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公共关系学第一章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考公共关系学第一章(精选6篇)

自考公共关系学第一章 篇1

Public Relations,也可称为“公众关系”。

2、公共关系的定义:A、管理说:突出公共关系的管理属性。(美:雷克斯?哈罗)B、传播说:公共关系的传播属性。(英:费兰克)

C、传播管理说:强调PR是组织一种特定的传播管理行为和职能。美,詹姆斯?格鲁尼格:PR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D、咨询说:PR的决策咨询功能。《墨西哥宣言》E、关系说:公众性或社会性的关系或活动。(美:蔡尔兹)F、协调说:是关系说的深化,指协调组织与公众间的关系。G、形象说:为组织塑造良好的形象。

3、美国《公共关系季刊》详细罗列了公共关系的14种特征。

4、确定PR本质的依据和方法:A、分析构成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要素。(PR三要素:组织、传播、公众)B、分析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本质联系。组织 传播沟通 公众 现代公共关系传播的本质是:组织与公众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

现代公关传播的本质特征是:组织与公众沟通交流的“双向性”

“传播沟通”是现代公共关系理论的精髓,是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

5、理解公共关系本质属性的三个角度:

A、PR的“关系”性质: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关系。B、PR的“职能”性质: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的目标、资源、对象、手段、过程和效果等基本要素的管理,即传播(沟通)管理。

C、PR的“科学”性质: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一门以传播学和管理学为主要依托的传播管理学或组织传播学。

6、公共关系状态:一个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

7、公共关系活动(实务):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去协调组织和社会关系,影响组织的公众舆论,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优化组织的运作环境的一系列工作。(是否科学的重要标志:是否有现代的公共关系意识和科学的公关理论作指导。)

8、公共关系观念:是一种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和管理哲学,它指导着公关实务工作的健康发展,渗透到管理者日常行为的各个方面,成为引导、规范着组织行为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9、组织:是PR活动的主体,即PR的承担者、实施者、行为者。

10、公众:是PR传播沟通的对象。

11、传播沟通:是PR活动的过程和方式。PR的方式: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公众传播、大众传播;言语沟通、文字沟通、非语言文字沟通的方法等;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实物媒介的技术等。组织与公众联结的方式、公共关系的运行机制就是传播沟通。

12、关系: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的性质和程度,是衡量公共关系状态的客观标志。(两个主要特征:一是特指组织与公众间的关系;二是特指信息交流的关系。)

13、舆论:在PR中指社会公众对组织的政策、行为、人员或产品所形成的看法和意见的总和,是大多数人对组织的看法和意见的公开表达。

14、形象:指组织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认知和评价。

15、与PR相关的两

个“关系”概念: 人际关系:指个人关系、私人关系,即个人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人群关系:指群体内部活动和组织管理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16、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联系及区别:联系:A.从内容上看,公共关系包括了一部分人际关系。B.从方法上看,公共关系实务也包括了人际沟通的技巧,这也有助于组织公共关系的成功。区别 A.从主体上看,公关的主体是组织,人际的主体是个人。B.从对象上看,公关的主体是公众,人际的主体是私人关系对象。C.从内容上看,公关是组织的管理活动与职能,处理的是组织和公众事务;人际处理的完全是私人事务。D.从方式上看,公关强调远距离、大范围的公众沟通,而人际则局限于面对面、个人对个人的交流。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 篇2

★为重点标注

第一节 管理与管理理论的演进

一、管理的含义

★管理的定义:

管理就是人们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为了有效地动员和运用各种资源从而达成组织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项活动的总和。

★管理的定义的基本含义:

(1)管理是由管理者引导的活动。(2)管理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3)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4)管理需要有效地动员和配置资源。(5)管理具有基本的职能。(6)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管理具有两重性: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源于许多人的协作劳动,是由生产社会化引起的,是有效地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因而它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必然体现出生产资料者占有指挥劳动和监督劳动的意志,具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二、管理职能

★最早系统分析管理职能的是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他提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即“五职能说”。

★从公共管理的实践看,把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种。

计划职能是管理活动中的预先筹划和安排的职能。具体而言计划职能就是明确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各分支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对未来活动的具体行动任务、行动路线、行动方式、行动规则等方案进行规划、选择、筹谋的活动。计划职能是管理活动的首要职能,是管理活动的逻辑起点。

计划职能的特点:预先性、预测性、评价性、选择性、调整性。

组织职能就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的特点和原则,通过组织设计,构建有效的组织结构,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并使之有效运行,以实现目标的活动。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环节

组织职能的特点:合理性、有序性、规范性。

领导职能就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目标和任务,运用管理权力,主导和影响被管理者,使之为了组织目标的实现而贡献力量和积极行动的活动。领导职能是管理的核心环节。领导职能的特点:权威性、主导性、决断性、公正性,协调性、规范性。

控制职能就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目标和计划的要求,对组织运行状况进行检查、监督和调节的活动。控制职能是管理过程的监视器和调节器,是管理过程的不同阶段的连接点。控制职能的特点:监测性、修正性

三、管理学

★管理学的定义:

管理学是研究人类的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管理学是探索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了有效地动员和运用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及规律的科学。

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管理学是管理观念和原理构成的知识系统,主要研究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中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同时研究管理理论的发展史、管理环境和管理效率等问题。管理学必须与现实管理世界保持密切联系,形成管理实践-经验研究-理论知识不断反复良性循环。

为什么说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管理是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活动。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有规律性。

管理领域有自己独特的范畴和普遍原理,并形成了独特的知识体系,因而属于科学领域。由管理科学延伸出来一套管理规范和管理原则,用于指导人们的管理活动。有一定的逻辑性。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管理可称之为科学管理或管理的科学性。

艺术是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技能,它依赖于个人的经验和智慧,在人类活动的任何领域,科学知识的应用都存在艺术性。

管理科学是体系化知识,而管理艺术是灵活的实践。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科学是管理的内核,艺术是管理的外围软组织。脱离科学,以科学为依托的艺术就缺少了根基,只能凭经验和运气管理,也就难以有高明的艺术,反之,缺少了灵活运用科学知识的艺术手段,科学就变得僵死教条,实践活动就缺少生命力。

所以管理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

四、管理理论的演进

★★★

7、管理理论演进的三个阶段

(一)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这一阶段注重管理的特点是:(1)注重管理的科学性、精确性、法理性和纪律性;(2)把管理的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受支配者和经济理性人,是机器的附属物;(3)较少注意人的全面特性及其对管理的影响;(4)以科学管理学派和组织管理学派为主干。

科学管理学派:1911年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成为管理科学正式产生的标志,泰罗是科学管理学派的奠基人,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其原理是①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在此基础上确定工作定额原理②为工作挑选一流的人员,即按岗选人,即能力与所从事的工作最佳适配原理、③实行标准化管理。④实行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差别计件报酬制)。⑤劳资双方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共同合作。⑥实行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⑦使管理职能细化,在此基础上实行“职能工长制”。⑧实行组织控制的例外原则。

组织管理学派:(法国-管理过程之父)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提出管理的基本职能,五职能说。管理的一般原则,14项原则:①管理分工原则②权利与责任联系原则③确立和遵守纪律原则④命令的统一性原则⑤指挥和领导的统一性原则⑥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原则⑦公平支付报酬原则⑧权利适度集中原则⑨管理划分等级系列原则⑩秩序原则⑾公平管理原则⑿保持组织成员稳定原则⒀首创精神原则⒁团结协作原则。

