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型农业调查报告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外向型农业调查报告(精选7篇)

外向型农业调查报告 篇1

全市农村有75个镇1262个村。2001年末,全市乡镇人口304.7万,其中农业人口259万,占全市总人口37.86%;耕地面积122704公顷,平均每个农业人口拥有耕地0.05公顷,林地和水域约占全市总面积的一半。

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农业逐步从传统城郊型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变。2002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76亿元,增加值102亿元,农民纯收入6840元,同比增长9.2%,8.9%,6.1%.农产品种植结构逐步向优质高效和生态农业发展。全年花卉种植产值达8.39亿元,增长9.6%,目前花卉苗木已成为农业的新增长点。全年蔬菜总产量34.2万吨,增长4.1%;水果总产量43.1万吨,增长23.3%。生猪出栏量196.5万头,,增长1.8%;牛奶总产量4.74万吨,增长14.3%,水产品总产量34.6万吨,增长3.1%。

二、外向型农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现有外向型农业企业286家,其中,外资出口企业(包括“三资”企业)226家,内资出口企业60家。经营范围涵盖种植、畜牧、水产、加工各个行业。企业大致分为“种养出口”和“加工出口”两种类型。与传统农业企业相比较,这些出口企业的显著特点是:具有较广泛的信息渠道和销售网络,经营方式灵活,生产管理规范,引进的技术和经营的品种新颖独特,是当地农业的亮点。部分企业规模较大、产业化程度较高、辐射面广,代表了我市农业的发展方向和现代化生产管理水平。这些龙头企业在拓展自营业务的同时,还充分利用自身实力和国内外各种销售渠道,为农户提供优良种苗、种畜,技术指导,开展产品加工、销售,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缓解了个体农户产品销路不畅和效益低下的问题。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1年,全市20家大型出口企业带动的农户达132800户,带动农户增收额为77282万元。平均每家企业带动农户6640户,平均每户增收5819元。而非出口型龙头企业平均每家企业带动农户5600户,平均每户增收849元.相比之下,外向型农业明显优于非外向型农业。平均每家多带动农户1040户,多增收4970元。农产品出口已成为拉动我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龙头企业已成为农产品出口的生力军。

在政府扶持下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副产品出口呈逐年稳步攀升趋势。2000年全市农副产品出口总值为80386万美元,比改革开放初期的79年增长16倍,占全市农业产值的1/3。排除突发性因素造成的影响,我市农副产品出口年均递增率为19.5%。2001年,按照国家海关总署和农业部的要求,农产品出口开始采用WTO统计口径+水海产品。按新口径统计我市农产品出口为4.33亿美元。

目前农业出口仍以传统初级产品为主,加工产品为辅。2001年,种养业产品出口占全市农产品出口总值的60.75%其中,园艺产品占26.35%;禽畜类产品占20.64%;水海产品占13.77%;深加工农产品占出口总值的39.25%。产品出口到129个国家和地区。从出口市场份额看,亚洲地区占76.4%;美洲9.52%。欧洲7.93%,非洲4.61%;大洋洲仅为2.04%。继日本之后,美国已跃升为我市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第二大伙伴,仅次于香港。

为适应我国加入世贸后的新形势,外向型农业企业正加入主动调整的行列。企业对国际标准由过去的“惧怕—彷徨”转向“主动研究—科技应对”,朝着农业国际化的目标迈进。在出口门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企业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努力改进传统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顺应国际市场需求。99年,欧盟大幅度提高花卉检疫标准,要求每100克介质不能超过20条有害线虫,使我市盆景出口受到严重打击,花都金星园艺公司一度中断了欧洲的盆景出口业务。现在,该企业已找到应对措施,通过高温灭菌法对泥土消毒,并用药物喷洒植株,有效解决了线虫问题,恢复了盆景出口。**菜场也从肥、土、水、病虫害控制等方面入手,用生物技术开路,解决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问题,使蔬菜通过欧盟、美国,尤其是日本的苛刻检查,产品远销欧美、亚洲和大洋洲。荔枝出口过去一直受保鲜条件制约,令果农望洋兴叹,现在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加工设备,采用定温杀虫,低温处理,恒温储运技术,使我市5%的鲜荔枝出口到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和欧洲各国。对于今年即将放开的港澳冰鲜家禽市场,我市一些大型家禽出口企业也提前作好了准备。由于冰鲜市场的放开会影响毛鸡的出口数量,江村、火村等大型家禽出口企业正在向屠宰、分割加工、冷冻、熟食方向发展。

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企业品牌意识也在不断增强。95年,我市农产品注册商标可谓凤毛麟角,种植业仅有“花都菜”一家注册了商标,近两年,各地农产品注册商标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名优农产品商标已达102个,还有大批企业正在筹划注册具有本企业特征和产品特色的商标。

五、主要做法及经验

在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农业,带动地区经济增长方面,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抓好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98年开始,市委市政府作出扶持20个龙头企业和兴办10个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不分所有制,只要有实力、有带动能力,经考评合格,就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扶持。各区、县级市也采取了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资金投入按三个1:1配套,即:市政府投入1,地方政府投入1,企业投入1,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将更加尖锐地表现出来,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导致我市农产品出口下滑的趋势。目前我市外向型农业面临着以下困难:

1、出口产品价值偏低,深加工产品开发力度不足。出口主要是鲜活、初级产品,产值相对较低。加上全球气候偏暖,产量上升,竞争加大,价格持续走低,影响了创汇收入。今年荔枝获得大丰收,总产量超历史最高水平,但价格却大幅下跌,优质荔枝糯米糍、桂味下降至3元/公斤左右;蔬菜批发价约1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下降18.6%,社会零售价约2.35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下降12%;瘦肉型肉猪7.2元/公斤,同比下降8.6%;白鸡均价6.45元/公斤,同比下降5.14%。牛奶价格也有所下降。上半年,农产品价格整体下降,使农民种养收入减少,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此外,加工产品出口比重偏低,附加值低,也是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

2、技术壁垒越来越高。近年来,发达国家不断修改农产品准入标准,提高技术壁垒,使我市大宗出口产品禽畜、蔬菜、花卉盆景等受到严峻挑战。自从欧洲提高盆景检疫标准后,我市盆景出口大幅下滑;禽畜出口因海外媒体大幅渲染禽畜疾病,造成消费者恐慌,出口数量减少。水产品出口香港,过去凭收货人认可书放行,但2001年5月1日起,香港采用欧盟水产品进口标准,大幅提升技术检测指标,仅抗生素、细菌检测两项,就有95%的产品不合格。最近,蜂蜜产品也因欧盟10倍提升药物残留检测指标而遭遇出口困难的尴尬局面。由于提高农产品准入条件符合消费者愿望,又能有效限制进口,因此,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求助于技术壁垒,在本国农产品丰盛时,提高检测指标,遇到农产品短缺时,才对检测指标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政策。据增城汉华菜场反映,蔬菜出口日本,要通过的检测指标多达43项。这种情况表明:改善生产环境,严格控制种子、土壤、水肥、药物残留等,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

3、保鲜储运技术有待提高。目前我市农产品出口主要依赖亚洲市场,拓展远洋市场的障碍之一是保鲜、包装、储运不过关。据了解,蔬菜出口到欧美等国家,因腐烂造成成本上升的情况较为常见,而且损失比例由收货方自报,增加了出口的难度;荔枝保鲜技术虽有突破,但成本较高,35天的保鲜期对远洋运输仍显仓促,不能解决大批量出口问题。只有进一步降低成本、延长保鲜期,解决保鲜储运和农药残留问题,才能使我市拳头产品有更大的出口创汇空间。

