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镇规划(精选8篇)
一、镇域历史文化资源现状情况{历史文化名镇申报材料(不可移
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名目及保护范围)及现状保护情况(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历史建筑等)};
二、镇域现有历史文化资源评估(历史沿革、地方特色及资源现状
特点、历史文化价值、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实施情况);
三、规划保护范围(历史文化名镇、街区、历史建筑):核心保护范
围、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
四、规划保护范围各层级保护要求、措施(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及
开发强度、建设控制);
五、规划保护范围市政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及改造情况及措
施;
六、保护规划实施方案。
PPT制作内容精简,重点突出,汇报时间控制在20分钟为宜。
报专委会审查的成果形式要求:
1.(纸质)文本封面注明:*****稿(如市专委会送审稿);
1 政府主导, 合力共建
坚持以文化旅游名镇建设统领新型城镇化进程, 采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方式, 调集各方力量资源, 齐心协力推进古镇建设。
1.1 强化领导, 夯实力量
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的青木川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组建班子, 全面负责指导、协调古镇建设工作;为青木川镇配备专业城建副镇长, 组建派出所和消防队, 从各部门、单位抽调40余名工作人员, 全力协助做好古镇建设、管理和旅游服务工作。
1.2 多措并举, 合力攻坚
坚持“三堂会审、对单抓药”包装项目, 由镇政府和主管部门联合策划、县政府审核、专家组审定, 规划古镇2013~2017年建设项目52个、总投资4亿元, 其中2013年已实施15个、完成投资9490万元, 完成了滨河路改造及市政配套工程、羌文化广场及附属设施建设、卫生院、派出所、消防队、青木川自然保护区保护站、叶广芩工作室、新老街引水工程、镇区绿化工程等项目;坚持“用途不变、渠道不乱, 捆绑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 充分整合文化、旅游、扶贫、城建、交通、水利、林业等项目资金, 合力推进古镇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多元投入”, 县财政每年为青木川镇配套500万元以上扶持资金 (其中2013年落实1000万元并另行奖励200万元, 2014年预算安排1500万元) , 并依托城投公司广泛招商引资, 采取企业垫资、吸纳融资等方式, 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金投入古镇开发建设。
1.3 强化督查, 倒逼推进
坚持县上四大家主要领导每季度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 及时安排部署古镇建设工作, 协调解决具体问题。严格落实项目建设领导包抓、部门牵头责任, 由两名县级领导轮流驻镇, 蹲点督促。按照“正排时序、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的要求, 严格实行月通报、季点评、年考核制度, 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县住建局定期对古镇建设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通报, 确保古镇建设有力有序推进。青木川镇获2013年度全省31个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工作考核第一名。
2 准确定位, 科学规划
宁强县委、县政府立足地界三省的区位优势、底蕴深厚的人文优势、优质天然的生态优势, 提出了建设“旅游强镇、文化名镇、传奇古镇”的发展定位, 充分融入文化、旅游元素, 将包装改造与修复修缮、分片改建与整体控建相结合, 邀请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规划设计单位驻镇实地走访调研, 精心编制完成了青木川城镇建设、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文化旅游名镇建设规划, 以旅游开发促进古镇品位提档升级。古镇控制性规划区面积12平方公里, 集镇建成区由0.9平方公里扩大到3.6平方公里, 城镇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65%。在景区景点规划上, 依托自然风光, 结合历史遗存, 规划了以青木川老街 (回龙场) 建筑群、魏氏庄园、宁强羌人墓地等国家重点文保单位为节点的历史文化景观带, 以马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溪河、南坝影视基地为主的自然生态景观带, 以白龙湖、广坪烈士陵园、金山寺抗震救灾纪念广场为主的环线旅游景观带, 着力把青木川古镇打造成为西安至九寨沟旅游专线上的精品景区、中国西部独具传统文化特色的美丽小镇、陕甘川三省交界处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
3 保护优先, 突出特色
在古镇开发建设中, 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旧、保持原貌”的原则, 大力实施“四大工程”, 全方位展示古镇特色风貌。
3.1 修复古建护魂
回龙场老街依山傍水, 蜿蜒800多米, 形似一条巨龙, 形成于清中叶, 繁盛于上世纪40年代, 它是青木川古镇旅游的灵魂。累计捆绑各类项目资金1.7亿元, 以明清风情为文化依托, 精心实施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保护和修复工程。对古镇街内院落式、空闲闲置的民居合理进行布局优化及建筑改造;等级较高的新建建筑则统一进行立面改造, 与街区风格保持一致;同时完成荣盛魁 (旱船房) 、唐世盛 (洋房子) 、辅友社 (钱庄) 、荣盛昌、辅仁剧社、辅仁中学等古迹建筑修复及布展工程, 恢复其历史原貌, 赋予其新的旅游及文化商业功能, 让游客在休闲购物、观光游览过程中, 穿越时空, 重新体会青木川当年的商业繁荣, 打造一条建筑、文化、民俗等古意融合的老街。
3.2 改造基础通经
坚持全域旅游理念, 围绕提升古镇外围形象, 打通了县城—青木川三级公路, 青木川—白龙湖—广坪烈士陵园—金山寺抗震救灾纪念广场旅游环线;按照古镇格局风貌, 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施工, 先后完成了新街民居建筑“穿衣戴帽”和回龙场老街水、电、路、讯、消防、公厕等基础设施改造工程, 基本实现不留现代痕迹。
