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的教学设计

2024-1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骆驼祥子》的教学设计(通用16篇)

《骆驼祥子》的教学设计 篇1

1、了解《骆驼祥子》中的人物、情节、主题;

2、引导学生从文本到生活有所感受;

3、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养成课外阅读习惯。

了解把握小说人物、情节、主题。

学生能够从文本到生活感受主题。

1、讲授法 2、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 小品用具

一课时

有人说,如果你想赏一副旧社会风情画,你可以去看《骆驼祥子》;如果你想品一杯人生百味酒,你也可以去看《骆驼祥子》;如果你想听一折老北京方言戏,你还是可以去看《骆驼祥子》。那么,《骆驼祥子》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在前段时间,怀着对老舍的敬意,怀着对祥子的好奇,我们一起阅读了《骆驼祥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骆驼祥子》,与祥子来个亲密接触。

课前小品:

《骆驼祥子》一书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或情节是什么呢?

课堂主体:

1、刚才几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了他们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我发现大家对这篇小说的人物都很熟悉,那么老师这里准备了两篇人物描写段落,同学们来猜一猜,他们分别是谁呢?

《骆驼祥子》的教学设计 篇2

《骆驼和羊》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看图学文。这是一篇富有哲理的童话故事。课文讲的是骆驼和羊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 谁也不服谁, 因而争论不休, 最后找老牛评理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全面看问题, 对自己不能只看长处, 对别人不能只看短处。教学时, 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续编故事, 通过故事延伸理解课文。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发挥想象的空间, 提供训练表达能力的平台。

教学目标:

1援理解课文内容, 懂得应当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 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是不对的。

2援继续提高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感兴趣的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懂得正确对待自己和正确对待别人”和理解老牛的话。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见过骆驼和羊吗?有的同学说见过, 有的同学说没有见过, 那么, 我们随着投影片看一看这是两个什么动物。 (出示两种动物的对比图, 让学生感受骆驼的“高”和羊的“矮”。)

揭示新课:骆驼和羊。

二、学习新课

1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各段讲什么?每幅图指哪几段?

生:有4个自然段。

生:指2、3、4自然段。

2援分组讨论。

(1) 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 (5句) 哪几句是骆驼和羊的对话? (2耀4句) 第一次对话讲的是什么? (骆驼说长得高好, 羊说长得矮好。)

(2) 为什么会这样说? (骆驼高, 就说长得高好;羊长得矮, 就说长得矮好。)

(3) 第二次对话讲的是什么? (骆驼和羊都说可以做一件事证明自己的说法对。)

(4)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要读出互不服气的语气。

3援出示第一幅图的投影片, 理解第2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

师:骆驼和羊来到了什么地方?

生:园子旁边。

师:他们在做什么?

生:骆驼一抬头就吃到了树叶;羊扒在墙上, 脖子伸得老长也吃不到树叶。

(联系骆驼长得高, 羊长得矮理解。)

4.运用前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

(1) 他们来到什么地方? (用横线标出)

(2) 画出骆驼和羊的动作的词。 (用“驻”标出)

(3) 画出骆驼和羊的神态的词。 (用“·”标出)

5援出示第三幅投影片, 理解第4自然段。

(1) 谈话:骆驼和羊都不肯认输, 他们怎么办? (找老牛评理, 理解“评理”这个词。) 大家小声读老牛说的话, 想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 讨论:什么是“长处”?什么是“短处”? (“长处”可以理解为优点, 会做的事, 本领;“短处”可以理解为缺点、弱点, 不会做的事。)

为什么说“只看到自己的长处, 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是不对的? (可联系2、3自然段的内容来理解)

小结:通过骆驼和羊比高矮的故事, 说明只看到自己的长处, 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是不对的。因此, 教育学生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 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 还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这样才能取长补短, 不断进步。

三、作业设计

续写故事:骆驼和羊听了老牛的话会怎样?

教学后记: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后记 篇3

片段一:激发阅读兴趣,自读课文,读通课文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梦幻的童年,教学伊始,通过引导学生读课文与众不同的标题,抓住熟悉的字眼“童年”激发阅读全文的欲望和兴趣。

师:请同学们读读本课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读后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各自读课题,有的默读、有的大声朗读……)

生1:这篇课文的标题很特别,标题中有两个相同的标点符号。

师:这种标点符号叫间隔号,表示词题之间的分界。

生2:文章标题是三个词语组成。童年一词在中间,它应该是一篇写童年的文章。

生3:文章的标题像是一幅画的名称。

(同学们的“汇报”多种多样,有的回答甚至很幼稚。学生的回答反映了他们读书的兴趣已被激起。)

师:刚才反映了大家想尽快了解课文内容的愿望,赶快把这篇文章自读一遍吧!

(学生自读的热情很高,读得很认真、很投入,在自读中读书的兴趣得到进一步提升,读书的欲望进一步唤醒,借助拼音扫除了生字、词障碍,了解了课文内容。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求疑的急切心情,把握时机,倡导学生自读求了解。学习字词读通课文,在自读中又会产生疑问,再激发探索的欲望,去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初步阅读理解。

片段二:激情朗读,读中感悟,读懂课文

朗读和默读是理解文本的有效方法,多种形式的读有助于学生深入感受语言文字及文章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经过快速阅读、与他人合作读文等不同形式阅读之后,一定会有新的体会,你是怎么读的,读给大家听听;你是怎样想的,说给大家听听。

生:我喜欢文中写北京冬天很冷的这一句:“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头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这个句子不直接写天气寒冷,而是通过写人的热气就像白烟一样,突出了冬天很冷。我们这里冬天下霜的早晨呼出的气就是这个样子的。

师:你读得真好,说的也很准确,老师听出了你是一个注意观察事物能联系生活理解课文的孩子。

生:我喜欢作者描写自己看骆驼咀嚼东西的这个句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这个句子中作者的描述让我感觉到骆驼的样子虽然长得丑却很可爱,骆驼咀嚼东西的样子和我家的羊吃东西的样子很像,我也有过看着羊吃东西就跟着磨牙齿的经历,还被村里的人笑话呢。

师:这位同学在读文中已经联想到自己童年的事了,这一方面说明课文生动感人,另一方面也说明同学们会联系自己的生活来感受作者的情感。大家不妨用作者这样的写法试着写一写自己童年的事情。

生:我喜欢文中作者关于骆驼为什么戴铃铛的说法,让我读给大家听:“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您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们,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我认为作者年龄虽小,但他的想法更合理。

生(急着补充):我讨厌文中妈妈说的这句话,我读给大家听:“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这句话写出了妈妈没有耐心,我的爸爸妈妈也经常这样说我,现在我都不想再向他们提问题了,要是童年里听不到这样的声音该多好呀。

学生通过激情的朗读,自觉不自觉地悟出了自己的想法,虽然理解稍有偏颇尚不到位,表达也不尽如人意,可这确实是他们自己真实的理解,已经从文本走入作者的童年,并由作者的童年联系到了自己的童年。

片断三:精读课文,赏析品味,熏陶情感

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教师不必过多讲解,应让学生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激发了对语言美的向往,同时感受到作家林海音的童年情结和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在这篇文章中,还有许多句子写得很美,请静静地听老师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听老师是怎样读的,自己试着细细品读。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学生品读后,再让他们同桌互读,与同学合作读、师生合作读、小组间比赛读,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最后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段落读熟、读透,熟读成诵。

师:在刚才的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现在进行汇报。

生1:这些句子写得很美,比如“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这句话写出了季节交替,时间流逝,童年悄悄走远,作者自己眷恋童年。

生2:老师所读的两个句子都写出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我们正处于童年,要珍惜童年,珍惜美好记忆,否则到长大了也许连怀念的东西都没有了。

生3:通过品读这些句子,我终于明白了,作者为何把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三个词语作为题目,原来他们是有联系的。

生4:作者写童年的方式很巧妙,我想学作者用这样的方法写自己的童年。

至此,学生已经通过读,完全与文本融合了。在语文教学中,读是使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的主要方法,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抽象的文字变为真实的感情,调动学生的听觉和思维,使文章人物和情境跃出纸面,浮于眼前,多方感知文章的内容,与作者心灵相通,读出文章的美,悟出作者的情。