4、出口主体实力不强。农业“三资企业”和私企出口在广东是异军突起,占农产品出口的52.16%,而在广州仅占30.7%,总体实力相对较弱。大多数民营企业不能自己出口的原因是:缺资金、缺外贸人才、缺市场、缺信息,出口量小,没有形成规模,无法“走出去”竞争,因此,只能较多地依赖外贸公司代理出口。

五、设想与建议

我国加入世贸后,一方面,按照市场互换原理,近160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将对我国农产品提供市场和准入机会;另一方面,主要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经济技术优势,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出口,能否抓住这个机会,趋利避害,提高国际市场份额,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农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信息渠道的畅通。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优化品种、品质结构,从源头上控制和确保农产品质量。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在稳定和扶持传统出口产品发展的同时,加快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积极引进国外新品种、新技术,加快优良种苗的繁育、开发工作,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因地制宜地发展具地方特色的优、稀、特、品种,适应不同国家、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

2、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标准化建设。农产品出口主要实行产地检验与口岸查验相结合的检疫制度,因此,生产基地环保和标准化建设就成为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没有一定的生产规模,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较强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出口质量就没有保证。个体农户因资金技术有限,很难对种养产品实行严格的技术监控和生产设备更新;一些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也未达到环保和标准化建设要求,这是造成农产品出口质量极不稳定的重要原因。政府有必要安排基地标准化建设专项扶持资金,支持企业配备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设备,加强基地标准化建设,通过增强企业竞争力来提高产品竞争力;以基地示范效应带动农户朝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3、尽快建立完善标准化体系。农产品出口屡遭国际市场“红牌”的事实表明,在卫生安全技术方面,我们有不少标准还没有建立起来,已有的标准与国际标准差距较大,不适应国际市场的新形势。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化体系,制定各行业农产品品质标准,加强对生产过程各项指标的监控,尤其是产品上市质量监控,以国际化标准来规范出口企业的生产行为。鼓励企业和农户采用中草药、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残留,实现绿色环保和无公害生产,提高我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外向型农业调查报告 篇2

一、外向型农业的特征及其独特意义

外向型农业主要是指在一个国家或者是地区通过进入国际市场, 借助国际分工来实现农业的再生产。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出发点主要是在国际市场, 和国际市场进行生产要素和最终产品的相互交流, 通过国际市场来完成农业的再生产循环, 建立起符合国际市场的相应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等等, 形成具有国际规范的, 有利于相互交流的农业运行机制。

(一) 外向型农业的基本特征及影响

外向型农业的产业结构特征和主体农业有着很大的不同, 其自身的产业的特征主要有:

1、由国际市场的消费需求结构决定:

外向型农业的发展主要是根据国际市场上产品消费需求以及相应的结构模式来作为主要的依据, 国际市场上的农产品的消费需求结构决定了外向型农业的产品出口的结构, 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外向型农业产业发展重点并由此影响着主体农业的结构变化。

2、由比较利益的原则决定。

发展外向型农业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进行更多的外汇收入, 主要依据的是比较利益的原则, 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最主要的是拓展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产业, 这和主体农业当中所强调的不同的产品均衡发展有着非常大的不同。但是就目前来说, 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产业是在不断变化的, 因此外向型农业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要根据市场的变化作出及时的反应。

3、由国际市场的潜力决定:

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是相对于整个国际市场来说的, 对于国际市场来说, 供需量会有一个限度, 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农产品以及相应加工产品的对外贸易上不存在着供求问题, 因此, 在国际市场中有着非常大的竞争潜力。这使主体农业的结构调整有巨大的拓展空间。

(二) 外向型农业的独特意义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外向型农业不仅仅是将农产品出口作为主要的目的的“创汇农业”, 更重要的是指按国际标准生产的、形成有国际竞争力、有高辐射力、高增值力的农业经济。即“外向型农业 (agriculture for export) ”:一国或一地区面向国际市场, 借助于国际分工来实现再生产的农业。其发展的出发点、立足点不是国内市场, 而是国际市场, 同国际市场进行广泛的生产要素和最终产品的双向交流, 借助于国际市场来完成再生产的循环活动;并建立起同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相适应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 形成符合国际规范、有利于双向交流的农业运行机制和宏观管理体系。因此, 通过发展外向型农业, 有利于我们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优化资源配置, 从而促进我国农业日益与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的结合, 是我国农业落实可续发展观战略的具体举措, 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我国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国际环境

深刻分析国际经济环境是发展外向型农业的重要前提。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 尤其是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状况是我国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国际环境。

(一) 有利环境

1、传统的农产品贸易趋于稳定:

在未来的国际贸易当中, 粮食作物的需求量将会基本稳定, 而在水产品等产业上将会有着非常大的潜力。对于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和加工品来说, 将会继续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

2、农产品价格趋于上涨:

农业贸易的改革使得国际市场上的农产品价格上涨, 这对于出口国是非常有利的。

3、内部贸易速度加快:

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内部贸易的发展将会加快。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分工的细致, 发展中国家的内部贸易发展将会更加深入。

(二) 不利环境

1、保护主义日益严重:

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占据国际市场上有限的资金需求, 保护本国的农业生产, 在国际贸易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不断地利用自身在科技、经济等方面的优势, 对于自身的农业产品进行补贴, 同时提高自身的关税限制其他国家农产品的输入。

2、集团化趋势明显:

农产品的贸易保护主义在一定的时间内是不会消除的, 不同的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 会不断地建立贸易集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近年来全球化的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将强, 在世界范围内已经产生了竞争的局面。具体的表现主要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数量开始不断增多, 欧共体市场的建立不断地加速全球区域经济的发展, 北美自由贸易协议更是使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立掀起了高潮。

3、农产品贸易结构升级:

随着世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消费结构逐渐的从谷物和淀粉类转向了肉蛋类以及蔬菜类, 因此, 畜牧以及水产品的出口产值在农产品的出口比重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加工品的出口逐渐的取代了原材料的出口。而我国的农产品加工水平及保鲜技术与国际标准有一定差距。

三、我国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国内条件

经济的全球化, 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 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来说, 是巨大的机遇同时也是巨大挑战。

(一) 有利条件

国际化步伐加快: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 从长远的上看, 对于我国的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不可否认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不断与世界接轨, 对我国的农业产业调整有了更多的空间, 促进我国能够在区域内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不仅面对国内市场, 更多的是面对世界市场, 为给产品出口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我国的畜牧业、园艺业以及特色农业的必须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 建立起符合国际市场的需要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等, 极大地促进我国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并由此促进主体农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与世界接轨, 我国按照相应的国际规则, 不断的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给以我国的企业很多的优惠政策, 从而促进国外资金和技术的引进, 对于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断地促进我国同其他发达国家在农业领域当中的合作交流。给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 不利条件

但是就目前来说, 我国的农业发展仍然处于传统农业发展的状态, 在整体竞争上优势较少, 出口的农产品在质量和生产方式上和国际市场的要求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差距, 同时由于农产品贸易当中的技术壁垒的逐渐增多, 使得我国的外向型农业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

1、政府对于农业的扶持力度不够

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农业生产的保护率是非常低的, 甚至是在长时间内处于负保护的状态。在我国的相应的农业保护措施当中, 除了对于粮棉油的补贴之外, 对于其他的农业则是没有太多的政策扶持。时间以来, 通过工农产业之间的价格差以及农村的不合理负担等, 使得农业的利润转化为工业生产的累积。在很多的情况下, 我国的农业在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同时, 还需要利用一部分的农产品来换取外汇来发展工业, 而不是为了农业自身的发展,

