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文化的精神内涵解释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麒麟文化的精神内涵解释(共7篇)

麒麟文化的精神内涵解释 篇1

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热播的电视剧《东京爱情故事》是笔者接触到的日剧中最早的一部,稍晚一些年上映的《爱情是什么》则是笔者接触到的韩剧当中的最早的一部,它们都成为了现在很多年轻人儿时美好的记忆,虽然那时还不知道爱情是什么,但就觉得这两部剧很吸引人,对于还没有接触过日本及韩国文化的我们来讲很新鲜。不知道这两部电视剧里哪个给其他中国的观众留下的印象更深刻。记得当时在国内的荧幕上能看得到的多是我国国产的电视剧,以及来自美国等欧美国家的电影,而来自亚洲其他国家的影视剧作品还不是很主流。

之后随着上世纪90年代初这股日剧热潮的隐退,韩剧在中国的电视荧幕上活跃至今,根据内容对韩剧进行粗略的划分,笔者认为其中主要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都市言情剧类,多以20集见长,如广为人知的《浪漫满屋》;第二类是家庭伦理剧类,比较长,能拍上百集,如早些时候的《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看了又看》到后来的《人鱼小姐》,这类作品多以家庭中的家长理短为内容,表现普通人的普通生活,表现家庭生活的温馨,并以此引起人们对家庭与爱的向往;第三类是历史类剧集,也比较长,如《大长今》等,这类作品多为励志类作品,通过故事主人公面对坎坷努力奋斗的故事激励在现实中的人们努力拼搏。

文章是讲日剧的,似乎没必要讨论韩剧。但笔者认为,相对于日剧来讲,中国的观众对于韩剧有着更多的了解,因为他们接触到的韩剧比日剧要多得多。要了解日剧,需要从日剧与韩剧的差异开始。目前国内电视台播出的韩剧中很多都是近些年拍的新作品,如2008年上映的《白色的谎言》,而播出的日剧很多都是与现在时间距离较远的年代的作品,如最近在中央电视台8套热播的日剧《庶务二课》以及其他的一些日剧,距离现在的时间差比同期在我国各大电视台播出的韩剧都长,形象地讲,只比韩剧《澡堂》剧拍的年代晚一二年。可见将日剧与韩剧在内容方面的差异抛开不论,从作品时间上的巨大差异可以看出我国日剧与韩剧的播出状况的巨大反差。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近些年来日剧好的作品太少了么?不是。而是由于日剧在上世纪90年代在我国的日剧热潮结束后就没有很好地发展下去,而是被韩剧的热潮所取代了。人们的注意力被转移到了剧情更贴近普通人家庭生活的韩剧上,并被其深深地吸引,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韩剧中有着国产剧没有的细腻和温馨,人们对于温馨的家庭生活的渴望在欣赏韩剧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从传播学角度看,这是韩剧能在我国荧幕上如此被追捧的重要原因。如果以内容对日剧也进行粗略的划分,笔者认为日剧主要有:都市言情类,如《唯爱》《萤之光》;社会类,如《白色巨塔》;侦探破案类,如《神探伽利略》《七个女律师》;励志类,如《料理新鲜人》;历史类,如《大奥》;以及家庭类,如《冷暖人生》。因此,从分类上看,日剧与韩剧很类似,都属于一般的剧作品类型,即二者主要的区别不是在剧集的类型上,而主要是在剧情的设置以及表现手法上。韩剧的立意大都比较简单,没有很深刻的思想,节奏比较慢,看的时候不需要专注地思考,也许从剧集开始就预示着剧集的结尾,但其中的种种琐碎的内容是吸引观众的原因。但日剧的立意比较深刻,剧集的结尾往往与观众想象中的不太一样。而且在看日剧时,需要必要的思考,有很多场景是让人意想不到的。

如果你是日剧的“新饭”,那么你被日剧吸引的重要原因里一定有日剧里多样的色彩以及温馨的家装。看过一些日剧之后,你会被日剧中更深层次的方面所吸引,这就是在这些剧情以及场景后面透露出来的日本文化。这里先不讨论日剧的内容取向与韩剧有着怎样的差异,而先讨论电视剧这种文化现象与一个社会甚至一个国家的文化有着怎样的联系。有句话大家都不陌生,“艺术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这句话很短,但很充分地表达了电视剧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其实电视剧这种文化现象是剧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种种状况进行选择及浓缩,提炼,升华之后的艺术品,或反映作者对于现实,对于人生的思考;或表达作者心中的某种渴望。作者创作时对于现实元素的选择与表达方式能反映出一国的社会文化状况。韩剧之所以多取材于家庭生活的琐事,是由于他们对于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间的地位划分的明显痕迹以及深刻的长幼观念造成的。同样是岛国,他们似乎没有日本以剧作表现出来的那种明显的危机感以及迷茫,而是更注重对于温馨的家庭生活以及浪漫爱情的追求。而日本影视剧则表现着一种对于现实生活的危机感。由于土地以及各种资源的匮乏等客观方面的因素影响着日本文化的发展,日本的影视作品反映着一种对于未来的危机感和严肃的思考,相对于韩剧的温馨,日剧则显得严肃些,这里的严肃指的是剧作的立意比韩剧的要严肃,除了展示美好的一面,也多出了一份对于现实的冷静和理性的态度。

