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空间设计概述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办公空间设计概述(精选7篇)

办公空间设计概述 篇1

国税局大楼地处赣榆县县城黄海东路大道边上,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赣榆县平均年雷暴日数为26天。属多雷区, 在雷雨季节, 常常易遭雷击。

建筑物六层, 钢筋混凝土结构, 坐北朝南。长 (L) 60m, 宽 (W) 18m, 高 (H) 23m

配电柜在一楼, 采用TN-S系统。

建筑物所处土壤为一般性砂壤土, 土壤电阻率为200欧姆.米 (Ω.m) 。

在一楼有办证大厅, 各层均有计算机终端。

2 某局大楼设计方案雷击风险评估

2.1 赣榆县年平均雷暴日Td=26d/a

2.2 地面落雷密度

Ng=0.024Td1.3=0.024×261.3=1.66次/平方公里·年

2.3 年预计雷击次数

N=K·Ng· (Ae+A′e)

K—校正系数, K取1

Ng—地面落雷密度

Ae—与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 (Km2)

A′e—建筑物入户设施 (电源线、信号线) 的截收面积 (Km2)

L—建筑物长度 (60m)

W—建筑物宽度 (18m)

H—建筑物高度 (23m)

Ae=[60×18+2 (60+18) × (23× (200-23) ) 1/2+3.14×23 (200-23) ]×10-6

=0.024 (Km2)

A′e′=2×ds×L×10-6+2ds×L×10-6

=2×500×1000×10-6+2×500×1000×10-6

=0.002 (Km2)

N=1×0.6× (Ae+A′e) =1×1.66× (0.024+0.002)

=0.043 (次/年)

根据GB50057-2010防雷分类的规定:国税局大楼预计雷击次数计算为0.043次/年, 且为一般性办公建筑物, 故本建筑的设计方案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设计。

2.4 大楼雷击风险评估的计算

直接雷击和雷电电磁脉冲引起计算机网络系统可接受的最大年平均雷击次数。

Nc按下式计算:

Nc=5.8×10-1.5/c

式中C:为各类因子。

C=C1+C2+C3+C4+C5+C6

(1) 计算机网络系统所在建筑物材料结构因子, 建筑物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C1取1.0。

(2) C2为计算机网络系统程度因子。因系统集成化程度较高, 属工作电压低微电流设备, C2取3.0。

(3) 计算机网络系统设备抗冲击过电压能力因子C3, 微电子设备抗冲击能力相当弱, C3取3.0。

(4) 计算机网络系统设备所在雷电防护区 (LPZs) 因子C4, 设备在LPZ2区时, C4取0.5。

(5) 计算机网络系统发生雷击事故的后果因子C5, 网络系统业务不允许中断, 中断后会产生严重后果时, C5取2.0。

(6) 表示区域雷暴等级因子C6, 本区域属多雷区时, C6取1.2。

根据上述所确定出的各类因子, 可按下式确定出LEMP的防护等级:

E=1-Nc/N Nc=5.8×10-1.5/C

C=C1+C2+C3+C4+C5+C6

E=1-[ (5.8×10-1.5) / (1.0+3.0+3.0+0.5+2.0+1.2) ]/0.043

=1-[0.0316/10.7]/0.043

=1-0.00296/0.043

=1-0.069=0.931

根据规范要求, 当0.90

3 外部防雷装置工程设计

外部防雷主要防直击雷、侧击雷、地电位反击。

建筑物外部防雷系统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安装于屋面或女儿墙和其它突出部位上的接闪装置 (避雷带、避雷网、避雷针) ;埋入水平面下的接地装置系统;连接建筑物顶部接闪装置和地下接地装置的导体 (扁钢或螺纹钢) 系统。

3.1 防雷基础接地装置

防雷基础接地装置的实施必须与建筑物的土建部分同时进行施工, 利用建筑物本身柱内、地梁内等的钢筋牢固连接 (采用多面焊接等) 成一良好的电气通路系统, 但应预留一外接扁钢, 以防止测试时阻值过高好连接外接地。 (见下图)

(1) 在建筑物底层的板面钢筋中, 选用大于φ10的螺纹钢牢固焊接成小于或等于20m×20m网格, 网格四周的钢筋与桩内钢筋应牢固焊接、与间距不大于25m的建筑物柱内选作引下线的钢筋焊接成一完整的大地网。

(2) 在打入地下的水泥桩头用不小于φ12的圆钢与桩筋焊接连通成环状, 使各桩内钢筋的电阻阻值一致, 同时利用每桩内两条对称主筋 (φ16以上钢筋为两根, φ10以上钢筋为4条) 与底层防雷网格牢固焊接。

(3) 建筑物各柱内选作防雷引下线的钢筋, 下端与底板钢筋焊接连通, 上端与梁板钢筋焊接, 向上伸出与避雷带焊接。

(4) 通进建筑物内的金属管道必须就近与接地装置相连接, 相连接的地方过渡电阻要求小于或等于0.03Ω, 反之, 就用不小于6m2多股金属导线跨接。

另外, 基础接地体的工频电阻不应大于1Ω。

3.2 防雷引下线的设计

(1) 按照规范要求,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引下线间距不应大于25m, 某大楼周长为156m, 选用8条柱内主筋用作防雷引下线, 分布在建筑物四周均匀对称布置。

(2) 柱内应选用对角两条主钢筋作为连接导体, 其下端与地梁及桩内钢筋牢固焊接, 在建筑物四周 (东西南北) 选4条柱距地0.5m处留出四个接地电阻测试点。

(3) 柱内被选用作防雷导体的两条钢筋用φ10钢筋轧成的箍筋焊接联在一起, 上下亦搭接焊在一起, 以提高导体的可靠性, 以确保两条主筋电阻测试值一致。

(4) 有防雷引下装置的各抗震柱, 根据规范要求在相应层预埋一块钢板, 钢板与选作导体的两条主钢筋焊接在一起, 用于阻值测试以及接地连接之用。

3.3 防直击雷的接闪器 (天面避雷网、带) 的设计

(1) 在屋顶边缘及女儿墙用φ12的镀锌园钢架设一周作为接闪器。高度距屋面的距离约为0.25m左右。在屋面上制作或安装支座时, 应在直线段两端点 (即弯曲处的起点) 拉通线, 确定好中间支座位置, 中间支座的间距1—1.5m, 相互间距离应均匀分布, 在转弯处支座的间距为0.5m, 避雷带在转角处应随建筑造型弯曲, 但不能小于90°。

(2) 在整个屋面楼板面筋用φ10的圆钢焊接成20m×20m的避雷网格, 网格外端与引下线牢固焊接。利用架设在屋面上及女儿墙上的圆钢和屋面板筋内避雷网格混合组成作为大楼防雷接闪器。

(3) 屋面上架设的管道、太阳能支架、天线、旗杆、广告牌都必须与避雷带相互连接;屋面所有现浇楼板内的纵横钢筋也应相连接, 以形成屋顶屏蔽层, 作为后备接闪器, 防止有比所规定的雷电流小的电流穿越接闪器而绕击至屋顶。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大楼的防雷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 要充分考虑到每个方面, 必须应用防直击雷和防感应雷相结合的方法, 从建筑物使用性质及建筑物内设备的需要整体出发采取防雷措施, 才能起到减少雷电对建筑物内设备和人身的危害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

[3]《雷电与避雷工程》.中山大学出版社.

[4]《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T2887-2011.

[5]《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

办公空间设计概述 篇2

关键词:大楼 防雷 避雷带 接地

1 某局大楼现场勘测情况

国税局大楼地处赣榆县县城黄海东路大道边上,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赣榆县平均年雷暴日数为26天。属多雷区,在雷雨季节,常常易遭雷击。

建筑物六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坐北朝南。长(L)60m,宽(W)18m,高(H)23m

配电柜在一楼,采用TN-S系统。

建筑物所处土壤为一般性砂壤土,土壤电阻率为200欧姆.米(Ω.m)。

在一楼有办证大厅,各层均有计算机终端。

2 某局大楼设计方案雷击风险评估

2.1 赣榆县年平均雷暴日Td=26d/a

2.2 地面落雷密度

2.3 年预计雷击次数

K—校正系数,K取1

Ng—地面落雷密度

Ae—与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Km2)

A′e—建筑物入户设施(电源线、信号线)的截收面积(Km2)

L—建筑物长度(60m)

W—建筑物宽度(18m)

H—建筑物高度(23m)

根据GB50057-2010防雷分类的规定:国税局大楼预计雷击次数计算为0.043次/年,且为一般性办公建筑物,故本建筑的设计方案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设计。

2.4 大楼雷击风险评估的计算

直接雷击和雷电电磁脉冲引起计算机网络系统可接受的最大年平均雷击次数。

①计算机网络系统所在建筑物材料结构因子,建筑物为钢筋混凝土结构,C1取1.0。

②C2为计算机网络系统程度因子。因系统集成化程度较高,属工作电压低微电流设备,C2取3.0。

③计算机网络系统设备抗冲击过电压能力因子C3,微电子设备抗冲击能力相当弱,C3取3.0。

④计算机网络系统设备所在雷电防护区(LPZs)因子C4,设备在LPZ2区时,C4取0.5。

⑤计算机网络系统发生雷击事故的后果因子C5,网络系统业务不允许中断,中断后会产生严重后果时,C5取2.0。

⑥表示区域雷暴等级因子C6,本区域属多雷区时,C6取1.2。

根据上述所确定出的各类因子,可按下式确定出LEMP的防护等级:

根据规范要求,当0.90

3 外部防雷装置工程设计

外部防雷主要防直击雷、侧击雷、地电位反击。

建筑物外部防雷系统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安装于屋面或女儿墙和其它突出部位上的接闪装置(避雷带、避雷网、避雷针);埋入水平面下的接地装置系统;连接建筑物顶部接闪装置和地下接地装置的导体(扁钢或螺纹钢)系统。

3.1 防雷基础接地装置

防雷基础接地装置的实施必须与建筑物的土建部分同时进行施工,利用建筑物本身柱内、地梁内等的钢筋牢固连接(采用多面焊接等)成一良好的电气通路系统,但应预留一外接扁钢,以防止测试时阻值过高好连接外接地。(见下图)

建筑物本身的钢筋焊接成电气通路

①在建筑物底层的板面钢筋中,选用大于φ10的螺纹钢牢固焊接成小于或等于20m×20m网格,网格四周的钢筋与桩内钢筋应牢固焊接、与间距不大于25m的建筑物柱内选作引下线的钢筋焊接成一完整的大地网。

②在打入地下的水泥桩头用不小于φ12的圆钢与桩筋焊接连通成环状,使各桩内钢筋的电阻阻值一致,同时利用每桩内两条对称主筋(φ16以上钢筋为两根,φ10以上钢筋为4条)与底层防雷网格牢固焊接。