(德国)韦伯(《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是组织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把人类社会权威划分为传统型、魅力型、法理型权威。根据法理型权威确定了现代行政体系的基本原则:(1)提出了理性化的基本原则和观念。(2)管理组织必须按照科层制设立,即按照明确的分工和自上而下的层级系统来构建管理的组织。(3)按照法理性认同原则进行组织的权利管理。(4)管理遵循对事不对人的原则。(5)行政官员由委任产生,领取固定薪金,其升迁由上级决定。

(二)行为科学阶段:行为科学阶段管理理论的特点:强调对人性的全面关注,重视非正式组织,主张在管理方式上由监督制裁转向人性激发,由专断转向民主。“霍桑实验”是由美国梅奥主持,得出结论: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②在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③新型领导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度,从而激发工人的劳动积极性。梅奥等人的霍桑实验奠定了管理的行为科学的基础,通过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构成了管理中的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理论主要包括:(1)是关于人的需求、动机和激励问题

马斯洛《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提出人的五个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提出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保健因素,起到维持原有状况的作用,但不能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激励因素,即通过成就、认可、挑战性工作、责任、升迁和发展等因素,来调动成员的积极性。

(2)是关于管理中的人性问题;

麦格雷戈“X-Y理论”。在代表作《企业的人事方面》中指出,管理人员往往把工人的本性设定为不诚实、不负责、懒惰、愚蠢等,由此产生了管理中的一系列问题,他把这种管理理论称为“X理论”。与此相反,他主张在管理中,只要给工人创造一定的条件,他们就会努力工作,实现自己的成就和价值。麦格雷戈将这种对被管理者的看法以及由此主张的管理方法称为“Y理论”。

阿吉里斯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指出,组织中的人性是发展的,它们会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3)人际关系问题

巴纳德的动态平衡理论认为,组织是人群之间互动关系组成的系统,应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上级与下级合作,投资者、供应商、顾客及外部机构间的合作,管理者须审视环境,调整组织以保持与环境的平衡,系统观)卢因的群体动力学理论,研究和论述了非正式组织群体对管理的影响和作用。

(三)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孔茨认为管理学派出现 “管理学丛林”现象,出现11个学派包括:以孔茨等为代表的管理过程学派;以麦格雷戈等为代表的人性行为学派;以巴纳德等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以马克兰特等为代表的管理科学学派;以西蒙等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以卡斯特等为代表的系统管理学派;以德鲁克等为代表的经验学派;以明茨伯格等为代表的经理角色学派;以特里斯特等为代表的社会-技术学派;以布里奇等为代表的经营管理学派;以卢丹斯等为代表的权变理论学派。

管理理论演进的特点:

(1)管理学的发展是从管理中经济人、机械人的设定到对管理中社会人设定的过程。

(2)管理学的发展是从管理过程的单个因素、单个过程和单个侧面的研究到全面系统研究的过程。

(3)管理学的发展是从定性分析为主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过程。

(4)管理学的发展是从学派分化到兼容并包、相互借鉴、吸收融合过程。

第二节 行政与行政理论的发展

一、行政的含义

行政的定义:

行政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行使国家权力,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简言之,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

行政的特点:执行性、政治性、权威性。

二、相关概念辨析

(1)政治与行政的关系:

最早论述政治与行政的区别的是美国的威尔逊和古德诺,他们认为“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但两者既密切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政治的是指是阶级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国家政权;而行政正是以国家政权为后盾、以维护和巩固国家政权为根本任务的。因此政治主导行政,行政从属于政治。政治与行政难以截然分开,尤其是在当代政治经济一体化、经济政治化、政治经济化的趋势日益加强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2)行政与立法、司法的关系:在尊重国家权力的统一性、不可分割的前提下,立法、司法、行政是国家权力的三大系统,行政是有别于立法和司法的一种国家权力,行政活动也有别于立法活动和司法活动。

三、行政学

行政学的定义:

行政学是一门研究国家行政机关依法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内部事务的学科。简言之,行政学是系统地研究行政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行政学定义的把握:

(1)行政的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构,即国家行政机关。(2)行政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3)行政活动的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4)行政学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的就在于探讨和发现行政活动的规律性。

四、行政理论的发展

★★★行政学在西方兴起的历史原因:

(1)“行政国家”的出现。它在以法制基础上行政机关规模的扩大、行政人员队伍的增长和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发展为标志。(2)“文官制度”改革运动的发展。主要目的废除政党分赃制,建立“中立的”功绩制;(3)多种学科的形成和发展。(4)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

★★★

14、行政理论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西方行政学产生于美国,它的产生是以1887年威尔逊发表《行政管理学之研究》为标志。

第一阶段形成时期,又称科学管理时期,这个时期大致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理论的主要特征是运用工商企业科学管理理论研究行政管理,主要探究行政权力的配置、组织机构发健全、工作方法标准化、管理程序的制度化等问题。它侧重研究人的活动对象,以及人与活动对象的关系采用标准化的机械管理模式,要求物理和人力有效结合以达到最佳目标。1900年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1912年泰罗《科学管理原理》、1926年怀特《公共行政学研究导论》、魏劳毕《公共行政原理》,这一时期理论对提高管理绩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二阶段成长时期,又称行为科学时期;这个时期大致是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这一时期理论的主要特征是把行为科学运用于行政管理的研究,把研究的重点放到人的本身、人的行为、人的作用、组织的作用以及人与组织、环境的关系等方面,主要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研究的科学成果来研究管理问题。代表理论是梅奥的霍桑试验、巴纳德的动态平衡理论、西蒙的决策理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这一时期的研究由于重视人的要素、人的价值、领导行为等在管理中的作用,进而推动了公共行政的发展。

第三阶段发展时期,又称现代科学管理理论时期或新公共行政管理时期,这个时期大致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新流派、新理论和新方法,围绕行政管理问题的解决而交叉融合,为政府管理研究的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时期,西方社会科学在经历了长期的分化、初步的融合之后,开始大踏步向整体化迈进,跨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势。其代表有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把经济人假设引入了政府行为理论,对政府行为的分析有独特的价值,为认识政府及其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1986年获得诺贝尔奖。科斯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包括科斯、诺斯、威廉姆逊与德姆塞茨,主要贡献有交易成本理论、代理理论、制度创新理论等。帕森思提出的每个组织系统分为决策、管理和技术三个层次。

第三节 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

一、对公共理论的不同理解

公共管理理论理解的理论转换: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对公共管理理论的不同理解主要有:(1)将“公共管理”等同于“公共行政”;(2)将“公共管理”当做“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科;(3)将“公共管理”看做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行政和政策分析的一个新的学科框架。波兹曼和斯特拉斯曼的《公共管理战略》是第一本为公共管理确立基本学科框架的教科书。

二、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

公共管理的定义:

公共管理是一个研究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组织实践的学科,可以将它为界定为一门综合地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学科。

三、公共管理的学科特征

公共管理的学科特征:

(1)研究对象范围更广。就研究对象与范围来说,公共管理并不像传统的公共行政那样,将自己主要局限于政府行政机关特别是官僚机构的研究上,而是把研究对象扩大到其他政府机关和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的方面。

(2)跨学科综合性更强。公共管理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传统行政学主要建立在政治学的基础上,尤其是将官僚体制理论和政治-行政二分法作为其理论基础;公共管理的研究者来自不同的学科,他们充分吸收了当代各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更多地依赖于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并日益与工商管理学相融合,因此,他的基础更扎实,并具有更广泛的学科知识框架。

