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化平台(精选11篇)
【摘 要】 基于Internet网络技术,以实现水利信息化为目的,构建了基于B/S架构的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信息支持平台,实现水利工程项目信息服务、规划计划、建设管理、政务服务4大模块的信息管理,使水利工程从传统管理迈向现代信息化管理,有助于提高管理决策水平,增强业务交流的准确性、及时性。
【关键词】 Internet网络 水利信息化 B/S架构 信息管理 支持平台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是高新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性和作为基础产业的地位越来越体现出来,但也由此对水利行业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在这种形势下,水利行业在水利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这既是信息社会对水利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面向新世纪水利发展的重大任务。国家提出“数字水利、水利信息化”这一全新概念,即,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的效能和效率[2]。水利信息系统现状我国水利系统计算机应用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建设,各水利单位的计算机应用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广和发展,在水事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已有的系统由于建设时间的不同,以及受同期的计算机水平限制,这些系统互相独立、自成体系,具有自己的网络环境、自己的数据库系统、自己的开发平台、解决单一问题、服务于单一对象等特点[3]。由于这些特点的存在,导致下述主要问题。(1)信息资源不足。水事活动所需的支撑信息在内容上涉及面较广,信息采集的时空间隔、数据类型、数据精度、交换格式与表达方式具有多样化特征,由于现有各系统间的高度独立,导致信息的规范化程度过低,种类不全。(2)信息共享困难。可重用性与共享性是信息资源价值优势的突出体现,共享是充分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的基础。由于各个己建系统互不交流,导致本来就十分有限的信息资源共享困难。主要表现在:服务目标单一,标准规范不全,共享机制缺乏,产生信息壁垒,阻碍信息交流。目前各类专用数据库及相应的应用软件由于各自技术水平、任务来源和资金渠道不同,这些系统大多分散建设在各个不同业务部门,呈现条块分割的特征,形成以专业、部门等为边界的信息孤岛。另外,由于以信息共享政策法规为主体的信息共享机制还未建立,信息标准规范尚不健全,多数己建立的数据库规范性较差,自成体系,导致信息资源的占有者都希望共享其它占有者的信息资源,却不愿意将自己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提供共享,单向的共享愿望形成了事实上的信息壁垒。(3)应用基础薄弱。作者简介:吴优(1983年-),男,助理工程师。信息开发与应用的基础是信息的共享。各级业务部门分散开发的应用软件功能单
一、系统性较差、标准化程度低,甚至存在低水平重复开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层次较低、成本高、维护困难,不能形成全局性的高效、高水平、易维护的信息处理与服务软件资源。基于B/S架构的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信息支持平台的设计开发针对上述问题,研究建立了一套基于B/S架构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以Internet为平台,为项目参与方提供了进行信息沟通、共享以及相互协作的平台和工具,提高了管理单位的工作效率,提升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节省大量资金,同时也利于与国际工程接轨。B/S(Browser/Server)模式是指在TCP/IP的支持下,以HTTP为传输协议,客户端通过Browser访问Web服务器以及与之相连的后台数据库的技术及体系结构[4]。它由浏览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组成,如图1所示。B/S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文件共享及C/S模式的限制,实现了更大程度的信息共享,任何用户只要通过浏览器即可访问数据库,从而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1 系统需求及目标水利工程项目的每项工作都可以细化为一个模块,根据工作关系,把这若干个模块通过计算机联系在一起,可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以工程规划与管理为核心,集决策、查询、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高效性与可靠性来完成工程规划与建设管理中大量繁琐的工作,从而将管理单位目前基本上由人工完成的工程管理模式,转变为由计算机协助完成的工程管理模式。
2·2 系统结构与功能模块该信息系统考虑到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以及各项政务管理,系统整体包括规划计划、信息服务、建设管理、政务服务4个功能模块,在整个信息系统中,各模块面对对象不同,规划计划模块及政务服务模块是面向工程参建方内部的,而信息服务及建设管理模块则是部分面向社会公众,让公众对工程有一定了解,同时起到监督作用的。
2·2·1 信息服务模块信息服务模块是对外发布信息的平台,该模块分为信息发布、信息管理、资源服务、政务公开、信息交互、工程建设等部分,信息发布、资源服务子系统主要是建设管理者对参建各方发布各类工作文件、检查通知等,只对工程参建方开放;而政务公开是指管理者将日常办公政务公开,工程建设子系统是将工程建设进展、建设要闻、重点工程开工情况等面向公众发布,接受社会监督。信息服务模块结构,实现了对内提高调控决策水平和管理效率,加强了上下级联系,加强了工程的对外宣传,2·2·2 规划计划模块工程项目规划是在建设领域内项目策划人员根据建设工程项目业主总的目标要求,从不同角度出发,通过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系统分析,对建设活·60·科研与管理水利规划与设计2009年第5期动的整体战略进行系统分析、运筹规划,对建设活动的全过程做预先的考虑和设想,以便在建设活动的时间、空间、结构三者关系中选择最佳的结合点,重组资源并展开项目运作[5],2·2·3 建设管理模块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可行性研究、规划计划的基础上,对建设准备工作、勘察设计、施工至竣工验收等全过程的一系列活动进行规划、协调、监督、控制和总结评价,通过合同管理、组织协调、目标控制等措施,保证建设工程项目的进度、投资、质量目标得到最佳匹配的实现。建设管理模块是水利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它应用于整个项目建设过程,其包括如下子系统,2·2·4 政务服务模块政务服务模块是对内模块,该部分是工程参建各方的信息联系平台,。它是以综合政务信息处理为基础,以提高内部员工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为目的,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实现政务公开、促进社会监督为目标的综合应用系统。
