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伤害赔偿方案

2024-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身伤害赔偿方案(通用6篇)

人身伤害赔偿方案 篇1

交通事故赔偿数额计算

损害赔偿的项目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护理费、残疾者生活补助费、残疾用具费、丧葬费、死亡补偿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交通费、住宿费和财产直接损失。

前款规定的赔偿项目应当按照实际情况确定,并一次性结算费用。

损害赔偿的标准按照下列规定计算:

(一)医疗费:按照医院对当事人的交通事故创伤治疗所必须的费用计算,凭据支付。结案后确需继续治疗的,按照治疗必需的费用给付。

(二)误工费:当事人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误工减少的固定收入计算,对收入高于交通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三倍以上的,按照三倍计算;无固定收入的,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国营同行业的平均收入计算。

(三)住院伙食补助费: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计算。

(四)护理费:伤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有收入的,按照误工费的规定计算;无收入的,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计算。

(五)残疾者生活补助费:根据伤残等级,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计算。自定残之月起,赔偿二十年。但五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最低不少于十年;七十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六)残疾用具费:因残疾需要配制补偿功能的器具的,凭医院证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费用计算。

(七)丧葬费: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的丧葬费标准支付。

(八)死亡补偿费: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计算,补偿十年。对不满十六周岁的,年龄每小一岁减少一年;对七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最低均不少于五年。

(九)被扶养人生活费:以死者生前或者残者丧失劳动能力前实际扶养的、没有其他生活来源的人为限,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居民生活困难补助标准计算。对不满十六周岁的人抚养到十六周岁。对无劳动能力的人扶养二十年,但五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最低不少于十年;七十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对其他的被扶养人扶养五年。

(十)交通费:按照当事人实际必需的费用计算,凭据支付。

(十一)住宿费: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住宿标准计算,凭据支付。

参加处理交通事故的当事人亲属所需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参照有关规定计算,按照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分担,但计算费用的人数不得超过三人。

因交通事故损坏的车辆、物品、设施等,应当修复,不能修复的,折价赔偿。牲畜因伤失去使用价值或者死亡的,折价赔偿。

在事故处理中,财产损失,还应包括现场抢救(险)、人身伤亡善后处理的费用,但不包括停工、停产、停业等所造成的财产间接损失。

职工因交通事故死亡或者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的,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处理后,职工

所在单位还应当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定给予抚恤、劳动保险待遇。

医疗事故的赔偿数额计算

医疗事故赔偿,按照下列项目和标准计算:

(一)医疗费:按照医疗事故对患者造成的人身损害进行治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计算,凭据支付,但不包括原发病医疗费用。结案后确实需要继续治疗的,按照基本医疗费用支付。

(二)误工费:患者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误工减少的固定收入计算,对收入高于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照3倍计算;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三)住院伙食补助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计算。

(四)陪护费:患者住院期间需要专人陪护的,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五)残疾生活补助费:根据伤残等级,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自定残之月起最长赔偿30年;但是,6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15年;7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5年。

(六)残疾用具费:因残疾需要配置补偿功能器具的,凭医疗机构证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费用计算。

(七)丧葬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规定的丧葬费补助标准计算。

(八)被扶养人生活费:以死者生前或者残疾者丧失劳动能力前实际扶养且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为限,按照其户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计算。对不满16周岁的,扶养到16周岁。对年满16周岁但无劳动能力的,扶养20年;但是,6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15年;7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5年。

(九)交通费:按照患者实际必需的交通费用计算,凭据支付。

(十)住宿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住宿补助标准计算,凭据支付。

(十一)精神损害抚慰金: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造成患者死亡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造成患者残疾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3年。

参加医疗事故处理的患者近亲属所需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参照有关规定计算,计算费用的人数不超过2人。

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的,参加丧葬活动的患者的配偶和直系亲属所需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参照有关规定计算,计算费用的人数不超过2人。

人身伤害赔偿数额计算

害人致伤他人,尚未造成残疾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医疗费一般包括医药费、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必要的营养费等。侵害人致人残疾的,除应当承担医疗费、误工费等全部费用外,还应当赔偿残疾者的生活补助费、生活自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以及残疾者致残前实际抚养而又没有其他生活来源的人的必要的生活费。

侵害人致死亡的,除应当承担医疗费等全部费用外,还应当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死者生前实际抚养而又没有其他生活来源的人的必要的生活费。

医药治疗费的赔偿,一般应以所在地治疗医院的诊断证明和医药费、治疗费、住院费的单据或病历、处方认定。必要时,可以委托法医予以鉴定。

所在地治疗医院,一般是指距离受害人住所或侵权行为发生地较近的医院。受害人先后到数个距离基本相等的医院治疗的,一般应认定最先就诊医院的医疗费,但该医院治疗失误或有其他特殊情况的除外。

应经医务部门批准而未获准擅自另找医院治疗的费用,一般不予赔偿。受害人重复检查同一科目而结果相同的,原则上应仅认定首次的检查费用,但治疗医院确需再行检查的除外。如检查结果不一致,确诊之前的检查费用均应认定。

受害人擅自购买与损害无关的药品或治疗其他疾病的,其费用不予赔偿。受害人确需住院治疗或观察的,其费用应予赔偿。但出院通知下达后故意托延,或治疗与损害无关的疾病而延长住院时间的,其延长期间的住院费不予赔偿。

受害人进行与损害有关的必要的补救性治疗的费用,应予赔偿。

在诉讼过程中,治疗尚未结束的,除对已经治疗的费用赔偿外,对尚需继续治疗的费用,经有关医疗机构证明或者经调解双方达成协议的,可以一次性给付;也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告知受害人在治疗结束后另行起诉。误工费的赔偿

受害人误工日期,应当按其实际损害程度、恢复状况并参照法医鉴定或者治疗医院出具的证明等认定。

受害人的实际误工日期少于休假证明的,应以其实际的误工日期认定;实际误工日期多于休假证明的,一般应当根据休假证明认定。

受害人确需休养但无休假证明的,可在征求法医或治疗医院的意见后酌情处理。

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的赔偿应当按照其收入的实际损失计算。固定收入,包括工资、资金及国家规定的补贴、津贴,但不包括特殊工种的补助费。

