为由,把行政管理工作推给总支。
2、运行机制差。高职院校二级党总支组织的内部设置及运行机制差。这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二级党总支组织的组织建设工作不完善;高职院校二级党总支组织的成员进入工作与成员发展工作不完善;高职院校二级党总支组织工作缺乏创新性;高职院校二级党总支组织工作的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较弱。
3、履行监督职能难。高职院校二级党总支组织的成员进入工作与成员发展工作不完善,党总支组织的成员进入制度不完善,且组织内的监督、教育制度常被忽视,所以导致履行监督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二级党总支组织工作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分析高职院校二级党总支组织工作存在的若干问题,可知其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的。
第一,高职院校二级党总支组织的内部设置按照院系划分来构成的,这较为传统,这种划分与学生发展不符。
第二,外来文化、互联网等的影响使得部分党组织成员的思想略有动摇,并且党总支组织思想教育制度未能有效的落实。
第三,党总支组织主要由辅导员和部分学生构成,其日常工作和学习分了一定的精力;党员教育制度等制度虽然相对较为完善,但是,所有的制度未能切实的落实。
第四,总支组织工作未能很好的了解大学生发展状况,且整个组织缺乏自我党性的锻炼,不能很好的开展自我教育;加之,党总支组织成员越来越多元化,各个学习段的党总支组织教育工作缺乏衔接性。
三、高职院校二级党总支组织工作发展策略探索
1、优化高职院校二级党总支组织成员进入。优化高职院校二级党总支组织成员进入,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四点:第一,通过团组织推荐的方式完善党总支组织成员的选拔。第二,通过多样的教育方法与丰富的教育内容对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进行有效的教育与培圳。第三,在书面考核的基础上加入实践考核等多样的考核方式,完善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选拔。第四,做好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的衔接工作,做好中学至大学的党组织培养工作的衔接工作。
2、优化高职院校二级党总支组织建设。优化高职院校二级党总支组织建设,具体做法包括以下三点:第一,通过具体的思想教育,建立思想教育档案,完善思想教育考核等方式优化高职院校二级党总支组织的思想建设。第二,通过完善党组织内的权责制度,完善各项资源配置等诸多方式优化高职院校二级党总支组织的组织建设。第三,通过完善党员发展流程,设立具体工作监督制度,调整奖惩制度等方式优化高职院校二级党总支组织的制度建设。
3、创新高职院校二级党总支组织工作。创新高职院校二级党总支组织工作,具体可以从四方面开展:第一,在党总支组织工作协调方面。第二,在党总支组织具体活动模式方面。第三,党总支组织成员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方面。第四,党总支组成员与其他普通学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方面。
4、高职院校二级党总支组织工作形成规范的内部设置模式和多样的方法。高职院校二级党总支组织工作形成规范的内部设置模式,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四点:第一,形成三级管理的模式。第二,形成党员责任区制度。第三,形成班级内的工作模式,公寓内的工作模式,社团内的工作模式。高职院校二级党总支组织工作形成多样的方法,具体通过五步进行:第一,进行具体工作的详细分析。第二,进行具体工作的有效策划。第三,进行具体工作的落实与执行。第四,进行具体工作的检查与修整。
5、高职院校二级党总支组织工作形成具体模型。高职院校二级党总支组织工作形成具体模型,具体为:一方面,形成规范的内部设置模式,包括设置的基础与设置的具体方法,其中设置的具体方法包括三级管理模式与组织员模式,责任区制度,班级、公寓、社团等工作模式。另一方面,明确具体工作方法,包括确定工作内容和方法,其中方法选取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同时,形成个性化与区别化的具体工作模式,这需要基于总支组织的实际情况、基础工作现状、学生特点等多个方面内容确定。
参考文献:
[1]杜军.高校学生党支部制度建设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
[2]夏威.高校学生玑级党支部建设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
一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每年的招生数量不断提升,使高职院校在整体教育行业的地位不断提升。但是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其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1]。高职院校在职业教学过程中,其定位以向社会输送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第一线人才为发展使命,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以立德树人为发展理念。这样一来,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办学过程中,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要注重就业为导向。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办学理念贯彻落实不到位,并没有真正实现其发展目标[2]。关于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内容:
二管理理念滞后
高职院校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由于自身观念存在一定的问题,并没有意识到教育管理机制的重要性,从而导致教育管理理念以“管理”为中心,缺乏对思想教育的重视,缺乏对学生思想进行有效引导。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不能够开拓管理视野,把握教学创新,进而导致相关方法存在较大的缺陷。我国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虽然意识到了就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单纯地以就业教育为主,势必会忽略思想教育,使高职院校学生不能够对自身进行有效地职业定位,缺乏一定的职业道德素质,这样一来,势必会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和进步[3]。
三教育管理机制存在较大的缺陷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机制与办学理念存在密切的联系,由于办学理念未得到有效确立,这就影响到了管理机制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重点在于思想规范,让学生能够实现自身的管理和约束。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注重约束,对内缺乏思想引导。对学生管理过程中,注重考虑到学生行为因素,忽略了学生思想问题[4]。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其外在行为受到了较大的约束,但是其思想并不认同高校管理,从而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无法得到有效发挥,从而导致学生对自身认识存在较大的不足。学校教育管理,以“服从性”和“计划性”为主,导致学生个性受到较大的约束,想要激发学生创造能力,将无从谈起。这种发展模式下,人才培养缺乏能动性,导致学生只是对书本知识和现有技术手段进行学习和掌握,不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难以实现对技术和知识的创新认识[5]。
