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2024-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精选5篇)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篇1

节日简介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在西汉就存在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地区到全国各地的发展过程。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1]。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

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简介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篇2

《一代宗师》编剧邹静之:“这是一台满台生辉的大戏!”

近几年来,国家大剧院创排的众多部歌剧大戏屡屡受到业界瞩目,也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这其中,歌剧《卡门》绝对是一部能够代表大剧院艺术水准的重量级“戏码”。该剧创排于2010年,国家大剧院力邀享誉世界的国际著名歌剧导演弗兰切斯卡·赞贝罗领衔创作。这位女导演从22岁第一次执导《卡门》开始,已执导过五个不同版本的《卡门》。其中2006年的英国皇家歌剧院版《卡门》让她扬名全世界,这版《卡门》也一举取代之前已经上演15年的老版,成为英国皇家歌剧院珍藏剧目。而她在3年之前为国家大剧院创作的中国版《卡门》同样光彩夺目。2010年5月該剧首演之际,著名指挥大师艾森巴赫就慕名前来观看。电影《一代宗师》编剧、剧作家邹静之在看完全剧后更是感叹:“这是我看过的最饱满的《卡门》,它真正做到了常演常‘新’,是一台满台生辉的现实主义大戏!”也正是从《卡门》开始,国家大剧院开始与国际知名导演携手合作,以赞贝罗为代表的英、法、美、中等多国艺术家的实力加盟,让大剧院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歌剧制作模式。

卡门“好人缘” 献演元宵节

作为全世界最热门的歌剧之一,《卡门》一向都被看做是歌剧界的“票房灵药”。国外许多剧院面临其他剧目不卖座的窘境时,常常会搬出《卡门》来“救场”。此次国家大剧院特别安排“卡门”在蛇年歌剧演出中打头阵,也正是考虑到了该剧所积累的超高“人气”。大剧院演出部部长李志祥表示:“从全世界看来,《卡门》堪称是上演频率最高的歌剧,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卡门》也是一部较早引入中国的西洋经典,大剧院在元宵节这个黄金档期上演《卡门》,和‘卡门’的好人缘不无关系。”

即将上演的《卡门》将再次云集国内外诸多大名鼎鼎的明星歌唱家。饰演卡门的两位女高音都是声线优美、唱功了得。其中来自捷克的约拉娜·伏加索娃曾与祖宾·梅塔、法比奥·路易斯等众多殿堂级指挥大师有过合作,职业履历极其辉煌;另一位卡门的扮演者卡拉·德里科夫曾被著名《歌剧》杂志称赞为“拥有夜晚最迷人的音色”,她先后在欧洲著名歌剧院饰演过三个不同版本的“卡门”,还在50余场音乐会中演唱过《卡门》的经典唱段,可谓不折不扣的“卡门专业户”。男主角堂·何塞的扮演者鲁本·佩利扎里和斗牛士的扮演者卡斯达·斯莫里吉纳斯同样值得一提。鲁本·佩利扎里以其超高的演唱技巧而著称,普契尼、威尔第、贝里尼、比才,甚至瓦格纳的作品都有涉猎;卡斯达·斯莫里吉纳斯更曾与西蒙·拉特尔指挥下的柏林爱乐合作演出《卡门》中的斗牛士,并广受赞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演出将由著名指挥张国勇执棒。张国勇坦言,自己曾在2011年4月专程来到大剧院看过这一版的《卡门》,非常喜欢,他认为这个版本的真实、质朴正是它最动人之处。饰演卡门的女高音歌唱家卡拉·德里科夫表示:“听说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节日,能在这里一边排练一边感受地道的中国节,我非常开心。”

农历十月十五是什么节日 篇3

农历十月十五日,是汉族民间传统的下元节,也叫水官节,我国本土道教有“天官”、“地官”、“水官”,其中水官的诞生日,就在农历十月十五这一天。

道家有“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称“上元”、“中元”、“下元”,农历十月十五的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的日子,其节日意义在于:祈福禳灾,拔苦谢罪。

道教认为,下元节这一天,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这一天,道观会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在古代,朝廷在这一天会禁屠,并有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此外,民间在下元节这一天还有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源于道教用炉炼丹的传说。

下元日也是道教斋法中规定的修斋日期之一。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斋。修斋即设坛供斋蘸神,借以求福免灾。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篇4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就是中元节,即:鬼节。

2017年中元节是9月5日,星期二

2016年中元节是8月17日,星期三。

2015年中元节是8月28日,星期五。

中元节的由来

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道教盛行后,附会传统,创立了天、地、水三官神祗。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万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成了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传说地宫掌管地狱之门,中元节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所以民间要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在法事中,他们不单只超度亡魂,而且更为无主孤魂和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侪。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钱,主要是用作购买祭品之用。

按佛教典故,关于“盂兰节”的起源,有着以下一个典故: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中元节有哪些习俗?