3.3 培育产业壮骨
制定产业发展保护措施, 从政策、资金方面倾斜扶持, 培育发展古镇传统商业、贸易、特色产业, 再现古镇昔日商贾云集繁华盛景。在回龙场老街限制发展与古风古貌不相适宜的经营业态, 引导发展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以及腊肉、香菇、木耳、天麻土特产品等传统商业经营业态;在与回龙场隔河相望的新街将吃住行游购娱全部吸纳, 着力打造滨河民族风情一条街, 使游客在感受古羌古韵的同时, 也能体验现代文明的舒适。
3.4 整治环境活血
以环境卫生和市场秩序为重点, 深入开展综合整治、专项治理活动, 从药监、工商、物价、城管等部门抽调人员, 组建景区综合执法队进行联合执法检查, 及时处理游客投诉, 严厉打击哄抬物价、欺诈宰客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同时完善镇区环卫系统, 新建垃圾池16个, 垃圾房25个, 购置垃圾箱500个, 配备环卫车4辆, 洒水车1辆, 确保垃圾日产日清, 着力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
4 文化引领, 打造品牌
4.1 古今联动, 打响古镇文化大品牌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以文化为引领, 围绕传奇古镇, 以开明绅士魏辅唐的传奇故事为主线, 深入挖掘地方豪绅文化和氐羌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农耕文化等历史文化, 积极培育傩戏、山歌、羌舞、端公戏等地方民俗文化, 强力打造三省交界、古今相融的特色文化品牌, 不断丰富旅游内涵, 加快推进古镇旅游提档升温。
4.2 文旅联姻, 创造古镇文化新载体
立足本地优势资源禀赋, 突出地域特色,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 积极开发旅游商品, 拉长旅游产业链条, 提高旅游综合效益。开发了羌绣、青木川茶、土蜂蜜、手工挂面、根雕、紫砂壶、奇石、青木川手绘地图、古镇老照片等旅游产品;充分挖掘、整合陕甘川民间小吃资源, 初步形成以“辅唐宴”为主, “豆腐宴”、“回龙鱼”等地方小吃为支撑的特色饮食文化体系;在建设星级酒店的同时, 鼓励支持古镇居民建设家庭旅馆, 建成“青木川客栈”、“辅仁客栈”、“陵川宾馆”等大小宾馆、酒店58家, 全力满足游客消费需求。
4.3 广泛宣传, 开创古镇旅游新局面
喀什
吐鲁番
特克斯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鄯善县鲁克沁镇
霍城县惠远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鄯善县吐峪沟麻扎村
哈密市阿勒屯村
喀什市位于新疆的西南部,是一座以维吾尔族为主要居民的古老城市,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2100余年。迷宫式的古街道是喀什城市建设特有的格局,巷道内民房高低错落,紧紧相依。不少住户在小巷上搭建过街楼,为小巷平添了几分古朴与幽深。无数小巷绵延数里,密如蛛网,酷似一座迷宫。刺绣、民族服饰、乐器、小五金加工等极具特色的民族手工艺品形成了喀什市另一道亮丽的风景。喀什市有国家级旅游景区香妃墓、盘橐城、艾提尕清真寺、徕宁城、九龙泉等旅游景点。喀什盛产甜瓜、西瓜、葡萄、石榴、无花果、巴旦杏等瓜果,素有“歌舞之乡”和“瓜果之乡”的美誉。
吐鲁番市位于天山东部博格达山南麓,距乌鲁木齐184公里,是我国夏季最炎热的地方,所以就有了“埋沙煮蛋”、“石上烙饼”之说。吐鲁番还是我国最低的地方,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31米,横卧于盆地正中的火焰山是燥热的中心。置身于葡萄浓阴覆盖的街巷、庭院,到处可见蜂窝般的葡萄干晾房,随处都能买到、尝到甘甜美味的葡萄干,是闻名遐迩的葡萄城。市郊有火焰山、千佛洞、苏公塔、葡萄沟、交河故城、坎儿井、阿斯塔那古墓等美丽的景观和古迹。市内有博物馆,博物馆里面最值得一看的是新疆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巨蜥化石。
特克斯县地处伊犁河上游的特克斯河谷地,距乌鲁木齐850公里,始建于1936年。它以城市中心花园为太极“阴阳”两仪,按八卦方位向外辐射8条主街,每条主街长1000多米,每隔360米左右设一条连接8条主街的环路,由中心向外依次共设4条环路。一环8条街,二环16条街,三环32条街,四环64条街。街道按八卦方位形成六十四卦。整个县城形成路路相通、迷宫般的六十四卦街道布局,神奇的《易经》方位学说以有形方式再现于特克斯,是世界唯一建筑正规、保存完整的八卦城,以其独特的八卦城建布局荣膺世界吉尼斯之最。
鲁克沁镇位于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城西45公里,库木塔格沙漠的西部,适于种植葡萄、哈密瓜。鲁克沁也是著名的吐鲁番十二木卡姆艺术的发源地、吐鲁番郡王府遗址所在地。在清代曾一度成为吐鲁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鲁克沁镇曾是古丝绸之路上著名的柳中城所在地,它是—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著名古城。自古以来,柳中城曾以柳色掩映而闻名,以致有“绿柳城廓”之称。
惠远镇地处伊犁河北岸,距霍城县东南7公里,它分新旧二城,是清代伊犁将军府所在地,也是当时新疆的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旧城建于1871年,城高约5米,周长近6公里,雄伟而险峻。惠远老城建立后,清政府又在周边兴建了惠宁、熙春、绥定、宁远、瞻德、广汇、塔尔奇等八城,合称为伊犁九城。
吐峪沟麻扎村,位于吐峪沟大峡谷南沟谷,是新疆最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麻扎村的先民利用当地的黄黏土造房,经济实惠、冬暖夏涼,是目前国内保存完好的生土建筑群,堪称“中国第一土庄”。麻扎、佛窟、百年生土民居,构成吐峪沟麻扎村的文化景观。
为弘扬民族传统和中原文化,促进河南省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524号)等法规,经申报、评选得出,名单如下:
第一批
历史文化名镇
禹州市神垕镇,淅川县荆紫关镇。 第二批(2007年公布) 历史文化名镇
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新安县铁门镇,鹤壁市山城区石林乡,禹州市神垕镇,禹州市鸿畅镇,临颍县繁城回族镇,郏县广阔天地乡,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遂平县嵖岈山乡,光山县白雀园镇,光山县泼陂河镇,永城市芒山镇。 历史文化名村
