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规划导言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职业规划导言(通用8篇)

大学生职业规划导言 篇1

21世纪,全球一体化与社会经济文化多元化的进一步发展,呈现给我们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带来了很多机遇,也引发了各种危机。升学、求职、创业等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和频繁地冲击着我们,而大学生更是首当其冲,不可避免地去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现在,是我们冷静下来,环顾四周的时候了。

有多少人十年寒窗,却前路茫茫?有多少人埋头苦干,却无奈下岗?又有多少人忙碌一生,却碌碌无为?但是,有些人与我们一道走来,却又能一帆风顺、平步青云、硕果累累。这是为什么?原因很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成功人士”都有明确的目标,并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大哲学家罗素说:选择职业是人生大事,因为职业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面对大学生活,我们曾经憧憬过;面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我们遐想过;然而,我们对于自己的未却感到迷茫,面对浩瀚的世界,我们好高骛远,却又像站在人生的米字路口!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它不由的我们去犹豫,去迷茫。但是,自己的人生是自己去走去完成的。没有规划,人生就没有目标,面对挑战就无从选择。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今天我们站在那里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下一步迈向那里!

没有规划怎么去描绘自己的人生蓝图,怎么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怎么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现在我们意识到对自己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但是要明白,自己的播下的种子,未必会开花!

人生规划就是职业规划。规划就是选择方向,规划就是为我们的人生找准位置。规划就是确定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让我们辛勤栽培的种子也能开花结果。

大学生职业规划导言 篇2

一、置疑导入法

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导入新课, 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悬念中既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 又创设出探索知识的良好情境。悬念的设置要适度, 不悬会使学生一眼望穿, 则无念可思;太悬学生则无从下手, 则会无趣可激。只有在悬中寓实, 才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 琢磨思考, 兴趣盎然地探索未知。

如在讲述“光合作用”时, 这样设疑导入:同学们想一想公共汽车如果没有油会怎么样?“不能开动。”“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会怎么样呢?”“后果不堪设想。”“那么绿色植物在自然界为什么如此重要呢?”这一设问立即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故事导入法

学生都爱听故事, 在生物学科的发现史和科学史中, 充满了动人的故事。中外史实中, 妙趣横生的典故更多。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 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段, 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 收授教于趣之效。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 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感到生物课的学习乐在其中, 是生物课教学成功关键之所在。不同年龄段的乐趣, 产生于不同的感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初一学生刚从小学进入中学, 从心理特征来看, 多处于少儿时期, 好奇心强, 活泼好动, 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 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却感到枯燥乏味, 甚至厌倦。因此, 教师必须利用有利的一面, 转化不利的因素, 采用巧妙设计, 变换形式, 激发兴趣。

一个熟悉的典故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知识, 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情趣, 乐在其中。如, 讲“生态系统”时运用“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的主题漫画导入新课,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实验观察引入法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法。生物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 是极易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利用演示实验导入新课, 不但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 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自由空间,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合作精神, 而且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 以及不盲从, 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的精神。

四、复习引导过渡法

任何新的知识的学习, 都是建立在旧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的, 没有对旧知识的积累就没有新知识的继续学习和再认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思维方式虽以形象思维为主, 但由于知识的积累和增加, 经过不断总结、归纳, 抽象的逻辑思维逐渐形成, 具有了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根据这一心理特征, 教师对一些前后知识联系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 采取复习引导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向新知识过渡, 不仅使旧知识得到巩固, 新知识过渡自然, 更重要的是一上课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运用这样的导言, 不仅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巩固了旧的知识, 而且对于理解新知识的实质有很大的启发。

五、联系实际法

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生物学事例导入新课, 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 收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也可介绍新颖、醒目的生物学事例, 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 使理论再回到实践,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 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 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 学会生活。如许多同学家养有宠物, 如何解决宠物随地大小便的问题?同学们根据经验, 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 加深了对条件反射的理解。如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时, 可设计如下导言:许多同学都以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动物进行呼吸作用。事实上, 植物也要进行呼吸作用, 我们新买回的苹果香甜可口, 放久了则味道大不如新买的, 原因就是苹果的组织细胞内部进行呼吸, 把一部分糖分解了, 萝卜等蔬菜也有如此现象。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不仅存在, 而且是不可缺少的。总之, 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 只要留心, 你就会发现无处不有丰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

六、新闻导入法

从电视报刊上撷取有关的新闻导入新课, 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 如学习《细菌、真菌》时, 这样导入新课:“9.11”事件以来, 美国人被炭疽杆菌搞得惶恐不安, 你们知道炭疽杆菌是什么生物吗?它在结构上与动植物细胞有哪些区别呢?学生兴趣盎然。课堂上经常引用新闻热点, 能引导学生关注世界, 关注社会。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设计导言时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并结合身边的实物或实例精心设计, 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进行讲授, 从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能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地去学习新知识, 接受新知识。因此, 导入的设计必须具有可行性;在教学目标上要把握方向性;在设计的形式与内容上要增强趣味性;在思维的训练上要具有启发性;在情感意志的培养上要具有引导性, 为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思想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总之, 设计好的导言新课, 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兴趣, 增强求知欲, 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开始就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为圆满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创造条件。

摘要:生物课堂教学中好的导言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能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本文介绍了五种导言设计方法:置疑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实验观察引入法、复习引导过渡法、联系实际法。

关键词:生物教学,导言设计,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汪忠.走进课堂——初中生物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8.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 篇3

一、导语:

大家一定还记得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来,这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了解达尔文吗?你知道进化论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达尔文的进化论之门——《物种起源》导言。

二、介绍作者:

查理—罗伯特—达尔文(1809—1882)是生物进化学说的创始人。他出生在英国一个世代医生家里。祖父、父亲不仅都是当地的名医,而且都是生物学的爱好者。祖父是一个早期生物进化论者,发表过《动物心理学》的著作,提倡生物进化观念。这样的家庭环境,生物进化思想,对幼小的达尔文的心灵,有着深刻的影响。达尔文16岁进大学学医,但他并不想做一个医生,而是热心研究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后来他又去大学神学系学习,但他依然用大量的时间阅读各种自然科学著作,同不少地质学家、动物学家、植物学家交往。22岁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作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观察并搜集了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经归纳整理与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随后又写成《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书,进一步充实了进化学说的内容。

三、解题:

进化论亦称“演化论”(严复译为天演论)。通常指生物的进化理论。它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部门。该词最初是拉马克提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础。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生命起源、物种分化和形成等进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认为生物最初从非生物而来,现代地球上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它们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恩格斯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之一。