奖金,以受害人上一年度本单位人均奖计算,超出奖金税计征起点的,以计征起点的,以计征起点为限。受害人受害前由于自身原因无奖金收入的,其次奖金不予计算。

受害人无固定收入,或者受害人是承包经营户或个体工商户的,其误工费的赔偿,可以参照受害人前一年的平均收入或者当地同行业、同工种、同等劳动力的平均收入酌定。如依法应向税务机关纳税的,应以税单为据。

受害人依法从事第二职业的,其实际减少的收入,应当予以赔偿。

受害人是另谋职业的离、退休人员的,其误工费的赔偿可以区别以下情况处理:

(1)符合政策法律规定的,其实际减少的收入应予赔偿;

(2)违反政策法律规定的,其赔偿要求不予支持。

受害人无劳动收入而要求赔偿误工费的,不予支持。如果受害人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因受害确实无法从事家务劳动造成其他家庭成员负担过重的,可酌情予以经济补偿。

受害人的实际收入高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费三倍以上的,按照三倍计算。护理费的赔偿

受害人受害后的生活自理能力,一般应以法医的鉴定或者治疗医院出具的证明认定。

受害人生活确实不能自理的,其护理费应予赔偿。

护理期限,可以委托法医鉴定;也可以根据受害人的实际损害程度、恢复状况并征求治疗医院的意见后酌定。

护理人员一般设一至二人,但确有必要的除外。

护理人员有收入的,护理费的赔偿可以按照本意见关于误工费的规定计算。护理人员无收入的,护理费的赔偿可以按照当地居民平均生活费标准计算。交通费、住宿费的赔偿

受害人到所在地医院治疗或者必须转院治疗的,其本人和必要的护理人员的交通费应予赔偿。

交通费的赔偿,一般应以公共电(汽)车、火车的硬座、轮船三等以下舱位等的收费标准计算。但伤情危急,交通不便或当地无上述车(船)的除外。交通费的票据应与就医次数相符。标据少于就医次数的,一般可根据实际票据认定;票据多于就医次数的,应以实际就医次数认定。

必须到外地医院治疗的受害人,因医院无床位或其他原因的限制确需侯诊且伤情不允许往返家中,或者往返家中的交通费高于住宿费的,其本人和必要的护理人员的住宿费应予赔偿。

住宿费的赔偿,可以按照当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住宿标准计算,以住宿费的收据为凭。

营养费的赔偿

经法医鉴定或治疗医院证明,受害人伤情严重,确需补充营养食品作为辅助治疗的,其费用可以酌情赔偿。

营养费的赔偿,可以按照当地居民平均生活费标准的百分之四十至六十的比例计算。应赔偿的期限,可以委托法医鉴定,也可以在征求治疗医院的意见后酌定。

侵害人探视受害失时携带的食品,一般应当视为赠与。

残疾者生活补助费、生活自助具费的赔偿

侵害他人身体致其丧失全部或部分劳动能力的,应当赔偿残疾者生活补助费。

依照法医学的鉴定标准,残疾者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分为十级。经法医鉴定为一级的,其生活补助费的赔偿,按照当地居民平均生活费计算,自定残之月起,赔偿二十年;二至十级的,以10%的比例依次递减计算。但五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最低不少于十年;七十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残疾者的误工费的生活补且费不得重复计算。以残疾者定残之月为界,之前由侵害人赔偿误工费,之后由侵害人赔偿生活补助费。

因残疾需要配制补偿功能的器具的,应当根据治疗医院的证明或法医意见,结合使用者的年龄、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器具使用年限等因素,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费用计算赔偿数额。

丧葬费的赔偿

丧葬费,一般包括运尸、火化、普通骨灰盒和一期骨灰存放等费用。丧葬费,按照侵权行为地的丧葬费标准支付。

死者家属拒不执行有关部门限期殡葬决定而增加的费用,不予赔偿。

死者家属违反有关殡葬的规定,大办丧事增加的费用,不予赔偿。死亡赔偿金,应当支付死者家属一定数额的死亡赔偿金。

死亡赔偿金,按照当地居民平均生活费计算,赔偿二年。死者不满十六周岁的,年龄每小一岁减少一年;七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最低均不少于十年。

侵害人致人残疾的,应当支付一定数额的残疾赔偿金。残疾赔偿金,根据残疾者疾者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按照当地居民平均生活费计算。经法医鉴定为一级的,自定残之月起,赔偿十年;二至十级的,以10%的比例依次递减计算。五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但最低不少于一年。

依靠受害人实际抚养的人的必要生活费的赔偿

依靠受害人实际抚养的人,是指受害人死亡或丧失劳动能力以前实际扶养、赡养、抚养而无其他生活来源的人。

依法应当由受害人抚养的人,在受害人死亡或丧失劳动能力前不需要其实际抚养,而在受害人受害后至人民法院裁决前丧失了生活来源,其要求侵害人支付必要生活费的,应予支持。

受害人至人民法院裁决前出生的子女有权要求侵害人支付必要的生活费。受害人是唯一抚养人的,侵害人应承担依靠受害人实际抚养的人的全部的必要生活费;如还有其他抚养人,侵害人应承担受害人承担的相应份额。

人身伤害赔偿方案 篇2

1999年10月24日晚, 李萍、龚念夫妇带着8岁的儿子龚硕皓与朋友到五月花餐厅就餐, 在“福特”包房附近就座。不久“福特”包房发生爆炸, 龚硕皓和李萍随即倒下, 龚硕皓因抢救无效死亡, 李萍受伤被评定为二级残废。据查, 爆炸发生于餐厅服务员为顾客开启五粮液酒盒盖时。伪装成酒盒的爆炸物是当时在该包房内就餐的一名医生收受的礼物, 开启时发生爆炸。

李萍、龚念诉至法院, 要求五月花饮食有限公司赔偿各种费用和精神损害赔偿金等共计403万元。其诉讼理由是:被告有义务提供愉悦放心的消费环境, 保证顾客的人身安全, 其对顾客自带酒水进入餐厅不予禁止, 以致埋下安全隐患, 使餐厅发生不该发生的爆炸, 造成顾客人身伤亡。