四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不顺畅
赵秋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和重要标志,本文以我院示范建设以来所做工作为基础,对于专业建设情况做了深入的调研与研究,在分析了具体管理制度的做法及路径的基础上,试图提出如何加强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的思路与举措。
关键词:专业建设;成效;举措
一、专业调整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我院将原有的近80个专业(方向),整合形成了21个专业群;后面几年又根据每年的专业就业调研与招生专业的调整对专业群进行微调,但基本保持20个左右的专业群、70个专业(方向)的结构模式;到了,学校根据市场需求以及校内专业群与专业带头人聘任的要求又进一步梳理了专业群,保留了部分面向同类行业职业技术领域岗位群的专业群,并拆分出来部分独立的专业,以专业群和专业共存的方式设置学校的专业布局;根据专业与产业链对接的原则,梳理为17个专业群,47个专业,74个专业方向。
结合国家示范建设要求,在版人才培养方案完成一个周期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基础上,形成了2008版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又一轮实施以后,在20又制订了更加实用和操作性更强的版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完成了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单元设计;在,各院系根据专业群建设模式结合20学分制管理制度,又制订和完善了2012版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专业建设的成效
在重点专业建设方面,这些年,除了5个国家示范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软件技术、国际贸易实务)建设外,我院还高度重视省级品牌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及特色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商务英语、应用电子技术、国际贸易实务、数控技术、物流管理、软件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动漫设计与制作)的建设工作,为此,教务处和人事处共同制定了国家省校三级重点专业推举遴选办法、专业负责人选聘、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制度,使得建设的目标、思路、计划和任务落实到相关二级院系及负责人,并且与财务处共同制定专业建设所需的资金的配套及使用管理规定,从人、财、物几方面提供了保证。经过几年建设,省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各项建设工作均取得了较好成绩,带动学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等方面效果明显。2012年又申报成功了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群、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共4个省重点专业群。
三、专业建设的举措
1.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①确定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调研工作,以近三年学生就业岗位的数据为基础,结合长三角及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学生就业岗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同时认真听取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对各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服务面向予以更加清晰准确的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为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奠定良好基础。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制度和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利用政策吸引行业内知名企业及技术型小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聘请行业企业管理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探索校中厂、厂中校及企业“订单”式培养机制。③实施学分制。江苏省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均已经实行了学分制,这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体现了能力本位的思想,突出职业教育快速反映市场变化特色。而根据专业技能要求,建立与学分制相衔接的课程体系是推行学分制的根本保证。这样就能够体现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性、开设课程的多样性、教学进度的灵活性、专业的交融性等特点。同时要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学运行制度,加大学生选修课比重,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通过进一步推进选课制与学分制改革,积极而稳妥的扩大学生自由选择专业、课程的范围,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环境。④构建递进培养学生能力的实训体系。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一般适宜采取“分层培养、层层递进、逐步提高”的形式,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训练、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和生产性实训等一系列“递进式”校内实训模式,是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途径。
2.深化课程内容,推进符合各个高职院校学情的教学方法使用。特别要加大专业课程改革的力度,将职业标准、用人单位对于高职学生的素质及专业实际要求融入课程教学,投入人力财力建设每个专业的若干门核心精品资源共享课。在建设中一定要让教师和学生使用,形成边建设边使用、边使用边建设的良好局面,在建设的过程中加强过程监控、年度检查制度,注重实效。
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充分利用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等切实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以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高职高专大学生技能竞赛项目为参照,结合企业实际产品设计制作实际,开发适合教学的综合实训项目,建立和完善这一不同于理论教学的综合实训项目的管理制度;针对年轻教师,开展讲课比赛、教学法观摩活动,全面提高所有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及授课水平。