文体:导言也称引言、绪论,是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的开头的话,主要用于学术著作和教科书,对论著的基本内容和要点以及有关问题(如写作背景、过程、缘由等)作出介绍、说明。

导言与序言的区别:序言的内容宽泛,对原作内容是否具体说明,对内容介绍的多少都没有明确要求。而导言的主要篇幅必须介绍原作的内容及主旨。序言写作无定体,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或说明,或兼而有之,都是可以的。而导言则侧重议论、说明。文学作品一般有序言而无导言,学术著作有导言,还可有序言。学术著作再版几次可以有几篇序言,但导言只有一篇。

四、学习课文

1、通读全文,根据导言的特点,说说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两个部分。

1—3段:成书出版

4—7段:基本观点

2、阅读1—3段,回答问题。

(1)第一段文中的“那时候”指_____年,“现在”指_____年,“这个问题”指_______。

明确:1831年;1859年;物种起源问题。

(2)从第一段文字看,达尔文的科学研究经过了___个阶段,它们是__________。

明确:出洋考察阶段、撰写札记阶段、充实札记阶段、继续探讨阶段。

(3)作者介绍研究“物种起源”问题及写作《物种起源》一书的经过,目的何在?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说明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始终没有间断。

B、告诉读者出洋考察给自己很深的印象,才引发对问题的研究。

C、让读者了解“导言”的写作要求,必须介绍写作经过。

D、使读者知道书中的绪论不是自己“轻率”得出的,而是经过严肃认真的研究。

明确:D

作者从“远航”到“现在”,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经20多年,可以看出达尔文的严谨、审慎态度,刻苦钻研—对趔的追求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4、筛选出能概括第1段主旨的中心句。

明确:“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总结: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整理成书的经过”,表现达尔文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

5、第二段有哪两个方面的原因说明《物种起源》要早日发表?

明确:主观方面,“我的工作行将结束”、“我的体力渐感不支”。从客观方面来说,是因为华莱斯的结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如何理解客观方面的原因?

总结: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提前发表的原因”。表现了达尔文实事求是的精神。

6、第三段的主旨句是什么?

明确: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未必完备。(内容过简的原因)

作者还提到,“错误的窜入,还是不可避免的”,“本书所述及的,仅仅是我得到的一般结论”可以从这些语句中看到作者谦虚谨慎的态度。

第二课时

一、阅读4—7节,找出各段的关键句。

如何认识文章的关键句

1、突出地体现文章的旨趣,标示文章的思路,显示文章的结构特点的句子是关键句。

2、从内容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特征或点明主要事理的语句。

3、从结构看,总提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提句、过渡句能显示文章内容的推进,总结句能概括文章基本内容。

4、从出现频率看,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关键句,它能表示需要强调的内容,同时也显示脉络层次。

1、第四段的关键句是?

明确: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2、作者是由什么推断出这个结论的?

明确: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

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可分成门、纲、目、科、属、种六个层次,同一层次、上一层与下一层之间,具有很多的相似点。如:桃花与梅花同属蔷薇科,家猫与东北虎同属猫科,人与金丝猴同属灵长目。

生物胚胎间的关系:人、鸡、猪、蛙、龟、鱼等的早期胚胎很相似,这表明它们有共同的祖先。

地理的分布:在大体相似的气候,如南美洲、非洲、澳洲都位于南半球,具有热带和温带的气候,可是生物类型彼此送别很大,或者是说在有些地区,如非洲(或南美洲)内部各地气候条件很大,但那里的生物类型却彼此相似。

现存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古生物学的地质学按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把地球的历史分成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晚形成的地层里,生物越复杂、越高等。这就证明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不是神创的,而是从最简单的生物一步一步进化而来的。

3、他和其他博物学家的观点不同在哪里?

明确: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作为惟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

4、作者对于自己的结论持什么态度?

明确:“仍然难以令人满意。”

5、这说明作者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明确:在科学研究上决不轻率、精益求精的精神。

6、本段的最后两句话有什么任用?

明确:这两句话举了两个事例,来否定一般博物学家的观点。

二、学习第五段。

1、第五段和第四段在内容上是什么关系?

明确:因果关系(关联词:因此)

2、第五段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明确:第二句: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当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着手。

所以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研究的方法。说明作者具有亲身实践的精神。

3、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

4、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我经常获得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三、学习六七两段。

1、作者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获得的两点认识是什么?

明确: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累积起来。

2、关于物种起源,作者的两大基本观点是什么?

明确:A、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B、自然选择作用,它虽然不是物种变异的惟一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

3、对这两个观点,作者的态度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作者说“我深信”、“我又确信”,说明对自己的观点毫不怀疑,坚持真理。

四、总结:

伟大的科学家达尔文

人格魅力

1、整理成书的过程——刻苦钻研的精神

2、提前发表的原因——实事求是的精神

3、内容过简的说明——谦逊审慎的态度

4、物种由演变而来——严肃认真的态度

5、介绍研究的方法——亲身实践的精神

6、家禽变异的作用——尊重事实的态度

语文 -《物种起源》导言 篇4

3.关于“导言”。

导言即绪论。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等的文体。一般放在书的前面,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全书的要旨,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全书的内容。

三、检查预习

由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根据情况肯定、纠正和补充达尔文的科学事迹。

达尔文学说是生物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由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所著《物种起源》一书奠定科学基础,以后为生物学上的成就加以论证和发展。达尔文通过环球考察,搜集了大量有关动植物演变和发展的科学资料,指出生物进化的主导力量是自然选择,即遗传、变异与选择三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认为生物发生的微细的不定变异,通过累代的选择作用,适者生存,并逐渐累积有利的变异发展成新种。不适于外界环境条件的就被淘汰。他.总结了用人工选择方法获得家畜和农作物新品种的实验成果,进一步论证了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的学说是人类对生物界认识的伟大成就,给形而上学、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以沉重打击,在推动现代生物学研究的进展方面起了巨大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达尔文的学说给予很高评价。(播放视频:达尔文与《物种起源》)

四、研习课文

1.指导学生通读全文和注释。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自己理解有疑难的词语,先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

(2)理出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明确:

(1)本文需要注意的词语。

琐屑:细小而繁多。

审慎:周密而谨慎。

趋向:①动词,朝着某个方向发展;②名词,事物发展的动向。

札记: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

探讨:研究讨论。

传布:广泛散布。(也可以放到第二课时课首检查用)

(2)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文章结构和段意的理解,请一位同学回答;

教师板书并明确。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一、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筛选关键语句

关键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句子,它集中地体现了文章的意旨,表示文章的思路,连缀文章的结构。从内容来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集中体现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或阐明主要事理的语句。从结构来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结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内容,总提句、过度句显示出文章的层次推进。从出现的频率看,反复出现的文句也是关键句。

