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礼仪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孩子学礼仪(精选8篇)

孩子学礼仪 篇1

喜宴桌上,新郎新娘过来敬酒,5岁的小强竟脱口而出:“妈妈,新娘好丑。”当下,新娘的脸沉下来了,所有的人都很尴尬。

这种情形往往会造成家长的困扰,令家长感到难堪。那么,如何杜绝这类情况的发生,家长又能做些什么呢?

小孩见人不知问候

首先,在见面前,一定要先告诉小孩“待会儿会见到什么人”、“要如何称呼”,以及“该说什么”,让他有心理准备,甚至可先练习一下。见了面,要给小孩留时间,而不是大人忙着说话,突然间,发现小孩还没和对方打招呼,就急着催小孩,结果愈催愈糟。家长应该做的是鼓励他把先前练习过的说出来,如果真是害羞,一时怯场,让小孩点点头,笑一下也可以。

回家后,则要极力赞赏小孩今天所做的事。例如,“你今天和隔壁爷爷奶奶打招呼了,做得很好。”其实小孩都很精明,当他发现“嘴甜”可让大家都开心,又可得到奖赏时,他会很乐意去做这件事。

小孩在公共场所吵闹不休

要处理这个问题,事先预防是关键。外出前先告诉小孩,外出的目的是什么,让他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出门前,也要先跟小孩说好规则,确定他已经听明白,并问他是否能遵守。

到了外边,这些规则一定会被打破,但家长要耐心地提醒与纠正,直到小孩遵守。同时,家长也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例如,小孩在超市奔跑吵闹,屡劝无效时,可问他:“你是要安静下来,还是要离开?”如果小孩不听劝说,就冷静地带他回家,千万不要舍不得选好的物品。让小孩清楚明白,除非在公共场所表现得宜,否则不能再出门。下次出门前,可再和小孩谈一次,是否了解这些规则,能不能遵守;如果不能,就把小孩托给其他朋友,大家按需要轮流外出购物,这样也能让小孩学会自我控制。

还有一些小技巧。例如,别在吃饭前或午睡时间带小孩出门,因为那会让他们更兴奋,难以控制,小孩吃饱睡足了,大人也比较轻松。

如何带小孩去餐厅

带小孩出去吃饭或聚餐,也得做“预防”工作。出去前,先跟小孩说明状况,像是到餐厅不能大声喧哗等。

就餐前,可先为小孩准备小点心,或带他们四处走走,缩短呆坐在高椅子上的时间,看看餐厅周围的摆设或环境,让小孩有点乐趣。用餐时,别一口气就把小孩喂饱,而是和大人进食的速度差不多,否则小孩一饱就精力充沛,很难再得住。

在这过程中,还可从小孩的“百宝袋”里掏出好玩的东西吸引他。像是拿出绘本童书,让小孩一页一页地翻。绘本比其他玩具更适合带到餐厅,因为它不容易掉落一地。也可拿出家里的相本,小孩喜欢看自己的照片,还可以问他:“这是在哪里拍的?”“那天做了什么事?”让小孩沉浸在愉快的回忆情绪中。

大人讲话,小孩插嘴

如果碰到这种情况,要先心平气和地告诉小孩:“打断别人的谈话是没有礼貌的行为。”但也要谨守原则,千万别在小孩插嘴时回应他的要求,否则他会不断重覆这可得逞的行为,尽管你已说了上百遍:“这是不礼貌的。”但在谈话告一段落后,要主动问小孩:“你想做什么,我现在可以来帮你。”让小孩明白,这时候才能听他说话,满足他的需要。教小孩说礼貌用语

所有的幼儿教育专家都认为,要小孩养成这个好习惯,爸爸妈妈得以身做则。如果小孩常听到爸爸妈妈用“请”字与人沟通,自然而然会明白它该怎么使用。日本少儿生活研究所所长石井哲夫在《如何培育第一个小孩》一书中提醒爸爸妈妈,如果希望小孩有个良好的交流习惯,就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说“请”、“谢谢”、“对不起”,因为这都是保持人际关系的良好基础。

如果小孩口出恶言

“你是猪,你白痴”,“叔叔,你的嘴巴好臭”,“妈妈,这个新娘好丑”。当这些话冷不防从小孩的嘴巴出现时,爸爸妈妈窘得想钻进地洞里。

其实,小孩所说的话通常不代表他想要故意侮辱或伤害别人。但要避免出丑,家长要做的是持续教导适当的行为。因为,当小孩再大一点时,需要学的不再只是“请”和“谢谢”,而是以正确的态度处理和成人的关系。

比如说,小孩在婚宴上当着新娘面说她很丑,妈妈可在事后告诉小孩,不一定要当场、马上把所有的感觉讲出来,如果只想说给妈妈听,附在耳边说就好。

也要教小孩将心比心,体会别人的感受与反应,可问小孩:“如果别人也这么说你,你会不会很难过?如果会,就不要这么说。”也要提醒小孩,常常说这种话会得罪人,没有人喜欢跟他做朋友。和小孩讨论他的情绪感觉,建议他使用其他文雅有礼的语句,会比纯粹的斥责更有效。