③建筑物各柱内选作防雷引下线的钢筋,下端与底板钢筋焊接连通,上端与梁板钢筋焊接,向上伸出与避雷带焊接。

④通进建筑物内的金属管道必须就近与接地装置相连接,相连接的地方过渡电阻要求小于或等于0.03Ω,反之,就用不小于6m2多股金属导线跨接。

另外,基础接地体的工频电阻不应大于1Ω。

3.2 防雷引下线的设计

①按照规范要求,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引下线间距不應大于25m,某大楼周长为156m,选用8条柱内主筋用作防雷引下线,分布在建筑物四周均匀对称布置。

②柱内应选用对角两条主钢筋作为连接导体,其下端与地梁及桩内钢筋牢固焊接,在建筑物四周(东西南北)选4条柱距地0.5m处留出四个接地电阻测试点。

③柱内被选用作防雷导体的两条钢筋用φ10钢筋轧成的箍筋焊接联在一起,上下亦搭接焊在一起,以提高导体的可靠性,以确保两条主筋电阻测试值一致。

④有防雷引下装置的各抗震柱,根据规范要求在相应层预埋一块钢板,钢板与选作导体的两条主钢筋焊接在一起,用于阻值测试以及接地连接之用。

3.3 防直击雷的接闪器(天面避雷网、带)的设计

①在屋顶边缘及女儿墙用φ12的镀锌园钢架设一周作为接闪器。高度距屋面的距离约为0.25m左右。在屋面上制作或安装支座时,应在直线段两端点(即弯曲处的起点)拉通线,确定好中间支座位置,中间支座的间距1—1.5m,相互间距离应均匀分布,在转弯处支座的间距为0.5m,避雷带在转角处应随建筑造型弯曲,但不能小于90°。

②在整个屋面楼板面筋用φ10的圆钢焊接成20m×20m的避雷网格,网格外端与引下线牢固焊接。利用架设在屋面上及女儿墙上的圆钢和屋面板筋内避雷网格混合组成作为大楼防雷接闪器。

③屋面上架设的管道、太阳能支架、天线、旗杆、广告牌都必须与避雷带相互连接;屋面所有现浇楼板内的纵横钢筋也应相连接,以形成屋顶屏蔽层,作为后备接闪器,防止有比所规定的雷电流小的电流穿越接闪器而绕击至屋顶。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楼的防雷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要充分考虑到每个方面,必须应用防直击雷和防感应雷相结合的方法,从建筑物使用性质及建筑物内设备的需要整体出发采取防雷措施,才能起到减少雷电对建筑物内设备和人身的危害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

[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 50343-2004.

[3]《雷电与避雷工程》.中山大学出版社.

[4]《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T2887-2011.

[5]《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2008.

教学设计概述 篇3

(1)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教育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2)掌握常见教学媒体设备特性及应用,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和网络教学的特性和应用。(3)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方法。

(4)初步掌握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目标分析和确定、教学策略指定、教学媒体选择和利用、教学设计成果评价的基本方法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应用)(5)掌握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原则和步骤(初步应用)(6)理解对“双主”ID的理论基础及模式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论述(理解)

教学设计概述

一、教学设计的定义

教学系统设计(通常也称教学设计)从其学科形成的历史来看,是在综合多种理论的基础上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因此相关理论的每一次发展都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人们在对教学设计概念的界定上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分析比较国内外较有影响的几个教学设计定义,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教学设计是系统计划或规划教学的过程

这种观点把教学设计看做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研究解决问题途径、评价教学结果的系统规划或计划的过程,如:“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而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加涅,1992)。“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肯普,1994)。“教学系统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教学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史密斯、雷根,1999)。“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乌美娜,1994)。<二>.教学设计是创设和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

美国著名设计专家梅瑞尔(M.David Meriil)在新近发表的《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中,将教学设计界定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学科学这一监视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science-based technology).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创设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梅瑞尔,1996)。梅瑞尔的教学设计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加涅的影响,但他强调教学设计应侧重于对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开发,以创设一种高效率的、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教学。这里所谓的经验,从梅瑞尔对教学设计定义进一步的分析中,可以推知主要是指学习策略,涉及如何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帮助他们复诵、编码和处理信息,监控学生的学业行为,提供学习活动的反馈等。

<三>.教学设计是一门设计科学

帕顿(Patten,J.V)在什么是《教学设计》一文中提出:“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原理及应用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教学设计是对学业成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帕顿,1989)。这一定义将教学设计纳入了设计科学的子范畴,强调教学设计应把学与教的原理用于计划或规划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以有效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关于教学设计含义的第一种观点强调教学设计的系统特征,突出循序渐进、合理有序的操作步骤;第二种观点更多的体现了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思想,强调教学设计应侧重于对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开发;第三种观点是从设计科学的角度,突出了教学系统设计的设计本质。以上定义放映了人们对教学系统设计内涵的不同理解和认识。我们认为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简称ISD)也称作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教学系统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1.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学与教的系统。这一系统中包括了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容、条件、资源、方法、活动等。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习者达到预期的目标。

2.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方法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与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和协调它们的关系,使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以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3.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是将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基础理论,系统地应用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形成经过验证、能实现预期功能的教与学系统。它们可以是直接使用于教学过程,完成一定教学目标的教学资源(如印刷教材、声像教材、学习指导手册、测试题和教师用书等);也可以是对一门课的大纲与实施方案或是对一个单元、一节课教学计划的详细说明.<返回>

二、教学设计的系统观

系统论认为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是有机整体,它们自成系统,又互为系统。任何一个系统和周围的环境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而它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可以看作子系统,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具有相对性。任一系统都是在和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中变化、发展,所以保持动态稳定性和开放系性是系统的本质特征。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要么是一个系统,要么是一个系统的要素。教育技术学者人们在长期探索中确定了以系统论思想和方法作为教学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把教学作为系统来研究和用系统方法来设计教学。

(一)把教学作为系统来研究

按照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我们把为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实现一定的教育、教学功能的各种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看成教育系统或教学系统。如学校是一个教育系统,当它处于社会环境之中时,又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社会向学校教育提出所需人才的要求,提供教育资源(如教职员、教材、设备、设施等),输送学生等,而学校系统则通过各类教育工作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学校系统是通过人才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或社会进步是否提出新要求的反馈信息来进行调整,以保持在社会系统中的动态稳定。

教学系统是教育系统的子系统,它可以是指学校的全部教学工作,也可以是一门课程、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或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实施的、有控制的教学信息传递过程。教学系统包含了教师、学生(均为人员要素)、教材(教学信息要素)和教学媒体(物质要素)等四个最基本的构成性要素,是系统运行的前提,并组成系统的空间结构。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又构成系统输入和输出之间复杂的运行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过程。教学系统的功能就是通过教学过程运行的结果来体现的。

著名教育技术专家B.H.Banathy认为,教学系统是分层次的系统复合体,这些不同的层次都与教学系统设计有关。

一般地,教学系统可以区分为以下由高到低的4个层次.1、机构层次的系统:系统的输入是社会需要,可作为教育的财政资源及其他资源的约束条件,系统的输出是教育目标、组织计划和财政预算等。

2、管理层次的系统:主要是执行机构层次作出的决定并安排机构层次的资源,系统的输入是上一层次的输出,系统的输出是课程设置计划、教学资源和评价指标体系。

3、教学层次的系统:系统的输入是上一层次的输出(课程设置计划、各种资源和评价体系),系统的输出是教学计划、教学安排、教学活动和教学系统。

4、学习层次的系统:系统的输入是上一层次的输出和各种学习资源,系统的输出是学生通过各门功课考核、获得分数、达到目标、取得文凭和证书等。

以上四个层次是在教学系统中客观存在的不同层次的子系统,这样的分层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将要设计的系统,把它看成是一个分层次的立体的系统,从而构成教育系统复合体,而不仅仅停留在把教学系统分析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要素的认识水平。(二)把握好教学系统的基本层次

“确定将要设计的教学系统的基本层次”有助于我们设计教学系统时对所要设计的系统有一个更明确的定位。这实质上与人们理解教育的方式也是一致的,若从管理的角度看教学系统,我们也应该对教学系统从四个层次全面考虑,但由于立足点是管理层次,这时管理层次是系统的基本层次;依此类推,若从教学的角度看教学系统则应以教学层次作为系统的基本层次;而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教学系统则应以学习层次作为系统的基本层次;以不同的系统层次作为基本层次就是对所设计的教学系统给以不同的定位。

按照这种观点考虑,目前的教学系统设计实质上都是以教学层次作为基本层次的教学系统设计,这时系统的基本变量如下:

目的:对学生进行以教为主的教学,使其认知能力、行为和情感发生积极的变化; 关键实体:学习者特征和学习内容; 基本决策者:教学系统管理者和教师

系统的输入:管理层次的输出,即课程设置计划、各种教学资源和对教学的评价标准; 系统的输出:教学计划、教学安排、教学活动和教学系统。

由以上变量可以看到,这正是我们目前所理解的教学系统设计,设计的结果是能实现一定功能的教学系统,以对学生实施有组织的教学。这时,机构层次和管理层次都是教学系统运行条件的提供者,但是,学习层次系统的基本决策者不是学习者本人,而是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显然这样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却成为一个难题。有鉴于此,Banathy认为,若承认学习者的个别差异并认为学习者有能力在学习中自己作出决定,那么,设计教学系统时就应该以学习层次作为系统的基本层次。这时教学系统的各个变量如下: 教学系统的各个变量: 目的:对学生进行以学为主的教学,使其认知能力、行为和情感发生积极的变化; 关键实体: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和学习资源; 基本决策者:教学系统管理者和教师

系统的输入:其他层次的输出,关于学习进程和要求的信息,各种学习资源; 系统的输出:以学为主的教学计划、教学安排、教学活动及教学系统。

这样一来,前面的三个层次对学习者来说都是开放的,它们都为学习系统层次提供运行的环境和条件。与以教学层次为基本层次的教学系统设计相比,其区别在于系统的功能不同,前者是为了促进教师的教,而后者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另外,系统对学习者的开放程度不同,后者比前者更开放些,因为后者决策直接面向学习者;还有前者较多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后者则更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鉴于上述认识,Banathy认为应该以学习层次作为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层次,这种定位最有利于学习者学习,而且这时系统的直接输出是比较理想的教学结果。不过,甚至他本人也认为以哪个系统层次作为基本层次去设计教学系统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教学传统有很大关系。我们认为,我国的实际情况决定了以教学层次为基本层次的教学系统设计和以学习层次为基本层次的教学系统设计这样两种设计定位并存的状况。前一种定位与我国目前有组织的大班级课堂教学系统设计相一致,而后者将会在目前蓬勃发展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网络教育和学校中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可以预见,后者将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有较大发展。在教育软件开发中情况也一样,目前很多有远见的教育软件公司已经开始把面向学校教学用的软件和面向家庭学生自主学习用的软件同时作为开发教育软件的两种不同定位。因为前面我们已经看到以两种不同的定位设计教学系统时,系统的基本变量是有很大差异的。这就要求我们注意这两种教学系统设计侧重点的不同,在实践中不要摇摆于两者之间,否则,结果将适得其反,使每一层次系统的功能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当然,还可以用其他层次(如机构层次、管理层次)作为基本层次进行教学系统设计,但是,在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和实践中还没有人去从事这样的尝试。

