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测试题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克和千克测试题(精选10篇)

克和千克测试题 篇1

4200+300= 3700-500= 2300+7000=1000+2500= 70+40=300+700=4900-1000= 900+1000=

二、填一填

5千克=( )克3000克=( )千克 9千克=( )克2000克=( )千克 6千克=( )克7000克=( )千克

8千克=( )克 4千克=( )克

三、连一连

2克4千克200千克190克

四、算一算

30千克+10千克= 50克+4克= 6克×6=

80克-30克= 65克+5克= 10千克+1000克=

56千克÷7=7克×9=60克-10克= 58克+7克= 82克-9克=81克÷9=

五、判断

1、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2、小明2岁,体重2000克( )

1

六、我会填

1、在括号里填“克”或“千克”

300( ) 15( ) 2

100( )750 50( )

2、填合适的单位

一袋面粉重25( ) 一个鸡蛋60( ) 一个冬瓜重10( ) 一辆汽车装货4000( )

一块糖重3( ) 一个皮球重50( )

爸爸的体重70( ) 4个苹果重500( )

七、比大小

4千克

400克 3千克2900

克 9克 11克 6000克 6千克

9千克 5千克700克

1千克 5001 50106230 6203 4586 4568

八、解决问题

2

2000克4千克 100克

(1)按从轻到重排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买多少克香蕉就和小兔一样重?

家里有27千克桔子,每天吃3千克,可以吃几天?

书店有60本故事书,第一天卖出16本,第二天卖出25本,两天一共卖出多少本?

克和千克测试题 篇2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单位,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

师:森林里正举行动物运动会,小鸟和山羊参加了“体重大比拼”项目,通过称重,它俩的体重如下。

师:它俩都争着说自己是最重的,你们能帮它们判断一下吗?

生:小鸟的体重是30克,而山羊的体重是30千克,区别就在于数量后面的单位不同。

师:今天要学习的知识是“克和千克”,通过学习我们就能帮小鸟和山羊解决问题了。

2.新授知识。

师:周末,爸爸妈妈带着小明去超市购物,细心的小明发现,物品有轻有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

(板书:克、千克)

师: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

(板书:质量单位g、kg)

师: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如果没有质量标识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

生:可以用秤来称量。

师:秤是一个大家族,你们见过这些秤吗?

师:盘秤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秤。

(课件辅助,引导学生认识盘秤)

师:上面我们看到的其中一种秤叫天平,在天平的右端摆放1g重的砝码,左边摆放一枚2分的硬币,请大家认真观察天平中间的指针有什么变化?这枚2分的硬币和1g重的砝码有什么联系?

生:一样重。

师:也就是说,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是1克。

(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受1克的重量)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约重1克呢?

(学生互动交流)

师:现在我们来认识“千克”,这里有一袋味精,也是用克作单位的,请读一读它的质量单位。

生:500克。

师:请用手掂一掂一袋味精的重量和一枚2分硬币的重量,并进行对比。

生:一袋味精重,2分硬币轻。

师:1袋味精重500克,2袋味精重1000克,千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公斤,用字母kg表示,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生:1千克和1000克相等,1千克=1000克。

师:我们学习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哪什么样的物品用“克”作单位?哪些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呢?

(板书:千克———重物、克———轻物)

师:小明和妈妈在超市还买了两件物品,细心的小明发现,在商品的外包装上都有“净含量”三个字,谁知道是什么意思?

生:净含量就是指物品实际有多重。

师:其实质量单位由来已久,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质量单位。

(介绍中国古代的质量单位)

中国古代的质量单位,以彝器(古代宗庙常用的青铜祭器的总称)上的“锊”(lüe)和“匀”为最早。中国的锊虽有轻、重两种说法,通行的是“重”的一种,即三锊重二十两,这由毛公鼎铭中的“取三十锊”可以证明。在战国时期只有两种质量单位,即斤和镒(y)i,一斤为十六两,一镒为二十两。

3.巩固新知。

师:今天,大家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现在考考大家学得怎么样,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

师: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连一连,再说一说。

师:观察图中的盘秤,说出盘中的物品各重多少克?

师:分别说说下面秤上菠萝和葡萄的质量。

师:说说三个小朋友的体重分别是多少?

师: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小胖今年8岁,约重25千克。

一根绳子长10克。

小鸟重30克,山羊重30千克,它们一样重。

师:在○里填上“>”“<”或“=”。

2千克○2000克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2500克○3千克

师:小钢上课不专心,学习的知识没有很好掌握,在写给奶奶的信中闹了很多笑话,请大家当小钢的小老师,教他改一改。

奶奶:

您好,我已经8岁了,身体长得特别健壮,体重已达45克,每天早上能吃掉60千克的鸡蛋两个,250千克的酸奶一杯,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3个,晚上吃得更多,和爸爸妈妈一起能把将1千克的米饭吃光。您不用挂念我们,自己多保重。

小钢

2016年6月20日

师: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比较,谁重?