孟津县朝阳镇卫坡村,卫辉市狮豹头乡小店河村,临颍县皇帝庙乡小商桥村,郏县堂街镇临沣寨,郏县李口乡张店村,罗山县铁铺乡何家冲村。
第三批(2008年公布) 历史文化名镇
郑州市巩义市康店镇,安阳市林州市任村镇,安阳市滑县道口镇,许昌市襄城县丁营乡,漯河市舞阳县北舞渡镇,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信阳市固始县陈集乡,商丘市永城市陈官庄乡,商丘市睢县后台乡。
历史文化名村
洛阳市嵩县田湖镇程村,鹤壁市山城区鹿楼乡大胡村,濮阳市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平顶山市郏县薛店镇下宫村,平顶山市郏县茨芭乡苏坟村,平顶山市郏县茨芭乡姑嫂寺村,平顶山市鲁山县仓头乡仓头村,信阳市固始县武庙乡锁口村。
第四批(2011年公布)
历史文化名镇
尉氏县洧川镇,滑县万古镇,桐柏县淮源镇,永城市李寨镇,商水县邓城镇,淮滨县张庄乡,济源市轵城镇
历史文化名村 内乡县乍曲乡吴垭村。
第五批(2012年公布)
历史文化名镇
登封市君召乡,灵宝市函谷关镇,南召县云阳镇,宁陵县张弓镇,光山县砖桥镇。 历史文化名村
汝阳县蔡店乡杜康村,汝阳县小店镇圣王台村,孟津县小浪底镇乔庄村,陕县西张村镇庙上村,渑池县段村乡赵沟村,义马市东区办事处石佛村,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项城市王明口镇袁寨村,济源市承留镇南姚村。 第六批(2014年公布)
历史文化名镇
登封市颍阳镇、荥阳市汜水镇、安阳县蒋村镇、林州市石板岩乡、禹州市浅井镇、禹州市花石镇、宝丰县大营镇、宝丰县商酒务镇、项城市秣陵镇、滑县瓦岗寨镇、邓州市汲滩镇、永城市城关镇、永城市太丘镇。
历史文化名村
山东历史文化名镇泗水泉林镇
泗水县泉林镇位于泗水县东部,据《泗水县志》记载,明代名流墨客的文章词赋中咏叹此地清泉遍布,密如树林,“泉林”之名也就此而来。泉林殷商为卞明国,春秋时期为鲁卞邑,秦汉以后设县于此。北魏郦道元誉泉林为“海岱名川”。康熙、乾隆帝多次驻跸,建行宫,立御碑,赋诗诵泉。泉林古迹众多,有泉林泉群、泉林寺遗址、赑屃碑、石舫、御桥、御桥、三皇姑庙、虎斗坡、千年银杏树、子在川上处、古卞桥(又称双月桥)、古卞城遗址、泉林行宫等。古卞桥、古卞城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重庆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传统街区)中,包括20个历史文化名镇,2个历史文化传统街区。分别是:
1、龚滩古镇(酉阳县)
位于酉阳县乌江与阿蓬江交汇处的乌江东岸,是一座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古镇。古镇有长约三公里的石板街、150余堵别具一格的封火墙、200多个古朴幽静的四合院、50多座形态各异的吊脚楼、独具地方特色,是国内保存完好且颇具规模的明清建筑群。2005年,因为修建乌江彭水电站,龚滩镇也全镇整体搬迁。一个崭新的龚滩古镇已经出现在人们面前。
2、龙潭古镇(酉阳县)
位于酉阳县东南部,距县城30公里。因镇上两个氽水潭,形似“龙眼”,常积水成潭故名“龙潭”。凭借龙潭河、酉水河之便,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集镇,古称“龙潭货、龚滩钱”。
3、涞滩古镇(合川区)
位于合川区东北28公里。其实应该叫涞滩古寨,古寨三面悬崖峭壁,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险要之势,清同治元年增修的瓮城为重庆唯一,城内保留有四个藏兵洞,具有关门打狗,瓮中捉鳖的御敌功效。清代建筑文昌宫保存完好,古戏楼外栏木刻浮雕令人叹为观止。古镇内400余间明清时期的小青瓦房高低错落,200余米的青石小巷古朴典雅,基本保持了明清时代的原始风貌,给人以返朴归真步入宁静山乡小镇之感。
4、双江古镇(潼南县)
位于潼南县西北10公里,距重庆市中区110公里,古镇以清代为特色的院落庭园星罗棋布,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落门坊柱壁多雕饰精美,四角飞檐高翘,院落深深,天井花园设计造型精美,四季花木繁茂,为典型的巴蜀古镇风韵。古镇有“禹王宫”、“清代民居”、“兴隆街大院”、“源泰和大院”、“邮政局大院(即杨尚昆、杨闇公旧居)”、“长滩四知堂”、“惠民宫”等规模大、颇具清代民居建筑风格的大型古民居20余座,被专家们誉为“难得的清代民居建筑群”,誉为清代一条街。
5、松溉古镇(永川区)
距永川城区约40公里,顺江而下到重庆市区有143公里。一品古镇,十里老街,百年风云,千载文脉,万里长江。古镇较好保留着26条蜿蜒曲折的古街道,全长约5000米。街道两旁古朴的明清建筑群体保存完好,有雄伟的雕楼,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古老的四合院,还有权力象征的古县衙和皇帝御批的罗家祠堂。
6、中山古镇(江津区)
位于江津区南部山区,距重庆市区125公里。古镇依河而建,很似江南水乡的风格,只是形成一条长三公里的狭窄老巷。两旁以清朝建筑为主,保存的非常完好,加上地面的青石板路,给人一种古老和谐的感觉。
7、宁厂古镇(巫溪县)
位于巫溪县。是我国早期制盐地之一。《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当虞夏之际,巫国以盐业兴”,距今约5000年之久。天然盐卤泉自镇北宝源山洞流出,从先秦盐业兴盛以来,宁厂古镇因盐设立监、州、县,明清时成为全国十大盐都之一。古镇座落在后溪河的深山峡谷之中,南北高山横亘,东西峡谷透穿,街道偏窄,依山傍水,三面板壁一面岩,古称“七里半边街”,镇上建筑古色古香,多数楼房系竹木结构,不少临河而建,下面斜立木桩,柱上支撑木楼,这些悬空的房屋,称之为“吊脚楼”,貌似东侧西歪,有倒塌之险,实则牢固耐用,无倾复之忧。后溪河从吊脚楼下穿过,把古镇一分为二,又有江南水乡之妙。
8、塘河古镇(江津区)位于江津区西南渝川结合地带,距江津65公里,重庆112公里。古街区占地2.8公顷,现存明清以来不同时代特征风格的古建筑15000多平方米。古镇街道依山而建,从河畔码头起呈阶梯状蜿蜒上扬。约长600米的主街连接着横街子、庙巷子两条小街,由三道寨门把持着。拾级而上沿街建筑多以青石为基、砖木为墙、奇檐斗拱、雕梁画柱、错落有致、美不胜收。作为渝、川、黔交通要冲和物资集散地,塘河一带很早就形成了舟马不绝,商贾如云的繁荣景象,沉淀着古镇深厚而灿烂的文明历史。
9、偏岩古镇(北碚区)
位于北碚区东北部,距北碚城区46公里,至重庆市中心87公里。古镇依山傍水而建,沿河筑堤,居民靠堤建屋。堤已古老,石缝里生长出数株黄桷,茎杆扭曲,枝繁叶茂,根须紧贴在堤岸的青石上伸展。屋已陈旧,却依然粉墙黑瓦。
10、路孔古镇(荣昌县)
位于荣昌县城城东13公里。路孔境内的濑溪河,是古代大足至荣昌、荣昌到泸州的主要交通运输通道,流至路孔镇白银石滩,航运受阻,货物必须在这里转船,才可继续航行。宋明时期,在这里就自然建成一些供行商休息、住宿和堆放货物的店铺叫水码头。在明代水码头基础上还形成了古朴的明清古街,古街依山而建,层层叠叠,木制结构的的店房紧紧相连,青石路蜿蜒而上,原始而古朴。路孔镇内还有各具特色的石质古桥7座,这些古桥,一般都修建于乾隆、嘉庆年前后,有些甚至始建于明代,又经清代多年补修,年代十分久远。