作者单位 云南省禄丰县土官镇小学

《骆驼祥子》教学设计 篇4

1、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作者、作品的主要内容、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

2、应培养的能力: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作品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的刻画。

2、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理念:

1、传授知识重精,不在多。

2、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3、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创新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前置性作业:

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骆驼祥子》一书,并且做好:

1、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在阅读中用笔画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在旁边写批注。批注可以从人物刻画的方法、词语的使用、修辞方法的使用、语言上的特点等方面去考虑,也可从自己在读中产生的感想去写。

3、全书共有十五章,每天读一章,争取两个星期读完。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做好督促检查工作。

(二)引入:

欣赏电影《骆驼祥子》片段 ,激趣。

(三)明确学习内容。

(四)进行新课:

1、了解作者:

学生根据自己完成“前置性作业1”的情况来谈,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

2、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骆驼祥子》的主要内容、所表现的主题、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1)小组成员交流。

(2)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3)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名著导读p234――235的内容,再次加深《骆驼祥子》一书内容的了解。

3、交流完成“前置性作业2”的`情况,交流中互相学习:在班里找一个小读者,重点推荐书中的其中一章内容,让小读者阅读与欣赏自己做的批注,并听听小读者给自己的评价。

4、全班一起欣赏《骆驼祥子》的其中一章内容,使学生对作品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有更深的感受:

(1)大家商量推荐欣赏书中其中的一章内容。

(2)全班一起交流阅读体验,结合“前置性作业2”进行,学生畅所欲言,互相补充,教师进行适时的点评。

5、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下列问题,从而把握《骆驼祥子》所要表现的主题:

祥子的命运如此悲惨,你认为是社会的原因,还是他个人的原因?为什么?

(五)布置作业:

《骆驼祥子》教学反思 篇5

鞍山十中

庞丽清

《骆驼祥子》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能让学生初步了解《骆驼祥子》这部名著的背景、内容和意义,达到了通过读名著、欣赏名著片段,让学生感悟到《骆驼祥子》的主题。

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为学生展示了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有效阅读过程,突出了读名著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

1、课前放手交由学生自己阅读名著简介,整理出考点,经检查,同学们完成得非常之好,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令人欣喜。

2、课前展示内容的改革,分为两大板块:①板答环节②口头作文。经过一个月的口头作文,同学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明显增强,这对提高同学们的写作能力是极有好处的。之后请主持人过渡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上来,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且时间控制得刚刚好。

3、课堂上真正让学生做主,有效利用小组合作,交流各自的想法,合作找出考点,学生从研读资料到筛选信息都可充分地体现小组的合作化、探究性,体现与人合作的精神。成果的展示、交流也对学生的学习有更好的促进、激励作用。

4、营造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的氛围,给他们自由阅读文本的权力。在语文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先充分阅读,再交流感悟,改变了以前常常为了赶进度而舍弃课堂阅读的做法。

其实,学生应该有大量的课外阅读,丰厚文学内涵,提高文学素养。如果板书设计的再精美一些就更好了。

找骆驼课程的教学反思 篇6

《找骆驼》一文记叙一个商人丢失了一头骆驼,很着急,一个老人凭着自己的观察,进行了合理的分析,推理,指出了商人丢失的骆驼的特征,最后,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丢失的骆驼.文章告诉我们:遇事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重点是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自主感悟,我们精心设计了教案中的那份表格,让学生重点理解“老人为什么能找准骆驼的特点,他的根据是什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再让学生进行全班反馈,从学生汇报的情况看,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能较准确地找出骆驼的特点,1、左脚有点跛。2、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3缺了一颗牙齿。并找出写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句子。并注意在思维训练过程中加强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让学生想想:骆驼的特点和老人观察的依据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学会用上“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关联词练习说话,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符合逻辑,找到老人能准确无误判断的有力依据。

以上的两个教学设计在教学中都较顺利地完成并落实到了实处,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很高。

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中,请学生想象:当商人再次遇到老人时,他会对老人说些什么?由于在前半节课讨论填表的环节所占的时间较长,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充分,导致在想象说话的过程中思维受到限制,并且思维较狭窄,只停留在“谢谢,向老人学习留心观察”的思路上。

《骆驼祥子》的教学设计 篇7

祥子的性格是促成他命运悲剧的主观原因, 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好的生活, 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但是这种打算在一开始就是不切实际的。从一开始就意味着将是一场徒劳的挣扎。在最初的时候祥子就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这是他最大的人生梦想, 也是他认为能过上幸福生活的来源。也许故事的一开始并没有那么惨淡, 祥子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一辆车。祥子吃苦耐劳的精神终于让他可以拉着自己的车。然而好景不长, 无奈社会的黑暗, 祥子的车被抢走了。他曾灰心丧气过, 但最终还是挺了过来, 他决定重新开始。虽然祥子最初意识到自己所作所为只不过是原地转圈而已, 但是祥子却从未认真思考过自己的人生, 只是在盲目的奔跑着, 期待着奇迹的出现。作者从人物的行为举止方面, 深刻揭露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愚钝、麻木与无知。这也正是酿成这场悲剧的主观原因。性格促成了悲剧的进一步演化。

1.1 思想上的局限性

生活的环境铸就了祥子自私、狭隘、愚昧的一面, 他没有接受过教育, 唯一谋生的方式只能是靠体力。

生活的经历使他跳不出最底层人民的圈子, 但是他一心认为只要去努力, 只要肯吃苦就会让自己实现自己的愿望。过上自己象过的生活, 所以他埋头苦干, 希望改变自己的处境。很显然, 祥子是想通过自己奋斗的方式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改变命运。祥子虽然没有了一切, 但是他却没有丢掉小生产者的封建和狭隘。最后自己变得冷漠无情, 自私自利。他只想自己多赚钱, 不关心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 不顾身边战争的发生, 只顾着拼命赚钱, 正是这种思想上的狭隘导致了他第一次丢掉了车。他不与周围的车夫来往, 彼此间不联系, 有时甚至为了争一个位置和周围人大打出手, 他从不从自己身上吸取教训, 也不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 他只会把自己的不幸归结为“命”, 认为是命运的不公, 这是祥子致命的弱点。为了实现自己的的目标, 他不惜任何代价。但是最后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使他扭曲了人格, 苦难过后, 祥子善良正直、勤劳朴实也随之消失了。最终使他堕落成了行尸走肉。

1.2 憨厚质朴的品格与所处环境不相融合

我们在分析祥子的人物形象时, 只是简简单单提到他是来自农村的, 但是我们通常没有进一步的去剖析, 我们在做人物分析的时候, 忽略了他与生俱来的那些质朴、憨厚、勤劳的品格。

他内心也曾坚韧过。但是他在那样的一个城市里无依无靠, 没有可以诉说的人, 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解决。由于以前生活的环境, 让他从未遇到过那样苦难的事情, 导致事情发生的时候, 自己无从下手, 只能懦弱的等待着命运的不公。他想在城市里生活, 无奈自己却很难扎根于城市。他只知道自己苦干, 却不知去周围建立一些联系, 不知道去和别人建立关系, 导致自己始终处于孤独无依的情况。这些性格特点与当时所处环境格格不入。这也是导致悲剧发生的必然性。

2 黑暗社会的压迫

当时黑暗的社会, 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人民不仅吃不饱穿不暖, 同时也遭受着战乱, 阶级的剥削, 祥子正是那个时代受害者中一个典型的人物。

2.1 阶级的残害

阶级的压迫和反动势力的残害是造成这场悲剧的最直接原因, 在那样一个年代, 剥削阶级掌握着祥子的命运, 影响着祥子的生活, 他们无所不作, 残害弱者, 欺压百姓, 祥子悲惨命运大多是由他们造成的。迫害祥子的不单单是这些阶级上的残害, 还有一些无情的反动势力带的不幸。祥子辛辛苦苦买的车, 却不幸的被军阀抢走了, 他只能无奈的承受着, 无力反抗。但是他没有倒下, 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决定一切都重新开始, 他拼命的挣钱, 一分一分的存起来。然而在他还有存够的时候, 又无情的被爪牙敲诈勒索去了。黑暗的社会又给了祥子致命的一击。

