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弘扬孝文化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多管齐下弘扬孝文化(通用7篇)

多管齐下弘扬孝文化 篇1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孝顺父母和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当下“不孝”之举却屡见报端,社会影响恶劣。究其原因,则在多个方面:一是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年轻人所占比重越来越少而年长者越来越多,“4-2-1”家庭结构日趋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制的远未健全,年轻人的压力越来越大,于是越来越多得人开始试图逃避责任,三是具体阶层存在具体的困难。城乡二元化对立的社会体制,也增加了农村养老困难。农村家庭的割裂,一家人分处几地难以相聚,“孝文化”和“孝心”培养自然无从谈起。由此,采取措施,多管齐下弘扬孝文化和加强孝心培养迫在眉睫。

孝是维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一条纽带。孝为德之本,家庭教育是渗透力较强的教育,家庭椒最好的课堂。教孩子孝敬父母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做人的根本。要想培养孩子的孝心,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因为“身教重于言教”。要把孝心变为孩子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只有在孩子有了切身体验时,才能体会父母的辛苦,从而知道体谅父母,尽自己的能力帮父母,为父母分忧解愁。

利用节庆效应弘扬和传播孝文化。自古以来,中国传统节日中都饱含着浓浓的亲情,如除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等,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华民族的诸多节庆强调亲情,以家庭的归属和对祖先的缅怀为主,强调家族的重要性与家庭的温馨。因此,借助节庆之际,不断宣传和强化以孝文化为核心的家庭亲情纽带,同时,还可大力推广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将敬老、爱老的思想与节日活动紧密结合。

道德层面强调孝文化的同时,强化法律的手段加强对老年人权益的维护。健全孝道公共评价与激励机制,厘清新社会条件下孝道的内涵与标准,让孝道更具操作性;文化研究机构、公共教育部门等国家相关机构对孩子、公众持之以恒的开展好经常性教育;在社会福利、公共设施等方面更关注老人,发扬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宣传那些真心尽孝的道德楷模,长期保持宣传普及与舆论引导作用。

总而言之,重视与弘扬传统孝文化,应是全民道德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只有通过法律的保护,道德的提升,社会的保障,孝道的倡行,舆论的监督,社会方方面面一起行动,在全社会才能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风气与氛围,才能真正培养出父母膝下指冷热的儿女,才能让传统孝文化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芒。对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建设素质,培养良好的伦理道德规范,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多管齐下弘扬孝文化 篇2

一、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字最早见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卜辞。在甲骨文中, 孝字的上部是个老人, 弯腰弓背, 白发飘拂, 手拄拐杖, 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孝字的下部是个孩子, 把两手朝上伸出, 托着老人, 作扶侍状。《尔雅·释训》曰:“善父母为孝”。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孝”字作了生动而准确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 从子, 子承老也。”可见“孝”最初的涵义就是“善事父母”, 即奉养父母。

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文化开创者孔子在其思想理论中丰富和发展了孝文化的内涵, 提出了“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的观点[2] (p27) , “仁”是众德之总, 而“孝弟”则又被视为众德之源、之总的“本”, 其地位在整个传统理论中升到了核心, 同时确立了“孝”对于所有人的道德要求的普遍性, “孝”也从此成为协调亲子关系的伦理规范, 并成为古代社会宗法道德的基础。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 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 并指出, “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 而其天下太平。”[3] (p16还进一步强调“事亲, 事之本也”, 认为尊亲、事亲是人生最大的事情。孔孟对孝的论述, 已经涉及到后世孝道的方方面面, 从而确立了传统孝道的基本面貌。

到了近代, 孙中山先生则把孝上升到爱国、强国的高度来认识。孙先生指出:“谈到中国固有的道德, 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先是‘忠孝, ”“讲到‘孝’字, 我们中国尤为特长, 尤其比各国进步得多。”“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 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4 (p99) 。