(三)在教学系统设计中应考虑教学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因为在教学系统之外还存在着广泛的社会系统,这是教学系统赖以存在的条件,它构成了教学系统的环境。实际上这也是系统方法对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但由于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本身的不完善,我们更多地注意了对教学系统内部的建构,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教学系统的开放性、忽视了教学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过程。

很显然,社会是一个大系统,教学系统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而社会大系统中许多其它的子系统都与教育有关,它们具有提供学习资源的潜在可能性,即在这些子系统之中有各种资源、机会、设施等可以被运用于教学系统之中。因此,教学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将教学系统(特别是学生的学习系统)与具有提供学习资源的潜在可能性的社会系统联系起来。

课堂教学设计概述 篇4

郭 成

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教师是否能按照教学设计的理论和要求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率的重要前提条件。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内涵、特点及功能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内涵

在西方,教学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形成于教育技术领域的一种现代教学技术。至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等人提出的理论为代表的“第一代教学设计理论”已较成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情境教学、建构主义心理学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还有知识工程、人工智能)相结合的“第二代教学设计理论”开始兴起。在我国,教学设计研究起步较晚。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学者开始涉足教学设计,相继翻译了一些有关的著作和论文。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出版有关的研究专著。关于教学设计的定义,美国教学设计专家肯普(J.E.Kemp)在《教学设计过程》一书中指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与技术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和途径,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系统的计划过程。”我国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虽然上述对教学设计这个概念的定义不完全相同,但都蕴涵着教学设计的本质含义: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对解决方法进行试行、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修改方法,直至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的过程。

教学设计这个概念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外延宽广。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按照其研究的范围,教学设计从大到小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以教学系统为中心的层次──教学系统设计,如一个新的专业的设立或一个新的培训项目的出台就需要进行教学系统设计;以一门课程为中心的层次──课程教学设计,如某个专业内一门课程的实施就需要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以一堂课为中心的层次──课堂教学设计,如某门课程内一堂课的处理就需要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以教学媒体为中心的层次──教学媒体设计,如课堂教学中要使用的多媒体产品的研制就需要进行教学媒体设计。沈建民:《课堂教学设计要关注并渗透学习策略》,载《课程·教材·教法》,2002(3)。由此,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系统中的一个层面,是一个直接作用于师生心理和行为的层面,没有这个层面的科学设计,再好的教学设计也难以实现其价值。因此,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系统中的关键层面。

关于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还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因此,目前对课堂教学设计这个概念还没有一致公认的解释。有学者认为,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与主张,依据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各主要要素(内容、学生等)的系统分析,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创造一种教学活动模式,并形成有序的操作流程(包括反馈),其目的是指导课堂教学工作的有效实施。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4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根据教学设计的内涵,综合有关课堂教学设计的定义,我们认为,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据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运用现代教学心理学和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有效安排和组织各种教学资源(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使之序列化、最优化、行为化,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制订教学方案的过程。从性质上看,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谋划过程,既涉及教师对教学诸要素的内在认知加工过程,更涉及如何有效选择、安排和呈现教学信息、组织教学实践活动的行为操作过程;从内容上看,一个完整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需要解决好四个基本问题:现在在哪里──课堂教学的主体分析;要去哪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如何去那里──课堂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与方法等的设计;是否到达了那里──课堂教学的监控与评估。因此,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是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

1.课堂教学设计是为课堂教学活动制订蓝图的过程

课堂教学设计规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和大致进展,是师生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将受到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约束和控制。通过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整体把握,可以根据课堂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高效进行。另外,通过课堂教学设计,教师还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初始状态和学习后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采取必要的教学改进措施。所以说,课堂教学设计是为课堂教学活动制订蓝图的过程。

2.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是系统的方法

系统的方法是指把对象放在系统当中,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化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课堂教学设计是一种教书育人的全方位的系统的科学设计,它由各个部分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各个环节互相关联,缺一不可,否则这个系统就不能有效地运转。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课堂教学系统各因素的地位和作用,使各因素得到最紧密、最佳的组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课堂教学设计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

创造性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基本特点,也是它的一个最高表现。俗话说,文无定体,教无定法。面对着千差万别的学生,课堂教学不可能有一套刻板的程式。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在创造性思考、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实施方案,为成功进行教学绘制蓝图的过程,这也是教师发挥创造才能的过程。

4.课堂教学设计具有灵活性和具体性的特点

虽然课堂教学设计过程具有一定的模式,需要按照既定的流程进行,但课堂教学的实际工作往往不一定按照特定模式的线性程序开展。这是因为有时候有些环节没有必要或无法开展。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我们应根据课堂教学的不同情况和要求,决定从何处着手工作,重点解决哪些环节的问题,略去一些不必要或无法完成的工作步骤。此外,教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培养人的活动,教师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在课堂教学中就有可能出现一些意外的、无法预知的新情况。这也要求课堂教学设计不能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蓝图”,需要有灵活性。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性则是因为课堂教学设计是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理论与技术,因此,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是相当具体的。如,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学习材料进行再加工,通过取舍、补充、简化,重新选择有利于目标达成的材料。此外,教师对选定的教学内容还要进行序列化安排,使之既合乎学科本身内在的逻辑序列,又合乎学习者认知发展的顺序,从而把学习材料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课堂教学设计的功能

1.有利于课堂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传统教学中,虽然教学设计的活动普遍存在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当中,但只是把设计看作是一门艺术,其设计思想之精华也只掌握在少数优秀教师的手中。而现代教学设计则是从教学的科学规律出发,对教学问题的确定、分析,对解决问题方案的设计、试行乃至评价和修改等系列教学设计的内容和程序都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上,从而使教学活动的设计摆脱了纯经验主义而纳入到科学的轨道,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容易学、乐于接受,并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教学工作的普遍科学化,可以大面积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提高教育教学的投资效益,这正是教学设计的宗旨。因此,学习和运用教学设计的原理是推动教学工作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2.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提高

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设计出低耗高效的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一方面,我们需要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和学习者进行客观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内容和活动,然后清晰地阐明教学目标,科学地制订教学策略,经济地选用教学媒体,合理地拟订教学进度,正确地确定教学速度,准确地测定和分析教学结果,使教学活动在人员、时间、设备使用等方面取得最佳效益。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课堂教学设计,就不可能有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另一方面,课堂教学设计设计了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因为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的特点,运用了相应的教学策略,采取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更好地解决了学习者的学习方法问题,灵活地应用了教学媒体。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减轻了学习者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习者乐学、会学、主动地学。在轻松愉快、巧妙安排、精心策划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无疑会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3.有利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为了使教学活动高效、有序,人们一直致力于探讨教学的机制,对教学过程、影响教学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并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知识体系──教学理论。但长期以来,教学研究偏重于理论上的描述和完善,脱离教学实际,使教学理论成为纸上谈兵,对改进教学工作帮助不大。在这种情况下,被称之为“桥梁”的教学设计起到了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作用。实际上,课堂教学设计不是一种直觉的冲动,而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它既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同时又是明确指向教学实践的。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设计,可以把已有的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实际教学中,指导课堂教学工作的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升华为教学科学,充实和完善教学理论,这样就把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4.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一种信息传播的过程,更是一种艺术表现过程。没有高超的教学技巧,把握不了教学的艺术性,就不可能有好的课堂教学。因此,教育教学技能对于教师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知道,知识经验与实践是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我国师范教育的传统做法往往是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忽视基本教学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年轻教师大多通过模仿和经验积累来计划和组织教学,延缓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课堂教学设计则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教师通过教学设计不但可以迅速掌握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且在实践中不断熟练和提高,最终成为一名教学专家。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课堂教学设计要研究教与学的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是由许多教学因素构成的,因此,课堂教学过程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其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手段是主要因素,而教师和学生又是主要因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本质的关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教与学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教与学的矛盾运动过程。教与学的矛盾是贯穿课堂教学过程始终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确定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中,抓住了这一本质关系,就是抓住了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的根本,探索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的过程,也就是揭示教学本质、总结教学规律和形成教学理论的过程。只有摆正了教与学关系的位置,才能使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计划,才能使课堂教学设计成为实施课堂教学计划的指南。

(二)课堂教学设计要研究教与学的目标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教学目标的研究已逐渐成为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教学目标之所以这样重要,是因为教学目标在指引教学方向、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达成课程目标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设计不论是对一节课的设计、一个单元的设计,还是一门课程的设计,最终目的是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因此,对课堂教学目标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时要研究课堂教学目标都有哪些分类,如何确定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并表述出来等等。此外,影响教学目标确立的因素很多,如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考虑教学目标的角度和观点并不一致,即使是中小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的和目标,由于它所具有的滞后性,同样存在信度问题。所以,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既要研究外在目标,又要研究内在目标,做到外在目标与内在目标的统一,也要研究教的目标与学的目标的实例,以保证课堂教学设计的效度。

(三)课堂教学设计要研究教与学的操作程序和策略

当前我国教学论研究中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不能转化为能够对实践产生直接指导意义的操作技术、方法、策略、规范和模式。而课堂教学设计则恰有媒介的作用,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因此,将教学原理和规律运用于教学实践是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的核心问题。课堂教学设计要研究解决教学问题和需求的各种方法及适用范围和操作要求、教学媒体运用的程序纲要、课堂管理的技术和方法、教学效果的评价工具的编制技术及使用规范、教学调控策略等。概言之,就是要研究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的策略和技术问题。

三、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趋势

我们从当前国内外教育设计领域的研究状况分析,认为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将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一)课堂教学设计理论的不断拓展和深化

教学设计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能够获得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持续不断地受到新理念和新观念的影响。我们所说的新理念和新观念主要是指发展中的教学和学习理论,这些新理论正是教学设计近年来十分关注的内容,因为这些理论是各种教学策略、手段和技术的源头。每次新理论和新观念的引入,均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教学设计的理念,从而动摇传统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为教学设计提供多样化的视角和广阔的视野,以及实际操作的方式和方法。教学设计理论的拓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建构主义的认识论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教育技术界也已开始探索以活动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来设计和开发基于网络的学习系统;基于关系论、宏观论、混沌理论和信息化等的教学设计的研究也日渐兴起等。教学设计理论的深化则表现在向具体的学科或课堂深入。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的最终归宿是走向具体的学科或课堂。我们认为,把教学设计的理论、方法的研究仅仅看作是一般性理论研究而与具体学科无关的思想是片面的。在理论意义上,教学设计可以有效支持任何学科的教学和学习,因为它属于方法学和技术学层面的学科,具有良好的指导性、适应性和操作性。但是每一门学科或课堂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这必然要求教学设计应该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和针对性。因此,教学设计的理论应向具体学科或课堂深入,否则教学设计的生命力就不会旺盛。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研究呈现多元化