学会赞美

网络上曾有个笑话,一个每天要骑脚踏车送小孩上课的妈妈,有一次为了小孩的一句话兴奋不已。原来,是小孩在上学途中,附在她耳边说:“妈妈,你内向贤淑。”过了好多天,她才搞清楚,原来是小孩发音不清楚,把“逆向行驶”说成“内向贤淑”,但已经让妈妈高兴好几天。的确,小孩的赞美,常常会在最恰当的时刻发挥最好的效果。幼教专家建议,教小孩从小学会赞美,不只是赞美别人,更重要的是,培养他关怀、安慰人的能力。当然,家长的身教还是最重要的,如果爸爸妈妈常常赞美他人,小孩的嘴巴也比较甜;如果家长严苛批评,小孩也难说出好话。

孩子学礼仪 篇2

一、创设良好的礼仪环境和氛围

环境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我们做好大环境的布置, 走廊的墙面上贴满了有关礼仪方面的儿歌、小故事和班级礼仪小明星的照片, 提醒幼儿注意自己的仪表、举止及生活中如何养成好习惯。比如, 怎样走、站、坐, 怎样打电话, 怎样参与他人的活动, 怎样分享玩具、食物等等。提醒幼儿一言一行要符合礼仪规范;让幼儿在环境的影响下, 潜移默化的自觉遵守礼仪规范;在班级的图书角中我们放入了幼儿学习礼仪方面的图书、图片等资料。音乐角中投放了有关礼仪的歌曲, 使幼儿在欣赏故事、诗歌、音乐及自己和同伴的歌表演的同时, 学会和巩固各种礼仪知识。

二、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礼仪教育

幼儿礼仪包括生活礼仪、节日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交往礼仪、家庭礼仪等各个方面。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 应渗透在一日活动的各环节中。比如, 早晨的晨间礼仪接待, 每天请两名幼儿站在班级门口, 披着彩带, 站直、微笑地迎接家长和小朋友, 并且互相问好。每个周一举行升国旗仪式, 教幼儿站好, 眼睛看着国旗行注目礼, 并且高唱国歌, 这样培养了幼儿爱祖国的情感。吃饭时可以学习进餐礼仪, 要求进餐时不说话, 安静进餐, 不挑食。礼仪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幼儿学习起来也更容易一些, 更有兴趣一些。

三、在孩子们喜欢的各种游戏活动中融入礼仪内容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 在游戏中融入礼仪教育的内容, 幼儿更加喜闻乐见。如音乐游戏《好朋友》和《拉拉勾》使幼儿懂得了要互相帮助, 团结合作;歌表演《好娃娃》《让座》《小娃娃跌倒了》等培养了幼儿尊敬老人爱护小弟弟小妹妹的情感;角色游戏《三只蝴蝶》让幼儿懂得了好朋友之间要不离不弃。通过各种游戏活动, 幼儿轻松地明白了很多道理。

四、结合节日对幼儿进行的节日礼仪教育

节日教育是幼儿园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通过各种不同的节日, 让幼儿学习节日礼仪。比如, 教师节时, 幼儿亲手为老师制作小花送给老师, 并对老师说一句祝福的话, 让幼儿对老师的节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国庆节时, 幼儿亲手制作国旗, 加深了幼儿爱祖国、爱国旗的情感;重阳节, 教育幼儿回家对爷爷奶奶送上节日的祝福, 开展我为爷爷奶奶做件事的活动, 幼儿有的回家给爷爷奶奶捶背锤腿, 有的扫地擦桌子, 有的唱歌表演节目, 让爷爷奶奶高兴。通过这些活动, 幼儿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各个节日的含义。

五、创设情境巩固教育成果

由于幼儿年龄特点的原因, 造成理解能力差。如果只凭简单的说教, 孩子有时很难理解, 很难明白。我们就把礼仪活动融入到情境教育中, 把礼仪儿歌编成小故事, 让幼儿表演;每天做早操做的是礼仪操, 让幼儿边做边说礼仪儿歌;每天轮流安排小值日生为他人服务, 学习做客, 做小主人, 递接物品等, 让幼儿进行情境表演, 增加幼儿的兴趣。

六、家园携手共同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

我国古人就提倡“教子以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是孩子的榜样。我们通过家园之窗进行宣传, 并且召开家长会, 告诉家长我们实施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教给家长如何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 为孩子做好榜样。比如, 看见公共场所的垃圾时要和幼儿一起捡起来扔到垃圾箱里去, 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等。家长要善于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 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

家园携手学礼仪 篇3

场景一:

幼儿园门口,哲哲吃完手里的蛋糕,随手把包装纸扔在地上,妈妈看到没有吭声,两人继续往前走。

场景二:

公园里,几个小朋友正在玩耍,亮亮叫起来:“奶奶,我要尿尿。”奶奶手一指树下:“就在这里尿吧。”亮亮说:“老师说过不能随地大小便,我要上厕所。”奶奶说:“厕所太远,就在这里尿。”一边说一边把亮亮的裤子脱下来了。

场景三:

