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米毫米的认识的评课稿(共11篇)
杨老师执教的课题是《分米、毫米的认识》。杨老师幽默风趣,亲和力强,课堂上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节课在猜一猜、比一比、量一量、读一读、找一找、估一估、议一议等操作活动中认识毫米与分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各种感官参与其中,形象的演示、抽 象的概括,达到让学生真正理解、真正掌握的目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节课有两大亮点值得学习:
一是精彩的导课。杨老师是这样导课的:老师肩上背着一根长长的队旗旗杆(金箍棒),做动作,让学生猜一猜,老师表演的是哪个电视剧的人物。学生猜测:孙悟空。然后教师把金箍棒变短,观察,说说现在的金箍棒有多长?(1米),再变短(1厘米),说说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 米。教师问:“还有其它的长度单位吗?”引领孩子们自然而然的进入新知的学习之中。这样的导课,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较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富有趣味 性,同时也较好的回顾了前面学习的知识:米与厘米的认识,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我在想:如果我来设计这节课,我是做不出美猴王的动作,也想不到用金箍棒 的变化把旧知的复习隐含其中的。相比之下,直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远不如杨老师的`这种设计活泼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是毫米的感知。在感知1毫米大约有多长的时候,杨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先量出约1毫 米长(厚)的物体,如硬币的厚度、银行卡的厚度等。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物体,然后抽出,观察两手指之间的长度,然后再放入,再抽出,这样反复操作,反复观 察,经过不断的感知之后,杨老师提出问题:“你想对毫米说什么?”孩子们纷纷说:“你太小了”、“你太短了”、“你怎么这么短呀”。然后得出结论:毫米是 用来测量较短物体长度的。在我教学毫米认识的时候,这一环节我却没有这样让学生捏一捏,而是让学生直接根据自己的感知用手指比一比,相对来说:直接用手指 比一比远不如这样捏一捏的感知更具体,更形象,感知也更加准确、充分。看来,一节课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心的设计和思考,很多时 候,换一种设计方式,会更适合孩子,会让孩子的理解更深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6页。
设计思路:
“毫米、分米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要使学生稳固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表象, 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就要依据学生的认知实际, 积极引导学生展开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体验活动”。本节课以厘米为纽带, 给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和交流的空间, 让学生在探究和实践中对毫米和分米有一个真实准确的体验认识。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猜测、探索、验证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 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结合具体内容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 发现问题
1.同学们, 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到我们的课堂参观同学们的学习。看, 他还带来了一件宝贝。 (多媒体播放, 出示字面:看!俺老孙的金箍棒多厉害!它能伸能缩, 可以缩短到1厘米, 也可以伸长到1米, 甚至还可以伸到天上去呢!)
2.提问:你听出我们学过的知识了吗? (厘米、米)
3.学生用手比画1米和1厘米大约有多长。
4.质疑: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还短, 怎样表示它的长度呢? (板书课题:毫米、分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是学习的认知起点, 也是探索、建构新知识的“支架”。通过复习旧知, 能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 促进其对新知的学习。用学生熟悉并且喜欢的动画人物孙悟空引入教学, 简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使学生能较快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二、自主探究, 注重体验
活动一:认识毫米。
1.认一认。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尺子, 发现1厘米中间被分成一些小格, 1小格就是1毫米。
2.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让学生细心数一数, 还能发现关于毫米的什么秘密。 (认识1厘米里有10个小格, 10个1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3.量小棒。
老师出示小棒, 要求学生先估一估, 然后量一量自己的小棒有多长并与估计数进行比较。
4.感知1毫米的长度。
(1) (出示一张IC卡) 先估计IC卡的厚度是多少, 再量一量。
(2) 教师示范: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地捏住IC卡, 另一只手将IC卡慢慢抽出, 看一看留在两个手指中间的缝隙, 说明那就是1毫米长。学生试着比、观察。
5.说一说。
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 (或厚度) 适合用毫米做单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尺子上的刻度, 动手量一量, 用手比一比, 动口说生活中的实例等多种活动, 感知、体验、建立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进行估测、实际测量比较的过程中强化表象, 建立起清晰牢固的长度概念。】
活动二:认识分米。
1.初步认识分米。
(1) (每个小组发一根10厘米长的小棒) 轮流量一量这根小棒的长度。
(2) 通过量、说, 引出1分米。
(3) 思考:分米与厘米有什么关系? (板书:1分米=10厘米)
2.感知1分米的长度。
(1) 找一找。学生从尺子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 说一说从刻度“几”到“几”的长度是1分米。
(2) 画一画。用尺子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完后同桌交换量一量画得是否准确。
(3) 量一量。请同学们量一量从你的中指指尖到手掌, 哪个位置的长是1分米。
3.认识分米和米的关系。
(出示米尺) 学生在米尺上找出长度1分米, 观察米尺上一共有多少个1分米。 (板书:1米=10分米)
4.感知几分米。
米尺上从0到20的长度是多少? (用手比划一下2分米有多长。) 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2分米?同桌合作, 量出从中指的指尖到胳膊肘之间的长度。 (大概3分米。)
5.观察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可以用分米做单位, 估计一下大约是几分米?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活动, 让学生体验1分米的长度, 知道用直尺画1分米的线段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这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又有利于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估计水平。】
6.学会用字母表示长度单位。
(1) 复习:米用哪个字母表示?厘米呢?