(3)公共管理将研究焦点由传统公共行政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果与绩效的研究。这使得战略管理、公共管理的政治环境、项目执行、绩效评估、公共责任制及公共管理伦理这样一些在传统公共行政中没有的或不受重视的主题成为公共管理的核心主题。

(4)大量新主题的出现。公共管理也涉及大量的公共行政没有涉及的其他主题,如公共物品、公共选择、集体行动的逻辑、委托-代理、产权、交易成本、交换范式、制度安排与创新、政府失败、准市场、学习型组织、多元组织、认知风格、管理网络、管理工具、成本核算、信息管理系统等等。

(5)研究方法是实证与规范相结合。公共管理既是实证的,又是规范的。因此,案例分析成为公共管理的一种核心研究方法,这就有别于传统公共行政过多地局限于规范研究,普遍适用“行政原则”的探讨。

(6)实践基础更具现实指导意义。公共管理将自身建立在当代公共部门管理的实践尤其是政府改革的实践基础上,是从这种实践中产生的新理论,反过来成为指导这种实践的模式。因此,与传统行政相比,它更具现实性。

四、公共管理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公共管理的研究方法

(1)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是一种根据客观事务所具有的系统特征,从事务的整体出发,着眼于整体和部分、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结构、结构与功能、整体与环境等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求得优化的整体目标的现代科学方法。

(2)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法的要点是通过对不同事务或同一事务在不同阶段的情况等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共同点、本质或规律性的东西。

(3)实验分析 本质是通过设计模拟实验,将事务的各个因素、事务的发展过程再现出来,以找到这种事务在真实世界中的各种数据及面貌。

(4)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的要点是对已经发生的公共管理事件,分析者尽可能从客观公正的观察者立场加以描写或叙述,以脚本等形式说明一个事件的有关情况。案例分析既是当代管理科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又是当代管理科学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

本章题型:本章主要题型:简答、选择、案例

自考公共关系学第一章 篇3

1、劳动关系分为三类:从业关系、组合关系、分配关系。

2、劳动关系。(识记)

答:劳动关系的狭义含义是指在实现现实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所结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的一方当事人为劳动力产权的所有者即劳动者;另一方当事人为资本产权的代表者即经营者。如雇主与雇员或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向雇主让渡自己的劳动力,雇主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其中,工资及其他劳动条件是连接雇主与雇员的最基本的桥梁。

3、劳动法律关系。(识记)

答: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人们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4、劳动关系的类型。(识记)答:由于对劳动关系双方利益的性质和利益关系处理原则的不同,劳动关系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利益冲突型与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利益一体化的劳动关系和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

5、劳动关系特征。(领会)

答:

1、劳动是劳动关系的实质与内容。劳动关系通常与集体劳动相联系,通常与有酬劳动相联系。

2、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兼有的特征。

3、平等性与隶属性。

4、劳动关系的当事人是特定的。

6、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领会)

答:

1、它是法律对人们的劳动行为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调整而出现的一种状态。

2、是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3、是一种双务关系,雇主、雇员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中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等关系。

4、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是由观念抽象状态转化为现实秩序的一种状态。

7、劳动力产权的所有者即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是劳动主体,其行为目标是工资、劳动条件和职业的稳定性;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雇主或用人单位通常并不是资本产权的最终所有者,但他享有资本的经营权—法人财产权。享有法人财产权或经营权的雇主在劳动关系中是用工主体,其行为目标是利润、效率。

8、在劳动关系双方利益调整的各种形式当中,集体协商、谈判,订立集体合同占主导地位,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条件的决定方式能为劳动关系双方接受的,也只能是在符合国家劳动立法基础上的集体谈判。

9、我国的劳动关系正处在历史的转换时期,从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劳动关系转换为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劳动关系,即从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转换为利益协调型的劳动关系。

10、企业改革,以及企业财产组织形式的变革,使得劳动关系的构成、运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地位、相互关系以及处理方式实现了重新调整。

11、建立利益协调型的劳动关系应当遵循物质利益原则。

12、物质利益原则的内容。(简单应用)

答:物质利益原则的主要内容为:物质利益激励机制;物质利益平衡机制;物质利益协调机制;物质利益约束机制。

13、企业劳动关系调整形式主要有以下制度:集体协商制度、雇员参与企业管理制度、工会参与国家和社会经济决策、建立协调劳动关系的机构、雇员参股制。

14、企业劳动关系调整形式主要是集体合同制度。

1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条件的决定方式能为劳动关系双方接受的,只能是符合国家劳动立法的基础上的集体谈判。

16、在集体谈判过程中,工会组织当然希望达成对自身极为有利的条款,但这个目标的实现受诸多因素的制约。首先是政府,另一个约束条件是市场。

17、工会弱化约束条件的方式。(领会)

答:工会一般通过以下活动力求弱化市场约束:

1、工会通过对立法的支持和直接的公共关系运动改变对最终产品的需求。

2、工会特别重视技术变化和工艺流程等能够造成对劳动力替代的问题。

3、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大量低工资劳动者,也是对工会提高工资努力的一种威胁。工会必然大力支持政府的充分就业政策、收入保证计划,以及社会劳动力流动的某些管理政策等,以降低这类劳动力的市场存量。

18、由于是劳动关系双方竞争共同决定工资和雇佣量,那么经过谈判,双方的福利从理论上能够得到改善。因此就存在一系列至少可以使其中的一方获益而却不使另一方受损的工资和雇佣量组合,这些组合被称为“效率合约”。

19、效率合约模型。(简单应用)P376

答:效率合约是指那些能够使雇主的等利润曲线与工会的无差异曲线相切的那些点。在这些点上,任何一方福利的增加都要使对方的福利受损,即不存在任何帕累托改进的可能。将所有可能的切点连接起来,可能得到曲线ed(图11-4),曲线ed通常被称为效率合约曲线(或效率合约轨迹)。这条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着工会的无差异曲线和雇主的等利润曲线的一个切点。在这些点上,劳动关系双方的福利,即工会的效用和雇主的利润至少与b点相同,并且至少有一方的福利比b点更好。进一步,任何改变,即偏离效率合约曲线,都将使一方的福利受损。然而,在ed线所有的决策点上,双方并不是无差异的,工会的偏好接近d点,雇主的偏好接近e点。实际的集体谈判结构究竟确定在合约曲线的哪一点上,则主要地取决于双方谈判力量的大小。

20、通过集体谈判订立集体合同,劳动关系双方共同决定劳动条件是经济规律得以发挥作用的形式。

通过集体协商、谈判,由劳动关系双方共同决定工资等劳动条件,充分体现了劳动关系双方权利的对等性。因而,由劳动关系双方集体协商谈判,订立集体合同确定工资、劳动条件,保障了劳动关系运行的公平性。由劳动关系双方协商、谈判决定工资等劳动条件,可以在给定生产力的条件下保障效率的实现。正是基于上述两点,建立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确实是保障效率与公平双重价值取向的较好的选择。

21、劳动关系的社会调整,是政府凭借国家权力直接进行干预。我国劳动关系的社会调整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最主要的内容是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

1、劳动关系的狭义含义:是指在实现现实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所结成的一

种社会经济关系。

2、(简答)劳动关系的特征:

