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玉恒教学实录——《飞夺泸定桥》

2024-1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支玉恒教学实录——《飞夺泸定桥》(共4篇)

支玉恒教学实录——《飞夺泸定桥》 篇1

【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上课,师生问好完毕)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课文,第25课《飞夺泸定桥》。(板书)同学们已经熟读了课文,也自学了生字词,在读课文中有什么问题,自已想不明白的现在可以提出来。但要注意,看谁提的问题质量高。要着重考虑文章的中心、写法、结构,不要纠缠在个别情节上。

生⑴:课文重点是写飞夺泸定桥的经过,那么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⑵:课题是“飞夺泸定桥”,那么课文就应当重点写夺桥,为什么课文把桥的样子写得那么详细?

生⑶:课文第五节交待,敌人不能再走了,在宿营,那么为什么敌人不能走了而我军却能走?

师:这个问题还需要你好好听。一会儿讲完我还问你这个问题,看你懂没有。

生⑷:课文第四节,红四团的战士分明是遇上了敌人,为什么还点着火把,这不是暴露目标吗?

师:好,你在读文的时候,特别注意第五小节,看能不能自己解决。

生⑸:课文第八自然段中,“最后取得了长征中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与前面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生⑹:第七节说红军是“攀着锁链”非常难走的,可是为什么又说是向对岸“冲”过去?

师:前面是“攀”后面为什么用“冲”是不是?

生⑺:课文第六节讲:“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这表现了什么?暗示了什么?

师:这个问题一会儿我再问你,注意听讲。

生⑻:课文的第四、五节写红军向大渡河挺进,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是不是衬托出了红军英勇精神的?

生⑼:课文第六节说敌人凭着天险疯狂地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飞”是什么含义?

生⑽:课文第五段写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到了后面。这里为什么用“抛”这个词?

师:好!你先琢磨能换个什么词,一会儿我问你。

生⑾:课文写了泸定桥天险,这说明红军夺桥是很困难的。我觉得是不是应该写了红军怎么克服这些困难,再重点写上几个人物,写他们的神态、动作、表情,会更突出红军战士奋不顾身的精神。

师:你觉得课文没有把红军战士个人的突出形象写出来。这一点一会儿要交给你们自己来完成。好!请坐。

生⑿:本课重要的是要写“飞夺”,为什么要写路上的事,而且写路上的多,写攻桥的反而少?

师:你说重点写“飞夺”为什么把路上的事写这么详细?你仔细琢磨一下这个“飞夺”和路上有没有关系。“飞”是什么意思?看看自己能不能想通。

生⒀:我觉得课文应当详写我军是怎样冲过铁索桥的,也就是应当详写夺桥,而课文为什么没有详写呢?

生⒁:课文第五节说敌人问我军:“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军战上大声回答:“我们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然而敌人是很狡猾的,为什么对这种答话很轻信呢?

师:敌人在“狡猾”的背后还有两个字呢!你仔细琢磨一下。

生⒂:课文第五自然段中,红军和敌人对话后敌人并不很疑心,后面又写雨水把火把给浇灭了,敌人宿营了我军继续前行。我军继续前进就会出声音,敌人就不会再起疑心吗?

生⒃:敌人凭着天险,占据着有利的地方,把桥上的木板都拆了,只剩下铁链,桥头又有暗堡,为什么敌人守不住还让红军夺过来呢?这说明了什么?

师:这个问题实际上你是知道的。好,还有问题吗?没有问题了。刚才大家提了很多很不错的问题,咱们随着课文的阅读,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如果不能解决或者老师遗忘了话,你们最后再提出来,好不好?——你们问了我,该我问你们了,大家根据自己读课文的初步印象,根据你对这篇课文特点的了解,你们考虑一个问题:你认为你学这篇课文应当从里面学什么?琢磨琢磨,也就是学这篇课文目的是什么?谁能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生⑴:我觉得找们应当学习红军夺桥时的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师:好,学红军的精神。对!

生⑵:我觉得还应当学习课文的写法,文章的结构,层次。

师:说具体一些。什么写法,结构怎样?