3.提高学生技能大赛能力水平。高职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技能大赛水平的提高是目前各个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综合实训课程、各级竞赛等途径建立多样化的实施体系,多层次、多方位地开展此项工作。①将项目引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以教育部及江苏省组织的各类高职高专大学生技能竞赛项目为引领,按照人才培养和能力形成的一般规律,分学年将这些项目引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开发出符合学情的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形成学期递进的实践体系。②针对不同层次的全体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校内各类竞赛活动。针对各类技能竞赛项目,在各个二级院系建立学生技能大赛基地,开展校内外竞赛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全国竞赛奠定良好基础。③学校政策支持。学校层面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技能竞赛基金,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技能竞赛管理制度,项目运做流程,负责人激励机制。结合学分制建设,重点扶持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职高专大学生技能竞赛,通过奖励学分、免修专业技能综合实训课程等方式,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竞赛,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技能竞赛锻炼平台。
4.提高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建设水平。专业教学资源是这些年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衡量一个专业实力和影响力的具体体现。为提高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的水平,一定要整合院校、行业企业各方面的优势,由教务处牵头成立专业教学资源开发团队,研究制定教学资源建设标准,形成相关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良性发展机制,供全国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借鉴教改经验进行成果推广。
5.积极进行管理制度创新,提高教学运行的效能。在建设项目繁多和艰巨的情况下,更加需要加强教学规范化建设,只有建立起高效、规范、有序的教学运行机制,规范教学运行流程,优化教学程序,才能够进一步完善教学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各项教学工作的规范化运行。
四、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的专业群及专业布局比较清晰,结构合理,带头人(临时责任人)明确,但在实际教学与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为了顺应市场就业需求或者顺应高考生的报考心理,招生时的专业名称不能完全按照学校实际建设的专业(群)名称进行设置,这就导致了实际教学专业与建设专业名称上或者内涵上的差异。为了解决此问题,应该在工作中采取以下措施。
1.行业特质明显、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专业亟待加强建设。要突破现有体制机制的约束,选择一两个专业作为特区,大胆探索。全校上下要对于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帮助解决,多一些支持和出谋划策。
2.加强师资培训,促进专业建设。学校经常性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师资培养与培训,但参与人员、参与项目、培训内容上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需要更加明确,培训以后的带动作用要看到效果。
3.正确处理项目建设和常规教学之间的关系。每个高职院校这些年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项目建设,人力、精力、财力也投向了项目建设,相应的常规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弱化的倾向。面临这种两难的选择,我们确实需要探讨出通过项目建设推动教学工作的良好运转的机制。
4.正确处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项目管理模式之间的关系。在专业建设中采取的自上而下的项目推动模式,力度大,能够统筹管理,随着各个项目建设的验收成功,这种自下而上能够发挥专业团队积极性,能够做出有深度、个性化项目的模式也显露了其另一方面的问题,各个专业之间的个性出现了缺失,老师们出现了等待学校给出“项目模板”的状态中。我们需要找出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大型项目采取自上而下的模式,而课程、教材、综合实训项目等采取自下而上的模式,有些项目要两者结合。
五、结语
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除了本文所论述的内容之外,其内涵和范围还有更广泛的含义,其中包含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建立、教师队伍培养、实验实训基地及条件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等方面。无论如何,在建设的过程中本着根据各个高职院校专业实情和学生特点出发,是做好专业建设的前提,而最好的衡量标准就是培养的学生对于社会的贡献度。
参考文献:
[1]姚寿广。示范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查建中。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仪器设备是医药类高职院校实验实训教学过程的重要保障。近几年,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投入,地方类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数量及种类逐年增多,仪器设备维修工作成为设备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因此,研究医药类高职院校仪器设备维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实现对医药类高职院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的有效管理,优化仪器设备维修管理机制,使其发挥最佳效益,已成为研究整个高职院校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以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从2月被教育部批准成为医药类专科层次院校,近几年,学校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工作,通过中央财政专项实训基地建设、省财政专项等项目对实验室的建设,每年在仪器设备方面的投入在400万左右。到目前为止,学校拥有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总台件数6300余台(套),总值5000万元左右,其中10万元以上的大型贵重仪器已达130台件。同时,仪器设备故障等问题也随之加大。为逐步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学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在仪器设备维修管理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本文在此介绍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仪器设备维修管理等方面的一些经验。