提到日本文化,很多人都会联想起日本的樱花以及日本著名的“三道”,即茶道,花道,书道。这些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符号,而且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日本文化是比较讲究礼仪和心性的培养的。记得一位作者在文章里讲到,在看韩剧的过程中发现韩国人似乎很擅长把拉面煮得让人看着就食欲大开,而且吃拌饭的时候用很大的勺子等等,这些看似生活细节其实都是韩国文化的一部分,是韩国文化的符号。在日剧中,其实也处处体现着日本的和文化。比如在日本,下级对于上级或者新人对前辈所表现出来的以及所需要的尊重在中国观众看来可能有些夸张,但这正是日本文化礼仪的要求。类似的还有,在日本,人们在吃饭以前要讲“ぃただきます”这句话,意在表示要开始食用饭菜了,如果一家人从旧的居住地搬到新的居住地居住,一般都要送一些小礼物给住在新的居住地的附近的邻居表达问候,以及日本很有特色的建筑文化,节日文化等等,这些都是日本特有的文化符号,在看日剧的过程中就可以发现的,会觉得很有意思,很新鲜,处处表现出日本文化的精致和细腻。

然而,在通过日剧所表达出来的种种日本文化符号中,笔者认为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是日本文化中对于团队精神的重视以及敢于拼搏的精神的赞扬。日剧《医龙》刻画了一组为了成功实行一种高难度的心脏手术,对外面对强大的对手,对内顶着医院内部派系间复杂的斗争,无所畏惧,淡薄名利,冒着被开除的危险,苦心钻研医术,救助患者的可爱的医生们。在一次次的诱惑与考验面前,他们树立自己的信念,面对重重压力,团结一致,消除隔阂,学会信任为救治患者而努力。全剧透出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强大到足以撼动观众的心。在看过这部日剧后,真正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也许不是剧中医生那高超的医术而是这个医疗团队的团结一致的精神,这支团队中有从各个科室抽调来的最优秀的执刀医,麻醉医,内科医以及工学士,护理人员等,大家在一起,各自负责自己分管的工作,就像一部机器的一个个零件,为了机器能够工作而转动。在这样的团队里,人会有一种责任感,因为自己的队友都在努力,如果自己疏忽了,那将可能影响整个团队的成功,别人的努力可能就白费了。所以,为了其他的队友,每一位成员都在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从剧中每位医生坚毅的眼神可以看得出。正是这种精神帮助他们战胜了医术也很高超的对手。笔者猜想,作者想要表现的也是这种可贵的团队精神,它表达的内涵是即使在某领域很优秀的人,如果没有他人的及时有效的帮助也无法取得成功的含义。这是日本文化中比较看重的一方面,人们对于自己的约束感比较强,有责任感,社会成员的素质也比较高。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这种精神是很难得的。记得日本在早于中国很多年的时候就提倡并实行垃圾分类处理及循环再生以保护生态环境,这说明日本早在那时就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这种危机感转化为他们进行环保研究的动力,由于国家资源的缺乏,日本人深知资源的宝贵性,日本社会中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普遍较强,大家都很自觉。这也是团队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谈到团队精神就不能不谈责任感,日剧中也有表现人物强烈的责任感的作品,比如在2007年日剧《工作狂》中女主人公松方弘子表现出的对于从事的杂志社编辑工作的尽职尽责,为了工作,她甚至失去了男友的爱情,但她依旧热爱着自己的事业。虽然这部剧有些夸张,但却成功烘托出了人物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正是这种精神,使得日本这样一个地理环境,资源条件都不是很理想的国家能够高度发展,入列发达国家,能够在诸如电子业等世界尖端科技产业业绩不凡。

笔者认为这种对于团队精神的重视是日本的隐忍的处事态度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不强调某个人的成绩有多么的优秀,而要将团队中各个方面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这与欧美影视剧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那种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赞赏是不同的。比如,前些年热映的美国电影《蜘蛛侠》《金刚》等,都是表达出一种对于英雄人物及英雄主义的向往和尊重,虽然电影是科幻的,但确实反映出了这些国家的人们心中的对于个人表现的看重。但在日剧中,作品侧重的多是对于1+1>2的团队精神的赞扬,这是日本文化的特点之一。

此外,日剧中也表达了其他方面的一些人生道理。在《料理新鲜人》中,表达了生活中没有一件事是可以不用心的,不努力就能轻松获得成功的观点,大到经营一家企业,小到烹饪料理。不是用了心就一定能够成功,但如果不用心,就无缘成功。