餐厅里,几个成人围着餐桌一边吃喝一边高谈阔论,几个孩子在旁边追逐打闹。家长偶尔看一眼说一声:“别摔倒了。”对旁边顾客不满的眼神视而不见。

……

很多孩子在幼儿园有礼貌、懂礼仪,是个“乖孩子”,可是离开幼儿园就变了一个样,像个“双面人”;还有的孩子需要不断提醒,才能遵守礼仪规范,没有养成好的习惯。究其原因,是幼儿园礼仪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脱节,家园互动不够,家长往往不太关注幼儿园的礼仪教育宣传内容,在家庭中也很少与幼儿园配合。

就教育而言,幼儿园教育在幼儿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学前期幼儿的可塑性极强,能够敏锐地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因而也是了解社会、学习各种行为规则的理想时期,更是礼仪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在幼儿时期,幼儿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这时开始进行礼仪启蒙教育,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和整个人生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对幼儿的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幼儿园目前推行的礼仪教育对于孩子的“成人”非常重要。同时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里,受到最初的、往往也是最有影响的启蒙教育。他们在家庭中生活和活动,经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形成各种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家庭礼仪教育对幼儿园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配合作用。

那怎样更好地发挥家庭的作用,家园携手进行礼仪教育呢?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沟通理解,取得支持

在课题研究开始之初,我们就在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和班级家长会上介绍课题研究的意义,我们将要采取的方法等,传播教育理念,提高家长对礼仪教育的重视。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爱护甚至溺爱,不少孩子在社会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别人,显得智力有余而教养不足,也有些孩子因为不擅于社交,孤独无伴,形成任性、内向、偏执。很多家长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苦于没有好的方法,没有老师的指导,无从下手。现在幼儿园牵头引领开展礼仪教育,自然得到了家长的支持。

二、交流互助,资源共享

我们利用家长QQ群,经常上传一些介绍国内外幼儿礼仪教育现状的文章。如韩国的幼儿园内设有专门的礼仪室,对幼儿进行行为规范培养;新加坡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在幼儿园开设“好公民”课程;美国强调社交技艺和常规礼节,尤其注重培养孩子公共场合的文明礼貌;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等等。这些文章使家长开阔了眼界,认识到礼仪是现代人必备的修养。

幼儿园每开展一项礼仪教育活动,老师都及时在QQ群里上传活动资料,如礼仪儿歌、歌曲、礼仪要求规范等等,方便家长在家巩固。有的家长收集到一些好的礼仪教材,也积极提供给老师,建言献策。

三、家园结合,教育连贯

在幼儿园进行礼仪教育时,如果在家庭没有以同样的礼仪规范来要求幼儿,那就会出现教育断层。而这样的断层,一是对幼儿园的教育不能及时巩固,二是家长本身的礼仪习惯不当的话,则大大影响了幼儿园的教育,有可能使幼儿出现反复现象。另外,幼儿在家庭中的时间要多于幼儿园时间,由于父母与幼儿的亲情关系的影响,他们往往对来自家庭中的教育因素的影响接受得更快一些、更多一些。所以要培养幼儿的礼仪,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使礼仪教育连贯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我们指导家庭配合幼儿园进行礼仪教育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父母树榜样。

“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孩子既可以从父母身上学到优点,又可学到缺点。为人父母者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必须从自己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作为家长应该切实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认真负责地扮演好孩子人生道路的引路人的角色,努力践行规范的文明礼仪,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从而自然地接受影响、教育,自觉地付诸实践。

2.行为抓规范。

俗话说:“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家长应该有意识到在各种场合下,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比如学会正确使用文明用语,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培养感恩的心,懂得回报等等。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从低到高、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作为家长应该遵循孩子生理心理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以日常生活规范的教学与落实为基础,从最基本的抓起,逐步提高完善。

3.家庭造氛围。

“生活环境,是孩子品德最好的教师。”对儿童最深刻的教育,言语不如行动;对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遗传不如环境。“长期处于愉快心理环境下的孩子,往往表现为精神振奋,性格豁达,活泼乐观,充满自信。”许多家教成功的父母都十分留心在每日的生活中,在欢愉的气氛中对孩子进行启蒙。作为家长,应该努力建立一个充满理解、信任和亲情的幸福家庭,这正是孕育良好礼仪素养的摇篮。

4.习惯重练习。

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重复和练习是习惯形成的关键。无论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还是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都是靠重复和练习而形成的。要使文明用语普及,唯一的办法是在明确意义的情况下反复练习,使之习惯化。良好的文明习惯和道德习惯,我们提倡重复和练习养成。”作为家长,必须向孩子提供良好习惯的训练,不时地对孩子进行有意识的礼仪重复练习。

为配合幼儿园礼仪教育,家庭礼仪教育应立足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从最基本的社会交往方式出发,从小处着手,再着眼大处,为幼儿的健康人格奠定良好基础,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开一个好头。