1 设备维修管理渗透入计划采购环节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购置,轻维修;重使用,轻管理”的思想,在仪器购买过程中,存在“负责买的不负责用,负责用的没有参与到购买中”[2]。一般情况下,每一单采购项目都会有很多同类产品,即使把需要采购设备的技术参数都报上去,设备的细节问题也有很大的差别,只有真正使用的人才清楚哪些设备是实验室所需要的。加上招投标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导致质量不过关、型号参数不准确,以致后期维修工作量大大增加。
针对以上情况,首先,学校对仪器设备的采购由各相关实验室的实验员上报,因为只有平时使用仪器设备的教师才知道哪些品牌的设备质量更过关,哪些设备参数更符合实际所需;其次,在招投标的过程中,跟经销商谈妥,尽可能地延长仪器设备的质保期以及定期回访、上门维修、跟踪服务等要求。
2 采用高效率的仪器设备报修、维修等动态化的信息管理软件
首先,高职院校在仪器设备管理方式上以手工填写、审核签字为主,辅之Excel、Word等简单的办公软件。这种方式使得维修申请费时费力,各种信息反馈严重滞后,维修工作容易变成“马拉松”,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
其次,维修过程没有可靠的数据传递办法,信息随时间流失严重,最终报销时极有可能出现发票与维修设备不能对应的状况。
再次,缺乏动态化管理手段,实验管理人员不能随时了解设备维修进度,也不易统计和分析历史数据,影响了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需建设一个符合管理流程的设备维修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动态化管理[3]。为切实提高仪器设备维修工作的效率,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维修服务流程上以实验设备维修管理系统工作流程为基础,以维修单为主线,将整个维修流程合理整合,有效提高维修工作效率。管辖各实验室的教师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报修设备:网上报修和电话报修。
另外,绝大部分高校都已经有仪器设备管理系统,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用的是北京化工大学开发的“高等院校仪器设备管理系统”,将仪器设备管理系统的数据导入到仪器设备维修管理系统,维修管理系统里能反映出该仪器设备的质保期、经销商等信息,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员只需通过网上报修或电话报修的仪器编号一查,就能确定该选用哪种方式进行维修,并同时下派维修单。
3 通过维修方式的创新来解决维修中心和专职的维修人员不足的问题
由于办学基础等问题,高职院校往往没有专门的常规仪器设备维修人员,更没有维修中心,维修工作往往处于半瘫痪状态,很多时候会产生显得置之不理的现象,势必影响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目前,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也没专职的仪器设备维修管理人员。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学校对仪器设备的精密程度、损坏程度、故障情况采用多种维修方式,如聘请社会上的专职家政维修人员,一般此类人员具有相应的职业证书,以维修学校常规的小型仪器设备,如水浴锅、循环水泵、电炉等;对学校制药生产的实训教学设备,聘请宁波当地制药企业的维修人员,来校定期保养设备;对分析类的精密仪器设备,直接联系厂家上门服务;还有些针对性强、易运输的.仪器设备,打包快递邮寄给厂家维修。通过寻找不同的维修方式来解决学校缺乏专职维修人员这一基础问题。
4 以提高实验人员的积极性来保障教学仪器设备完好
仪器设备在使用、维护、管理等方面的不科学和实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比较容易造成仪器设备的故障现象[4]。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因此,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会采购、建设一些跟企业相接近的实训生产线设备。这些实训设备跟普通的教学仪器有所区别,需要定期开机、定期保养、定期检验等,如果没有进行定期磨合,或过度使用,极易造成设备故障。另一方面,实验人员缺乏用正确的方法去操作仪器设备,以及一些不规范的操作方法也会增加仪器设备的故障率。
为此,学校专门制定仪器设备方面的规章和档案制度,以及实验人员的上机考核标准,通过制度和设立门槛来提高实验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在寒暑假期间,让实验教师来校定期维修保养设备。另外,对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使用人员采用送出去培训的办法,通过学习和实践,切实提高专职管理人员的个人业务水平。
5 按要求配套仪器设备维修经费
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一般仪器设备的维修维护费用要占到总值的6%左右[5],很多高校的维修维护仪器设备经费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往往使得维修经费不足,造成部分仪器设备维修延误,从而影响实践教学。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对仪器设备的维修工作比较重视,每年年初制定学校经费预算,仪器设备维修经费维持在20万元左右。从近几年仪器设备维修情况来看,维修经费还算比较充裕,能保证实验实训教学仪器设备的正常顺利运转。
仪器设备维修是一项艰苦、细致而又繁琐的工作,也是实验室一项经常的、不可缺失的重要工作。高职院校的领导、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切实转变观念,提高对实验实训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的认识,必须从各个环节高度重视,才能适应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保证学校实验实训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实现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柴黎,姚秀芳.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维修管理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6(3):173-174.
[2]熊梦辉,夏琼,刘宏.医科院校实验室设备的维修管理[J].中国医学装备,,4(5):30-31.
[3]王正聪,马升灯,沈水富.网络环境下设备维修的动态管理[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9(3):356-358.
