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

2024-1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探究式(精选8篇)

探究式 篇1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自主探究式教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科技创新为基础,以经济全球化、停息化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潮流,正把人类社会带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时代。现代教育现代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使受教育者不但要学习知识与技能,而且首先要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世界性基础教育改革的潮流,也是终身学习理论的具体实践。

自主探究式教学是对我国传统教育反思的结果。审视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过分注重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手段滞后,教育内容琐碎,问题探索缺失,思维含量低;教育机械、沉闷、程式化,使学生失去了生命的灵气和学习的乐趣。这样的学习限制了思维,束缚了思想,背离了学习的本意和目的,既不符合人自身发展的规律,也不符合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改变过分强调“接受式”学习的现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能动性真正得到张扬和升华。

自主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面对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生产过程日益智能化以及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现代社会急需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个体创造潜能的发挥,首先依赖个体主体性的充分体现。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人一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跨世纪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自主探究式教学可以改变学生在原有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

自主探究式教学是推进教师教学行为变革的重要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行为是新课改目标得以实现的桥梁和中介,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要具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倡导并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主动体验、敢于创新,主动地自我发展;可见,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变化,“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而“自主探究式教学”将有效地推进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

自主探究式教学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被看成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究式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有助于牵引出学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也会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将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幸福的人。

自主探究式教学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教学改革旨在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做法,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并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课堂教学选用自主探究式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并能满足改革者的心理需要。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从而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效力。给教师提供了学习别人和对比自己的机会,也提供了认识自己和认识学生的机会,破除“自我中心”,促进教师在探究中“自我发展”。“自主探究式教学”便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

自主探究式教学是实现我校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和保证。⑴深化课改研究成果的需要。我校研究过两项市级课题:《读报活动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与影响的实验与研究》、《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这些成果需要推广和应用,还有些问题需深化研究;“贫二”子课题“农村小学教研新构想”在教研工作中得到实施并坚持不懈,但这种常规教的组织格局,需要注入深化研究的活力。⑵创建学校特色的的需要。作为市级“教学研究示范学校”、“教育科研实验学校”和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重点学校”,该课题将有助于创生其特色,深化其内涵。⑶发展学校理念的需要。我校提出的学校“培养目标”是:“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具有特长,适应未来学习和生活的现代中国人”;教学理念:“用教学科研创造教学辉煌,用教学新理念和高科技创造教学高效益”;学习理念是:“用科学的方法学习,用生命的灵气学习。”

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而与之相关的研究,国内80年代后期就已开始,如北京师大林崇德教授的“学习与发展”研究;东北师大附小“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上海市课程发展研究所、课改综合研究课题组“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的课改目标”;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小学生及幼儿创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验”;四川广元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读报活动教学实验”;江西的“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江苏的“浅谈信息技术课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四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的理论与实践”;等等。这些研究,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推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转变,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从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以上探索,或侧重于学生发展的“自主性”,或侧重于学生发展的“创造性”,对“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仅侧重于模式的建构,针对农村教育现状开展的研究则更少。本课题与以上研究相比有以下突破:

1、强调自主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整合;

2、探索在农村小学的现实背景下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和操作模式。

3、从理念到实践,对农村小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做更深层次的立体化研究;

鉴于此,对自主探究式教学进行研究,有效变革教师教学行为,努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广和深化课题研究成果,构建新的校本教研运作样式,全面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终身教育理论,“教育不在于获得有用的知识或技能而在于发展求知能力,不在于学习而在于达成理解,不在于获得信息而在于完成智慧。”未来的社会,需要的不是仅仅掌握了一定知识技能的工具化的人,而是具有求知能力和发展智慧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教育将贯穿于学习者的整个人生,终身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立足新世纪的全面教育,是以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发展的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认知心理学的学习和教学理论中的加工过程论、认知结构论。该理论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马斯洛·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管理心理学和强调实现人的潜力的最大发展,提出以人为中心,发展为本,注重激发师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主张建构性的学习、积累性的学习,强调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课堂教学活动应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现行教学改革更注重陈述知识的程序性,策略性教学过程。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不要把人当作被动的接受者,应当把人当作自主参与与探究知识过程的人。实施自主创造教育,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探究的思维空间,培养创新意识,调动学习的自主性。斯瓦布认为探究学习的过程,是在儿童对客观事物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去自主探究,发展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能力。社会学也认为极大地发展人的创造性和潜能的同时,培养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主体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实现自主探究学习知识是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出发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于是,在教学中注重改革教与学的方式,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便已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我们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及教学论等方面看出,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有其丰厚的理论指导和支持,是本课题实施研究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构想