师:在大自然中,有很多神奇的动物,你知道它们的重量吗?

4.总结反思。

师:今天认识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细心观察,数学知识就会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难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000克=1千克,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等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算一算、称一称,掌握两种不同的质量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学生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如果要让学生直接估计出某种物品的重量,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观察,多估一估、掂一掂,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篇3

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品重量的方法,会看商品包装上的重量标识,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和估计。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活学生认识“克”和“千克”的主观需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认识生活中常用的计量工具

1.观察生活照片,引入“秤”的概念。

师:卖菜的阿姨要知道菜的重量,奶奶要知道芝麻的重量,都要用到什么工具?

生:秤。

师:要知道物品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一称。

2.认识各种各样的秤。

(1)师:根据用途不同,秤可以分为很多种。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用来称什么?(生答略)

(2)介绍学生没有说出来的几种秤。

师:在超市里,我们还能见到这种秤(出示图片),它能同时显示重量和价格。此外,还有计量货车重量的地秤……

二、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建立克、千克的重量单位概念

师:秤的家族中有那么多的成员,它们都能用来称物品的重量。那么,怎样才能精确地表示出物品的重量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两个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

师:请把书翻到84页,看看书上是怎么介绍的。看完后,回答以下问题:常用的重量单位有()、()。1000克还可以叫做1()。

师:请同学们把准备的东西拿出来,看包装上标的重量是多少,告诉同桌和老师。

1.建立克、千克的重量单位概念。

(1)初步建立1克的重量概念。

师:同学们还带来了2分硬币,请用手指掂一掂,感觉是轻还是重?(生答略)这个2分硬币重约1克,1克比较——轻(生答)。

(2)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概念。

师:老师手里拿的是苹果,重200克,如果一车苹果也用克作单位还方便吗?(不方便)这就需要一个比克更大的单——千克。

(3)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师出示一枚2分硬币,需(1克):10枚2分硬币约重多少克?(10个1克是10克)

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显示理解1000克和1千克的关系:l000克=1千克(板书)。指导学生读这个等式,区分1000克和1千克的读法。

2.分组实验操作,具体感知1千克的重量。

具体做法:

(1)称出1千克沙子,掂一掂。

(2)比一比,500克大米与1千克沙子的轻重。

(3)称出1千克苹果,数一数,有几个。(准备大小不等的苹果若干,并提问:个数相等的苹果重量一样吗?)

(4)称出1千克盐,看一看。(准备500克的袋盐若干,学生有的直接拿两袋盐,教师要求他们说出道理)

3.与生活中熟悉的物品重量建立联系。

教师出示1千克的饮料,让学生列举生活中重量1千克的物体。

4.小结:克和千克都是国际法定的重量单位。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千克=()克3000克=()克

6千克=()克4000克=()克

2.在()里填上>、<、=。

2千克()2000克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2500克()3千克

(如有错误,让其他学生说明原因)

3.做课本89页第4题和第7题。

四、扩展练习

1,(出示一串气球)用哪种秤来称呢?用什么做单位合适呢?

(出示一块铁)用哪种秤来称呢?用什么做单位合适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板书:一般物体的重量常用千克作单位。

2.1千克棉花与1千克铁,谁重?

(学生讨论:不能由物体的大小来决定它们的重量)

3.课件演示:一艘船的载重量是43千克,小鹿的重量是35千克,小猫2000克,小山羊40千克,小狗3000克。小猴子3千克。想一想:它们怎样才能最快过河呢?

《克和千克》教学实录 篇4

一、教材内容 《克和千克》。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准确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能力目标: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实际活动中明显体现;

3、情感目标:学生能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三、教具、学具准备

1、微机课件。

2、五袋1千克的物品(毛线、苹果、小西红柿、面条、小石子)1大袋桔子。3、5台盘秤、五盒学具(盒中有标识着不同重量的小食品:

果冻、方便面、火腿肠、蛋黄派、QQ糖、虾条、袋装奶,两袋500克的精盐------;10个2分硬币,1克重的海绵、纸片、图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联系生活、感知轻重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现在我们一起去动物乐园看看好吗?(课件出示动物乐园图)

师:咦,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在它们玩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它们在玩翘翘板!