四、家长资源,参与教育

现在家长的手机都有照相功能,班级里都有“班班通”,我们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在班级开展“礼仪新闻播报会”活动。发动家长在带幼儿外出、乘车、参加各种活动时,把幼儿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和看到的不文明行为拍摄下来,由幼儿轮流担任“礼仪小主播”在每天早晨向大家播报,孩子们评论照片里的行为是否文明。因为是身边事,自己又是主角,“礼仪新闻播报会”受到了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评论的过程中我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有不同意见时就分组进行辩论赛,提高了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我们还发动“家长助教”为孩子们上“礼仪课”,讲“礼仪故事”。由于是爸爸妈妈当老师,孩子们学得格外认真。家长们参与其中,在备课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己的礼仪修养。很多家长说:“自己当老师教孩子们礼仪知识,在生活中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做榜样。”

五、相互了解,共同进步

在礼仪教育进行一段时间后,我们开展了“礼仪成果展示”活动,把家长请到幼儿园,观摩幼儿在园礼仪,使家长们看到礼仪教育的实效。在幼儿园的走廊布置“礼仪墙”,张贴礼仪儿歌、童谣和礼仪规范的图片。家长接送孩子时就能一边看图片一边念儿歌,了解礼仪教育内容和孩子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家访、约谈等形式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活动与表现,掌握幼儿在家庭中的礼仪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同时宣传幼儿园的教育主张和对幼儿礼仪教育的要求,促使家长能够按照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使幼儿的礼仪不断得到提升。

孩子春节餐桌礼仪 篇4

取菜时要注意:

1、尽量取自己面前的,不要“飞象过河”;

2、不要尽挑自己喜欢的吃,记住留点给别人吃;

3、看准哪块就夹哪块,不要翻来覆去地挑挑拣拣。

取带汤汁的菜肴:

要小心夹,这时父母可以拿碗帮忙接一下,以免滴滴答答的汤汁溅脏了自己或者别人的衣服,人家会说你是不讲卫生的孩子的。

对于宝宝,尽量能用小勺盛,或者筷子和小勺配合起来使用,可以减少食物滴得到处都是。

离开餐桌要打招呼:

1、轻轻放下餐具;

2、要有礼貌地向还没吃完的人说:“请大家慢用”;

如何培养孩子的礼仪 篇5

如何培养孩子的礼仪?

电视上播放过,有的父母送孩子去学礼仪,穿着汉服,给父母行大礼;让孩子学孝心,端着洗脚盆给父母搓脚。这行表演做秀,也许会让孩子对礼仪有所认识,但是,走过场以后,还会在孩子的内心留下多少?

有的父母,给孩子讲过《孔融分梨》的故事,与小朋友要互相谦让;书本上的说教,也讲了很多,而孩子只记住了故事,却依然不会在生活中应用。

孩子的学习,需要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尤其父母自己去践行,给孩子直接地示范。

过马路,遇到红灯,父母主动在路边停下来,孩子自然就会学会过马路的礼仪;如果父母看看路上车不多,就闯红灯过马路,那么,孩子很难养成过马路的礼仪。

父母从来不排队,无论在超市付款、在地铁候车、还是在肯德基点餐,都是能挤则挤,那么,孩子自然也不会排队。

孩子看过书上、电视上的许多礼仪知识,父母也陪伴着孩子一起看过、讲过,但是,如果不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这些都只是美好的“故事”,与真正的教育无关。

如果父母自己不在意于礼仪,那么孩子也很难成为有教养的人。

因为孩子的家庭礼仪,一般在3岁前养成;孩子的社会礼仪,一般在6岁前养成;而这个阶段,孩子的礼仪,主要来自向父母的学习。

等到上小学,父母原本认为学校可以教好孩子,而实际上,这个年龄,孩子的礼仪习惯基本定型,改变起来,已很困难。

礼仪对孩子人生重要吗?

这不容置疑,彬彬有礼的孩子,会更有人缘。

礼仪好的孩子,让相处的人,感到有安全感,感到受尊重,所以容易被人接纳;同时,孩子的涵养,也受到他人的尊重。因此,礼仪好的孩子,往往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

礼仪差的孩子,往往觉察不到自己“缺乏涵养”,但很敏感地意识到别人不友好的态度,误以为别人存在偏见,看不起他,于是人际关系变糟。

有的孩子长大后,与朋友一起吃饭,每道菜上来,都不顾别人,总是抢着吃;这或许只是他小时候养成的习惯,而不是刻意去抢,但这会招来讨厌,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在孩子的未来,人际关系,越来越重要,网络生活方式,把大家都链接在一起;社会关系好的,将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许多西方的国家,都注重孩子从小的礼仪培养,认为这是把孩子培养成贵族、拥有美好人生的基础。

同样,我们除了注重孩子的智力培养,也应同样关注于孩子的礼仪修养,让他拥有智慧而又有涵养的人生。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懂礼仪 篇6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知礼节,懂礼仪。那么怎样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呢?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探亲访友,还是在家中款待亲朋好友,这都是让孩子学习礼仪,提高交往能力的好机会。

让孩子学会待客之礼

待客在等待客人拜访前,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

告诉孩子见了客人应面带微笑,起立主动问好。对客人的提问,必须认真回答。要孩子以小主人的身份热情招待客人,为客人端茶送水。在父母与客人交谈时,不要随便抵嘴、吵闹。不对客人评头论足,不讨要礼物等。客人临走时,也要孩子送至家门口,说:“再见,下次再来!”等礼貌用语。