2·3 系统网络架构该研究中,以Internet为数据传输媒介,在TCP/IP的支持下,以HTTP为传输协议,采用Access 2003中文标准版数据库,应用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服务和运作模式,开发了引滦入津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信息支持平台。图8 系统网络架构模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信息管理支持平台的网络构成包括:局域网交换机、智能综合布线系统、资源网络服务器、Web网络服务器、应用系统服务站和PC机构成。系统网络架构模型如图8所示。平台采用最新的管理理念,建立完整、有效的工程招标、投标管理信息系统,实时采集工程建设交易过程中的各类信息,实现工程建设交易管理过程中的信息资源共享、在线管理和远程管理。结束语
在21世纪这一重要历史时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突飞猛进,正以任何一种科学技术无法比拟的速度和广度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带动着全球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信息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6]。水利信息化是水利行业走向现代化的措施和手段,是水利行政活动的真实记录,它具有专业性、广泛性、真实性和依据性的特点,将在建设和谐水利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经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奖励委员会批准,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承担的《长江三峡工程右岸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和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承担的《水利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研究与应用》项目获“2010年度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福建省水利信息中心等单位承担的《福建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和广东省防汛抢险技术保障中心等单位承担的《水利政务业务一体化协同平台》项目获“2010年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水利部预算执行中心等单位《水利部财政资金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管理系统》项目获“2010年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摘 要】本文基于水利学科发展新形势和特点,分析新时期学科发展对水利学科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结合长安大学水利工程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思路及培养模式实例,归纳其在水文生态及水安全学科建设方面的具体方法和经验。
【关键词】创新引智平台 水利工程学科 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055-02
水利工程学科是国家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支柱性学科,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水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重要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同时,由于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水利学科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对本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水利学科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及未来一定时期内,水利工程学科所面临的主要挑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区域性水资源严重短缺。当前我国人均水资源量约为2200立方米,2030年人均水资源量将仅有1750立方米,属于严重缺水国家。随着区域经济、城镇化深入发展,未来水资源需求将持续增长。水资源分布的极其不均衡,造成我国区域性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干旱、半干旱地区面临的水资源形势将更为严峻。
(二)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水文事件频发。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等导致全球气候变迁,因而降水型态发生变化,降水时空分布的不均匀程度大大增加。河流水文规律发生变异,极端水文事件频发,严重干旱与洪涝在不同区域并存且愈演愈烈。
(三)水质问题亟待解决。水体污染严重,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46%。当前,我国约40%的河床劣于三类水,三分之二的湖泊富营养化。
不过,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当前,大量有关治水用水的新思维、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的管理策略不断涌现,水利工程学科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得以逐步完善和丰富。当前及未来一定时期内,水利工程学科将依托这些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动态。同时,水利学科发展的这些动向必然对水利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二、新形势对水利学科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近年来,水利工程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下降。究其原因,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水利工程技术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与精细化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工程人才培养应随社会需求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为了应对水利工程学科发展的需要,大多数水利行业企事业单位期望引进适应学科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实施现代化生产和管理。