答:⑴劳动关系的存在以劳动为基础,劳动是这种关系的实质与内容。

⑵劳动关系的当事人由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所决定而具有特定性。

⑶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服从经营者的管理、命令与指挥,必须服从所在雇主组织的内部劳动规则。

⑷劳动关系通常与集体劳动相联系,通常与有酬劳动相联系。

3、(简答)劳动关系的基本类型:⑴利益冲突型与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⑵利益一体化的劳动关系;⑶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

4、(单)在劳动关系的类型上,变。

5、(名)集体协商:是企业代表或雇主代表与劳动者或雇员群体的代表(一般是工会)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确定劳动条件各方面内容的行为与过程。

6、(简答)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集体谈判主要有三个层次:⑴国家级谈判,⑵产业部门级谈判,⑶企业级谈判

7长度之间存在函数关系。

8、希克斯模型有三个方面的含义?(EC雇主让步曲线;ER工会抵制曲线)

答:⑴如果EC曲线保持不变,则任何UR曲线向上移动(提高工会对雇主抵制力量)的因素都将同时提高预期的罢工时间和预期的工资上涨幅度。

⑵任何强化雇主拒绝能力的因素都会导致EC曲线的下降,从而也使UR曲线下降。⑶罢工似乎是一种不必要的浪费。如果在不出现罢工或只经过一段较短时间罢工的情况下,预期的妥协工资w0就能够达到,那么雇主和工会双方都可以少承担一部分损失。

附录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单选)美国、→劳动经济几个发展阶段。

P349公共部门的就业决策与企业部门的差异表现的方面

P350-351造成公共部门就业量增长较快的原因以及形成公共部门劳动者工资水平的原因

P 351政府转移支付和补贴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P360 劳动力的竞争与保障

P364财政政策的类型

P366 货币政策的类型

P368经济结构变动的结构性因素也会造成通货膨胀 以及 收入政策通过哪种形式实现

P370人力政策的定义与分类人力政策包括的方面

P382集体协商制度的内容

P383现代市场的集体谈判的三个层次

问答题

公共部门的工资水平如何决定?公共部门的工资水平在总体上要比企业部门高,为什么?

答:公共部门需求和就业量的增加,使得其工资水平也不断的提高。企业工资水平由市场决定,而公共部门很大程度上由立法和行政力量决定。一般实行“比较工资”的原则:公共部门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参照企业部门劳动者水平进行制定,很大程度上由立法或由行政力量决定。

公共部门劳动者工资水平通常比企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附加福利在工资性收入中的比重不同,公共部门明显高于企业部门。不仅要考虑制度工资,还应考虑其他工资性收入;

2)公共部门劳动者的流动率低于企业部门,工龄增加和职位提升带来工资增加;

3)公共部门职业结构的特点是的工资结构中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占较大比重;

4)公共部门产品与服务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敏感性不如企业,其收入弹性相对较小;

5)公共物品的生产更多的分布于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领域。

1、试论述我国劳动关系变化的表现、目标模式及其建立的基础。

答:(1)我国劳动关系变化的目标模式

我国的劳动关系正处于历史的转型时期,从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劳动关系转换为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劳动关系。即从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转换为利益协调型的劳动关系。所谓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其基本精神是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一体论,其理论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劳动关系双方利益的调整和处理,由国家各项劳动行政管理制度的实施来保障。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劳动关系的主要形态。

所谓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是基于多元化观点对劳动关系运行和利益调整的理论概括。这种劳动关系双方在人格上、法律地位上完全平等,作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劳动关系双方

互为权利义务主体,在双方利益关系的调整上,以双方的对等协商交涉为确定劳动条件的基本原则,以权利义务的法律设定调节双方的利益关系。当代一些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的协调与控制的主要方面就具有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的特征。

(2)我国劳动关系变化的表现

伴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一,劳动关系主体明确化。一方为用人单位,另一方为劳动者;法人财产权及劳动力产权的逐渐明确,必然使劳动关系主体明确化。第二,劳动关系多元化。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打破了公有制劳动关系一统天下的局面,与多种经济形式相适应,劳动关系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第三,劳动关系利益复杂化。第四,劳动关系动态多变化。第五,劳动关系的利益协调机制趋向法制化。

以上劳动关系的变化,表明我国已经由利益一体型劳动关系向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转变。

(3)建立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的基础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物质利益原则得以发挥作用的条件,而物质利益原则为建立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奠定了基础。物质利益原则含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物质利益激励机制;二是物质利益平衡机制;三是物质利益调节机制;四是物质利益约束机制。劳动合同制作为国家基本劳动制度充分体现了物质利益原则的根本要求。

2、什么是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有哪些特征?

答:劳动关系:狭义含义是指在实现现实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所结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的一方当事人为劳动力产权的所有者即劳动者;另一方当事人为资本产权的代表者即经营者。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向雇主让渡自己的劳动力,雇主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其中,工资及其他劳动条件是连接雇主与雇员的最基本的桥梁。

劳动关系有以下一些特征:

第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形式,劳动是这种关系的基础,也是它的实质和内容。第二,劳动关系具有人身关系属性和财产关系属性相兼有的特点。第三,劳动关系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第四,劳动关系的当事人由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所决定而具有特定性,一方是雇主,另一方是雇员。

3、如何理解通过集体协商谈判确定工资等劳动条件的方式是实现效率与公平双重价值取向的比较好的选择?

答:通过集体谈判订立集体合同,劳动关系双方共同决定劳动条件是经济规律得以发挥作用的形式。

自考公共关系学试题及答案 篇4

一、单项选择题。

1.最早的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书籍是( B    )1-52

A.《礼记》B.《修辞学》

C.《政治学》      D.《论语》

2.被誉为公共关系之父的是( D   )1-54

A.巴纳姆      B.詹姆斯·格鲁尼格

C.爱德华·伯尼斯      D.艾维·李

3.公共关系传入我国是在(  B   )1-56

A.20世纪70年代末   B.20世纪80年代初

C.20世纪80年代末   D.20世纪90年代初

4.国际公共关系学会成立于( C   )2-68

A.1945年    B.1950年    C.1955年  D.1960年

5.下列属于周期公众的是(  A   )3-84

A.“广交会”的来宾B.老主顾

C.社区居D.机场滞留的旅客

6.组织最重要的基本目标公众是( D )3-86

A.媒介公众    B.社区公众

C.顾客公众      D.内部公众

7.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片面知觉是( C  )4-100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效应