(一)研究范围的界定

该课题的内涵包含着两层意思:第一层什么是农村,什么是自主探究式;第二层什么是自主探究式教学。

这里的“农村”是指: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教育教学资源缺乏,设施设备简陋,班级容量较大,教师素质不高,学生知识面窄等,相对城市,区域性落差较大的广大地区;这里的“自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并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学生要自觉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探究”,就其本意来说,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

“自主探究式教学”,就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这里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有如下几个主要特征:

1.它是以农村教育的现实为背景开展的教学研究,而非广义上的教学研究活动。

2.它是以自主、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及其相

互促进,并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组织形式,而非唯一的教学方式。

3.它是适宜于多样化的科目和不同学段,并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活动形式,而非局限

于理科课堂,并针对个别优生的教学方式。

4.它是在辩证处理学生与教师有效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而非流于形式的花样翻新和表

面热闹。

5.它是对传统教学的扬弃,在于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而非对接受式学习的否定。

因而,本课题以农村教育的现实状况为背景,其研究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浓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入自主探究式课堂。

(二)研究目标

研究成果目标:探索出一套适于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和操作模式,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学校目标:构建新的校本教研运作样式,大力推进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目标: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培养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创新精神的新型学科骨干教师队伍。

学生目标: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研究内容

1、农村小学自主探究式教学目标的研究与实践。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重要标志,是指导与形成小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确立教学目标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必须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学会学习。一方面,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应紧紧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另一方面,应正视和科学处理课堂中教学目标的“预设”、“预设生成”与“非预设生成”。

2、农村小学自主探究式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

自主探究式教学围绕怎样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和加快新型人才培养这一主题,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为其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奠定良好基础。其实施策略主要包括课前、课堂及课外实践活动三方面。

课前实施策略:教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创新教学设计策略;学生预习、收集有关材料等的策略;

课堂实施策略: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探究问题、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解疑导拨及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策略等。

课外实施策略: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的策略;开发和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促进新课程教与学的策略。

3、构建农村小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学校将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小善于创新,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为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实践过程中,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基本模式:激趣引题—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研讨评价—拓展应用

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操作模式根据特定的学习者、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做适当的调整,或创建新的课型模式。

4、自主探究式教学对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研究。

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创新过程,而非学生在预设框架内机械被动的回应,教师在教学中会不断遇到新的疑问。要解决教师在课堂中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改善教与学行为,“实践+反思”的行动研究,将显得十分必要。行动研究的过程,将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引领教师走专业化之路。

5、自主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研究。

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扩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6、自主探究式教学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探究式 篇2

一、营造有效的探究氛围

受到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 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而片面强调自身的教学主导地位。在物理课堂上, 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往往都由教师个人决定, 而学生所扮演的大多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角色。在这种严肃的课堂氛围下,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维能力等都受到了相当大的限制, 很难得到有效发挥。为此, 要想实施有效的探究式教学, 首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教师要为学生努力营造平等、自由的教学氛围, 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 即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出现错误, 教师也要用宽容的态度加以对待, 并且帮助学生从错误中吸取经验。另外, 在探究式教学中, 讨论环节是其中一个主要的环节, 而学生自由讨论的环节是考验教师教学组织和调控能力的环节, 如何讨论、讨论什么, 这些问题教师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都要充分考虑到。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一方面要精心设计所讨论的具体问题, 在高中阶段, 由于知识和能力的限制, 所讨论的问题范围越小, 内容越细化越好, 这样, 才能够有效避免学生的讨论活动浮于表面。另一方面, 教师要对于讨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判, 并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好相应的对策, 这样, 才能够使得学生的课堂讨论有条不紊地推进, 使得讨论活动更有价值, 更有利于探究能力的提升。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问题是探究的源头, 我们在开展探究活动之前, 一定要注意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使得学生在问题情境的感染下自然地进入到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之中。在物理课堂上,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 包括利用旧知识创设问题情境、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演示小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等等。例如, 我在引入“摩擦力”的概念时, 就利用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开启了课堂探究活动:我拿出一瓶纯净水, 请一位同学上来把瓶盖拧开, 结果, 这个同学不费吹灰之力就把瓶盖拧开了。接着,