被告辩称, 爆炸事件是犯罪分子所为, 不知情的顾客把经过伪装的爆炸物带进餐厅, 根本没有预见到会发生爆炸, 餐厅当然更不可能预见, 因此纯属意外事件。被告主观上没有过错, 客观上也没有实施侵权行为, 被告已经对前来就餐的顾客尽到了保障其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责任。原告的起诉缺乏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 其请求应当驳回。

珠海市中级法院认为, 被告在此次爆炸事件中, 已经尽到了应当尽到的注意义务, 对于原告的伤亡没有过错, 不构成侵权。被告与加害人之间也不存在任何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不能代替其承担法律责任。原告应向第三人请求赔偿。故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

一审宣判后, 李萍、龚念不服, 向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在二审中,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认为:被上诉人五月花公司在本案中既不存在违约行为, 也没有实施侵权行为, 不能以违约或者侵权的法律事由判令五月花公司承担民事责任。但五月花公司并非与上诉人一家受侵害事件毫无关系, 双方当事人虽然同在此次事件中受害, 但李萍、龚念一家是在实施有利于五月花公司的就餐行为时使自己的生存权益受损, 五月花公司受损的则主要是自己的经营利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试行) 》第157条:“当事人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 但一方是在为对方的利益或者共同的利益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损害的, 可以责令对方或者受益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之规定, 判决撤销一审民事判决, 被告给付原告赔偿30万元。

本案涉及消费者的安全权。安全权是消费者最基本的权利, 它是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所享有的保障其人身、财产的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其义务主体是提供服务或商品的经营者。但在消费者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经营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 由于第三人的原因或行为导致消费者的人身或财产的损失, 经营者是否要对消费者的人身、财产损失负赔偿责任?本文拟以本案的判决所带来的启示, 进一步研究此类型案件的解决方法。

二、关于本案的一般思路

如前所述, 本案涉及到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竞合问题。原告与被告之间存在着以消费、服务为内容的合同关系;而且原告是在被告的经营场所内接受服务时生命权和健康权受到侵害。因此原告既可以《合同法》为依据提起违约之诉, 也可依《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起侵权之诉。假设原告提起违约之诉, 很明显, 在本案中要求被告预见到客人所带酒水实为伪装的爆炸物并有所防范是不现实的, 已经超出了经营者应当履行的合理注意义务范围。故被告不存在违约行为。

那么原告如何提起侵权之诉呢?侵权责任的核心在于归责原则问题, 我国理论界关于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问题尚未达成共识, 较有影响的观点是“三元说”, 即认为归责原则有三: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笔者采用三元说。在本案中, 侵害原告生命权、健康权的事实是由犯罪分子的爆炸物所引起, 不属于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 并且被告与犯罪分子也不存在实施共同侵权行为的可能性, 被告不存在过错, 显然本案不能根据过错原则来确认被告的侵权责任;至于无过错责任原则, 其适用范围由法律予以明确, 也就是说, 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要以法律明确规定为前提。对于本案中的法律事实, 我国现行法律中并没有关于经营者承担无过错责任的规定。故也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推定被告的侵权责任。适用公平责任原则似乎是解决本案的好方法, 而且已经有学者通过对本案的研究并认为“本案实质上是运用公平责任原则解决责任承担问题的”。所谓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在当事人双方均无过错, 且法律又无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情形下, 由法院根据公平观念, 让当事人合理分担损失的一种归责原则。本案能否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笔者认为不能。理由如下:首先, 公平责任原则作为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补充, 并非适用于前两种原则适用范围外的所有侵权案件, 按照现行法律的规定, 主要适用于《民法通则》128条、129条和133条列举之情形;其次, 公平责任原则适用前提乃是当事人双方都没有过错, 且一方为加害人, 另一方为受害人;而在本案中存在因其过错导致原告人身损害的第三人, 其应当按照过错责任原则承担侵权责任, 如果适用公平责任原则, 就会出现同一案件中既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又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的矛盾局面;第三, 公平责任原则是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一种, 本案中被告并无任何侵权行为, 而且公平原则的适用使得第三人即直接侵权人对受损人的责任转移到经营者身上, 这种转移是没有法理支撑的, 缺乏说服力。因此, 公平责任原则不能适用于本案。综上所述, 本案中被告不存在侵权行为, 让被告承担侵权责任是不合适的。那么本案除了判决原告败诉就没有其他稳妥且具说服力的解决办法了吗?

三、二审判决的启示———利益平衡

二审法院在肯定一审判决认定的本案不能以违约或侵权的事由判令五月花公司承担责任的基础上, 判决撤销一审民事判决, 被上诉人五月花公司补偿上诉人30万元。其判决依据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试行) 》第157条之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 但一方是在为对方的利益或者共同的利益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损害的, 可以责令对方或者受益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 判决理由是“为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受损结果, 酌情由五月花公司给李萍、龚念补偿一部分经济损失”, 而撤销一审判决也是因为一审法院“不考虑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判决书中的一些用语较为引人注目:“补偿”、“失衡”、“平衡”, 显然二审法院在本案的处理中采用了利益平衡的司法方法。

何谓利益平衡?简单的说就是权利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相对均衡的状态, 法律虽以权利、义务为内容, 但权利、义务都是主体实现利益的工具, 其本质内容皆为利益, 法律正是通过对利益的调整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调控。因此司法活动中法官处理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本质上就是解决民事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作为成文法国家, 一般情况下法官可以根据现有法律规范实现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分配, 但由于成文法的滞后性、保守性等缺陷, 要在现有规范的基础上对所有的案件做出令人满意的裁决不总是可能的, 这就要求法官在处理某些案件时依据一定的原则, 通过对主体利益关系的充分衡量, 最大限度的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 以实现主体利益的相对均衡。应当指出, 在法官进行利益衡量的过程中, 法的价值取向如:正义、效率等, 一些法律的基本原则如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等, 都对法官的利益衡量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和约束作用。

四、结论

本案所述事实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根据现有法律规范, 如果经营者已经尽到谨慎的注意义务, 在侵权第三人无法确定或者不具有赔偿能力的情况下, 受害人得不到相应赔偿和救济的状况将很难避免。已经有学者关注这种现象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设计了诸如“公众社会责任保险”和“社会救助”等制度来解决该问题, 但这些制度设计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其实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判决已经为我们在现行法律规范框架内妥善解决此类纠纷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 而且最高人民法院将其列为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 已经表明了对该种解决纠纷方法的认可。

参考文献

[1]魏振瀛主编.民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胡雪梅著.过错”的死亡——中英侵权法宏观比较研究及思考[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3]孟祥娟.论利益衡量的法律控制[J].载理论探讨, 2008, (02) .