[4]李宇红,阎超.高校实验室设备维修管理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3):19-20.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平等性增强了高职学生的成才欲。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和自身学历的不足, 使高职学生普遍感到了压力, 意识到只有刻苦学习理论知识、加强技能锻炼, 将来才能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学生也存在消极的一面, 突出表现为部分高职学生辨别是非能力较差, 思想认识水平较低, 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成熟;心理较脆弱, 耐挫折能力较弱, 遇到困难或挫折, 很多学生不知所措, 个别甚至走向极端;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教导和职能部门的管理, 持厌烦甚至逆反心理。
二、激励机制的基本概念
(一) 什么是激励机制
激励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 通过影响人的内在需求或情感, 引导和维持某个人或某个团体活动的一种过程。它主要激发人的动机, 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 鼓励人充分发挥内在的动力, 朝着所期望的目标, 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这个心理过程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 是一种心理相融的过程。有效的激励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引导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和需要而奋斗。因此, 激励机制是一种组织行为, 更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有效机制。
(二) 激励的理论和方法
现代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以人们的心理过程为研究对象, 从不同角度对激励问题进行了比较具体的研究, 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理论。这些理论有较强的应用性, 对高校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的激励机制的构建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其中, 主要的理论有以下几种。
1. 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 主要论述了需要的内容和结构。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归纳为由低到高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这五种需要基本上反映了在不同文化环境中人类共同的特点。这五种需要是由低到高排列的, 并逐层递进式地发展, 但在一定时期内, 对每个人来说, 都有较为重要或较为强烈的优势需要, 它起着重要的激励作用, 它在得到基本的满足后, 就成为非优势需要, 不再具有激励作用。另外, 高层次需要是行为主体内部需求的反映, 这些需要的满足对人的激励作用更大, 也更持久。
2. 目标设置理论
美国马里兰大学心理学教授洛克通过研究发现, 大多数激励因素都是通过目标来影响动机的, 如奖励、工作评价与反馈、期望、压力等, 甚至成就感和责任感都要通过目标的达成满足个人的需要。因此, 重视目标和争取完成目标是激发动机的重要过程。目标设置理论从研究目标本身的难度与明确性等特征开始, 以后逐步扩展到从实现目标的整个激励过程中, 揭示设置目标的心理效果。洛克等人提出了一个目标设置的综合模式, 特别是有一个心理循环:目标导致努力, 努力创造绩效, 绩效增强自尊心和责任心, 从而产生更高的目标。这样循环往复, 带动人们不断前进。
三、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运用
(一) 目标激励模式
当一个人树立了明确的奋斗目标时, 就会投入更多的精力以实现这一目标。心理学研究表明, 目的性行为的效率要明显高于无目的性的行为。对于高职学生而言, 当他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或是近阶段的奋斗目标时, 因内心的成才欲望而激发的学习动力才会更强大更持久。在帮助学生确定目标的时候, 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目标的正当性, 即这个目标是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 同时也是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其次是目标的可能性, 如果这个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不大, 或者是需要经过漫长的努力才能实现, 学生极有可能中途而废, 而激发不起奋斗的动力。最后是目标的挑战性, 即这个目标不是唾手可得的, 而是要经过相当努力才能实现,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但学生工作者需要注意帮助学生分析自身优势和劣势, 制订学习计划, 划分学习阶段, 使得目标的实现更加现实。
(二) 团体激励模式
团体激励是通过团体规范来约束学生、用团体期望来激励学生的一种方法。团体规范是团体成员认为合情合理的、易接受的行为规则。团体总是向个人施加压力使其服从那些超出个人可能理解的普遍团体规范, 因此, 团体与个人的相互作用能够深刻地影响个人的观念和态度。团体激励正是通过建立良好的团体规范来管理和教育个体的。在大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团体激励主要是通过建立良好的群体, 如宿舍、班级、社团乃至整个学校的校风和学风来实现的。如果一个班级中大多数成员都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就会逐渐演变为团体的规范, 即良好的班风、学风, 而良好的班风、学风又会反过来影响班级中的每一位同学, 使他们共同进步。
(三) 榜样激励模式
榜样是一面旗帜, 为人们的奋斗指明方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平时的学生管理中, 应注意发现榜样, 培养榜样, 宣传榜样。大学生思想相对独立, 有自己的是非观, 在选择榜样的时候最好选择学生身边的榜样, 挑选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者加以宣传, 他们的理想是什么, 他们是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 如何为之奋斗的。由于学生生活、学习在一起, 学习环境和经历基本相同, 学生中的榜样为学生所熟悉, 因此更具有可比性, 更易为其他学生所接受, 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四) 危机激励模式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 危机激励模式越来越多地被运用。我国高等教育渐渐进入大众教育阶段, 大学生的就业岗位逐年相对减少, 大学生早已供大于求。面对这样的现实, 需要激发大学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勇于面对现实, 抓紧时间, 把握机会。但在运用危机激励时要注意适度, 树立学生的信心, 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优点, 度过危机。
(五) 信任激励模式
高职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反叛意识很强, 他们非常希望能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尊重和信任, 所以学生管理工作者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主见, 而且要充分地信任他们, 使每个大学生都感到自己受到关注, 得到尊重, 觉得自己是重要的、有价值的, 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激发其自主向上的积极性。另外, 参与感能给人一种成就感, 这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高职院校应让学生适当地参与日常管理, 将学生关心的有关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 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荣誉, 是同学、老师的信任。这既能起激励作用, 又能锻炼、培养学生骨干, 使其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实现自身的价值。
四、结语
21世纪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正在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阶段迈进。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 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发展的巨大机遇。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在机遇背后面临着考验, 能否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 是高职院校能否抓住机遇的关键。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专业素质, 还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在学生管理过程中, 高职院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 以柔性管理为主, 适当采取激励教育模式,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增强自信心, 激发积极向上的潜能, 走上成才之路。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涉及生活、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 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激励机制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建立和巩固自信心, 展现自身价值。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激励
参考文献
[1]刘守伟.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6, (9) .
