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公约的作用

2024-1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居民公约的作用(共7篇)

居民公约的作用 篇1

依据《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之规定,社区居民在社区党总支的领导下实行自治,社区居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因此结合我村实际,特制定本社区居民公约,本居民公约于二〇〇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望广大社区居民自觉遵守执行。

一、社会治安

第一条 为建设一个平安和谐的社区,维护社会治安,每个

居民应学法、守法,自觉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第二条 居民之间应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不打架斗殴,不

吸食毒品,不酗酒滋事,严禁侮辱诽谤他人。严禁造谣惑众,拨弄是非。

第三条 维护城市建设管理,不得在道路上挖洞开渠、堆积

粪土,不得以任何理由妨碍交通秩序。凡在集体土地及道路、巷道上修建的厕所、栽树木,挖粪坑等。因建设需要,必须无条件清除。

第四条 爱护公共财产,不得损坏水电、交通、供电、供水、生产等公共设施,发现火灾立即拨打119电话。

第五条 遵守社会公德,不调戏妇女,不制、售、传播淫秽

物品。

第六条 严禁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非法侵入他人住宅,不准私拆他人信件。

第七条 不准在附近或田边路旁乱挖土,不准堵塞田间沟-1-

道。铲、挖田间道路。

第八条 对违反上述社会治安条款者,按以下办法办理。

(一)触犯法律、法规的报司法机关处理。

(二)情节严重的,但未触犯刑律,由社区居委会教育、批

评、罚款。

二、村风民俗

第九条 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移风易俗,树立良好社会

风尚,积极参与“十星”级文明户的评比。尊重宗教信仰,搞好民族之间的团结。

第十条 服从建房统规,未经批准,不准动工,严禁违法占

地,如出现违法占地,无条件拆除。

第十一条搞好公共卫生,不随地倒垃圾,房屋建筑垃圾及

时清理。

第十二条违犯上述规定的批评教育,写出检讨,情节严重的给予罚款。

三、相邻关系

第十三条居民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和睦

相处。

第十四条邻里纠纷,自行调解。不能自行调解的要依靠组

织解决,不能仗势欺人,强加他人。对不听劝阻,制造纠纷的当事人,轻者,教育,造成人身或财

产损失,但尚未触犯刑律的,必须承担医疗费用,返回或修理。重者,更换被损失的财产,按实际

损坏的两倍以上罚款。

四、婚姻家庭

第十五条全体居民要执行《婚姻法》、计划生育、严格执第十六条

第十七条

第十八条

第十九条

行“一胎放环、二胎结扎”,晚婚晚育,建立团结和睦的新家庭。积极做好艾滋病的防治宣传防范工作,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夫妻地位平等,反对男尊女卑,不准打骂妻子。共同家务劳动,共管家庭财产。尊老爱幼。对丧失劳动力又无固定收入的老人,其子女必须尽赡养义务。老人生活水平必须达到本户的生活水平,但老人应支持和理解子女的收入状况。父母、继父母应承担成年或无生活能力的子女的扶养义务、受教育的义务,不准虐待病残儿童。对艾滋病子女不能歧视,并免费就读。

五、创建“绿色社区” 第创建“绿色社区”是城市发展的全新理念,是社区发展的自然趋势,是要持续发展战略,在社区的具体体现,创建“绿色社区”的目的,就是通过政府与民间的组织,公众合作,把环境管理纳入社区管理,建立社区层面的公众参与机制,让环保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提高居民的环境意识和文明素养,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同时,通过创建活动促进社区的环境建设和环境质量的改善,营造出环境优美、邻里和睦的人与社区,-3-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

第二十条

(一)社区居民要自觉投身到创建“绿色社区”的行动中来。

(二)开展“绿色社区”和“绿色家庭”以及“环

境卫士”、“护绿小分队”等活动,以单位带动家

庭,家庭带动社区。

(三)与驻社区单位、商场进行共建,积极推行

包括个体工商户和辖区居民等在内的“门前三

包”(包庭园和周围绿化、包环境卫生、包环境

治安秩序。);垃圾袋装,定时定点堆放,并及时

清运;每季度开展一次“创三优”(创优美环境、创优质服务、创优良秩序)和每月开展一次卫生

大扫除活动。

(四)保持社区环境卫生整洁,绿化面积达标,护养绿色植物落实到小组、区域、家庭。严格控

制环境污染,各类污染物控制在符合环保要求。

城东社区居民委员会

居民公约的作用 篇2

1 税收与分配公平

1.1 公平的要求

公平的内涵是公正、平等。税收影响收入分配公平的基本机制是通过对不同收入水平的个人和不同种类的收入采取不同环节和不同的税负政策, 从而使个人最终可支配的税后所得产生规模 (总量) 和结构的变动, 以实现收入分配的结果 (最终) 公平。从经济学意义上, 公平分为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 税收公平原则对实现结果公平考虑的较多, 具体可分为横向公平原则和纵向公平原则。税收的横向公平是指处境相同的纳税人 (单位或自然人) , 政府课税应同等对待。换而言之, 如果在征税前两个纳税人具有相同的福利水平, 征税之后他们的福利水平也应是相同的。横向公平是解决同等收入 (同等财产) 的纳税人的税收公平问题。纵向公平是指收入 (财产) 较多的人要比收入 (财产) 较少的人负担较多的税收, 从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中受益多的人要比受益少的人缴纳更多的税收。纵向公平主要是解决不同处境的纳税人的纳税公平问题。