笔者发现日剧中多从小处切入,与韩剧的琐碎不同,日剧虽也从诸如普通的工作,做饭,爱情,居家等的看似琐碎的场景切入,但能反映很多睿智的道理,多为对于现实以及人生的思考。没有美国影视剧中那些宏大的场面以及激烈的交战,但表达的道理并不琐碎。日剧主要以描写年轻人的生活及情感状况为主,笔者认为这对与他们同龄的中国年轻人来讲是有教育意义的,因为客观上讲,日本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比中国孩子强,在看到他们为了生存而努力打拼的场景后,中国的年轻人也许会进行一些有益思考。(下转第34页)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韩两国贸易结构和竞争力以及国际市场地位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并带来诸如巨大的贸易逆差等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深入研究中韩两国之间贸易结构的变化及竞争力的过去与现状,对未来两国贸易的互补与竞争关系予以展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贸易竞争优势贸易结构贸易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5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9-031-02

为了综合评价韩国对中国的贸易竞争力,首先考察以贸易竞争优势为中心的产业领域的动态竞争力的变化,然后再一同考虑市场显示比较优势和产业内贸易程度,以不同技术水平产品为中心,进一步分析韩国的产业品种在中国市场的哪一领域拥有真正的竞争力。

一、运用贸易竞争优势指数,评价产业部门的竞争力

贸易优势指数是在分析特定市场具有竞争关系的两国之间竞争力程度时经常使用的指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也称“贸易竞争力指数”、“贸易专业化系(指)数”(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它表示出口的相对比较优势,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系数越大表明优势越大。TSC综合考虑了进口与出口两个因素,是分析行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的有效工具,它能够反映相对于世界市场上由其他国家所供应的一种产品而言,本国生产的同种产品是否处于竞争优势及其程度。用公式表示为:TSCi=(Xi-Mi)/(Xi+Mi)。在公式中,X、M分别表示出口额和进口额,i表示某一国家的特定产业或某一类商品。如果TSC>0,表示该类商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具有贸易竞争优势,即其数值越大,优势越大。反之,如果TSC<0,则表示该国是该类商品的净进口国,该类商品的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处于竞争劣势。因此,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值位于只存在出口时的最高值“1”与只存在进口时的“-1”之间。

在[表1]中,TSC0和TSCt分别表示基准点及比较点的贸易优势指数。因此,出口主导产品群(竞争力加强Ⅰ组)的相关品种从基准点及比较点角度看,应均具有出口优势(即,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应大于零),而且其在比较点的出口优势度应大于基准点的出口优势度。同理,出口战略

产品群(竞争力加强Ⅱ组)虽然在其基准年度的竞争力较弱,但是在其比

韩国对中国贸易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分析

●任泽洙

(上接第31页)讲到这里,笔者认为,如果韩剧有人缘的原因在于它通过温馨或琐碎的点点滴滴,能够让人暂时忘记现实中的烦恼,那么日剧的魅力就是它能够使人认识现实,并引起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这并不是说日剧是过于现实甚至消极的,日剧中也不乏有很多场景是很温馨的,比如对于家庭生活的描写。但日剧中对于爱的表达是比较有深度的,往往能震撼观众的心灵。日剧的那种有超强感染力的精神,可以通过很多精心安插的情节,甚至是人物的一句台词,一个眼神以及剧中的配乐来表现。情节设置只是表达这种精神的方式,巧妙的情节设置是服务于作品精神表达的,是第二位的。在日剧《新娘和爸爸》中,女主人公的平时性格开朗的爸爸为了女儿的男友的父亲同意两家孩子的婚事,甚至给对方的父亲下跪,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仔细一想,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啊,笔者相信这种表达方式是作者对于人物内心感情的最朴素的方式了,朴素到没有任何的修饰。因此,从作品的立意高度方面讲,笔者认为日剧更胜一筹。

因此,笔者认为日剧所反映出的日本文化中的最值得肯定的方面就是高度的团队精神以及敢于拼搏的精神。如果只是为了娱乐而创作,那看过笑过也就忘记了,但很多日剧是在看过之后让人想再次欣赏的,因为观众追求的不只是剧中的某个场景,而是观众在看这部剧的时候的那种或被激励,或被感动的心灵的触碰;是被日剧的精神内涵吸引着的,其实也就是被日本文化的精神内涵吸引。剧是不同的,表达的精神含义也是不同的,但日剧吸引人的原因是相同的,就是它是有精神内涵的,并非空洞无物的单纯的艺术品,或者无厘头地高于现实,脱离实际,而是在以高于现实的方式讲述现实,并回到现实,引导人思考现实,有现实的警示意义和教育意义。

日剧是能够充分体现日本各个阶层和时代背景的一种文化内容,以文化产品的方式表达着日本社会文化的内涵。通过它,我们认识日本,了解日本,也思考现实,反思人生。

日本的文化是独特的,悠久,厚重;虽不夺目,但充满神韵,耐人寻味。笔者认为作为日本文化的表达者的日剧当中有很多优秀的作品是值得中国的观众一看的。在欣赏异国的人文风光,领悟日本文化的同时,在被其中故事勾起的某些记忆中,寻找心灵的净土。