(一)作为水利学科新时期发展的重要特点,跨学科交叉融合要求水利人才具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背景。传统的水利学科要求水利人才具备扎实的数学、力学和工程专业基础。新形势下,水利学科将不仅与传统学科密切相关,还将与生态学、信息科学、自动控制、园林景观、“3S”(遥感RS、地理信息GIS及全球定位技术GPS)技术等密切集成与融合。“3S”技术已在水资源调查评价与监测、工程选址、防洪減灾、水土保持等工作中得以应用,并必将进一步集成和融合。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培养水文生态与水安全专业人才迫在眉睫。水利工程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从工程水利、资源水利向生态水利和民生水利的转变,一项水利工程的建设,已不能仅从其带来的发电量、蓄水量等经济效益来评价,而更应该从生态、环境、民生等长期效应去全面衡量。因此,从科学发展观和永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培养水文生态与水安全、低影响发展(LID)、注重综合效应的水利及水工学必将是未来热点。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一级学科下属5个二级方向,即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和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设置并建设水文生态与水安全等新学科是适应水利学科发展的客观需求。
(三)基于对前沿热点及难点问题突破的要求,急需能攻坚克难的科研人才。跨流域水资源、雨洪资源、中水甚至气态水资源利用、气候变化条件下水文系列变异和不一致性等方面的研究既是水利学科面临的重大问题,又是学科领域内急需突破的前沿课题。这些研究理念或方法上的突破将对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水利工程学科因而必将从理论和技术上得以不断创新。因此,从科研角度,培养一批能攻坚克难的高端研究型人才势在必行。
三、发挥创新引智优势,推进水利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在上述形势下,新型水利专业人才培养与新学科建设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近年来,长安大学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立足我国西北,放眼全球,牢牢把握水利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依托于国家外国专家局、教育部“111”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 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文生态及水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全力推进水利工程新学科的建设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11”引智计划又称“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是由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组织实施的,其目的是从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优势学科队伍中,引进、汇聚1000余名海外学术大师、学术骨干、配备一批国内优秀的科研骨干,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建设100个左右的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基地,努力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提高高等学校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地位。作为国家首批“111”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文生态及水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项目2008年获批,目前已完成了一期的建设并获滚动资助,全面开展第二期基地建设进程。通过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第一期的建设,长安大学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于2011年获批。
为了保证新学科建设的前瞻性,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专业人才,创新引智基地时刻以“研究型、国际化、强实践”和体现“学生主体性”为导向,以“引智交流,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和共同研究”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建立起水利专业人才“基础─实践─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与德国土宾根大学、俄罗斯国立地质勘探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等国际上一批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交流或联合培养机制,引进海外专家23人,其中,国际知名学术大师3人。基于引智特点,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主要采取了以下方式:
(一)以学科引智为基本手段。组织师生广泛开展与海外知名学者和学术大师的交流座谈,探讨学科领域内的疑难问题,听取答疑,吸取本学科最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依托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平台,引进的外籍专家来华工作时间平均223.6天/年,其中学术大师累计工作天数39.6天/年,其他人员累计时间达184天/年。
(二)以派出培养为必要补充。针对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学者和学术骨干,派出进修教师、访问学者与留学生,有针对性地向大师跟踪深化学习。依托于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近年来,派出赴外交流教师8人,赴外留学学生7人,且派出人员和比例逐年上升。通过进修访学,培养了一批精通新技术和方法的研究人员。
(三)人才培养与科研项目相互促进。设立水文生态与水安全相关科研攻关项目,锤炼自身科研队伍。通过与境外专家学者合作,落实合作研究内容9项,通过一期建设,在本专业领域获得了五方面的标志性研究成果。
(四)注重实践落实,巩固创新引智成果。近五年来,与协作单位合作先后建立“陕西省泾惠渠灌区产学研三结合实习基地”和“新疆石河子炮台土壤改良试验站产学研基地”两个“产学研”三结合基地。外籍专家、本校科研教学人员、研究生、本科生通过在“产、学、研”三结合基地进行专业实习和联合研究,取得了一批国内外领先的研究成果。
在新学科建设之前,长安大学水利工程学科相对较弱,与国外高层次人才交流合作也相对较少,相关的科研项目、高水平论文和科技奖励缺乏。在学科引智基地迅速发展的这几年里,实验室建设等各项软硬件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客观上有力地推动并促进了各项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开展。依托于水文生态和水安全新学科建设,创新引智基地成员承担的国家级科研课题数量逐年攀升,基地建设前期承担的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课题年均不足3项,近年来已攀升至每年6-7项。人才隊伍、科研实力及创新能力日新月异,在短短几年建设期内,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人,“陕西省百人计划”专家2人,吸收博士后工作人员11人,博士10人,硕士24人(其中5人作为联合培养出国深造)。通过“基础─实践─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和水平均上升了一个台阶,每年约有50%以上的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共获各类奖项10多人次。上述这些成果表明,通过引智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专业人才的培养向前迈了一大步。