1.2 公平的标准

税收公平原则既要满足税收的横向公平, 又要满足税收的纵向公平, 具体的衡量税收是否公平的标准, 概括起来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 机会原则。该原则以纳税人获利机会 (也就是获得收入的机会) 的多少来分配税收负担的原则, 获利机会 (收入机会) 相同的人缴纳相同的税, 获利机会 (收入机会) 不相同的人缴纳不同的税。获利机会 (收入机会) 的多少是由其拥有的资源禀赋决定的, 纳税人拥有的资源为其取得收益 (获利) 提供了可能性, 至于能不能获益以及获得多少收益, 还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 从这一观点来看, 机会原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 从实践来看, 机会原则的实施的困难颇多。对经济资源盈利机会的评估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倘若对每一项经济资源都去评估, 然后确定其适用税率或应纳税额, 征税将变得由简而繁, 将大大增加征税的成本。

第二种观点, 受益原则。受益原则也叫做利益说, 该原则以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应根据个人从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 (公共服务) 中获得利益的多少来分配税负的原则, 从公共产品 (公共服务) 中获得利益多的人应多纳税, 从公共产品 (公共服务) 中获得利益少的人应少纳税, 不获益则不纳税。这种原则将税收看作是获得政府公共产品 (公共服务) 的补偿, 这与微观上税收无偿性的本质相违背。从实践的角度看, 纳税人获得利益的多少 (也就是对消费者的效用) 很难计量, 受益原则在实践中很难实行, 不能普遍采用, 只是在理论上具有合理性, 在少数税种能适用, 如车船使用税。就税收公平而言, 受益原则只是提供了一种解决的办法。此外, 受益原则无法解决政府转移支付的问题, 低收入者从政府的转移支付中获益较多, 如果因此要求低收入者多纳税, 显然违背了公平原则。

第三种观点, 支付能力原则。该原则以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能力作为征税标准, 税负能力较强的纳税人承担较重的税负, 税负能力较弱的纳税人承担较轻的税负。政府以税收负担能力作为构建税制的原则, 具有操作性强, 能体现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 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而且这一原则也是迄今公认的比较合理且易于实行的标准。如何测量税收负担能力, 理论上又有“客观说”和“主观说”之分。客观说是指纳税人的纳税能力按照其所拥有的财富、取得的收入、实际支出等客观因素来确定。由于纳税人收入和税收负担能力正相关, 所以收入通常被认为是最能够反映纳税人税收负担能力的尺度。而主观说则强调纳税人对国家的牺牲程度, 主张以纳税人因纳税而感受到的牺牲大小作为测度纳税能力的尺度。如果征税能使每一个纳税人所感受到的牺牲程度相同, 那么, 征税的数额也就同他们各自的纳税能力相符合, 这样, 税收制度才是公平的。

对税收公平,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要求。综合起来, 公平原则要求税收的课征既能满足横向公平, 又能满足纵向公平;根据支付能力原则, 既要对处境相同的纳税人征收相同的税, 又要对处境不同的纳税人征收不同的税, 通过税收对收入的重新分配, 实现社会的公平。

2 税收调节收入分配

首先, 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 所以要求政府介入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理论上, 竞争的市场是可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 但这是有严格的假设前提的, 也就是在没有市场失灵的条件下达到的, 而现实生活中, 导致市场失灵的因素很多, 如:垄断、信息不充分、公共产品、外部性、风险性、波动性和收入分配不公等客观存在, 使得帕累托最优状态很难实现。换句话说, 即使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 (效率达到了最大) , 也不一定是社会所需要的状态, 因为社会除了要求效率之外还要公平。市场不能同时兼顾效率与公平。竞争的市场并不一定能在最大多数人得到最大程度满足的同时使各种资源得到最公平合理的利用。对效率的狭义理解使得一些政府不惜以牺牲公平、扩大收入差距来提高效率, 换取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其结果是在加大社会两极分化的同时造成公平与效率两大目标的矛盾, 进而恶化了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 反过来又降低了效率。总之, 市场机制在带来效率的同时会导致收入上的不平等, 由市场完全决定的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可能是最合理的分配, 所以需要政府介入收入分配。当代政府干预经济理论是在凯恩斯主义的政府调节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从市场失灵的角度提出来的, 正是由于市场机制在许多领域无效或缺乏效率, 政府介入或干预调节才有了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依据。

其次, 税收制度是政府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政府在解决市场产生的问题时可采取的手段较多, 有行政手段、法律手段、财政手段 (政府以征税、收费、国债等形式筹集收入, 再通过公共投资、公共支出等形式形成支出, 调节经济运行) 等等。这些手段中, 直接的干预手段, 如制定最低工资标准政策, 它直接用法律法规的形式保证一部分人的利益, 其效果比较明显, 强制性较强, 弹性较小, 调节的范围也小, 对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扭曲强烈;间接手段, 如税收政策, 通过一国的税收制度设计进行利益分配, 体现政府的意志, 其特点是运用灵活, 适用范围广, 对市场的扭曲相对较弱。故税收成为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税收调控是政府运用税收工具 (手段) , 对经济运行和社会物质利益的分配进行调节, 以期达到预期的经济目标或特定目的, 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以税收法律、法规、制度为依据的, 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规范性。税收调节收入分配是市场经济有效和有序运行的要求, 也是政府应该履行经济职能的需要, 更是由税收的内在职能所决定的。税收的基本职能有: (1) 组织财政收入; (2) 优化资源配置; (3) 公平收入分配; (4) 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税收的第三个职能即公平收入分配职能对个人收入分配起直接的调节作用, 而第一职能可以为财政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其他再分配于段提供财力支持和保证, 从而对个人收入分配进行间接调节。因此, 税收是政府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对政府矫正和补充市场分配, 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1 初次分配调节收入分配公平的机制缺陷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 初次分配政策主要还是解决市场扭曲以及市场不完善的问题。市场扭曲指的是就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而言。由于现有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分割, 所以形成了工资的扭曲, 对农民工的歧视, 对女性劳动力的歧视, 劳动力流动障碍, 同工不同酬等现象。当前, 我国的资本市场也是一个不完善的市场, 缺乏竞争性, 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依然没能解决好, 而中小企业从数量上看是市场的主体, 它的发展对于扩大就业和缩小收入差距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资源价格的扭曲 (资本市场) 也是导致初次分配不合理的重要原因, 一些部门和行业之所以能够保持其垄断地位, 很大程度上和资源价格的扭曲相关。从完善市场, 打破垄断的角度而言, 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来限制。相应地, 政府要出台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来解决垄断行业工资 (福利) 过高的问题, 为此要打破垄断, 制定更加合理的符合市场要求的资源价格。降低资本利得报酬份额, 提高劳动报酬份额, 加强对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因为低工资的劳动者大多是人力资本相对不足、教育水平偏低, 没有特殊技能的群体。提高他们工资水平, 既可以减少对他们的就业歧视, 工资歧视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歧视, 又能提高他们的人力资本和工作技能。总之, 正是由于我国初次分配调节机制的种种缺陷, 才使得公平的目标没有实现。