《西游记》的精神文化内涵 篇2

【关键词】《西游记》;精神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西游记》作为和《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并列的四大奇书之一,一直以其幻妙多彩,引人入胜的神魔世界吸引着世人的眼光。同时它又是一部意浅而旨深的文学巨著,浅到一般的小读者均能阅读,深到虽专家学者亦觉其大旨难识。本文通过故事情节重新审视其精神文化内涵。

一、追求人性自由和人格尊严

《西游记》的题材来源于唐初玄奘只身天竺取经的真人真事,但在这个原本宣扬宗教取经故事的外壳里,却蕴藏着极富精神能量的内核——追求人性的自由。

孙悟空是这首自由之歌的主唱。它由仙石化育而成,是日月所感,天地所生。小说正是从这个石猴出生的神奇情节开始,进入了追求自由的故事。

孙悟空凭借智和勇发现了水帘洞,受到众猴的拥戴,做了美猴王,在仙山福地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他寻师访道,学得七十二般武艺,驾得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他到龙宫索要兵器,寻得如意金箍棒;为永远过“不受麒麟辖,不服凤凰管”的自由生活,他将冥间生死簿上自己的名字以及猴属一类统统勾掉。应该说,这些愿望和行为是十分自然和合理的。但是闹龙宫、搅冥府却触犯了神权的统治,从此开始了与天庭的对抗。直至被迫大闹天宫。

由于闹天宫的失败,孙悟空遭到严厉惩罚,被压在五行山下,堪称中国的普洛米修斯。为了重获自由,他作出妥协让步,表示皈依佛门,再修正果。但酷爱自由的本性始终没有改变,甚至可以说,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摆脱束缚、争取自由的过程。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中,写孙悟空误中观音的圈套,戴上了嵌金花帽。他的自由受到限制,对此心中不服,举棒要打唐僧。直到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孙悟空说得最后一句话是:“趁早念个《松箍儿咒》,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这重要的一笔,即将孙悟空酷爱自由的思想性格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不但自己要自由,也希望人人都能自由。

同样,在维护人格尊严上,孙悟空也始终执着而坚定。取经途中,他与玉帝、如来、观音、唐僧发生多边关系,但一直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尊严,甚至对他们多有不敬。在第三十三回《外道迷真性,无神助本心》中,他向玉帝借天,即说:“若道半声不肯,即上灵霄殿,动起刀兵!”从某种意义上讲,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的成功,是其人格尊严的胜利。所以小说借如来之口赞许孙悟空“隐恶扬善,在途中炼魔降怪有功,全始全终”,封他为斗战胜佛,头上紧箍“自然去矣”。这无疑是告诉人们只有英勇奋斗,付出代价,实现理想,才能获得自由和尊严。

自由和尊严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文化标志,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西游记》所体现的追求个性自由和尊严的精神文化内涵,既有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大自然和社会邪恶势力斗争精神的继承,又有对明代中后期出现的人性觉醒和个性解放的社会进步思潮的艺术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礼赞奋斗精神

《西游记》所取材的唐僧取经的故事本身就已经含有舍身求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火种。吴承恩将这个极富思想含量的宗教题材与神奇的孙悟空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小说富有鲜明而深厚的精神文化底蕴,闪耀着主张奋斗的思想光辉。

在取经路上,千难万险,孙悟空从不畏惧退缩,总是积极乐观,勇往直前。一听说有妖怪,唐僧落泪,八戒心惊,只有孙悟空非常高兴,认为是“买卖来了”。他以斗争为乐事,以斩妖除怪为乐事。第六十七回《拯救驼罗禅性稳,脱离秽污道心情》中,驼罗庄李老汉请他除妖,他朝上唱个喏道:“承照顾了!”猪八戒就说过:“听见拿妖,就是他外公也不这般亲热。”他不避艰险,不怕困难,明知山有妖,偏向妖山行。第五十回至第五十二回写他在金兜山和独角兕大王相斗。连战一天一夜,越战越强。就是吃了败仗,被压在三座大山之下,也从不气馁。小说写“他虎瘦雄心还在,自然的气象昂昂,声音朗朗”。即使是在狮驼山被妖怪装进阴阳二气瓶,几乎丧命的艰苦情况下,他也是怀着必胜的信心,充满着乐观主义精神,所以值日功曹、护佑诸神称他为“人间喜仙”。一个“喜”字,揭示出孙悟空最重要的精神品格,孙悟空正是在与妖魔无数次的惨烈斗争中,表现出嫉恶如仇、无所畏惧、见妖必除、除妖务尽的可贵奋斗精神,才获得了“斗战胜佛”这一名副其实的光荣称号。