生:结构就是根据起因、经过、结果来写。写法,比如说写红军夺桥困难,而写了泸定桥是怎样险要。

我觉得这个写法很值得学习。

师:好!学习这种写作放法。谁还有什么见解。有个同学想举手,可能还没有考虑好,可以试一试。

生⑶:还要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精神。学习这种精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克服困难,好好学习。

师:你和第一个同学的意见是一致的。还有什么别的见解?好,大家基本上说出来了,咱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应当学习这么几个内容。第一:注意这篇课文的写法,特别是它的结构,它的重点突出;刚才有些同学在重点上提了很多不同的见解,咱们结合阅读讨论这个问题。第二:学习课文对事物进行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怎么样就能把课文写得又具体又生动呢?看看我们能不能从这课中学到一些方法。第三:就是刚才那个同学说的,学习红军的战斗精神。第四,根据你个人的情况学习你所能够接受得了的,而且感兴趣的东西。好不好啊?这样大家有大家的收获,个人还有个人的收获。希望大家就照这几个目标走。刚才有的同学提问,这篇文章重点应当是写红军夺桥的过程,那么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又是干什么的呢?咱们就从这个问题入手,来学习课文。谁发表自己见解,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干什么的?要想回答问题先得看书。你把第一和最后两个自然段读一读。看看明白不明白。(学生阅读)

师:考虑好了请举手。先说第一自然段。

生:第一自然段写的是红军要夺取的目标,所以我觉得应该写。

师:是讲了红军要夺取的目标——泸定桥。是不是?她认为应该写。别的同学呢?

生:我给她补充点,就是这段写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

师:好,那么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按照记事文的特点来说,它就是在讲这件事情的什么?大家说吧?

生:起因。

师:对。在讲这件事的起因。(板书:“起因”)好,叙述一件事情没有来由,行不行呀?不行。那么这一段必要不必要?必要。这一点大家明白了。下面大家把第一自然段默读一次。再仔细地看一看,这一段介绍了天险,它是怎么介绍的。分哪几个方面介绍天险,用一支笔把它们画出来。找出一个方面来以后,拣重点字勾上一两个。看看谁能把这几点勾出来.(生读文)

师:仔细读那几句话,你要琢磨准了.一个字都不多,一字也不少地找出来。(师巡视辅导)

师:(小声对一个学生):不对,再重找。

师:我让你勾的不是天险怎么样,而是介绍了天险的哪几方面。

师:(对一个学生小声地)你说分几个方而。

生:三个方面。

师:哪三个方面?

生:第一个方面,大渡河水流湍急。

师:找一个字。

生:急。

师:什么急呀?

生:水急。

师:介绍了“急”还是介绍了“水”呢?

生:水。

师:对,要是问你水怎么样?才是“急”。第一个字是“水”,第二个字是什么?接着往下找。

师:(低声问另一生)找到没有?(生支吾)

师:你画的还是“怎么样”,而不是“是什么”!

师:(对全体学生)我让大家找的是“什么”,而不是问你“怎么样”。

师:(对个别生小声辅导)这个对。“水”。这是“岸”,第三个呢?

生:桥。

师:对。(对全体)有的同学已经找出来了。(对个别)你的我看不明白,真遗憾。(对另一生)这三样找对了,但太罗嗦。每一个只要一个字。能不能找出来?

生:水流急。

师:不对!

生:“水”“岸”“桥”

师:这就对了。

师:(对全体学生):好,大家坐起来。有的同学已经很准确地找出来了。谁很自豪地站起来发言。

生:写了“水”、“岸”、还有“桥”。

师:是什么?是“水”,是“岸”,是“桥”。介绍了几方面?

生:三方面。

师:对,三方面。我下面才问你“水”,“岸”“桥”怎么样?

生:“水”是水流湍急;“岸”是高山峻岭;“桥”是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师:对了。这就是“天险”。那么你根据这个意思给归纳一下,什么是天险?

生:天险就是天然形成的险要地形。

师:对,天然形成的非常险要的地方。你看,“水流湍急”,是谁把它催快了呀?

生:是天然形成的。

师:对,原来就这样。两岸都是高山峻岭,谁把山搬到那儿的?

生:原来就在那儿。

师:原来就那样。正因为有这样的水,有这样的山,人搭座桥吧,还不能搭那种平整整的桥,只能搭一个什么桥?

生:铁索桥。

师:险要不险要?

生:险要。

师:叫什么?

生:天险。

师:这就是红军要夺的天险。下面看最后一个自然段,你看看书,能不能回答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结果是什么?(板书:“结果”)

生: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结果是胜利地渡过了泸定桥,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前线。

师:对不对?

支玉恒教学实录——《乌鸦喝水》 篇2

(教师展开一幅放大的课文中的第三幅插图)

师:请小朋友看这一幅图画着什么?它在做什么?

〔充分发挥课文有插图的特点,提供学生说的机会〕

生:图上画着一只乌鸦。乌鸦在喝瓶子里的水。

师:谁能用一句最简短的话,说出这幅图画的意思。

生:这幅图画着一只乌鸦,它口渴了,把嘴伸进瓶子里喝水。

师:再简短一点。

生:画着一只乌鸦在喝水。

师:再简短。

生:乌鸦喝水。

〔看图说见解,训练概括能力,发展语言〕

师:对!乌鸦喝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

生:(集体)想!