二、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以下问题,完成对文中信息的筛选。

(1)作者认为“物种”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A. 物种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B. 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异的最重要的条件。

(2)辨析选择题,在第4段中,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以下哪一种看法?(以下三种看法由幻灯片打出。)

①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② “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是不合理的。

③ 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

明确:是要证明第③种看法。因为作者对这两个例子的分析有明显区别。对于啄木鸟的例子。作者说“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而对于槲寄生的例子,作者说“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是不合理的”。而“植物习性的影响”、“植物本身的倾向”不属于“外界的条件”(即外部环境),因此可排除第②项;对于第①项,学生只要抓住作者举这两个例子主要想否定不正确的作法即可排除。

(3)按要求筛选文中语句。

①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目的。

②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意义。

③作者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获得的两点认识。

教师要明确:

目的: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的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

意义: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作者的两点认识: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累积起来。

三、根据课文中提供的信息,口头对达尔文作一个整体的.评价。

引导:第一段的关键语句,从“远航”(1831)到“现在”(1859年),其间“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专心思考”,“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等等,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经二十多年,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及对真理的追求,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第二段的关键句有“华莱斯先生,他对于物种起源问题所得到的”“一般结论,几乎和我们完全相同”(这是指英国的自然科学家,1858年他写了一篇关于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的科学/论文寄给达尔文。达尔文于当年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华莱斯的/论文同时在林奈学会的杂志上发表)可以看出达尔文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三段的关键句有指出书本的缺陷,“还是摘要的性质”;说明今后的打算,“详尽地刊出”,避免使别人“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反映出达尔文对理论著作严肃、审慎的态度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谦逊的精神。

第四段关键句有:“仍然难以令人满意”,表明作者决不轻率地作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第五段关键句有:“这类的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说明作者注重亲身实践的科学态度。

第六段关键句有“很不幸”,“不得不简略”,反映出不回避缺陷与不足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七段,关键句有“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我相信”“我深信”“我又确信”这些突出地说明了达尔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毫不动摇的信念和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

概括: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精神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板书。

沉默学导言经典散文 篇5

一个爱唠叨的理发师给马其顿王理发,问他喜欢什么发型,马其顿王答道:“沉默型。”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素来怕听人唠叨,尤其是有学问的唠叨。遇见那些满腹才学关不住的大才子,我就不禁想起这位理发师来,并且很想效法马其顿王告诉他们,我最喜欢的学问是“沉默学”。

无论会议上,还是闲谈中,听人神采飞扬地发表老生常谈,激情满怀地叙说妇孺皆知,我就惊诧不已。我简直还有点嫉妒:这位先生的自我感觉何以这样好呢?据说讲演术的第―秘诀是自信,一自信,就自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起来了。可是,自信总应该以自知为基础吧?不对,我还是太迂了。毋宁说,天下的自信多半是盲目的。惟其盲目,才拥有那―份化腐朽为神奇的自信,敢于以创始人的口吻宣说陈词滥调,以发明家的身份公布道听途说。

可惜的是,我始终无法拥有这样的自信。话未出口,自己就怀疑起它的价值了,于是嗫嚅欲止,字不成句,更谈何出口成章。对于我来说,谎言重复十遍未必成为真理,真理重复十遍(无须十遍)就肯定成为废话。人在世,说废话本属难免,因为创新总是极稀少的。能够把废话说得漂亮,岂不也是一种才能?若不准说废话,人世就会沉寂如坟墓。我知道自己的挑剔和敏感实在有悖常理,无奈改不掉,只好不改。不但不改,还要把它合理化,于自卑中求另一种自信。

好在这方面不乏贤哲之言,足可供我自勉。古希腊最早的哲人泰勒斯就说过:“多说话并不表明有才智。”人有两只耳朵,只有一张嘴,一位古罗马哲人从中揣摩出了造物主的意图:让我们多听少说。孔子主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是众所周知的了。明朝的李笠翁也认为:智者拙于言谈,善谈者罕是智者。当然,沉默寡言未必是智慧的`征兆,世上有的是故作深沉者或天性木讷者,我也难逃此嫌。但是,我确信其反命题是成立的:夸夸其谈者必无智慧。

曾经读到―则幽默,大意是某人参加会议,一言不发,事后,一位评论家对他说:“如果你蠢,你做得很聪明;如果你聪明,你做得很蠢。”当时觉得这话说得很机智,意思也是明白的:蠢人因沉默而未暴露其蠢,所以聪明;聪明人因沉默而末表现其聪明,所以蠢。仔细琢磨,发现不然。聪明人必须表现自己的聪明吗?聪明人非说话不可吗?聪明人一定有话可说吗?再也没有比听聪明人在无话可说时偏要连篇累牍地说聪明的废话更让我厌烦的了,在我眼中,此时他不但做得很蠢,而且他本人也成了天下最蠢的―个家伙。如果我自己身不由己地被置于一种无话可说却又必须说话的场合,那真是天大的灾难,老天饶了我吧!

公平地说,那种仅仅出于表现欲而夸夸其谈的人毕竟还不失为天真。今日之聪明人已经不满足于这无利可图的虚荣,他们要大张旗鼓地推销自己,力求卖个好价钱。于是,我们接连看到,靠着传播媒介的起哄,平庸诗人发出摘冠诺贝尔的豪言,俗不可耐的小说跃居畅销书目的榜首,尚未开拍的电视剧先声夺人闹得天下沸沸扬扬。

在这一片叫卖声中,我常常想起甘地的话:“沉默是信奉真理者的精神训练之一。”我还想起吉辛的话:“人世一天天愈来愈吵闹,我不愿在增长着的喧嚣中加上一份,单凭了我的沉默,我也向一切人奉献了一种好处。”这两位圣者都是羞于言谈的人,看来决非偶然。当然,沉默者未免寂寞,那又有什么?说到底,一切伟大的诞生都是在沉默中孕育的。广告造就不了文豪。哪个自爱并且爱孩子的母亲会在分娩前频频向新闻界展示她的大肚子呢?

