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读《山海经》 其二》原文及翻译(精选2篇)
原文
玉台凌霞秀,王母怕妙颜(2)。
天地共俱生,不知几何年(3)。
灵化无穷已,馆字非一山(4)。
高酣发新谣,宁效俗中言(5)!
[注释]
(1)这首咏赞西王母的妙颜,永寿和神通,以抒发诗人的`厌弃世俗之情。
(2)玉台:玉山上的瑶台,即西王母的居处。《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凌霞:高出云霞之上。秀:灵秀,秀美。怡:安适愉快,和悦。妙颜:容颜美妙。
(3)天地共俱生:谓王母与天地同生。几何年:多少岁。
(4)灵化:神灵变化。无穷已:没有穷尽。仙馆非一山:《山海经》之《西山经》说西王母居玉山;《大荒西经》说西王母“处昆仑之丘”,郭璞注:“王母亦自有离宫别馆,不专住一山也。”《穆天子传》说西王母居于弇(yān 掩)山,故曰“仙馆非一山”。
(5)高酣:高会酣饮。发新谣:《穆天子传》说,周穆王为西王母设宴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作歌谣道:“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复能来。”宁:怎,哪里。 俗中言:凡俗之言。
[译文]
玉台灵秀出云霞,
王母安适美容颜。
天地与之共俱生,
不知岁月几多年。
神灵变化无穷尽,
仙馆很多非一山。
高会酣饮唱新谣,
杂诗三首·其二
唐代: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译文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注释
①来日:来的时候。
②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③著花未:开花没有?著(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文学鉴赏
这是一首思乡诗,通篇运用借问法,完全以问话的口吻,借白描记言的手法,简练而形象地表达了游子思念家乡的感情,抒发了主人公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
开头两句,诗人以一种朴实自然的语言,传神地表达了主人公强烈的乡思的急迫感情。“故乡”这个词先后出现两次,体现出诗人思乡怀乡的迫切心情,流露出一种孩童式的亲切纯真。久居在外的`游子,见到故乡的亲友,最先渴望知道的就是家乡的人情世事。诗人只用白描手法记言,却把主人公在特定情况下的情感、心理、神色、语气等生动地表现出来,且用笔俭省,足可见诗人功力之深厚。
后两句运用了留白的手法抒发情感。前两句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心里满腹的问题竟然不知从何问起。关于“故乡事”,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看似有悖寻常情理,其实正好相反,对故乡人、物的关切越深,越不知道先问谁,千言万语只凝结于一个与自己关系最近的物上。
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于是, “寒梅”便被诗化,便成了故乡的象征,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同时,诗还省略了对方回答的内容,因为开或未开已不太重要,都同样会激起“我”对故乡的更多思念。正因如此,才言啬意丰,余味无穷。
【陶渊明《读《山海经》 其二》原文及翻译】推荐阅读:
读山海经·其一原文及赏析07-15
读陶渊明《归园田居》有感11-14
归园田居陶渊明翻译09-27
山海经读书笔记07-19
《山海经》诗词赏析09-23
阿长与山海经句子10-21
阿长与山海经课文批注05-31
6.《阿长与山海经》学案06-28
山海经读后感50字10-11
山海经公司总经理新年致辞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