1.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teaching-centered 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TID)也称传统教学设计,主要研究的是“教”,即如何帮助教师教好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强调教学目标的实现。其理论基础在80年代以前主要是行为主义的联结学习理论。进入80年代后,认知心理学在学习理论中占据了主要地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吸收了行为主义联结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的优点,提出了联结—认知学习理论,为TID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经过多年来教育技术专家、学者的努力,TID已经比较成熟,而且可操作性强。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按教学目标的要求来组织教学。这种课堂教学设计在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中仍然有着重大影响。它也存在一个较大的弊端,即强调“教”,相比之下对“学”的考虑就比较少,因而使得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很好地发挥,不利于培养创造型的人才。然而,由于TID适合当前我国广大地区的教育教学的现状,所以TID还是近一个时期内的重要选择,我们应大力研究和推广,以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进程。

2.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learning-centered 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LID)主要研究的是“学”,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是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LID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是在认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对学习作了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的区分;提出了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思想和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重视“情境”“协作”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还提出一系列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如支架式教学策略、认知学徒教学策略、随机进入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社会建构教学策略等。由于LID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这是其突出的优点。但是,由于强调学生的“学”,往往容易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所以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但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些主张对深化我国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LID代表了今后教学设计的发展方向,我们应组织力量认真进行研究和实践,并逐步建设必要的学习环境,在有条件的地区、学校及相关学科积极开展试点工作。

3.“主导—主体”的交互式教学设计

时至今日,在讨论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时,还有人常常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对立起来,其程度已经到了“有他没我,有我没他”的地步。事实上,这种看法割裂了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其实,教和学是同在一个过程之中的。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单方面说以谁为中心,都不利于教学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早在1983年,王策三教授就提出并论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强调长期存在的问题在于强调“教”就轻视“学”,强调“学”就轻视“教”,从一个片面走向另一个片面,来回摇摆,反复循环。基于此,有学者着重分析了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模式的优劣,提出了“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模式。这个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克服了以“学”为中心和以“教”为中心的片面性而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辩证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绝对地以何者为中心的情况是不存在的,“中心”也是不断换位和转移的,运用辩证观看待教学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显然,使学与教有机结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今后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发展方向。

4.自动化教学设计

自动化教学设计(automated 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AID)首先是由梅里尔(M.D.Merrill)提出来的。由于教学设计过程需要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同时又要做很多重复劳动,因此对于普通教师来说是不胜其烦的。如果能够实现教学设计的自动化,将会大大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但是,教学过程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要真正实现AID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由于各种智能指导系统开发成功、多媒体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实现,使得AID有了很大的进展。目前已有不少AID系统开发成功,如Electronic Trainer(电子教练)、GAIDA(教学设计咨询指导)、JBMT(基于教学策略的课件开发平台),以及梅里尔等人研制的ID Expert TM(教学设计专家系统)等,都为AID的实现作出了努力。

(三)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将进一步加强与科技的结合21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全面、深入运用为特征。在教学领域,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必将引起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教学设计也必然随着技术形态迅速、显著的变化而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智能教学系统与计算机辅助教学

这两项研究在教学传递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尽管在斯金纳(B.F.Skinner)程序教学理论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渐趋式微,但随着计算机智能水平的提高、核心软件的不断开发,新时期的智能教学系统超越了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的限制,积极吸收了新的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如建构主义),并把“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整合于自身之中,从而在某种意义上预示了未来教学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在课件开发方面的热点主要集中于基于教学策略的课件、电子作业支持系统、群件、积件四种类型。基于教学策略的课件是指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于课件之中,尤其是利用计算机作为教学手段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电子作业支持系统是指一种具有“及时学习”或“即求即应”学习功能的课件类型;群件指能支持群体或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的一种课件类型;积件是指基于多媒体的教学素材元素或知识单元。这些系统比过去围绕一系列目标只教一个学习者的状况有更广泛的适应性。

2.互动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当前,新的互动技术(如CD互动、教学视频互动等)开始用于教学传递方面,它们与录像、计算机、电话系统、印刷系统联姻,大大增加了视听材料数字信息的密度和对它们的加工能力。互动技术对教学设计的贡献将是巨大的。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则为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想的改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目前主要的研究趋势和热点有虚拟现实、电子出版物、超媒体技术等方面。

3.网络教育的应用

随着教育向大众化、终身化方向发展,网络教育成了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新型教育形态。它的发展和应用将成为教学设计应用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在网络教育应用方面,发展的主流和趋势有以下几方面:远距离教学、网上学校和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网络远距离教学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局域网实现全球范围或区域范围的课程传送和教学,这种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必须体现双向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网上学校是指将一所学校所具有的全部功能搬到网络上;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是指基于网络来进行群体或小组形式的学习,这种学习形式强调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支持学生同伴之间的交互活动。

小结

办公空间设计概述 篇5

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PowerPoint概述》教学设计

一、学习者分析1.学生对本节内容略知一二。据本校一年前对新入学的初一学生的统计,已有90%或以上的学生学习过文字处理软件woRD或wPS,甚至不少学校将小学阶段要求的教学内容“金山演示文稿”改为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进行教学。因此,学生对文字处理这一类的软件的启动、退出等都略知一二,部分学过演示文稿制作的学生对PowerPoint的窗口也应该有一定的印象。2.现年龄阶段的学生比较自信,初初入门就以为自己是大师。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抓住学生的欠缺有针对性的进行精讲,才能较好的控制课堂教学。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本节首先说明PowerPoint是微软公司推出的office系列软件的一个重要组件,然后讲述了PowerPoint的启动、窗口的组成、对话框以及PowerPoint的退出。由于是初次接触多媒体技术和PowerPoint,教师应就多媒体的概念及应用给学生一点了解或感性认识,同时就PowerPoint的本质特点作大致说明。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PowerPoint的窗口组成,如何围绕主题选材难点:使用“我的电脑”启动PowerPoint,围绕主题选材

3、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及其应用;(2)了解PowerPoint的本质和特点,理解“演示文稿”的概念,知道“演示文稿”与“普通文稿”的区别;(3)熟悉PowerPoint窗口的组成及对话框的内容;(4)掌握PowerPoint的启动和退出方法;(5)了解常用软件的运行启动方法。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教师的演示文稿,形成对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大致功能认识,初步体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2)掌握一种或两种在自己计算机中启动PowerPoint软件的方法;(3)通过寻找PowerPoint的安装位置,体验应用软件(文件)的启动(打开)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看演示文稿,激发学生学习PowerPoint的兴趣和热情;(2)通过学生寻找office组件中PowerPoint的安装位置,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举一反三地应用到其他软件中。

四、教学理念和方法利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呈现一个功能全面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注重表现性目标的设计,提供素材,让学生自己决定主题;任务驱动,自己寻找PowerPoint安装的位置,学会启动PowerPoint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教师先播放一个完成的演示文稿(该演示文稿将在后面分解后演示给学生作示范),让学生能对PowerPoint的功能和本质特点有个感性认识,同时对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形成基本了解。然后让学生自己启动PowerPoint,依据学生的已有水平决定是否演示从“开始”菜单或快捷方式,再提问学生是否知道PowerPoint安装在哪?让学生自己寻找PowerPoint的安装位置,引出从“我的电脑”PowerPoint的安装位置启动PowerPoint,简单归纳三种启动方式。接着,让学生对比wps(或word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与PowerPoint的窗口区别,引出窗口的组成进行简单介绍。正确退出PowerPoint软件。最后教师交代素材,让学生思考整章制作作品的主题,并利用范例帮助学生分析主题确定后大致该如何选取内容来表现主题。教学过程中的操作以PowerPointXX版本为例。

2、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教学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时引入[演示]教师播放已完成的范例演示文稿,设置成自动播放的形式。提问“有谁知道老师的是用什么软件制作的吗?”(文稿中有动画、图片、文字还有视频播放、声音、漂亮的背景等)。思考、议论并回答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PowerPoint功能介绍和多媒体技术简介教师在学生的回答基础上概括出多媒体技术的概念,概括出PowerPoint的主要特点和本质,告诉学生这章就来学习上述演示文稿的制作。听讲解。让学生先观看形成感性认识,再由教师说明其本质特点,记忆深刻。启动PowerPoint1.请启动PowerPoint,检查有多少学生会,教师提示:回忆学过的如wps软件如何启动?2.教师针对学生情况,选择是否演示从“开始”菜单和快捷方式启动PowerPoint

。3.提示学生注意PowerPoint的拼写。通过快捷方式或从“开始”菜单启动。善于利用技术的迁移。为寻找安装位置打下基础。退出PowerPoint关闭刚才启动的软件,视学生掌握情况介绍关闭的演示:单击“文件”菜单,在下拉菜单中单击“退出”;单击软件窗口右端的“关闭”按钮。应用退出方法关闭PowerPoint。任务1[PPT任务1]寻找PowerPoint安装的位置。[提示]PowerPoint是应用软件,是exe文件,在“我的电脑”中寻找。[演示]寻找PowerPoint文件,双击PowerPoint启动,并提示学生:其他软件有相同的启动方式。1.查找安装软件的位置;2.在“我的电脑”中启动软件。这种启动方法能让学生举一反三,明白启动软件的实质。(查找的方法在第二章已学,视学生情况定。)任务2[PPT任务2]对比PowerPoint与小学时学过的软件wps的窗口组成有何异同?[演示]两个软件同时开启,两个窗口的对比。[提问]PowerPoint窗口组成。[PPT显示]PowerPoint窗口组成图示。1.启动另一对照软件;2.思考两者的区别;3.学生在教师启发和提示下弄明白。利用对比,学会迁移,注意区别。任务3展示素材,提出主题,奥运主题,奥运项目主题,家庭主题,广州主题(饮食、文化、旅游、工业建设、城市建设等)。思考并交上主题规划大纲。素材以分类形式呈现,给学生以良好的提示。小结教师提示如何依据主题选择内容,主要以教师的范例来讲《08奥运,北京欢迎你》主要围绕:申奥的急切,成功时的喜悦,积极筹备奥运等方面来展开。利用范例的示范作用。

3.教学评价①作业完成与否评价:任务1和任务2课堂检查并及时评价;任务3作为课堂课外作业提交,即堂上提交一次,下周上课再提交一次。②选择素材的要求:主题与内容的一致,文字内容围绕主题;③完成书本上的填空练习题。

4、教学资源:有关奥运的图片、文字、视频、动画、人物图像等,有关广州的各种图片、文字等,部分背景音乐和风景等背景图片。

六、教学反思对于操作课型,老师和学生都比较习惯以“学会技术”为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技能较容易掌握,但应用在什么位置、什么时间等反而意识模糊或一筹莫展。针对这个现象可以把整章内容设计成一个完整的作品,让学生体验每个“技术为需要而出现”,让学生感受到“技术为作品主题而应用”这样的一个宗旨。同时,由于技术发展的速度之快,力求教给学生的是一般的技术方法,因此,可以通过让学生在本软件启动的过程中寻找出一般软件的启动方法。另外,让学生自主选择主题,主要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层次性,让教学更具效果。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依据学生具体情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选择主题。比如,我校实验班发现只要提前一周布置,大多数学生能认真选择主题,完成任务,而一般的班则事先要反复强调此作业的重要性,还要用一些激励措施,如当堂表扬优秀的学生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完成主题选题。第二节《创建演示文稿》教学设计