2.2 税收再分配与公平

税收对经济的调节能力强而且范围广, 它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税收能够通过调控分配影响经济生活, 最终影响社会行为。从税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来看, 税收不仅可对初次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产生影响, 也可对市场分配形成的收入进行再分配;不仅可对财富的流量进行再分配, 也可对财富的存量进行再分配。这中间, 对纳税人的行为选择取向的调整是通过改变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进行的, 其基本原理是收入与需求的相关性, 以此实现税收调控目标。而税收调控收入分配可以具体到对居民收入的分配、使用、积累等多个环节适用的税种来实现。如上图1所示。

在收入分配环节, 国家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 (社会保险税) 来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所得税是国际通行的促进收入公平分配的重要税种, 它对居民个人收入再分配起着关键的作用。个人所得税的调控作用通过对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和税基的规定来实现的。税率一般采用累进税率的形式来发挥调控作用, 按累进税率的要求征收个人所得税可较多地减少高收入者的收入, 较少地减少低收入者的收入, 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达到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目的。税基是个人的货币收入进行多项扣除之后 (剩余) 的应税所得额, 通过多项税前扣除, 该扣除既有对劳动者个人和家庭的正常生活的照顾, 同时又考虑到不同个体和家庭的特殊性, 能相对增加低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社会保障税 (社会保险税) 对于收入分配的调控主要体现在它是一种指定用途且专款专用的税种, 该税收收入入库后, 会按照不同的保险类别分别纳入各专项基金专款专用, 以保险救济金等形式再分配给符合条件且真正需要的人, 这种收入再分配税本身就体现了社会公平的要求。这些保险 (保障) 项目的受益者往往是低收入者多于高收入者。尽管社会保障税 (社会保险税) 的受益范围很广, 具有普遍性, 包括各收入阶层, 但有的保险项目, 如失业保险、救济金多为低收入阶层受用, 从这个角度而言社会保障税 (社会保险税) 作为政府支出中转移支付的重要资金来源, 社会保障制度的财力基础, 为实现社会公平行使了其特有职能, 社会保障税 (社会保险税) 是公平收入分配的工具之一。

在收入的使用环节, 国家运用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流转税来影响居民持有货币的购买力。个人收入在使用时一般有两个方向, 一是消费, 另一个是投资, 税收对收入消费环节的调节表现在其对部分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的特别消费税, 或在进口环节对部分消费品征收选择性关税。这两种流转税, 无论使用价内税还是价外税的形式, 都会依商品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 或多或少地转嫁给消费者。由于该类税收具有隐蔽性, 最终的消费者将承担税负, 消费税和相关关税的征收使居民在一定的可支配收入条件下, 减少了可支配收入, 降低了实际收入水平, 进而使居民收入的实际购买力降低, 最终起到调控收入分配的功效。

在收入的积累环节, 政府通过征收房产税 (静态) 和遗产税、赠与税 (动态) , 对居民的收入分配进行总量调控。财产税对居民个人收入分配的调控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财产作为个人拥有 (持有) 财富的一部分, 它直接意味着拥有 (持有) 者的经济实力大小, 也直接反映出拥有 (持有) 者的税收负担能力的高低。对财产 (最终持有量) 的课税有助于削弱社会财富分布的不公平状态。另一方面, 财产税的税负很难转嫁。所以对财富持有环节征收的财产税特别是“遗产税和赠与税”, 能有效防止社会财富过于集中、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缓解个人收入分配不公、补充个税对个人收入分配调节的不足, 发挥税收的积极作用。

总之, 从税收调控收入公平分配的机制中可以看出, 政府建立多层次、多环节的税收再分配调控体系, 能够对收入分配形成全过程、全方位的调控, 使其最终通过税收调控达到社会公平。

参考文献

[1]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问题[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1.

[2]赵人伟, 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3]杨宜勇, 池振合.我国收入分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税务研究, 2010, 9.

[4]刘佐.关于完善中国税制主体税种的初步探析[J].财政研究, 2010, 4.

[5]生庆.税收价格视角的农民税收负担问题[J].当代财经, 2009, 1.

[6]海英.政府经济行为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7]绍荣, 耿莹.中国的税收结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J].经济研究, 2005, 5.