11、安居古镇(铜梁县)
位于铜梁县北部17公里,距重庆市区60公里。地处琼江、涪江交汇的南岸。古镇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重庆市北部重要的口岸城镇,自古便有“安居依山为城,负龙门,控铁马,仰接遂普,俯瞰巴渝,涪江历千里而入境。”安居古镇背依俊秀的山脉,北临平静而悠远的涪江、琼江,乌木溪穿镇而过,是古镇位于山与水构成的整体环境中。楼郭下船墙蚁聚,两江上渡舟往来,构成一幅天然画卷。
12、石蟆古镇(江津区)
位于江津区西部边陲、渝、川、黔三省(市)结合地,距江津区84公里,距重庆市区80公里。有建于元代现保存完好的老街1000余米,有始建于明正德5年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源宫,有刘伯承元帅泸县起义后避难的柿子园程宅,有江津唯一的石窟佛像即长江入渝第一佛“望江大佛”,还有望江古幕群、古挲陀国国王墓葬等,历史遗存及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13、丰盛古镇(巴南区)
位于巴南区东北部,距重庆市中心解放碑61公里。明末清初始建场镇,曾经是重庆府去南川、涪陵的重要驿站。古镇老街两侧均为2~3层全木质穿斗结构的店铺。铺后多为青砖黑瓦四合院,其檐额、堂额、门窗等,多饰以戏文故事、鱼虫鸟兽,具有典型的徽派风格,这一特点在重庆众多古镇中是不多见的。
14、白沙古镇(江津区)
位于江津区西部,城区人口近10万余人。是重庆市第一人口大镇。素有“天府名镇”、“川东文化重镇”之美称和“小香港”之盛誉。白沙坝历史上是与重庆沙坪坝、成都华西坝、北碚夏坝齐名合称为四川著名的文化四坝,是中国大后方四大文化区之一。古镇位于白沙城区的东部,北望长江,南倚山岭,留有众多清末民初的传统民居和部分寺庙及西洋风格的洋楼。青石路面蜿蜒曲折,小巷深处别有洞天。
15、后溪古镇(酉阳县)
位于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部,距县城90余公里,属土家族聚居区。后溪古镇风光绮丽,钟灵毓秀,碧绿的酉水从镇边流过,酉水两岸山峦奇秀,著名的三晤山倒映江中,颇有桂林山水的韵味。后溪历史上曾为水陆交通要道。陆上官道可经酉酬、麻旺到酉阳,水道经酉水下可入湖南洞庭湖,上可通湖北来凤县。后溪一带生产的桐油、生漆和其他农副产品从水路运出,又从湖南运回布匹,棉纱和百货等物品。由于水路交通方便,后溪成为酉水河较大的货物集散地,各地客商在这里建立宫庙、会馆,使后溪古镇的规模越来越大,一度街市繁荣,货物流畅。
16、洪安古镇(秀山县)
位于秀山县境东南,距县城47公里,是重庆、贵州、湖南三省市交界之地,有“渝东南门户”之称,是一脚踏三省的插花地,也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原型。清代名人章恺曾诗曰“蜀道有近时,春风几处分;吹来黔地雨,卷入楚天云”,描绘了“一脚踏三省”的地利之优。
17、竹园古镇(奉节县)
位于奉节县北岸的奉吾主干道,距县城70公里,是渝东地区通往湘、鄂、陕西经济走廊的交通枢纽。历史上各路商贸集聚该镇,是有名的边贸重镇。古石龙街道宽约4米,长250米。建设于清代的红木楼群分布在古石龙街的两侧。其建筑面积达三千多平方米。建筑设计独特,建设质量优良,风格朴雅大方。特别是几座依山势而建的四合院,呈梯级平台结构,悬臂式二层小楼。一个天井接一个天井,顺山势而上,远远看去,气势不凡。这些民居建筑的栏额及门窗上的木雕精工细作,体现了古代乡野匠人高超的智慧。
18、铁山古镇(大足区)
位于大足县西北边缘,原叫双河场,是大足、荣昌和四川安岳三县交汇地带,距县城27公里。大步廊檐是双河街上的特色建筑,而双河街是一条有200多年历史的古街,地势平坦,一条葫芦河从古街两边流过。
19、走马古镇(九龙坡区)
位于九龙坡区,处于巴渝中心地带。主城有286公交车直达。早在明代中叶便有驿站,自古以来便是商贾往返渝州、蜀都的必经之地。来往的行人把各种新鲜事也带到了走马古镇,不计其数的民间文化作品,故事也被创作出来,世代相传。走马古镇尚存的古驿道遗址、古街区、铁匠铺、老茶馆、明清建筑古戏楼和孙家大院,慈云寺遗址等。
20、庙宇古镇(巫山县)
位于巫山县。明清时期,庙宇镇叫坪龙坝。到清朝乾隆中后期,随着人口增多,商贸活跃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拓修了通往湖北建始县的骡马大道。而各省移民所建立的商业同业会和公所,形成了经济繁荣,兴建庙宇也蔚然成风。在近1华里的老街上,颇具规模的有万寿宫、帝主宫、泰山庙、禹王宫、财神 庙、观音阁等寺庙会馆。大小庙宇鳞次栉比,各种庙会名目繁多,烧香拜佛络绎不绝,呈现出浓郁的寺庙历史文化。由此,“庙宇”便替代了“坪龙坝”的称谓。现镇内保存有清代所建造的“观音阁”、禹王宫和陶家老屋,其建筑具有传统风貌,有重檐和单檐之分,均为砖木结构。清代晚期所建造的具有中西式结合建筑风格的天主教堂,在偏僻的山区更显别致。该教堂位于镇中心,是渝东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教堂。
21、湖广会馆及东水门街区(渝中区)
湖广会馆位于渝中区东水门正街4号,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扩建。会馆占地面积8561平方米,现有广东会馆、江南会馆、两湖会馆、江西会馆及四个戏楼,包括广东公所、齐安公所。会馆建筑浮雕镂雕十分精湛、栩栩如生,其题材主要为西游记、西厢记、封神榜和二十四孝等人物故事的图案,还有龙凤等各种动物图案及各种奇花异草等植物图案。整个古建筑群雕栏画栋,雕刻精美,是我国明清时期南方建筑艺术的代表,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会馆建筑群。
22、磁器口街区(沙坪坝区)
广府古镇是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河北省六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具有独特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如何处理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凸显自身的旅游特色, 已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旅游发展概述
我国的古镇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旅美画家陈逸飞先生的一幅《故乡的回忆》, 使得江南古镇周庄享誉海内外, 成功开创了江南水乡古镇的品牌, 成为中国古镇旅游发展的开拓者。通过有效的保护与积极利用, 周庄的品牌效应日渐凸显, 旅游获得了快速发展。在周庄的示范效应下, 江浙一带的古镇相继走上了“旅游兴镇”之路。随后在全国兴起了保护与发展古镇的旅游热潮, 四川、重庆、安徽、江西等地积极打造各自的品牌, 目前较为成功的有山西平遥古镇、云南丽江古镇和湖南凤凰古镇等三种旅游发展模式。
(一) 平遥古镇模式