1、祭祖

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中元节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时逢小秋的农作物收获,也正好把丰收的喜悦与祖先分享。祭拜时,依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2、普度亡魂

人们会以酒食、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亡魂,并祈求自己的平安。所以“普度亡魂”,是七月十五这个特殊日子的关键词。

3、祭祀土地

民间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里,祈求丰收。有地方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4、隍出巡

明清年间,老上海在每年的清明日、七月半、十月朝(十月初一)都会举行祭坛会,有声势浩大的城隍出巡,老上海俗称其为“三巡会”。

城隍老爷出巡的仪仗舆从十分壮观,有活人装扮的皇隶到诸鬼相,还有旗锣队、花灯队、高跷队、彩船队等等,走遍城内的主要街巷,好像是一出声势浩大的阳间阴府时空穿越的戏剧。

5、放河灯

中元节放河灯,据说是从上元节(元宵节)的张灯习俗而来。民间认为,上元是人节,中元是鬼节,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所以上元张灯在陆地,中元就是在水里了。

6、送羊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篇5

首先让我们看看中秋宴,这是中秋节的简历,由来,中秋节的故事。下面我们来看看中秋节的习俗,等一些图片。这是中秋节的月相变化因月球靠反射阳光发亮,它与太阳相对位置不同(黄经差),便会呈现出各种形状。如图所示,在恢朐,日月黄经差为0°,即称朔或新月,这时月球以黑暗面对向地球,且与太阳几乎同时出没,故地面上无法见到;c时黄经差90°称上弦,半月形出现在上半夜的西边 夜空中;e时黄经差180°,即是望或称满月,一轮明月整夜可见;g为下弦,黄经差270°,这时的半月只在下半夜出现于东半天空中。朔望盈亏的周期称朔望月,长约29.53059日。是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本身不发射可见光,只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亮。二是由于月球本身并不透明,这样受到阳光照射时,月球只能有一半被照亮,正因为如此,被太阳光照亮的半个月球在插图中总是对着太阳。三是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只是被阳光照亮的半个月球或其中的一部分。四是由于月球不断绕着地球公转,地球又带着月球不断地绕太阳公转,致使日、月、地三个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断发生变化,这样,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就出现了圆缺不同的形状变化,即月相。是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本身不发射可见光,只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亮。二是由于月球本身并不透明,这样受到阳光照射时,月球只能有一半被照亮,正因为如此,被太阳光照亮的半个月球在插图中总是对着太阳。三是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只是被阳光照亮的半个月球或其中的一部分。四是由于月球不断绕着地球公转,地球又带着月球不断地绕太阳公转,致使日、月、地三个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断发生变化,这样,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就出现了圆缺不同的形状变化,即月相。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

1、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这一天称为“新月”,也叫“朔日”,这时是农历初一。

2、过了新月,月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丝纤细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阳,这一月相叫“蛾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四。

3、随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日远离太阳,到了农历初七、八,半个亮区对着地球,人们可以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西),这一月相叫“上弦月”。

4、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农历十五、十六、十七,月球的亮区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这一月相称为“满月”,也叫“望”。

5、满月过后,亮区西侧开始亏缺,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东),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在这一期间月球日渐向太阳靠拢,半夜时分才能从东方升起。

6、又过四五天,月球又变成一个蛾眉形月芽,弓背朝向旭日,这一月相叫“残月”。

7、当月球再次运行到日地之间,月亮又回到“朔”。月相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如果用月相变化的周期(即一次月相变化的全部过程)来计算,从新月到下一个新月,或从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就是一个“朔望月”,时间间隔约29.53天,中国农历的一个月长度,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

上一篇:《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读后感800字下一篇: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