种种热闹一时的吹嘘和喝彩,终是虚声浮名。在万象喧嚣的背后,在一切语言消失之处,隐藏着世界的秘密。世界无边无际,有声的世界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只听见语言不会倾听沉默的人是被声音堵住了耳朵的聋人。懂得沉默的价值的人却有―双善于倾听沉默的耳朵,如同纪伯伦所说,他们“听见了寂静的唱诗班唱着世纪的歌,吟咏着空间的诗,解释着永恒的秘密”。一个听懂了千古历史和万有存在的沉默的话语的人,他自己一定也是更懂得怎样说话的。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解读 篇6

马克思于1843年10月来的巴黎,当时的法国正处于七月王朝时期。金融资本家和大工业资本家掌握国家政权。法国有半封建式的君主国转变为资产阶级的君主制。这一时期法国进行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也得到了巩固。伴随这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也日益增长。工人阶级不断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压迫。同时法国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于工人阶级以及各种工人组织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对工人的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了解,从无产阶级的勇敢和坚强的斗争中看到了无产阶级的力量。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主要分四部分

1、对德国宗教当时状况的总结

马克思在《导言》的开始对德国宗教的当时状况初步作了总结。认为当时在德国“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宗教的批判使人们认识到“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人们本想在天国寻找超人的存在,而找到的却是自己。人是宗教的本质。这一本质的揭露使宗教彼岸世界的真理消失,而接下来要做的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2、批判的对象

面对德国落后于时代的现状,不同的学派采取了不同的态度,有的学派“以昨天的卑鄙行为来说明今天的卑鄙行为是合法的”;而德意志狂血统并有自由思想的人“到我们史前的条顿原始森林去寻找我们的自由历史”。马克思则宣布要“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虽然当时德国的制度低于历史水平,但这不能成为使它免于批判的理由。在这里批判“已经不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一种手段。它的主要情感是愤怒,它的主要工作是揭露”。

3、革命的难题

马克思认为“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但是,德国思想的要求和德国现实对这些要求的回答之间有惊人的不一致”。当时的德国落后于“现代各国”,德国现实要求以“现代各国”当时面临的障碍为目标,而德国思想则要求跨越“现代各国”当时面临的障碍。这是因为当时的德国只是在思维上伴随“现代各国”发展,而没有积极参加这种发展的实际斗争。因此当时德国各邦政府,“由于现代各种关系,由于德国的形势,由于德国教育的立足点,最后,由于自己本身的良好本能”而集合了“现代政治领域的文明缺陷同旧制度的野蛮缺陷”。这种折衷主义使德国形成了“一种特殊领域的当代政治的缺陷,如果不摧毁当代政治的普遍障碍,就不可能摧毁德国特有的障碍”。

4、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

德国要实现彻底的解放,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关键在于“形成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一个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形成一个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等级,形成一个由于自己遭受普遍苦难而具有普遍性质的领域,这个领域不要求享有任何特殊的权利,因为威胁着这个领域的不是特殊的不公正,而是一般的不公正,它不能再求助于历史的权利,而只能求助于人的权利,它不是同德国国家制度的后果处于片面的对立,而是同这种制度的前提处于全面的对立,最后,在于形成一个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总之,形成这样一个领域,它表明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回复才能回复自己本身。社会解体的这个结果,就是无产阶级这个特殊等级。”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和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只有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解放。在寻求解放的过程中,对于无产阶级与哲学关系,马克思是这样描述的“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最后,马克思得出结论“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在德国,只有同时从对中世纪的部分胜利解放出来,才能从中世纪得到解放。在德国,不摧毁一切奴役制,任何一种奴役制都不可能被摧毁。彻底的德国不从根本上进行革命,就不可能完成革命。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

三、结论

马克思在文本中认为,“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而当时的德国只是通过观察邻近各国来经历德国法哲学和国家哲学的实现的,也就是说当时的德国的现实跟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没有实际的关系。那么,针对德国法哲学和国家哲学的革命实践是没有被动因素和物质基础的,很难想象无产阶级在反对一个根本不曾实现的现实。感同毕竟不等于身受,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没有革命的实际对立面会使革命缺乏动力,缺乏被动的因素。而且即使无产阶级最终越过了“现在各国”当时面对的障碍,实现了德国的彻底解放,对于无产阶级超越的这一段历史,不管是在物质上还是在文化上都相对比较的薄弱,在受到冲击时,他可能是最先断裂的环节。在社会形态上我们可以实现跨越,但这种跨越是有条件的。要实现这种跨越必须具备跨越的物质和文化基础。我国虽然跨越了资本主义形态,但我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实就是在补我们跨越资本主义形态时所没有具备的物质和文化基础。这在现实中很容易解释,就拿逃课来说吧,我们一节课没上,在短时间内看不出什么,但是随着知识的增加,薄弱的环节就会越明显。不想让他断裂就要补课,不管以什么形式。这也符合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

马克思在文本的最后得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实现德国的彻底解放和人类的解放。这一观点强调的多是客观条件的需要。面对德国的现状,需要无产阶级来实现德国和人类的解放,并没有考虑到无产阶级的自身素质是否与这一历史使命相适应,更没有考虑到无产阶级的主观愿望,无产阶级是迫切希望改善生存状况,但他们是否愿意承担解放人类的使命却未被考虑,或者他们可以选择别的方式来实现生存状况的改善。来自外部的动力很难长久而且变数很大,外部条件的变化很容易就会影响到无产阶级的革命决心。所以要使无产阶级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应该更多的从无产阶级内部寻求动力。

马克思在文本中提到抓住事物根本的彻底的理论能够掌握群众,但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理论要掌握群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理论的简洁性。考虑到当时工人阶级的受教育水平,艰深的理论很难为无产阶级所理解,不能被无产阶级理解,即使理论找到了事物的根本也很难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文本中马克思没有说明理论掌握群众的具体措施。理论在实际运用中如何掌握群众,理论是否需要作适当的变通以利于其被群众理解和接受,这种变通要通过何种途径实现等问题马克思在文本中都没有体现。

摘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于1843年10月到1844年2月,并于1844年发表在《德法年鉴》上。是马克思早期的著作,其对宗教的研究表明,只有真正的认识宗教,批判发展宗教,才能在宗教的带领下走向幸福。

化学课的导言设计 篇7

——长春市第158中学

许秀梅

一堂好的化学课,能给学生美的熏陶,是艺术的展现、情感的交流,而好的导言则相当于这美妙乐曲的前奏,是师生情感交流的一种纽带,因此导言的设计和运用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今天我想和各位同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内容进行交流和探讨,以求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一、导言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引起兴趣,集中注意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 ,犹如说书人的开演 ,虽然寥寥数语 ,但如金玉掷地 ,先声夺人,既能巧妙的引出新课,又能促进学生的情绪高涨 ,步入智力振奋的状态 ,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因此教师如能在课前精心设计导言,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好的导言会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使学生产生新奇感,集中注意力。例如讲《硫酸》时,我就以一则毁容事件为例设问:当那个案犯把硫酸洒向受害人脸部时,为什么还把湿毛巾紧捂住她的脸并用力拖着她到水龙头去冲水呢?当时学生们都轰动起来了,情绪和思维都很活跃,纷纷议论,急于想知道究竟怎么一回事,急切地等待教师揭开谜底于是我就立即抓住机会引入新课,讲解浓硫酸的特性和稀释。