在外向型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以国际市场作为导向, 不仅仅是要面临国外农产品的竞争, 同时还要面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 发展外向型的农业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就目前来说,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对于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 在不同的程度上对于本国的农业进行着不同措施的保护。发达国家在长时间内都给本国的农业发展提供非常多的补贴, 使得农产品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 在进行国际化政策指定的过程中又使得农产品处于主导地位。但我国对于农业的投入和支持是非常少的。我国的政府对于农业的投入同美国相比有着非产大的差距, 同世界贸易组织的其他国家相比也有着很大的差距, 使得我国的农业出口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2、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

我国人多地少, 土地经营比较的分散,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生产效率比较低, 化肥农药等现代化的投入比较少, 利用效率非常低, 在农业科技的开发投入相对其它的产业来说比较的少, 物质装备水平不高, 品牌更新换代和品质提高的速度非常慢, 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种类非常少。而发达国家的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在资金、资源以及技术、营销管理等方面上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 但是我国在这方面上是出于劣势的。就拿美国来说, 其耕地、森林等资源的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在世界前列, 农业生产效率非常高。虽然美国的农业人口只有全部人口的3%, 但是却有着非常大的生产效率。美国作为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由于其自身的农产品物美价廉, 因此很多的出口种类在世界上占据着非常大的份额。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我国的农户与发达国家的大农场之间进行不公平的竞争, 使得我国的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非常大的压力。

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在落后状态的, 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非常低。农业生产中的专业化和细致分工的企业非常少的, 即使是先进企业, 规模也比较小的, 组织能力也是比较差的。我国的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基本上还是处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状态, 农产品的经营规模小而且分散, 很难利用合理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即使勉强采用了, 也因为没有达到相应的规模而收效甚微, 导致农民在进行生产和技术选择的过程中采用新技术的方式很少。同国外的大市场接轨的过程中, 由于小用户很难获得完整的信息而导致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有着非常大的问题, 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有很大的盲目性, 在国际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没有广泛的市场认可, 竞争力比较低, 很难进入到大的市场当中。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也面临着相应的问题, 组织化的程度比较低, 缺乏相应的行业内部竞争的协调机制, 使得我国的企业与国外的集团化企业竞争中有着非常大的劣势, 于是企业为了抢占市场, 采取低价销售的方式, 使企业的利润大大的降低, 甚至还导致很多的国家进行反倾销制裁。很多的农产品在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还只是停留在买卖关系的基础上, 没有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这使出口企业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

3、农产品质量与国际市场的要求不相符

发达国家利用环保、安全的名义设置贸易壁垒, 成为了我国农产品输出的严重障碍。随着世界各国逐渐的对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视, 对于农药残留、污染等等检测指标的严格限制, 检验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我国的农产品在出口的过程中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时常发生, 产生了巨大的损失。这种技术壁垒的产生同时还会引起连锁反应, 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很多的技术壁垒在本质上就是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和发展中国家的成本优势之间的较量, 虽然有着很多不公平的状况, 但是在很大的程度上也体现了我国的农产品在质量安全以及法律制定等问题上还有待完善。我国的农产品从进行生产和加工到销售等各个环节当中的标准化程度很低, 很多的综合性的标准化体系还没有真正确立;目前的标准和国际标准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差距, 产品质量无法保证。近年来, 我国在农产品质量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但还处于起步的阶段, 使我国的产品质量与国际市场要求之间还是有很大差距。

四、推动我国外向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在分析了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之后, 我们必须扬长避短, 充分利用国内外的有利因素, 克服不利因素, 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我国外向型农业的发展的建议对策。

(一) 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政府提供高效合理的政治制度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证。通过实践可以知道, 我国目前的农业管理机制的缺失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尽快的制定符合国际要求同时能够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从而促进我国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政策, 实现农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实现管理、生产与市场脱节的体制, 统一生产和对外贸易政策, 将农业生产同外贸有机的结合起来, 完善我国的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政策, 提高相应的行政效率和水平。我国政府需要增加对于农业科技教育的投入, 从不同的渠道增加在人力资源上的投资, 让农民抓住机会掌握相应的技术, 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 还需要不断地增加对农业信息体系的建设, 加强对于国外技术标准和法规以及应对技术壁垒措施的研究。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 同时从我国的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角度上考虑, 我国的农业政策首先是要增强透明度、调整相应的产业结构, 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

(二) 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程度

我国在进行外向型农业发展的过程中, 要将重点放在具有自身资源优势、专有技术、绿色无公害的产品领域。在资源上, 我国地幅辽阔, 有着特殊的土地和气候条件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品质优于其他国家, 甚至超过了引种地。因此, 我国在发展外向型农业的过程中可以同具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进行合作, 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增强我国的生产要素, 不断地促进行业竞争能力的提升。所以, 我国政府和银行要坚持在发展农业上作出努力, 从而发挥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其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绿色、无公害产品的方面, 我国要注重注意对环境的保护, 同时, 在全国进行环境的之力, 从而使得我国的外向型农业发展环境更加的优化。

(三) 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质量

1、制定科研带动的战略目标:

将提高农业科研、生产综合实力作为主要的目标。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 加快我国的农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 在“十一五”发展的基础上, 不断地完善和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植物生物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实验室的水平。同时, 有重点的建设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通过加强对实验室和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 通过任务带动人才培养, 不断的提高我国的农业科技研究和开发的能力。

2、确定提高质量的具体目标:

要通过科学技术, 不断地改良农作物的品种,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要。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我国的科研力量, 加大对于农业的投入, 培养出具有优质、高效的品种, 同时还要加大从国外引进优良品种的力度。要严格的按照国际标准或者是客户要求来进行生产和加工, 做好产品的售后服务, 使得我国的外向型农业有着更多的市场发展空间。

3、以农业科技园为载体:

作为是外向型农业的窗口, 农业科技园是新技术开发和成长的重要途径, 加速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 是促进我国传统农业进一步改造的重要途径, 是我国农业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大力支持出口龙头企业, 尽快的实现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改造, 不断地提高企业出口产品的质量, 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同时要坚持以市场作为导向, 从现有的基础上开发农产品的相关开发, 促进我国的农产品发展向精加工方向发展;

4、必须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农业产业结构在进行调整的过程中需要将自然能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作为主要的原则, 在保护的过程中注意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保护, 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抓住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机遇, 优化林种结构, 将恢复和扩大植被的覆盖率同增加农民的收入有机的结合起来, 调动农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加大力度推行退耕还林, 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实现最大的生态效益。

总之, 面对农产品国际贸易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实施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战略是我国在新世纪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策略。我国的外向型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适应农业国际化和现代化的目标, 将国际市场的要求作为主要的前进方向, 将优势产业作为基础, 依靠县级的技术, 不断地提高我国的农产品出口的种类和质量, 提升我国外向型农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不断地发展我国的农业发展空间,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的持续发展的外向型农业发展体系。将提高质量和利润作为主要目的, 增加我国的农民收入, 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依靠科技进步, 进一步的优化我国的农产品结构, 优化区域布局, 从而实现我国的农业结构调整。

摘要:外向型农业是加快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推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从外向型农业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出发, 全面分析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 据此提出进一步推动我国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外向型农业,问题,政策