(2) 教师介绍:分米用字母dm表示, 毫米用字母mm表示。
(3) 学生尝试用字母写等式。[板书:1cm=10mm, 1dm=10cm, 1m=10dm= () cm= () mm]
三、巩固练习
游戏:看谁的估计本领高。
4人一个小组, 先选好要估计的物体, 每人都来估计出长度, 说出估计结果。然后进行测量, 谁估计的结果最接近实际长度, 谁就得胜一次, 估计5次后进行统计, 谁胜出的次数最多, 谁的本领就最高。
【设计意图:注重学用结合, 突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从熟知的物体上感受长度单位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
xiaoxue.xuekeedu.com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义务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间的化聚和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先通过让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引入新的长度单位,接着用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方法,让学生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理解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练习的安排是这样的:T1、2、3、6是实际操作题,使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T4是填计量单位。T5是分米、厘米、毫米间的换算,以巩固单位间的进率。
2、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及情感态度几方面出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厘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厘米和毫米的正确表象。
(2)、让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4)、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与合作意识。
3、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都是使学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4、教学关键: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参与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5、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为使教学顺利进行,在教具上需要准备的是多媒体课件,学具需要准备大量的实物,如:图钉、铅笔、树叶、绳子、纸条、硬币等。
二、说教法学法。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着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学法上是这样设想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旨在扬弃满堂灌的教学,努力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始终,运用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教学中,我准确把握知识的层次与深度,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通过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认识长度单位的具体观念。
三、教学程序设计。
本着“以发展为主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源”的素质教育课堂观,我特地设计了实践操作、以旧引新;自主探索,学习新知;总结全课,回顾整理;综合运用,深化巩固;”四个层次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新课程的理念。
先说第一层次,实践操作,以旧引新。
安排两个环节:1、复习长度单位米。同桌合作剪一条1米长的绳子。
2、请学生用这1米长的绳子测量铅笔的长度,觉得怎样?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因为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伸与发展。这样设计,旧知为新知的学习创造了条件,一方面通过剪1米长的绳子,复习了米,另一方面为下面建立四个长度单位的具体观念,提供了直观材料,并且安排用1米长的绳子测量铅笔的长度,激起了学生对探索新知的强烈渴求,使学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去。)
xiaoxue.xuekeedu.com
再说第二层次,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先安排让学生简单的认识一下刻度尺,找到0刻度,为接下来学习厘米等单位做好准备。然后就是厘米的认识。我打算先让学生着重建立1厘米的具体观念,再认识几厘米,在认识厘米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测量。具体我是这样做的:
1、认识厘米。先让学生知道0-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再找一找直尺上还有哪里是1厘米?让学生尝试着归纳直尺上怎样的长度是1厘米,接着通过闭眼想,动手剪1厘米的绳子,与图钉比较,找自己身 上的1厘米等手段建立并强化1厘米的具体观念。我想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例子,一定会让学生印象深刻。
2、认识几厘米。充分发挥学生手中尺子的作用,让学生数0---
5、4—7各是几厘米,从哪里到哪里是2厘米、4厘米,数数尺上共有几厘米。着重认识几厘米,可以为下面学习分米打下基础。
(从认识1厘米,到认识几厘米,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3、学习用厘米测量。这一环节的设计,我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先让学生量纸条的长度,然后交流,说说到底是怎样进行操作的,让学生各抒己见后再归纳测量的方法。在学生交流的方法中也许会出现不是从0刻度开始,或者尺子没有0刻度的情况,这里进一步让学生同桌讨论,交流测量方法。最后再让学生在学具或身体上寻找物体进行的练习。