一、学习者分析学生已学会启动关闭PowerPoint软件,对软件的主要功能也有了总体的感性认识,在上一节中已选定了自己的主题,正急于尝试。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本节的主要内容包括创建、保存演示文稿,文字的选定,文字的修饰、修改和文字格式的设置,以及多张演示文稿的制作,这一系列的操作是本章的基本操作。通过对文字的修饰,突出演示文稿与幻灯片两者之间的关系,区别文本框的输入与选定,学会对文本框的选定,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增加幻灯片模式下的项目的输入与选定的内容,为后面自定义动画的选定奠定基础,以及默认第一张幻灯片的作用介绍。同时介绍文稿的打开方式:直接打开文稿或先启动软件后利用文件菜单打开文稿。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文字的修饰、修改和格式设置。

难点:演示文稿与幻灯片的关系。

3、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学会新建演示文稿和保存演示文稿的操作;(2)知道幻灯片中已有模式部分的输入和模式没有部分的输入的区别;(3)学会在幻灯片中文字的编辑,包括字体、字号、颜色、修改、对齐、行距等格式的设置的操作;(4)了解幻灯片中选定文字的方式,尤其是文本框对象的选定及移动;(5)了解演示文稿与幻灯片的关系;(6)学会新建演示文稿、新建幻灯片和保存演示文稿的操作。2.过程与方法(1)通过范例的剖析,学生自己体验并掌握幻灯片中文字的输入及编辑的方法:包括插入文字,设置文字的字体、字号、颜色、格式,修改文字等方法,掌握幻灯片中对象的选择方法;(2)通过对新建演示文稿和新建幻灯片的对比操作,体验二者的区别;(3)通过教师对幻灯片模式录入的讲解,了解幻灯片模式的作用,掌握应用幻灯片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沟通、交流合作的意识。

四、教学理念和方法利用任务驱动,利用技术的迁移,让学生自己探究对幻灯片文字的修饰及编辑,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技能迁移能力。尤其注重不同软件之间的差别,让学生掌握的是面对技术的通用方法和技能迁移。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创建演示文稿,讲清演示文稿默认模式的应用,非模式下的文字等输入时需要用插入文本框,其他图片等的输入也是同理。保存演示文稿及文字的修饰及编辑,由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提供范例,注意对象的选定方法,学生可选择范例剖析也可选择直接按任务要求操作。然后再由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标准操作步骤及学生出现的问题。制作多张幻灯片中要求学生按自己预定的主题内容分别用不同的幻灯片存放不同的内容,例如,主题由5个方面的内容就将有关主题的五个方面的文字内容分放在不同幻灯片中,并加一张幻灯片是主题的目录页。教学过程中的操作以PowerPointXX版本为例。

2、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教学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建演示文稿[演示]新建演示文稿“谢师颂”的第一张幻灯片“谢师”。[讲解]模式下的设置被删除或没有时如何录入文字资料。[要求]第一张中输入自己的主题标题,姓名,班级等信息。1.按照教师示范来验证;2.尝试并利用复制粘贴快速完成第一张幻灯片(自己的主题标题)。强调幻灯片模式的作用及非模式状态下的输入,强调学生使用“插入”菜单,为后面的修饰幻灯片打下基础。保存演示文稿把已创建的演示文稿取名为“谢师颂”(默认扩展名为.PPT)保存在E盘中。[要求]学生把自己创建演示文稿保存在E盘用自己姓名作文件夹,用演示文稿主题作文件名。保存后继续操作。操作技能迁移。文字的修饰与编辑[展示]教师文稿中文字部分的修改及修饰编辑的例子。[出示要求]设置字体、字号、颜色、行距及对齐方式。可以分解教师的作品来修改自己的,也可按自己的需要设置。选定文字对象的方法为后面章节“设定动画”,“添加背景”等应用打下基础。制作多张幻灯片的演示文稿制作一个有两张幻灯片的演示文稿。在“谢师颂”演示文稿中插入第二张幻灯片“永远的祝福”后保存在“谢师颂”演示文稿中(在这里要特别强调必须把新、旧幻灯片同时存放在同一演示文稿中。[要求]要求学生制作3张或以上文字内容的幻灯片。[提示]演示文稿与幻灯片不同,演示文稿是多张幻灯片组成,并且是表现主题的不同内容,每个内容放不同幻灯片中。尝试插入新幻灯片。强调插入新幻灯片与新演示文稿的区别,注意负迁移的影响。总结及评价[演示总结]选定对象的方法,有别于word等其他文稿的方法。修饰内容的设置,插入新幻灯片的方法,展示优秀作品及典型错误的作品。修正自己的误操作。及时反馈,负迁移造成习惯行为要区分。

3.教学评价(1)上交并保存自己的作品,教师展示作品,挑选典型作品现场展示,由教师点评和学生评议共同组成(注意,教师在巡堂辅导时就应该选好作品,或选好上一个班的典型作品讲解);(2)完成书本上的填空练习题。

4、教学资源:有关奥运的图片、文字、视频、动画、人物图像等,有关广州的各种图片、文字等,部分背景音乐和风景等背景图片。可主要提供文字部分。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演示文稿的创建,但每张幻灯片都仅仅由简单的文字构成而让学生感到单调。第三节《编辑演示文稿》教学设计

一、学习者分析学生已在前两节学会基本操作,包括启动退出,创建及保存多张幻灯片组成的演示文稿,只不过暂时还停留在文字构成的幻灯片部分的编辑与修改。学生作品已初见效果,学生的兴趣和熟练程度越来越高。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本节介绍各种视图及其相互间的转换,在此基础上对演示文稿中的幻灯片分别进行添加、删除、移动、复制等操作。可考虑用2个课时,重点放在对演示文稿中的幻灯片的添加、删除、移动、复制等的操作为下一节修饰演示文稿打下基础。那一节。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演示文稿的编辑包括添加、删除、移动、复制等。

难点:各种视图的有效应用。

3、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PowerPoint中各种视图方式的选择及相互间的转换;(2)了解各种视图的有效应用场合;(3)学会演示文稿中幻灯片的添加、删除、移动、复制。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各种视图的切换方式,了解各种视图的主要优势,掌握各种视图的切换方法;(2)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掌握编辑演示文稿的基本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编辑演示文稿,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四、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师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让学生更清楚各种视图的优势。本节采用讲、演、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教师直接演示各种视图切换下的不同形式,并就不同视图的优势作简单的介绍和演示,大纲视图更利于文字纲要的编写,对幻灯片的题目等显示一目了然,浏览视图适宜幻灯片之间切换方式的设置(如果学生的基础较弱,则这点不讲),适宜观看所有幻灯片整体的风格等,放映视图播放幻灯片(以大纲、浏览和普通视图为主讲内容)。教学过程中的操作以PowerPointXX版本为例。

2、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教学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复习前节内容,打开前面已编辑好的“谢师颂”演示文稿,提出修改意见:播放看看效果?添加幻灯片,删除一张幻灯片,移动幻灯片,复制同样版式的幻灯片。思考并尝试上机操作。抛锚式教学策略。演示视图切换[展示]各种视图下的不同形式,注意他们的主要区别:大纲视图对幻灯片的标题及大纲显示清楚,浏览视图对整个演示文稿的外观风格显示明显,放映视图播放幻灯片。模仿、上机操作。演示示范。演示编辑演示文稿[演示]可用教师的范例分解操作:幻灯片的添加、复制、删除、移动等。[要求]目录幻灯片页移动到第二张幻灯片位置,相同内容的幻灯片一张存放太多时,复制幻灯片(包含内容小标题)成统一风格,分成两张幻灯片存放。学生模仿练习并修改自己的文稿:把目录页移动到第二张幻灯片位置,相同内容一张幻灯片不能存放时,复制幻灯片(包含内容小标题)成统一风格。讲-演-练方式。注重学生表现性目标的实现,每个学生都是针对自己的主题,修改方法相同,修改位置、文字内容却不同。课堂小结[演示、归纳]1.各种视图的有效应用2.演示文稿的编辑包括添加、删除、移动、复制等学生认真听讲、梳理知识点。通过小结,强化本节的知识点,着重提醒容易忽略的问题。

3.教学评价(1)作品保存并提交,并检查目录页的存放位置;(2)检查文字幻灯片是否有子标题、小标题,标题是否与主题相符;(3)完成书本上练习题。

4、教学资源:

六、教学反思1.完成了第二节的教学,演示文稿就有了多张文字的幻灯片,再来演示本节“编辑幻灯片”等内容时,学生能体验到实际需要,顺利成章。2.学生在制作文字幻灯片时很容易选择过多的内容粘贴到演示文稿中,教师在讲解编辑(本节内容时)有意识的提醒学生注意自己作品的主题,进行筛选。学生正好可以利用删除、移动、添加等来修改文稿。这点正是笔者希望让学生理解的“根据需要应用技术、选择技术”的思想。第四节《修饰演示文稿》教学设计

一、学习者分析通过前面三节的学习和练习,学生自己编写的演示文稿已初具规模,有主题页、目录页,还有3张或以上的不同内容的文字幻灯片,前面的技术学生已掌握,正感觉目前的演示文稿单调些,正向往更好更多元化的设置,让自己的演示文稿“活”起来。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本节详尽讲述了修饰演示文稿的各种方法。包括对编辑好的演示文稿加上背景,插入艺术字,插入图片,添加多媒体对象,定义动画,设置超级链接。以上都是本章的重点难点内容,应分为“分步学习”和“综合修改”两部分来学习,分步学习教材包括的内容,综合修改包括第三节编辑的练习、修饰内容的综合应用以及利用各种视图来修改。(模板应用中PowerPointXX与XX的不同之处,由教师视情况说明,教学过程中的操作以PowerPointXX版本为例)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插入图片、背景、艺术字,定义动画,设置超级链接。

难点:定义动画的时序和设置超级链接。

3、课时安排:4课时。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修饰演示文稿”和“对演示文稿中的文字进行修饰”的区别;(2)学会应用设计模板更换幻灯片背景;(3)初步学会利用格式背景设置不同背景的效果;(4)学会插入艺术字及调整的操作;(5)学会图片的插入的操作;(6)学会插入声音文件,并了解插入cD音乐和插入剪辑管理器中的声音;(7)学会利用自定义动画设置动画播放的操作;(8)学会自定义动画的时序设置并根据需要正确设置时间顺序的操作;(9)了解超级链接的概念,并学会设置超级链接的操作。2.过程与方法(1)掌握利用模板更换幻灯片的背景的方法;利用格式中的背景设置不同效果背景的幻灯片的方法;(2)掌握依据需要灵活选择动画的时间顺序和动作形式设置自定义动画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修饰演示文稿,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理念和方法以自主学习的策略为主,改传统的“讲-演-练”过程为“学生初试-教师提示-学生再试-教师归纳和演示难点-学生练习和修正错误操作”过程,在此过程中体现表现性目标(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形式)和问题解决目标(目标任务不放在学生固定的行为,而是注重学生理智的探索)。利用灵活分层的主题任务(非具体操作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参与,体现差异。教师的难点演示一定注意动画及修饰是为内容而服务的宗旨。