[4]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2年第2期, 第61页.

酒后人身伤害赔偿案例讲解 篇3

现实生活中,请客喝酒或相约喝酒后,喝酒人因醉酒受伤或死亡的现象并不少见,且因此类事件形成诉讼的案件也呈逐年上升之趋势,这与当前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逐步提高和法律体系的日趋完善密不可分。那么在共同饮酒行为中,当醉酒者因饮酒行为引发伤害后果时,其他共饮人是否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呢?

起兴喝酒人之情 不料引发悲惨事

现年36岁的刘晓伟,是河南省某县一农民,他性格好爽,为人直率,虽生长在农村,但交际广泛,朋友较多。2010年6月8日,张文强家有事需要人手帮忙,于是打电话叫来好友刘晓伟、李健,两人帮张文强把事处理完后,张文强就叫妻子准备一桌好酒好菜,招待好朋友表示感谢,三人畅快痛饮。酒席散后,李健和刘晓伟一同离开张文强家,在回家路上,碰到了老同学郭云飞,一月之前在农忙时节,刘晓伟曾帮过郭云飞收割小麦,所以郭云飞这次逮着机会,强力邀请喝酒聊天,刘晓伟看到郭云飞真诚邀请,不想就这样扫了别人的兴,于是满口答应。郭云飞在自家二楼摆下酒席三人一同饮酒,边聊边喝,在郭云飞的极力劝酒之下,三人喝的更是畅快之极,特别是刘晓伟兴奋之极,索性就敞开了喝酒,不一会儿,刘晓伟眼中所看之物都摇摆不定。在李建的极力劝说下,酒席就此结束,谁知悲剧就此发生,刘晓伟在下楼时不小心踩了个空,一下子从二楼滚到一楼,身上到处是伤痕累累,当时吓坏了郭云飞,郭云飞马上就打了个120的电话,不多一会儿,救护车就把刘晓伟送到了医院,进行了紧急处理。

人身损害谁之过 责任追究上法院

刘晓伟因为喝酒摔伤先后在医院治疗一月之久,共支出医疗费12857.32元。2010年12月2日,刘晓伟提出伤残鉴定申请,同年12月16日,司法鉴定机构作出鉴定书,认定刘晓伟的伤情构成一级伤残,后刘晓伟要求郭云飞支付一部分医药费,而郭云飞坚持认为刘晓伟的伤残与自己无关,开始不想支付,后来争吵激烈,于是昔日朋友反目成仇,矛盾越来越大,刘晓伟一怒之下将郭云飞告上了法庭,要求赔偿各项损失共计70941.88元。郭云飞的委托代理人李庆强认为:按照我国的风俗习惯,同桌饮酒人在共同饮酒过程中必然存在相互敬酒、劝酒的情况,受害人刘晓伟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当对自己的身体状况、酒量大小有清醒的认识,也应当清楚过量饮酒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但其疏于履行对自身安全的注意义务,在饮酒过程中不进行自我控制,导致过量饮酒,因此,受害人刘晓伟应当对其过量饮酒带来的严重后果自行承担责任。作为共同饮酒人的郭云飞,在法律上并没有防止损害发生的法定义务,对共同饮酒人在饮酒结束后出现的人身伤亡,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而刘晓伟的委托代理人王青亮却认为:共同饮酒人之间应当存在互相提醒、劝告少饮酒并且阻止已过量饮酒的人停止饮酒的注意义务。作为共同饮酒人,郭云飞明知过量饮酒会导致饮酒人身体受到伤害,还向其劝酒,应认定行为人存在让其他饮酒人醉倒的主观故意;在过量饮酒的情况下,行为人对醉酒人可能会造成人身损害应当是明知的,但共同饮酒人郭云飞的心态是轻信可以避免,没有尽到护送、照顾和通知其家人的注意义务,这种过错与过量饮酒者身体受到损害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符合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所以共同饮酒人郭云飞应当承担过错赔偿责任。

查清事实有法依 双方服理当责任

一审法院审理后认为,公民健康权受法律保护,侵害健康权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原告刘晓伟在被告郭云飞家中饮酒,酒席散后,被告明知原告醉酒,应当预见到原告在下楼时可能会摔伤,但其因疏忽大意未履行相应的帮扶义务,致使原告严重受伤,对此被告存在一定过错,因此,原告刘晓伟请求被告郭云飞赔偿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残疾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精神损害抚慰金、交通费等各项费用的合理部分应予支持。原告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当预见到自身醉酒下楼时可能会发生危险,但因轻信能够避免而过多饮酒并自行离开,因此其对事件的发生也存在重大过错,应减轻被告的责任。结合本案实际情况,被告应承担30%的责任为宜。被告辨称其与原告受伤无关,不应承担责任的意见,因与事实及法律规定不符,不予采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一百三十一条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之规定,判决:

1、被告郭云飞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支付原告刘晓伟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残疾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精神损害抚慰金、交通费等各项费用共计68253元。

2、驳回原告刘晓伟的其他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2365元,原告负担50元,被告负担2315元。

一审宣判后,被告郭云飞不服判决,以刘晓伟的伤情与其无关,不应承担赔偿责任为由提起上诉,请求二审法院改判其不承担责任。

二审法院经审理认为:事发当晚,郭云飞明知刘晓伟等二人到其家前已经饮酒,本应将其劝解回家,却再次摆下酒席三人一同饮酒,酒席散后,郭云飞理应将刘晓伟安全送回家中,由于其没有尽到充分的注意义务,导致刘晓伟下楼梯时不幸摔伤,造成一级伤残的严重后果,对此,郭云飞主观上存在过错,应承担一定的责任。郭云飞上诉认为刘晓伟系自伤与已无关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刘晓伟作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对过量饮酒的后果有清醒的认识,但其于事发当晚放任自已的行为连续饮酒,造成严重后果,自已应承担主要责任。一审判决事实清楚,责任划分比例适当,处理结果正确,应予维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法官说法