(对于用直尺测量的方法,在传统教学上,是一定要让学生测量物体对准0刻度后进行操作,而现实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因此,对从任意刻度开始的测量方法绝对不能加以否定。测量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怎样量,而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生间的不同差异,先让学生尝试,再反馈,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来掌握测量的方法。)
探索新知的第三方面我将一改以往先教分米的做法。在学生学会量之后再去测量,往往兴趣很高,但在量的过程中发现所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难以准确表达,出现了新的认知冲突,以此为突破口激起学生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的兴趣。
先数直尺上的小格,引出1毫米,1厘米=10毫米,然后问周围有哪些事物的长度是1毫米,用剪刀剪下1毫米,用1分硬币比划一下1毫米,说说量哪些东西的长度和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等等。
(这里我将课前准备的大量的感性材料提供给学生,因为“毫米”这个概念对于低段学生来说比“厘米”更难以建立,教学中通过比划、找实物和观察老师提供的1分硬币的厚度来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一定会学得很愉快。)
接下去请学生用1米、1厘米、1毫米的绳子去测量一下课桌边的长度,试一试有没有困难,引出分米的教学。教学时直接让学生能够剪出10厘米长的绳子,直观的感受1分米的具体观念,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用手比划1分米的实际长度,找1分米的实物。虽然在整节课中这是一个弱化的环节,但因为学生已掌握了厘米和毫米的学习方法,分米的教学会来得轻松些。
最后,用1米、1分米、1厘米的绳子去比一比、量一量,也可以同桌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得出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动手做数学,比空洞的说教与死记硬背更好。
(整个探索新知的过程,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的源泉,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有个“再发现”。)
说说第三层次,总结全课,回顾整理。问问学生有什么收获?简简单单的一个问题,能对全课的知识进行一次梳理。
最后说说第四层次,综合运用,深化巩固。这里安排了三个综合练习。1、手指游戏:老师说长度,学生用手来比划。2、帮小红填上合适的单位。3、小明的日记。(改错题)
xiaoxue.xuekeedu.com
特别是后两个练习,我一改以往枯燥的样式,把填单位和改错题放到具体的故事情境中,即生活中,因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很多,将所获得的知识马上进行检验并用于解决问题,这也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最为根本的用意,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最后安排了一个课外练习,和爸爸妈妈合作,制作一份调查表,身边的常识量一量我知道。将课内的知识进行了延伸与应用,又增进了与爸爸妈妈的感情。
首先由薛老师对自己的课程设计进行简单的讲解。
李:整节课的思路很清晰,如果时间没有记错的话,把那两道练习也做完,效果会更好。 如果时间不够的话,可以调整一下顺序,先把练习做完,写10的部分放在最后。实在不够时间就不写,可以放在第二课时再写。写的时候除了在书本上写,还可以在小方格上写。这样简要的讲解,有些学生还是写的不够熟练,因为书上只是描红而已。还是要在小方格上多练习一下才能写的更好。
有的时候用投影,可以把图案放大一点。板书也要范一点,不要太随意。细节的地方要注意一些。
卢:整节课我觉得设计的都非常好,上的也很好,作为新老师达到这个效果已经很理想了。但有几个细节需要注意:第一,课件的声音有些刺耳;第二,课堂上有些生成的资源,要很好的利用他,不要急。讲到10的组成时,有一个学生说10可以分成1和8.,你说:“对吗?”其他学生马上说:“不对!”其实你可以利用手中的圆片,就分一下给他看,演示一下,让他知道为什么不是1和8。利用这些资源就很好。第三,在讲到10的写法时,你问学生接下来我们该学什么?问学生会不会写10,学生说会,你反问了一句:“谁说会的?”这样有点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你可以让学生站起来说一说,说对了给予肯定,说的不对就纠正。尽管是很细节的东西,但是如果长此以往,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有影响。第四,写数字涉及到顶格,这个我都不太明白什么是顶格,1差不多是顶格,该怎样表述呢?
李:要写满格,挨着边来写。
卢:这个时候强调不顶格,反而另学生不知道怎么写。田字格你可以告诉他从哪里到哪里可以挨着写,这样可能更容易接受,更容易写。
还有,计数器表示10那里,教案上说让学生数出来有几个珠子,但你是直接问的,这里可以出一个珠子数一个珠子,这样比较容易数到9。
吴:这里有一个意义就是10的顺序的教学,从9到10.
从9过渡到10,需要一个停顿。
卢:还有和学生的交流要加强。如果你和学生的交流多一些,那么课堂的调控会更容易一些。龟兔赛跑的比赛结束后,有有一个总结,哪一组胜利了。这些都是小细节的问题,整节课上的都是很好的。
李:作为一个新老师,刚出来上课几个月,达到这个效果已经很不错了。但是这些问题你要作为一个改正的方向,多向吴老师学习。
并且你上课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语气神态都好了很多。
卢:已经是很成功的一节课,但是作为一个新老师,一定要明确我的成长,我的`目标在哪里。这样你会进步的更快。
陈:这两个班的学生纪律都很好,很乖。
李:一年级下午第5、6节能达到这个效果已经很好了。
苏:学生都很敢说,能说,很好。
谭:这个《凑十歌》有什么用呢?在后面的学习中要用,才有意义。
陈:可以作为理由来解释,可以吗?
卢:10可以分成9和1,还可以分成1和9,你问了一句为什么,这有些多余,不用问为什么。还有分苹果时学生只注意公平不公平,这里该怎么处理呢?
李:让学生分苹果时,可以让学生一边分一边说。
陈:可以这样处理:5和5最公平,那么不公平的分法还有哪些?
苏:还可以这样说:今天小明表现的不好,分苹果给他分少一点,可以怎么分呢?