[2]朱飞.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 2006, (12) .
[3]应巧雅.浅论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文教资料, 2009, (9) .
李勇
(湖南长沙410114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
摘要:本文就加强高职院校贫困生勤工助学工作的实践与探索,分别从强化制度建设、推行多层次设酬、完善岗前培训机制、信息网络运用能力培养、科学创建人才信息动态管理模式、研究创建多种助学基金、尝试基地化,实体化建设拓展多方位资助渠道等七个方面,重点阐述了高职院校开展贫困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新要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生勤工助学工作探讨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高职院校贫困生人数逐年增多。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5%~3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比例为8%~15%,而在高职院校,贫困生问题更为突出。加之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来源于农村、边远地区,其中多子女上学、双下岗职工、离异、父母年老多病或去世等家庭情况比例也很高。近两年的有专家调研表明这一比例已近30%。众所周知,一个家庭为了保证孩子上学,常涉及亲属、乡邻、好友等很多人员,一旦学生因缴不起学费而辍学时常牵动众人心。辍学的学生流入社会,常常也是一种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在这种背景条件下,开展好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勤工助学工作将是建立现行贫困生资助体系的一种实践探索。在今后较长时间内,解决好高职贫困生问题将成为维系高职院校校园稳定的重要工作之一。不仅如此,就新世纪、新时代对青年大学生的素质要求来看,加强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勤工助学工作,把勤工助学工作变成培养、锻炼、提高贫困生素质和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勤工助学制度建设,建立有效评估、监控机制
经过近几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国已有一些高职院校制定和完善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贫困生勤工助学管理制度,使勤工助学管理工作逐步走入科学化、规范化,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学校制定《贫困大学生勤工助学管理规定》,在贫困学生勤工助学岗位设置、上岗申请及审批、工作考核及报酬等方面都作出详细规定和要求。
2、学校制定《贫困大学生勤工助学聘任上岗制度》,通过个人申请、系部筛选、学生处复审等程序,选拔优秀的贫困生上岗。
3、学校制定《贫困大学生勤工助学岗位职责汇编》,让贫困学生明确勤工助学岗位要求,服从学校安排和组织管理,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4、学校制定《贫困大学生勤工助学报酬管理规定》。一些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并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以“奖、贷、助、补、减”为主的多元化资助措施,通过勤工助学活动等形式多方位地开展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5、学校建立科学有效评估监控机制。贫困学生勤工助学工作应将最终关怀目标体现在“育人”基础上,对高职贫困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工作后的效果进行科学有效评估才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好这项工作。
另外,笔者建议各高职院校还可以尝试在广泛征集学院各职能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建立贫困学生勤工助学工作评估体系,并把贫困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完成情况作为对学院各职能部门进行考核的重要指标。
二、科学合理设置岗位,为勤工助学提供空间
高职院校可以借鉴当前高校人事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合理设置一些劳务性岗位,多渠道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多方面、多渠道开辟勤工助学岗位。比如在学校的商业区开辟勤工助学基地,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设一些洗衣房、文印室、水果摊等岗位,这些做法在沿海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实施,且效果良好;减少临时工,多开辟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岗位;在校外开发勤工助学基地,把勤工助学和就业相结合起来,比如有少数高职院校给当地的多家用人单位发函,与多个点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解决不少岗位。针对家教需求量高的特点,各学院要建立家教服务部,学生处统一对外宣传,扩大家教的对外宣传途径。一些高职院校已经设置了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公寓楼、校园环境管理中心、餐厅等卫生清理工作岗位,并在有关行政部门、办公室设置一定数量的文秘性岗位。同时,为加大贫困学生参与学生公寓(宿舍)管理力度,优化育人环境,充分发挥青年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始聘用一些工作能力强、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担任学生公寓楼楼长、层长,配合楼管员建立“三长”(楼长、层长、室长)、“四化”(净化、美化、教育化、安全化)网络。同时从学生公寓学生楼长、层长管理模式试行、工作效果来分析,绝大多数高职贫困学生在生活上得到了资助、能力上得到了提高和锻炼,同时也有力地加快了高职院校“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的步伐。
一些高职院校在做好岗位设置的同时,合理划分贫困学生勤工助学劳动报酬发放等级。所有岗位针对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进行公开合理聘任,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尤其是特困学生具有稳定、可靠的经济来源,以顺利完成学业。
三、完善勤工助学岗前培训机制,畅通报酬发放渠道
首先,应抓好勤工助学岗前的招聘、培训工作。为提高勤工助学上岗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使更多的贫困学生能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每学年初对所有岗位进行重新聘用。严格按照“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优先录用”的原则,逐步开展招聘通知拟订、特殊岗位面试、学院公示、部分岗位岗前培训、上岗试用(原则试用期为一个月)等工作,做到选聘工作“公平、公开、公正”,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以得到资助。