三、渴望智慧的力量

作为在佛、道等宗教思想影响下的神魔小说,《西游记》还以其前所未有的艺术创造力,表达了人们渴望智慧和力量的文化心理。书中描写了无数神通广大的法术,威力无穷的法宝和巧妙绝伦的战术,均可视为智慧和力量的物化。如孙悟空有七十二般武艺,有善识妖魔的火眼金睛,有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还有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等。孙悟空在与形形色色的妖魔战斗时,无论多么激烈残酷,曲折艰难,最后的胜利总是属于他。原因就在于他不仅神通广大,而且足智多谋,战术巧妙,充满无穷的智慧。如第七十四回《长庚传报魔头狠,行者施为变化能》中,写在狮驼岭斗三魔,经过艰苦斗争才取得胜利,孙悟空事先做的调查研究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先变为一只苍蝇,飞到巡山的妖精帽子上,了解到一些情况;然后又变为一个小妖,谎称自己是新派遣的巡山总领,拿出巡山金牌“总钻风”,用极其巧妙的办法,了解到三个妖精的特点,孙悟空根据三大怪的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斗争策略,取得了斗争的最后胜利。

同时,孙悟空还能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环境,讲究策略,抓住敌人的弱点,利用矛盾,最终战胜敌人。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蕉扇》,写孙悟空向牛魔王借扇,就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一借时,因牛魔王与他有旧怨,但大战红孩儿时又结仇,所以孙悟空就采取先讲理、后动武的方法。二借时,因牛魔王背弃了罗刹女,被一个万年狐王的遗女玉面公主招赘为夫。孙悟空就利用罗刹女既埋怨牛魔王,又想念牛魔王的矛盾心理,变为假牛魔王,骗到了芭蕉扇。

孙悟空还在对方法力强大时,采用变成小虫子或瓜果,钻进妖精肚子里捣乱的战术,使敌人无法可想,终被制伏投降。如第五十九回,过火焰山,借芭蕉扇不得时,孙悟空就变成一只蟭蟟虫儿,从门隙钻进洞去,乘罗刹女喝茶时钻进她的肚子里,弄得罗刹女小腹疼痛难忍,第一次答应借扇子给孙悟空。

正是这些变化无穷的斗智斗勇,使小说产生了理想的艺术效果。我们在阅读《西游记》时,不管孙悟空与妖魔谁胜谁败,也不管妖魔是土生土长,还是从天上偷着跑下来的,总是被他们打斗变化中的智慧与力量所吸引,并且自己也想拥有,这就是一种渴望智慧与力量的文化心理。《西游记》正是以丰富生动的超现实想象和描写,在艺术世界里满足了现实中人们的意念和欲望,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参考文献

[1]朱一玄.西游记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3]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M].上海:上海书店印行,1979.

[4]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5]周先慎.明清小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冯文楼.四大奇书的文本文化学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季羡林.明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中西宗教精神的不同及其文化内涵 篇3

中西宗教精神的不同及其文化内涵

本文从文化角度对中西方宗教进行比较,指出西方宗教中的神是由超人类的终极之神所赋予,其宗教的原始动力是“罪感”,故而其人神关系是单向的皈依,其宗教态度是膜拜,其价值张力是远离世俗;中国宗教中的`神则是由现实中的杰出人物经过修炼而成的,其宗教的原始动力是“畏感”,故而其人神关系是双向的交换,其宗教态度是恭敬,其价值张力是固着世俗.文中还以此解释了中西宗教中其他一些方面(如对异教的态度、宗教的地位、屋顶造型以及不朽观等)的不同.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合肥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FEI INSTITUTE OF EDUCATION年,卷(期):19(3)分类号:B920关键词:神 罪感 畏感 单向皈依 双向交换 宗教 文化

麒麟文化的精神内涵解释 篇4

景德镇陶瓷民俗主要是景德镇瓷业中众多的生产环节和行业分工需要的一种组织制约和引导集体行为的制度文化或生活风俗。这些制度或规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文化准则, 具有一定的约定俗称性,往往没有文字记载。其传承主要依靠口头传承和行业相教。这些规定或程式大多铭记在民众的心中,落实在他们的行动上。 如挑坯工在路口拐弯时,他必然要“打叫口”(即吆喝),听到他们的吆喝声你置之不理,或没留意撞到了挑坯工的坯,不用解释和争辩,你应该赔偿坯钱,还有自觉请挑坯工到餐馆吃粉蒸肉,这些都是不要解释的规矩。

1.2 传承民间性

现代民间陶瓷较多的保留了传统陶瓷的成型、装饰和烧制方法。

民间陶瓷匠师中的优秀者,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技艺,他们常常自行设计、自行制作,在生产制作中不断修改和完善设计,其传承性和群众性很强。民间陶瓷技艺一般是师传或家传,师傅传授给徒弟,长辈传授给晚辈,徒承师业、陶艺世家在民间也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这样,陶瓷艺术多是以历史性和集体性的创造而体现出来的,它代表着一方水土的共同审美血脉,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其乡土味很浓地域性强。我们可以透过其表面的造型和纹饰去理解它的文化内涵,洞察它所表达的普通百姓的审美心态的共性。

1.3 朴素情感性

陶瓷艺术民俗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民间陶瓷艺术,则是普通百姓和市民阶层生活的物化表现。 从原始陶瓷的出现,到“南青北白”的瓷业布局,从商代釉陶尊,到五代白瓷碗,中国陶瓷的发展始终民间陶瓷工作者的智慧和创造密切相关,也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民间陶瓷艺术来源于广阔的现实生活,分析、概括、熔铸、提炼成一幅幅反映社会风俗时尚、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及饱含民俗心理的吉祥图案,充分显示了民间陶瓷质朴、自然和生活化的审美风格。