五、教学过程设计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模板背景的使用非常普遍,应该要学生好好掌握。对幻灯片设计下的几项作简单介绍,插入艺术字和图片使用较多,加上小学阶段的文字处理软件学过的技术能迁移,故这两样可以交给学生自己探索完成,教师只做最后的总结,说明注意事项等即可。添加多媒体对象声音是需要较详细讲解。以上都是通过插入菜单,可统一归纳来讲,基础好的学生可以按照:教师给出任务→学生尝试寻找→教师启发、局部演示→学生再试→教师纠错并小结;基础不好的学生可以按照:教师给出任务并给出提示→学生尝试→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学生练习→教师小结。自定义动画和超级链接两部分可分别单独上一节课,动画的任务设置注意:动画是为内容服务的,不是为动画而动画;时间性应体现出来,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有时间顺序的设置。通过目录幻灯片设置超级链接,来体现超级链接的作用。(cD声音略讲,因为作为作品要上缴,不能交cD。而学生由于经常使用mP3、mP4,所以对声音的转换较熟悉。)2.教学过程第1课时:幻灯片的背景教学环节教师教学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展示]将做好背景修饰的演示文稿“谢师颂”展示给学生。观看教师的文稿,思考自己的文稿该如何修改?创设情景。先行组织者策略。利用模板更换背景[演示]介绍幻灯片设计窗口及各项功能:从“格式”菜单选择“幻灯片设计”,在屏幕的右边将出现“幻灯片设计”的窗口,除“设计模板”还有“配色方案”、“动画方案”,简单浏览“应用设计模板”和“配色方案”的情况,“动画方案”较少使用,人们更习惯应用“自定义动画”窗口来设置动画。[演示说明]留意当鼠标指向一种模板的右边时即显示一个倒置的三角符号,单击该三角符号,显示下拉菜单“应用于所有幻灯片、应用与选定幻灯片、显示大型预览”三项。略解释其含义。[PPT]任务1利用“设计模板”为自己的幻灯片添加背景。[小结]教师视学生情况是否演示。[PPT]显示:应用模板操作步骤:格式(快捷工具)→幻灯片设计(设计)→设计模板。明白从何处加背景模板。软件自带的设计模板的背景方便幻灯片添加背景。打开前几节课完成的文字稿本幻灯片。独自操作:尝试更换不同的模板应用于自己的幻灯片。解决学生的技术障碍。有详有略,突出重点。主题任务驱动,学生各自选择自己觉得合适的模板作背景。主动参与,体现差异。归纳一般方法,帮助学生提升技术方法,PPT显示兼顾受阻学生。利用“背景”命令设置幻灯片背景[提示]模板更换的背景固然不错,但似乎是大色块的应用,更注重的是整体色调和框架,即为了完整、专业的外观而设计。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设置背景呢?比如,加上自己的图片作背景,如老师的幻灯片般加上不同纹理色彩做背景。[PPT]任务2利用模板之外的方法设置不同效果的背景色、图片、纹理等。[辅导]教师巡视并引导启发:学生能进入“背景”对话框,但不易找到“填充效果”,提示学生:在以往学习中知道,倒置的三角符号表示可以打开下拉菜单;进入下拉菜单后再提示选择不同命令有什么效果。(注:如果多数同学不知道“填充效果”教师就演示)[演示]:演示局部操作:在“背景”对话框中单击背景填充的三角符号——选择“填充效果”——在新的“填充效果”对话框中,浏览该对话框内容,点击各选项卡“过渡”、“纹理”、“图案”、“图片”。[PPT]背景设置:格式→背景→填充效果→纹理(图片)。思考并寻找其他方法。快捷菜单、格式菜单中都有“背景”命令,选择该命令进入“背景”对话框,尝试操作。不但尝试、寻找。修正自己的错误操作。完成自己所有幻灯片背景的设置并提交给老师。激发学生思考,理智的探索。利用技能的迁移。排除时间的浪费,兼顾学生探究方法的掌握。各自完成体现差异。PPT显示兼顾受阻学生。总结评价鼓励学生的探索,归纳背景的设置为了更好的表现主题,让作品更漂亮,更有说服力。注意:“背景”快捷菜单只有在幻灯片的空白处右击时才出现。发现评价优秀的学生作品,从颜色的搭配和整体风格,是否突出主题来讲;个别搭配太差的学生作品讲评,注意不要点名。进一步理解为“主题”服务的思想,进一步理解第二节中文本框和空白处的区别。听讲解及观看作品,发表评价意见。归纳提升。学习评价。

3.教学评价(1)教师在“总结评价”环节同学生一道点评优秀作品,树立好的典范。(2)教师在“总结评价”环节及巡视辅导时指出搭配太差或典型错误操作,警示学生注意。(3)完成学生课堂教学自评表:(表如下),对自己的课堂学习过程进行评估。姓名

学号

第 节课

教学内容

自我评价反馈表:(仅用于教学参考,请如实填写,在相应格打“√”)积极探索,不用老师提示就能独立完成任务积极探索,在老师的启发后找到方法,完成任务虽积极参与,但效果不佳,看了老师的演示后完成想积极参与,但无从下手,看了操作后还要问人才完成努力了不少,但是,仅完成了少部分第2课时:幻灯片中插入艺术字、图片和声音引入[展示]“谢师颂”演示文稿中的幻灯片都加上了背景,色彩丰富了,文稿的主题名字在背景下似乎显得不够突出,比较呆板。怎么办呢?能否将标题文字赋予变化的色彩和形状呢?思考并尝试改变字体颜色和字体字号。个别同学提出“艺术字”。启发思维。插入艺术字[演示]教师演示如何插入艺术字及编辑排版艺术字,注意演示步骤的精练。[讲解]艺术字不仅能改变文字的字体字号,还能根据艺术字“式样”赋予文字形状色彩的变化。[PPT]插入艺术字:选定文字→“插入”菜单→图片/艺术字→选择“艺术字库”的“式样”→确定→设置“字体”、“字号”等。[PPT]任务1:将自己的演示文稿标题改为艺术字。教师交代任务,将标题设置成艺术字。[辅导]提示学生,要突出标题文字,在有色彩的背景下可考虑背景的对比色为文字的颜色。利用艺术字的八个调控点和旋转控点来排版艺术字。模仿练习插入艺术字,改变主题文字的设置。反复尝试,选择合适的。分层差异教学。插入图片[PPT]任务2:为幻灯片插入相应图片;教师巡视个别指导;过一会显示PPT;[PPT]插入图片:“插入”菜单→图片→剪贴画或来自文件→选定图片→调整图片大小及位置。独自完成;基础弱的同学可以看PPT的操作步骤。利用插入艺术字的方法完成此任务。兼顾受阻学生。插入多媒体对象[引导]:学生观察插入菜单,讲解插入多媒体对象影片和声音的方法。[PPT]任务3:为幻灯片插入相应动画或影片。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指导有需要的同学插入FLASH动画。小结此任务中的注意事项:[PPT]“插入”菜单-影片和声音-文件中的影片[强调]幻灯片中插入的对象都是独立的个体,注意叠放的层次视学生情况决定是否演示叠放层次摸索着自己插入影片和声音。纠正错误操作后练习巩固。学生探究。学生视情况需要,设计具体任务要求。学生参考资料中有FLASH动画的插入。插入声音[PPT]任务4:插入声音包括声音文件或cD音乐等;教师巡视并不断提示;[PPT]“插入”菜单-影片和声音-文件中的声音。[强调]声音插入时会有播放时间的设置,同时还有播放效果的设置。独自或讨论完成。有前面的基础可以做到。XX和XX版本均有“效果选项”,这里只对基础好的学生演示。归纳小结利用演示操作讲解:无论是插入艺术字、图片、动画还是声音,均在插入菜单操作,对象插入后都有八个调控点方便调节大小及形状。注意整体的排版及这类对象的移动方法。声音对象注意效果的设置。观看教师演示,并思考归纳,纠正自己的误操作。帮助学生认识到共同点,归纳提升。本课教学评价(1)教师在各个任务环节同学生一道点评优秀作品,树立好的典范。(2)教师在各个任务环节及巡视辅导时指出搭配太差或典型错误操作,警示学生注意。(3)完成学生课堂教学自评表:(表如下),对自己的课堂学习过程进行评估。评价表如下:姓名

学号

第 节课

教学内容

任务练习任务1任务2任务3任务4自评等级等级:1.操作完成:是指能独立完成,且能理解每步的含义,无须死记步骤,属于技能已熟练掌握。2.操作基本完成:是指能完成练习,但不太熟练,有些步骤未必理解。3.还需努力才能完成:是指还不能顺利地完成练习,需要帮助,或不明白结果从何而出。第3课时:创建动画幻灯片由于课本中的例子比较简单,我们不妨以下面为例引入[演示]08奥运的五个吉祥福娃逐个弹跳着出场,他们的名字(叠音)也接着逐个跳出来。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提问]我们国家传统的见面礼仪见过吗?电影电视上见过,见面拱手作揖。这五个福娃的出现似乎有这个样,在我们国家春节的年画上经常出现类似的画面,代表吉祥和祝福。同学们知道这五个福娃代表什么含义?念一念他们的名字(单字音)组成的五个字?是什么?拼音就是“beijinghuanyingni”显示“北京欢迎你!”观看并思考;默念单字音:贝、晶、欢、迎、妮。谐音就是:“北京欢迎你”。先行组织者原则。激发学生思考并联系主题。福娃的吉祥含义和奥运标志的显示,突出了主题的选材。自定义动画分解探究[讲解]幻灯片分解:2.

设置北京福娃五个图片的插入及位置的排放;3.