总之,水利学科是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关系到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新形势下,为了应对日益紧迫的水问题和水危机,建设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学科,必须培养与时俱进的水利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国际工程教育前沿与进展2011[R].浙江大学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2012
[2]李正.“大工程”背景下的研究型大学工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 2006(10)
[3]杨学军.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1)
[4]李明忠.高等教育的学科化研究与多学科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15(10)
[5]陈伟.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之评价和超越——关于研究方法论的尝试性反思[J]. 高等教育研究,2003(4)
[6]刘镇,周翠英.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4(2)
[7]张洪波,钱会,卢玉东.特色人才培养与行业精神培育的角色定位[J].中国地质教育,2012(4)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文生态及水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B08039);长安大学2013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BPCC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应用与实践”(1327);长安大学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刘 招(1975— ),男,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
水文预测系统信息化建设:水文信息化水平也有新的提高,新建了 646 处雨量自动监测站,建成了河北省雨情自动测报系统和 5 个水情分中心;建成了 6 个旱情监测分中心,旱情监测系统正常运行,并实现了土壤墒情信息编码上报,为科学抗旱、全面抗旱发挥了重要作用;完成了全省基本水文数据库一期建设和三级节点库的全面建设;省局及 8 个直属局开通了网站,办公自动化的水平大大提升。
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信息化建设:2006年,与省气象局共同对全省雨量监测站网进行了全面改造建设,新建改建雨量自动监测站1532个,使全省自动雨量监测站网总数达到2324个,使过去3个多h才能收齐的全省雨水情信息缩短到20min,大大提高了雨水情预报的时效性和精确度,延长了洪水灾害的预见期,全面提升了防汛抗旱快速反应能力,也使河北雨量自动监测工作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二是推进通信传输现代化建设。已建成各类短波、超短波、微波、卫星、预警等通信系统120多个,拥有各类通信设备4000余部,初步形成了以防汛通信专网为基础、通信部门公网为依托、其他部门专网为补充的综合防汛通信保障系统。三是推进计算机网络化建设。建成了河北省防汛调度中心计算机网络,实现了防汛数据、语音、视频三网合一,并与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省政府、省直有关厅局和11个设区市防办的计算机网络联网,实现了信息共享。四是推进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目前,省、市防汛抗旱指挥中心已实现雨情、水情、汛情、工情、灾情等各类防汛抗旱数据的快速查询、检索,为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信息资源的产生总是建立在不断地继承和借鉴前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的成果上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法人、设计、临理、施工各方往来产生的文件繁多,各方下达上报的信息复杂多样,如何共享这些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方便查找利用,就需要构建一个高效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决策和信息有蓄非常密切的联系。过去一些凭经验或者拍脑袋的那种决策经常会造成决策的失误,水利工程管理人员能够根据这些信息迅速作出反应.及时进行决策,对资源、进度、质量安全措施等进行调整.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效率,有利于水利工程质拦的提高。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以实用、易用为原则按照企业管理电子化、信息化的要求,引入项目管理思想,可以作为水利工程建设高效、科学、规范管理的有效工具。信息系统可以实现水利工程各类数据和工作流程的电子化、信息化.为水利工程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在现代企业的部门管理中,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沟通协调问题曾经干扰许多企业管理者.其实这就涉及到横向和纵向的信息交流问题。管理信息系统能够使得各个职能部门协调运作,并且实现了无纸化办公。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科学化管理,使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得以全面梳理.业务操作系统化、规范化。在此基础上.企业还可以有精力对重点业务实行全面的质最监控,做到全面覆盖与重点监控并重。
虽然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工作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但是一些地区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仍在搞形象工程。部分地区甚至将水利信息化工作简单地理解成添置一个电脑办公室,构建信息网络的工作模式,这和水利信息化强调的原则存在巨大的差距,产生这一情况的最基本原因就是相关从业人员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程度不足。
1.2构建信息基础数据库
建设覆盖全国范围的水利信息基础数据库主要工作就是构建信息化档案。因为大部分地区都轻视数据资料收集以及数据资料整理工作,导致信息化建设基础较差,很多资料都没有实现数字化,依然停留在纸上、照片上,与信息化要求差距较大。而且这种传统媒介的信息保存方式使得数据库信息储存工作不能一蹴而就,要采用人工录入等方式将资料传输到数据库当中,工作量较大。