〔让学生看图归纳图意,点出课题,导入新课,很有新意。把观察、思维、说话训练有机结合,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

……

师:说说“喝”的字形。

生:喝字是左右结构,左边“口”字,右边上面是“日”,下面是撇,横折钩,小“人”在里边,竖折来关门。(曷)

师:为什么“喝”字是口字旁?

生:因为喝水用口喝,所以喝字是口字旁。

〔诱导学生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把话讲完整〕

生:“渴”字和“喝”字,字形相近。

师:口字与渴字都读第三声,连在一起怎么读?

生:前边的口字读得像第二声,口渴。

师:请这一行小朋友朗读第一段。

(学生按顺序朗读)

师:乌鸦到处找水喝,“到处”是什么意思?

生:“到处”就是每个地方。

生:“到处”的意思就是处处。

生:“到处”就是四面八方。

师:几个小朋友回答得不仅对而且好!乌鸦找到水了吗?我们学习第二段课文。

kě hěn zháo bàn

(教师在田字格中写“可很着办”指导学生学习“很”字,注意书写笔顺。“着”字与“看”字比较字形。“可”字和“办”字要求学生自己想法记住。要求每个学生在生字本上写这四个字)

师:请小朋友用“很”字“开火车”组词。要求后一个同学组的词和前一个同学组的词的意思要相反。

生:很大。

生:很小。

生:很高。

生:很低。

生:很香。

生:很臭。

……

〔让学生边朗读边说话,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字的音形义教学和词句训练,为学生的说留有充分的余地。〕

师:请小朋友顺序朗读第二段课文。(学生按要求一个个读课文)

师:请大家看书上的第一幅插图,仔细观察乌鸦的表情。想一想它喝不着水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看书中插图)

生:天气很热……

师:你怎么知道天气很热呢?

生:从图上看出来的。天上只有一朵白云,太阳红红的,说明天晴、很热。

师:好!往下说。

生:乌鸦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两只翅膀紧紧地抱住瓶子,两条腿伸得直直的,乌鸦喝不着水时心里是很着急的。

(教师范读第二段课文。然后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读得流利、有感情。)

师:乌鸦找到水了,又没喝着,课文里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达这个意思?

生:课文里用了一个“可是”。

师:为什么要用“可是”呢?

生:乌鸦找到了水,又没喝着,就用“可是”。

师:好!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páng biān

〔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旁边”后指名朗读第三段课文,这时有学生举手发言〕

师:××你有什么问题?

生:老师,乌鸦不是人,为什么会想办法?

〔听课教师议论:问得好!〕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谁能回答?

生:这是一个童话故事,就像老师给我们讲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一样,是人们想象出来的。

〔听课教师啧啧称赞〕

〔教师善于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抓住学生发言中的思维动向,因势利导,精心设问。教师“引”,学生“发”,广开学生言路。〕

师:乌鸦想了一个什么办法才喝着水的?请小朋友们看第二幅插图。

〔学生看第二幅插图〕

师:大家读第四段的第一句。

(学生读)

师:再看第三幅插图。

(学生看图)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乌鸦把石子放到瓶子里,为什么就喝着水了?

(学生各抒己见。有一学生举手)

师:×××你有什么问题?

生:老师,把小石子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真的会升高吗?

〔只“引”不“逼”,让学生质疑问难〕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教具棗盛有水的瓶子和一些小石子)

师:××小朋友爱动脑筋,问题提得好!老师要给你们做个小小的实验。好,就请××来

做。

(老师当众滴了几滴红墨水在瓶子里,让大家看清水位的高度。学生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到瓶子里,水慢慢地升起来了。)

师:谁知道水为什么会升起来呢?

生:因为石子比水重,石子放到瓶子里就把水的地方占了,水就被挤得升起来了。

师:××回答得很好!请大家读一遍课文,要用心记住今天学习的生字和新词,要读出乌鸦先“焦急”后“高兴”的心情来。

(学生齐读课文)

师:请××小朋友再读一遍课文。

师:读得很好!小朋友们喜欢《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吗?

生:(集体):喜欢!

师:为什么喜欢?