参考文献

[1]程国强.《着力提高出口竞争力》.《国际贸易》.2004年2月

[2]朱允卫.《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国际贸易问题》.2003年11月

[3]祁春节.中国外向型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 (4) :22-23

[4]姜丽.王生林.山东省外向性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 (5) :35-37

外向型农业调查报告 篇3

对俄境外农业合作稳步推进。“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黑龙江省各地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境外粮食种植、畜牧养殖,境内利用综合保税区保税和免配额管理政策,把境外农产品运回加工再外销,有力促进了境外农业合作的迅猛发展。同时积极协调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放宽政策,提供服务,为境外粮食返销提供政策支持。今年,全省对俄境外粮食返销44.5万吨,同比增长3.9倍。其中大豆返销35.5万吨,占返销粮食的80%。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为9家对俄境外农业企业申报了国家农业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预计可获农机购置补贴资金800万元。

农产品出口基地持续发展。组织召开“梅里斯区现场推进会”,以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圆葱出口基地建设典型为引领,加快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步伐,重点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备案”、“出口企业+基地+备案”和“互联网+基地+备案”等发展模式。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圆葱出口基地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为扩大地产农产品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省农委联合黑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为5家出口基地办理了登记备案手续。目前全省农产品出口基地面积已达400万亩,比上年增长11.1%。

大力开辟农产品国际市场。组织参加了“2016韩国国际食品博览会”、“莫斯科国际食品展”,参加省政府“香港经贸交流活动”,组织开展了绿色食品推介洽谈活动。参展企业共与外商达成贸易合作协议16项,贸易额1.2亿美元,进一步拓展了黑龙江省农产品的国际市场。

外向型农业调查报告 篇4

1.2.1国外研究现状

1.2.1.1外向型农业产业化概念的相关研究

国外没有农业产业化的提法,农业产业化这种组织经营形式在西方国家被称为“农业产业一体化”或“农业一体化”(Agricultural Integration),是“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简称,它于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美国,随后很快传到西欧和日本。美国哈佛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戴维斯和戈尔德伯格于1957年最初提出农业一体化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农业综合经营”或“农业综合企业”(Agribusiness),意指:“农业生产部门与其有关的经济部门,即产前、产中、产后部门实行联合或融合的组织或部门”[1]。农业产业化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的一种生产经营形式,20世纪以来在西方国家一直处于发育完善和日益成熟之中:商品性生产逐步取代自给性生产,分散的农村集市逐步发展为专业市场,农业专门化、区域化得以发展,以此为基础,农牧渔业分别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链或产业体系”。

发达国家统称“外向型农业”为“市场农业”,即以国际、国内农业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经济体系[2]。外向型农业是相对内向型农业而言的,美国经济学家萨布雷特·嘎塔克(Subrate Ghatek)在《农业与经济发展》一书中提出了内向型农业的定义,即农产品流向是内向的,农业生产的目的是获得本国所需要的主要农产品[3]。在外向型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产业化成为外向型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随之外向型农业产业化就被提出来以区别于内向型农业产业化,于是就有了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的提法。

1.2.1.2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相关研究

发达国家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有两种模式:美国突出的经营模式为资源过剩出口型+垂直一体化的外向型农业产业化;日本则为资源短缺隔离型+水平一体化的外向型农业产业化[4]。美国的垂直经营一体化主要通过农工商综合体和合同制两种方式实现。农工商综合体即工商资本直接介入农业,实现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合同制即公司与农场主签订合同,通过法律规范双方的经济行为,稳定业务往来,以此形成一种准一体化的农业经营。日本农业经营的水平一体化主要通过日本农协实现。日本农协村村都有,户户参加,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利益的代表,优势贯彻执行法律、政策的代理机构。日本农协的主要业务内容包括购销、信用、保险和共同设施利用等四个方面[5]。农业专业化和生产集中化是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主要特征,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是发达国

家农业经营最突出的表现形式,服务社会化是发达国家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化是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经营的本质所在。

1.2.2国内研究现状

外向型农业产业化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概念,现在关于它专门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少。但关于外向型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理论都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外向型农业的概念最早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主要是指创汇农业,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外向型农业的内涵不再仅仅指创汇农业,有了更多的内涵[6],关于外向型农业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农业产业化自1995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就山东潍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验发表《论农业产业化》社论以来,就成为学术界和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在全国掀起了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热潮,出版了大量此方面的学术论著。通过相关的文献检索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2.2.1外向型农业概念的相关研究

(1)关于外向型农业的概念。王汉斌(1999)认为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也是国际市场,面向国内外市场的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都是外向型农业[7]。熊望高(2002)认为外向型农业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国际间生产要素及生产成果相交流、开放的农业系统[8]。朱洪敏(2004)认为外向型农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中狭义是指创汇农业,广义是指“两个层次”和“两个方面”,两个层次指国外市场和埠外市场,两个方面指“引进来”、“走出去”[9]。

(2)农业产业化的概念。理论界也有诸多表述,概括起来有:谭秋明(2000)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围绕一个或多个相关的农副产品项目,组织众多参与主体进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活动[10]。庄丽娟(2000)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各利益主体的联合,要把由交易成本节约而形成的生产者剩余保留在农业内部,各利益主体都能分享产业效率提高的利益,必须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11]。王凯,韩纪琴(2002)认为农业产业化本质上要求打破传统的通过计划将农业产、供、销,农、工、商分割开来的体制和生产经营方式,按市场规律的要求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连为一体,通过企业,合作社等组织方式进行农业市场化经营[12]。万宝瑞(2000)认为与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农业生产不同,农业产业化经营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经济再生产过程被分割的格局,构成一体化再生产过程,将产业链条与产业经营系统融为一体,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一体化经营体系 [13]。葛剑雄(1999)认为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农业发展道路的角度,农业产业化即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的农业发展本体系统,硬环境系统和软环境系统的协同创新[14]。沈泽林、彭南珍(2003)认为,农

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第二次革命,是我国农业与国际接轨,实现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的最佳途径,其实质是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15]。牛若峰、夏英(2000)认为,从经济学本质上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农业多元主体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自由联合体,即自愿结成的利益共同体[16]。

外向型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提高产业化水平,产业化是以深化农业改革提高农业效益为主的农业组织方式。以上关于外向型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各种表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综观现有的研究,有关外向型农业产业化概念的描述不多,根据外向农业和产业化相结合的理论,本文尝试对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的定义为:主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农户和生产基地为基础,以农工商一体化,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为途径,最终实现农业经济效益。

1.2.2.2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的研究

(1)关于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模式,祁春节(1997)总结了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模式:优势导向的外向型农业开发模式(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加工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贸工农一体化的组织模式(“三资企业+农户”型、“基层外贸公司+农户”型、“外贸口岸+出口加工企业+农户”型)[17]。姜永斌(2001)从我国东、中、西三类不同区域提出了三种外向型农业生产结构发展模式:东部沿海开放区以由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结构向劳动、资金、技术混合型生产结构转变,中部内陆地区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为主,西部地区以土、特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18]。

(2)关于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张文礼(2000)认为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有以下几种可供选择: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科技带动型、市场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19]。农业部经管总站的李惠安(2001)认为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合作社组织模式、合同(契约)组织模式、企业组织模式(类似于国外的垂直一体化形式)[20]。前岳阳师范学院的梁世夫(1999)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可以不同,但它必须是农、工、商,产、加、销一体化组织 [21]。前湖北农学院院长李同明(1998)认为股份合作制既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又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状况,也适应于目前农民的管理水平,适应性比较广泛。无论是发展家庭农场,还是发展专业化联合经营实体,或是不同经济成分的农业产业联合企业等都可以采用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形式