陈:在分的时候没有序的分。
麦:我觉得可以这样处理: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我们找到这么多分法,那么你可不可以有序的分一分,自己动手分一分,和同桌说一说。
薛:之前试教的时候,我引导了一下,我先在黑板上示范,10可以分成9和1,接下来学生就知道怎么分了,但是这节课我没有引导,所以学生没有有序的分。
苏:可以再有一个小结,整理一下,有序的分。
麦:10的写法是否可以在前面安排呢?认了说了,马上就可以写了。整节课的节奏还可以快一点,分与合这个重点放在后面。
吴:这节课是两个内容合起来的,认识加上分与合。
吴:时间把握方面,前面可以快一点。重点留在10的组成,然后留点时间做练习,就可以了。
第二次试教《10的认识》评课记录
李:1、比较9和10的大小后,<10,这道题不要了,现在问学生还是比较有难度的。
2、要把10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可以怎么分呢?”这句话不够严密,“应该问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呢?”并且要用幻灯片出示这个问题,这样学生就不会去想公平不公平了。
吴:1、10可以分成9和1,学生说不公平,那么你马上就要强调,这节课我们不去考虑公平不公平,我们只考虑有几种不同的分法。这样学生就不会一直在下面说:“不公平!”
2、前面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都会了,速度可以快一些,把重点留在后面10的组成教学上,也有足够的时间去做练习了。
3、在课堂调动方面还需要加强。
4、学生对于龟兔赛跑的评比方法有争议,觉得不够公平,要准备一个有格子的评比栏。
第一次试教《10的认识》评课记录
李:1、导入的时候有一句话,1和0站在一起组成10,这中说法不够准确,因为1和0能够组成1,你要说1和0站在一起变成了10.。
2在数人和数鸽子的时候,要让学生按照顺序来数,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3、让学生在身边找更多的10的时候,如果学生找不到,你可以让他们用10说一句话。
4、在教学直尺图时,让学生顺读一遍之后再逆读一遍。
5、比较完9和10的大小之后,要让学生打开书,在书上补充完整。
6、学习10的组成是全课重点,在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分一分时,老师要引导,要有序的分。老师可以在黑板上示范,像老师这样有序的分。
7、在说10的组成时,也要按顺序说。“看到9和1,你想到了什么?”这句话一定要问,因为它是书上的知识点,然后让学生把你想到的写在书本上。
8、在记10的组成时,只读一遍儿歌是记不住的,要多读几遍,在读的时候可以边拍手边记,也可以分组来读,这样还便于评比和加分。
9、教学10的写法,学生写完10以后要讲评,他写的笔画和位置怎么样,让学生说一说。
10、教案还要备熟练。
吴:和学生的沟通还要加强,表情和语气都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听了两节课《认识时、分》的教学实况,现将自己的听课感受整理如下:
首先,整体影响感觉第一节课水到渠成。感觉非常的顺,而第二节课中间出现了一点小波澜,相反却感觉像家常菜那样真实。因为在平时的的课堂上自己也遇到过那样的小问题。是真实课堂的写照。
其次:导入不同,一是询问图图的上学时间,二是询问现在的时刻,还有渗透了等时性。
在例1的教学中都通过观察比较,分针,时针认识整时,在认识整时王老师出示的钟表模型我觉得更贴近生活,有长方形的,正方形的因为生活中的.钟表就是各种模型都有,还有两位教师都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出整时的认表方法。
例2的教学中是本课的难点,怎样体会1时=60分,学生在数1大格中有几个小格,这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其中包含了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在王老师的课上学生出现了对线与短的混淆,老师通过查找从新讲解学生得出1大格有5个小格,如果教师之前先示范说明我觉得学生会少走弯路,也节省了教学时间,毕竟这不是本课的重点,目的学生知道利用5个5个数想方法,得出1个钟面有60个小格。还有王老师在教学分针走小格,做到6是多少小格,这一教学非常好,因为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30分,如果教师要告诉学生一下,30分就是生活中用到几点半的半,半就是指30分。
听完龙老师的课后,有些收获,但也有值得我们共同探讨之处。
亮点一:导入精简,干脆明了。
龙老师开课的第一句话:请你说说你知道的“几分之一”的分数。学生说出一些分数后,让学生比较在这些分数中,谁最大,谁最小。紧接着就提问:你还想认识其他的一些分数吗?