生2:我发现了老虎太重了,小松鼠太轻了,小松鼠怎么使劲也撅不起老虎来!生3:我发现小刺猬和小乌龟差不多重,所以他俩能玩翘翘板.师:那也就是说老虎比小松鼠重,小松鼠比老虎轻。你还能用轻和重对照其他动物说说吗?(生兴趣盎然的比较)

[评析:利用动画导入极大的引发了学生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一开始便以一种愉悦的状态投入到整堂课的学习当中。] 师:其实不只动物有轻有重,我们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是有轻有重的,课前老师请同学们调查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的重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生2:火腿肠一根40克.生3:一袋面粉25千克。--------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1:有的用千克做单位,有的用克做单位.生2:我发现重的物品用千克,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师:同学们真是善于发现问题,千克和克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表示物品轻重的单位,(板书:千克和克)[评析: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自己

去从生活中发现不同轻重的物品用的单位不同,从而初步感知了千克和克,为下面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感悟体验,形成模型

1、认识千克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好东西?(出示5袋不同的物品.)猜猜看,哪一袋最重? 生1:我认为苹果最重.生2:我认为石子最重.--------师:意见不同,那么到底哪一袋最重呢,单凭眼睛观察,能确定吗?(不能)师:那用什么方法来知道物品的轻重呢? 生1:用手掂一掂.生2:用秤称一称.师:还有吗?(生沉默,师举起一条包装好的饼干)比如------(生顿悟,立即有很多人举手)生3:可以看看包装上写的重量.师:不错,包装好的物品我们可以看看包装上的标识,在这些方法中,称一称要用到秤,下面我们就先来认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秤.(课件出示盘称、电子秤、台秤、弹簧秤、天平)

师:生活中你在哪见过这些秤,称什么的? 生1:我在超市见过称菜的电子秤.生2:我在卖水果的地方见过盘称.生3:我在姥姥家见过磅秤,用来称化肥--------师: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这节课我们主要用盘秤来称一些物品的重量,我们先看看盘秤的使用方法:

师:课件演示----盘秤称葡萄的重量。

师:盘称的盘面上还有两个字母kg,(kg在盘面上闪烁一下)谁知道什么意思?(千克)非常正确,kg就是千克的英文缩写(板书:kg)

(1)称量并感知1千克

师:请每组派代表上来领一袋物品,回去称一称。称时注意轻拿轻放。生兴致勃勃的开始称量,师巡视指导。(提醒称时不要把手压在秤上)。师:称好了吗,哪个小组说说你们称量的结果? 生汇报称量结果,师贴上物品图。师:通过称量,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五袋物品重量相同,都是1千克。师:噢,重量相同,那什么不同? 生:物品不同,大小也不同。师:这5袋物品虽然不同,堆的大小也不一样,但他们的重量是相同的,都是1千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1公斤(板书:1千克)师:现在我们每人轮流拎一拎、掂一掂,试一试这1千克的感觉,各小组也可以交换物品试一试。(学生很有兴致地掂物品,感知1千克)

(2)小组活动,感受几千克:

师:请坐好,刚刚我们感觉了1千克的重量,想想手中的感觉,好了,现在我来考考大家,每一组的桌上都有一袋大米,一捆本子,我们不用称的办法,就用你的手掂一掂,拎一拎,估一估它大约有多重?看谁估的比较准?

(学生掂后指名说)生1:我估计这捆书有4千克。生2:我估计这袋米有8千克。---------师:到底谁估的最准确?那就需要验证!请看要求:(课件打出活动要求)

1、称一称(注意轻拿轻放)。

2、把称量结果小组长写在包装袋的标签上。

3、称完后,互相掂一掂,说说重量。学生活动,师巡视指导称量.学生汇报称量结果:

一袋米5千克、一捆书3千克、一捆本子2千克

师:除了我们刚才称的这些物品,生活还有许多物品也是用千克做单位的,你能例举出几个例子吗?

生1:一袋面粉10千克。生2:我的体重30千克。

师:刚才有的同学例举了自己的体重,其他同学知道自己的体重吗?(一些同学喊知道一些同学喊不知道)。

师:哦,有知道的,有不知道的,没关系,这样吧,每个小组我都给准备了一台人体秤,不知道的抓紧时间称一称,知道的帮着看一下,看哪个小组称的又快又准。(学生称量体重并汇报交流)

[评析:感受1千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猜一猜引发争论,然后及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索的学习氛围,小组内展开自己动手反复掂一掂、拎一拎,最后称一称的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下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了1千克的重量概念后,再通过猜一猜,拎一拎,称一称再掂一掂的过程,感受2千克、3千克、5千克,使知识进一步得到内化和升华。]

2、认识克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桌上物品轻轻放在地上,小组长请把你们组的学具盒拿到桌上放好,(出示2分硬币)这是一枚2分硬币,现在每个小组也从盒中找出一枚2分硬币,把它轻轻放在盘称的托盘里,称称它是多少千克?(生称量,并小声议论)怎么了?