[22]。

纵观现有研究,可以理解为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主要是以当地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基地;合作社作为服务组织,帮助农户扩大标准化基地,达到农工商一体化,最终实现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的高效益。

1.2.2.3外向型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1)指标体系的设置。龙方(1996)在农业产业化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描述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农业产业化一体化,农业产业化产业链,产业化产品增值力,农业产业化市场,农业产业化技术,农业产业化就业,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服务,农业产业化整体指标等十个方面的指标体系[23]。刘树(1997)在农业产业化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描述了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条件,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生产经营规模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农业产业化的科技进步等指标,资源利用率和效率指标,农业相关产业群发展程度指标等七个方面的指标体系

[24]。

刘邦宏(2000)在河北农业产业化评价一文中,描述了产业一体化、规模化、市场化、集约化、效益化等五个方面的指标体系[25]。王厚俊(2007)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及评价方法研究中,描述了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社会化,组织化,科技化,效益化,一体化,商品化等九个方面的指标体系[26]。

(2)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刘邦宏(2000)在河北农业产业化评价一文中,采用主观环比赋权法和客观相关系数赋权法组合确定权数,组成个指标权重集,建立综合评价模型的层次分析法,得出某一地区的综合指数,反映该地区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25]。徐秋云(2005)在山东省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外向型农业的指标进行了评价[27]。王厚俊(2007)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及评价研究中,同时运用了层次权重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两种评价方法,并对评价结果进行检验,显示两种方法具有一致性[26]。

1.2.2.4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建议的研究

(1)关于各地市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刘玉洲(1994)研究了招远市发展外向型农业应采取的对策[28]。孙志勇等(1997)分析了福建漳州市发展外向型农业的优势和制约因素,提出漳州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对策建议[29]。陈环(1997)提出了深圳市发挥特区优势发展外向型农业的途径[30]。曾尊固(1997)研究了烟台市发展外向型农业的主导部门的选择问题[31]。刘作金(1997)提出了推动山东胶州市外向型农业向产业化发展的四点措施[32]。邹玉璇(1997)分析了威海市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对策[33]。徐梅生等(1997)根据山东外向型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34]。李贤锋(1998)分析了山东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基本战略和策略措施[35]。苏斌钢(1998)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对福建漳州市外向型农业的影响,提出了应对措施[36]。卢薇(1999)介绍了山东外向型农业发展的现状、特点、主要做法与经验,分析了影响农产品出口创汇的因素,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对策建议[37]。胡战昌等(2001)根据农业现代化的指标和上海的差距,提出发展外向型农业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38]。刘立任(2001)提出了加快发展江苏

外向型农业的五大对策[39]。刘廷耀(2001)研究了辽宁省发展外向型农业的现状和有利条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40]。李维良(2001)分析了上海应对WTO应采取的措施[41]。蔡贤恩(2001)分析了福建龙海市发展外向型生态农业的基础、问题和对策[42]。王德兰等(2003)研究了山东威海市外向型农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43]。彭立明(2003)针对江苏外向型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江苏“十五”外向型农业发展的目标和对策[44]。王淑红,张汉(2004)研究了烟台地区外向型农业发展的现状及今后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对策[45]。

(2)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议的研究。辽宁农业经济学校的王建华(2000)主张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首先解决外部环境问题 [46]。西南财经大学的程治中(2000)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理性行为,影响企业行为的主要就是市场信号,并以此为前提提出了政策建议 [47]。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国鲁来(1996)认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在探寻其内在运行规律,理顺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机制。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包括五个方面 [48]。农村问题专家何开荫(2000)认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于发展农业企业 [49]。王岳(2000)强调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建好四大支柱 [50]。薛国文、宋亚林、魏家申(1998)认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搞好五个结合 [51]。

综合研究山东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的文献不多,张尔升,刘心杰,蒋咏涛(2005),徐秋云(2006),凡小忠,路银,黄耀如(2006)等提到了外向型农业产业化,他们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发展绿色农产品产业推进外向型农业建设[52],山东省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27],从特色农业到外向型农业产业化(安徽省李兴镇农村经济发展的个案研究)[53]。

外向型农业调查报告 篇5

关键字:人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论文指导思路;毕业论文指导步骤中国信息大学在2009-2010学年的第一个学期,笔者指导的42名学生基本能够按照指导方案规定的时间进度展开论文誊写并完成毕业论文指导的第一阶段目标,其中,学生的开题报告与论文的文献综述是本学期论文指导的标志性成果。现就本命题的选题目的、人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论文指导思路和具体步骤以及本学期毕业设计工作进行总结,以便对未来的毕业设计工作能够更好地进行组织和管理。

一、选题目的外向型企业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是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并在国际市场上实现这种竞争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包括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和非价格竞争力两个方面。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外向型企业,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并在国际市场上实现这两种竞争力的最佳手段就是具有后发优势的技术引进。因此本毕业设计选题旨在指导学生通过调研,一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二是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完成的作品可供相关企业借鉴,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未来的发展。

二、人才定位和培养目标

从该课题的名称的分析来看,首先该课题定位于研究外向型企业,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能够对世界的经济、贸易局势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和掌握经济趋势的能力,符合外向型人才的定位目标。其次,该课题着眼于对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分析,要求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不仅涉及经济贸易,还要涉及经营管理,甚至要求学生深入到产品的生产技术层面进行研究。因此,该课题的另一培养目标符合培养适应

市场经济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最后,该课题要求学生拟定研究计划,并深入企业做实地调查与分析,旨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和处理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应用型的人才。

该毕业设计选题旨在培养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理论、具有较敏锐的全球思维、较强的国际形势适应性以及具备解决经济管理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在外向型企业从事外贸销售、企业经营管理以及产品生产监督等岗位。

三、指导思路

本课题拟定在四个学期内分三个阶段完成对毕业作品设计的指导。三个阶段分别为:指导学生如何认识毕业选题,如何研究毕业选题以及如何撰写毕业论文。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重在引导和点拨,同时强调对学生独立研究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四个学期的主要任务安排如下:

第五学期将重点指导学生更全面的认识毕业选题。第六学期将把论文指导的侧重点放在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指导学生搜集论文所需的数据。第七学期的主要任务是对比搜集的数据,通过选择的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并确立自己的论文观点。第八学期指导学生对论文进行撰写,要求学生分阶段完成论文初稿、二稿和最终稿。

四、中国信息大学本学期论文指导的具体步骤

本学期的指导工作以如何认识选题为指导的重点和核心,共分为三个时间段展开,细述如下:

1.第一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理论基础学习与选题价值分析

(1)9月第四周:进行论文动员工作,学生与指导教师见面。主要布置毕业论文的写作格式、要求、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并确定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联系方式。初步拟定将学生分为6个研究小组,每组7人,并指定各组的小组长。

(2)10月第一周: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广泛地查寻、收集与论题相关的资料。在浏览中要注意勤做笔录,随时记下资料的纲目,记下资料中可鉴借的观点、论据、论证方法等。学生在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了解其他学者就外向型企业产品国际竞争力方面都做了什么样的工作,他们研究方向都是什么,从而能够找出自己对该命题研究的兴趣点在哪里。

(3)10月第二周:指导学生选择与课题相关的专业课程进行学习,以便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指导教师建议学生应该选择的专业课为:国际贸易概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商务管理和企业战略管理等。对于学校没有开设的课程,指导学生组成研究学习小组,进行自主学习。