随着人们的频繁交往,因共同饮酒行为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大量增加,此类纠纷根据《侵权责任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如果发生以下情况,则共同饮酒人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一、明知醉酒人不能喝酒而极力劝酒造成人身伤害的应承担责任。

在因喝酒引发醉酒人心脏病、心肌梗塞等疾病的发作,导致伤残、死亡等损害后果的情况下,如果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劝了大量的酒,应按照《侵权责任法》第6条规定,承担赔偿责任。无论“酒友”是否明知对方的身体状况不能喝酒,都应承担责任,只不过“明知”的情况下责任较大。

二、共同饮酒人一方强迫性劝酒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的应承担责任。

酒桌上经常会出现:“你今儿非喝不可,不喝就别想走!”等类似的话,强迫别人喝酒。作为酒友,如果在饮酒过程中有明显的强迫性的劝酒行为,如故意灌酒、用话要挟、刺激对方、不喝就不依不饶等,只要主观上存在过错,此时对于损害后果的发生,“酒友”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当然,此种情况下,醉酒人也有一定的过错,因为这种强迫并非是暴力性的,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六条:“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的规定,应当减轻酒友的赔偿责任。三、一方在酒后驾车、剧烈运动而共同饮酒人未加以劝阻造成人身伤害的应承担责任。

我国法律并没有对醉酒人酒后驾车、剧烈运动等行为酒友是否有义务进行劝阻进行明文规定,但根据《侵权责任法》有关规定,在明知对方酒后驾车而不加以劝阻的情况下,一旦出事酒友有可能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因为此时共同饮酒人应对醉酒的人负有加以阻止的义务。如果未履行此义务,造成醉酒人人身损害的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已尽到劝阻义务,而醉酒人不听劝阻,酒友是可以免责的。同样,在明知对方喝多了、神志不清的情况下,酒友应该劝阻其不要喝酒,在能够进行劝阻时却没有劝阻,以致出现意外,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但在其他情况下,酒友是没有劝阻义务的。另外,不管酒友是否进行阻止,只要这种阻止没有发生效果,导致损害后果的发生,酒友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明知对方已喝醉而未将醉酒者安全送达造成人身伤害的应承担责任。

人身意外伤害赔偿协议书 篇4

乙方:

xxx、xxx两学生于年 月 日下午科学课期间,在学校操场活动器材上玩耍时,随同一起的xxx把xxx从双杠上强行拉了下来,不幸造成xxx左腿胫骨螺旋形骨折。经宝鸡市中心医院半年来的医治基本痊愈。现经双方监护人自原、平等协商答成如下一至解决协议:

1、依据事故经过事实,xxx同学承担 元整(包括部分营养费、误工费、家缴费);

2、再由学校通过保险公司等渠道一次补偿xxx 元整,部分营养费、误工费、家缴费);剩余 元有科学老师盛建军同志承担。

3、此解决为这次意外伤害事故的最终解决,xxx家庭不再从任何渠道要求其它补、赔偿;

4、xxx左腿今后功能的完全恢复由监护人魏春发监护督促,梁成斌家不再承担任何责任。

甲方xxx监护人:

乙方xxx监护人:

人身伤害赔偿方案 篇5

摘要高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赔偿的解决主要取决于如何认定高校与大学生的法律关系及高校责任的归结问题。高校

与大学生的法律关系不是单一的,包括教育行政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等,决定民事责任其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本

文指出加强对学生伤害事故中高校民事责任认定的研究,有助于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高等学校学生伤害事故,依法维护大

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关键词高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过错原则

中图分类号:D9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2-116-02近年来,高校中人身伤害事故逐渐增多,受害人往往将高校 推上被告席,要求高校承担赔偿责任。然而各地法院的判决结果 却不尽一致:有的法院判决学校要承担责任,有的判决学校不需 要承担责任,有的判决学校承担连带责任,有的判决承担按份责 任。因此,本文对这类伤害事故根据伤害发生的不同情况依法明 确法律责任,确定归责原则及分配举证责任。

一、高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案件的界定(一)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定义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是指在高等院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

高校组织的校内外活动中,以及在高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 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 害后果的事件。它既属于一般人身损害的范畴,又不同于社会上 发生的人身损害。高校学生伤害事故有其自身特点:(1)损害的 对象是特定的。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损害的对象只能是在高校 学习、生活的在校学生。休学学生在休学期间、已退学学生以及 外校学生到本校时受到的人身损害,则不属于高校学生伤害事故 的范畴。(2)损害的地点是特定的。学生受损害的地点必须是高 校校园内以及高校组织的校外活动的特定场所。(二)高校学生人身伤害的类型

根据造成事故的不同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由于高校的过错造成的伤害事故。主要表现为高校不履 行或疏于履行有关义务而导致的学生人身伤害。如高校未尽对 学生的安全保障义务,疏忽教育教学设施的危险性,高校设施有缺 陷而未整改或者高校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2.由于教师或者其他高校员工的过错而导致的学生伤害事

故。如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 其它有关规定等原因致学生受到人身损害。

3.由于学生自己的过错造成的伤害。如学生自杀、自伤;学生 疏忽大意造成的自身伤害;违反高校安全纪律而导致的伤害;学生 因有特异体质、特殊疾病或异常心理状态而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4.学生之间造成的伤害事故。如由于在校其他学生的故意 侵害或过失行为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

二、高校和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在认定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时,必须先弄清一个法律问 题,即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我们认为高校与学生之间存 在一种特殊的法律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一)高校与学生之间是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这种关系具有一定的隶属性,但又不同于行政机关与被管理 者之问的行政管理关系。在这一关系中,高校与学生作为教育者 和被教育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他们之间权利义务是由我国有 关的法律法规确定的。我国的《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 法》等有关的教育法规都对学校应承担的法定义务进行了界定,如《教育法》第44条规定:“教育、体育、卫生行政部门和学校及其 他教育机构应当完善体育、卫生保健设施,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该法第73条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 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 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可见,保证学生 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是学校及其工作人员应尽的法定义务。