生1:没有变化。生2:称不出来。

师:看来,它实在太轻了,用盘称很难称出它的重量。那我们就换一种更 精密的仪器-----天平来称量它,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出示)这是一台调节好的天平,这是砝码,砝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点击出现g),g是克的英文缩写(板书:g)这个最小的砝码重1克,这个重2克。还有其他一些重量不等的砝码。现在我们来称这枚2分硬币的重量(课件演示):把2分硬币轻轻放在天平的左盘里,你发现了什么?(天平歪了)

再用镊子夹一颗标有一克的砝码放入右盘,你又发现了什么?(天平两边一样平了)天平恢复平衡,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1枚2分硬币重1克。(1)掂一掂,感知一克。

师:非常正确,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一克。请每人找一枚2分硬币放在手中掂一掂,互相说说什么感觉?

生:很轻!

师:噢,很轻,怎么个轻法?(学生纷纷说:象羽毛一样;特别轻;几乎没感觉;-------)

师:不是没感觉,而是感觉特别轻微,同学们,你们可不要小看这1克,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中,它是非常重要的,你象我们都知道的神州6号航天飞船正在研制中,就是为了仅仅增加1克的载重量,科学家们研究了好几个月呢,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同学们可以课后查一下。现在大家闭上眼再掂掂1枚2分硬币的重量,感觉一下1克。

师:知道1克有多重了,想一想,找一找学具盒或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重量和这1克差不多。

生举例:一张学具盒中的纸,一块小海绵,2个图钉--------师:了解了1克有多重,你知道10克有多重吗?

生(思考了一会):我觉得10克应该有10枚2分硬币那么重。

师:说的非常正确,你很善于思考,请每个小组把10枚2分硬币合起来轮流掂一掂,感觉一下10克有多重?

师:现在我们采用看包装袋上标签的办法,找一找你学具袋中物品有哪些以克为单位,重多少?互相掂一掂,说一说。(生活动,感知1克和几克。)

指名说:1个果冻重25克;一根火腿肠重50克;一袋方便面重100克,一袋奶重250克,一袋盐重500克---------[评析:学习的最好态度与动机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亲切感,在这一环节中,提供给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小食品,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了克。通过实物的提供,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其自主探索的欲望。]

2、单位换算:

师:刚才同学们说一袋盐500克,那两袋盐是多少克?(生答师板书:1000克)师:现在我们把两袋盐放在一起,用盘秤称一称,看重多少?(学生操作称量)

生:1千克

师(指板书):1000克和1千克有什么关系呢?(相等)师板书等号并领读一遍,语调放慢,突出单位的不同。

师:这两个1千克的单位一样吗?(不一样)多少个1克是1千克?(1000个1克是1千克)[评析:在认识了克和千克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两个单位的不同与联系,通过实践操作,知道1000克=1千克,在读1000克=1千克的时候,师放慢放重单位的读音,突出强调了不同的两个质量单位] 师:也就是说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想一想我们刚

才称量的物品,什么情况下用千克做单位?什么情况下用克做单位? 生:称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

师:一般情况下,我们称较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称较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举起一袋桔子)称这袋桔子的重量,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千克)一个桔子呢?(克)

三、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师:1千克等于1000克,那你知道2千克等于多少克吗? 课件出示练习1:

2千克=()克4千克=()克

3000克=()千克5000克=()千克 指名填空。

师:明明的爷爷昨天收到明明写来的一封信,看完后,笑的直不起腰,我们也来看看好吗?谁给大家读一下?

课件出示练习2: 爷爷:

您好,我已经9岁了,身体长的特别健壮,体重已达50克,每天早上能吃掉60千克的鸡蛋两个,250克的牛奶一袋,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3个,晚上吃的更多,和爸爸妈妈一起能把将近1克的米饭吃光。

生读很多学生开始笑。

师:同学们也都笑了,谁来说说大家为什么笑啊? 生:很多地方说的不对!

师:哦,哪儿说的不对,能说说吗?

生:鸡蛋60千克那是不可能的。60克还差不多。师:哦,也就是单位用错了,那还有别的吗?

生:馒头的单位也不对,一袋米才5千克,1个馒头不可能100千克。(其他生也纷纷站起来说)

----------师:看来,单位用错了会出笑话的,我们可要注意啊!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有奖竟猜活动,请看,(出示一个大果冻。)谁想要?(生纷纷举手),师:呵呵,都想要,不过,得先猜猜它有多重?谁猜的最准奖给谁!指名一组同学上前掂一掂,猜一猜。生1:我觉的有50克重吧。生2:我觉的有100克。生3:我觉得有60克重。---------师:把果冻上标识的净含量给生看——65克 师:谁估的最准?