(4)10月第三周:组织研究小组学习竞争优势理论。指定学习的参考书为:迈克尔.波特编写的波特竞争三部曲《竞争优势》、《竞争战略》、《国家竞争优势》。

(5)10月第四周:组织小组学习讨论产品竞争力的分析模型。指导学生结合相关案例,就各种分析模型的优缺点展开小组讨论,并分析各种分析模型的适用条件。

2.第二阶段(2009年11月):完成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选题价值并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后,组织学生探讨研究的具体问题、范围、方法、步骤和毕业论文的架构,并指导学生按以下时间完成开题报告:

(1)11月第一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开题报告初稿的写作框架;

(2)11月第二周:学生誊写开题报告,并于11月18日前上交指导教师;

(3)11月第三周:教师对学生开题报告初稿提出意见并返回学生,要求学生完成修改;

(4)11月第四周: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再次修改开题报告,并于11月31日前提交指导教师。

3.第三阶段(2009年12月):完成文献综述

指导学生通过扩展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学习该领域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思路,了解该领域已经解决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大量阅读的同时,学习和掌握新的研究方法。在这个阶段,教师可推荐必要的研究资源(如期刊数据库、会议论文集、专业网站等)和核心文献给学生,以方便他们更好的展开自主学习。

(1)12月第一周:学生通过自己的渠道搜集文献材料,在周末组织学生进行组内讨论,分享文献资源的获得渠道。

(2)12月第二周:学生根据上一周获得的资料渠道,进行更广泛的文献查阅和分析总结。教师指导学生总结自己阅读过的参考文献,分析学者的研究观点,并指出自己对该观点的看法。

(3)12月第三周:指导学生整理合适的文献参考资料,并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和总结提炼,列出文献资料和写作提纲。要求各小组通过PPT演说的方式对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交流和讨论。

(4)12月第四周:学生根据文献资料写作提纲,开始撰写文献综述。

五、本学期的指导体会

从9月份开始,笔者便按照毕业设计指导方案的安排对学生进行指导。截至目前,除了文献综述还在进行阶段,拟定于12月底上交之外,学生已基本按照指导计划完成了各项任务。回顾一个学期的指导工作,以下几点是促成本学期的工作顺利展开的关键所在:

1.及时检查学习效果,确保学生作业质量

本学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一共要求学生上交1份资料日志、1份论文、1份分析报告、1份文献综述和一次PPT 演示。具体的作业包括:资料查阅日志;论文——关于“外向型企业国际产品竞争力分析”的研究价值分析;分析报告——关于竞争力分析模型的比较分析;以及最后的文献综述。

在学生上交作业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观点,对于上网下载甚至不假思索生搬硬套的作业给与严厉的批评,并扣除相关学生的论文分数;对不及时完成和未按进度完成作业的学生,提出批评警告并要求其尽快完成作业。在文献综述部分,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几乎是全抄参考资料。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要求他们到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参考学术论文并消化吸收,总结成自己的文字。

2.分成小组,形成竞争氛围

从大家认识的第一天,笔者便随机将学生分为5组,并指定其中一位学生任组长,由组长负责小组的作业讨论和任务的具体安排。对在每一次的作业讲评过程中,对表现良好的小组给予分数上的奖励。这种直接的分数刺激比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如在关于竞争力分析模型的PPT陈述讨论会中,各组分工明确,都表现出极强的团体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另外,通过组成小组的形式,每一个组员都可以在小组范围内大胆的发表自己意见,从而可以进行充分的讨论。

3.学生多锻炼,教师多引导

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教师尽量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通过学生展示学习研究成果,一方面可以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和交流,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做好充分准备的学生,能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励学生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在每一个时间段,教师都要求学生定期将研究结果以讲演的方式(PPT陈述)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汇报,老师和其他同学提问。这样做不仅促使他们认真总结一段时间内的研究结果,也锻炼了学生在公众场合的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当学生碰到难题时,指导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而应善于启发、循循善诱,指导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去查阅参考资料,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刺激和督促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独立思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指导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

在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其中论文创新性不足和学生思想上的不重视是本学期出现的两大难题。

1.创新性不足

作为系统进行了四年专业学习的大学生,应当具备运用该学科的基本原理剖析客观事物的前因后果、提出观点、指导实践等基本能力,而这种能力集中体现在毕业论文的写作环节。从近几次学生的作业来看,总体情况基本能够达到教学要求,但在创新性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观点陈旧、简单重复、没有自己的见解。有些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没有形成自己的心得认识,发现什么资料多就写什么,整个作业只是资料的堆积。有些同学甚至在拼凑或抄袭文章,以至于文章的观点前后矛盾。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在学术上的严谨性,在本学期的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要把自己的思索、独特的发现和新颖的创造通过小论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养成勤于动笔的好习惯。比如在查阅资料阶段,笔者要求学生在阅读完一篇参考文献后,就将该文献的核心论点、论据和作者的结论记录下来,并以“文献查阅资料日志”的方式上交。并且要求学生把自己参阅资料的心得以及由此想到的论点及时向指导教师进行汇报,在与教师的讨论切磋中找出不足和修正的方法。再进行查阅资料、再思考,直到得出有一定新意的观点。在通过多次小组讨

论、师生讨论以及小组学习成果展示后,笔者发现学生上交的论文中,确实存在部分学生在观点陈述中不拘泥于课本和形式,大胆的加入自己的独特见解。

2.学生思想准备不充分

经过一个学期的指导,笔者发现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等”和“靠”的思想比较严重。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初,普遍存在“等老师安排好,按要求做就行了”,“相关的知识不太懂,老师会讲的”等想法,这反映了学生存在严重的依赖心理。另一种是急躁心理,有的学生任务完成的非常快,但是作业质量却不高,甚至有学生只有几句话就算是一篇论文。在每次的集中指导中,总有一些学生因各种理由推脱不来参加,这也说明学生存在着“只要完成任务就行”的思想。对于这部分学生,笔者将在下学期的指导中重新安排他们所在的学习小组,并在小组中刻意安排对他们负责部分工作,目的在于引起他们对毕业设计的重视并增加他们的精力投入。在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应特别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变化并随时与他们进行沟通,督促他们的论文进度并要求他们按时按质的完成每个阶段布置的任务。

七、结束语

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研究 篇6

[摘要]近几年,我国外向型产业集群出口扩张的趋势强劲。但是,在国际和国内环境下也面临诸多问题,如根植性差、低端锁定、遭遇国际反倾销、市场隔层陷阱等。全球化进程的加深,使得我国地方产业集群日益嵌入全球价值链,集群企业必须创新本地网络和全球网络,以防范本地网络的锁定效应和整合利用两种网络的技术资源。本文立足于外向性产业集群研究集群创新网络,并进行了案例分析。

[关键词]外向型产业;集群演进;创新网络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0)01-0075-03

[作者简介]詹霞,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海宁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外向型产业集群。(浙江海宁314400)