生:乌鸦会动脑筋,想办法喝着了水,我喜欢这个故事。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和儿童认识规律,引导学生开动感觉器官(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和思维器官(心到),亲自实践,提高认识,理解了课文的中心。〕

生:《狐狸和乌鸦》里的那只乌鸦只会听好听话,不动脑筋,上了狐狸的当,我不喜欢它。

师:今天小朋友们学得很好!学了这篇课文,使我们懂得了: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肯动脑筋,就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点评

识字、听说、阅读……头绪纷繁的低段语文教学,如何有机结合进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王汝珉老师在《乌鸦喝水》一课的教学中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激发儿童学习兴趣。让儿童主动学习,勤思、多想、乐说,是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王老师抓住儿童思维直观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及胆大爱说的特点,利用色彩和形象十分鲜明的自制挂图,开篇就引导儿童看图观察、训练用最简炼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点出课题“乌鸦喝水”。接着用“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问题,激发儿童,让其在好奇和欲说的心态中学习课文。王老师抓住儿童模仿性强的特点,通过表情范读代替乏味的讲解,以指导朗读。要求学生边读边体会乌鸦喝不到水时焦急不安和喝到水时轻松愉快的不同心情,读出感情色彩。同时不断变换朗读形式。整个教学过程棗识字、看图、说话、学文,教得轻松,学得主动,智力发展,能力培养贯穿始终。

二、激励儿童质疑问难。爱因斯坦说过:“对真理的追求比真理的占有更重要。”一个人智力的后天发展,体现在能否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王老师抓住低年级儿童爱提问题这个思维发展的特点,重视儿童的质疑问难,广开言路,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由于老师的激励,儿童提出了一连串问题。其中“乌鸦不是人为什么会想办法?”“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真的会升高吗?”这两个问题很关键。王老师抓住不放,引导儿童运用学过的知识,自己讨论解决这一个问题。后一问质疑的儿童自己动手,为大家作水位升高的实验,来巧妙地解答。这时,儿童的求知欲似乎得到了满足,其实不然。王老师为进一步激励儿童质疑问难作示范,又主动提出了“石子放到瓶里,瓶里的水为什么会升高呢?你遇到这种现象吗”的问题,孩子们讨论开了,很快得出了结论。儿童的思维和语言在质疑问难与运用知识、动手实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三、综合训练培养能力。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重“文”轻“语”,重“写”轻“说”的弊端。王老师克服了这种倾向,重视对儿童说话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把说话训练与语文的各项基本功训练综合起来进行。既训练学生认真地听,边听边想;又训练学生大胆地说,说的内容来自观察,观察了要思考。观察生活说话,就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的综合训练。说的训练又和读写训练紧密结合。为通过语言环境对形近字“渴”和“喝”进行辨析,用字义作为分化音、形相混的手段。学生在说话训练中运用了平时阅读中积累的词汇。王老师在教学中及早地把说和写联系起来,以利于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互相促进,统一发展。

《飞夺泸定桥》教学实录 篇3

生:我打算总起答题的开头。

师:我听不明白你要怎么总起——你这么说吧,用什么来做总起句?

生:用这五个困难和五个克服的总结。

师:总结?说得不明确。(指另一学生)你说说。

生:我是把文章第四段的开头缩短一下用来做总起。

师:嗯。谁还有别的主意?

生:我先交待红军战士遇到困难,再说他们克服困难。

师:那就不知道你具体该怎样说了。总起句有困难,咱们就先来说说总结该总结什么吧?

生:总结红军到达了泸定桥。

师:好,把敌人抛在后面到达了泸定桥。也就是要以这件事的结果做总结。是这个意思吗?好。你呢?

生:我打算用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精神来做总结。

师:他打算做个有思想性的总结,行不行?

生:行。

师:更好。总结我们按他这个。你们再回过头来拿刚才那个同学打算做总结的,这件事情的结果,当总起行不行?一上来我先说和敌人赛跑的最后结果是什么,然后再回过头来,分开说遇上了什么困难,怎么克服的,行不行?

生:行。

师:最后总结红军战士的精神。这回再组织一下语言。(学生准备发言,一学生举手)

生:红四团的战士们在29日清晨终于赶到了泸定桥。在路上,他们一直没有顾得上吃饭,然而他们仍然以极大的决心和毅力克服了这个困难,把饥饿和疲劳抛在了一边。路上,他们又遇到了大雨,身上被淋得湿透了,他们仍然冒雨摸黑在泥泞的道路上前进。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向泸定桥方面奔去,分明是去增援的敌人。我军将计就计,也点起火把,跟敌人隔岸赛跑。敌人发现了我们,嘶哑着嗓音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军战士机智地回答:“是碰上了红军撤下来的。”愚蠢的敌人并不疑心。后来雨越下越大,两边的火把都被浇灭了。敌人无法再行进只得停下来宿营,我军克服了这些困难,摸黑冒雨,继续前进,终于按时赶到了泸定桥。红军战士这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师:嗯,说得不错。特别是他涉及了课文以外的内容,自己又用了好多词,而且用得很合适,谁能举个例子?你觉得他刚才哪个词用得好?