一起指刚才估重60克的同学。该生喜孜孜的拿奖品回去。继续掂、猜其他的一些小食品和物品重量。---------[评析: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已经对克和千克有了初步的认识,感受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练习的设计从简单的换算到生活故事、再到有奖竞猜,体现了基础性和、趣味性和发展性。尤其是有奖竞猜虽然奖励的是小食品,但不等同于一般的物质刺激,而是学生经过探究体验后的成功产品。使他们体验了运用知识的快乐。]

四、小结

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生:--------[总评:克与千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比较难理解。本堂课,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以及生活经验,设计了猜、掂、称、说、体验等活动方式,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与感悟中,从不同的角度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并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即进率。教师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和趣味横生的练习,使课堂层层深入,高潮迭起。

整堂课——教师尊重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教学,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不再陌生;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教师尊重了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在材料的体验感悟中认识了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在活动中克服了理解的难度,水到渠成,整个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示自己成就的舞台。教师做的只是合理的组织与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等能力。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篇5

回顾反思《克和千克》的教学过程,感到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一、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经验(比轻重)出发以及课前布置到超市调查物品的净含量来揭示课题,学生感到很亲切,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是缺乏认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观念: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通过1个2分硬币和2袋食盐,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通过游戏抱一抱同桌同学,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

2、给学生提供实际测量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课件演示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再如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称出1千克食盐,1千克的苹果,1千克的梨。

3、采用估测方法。如:在学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猜一猜1千克苹果、梨各有几个;估估文具盒、擦子各有几克等)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让学生在修正的过程逐步建立质量单位与具体实物的关系。

4、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如一手掂一袋1千克的黄豆,一手掂1个2分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

三、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建构概念

体验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亲身感受物体都有轻、重,使学生对看不出、听不见的质量能够用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的感觉而感受到,体验并比较什么“重”,什么“轻”。再想方设法使学生亲身感受“1千克”“1克”的实际重量,进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食盐、拿起1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这1千克与1克放在手上的感觉;再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如:1千克苹果、梨大约有几个,1个文具盒、1个擦子大约有几克,让学生借助对苹果、梨、文具盒、擦子的质量的感知,迁移到对1千克、1克重量的感受。所有的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交流、实验等能力。

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新课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小组合作实践(如称一称)、合作验证(验证估测的结果)、合作交流(统一估测的意见)的方式,给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们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观察、猜想、操作、讨论、验证交流之中。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篇6

《克和千克》的教学看似简单,其实难以把握,主要是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过程是必须的经历,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因此我在设计克和千克的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多方位体验。针对这种情况,我教学设计的落点是“体验”数学。

课程标准中关于这部分知识的目标是: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并认识克和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 但单凭他们课前的认识,是远不能成功的建立实际的质量观的。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要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过程,进而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围绕这一目标我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怎样才算是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如何实现让学生了解“轻的物体用克做单位,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的教学目标?显然,只有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和感知中才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感受。正如俗语所说“我听到过,过眼云烟;我看到过,历历在目;我做到过,铭记在心;我体验过,沦肌浃髓”。因此,最终把可以说,体验克和千克,在体验中建立具体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学生亲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动中,建构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整节课呈现出“掂一掂——再根据经验估一估”的教学思路,努力演绎了“知识在于建构”的理念。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定在“体验”。

1.课前准备我让学生走进生活。利用周末的时间到超市里初步了解物体的质量单位并准备相应的学具,以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为基础,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让学生明确秤能帮助我们准确知道物体的质量。从而也为后面建立1克和1千克质量概念做铺垫。

2.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我为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枚2分的硬币,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一个大头钉、一粒花生米、两个回形针、4、5粒黄豆,通过让学生找一找、掂一掂的活动,加深了对1克的体验和感受。然后让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以“克”作单位的物品,并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换着掂一掂,充分感知几十克、几百克,并初步感知1克和几十克和几百克的差异。

3.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把内容分层细化。先让学生估一估重1千克的一袋黄豆有多重,然后再用盘秤称出黄豆的重量,再依次让学生亲手掂一掂,互相说说1千克的感受。再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一只手掂1千克重的物品,另一只手掂1克重的物品,感知1克的1千克的区别,并大胆猜想多少个1克就是千克?最后让学生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在课堂最后一抓准的活动中,6 个小组有一个小组准确的抓出了重1千克的水果,另外有两个小组抓出了重950克的水果,其余三个小组抓出了1100克重的水果,这个活动充分验证了学生在前面的动手体验中,已经准确的建立了克和千克的概念。

在这堂课中,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 《克和千克》优秀教学反思

★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 克和千克说课稿

★ 人教版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 克与千克说课稿

★ 人教版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 公开课教案 篇7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读出常见称的重量。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教学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准确估量物体的能力。教学准备:电子秤,天平,各种物品。

学生准备:1个两分硬币,1千克的任意物品,500克的任意物品 教学过程:

一、调查汇报引入 1.汇报调查表。

T:课前同学们对生活中的物品有多重,进行了一次调查,谁愿意来说说你的调查结果?(3位学生汇报调查结果)(找常见)生举例介绍,可以是一项,也可以多项。(你的调查表中还有其他的吗?