当然,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孩子学习社交礼仪的最好榜样。因此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好的影响。平时,父母就应创造机会让孩子多实践,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人际交注活动。对孩子的礼貌行为及时肯定赞扬,让孩子体验到礼貌行为带来的愉悦,以利于巩固,重复这种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另外,值得父母注意的是:当着客人的面,千万不可责怪孩子,这会让客人难堪,孩子恼怒。不要当着客人和孩子的面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作比较,这样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探亲访友中让孩子学礼仪

做客父母可在去做客的路上,以交谈的方式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这常常是十分有效的,因为这时父母说的话,孩子听得进,记得牢。

父母应告诉孩子要去哪里,怎样称呼主人,并介绍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与孩子自己的关系。鼓励和启发孩子想出一些新年祝词,向主人致以节日的问候。当主人端上糖果糕点、茶水时,应先道谢。然后用双手去接。告诉孩子不要随便玩弄主人家的摆设和物品,更不能任意开柜子门、冰箱等。考虑到主人可能会留客吃饭,父母也应提前对孩子进行餐桌礼仪教育,让孩子吃出“文雅”来,要小口进食,闭起嘴咀嚼,不要发出声响来。挟菜、舀汤时动作要轻,不要光挟自己爱吃的菜,也不要对菜的味道评头论足。提醒孩子临走时应向主人道谢,说“再见”。

儿童礼仪教育过程:

3-4岁:让孩子学习礼貌用语。如教会孩子说“你好”、“再见”、“请”、“谢谢”,会握手。

4-5岁:让孩子学习使用“对不起”,吃饭时会请别人夹菜,会用手帕,不在嘴里塞满食物时讲话。

5-6岁:让孩子学习在公共场合举止得体,不旁若无人大声叫嚷,使用礼貌用语,守

时和仪表整洁,学会做客和接待客人,尊重老人,愿意帮助残疾人。

纠正孩子不良礼仪行为的方法:

温和惩罚法: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明确表示责备或不赞成,注视孩子的眼睛,说清不对在哪里,为什么不对。

自然惩罚法:以不危险为前提,让孩子在实施不良行为的过程中遭到自然的惩罚。

暂时隔离法:在孩子因不良行为产生快乐时,让孩子到一个单调乏味的地方,时间以1分钟为原则,使其从快乐状态转为不快乐。

权利剥夺法:暂时剥夺其权利对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有作用。如对于孩子嚼口香糖后乱粘的行为,剥夺其一星期吃口香糖的权利。

我们的社会文明程度还有待提高,孩子眼中看到的还不是一个人人彬彬有礼、礼让谦和的世界,一些家长平时也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教育方式,孩子回到家庭这个小环境,在百般宠爱下,所有坏习惯都会故态复萌。所以,社会、家庭和教育单位配合,为孩子创造一个能不断运用和巩固良好礼仪的环境,才能使其内化为孩子持久行为的最佳方式。

孩子学礼仪 篇7

关键词:宋代蒙学,礼仪教育,现代特征

一、蒙学阶段的历史渊源及内涵

我国蒙学教育起源很早, 殷商时代就已有了为贵胄子弟开设的小学。春秋战国时期, 民间逐步出现了针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场所。西汉初, 蒙学机构及教育内容体系已经初步成熟。经过六朝、隋唐发展, 直至宋代, 蒙学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达到了细致化、正规化、制度化的程度。明清时期, 蒙学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学界关于蒙学的争论久已有之, 首先是关于蒙学的来源问题。此问题上学者们基本有两种解释, 一些学者认为蒙学或蒙养之学取之于《易经》中的“蒙以养正, 圣功也”之说;另有学者认为蒙学取之于《易经·序卦》中的“蒙者、蒙止, 物之稚也”。其次, 争论的另一焦点还在于蒙学的概念。第一种主张是将蒙学看作是一种教育机构, 类似于现在的小学, 如《辞海》;第二种主张是将蒙学看作一个特定层次的教育, 即包括所有以儿童为教育对象的教育。在本文中, 我们把蒙学看作是一个特定层次的教育, 特指对儿童的启蒙教育, 年龄大致相当于现代小学阶段, 但比一般小学教育含义更广泛。

二、现代社会复兴传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 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但是, 当前青少年在礼仪素养方面, 却普遍存在着缺失。这种缺失主要表现在学生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是青少年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 没有得到足够的示范与指导。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 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 在中小学这一礼仪修养养成的重要阶段, 学校没有对礼仪教育给予足够重视, 使得礼仪教育流于表面;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家庭教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产生的积极影响有限, 尚未形成良好的礼仪教育模式。

儒家思想体系中所倡导的“礼”作为中国封建王权社会所提倡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 尽管它是由统治阶级所订立的思想和行为准绳。以“礼”为教育核心的传统礼仪教育, 尤其是宋代的礼仪教育, 在传承传统道德素质与行为修养方面, 产生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经验和方法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普遍性, 不仅于古代行之有效, 今天仍有相当的实践价值。