1.3人才结构不合理
J2EE,SOA等国际规范与标准,对水利信息化应用影响很大,构建应用支撑平台,快速为应用服务,成了讨论热点和实践的方向。近10年的研究与实践,让我们发现,在一般商业平台产品与水利应用之间,还要有1个中间件平台,有了这个平台才能够真正支撑起应用。本文就是要讨论这样的水利应用支撑平台(以下简称平台)。
1 平台构建的目标
构建平台是为了提高水利应用系统的开发效率、稳定性和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能力,为此,平台应支持:通过组件构建应用系统[1];组件之间的信息交换;通过简洁的方式增加、删除、升级组件改变应用系统功能;适应工作负荷变化的灵活配置能力,使应用系统对规模的变化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2 平台技术模型
水利应用系统应由通过平台服务定制功能描述的业务组件和外部应用服务访问逻辑来实现,并可由服务执行功能进行加载、运行。其中,业务逻辑服务层所包含的业务组件可根据水利应用系统的需要不断修改、补充或删除。平台技术模型如图1所示。
3 平台的系统结构
应支持TCP/IP网络环境下的客户机/服务器结构。客户端应在平台的服务执行功能支持下运行水利应用系统,并通过业务逻辑访问接口获得服务器端的提供业务组件功能。平台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4 平台具体规定建议
应通过XML文档的形式,描述业务逻辑与外部应用2服务层提供的业务组件与功能的时序和组合关系,并能在应用服务控制层中的服务执行功能控制下运行。
4.1 应用服务控制层
应对系统行为及其它资源进行关联和控制,包括对业务组件提供的服务及系统资源的配置和控制,并在服务运行中实现人机交互界面的关联和控制。主要应包括以下功能:
1)服务定制。应提供直观、简捷的用户交互界面,使用户可建立业务组件与功能的时序和组合关系,实现水利应用,并能以XML文档的形式存储结果。
2)服务执行。应能读取服务定制存储结果,并按照其定义访问业务组件与外部应用服务,关联相应的人机交互界面,提供水利应用系统需要的信息内容。
3)流控制。在服务执行中,应能按照事先定义的时序和组合关系,对业务组件产生的信息流进行组合、剪裁,以保证信息流动的正常进行。
4)安全控制。应具备用户身份认证[2],及以此为基础的业务组件访问权限管理,并具备安全事件监测和评估的工具或方法。
可通过多种安全机制来实现,如数字签名、加密、访问控制、数据完整性等机制,这些机制可以单个使用,也可组合使用。应遵循GB/T 9387.2,GB/T16264.8,ISO/IEC 10164-7及ISO/IEC 10164-8等标准。
4.2 人机交互服务层
应在应用服务控制层中的服务执行功能控制下,为业务组件产生的输入、输出信息流提供人机交互界面。应提供的人机交互界面主要服务功能包括:统计图形、空间信息、数据表、报表、交互窗体等服务。
4.2.1 统计图形服务
应满足以下要求:
1)支持各种常用统计图形,例如条形图、折线图、直方图等;
2)支持统计图形保存和打印;
3)有简明扼要的图题,纵、横坐标,计量单位符号,纵横坐标应标明相应的刻度、图例及必要的文字说明等;
4)图形的基本要素要安排合理,颜色搭配恰当;
5)图例及文字说明要简明扼要,避免与正文重复。
建议支持多轴多线形的图形统计,坐标底色能够根据数据情况变换。
4.2.2 空间信息服务
应满足以下要求:
1)支持二维、三维GIS信息的表现方式;
2)二维GIS服务在数据访问、操作上,应符合OGC(开放地理信息协会)和ISO/TC211(国际标准化组织地理信息技术委员会)共同推出的基于Web服务(XML)的空间数据互操作实现规范WMS,WFS,WCS,WPS,以及用于空间数据传输与转换的地理信息标记语言GML;
3)三维GIS服务应支持通过遥测、航测等手段获得的地表图片信息的相关操作。
4.2.3 数据表服务
应满足以下功能要求:
1)支持数据的筛选和排序;
2)数据表列项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重新排列;
3)支持数据表的标题、标题栏、表体内容等基本元素的装饰,例如字体、字号、颜色;
4)支持数据导出;
5)建议支持公式计算、数据校验、逻辑判断等功能。
4.2.4 报表服务
应满足以下功能要求:
1)支持报表的基本操作,例如报表的保存、打印、页面跳转、显示比例、放大缩小;
2)能通过报表设计工具,支持复杂的报表布局,产生所需要的各种系列和格式的报表;
3)支持报表的标题、制表日期、计量单位、表内分栏、表体内容、表尾、附注等基本元素的装饰,例如字体、字号、颜色等;
4)支持数据导出。
4.2.5 交互窗体服务
应满足以下功能要求:
1)能根据业务组件输入信息流的要求,提供美观窗体界面;
2)窗体描述是与操作系统无关的、独立性较高的界面描述方式,具有较强的移植性。
4.3 业务逻辑服务层
应通过业务组件,以服务的形式提供业务功能。其中,每个业务组件都应符合IPO模型,并采用XML描述输入、输出信息的内容,XML Schema描述输入、输出的信息格式。同时应提供符合UDDI3.0标准的业务组件描述。
业务组件应采用Web Service实现[3],方法接口要求如下:
1)execute方法。应根据该方法调用参数,执行特定业务功能。具体参数如表1描述。方法返回值为xs:string类型,应符合XML Schema规范要求的功能执行结果。
2)get Action Return Schema方法。应根据参数action Code返回对应的XML Schema描述。具体参数如表2描述。方法返回值为xs:string类型,应符合XML Schema规范要求。
3)get Action Input Schema方法。应根据参数action Code返回对应的XML Schema描述。具体参数如表3描述。方法返回值为xs:string类型,应符合XML Schema规范要求。
4)get Actions Info方法。应返回Service所包含的业务功能的功能编码和描述。无调用参数,返回值为xs:string类型,应以XML格式描述,get Actions Info方法返回的XML格式要求如下:
5)get Action Name方法。应根据参数action Code返回对应的业务功能描述。具体参数如表4描述,返回值为xs:string类型。
业务组件描述应通过符合UDDI 3.0标准[4]的目录服务系统提供。描述信息应符合如下要求:
1)节点描述,应通过B u s i n e s s E n t i t y域的Names属性描述提供业务组件服务的节点名称;
2)节点提供的业务组件服务,应通过Business Service域的Names属性简要描述业务组件的功能,Descriptions属性详细描述业务组件的功能;
3)业务组件服务访问路径,应通过Binding Template域的Access Points属性以URL的形式描述业务组件服务所对应的Web Service的访问路径。
4.4 业务逻辑访问接口
对业务组件访问要求为:
1)访问协议应符合Web Service标准要求;
2)以XML,XML Schema文档标准描述业务组件的输入、输出信息流;
3)输入、输出信息流应能被服务执行功能解析;
4)应通过符合UDDI标准的访问协议获取业务组件描述。
4.5 服务访问接口
应符合以下规定:
1)以XML文档标准描述业务组件与功能的时序和组合关系;
2)能被服务执行功能解析并执行。
5 结语
构建了水利应用支撑平台后,信息化的应用模式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数据、信息、组件、主题、知识图成为应用服务中心的实际内容,在平台的支持下,由组件、主题、知识图快速组织应用;由丰富的多元信息可视化直观表现应用。个性化定制应用就是新的应用模式。这个模式不是传说,是实实在在的实践。
参考文献
[1]解建仓,罗军刚.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及应用模式[J].水利信息化,2010(4):18-22.
[2]刘俊琦,程虎.基于J2EE的应用支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27(15):2821-2845.
[3]罗军刚.水利业务信息化及综合集成应用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9:22-45.