你们和他一样吗?你来说一说。

确实不一样,还有谁来说。——恩,你也想说——)

2.解释净含量

T:你的调查真丰富,把你的生活小调查,拿上来给大家看一看?(师一一指着带学生看)

(指着表中的1千克物品,有标签的,且要已知道他?已带来)

你记录的某某物品重1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

——看净含量(板书:净含量)

你带来了吗?拿上来,净含量在哪里?指给大家看一看。(学生拿实物投影介绍)板书:1千克(kg)他说的净含量是什么意思?(包装内物品的重量)

T:哦,那么也就是说,不包括外面包装的重量,只是里面部分的重量。看来,看净含量这个方法,让我们很快地知道物体有多重。(板书:看)

二、逐步建立1千克、500克标准 1.感知1千克

T:某某找到的什么东西重1千克,你也找到了吗?

你找到的是——

举高说,让大家看得见。

你找的跟他不一样,还有吗?(4,5人)——要体现1千克物品有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数量

T:有什么想法吗?(多些学生表达想法)

(引导感悟:有的1千克数量很多,有的1千克数量很少,或者有的1千克上上去很大,有的1千克看上去很小;同样是重1千克)你们找到的1千克物品真多。

T:是呀,都是重1千克

把它放在手心掂掂看,1千克多重——记住了吗? T:记住1千克的感觉了吗?记住的小朋友把物品放回桌面。

2.感知500克

T:金老师也去调查了,我的两包(一样的)盐重1千克,你们知道一包盐重多少呢?(500克)都同意吗?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说:1000可以分成2个500;1000克平均分成2份,500+500也可以。

(板书:2个500克是1000克)

那么这个1000克就是1千克,所以也可以写成——(板书:1千克=1000克)T:你们有没有找到500克的物品呀?

好,来,把它放在手心掂一掂,(停顿)你有什么感觉? S1: 500克比1千克轻

S2:感觉500克是1千克的一半。

T:是这样吗?我们同时来掂一掂1千克和500克的物品,它们分别有多重,闭上眼睛来感觉。睁开眼睛,放好物品。

(组织教学:已经记住的同学,他用坐姿来告诉老师了)2.逐步建立1千克和500克的标准(猜矿泉水、书的重量)T:感觉有了吗?我们来试试你的感觉——(1)初步找方法(估一瓶700克左右的水)T:这里有瓶水,猜一猜看,有多重?

S:我猜大约900克

T:能说说你是怎么猜的吗?

S: 若说:S:因为我感觉这瓶水要比500克重。

T:好给你感觉一下(给你个500克),现在你猜多重?(900克)

因为——

S:因为它比500克重。T:你猜——(请3学生猜)

S:700克,我认为它比500克要重,比1千克要轻。T:给你个1千克,你想跟大家说什么?

T:你的方法是拿500克和1千克来比一比,他说的对不对呢?请你来验证一下,(让一生掂一掂验证,第2次1千克)你的感觉如何? S:是比500重,比1千克轻。

T:他的方法真不错,告诉大家这瓶水 真的是在500克和1千克之间,大约重700克。

(2)方法运用(估数学书)

T:你也能用这个方法来估一估我们的数学书吗?(生活动)(组织教学:某某想好了,用坐姿告诉老师了)估计师们估好了吗,谁先来说,你感觉——? S: 200克。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引出:我感觉比500克轻)T:你呢?(请3生)

T:同学们真厉害,通过比一比,都感觉比500克轻,是的,我们的数学书大约重200克。(板书:比)(3)感受1克

T:(手拿500克物品)我们感受了这瓶水比500克重,一本数学书比500克轻,那么如果把500克平均分成500份,其中一份重几克?

S:1克

T:如果把1克的物品放在手心,想一想,会有什么感受呢? S:会很轻很轻,像没东西一样

T:一个2分硬币重1克,拿出来,放在手心,掂一掂,和你们想的一样吗? S:是的

T:(一边掂一边说)虽然它很轻很轻,像没东西一样,但是它重1克,生活中,这样重1克的物品还有吗? S:一根羽毛,一个乒乓球,一张纸,3.介绍不同的秤?

T:某某的这块橡皮呢,会重几克呢? S:十几克

T:他估的准确吗?你有什么好方法? S:可以用秤称(板书:称——秤)

T:金老师带来的是什么秤?(电子秤)(验证,读数)T: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秤?他们可以称什么? S:体重秤,(天平)

T: 它称什么?(体重)好,我们来称称某某的体重,看看她有多重?(20千克左右)

T:除了体重秤可以称体重外,你知道什么秤也可以称?(磅秤)(点击出示图片)你在哪里见到过?(卫生室)T:是的,生活中还有认识别的秤吗?

(生介绍:天平,弹簧秤——出示实物,它用来称什么?

杆秤——点击图片,你在哪里见过?)

T:金老师收集了一些秤,你们认识吗?(想认识一下吗?)