2.2 人情的冷漠

城市的生活与农村的生活不同, 祥子在城里显得格格不入, 祥子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陌生和冷漠。在城里人情是冷漠的、是麻木的, 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人们缺乏友情亲情, 有的只是冷漠。人们是麻木的, 对于苦难和麻木他们没有同情心, 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 去看周围悲惨的事情和悲惨的人。在亲情严重缺失的状况, 他本想拥有属于自己的爱情, 但是祥子注定是不幸的, 他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爱情, 他从虎妞那里得到的只是欲而不是真正爱, 然而他对自己心爱的女人小福子却也是欲爱不能, , 祥子对爱情失去了最初的期望。也失去了最后一点儿安慰。对于亲情和爱情的缺失的祥子, 导致了他最后人格的扭曲, 最终走向了人生的末路。

3 悲惨的婚姻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导致的地位不平等, 造成了祥子和虎妞畸形的婚姻。在这场不幸的婚姻中, 虎妞始终掌握主动权, 而祥子一直处于被动的生活状态, 这与其说是由她的强势所决定的, 还不如说是由她的经济情况和社会地位所决定的。在这场婚姻中, 祥子虽然不喜欢虎妞, 但是却没有果断的拒绝过虎妞。与其说祥子是被迫的, 倒不如说祥子有他自己的目的, 从这一方面来说, 祥子在这婚姻的开始就完全处于下风。结婚以后, 虎妞凭着自己手中的几百块钱, 使祥子无法直起腰板来做人, 他认为花了虎妞的钱, 就等于失去了自由, 就再不能靠自己的努力去生活,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去当人家的奴隶, 顺从别人, 在别人面前永远低头, 在自己老婆面前也只能成为老婆的玩物, 在老丈人面前也只能是奴仆。祥子坚信自己什么都不是, 在生活中虎妞对他的压迫, 更是让祥子丧失奋斗的勇气, 这场由金钱关系觉得的婚姻, 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悲剧。

现实的婚姻生活和祥子的婚姻理想截然相反, 是导致婚姻悲剧的又一个原因。祥子想象中的婚姻是简单幸福的, 虎妞显然不是他想要找的那个人, 虎妞又丑又老而且还很强势。祥子认为虎妞要是做个朋友会很好, 军阀逃兵抢走祥子的洋车时, 是虎妞照顾的他。可是祥子想找一个年轻, 温顺的女人做自己的老婆, 婚后的生活里, 祥子对虎妞除了惧怕, 还有逃不走悲苦的绝望。祥子是那样的憎恶虎妞, 同时也是他对婚姻彻底绝望的表现。

祥子与虎妞生存的环境、思考的方式, 处理问题时的方法很不相同, 正是这种价值取向的不同, 更加重了他祥子婚姻的悲剧色彩。虎妞出生在一个剥削阶级家庭的环境, 她从小就有好吃懒做, 善于算计的习气, 她讲求吃喝, 自我享受。不愿意帮助有困难的人, 生怕穷人能沾染到她。她的庸俗、变态已经达到了底线, 对于小福子被蹂躏的事情, 在她看来却是享受的, 她把房子借给小福子去卖淫, 而她却津津有味的旁观, 然而当小福子和祥子说话的时侯, , 她就怒火冲天, , 想尽各种办法破坏小福子的“生意”。她从来都不同情任何人, 其中也包括祥子在内, 而且她甚至时时刻刻提防祥子, 怕祥子花光她 (下转第283页) (上接第191页) 的钱后再抛弃了她。而祥子却从来都看不惯她的做法, 他同情小福子, 理解她的不幸。他和虎妞在谋生的手段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他早出晚归努力劳动靠自己的体力赚钱, 而虎妞却只想继承父亲的车厂, 正是这种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的不同, 使得祥子在婚姻中更加的不幸。

4 悲剧过后带给人们的警醒

在这场人生的灾难中, 祥子和虎妞由认识到最后结婚, 祥子的淳朴, 坚韧和勤劳, 在而后的生活中逐渐的消失。虎妞是车主的女儿, 车主刘四为了聚敛钱财, 不让自己的女儿出嫁, 最终导致虎妞快四十的人居然还是单身, 最终形成了虎妞变态和畸形的心理。虎妞和祥子在一起, 也并不是想当一个车夫的老婆, 她只是希望能够得到父亲的同意, 让他和祥子来经营车厂, 这样她至少还可以当个小车主, 祥子在虎妞看来, 不过是肉欲而已。对于祥子, 他认为只有靠自己的努力赚钱娶到的老婆才是光明正大的, 在他最初看来, 不管车主刘四他有多少辆车, 他都不会去娶虎妞。然而到最后, 他到处碰壁, 遇到麻烦, 再加上虎妞诱骗, 才使他不得已的回到虎妞的身边, 不然, 再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因为虎妞可以有钱买车。在虎妞的眼里, 祥子不仅仅是对肉欲的追求, 还有很大的一方面他把祥子看成是她的奴隶。结婚以后, 虎妞与祥子对生活的态度不同, 他俩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第一点, 拉车还是不拉车是他们矛盾冲突的导火索。祥子想要去拉车, 可是虎妞却不允许祥子去拉车。虎妞对祥子这种嚣张的气势, 充满着封建统治的意味。再者, 经济水平上的严重不平等, 最终导致两人畸形不正常的夫妻关系。即使成为了夫妻, 但是祥子也从没有改变过那种两人之间是车主与车夫的关系的看法。虎妞不理解祥子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同时她也不去想理解。当祥子和她商量以后的生活打算时, 她总是带着偏见和傲慢的态度, 对祥子进行侮辱。这对于祥子最后的迷失和堕落, 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祥子把买车作为他人生的目标, 作为他奋斗的意义, 也是他活下去的支撑。然而他意识到了在那样残酷的社会里, 他是不可能拥有自己的车。即使这样, 他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 一味的去追求;再连遭打击之后, 他失去了生活的全部意义, 从而走上了精神崩溃的边缘。作为一个没有觉悟的社会底层的人民, 尽管他有自己的理想, 有追求好的生活的愿望, 然而却不知道什么样的路才是自己该走的, 他从来没有想到要和大家团结起来共行斗争, 共同反抗社会的不公, 然而他只是幻想着凭借自己的力量, 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他的人生理想是那样的狭小, 他的斗争和反抗的方式也是错误的。最终导致自己远脱离了周围的人, 使他自己处在孤立无援的地位。我们通过祥子的人生悲剧, 来警醒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们, 希望他们能找准自己的方向, 清醒的认识自己, 清醒地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盲目的奋斗拼搏, 在一开始也就注定了他会有这的失败命运。

在文章的最后, 祥子成为了无所不好的行尸走肉, 展现出了社会的不幸, 生活在底层人民的不幸, 这不仅仅是祥子的不幸, 也是一个时代的不幸, 它暴露了黑暗现实社会, 一个人吃人的社会, 它具有更深层的社会意义。

摘要:《骆驼祥子》作者向读者介绍了祥子较于其他的车夫来说的诸多优点:吃苦耐劳, 不沾染的恶习, 节俭的生活。然而正是这样一个老实人, 却遭受到了命运的不公。在几年的时间里, 他成为了一个吃、喝、嫖、赌的行尸走肉。小说向我们展示了祥子堕落的过程, 我们不仅仅看到的是社会悲剧, 通过故事的表明更让人深思的是主人公人性的灭亡的悲剧。这就引发了我们进一步去探究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祥子,悲剧,社会

参考文献

[1]老舍.骆驼祥子[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2]舒乙.老舍小说精编[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5.