三、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引导

与单纯的讲授式教学相比, 探究式教学更强调探究思考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相较于讲授式教学, 其花费的时间必然较长, 而课堂教学毕竟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时间, 很多教师为了节约课堂教学时间, 给予学生的探究时间往往不够充分, 很多问题的探究往往都是停留在表面阶段, 或者是处于探而不究的局面, 而这样的探究式教学基本上不具备实际价值。为了避免产生这个问题, 教师就要注意把握自己在探究式教学中的角色。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 既不能管得过多, 又不能完全不管, 而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引导。例如, 在“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时, 如果没有教师的适当引导, 则学生很难猜测到弹簧的劲度系数, 这样, 必然会影响探究活动的有效进行。

四、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大胆创新

相较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具有的一个最突出的优势就是能够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对于既定的学习内容、实验方案等进行积极的改进。例如, 在讲到“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这部分内容时, 我们主要的探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平抛运动是沿着水平方向匀速运动和沿着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这两个运动的合运动下产生的。学生通过观察平抛运动的轨迹可以猜想到平抛运动中竖直方向的变化规律与自由落体运动的变化规律存在一致性的可能, 然而, 教材中的实验如果仅仅凭借肉眼观察, 则不能准确地说明两个小球同时落地。这时, 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能否对教材中的实验方案进行改进。通过一段时间的讨论探究, 有的学生想到了, 是否可以尝试利用耳朵听的方式判断两个小球是否同时落地。我们根据这个建议在地板上铺上一块钢板, 然后让学生保持安静, 用耳朵判断, 结果最终取得的实验效果比起教材中的实验效果更加理想。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其具有诸多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不能把探究式教学作为唯一的教学方式, 毕竟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可以更加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理论性知识, 可以为更好地开展探究式教学打好基础。因此, 我们要把探究式教学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优势, 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有利的条件。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 探究式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 探究式教学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 总结了开展探究式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李义华.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 2012, (12) .

高中史料探究式教学探究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探究式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082

探究式教学与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相结合,不仅使历史成为一种需要识记的知识,更把历史当作分析的对象,成为学生培养自己思维的途径。但是,探究式教学在我国的实施时间并不长,如何与史料教学结合还有待研究。这需要我们从实践出发,全面研究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应该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

一、概念解析

探究式教学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通过个人或小组等多种形式来理解所学知识,并以自己实际掌握的学习方法和既有知识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在其中主要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分析问题。教师的工作包括设立情境、营造氛围、组织学生分析问题、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等。其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参与者,具有平等的身份[1]。对于高中史料的探究式教学,指的是教师在史料教学的过程中,营造历史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史料的搜集与分析,学会怎样处理历史信息,分析和判断历史的真相,提升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二、高中史料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办法

1.设计教学目标

只有针对性强的具体的教学目标,探究式教学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这一教学方法的实施,不再以学生的历史知识为重点,其中包括了促进学生分析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隐性的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往往比历史知识、考试成绩等显性的目标更加重要。所以教师在设计实际的教学目标时,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的考虑[2]。

一是基本的目标,历史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识记、理解史料,有一个开阔的历史视野。二是能够对历史史料进行针对性的质疑,大胆假设。孔子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最重要的科学精神。三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体验学习、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更高一点的目标先是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历史思维方式,通过对史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这一基础上积累学习历史的方法。然后要引导学生感悟历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我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学生会增强民族感情。还要完善学生的人格,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最后要进行历史知识的创新,学以致用。