由于孝文化的影响, 祖国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 它成了一个充满骨肉之情的结合体, 成了每一位中华儿女的亲生母亲。当“母亲”遇到危难之时, 也会有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挺身而出, 以天下和社会为己任, 为民族尽其大孝。比如, 在抗日战争时期, 国共两党都曾以儒家忠孝道德作为动员、团结民众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武器。1939年4月26日, 中国共产党的《为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告全党同志书》指出:“一个真正的孝子贤孙, 必然是对国家民族尽忠尽责的人, 这里唯一的标准, 是忠于大多数与孝于大多数, 而不是反忠于少数和孝于少数。违背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就不是真正的忠孝, 而是忠孝的叛逆”。[5] (p48) 在这里, 孝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 成为民族团结、兴旺的精神基础, 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著名学者黎鸣在《中国人性分析报告》中说“可以不夸张地认为, 文明的中国人连续地生活了四五千年, 唯一的显示了他们的精神的真诚之处, 还真正只在这个‘孝’字上”, “中国就是靠这个‘孝’字支撑了两千多年的文明。”

当然, 从封建社会一路走来的孝文化, 毫无疑问带着封建的糟粕性。例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父母在、不远游”之类的思想和行为等。所以, 我们同对待所有传统文化一样, 对传统的孝文化的传承也要有批判和鉴别, 要继承其精华, 剔除其糟粕;要与时俱进, 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 使其更具有现代价值。

二、孝文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从实践上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个伟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上各条战线的人都做出自己的努力, 需要协调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关系和利益, 让绝大多数人能够友爱安定、和谐相处。由于人们各自的生活条件、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存在着差异, 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取向, 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之间存在着矛盾, 家庭之间、长幼之间、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也存在着矛盾, 正确地解决这些矛盾,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要工作。弘扬孝文化的功能和目的之一就是理顺情绪、化解矛盾, 调节人际关系, 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因为孝文化本来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要素,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 “孝”能提升个人修养, 以实现“自身和谐”。所谓自身和谐, 实质上就是要求个人素养修炼到一定水平, 能做到“上不欺天, 下不害物, 内心平和中正, 自立立他, 自觉觉他”, 达到“君子”的境界。

其次, “孝”有助于实现人际关系和谐。孝的一个核心就是尊老敬老, 而孝道教育的目标就是使敬老养老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会, 并通过社会教化与社会教育的结合, 有效地营造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

第三, “孝”能维持家庭和睦, 以实现“家庭和谐”。孝文化强大的社会稳定作用首先表现在以孝侍亲, 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上。

第四, “孝”能促进社会稳定, 以实现“社会和谐”。孝是对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是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们应当弘扬的民族精神和道德原则, 是保持社会稳定,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因为孝是爱国心的根源和动力, 是民族团结、国家兴旺发达的精神基础, 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孝的培养和实践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 是形成和睦社会风尚、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精神措施。孝文化在我国古代是“人治”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 孔子言:“其为人也孝悌, 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2] (p27) ”他认为, 持之以恒地强化孝道, 可以弱化人们的犯罪意识, 约束人们的违法行为, 维持社会的和平安定。以上所有这些这无疑都是对“孝”在促进社会稳定方面作用的肯定。

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 需要克服种种困难,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因此, 大力弘扬孝文化精华, 由家及国, 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凝聚力, 促进社会团结和谐。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2]《论语.学而》[M].湖北:崇文书局, 2007年.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0年.

[4]吴龙章.弘扬孝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J].钦州学院学报, 2006 (5) .

[5]程红帅.中国孝文化的历史沿革及当代价值[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5 (1) .

[6]员晓明.儒家传统“孝"文化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现实意义[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 (8) .

弘扬孝文化 践行传统美德 篇3

孝感,是我国孝文化之乡和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衾、孟宗哭竹生笋等古代“二十四孝”中的“三孝”就发生在这里。近年来,孝感市教育局出台《孝感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将孝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着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引导学生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立足学校,弘扬孝文化与学校工作“两融合”

与学校特色创建相融合。营造孝德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打造孝文化墙,建设孝文化走廊,使学校成为“精神文明的校园、培育人才的学园、发展个性的乐园、优美整洁的花园”,结合学校实际,以孝文化为立足点,将学校文化向外延伸,逐步形成学校特色。如黄香故里的云梦义堂中心小学,开展“读一本黄香书籍、讲一个黄香故事、写一篇主题作文、做一件行孝事情”实践活动,建立机制,把孝德教育推向常规化。

与学校德育工作相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孝心、提升学生的孝能、引导学生的孝行,逐渐形成德育特色校园文化,涌现出一大批典型学校。如安陆接官初中,每年开展“孝亲敬老,感恩父母,争做小天使”的主题教育活动,向学生推行“小孝持家、中孝敬业、大孝爱国”的现代孝德孝义;孝昌县丰山镇红卫小学通过展示《二十四孝图》,开展“道德之星”评选等活动打造孝德校园;孝南区三汊镇中学通过撰孝、学孝、评孝等措施,对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