输入福娃名字及“北京欢迎你”,每个名字必须作单独的文本框输入;设置动画让福娃动起来。可以设置同样的幻灯片,也可以设置自己的幻灯片。明白时序概念及作用。明白动画是为内容服务的原理。讲解重点难点巡视辅导,个别时序错误的同学,重点指出来。[讲解]播放试试,看看是否满意,部分同学把福娃出现的顺序错了,“北京欢迎你”变成了“京北迎欢你”、“你欢迎北京”等。怎么办?问题出在哪?[演示]插入图片、文字时不需要管顺序,按位置顺序放好即可。[演示]自定义动画设置:打开“幻灯片放映”菜单-选择“自定义动画”命令-打开“自定义动画”窗口,选定福娃(对象)—在动画窗口单击“添加效果”→进入→华丽型/弹跳。[PPT]打开“幻灯片放映”菜单-选择“自定义动画”命令-打开“自定义动画”窗口,选定福娃(对象)→在动画窗口单击“添加效果”→进入→华丽型/弹跳巡视辅导。[讲解]自定义动画中的时序重排,开始方式及速度的选择等操作。发现自己设置的时序不对,进行修改。进一步修改动画效果,使它更趋完美、流畅。XX版本稍有不同,在动画对话框中设置。将具体的演示和窗口各功能的讲解分开,目的是让学生形成比较清晰的操作步骤。尤其是对软件不熟悉的学生更要对操作步骤做到清晰明了。强调[强调]动画和动画时间都是为内容服务的。举反例:为动画而动画造成效果适得其反。理解并修改自己的作品。突出主题,服务内容,水到渠成。归纳小结1.内容为主题服务,五个福娃的出现再一次点题“北京欢迎参加奥运的各国朋友”,并将吉祥如意的美好祝福送给朋友;2.自定义动画注意时间顺序及动的目的:为内容服务;3.自定义动画窗口中的每个对象包括声音,在对象的右边三角下有对应的开始方式、效果选项,要做到最好都要精心设置。反思自己的作品是否符合要求。始终围绕主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最好结合演示来总结。本课教学评价(1)教师在“强调”环节同学生一道点评优秀作品,树立好的典范。(2)教师在“强调”环节及巡视辅导时指出搭配太差或典型错误操作,警示学生注意。(3)完成学生课堂教学自评表:(表如下),对自己的课堂学习过程进行评估。姓名

学号

第 节课

教学内容

自我评价反馈表:(仅用于教学参考,请如实填写,在相应格打“√”)积极探索,不用老师提示就能独立完成任务积极探索,在老师的启发后找到方法,完成任务虽积极参与,但效果不佳,看了老师的演示后完成想积极参与,但无从下手,看了操作后还要问人才完成努力了不少,但是,仅完成了少部分第4课时:设置超级链接引入[说明]在文字内容的组稿部分,已经把“谢师”主题要表现的三张幻灯片输入完成,并设计了幻灯片“目录”,演示者可以按“目录”随意放映自己的相关幻灯片后并可以返回“目录”,这样就需要设置超级链接。好比阅读期刊杂志时可以通过“目录”随意阅读任一章节的内容。[展示]播放已经设置好超级链接的演示文稿“谢师颂”。学生听讲、思考如何做到随意放映。观看教师的展示内容,思考如何设置自己的文稿。激发学生思考:既然是电子文稿应该有电子文稿的优势,可以随心所欲的按照自己的要求放映幻灯片。插入超级链接探究阶段[PPT]任务:将目录页幻灯片中各个目录设置超级链接,链接到对应的位置。[提示]:注意选定的问题:幻灯片模板文本框的选定、插入的文本框对象的选定和文字内容的拖拉选定的区别,设置后的不同效果。文本框对象的选定设置后文字没有下划线,没有变色。[辅导]巡视并个别辅导尝试设置超级链接。学生自主探究-演示-模仿修改—学生练习。插入超级链接练习阶段[演示]:教师视学生情况演示设置一个链接,即使不完整演示,也应该演示并讲明“动作设置”-“链接到”下拉框中的“幻灯片„”、“URL„”、“其他PowERPoINT演示文稿„”、“其他文件„”的具体含义。同时,简单讲解鼠标右击时快捷菜单中的超链接与动作设置的不同。[辅导]巡视辅导并及时点评。[PPT]设置超级链接:选定设置对象→选择菜单“幻灯片放映”→“动作设置”→在“动作设置”对话框中选定“单击鼠标项”/“超链接到”→下来按钮→单击“幻灯片„”→选定正确的幻灯片→按“确定”。模仿修改,变先前机械操作为有意识的链接设置。上机练习。促使学生对超级链接从模糊到明了,到有意识的行为、展示自己的创意。掌握“动作设置”的方法。综合练习[要求]综合利用所学,修改自己的演示文稿。实际操作。培养综合实操能力。作品讲评[展示]作品评价标准,如“评价”部分的表格。抽取2-3名学生,每人限时一分钟讲解,学生互相评定分数。个别学生展示作品,其他学生观看评分。学会欣赏和评价作品。本课教学评价(1)完成学生课堂教学自评表:(表如下),对自己的课堂学习过程进行评估。姓名

学号

第 节课

教学内容

自我评价反馈表:(仅用于教学参考,请如实填写,在相应格打“√”)积极探索,不用老师提示就能独立完成任务积极探索,在老师的启发后找到方法,完成任务虽积极参与,但效果不佳,看了老师的演示后完成想积极参与,但无从下手,看了操作后还要问人才完成努力了不少,但是,仅完成了少部分(2)作品评价围绕: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是否体现主题等。简单的评价表格:项目指标具体要求分值备注技术性和创造性素材获取合理,内容、结构设计独到10有自己的加工原创部分(自定主题内容)30讲解时对技术的解释清楚20思想性和科学性主题内容明确、完整10主题积极、健康15无知识和技术错漏5艺术性构图完美、色调和谐10特色奖励技术强或艺术效果好104.教学资源:(如第一节)

六、教学反思1.一直希望学生学习操作技能不要只是为技术而技术,应该为内容需要而使用技术。比如,不少学生设置动画时就是让幻灯片中的内容“飞舞”起来而已,是否符合内容需要,甚至没有任何必要的内容也在狂舞,丝毫没想到内容是否需要动画,只为动画而动画。这是笔者希望自己的教学避免的,学生在应用中确实少了一般的乱舞,多了不少理性的思考。2.不只是动画设置要依据内容需要,时间顺序的设置、声音的插入等都应该让学生体会到内容的需要,尤其是时间的设置,有顺序感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和理解时间顺序设置的要求及设置的具体操作步骤。感觉按照这样的设计,学生作品中的时间设置等显得理性多了,对时间顺序的操作也较熟练。3.这样的设计主要想强调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在指导学生过程中也这样提示学生,对比之前学生作品感觉作品的主题表现更强了,应该是学生理解了教师的意图并应用中。广州市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第三章第五节《演示文稿的播放》教学设计

一、学习者分析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内容已基本掌握,对其中一种播放形式“讲演者放映”可能也已用过。这节主要对播放形式的归纳总结、扩展学生的认识。

二、教材内容分析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本节介绍演示文稿的播放实现,包括普通播放和控制播放,主要是讲演者放映方式和控制播放方式,讲演者放映是学生较熟悉的,控制播放对学生来说较陌生。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控制播放方式

难点:控制播放的设置3.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普通播放方式下的讲演者全屏浏览方式;(2)了解普通播放方式下的窗口和展台浏览方式的演播效果;(3)学会设置普通播放方式和控制播放方式的操作。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置演示文稿播放方式的学习实践活动掌握普通播放方式及控制播放的方式的设置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播放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和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理念和方法先行组织者策略,先展示设置好的效果,然后再分解演示,学生练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讲-演-练的方法,先展示教师设置好播放方式的幻灯片播放效果,然后再分解演示播放方式的设置,最后学生模仿练习。教学过程中的操作以PowerPointXX版本为例。

2、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教学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教师展示已设置好播放方式的“谢师颂”演示文稿,由讲演者进行两种方式的播放,即自己放映和控制播放两种。观看,思考播放方式的设置。先行组织策略,引起兴趣。播放方法普通播放方法:三种播放方式。[演示]播放方式设置:幻灯片放映-设置放映方式-演讲者放映。听讲解;模仿练习并观看设置后的效果。自主选择播放方式设置自己的演示文稿。演-练。控制播放[演示]分解范例的放映方法:幻灯片切换-应用所有幻灯片。做模仿练习。演示-练习。小结点评学生的设置情况,尤其是控制播放设置中时间的设置,以3个汉字/秒为适宜或稍长时间。播放,同桌同学交换欣赏,看时间等设置是否合理。学会评价。

3.教学评价(1)书本后的练习;(2)设置好的控制播放的文稿另存,并提交给教师,教师当堂点评设置时间的合理性等。4.教学资源:(见第一节)

甲类车间厂房设计概述 篇6

关键词:甲类,厂房,设计

引言

一些化工厂厂区一般分为厂前生活区 (含办公质检楼、食堂餐厅等) 、生产区及辅助生产区 (含配电、冷冻站、机修车间、三废处理站) 和仓储区 (含仓库、储罐区等) 。厂区布置力求做到管线走向短捷, 交通组织合理, 有利于生产安全管理。而车间是整个厂区的生产核心, 因此车间设计是整个厂区设计的重中之重。区别于大型化工厂的主要生产区域为露天框架装置, 本文介绍的是中小型精细化工、原料药生产厂的主要生产区域为车间内生产。

设计的主要依据为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以下简称建规) 。

1 车间类别

根据反应使用的原辅料类别和数量, 我们将车间按火灾类别分为甲乙类生产车间和丙类生产车间。如果车间内火灾类别高的岗位面积小于本层或本防火分区面积5%, 可按火灾危险性较小的部分确定。本文主要介绍的是甲类生产车间, 车间内使用的甲类原料为低闪点、爆炸下限低、易燃易爆、或与空气接触会自燃的物质。甲类车间是最危险的生产区域, 在设计时要对其高度重视, 在符合安全、消防、环保的基础上满足操作便捷等要求。

2 车间总体布局

厂房为“一”字型布置, 根据爆炸危险性, 我们将车间分为防爆区和非防爆区, 两者用防爆墙分隔, 防爆门斗相连。防爆区的泄爆面积要满足设计要求, 泄爆除可通过门窗泄爆外, 还可通过轻质墙体泄爆, 即发生爆炸时, 车间的门窗、外墙能把爆炸产生的压力释放掉, 而不至于将整个车间的框架结构炸毁。防爆区内布置主生产区, 非防爆区布置低压配电室、控制室、更衣室等。

根据建规要求, 多层厂房防火分区建筑面积有要求, 具体详见建规。超过防火分区面积的就要重新对其进行分隔, 或采取别的措施来降低危险性, 如上喷淋系统。甲类车间的疏散距离最长为25m, 一个防火分区的疏散出口必须设置两个及以上, 面积小于100m2的防火分区可设置一个。车间的疏散出口最好为封闭楼梯间, 也可考虑室外钢楼梯。主生产区除操作楼梯外, 至少设置一个直接对外的疏散楼梯。设置生产区设备吊装孔, 根据车间使用设备最大构件的外形尺寸来决定吊装孔尺寸。车间一般的外形尺寸东西向长50~60m, 南北向宽15~18m。车间长度不宜太长, 否则在车间内就需要设伸缩缝, 防止车间因沉降不均匀而产生裂缝。南北向宽根据车间布局决定, 一般南北两面放置反应釜, 中间为操作区或放置槽罐, 所以南北向一般分三跨, 设计尺寸为6m+3m+6m, 如果反应釜容积大且多层布置, 也可为7m+4m+7m。

车间可为单层或多层厂房, 楼层可以为混凝土楼板或钢平台, 也可以为两者相结合形式。混凝土楼板耐腐蚀, 但在土建施工前必须将反应釜开孔并且设备、管道的预埋钢板、预埋孔设计定位, 一旦施工完毕后需要再修改方案, 就有可能进行加固或开凿, 影响施工进度, 增加施工成本;使用钢平台比较灵活, 开孔可以根据后期需要设置, 但不耐腐蚀;现在比较合理的做法是两者结合, 即反应釜区域为钢平台, 操作面为混凝土楼面, 根据工艺需要, 搭好钢梁, 反应釜就位后, 四周可用钢板覆盖与混凝土楼面齐平, 既灵活又增加车间的使用寿命。