2.设计实施内容

学习内容的设计主要根据实际的历史资料和教学目标来进行,要注意以下几点原则。一是趣味性原则。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有效学习。二是可行性原则。教师在进行具体的教学内容的设计时,要注意与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和既有的知识结构相结合,既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又不会使学生望而生畏。最好可以结合当今的时事热点。三是价值性原则,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能够切实提高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四是控制性原则。雖然强调学生的主导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不作为。教师要提供阅读材料,设计有关问题,加强对学生的组织指导,同时还要渗透历史知识[3]。

3.实施教学策略

探究式的教学具有开放式、探究性、活动性的特点,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这一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导入史料,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究学习的动机。在引入史料后,要引导学生分析史料的内容,并结合史料提出教师事先设计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不妨结合现实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问题的设计。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以不同的视角探讨问题。比如,分析在“公车上书”中大臣的视角、皇帝的视角、康有为等人的视角,探讨为什么他们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外界的环境如何影响他们的选择。在进行了具体的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发言,讲述自己的探究成果。最后教师作具体的点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高中历史课程对学生人生观、人文精神的塑造至关重要,高中历史教师要重视探索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

[注释]

[1]王西贝.教科书史料编排与教师史料教学设计的关系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2.

[2]许双成.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状况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3]孙志远.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探讨[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探究式 篇4

一、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

课改以来,我们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总体看来整个课改并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原因在哪里呢?我认为主要问题在于,课改虽然注重了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但广大教师具体的教学实施还很不到位,特别是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彻底的改变。表现如下:1.我们的课堂依然是“教”的课堂而非“学”的课堂。教师的权威意识、主讲意识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自学意识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态度上不放心,行动上不放手,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体,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师始终处于强势地位,学生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这就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信心的培养,学习方法的训练,学习能力的增强,学习效果的提高。2.我们的课堂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还有失科学。课改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努力实现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但多年来转变不明显,取得的成就不突出,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少,学生的知识绝大多数还是教师传授的,不是主动学得的,这种状况亟待改进,我们要致力于变精细的讲授为科学的引导,变被动的传授为主动的探究,引导与探究应成为教与学的着眼点。3.我们的课堂依然注重于“学会”而非“会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我们都懂,但实际教学中我们重视的却是学生会没会,教的任务完成与否,至于学生会不会学,用多少时间学,用什么方式方法学都很难有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我们的课堂要变教是核心为学是核心,这仍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4.减负增效问题依然是课改的关键问题。

时下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再次受到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那种靠时间揉、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的教与学的老做法一定要摒弃,代之以科学的导,有效地学才是教学的根本出路。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人一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有益的影响,才能成为成功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此外,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使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从而培养其终生学习的能力为主要目标,才能成为真正成功而高效的课堂教学。

因此,我们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绥中县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生成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建立模型。

(三)巩固深化,解释应用,内化提高。

(四)总结回顾,整理评价,反思提升。

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体现的是教师的教是一种引领、指导,学会学不会,学好学不好,关键要看学生有没有学会学习,有没有自己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决定了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明白,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学习这件事,主要是看学生理解了多少,掌握了多少,而不是看老师讲得多么精彩。我们希望老师讲的精彩,但更要看重学生学的是否得法、高效。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教学是门艺术,它体现的是教师“教”的智慧;学习也是一门艺术,体现的是学生“学”的技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习的自由与权利、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艺术必须服务于学生,老师只有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运用智慧,才能让学生走得更远。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和关键点就是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老师绝不要替代。

二、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提出来的,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素质教育理论、再创造教学理论和问题解决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由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为了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更要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对实际数学活动经验的操作、交流、反省等一系列的探究过程来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体验才能建立起对数学的真正理解力,才能学好数学和提高数学能力。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集中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

2.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就是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观。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再创造教学理论

再创造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学习者基于个人的“数学现实”,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概括、归纳、类比“数学化”的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的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习者按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把前人已经创造的数学知识进行重新创造。当学生处于一个积极创造的状态时,他就能通过探究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创造能力。依据该理论建立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它把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探索数学的活动,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状态,去发现和“再创造”知识。