三、宋代传统礼仪教育的概况

自周礼建立和儒家学说正统地位的确立开始, 历代的教育体系便大都是以巩固封建王权统治为目的, 以灌输统治阶级的封建道德思想为根本内容。因此, 礼仪教育被置于了不可替代的位置。特别是在宋代, 传统礼仪教育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宋代理学的兴起, 为宋“礼”思想的自我完善和广泛推行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 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也发生了转折。宋代理学家一方面发展了“天道有常”的唯心主义思想, 另一方面则孜孜不倦地鼓吹“三纲五常”, 以推行王权的牧民思想为己任。理学家提出形而上的天理观, 将道德价值的终极追求视为人性的永恒目标, 以伦理纲常教育为政治之本, 并设计了相对系统的教化方法。因而, 宋代的理学大家, 大多又是著名的教育家。

宋代教育家们普遍认为, 蒙学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养正于蒙”, 以“养正”作为传统蒙学教育目标和宗旨, 就是要培养“上天”所谓的正人君子。所以, 蒙学阶段的礼仪教育便是以伦理纲常教育为主, 而伦理纲常教育又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核心, 强调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体悟和践履。

四、传统礼仪教育的现代特征

纵观宋代许多著名的教育学家, 他们所秉承的教育理念, 以及亲历亲为付出了许多心血而获得的教育实践, 对后世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乃至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有序传承, 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们所进行的教育实践和取得的成功经验, 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礼仪教育体系和内容的改革, 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 适当的年龄开展礼仪教育

宋代理学家、教育家张载, 主张抓住儿童记忆力强、人格处于塑造期的特点, 用正确的方法给儿童施以恰当的教育, 从小培养其优良品格。他明确提出, “勿谓小儿无记性, 所历事皆不能忘。故善养子者, 当其婴孩, 鞠之使得所养, 令其和气, 乃至长而性美。”儿童教育必须前后一致, 善始善终, “好恶有常”, 在儿童幼小时期就开始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习惯。

幼时的儿童宛如一张白纸, 很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因而必须先入为主, 及早教育。在儿童的思想和行为尚未形成固有形式时, 教之正确的伦理纲常, 从日常行为入手, 培养儿童较好的伦理思想和行为模式, 使之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得到重复和完善, 最终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举止习惯。

(二) 礼仪教育的生活化、日常化

朱熹认为对儿童的道德教育要从小事抓起, 并且要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小学·序》载, 要“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长大后则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教育强调通过洒扫应对之类的小事小节来培养做事认真、听话和举止恭谨、动静有常的良好习惯, 同时培养基本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和孝悌、诚实守信等良好品德。

礼仪教育生活化、日常化, 其目的在于形成习惯。现代心理学上认为, 习惯是完成某种自动化的动作的需要或倾向, 它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定型化的活动方式。人的习惯的养成是某种行为重复进行, 使刺激物与人的大脑建立固定暂时神经联系, 建立起动力定型, 其实是一种条件反射。只要出现相同的刺激, 个体就会出现相同的反应。通过恰当适时的行为规范教育所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将使幼儿对生活情境建立一系列非常固定的行为模式, 为成功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重视儿童的兴趣

蒙学阶段的儿童活泼好动, 宋代教育家已经注意到儿童的这个特点。程颐曾说:“教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二程还认为, 道德观念的形成离不开受教育者的主动探索领会。因此, 他们非常重视受教育者主动性的发挥和积极性的提高, 将启发诱导作为礼仪教育的重要方法。

宋代教育者注重调动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主动思考。枯燥的说教和灌输往往得不到儿童的认可和共鸣, 更有可能会引起儿童的抵触心理, 使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改革礼仪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激发儿童学习礼仪的兴趣, 才能够充分地调动儿童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热情地参与其中。学习由主动变被动, 其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四) 注重教材编写

试谈音乐欣赏中的审美教育

马莉1王静2陈新刚3

(咸阳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摘要】现在中国主要还是实行的是应试教育, 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还相当缺乏, 特别是各种审美教育更是少之又少。本文主要探讨的是音乐欣赏中的审美价值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观、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音乐欣赏中的审美教育在现代教育中, 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因为音乐欣赏中的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向上而且高雅的审美观, 让他们拥有感受和体验美的修养、更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并能最终成为一名高品位, 高水平的音乐欣赏者。

【关键词】音乐欣赏;审美教育;音乐审美观;审美情趣;审美价值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1]。说的是人天生就喜欢美的事物。在听觉上也是这样, 人们总是本能的趋向于美的声音。音乐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 能净化心灵, 美化品格, 启迪智慧等等。

音乐欣赏活动是最为普遍的一种音乐审美实践活动。对于一个现代文明社会中的普通人来说, 他或许从未参加过任何的音乐创造活动, 甚至未尝试过音乐的演奏或演唱, 但他无论如何也不能否认有过欣赏音乐的经历。音乐欣赏是人们接触音乐艺术的基本方式, 聆听、感受音乐的美, 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音乐欣赏中的审美教育却很少被人门关注, 以至于很多人的欣赏能力有限, 欣赏水平低。本文主要研究音乐欣赏中的审美价值, 如何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以及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最终提高音乐欣赏中的审美能力。

音乐艺术的美, 是通过客观的音响手段, 在时间的流动过程中被欣赏者所感知的。它既具有一切艺术的审美的共性, 又有其独特的审美个性[2]。所谓审美, 它是指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 在心理和生理上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感知。体验和创造的一种主体实践活动过程, 它是在审美者的主观因素作用下, 通过特殊的音响感知, 心灵的体验和自由理性创造的三个关联环节来达到审美目的。一个音乐欣赏者怎样才能更好的接受音乐中的审美教育呢?