生:他用了“将计就计”。

师:对,这个词用得好。

生:他形容敌人用了“愚蠢”。

师:对,愚蠢用在敌人身上很合适。

生:“逼得敌人无法前进”。

师:好。

生:我军战士“机智”地回答。

师:好,“机智”用得好。还有什么?

生:我军和敌人“隔岸赛跑”。

师:“隔岸赛跑”这四个字的概括性多好!把在什么地方,各自的方位,在干什么,都说出来了。还有什么?

生:“终于按时赶到了泸定桥。”

师:这可不是个优点而是个缺点。你想想为什么?请坐。

生:还有敌人“嘶哑”地喊。“嘶哑”用得好。

师:对。这些词都用得不错。刚才我为什么说他讲的“终于按时赶到泸定桥”是个缺点?

生:因为开头总起句中就说了“我军赶到了泸定桥”,后面就不应该说了。

师:对。因为他用行军的结果做了总起句。这儿再说一次就是什么呀?

生:重复。

师:(对刚才发言的同学)知道了吗?

生:知道了。

师:下面我再提个问题,刚才上课时有个同学提问:怎么大雨把火把浇灭,敌人不能走了,我们却能继续前进?(指原提问学生)现在你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敌人既愚蠢,又没有我军的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被大雨一浇就没有力量再走了;而我军有战胜敌人的决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仍然冒雨前进。

师:对,进步了。开头不明白,现在弄明白了。刚才还有一个同学问,敌人那样狡猾,怎么这边一说:“我们是遇到红军撤下来的。”他们就相信了呢?(指原提问学生)我刚才说狡猾后边还有一个词呢。你现在能不能回答?为什么敌人就相信了?

生:因为敌人很“愚蠢”。

师:对。请坐。这一段还有什么问题吗?那个奔(bēn)或是奔(bèn)的问题,咱们下去再研究,回去再查查其它的词典,有机会咱们再一块商量这个问题。下面大家翻过书来,看第六自然段。简单地说,这段又写起什么来了?

生:泸定桥。

师:又写起这个天险来了。下面你们自己读这一段。读的时候注意:一、能不能从这一段里发现什么?二、从这一段里你能学到什么?或者你感兴趣的是什么?下面边想这两个问题边默读。看看你有没有那个慧眼:能够发现问题,知道从文章中能够吸收什么营养。(生读课文)

师:好,大家坐起来。虽然有的同学还没有举手,但是从大家的面部表情可以看出,就是没有发现问题也真动了脑子了。谁来讲一讲你的发现。

生:我发现第六自然段也写了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是详细写了第一自然中的概括地写的那三个问题。

师:哎呀,真好!听清了吗?你再说一遍。这个问题发现得真好!

生:第六自然段也是写了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是详细写了第一个自然段中的三个概括的问题。

师:你再点明哪三个问题。

生:第一个是大渡河,还有两岸的山,第三个是铁索桥。

:这个同学的这一点发现非常好。她说这一段也是写了天险的三个方面:河——或者说是水、桥、岸。第一自然段也写了水、桥、岸。但是比第一自然段写得详细。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从这一段中发现敌人非常猖狂。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还发现敌人非常狡猾,连木板也给抽掉了,不想让红军过来。

师:嗯。他发现敌人又猖狂又狡猾。还有吗?

生:我还发现最后一句话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说敌人非常猖狂是仗着天险来吓唬红军。启下呢,就是这句话说的:“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课题是“飞夺泸定桥”那后面就一定把桥给夺下来了。读者就想看看是怎么“飞”过来的。

师:对,说得挺好,引起了下文。还有什么发现?

牛:写了泸定桥的天险更突出了夺取桥是很困难的。

师:刚才在上课的时候,有个同学提问:“应该好好写夺桥的经过才对,怎么写了那么多的桥的情况,有什么用呢?又不是重点。现在这位同学已经做了回答,(对发言学生)你再说一遍,让刚才提问的同学明白明白。

生:写泸定桥天险,就更突出了红四团夺取沪定桥的困难。

师:对。这在写作上是一种什么方法呀?

生:铺垫。

师:是铺垫吗?

生:是反衬的方法。

师:对,是衬托的方法。叶子越绿就越显得花儿红。桥越险,红军过去了,才显得红军越英勇无畏。衬托作用。刚才提问的同学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还发现了什么?