8.流行项目的最显著特征是(  A   )4-108

A.新奇性     B.时效性

C.周期性     D.两极性

9.提出需要层次论的是(  B   )4-100

A.霍夫兰  B.马斯洛

C.拉斯韦尔       D.卢因

10.5W模式的提出者是(  D   )5-121

A.迈克尔·麦库姆斯     B.弗兰克·杰夫金斯

C.库尔特·卢因D.哈罗德·拉斯韦尔

11.在中国,最为大众化的传播媒介是( C   ) 5-132

A.报纸    B.因特网

C.广播    D.杂志

12.公共关系策划的最后一步是( A  )6-151

A.审定方案 B.编制预算

C.选择传播渠道     D.公众研究

13.运用最多、最广泛的公共关系模式是(D   )6-154

A.社会活动型公共关系      B.服务型公共关系

C.宣传型公共关系  D.交际型公共关系

14.民意测验属于(  B   )6-155

A.社会活动型公共关系       B.征询型公共关系

C.宣传型公共关系  D.交际型公共关系

15.整合营销传播最基础的形式是( C    )7-178

A.形象的整合  B.协调的整合  C.认知的整合    D.功能的整合

16.新闻发布会是一种(   B  )7-163

A.一级传播  B.两级传播     C.三级传播      D.四级传播

17.组织识别系统中最具传播力与感染力的要素是(  C   )9-194

A.理念识别系统   B.行为识别系统   C.视觉识别系统    D.制度识别系统

18.当组织“臭名远扬”时,其形象地位处于(  B   )9-197

A.高知名度/高美誉度     B.高知名度/低美誉度

C.低知名度/高美誉度     D.低知名度/低美誉度

19.在ⅥS中,应用最广泛,出现频率最多的要素是(   A  )9-204

A.标志    B.标准字    C.标准色   D.象征图案

20.公共关系危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   D  )10-214

A.不确定性     B.舆论关注性

C.“连锁”破坏性 D.突发性

二、多项选择题。

21.公共关系的功能有(  ABCDE   )1-57/60

A.收集信息  B.辅助决策    C.传播推广    D.协调沟通 E.提供服务

22.组织内部设置公共关系部门的模式有(  ABCD   )2-64/65

A.部门隶属型      B.部门并列型

C.高层领导直属型  D.公共关系委员会

E.公共关系协会

23.根据公众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公众可划分为( BCDE    )3-85

A.次要公众    B.潜在公众    C.知晓公众    D.行动公众    E.非公众

24.态度的特性包括(  ABCDE  )4-104

A.社会性  B.协调性 C.稳定性 D.两极性  E.针对性

25.舆论主体的特点有(  ACDE   )4-114

A.有共同的话题 B.无共同的话题

C.自发性与松散性      D.有一定的层序性

E.参与议论过程

26.公共关系策划的特征有(  ABCDE   )6-142

A.目标性   B.思想性   C.创造性    D.程序性  E.灵活性

27.确定广告主题要尽可能避免(  ACD   )7-176

A.泛化    B.浅显易懂    C.分散D.共享   E.独特个性。

28.一项完整的广告策划,一般应包括(  ABCDE   )7-168

A.市场调查     B.广告定位

C.广告创意   D.广告媒介安排      E.广告效果测定

29.广告主题的构成要素有(   ABD  )7-173

A.广告目标 B.信息个性

C.信息共性D.消费心理

E.生产心理

30.按照组织类别,公共关系危机分为(  CDE   )10-217

A.产品危机 B.服务危机   C.非营利组织公共关系危机

D.政府公共关系危机  E.企业公共关系危机

三、简答题。

31、简述公共关系人员的公共关系意识。

形象意识。服务意识。互惠意识。

沟通意识。长远意识。创新意识。

32、简述公众的特点。

群众性。共同性。多样性。变化性。相关性。

33、简述影响和改变态度的因素。

社会因素。团体因素。宣传因素。个性因素。态度系统特性因素。

34、简术非语言传播的特性。

传播性。情境性。可信性。组合性。隐喻性。

35、简述广告活动的构成要素。

广告主。广告代理商。广告信息。广告媒介。广告受众。

36、简述展览会的特点。

1)传播媒介的.多样性。

2)传播方式的直观性。

3)双向沟通的直接性。

4)传播过程的高效性。

四、论述题。

37、试述传播媒介的选择原则。

1)根据目标受众的特点选择传播媒介。

2)根据特性及影响力选择传播媒介。

3)根据信息的特点选择传播媒介。

4)根据竞争对手的媒介运用状况选择传播媒介。

5)根据讲求经济效益的原则选择传播媒介。

38、试述新闻发布会的具体工作环节。

1)确定主题。

2)确定邀请对象。

3)会前准备。

4)主持会议。

5)收集反馈信息。

五、案例分析题  6-145/147

39.某生产保险柜的公司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刊登出这样一则广告:“10万元寻找主人! 本公司展厅的保险柜内存放有10万元,在不弄响警报器的前提下,各路豪杰可用任何 手段拿出享用!”广告一出,全城轰动。人们纷纷前往一试身手,但始终没人得手。事 件经过媒体的持续报道,引发了人们的密切关注,这家公司的声誉也随之骤升。

问题:

①试运用公共关系策划的相关知识分析该公司的做法。

②公关策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1)该公司通过精心的公关策划吸引了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注,提高了自己的声誉和社会知名度,取得了良好的公关效果。公共关系策划是对各类公共关系活动的谋划、运筹和韬略,是一切公共关系活动的先导与核心,科学的策划思想和巧妙的策划艺术是公共关系成功的保证。

第一章 用心感受 篇5

用心感受,用笔描画

在考试中,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要面对决定着自己语文成绩的关键——考场作文。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考场作文的面纱,谈谈如何面对作文。

一、考场作文中最受阅卷老师青睐的文章

作文主要考查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记录生活的能力。由于记叙类的作品是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因此尽管很多考题都明确提出不限文件,但是从设题者的意图和学生的实际写作情况来看,考生所写作文都更多地趋于记叙。从阅卷的角度来看,由于初中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还不够完善,考场中思维缜密的议论性作品很少见,所以脱颖而出的大多是能打动人心的记叙性作品。

作家叶辛在谈到什么是好作文的时候这样说:“我想,好作文应该是这样的:真情实感,言之有物,条理分明,有韵有致,深长思之。”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好作文应当具备的要素。

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但是要想在众多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则需要有打动阅卷老师的亮点,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要抒写真情实感。抒写真情实感不是简单的写实,是作者自己要有对生活真实而独特的认识,要有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不为他人观点所左右,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感而发。这一类文章的选材大多来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但是作者要善于挖掘这些经历中别人所不容易错过来的点滴进行深入思考,并将这些点滴融入到自己真实的情感中进行抒写。这样的文章在阅卷老师的眼中才是最美的。

二、考场作文以亮点赢高分

在阅卷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应考作文大多比较公式化,如开头结尾的大段排比句、五段式的安排、描写和修辞的便化运用等。这种“套路式”作文的泛滥中考作文大多是千篇一律、无病呻吟的雷同之作。所以,要想从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亮点。

1、有自己独特的感悟。

感悟独特是作文得高分的一个重要条件。独特的感悟是指作者要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在平常之中见新奇,在新之中显个性,激发个性情感,从而获得真切的 1

体验、新奇的想象、独到的见解。这一切都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生活从来都不乏新意,即使是父爱、母爱这样永恒的主题,生活中也有千万种的表现,同时在这千种万种的表现这下又会引发人们千种万种的思考。因此,我们要用独特的“眼光”去认识,通过分析、解剖最常见的生活现象,形成对生活的独特认识。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写出给自己和别带来思考的作文。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下面这篇江苏南通市中考同题作文,或许我们会得到一些启发。

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

“回来吃饭了,小余!”青绿的田埂边,久久荡漾着外婆缠绵不绝的声音。那一声声呼唤,淹没在清香的麦田里,触动了我心灵深处的柔弦。——题记

轻风掠过思绪的眉梢,勾起我记忆深处的声音。

小时候的外婆家,青砖碧瓦的后面,是那多得快把我吞噬的绿,铺满我的眼眶,装点了我的心房。那时的我,无忧无虑,神秘巧妙的大自然,吸引了我不是很宽大的脚步,向往着外面的世界。每当我的身影渐渐隐没在无尽的绿海中,时光如流水般不留痕迹的走过。那时那个略有些弯曲的背影总是在饭时准时出现在田野的尽头,传来“回来吃饭了,小余!”的声音。