盘秤,台秤,吊秤,电子台秤,婴儿秤,天平,弹簧秤,地磅秤(滚动播放)T:要秤汽车的重量,用什么秤呀?(地磅秤)

T:秤的种类有很多,不同的物品可以选择不同的秤来称。

三、感受不同重量 1. 估重赛

师:接下来我们轻松一下,来做一个游戏内容:——估重赛,比一比,哪个组最厉害!

(点击课件)游戏要求:

1.掂一掂。(以4人为一组,每个小组由组长负责,按顺序每人掂一掂)2.说一说。(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的。)

3.写一写。(选择最合适的答案记录在老师给你的纸上)

游戏要求听清楚了吗?好,组长拿出物品,开始。(1)200克的果冻(2)80克本子

(3)各个小组长的书包(3,4千克)(准备一张纸记录)

反馈:(1)出示果冻,哪个小组来汇报?(按顺序说)你们组呢?

哪个小组最接近呢?请电子秤做裁判员,看看验证的结果是?(表扬奖励其他本子)

(2)出示本子:本子呢?方法同上。

(3)最后,你们的书包有多重?

生说:我们小组估计书包大约有10千克。

师:金老师这里有一包10千克的大米,请你来感受一下,它有多重。

你有什么感受?(好重)

师:那你书包有这么重吗?(没有)(和你书包比呢?)

到底有多重?请电子秤来告诉我们。(验证)

2.小结:

师:通过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你对我们今天学习的克和千克又有了哪些认识? 生说:克小,千克大——1千克=1000克 3.介绍其他重量单位

师:在生活中,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你知道还有其他的单位可以用吗?(斤和公斤)

生:1斤=500克,1公斤=1千克(点击课件,出示小精灵介绍的话:在我们中国买东西时,还经常用斤和公斤。1斤=500克,1公斤=1千克)师:这是我们中国常用到的单位,你知道在国外,会用什么作单位呢?

(边说,边点击课件,出示小精灵的花:在英国和美国表示物体有多重,经常用到盎司,磅单位作单位)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重量单位,但国际上统一使用的,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克和千克。(板书课题)还用g和kg表示。师:学习了这些本领,你能解决下面的练习吗? 四.练习巩固

1.拿出练习纸,独立完成 2.反馈校对

(1)看一看,写一写。(读体重)(2)填单位

梨 150()

南瓜4()

排球450()

方便面

《克和千克》优秀教学反思 篇8

一、根据学生经验,活用教材。

“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尽管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没有实物的衬托是很难进行感知的。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我就通过生活中物品有长有短、有多有少;又请了一大一小两位同学,引出两位同学有轻重之分,从而引入质量。随后请同学们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实物。并从中挑选了重约1克的米和重约1千克的水果(4个苹果),一手拿一物,对比感受1克与1千克物品,从而建立“克”很轻,“千克”较重的概念。紧接着运用积累的感受去找约1克、1千克的物品;最后再出示某些物品,让学生进行估计重量,当学生的估计相差甚远时,另外的学生会用类化了的思想加以反驳,如:一生说1个鸡蛋重约50千克,则有学生会反驳说鸡蛋比1个苹果都小,哪来50千克?事实胜于雄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让其快乐体验。

让每一位学生带上一些小物品,例如:小豆子、小石头及一些零食等,这样就更加贴近了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用手掂量物体的质量、用心感悟,探究的兴趣油然而生,让人睹物思索,使学生一直处于亢奋之中。达到了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学生在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抓住每一次机会,通过学生的掂、猜、称、辩、思,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简单明了的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教学,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真实有效的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引入的生活情景中,主动的分析、推理、想象、整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知识,逐步让自己获取克与千克的概念经验更加清晰。运用1克和1千克掂的感觉辨析物品,成功拓展到了比1千克轻或比其重的物品,估量、验证,水到渠成,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等能力。

四、教师要注意提高提自身素质。

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反思 篇9

1、创设学生喜欢的实际生活的情境。

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这些特点,我创设了我们学校的兰文化特色的代表人物“宝宝源源”到超市购买水果的情景,以这情景贯穿整节课的教学。

2、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出示本课例题后,在“知道了什么?”环节中突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结合前面所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经验,通过“还要知道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苹果的个数;在课堂上用称一称的方法验证课前的调查活动“几个苹果约重1千克”,再通过圈一圈、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逐步寻找解题的方法。让学生感受估量物品轻重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在估计物品轻重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全面考虑问题。不足之处:

1、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较少,给予学生表达想法和倾听同伴的机会和时间不够充分。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解决问题 篇10

(新人教版第四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确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估测物体质量的能力。

主要教法:电化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交流搜集到的生活中一千克的物体。

二、复习巩固:准确说出克与千克间的进率。

三、新知探究

(一)谈话引入,1、复习: 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你们还记得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吗?

2、谁利用课余时间调查了一些物品的轻重,愿意与大家交流交流吗?