一、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
系统内部重视不够,更多侧重于防洪防旱、工程建设、对于资源管理业务信息化的建设服务全面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关注不够,减弱了档案信息建设在全局工作中的作用。
档案工作人员缺乏现代化管理技能。档案人员未能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尚未掌握电子档案归档管理,档案数字化,网络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大部分档案管理人员思想观念落后,信息常识淡薄,缺乏开拓进取精神。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不够突出。档案信息化建设力度不够,进程缓慢,设有同产建设综合档案管理系统。
缺乏统一规划和技术支持。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落后,没有总体的规划,档案室偏重于纸质档案政策,对电子、声 、实物档案收集不够。
二、水利檔案信息化的基本原则
水利档案作为水利建设过程的真实记录,应不断改进思想观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依据水利行业和档案工作特点,加快推进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初步实现水利档案资源数据化,服务应用网络化,管理科学化。
以档案信息开发和利用为中心的原则。档案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各科系统和软件的开发,要围绕利用和服务展开设计。
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规范化的原则。制定统一的方案,协调各方面,建立信息化的标准和规范,为档案信息的传输和接收创造条件。
抓住重点,阶段性推进的原则。现阶段档案工作的任务是档案信息和有序整理,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43期2014年第11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档案信息网络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从基础工作带动数据库建设的原则。夯实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数据库,是档案信息化的核心。
三、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领导,增大投入,确保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有序发展。
加强领导。成立由分管领导亲自参与,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确立工作目标,解决在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明确工作机构,工作人员落实具体工作任务,并监督检查。
加大投资,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不要完成大量基础工作,还需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每年要投入与信息化工作任务相匹配的资金,南持系统和正常运行。
(二)注重管理,丰富经验,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
判定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目标,要有总体的指导思路,实现发展上的创新。
增强档案室的业务监督,建立和完善档案信息管理制度,实现各类档案收集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
推广档案管理软件的运用,推进水利档案数据库建设,实现文件级的检索。
加大电子文件归档管理,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信息管理制度,保证本系统电子文件真实,完整可靠,安全的保存。
(三)以人为本,注重培训,促进档案队伍建设。
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信息意识的教育,改变传统档案管理方法,使档案人员能够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档案工作实行科学管理。
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鼓励档案人员参加培训、进修、提高档案工作者的业务技能。
引进信息技术,计算机数据库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优化人才结构,以适应档案工作现代化需要。
我国经济及社会环境的发展推动我国各行业的发展,为顺应社会发展,水利行业应积极实行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以确保水利行业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中能够稳步前进、不断发展。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实现了水利工程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同时顺应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及实效性。但当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进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制约了水利行业的发展。因此,只有对目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进行剖析,才能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最终确保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得到完善及发展,从而推动我国水利行业的发展。
1 当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信息资源匮乏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工作针对水污染、干旱及洪涝等水灾害进行水土保持、水资源调配及监控、检测等预警防范工作,因此要求给予支持的信息资源设计范围宽、层次深。但由于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资源匮乏,不能满足管理信息化对信息资源的要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1.2 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信息资源共享是实现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及开发的必经之路,但由于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停留在初期阶段,管理信息化系统及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使得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1.3 信息应用环节薄弱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应用建立在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共享及业务信息数据处理工作之上。造成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应用环节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信息资源开发限制及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同时也包括水利工程及水利行业中信息技术的限制。由于当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软件及系统存在重复开发、实用性低、规范性差、功能过于简单以及开发成本高、利用率低、不易于维护等弊端,因此,水利工程信息应用环节异常薄弱。
2 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措施
社会的发展使管理信息化成为水利工程管理的必然趋势,是水利行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已成为水利行业的重要工作内容。
2.1 建立水利工程通信网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涉及面广、牵扯层次深,为适应现代化、科技化的社会环境,建立水利工程通信网及智能平台,将水利工程相关数据、文档、信息以电子传输的方式进行传输及通信,以确保水利工程管理中的相关数据及资料能够得到统一的保管及处理,同时实现有线网络、无线网络以及宽带网络的融合统一。
2.2 建立防灾预警系统
建立防灾预警系统,以便于系统对洪涝、干旱等灾害进行预测、监测及分析,同时通过卫星接收数据,对降雨、水情等进行科学分析及预测。防灾预警系统的建立有助于及时勘探、预测洪涝、干旱、降水等情况,以便于及时了解灾情动态,并对受灾程度及灾情发展趋势进/:请记住我站域名/行分析,从而及时制定相关抗洪、防旱措施,最终避免灾情造成的损失,或将损失降到最低。
2.3 建立水质监控、检测系统
水质监测系统的建立,通过对水资源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传输及应用,其输出形式采用了多媒体报警信号的方法,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是实现科学监测水质的必要基础设施。
2.4 建立水资源调配系统