《骆驼祥子》的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 《骆驼祥子》 外在原因 内在原因 悲剧

《骆驼祥子》是老舍用同情的笔调描绘的一幕悲剧:二十年代的北京,主人公祥子从乡间来到北平,以拉车为生。他勤劳朴实,善良正直,富有责任心和同情心。他的生活理想就是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但最终却被永无止境的黑暗所吞噬。作品揭示了当时“小人物”的奴隶心理和希望的最终破灭,这是旧社会老北京贫苦市民的悲剧命运之一。祥子悲剧的原因,有外在因素,主要来自于孙侦探、虎妞父女和乱兵所代表的社会黑暗势力对祥子人生过程的摧毁,当然祥子自身内在的个性因素也将其推向悲剧的深渊。

一、祥子悲剧的外在原因

祥子的堕落可以说是一个命运交响曲。由“对生活的积极向上”到“不愿向命运低头”再到“自暴自弃,自甘堕落”,这一命运三部曲,是当时的黑暗社会把他一步步由“人”变成“兽”的。他只是想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正像农民想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田地一样。就是那么简单的愿望,就只是一个独立劳动者内心最诚恳的愿望,但在当时的社会却成了奢望。历尽艰辛,由买车到失去车子再到买车,直到最终什么都没有得到,以至于祥子从满怀希望的人间天堂掉落到人间地狱。依我看来,祥子之所以堕落也不能全怪祥子自己,其实致使他最后堕落的是这个黑暗的社会,最终使他堕落的是他希望的破灭。老天总是喜欢捉弄善良的人,好人没好报,让祥子怎么再用吃苦的心面对这个‘吃人的社会?

第一次车子丢失后,祥子是不甘心的,他自认为,不拉上自己的车,简直就是白活,能够买上自己的车是祥子的“志愿、希望、宗教信仰”。所以,他在努力一角钱一角钱地省,想再买回车;后来,第二次买车的阶段,祥子就开始有点在实现自我和丧失自我的矛盾里挣扎。看到别人喝酒吃烟跑土窑,受了委屈的祥子非常羡慕,他开始觉得烟和酒不会花掉自己很多钱就可以安慰自己的虚荣心。不过,在自我实现与自我丧失的抗争中,自我实现还是占了上风。他还暂时不敢沾染烟酒,目的是早点实现自己的愿望。但在孙侦探的威胁恐吓下,祥子不敢反抗,更不敢呼救,无可奈何地娶了虎妞,但还是没有放弃拉车,还在为自己能买上车的愿望努力,但此时祥子在自身负面性格的作用下已经开始逐步丧失自我。

第三次买车是虎妞用自己的私房钱帮祥子实现了愿望,可是不久虎妞因难产死去,祥子也只能卖掉车子料理后事。最重要的是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死给他的打击,同社会的悲催一起熄灭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小福子是祥子的最爱,如果没有现实的残酷打击,如果没有肩负养家的重担被迫出卖肉体,我相信祥子和小福子是会在一起的,他们是可以在困难中相亲相爱走到最后的。可是故事的结局却不能让他们在一起,悲剧总是充满戏剧性,也许这才是悲剧故事最大的看点。与虎妞的婚姻不是出于祥子的本意,祥子和虎妞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强扭的瓜”,有的只是虎妞对于祥子的性欲要求。对祥子而言,虎妞的纠缠就是一种灾难。随着小福子的自杀,最终祥子丧失自我,走向末路。祥子只想淡而不厌地一天天地混,就算遇到怎样的挫折困难,他都不曾放弃,因为他心中一直有一种信仰,一种爱情的信仰一直在支撑着他。但小福子死了以后,祥子就“不再有希望,就那么迷迷忽忽的往下坠,坠入那无底的深坑”。从那以后,他从一个坚持个人奋斗的个人主义者变成“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去了”,不再对别人负责任,也不对自己负责,放弃自己的生命意志,只凭本能浑浑噩噩地混着。人什么都可以没有,唯独不能没有信仰,没了信仰,就是一具行尸走肉。

从以上看来,我们不难发现,祥子的形象是鲜明的,他是那个病态社会里千千万万个底层劳动者中的一个,是那个旧社会制度下的牺牲品,正是那个“人吃人”的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把他给压碎了,并最终将他抛弃。他的希望,他的善良,他的吃苦,他的幸福,他的青春,他的要强,他的所有的一切,都被罪恶的社会所葬送。祥子的悲剧可以说是那个社会、那个时代的悲哀。祥子的悲剧使我们再一次想起那句老话:旧社会使人变成了鬼。

二、祥子悲剧的内在原因

祥子的毁灭是奋发向上的生命意志的摧毁,他的命运控诉了黑暗社会对穷苦人的不公平。这里我们要进一步追问的是:在外在的社会打击之外,祥子的精神堕落是否还有内在的个性原因?

首先,我们想到的是祥子的个人主义思想。祥子并不是因为追求个人利益才引来社会恶势力的迫害,也不是因为损害了他人利益才遭受厄运。从车被拉、钱被抢、人被诱惑、虎妞难产、小福子被逼死等这些都与祥子的个人主义思想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如果说小福子没有被生活所迫,为养家糊口去出卖肉体的话;如果说祥子能在小福子最需要他的时候,愿意帮助她,哪怕只是一点点安慰或者说如果祥子愿意娶她的话,或许小福子就不会死得早,这么悲惨。

其实在祥子的身上,本身就有着与生俱来的小农意识。祥子来自农村,衰败的农村使他无法生存下去,尽管他来到城市,努力勤奋,渴望靠自己的双手开始新的生活,可是他身上仍然存在农村习惯和农民意识,在尝试各种工作失败后,最后选择拉洋车。城市的生活并没有改变祥子农民的思维方式,他习惯于个体劳动,目光狭隘,所以他无法看清残酷的现实一直在威胁着他,也无法认识到他所处环境的险恶。祥子和周围的车夫不相往来,彼此之间没有多少共同语言,他一心只想拼命赚钱,早一天实现自己的理想。对于祥子来说,即使拥有了自己的车,难道就能摆脱欺压过上独立自主地幸福生活了吗?在混乱的社会,如果他自身具备看清周围现实残酷的能力,那么他连人带车被抓的灾难就不会发生;如果他不那么保守,听从方太太的话,把钱存进银行的话,就不会被孙侦探敲诈;追根到底,还是祥子自身狭隘的眼光和保守的思想害了他。因此,祥子的愿望和追求,都是不切实际的,等待他的只能是失败和悲惨的结局。

除了这些外,祥子的自私也让我为之心痛。小福子“为教弟弟吃饱,她得卖了自己的肉”。祥子深爱小福子,却因为她肩负着养家的责任而离开她;即使在最美好的爱情憧憬中,祥子仍然想“她可以不管二强子,也可以不管两个弟弟,她必须来帮助祥子”。祥子为了买上自己的车,不惜与老弱病残者抢生意,以至于“背后跟着一片骂声”。并且在虎妞撑不住,快要死的时候,当他从小福子那里知道,请医生需要几十块的时候,“祥子没办法,只好等着该死的都死吧”。这里所透出的就是祥子的自私,他不愿为虎妞花钱请医生,他不在乎生命的意义。祥子正是因为这些与生俱来的性格,让他最终堕落下去。祥子的心已死,对残酷腐朽的社会不再抱有希望,对自己更是如此,所以就自暴自弃,最终走向沉沦与毁灭。

找骆驼教学设计 篇9

黄花山中心校 孙国艳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走失的骆驼有什么特点?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通过学习,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骆驼的资料。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揭题,激发兴趣。由谜语引出“骆驼”,初步了解骆驼,最后切入课题,导入新课。

二,明确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三、朗读课文,理出线索、1.(出示自学任务一)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师板书:商人、走失、打听,指点,老人)2.检查字词认读。过渡:同学们商人找骆驼,他在老人的指点后才找回自己的骆驼。但是,你们知道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又是怎么知道骆驼这些特点的?这两个问题就是我们本节课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四、根据学习提示,练读课文对话,解决问题一

出示自学任务二: 学习1——9自然段

1、读课文,边读边想,: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交流汇报。(1)师:你知道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2)生答。

3、指导朗读(出示商人和老人的对话《1》课件)(强调老人的性格特点:不紧不慢)

过渡:同学们,老人对骆驼特点是那么的熟悉,可是又说骆驼去哪儿了,他也不知道。这下可把商人给欺蒙了!谁能来读读商人说的话?该用什么语气读?(生气)从哪看出来的?理解 “愤愤”的意思,以及当时商人的想法,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商人的情感,从着急到高兴再到转为怒(1)分角色朗读。

五、根据学习提示,细读老人的话,解决问题二

出示自学任务三:学习课文10自然段 过渡:商人这么生气,老人生气吗?那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呢?请大家一起来学习课文10自然段。

1.(四人小组)先读读老人说的那段话,然后讨论一下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2.交流汇报。

3.用“因为……所以”把这三句话连起来。4.老人能详细知道走失的骆驼的特点那是因为老人是一位怎样的人?