这样的新课导入虽然没有直观的情境,也没有华丽的语言,但一下就扣入主题,很自然的过渡到了本节课题“认识几分之几”。
亮点二:利用现场,再掀高潮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也有了一个质的转变。学数学不是为学而血,而是为用而学。龙老师充分发利用这一教学理念,把数学知识渗透到了生活中,用“几分之几”来描述当堂听课老师的人数情况。这样一个小小的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不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而且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信息中去观察,去思考。从而使课堂再次掀起一次高潮。
一堂有质量的.课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是关键!往往都是“看事容易做事难”。因此,一堂课下来,我们还是有些需要反思的地方。
反思一:-抓重突难是关键。
本堂课的重点是“认识几分之几”,其实学生在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掌握本节内容应该不难。关键在于抓住学生能弄懂分子和分母的意义。理解分子和分母的意义,学生在用语言表达的时候就会更清楚,更有条理。
反思二:鼓励评价要实在。
在课堂对于学生的答问给与鼓励性评价是极其重要。也有老师走入了一个误区,无论对错都是一句:“你真棒”。让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难以确定学生回答到底是对还是错。龙老师虽然没有盲目的去鼓励学生,但如果能对学生的错误给与及时的纠正后再给与鼓励,我想效果应该会更佳。
尊敬的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来自松岗第二小学吴磊,我的教学年龄和二小的年龄一样都是一周岁,大家认识了我,我也带大家了解一下松岗第二小学(播放图片:学校的正门建筑物、体育馆、操场)。【松岗第二小学风景如画,在这里,优雅怡人的校园环境与浓郁的时代气息融为一体,我们在这里学习感到很幸福,瞧,我们学校的小朋友正在参加升旗仪式,我想考考你们?】(课件出示)
以上这个环节,就是我和二年级学生一起学习“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一课的导入片段。本节课是《测量》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第二册时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能够用米和厘米为单位进行估测和测量,并具备了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因此本节课我的导入环节如下
二、教学过程与思考
(一)情境导入,引入新知
我利用孩子身边熟悉的事物旗杆、教室的门、橡皮、课桌入手,出示以下四道题目:
1、二小升旗台的旗杆长8()
2、教室的门高2()
3、这块橡皮长6()
4、我们的课桌高70(),对米和厘米的知识进行回顾。在学生很容易地回答出我们的课桌高70厘米后,问道:
5、我们的课桌还有高7()。
学生们很清楚填米不对,太高了,旗杆长才8米,填厘米也不行,这该怎么办呢?问题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构成发生了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顺利地进入本课的新课环节。
(二)、认知和感受分米
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活动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将教材中“铅笔有多长”这一情境,改换为“神奇的卡片”,下面我将为大家一一揭开“神奇卡片”的秘密
秘密一:卡片的长是1分米。
1、认知1分米
在认知1分米环节,我请同学们估测这个卡片的长边大约有多长?再引导学生用尺子量,这时提醒学生正确使用尺子,经学生测量得出卡片长边长10厘米,下面与学生分享卡片的第一个秘密,请同学们将卡片上蓝色的纸撕掉,就是10厘米,接着告诉大家,它的长度也是1分米,也就是说1分米=10厘米。这时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0cm并带大家齐读。
设计意图:这里我利用神奇的卡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估、量过程,初步建立学生对1分米认识。
2感受1分米
接下来感受一分米,我请同学们把卡片竖着拿起来,放在面前,先观察一分米到底有多长,再用拇指和食指比划一分米,把卡再放回来检验,看看大家比划得对不对。认知和感受一分米后,从学具袋中和教室内找长度是一分米的物体,设计意图:这里我利用卡片这一具体事物,有效地刺激学生的认知系统,1分米到底有多长,就是卡片长边这样长,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表象。接下来问道:
3、运用分米 你能用“分米”这个长度单位来估测一下老师手中的小棒大约有几分米长? 估完小棒,我们再来估大棒,把大棒放在小棒的旁边做对比,通过对比的形式,培养了学生根据参照物估测物体长度的能力。
揭开大棒的真实身份,这是一把米尺,一米长也是10分米长,由此得出1米等于10分米,我板书:1米=10分米 1m=10dm并带学生齐读关系式
设计意图: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也经历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把生活原型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的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很好地完成了本课的能力目标:通过估、量活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估测能力。
(三)、课间活动
时间已经过了近一半了,学生这时不免有些疲惫,我设计了课间活动环节《对儿歌》,同学们起立。
师:让我们大家来比一比。生:比什么?
师:比比米(分米、厘米),1米(分米、厘米)大约有多长? 生:1米(分米、厘米)大约有这么长。(学生用手势表示)通过这个活动调整学生的状态,同时巩固孩子对米、分米、厘米知识的掌握。
(四)、认识毫米
秘密二:卡片的宽是6厘米3毫米。
1、认识1亳米
我这样设计的用意是,在认知1毫米的环节,先让学生测量卡片短边的长度,这时学生会发现6厘米多三个小格,一个小格子表示多长呢?由此引入另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通过数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的小格子,得出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1cm=10mm并教读关系式。
秘密三:卡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感受1毫米 在感受1毫米的环节,我利用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卡片,带领同学们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卡片,并将卡片慢慢地抽出来,感受1毫米。然后再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在学具袋里找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
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主要是通过视觉、触觉等多方面感觉器官的配合,更有助于学生形成1毫米的表象,通过找厚度为1毫米的物体,加深学生对1毫米的直觉认识。
我利用小小神奇卡片的长、宽、高,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通过测量卡片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本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分米和亳米的认识,板书课题:分米和亳米的认识。新课部分到这就结束了,但卡片的秘密还不止这些。下面进入运用新知环节。
(五)、运用新知
1、出示小明写的数学日记,3月6日
星期二 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起来,拿起1厘米长的牙刷刷牙,然后洗脸吃饭。吃过早饭,我和我家40毫米长的小哈巴狗玩,我很喜欢它。
学生看完一定会笑话小明用错了单位,同学们一起帮助小明把日记改正过来,这时引导大家,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这些长度单位。一定要正确使用,不然就会闹出笑话。