平遥古镇是中国现存唯一完整的古代县城的原型, 也是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典范。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平遥古镇的发展模式为政府引导, 企业主营, 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为古镇旅游开发的实施主体, 同时古镇还采取了“新旧分离”的保护模式, 通过另辟新区, 降低古镇的人口容量, 减少对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的破坏。
(二) 丽江古镇模式
丽江古镇位于云南省丽江县, 它始建于宋末元初, 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因为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 并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 城市格局、街道布置、民居建筑极具特色, 而逐渐为游客所关注。1997年“申遗”的成功更使其名声大噪, 并迅速跻身古镇旅游开发的前列。
丽江古镇是走政府主导旅游开发的道路, 政府是丽江的保护者和开发者, 即政府投入巨资实施, 通过建章机制, 使积极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具体行动计划的实施包括建立机构、制定遗产保护资金管理机制和在核心区鼓励传统文化的开展。
(三) 凤凰古镇模式
凤凰作为湘楚苗地边陲重镇, 地处湖南省西部边缘, 是一个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的古镇。2001年12月, 被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与周庄、平遥、同里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镇。
凤凰古镇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历史人文资源、民俗文化资源, 发展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凤凰镇采用的是企业经营的模式, 把古镇的旅游经营权交给开发公司, 实施完全市场化的运作, 政府则通过法律条例宏观管理。
二、广府镇特色旅游资源分析
广府古镇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 总面积1.77平方公里。古镇历史悠久, 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明清以来一直是冀南豫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2007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其特色概述如下:
(一) 中国典型的府制城池空间格局
广府古镇作为传统的府县合一的传统城池, 主要空间格局是护城河、古城墙环绕下的古代方形城池格局。广府古城墙作为中国传统古城的军事防御设施, 其瓮城、角楼、马道、城门洞、千金闸、城门楼保存完好, 它是我国古城墙营造技术和布局的完美体现, 具有重要的建筑史学价值和美学欣赏价值。
城内与外界有四座城门相互沟通, 城墙外有护城河环绕, 城墙内是由东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为主要街道的传统方格路网城市。现在城区仍延续着“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小巷”的丁字街巷格局, 其中主要街道四条, 丁字相交, 通向城门。城内的街道不仅保留着明代以来的走向和尺度, 而且大部分街巷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见图1) 。
(二) 独特的双水环城体系
广府古城坐落在面积达4.6万亩的河北省三大洼淀之一的永年洼中央, 城东、南面临滏阳河。护城河 (见图2) 、滏阳河及周围的永年洼形成广府古镇广阔的生态背景。这种北方极为少见的地理特征, 与北方地区处于温带气候、半干旱地带形成了巨大反差, 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名镇的特色之处。
(三)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广府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为这块土地造就了许多名胜古迹, 有气势宏伟的古城墙和号称赵州桥“姊妹”桥的弘济桥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太极宗师杨露禅、武禹襄故居;另外城内还有武家大院、“太和堂”药店、状元府等十八处重要历史建筑。
(四) 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府古镇作为太极传承的重要圣地, 是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的发源地, 并从中衍生出吴式和孙式太极拳两大门派, 广府在太极发展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基于广府古镇在国内外太极拳界的影响, 永年县被命名为中国太极拳研究中心和中国太极拳之乡, 以永年命名的太极拳社在国内有百余家, 在国际上有三十多家。自1991年起, 古城已成功举办了多届“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节”, 太极拳正以广府古镇为基地, 走向世界, 造福全人类 (见图3) 。
(五) 旅游资源类型划分
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查阅的手段, 根据国家旅游局关于《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规范的要求, 广府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经过筛选整理, 分别归入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风情民众、文化艺术四大类 (见表1) 。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 省级的有4处, 市级的有2处, 其他保护建筑18处 (见表2) 。
三、古镇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SWOT分析)
在严格保护古镇现有历史文化遗存的前提下, 通过深入发掘广府古镇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特色, 根据当前旅游发展的特点, 采用SWOT综合分析法, 对广府古镇旅游开发的条件简要分析如下:
(一) 优势分析 (Strength)