立足学生,弘扬孝文化向日常教学“三渗透”

向养成教育渗透。始终坚持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并着重以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热爱家乡、热爱母校为起点,进而自然延伸到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拾金不昧、讲求诚信、关爱他人、关心集体、助人为乐、注重发挥团队精神等日常道德行为培养为范畴的集体主义教育;以热爱学习、崇尚科学、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理想主义教育。如云梦县在推进养成教育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诵读孝文化著作,观看以黄香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动画片、木偶戏、楚剧,让学生践行孝道,争当“小孝星”。

向课堂教学渗透。教学作为学校德育实践的基本手段,全市各中小学校将多元化的德育课堂打造成为传播“孝”文化的主阵地。语文课上,让学生诵读《论语》《孝经》《弟子规》等民族经典作品,从而让学生积淀了深厚的“孝”文化功底;政治课上,学生通过认识自我,交往他人,关注社会,了解国情,从而逐步提升“孝”文化的道德境界;历史课上,积极引导学生以史为鉴,知其得失,吐故纳新,继往开来,从而为传统的“孝”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去年,孝感市举办首届“孝文化”主题班会现场课及课件、教案、论文评比活动,展示课堂教学中融于孝德文化的成果,成效显著。

向课程实践渗透。各地各校结合新一轮课改和教材建设,加强德育渗透。既精心组织好常规教学工作,同时研发校本教材,如市教育局编写了《中华孝文化通俗读本》,孝昌县编写了《孝感人间—孝昌孝文化专辑》《孟宗文化研究文萃》《孟宗的故事》《画说孟宗》《说唱二十四孝》,云梦县编写了《黄香三字经》《千古孝子黄香》《孝子贤臣黄香》、皮影画册《汉孝子黄香》等,成为各中小学校校本教材的首选。全市7所省级示范高中都开设了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不断践行孝德教育。全市有22所小学、初中学校参与了湖北省德育“五项专题”研究,其中市玉泉小学承担的课题《诵读国学经典,弘扬新型孝德》受到教育界同仁的高度评价。

立足实践,弘扬孝文化与各项活动“五结合”

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弘扬孝文化方面,通过开展感恩书信、孝行孝心月、十大孝子评选、孝廉文化研究和“日行一孝、知恩图报”等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从日常做起、从小事做起,推进“帮父母做一件家务事、为父母捶一次背洗一次脚、在父母生日时亲手制作一个小礼物、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书信、唱一首道德歌曲、读一本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的书籍、为班集体或同学做一件好事”等孝德实践活动,把传统美德与当代价值观贯通起来,形成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爱老助老、勤劳节俭的社会风尚。

与重大节日纪念活动相结合。通过清明节网上祭扫英烈、端午节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六·一”儿童节开展向国旗敬礼活动,中秋重阳开展孝敬教育等一系列活动,增强学生对经典历史人物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特别是在妇女节或者母亲节时,要求学生为自己的母亲或者长辈献上一支花,给亲人写一句感恩的话,为家人做一件感恩的事。

与学习先进人物相结合。大力开展“十大孝亲敬老小天使”和“孝感市美德少年”“湖北省美德少年”典型评选表彰活动,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校园广播站、校报、橱窗等,宣传最美人物、弘扬最美精神,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发挥模范带动作用,在全市青少年学生中形成知孝、行孝、扬孝、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

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秉承“小孝立身,恩泽校园;大孝治国,孝行天下”的德育理念,在孝德教育实践过程中倡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担任孝文化使者,走上大街争当环保小卫士,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等需要社会救助的地方充当义工,学会奉献爱心,承担责任,服务他人,感恩社会。

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按照“学校主课堂、家庭小课堂、社会大课堂”三位一体的孝文化建设模式,重视并发挥好“家庭小课堂”的作用。通过召开家长会,专题讲解孝文化,要求家长自觉担负起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的责任,努力树立良好的家风并将它同培养子女和改善社会风气紧密地联系起来,将孝德教育融入千家万户,促进先进、文明、健康的家庭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今日孝进课堂,明朝德行天下”是孝感市继承孝文化、发扬孝文化的完美诠释,是弘扬孝文化、实施孝德教育、实现“孝心孝行”、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有力实践。