水资源调配系统的建立应确保其公平性、有效性、可持续发展性。也就是说,建立水资源调配系统要在确保海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可循环利用以及海河流域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利用水资源优化系统以及平衡水资源供需情况模型,对海河流域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水资源工程布局对海河流域地区经济产生的不同影响,分析出最为符合该地区社会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调配办法,为相关主管部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3 结束语
1、水利信息网络存在的安全问题
1.1硬件设备的不稳定性问题
水利信息网站建设了专用机房,大多数机房配置UPS电源和空调设备,采取了防雷、防静电、防火等措施,部分单位机房还配置门禁、视频监控等设施。但仍有一些机构的硬件设备仍然不足,或者设备老化,没有及时更换。例如有些机构缺少备份设备,没有灾难恢复系统
1.2应用系统环境安全问题
应用安全威胁主要是指应用系统在应用层面所面临的安全风险。应用系统多为定制开发,在对外服务中存在安全隐患:缓冲区溢出、目录日历漏洞、软件运行出错,或无法运行等。
1.3嘿客的攻击
嘿客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漏洞侵入网络,对网络进行恶意攻击,意图使网络瘫痪;或者通过获取管理员密码,从而窃取数据,达到控制对方计算机的目的,影响整个网络的运行和使用,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外部风险。信息网络上只要有1台机器同时连接在内部网和互联网上,整个水利信息网络就暴露在互联网上,就存在受攻击的危险。
2)内部风险。内部职工对自身网络的结构应用比较熟悉,自己攻击或内外勾结泄漏重要信息,都将可能导致系统的瘫痪,信息的破坏或泄密。内部攻击的防范难度比较大,内部人员可以绕过防火墙对网站进行攻击,对信息网站的威胁更大。
1.4计算机病毒的威胁
计算机病毒爆发,轻则使计算机运行速度迅速变慢,重则使计算机软件系统瘫痪,甚至会破坏计算机硬件,使其报废。病毒一旦进入计算机后就会隐藏起来,以此躲避用户的发现。它们会躲避在正常的文件当中,甚至会不断改变自己,以此来逃避杀毒软件的查杀。病毒可以攻击计算机的软件、硬件和数据,包括操作系统、系统数据区、内存、网络系统等。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病毒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传播网络化、传播方式多样化、入侵移动通信工具等。另外,嘿客技术和病毒技术相互融合,更是不断威胁着信息网络安全。
1.5非授权访问
一般把没有经过对方同意,就使用对方网络或计算机资源的情况称为非授权访问。如果未经同意,有意避开访问控制机制,对网络或系统非法使用;或者擅自扩大对方给予自己的权限,越权访问信息,都是非授权访问。非授权访问存在以下几种访问形式:攻击、假冒、非法侵入、合法用户越权操作等。
1.6信息泄露或丢失
信息在网络的传输中,由于没有加密或者嘿客恶意的分析破解信息的流向、流量、长度等参数,导致信息的泄露或丢失。信息在存储的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也会造成泄露或者丢失。
2、解决对策
信息安全的威胁严重干扰了水利信息系统及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阻碍了我国水利信息网络的健康快速发展,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增强水利信息网络防御能力,促进水利信息化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1备份及灾难恢复
水利信息网络系统的备份与恢复主要内容包括:
1)服务器的备份。组成水利信息网络系统的服务器有很多,依据功能及作用的不同其重要性差异也较大,对于不同的服务器应采取不同的安全防护策略,对于水文防汛等重要服务器,必须建立热备份或冷备份机制,要实时做到信息的备份。
2)网络备份。主要分为电路备份、拓扑选型、单点故障排除和保存配置等几方面内容。对于网络电路必须建立水利信息网络的电路备份体系,对水利信息网络系统所使用的路由器、防火墙、交换机等相关的配置文件应给予安全的备份,当网络设备出现故障时可以通过备份的配置文件,以恢复原始的设置。
3)数据的备份。包含系统数据备份、应用数据备份两方面。为了保证水利信息系统关键数据的安全性,必须建立数据安全备份或灾难备份计划。可以对数据库进行备份,也可以对数据文件及日志进行备份。
4)灾难恢复。水利信息网络系统的灾难恢复计划,应考虑冗余系统即分布式系统,其目标是消除单点故障。当故障出现时,冗余系统及时接替进行服务和工作,保证水利信息网络的稳定运行。
2.2选择稳定安全的应用系统环境
在选择定制开发软件的公司,或者选择软件时,尽可能选择运行稳定不出问题、响应速度快的应用系统。要多渠道了解应用系统环境使用的稳定性,要进行认真的测试后才能选择,以降低不安全的因素。
2.3网络攻击防范
1)广域网部分。为了防止信息网络出现问题,结合地域分布及业务流程的实际应用情况,可以考虑建设地域分中心。地域分中心之间形成网状结构,整个网络调整为星型和网状相结合的结构,降低单一星型网络的安全风险。在信息网络上布设安全设备,例如在重要服务器群或需要重点安全防护的网络子网边界处布设防火墙等安全设备。对于嘿客的入侵,可以选择使用入侵检测系统,以提高信息网络的.安全性。
2)局域网部分。水利信息网络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和物理分布情况,划分不同的子网。将不同风险等级保护的网络资源相互隔离,实施相应的访问控制机制,同时进行硬件地址与IP地址绑定,并防止出现伪装,这样可以降低安全风险。对于水利部门人员对网络的使用要严格规定,内外网不能同时使用。划归外部网络的可以访问互联网,但不能访问信息网络的关键性数据,不能访问信息网络的管理后台;划归内部网络的只能访问水利信息网络的内部资源,不能与互联网进行连接,保证内部网络的安全。信息网络从内部比从外部攻击更容易攻破。因此,在进行安全管理时,还要加强对内部设备和账户的监控,可以采用硬件设备进行信息传递的监测,同时对内部也要设置较高级别的安全防护机制,也可以在内部网络使用安全防范设备。
2.4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由于病毒主要来源于internet,通过电子邮件、Web访问、文件下载和文件共享等方式进行传染,因此水利信息网络的防病毒系统应重点关注防火墙、邮件服务器、工作站、web服务器和文件服务器。计算机病毒防治工作应包含以下内容:
1)对传播途径进行有效的病毒过滤,对可能感染病毒的不同风险区域进行有效的隔离。
2)在桌面服务器上部署防病毒系统清除病毒。
3)针对邮件系统建立病毒检测清除系统。
在选择查杀病毒的软件时,可以选择网络杀毒和安全防护软件,减少了维护及设置时间。
2.5身份信息验证
应对来自不同风险程度网络的用户,采用不同强度的认证方式,对不同安全等级的用户采取合适强度的安全认证策略,在满足应用系统安全强度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因安全技术的使用给应用带来的使用繁琐性。例如对外部网的用户采用双因子身份认证方式,既使用帐号加口令,同时使用含身份证书的硬件智能卡来验证。对于仅使用内部网传输的重要信息可采用摘要数字签名的方式进行认证。
2.6信息安全保护
对水利内部人员在广域网上数据的保密传输,可以采用加密机、加密卡或软件加密等方式来实现。对远程监控系统数据,安全要求高保密性强的应用项目,也可采用端到端加密传输措施,利用加密系统的认证和加密传输,保证水利广域网传输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
3、结语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对人们生产技术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为了使水利水电工程的效能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被越来越多的用于工程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本文将对信息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的作用进行研究分析,以此推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技术;管理措施;研究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为了保证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对水利水电工程作用的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技术运用和管理手段已经难以适应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需要,而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手段越来越被重视和广泛地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准确的搜集、分析相关的资料信息,大大提高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质量及效率,同时也减少了工程运作中的成本投入,提高了水利水电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水利水电信息化技术的分类
(一)GIS技术的分析及应用
GI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其作用十分的广泛并且已经在很多行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它在水利水電工程中的运用主要可以发挥以下几点功能:首先是能够提供准确的地理信息。通过GIS技术的地理坐标功能,来得到一些基本的地理信息,如河流的位置流向、各地区的交通和水文地质情况等。其次能够准确的预防水利的灾情和管理信息,对水电站周围的水库、堤坝和测水点进行仔细的信息统计。再次是它具有强大的信息分析能力,无论是降水信息、防汛工作还是其他的灾情预估都能做到定量的分析,以取得较为准确的数据支撑。