由此可见,导语具有引起兴趣、集中注意的作用,有利于组织教学的开展。2.开启思维,诱发思考

化学教学中各种能力的培养不能只靠教师的讲授,更应激发学生的思考,才能使学生有所得.那么怎样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思考当中去呢?应该说,思因疑而起,有疑才有思,所以设疑导语就能起到开启思维,诱发思考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这样提问:①用飞机向空中撒些“干冰”,就能“人工降雨”,解除旱情,干冰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威力呢?②在厂房、仓库和实验室墙壁上都挂着红色外壳的灭火器,一旦发生火灾,灭火器会喷出二氧化碳,把火熄灭,二氧化碳为什么能灭火呢?③农民到地窖里取地瓜时,都要先点上一盏油灯用绳子放到窖底,若油灯熄灭了,则不能下窖取瓜,这是什么道理?

通过提问,把本节要学的化学知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起来,既新又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既开启了他们的思维,诱发思考,又能使学生将新知识牢固掌握。

3.承上启下、架桥过渡 化学教材中单元与单元之间,节与节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我们在进行新课教学时,可以按照课本内容设计出联系旧知识、提示新内容、承上启下的导语。例如:在设计第五单元课题2《如何正确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引入时,我首先复习质量守恒定律,并从微观角度进行解释。在此基础上提问:“是否所有的化学反应式中的原子在反应前后数目都相等?若不是,用什么办法使左右两边原子个数相等?”这样,通过复习很自然就引入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难点——配平。这样导入如同在新旧知识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新课讲解的内容埋下伏笔,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收到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在化学教学中导言有多种功能,设疑布障、画龙点睛、逢水架桥、展现意境,是我们化学教师开启新课、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把金钥匙。

二、导言设计的常用方法

既然导语在化学教学中有如此大的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设计导语呢?通过阅读大量资料,总结归纳,我认为一般可以从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设计。

1、趣味实验引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而化学实验本身就充满了一定的新奇性,学生对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实验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并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因此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实验本身的直观、趣味性进行导言设计,从而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例如: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这节课的教学时我采用“神奇的门票”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课的伊始我向学生展示了同样大小的三张白纸,并渲染气氛,这是进入化学殿堂的门票,然后将其中的一张白纸撕碎,另一张白纸点燃,通过直观对比引出两种不同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新课引入自然顺畅。当我在第三张白纸上喷雾显示“神奇的化学”字样时,学生的兴趣也更加十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初中化学的趣味实验很多,例如:利用“魔刀杀鬼”引入《铁的性质》、“死灰复燃”引入《氧气的性质》、“水火相容”引入《燃烧的条件》等等。生动直观的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唤起注意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化学的“优势”,是导入新课的极佳方法。

2、故事激趣引入

上课伊始,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一个科学家的感人事迹,都会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角色”。《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内容比较平淡,几个性质显得单调、分散,学生听课容易厌倦,而且课后又不易掌握。在课堂一开始,我讲述了发生在阿尔卑斯山“杀狗洞”的故事,为什么狗一进洞就会离奇地死亡?故事的神秘马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求知的激情,本节课当然收到了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这些故事让他们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学化学不是简单枯燥的记忆元素符号、化学式、物质分类等概念。从而让他们更愿意进入课堂状态,愿意听老师讲。再例如初中化学第一单元《走进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课的导入时,我也通过大量的化学故事带领学生走进神秘的化学殿堂:居里夫人发现放射元素镭的忘我精神和爱国精神;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的侯氏制碱法的故事。还有一些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化学事例,比如,我国在商代就能制造青铜器,这比欧洲早1900多年,河南出土的古剑,能切开叠在一起的15枚铜币,古代人类在野火过后,偶尔发现铁块的故事,引出现代炼铁炼钢的方法等等,通过自己了解的化学知识,向学生描述一个又一个有趣的事实。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设疑启思引入 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唤醒、鼓舞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所以用日常生活事例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也是奇妙无穷的,当把千变万化的化学与丰富的生活展示给学生时,必然会引起他们的激动和兴奋。例如在讲《空气》一节时,我首先提出问题,人的生命、生活、生产都离不开空气,但空气看不见,摸不着,通过哪些实验或现象可以证明空气的真实存在?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的成分?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学生的思维也一步步地被引入了本节课的主题,一连串的问题也在学生心目中产生了一个个悬念,引起了学生寻根究底的欲望。又如在上“分子”这节内容时,把空气清新剂放在讲台上,然后问学生:“现在大家闻到什么气味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香味”,那么为什么会问到香味呢?是香水分子“长腿”跑进你们的鼻子里去了,从而可说明物质的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着,接着再提问:“你们看见香水分子进入自己的鼻子吗?”学生回答:“看不见”,这样因势利导,因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肉眼是看不见的。这样在教学中不断设疑启思,使学生不知不觉对学习化学感兴趣,这样的教学学生容易接受,且记得深刻。

4、创设情境引入

创设情景是指教师利用语言、实物、游戏等各种手段有效地引导并促进学生进入教学内容。并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学习化学知识。例如初中化学第四单元课题4《化合价和化学式》,这一课题内容抽象枯燥,学生理解困难,没有兴趣,缺乏学习动力,很难进入新课状态,我在引课时创设了同学们熟悉地情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如何用最快捷简便的方式认识对方?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名片”,通过名片我们马上就能知道对方的姓名、职业、电话等,马上我又提问:那么物质的“名片”又是什么?学生们在积极的思考,我适时地点出:物质的名片就是化学式,那什么是化学式?通过化学式我们又能得到那些信息?自然而然引入了新课,通过情景创设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对新知识也有了极大兴趣。

5、图片影像引入

我们生活在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里,大到宇宙中的星体,小到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都是化学研究的对象,然而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只有直观的将学生不了解的事物展现在学生的视野里才更有说服力,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跟化学有关的实验、新闻、报道、资料、图片、问题、影像等,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情境用来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状态,促进知识、技能、情感的形成。如在学习化学肥料时,可用一段摄像,通过展示农田春季和秋天的不同景象,把学生带入学习情景中。在学习化学与能源和资源可联系生活中或家庭中的三大合成材料来,创设情境。在设计分子原子一课的导言,利用多媒体展示分子原子的图片,既能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学科的前沿性,又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总之,引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开门见山”法、“温故知新”法、“矛盾导入”法、“谜语导入”等,不管如何引入目的都是充分利用上课开始时学生们的注意力比较集中的优势,精心制造出一些知识悬念,引人入胜,为传授新课创造良好的心境。但因为每节课的内容、重点不同,导语的设计也就不一样.所以导语的设计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同一节课,根据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2006年10月12日~15日,吉林省初中化学教师在珲春市进行基本功大赛,其中的一个比赛项目就是对规定的题目进行导言设计。下面将有关设计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1.溶液的形成

方法一~~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科学探究引出课题 【生活小窍门】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时常发生白色衣物上沾有蓝色圆珠笔痕迹的现象,这样除去这些讨厌的蓝色痕迹,使衣物恢复洁白呢? 【实验探究】(1)用水洗的方法清除白色布条上的蓝色痕迹;

(2)用酒精洗的方法清除白色布条上的蓝色痕迹。【交流】结果怎样?谁能说说其中的道理?