(二)高校与学生之间还存在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与人身关系 尽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权利义务 关系构成了高校与学生之间主要的法律关系。但是,随着高等教 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办学体制上形成了国有高校、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私立民办高校、中外合作高校多种办学体制并存的格局,高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 的消费群体,学生接受教育是一种消费,高校应尽最大能力满足 消费者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各种优质服务。就安全而言,高校应 向学生提供优质的安全设施、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安全自救等方 面服务,以减少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实现向社会发出的各种承 诺,改变了过去学生与学校之间纯粹的行政隶属关系,学生除了 作为被教育者和被管理者之外,还是一个特殊的“消费者”,而且,大学生已普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因此,作为平等主体,高校 与学生之间除了法定的权利义务外,还存在约定的权利义务。

三、高校学生人身伤害赔偿责任的认定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自2002年9月1日起实施,共六 章四十条,是高校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依据。

(一)高校对学生人身伤害事故赔偿承担法律责任

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下列情况下高校在学生伤害 事故中负有责任:(1)高校未尽法定义务,其行为具有违法性。如 作者简介:姜辉,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117 20 10年2月(上)

高校的校舍、场地、公共设施,以及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实验、教育 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等不符合国家标准,或有明显不安全因素 而造成学生人身伤害;高校的安全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的管理等 安全管理制度有明显疏漏、或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又未 及时采取措施而造成的事故;高校向学生提供的药品、食品、饮用 水等不符合国家或行业的有关标准、要求,造成学生人身伤害等。对这类事故,高校应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2)高校未尽 约定义务,其行为具有违约性。(3)高校未尽安全注意义务,疏于对 学生的教育和管理。(4)高校间接责任。在第三人加害造成的事 故中,高校虽然不是加害行为的主体,但如果高校存在一定的过错, 也应根据其过错程度及其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 的责任。由此可见,高校对学生的人身损害的责任认定适用过错 责任原则。所谓过错责任原则,是指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的前提 下才承担法律责任。过错责任的特点在于它以过错为责任构成 要件,只有当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且过错行为与损害结果存在因 果关系的情况下,才承担责任,相反,无过错则无责任。

(二)高校对学生人身伤害事故赔偿不承担法律责任

高校对下列情况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不承担法律责任:(1)由

学生自己的过错造成的伤害,责任由学生自己承担,高校不承担责 任。包括学生的自杀、自伤行为;学生有特异体质或特定疾病,但 未告知高校;学生违反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行为准则、高校的规 章制度和纪律所造成的伤害等事故。(2)由不可抗力造成的意外 伤害或其它意外事故,高校已经履行了相关义务,没有主观上的过 错,则可以免责。学生在对抗性或具有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 发生的意外伤害,高校已履行了相应的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也 不承担法律责任。(3)第三人加害致使学生发生人身伤害的情况, 如果高校能证明自己无过错,也可免责,由加害人承担相应的法律 责任。如由于校内交通事故导致的学生人身伤害,高校已尽了校 园交通安全管理职责的,如设置了明显的交通安全标志等,则不必 承担责任,由加害人自己承担法律责任。(4)高校教师或者其他员 工与其职务无关的个人行为或故意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造成学 生人身损害的,由于其行为属于职务范围以外,因此高校不承担法 律责任,由加害人依法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三)高校无过错的时候是否需要对受伤害学生给予补偿 学生有过错的当然由学生自己承担责任,高校有过错应当由

高校承担责任,但对于高校与学生均无过错的伤害事故,就存在一 些分歧。一般认为在高校与学生双方均无过错的情况下适用公平原则,就是由高校给予适当的补偿,这种做法在实践中甚为流 行。从法律意义上讲,高校没有法定义务对自己无过错的事故承 担法律责任。而从以人为本角度出发,作为本校的学生,高校有管 理、教育、帮助的义务,高校有责任积极维护学生的权利,承担起为 学生或支持协助学生主张权利的社会责任,对受侵害学生尤其是 困难学生给予适当的补偿和照顾,也是高校对自己的学生尽的一 种道义上的责任。这样做不但对高校形象是一种升华,而且符合 社会文明道德要求,也会得到社会的好评,对社会文明进步无疑也 会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在一些高校伤害事故的案例中,高校缺 乏责任意识,法院审判人员就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判决由高校给于 适当的补偿,这是社会公平原则的体现,也是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 体现。

四、高校在赔偿诉讼中承担的举证责任 高校侵权行为是指高校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及高校组

织的校外活动中,或在高校具有管理职责范围内的空间内,因高 校过错而致使学生人身伤害的侵权行为。侵权行为的发生势必 会引起损害赔偿诉讼,特别是在形成诉讼后,法院须依证据认定 事实,因此就产生了当事人的举证问题。

高校责任事故,根据导致学生伤害的原因可概括为两类,一

类是高校设施设备不安全事故,如学校校舍倒塌、楼梯阳台脱落、体育设施倒地等原因造成学生伤害。对此类赔偿诉讼,根据最高 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第1款第(4)项 “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对其无过 错承担举证责任”之规定,采取的是举证倒置的原则,即受害学生 只须证明自己所受损害之种类及因受损害而受到损失的数额,就 学校过错无须证明,由高校举证证明自己无过错。另一类是因高 校的行为造成学生伤害的事故。高校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作为,如对学生体罚、变相体罚,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定、职业道 德,向学生提供不符合标准的药品、食物、饮用水等行为;不作为,如未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未采取安全防范措施、未落实救助等。在因高校的行为造成学生伤害赔偿诉讼中,关于高校的过错举证 责任无明确的法律规定,若采取传统的举证原则,由受伤害的学 生对学校的过错负举证责任,举证不能将要承担败诉的后果。但 因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不占据证据材料,对高校过错的举证能力 很弱,因此在举证证明学校的过错时较为困难,因其不能证明侵 害人的过错便不能得到赔偿,显然不利于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学 生的合法权益。

因此为公平起见,对于高校的行为造成学生伤害的赔偿诉讼

中,法院应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 条“在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依本规定及其他司法解释无法确定举 证责任时,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 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之规定,对学校过错 的举证责任进行司法裁量,将过错的举证责任倒置给学校一方,由侵害人学校证明自己无过错而免责。若侵害人不能证明自己 无过错,就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赔偿中的民事责任是一种 过错责任。坚持按照过错责任来确定校方的赔偿责任,对学校而 言,既是一种压力,又是一种激励,促使学校和教师更好地履行职 责,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促进我国高等教 育的健康发展。参考文献:

[1]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释义及适用指南.中国青年 出版社.2002.