一、音乐欣赏的审美价值

音乐的审美价值往往与其他价值混合在一起[4]。例如, 音乐艺术表现中, 包含了审美价值与真善价值混合, 而且音乐具有其他很多价值:保存生命的健康价值, 塑造人格的道德价值, 开发人类才能的智力价值等等。

吕本中编纂《童蒙训》一书, 汇集宋代名人的言行, 选择名人言行来启迪儿童对传统道德的认知和接纳, 内容较为生动形象, 避免了一般伦理说教单调死板, 晦涩难懂的弊病, 针对儿童的天性, 起到了很好的吸引作用, 能够对儿童形成非常强烈的影响。朱熹的《童蒙须知》基本上没有任何的大道理, 是一部着眼于日常生活琐事的伦理道德教材。该书分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文字及其杂细事宜为各章各节, 通过十分具体细致的行为要求, 教育孩童“谨守分寸”。

教材是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载体, 是教育儿童的直接途径。教材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质量的好坏。蒙学教材的编写, 一方面要注重迎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特点, 避免理论性和灌输性的说教, 注重教材的可读性和形象性;另一方面, 要绕开空洞晦涩的陈述和指导, 落到实处, 体现到日常生活的具体事宜。如此, 教材才能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兴趣, 吸引儿童的注意, 激发儿童主动吸收的热情和动力。

(五) 提高教育者的素质, 重视家庭教育

儿童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 很容易模仿施教者的各种行为, 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施教者, 会对儿童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教育者应在了解儿童天性的基础上, 通过自身的积极行为来引导儿童, 从而达到“养正”的目的。

据《宋史·胡缓传》记载:“缓教人有法, 科条纤细备具, 以

(一) 健康价值

先说下它的健康价值:音乐可使人类身心健康获得健全的心理、生理发展, 音乐的健康价值主要体现于保健与治疗两个方面。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明确指出:“适当的享用音乐, 可以大有助人的身心健康”[2]。音响的整体结构对人的心理结构产生物理和化学两种作用。音乐有规律的振波, 通过人的听觉器官和听觉神经传入人的体内,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 使内分泌系统产生一些有益于身心的激素, 对人的循环系统起到了激活和调节的作用, 可以促进人的新陈代谢功能。

(二) 道德价值

音乐具有引人向善, 使其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崇高理想, 良好的行为, 优秀人格的道德价值。我国古代的《乐记》就多次提到乐与德的关系, 所谓“乐者, 德之体也”, “乐者, 所以向德也”, “乐终而德尊”[3]。首先, 音乐美可以引导人们追求崇高的理想。其次, 音乐美可以塑造较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 而且音乐的审美可以培养人良好的性格, 使消极的性格得以转化和改变。第三, 音乐美的鉴赏和实践还可以培养主体的意志力, 使之具备克服困难的毅力, 向目标不懈努力的韧劲。

(三) 智力价值

音乐的智力价值获得了很多哲学家, 科学家的充分肯定。他们一生都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音乐的欣赏与演奏可以调节大脑左、右半球的活动节奏, 使其有规律, 有节奏地交替运动, 协调的工作,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节奏。

由此可见, 音乐美可以从真、善、美的角度全面塑造人类, 培养丰富的积极的情感结构与探索真理, 寻求客观规律的创造

身先之。”胡缓不仅注重“科条”的作用, 而且非常注重教师的人格感化力量, 处处以身作则, 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感化学生。据载:“先生居学, 严条约, 以身先之, 虽大暑, 必公裳, 以严师弟之礼。”

当前, 未成年人出现的许多道德和行为失范问题, 家长与教师应负主要的责任。道德力量的发挥应首先体现在父母和其他长辈的良好品行所产生的影响力之上, 在家庭教育中, 传统社会尤其强调父母必须以身作则, 具有高尚的品德和“知仪节, 行礼仪”的行为举止。现代教育理论中, 以身作则法也称榜样示范法, 是教育者以自身的道德品性和道德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种教育方式。“儿童是以他们周围的人的行为为自己行为的摹本的”, 以身作则是童蒙教育中对教育者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张载.《张全子书-学大原下》.