顿时,我意识到自由时光的缩减,心中总有些不愿意,那时的我不理解外婆的苦心,执意的逃离。夕阳的影子,绚烂了整个天际,金粉下的却是个小黑点,延伸在尽头。

不知过了多久,内心莫名未涌来无边无际的恐惧,像潮水般包围了我,直到我的那声“回来了”。满脸怒气的外婆闻声追来,怒气中氤氲着柔情,“该打,你该打”,狠狠地拽住我的衣领,扬起的手迟疑的放下。年少的我,未能领悟外婆眼里弥漫淡淡的担忧与无奈。夕阳下的我与外婆,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晃眼的时光,悄悄地从指缝中溜走,也把外婆远远地丢在后面。无情的时光一个人改变了许多,许多。

青绿的麦田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变成水泥地,再回外婆家,一切美好的记忆都消失了。繁重的作业让我的空闲的时光少了又少,小时游玩耍的麦田竟在一

刻发现时如此珍贵,因为那里有我和外婆美好的回忆,现在的我,独自坐在路边,沉静。

又是一次夕阳,步履蹒跚的外婆悠悠的走来。她缓缓地坐在我的身旁,与我静观落日。轻风拂过记忆岁月的衣袖,毫不吝啬的包围着我与外婆“小余,回去吃饭吧。”那一刻,没有股怒气,没有嗔怪,只有温馨。

起身,与外婆缓缓走过这段被岁月剪得细碎的时光,思绪飘荡在摇曳的金黄中。这一次归路,却是我的大手牵着外婆的小手,缓慢,细长。金黄的尽头,似乎又听见外婆的那声急切的“回来吃饭了,小——余!”。

江苏南通市的作文题是这样的:

声音,也许来自天籁:风声、雨声、鸟鸣声„„声声入耳;声间,也许来自生活:掌声、笑声、叮咛声„„声声温馨;声声入耳;声音,也许来自情境:书声、歌声、抚琴声„„声声醉人。

在我们记忆的深处,很多生活影像也许已经泛黄、模糊,然而,那些曾经叩击我们心灵的声音,会时常穿越时空,在我们耳畔深情地响起,潮湿我们的眼眸,温暖我们的人生。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为题写一篇文章。

在这道作文题中,提示语提示考生将生命历程中印象深刻的记忆付诸文字。而这记忆的落脚点是——声音。这是一个很多同学都会有话可说的作文题。这样的一个选材并不困难的命题得高分的关键在于,先以独特的角度来表达独特的感受。上面这篇例文的选材就很独特,抛弃了大家惯常会想到的鼓励声、叮咛声„„以很平常的“外婆呼唤 ‘我’回爱吃饭”的声音作为切入点,这声呼唤瞬间会勾起很多读者温暖的记忆。更为可贵的是,考生并没有将主题仅仅落脚在温暖的亲情上,而是通过描写自己不同年龄阶段对外婆呼唤的不同理解,表达了自己对成长的感悟,当然会成为考场上的佳作。

应该让阅卷老师能从作文中迅速看出整篇文是要写什么,立意是什么,重点要突出什么。要让阅卷老师在最短的时间读懂你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作文练习: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为题写一篇文章。

2、富含文采

人们常用“文采斐然”来形容一篇好的作品,其中的“文采”就是指文章的语言。语言是最具有个性的东西,最能展示作者的才情。语言是文章外在的表现。这件外衣是否美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你的作文成绩,因此“有文采”是很多作文最大的亮点。说道这里,可能很多同学都会觉得考前背一些优美的句子就够了,其实语言要有文采,最重要的是传达真情。因此在这基础上锤炼语言的具体表达方式,这才是作文高分的捷径。

有文彩的语言是具体。例如:“那天,我坐在家中的阳台上,想着近段时间的不如意,看着这阴雨天严肃阴沉的面孔,只觉得心累,像是有什么东西一下一下牵动着我的心向下坠,坠向一个无底的黑洞。真想闭上眼睛,就这样坠下去。”这段文字不是泛泛地写“坐在阳台上,心情十分沉重”,而是将内心细致的感受具体地描写出来了。

有文采的语文是准确的。例如:“一只小白猫在老奶奶的脚边绕来绕去,不时仰起头,亲昵地蹭着她的腿,并轻声地‘呼唤’着老人。老人似乎被惊醒了,颤颤巍巍地从口袋里掏出些东西,伸出苍老而又枯瘦的手,递给它。猫咪顺势跃上了老人的腿,卧在那里,不停地摇着尾巴,低头享受着‘美味’,还不时地抬起头望望老人,‘喵喵’地叫上两声。”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个孤寂的老人与小白猫之间的交流,“绕”“仰”“蹭”等动词准确地写出小白猫与老人的亲昵,而“颤颤巍巍”“苍老”“枯瘦”等形容词则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老态。

有文采的语言是灵动的。恰当的修辞、变化的句式、精彩的引用„„这些语言表达的技巧不着痕迹的运用,会使文章更加引人入胜。例如:“夏雨的豪爽让人痛快。她像惊世骇俗的佳作美文,忽而高山流水,忽而一泻千里,忽而崇山纳壤,忽而大海吞流,让人畅快淋漓。秋雨凄凄怨怨,让人爱怜。她像优美的动听的歌舞旋律,忽而浅吟低唱,忽而热情欢歌,忽而行云流水,忽而欲说还休,4

第一章 汉语概说 篇6

第一节 汉语的特点

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习者能使用汉语进行交际。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掌握交际时所需要的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语言要素是非常必要的。而研究汉语语言要素的特点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要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使用语言学理论有效指导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过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行理论研究都是每一位汉语教师的任务。汉语是一种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注重的是词语与词语之间的语义配合,以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固定的位置(语序)。无论是语素组成词,词和短语组成句子,还是分句组成复句等等,连接的手段主要不是靠有标记手段的语法成分,而是靠语义条件和位置关系。因此适合形态丰富语言的教学方法在汉语教学中常常是行不通的。下面就从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方面简单概括一下汉字的特点。

一、语音方面的特点

(一)有声调

声、韵、调是汉语音节的三要素,其中,声调是音节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它不仅有辨别词义的作用,而且声调的抑扬顿挫,使音节分明洪亮,使汉语具有独特的音乐美。声调教学是汉语语音教学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只强调发音,而忽视声调教学,留学生的话不仅听起来是洋腔洋调,而且常会产生歧义。

(二)没有复辅音

现代汉语的音节一般可分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音节界限比较分明,易于分辨。汉语中没有复辅音,像英语stop那样两个辅音相连的现象在汉语中是没有的。汉语中的zh/ch/sh/ng这样的辅音是用两个拼音字母表示一个辅音音素,和其他语言中的复辅音完全不同。

(三)元音占优势

就汉语音节的组合情况来看,一个音节可以没有声母,但绝不能没有韵母;一个音节可以由一个单元音或者一个复元音构成。因元音是乐音,所以汉语语音乐音成分比较大,听起来响亮悦耳。除hng(哼)、m(唔)、n(嗯)等少数音节由辅音构成外,辅音一般不能单独构成音节。