1. 区位便利
广府古镇地处太行山东麓, 华北平原南部, 西依太行通达晋陕, 东达齐鲁, 是京南咽喉、战略要冲, 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是河南等中南地区通向北京的重要交通枢纽。
古镇交通区位优势显著, 位于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 距邯郸20公里, 距省会城市石家庄140公里, 距太原、郑州220公里, 临近京珠公路、青兰高速公路、京广铁路、107国道、309国道等, 对外联系四通八达, 交通便捷 (见图4、图5) 。
2. 资源丰厚
广府古镇作为邯郸地区明清两代广平府府城, 是华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镇, 历史文化底蕴浑厚, 同时也是中国北方唯一的旱地水城和世界文明的太极圣地, 拥有双水环古城、华北湿地和中华太极等特色旅游资源, 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条件与价值, 现已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独一无二的集古韵、水脉、太极魂于一体的古城、水城、太极城。它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生动实例, 阴阳互补共生理念的完美诠释,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光辉典范。
3. 风貌原真性保留, 街巷格局保存完好
广府古镇自近代开始衰落, 解放以后, 由于城镇功能格局的调整, 广府进一步退化为镇级别, 经济发展缓慢, 幸运地避开了大规模的建设, 传统的街巷格局保存基本完好。街道仍保持清末民国以来的走向和尺度, 呈疏密不一的方格网状。主要大街除东大街有所拓宽外, 丁字结构没有改变, 大部分街巷也都沿用原来的名称。传统民居为仿四合院院落布局形式, 呈现出典型的河北民居特点。
4. 生态资源丰富
沿城墙内侧分布的“四海”共有大小不一的七个水塘 (见图6) , 主要水塘均保存较好, 除了几个水塘变成了垃圾和污水倾倒的场所外, 大部分水塘仍维持现状。其中两个水塘水面较大, 其它还有三个水塘有水。水塘周边芦苇丛生, 水面荡漾, 与近旁的民居建筑相映成趣。
环城大堤和防护大堤及其中的各类湿地、农田组成的自然景观风貌带内有大型芦苇荡、荷花淀和众多鱼塘, 湿地景观风貌显著, 大堤上及洼地内的各类水利设施和水渠也是一道别致风景。同时, 环城湿地良好的生态条件为围绕自然生态的“水城”旅游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二) 劣势分析 (Weakness)
1. 古镇整体历史风貌的破坏
古镇内的街巷格局, 基本保留了明清古镇的道路结构和尺度。城内的重点文保单位也得到了及时有力的保护, 三山四海的特殊排水系统, 得以保留。但是由于建国以来的城市建设及土地的不合理配置, 导致很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破坏, 甚至消失, 使古镇风貌遭到破坏。
2. 传统民居破损严重, 居民自发性保护意识薄弱, 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
古镇内的住宅产权基本上都是私房。居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地进行维修, 翻盖, 造成了居住建筑形式和风格与原有风貌大不相同, 严重破坏了历史街区和传统民居的格局和风貌。政府缺乏有效的保护管理机制。同时, 市政设施不断地添加, 架空电线 (见图7) 等室外设施, 也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古镇的景观界面。
3. 旅游基础条件及服务水平较低
相关基础设施落后, 不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对外来旅游人口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低;古镇内部道路系统混乱, 人车混行, 缺少步行和游览线路;商业占道经营问题严重, 局部道路不通, 不能满足防火要求。整体环境卫生质量较差, 制约古镇的进一步保护与旅游发展。
4. 旅游产品开发单一
广府古镇具有深厚的文化资源与良好的自然资源, 但对于各类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充分利用不足, 旅游产品的开发规模小且品质不高。现状旅游产品多以观光型产品为主, 休闲度假品基本没有, 缺乏游客参与性、体验性的旅游项目, 致使游客在目的地的滞留时间会大幅缩短, 严重影响古镇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三) 机遇 (Opportunity)
1. 政策支持
随着2007年广府古镇被列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古镇的知名度也迅速提升, 各级领导高度关注, 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先后到广府视察, 都对广府文化旅游开发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在河北省“十二五”发展战略中, 已经将广府列入重点项目, 提出了把广府打造成为“中国北方第一村”的口号, 是河北省南部旅游战略支撑项目。邯郸市总体规划确定广府古镇为三大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 即永年广府历史文化风貌区, 成为优先重点发展的旅游区。广府古镇的太极文化作为邯郸市两个旅游集群增长点之一, 在整个邯郸大区域旅游保护及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 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成语典故”之乡, 赵国故都。广府的太极文化是邯郸十大文化脉系之一, 成为彰显邯郸地域文化的重要引擎。推广太极健身和文化作为邯郸文化产业发展的精品项目, 而广府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则是邯郸市旅游保护规划优先发展的项目之一。
广府古镇是杨氏、武氏太极拳的发祥地, 杨露禅, 武禹襄 (见图8、图9) 均诞生于此, 民间习武之风盛行, 被海内外称为“太极圣地”。弘扬“太极文化”是打造太极产业链, 打造邯郸市文化产业品牌, 完善邯郸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古镇的旅游已初显规模, 对外影响力逐步扩大
广府古镇旅游开发项目已经启动, 古镇内外的主要景点得到了修复和保护, 目前完成了古城墙的修复, 复建了城门楼和角楼, 初步开发了弘济桥公园。其它文物和遗址遗迹多数也已投资保护修复, 初步具备了批量接待游客的能力, 文化旅游产业优势凸显。国际太极拳名家论坛、中国邯郸永年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广府太极拳年会等大型会议活动的举办以及《广府太极传奇》等影视作品的拍摄使得广府对外影响力日益扩大。