居民公约的作用 篇3

概况

湖熟社区现有居民3152户、5423人,驻区企业30多家,辖区内有街道中小学、幼儿园及街道办事处等多个事业单位,教育资源丰富。农民复建住宅小区林立,群众文化层次总体较高,为发展社区教育、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社区居民学校现有实用面积640平方米(教室150平方米、图书室80平方米、居民活动中心300平方米、健身房60平方米、数字化学习室50平方米)。2013年居委会用于社区教育的经费共计21300元,比上年增长15%。现有有专职管理人员3人,其中专职干部1人,志愿者讲师20人,年均开设教育课程10门,受益学员2800人次。

主要工作

1.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形成有效管理

一是抓体制建设,形成工作合力。居委会成立了由社区党总支书记挂帅,居委会主任负责,社区教育干事协调,其他各条线、各教育团队、辖区单位共同参与的领导小组;社区居民学校每半年专题研究一次终身教育、老年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按季度召开联席会议,形成上下、内外联动的推进机制。

二是抓制度建设,促进规范发展。湖熟社区居民学校制定了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明确各条线将有关社区教育协调、服务、指导工作列入年终考核范围;依托教师节落实社区德育教育优秀教师的评选和奖励制度;完善各居民区中心组、团队骨干的经常性学习制度及学习型团队、学习型家庭的建设评比制度。

2.不断强化队伍建设,提供师资保障

多年来在社区教育实践中,我们挖掘和建立了“三位一体”师资队伍。即组建一支专兼职管理队伍,由社区居民学校领导小组成员、老龄委、教育团队负责人等组成,目前人数达20人;挖掘一支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借助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推荐师资,聘请辖区有教育特长的骨干20人任指导老师,确保教学点的师资力量;培育一支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整合社区及辖区单位团队骨干等成员,组成20人的教学点志愿者队伍。同时,社区各条线都建立了和社区教育有关的师资名册和学科档案,定期开展师资交流,互通有无、相互推荐、优势互补。

3.不断加大经费投入,拓展财力支撑

增加专项经费投入。湖熟社区在每年投入15000元教育经费的基础上,拓展了书法、心理咨询、读书等品牌项目,从各条线经费中列支专项经费,拓宽渠道筹措资金,发挥成员单位、群众自治组织作用,筹措1000元用于团队文化活动等教育活动。加强经费使用督查,制定教学点经费使用办法,明确教学点经费使用需经领导小组讨论,并将社区教育经费统一纳入街道财政监管体制。

4.不断创新工作载体,提供学习平台

形成立足社区、各方动员、统筹协调、资源整合的社区教育资源共用共享格局,为居民的学习活动提供便利。

一是拓展教学点教学基地。在完成300平方米居民活动室和图书室建设的基础上,改建配备必要的团队教育设施设备,并充分利用辖区单位资源,和辖区学校、民营企业、公益组织等携手合作,整合200平方米的教学场所用于文化、体育、健身等教育活动。

二是探索师资双向流通机制。每周组织居民参加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开展的“送教下社区”活动,定期和临近社区居民学校互通群众喜闻乐见的优质课程,扩大群众的受益面,2013年累计受益1500人次。

三是广泛运用信息化技术。组织300多名居民参与网上青奥知识竞赛和文明上网在线学习,依托街道,开展“老年空中课堂”远程教育平台,并引入电脑考级、网络制作、摄影编辑等课程,2013年开班12次,培训400人次,形成网上教育服务群众的品牌项目。

5.针对居民需求,打造特色项目

近年来,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下,在湖熟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的指导下,湖熟社区居民学校开展了心理咨询、书画展示等特色活动,受到了居民的好评。

一是深化心理按摩品牌项目。针对居民实际需求,依托街道心理咨询工作室和社区教育中心,培育了“家有考生”品牌项目。组织家里有中考和高考的孩子的家长定期召开座谈会,了解居民在面临孩子应考的焦虑心境,也通过大家的分享方式,使每个人得到更多更好的可以借鉴的应对方法,比如如何调整家长的心态,如何给孩子恰当的关心与支持,如何合理搭配饮食等。自2012年至今,受益家庭100余户。

二是推进网上学习培训。今年,我们针对青奥主题,组织辖区居民、单位参加专题培训讲座,累计受益1500人次,组织2800余人参加网上知识学习测试,完成150张市民学习卡的学习注册登记,在居民中宣传网上学习的优势,推广数字化学习的独特魅力。

三是开展家庭、社区、学校“三位一体”教育活动。针对社区教学点的实际需求,我们坚持开展“家庭、社区、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活动,以传统的家庭美德教育结合现代人文教育,分别开展学习型家庭创建、家庭才艺展示等等一系列活动,通过与孩子所在学校的沟通,多年来,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引用一位家长的话来说:社区居民学校为我打造了一个优秀的儿子,社区教育帮我儿子成为一名优秀学生。

四是不断挖掘骨干志愿者,普及终身教育到每家每户。社区居民学校志愿者郭嘉旺老师喜欢摄影,曾多次在江宁各级媒体发表照片并获奖,他还自带电脑制作了多媒体作品,让居民欣赏观看。每年的传统节日,如敬老节、端午节,志愿者团队的骨干们会自己裹了粽子慰问孤老,开展活动自娱自乐。居民学校还牵头在团队中建立关爱基金,发挥他们服务群众的纽带作用。

诸城 社区居民公约 篇4

为构建和谐社区,加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使广大村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规范村民行为,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村民合法权益,使其真正做文明人、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弘扬文明新风,特制定本村民公约:

一、社会治安

第一条每个村民都要学法、知法、守法,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邪教组织作斗争。

第二条村民之间应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不打架斗殴,不酗酒滋事,严禁侮辱、诽谤他人,严禁造谣惑众、搬弄是非。