一、创新网络与集群竞争力

创新网络(innovative networks)是指多个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为了获得和分享创新资源而在所达成的共识和默契基础上相互结成的合作创新体系。集群式创新网络的基本特征是其内部单元相互依存,这种相互依存放大了网络中所有集群单元的个体效率和自身存在的价值。在某一区域的创新过程中,相关主体之间的协作以及他们与外部机构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区域内的高度协作导致了区域创新系统的高效率,其主要原因:第一,高水平的协作表明了创新劳动的高水平分工和专业化。第二,协作可以看作是知识溢出的渠道。实证研究显示这类“溢出”效应集中在与知识源邻近的空间区域内。创新网络内行为主体在地理上的临近有助于建立和维持协作关系,因为频繁的面对面的接触非常必要,从而有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集群式创新网络为促进集群式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创新既是一种交互过程,也是一种社会过程,它的成功深化需要一种网络环境,其主要表现是通过知识和产品链结合起来的独特公司组合。集群式创新网络成为提供信息、资源、技术和市场渠道,克服资源障碍,使科学知识利用集群创新网络能及时传播,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集群内企业以较低成本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专业信息,每个企业至少为网络中的伙伴带来四种潜在的资源:金融资源、技术资源、物理资源和管理资源。集群式创新网络为集群式创新提供了动力机制。集群式创新网络结点的地理聚集,即产、学、官、研的集聚,在协同作用中结网而创新,并融入到创新环境中而组成创新系统,即创新网络与创新环境有效叠加,如此形成区域创新系统,其动力来自于知识外溢的当地化特征。集群式创新网络为企业提供了资源共享的平台,企业彼此接近和了解使他们的互相影响加强,集群网络的各个结点都有可能发生创新,都可能是“创新源”。当某一观念、新技术或新需求在网络的某一结点产生之后,由于竞争障碍的减少和攀比心理的作用,企业间的竞争会加剧,后进企业更容易模仿先进企业,先进企业为保持竞争优势会更努力创新。尤其当一个强有力的新竞争者出现,就会沿网络连线在整个网络中传递、反馈,形成振荡,在集群式创新网络内形成追赶效应和拉拨效应。

二、外向型产业集群的概念

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含义可以表述为:在经济开放、产业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以外资企业为核心、集群内部与外部相互关联的企业与机构协调发展,具有完整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经济空间组织形式。外向型产业集群不仅具有普遍意义上产业集群的特征,而且还有其具体特征:其一,开放的本地生产系统。高度的开放性是外向型产业集群的突出特征和成功的首要条件。其二,产业空间地缘性聚集现象突出。由于开放政策、对外联系、运输成本等因素,外向型产业集群大多集中在沿海或者发达国家J临近的地区。其三,产业集群度较高。较高的产业集群度通常意味着有完整的内外物流供应链、价值链、生产链、信息链及良性竞争机制形成的企业生态系统。成本区位或市场区位是吸引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其四,集群内的主导产业与外资的国外相关产业具有联动效应。外向型产业集群通常由大量相互关联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机构组成,其中尤以外商投资的加工制造业为主干。跨国公司外包是外向型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原因。跨国公司离岸外包是我国沿海地区外向型产业集群产生的主要原因。外包是指企业选择其他企业为之提供产品或服务。离岸是指从海外而不是国内提供这种产品或服务。外包产生的直接动机是对降低生产成本的追求,实现机制是外部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外包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产业过程由一家企业独立完成转变为在多家优势企业间分工协作,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分别交给在各生产流程中具有优势的企业来共同完成。外包推动方式顺应了当前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当前,以工序转移为主要特征的国际分工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生产提供了机遇。外包方式充分利用了我国的比较优势。我国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比较优势上。因此,我国的外向型产业集群多数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外包企业的再分包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集群的产生,外包促进作用通过传导机制可以影响集群内的各成员企业,而产业集群的壮大进一步加强了集群内成员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跨国公司外包对我国外向型产业集群形成的图示见图1:

在图1中,第一次外包是跨国公司将部分生产加工环节外包给我国沿海地区的加工企业;第二次外包是国内的大企业将部分零配件加工业务再转包给下游企业,于是形成了大量的配套企业集群。外向型产业集群遭遇出口幻觉与市场隔层陷阱。在全球化竞争格局中,众多跨国公司纷纷采用外包的经营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佳的生产制造配套企业(杜培枫,2004)。在此背景下,“贴牌”成为了我国广大制造型企业迅速成长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许多制造型企业依靠给别的企业,特别是给跨国公司做“贴牌”而逐渐发展壮大,有的甚至在快速成长后反过来寻找为其“贴牌”生产的企业。随着全球化产业格局的不断调整,我国制造型企业、行业自身的资源能力和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贴牌模式对于我国制造型企业长远发展的弊端也开始逐渐显露出来。现阶段我国民营出口企业外贸订单增长的动力之源,或者完全依赖国外批发商、经销商等贸易中介下单和包销为主的间接出口,或是单纯通过OEM的形式加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网络体系。这种以委托加工和贴牌定制为基本表征谋求开放成长的国际代工模式,在给许多中小企业带来眼前繁荣的同时,也令相对落后的我国制造业面临着悄然滑入“市场隔层陷阱”。接单生产的做法使得信息来源和销售渠道被牢牢地控制在国外采购商手中,人为地形成了出口企业与目标市场的隔绝,代工企业不仅无法及时洞察和识别外部市场的消费特征与需求结构,而且严重妨碍产品组合的不断革新与自主品牌的国际推广。一方面,由于世界市场变幻无常,供需双方事前在价格、品质、检验、付款期限、违约责任等条款上常常订立得不够完备,掌握外部信息和业务控制权上的不对称地位引致重

新谈判、履约过程中机会主义行为和不道德风险层出不穷。另一方面,由于国外采购商奉行“永远寻找最低价格、最好质量产品”的商业理念,一般会在几家合作伙伴之间选择以保持外包决策的弹性,其结果是双边契约关系经常不甚稳固。没被选中的企业只能接受退出市场的无奈结局,被选中的企业则因为一定时期内全部资源和生产能力被圈定,难以重新配置而承担对方毁约撤单的莫大风险。如何提升我国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产业发展面I临的主要难题。

三、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本地网络与集群式创新。集群的本地网络提供了风险资本的获取途径、创业行为的榜样、即时咨询的机会、个人支持、服务的可得性、顾客的通路等,这能够激发企业的成长欲望。地方环境中的文化资本被当作全球化背景下地方产业集群兴起及本地网络持续激发企业成长精神的重要因素。本地网络对于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区域组织间的集体学习和合作创新,以及从大规模生产转变到柔性专业化都有重要意义。硅谷问题专家塞克森尼指出,美国硅谷企业的发展归功于大大小小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商业协会等形成的区域创新网络发展,这种网络包括产业合作网络、社会关系网络和人际关系网络(如图2)。从此图可以看出,加大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政府、中介组织、金融机构和科研机构的联系和互动,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全球网络与集群式创新。只有当经济全球化使越来越多的地区集群成为全球生产网络中的节点时,学者们才开始意识到只有开放的、具备对外学习能力的系统,才能维持系统的创新能力。全球化一方面加大了集群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也为集群提供了更紧密的外部网络、更方便的外部知识获取渠道。面对知识在全球的快速流动,集群必须要建立起全球性联系来及时获取新的知识,维持技术竞争能力。一系列对集群创新的实证研究证实了现在的集群创新系统已经变得越来越开放。“欧洲的技术变革和地区发展”项目调查了维也纳、巴塞罗那、斯德哥尔摩三地的都市创新体系。研究者把企业开展创新合作的地理空间划分为本地区、本国、全球三个层次,结果表明:在创新的某些阶段,以及那些全球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中,企业是在全球范围寻找创新合作伙伴的。这种向集群外寻求知识与合作的趋势正随着全球化而变得越来越普遍。集群外部学习对发展中国家集群能力培育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往往都是低成本型的,技术能力和创新人才的匮乏限制了集群创新能力。对于内部知识缺乏的集群而言,企业对外学习比集群内部的相互模仿更为重要(如图3),地方产业集群通过与集群外部的纵向型网络和横向型网络的知识溢出,推动集群的升级。