(四) 挑战 (Threat)
1. 资金投入不足
广府的功能结构相对单一, 基本以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主, 没有形成自身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导致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长期以来全区的经济总量偏小, 综合竞争力较弱。古镇的历史风貌资源, 稀有的生态湿地系统以及独树一帜的太极文化, 由于投入资金的严重不足, 思想观念的误导以及自身旅游发展定位的模糊, 导致了旅游资源的闲置。旅游消费的经济拉动作用较弱, 没有充分地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效应, 因此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 特色文化与资源的继承和发展, 环境容量的制约
广府最具地域特色的资源是其源于清末的太极拳, 流传至今的太极文化将成为广府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的最大资源。大量的游客来广府参观, 学习太极拳, 人流量日益增多, 城内其他文物建筑, 历史遗存的保护难度将会加大, 同时人口的压力也必将对生态环境的容量、古镇的空间布局产生消极的影响。
四、广府旅游保护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广府古镇在今后的旅游发展中, 要增强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对古镇及周边的文化遗产实施强力管治。采取渐进更新方式有机疏解古镇功能, 降低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整治古镇环境,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 切实保护好城墙等重点文物, 以及古镇街巷格局及其历史环境。
与此同时, 制定相关的古镇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提高管理水平, 推行符合生态标准的行为体系;对破坏和违反古镇保护的建设开发行为予以法定的惩处, 将旅游开发对古镇的人为破坏降低到最小, 有效地保护古镇的传统风貌。
(二) 打造核心主题, 重视对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
平遥、丽江、凤凰、宏村等古镇都以其特有的文化特色作为古镇旅游发展的主题, 进行旅游资源的综合配置, 凸显出自身独有的地域文化。广府古镇也应紧紧围绕自身的特色文化和资源, 形成其旅游开发的核心主题。“古城”、“水城”、“太极城”是广府旅游资源的典型特点, 发展旅游业, 应紧紧抓住这一核心主题, 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湿地景观资源, 打好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的两张牌。
围绕主题文化, 加快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提升广府旅游的品味, 如:积极举办大型武术赛事, 在大力发展太极拳文化的基础上, 组织、培养一批高层次的太极文化理论研究队伍, 大力宣扬太极文化。真正将广府的太极文化推向国内乃至国际市场, 建成独具特色文化的旅游胜地。
(三) 加强休闲度假旅游资源的开发
中国旅游业在经历了二十多年以观光为目的的初级阶段后, 休闲度假式旅游已逐渐成为旅游消费的主流和国内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 人们的旅游方式已从“大众观光游”时代迈入“大众休闲游”时代, 从“走马观花”式旅游向“深度体验”式旅游转变。
广府古镇应加强对护城河及周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 有效利用护城河的开敞空间和永年洼大片湿地 (见图10) , 积极建设湿地旅游度假区和生态农业休闲区。同时, 加强生态旅游度假设施的建设, 通过自由垂钓、泛舟芦苇荡、生态湿地观光等方式, 融合古镇与水城的最佳因子, 寻求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
(四) 建立合理的居民参与机制, 塑造良好的保护开发模式
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让古镇居民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并从中受益, 提高古镇居民的乡土自豪感和自信心以及对古镇保护的认同感。充分调动居民保护古镇的积极性, 强化自我修缮保护的意识, 使古镇的意蕴和历史文脉真正延续下去。
五、结语
广府古镇的传统城池空间格局、湿地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迹以及重文习武的太极文化传统, 乡土气息浓郁的宗教信仰传统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未来旅游宝贵的资源优势, 对于广府古镇的旅游发展, 应该通过广府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业, 走一条依托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色开发旅游, 以旅游的收益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 再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旅游业规模的良性循环的路子。把广府打造成为华北平原传统古镇历史人文风貌和太极武术文化和谐共生的历史文化名镇。
参考文献
[1]周建明, 张高攀.旅游小城镇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2]张晓亮, 马玉洁, 厉新权.平遥古城旅游成功内因初探[J].商场现代化, 2008 (19) .
[3]唐跃军.丽江古城城市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4]许抄军, 刘沛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的模式探讨——以湘西凤凰古城为例[J].船山学刊, 2004.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03.
[6]邯郸广府古城总体规划[R].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0.