第三条自觉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不阻碍公务人员执行公务。

第四条严禁偷盗设施、哄抢国家、集体、个人财物,严禁赌码、赌博,严禁替罪犯隐藏赃物;爱护公共财产,不得损坏水电、交通、生产等公共设施。

第五条严禁非法生产、运输、存储和买卖爆炸物品,非法生产、销售烟火、爆炸物品和购置各种枪支,须经公安机关批准。拾到枪支弹药、爆炸危险物后,要及时上缴公安机关。

第六条严禁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或者非法侵占他人住宅,不准隐匿毁弃、私拆他人邮件;不制作、出售、传播淫秽物品,不调戏妇女,遵守社会公德。

第七条严格用水、用电管理,不经批准,不准私自安装水电设施,节约用水用电,严禁偷水偷电,一经发现,给予处罚。

第八条认真遵守户口管理规定,出生、死亡要及时申报或注销;外来人员需要在本社区短期居住的,应向社区治保会汇报,办理相关手续;在本社区暂住务工、经商的外来人员,必须服从本社区的村民公约,严禁非法同居、未婚非婚怀孕、非婚生育,否则接受处罚。

第九条对违犯上述社会治安条款者,按以下办法处理:㈠触犯法律法规的,报送司法机关处理。㈡情节较轻、且尚未触犯刑事或治安处罚条例的,由居委会批评、教育。

二、社风民俗

第十条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移风易俗,反对搞封建迷信活动、邪教组织及其它不文明行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第十一条倡导婚事新办,反对铺张浪费,推行丧事从俭,实行殡葬改革,破除陈规旧俗;不请神弄鬼,不算卦相面,不看风水;不听、不看、不传迷信或淫秽书刊、音像。

第十二条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不搞宗派和宗族活动;广泛开展学科学、用科学、靠科学发家致富的“比、学、赶、帮”活动。第十三条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倡导全民健身运动;提倡见义勇为,伸张正义,遵守社会公德,尊老爱幼,加强自身修养,学习科技文化,跟上社会步伐,做新时代的榜样;积极申请加入党团组织。

第十四条服从社区建房规划,不扩占、不超高;搬迁、拆迁不提过分要求;拆旧翻新或新建必须经社区居委会、规划局、国土资源局批准,统一安排,不准擅自动工;自觉拆除一切违章建筑。

第十五条确保道路畅通,不准在道路上随意乱开口子,必要时申请社区居委会批准。

第十六条违犯上述规定的给予批评教育,情节较重的交司法机关处理。

三、相邻关系

第十七条村民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和睦相处,建立良好的相邻关系。

第十八条在经营、生活、借贷、社会交往过程中,应遵循平等、自愿、互利的原则,小事不斤斤计较。

第十九条依法使用宅基地,新宅基地按街道办事处、社区规划执行,不得损害整体规划和四邻利益,不得侵占道路和下水道等基础设施。

第二十条村民饲养的动物、家禽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应承担经济责任;没有或限制行为能力的人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监护人应承担经济责任。

第二十一条邻里发生纠纷,能自行调解的自行调解处理,不能

自行处理的依靠组织解决,不能仗势欺人、强加他人。对不听劝阻制造纠纷的当事人,情节轻微的给予教育,造成人身或财产损失的必须承担医疗费用及法律责任,返还或修理、重做、更换被损害的财产,并按实际损失的一倍以上进行赔偿。

四、婚姻家庭

第二十二条社区村民要遵循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尊老爱幼的原则,建立团结和睦的家庭关系。

第二十三条婚姻大事由本人作主,反对他人包办干涉,不得借婚姻索取财物。

第二十四条自觉做到计划生育、晚婚晚育、少生优育;育龄夫妇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有关政策。第二十五条夫妻在家庭中的地位平等,反对男尊女卑,不准打骂妻子,夫妻双方共同承担家务劳动,共同管理家庭财产。

第二十六条父母、继父母承担未成年人或无生活能力子女的抚养教育,不准虐待病残儿、继子女和收养的子女,不准使中小学生中途辍学。

第二十七条子女应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提供居住及生活环境,承担相应生活费及医疗费,使上一辈老人过上安逸的晚年生活。

五、环境卫生

第二十八条村民各家各户,应自觉缴纳卫生垃圾清运费,门前院内要保持清洁,消除暴露垃圾,清理卫生死角,清除废弃堆积物;禁止在公共场所乱吐乱扔,乱倒垃圾、污水和渣土。

平安小区居民公约 篇5

为加强小区管理,创建以“安民、便民、乐民、廉民”为一体的新型“平安小区”、促进小区“三个文明”建设,改善人民环境,提高院落居民素质,结合小区实际,制定本公约。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院内各项规章制度,自觉履行公民的各项义务,主动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做遵纪守法的公民。

二、严守国家计生政策,优生优育、晚婚晚育,落实节育措施,杜绝计划外生育,塑造文明幸福家庭。

三、积极参加小区精神文明活动,不讲脏话、粗话,不赌博,不打架斗殴,文明交往,礼貌待人,争创“五好家庭”,爱我家园、爱我小区。

四、保护院内环境,维护社会公德,共助共建,实现“安美乐康”。教育未成年人不损坏小区公共实施和花草树木,不敞放家禽、宠物,不乱倒垃圾,乱放杂物。加强健康与道德修养。

五、不搞封建迷信活动,崇尚科学、反对邪教。

六、邻里团结,不损他人利益。家庭和睦,尊老爱幼,互帮、互让、互学、互敬、互爱。

七、除陋习、树新风,勤俭持家,不大操小办。

八、共创平安家园,做到“爱我小区、美我小区、护我小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九、凡是违反上述有关规定者,使其情节轻重处以10-50元的违约金。