(四)音节的表意性

现在有的学者认为,现代汉语音节区别于其他语言特别是印欧语系各种语言的最重要的特点,不是上述三个方面,而是音节的表意性。汉语带声调的音节具有表义性。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又是整字、单音字、语素三者的整合。语素是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所以无论是多语素音节还是独语素音节,都是能够表意的音节,音节自身都有相对固定的意义。人们听到一个音节后,就只能够在有限范围内选取特定信息,即使这些语素自身还有可能是多义语素,也只是使备选的对象更宽泛些,而不改变音节表意性的特点。

(五)语音变化 同一音节在连续发音的情况下有一些与单说时不同的地方叫“语流音变”。语流音变时有的音改变了原有的发音部位,有的音改变了原有的发音方法,有的音声、韵、调都有变化。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典型的语流音变包括连续变调、轻声、儿话等。汉语连续变调中“

一、不、七、八”的变调、三声变调、四声变调等是教学中的重点,连续变调基本上以二字连读变调为主。轻声和儿化也具有辨别词义和区别词性的作用。

二、词汇方面的特点

(一)汉语词形较短,单音节语素多

单音节语素是汉语语素的基本形式,它在汉语语素中占绝对优势。这些单音节语素构成大量的单音词和双音词。

(二)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

由于汉语中单音节语素绝大多数都能充当词根语素,词根语素比较多,词缀语素比较少,而且造词能力弱,因此,汉语合成词中运用复合法组合词根语素构成新词的情况最多。复合法构词的类型又是多种多样的,若按语素之间的句法结构关系划分,有偏正式、联合式、动宾式、补充式、主谓式、连动式等。其中,偏正式是最活跃、最能产的构词方式。现代汉语的词结构的组合方式和短语结构的组合方式是一致的,短语加上语调能成为句子。因此,汉语的构词法与造句法基本一致,而印欧语构词法和造句法则有很大的不同。

(三)同素词丰富

同素词是指包括同一语素的词。在现代汉语词汇中,因为广泛采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因此构词能力高的某些词根语素往往与其他语素构成能反映意义关系的同素词族。把现代汉语与现代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现代汉语语汇的这一特点尤为突出:

汉语词 学 学生 学习学校 同学 学分 学期

(四)双音节词占优势

双音节化是现代汉语词的结构的主要倾向。上古汉语里就有一些双音节词,中古汉语里,双音节词逐渐增多,到现代汉语里,词的双音节化就成为一个明显的特点了。①大量古代单音节词发展成为双音节词,如:目→眼睛、耳→耳朵、鼻→鼻子、石→石头。②多音节短语缩减为双音节词,如:外交部长→外长、彩色电视机→彩电、人民代表大会→人大。③新造的词很多也是双音节的,如:“离休”、“弱智”等。

英语词 study student study,learn school classmate credit semester

三、语法方面的特点

(一)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主要是语序和虚词,不大用形态

汉语没有词形变化,既没有像英语的“-ness”、“-ly”之类的词缀,也没有动词限定式和非限定式等的区别。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主要是语序和虚词。例如,“不很好”和“很不好”,因语序不同,所表示的意义不一样。在“我和弟弟”、“我的弟弟”中,“和”表示并列关系,“的”表示偏正关系,由于虚词“的”与“和”的不同,因此表示的语法官司和意义也不相同。

(二)词类和句法成分关系复杂

汉语缺乏形态变化使汉语的词类缺乏形式标志。在汉语中,不同词性的词,形式往往是相同的,很多词所能担当的句法功能并不单一,汉语的词存在着不少兼类现象。如“幸福”既可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名词,它可以作定语(幸福的家庭)、也可以作主语(幸福是每个人的梦想)、还可以作谓语(你真幸福)、作补语(过得幸福)、作宾语(追求幸福)。汉语在词形上属于孤立语,词的形态屈折变化较少。只有动词词尾(着、了、过)、重叠(如动词重叠“看看”)等几种有限的形态形式。

(三)量词和语气词十分丰富

汉语的名词必须通过量词的中介作用和数词发生结构上的联系,汉语的名词和量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是不自由的、特定的,特定的名词和特定的量词之间有一定的选择关系。如“一个人”、“一匹马”、“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动词涉及的“量”也使用量词,即“动量词”,如“去了一次”、“看了三遍”。

语气词常常出现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的细微差别,如:“你是中国人吗?”“你是中国人吧?”

(四)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

在汉语中,无论是语素组成词,词组成短语,或者短语组成句子,都是陈述、支配、偏正、补充、联合五种基本的语法结构关系。例如:头疼(词)-身体酸痛(短语)-(问:你怎么了?答:身体酸痛。)(句子),这几种结构关系都是“陈述”。

(五)主题比主语更为突出

汉语的主语与印欧语言的主语不是同一个概念。印欧语的主语往往与谓语有性、数、格、时、体、人称等一致的语法关系,如英语的现在时,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要求动词也做相应的变化。因而充当主语的成分是有一定限制的,甚至要有所谓的形式主语,如It blows.(刮风了,汉语说“天刮风了”反而别扭)。而汉语则不同,各种语义较色,比如施事、受事、工具、处所、时间等,只要能成为被陈述的对象都可以占据主语的位置,几乎没有什么语法关系的限制。从这个角度理解,汉语句子的主语更多地具有主题的色彩。比如:

我昨天花了500块在商场买了一件羊毛大衣。这句话有很多成分都可以移到句首作主语。

① 我买了一件羊毛大衣。② 500块我买了件羊毛大衣。③ 这件大衣是羊毛的。④ 商场卖这种羊毛大衣。汉语的语法既有与西方语言相同或相似之处,也有独具特色的地方。研究汉语语法时,既要探讨语言的共性,又要探讨汉语的个性,不能用印欧语的眼光来看待汉语,更不能拿印欧语的通则来硬套汉语,应该建立适合汉语特点的语法学体系。

四、汉字方面的特点

同表音体系的文字相比,汉字的突出特点表现在功能上的表意性,形体上的方块型和语音上的单音节形式。

(一)汉字是语素文字

语素是语言系统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汉字作为语素文字,用不同的字形表示不同的语素。一方面,它要区分读音不同的语素,例如“河”和“海”,另一方面,它要区分读音相同的语素,例如“家”和“佳”。汉语是用汉字来记录汉语的语素,因而语素的音和义就成了相关汉字的音和义,这样汉字的形体和它表示的语素、音和义就紧密结合在一起了,所以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二)汉字的形、音、义关系

现代汉字是在古代汉字的基础上历经字形、字音、字义等所方面演变而成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沿用“六书”说来分析现代汉字的形体结构,这对于留学生认识和学习汉字是十分有益的。“六书”说:“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首一类,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其中形声字数量最多。

(三)形声字的特点

形声字是由表声音的声符和表意义的形符组合成的合体字。现代汉字的形声字主要有6种格局:左形右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外形内声和内形外声。由于汉字形体演变以及古今音的不同,现代汉字中的很多形声字变得既不表音也不表形了,但仍然有很多的形声字不同程度上具有表音和表义的功能。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对形声字进行恰当的分析和归纳,弄清楚声旁字与由它构成的形声字的语音关系和常用程度,还是可以帮助外国学生更有效地认记字形的,而且也有利于了解字形与字音、字义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现代汉字的理解。

(四)汉字字形与字义的关系

汉字的字形在外观上是一种全方位立体组合的方块结构。汉字的部件有上下、左右、内外、中心四种组合方式,汉字的笔画也有相接、相离、相交三种形式,除此以外,汉字的笔画、偏旁数量多,需要积累和记忆。汉字的义跟汉字的形有紧密的联系。如“扌”表示与手相关的动作,如“抬、抱、打、提”等。