对在园幼儿隐性人身伤害的研究 篇6

一、概念界定

(一) 隐性人身伤害

“隐性人身伤害, 是相对于显性人身伤害而言的, 是指因人为的过失行为或外在物质设施的不当所造成的身体或精神的不太明显的、发生效应较为迟滞的伤害。它是一种不太明显的伤害类型。一般以一种较为隐秘的形式出现, 往往不易被人察觉, 或不被人们认为是伤害, 其影响在学生日后的成长过程中才一点一滴地逐渐显现出来。隐性伤害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人为的对身体和精神所造成的伤害, 另一种则是由于外在物质设施的不当而引起的身体或精神的伤害。”从这个概念中,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首先, 隐性人身伤害这一概念是相对于显性人身伤害而言的, 二者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其次, 隐性人身伤害的形式比较隐蔽, 不易被人察觉;再次, 其后果不会立刻显现出来, 很可能在过了很久以后才会有所表现;最后, 隐性人身伤害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人为的, 另一种是非人为的。本文中的隐性人身伤害主要指的是人为性质的人身伤害。

(二) 幼儿隐性人身伤害

幼儿隐性人身伤害, 即指在幼儿园中幼儿所遭受的隐性的人身权利的伤害。分解这一定义可得出:伤害的主体是幼儿;伤害的客体为幼儿的人身权利;伤害的类型是人为的隐性人身伤害;伤害的执行者是幼儿教师;伤害发生的地点是幼儿园。只有同时满足以上几点才能称之为幼儿隐性人身伤害。

二、幼儿隐性人身伤害的形式和内容

发生在幼儿园里的, 来自于幼儿教师的幼儿隐性人身伤害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幼儿教师对幼儿的体罚或变相体罚。但前提是如果这种体罚或者是变相体罚直接造成了显性的幼儿人身伤害, 比如打幼儿耳光导致幼儿失去听觉, 用器物鞭笞幼儿造成幼儿身体伤残, 等等, 就不属于隐性人身伤害。幼儿教师体罚幼儿很多时候没有造成可看得见的身心伤害, 比如罚站或是罚不准吃饭, 这些情况在幼儿园时有发生, 但是由于其并没有给幼儿带来明显的外伤, 所以很多家长都不知道在幼儿园发生过这种事情。 (2) 幼儿教师的心理惩罚。幼儿教师有时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或者完成某些教育任务, 就会不择手段地对幼儿进行心理伤害, 这种伤害往往都伴随着教师的不当语言和行为。比如教师对幼儿讽刺、挖苦、嘲笑、责骂、威胁、恐吓等, 以此对幼儿的心灵造成威慑和恐惧。这实际上都是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也许一时之间能达到教师的某种目的, 但若长此以往, 定会对幼儿的心理造成伤害, 影响其心灵的健全。 (3) 幼儿教师侵犯幼儿的隐私权。在园幼儿也是公民, 也是享有隐私权的自然人, 但是关于幼儿的隐私权很多成人并不以为然, 他们的潜意识告诉他们幼儿享有隐私权是一件很滑稽的事情, 他们从心底里并不尊重幼儿的隐私权, 他们会随意侵犯幼儿的私密领地, 随意践踏幼儿本该享有的隐私权。这一方面是因为成人法律知识的缺乏, 另一方面是由于国人权利意识的淡漠, 然而隐藏在这两个因素之后最基本的原因应该是成人不尊重幼儿。在幼儿园里这种侵犯幼儿隐私权的行为时有发生, 比如说在上完美术课后, 幼儿教师把幼儿的作品拿出来放在门口走廊里展示, 但在展示之前教师从未问过幼儿对自己的画作要不要拿出去展览。再比如幼儿教师经常会因为找东西或者是放东西而随意翻看幼儿的书包, 或是教师张贴幼儿的在园表现于公共场所, 这些实际上都是侵犯幼儿隐私权的行为表现。其中很多时候或许是教师无心的, 因为一贯如此, 教师也并未意识到这是侵犯了幼儿权利的行为, 只觉得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 殊不知在不知不觉中教师的行为已经违反了法律的规定。 (4) 幼儿教师忽视的不合理的生活或学习习惯。比如有的教师不允许幼儿在上课期间去盥洗室拉尿, 必须等到活动结束后才能去, 久而久之, 有的幼儿便因此形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亦或是有的幼儿教师在幼儿看书写字的时候没有教会幼儿正确的坐姿, 这其实也是一种对幼儿本该享有的学习权利的忽视。 (5) 幼儿教师对幼儿高标准的要求。一些幼儿教师要求本班幼儿事事都要争先, 时时都要保持优秀的状态, 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都要达到教师的要求, 就连吃饭也必须按照要求在规定时间内高标准完成, 使得一些发展稍微滞后的幼儿产生心理恐惧和幼儿园恐惧症。

三、幼儿隐性人身伤害的特征

隐性伤害具有内隐性、延续性、滞后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内隐性即是指伤害本身的后果不易被人察觉和发现, 有可能过一段时间才会被人们发现, 有的也许永远也发现不了。滞后性即指在伤害发生的当时人们并未察觉到伤害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直到一段时间以后, 由于先前的伤害所造成的后果明显表现了出来, 人们这才注意到当初行为的错误。延续性即指伤害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尤其指精神方面的, 会持续一段时间才能消失, 而不像身体受伤经过治疗之后可能就马上恢复了, 并没有什么后遗症, 但是隐性伤害对心理的折磨可能是反反复复的, 经久不散的。不确定性即指无论是伤害的来源还是伤害的方式或是伤害的结果都不是只有唯一的选择, 每个方面都会有多种状况, 才使得隐性伤害具有难以把握的不确定性。