4.问题解决理论

我们之所以要重视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一方面是因为数学问题的解决其实就是一个数学发现、探索和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数学问题;通过猜想、探求适当的结论或规律并给出解释或证明。另一方面是通过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依据这一理论,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特别重视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生成问题。本环节主要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1.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教学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简明易懂,背景丰富,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找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创设情境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悬念;(2)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3)创设生活情境,产生联想;(4)创设故事情境,进入角色;(5)创设竞争情境,活跃思维;(6)创设“障碍”情境,激化认知冲突;2.引导发现数学问题,明确自主探究方向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斯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及心理特点,将教材中抽象单一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身边熟知有趣的情境,并提出数学问题(探究的问题)。借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欲望。新课伊始,教师可用简洁的语言或投影显示,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注意不是教学目标)。然后提出明确的导学问题,即学习什么内容,注意什么问题,并要求学生积极迅速提出问题。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建立模型。

1.自主探究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上一阶段提出的问题,借助一定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进行个体探究(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可以是观察、操作、猜想、验证、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经过类比、分析、归纳等,得出初步结论。

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因

此,独立 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在具体探究的实施中,教师应注意:提供探究材料 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抽象”,学生在探究之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或学生自己准备充分的感知材料(实物、学具、图片、统计数据、表格等)。充分利用教具、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从学生已知的基础和经验出发,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或经验,转化为一种可操作、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外部条件。体现探究过程积极有效的探究过程有赖于合适的、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教学中教师依据知识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已有经验提出导学问题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要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总之,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给予暗示。

2.合作交流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听的技能: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说的技能:要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说话时要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且能突出重点。----交往的技能: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先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策略的技能:学会根据任务性质来决定应该采用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例如: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所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合作讨论,达到开阔每个人思路的目的等等。)同时,教师要注意合作内容的选择,(如:辨析概念性问题的合作;发现知识性规律的合作;优化解决问题策略的合作。)

3.师生互动

经过充分的自学和讨论,学生对本节内容、重难点及解决重难点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并具备了一定的应用本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本节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应用还不能达到本节的学习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对本节的重难点、本节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应用用准确而精炼的语言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强调,使学生对本节知识形成清晰的网络,能熟练的应用本节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但是讲解不可过多,仅仅针对学生提出的普遍性的、教师认为比较重要的、应用比较广泛的问题进行讲析和强调,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指导。对于重点,难点知识以及易错易混点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数学课堂上一定要有讨论、有议论和必要的争论。还要有质疑,我们应该加强学生质疑问难习惯的培养。一节课先学后讲或多学少讲可能要引起很多老师的担忧:时间这么少,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能否真正理解?能否会应用?如果你不能够真正掌握学生的情况,不能够真正掌握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把握不住导学应注意的问题,你的担忧肯定要变成现实!师生互动这一环节是本教学模式的画龙点睛之举,是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化、知识点进一步纵横联系、知识深度应用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迅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显示出来的知识水平,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课程安排。

4、建立模型

建立模型是自主探究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最高目标。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合理启发、精当点拨,学生积极思维,多向交流,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进一步深化,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建构起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那么,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小学生年龄一般在8岁至15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思路很容易被人影响。在教学中直接使用小组合作讨论方式,就很有可能会把一些可贵的、有创造性的观点抛弃,久而久之会给学生造成误导,认为掌握在多数人手中的就是真理,人云亦云,抹杀了创造性。

自主探究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是自主探究的发展。没有自主学习和探究过程对所学内容的初步感知,合作学习将无从谈起,(2)如果一味的采取合作讨论的方法,也会让许多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因为面对一个难题,必须凝神静思,甚至是冥思苦想,直至思考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才会有最深刻的印象,才能培养探索精神。而小组合作使得组内成员有可能失去这种探索的机会。学生的层次不同,那些反应快的学生总是先把看法说出来,使得稍稍迟钝的同学只有“恍然大悟”的份了。这就等于剥夺了一些学生思考和发现的机会。