设计意图:选用数学日记为练习内容主要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这个练习既有趣味性,又有实践性,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2、为了巩固了学生对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关系的理解,我设计了填一填,并用开火车的形式来对答案。最后出示20分米=(),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和综合运用的能力,通过以上练习,强化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学生更好的完成本课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设计了找朋友环节:
秘密四:卡片上藏有一个长度。
3、找朋友
下面再告诉大家一个卡片的秘密,轻轻地撕掉卡片上橙色的纸,每个卡片上面都写有一个长度,这张卡片上写的是80分米,我这张大卡片上写的是8米,这两个长度相等的,那这两个卡片就是好朋友了,先为同学们分别做示范,分别找到了3张大卡片的好朋友,再由同学们自行下座位找朋友。
设计意图:我结合学生爱玩爱动的特点,设计找朋友环节,让同学们在玩中学,玩中思,玩中悟,有效地将本课的知识用到实践中,同时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感。
这时看到还有一个同学在座位上,没有找到朋友,先请他说出卡片上的长度是多少,“1千米”,老师手中的卡片也是1千米,原来我们是好朋友哦,那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下节课我们再来认识这位新朋友。到这里,这节课就结束了。
三、课堂解读与分析
教学特色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才是学生学习数学,建构知识,形成能力,塑造品质的最佳方式。基于以上的理解,我选择“神奇的卡片”这一现实、有趣与学生生活背景密切相关的素材来构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容体系,主要采用愉快教学法、体验感悟法、引导探究法,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感悟中掌握新知,在实践中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引导学生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发展能力的乐园
小学数学第五册60-61页,毫米、分米的认识,练习十六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直观和操作,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准确选用长度单位表示物体长度。
教学用具:直尺、米尺、回形针、铁钉、一分硬币、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我们以前学过的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或一段距离用什么作单位?(厘米、米)用手势表示一下。
量一量文具盒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样量的?
量一量一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多少?
这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索新知
1、导入:今天要学习的新的长度单位,可以量更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短的距离,并且能量得更准确,这就是毫米。(板书:毫米
的认识)
2、毫米的认识
⑴、教学例1
①、学生观察直尺:尺子上有些什么刻度?除了我们学过的厘米刻度外,还有刻度吗?(厘米里有更小的格)
观察1小格的长度,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吗?
问:谁知道每1小格的长度是多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1厘米中间每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②、我们通过厘米认识了毫米,那么厘米和毫米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分组:数一数1厘米里面有多少毫米?你是从哪个刻度数到哪个刻度的?
讨论:厘米和毫米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
生答后板书:1厘米=10毫米
③、数一数2厘米里有多少毫米?想一想3厘米、5厘米呢?
④、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量一量一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再用手感觉一下,看刚才的手势是否恰当。
说一说,1毫米的长度是什么样的?
⑤、例举生活中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
⑵、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多少毫米?将结果填在书上。
⑶、观察做一做第3题,你能读出回形针和铁钉的长度吗?你是怎么读出来的?(回形针28毫米,铁钉38毫米)
动手量一量回形针和铁钉的长度,你能读出来吗?拿出你量的物体,说出长度。(回形针29毫米、铁钉39毫米、52毫米)
通过回答,指出测量允许有误差,但不能太大。
3、分米的认识
如果测量课桌的宽用毫米作单位,方便吗?(不方便)为什么?(课桌的宽较长,毫米较短)因此我们来学习另一种长度单位。
⑴、教学例2
①、拿出米尺,观察还有什么新的长度单位?
生答后板书:分米
问:1分米是多长呢?(10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板书:1分米=10厘米
让学生出示分米塑料尺,量一量它的长度,再用手感受一下。
②、1米等于多少分米呢?(10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演示:在米尺上数一数,1米里面是不是10分米。
板书:1米=10分米
③、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用分米塑料尺检查。
④、例举生活中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⑵、用塑料分米尺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
⑶、用塑料分米尺量一量课桌的宽大约是几分米?
⑷、你想量出几分米的带子给同学们看,用手举起来。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小结后,用手势表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再齐读一遍进率。
四、巩固应用(出示小黑板):
1、量一量下面图形的边长,以毫米为单位。(书63页1题)
左边的同学量三角形,右边的同学量长方形。指名说结果,集体订正。
2、在横线上填上米、分米、厘米、毫米。(书63页2题)
同桌互说,再指名说出结果。
3、用线把相对应的左右两边连起来。
公路宽10分米
一把钥匙6米
一支圆珠笔170厘米
课桌长40毫米
邓老师高13厘米
五、拓展创新:
生活和学习中,你用到了许多物品,你想量一量它们的长度吗?请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表示。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物体,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2、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学生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并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以此关注身边的事物来体验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毫米、分米概念的建立
难点:数值的估测和单位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创境设疑
今天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认识一个新朋友——小熊猫盼盼。小熊猫盼盼喜欢吃蔬菜和水果,也喜欢运动,所以它长得高高壮壮的。这一天,小熊猫壮壮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到医院去体检,他们量了一下身高,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身高吧。壮壮身高600毫米,妈妈身高12分米,爸爸身高135厘米。那么他们谁最高呢?