以上是隐性人身伤害的特征, 但是幼儿隐性人身伤害由于伤害主体、伤害客体、伤害行为和伤害环境的特殊性, 因而除具备以上特征之外, 我认为还具有以下区别于其他隐性人身伤害的特点。首先是伤害所造成的结果更加严重, 甚至难以恢复。因为无论是幼儿的身体还是心灵都是人生的起步阶段, 非常脆弱, 需要教师的细心呵护, 并且幼儿自我调节和恢复的调控能力较差。成人的一次伤害可能就让幼儿产生了心理阴影, 从此一蹶不振, 更何况有的幼儿处于长久持续的被伤害之中。所以相对于其他教育阶段的学生所受到的伤害, 幼儿阶段所受到的隐性人身伤害很有可能产生难以复原的结果。其次是幼儿所受到的人身伤害更加具有隐蔽性。来自于幼儿教师的伤害, 幼儿根本无力还击, 而幼儿由于语言和思维发展的不完善性, 所以一旦有伤害发生, 幼儿不能坚强地应对, 也不能很好地向他人倾诉来化解心理困境, 更别说能清晰地表述给家长听。目前来说, 也没有很好的渠道来监督幼儿教师的行为, 所以综合以上情形, 幼儿在园所受的隐性伤害具有更强的隐蔽性, 不易被家长或他人发现。

最后一个特征是教师伤害行为的无意性。在幼儿园中发生的诸多针对幼儿的隐性人身伤害, 教师都不会认为这是一种伤害, 她们理所当然的把自己对幼儿的伤害行为当做是合情合理的;她们认为如何教育幼儿、选择自以为适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是她们的权利;她们从没有觉得幼儿也是享有权利的个体, 也有教师不能随意侵犯的领地。所以, 大多数幼儿教师在她们实施某些行为的时候, 并不知道这是侵犯了幼儿的人身权利, 所以大多时候她们的侵害行为并非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而是不知其可不可为而为之, 并非故意而是无知。

四、幼儿隐性人身伤害产生的原因和预防对策

因为本文研究的视角是幼儿教师对幼儿造成的人身伤害, 所以在分析原因和提出预防对策的时候更多的是从幼儿教师的角度出发。

(一) 幼儿隐性人身伤害产生的原因

1. 幼儿教师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缺乏

绝大多数幼儿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都不是很了解, 对有关儿童和幼儿的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对于自身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所应尽的义务或是对幼儿享有哪些权利更是不清楚, 更谈不上在知晓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履行自身的义务和维护别人的权利这样的法律意识了。所以, 缺乏相应的法律素养是幼儿教师产生伤害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不足

很多时候教师对幼儿的伤害行为都是教师不合理的教育方式方法所引起的, 比如说在幼儿喧闹的时候为了让幼儿安静下来就对幼儿大吼大叫, 责备谩骂。这种做法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不仅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而且对幼儿的幼小心灵来说是一种赤裸裸的伤害。教育是一种艺术, 教育是一种机智, 教育是一种智慧。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激发兴趣, 培养习惯, 这些都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职业技能, 把这些事情做好就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做不好, 就是一种伤害。

3. 幼儿教师的个人性格和职业压力的原因

尽管有些幼儿教师掌握了相关的法律知识, 并且有着扎实的专业水准, 但并不代表着就不会有人身伤害行为的出现。有些时候由于自己的私人问题处理不当或是性格火爆, 在幼儿园对幼儿作出过激行为也是有的。或是由于自己处理不好来自职业的压力, 产生了职业倦怠, 就会对幼儿的各种行为见怪不怪, 即使幼儿有不当行为也不去理会, 这种忽视和懈怠实际上也是不可取的行为, 这种不作为同样会对幼儿造成伤害。

(二) 幼儿隐性人身伤害的预防对策

1. 扎实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

幼儿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 只有知法懂法, 才能守法。我们经常说不知者无罪, 但是这并不适用于法律范畴, 幼儿教师并不能因为自己不知道幼儿有哪些权利就可以推卸自己侵犯幼儿权利的责任。为了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法律的要求, 也为了每个幼儿都能健康成长, 更为了幼儿教师自身权益的维护, 幼儿教师也应该努力地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

2. 增强幼儿教师的法律意识和安全责任意识

有了法律知识并不代表就会有正确的法律意识, 所谓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对法律的看法和态度的总称。人们既然懂得了法律的知识, 就应该时时刻刻依法办事, 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 敬畏法律, 也敬畏享有法律权利的人们。所以说, 幼儿教师应该时刻用法律来衡量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

3. 幼儿园应完善监督和管理体制

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应该加强监督和管理, 防止幼儿教师过度自由而对幼儿任意妄为。但是比如有的幼儿园为了监督教师就在班级里安上摄像头, 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实际上侵犯了教师的隐私权, 并且这样让幼儿教师的行为时时刻刻都处于监管之下, 对幼儿教师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所以说, 园方既要加强对幼儿教师行为的监管, 但是也要注意方法得当, 才能两全其美。既能有效地监督教师, 又不会让教师感觉不自在, 同时可以以此调整幼儿教师的不良行为, 达到监督管理的目的。

4. 重视幼儿安全教育, 提升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幼儿的安全教育不容忽视, 幼儿园历来也非常重视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 但是有关法律的知识, 有关幼儿拥有的权利和义务的相关信息, 幼儿园一般都会忽略, 这实在是不应该的。在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时, 不仅仅是一些防溺水、防火灾、防地震等避免自然灾害的内容, 更应该告诉幼儿他们有可能遭受到的人为的权利的侵犯和人身的伤害, 使他们从小具有一定的法律素养, 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5. 提高幼儿家长的法律意识

家长的法律意识对于保护幼儿来说同样非常重要, 家长应该十分清晰地知道幼儿应该享有哪些权利, 应该如何维护幼儿在园时的人身权利, 如何做好防范措施来防止他人对幼儿权利的攻击。只有家长有良好的法律素养才有可能更好地维护幼儿的法定权益。

6. 加强法制建设, 完善学前教育法制体系

依法治国是每个人权利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 只有以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为我们行动的准则, 才能规范人们的言行。学前教育应该完善自身的教育法规, 给相关人员以法律上的约束, 才能有效地控制对幼儿造成的伤害行为的扩大, 才能给幼儿的健康成长一个法律上的保障。

五、结语

上一篇:我的北京一日游作文下一篇:关于含动物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