多管齐下弘扬孝文化 篇4

姚利忠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和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芒。“孝”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古贤曾说过一句话:“读尽天下书,无非一孝字”。的确,在我国孝一直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主线,也是现代构建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我们梅李是世代闻名的“孝子之乡”。据《常昭合志》载:“世俗所传二十四孝,吾邑竟居其三,又皆在梅李”。这三大孝分别是“扇枕温衾”的黄香;“哭竹生笋”的孟宗;以及少年丧母,刻母为像,事之如生的丁兰。自清代以来,有史料记载的梅李孝子还有乾隆旌表的入海飘流,千里寻父,哭树生桔,治愈母疾的方焕先;咸丰年旌表的,母病三年未见笑容,为救父命而被贼人所杀的钱亮灿;秉性孝友,曾割股愈亲疾的温文毅;只身乞食抵陕寻父,因父已故,乃检遗骸,囊负而返的管宝;父殁,束草卧棺侧二载,母病,割股煎药的张润;闻父病,星夜归里,途中遇盗,砍伤左手,仍力疾侍奉的邓开洲;母病,亲尝汤药,为其洗涤溺器的邓裕明;母严冬被薄,为其温衾,母患头疽溃,晨夕吮其毒的吴长生等。

在梅李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孝子,为我们挖掘和弘扬“孝”文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梅李可谓是孝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之地。我们都知道,家庭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家庭的和谐和温馨,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和谐与温暖,同时给整个社会也带来了安定和繁荣。“孝”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真诚的孝、爱的培养与实践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是形成现代社会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渊源,是形成现代社会和睦风尚,保持社会稳定的精神措施之一,是爱家乡、建美好家园的根源和动力,是团结、兴旺发达的精神基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

着力推进全民道德建设,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笔者认为首先要进一步挖掘整合梅李的孝文化资源,把梅李古有的“孝文化”与现代的“孝道德”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和渠道,弘扬传承文化、赞美现代人良好的道德情操,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推动家庭教育,切实让孝道这一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得以发扬光大。把“孝爱”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来抓。很多事例证明,孝敬父母,尊重他人绝不是一件小事情。一个人,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不照顾,不尊敬,怎么能去爱他人,爱集体,爱自己的家乡呢?

目前,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归根结底就是每个家庭的和谐。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家庭的和睦,才能带来左邻右舍的和睦,才能带来生活的和谐,才能使整个社会安定,只有整个社会的安定,才能有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孝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二,以“孝”文化为主题,在全镇中小学继续开展“感恩社会,感恩父母”系列活动,孝要从小抓起,让人学会感恩。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根正才能苗红,苗红才能茁壮成长。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民族精神的源泉,我们梅李自古以来是著名的“孝子之乡”,历来孝子辈出,孝址众多,孝俗浓郁,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扬“孝文化”要从小抓起,让“尊敬、和谐、友善”的文化理念播进孩子们的心田,让他们从小就有感恩之情的自然流露,培养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多管齐下弘扬孝文化 篇5

弘扬传统文化百善孝为先-谈百善孝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

“孝行天下”一组报道在<贵州日报>刊登读后颇有感触.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传统的价值观遭到巨大的冲击,在物质的欲望中,为猎取金钱,有人迷失了自我,他们可以亲族反目,兄弟成丑,骨肉相残,视老人为累赘,对他们漠视、打骂、禁食、遗弃、驱逐甚至杀害自己的父母.

作 者:李茂林  作者单位:贵州仁怀洒都高级中学 刊 名: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ETROLEUM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XINJIANG 年,卷(期):2007 9(6) 分类号:B82 关键词: 

孝文化是先进文化 篇6

孝文化是现代家庭赖以存在的客观条件。虽然现代亲子关系较之古代亲子关系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但家庭这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依然存在。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养老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也是当代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方式。这样,弘扬传统孝文化就显得非常重要,它对于实现家庭养老就能够发挥精神保障作用,这不仅有利于解决社会的老龄问题,促进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而且对于建立和谐融洽的家庭人际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孝文化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孝的本质是一种爱与敬的情感与行为,它不仅是德之本与起点,也是一切教化之本与起点。由“亲亲”启蒙,是人情陶冶、道德升华最基本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在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时,注意培养他们的孝道,使他们从早具有爱心,形成社会责任感,从而促进社会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