方法二~~联系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实际,通过分析讨论引出课题 【投影】(1)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汽水、白醋、注射针剂、碘酒;

(2)学习中涉及到的溶液:石灰水、盐酸、稀硫酸等。

【活动】找共同点:(1)都是液体(都是溶液);

(2)都是混合物;

(3)都含有水(碘酒中不含水——为形成正确的溶液定义留下伏笔)

(4)„„

„„ 【问题】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 2.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方法一~~联系亲历的生活实际,分析讨论引出课题

【交流1】早餐(或午餐)都吃了些什么?——主食:„„

副食:„„

【交流2】我们为什么要一日三餐?——获取生命必须的营养物质。【问题】哪些物质是我们必须的营养物质呢?它们对我们的生命活动具有什么意义?

方法二~~分析讨论俗语的科学含义,引出课题

【交流】都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或:民以食为天!)”谁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或认识?——不及时吃饭会饿;长期不吃饭会饿死;„„(其中可能涉及到“胖、瘦、营养”等字样)

【问题】我们的生命活动必须保证得到哪些营养物质的支持? 方法三~~借助新闻报道,引出课题

【投影】(1)“饥饿的苏丹”;(2)安徽阜阳的“大头娃娃”

【交流】谁能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缺少重要的营养物质。【问题】哪些物质是生命活动必须的营养物质? 方法四~~挖掘本质,借助比喻,引出课题

【交流】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动力是什么?人活动的动力是什么? 【问题】人类健康生活必须及时补充哪些重要的营养物质? 3.原子的构成

方法一~~借助史料,引出课题

【视频】原子弹爆炸产生的蘑菇云、破坏力

【引课】原子弹之所以能够释放出这样巨大的能量,与原子的构成紧密相关。方法二~~借助科研史料,引出课题

【投影】分子、原子的最初定义;各种原子的结构模型 【引课】说出:构成原子的两大部分

方法三~~联系相关学科知识,引出课题

【问题】摩擦起电的实验——谁能说说:为什么? 【引课】显然,原子里一定含有电子。还含有什么呢? 方法四~~借助新闻报道,引出课题

【问题】(1)朝鲜、伊朗等国研制核武器;(2)建设核电站;(3)核泄露、核污染等。这里的“核”指的是什么?

【引课】原子除含有原子核外,还含有什么呢? 4.氧气

方法一~~借助呼吸,引出课题

【活动】(1)消除紧张情绪的简单做法——深呼吸;

(2)感受呼吸对生命活动的意义——屏住呼吸;(3)演唱或播放歌曲《深呼吸》;(4)下列情况下,你能活多长时间:

不吃饭

;不喝水

;不呼吸

。(5)观看“森林氧吧”视频等。

【引课】氧气除能够供给呼吸外,还有哪些性质? 方法二~~借助燃烧与灭火,引出课题

【活动】(1)探究操作——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

(2)观看视频——“用盖锅盖法熄灭油锅火焰”。

【引课】解释其中的道理?除酒精、食用油外,还有哪些物质能够在氧气里燃烧呢?

方法三~~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借助学生的话题,引出新课 【活动】说一句含有“氧气”的话:

(1)氧气支持燃烧;

(2)氧气供给呼吸;

(3)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4)„„

【引课】选择与氧气性质直接相关的话,引出课题。

三、导言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导课并无固定不变的模式,全靠教师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创造性设计。然而教学是艺术,更是科学,是艺术就应该有创新,是科学就要实事求是,那么在设计导言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导言设计要目的明确

导言的设计必须结合教材内容,紧扣知识点要求,决不能偏离主题,体现目的性。

2.导言设计要言简意赅

既然是“序幕”就不能喧宾夺主,三言两语方能画龙点睛,切不可长篇大论,体现简洁性。

3.导言设计要有针对性

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导言必须针对某个教学重点或难点疑点,不能面面俱到,体现针对性。

4.导言设计要有启发性 5.导言设计要新颖别致

要想“新导言”源源不断地产生,并真正产生出奇制胜的效果,我们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提高学术素养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

①熟悉教材教参,提高理论修养;

②密切关注化学报刊。积极参与化学教研活动,从志同道合者身上获得有益的启示;

③向学生学习。学生的创造力是不可低估的,他们是“新导言”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④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有意识的研究、总结。

高一语文下册物种起源导言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琐屑、审慎、变异、遗传、趋向、札记、付印、断言”等词语。

2.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

能力目标

1.筛选文章主要观点、概括要点,整体把握文意,感受科技说明文严密的逻辑性。

2.揣摩语言,体会科技说明文语言的简明性。

德育目标

学习达尔文坚持真理、尊重客观事实、谦虚审慎、严肃认真、深入细致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奋斗精神。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正确认识文章的科技内容。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说明性文字阅读的兴趣。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课堂教学以讨论为主,但因本文专业性强,学习不太容易,教师酌情给予点拨引导。

2.情景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设计,利用电视画面、图片激发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氛围。

3.换位阅读法。教师虚拟情境,为纪念达尔文诞生190周年,出版社决定出版《物种起源》中文译本,要求学生根据本文提供的材料为本书写一篇序言。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阅读课文,逐段概括大意,筛选关键信息,理清行文脉络,整体把握文意;仔细品读课文,学习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大家一定记得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来,这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了解达尔文吗?你知道进化论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达尔文的进化论之门——《物种起源》导言。

二、解题

1.提问:请同学们谈谈什么是导言?