5.学生汇报(板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过渡:当商人听了老人的一番指点后,他能找到骆驼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学习课文11自然段。出示果然用果然说一句话。六.感情升华

同学们你想对商人和老人说些什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收获吗? 小结:同学们遇到什么事要冷静,不要着急,要善于观察,多动脑筋思考。

七.拓展延伸

我相信同学们在生活中也是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我们班的同学,或周围的事物最近有什么变化? 总结:他是一位用心观察事物和认真思考问题的老人,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做一个用心观察事物和认真思考问题的学生,只有这样做才能从生活中去发现许多奥秘。

板书设计: 16*找骆驼

走失 打听

商人 ————————————————老人

指点

找骆驼教学设计 篇10

1、设疑导入。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从没见过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我们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板书课题)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根据课前提示来自学,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工书查阅。

2、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默读课文,尝试解决“课前提示”中的问题,边读边圈画,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老人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

(3)这些详细的情况老人是怎样知道的?

2、小组合作探究。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归纳整理。

4、交流全文。

(课文讲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

5、师问: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有关情况的?

6、填一填,议一议。(尽量用文中的语言)

因为老人看见----------------------------------,所以知道----------------------------------。

因为老人又看见--------------------------------,所以知道----------------------------------。

因为老人还看见---------------------------------,所以知道----------------------------------。

7、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到骆驼?

(老人凭借自己生活实际,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帮助商人找回骆驼。)

8、读全文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从中体会到老人对生活处处留心,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从中体会到老人对人热情,乐于助人。)

9、小结:老人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凭着自己敏锐的观察里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痕迹,就弄清了骆驼的具体情况,达到了“窥一般而只全豹”的境界,真可谓观察和思考的典范。

四、细读课文,创新表演

1、细读课文,仔细想想商人和老人对话的情形:动作、神态、心情、语气等,给文中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

2、小组合作探究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

3、小组分角色表演。

4、推选优秀小组表演。(生甲:扮商人的服装道具生乙:扮老人的服装道具)

5、师生点评:指出优点及不足。

五、结合内容,拓展训练

1、商人找到骆驼,心情怎样,心里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什么?

论《骆驼祥子》的现实主义成熟 篇11

1937年,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这是最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之一。是作者受了“五四”运动的影响,受了30年代作为工农兵的“普罗文学”的影响而创造的。为了创造这部小说,老舍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老舍对拉洋车的生活很熟悉,他哥哥就拉过洋车,他出生的小羊圈胡同里就开了一个车厂,老舍自幼就和拉车的有缘分。他不但知道车夫的外貌、举止,还知道他们的感情和思想,不过老舍没有满足这些,为了掌握更充分的材料,他辞了教师职务去调查采访。还写信去打听有关拉洋车的一些人和事。在经过相当长的酝酿之后,老舍开始动笔了,写的很动心。他说:“放下笔的时候,心中并没有休息,依然在思索。思索的时间长,笔尖上更能滴出和血来。”因此他自称,这是一部最使他满意的作品。《骆驼祥子》出版后立即获得成功。这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的成功是现代文学中描绘都市平民的杰出代表,由此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品塑造了旧北京人力车夫祥子的形象,他幻想以个人的奋斗来扭转自己的命运,靠辛勤的劳动来改变自己的道路,结果只能是“痛苦的活着冤屈的死去”。暴露了社会中人们不屑注意的地方,触动了社会的痛处,被剥削,被折磨的,被侮辱的人立了传。作者通过祥子的大半生血和泪,艰苦屈辱乃至坠落,以严肃的笔触深刻地揭露了那个社会的罪恶,鞭打了人吃人的制度,揭示了“干苦活的想混好,比登天还难的道理,表达了对挣扎在旧社会的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为他们发出控诉,喊出了怨恨。对当时的社会提出强烈的抗议。

《骆驼祥子》的问世,使老舍的文学成就达到高峰,其现实主义艺术手法走向成熟。

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从客观方面讲,原因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把人变成鬼的就社会的逼迫。祥子半身的生命起伏,是和整个社会紧密联系着的,祥子的个人主义的欲望并不大,他只希望有一辆车子,正像农民拥有土地一样,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但是因为兵乱,因为黑暗的政治,因为愚昧和疾病,因为封建势力的压榨和剥削,他这一正当愿望在那个社会里却似乎成了奢望,军阀的混战造成了祥子的第一次破产,国民党特务孙侦探的敲诈,又使祥子失去了他仅有的一点积蓄。车场老板刘四敲骨吸髓似的剥削,杨氏夫妇不准仆人闲一下的残酷压榨,使祥子个人奋斗的梦想成为泡影。车子是祥子的理性,他为完成这个理想而生活,而奋斗,然而他这一理想却始终“像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和委屈”。这是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强大的,罪恶的,病态的社会,人力车夫祥子只能成为这个病态社会的产儿,他不可能以自己的力量和这个黑暗社会抗衡,而这个社会却把他从“人”变成“鬼”—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二是车场长主的女儿虎妞的诱骗。虎妞在小说中兼有双重身份:厂主六四的女儿,人力车夫祥子的妻子,因此她的性格有呈现出双重性:一方面,她沾染了剥削阶级家庭传给她的好逸恶劳,善玩心计和市侩习气,她缺乏教养,粗俗刁泼。另一方面,她三十多岁仍未出嫁,心中苦闷怨恨,她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长期被压仰,深受剥削家庭的损害,形成一种变态心理,把男女关系看成是利用和情欲的需要,她的这种畸形心理和行为,反映了刘四一类地痞和恶棍的生活和品行,也是那个畸形社会的写照。在她和祥子的婚姻问题上,主要在于年轻力壮而又结实的样子能够弥补她失去的青春,她并不是真的甘心做一辈子车夫的老婆,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企图把祥子也拉上她生活理想的轨道:放弃劳动,做一个靠出租洋车,剥削他人的车场主。当然,虎妞对祥子,还是有一定感情的,也不能说这种感情是虚伪的,如还是希望通过这种结合,活动个人幸福的,祥子也得到过她的关心——一种虎妞似的、近乎粗鲁的庝爱,二更多的是她那种畸形、祥子所接受不了她的纠缠和索取,这完全是从她自身的需要出发,她有意无意地把祥子当作她的“猎物了”,祥子在她不断的诱骗、勾引下,向“碰蜘蛛网上的小虫子”,无可奈何的接受她的“爱情”。刚成亲时,虎妞就对他说:“你娶老婆可是我花的钱,你没有往外掏一个小钱,想想吧,咱俩的谁听谁的。”可见成了夫妻,也没有改变他们之间车主和雇工的关系,那个不合理的社会造成她的不幸,而她介入祥子是生活,给祥子带来的的不是幸福,而是更加巨大的痛苦,使他不仅在社会上而且在家庭里,都处于受压迫的地位。虎妞是祥子向上进去的阻力和障碍,是导致祥子走向堕落的外在原因之一。