社区居民公约 篇6

为了更好的发挥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推进依法治理社区,促进男女平等,创建文明和谐社区,加快社区经济、文化及各项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修订《xx社区居民公约》。

科学发展篇

第一条 党员干部带头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两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社区经济发展规划,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保稳定促发展。

第二条 利用社区学校,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辖区内居民素质。

1、居委会每月提供4次科普教育培训,居民可免费参加学习。

2、辖区居民可到社区图书室,免费借阅图书。

第三条 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认真听取党员意见建议。争取每年向支部推荐两名以上有知识、有修养的积极分子,提高党员干部素质。

和谐社区篇

第四条 社区居民应诚实守信、互助友爱、团结邻里、互相帮助、不打骂争吵,争创六好文明楼院,营造美好社区生活

环境。

六好文明楼院标准:

1、环境整洁优美

2、居民生活方便

3、文化生活丰富

4、治安秩序稳定

5、计划生育到位

6、服务好流动人口

第五条 抵制各种不良嗜好,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禁止黄、赌、毒,不参加任何反动组织及邪教组织。

第六条 社区为居民提供各种健身器材及健身娱乐场所,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居民应自觉爱护公共设施,不得占用路面,堆放垃圾及杂物;不准乱涂乱画,损坏公物,争做文明市民。

第七条 保障男女平等,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1、子女均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和继承财产的权利。

2、倡导男女平等,共同参与社会活动。

3、夫妇二人应当平等善待和孝敬双方老人。

4、子女姓氏可自由选择,随父姓、母姓、父母双姓均可。

5、实行殡葬改革,提倡婚丧、嫁娶从简。第八条 尊老爱幼、关爱女性、关爱弱势群体。

1、老人又再婚自由,子女不得干涉。不得遗弃。虐待老人。一经发现,居委会应积极干预和制止。

2、成立老年协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及精神生活。

3、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保障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

育。不得遗弃、虐待未成年人。

4、不得歧视智障、精神病人、艾滋病患者等一切弱势群体。

5、成立流动人口协会,在流动人口子女入托、入学、租房、就业信息等方面,给予便利或帮助。

第九条 为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成立社区女子秧歌队、锣鼓队等积极开展社区各项公共活动和各类公益性活动。第十条 家庭和睦。提倡夫妻共同分担家务,共同管理家庭财产,反对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争创“六好文明家庭”。六好文明家庭标准:

1、遵纪守法

2、孝敬父母

3、男女平等

4、邻里和睦

5、热心公益

6、勤劳致富 第十一条 搞好社区共驻共建、支援共享等各项公益性活动。

社区服务篇

第十二条 努力提高辖区内居民生活水平,为居民提供优惠措施:

1、社区持《个体无业已婚育龄妇女免费康健本》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已婚育龄妇女可免费到社区医疗服务站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进行健康检查;

2、社区无业已婚育龄妇女和退休老年居民均可到社区医疗服务站免费咨询、免费健康知识教育;

3、对49周岁以下的无业已婚育龄妇女每两年进行一次妇科

病普查,并建立健康档案;

4、社区为育龄群众免费发放避孕药具;

5、社区为居民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

第十三条 积极宣传健康、环保、科普、优生优育等科学文化知识。社区免费发放鼠药,对居民区定期进行药物消杀。第十四条 辖区内的社区医疗服务站,定期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和义诊服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第十五条 民事调解小组和居民代表应积极协助社区协调处理各种邻里纠纷及民事矛盾。

优生优育篇

第十六条 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子女,反对非法婚姻和政策外生育。对政策外生育者,依法按计划生育《条例》严格执行。

第十七条 反对人为选择胎儿性别,对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者,经查实后上报计生部门严肃处理。

第十八条 男女均应承担计划生育责任和义务,居住本辖区的育龄夫妇,无论户口是否迁入,均应自觉接受社区计生管理并享受生殖健康服务。

第十九条 社区定期为育龄妇女、包括流动人口的育龄妇女,进行免费健康检查,提供生殖保健服务。

第二十条 严格落实各级政府的计生奖励优抚政策,关爱计划生育户。

第二十一条 遵守《xx社区计划生育群众自治章程》有关规定。

廉洁自律篇

第二十二条 社区两委成员要认真学习国家法律法规,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执行《居民公约》,保障居民合法权益,为居民服务。

第二十三条 每季度进行一次党务、政务公开,接受居民监督,真正达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工作目标。第二十四条 党员干部要演绎律己,家属亲友不可搞特殊。执行与修订篇

第二十五条 全体居民应自觉遵守《居民公约》,社区两委成员带头模范遵守《居民公约》。

第二十六条 执行中如遇纠纷,首先由社区两委协调解决,协调不成,由居民代表大会最终裁决。

第二十七条 三分之一以上居民代表,十分之一以上居民联名可以提议修订《居民公约》中的具体条款,修订《居民公约》应遵循“四议两公开”程序。

第二十八条 本《居民公约》自居民代表大会通过之日起公示,公示七天,公示期满无异议即日生效,同时上报xx街道办事处备案。

本《居民公约》的解释权归xx街道办事处xx社区居委会。

xx社区居民代表大会

居民公约的作用 篇7

1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产生和发展[1]

1997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是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1998年1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战略。