生:刚才王勇说的写桥可以突出红军过桥是十分困难的,我觉得还有一处:就是敌人疯狂地喊:“你们飞过来吧”,“飞”这个字也突出了红军过桥很不容易。

师:他的思路是对的,但是那个“突出”用得不太合适。它也是一种什么作用呢?

生:衬托。

师:对了。谁还有所发现?也可以谈一谈你觉得从这一段中你还学到什么?

生:这一节按照地点的转移,第一个是他从“沪定桥离水面有几十米高”,到“就象荡秋千一样”,这是在岸上看桥的样子;再从“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去”一直到“水声震耳欲聋”,这是站在桥上看水的样子和声音;从“桥对岸”一直到“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这就过了桥是在对岸了。

师:你的意思是:第一层是在岸上看见的,第二层是上了桥看见的,第三层在对岸看见的,是吗?那么我们可想而知这位作者还没等红军战士开始进攻,他先上桥上遛哒了一圈儿(生笑),到桥头看了看,听见敌人喊话他又遛哒回来了,(生笑)然后,才写了这篇文章?是不是?

生:不是。

师:他在岸上能不能看见底下的水?

生:能。

师:同学们刚才发现的问题都挺好。说明同学们阅读有很高的水平。自己一看这一段,根据这一段特点就知道能从中吸取什么营养,这很好。有的同学就不行:在课外,自己看了半天书,人家问他是什么意思呀?“不就是猪八戒挨了一顿打嘛!”(生笑)别的什么也不知道。就记住点热闹的故事情节。你问他从书里学了什么,他什么也不知道。大家就不然了,能够从书里找到有用的营养。这就挺好,以后还要这样做。咱们把大家刚才找出来的东西再研究一下,有的同学说这个段也是分桥、水、岸写的,那么谁来读读桥的那一部分?

生:(读课文有关部分)

优质课《飞夺泸定桥》课堂实录 篇4

安达市万宝山镇中心学校 李亚娟

任教学科:语 文 所教年级:四年一班

课前准备:

1、学生熟读课文;试分段。

2、学生课下自学课文中的字词并查阅相关资料。

师:同学们,上课!

生:(起立!)老师您好!(齐声)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出示泸定桥的整体图片)我想大家一定知道这座桥的名字? 生:泸定桥!(几乎是一口同声)

生: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大渡河沿岸的泸定城西边。生:是铁索桥!

师:对,谁能通过这幅图片,说一说你对泸定桥的初步感受是什么? 生:难过!

生:太危险了,不安全!生:没有桥面。生:两面都是山!„„

师:同学们,就是在这座桥,在1935年的5月28--29日,为了我们 祖国的全面解放的胜利,红军曾在这里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飞夺泸定桥》)

生:《飞夺泸定桥》!(生齐读)师:同学们,下面请大家来看文题,谁能说说从文题看,此文的重点 是在哪两个字上?

生:是“飞夺”上。

师:(出示课件:“飞夺”两字)那么是否可以把“飞夺”两字换成“攻 打”?为什么?“飞夺”两字对体现本文的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下面请大家来认真学习并探讨这一战役,然后思考并说说你的想法!也可以对文章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探讨和提问,考虑好了请举手。

生:“飞”说明一定要快。生:我认为更能说明了赶时间。

师:对面有敌人,我们把“赶”字换成什么会更好? 生:抢!

师:好!更好了!有没有要说说“夺”字的? 生:我认为是有敌人和我们抢,所以才用“夺”的。师:夺什么? 生:是泸定桥。

师:泸定桥我们说它怎么样? 生:险。生:天险。

师:好,就是这天险让我们的红四方面军在夺的过程中不得不克服三 大困难,下面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是哪三方面的困难?

生:泸定桥太险了。生:山高路险、黑夜大雨。生:沿路有敌人的阻击。生:敌人早有准备。

生:战士们都被淋湿了,还没有吃饭。

师:好,非常好!从自然环境上的困难我们可以概括为? 师:(出示课件:山 路、夜 雨)生:山高路险、黑夜大雨。师:那从敌人方面的困难呢? 生:沿路阻击。

(也有小声说的不够准确的)

师:好,说得非常好,大家可以更相信自己一些,不同意见我们可以 共同来讨论!(总有那几名同学不自信,不思考,也不爱发言。)

师:那从红军本身来说呢?(出示课件: 与)生:饥饿与疲劳。

师:好,同学们,现在请大家再一次找出这些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生找,读!)师:指名读!

(生读师总,因为有些地方学生还是概括不够精准,重点是在分析环境中说明了桥的险,从桥上和桥下两个方面。)

师:同学们,在描写泸定桥时,作者也是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叙述,下 面请大家找出是哪三个方面?