作者还从祥子自身发掘悲剧的主观方面的因素,对传统文化作了批评,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虽然改变了谋生的方式,但是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农村小生产者的狭隘意识,连他的职业理想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子,也是小农心理的反映,是“向往不作奴役”的思想的体现,对一个车夫来说,车子就像土地对农民一样,是唯一可靠的东西,是一个独立劳动者最低愿望。他天真地以为:只要凭着自己的健壮和苦干,一旦有了自己的车子,就可以使他自由独立。这是个人奋斗的道路。他从来不及考虑别人的支持和愿望。他一心认定,只要“有自己的力气和洋车,睁开眼就可以有饭吃”,所以他除了拼命赚钱买车以外,不关心别的一切,连和别人多说两句话的兴趣都没有,在祥子周围其他人身上,本来已经提供了“此路不通”的前车之鉴,老马他们也曾经拥有自己的车,到头来还是贫病交加,无法生活下去,即使有了自己的车,也不见得就一定有好命运。但这些人的惨痛遭遇,并没使祥子认识到盲目的个人奋斗是走不通的,他相信自己与别人不同,所以无法从别人的失败中得到教训,依然撞得头破血流,即使自己几次三番的败落,也没能够清醒,他不知自己失败的原因,也找不到新的出路,只好服服帖帖的“任命了”。于是祥子不再要强奋斗,一步步走向堕落的深渊。其次,祥子个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点,比如在接踵而来的打击面逐渐滋生了自暴自弃,缺乏足够的自制能力,在虎妞的影响下,他生活态度的某些改变,也是他走向深渊的原因之一。祥子在婚前还力图坚持自己的生活追求,而结婚之后虽仍抗争,但也只剩招架之功,曾经全力抗争命运却最终屈服命运的安排,“仿佛什么也不是,是一只鸟,自己去打食,便回落到网里,吃人家的粱米,变得老老实实的在笼子里给人家啼唱,而随时可以被人卖掉。”他曾经对虎妞干预他的生活有所抵制,却最终受制于她,最后在虎妞身亡,而小福子又自尽以后,他的理性彻底泯灭,他的道德支柱彻底崩溃,在严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他终于堕落到骗钱,狂窑子告发革命者的天地,从一个勤劳纯朴正直善良具有骆驼般强祖壮的身体和坚韧精神的个体劳动者,脱变为一个流氓无产者。作者通过祥子这一典型形象的塑造,他悲剧命运形成的过程,向万恶的旧社会发出强烈的控诉,揭示出旧中国无数个体劳动者苦苦挣扎而依然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深刻主题。

《骆驼祥子》的教学设计 篇12

一、体现“京味”特征的作品的取材

(一) 老舍与北京城

老舍对北京有一种刻骨的爱。如他所言:“我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要说也说不出的,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蔓蔓的一些什么, 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像粘合的一段历史, ……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 它是在我的血里, 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予的……”, 因而北京对他而言不是一种地域符号, 而是他的魂。老舍用生动的笔触与人生阅历, 为我们勾画了北平的风俗人情, 在这城与人的主题之中, 老舍用他无限的爱与温情诉说着人与文化这一主题。他的爱是通过他爱积水潭的小鱼, 爱高亮桥的垂柳, 爱顶小顶小的小羊圈胡同, 爱祥子, 爱程疯子, 爱王掌柜, 爱祁老人, 爱母亲表现出来的。

(二) 《骆驼祥子》里的北京城

老舍就是一位京味儿集大成者, 是京味儿文学的里程碑。他以自己的创作成就为京味儿文学树起了一面旗帜。在老舍的“京味儿”文学作品里, 他把想象出来的人物, 都放在北京这座大都城真实的地理地景与市井习俗之中。他们住的院子、胡同, 行走过的胡同大街, 到过的寺庙、公园、饭馆、店铺都是真实的或曾有过的。

老舍为他笔下的人物构筑了北京城这么个特殊的活动场景, 让人物展示自己的喜怒哀乐。北京城是老舍写作的一个情结, 因为他爱这片土地, 他能真切地展示这片土地所具有的独特韵味。正因如此, 在他的“京味儿”小说中, 他都把想象、虚构的人物经历和故事置于真实的地方, 真实的市俗环境之中, 使读者身临其境, 而获得“伟大真挚的感动力”。老舍在《骆驼祥子》的取材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

老舍以无限眷恋的情怀, 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北京的风俗人情图画。在《骆驼祥子》中对北京的自然景物、风土人情、市井习气的生动逼真的描写。从人物的衣食住行无不体现了北京的风俗民俗。从衣来看, 祥子逃回北京后的打扮, 是:“近似搪布的一身本色粗布裤褂一元, 青布鞋八毛, 线披儿织成的袜子一毛五, 还有顶二毛五的草帽。”布衣线袜, 既代表了那个时代北京人力车夫的衣着特点, 也体现出下层市民追求自然、舒适、随意的心理特征。由食而言:“他到桥头吃了碗老豆腐:醋, 酱油, 花椒油, 韭菜末, 被热的雪白的豆腐一烫, 发出点顶香美的味儿, 香得使祥子要闭住气。”喜吃豆腐, 是北京人饮食特点。从住来看:曹先生家住的四合院正反映出了北京人求和合、喜欢四室同堂、讲究等级辈分的心理。从行来看:在作品中从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到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 都使小说透出北平特有的地方色彩。

二、富有“京味”的语

老舍先生经过几十年对北京口语的提炼和净化, 反复的选择、揣摩, 北京口语成了他创作文学作品时得心应手的文学语言。

(一) 俗白浅易

老舍的小说在该简要处可谓字斟句酌, 惜墨如金。

(二) 俗不伤雅

老舍的语言才华是大俗大雅。

描述富于地方特色的风俗、人情, 刻划人物性格, 叙述故事, 褒贬事物, 使《骆驼祥子》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学的丰采和大众的风格。作家并不是不加汰选的照录北京口语, 而是有所选择、有所提炼的。它平易, 然而不单调、不贫气。

参考文献:

摘要:老舍的作品大都取材北京市民生活, 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 运用的市民口语, 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作为京味儿文学的集大成者, 老舍以自己的创作成就为京味儿文学树起了一面旗帜。他用京味儿语言写尽人间百态, 用现代文化意识的独特眼光确立了现代京味儿文学的完美形象, 成为京味儿文学的开创者与奠基者。

关键词:老舍,骆驼祥子,京味文化

参考文献

[1].老舍《骆驼祥子》,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

[2].杨朝晖《老舍和他的北京》, 四川西昌学院学报, 2005年第四期。

[3].张广英, 何英《谈老舍作品<骆驼祥子>的‘北京味儿’》,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5年第九期。

《找骆驼》教学设计 篇13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课前准备】

师生分头搜集一些测试观察能力的图片,也可制成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

《玩出了名堂》,告诉我们列文虎克玩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发现了微生物。

今天要学习的“找骆驼”这篇课文,又将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课文。

3、指名上台分角色朗读课文。

4、学生简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深究

1、教师引述:老人没有看见商人丢失的骆驼,怎么会知道这头骆驼的特点呢?下面我们细细读读课文,寻找一下问题的答案,好吗?

2、自由组合或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合作填写下表。

老人看见了什么

知道了什么

3、每组推荐一人上台边展示边介绍。

4、师生评议。

四、交流体会

1、请同学们对故事中的商人和老人分别发表个人的见解。

2、谈谈读了这个故事后受到的启发。

3、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留心观察或不注意观察的事例。

五、情境表演

1、自由组合,设想故事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特点,创作表演课本剧。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14

**小学

**

教材分析

本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全文语言平实质朴,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学习这篇课文,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懂得珍惜童年、珍惜时光;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设计理念

本文为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结构,体会文章思想情感,习得文章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教学中,可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曾做过的傻事、趣事,曾有过的奇思、妙想,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过程

都说读书好,我们也知道要好好读书,但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困惑,读了好多书,阅读水平依然差,考试阅读会丢分。其实阅读分为有效阅读和无效阅读,通常我们在读书的时候都是浑沦吞枣,可能就错过了很多信息。那怎样才能让我们的阅读更为高效呢,今天我们便一起研究研究吧。以《城南旧事》里的序言为例,它就出现在了我们的课文当中冬阳·童年·骆驼队(板书)

一、这个题目很特别

1、这篇文章的题目很特别,你发现了吗?

提示

“间隔号”。

对于这个题目我是这样理解的。当作者觉得连贯的一句话无法表达自己心里想说的话的时候,他就会用这种方法,选取两三个关键词作为题目。三个词语放在一起读也读不通,就在中间放个“间隔号”,留下了空白,反而给人想象的空间。

2、探究冬阳,童年,骆驼队,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三个词呢?一定要读文章,好好想一想。

二、所有的事跟“骆驼队”有关

1、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选择“骆驼队”这个词放进标题?

是的,这篇文章里“骆驼”一词出现频率最高,明写的就有19处,还有表示骆驼的“它们”8处,几乎遍布全文所有段落。

2、这篇文章里的事都和骆驼有关,写了哪些事呢?

默读课文,在文章旁边概括地写一写,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短语。(生默读交流)

(板书)骆驼咀嚼

骆驼挂铃铛

骆驼脱毛

骆驼不回来

三、怀念“骆驼队”,实际就是怀念“童年”

1、作者为什么要选择“童年”这个词放进标题?