(二)互联网技术的运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研发,网络技术被越来越多的使用,而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同样也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撑,而且水利水电工程的网络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其信息化技术的水平。便捷的网络通讯能够对信息的传输、分析、管理乃至共享发布都具有十分强大的支撑作用;此外对于电厂的机械设备的运作、档案的管理、资料的搜集和问题的处理都能起到强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它能够通过不准确有效的数据管理,及时的查出电路受损的部位,另有一方面通过强大的信息整理能力,能够快速的找到应对的方案,将危害和损失降到最低。
(三)数据库存储技术的运用
任何工程的建设和管理都离不开数据库的存储技术,水利水电工程同样如此。由于水利水电的运用和管理具有严谨性强、风险性高、成本投入大的特点,如果没有数据库技术的支撑,那么研究水利水电的技术应用就没有完善的资料作为支撑。而水电站历年的检测信息和数据,对于研究水电站周围的环境特点、水库水情和预防洪涝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新旧资料间的对比,可以找出水电站正常运行时应具备的条件,并据此对现有的条件进行改良建设,使之朝着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会对水电站运行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有意识的规避。
二、信息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中的作用
(一)信息搜集作用
信息化技术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具有强大的信息搜集能力,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项技术要求严格的项目工程,必须充分掌握各种详实的材料才能制定出准确的施工方案,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率。而信息化技术的采用包括GIS技术、数据库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都具有超强的信息搜集能力,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二)信息管理作用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管理所需的资料非常庞杂,如果管理人员不能准确、熟练的掌握信息处理技术,那么仅凭工作传统的计算方法很难保证工程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而各种信息技术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系统,彼此的功能既有重叠性也有互补性,这就给管理人员的工作提供了足够的资源可以利用。水利水电工程作用的发挥必须建立在丰富的信息基础之上的,而信息技术除了能够广泛地搜集工程建设和管理所需的技术外,还能够通过复杂的信息系统对这些信息进行准确的管理,如对工程建设单位的资料、工程建设材料和设备等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并通过技术评估对它们的质量进行评价以找出不合格的部分,从而提高了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
三、推动水利水电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大力引进信息化技术
现在社会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无论是工作效率的提高还是工作效益的增多,都必须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现在这个时代是科技的时代,只有牢牢掌握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广泛地搜集、整理和分析所需的信息量,才能保证日常工作高效、高质量的完成。水利水电工程作为一项关乎国家经济建设和民生需求的项目工程,其工程量大、项目多、涉及领域广和技术要求高,因此要想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以及提高管理的水平,必须依靠大量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否则滞后的信息、落后的管理手段很容易导致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出现各种质量问题和管理漏洞,不仅不能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还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的损失。
(二)积极组建信息化人才队伍
人是一切活动的主体,离开人操作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对于水利水电工程而言,在引进大量信息化处理技术的同时,更要做好信息化人才队伍的组建工作,否则这些信息技术的引进不能发挥作用,既是对技术的浪费也是对投入资金的浪费,只有拥有了大量的人才资源,才能将这些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而人才队伍的组建一方面要在人员的录取方面狠下功夫,严格杜绝依靠关系进入信息技术管理队伍中的情况发生,在招录的过程中除了对应聘人员的技能层面进行严格的考核外,还应该对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仔细的考察,因为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项基础型的工程项目,其服务的对象非常广泛、风险性比较强、资金投入也比较大,如果信息技术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非常差,就会给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形象造成严重的损失。另一方面,现有的信息技术人员也应该加强技能学习,这不仅是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需要,同时也是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否则就会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被淘汰。
(三)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
水利水电工程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一点与政府的职能是相同的,因此在进行水利水电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争取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对于工程建设的顺利完工和增强水利水电站的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国家可以对水电站的建设投入更多的资金技术支援,这是扩大水电站发展规模的基本要求。只有具备了大量的资金,才能进一步扩大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规模,同时引进更多先进信息化处理技术;另一方面就是人才资源的援助,毕竟任何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高质量的施工和管理人才,将他们的知识充分结合起来,准确的使用信息化技术才能将水利水电站的服务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持久稳定,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管理和运转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技术要求和规定来进行。而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对于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都具有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为工程的施工设计和风险的预算评估提供了详细的参考依据,此外为了提高技术的利用率必须加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引进工作,使得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和管理更加精确,对水利工程功能的发挥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钟健波.浅议水利水电信息化技术及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5).
[2]兰方铨.浅议水利水电信息化技术及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3).
【水利信息化平台】推荐阅读:
区水利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自查报告06-06
道路信息化管理平台07-06
综合治税信息化平台10-18
招商信息发布平台06-26
统一信息发布平台07-19
信息平台开发合同09-10
社会救助信息平台07-01
物流信息服务平台10-13
信用信息平台建设规范11-25
西北师大信息管理平台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