这里面有两个单位我们不认识,毫米和分米,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吧。
二、自主学习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怎么测量物体的长度,请大家动手量一量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宽高吧。
学生测量出长度并记录下来,汇报测量结果。同学们得到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在测量中,存在一些误差,用我们之前学的厘米不能读出来,这就需要我们用新的单位来表示——毫米。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二)自主学习认识毫米
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在直尺上怎么表示呢?请大家拿出直尺,直尺上最小的一格就是1毫米。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尺子,指出直尺上的1毫米。
2、你认为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我们可以一起来数一数,出示幻灯片。(1厘米=10毫米)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是1毫米?(1分硬币的厚度,身份证的厚度都是1毫米。)
3、你会以毫米为单位画线段么?
画一条35毫米的线段。画一条10厘米的线段。
(三)合作探究 认识分米
刚才我们画的这条10厘米长的线段,老师给他取了一个新的名字,叫1分米。(1分米=10厘米)
1、你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是1分米么?(手工小剪刀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铅笔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2、量一量
你的手有1分米长吗?把小组内同学手的长度记录下来。
(四)整理反思
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单位,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给这些单位排排队吗?(毫米、厘米、分米、米)
现在我们能判断出壮壮一家人谁最高吗?(换算单位)这节课的问题同学们都帮老师解决了,同学们都学会了吗?那么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学得好,做得快。
三、巩固练习达标测试
1.在()里选择适合的单位打√
长: 3(米、分米)
铅笔盒长:3(米、分米)
橡皮宽:16(厘米、毫米)
黑板长:4(分米、米)
2、括号里填的单位对吗?(对的打“√”,错的打“×”)
圆珠笔长14分米。()床长2厘米。()大树高25米。()课桌宽100毫米。()课本长2分米。()
3、能力拓展:下面是壮壮写的一篇日记,你能找出里面的错误吗? 壮壮的日记
3月4日
星期日
晴
星期天,我背着 3 米宽的书包,骑上 8厘米高的自行车,去离家200厘米远的超市买学习用品。到超市后,我买了一支 2 米长的铅笔,一块4分米长的橡皮,还有一本18厘米厚的童话书。然后高兴兴回家去,路上我口渴了,又买了一支1厘米长的雪糕,今天过得真充实啊。
四、自我评价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对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满意吗?
五、布置作业
基础练习:课本24页1、2、3 拓展练习:
1、你会用多种方法写一下你的身高吗?
()厘米
()分米()厘米
()米()分米()厘米
2、身边的事物你还知道哪些是一毫米和一分米长度或厚度的吗?
1毫米的有:()
科目: 数学 班级: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第2章第3节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在练习的过程中,体会并掌握记忆长度单位及其他长度的方法。
2、体会并掌握“观察——发现——归纳”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巩固分米、毫米、厘米和千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具准备: 课件
课件链接: 无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回顾长度单位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你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吗?它们都用哪些字母表示呢?
2、用手势比划并交流记忆方法。
这些长度单位都有多长呢?老师说长度单位,你用手来比划,看谁表示的又快又准。
记得这么准,你是怎么记住的呢?
学生小组交流记忆方法,教师及时评价
你能用手表示出1千米有多长吗?为什么不能表示出1千米有多长呢?(因为1千米太长)你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同学们这种借助身边事物来帮助记忆的方法很好,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记其他的长度,比如教室的高大约几米?
学生结合实际举例理解
3、相邻两个单位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师板书(毫米 厘米 分米 米 千米)
mm cm dm m km 10 10 10 1000
二、综合练习
1、八戒的日记(单位的选择运用)
师:听说孙悟空帮助我们学数学,猪八戒也来凑热闹,他呀,还写了一篇日记呢,想看吗?大家看(电脑显示)自己先读一读。
3月8日 星期二 晴
早晨,我从 2分米 长的床上起来,拿起 13毫米 长的牙刷刷牙,然后洗脸吃 饭。接着走了 200米 远的路来到学 校,坐在 5米 高的凳子上,拿出 15厘米 长的铅笔和5厘米 厚的练习本,开始做练习。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谈感想
2、单位间的换算
8米=()分米 3分米=()厘米 7厘米=()毫米
2米=()厘米 1米=()分米
6分米=()厘米 9厘米=()毫米
60分米=()厘米 8米=()分米
三、全课小结
1、课件。
2、10个塑料盆,每个里面有:米尺、软盘、小棒、长方形纸片、橡皮、回形针、1分硬币、大头针、图画钉、线、电话卡或银行卡、大米等物体。
案例描述
一、测量分类,引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 厘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学生齐用手比划。)
师:现在我想请小朋友帮忙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愿意吗?(“愿意”,学生异口同声地说。)
师:(边出示表格,边说)请四人小组合作,先从小塑料盆里找出表格中的物体,再分组测量,组长记录:
学生测量,我下去巡视。后请代表交流,并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测量的结果。师:谁能根据量得的长度,给这些数据分类?