仅仅是提示我们小时候吗?阅读时我们不能凭第一印象,要多问自己一个为什么,大家不妨读读文章的倒数第二个自然段。

我是多么想念住在北京城里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童年里又多了一层回忆。

2、课前预习时,有一个同学就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他关注到在对待同一件事的时候,孩子和大人的反应和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你们有发现吗?小组同学可以讨论讨论。

学生汇报:

提示:比如看到骆驼拒绝,孩子的反应是?学骆驼拒绝。大人呢?在旁边讨价还价,根本没注意这个。

再说看见骆驼脖子上挂个铃铛,孩子的猜测是?小林海音猜测是骆驼为了个单调的路途解闷。大人的想法呢?大人觉得是为了防止狼的侵犯。

3、谁继续往下说。看到骆驼脱毛,小林海音想给它剪一剪。大人熟视无睹。

4、骆驼没回来,小林海音一次一次地问,心里很挂念,妈妈被问得都觉得有些心烦了。

(板书)

骆驼咀嚼

骆驼挂铃铛

骆驼脱毛

骆驼不回来

孩子

学骆驼咀嚼

想驼铃的作用

想剪驼毛

问骆驼行踪

(增加行路的情趣)

大人

忙讲价钱

(防止狼的侵袭)

熟视无睹

没在意,心烦

4、(指黑板)比较之后,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天真、有趣、对什么都好奇,爱观察

怀念童年的天真,怀念童年的可爱,怀念童年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心,也是怀念童年的善良。

5、说童年

这样的童年给你什么感觉?幸福、美好、愉快、无忧无虑…..四、不傻不呆的“童年”还算“童年”吗

1、细品“学骆驼咀嚼”

在这4件事中,你觉得哪一件最让我们感受到童年的天真、淘气、善良以及“好奇”。

我觉得5岁的小英子是讨厌骆驼,我有证据,你看他在文章里写道:“那样丑的脸”。一读,就知道小英子觉得这骆驼太丑了。你觉得呢?引发学生的思辨。

让5岁的小英子感到新鲜有趣的仅仅是骆驼的丑吗?还有哪些细节?这一小组,一人说一处。你们用这样的句式说:“让小英子觉得新鲜有趣的,还有——”

2、理解

“呆”

是啊,这一切,在5岁的小英子看来是那么新鲜有趣,以至于小英子都看得——“呆”了。这“呆”不是“傻”的意思,不是“蠢”的意思,而是指小英子看得——入神了,看得——着迷了。要入神、着迷到什么程度呢?——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练习朗读)

可是这么新鲜有趣的场景,大人的反应呢?

师:骆驼那样丑的脸,他们有兴趣看吗?——没有。

骆驼那样长的牙,他们有兴趣看吗?——没有。

骆驼那样安静的态度,他们有兴趣看吗?——没有。

骆驼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的样子,他们有兴趣看吗?——没有。

骆驼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的样子,他们有兴趣看吗?——没有。

骆驼白沫子沾在胡须上的样子,他们有兴趣看吗?——没有。

管那些大人呢,小英子确看得很专注,很入神,很着迷。入神、着迷到什么程度呢?她竟——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齐读)

3、现在你也小呢,你做过这样的一些傻事吗?很专注很投入长时间地观察一些事物。

小时候不发发呆,多没意思啊。不做一点傻事的童年还叫童年吗?这段话就是对童年最好的纪念。我们再来读一读——

在林海音的童年里,骆驼带给她美好的回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继续深入的走进林海音,走进她的童年,走进她的生活…..五、“童年”再怀念也回不来了

读最后两自然段,你有什么样的感触

童年多的是天真可爱,多的是新鲜幼稚,拥有一颗好奇的心,这样幸福,快乐美好,无忧无虑的童年确一去不还了。所以你在读童年是,童年里,又多了一丝——

其实这篇文章是被删减了。原版的序言里,后面还有这样一句话,读——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六、小结

运用刚刚我们学过的方法,思考标题中

为什么选“冬阳”这个词

《骆驼祥子》的教学设计 篇15

关键词:《骆驼祥子》,深重罪恶,灵魂的救赎,精神革命

一、融入时代的伟大文学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洋军阀的腐败无能和我国在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为导火索,发生了一场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即五四运动。当时的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不仅受着帝国主义的欺凌,无能的军阀主义也在欺压着贫苦百姓,在这动荡混乱的旧中国下,激发了老舍先生的悲怆之情和写作灵感。从英国回来的老舍先生看到国内满目疮痍的悲惨现状,看到淳朴的劳动人民在黑暗旧社会势力的压迫下痛苦存活的现实,他以现实主义的笔法与悲天悯人的情怀,塑造了祥子这令人难忘的艺术人物形象。老舍先生以祥子为旧中国底层人民的代表,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践踏。老舍给祥子安排这样一个命运,不只是为了批判当时的现实社会,也不仅仅是对传统文明和落后的国民思想进行抨击,而是在深层旨意上对时代文明和人性关系之间进行反思。总而言之,时代的背景创造了祥子, 祥子是这个时代的缩影。

二、以祥子为“点”剖析社会的悲剧“面”

《骆驼祥子》真实的描绘了北京的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满怀希望却被生活磨灭得粉碎,最终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混乱的军阀和反动的政府是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产物,祥子只是一个“点”,他是许许多多底层劳动人民受到剥削和残害的例子之一,祥子的背后则是众多劳动者无法规避的历史命运,他悲惨的命运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市民的苦难生活,更是对社会中农民阶级如何市民化却又如何被社会残忍抛弃的真实写照。祥子的悲剧深深烙印在旧社会的泥土之中,但是又被盛行的黑暗主义不断腐蚀着存有的灵魂,直至所有都消失不见。通过祥子的个人形象,能感受到当时“吃人社会”的黑暗不公,更对当时泯灭了的人性道德感到悲痛,历史的前进会有成功,就会有代价,祥子的悲剧是社会改革、斗争和前进的代价。

三、老舍对个体灵魂的救赎

以祥子为个体,造成祥子最后选择放弃和堕落的原因有很多,社会的残酷、军阀主义的压制和帝国主义的欺凌,祥子的结局,是对社会各个旧势力的呐喊和反驳,虽然这种反驳销声匿迹在历史的轮回中,但是世人感受到了祥子的挣扎和反抗,学习到了他的不服输和坚定,所以祥子的灵魂最终是得到了救赎的。老舍表现真实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中国的现实面貌,没有一点扭曲、没有一点修饰的写出祥子这个人力车夫的底层劳动人民的真实形象,在黑暗旧势力的压迫下,劳动者没有一点还手之力,在接受残忍的剥夺后选择重新来过、但又被摧毁的体无完肤。老舍的内心是沉重而又平静的。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众多百姓被封建官僚践踏成行尸走肉,他用文字的力量告诉世人他内心的痛苦、挣扎和坚定。祥子在老舍的笔下是得到解脱的,最后他选择了不再坚持虽然是无奈的选择,但也是历史的选择,封建主义下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贫苦大众要想翻身,是需要历史的沉淀和时间的积累的,任重而道远。

老舍通过祥子悲剧的描写,完成了他对封建主义的双重文化批判。既有现代理性审视传统文化的角度,又从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立场出发,对都市现代文化的弊端进行严肃批判。祥子是一个悲剧,他吃尽了所有的苦也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但最后都是徒劳,已然落得个两手空空。就正是因为祥子保有的善良、坚持、要强,这样的正直和乐观,为了自己的愿望与理想可以放下一切,如果祥子生活在我们的年代, 他的结局肯定不是那个样子,祥子的肉体虽然被迫害的残败不堪,但是他的灵魂得到了真正的解脱,真正的救赎。

结论:

《骆驼祥子》的教学设计 篇16

关键词:异化 骆驼祥子 维译本 翻译

一、理论基础

美国翻译家兼理论家韦努蒂提出了“归化”和“异化”的概念。“归化”是指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在翻译中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异化”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或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异化派”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认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文化间的交流,源语文化将会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老舍《骆驼祥子》中的人物、情节大量使用了特色化的语言,诸如习语、代名词、脚注、文化负载词等。维译本《骆驼祥子》为了保持这些语言的表达特色,运用了一些异化翻译法。本文结合翻译实例,从词语的异化和文化的异化两个方面,对维译本《骆驼祥子》中的异化翻译进行探讨。

二、词语的异化翻译

(一)习语

习语是某种语言以形象生动的比喻来阐述了深刻的道理,它可以承载一个民族很多文化信息,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特色。翻译习语,就要传达出源语言的语言信息及文化内涵。

(1)原文:自己的计划是没多大用处了,急不如快,得赶紧抓住祥子,别鸡也飞蛋也打了!