明确:“导言”即“绪论”也称“引言”,是学术论着或一篇文章开头的话。一般说明全书的主旨和内容及有关问题等,作出介绍、说明。这篇课文是科学论着的导言,以介绍研究和写作经历,说明发表原因,以表明自己的着作言必有据,没有妄下结论;然后说明自己研究的思路,阐述立论的根据,点出主要观点。并扼要介绍了《物种起源》一书的内容和联系。

2.介绍达尔文及其进化论。

多媒体出示图片和文字投影(情境创设),文字书写“纪念达尔文诞生190周年大会”,作为会场背景;投示出达尔文的画像,激发学生进入角色。

投影文字书写:“190年前,上帝按照特定的目的创造万物”的物种不变论像个幽灵盘旋在欧洲大陆的上空,愚弄着芸芸众生。就在这时候——1809年,英国一个医生的家庭里诞生了

一个当时谁也没过分注意的小生命——达尔文。但正是他,在1859年发表了举世震惊的《物种起源》,敲响了“物种不变”的丧钟,确立了被马克思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明”之一的生物进化论。今天,我们隆重集会,纪念他的190周年诞辰,纪念这位生物进化论学说的创始人。

我们该向他学习什么呢?相信同学们读了他的《物种起源》导言后会明白的。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画出文中结论性的语句,理出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阅读全文后讨论、互相交流各自对文章结构和段意的理解,请一两位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更正。

解说:通过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并初步筛选出文章的关键句;通过讨论交流,整体把握全文;通过简洁的段意概括,筛选关键语句准确表达。

四、具体研习课文1~7段,筛选关键语句

1.出示投影,阅读1~3段,回答问题。

(1)第1段文中的“那时候”指____1831 _________年,“现在”指____1859 _________年,“这个问题”指___物种起源问题_________。

(2)从第一段文字看,达尔文的科学研究经过了__四___________个阶段,它们是出洋考察阶段、撰写札记阶段、充实札记阶段、继续探讨阶段。

(3)作者介绍研究“物种起源”问题及写作《物种起源》一书的经过,目的何在?是使读者知道书中的结论不是自己“轻率”得出的,而是经过严肃认真的研究。

明确:D;作者从“远航”到“现在”,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经20多年,可以看出达尔文的严谨、审慎态度,长期刻苦钻研——对真理的追求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4)筛选出能概括第1段主旨的中心句。

明确:“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5)提问:第二段有哪两个方面说明《物种起源》要早日发表?

明确:一从主观方面说:《物种起源》作为进化论的绪论部分的研究工作“将近结束”;进化论的全部研究计划的完成需要更多岁月,由于体弱多病,要早日出版。二是从客观方面说:华莱斯写了关于生物进化的论文,迫使达尔文早日发表自己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

(6)第2段的主旨句是什么?

明确: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未必完备。

2.请同学们速读4~7段,画出关键句。

提示:突出地体现文章的旨趣,标示文章的思路,显示文章的结构特点的句子是关键句。

从内容上看,中心句是关键句,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点示主要事理的语句。

从结构上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结句概括了文章的基本内容,总提句、过渡句显示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的推进。

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句。这是作者着力表达的观点,需要强调,同时也显示脉络层次。

根据提示明确:

第4段的关键句:“……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第5段:“因此,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 迫切地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

第4、6、7段都反复说:“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

第7段:“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我又确信自然选择作用,它虽然不是物种变异的唯一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这是总结进化论学说的基本观点)

五、欣赏、品味1~7段

提问:这篇文章1~7段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和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透过说明的文字,即关键语句,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怎样的一种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够体现这种精神的文字。

学生思考,并自由发言,集体交流。

学生甲:第1段的关键语句,从“远航”(1831)到“现在”(1859年),其间“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专心思考”“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等等,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经二十多年,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及对真理的追求,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第2段的关键句有“华莱斯先生,他对于物种起源问题所得到的”“一般结论,几乎和我们完全相同”(这是指英国的自然科学家,1858年他写了一篇关于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的科学论文寄给达尔文。达尔文于当年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华莱斯的论文同时在林奈学会的杂志上发表)可以看出达尔文实事求是的态度。

学生乙:第3段的关键句有指出书本的缺陷,“还是摘要的性质”;说明今后的打算,“详尽地刊出”,避免使别人“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反映出达尔文对理论着作严肃、审慎的态度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谦逊的精神。

第4段关键句有:“仍然难以令人满意”,表明作者决不轻率地做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学生丙:第5段关键句有:“这类的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说明作者注重亲身实践的科学态度。

第6段关键句有“很不幸”“不得不简略”,反映出不回避缺陷与不足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学生丁:第7段,关键句有“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我相信”“我深信”“我又确信”这些突出地说明了达尔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毫不动摇的信念和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长期考察 实事求是 谦逊审慎 决不轻率 亲自实践 不避缺陷 毫不动摇

教师总结: 从文字的表层意义的阐明深入到文字的深层含义的探究,从了解伟大的科学家的基本观点、理论深入到追求他的精神世界,人格魅力,可以看到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这是值得我们青少年借鉴、学习的地方。

六、多媒体播放简介有关达尔文创作《物种起源》的经过的片断,及简介《物种起源》的意义

了解、明确:关于生物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由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所着《物种起源》一书,奠定了科学基础,对以后生物学上的成就和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达尔文通过环球考察,搜集了大量有关动植物演变和发展的科学资料,指出生物进化的主导力量是自然选择,也就是遗传、变异和选择三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认为生物经常发生的细微的不定变异,通过累代的选择作用,适者生存,并逐渐累积有利的变异发展成新种。不适于外界环境条件的就被淘汰。他总结了用人工选择方法获得家畜和农作物新品种的实验成果,进一步论证了自然选择学说。进化论是人类对生物界认识的伟大成就,给形而上学、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以沉重的打击,在推动现代生物学的进展方面起了巨大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达尔文学说给予很高的评价,说《物种起源》是划时代的着作。

七、课堂小结

课文1~3段介绍《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耐心搜集”“整理研究”“专心思考”“并且作了一些札记”,为写成此书作好了准备,再经过两年的研究、充实,才于1844年“写成了当时我认为是正确的结论的纲要”。从这里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严谨审慎的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同时说明促成本书出版的原因及本书的性质、存在的缺陷以及今后的打算。从而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研究和理论着作的实事求是和严肃审慎的态度。

八、布置作业

找出本文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哪几段。筛选作者阐明的关于物种起源问题的两个主要观点,及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目的、意义及获得的认识的关键语句。