[2].朱熹.《小学书题》

[3].史健生.心理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5.284页

[4].邵伯温.《邵氏见闻录》.卷八

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礼仪 篇8

关键词: 幼儿教育;文明礼貌

一、利用生活学习经验让幼儿感知文明礼貌教育

幼儿自己的经验也是学习文明礼貌的源泉。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对幼儿的行为加以引导。针对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摩擦,比如不小心打翻了别人的杯子,不小心踩到了别人的脚,大多数孩子都不会主动向别人表示歉意,喜欢用身体行动来处理问题的现象,教师要以此为切入点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的教育,并结合自身经验和鲜活事例引导感化幼儿。

通过这些日常的渗透,孩子们能够评定别人行为的好坏和自己的模仿,从而积累了经验,学习掌握了文明礼貌的方式。他们学会了见面主动与人打招呼,学会了热情礼貌地交谈,学会了尊敬老人、孝顺父母。

二、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的榜样

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实际上,当教师为孩子梳好小辫子,当教师为孩子盛饭,当教师清洗孩子的尿裤子时,教师常常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没有想到这是一个教育孩子的契机,应该让孩子明白应说一声谢谢。

教师要孩子为自己搬一把椅子、拿一个杯子,有时也会忘记对孩子郑重说一声谢谢,偶尔还会因为几个孩子争着抢着去做,有些不耐烦。

教师与教师之间,因为十分熟的原因,更容易忽视这一点,忘记了自己是站在孩子的面前。例如:张老师与李老师是好朋友,她到李老师班上借直尺,她会直言:“嗨!尺借我一下。”李老师也不会介意地将尺给她。还尺的时候,张老师基本上不会说谢谢。如果换一种方式呢?借东西时张老师说:“李老师,打扰一下,请把尺借我用一下,好吗?”还东西时则说:“李老师,还您的尺,谢谢您!”幼儿听到看到后,是不是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容易自觉地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呢?所以教师应该时刻记住你站在孩子面前,你是孩子的榜样。不断地坚持,就像孩子自觉地说:“早上好!”与“再见!”一样,孩子也会自觉使用其他文明礼貌用语。

三、充分发挥幼儿同伴之间的教育资源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施细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同伴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是幼儿成长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园中,幼儿间交往最多,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同伴群体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同伴的亲身体验,使幼儿自我发展。幼儿观察同伴行为的好坏,比评定自己行为的好坏要快,而且看得清楚。我就有目的地對幼儿行为加以引导。每天我都会有意识地把有关这方面的发现告诉小朋友。如我对小朋友说:“今天下午起床穿衣服的时候,我发现晓勇帮伟鑫扣扣子,然后伟鑫说了声“谢谢”这个好听的话,晓勇也说声:“不用谢。”只要幼儿有礼貌的行为我都会告诉小朋友。渐渐地他们通过评定别人行为的好坏和自己的模仿,从而积累了经验和学习掌握了文明礼貌的方式。

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也是孩子认识世界,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积极活动。礼貌教育可以让孩子在无压抑的游戏环境中进行。通过评比竞赛的形式,更可以激发幼儿不断进步不断强化行为习惯。

四、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让幼儿发自内心地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爱心教育要从幼儿生活的环境开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逐步升华。比如引导幼儿说说:“你从小受到谁的照顾?他们是怎么照顾你的?那你们又该如何对待他们?”开展学会关心,学会爱的主题活动。如:《我爱我家》、《我爱小朋友》《我爱老师》等等,让幼儿通过亲眼观察,体会老师、父母的辛苦,从而懂得关心父母、老师,并把这种关心付诸于行动和言语,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当这种活动深入幼儿的心灵,他们就会有爱的行动。如:父母下班回家后,会给父母拿拖鞋换,并说:“爸爸(妈妈)辛苦了。”父母做家务时幼儿会说:“爸爸妈妈我来帮助你。”在幼儿园老师上完课,有的小朋友会跑过来说:“老师让我来给你捶捶背吧。”让幼儿认识和体会到不同职业劳动的价值,理解生活离不开各种职业,在和小朋友交往时能学会谦让,懂得用礼貌用语和别人交往。学会尊重别人,礼貌待人。

五、家长要起表率作用

1、孩子不礼貌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会的。家长有礼貌,家人相互之间,家人与他人之间有礼貌,而且要求孩子也要有礼貌,他也就学会了礼貌。孩子在有序的家庭环境中生活,会感到心情舒畅,到了一个零乱的环境中他(她)会感到很不舒服,会说:怎么这么乱呀?”如果家长对孩子的不礼貌行为不以为然,孩子就会变得没礼貌。试想在一个粗语脏话弥漫的家庭,孩子经常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能会怎么样呢?

2、教育孩子要有耐心。对有不礼貌表现的孩子,家长要不厌其烦的反复提醒,最好是事前提醒,比如家里要来客人了,把相关的礼貌行为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久而久之,就行成了习惯。如果孩子有不好的表现,不要人前教子,要顾及孩子的自尊,事后和孩子讨论行为上的不妥。同时对孩子的不良言行,家长要尽量避免和不重复,以免引起负强化的作用,从而帮助孩子建立是非观和对错观。切忌对表现不好的孩子或屡教不改的孩子失去耐心,应寻找孩子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不要一味地打骂、指责,这样孩子会形成逆反心理,与家长对立,结果事与愿违。

培养幼儿讲文明懂礼貌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家园严格要求,反复抓,抓反复,才能取得好的成效。我想,只要我们时刻将文明教育放在心上,让文明之花开遍每一个孩子的心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文明教育一定会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生态环境局关于2021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下一篇:五型班组创建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