译文:pilanlirini? kar?a k?lm?j qal?anliqini,tit—tit bolu? qaqqanliq ?la ik?nlikini,?jl?zini d?rhal tutuwalmisa,tohumu u?up,tuhummu ?eilidi?anliqini eniq k?rdi.

“鸡也飞蛋也打了”是汉民族从生活习俗中产生的谚语,表示“鸡飞走了,蛋打破了”,比喻两头落空,一无所得。而维吾尔族没有这种说法,维译本的字面解释很清楚,但却未必能使维吾尔族读者真正明白其内在含义。笔者认为可采用两种翻译方法:一是归化法,直译出它的意思:“h?mmidin quruq qaldi”,简洁明了;还可采用“异化+解释”的方法,即译为:“tohumu u?up,tuhummu ?eilidi?anliqini eniq k?rdi,h?mmidin quruq qaldi.”(意为“鸡也飞了,蛋也打了,什么都没有了”),这样既可满足维吾尔语读者了解汉文化的需求,也避免了他们在语义理解上的障碍。

(二)代名词

(2)原文:在祥子眼里,刘四爷可以算作黄天霸。

译文:?ja?zini? n?zirid? lju begim χua? tj?nba idi。

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的民族,会有替代不同意义的代名词,对含有贬义的代名词在理解上更是存在很大的差异。例(2)中,“黄天霸”就是汉民族农村里总是欺压穷人的坏人的贬义代名词。译文用音译法将“黄天霸”译为“χua? tj?nba”,但对没有此种说法的维吾尔族而言是难于理解的。笔者拟采用“异化+解释”的方法,译出“黄天霸”中的文化意义,将此译为:“?ja?zini? n?zirid? lju begim χua? tj?nba idi,j?ni puqralarni ezidi?anad?m.”。

(三)脚注

脚注可有效地补偿直译欠缺的语言和文化信息,使目的语读者获取与源语读者类似的语言和文化的体验。

(3)原文:他们的车破,又不敢“拉晚儿”,所以只能早早的出车,希望能从清晨转到午后三四点钟,拉出“车份儿”和自己的“嚼谷”。(作者注:“拉晚儿”特指下午四点以后出车,并拉车拉到天亮以前)

译文:ularni? rik?iliri kona,uni? ystig? 《ke?ilik kira s?r??》k? petinalmajtti.?u?a,qaq s?h?rd? i?qa ?iqip,?tig?ndin tartip ?y?tin k?jin sa?t y?-t?tl?rgi??《rik?ini? i?ar? h?qqi》bil?n ?zini? qorsiqini tojduru?qa j?tkyd?k pul tepi?ni? kojida bolatti.(ke?ilik kira s?r??—k??qurun sa?t t?tt? i?qa ?iqip,ta? atqu?? kira s?r??)

三、文化的异化翻译

如何保持老舍原作中的文化特色,成为《骆驼祥子》维译本的一个难点。下面从习俗、文化负载词和方言这三个方面对维译本《骆驼祥子》中汉文化的翻译进行分析。

(一)习俗

(4)原文:闲到元宵节,祥子便没法子再忍下去了。虎妞却很高兴,她就张罗着煮元宵,包饺子,白天去逛庙,晚上去逛灯。

译文:?j?zi panus bjrimi?i?? bikar jyrup,andin zadila ?idijalmaj qaldi。χunju nahajiti χo?al idi。U h?-hy d?p jyryp jyn?jaw pi?uratti,kyndyzliri butχana s?jlisini tama?a qilatti,ki?iliri panus tama?isini k?r?tti.

“元宵”是汉民族的文化词,这段话中有两个“元宵”,译者根据语境,用不同的维语词语灵活地处理成两个“元宵”。元宵节有“观花灯”的习俗,因此“元宵节”中的“元宵”,译为“panus bjrimi(灯笼节)”。“煮元宵”中的“元宵”是食品,则音译为“jyn?jaw”。 译者运用不同的词语将汉文化的习俗充分地展现了出来,达到了使维语读者体验汉民族习俗文化的目的。

(二)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是一系列具有复杂的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的特定文化内涵的词。各民族的文化负载词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色彩和历史背景,汉民族的文化负载词反映了汉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

(5)原文:门上的春联却仍然红艳,黄的挂钱却已有被风吹碎的了。

译文:d?rwazilar?a ?aplan?an ?a?anliq b?jitl?r ?u peti qipqizil tursimu,l?kin ?rwahlar?a atap ?sil?an s?riq q???zl?rni ?amal u?urtup jirtiw?tk?nidi.

“春联”和“挂钱”是汉民族春节时的习俗,译者将“春联”译为“?a?anliq b?jitl?r”,“挂钱”译为“s?riq q???zl?r”。维译本在翻译过程中保持了文化负载词承载的文化意象,为维语读者保留了原文的文化信息。

(三)方言

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中用大量的北京方言表现北京近现代的市民社会,维译本准确运用翻译策略,展现出易于读者理解的语言风格及文化特色。例:

(6)原文:“刘四爷,看看我的车!”祥子就把车拉到了人和厂。老头子看了车一眼,点点头:“不离!”

译文:—lju begim,rik?am?a qara?!—dide ?ja?zi jezi je?i rik?ini renχe rik?iχanisi?a s?r?p berip.Bowaj rik?i?a bir qarap qojdi—d?,be?ini li??itti:—jaman ?m?s ik?n!

“不离”意为“既不很好也不很差”,刘四爷以“不离”回应祥子,说明无论祥子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他永远是被人看不起的车夫。译者熟悉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将“不离”译为“jaman ?m?s ik?n”,保留了源语言的语言风格。

四、关于维译本《骆驼祥子》异化法的思考

由于不同民族之间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结构之间存在很大差异,维译本《骆驼祥子》中的一些异化翻译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例如:

(7)原文:我担着好大的处分来给你送个信儿!

译文:?u?a,kallamni qoltuqum?a qisip sa?a χ?w?r j?tkyzgili k?ldim!

译文用“kallamni qoltuqum?a qisip”来表示“担着好大的处分”,忽略了维语中没有此类表达,笔者拟将其译为“?u?a,kallamni ?enimni alqinim?a elip sa?a χ?w?r j?tkyzgili k?ldim!”,这样更易于维语读者理解。又例如:

(8)原文:祥子的脸红得像生小孩时送人的鸡蛋。

译文:?ja?zini? jyzi tu?ut joqli?anda apiridi?an qizil tuχumlard?k qizirip k?tti.

生小孩送鸡蛋是汉族的习俗,维吾尔民族没有这种习俗。维语有表示“脸红”的词语,对女性一般说“anarni? danisid?k”(意为“像石榴籽一样红”),对男性一般说“??lp?rd?k”(意为“像红布似的”)。此处笔者拟译为“?ja?zini? jyzi ??lp?rd?k qizirip k?tti.”,这样的翻译更利于读者顺畅地阅读和理解原文的意义。

五、结语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方式,适当的异化是必不可少的翻译方式。维译本《骆驼祥子》中的异化翻译着眼于语言与文化的转换,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文的文化形象和语言风格,丰富了维吾尔语的语言文化,扩大维汉语之间的共性,使读者感受到了不同语言文本在处理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差异,对汉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引起了维语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哈里木·萨里赫译.骆驼祥子(维吾尔文)[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

[2]老舍.骆驼祥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美]Venuti,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4][美]Vermeer,H.J.& Reiss,K.Framework For a GeneralTranslation Theory[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5]余国良,文炳.关于异化翻译的再思考[J].外语学刊,2009,(3).

[6]朱安博.归化与异化: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百年流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生产部年终总结范文下一篇:市场监管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