新一轮医改的探索始于2005年7月29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和建议》引发的全国范围“医改”大讨论。此后,2006年10月11日,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的目标,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构架和推进奠定了基础。2007年10月15日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将“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上升到我国“医改”总体目标的高度。2008年2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形成《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于10月14日-11月14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潍坊、宁夏和重庆普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现场试验研究也于2008年展开。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出台,《意见》紧紧围绕“一个大厦、四梁八柱”,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制度。随之公布的《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2009~2011年期间,各级政府需要投入8500亿元。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005年-2011年,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从探索讨论、奠定基础到确立实施,始终围绕着“基本”、“均等”和“公平”,那么,四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发展是否有效地保证了患者合理就医?如何根据患者就医需求和就医行为调整各项制度的发展路径?这是本文通过综述2009-2011年的实证研究要回答的问题。

2 卫生政策角度的就医行为

麦克拉夫林德互动理论模式指出,政策的执行过程是执行组织和受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手段作出的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取决于两者的相互调适的程度。研究政策执行的有效关键在于研究政策对受影响者的影响有多大,以及受影响者对政策的认知、评价[2]。卫生政策对患者的影响直接表现为患者的就医行为,以及患者对卫生政策的认知和评价。就医行为是医疗卫生制度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动因,全面掌握就医行为的现状及其特点,才能针对性地改革和完善卫生制度[3]。具体分析框架有Andersen(1968)医疗服务利用的行为模型、麦肯尼克的就医行为通用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等。

3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对城乡居民就医行为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制度”、“医疗保障”、“药物”、“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和“就医行为”等关键词组合,检索维普、CNKI、和万方数据库,共搜到2005-2011年期间相关文献69篇,09、10年共36篇。其中,56篇涉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影响,30篇涉及新农合合作医疗制度影响,10篇涉及基本药物制度影响,34篇涉及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影响,16篇涉及基本公共卫生体系影响,5篇涉及政策组合影响。从论文数量我们可以看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与就医行为的关系较密切。

3.1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影响

国内外研究都表明,医疗保险政策是作用于居民就医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刘国恩指出,当个人资源约束条件改善后,人们的行为可能随之改变,包括居民的就医行为和医生的行医行为[4]。换言之,居民就医选择对医疗保险政策敏感。居民是否就诊主要受家庭收入、健康状况、医疗服务价格水平和是否有医疗保险的影响[5];参加医疗保险的居民两周就诊率和住院率均明显高于未参加医疗保险的居民[6,7,8]。就医机构选择主要受医疗费用负担形式[8]、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就医方便程度(距离)的影响。单蕾在深圳的研究表明,51.46%首诊机构选择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因为价格便宜及就诊方便,参保人就医意愿明显增加。选择综合医院则主要考虑医院医疗技术较高,大型医疗检查设备有利诊断[9]。Philip H.Brown和Caroline Theoharides(2008)采用巢式Logit模式分析了25个县的家庭调查数据,发现寻求治疗的条件、医疗费用的报销计划和平均日消费严重影响着人们对医院的选择[10]。

目前,基本医保制度存在报销范围小、补偿比例低、配套不到位等问题。郭文芹发现,参加新农合的受访者中,84.9%的患者表示慢性病的就医无法报销,导致患者选择就近药店买药治疗[11]。而熊巨洋的研究表明,慢病的综合管理,医保政策向小病、慢性病和常见病倾斜,可以将社区居民引导到社区医院,提高社区门诊量[12]。陈玲(2008)新农合背景下农村老年人的就医行为研究指出,新农合对农村老年人影响较大的是大病住院时的就医行为,而对就医中其他医疗需求影响较小,尤其是预防、慢性病患者、康复照顾[13]。庞国华发现,构成不合理就诊意向的因素主要是医疗保险制度调控效果不佳:新农合对参合患者的补偿比例与患者的期望值相差较远,以及农村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质量较差。另外,新农合实施后,由于乡村卫生设施落后、技术水平偏低,导致农民看病和住院趋向高一级医疗机构,特别是住院治疗[14]。周毅的研究也发现,医疗费用负担形式对患者住院或应住院未住院不具有影响,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医生要求住院的疾病通常是比较严重的[8]。在发达地区广东,农民认为各级医院的报销比例对其选择医院没有太大影响,医院服务的质量是农民考虑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医院的收费标准[15]。重庆的研究也有类似结果,70.62%的居民不去医院看病的原因是“怕医疗费贵”或明确表示“没钱看病”,而城镇医疗保险对是否去医院看病影响不大,具有显著影响的是经济收入、疾病严重程度[16]。

3.2 基本药物制度的影响

基本药物制度影响居民就医行为的两个重要因素是药物价格和方便程度。李新泰的研究表明,山东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药品加成比例下降,参合农民报销比例提高,乡镇卫生院的门诊就医次数明显增加,合理用药情况有待进一步观察[17~18]。黄欢的研究发现,大部分社区居民在患小病、常见病和慢性病时,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诊,其实行的药品“零差率”政策,能够切实缓解居民“看病贵”问题[19]。赖春娣的研究表明,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后,基本药物价格下降30%,常见病多发病按照临床路径治疗,农民基本没有“医生乱开药”和“医药费昂贵”的担忧[20]。

但是,目前的研究发现,城乡居民的自我医疗比例都较高:济南市长清区56.1%的居民首选“自我医疗”,主要是因为自感病轻[21];北京市社区35岁以上慢性病人群40.67%选择自己买药[22];重庆市沙坪坝区城乡居民88.14%到药房买药吃,其中49.15%怕医药费贵[16]。周毅的个案研究发现,居民在选择药店和其他医疗机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主要是因为:第一,该药店是医疗保险机构的定点药店,居民在消费时可以刷卡或报销;第二,自觉病情较轻,可以自我医疗;第三,药店的可及性较强[8]。魏来的研究表明,部分居民采取自我医疗的原因是医院药价较高,医院药品报销20~40%后价格还比药店高;基本药品目录一般是普通药、便宜药、范围狭窄,像新康泰克、斯达舒等稍贵药没有列入[7]。杨哲则指出,自我医疗比例的提高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加强药品经销尤其是零售的管理是大势所趋[23]。