其次,应完善勤工助学岗位考核办法及报酬发放措施。设岗单位带岗教师专门负责本单位上岗学生的考核工作,使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贫困学生能够及时、无误地拿到劳动报酬,可以提高贫困学生的劳动积极性。
四、精心构建校园网络平台,充分发挥信息网络作用
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站,可以做到信息共享、互补,走勤工助学信息化道路,网络成员可以通过网络博客、BBS、聊天室、留言板随时开展交流,总结活动,互通有无,对于整个勤工助学沟通工作也有很大的推进。网站开辟“招聘信息”栏目,为贫困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和勤工助学岗位,学生可以通过网上报名或直接与招聘方联系的方式进行求职,成为广大同学进行求职应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需要指出,高职院校创新现代办公理念,构造网络平台需要有一定的学校经费和技术支持予以保障。
五、构建人才信息动态管理模式,完善贫困生情况的反馈机制
一些高职院校开始建立了大学生勤工助学人才信息动态管理库,给每个贫困学生建立一个动态的经济情况档案,通过档案能够准确可靠地反映贫困生的情况,并根据贫困生状况的不断变化及时对其进行调整和补充。学校负责勤工助学的管理部门可以在安排勤工助学岗位时,将会根据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和要求从信息库中直接调取,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效率,产生最大效益,形成一个稳定高效的用人机制,这也值得我们去大胆尝试和实践。
建立高职贫困生档案,合理有效地使用贫困生资助资金。鉴于在发放贫困生资助资金中出现的不合理性,高职院校可以积极深入调查,除向政府部门调查外,尤其还要注意观察贫困学生实际生活状况,让辅导员老师和同班同学、同寝室同学确定学生的贫困度,在此基础上建立特困生、贫困生档案。据专业调查显示,有近65%的学生认为向贫困学生家长发函调查贫困生最有效,有近24%的学生认为学生班级或寝室同学提供情况确定贫困生最有效。而以往单用“手机、饭卡”等物质手段来确定贫困生,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再者将学校的困难补助,减免学费与学生的在校表现结合起来,对享受贫困资助的学生实施定期考核,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助学金、补助金能真正起到对贫困生的助学作用。
六、建高职院校的“勤工助学基金”,发挥社会助学作用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积极采取“奖、贷、助、补、减”为主的多元化资助措施;做好校级优秀特困生评定工作;督促学院专项困难资助经费科学合理的发放;深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划拨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争取为更多的困难学生加强国家助学贷款;积极扩大勤工助学设置面,开辟新的勤工助学岗位。助学贷款在校期间是免息贷款,是信用贷款,是国家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推出的有力政策,也是贫困生在校期间安心、努力学习的保证。
高职院校是全日制公办学校。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对贫困生和特困生进行一定的经济资助;对特困生由学院安排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学习成绩优异者,每学年可获得最高奖学金1000元至2000元。
勤工助学基金和社会力量设立的助学基金近几年正处在高等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阶段,许多高职院校都是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政策指导下新建的院校,本身正处于高速发展中,改善办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招聘专家教授等各方面的资金投入都比较大,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往往把主要精力和财力集中在省会的名牌高校,难以顾及高职院校。这样就很难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把学费收入的10%作为勤工助学基金,加上新建院校办学时间较短,学校的名气和影响在社会上都不大,很难吸引到社会力量来校设立各种助学基金,从而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开展。
七、探索尝试基地化与实体化建设,拓展多方位资助渠道
在当前形势下,“守株待兔”的方式显然已不能满足贫困学生对勤工助学岗位的需要,只有积极开辟能提供长期、稳定的勤工助学岗位的勤工助学基地和实体,才是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工作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要切实可行地推进贫困学生勤工助学工作,就必须摆脱零打碎敲的局面,形成一定规模,建立自己的基地,建立自己的经济实体,将勤工助学从校内推向校外市场。创建校内生产型、校内外合作型的勤工助学基地,创建具有法人资格的勤工助学经济实体,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逐步走向社会,寻求稳定的市场。从等待市场需求,变为主动向市场提供服务,达到学生数量大、渠道畅通、岗位稳定的效果。
建立勤工助学实体化基地。学院积极与实习单位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拓展校外勤工助学岗位:一是利用暑假组织部分贫困生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一般来说两个月的工资可支付贫困生一学期的生活费。二是组织有专业特长的贫困学生勤工助学,如有导游证的学生很受市内各旅游景点的欢迎;市场营销及医药护理专业学生在医药公司组织的医药商品宣传促销、社区保健知识宣传中也是优先考虑的人选。
八、结束语
最后,笔者认为各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好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科技优势、服务优势和学生的智力优势来共同开发贫困学生勤工助学的实体,以保障勤工助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在不增加投入的前提下,为贫困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为例加以分析
按高职院校专业考试改革方案建设原则,对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将以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为依据,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核心,采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课程结束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并重的,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时间与空间按需设定的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考试模式,努力实现多元化的能力考核方式,真正实践高职院校“厚基础、重应用”的办学宗旨.