生:第一个方面,大渡河水流湍急。

师:请同学们找一个字。

生:是急。

师:是什么急呀?

生:是水急。

师:那么介绍了“急”还是介绍了“水”的什么呢?

生:是水。

师:对,我是在问你水怎么样?才是“急”。第一个字是“水”,第二个字又是什么?接着往下找。

师:(轻问一生)找到吗?(生支吾)

师:你画出的还是“怎么样”,还不是“是什么”!

师:(对全班学生)我是让同学找的是“什么”,而不是“怎么样”。

师:(对个别生低声辅导)这个对。“水”。是“岸”,还有第三个呢?

生:是桥。

师:对了。(对全班)有的同学已经找出来了。(对个别)你的我还是看不明白,很遗憾。(对另一生)这三样你都找对了,但是太罗嗦。不是每一个字都要。能找出来吗?

生:是水流急。

师:再找找!

生:是“水”、“岸”、“桥”。

师:非常好,对了。

师:(对全班学生):好,请大家坐起来。有的同学已经非常准确地找出来了。请他站起来发言。

生:是写了“水”、“岸”、还有“桥”。

师:好!是“水”,是“岸”,是“桥”。那么介绍了几方面?

生:是三方面。

师:好,三方面。下面谁知道“水”,“岸”“桥”又是怎么样?

生:水流湍急;岸上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师:非常好。这样的地势你能用一个词来说一下吗? 生:天险?

生:天险就是天然形成的险要地形。

师:对,天然形成的非常险要的地方。大家看,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是谁把山搬到这里的?

生:是原来就有的。

师:原来就那样。正因为有这样的水,有这样的山,能搭一座什么桥?

生:铁索桥。

师:险不险?

生:险!

师:所以称为“天险”。

师:这就是红军要夺的天险。下面看最后一个自然段,你看看书,能 不能回答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结果是什么?(板书:“结果”)

生: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结果是胜利地渡过了泸定桥,浩浩荡荡地奔赴 抗日前线。

师:对不对?

生:对。

师:好,同学们,面对种种困难,红军是如何战胜这些困难并夺取胜 利的呢?下面请大家把文中的这些句子再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要读出战士们英勇与无畏的革命精神!(板书:英勇无畏)

生:(找,读,也非常准确)师:课文重点是写飞夺泸定桥的经过,那么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 段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第一自然段写的是红军要夺取的目标。

师:是讲了红军要夺取的目标——泸定桥。是不是?她是这样认为的,其他同学呢?

生:我给她补充点,就是这段写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

师:好,那么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按照记事文的特点来说,它就是 在讲这件事情的什么?请大家来说?

生:事件的起因。

师:同学们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生:课题的重点是在“飞夺”二字,课文就应当重点写怎样夺桥,为什么课文把桥是什么样子的写得这么详细?

生:课文在第四自然段,红四团的战士明明是遇上了敌人,为什么还要点 着火把,这不是暴露目标了吗?

师:很好,你们读课文时,请注意第五自然段,看自己是否可以解决。

生:在课文的第八自然段中,“最后取得了长征中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与前面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生:在第七自然段中说红军是“攀着锁链”非常难走的,为什么又说 成向对岸“冲”过去呢?

师:前面是“攀”与后面用“冲”是不是有不妥?

生:第六自然段中:“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这表现了什么?暗示了什么? 师:这个问题一会儿我再问你,请注意听讲。

生: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写红军向大渡河挺进,他们克服了种种困 难,是不是衬托出了红军英勇精神的?

生:课文第六自然段说敌人凭着天险疯狂地喊叫:“来吧!看你们飞 过来吧!”“飞”是什么含义?

生:课文第五自然段写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到了后面。这里为什 么用“抛”这个词?

师:好!你先琢磨能换个什么词,一会儿我问你。

生:课文写了泸定桥天险,这说明红军夺桥是很困难的。我觉得是不 是应该写了红军怎么克服这些困难,再重点写上几个人物,写他们的神态、动作、表情,会更突出红军战士奋不顾身的精神。

师:你觉得课文没有把红军战士个人的突出形象写出来。这一点一会 儿要交给你们自己来完成。好!坐。

生:本课重要的是要写“飞夺”,为什么要写路上的事,而且写路上 的多,写攻桥的反而少?

师:你说重点写“飞夺”为什么把路上的事写这么详细?你仔细琢磨 一下这个“飞夺”和路上有没有关系。“飞”是什么意思?看看自己能不能想通。

生:我觉得课文应当详写我军是怎样冲过铁索桥的,也就是应当详写 夺桥,而课文为什么没有详写呢?