厚重的张謇文化底蕴,是常乐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今年5月,以东部张謇纪念馆、中部颐生酿造厂、西部官公岛休闲旅游度假区为主要依托的张謇文化产业园获“江苏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东部:张謇纪念馆文化游
张謇纪念馆位于常乐镇状元街东首,是一处纪念性的园林,占地40余亩。主体建筑由张公祠堂、史料展示馆组成。2010年,张謇纪念馆被上海世博局列入“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被新加坡列为“中国历史文化浸润项目”。2011年晋升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旅客20多万人次。
颇具民国建筑风格的史料展示馆内陈列了300多件珍贵文物和1000多幅图片,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展示了张謇一生的奋斗历程和伟大业绩,成为江苏省内内容最全、设施最好、功能最佳、档次最高的名人纪念馆。
常乐镇党委宣传委员童国华介绍说,张謇的许多思想在当时都是超越同时代人的,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张謇十分关注近代南通的公益性文化产业和文化艺术产业。他大力兴建博物苑、图书馆、公园、剧场、俱乐部、 体育场等公共设施,为南通公益性文化产业建设呕心沥血,成为二十世纪初期中国较早涉足文化产业的尝试者。同时,他还十分注重经营性和盈利性文化事业的发展,他对印刷出版、刺绣、戏剧等文化艺术尤为关心,以一个企业家自觉而敏锐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些文化事业的经营活动中去,对南通文化产业开发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如今,在张謇“以民为本”思想理念的熏陶和影响下,从常乐镇走出去的民营企业负责人纷纷回报家乡,他们积极参与到公益事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建设,捐资兴建养老院、幼儿园、小学、纪念馆等项目,涌现出了一批批张謇精神的实践者。
童国华说:“将张謇纪念馆文化游作为东部发展的主打品牌,就是希望人们在参观后了解张謇、认识张謇、读懂张謇,通过旅游产业推崇他的思想和精神,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张謇纪念馆二期工程即将启动,规划建设状元府、状元街、古戏台、国学馆、关帝庙等工程,使之成为张謇文化旅游景区的又一重要景点。
中部:颐生酿造厂工业游
1894年在“张氏老宅”,张謇创办了颐生酿造厂,厂址位于常乐镇西首,现为南通颐生酒业有限公司。
颐生酒聚百年老窖之精华,融中医中药之精髓,是名副其实的酒中珍品,闻名于世100多年。1906年,颐生茵陈酒在意大利米兰世界博览会获得金质奖章,这是当时中国获得的唯一的世界博览会金奖。同年,茵陈酒被送往意大利参加万国博览会。至1912年,开发的颐生酒品种达到8个之多,曾一度热销全国。1991年,颐生“人像酒”首次销往奥地利;1992年,茵陈酒系列销往日本、韩国、新加坡、荷兰、奥地利、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其国际影响越来越大。
为了更好地传承历史悠久的颐生酒文化,新一代颐生人规划在颐生酿造厂内建立一座颐生酒文化博物馆,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颐生的历史、颐生酒的酿造过程,体验制酒工艺与流程。
据了解,颐生酒文化博物馆规划分为六个区域。第一部分:创始人张謇,介绍颐生酒厂的由来;第二部分:百年沧桑,介绍颐生酿造厂的历史;第三部分:独特工艺,介绍颐生酒的制作工艺与流程;第四部分:世纪荣耀,介绍颐生在国内外获得的各项荣誉;第五部分:金奖品质,介绍颐生五大系列产品;第六部分:文化传承,介绍颐生酒的历史文化,包括广告文化、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以及颐生酒厂未来的发展规划。另外,酒文化博物馆还将专设品酒区域,供参观者品鉴。
目前,酒文化博物馆策划文案与设计图稿已完成对接,计划将于8月开始动工,对酿造厂的老建筑进行翻修。预计颐生酒文化博物馆将于明年5月开馆,与公众见面。
西部:官公岛休闲旅游生态游
官公岛,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为常乐镇的历史文化遗存。南临官公河,北临通启运河。岛内陆域面积约200亩,一条主桥联系岛内外。岛上为原生态植被,四面环水,水质清澈,环境优美。
官公岛休闲旅游度假区项目将官公岛划分为几大功能区,包括生态采摘区、休闲垂钓区、观光体验区等等。
官公岛旅游休闲区的规划建设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农业文化,实现了本地农业的增效,促进农民增收增产。2012年12月31日下午,海门首届官公岛冬季捕鱼节就在官公岛休闲度假区的官公河畔隆重举行。捕鱼节为人们充分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官公河渔猎文化、淳朴的民俗民风、原始的捕捞方式和壮观的捕鱼场面,气氛热烈。2013年3月22日,文化常乐系列活动之“常乐草莓节”吸引了不少游客,与村民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在草莓节上,大家不仅欣赏到了丰富多彩的歌舞表演,也踊跃参与到各种游戏当中,草莓节更是为草莓种植者提供了一次交流种植经验的平台。
官公岛休闲园区旨在打造成为南通地区“规模最大、档次最高、效益最好、环境最优、配套最全”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同时发挥好“四大功能”: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基地、农业旅游休闲的乐园、海门乃至南通农业农村形象展示的窗口。
官公岛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与张謇文化产业形成叠加优势,将成为常乐服务业特色发展的强大引擎。
今年是张謇先生诞辰160周年,常乐镇隆重举办了首届“张謇文化节”,至7月底结束,历时近两个月,围绕“弘扬张謇精神、争做张謇传人”主题,举办纪念张謇诞辰160周年学术研讨会、大家讲坛、海门张謇文化建设十年成果展、张謇出生地开放仪式暨颐生酒文化博物馆开工典礼、弘謇非遗作品联展、张謇文化旅游景区免费开放日活动、常乐小学“学謇、弘謇”特色校园文化展示、上海南通张謇会“追寻张謇创业思想”主题沙龙、苏北垦区移民后裔寻访张謇故里等一系列活动。“状元故里”这张最具影响力的特色名片,使常乐镇真正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文化旅游名镇。
以旅游文化产业为依托的张謇文化产业园不仅大大提升了常乐在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且促进了文化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有力推动了全镇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如今,“张謇故里一日游”已成为南通著名旅游品牌。常乐的“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发展硬支持”,旅游文化产业做出的贡献不容小觑。
【历史文化名镇规划】推荐阅读: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09-13
南通历史文化保护规划11-21
历史文化旅游规划纲要11-15
高一历史走近历史课件12-30
初二历史《伟大历史转折》说课稿10-16
历史文化名人09-18
从历史唯物主义到历史解释原则05-27
【历史导游词】 特色历史导游词06-05
历史与文化05-31
历史文化名城杭州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