学生说出了两种分法:一种是分成整厘米的和不是整厘米的两类;另一种是分成整十厘米的、整厘米的、不是整厘米的三类。
师:这两种分法都可以,今天我们就选择第二种分法进行讨论。
二、探索新知,建立表象
(一)认识分米
先讨论整十厘米的:请小朋友找出整十厘米的物体,并举起来。学生一齐举起了10厘米长的小棒和30厘米长的线。
师介绍:像这根10厘米长的小棒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长度单位来表示——分米(板书课题:分米)10厘米就是1分米。(这是概念性的知识,我直接告诉了学生。)师:那么,20厘米就是多少?(20厘米就是2分米。)我又举刚量过的线问:那这根线长多少分米?为什么? ⒈ 认一认(1)指一指:
师:请你拿出直尺,看看1分米到底有多长。1分米可以从哪里到哪里呢?(请学生上实物投影指出)
这时,想上台介绍的学生很多,他们一一上台边指尺上边介绍:1分米从刻度0到刻度10;1分米从刻度3到刻度13;1分米从刻度10到刻度20;…… 师:通过刚才找1分米,你知道了什么?
生1:只要在尺上找出10个大格,就是1分米。生2:只要在尺上找出10厘米,就是1分米。生3:我知道了1分米=10厘米。(师随即板书:1分米=10厘米)(2)体验:
师: 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在直尺上比划出1分米,然后拿掉直尺,两个手指保持不动,看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这两指间的距离就是1分米。这也就是我们的一柞,一柞大约是1分米。
接着请同桌 一人比划1分米,另一人用尺检验,看看估计得对不对。最后请全体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到底有多长。
通过在尺上指、用两指比划、闭眼想等,让学生初步感知1分米的实际长度。⒉ 画一画
(1)师:你能用尺画一条1分米的线段吗?齐画在草稿本上。(2)交流:你是怎样画的?请学生上实物投影展示汇报。
(3)师小结:1分米我们可以从刻度0画到10的地方,也可以从1开始画到11,还可以从2开始画到12,从3开始画到13……只要画满10大格,就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4)请你帮同桌量一量,看看画的线段是不是1分米。⒊ 找一找
四人小组相互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学生就在周围找了起来,说了很多大约1分米长的物体:插座边的长;软盘边的长;粉笔的长;魔方棱的长;…… ⒋ 数一数
现在请四人小组拿出米尺数一数,1米有多少分米? 学生交流,师板书:1米=10分米,学生齐读。⒌ 量一量:“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课件)和你的同桌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各是多少厘米,再说说接近几分米。
先让学生估计一下几分米,再测量。
(二)认识毫米
1、师:接着我们再来讨论不是整厘米的。先请大家找出不是整厘米数的物体,再告诉大家。
学生口答出橡皮的长、回形针的长、数学书的厚、1分硬币的厚。
师:现在老师还想知道得更准确,该怎么办呢?(要学一个比厘米小的单位)好,接着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接着板书课题:和毫米)
2、自主学习
(1)师:毫米,老师想请小朋友自己学习P27页例2到P28“想想做做”上面的一些内容。
出示学习步骤:
① 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请你在尺上找出来。② 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
③ 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请你量一量。(2)学生自主学习。
(3)汇报: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① 直尺上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② 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任选几个学生上台在尺上数出1厘米中的10个小格。)③ 1分硬币的厚度、电话卡或银行卡的厚度、大润发或常客隆的会员卡的厚度、有的学生尺的厚度、书上数出10张纸的厚度等大约都是1毫米。
接着让学生任选小盆子里1毫米的实物量一量、摸一摸。因为我课前准备了不少实物放在小盆子里,就是想让学生充分感知1分米的实际长度,建立丰富的表象。
3、再让学生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的长度,同桌互相比划,用一分硬币插进去检验对不对。
4、接着又请学生用一个字说对“1毫米”的感受。生1:小。生2:短。生3:薄。生4:细。师:你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请你在身边找一找,说一说。学生又借助盆子里的物体和书上的介绍,交流得很热烈:图画钉的长度;大头针的长度;小蚂蚁的身长;橡皮的厚度;测量降雨量;……
这里,我特意介绍了一下降雨量的知识,从小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三、全课总结,完善结构
1、问: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分米和毫米)
加上前面学习的米和厘米,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你会把它们从大到小排出来吗?它们之间有些怎样的关系?
学生口答,师板书: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m
dm
cm
mm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师:它们分别可以用什么字母来表示呢?学生口答,师板书。
2、师: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四个长度单位,那么你对刚才量的橡皮的长、回形针的长、数学书的厚度有什么想法? 生:量的不精确,想重新量一下。师:好,我们就重新来量一下。
齐量,后交流。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四、巩固练习,理解运用
1、“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回答,说说怎样想的。
2、“想想做做”第6题
(1)学生判断,集体反馈。(2)学生用尺量。
五、综合实践,解决问题
【分米毫米的认识的评课稿】推荐阅读:
《认识分米和毫米》评课稿06-30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07-04
苏教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法制教案09-29
分米和毫米的课件09-21
小学数学二年级毫米的认识说课稿09-19
毫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07-10
《分米的认识》第二课时教案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