3.3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影响

基本医疗服务机构的医疗技术、价格水平和可及性是影响居民就医行为的重要因素[15,19,21,24,25,26,27,28,29]。赵文晓指出,长清区居民选择医疗机构考虑的因素依次是就近方便、医疗水平、设备先进、收费合理、医保定点和知名专家[21]。鲍勇等对上海市社区居民就医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社区居民受就医医院的医疗水平、技术水平因素影响。选择综合性医院就诊的主要原因是医疗技术,不选择的原因是等候时间长;选择社区医院就诊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便捷,其次是价格便宜,不选择的主要原因是技术不够[24~25]。黄欢指出,居民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改进的方面包括医生水平、服务价格、医疗设备和就医环境。“离家近”、“候诊时间短”、“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好”成为影响居民一般诊疗行为的首要因素[19]。贾清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江西萍乡市的农民就医行为,结果表明,农村医院的技术水平、就医方便性和医疗设备是影响农民就医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26]赖洁莲发现,农民就医地点的选择受个人因素(农民收入、疾病的紧急情况、个人对医疗服务及其产品的认识)和环境因素(医院的距离、医院的服务质量、参照群体以及医保政策)的影响[15]。

目前,基层医疗机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不足是导致患者趋高就医的主要原因。宋春燕的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分流研究指出,县级医疗机构门诊患者中适合分流的有67.25%、住院患者中适合分流的有23.15%,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能够承接的只有48.45%和16.5%;乡镇卫生院的实际服务能力不足影响农村患者的就医[29]。倪茹新上海市慢性病就诊的调查中,社区医生判断94%的高血压、高血糖患者可在社区卫生机构接受诊治,实际为84.8%;社区医生判断有53.2%患者可以在家庭病床及一级医院接受住院治疗,而患者住院有53.9%愿意选2~3级医院;因此使80%以上门诊病人及二分之一以上住院患者接受社区卫生服务是必要而可行的[30]。

3.4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影响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影响居民健康行为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中老年人慢性病的预防治疗。1978年《阿拉木图宣言》指出,健康教育是所有卫生问题、预防方法及控制措施中最为重要的,是能否实现初级卫生保健任务的关键。据知信行理论推断,居民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就医行为的健康与否。目前,农民“小病拖、大病扛”现象普遍,农民健康投资意识淡薄,健康知识知晓率、体格检查率低和患者随访率低。姚兆余的研究显示,文化程度对农村居民就医行为影响显著[31]。冯海龙的研究发现,城乡中老年人中从未进行体格检查者占61%,患病后就医者占25.7%,自行买药治疗者占56.5%,就医意识差(尤其是农村中老年人)给中老年人的健康带来潜在威胁[32]。李德华(2009)的农村自报糖尿病患者健康知识及就医行为分析发现,患者空腹血糖最高值和目前控制水平的知晓率低:57.7%和45.3%;餐后2 h的血糖最高值和目前控制水平的知晓率仅为10.9%和8.6%;73.68%能够按照医嘱按时按量长期坚持服药,仅有10.9%完全按照医嘱改变了生活行为方式[33]。曾丽的研究发现,健康教育后门诊病人对健康讲座及义诊等医疗服务的要求有显著的提高,希望开便宜、医师又认为合适药物的患者比例明显增加[34]。

4 讨论及对策

目前卫生政策与就医行为的关系研究,从研究方法上来说,定性和描述研究多,定量和回归分析少;两因素推断多,多因素分析少;从研究内容上来说,单个政策的评价多,综合政策的评价少,针对基本医疗保障和基本医疗服务的研究多,针对基本药物制度和基本公共卫生的研究少。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于政策的组合运用和衔接。张宇指出,组合政策在改变系统资源结构与主体就医行为方面更为有效[35]。余翠桃提出,提高医疗报销比例,应和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服务水平、合理用药、合理收费配合,从而促进农民积极就医[36]。根据2009~2011年实证研究结果,笔者建议:

(1)扩大保障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基本医疗保障应该包括慢性病的报销,经济发展地区可以考虑纳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项目。保障水平较高的欧美国家,保障制度设计都强化预防保健项目的供给[37]。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增强医疗保险对于城乡居民就医机构选择的调控力度,引导居民就医合理分流。简化报销手续、延长报销时限,实行小病累计报销。

(2)加强药品经销,降低药品价格:深化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推进医保药店网点覆盖,严格执行驻店执业药师制度;落实药品招标制度,公开常用药品价格、诊疗项目及价格、公开报销范围及补偿比例、住院期间费用。

(3)夯实服务网络,提高医疗水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就医条件成为就医行为差别的主要因素。政策上要加大政府投入,改善道路交通,夯实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的技能和素质[38],缩短患者候诊时间,建立良好服务态度。

(4)促进健康教育,系统管理疾病:目前,农村中老年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开展不力问题尤为突出,建立慢性病预防机制是干预老年人就医行为的重要策略[39]:一方面要开展健康教育,积极进行预防保健知识的宣传,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医嘱执行率;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康档案,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进行系统管理,提高就诊率和随访率。

摘要:卫生体系和卫生政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患者的就医行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包括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旨在通过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保证居民合理就医。本文将回顾卫生制度和就医行为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综述每一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对城乡居民就医行为的影响,包括影响程度、路径方式等,比较就医行为对不同政策的敏感程度,并指出各项制度调整的方向。

上一篇:增强完善惩防体系建设的初探下一篇:向上的生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