1.4 生活情趣性

麒麟文化的精神内涵解释 篇5

关键词:中华体育精神,文化内涵,思想来源

前言

近年来, 我国国民对体育活动越来越重视, 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的核心内容, 体育精神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的力量, 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对提高民族的自信心, 增强凝聚力, 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对中华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体现、中华民族体育精神构建的必要性以及中华体育精神的价值构建途径进行研究, 以此来帮助大家认识和了解中华体育精神。

1、中华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体现

中华体育精神是我国中华民族以及体育精神的紧密结合, 充分的体现了我国中华民族传统精神, 是国民在长期的体育活动中总结出来的以爱国奉献、拼搏自强等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理念。体育活动当中我们人民的勇于拼搏, 积极进取等等积极的表现, 对于中华体育精神来说是一个完整的诠释, 而人们所要追求的, 也正是体育精神想要给予人们的。

中华体育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精神, 人们都是以国家的荣誉, 全民族的荣誉为己任, 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团结一致, 爱国奉献的思想观念。中华体育精神所包含的内容都是能够促进人们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的, 中华体育精神所倡导的公平竞争的精神、协作团结等等精神, 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价值体现, 也是我们整个国家的价值观的体现, 因此, 中化民族体育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努力学习和发扬的。

2、中华民族体育精神构建的必要性

2.1、更好的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我国传统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包含着许许多多美好的美德, 当然, 中华体育精神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因此, 构建中华体育精神是必要的, 也是发扬我国传统的中华传统美德的需要。中华体育精神表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 将中华民族精神很好的传承下去, 中华体育精神中优秀的精神内涵, 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表现, 因此, 要想将我国的中华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传承给我们的后人, 能够让我们的后人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就一定要努力传承以及发扬中华体育精神。

2.2、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因此,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重中之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当中就包括了中华体育精神, 以及其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等等, 中华体育精神是我们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中所蕴含的各个美好的精神都能够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相吻合, 所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就不能够缺少中华民族体育精神, 也要通过对中华体育精神的构建, 去不断的扩展, 不断的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3、实现中国梦需要中华体育精神

实现中国梦是我们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民的夙愿, 而成为世界体育强国, 将我国的体育精神发扬出去, 就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都知道, 要想实现中国梦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 中华体育精神当中所蕴含的超越自我等等精神, 以及健康第一的良好思想观念, 都深刻体现了我国优秀的文化底蕴, 因此, 构建中华体育精神, 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实现中国的进程。

3、中华体育精神的价值构建途径

3.1、深入体育教育, 创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载体, 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 因此, 构建中华体育精神就要从娃娃抓起, 学校要适当设置丰富的体育活动, 这样学生们才能够对体育产生兴趣, 久二久之, 学生们就会在人生的价值体系形成的过程中构建中华体育精神。就目前来看, 我国各个学校倡导的健康的体育理念, 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华民族体育精神构建, 不仅仅学生们在体育活动中锻炼了身体, 也能够对学生们的人格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

3.2、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形成长效机制

由于一部分家长的传统观念导致了对体育运动认识不到位, 家长认为体育活动除了对孩子的健康有好处, 就没有其他了, 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我们应该认识到, 参加体育活动的好处不仅仅限于身体健康这么简单, 而是通过体育活动能够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 培养团队意识等等, 基于这种情况下, 就要发展一种长效机制, 去发扬中华体育精神, 学校要做到, 家长也要配合。

3.3、发扬体育明星的榜样效应

体育明星是中华体育精神的实践者和传承者, 一个优秀的体育明星不仅仅具有体育方面的技能, 而且在体育明星的内心具有很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们所到之处都能够将我国的中华体育精神发扬出去, 人们认为体育明星就是心目中的偶像和英雄, 因此, 明星效应就会带动人们去积极的参加体育活动, 并且传承和发扬中华体育精神。

4、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中华体育精神会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并且用它丰富的内涵去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利用各种有效地途径去推动体育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姚辉波, 张永江, 童绍刚.基于耦合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互动关系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 2010, 14 (03) .

[2]曲鲁平, 郇昌店.“体育大国”“体育强国”与“体育中国”辨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2, 14 (05) .