3、教师小结:看来大家对物体的质量有了一定的感受。

(二)导入新课:本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克与千克有关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三)新授。

1、探究1千克物体有各有几个。师: 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样东西,想知道是什么东西吗?(苹果),让学生猜一 猜。验证:猜一猜1千克有几个苹果呢?猜不出来,那怎么办呢?(用称称)。

2、动手操作,拿出你们带来的水果(每个小组准备一种水果),分别称出1千克有几个苹果、几个桃子、几个梨。

3、交流:4个或5个苹果有一千克,4个桃子有一千克,4个梨有1千克。

4、课件演示几个苹果有1千克,几个桃子有1千克几个梨有1千克。

5、活动:填出课桌上的表格。

6、师:看着表格里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从数量上发现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如都是 1 千克苹果,但是大小不一样,所以个数就不一样。每 个苹果大,称出的 1 千克个数就少,每个苹果小,称出的 1 千克个数就多。

(四)深入推理 出示课题: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该怎样解决呢?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数一数)请一名学生数出一共 20 个苹果。师: 问题:老师这一袋苹果,你能估出它有多少①千克吗?你的方法是什么?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估测,学生可能的方法有: 生 1:我的书包大约有 3 千 克,我拎了一下您的苹果,比我的书包重一些,我估计这一袋苹果有 4 千克。教师质疑: 是不是 20 个苹果一定是 4 千克呢?什么时候 20 个苹果比 4 千克 重?(引导学生说出:如果苹果大一些,20 个苹果就比 4 千克重。)师: 根据我们前面称一称的结果,你能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用数学的方式表示出推理的过程吗? 引导学生按不同的苹果大小列式推理出 20 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如果 5 个苹果 1 千克,这些苹果重

(4)千克。20÷5=4(千克)

如果 4 个苹果 1 千克,这些苹果重(5)千克 20÷4=5(千克)师: 根据我们刚才称一称的结果和日常生活经验,可以看出生活中的苹果大部分是 4、5 个 1 千克,说明我们的解答是正确的。

四、总结回顾

1、小结。

2、完成教材第 104 页的“做一做”。课件出示:估计 24 个梨大约重多少千克。师:解决 24 个梨大约重多少千克?首先要知道什么? 生:1 千克的梨大约有几个?根据生活经验我们知道大一点的梨大约 3 个 1 千克,中等大的梨大约 4 个 1 千克。所以如果 3 个梨 1 千克,那么 24 个梨大约 重(24÷3=8)千克;如果 4 个梨 1 千克,那么 24 个梨大约重(24÷4=6)千克。

五、作业布置

完成教材第 106 页练习二十第 9 题。

六、预习布置: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七、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1千克=1000克

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如果 5 个苹果 1 千克,这些苹果重(4)千克。列式计算:÷5=4(千克)

如果 4 个苹果 1 千克,这些苹果重(5)千克 列式计算:÷4=5(千克)20 20 篇二:克和千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

篇三:第八单元《克和千克》教案

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克和千克、解决问题。其中“克和千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克与千克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必须依靠学生的体验去感知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解决问题”则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常用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基础上,来学习常用的质量单位。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需要在操作中充分地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同时,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

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它的实践性比较强,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上,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特别注意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克与千克的不同,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并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2、数学思考: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3、问题解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培养应用能力。

4、情感态度: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课时安排:6课时

1.认识克和千克1课时 2.解决问题??1课时 3.练习二十??1课时 4.单元测验??2课时 5.单元测验讲评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克和千克的认识(课本第100—103页例

1、例2,完成练习二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单位“克” 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轻重。

教学准备:课件、台秤、天平、2分硬币、一袋洗衣粉、10袋味精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有多重,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130克。

生2:一根火腿肠是40克。

生3:一袋茶叶是400克。

生4:一袋面粉重25千克。?? 小结:同学们在说物体有多重时,有的用“千克”作单位,有的用“克”用单位。在称物体轻重时,比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用单位。

二、探究体验

1、介绍表示轻重的单位。

师: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轻重,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多媒体课件出示:

2、认识感知1千克。

(1)掂一掂。

师: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请同学们掂一掂1千克的洗衣粉,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2)找一找。

每个小组有这几样物品:一袋绿豆、一袋大米、一包鸡精、一袋水果和一筒面。找出约重1千克的物品。

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

①将五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②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其他同学说一说。③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3)请每个小组汇报。

小组1:这筒面约重1千克。

小组2:这袋水果约重1千克。

师: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筒面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包装纸上有提示。

师:你们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标记,你是怎么知道它大约是1千克?

生: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洗衣粉,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

师:要想知道你们掂得准不准,就用盘秤来帮忙。(教师出示盘秤)这个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用千克作单位)

上一篇:护士毕业总结自我鉴定下一篇:灵武市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