孝文化是爱国主义的根源。中国人的爱国心不仅包含着对故乡土地的情感,而且包含着对祖先的敬仰。爱国心与孝心联系到了一起。世世代代,多少中华儿女为中国统一而奔波,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而贡献智慧和财富。这是赤子对祖**亲的“孝养”,是贤孙对先祖的“追孝”。善事父母之孝思,往往成为仁人志士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

孝文化校园 篇7

教育----“孝德校园”

儒家道:百善孝为先;孔子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原则,曰:“孝,德之本也”。我们历代祖先,在创造中华文明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家道、家教、家风、家业,养亲、事亲、尊亲、悦亲等为主要内容的孝道传统,集中展现了仁爱、责任、礼敬、勤劳、奉献等等核心的伦理规范与道德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而,孝文化已在人们的心目中逐渐淡化,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在安闲舒适的环境中,在家受到老人和父母的“宠爱”,在学校受到教师们百般呵护,在社会受到国家和政府的保护。他们很少受挫折,不懂得感恩,自私自利,道德严重缺失。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到来,孝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当今社会正面对各种不讲亲情、不讲道德,只讲金钱与竞争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加强未成年人“孝德”乃至中华美德教育,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成为国家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工程。

学校是青少年德育的主阵地,如何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眼前的重要课题。为此,我校举行了一系列开展孝文化进校园活动。

1、大力宣传发动,营造孝文化氛围

学校发放宣传材料,张贴孝敬图画的同时,要求各班办一期以孝文化为主题的黑板报,制作一期关于孝文化的手抄报。学校全面宣传孝知识,充分营造孝氛围,提高孝意识,一方面培养学生们的文明礼仪行为意识,另一方面激发孩子们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良好思想,在校园里全面掀起了学习实践孝善的热潮。

2、修建孝文化校园,构建靓丽风景线

在校园环境建设打造孝文化阵地,在学校操场走廊墙壁上,是精选的《三字经》《弟子规》《二十四孝》等孝德经典篇目;班级廊道,一个个孝德小故事、一则则孝德名言令人目不暇接,展示古今名人的典故、格言、学生的感言等,使学生在校园各个角落都能受到孝文化的熏陶。学校要求广大师生观看后,写出相应的心得体会,并进行评比展览。

3、举行“双十佳”演讲赛,增强孝善意识

为了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孝善意识,学校可适时举办了“孝善演讲赛”。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谈出对“孝”的初步认识,并把孝贯彻到自己今后的生活中,以孝心对待父母,以善心与同学相处;真正把孝文化落到实处。并邀请部分学生家长参与,以提高教育效果。

利用各种节日广泛开展活动。如: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教师节、八月节、感恩节等,开展主题班会、歌咏、朗读、演讲、讲故事、绘画、致xx一封信、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儿等活动(一些活动邀请家长共同参与教育效果会更好)。

4、开展孝敬大行动,提高共同参与

学校开展孝敬大行动,倡议广大师生行动起来,人人做一件孝敬的事。学生在校孝敬师长,为老师献上一束花、送上一句祝福;在家孝敬父母,为父母洗一次脚、吻一次脸颊。各班召开“算算经济帐,感谢父母恩”主题班会;开展“帮父母做一件事、给父母打一个电话、少花一元钱”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深深地感染着每一名学生,震撼着师生们的心灵,使同学们不仅掌握了“孝”文 化的理论和内涵,同时深刻领会到今天开展工作感恩教育,重塑孝道理念对实现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5、收集整理身边孝故事

发挥课堂德育主渠道作用,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常抓不懈(尤其是政治、语文等学科)。另外,大力开发“孝德”校本课程,可利用学生收集古今中外的关于孝德方面的人物和故事,这种收集的过程也是大家受教育的过程。

6、家校结合、共同打造“孝”园文化

开展以孝文化为主题的家长座谈会、讲座、亲子共读等活动,提高家长的素养。在孝文化建设中,发挥家长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很重要。如果家长不能言传身带,就会大大弱化学校的教育,就会起到5+2等于零的作用。

7、评“孝”星活动

在学生中,评出“孝”星,以激励其崇尚孝文化、孝敬父母的光荣之举。

上一篇:调研提纲模板下一篇:端午节诗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