核潜艇精神丰富军工文化内涵 篇6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为促进国防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在长期的建设与发展实践中,国防科技工业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孕育产生了“两弹一星”精神为代表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军工文化。张德江同志曾在参加核工业创建55周年座谈会时,高度赞扬了“两弹一星”精神和核工业光荣传统,指出了核工业精神是我们国家的精神和民族的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军工文化以其先进的文化理念贯穿于国防科技工业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的始终,推动着军工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国防科技工业高度的凝聚力、卓越的创造力、强大的竞争力和坚定的执行力。建设先进的军工文化,既是提高国防创新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也是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实际行动。

核潜艇精神研讨会以在“两弹一星一艇”国防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核潜艇工程为背景,以传承核潜艇精神、宣扬军工人和海军指战员在第一代核潜艇研制、生产、试验和建造过程中所展现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旨,凸显了军工文化发展繁荣的时代特色,凸显了国防科技工业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历史责任和重要作用。核潜艇精神论坛的举办,有利于更好地把国防建设与军工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有利于更好地丰富军工文化的内涵,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国防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大力发展军工文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核工业57年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两弹一艇”的辉煌,开启了核电事业的新发展,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于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工业精神,这既是核工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实现“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动力源泉。为弘扬老一辈核工业人的优良文化传统。近期,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正在系统内组织开展《两弹一艇的故事》资料收集工作。核潜艇论坛的召开,对于我们深入推进此项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大力支持核潜艇精神论坛的召开,切实用好论坛成果,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大企业文化建设力度,努力把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

麒麟文化的精神内涵解释 篇7

一、人文精神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 人文精神起源于何时

“存在决定意识”,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所以, 有人类文明的地方, 总会有人文精神或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或人文主义, 原本是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这种思潮起源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和思想态度。其核心思想, 就是尊重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价值, 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关心人的生活, 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

希腊古典时代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年代大体相当。在中国, 孔子首创私学, 打破“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他主张“有教无类”, 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只要交“束討”, 即学费, 就可以进入孔门学习。在希腊, 普罗泰格拉是第一位教师。他在雅典创办传授“智慧之课”的学校, 凡是愿意来学习的人, 只要缴纳一定学费, 就可以入学听课。普罗泰格拉与孔子的办学思想和具体做法及其相似。

(二) 人文精神的演变过程

大约两千五百年前, 普罗泰格拉喊出了一句影响西方至今的口号──“人是万物的尺度。”他解释说:一阵风吹来, 对于感觉冷的人是冷的, 对于感觉不冷的人是不冷的。这个哲学命题的意思是:个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事物的标准。在西方, 普罗泰格拉是率先把人放在万物中心位置的思想家。这一光辉思想增强了人对自身力量的信心, 冲击了万物皆由神决定的传统迷信思想。但是, 它不讲感觉来源于客观事物, 否认感觉的客观标准, 凭每个人的感觉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 这是十足的主观唯心的感觉主义真理观。这种感觉主义真理观, 在中国战国时期也有。《庄子·内篇·齐物论》上说:“夫随其成心而师之, 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 愚者与有焉。”翻译成现代汉语, 就是说:“如果依据个人的成见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 那么谁没有这个标准呢?又何必一定要懂得事物发展变化之理的智者才有呢?愚昧的人同样有!”庄周的论述与普罗泰格拉的名言, 精神相通, 别无二致。

19世纪末,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现代人迷失了方向。”这句话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进入20世纪, 西方人突然感受到这个语言分量的沉重。生活在高度文明社会的西方人越来越担心, 科技的发展, 一方面扼杀人性, 就像电影《摩登时代》所揭示的那样, 把人变成机械, 带入冷漠、陌生、无情的世界;另一方面破坏家园, 致使生态失衡、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 物种灭绝, 人类生存的空间日益萎缩。而现代人面临的危机, 正是人们长期信奉“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口号的消极后果。其实质是西方理性文明发展到顶峰后的跌落, 以及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价值体系和精神家园的坍塌。

(三) 西方人文精神的转向

既然人类迷失了方向, 就不得不停下来反思。在西方反思潮流中, 从汤因比到安乐哲都不约而同地对中国传统文化寄予厚望。

英国的汤因比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说:“根据我的预测, 到整个人类形成单一社会的时候, 世界就能实现统一。在已经进入原子时代的今天, 这种统一恐怕不能通过军事征服———曾经用来统一地球大部分地区的传统方法———来实现了。我所预想的这种和平统一, 将是以特定的地理, 文化基轴为中心形成的结晶。我预感到这个基轴不在美国、欧洲或者苏联, 而是在东亚。

数千年来, 中国人在政治文化方面, 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更加一贯地团结了数亿人民。他们显示了这种政治上、文化上统一的技术, 取得了在这方面鲜为稀有的成功经验, 这种经验正是当今世界所绝对需要的。因此, 中国人如同东亚各民族携起手来, 就将在这种不可缺少而又不可避免的人类统一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在现存的各民族中, 最具备这种条件的有着二千余年历史, 形成独特思想方法的中华民族。

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应怎样正确理解人文精神

(一) 古代中西人文精神比较

1. 人文精神起源比较

古希腊人文主义之父是荷马。西方文明史是从《荷马史诗》开始的。《荷马史诗》反映的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希腊社会的状况。荷马创作史诗大约在公元前9世纪。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 希腊人用腓尼基人的字母, 创造出自己的文字。

中国文明史的开篇是大禹治水。它反映的是公元前21世纪中国社会的状况。大禹治水的史实, 记录在西周青铜器遂公盨的长篇铭文中。大禹治水, 拯救生灵, 划定九州, 为政以德。这些都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2. 人文精神起点比较