四、案例研究

海宁皮革产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1926年一位海宁籍海外留学生出于产业报国的宏伟志向,回海宁创办了用于制革的轮筒厂,多年发展之后于20世纪60年代演化为海宁皮革厂和海宁制革厂,这两家企业作为母体奠定了海宁皮革产业发展的基础。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这两家国有集体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市场人员和管理人员创办了许多乡镇和个体皮件企业,海宁皮革产业进入集群快速成长时期,产业的区域特色初步形成。其中,随着当时“雪豹”、“富邦”、“卡森”等一大批乡镇皮革企业的崛起,不但自身成为国内皮革行业的知名企业,而且也为当地皮革产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为海宁皮革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海宁皮革产品出口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海宁制革厂就成为全国最大的专业皮衣出口企业。改革开放以后,海宁皮革产业在充分利用低成本劳动力比较竞争优势和政府出台的相关鼓励及扶持出口的政策下大力发展外向型企业,近几年海宁皮革企业的对外出口额呈现高速增长,作为我国典型的外向型产业集群,海宁皮革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已经初具规模(如图4)。

外向型农业调查报告 篇7

一、外向型农业发展现状

(一) 农产品出口基本情况。

2007年—2009年忻州市累计完成出口额1151万美元, 其中出口农产品 (原料) 为红芸豆, 出口量为1375.7万公斤, 出口额1132.2万美元;出口农产品 (产品) 为甜糯玉米, 出口量为144万公斤, 出口额18.8万美元。红芸豆出口企业有:五寨汇丰贸易有限公司、忻州 (岢岚) 普利丰芸豆有限公司、山西 (岢岚) 炜岚工贸公司、代县雁门进出口公司;甜糯玉米出口企业为定襄山田园食品有限公司。出口国有法国、德国、韩国等。岢岚、五寨两县近年来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红芸豆出口生产基地, 红芸豆出口企业的出口量占全国的40%左右。

(二) 主要出口企业情况

1. 五寨县汇丰贸易有限公司是忻州市红芸豆出口量最大的企业, 创建于1990年。公司在天津、太原分别建立了办事处, 与法国、德国12个国外客户保持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2007年出口创汇135万美元, 2008年为264万美元, 2009年为445万美元, 出口创汇额逐年增加。

2. 忻州普利丰芸豆有限公司是岢岚县国有粮食控股企业, 隶属岢岚县粮贸总公司, 公司除承担市县储备粮政策性业务外, 主要进行农副产品购销加工及进出口业务, 拥有自营出口权。常年收购销售红芸豆, 2009年出口红芸豆303万公斤, 出口额246万美元, 是岢岚县杂粮收购及加工出口的龙头企业。

3. 定襄县山田园食品加工有限公司是山西省最大的甜糯玉米加工企业, 也是山西省唯一出口速冻甜糯玉米的外贸企业。是山西省“双三十”工程建设单位, 忻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品主要出口韩国, 2007年出口创汇15.3万美元, 2008年为3.5万美元, 2009年受人民币汇率降低影响, 出口利润降低, 加上国内销路也很好, 所以没有出口。

(三) 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情况

1.加强出口基地建设。

2007年以来, 在省市县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和督导下, 忻州市重点发展了红芸豆出口产品, 出口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产品质量逐年提高, 基地建设正在加强, 已成为名不虚传的“中国红芸豆之乡”。其中, 岢岚县为主产区, 红芸豆播种面积每年都达到了10万亩以上, 2009年为13.5万亩, 占粮食总播面积的37%, 总产1.8万吨, 占全国红芸豆出口总量的30%。相邻的五寨县红芸豆种植面积也达到6万亩, 年产量达到0.9万吨。基地内, 通过推广模式化高产栽培技术, 建成优质高产标准化示范区和良种繁育示范区, 提高了产量和品质, 实现农民增收, 2009年岢岚、五寨两县农民种植红芸豆收入达4200万元, 人均种植红芸豆收入500元。

2.规范优势产业标准。

2009年忻州市种植红芸豆面积近30万亩, 主要分布在岢岚、五寨、代县、宁武、繁峙、保德、静乐等地, 其出口量占全国的60%以上。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出口产品的要求, 2009年12月忻州市农业部门及时制定并经市质监部门批准颁布了《优质红芸豆高产技术规程》和《优质红芸豆等级标准》两个地方标准, 填补了忻州市标准的空白, 同时编制了《忻州市红芸豆产业发展建设规划》, 忻州市已成为全国的红芸豆标准化生产基地, 为忻州市农产品出品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制度保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有效政策缺失, 对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支持不够。

主要表现在资金投入、税收优惠、土地使用等方面缺少有效的政策支持;在开拓农产品市场、出口扶持等方面投入偏少, 政策导向不明显;农业龙头企业经营资金不足, 申请信贷资金困难。

(二) 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 带动作用不强。

忻州市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不多, 全市仅有3家, 规模也不大, 三家均为市级或县级龙头企业, 没有一家被列入省级龙头企业。由于数量少、规模小, 带动作用不明显。

(三) 出口农产品种类少, 出口贸易利润率不高。

出口农产品种类仅局限于红芸豆和甜糯玉米两种, 而且均为初级农产品, 利润率不高。

(四) 科技含量低, 信息渠道不畅。

科技是推动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是第一生产力。调查表明, 凡是外向度高的农产品, 一是人无我有, 再就是科技含量高。而忻州市主要是集中在人无我有的初级农产品出口上, 没有一项因科技含量高而出口。另外, 调查中发现信息渠道不畅是也制约外向型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今后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 突出抓好优势产业, 努力扩大农产品出口。

重点扶持红芸豆、甜糯玉米产业, 扩大基地规模, 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单产与品质, 提升加工生产能力, 帮助五寨汇丰、普利丰、定襄山田园等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不断扩大规模。

(二) 培育新型外贸增长点, 扩大出口产品种类。

扶持忻州纪元, 五寨绿野牧业, 代县全向食品等省市级龙头企业加强新产品研发, 办理出口备案及商检手续, 拓宽忻州市农产品出口领域和范围。

(三) 强化出口基地生产监管, 确保出口产品质量安全。

产前加强投入品管理, 严格规范农资市场, 建立购销台账制度;产中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 建立生产记录档案, 实现可追溯制度;产后开展农产品质量检测, 建立市场准出制度, 对全市所有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抽检。

(四)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拓宽贸易发展渠道。

组织参加各种招商引资洽谈会、博览会, 加强与国际农产品的交流, 提高出口创汇水平, 把忻州市农业具有竞争优势的项目推出去, 引进资金合作项目, 扩大全市农业利用外资规模。

(五) 搞好对外信息服务, 提高外经工作水平。

积极为企业提供政策、信息服务, 使企业及时了解国内外相关信息和外贸出口政策;通过信息网络、媒体等宣传产品, 扩大企业知名度, 建立对外信息平台。

参考文献

[1]程瑶.忻州市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下一步的发展建议[J].吉林农业, 2011, 02.

[2]姜永斌, 刘立权, 傅庭英.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与新世纪外向型农业的战略选择[D].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01.

[3]宣亚南.绿色贸易保护与中国农产品贸易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2年.

[4]彭廷军, 程国强.中国农产品贸易回顾与展望[J].国际贸易问题, 1999, 05.

【外向型农业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隆回县外向型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07-11

资源外向型09-15

上一篇:6.7说课稿下一篇:文言文常用句式与虚词用法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