写好演讲稿:我为《物种起源》写导言。

示范教案一(《物种起源》导言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阅读4~7段,筛选观点,指导学生从获取信息的读者地位转换到输出信息的作者地位,根据多媒体特设情境,从课文筛选信息,再加工处理,从而拓展其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达尔文环球旅行成为他一生事业的转折点,他由一个创造论、物种不变论者逐渐成为进化论者,旅行中成千上万的物种变异的事实教育了他,使他对创造论、物种不变论产生了怀疑,并冲破了神学教条的桎梏,摒弃了“上帝创造万物”“万物从来如此而且永远不变”等骗人的鬼话,研究生物进化,着述《物种起源》,成为进化论的创立者。那么他在《物种起源》导言中,集中谈了些什么观点呢?现在我们研习课文4~7段的内容。

二、快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提问:《物种起源》导言主要内容集中在哪几段?筛选出作者阐明的关于物种起源问题的两个主要观点。

明确:主要内容集中在4、5、6、7段。

第4段介绍的主要观点是:“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这个结论,是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推想出来的。作者没有满足于这个结论,因为它还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

解释:“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各种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各种生物之间有不同程度的亲缘关系,即血缘关系。生物学里把生物分成门、纲、目、科、属、种(即物种)。所有的脊椎动物都有亲缘关系,但同一属的不同物种(如老虎和猫)的亲缘关系,比同一目的不同科(如

犬科)更密切。

“生物的胚胎关系”——属于同一基本类型的动物,不管成体、形态、构造,彼此差别多么大,如鱼、蛙、龟、鸡、猪、人,可是它们的早期胚胎很相似,这表明它们有共同的祖先。

“地球上的生物是有共同祖先的”,不同的物种是进化的,但它们是怎样经历变异而来的呢?换言之,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般的博物学家认为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是唯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达尔文认为,“这种说法,在某一狭隘意义上来说,可算是正确的,但是把生物进化、变异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达尔文用啄木鸟、槲寄生的事例来说明,引起生物进化变异,“条件”是重要的,“若和有机体本性比较,仅属次要地位”。

第5段主要观点在于作者说明了自己是怎样研究物种变异的原因的,他“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着手”“经常获得动物因家养而变异的知识。”

第6段主要观点是由家养变异得出的结论,说明生物之所以进化,其一,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其二,人类选种力量是伟大的。因为人工的选择“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积累起来”,能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培养出新种来。

第7段作者总结性地介绍了《物种起源》的几个主要观点:(1)生物学方面还有些问题,如对我们周围许多生物的相互关系,对某种生物分布广而繁殖多,它的邻种却分布狭小而稀少等等,了解得很不够,知道得很少,需要继续研究,但是,根据现在生物学的“精细的研究和冷静的判断,可以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即神创造是错误的。(2)达尔文申明“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3)指出自然选择是引起物种变异的最重要的条件。

以上三点(加点的文字)是作者阐明物种起源问题的主要观点。

2.提问: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

3.提问: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4.提问:作者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获得的两点认识是什么?

明确: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累积起来。

三、研习课文的语言特色,分小组讨论

讨论后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要求有具体的例证。

明确:本文语言准确、严密(板书)

作者讲究选词、讲究用结构复杂的句式表达周密谨严的意思。例如:“1844年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写成当时我认为是正确的结论的纲要。”

“又”,说明作者没有满足已有的成绩,继续搜集资料。“当时”与“现在”相对而言,用“当时”,强调了当时达到的认识水平,二是现在认识又有所发展。

又如:“我虽然力求审慎,使一切能有正确的证据,但是错误的窜入,还是不可避免的。”

“窜入”用得准确而又生动,它说明了在这项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错误的出现很难避免。

又如:“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

这个双重否定句用得很有表现力。第一,它加强了语气,肯定了物种变异这一认识;第二,它增强了文章论辩的力量,“不是不变”是对“不变”论的有力批驳。

再例:“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详细叙述和比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结果……”

1.既说“事实”——一般的感性材料,又说“证据”——材料中足以反映事物本质的例子,足见周密。

2.既说“叙述”——能使人了解比较全面、具体,但还不能表现本质,又说“比较”——能使人鉴别感性材料,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以掌握事物的本质,足见谨严。

四、从课文中筛选信息,再加工处理,转为主动的信念输出者——我为《物种起源》写序

出示投影,多媒体情境创设,从语言描叙中制作10幅动画。

在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千百万种生物;逶迤的群山间,莽莽林海藏虎豹;辽阔的原野上,风吹草低见牛羊;湍急的江河中,白浪翻卷戏鱼虾;无边的海洋里,碧波万顷逐鲸鲨。还有那绚丽阳光下吐艳的百花;绵绵细雨中引吭的群蛙;缭绕晨雾中婉转的俊鸟;苍茫暮色里低吟的秋虫……如此千姿百态的生物,其源头在哪里?19世纪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经过20年的悉心研究,在1858年发表的《物种起源》中为我们揭示了这一奥秘。

出示投影文字: 2009年,是达尔文诞生200周年,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出版社决定重新出版《物种起源》中文译本,请你根据《物种起源》导言提供的材料为本书写一篇序言,你该如何写呢?

点拨:认真阅读学习过的序言,课文《农村调查》序言,把握与“导言”的异同。

要根据序言的特点,从本篇课文中筛选写序言所需要的信息,然后重新排列组合。

注意:“导言”也称引言,是一篇文章或一部着作的开头的话,主要用于学术着作和教科书,对论着的基本内容和要点以及有关问题(如写作背景、过程、缘由等)做出介绍、说明。“序言”是写在诗文或书籍前边单独成篇的文章,可叙述,可议论,也可说明。有作者自己写的,叫做“自序”,内容多为交代着述的意图、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和评论所写之作。这里要求我们写的序属后一类。

从课文里筛选所需要的信息要结合评论点,对于“序”中介绍《物种起源》主要观点及评价其意义是必不可少的。对筛选的信息要进行信息加工,进行归类,不必按课文的顺序机械安排。可先介绍《物种起源》主要观点并评价其划时代意义,再由文及人,评价作者研究科学的态度及方法。对作者的评价也不必拘泥于课文所提供的,从《达尔文自传》等得来的材料亦可以采用。顺序的安排有条理即可。

学生交流自己所写的“序言”。

五、全文小结

这篇课文是科学论着的导言,它先介绍研究和写作经历,说明发表原因,以表明自己的着作言必有据,没有轻率下结论,然后说明自己研究的思路,阐述立论的根据,这样水到渠成,道出主要观点。

阅读科技说明文,准确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是第一位的,正确认知文章的科技内容是终极目的。在这个过程中,筛选关键语句,品味语言内涵便显得异常重要。

六、布置作业

1.重新构思,写一篇以“我为《物种导言》写序言”为题目的文章,300字左右。

上一篇:军训会操口号16字下一篇:饮水安全工程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