人道主义与神道主义理应是对立的。但古希腊的人文主义者, 除普罗泰格拉以外, 都信神敬神。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是希腊古典时期享有盛名的人文主义三贤, 但是他们信神敬神。不仅他们,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 彼多拉克、但丁、瓦拉、薄伽丘、米兰多拉、达·芬奇, 这些人文主义名家都不是无神论者。我们往往赞扬他们以恢复人的尊严、讴歌人的理想、崇尚人的自然美为己任, 却忽视了他们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人们常说, 文艺复兴是一场发现人, 追求人性解放的运动, 然而文艺复兴时期留下的文学艺术名作大多是表现宗教题材的。敬神鬼, 是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追求是一个主题。

在古代希腊, 人文主义者敬神鬼, 乍看上去, 这似乎是一个矛盾, 但细分析, 这并不矛盾。因为古希腊的人文主义精神就产生于对神的信仰与虔诚, 没有对神的信仰与虔诚, 教化就失去了依据和标准。正是因为希腊文化的前提是神话和宗教, 这就从起点上限制了古希腊的人文精神。

在古代中国, 儒学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把人看得重于神鬼, 把俗事看得重于神事, 把现实世界看得重于虚拟天国。《论语·先进》记载:“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 焉知死?’”《论语·述而》上讲:“子不语, 魔、力、乱。”实际上孔子不信神。战国时期儒学的代表人物荀况继承发扬了孔子不信神的优良传统。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受宗教神学限制不大, 因此,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文精神比希腊古典时期的人文精神起点高。

3.“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比较

古代希腊的人文精神是不惠及奴隶和妇女的。因为在古希腊公民眼里, 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不把奴隶当成人。至于妇女是不享受公民权利的。中国商周时期, 贵族也不把奴隶当人。奴隶悲惨的命运是为贵族陪葬当“人殉”。到春秋时期, 用奴隶陪葬之风渐弱, 出现陪葬用俑的现象。俑, 就是用木质或陶制的人。孔子不仅反对以奴隶作“人殉”, 而且反对用俑陪葬。《礼记·檀弓》记载:“孔子谓为俑者不仁。”《孟子·梁惠王》记载:“仲尼曰:‘始作俑者, 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二) 中国人对的人文精神理解

《周易贲卦》中指出:“观乎天文, 以查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人文”隐喻“精神文明”;《老子》 (第四十五章) 说:“以身对身, 以家观家, 以邦养邦, 以天下观天下”, 隐喻“人自己认识自己”。现代人对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的理解:季羡林认为中国优秀的人文精神季中有两点:一是爱国主义, 二是有骨气。

(三) 西方对人文精神的看法

人文主义是在批判基督教信仰过程中形成的, 其肯定的是现实人生的意义, 弘扬健康人性, 反对神性对人性的压抑, 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人对自然界的优越性态度.

三、构建文化认识论过程中需把握人文精神的本质

(一) 人文精神是对文化历史的深刻反思与总结和升华, 为文化创新提供了认识基础

人文精神就是在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对文化历史及其文化现象和文化成果进行考察和分析, 总结其经验, 评估其价值, 把握其趋势, 从而达到认知上的清醒和自觉。纵观古今中外文化史, 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 即一切优秀文化都是通过在继承中发展、在积累中创新而实现的, 离开创新就谈不上发展, 缺乏创新就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

(二) 人文精神是对文化品质的不懈追求的结果, 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实践途径

人文精神, 就是在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 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 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为文化生产的价值观念, 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比较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 从而实现体制机制上的创新以及内容、形式和手段上的创新, 这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三) 人文精神对文化图强的指导作用, 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宽广视野

人文精神, 就是在文化建设上树立世界眼光, 当今世界, 经济、政治、文化相互融合,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势下, 需要从国际的广度和战略的高度去思考和谋划, 这是对文化创新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文化认识论是对认识进行文化学反思的科学, 它从文化学的特定视角研究认识问题, 把人的认识当作文化现象来研究。所以人文精神不会是绝对的, 它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在各种不同的时空条件下, 人文精神具有不同的内涵。人文精神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应该是有继承性的, 准确的说, 是在继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继承。任何否定这种继承关系的思想就是割裂一种历史联系, 用这种思想去指导实践必然会走入形而上学的死胡同。若用以教育或者就去搞一个“人文立校”的实践, 也必然是空谈。当然, 人文精神也会吸收时代的养料而不断的加以发展, 这个过程也就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一个时代就有一个时代的人文内涵。!

摘要:在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 人文精神的逐步完善是上层建筑, 它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世界上并不存在统一的文化, 但是在人类发展的各个大阶段中, 会有大致相同的核心内涵, 而唯一能把这一核心内涵概括完全的是人文精神, 虽然各个文化共同体, 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不尽相同, 但都是在用文化认知去认识世界过程中的所形成的。所以科学的理解、把握人文精神, 是文化认知世界的内涵。

关键词:人文精神,科学内涵,文化认知

参考文献

[1]周星.二十一世纪:文化自觉和跨文化对话 (一)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 载:《从实求知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上一篇:有关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下一篇:市场招商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