第二节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和教学重点

一、语音教学方面的特点和教学重点

语音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语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声、韵、调和语调的训练,使学生掌握语音基本知识并形成良好的技能。语音教学的难点在于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由于母语对目的语有很大的干扰作用,所以母语不同的留学生,在学习声调时产生的问题也各不相同。

日语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所以日本留学生有声调意识,但是因为汉日声调的差别,日本学生在学习声调时,常会出现以下的问题:①一声不够高,日本学生常常只能发到44或更低;②二声,一些日本学生只能发到24,由于起点不够高,升调时也达不到相应的高度;③三声,日语中没有曲折调,有些学生发音时起点太高,中间很难降下来,还有一些学生过分强调上升的部分,把三声发得和二声一样。④四声,日本学生常常发为31或52,起点过低或降不到位,很多学生在发音时担心发音不准,常常会把四声发得很短来掩饰自身的缺点。

韩语是一种无声调的语言,因此韩国学生很少有声调意识,他们的问题有:①一声调值低,常常只能发到33;②二声,除了和日本学生一样存在升不上去的特点外,韩国学生还存在性别差异。一般韩国女学生的二声发得较好,但是会将二声扩展到其他非二声的字词上,而男学生四声发得较到位,升调则达不到音高;③三声容易发为二声;④四声,偏误较少,主要是起点不够高。

泰语也是有声调的语言,泰国学生在声调方面的问题较少:①一声不够高,达不到55;②四声降得太过,字音拖得很长。

此外,张旺熹(2004)把外国成年人学习汉语时的“洋腔洋调”现象归纳为四个层面:单字音节层面,语流音变层面、语调模式层面、语调与语义的配置关系层面。

除了声调教学外,声母、韵母的教学也十分重要。几组易混淆的声母有: 1)六组送气与不送气音声母:b/p、d/t、g/k、j/q、z/c、zh/ch 2)三组声母z/zh/j、c/ch/q、s/sh/x 3)声母f/h、p/h 4)声母l/r 外国学生学习起来困难的单韵母是:e、i、u、ü,复韵母的主要问题是韵头丢失、前鼻韵尾和后鼻韵尾的混淆等。

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将音系教学和语流教学相互融合、相互照应。语音课堂的教学技巧有图示法、手势法、对比法、夸张法等。

二、词汇教学方面的特点和教学重点

词汇教学主要涉及词汇量的控制、词的选择、词义解释、词汇练习方式等问题。词汇教学应当遵循的原则有:浅显讲解原则、精讲多练原则、及时总结、反复练习。词汇教学技巧可分为词汇展示技巧、词汇解释技巧、词汇练习技巧、词汇积累技巧。值得注意的是,在语汇教学中必须有对比意识,即将留学生母语语汇与汉语语汇进行对比,从而帮助学生将它们的语义体系很好的联系在一起。汉外词汇对比可以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入手。整体指的是汉语有别的语言没有的“国俗词语”,包括:①名物词语,即反映中国特有的物质文化的词语。在讲解这些词语时,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或资料让学生理解。②制度词语,即反映汉民族特有的政治、军事等制度的词语。在讲解这些词语时,可以让学生同自己国家文化中相关的知识进行讨论,从而加深理解。③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等。教师在讲解时可以通过介绍传统的故事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并讲解这些词汇的语用环境,确保学生可以正确使用。④征喻词语,即具有象征意义或联想意义的词语。高级阶段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给学生介绍相关的古诗,让他们体会其中的深意。⑤交际词语,这些词语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词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初级阶段,这些词语可以作为固定用法,通过反复操练,达到熟练的程度。局部指的是汉语和外语都具有的“对应词语”,这些词语在不同的语言中所表达的概念意义基本相同或相当,但在用法上会存在差异,会影响学习者的理解和掌握。

三、语法教学方面的特点和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语法教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语法项目的选择、语法点的编排、语法点的解释和练习等。在课堂教学中,语法教学只是多个教学环节中的一个,而且语法教学是围绕或结合综合技能训练展开的。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实践中,必须进行汉外语法对比。通过科学的对比分析,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语言教学内容才有深刻的理解,能准确地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增强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从而更好地完成教材编写和进行课堂安排。而对语言学习者来说,适当地了解母语和目的语的特点与差异,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有利于他们排除母语产生的负迁移作用,减少偏误的产生,以便正确运用目的语。如汉语中的同义句式。

除了对比分析外,还要注意将所教内容进行简化和浅化。例如在讲解“把”字句时,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扌”跟手有关,然后告诉学生“把”字句是用来表示物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移动。可以给出几个典型例句,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些例句的共同点。比如:①我把那杯水喝了。②他把门打开了。教师可以在讲解完这些语法规则后,给出语用情境来帮助学生领悟“把”字句的用法。在给学生讲解语法时,不可以将理论研究的成果详细展示,可以通过图示将句式表示出来。例如,“把”字句可以简单的表示为:S+把+O1+V+(„„)。这样学生在使用“把”字句时,会有意识地套用这个格式。此外,初、中、高级的语法教学应该各有侧重:初级阶段主要应解决正误问题,即侧重最基本的语法形式的教学,使习得者具备区分正误的能力;中级阶段主要解决语言现象的异同问题,即侧重语义语法教学,使习得者具备区分语言形式异同的能力;高级阶段主要解决高下问题,即侧重语用功能语法教学,使学习者具备区分语言形式高下的能力。

总之,语法教学应遵循精讲多练、深入浅出、分散难点、注重用法等原则来进行。教学的一般性策略和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①在教学中突出语法的重难点;②从句型入手把句型操练与语法规则的归纳结合起来;③在语篇和话语中体会句子的语法意义;④语法规则的教学与语义、语用、功能的教学相结合;⑤精讲多练,以练习为主;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地编排语法项目;⑦重视纠正学习者的系统性语法错误。

四、汉字教学方面的特点和教学重点 概括地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汉字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外国学习者的汉字能力。所谓汉字能力指的是用汉字进行记录、表达和交际的能力。主要包括写、念、认、说、查五个要素。其中,写、念、认各以汉字的形、音、义为理据依托,是成就汉字能力的基础因素,属于本体范畴;说和查是以汉字的形、音、义为基础,以熟练掌握本体范畴内的各个要素为前提,来称说和使用汉字,是写、念、认诸要素在应用领域的延伸,属应用范畴。

许多学者总结出汉字教学基本步骤:先教基本笔画;从基本笔画到独体字;分析合体字、化繁为简;把字和词的教学结合起来等。也有学者指出,在汉字教学中应从笔画开始,注重字素、汉字基本结构和常用汉字的教学方法。部件教学是把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作为部件,在对部件进行归纳、整理的基础上,以部件为基础单位实施汉字教学。相对于一般的笔画教学,部件教学较好体现了形象直观原则、由简到繁原则、适合记忆原则、适合区别对比原则等,增加了学习的便利性,减轻了学习负担。

教汉字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汉字类型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因字施教”。教形声字时,可以采用类推的方法,在学习一个字的基础上,认识一系列相关的字,这也就是认识一些同一部首且意义相关的常用字。也可以利用形声字表音的特征,根据音符联系的方式来认识一些音同或者音近字。除了针对各类字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外,还可以利用“形——义”联系,辨别形体相近字。

上一篇:五年级《酿》 教学设计下一篇:过年优美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