作 者:陈凌白 石莹 作者单位: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辽宁,抚顺,113122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年,卷(期):2009“”(24)分类号:G71关键词:金融课程 考核方式 改革探索
【摘要】目前,我国各大重点高校的图书管理工作已经基本从过去的传统管理模式过渡到现代化管理的层面上,但是,国内各个高职院校的图书管理工作比起各个重点高校来说,仍然比较滞后。因此,高职院校的图书管理工作也需要引起各界图书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并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图书管理 专业化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245-02
一.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也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当代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环境呈现出与过去不同的状况。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征,将有利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图书管理工作,从而更好地完成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目标。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方面,表现为专业性较强。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足,但是,他们的专业性较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职院校重视实务知识的学习,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高职院校的目的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除了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之外,他们更加注重学生们对主干技术的熟练掌握和实际操作应用。
其次,由于高职院校担负着为本地区培养、培训各类高技能型人才的使命,所以在学科和专业设置上具有综合性。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不是单一的学历培养教育模式,而是培养和技能培训并举,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并存。应该说,培训是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类型高等院校的重要标志之一。
最后,高职院校重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人沟通、合作共事的能力。
二.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的图书管理工作
高校图书管理是高校实现完整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文献的储备中心,对于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文献查阅和资料收集有着重要作用。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并且掌握知识变化的新动态[3]。高校图书馆需要有效的管理模式,才能够更好的满足广大师生的知识需求,更好的为广大师生服务。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使得高校图书管理也走向科学的发展道路[4]。在面对新的管理需求的时候,高职院校的图书管理同样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技术,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提高高职院校图书管理的服务效果。那么,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的图书管理工作呢?
1.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专业化建设。
高职院校开展了大量的实验实训课程,因此,一方面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自己学校所设置的专业课程,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所需的专业书籍和相关资料。同时,图书馆内的书籍必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进行不断的更新和调整。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各种实验实训课之前,专业课教师应该避免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而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了解和学习有关开展各种实验的步骤和方法,调动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让学生们主动走进图书馆学习和了解相关专业的科学理论知识。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专业课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探讨和研究各种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使学生养成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来主动探求科学技术知识的良好习惯。
2.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化服务水平。
高职院校的图书馆也应该和普通高校的图书馆一样,实行信息自动化管理,实现文献的编目、典藏、借阅、检索的计算机管理。同时,这些系统要不断的升级换代,达到具有良好的业务管理功能,信息发布功能和读者服务功能。通过采用这些信息化系统,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应该实现馆藏书目信息、图书流通信息、新书订购和在编信息等的联机发布和查询,最终达到图书馆的各项传统业务工作自动化和网络化管理。馆内的文献采编、典藏、外借、阅览、书目信息和读者外借信息查询、校区间的通借通还、电子文献阅览与下载等各项工作均应采用计算机管理。
高职院校的图书馆还应该建立健全网站管理。随着网站建设的不断发展,其功能日益完善,服务内容不断丰富,为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等服务提供了优质的网络平台。高职院校的图书馆网络信息建设应该兼顾内部局域网与外网相结合的模式,为读者提供全面的借阅、检索及网络查询等服务,并实现了WiFi无线网和有线网双重网络覆盖。
此外,高职院校的图书馆还应该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快捷的网上检索、咨询、电子资源利用等服务,提供更深层次的参考咨询与网络信息服务。如WEB服务、OPAC(公共查询服务)、电子资源服务、馆际互借、文献传递、信息检索等服务。
3.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教育地位。
图书馆是大学校园中的三大支柱之一,图书馆在高校中的教育地位举足轻重,尤其是在一些重点大学,图书馆的教育作用必不可少。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图书馆的教育地位更加突出,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图书馆在校园中的教育地位,认识到图书馆的教育活动在高职院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紧跟是时代发展,开展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主题,比如,配合信息和网络时代开展信息素质教育,配合素质教育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和文化活动。能够开展各种层次和内容的读者教育工作。
总之,探讨和研究高职院校图书管理工作,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专业化和信息化发展。探讨和研究高职院校图书管理工作与校园文化,可以使图书馆更多地了解别的部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对图书馆的可能的需要,从而与之积极配合,提供文献资源的支持,共同把校园文化活动推向前进。总之,探讨和研究高职院校图书管理工作,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建设,对校园文化的发展,对学校良好风气的形成,对大学生的成才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二级管理机制的探索】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党员教育管理11-01
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11-02
高职院校教学秘书工作改进的思考07-07
高职院校的学生党支部建设07-14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论文05-29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论文07-20
高职院校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及途径论文10-08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论文07-18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07-08
高职院校学生诚信问题调查问卷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