生:课文第五自然段说敌人问我军:“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军战 上大声回答:“我们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然而敌人是很狡猾的,为什么对这种答话很轻信呢? 师:敌人在“狡猾”的背后还有两个字呢!你仔细琢磨一下。

生:课文第五自然段中,红军和敌人对话后敌人并不很疑心,后面又 写雨水把火把给浇灭了,敌人宿营了我军继续前行。我军继续前进就会出声音,敌人就不会再起疑心吗?

(那几个孩子终于抛出了满脑子的疑惑。)

生:敌人凭着天险,占据着有利的地方,把桥上的木板都拆了,只剩 下铁链,桥头又有暗堡,为什么敌人守不住还让红军夺过来呢?

这说明了什么?

师:好,我原来也是这么想的,有谁能说说吗?

生:我觉得找们应当学习红军夺桥时的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 神。

师:好,红军的精神。对!

师:那我们应该向红军学习些什么呢? 生:红军的精神。

师:这篇文章中还我们要学习吗?

生:我想还应当学习课文的写法,文章的结构,层次。师:请说得具体一些。什么写法,结构怎样?

生:在结构上就是根据起因、经过、结果来写。写法上,写红军夺桥 困难,而写了泸定桥是怎样险要。我觉得这个写法很值得学习。

师:很好!学习这种写作放法。谁还有什么见解。有个同学想举手,可 能还没有考虑好,可以试一试。

生:还要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精神。学习这种精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还可以克服困难,好好学习。同时我们也要知道祖国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更加热爱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我们伟大的祖国!

师:我记得刚才有的同学提问,这篇文章重点应当是写红军夺桥的过程,那么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又是干什么的呢?现在还有疑问吗?

生:没有了。

师:好,同学们,请看黑板!(师指生读)

板书: 飞夺泸定桥

北上抗日-----------------------------奔赴前线 飞:抢时间

必须夺桥--------------渡过天险 夺:攻天险

(起因)(经过)(结果)

不畏艰险 不怕牺牲 勇往直前

《飞夺泸定桥》教学评析:

李老师的这节语文课,令人耳目一新,获益匪浅。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评析:

(1)教学目标的设计能够综合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训练,既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又注重文本阅读能力的提高。

(2)教学手段新,教学方法活。教师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展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新理念,从兴趣入手,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情感体验,把他们深深的吸引到课堂中来,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学习热情高涨。

(3)课堂环节清晰、紧凑,手段灵活、适用。教师能紧扣教学要求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充分挖掘教材潜能,利用课件和图片适度拓展教学资源,侧重读文感悟能力的培养,渗透情感教育,体现出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

《飞夺泸定桥》的反思:

由课题入手,发散开来,由题入文,质疑读悟,再由文到题,归纳总结,这样文题对应,环环紧扣,逐层深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板书“泸定桥”几个字,同时详细地讲解写好这几个字的技巧,让学生也跟着认真地写。之后,我让学生就这几个字来提问。学生有的问:“泸定桥在哪里?”有的问:“泸定桥是什么样的?”我便引导学生去读“预习”、读相关的课文或查找自己带来的资料来自己解决。这样,学生很快就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我顺势引导学生自己去读第六自然段,并带领他们理清这一自然段的层次:先写了桥面,再写了桥下的河水,最后写了桥对岸的敌人。学完这一段,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泸定桥的感受,为后面理解红军英勇夺桥的精神打下铺垫。

其次,我在板书“夺”字时,让学生自己思考来说这个字的意思,再把它放在课文中来理解。然后,就这个字引导学生进行提问。有的学生问:“红军为什么要夺桥?”有的学生问:“他们要怎样去夺桥?”这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并找出答案。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第一段,并很快得出了答案。对于第二个问题,我并没有让学生立即去解决,而是留在后面去解决。

接下来,我再在黑板上书写“飞”字,并引导学生从字面上弄懂其意思,再想想“飞”字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然后我是让学生针对这个字来进行提问。学生们有的问:“为什么要用这两个词?”还有的问:“是怎样飞夺泸定桥的?”我仍然用以上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读有关的课文,进行解决前一个问题。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了答案,我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学生就很直观地明确了敌我双方所处的位置、距离及兵力的对比关系,这使学生能深入地理解红四团任务的艰巨,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到夺桥的艰难及红军英雄顽强的革命精神。与此同时,我适时地对学生们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这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飞夺”是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也是对文中“抢时间”“攻天险”两个重点段落的高度概括,同时最能体现红军战士不谓艰险、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因此,教学时要紧扣重点段落,解难释疑,帮助学生领悟课文中心。

上一篇:城市供水的重要性下一篇:辩论赛《愚公应该移山》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