3 车间设备布局

化工厂一般车间内设置的设备主要有反应釜、蒸馏塔、槽罐、离心机、输送泵、干燥机、冷凝器等。

设备布局方式1:层高为9m的单层厂房, 厂房内全空或在适当位置预留牛腿, 内搭大钢平台供反应釜使用, 在大钢平台上方局部搭小钢平台供高位槽、冷凝器使用。反应釜布置在钢平台中间区域。高位槽、冷凝器均靠墙四周布置。受槽、离心机、干燥机、输送泵等均布置在车间室内地面或室外。根据反应釜容积, 一般3立方左右的反应釜, 钢平台高度为3m, 小钢平台比反应釜的钢平台再高出1.5~2m, 便于高位槽的料液自流入反应釜内。如图1所示:

注:大圈表示反应釜, 小圈表示高位槽或冷凝器, 外方框表示车间, 内框表示局部小钢平台, 开孔框表示钢平台开孔, 孔四周适当位置布置操作楼梯。

该方式墙四周均布满设备和管道, 自然采光不好, 从室外看也不美观, 但操作岗位连续, 操作工联系紧密。

设备布局方式2:与方式1刚好相反, 反应釜、高位槽、冷凝器、车间管道集中在车间中间布置, 操作楼梯靠墙布置。

该方式与方式1优缺点刚好相反, 自然采光好, 车间总管走在高位槽的小钢平台下方, 总管长度比方式1短至少一半, 从室外看也美观, 但操作岗位不连续, 操作工联系不够紧密。

设备布局方式3:现在企业为了节省土地面积, 增加厂房的利用率, 厂房正在往多层的趋势发展。设备布局与方式2相同, 反应釜挂在楼板上, 每层反应釜错开1~1.5m布置, 以便于检修。层数为三、四层, 按功能划分, 一层布置离心干燥设备, 二、三层布置反应釜, 四层布置配料釜。根据车间内使用的设备高度确定层高, 如使用下出料离心机, 反应釜的容积又大, 一层层高可定为6m;为使挂在上一层反应釜物料自流至下一层反应釜内, 二、三层层高均为6m;四层设置的配液釜相对容积比反应釜小, 所以四层层高为5m左右。加上女儿墙高度, 总建筑高度控制在24m范围内。国外的车间布局以人为本, 车间上DCS控制系统, 在每个生产岗位设独立的控制室, 操作工在通风良好的控制室内工作, 定时去现场巡检。另外车间尽量减少使用槽罐, 直接由厂区罐区输送至车间各使用点, 减少危险物品在车间内的存储量。每个车间集中设置车间所需物料的一组进料管。该进料管与需要加料的反应釜用金属软管连接, 进料管上设有流量计和控制阀, 与罐区和反应釜连锁。使用时设定车间需要的量, 发送远传数据至储罐区操作人员, 储罐区控制室人员接到经过车间主任数字签字的请料申请后, 设值并开启泵。车间使用人员看到罐区信号, 开进料阀, 罐区就直接将料输送到最终使用点。但小剂量用料或罐区没有的品种还是得通过料桶打至高位槽使用。

4 车间通风

车间排风设轴流风机。根据国外客户的要求, 整个车间也可设舒适性空调, 保证车间环境温度夏季为24℃, 冬季为18℃。由于甲类厂房的特殊性, 空调系统需全排风。车间每层设送风管, 风口均匀布置, 保证车间各区域都能送到新风。排风集中收集, 通过初效+中效后排至室外。另外为了节能考虑, 在车间与室外的出入口处设置门斗, 两扇门进行连锁控制, 只允许同时开启一扇门, 也可设送风保护措施。

也有在需要加固体物料的反应釜人孔上设置带阀门的加料斗, 上方设引风机, 防止在加料过程中固体物料的粉尘扬起或反应釜内的有害气体散发出来。

5 结束语

车间设计越来越向智能和保护人类生命健康方向发展, 在未来的车间布局设计上, 相信会有更合理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概述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消防设计 篇7

关键词:建筑;电气设计;消防设计

1.建筑电气设计中消防设计的重要性

建筑电气设计中消防设计是城市建设中经济发展的促进条件,也是城市建设现代化的表现。好的安全环境主要是靠建筑消防建设来实现的。良好的、高素质的建筑消防建设能够将人们的安全保障同生活建设融为一体,使城市成为一个安全、平衡、和谐的生活空间。好的建筑消防设计有助于建筑物其他组织的建设,如果各个部门的消防工作都能做好,共同合作,有利于城市的建设。当代的建筑消防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在出现火灾的情况下出动队伍抢救现场,它更多地考虑到了日常生活中对人们用火用电的安全宣传,杜绝隐患,不给火灾留机会。好的建筑电气设计中消防设计在为人们生产生活活动做好安全后方同时,还给予了居民更加舒适、安全和和谐的生活环境。因此,在建筑电气设计中强化消防设计是十分必要的,进行好的、有质量的消防设计也是势在必行的,从建筑电气设计中消防设计的作用中可以得知,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消防设计问题应该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

2.建筑消防电气设计的基本要求

在建筑消防设计中,要按照建筑消防电气设计的规范要求,在具体设计时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在进行消防电气设计时,必须对消防系统所需保护对象的级别进行明确了解,并按照相应级别设置消防设备和联动控制方式,消防联动控制的主要设施如下:非消防电源的断点控制、火灾应急照明系统控制、防火卷帘、火灾警报装置、防火门、通风及防排烟设施、疏散指示标志、各类自动灭火设施等等.

2.2建筑电气消防设计中的火灾报警系统,应设置双电源,包括了主电源和直流备用电源"其中,主电源必须使用消防专用电源,而直流备用电源则应尽量使用火灾报警控制器专用电源"

3.建筑火灾的特点

3.1火势蔓延快

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高层建筑的安全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火灾事故蔓延的速度大大加快。高层建筑内有多种狭长的垂直通道,如电缆井、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等等。如果防火分割或防火处理不当,发生火灾时,这些竖直井就象一座座烟囱,成为火势蔓延和加剧的途径。

3.2空间狭小灭火困难

随着建筑功能的综合化发展,在相同空间内的设施也越来越多。可利用的空间就显得相对狭小。在狭小的空间内灭火,不仅消防队员进入的人数受限制,后勤支援也成大问题。因此,仅依靠外部设施控制和扑救火灾是相当困难的。于是,针对目前建筑的特点,采取了“立足自救”的原则。也就是说要依靠建筑物内的人员,利用消防设计时配备的水灭火系统和灭火器等对早期火灾及时扑救。实例表明,只要处理及时,能避免火灾的发生,保护了人的生命及财产,收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3人员疏散困难

发生火灾时,救助人员才是第一要务。现代建筑内,人员高度密集,从高层疏散到地面的垂直距离长,电梯在火灾时,由于切断电源等原因停止使用,疏散通道主要靠楼梯。因此,一旦发生火灾,往往会出现一片混乱,一旦烟气窜入楼梯,就会严重影响疏散,这既不利于灭火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疏散工作的进行,以至造成严重伤亡。

3.加强建筑消防电气设计的策略

3.1供电控制设计

供电控制的设计主要包括了非消防供电和消防供电控制。非消防供电控制的设计是为了防止火灾沿着电气线路蔓延,导致火灾加剧化成为电气灾害。为此,应在火灾确认后,在配电室和消防中心使用自动或者手动的方式切除所有与消防无关的电源。消防供电控制的设计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对一类建筑按照一级负荷要求进行供电,对二类建筑应按照二级负荷的要求进行供电;消防水泵、消防控制室、消防电梯和防排烟风机等的两路电源应在末端实施自动切换功能;当使用自备发电设备作为备用电源时,一类建筑要求能够自动启动,且启动时间应小于30s,二类建筑允许使用手动启动;对于主电源的保护开关,不应采用漏电保护开关,以防止造成系统断电,消防设施不能够正常工作;对消防通信设备等的电源宜使用UPS装置进行供电,以防止突然断电造成装置不能够正常工作。

3.2加强电路敷设工作

建筑电气消防设计时,应该重视电路敷设工作,规范电路敷设路线,保证电路的正常运行。在建筑电气消防设计时,应该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研究,以保证线路敷设路线能够不会受到建筑结构的影响,保证线路的通畅;在线路敷设过程中,必须要以金属管或是PVC管作为线路的引导管道,以避免火灾事故对管道线路的影响,避免电路短路影响到消防工作的开展。同时,在线路管道敷设时,对金属管道和金属线槽进行防火处理,如防火漆的涂刷,防火材料的加设等等。

3.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的设备需要安装在自动配水系统设备附近时,应当做好防水、防潮处理。雨淋报警阀开启有以下两种控制方式:其一,雨门由就近的感烟、感温探测器组成,当二者均运作后,通过控制电路开启雨淋报警阀,并返回运作信号;其二,有喷水灭火系统内任意一个探测器进行报警,当确定发生火灾后,报警控制器便会发出信号开启雨淋报警阀。通常情况下,在没有特殊要求的前提下,应当尽可能采用第二种控制方式。这是因为在保护区内无人值守的情况下,由消防控制室进行控制才是最及时、最有效的。

3.4电梯的消防设计

电梯是高层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设备,而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兴起,我国的电梯建设也在长足发展,其中,电梯消防作为设计的重要因素,是设计师进行设计的重点和难点。一般来说,电梯有两种设计方式,一种是客梯,一种是消防梯,这两种电梯采用的电源方式不同,采用的间隔也有所不同,适用的范围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一般来说,在电梯的设计中,电气线路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而且存在的问题也多,而在客梯的设计中,也需要对消防技术的大量投人。由于电梯的特殊性,其消防设计需要采取特殊的手段,而一旦电梯发生问题,会发生较大的事故,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做好电梯的电源工作和消防工作,保证电梯的通畅可行,是每个高层建筑消防的关键环节。在消防设计中,需要考虑电梯间的间距问题,每隔一段导线就需要加强控制,避免导线过多排布的现象,以免发生危险。

3.5电源切除装置的设计

在消防工程中,针对非消防电源的切除,应当利用低压断路器的附件,即分励脱扣器。由于在低压断路器的型号与框架电流不同,其分励线圈在分励脱扣时所需的电流也不同。为了保证电源有选择性的切除,实现联动系统的简便结构,一般可以在配电室的低压出线开关或者是每层主配电箱上对非消防电源进行切除,但是这几个部分所使用的低压断路器一般都具有较大的电流,因此其产生的分励脱扣器所需电流也比较大。但是,如果按照消防回路所需的直流24V电源作为低压断路器的驱动电源,显然是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特别是某个配电箱内具有多个同时需要分励的低压断路器,就会由于受到较大的分励电流而导致消防联动系统的电源无法满足其要求,这时可能会造成系统的中断。因此,还是应将分励线圈接在220V或380V的电路里比较可行。

4.结语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想要取得一席之地就要提升企业自身的技术,建筑工程电气设计中的消防设计在建筑施工中至关重要,如果问题得不到重视,埋下安全隐患,一旦发生火灾将造成巨大的损失。文章就建筑工程施工中电气设计中消防设计的要求以及现有建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当注意的事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分析,希望可以对相关设计人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孟松.探析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消防设计[J].建筑·建材·装饰.2013(9)

上一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复习题下一篇:以珍惜为主题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