(3)小组合作有时为许多懒惰的学生提供了避难所。他不用冥思苦想,因为同组人早就为他准备好了答案。长此以往,不免会让这部分学生养成投机取巧,坐享其成的不良习惯,学习积极性一落千丈。根据以上阐述可以看出,合作学习不要过多,提倡在独学基础上的对学与群学,要在学生自主学习有困难,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再采取合作学习,不要遇到问题就让学生合作学习。

(三)巩固深化,解释应用,内化提高。

本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对本节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反馈。所以,教师提供的检测题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与关键、注意题型的搭配。这样学生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①立足课本,注意基础性②抓住重点,注意针对性③联系生活,注意应用性④动手操作,注意实践性⑤新颖有趣,注意趣味性⑥循序渐进,注意层次性⑦训练思维,注意开放性做好巩固练习这一环节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信息反馈应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而不仅仅是在做巩固练习题时。应主要看学生学习情况,而不能满足于教师自我感觉讲得清楚、透彻。(2)反馈的信息除认知领域的内容外,也包括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内容。(3)采取的方式可以是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课堂学习气氛,也可以是通过回答、交谈、板演、实验等,更重要的是通过做达标检测题来获取大量的信息。教师绞尽脑汁备课,倾尽心智上课,如果不做检测题很难完全知道教学效果如何的。(4)应用提问的方法获取信息时,要防止两个“误区”:①避免用简单的是非题等来问学生。表面上看,这种提问有问有答,师生呼应及时,有一定学习气氛。但这种问法缺少深度和广度,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忽视了班级中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响亮的“是”、“对”应答声掩盖了那些没有弄懂的学生,教学反馈的可信度极差。因此,老师要多问一个“为什么”,反馈得到的信息就真实、全面多了。②不能只提问好的或举手要求回答的学生。这样收到的信息不全面,并且一部分学生被搁在一边,没受到触动,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对学习就会失去兴趣。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 篇5

同时有意识地创设课堂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其主动发现问题、积极分析问题,最后通过合作,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小学生思维拓展与创新的能力,帮助其更加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从而促进其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探究式教学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等特点,适应小学生的思维逻辑方式;

其较强的交互性与操作性,能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点,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使学生认识与理解数学规律与性质,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此外,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对学生自主探索的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与技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综合素质。

二、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教师应不断转变教学思想与方法。

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更应不断转变教学观念与方法,积极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热情,转变以往被动的学习模式,构建师生互动、共同学习交流的平台,师生相辅相成、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

例如: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改变以往只是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和推导方法直接讲述的方式,而为学生提供一些关学习材料,如: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硬纸片、直尺、剪刀等,首先引导学生自己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进行思考与研究,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的精神,并激发其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与愉悦感。

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激发,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教师教学过程的欲望,更加自主地参与课堂学习交流与交流。

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也符合当今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新教育思想的要求,有利于小学数学课堂高效性的实现。

2.有效应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活泼好动,且注意力不易集中。

而数学又是一门逻辑较强的学科,学生不易产生兴趣。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灵活应用教学方式与手段,致力于小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激发,从而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

例如:多媒体等现代科技设备的应用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教师可以在《长方体与立方体》的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投影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三维功能来让学生初步认识、感知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从而从多个角度认识立方体与长方体;

同时,准确传达探究式教学任务,鼓励学生通过实验、猜测、分类等方式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探究气氛,在培养其自主探究意识与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其数学意识与能力。

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够将数学知识更加形象、生动、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多种感官上对学生形成刺激,激发其产生学习兴趣与热情,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性。

3.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小学生活泼好动,所以动手实践操作的方式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主动参与的兴趣。

实践动手操作的方式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在质疑与交流的过程中,更加清晰的理解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能力。

例如:《在认识图形》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个装满各种形状东西的袋子,让学生从袋子里抽取一样,摸一摸,猜一猜,这是什么东西,大概代表了哪种图形与形状。

这样一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同时对比概念,进一步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初步感知图形的基础上,为后续的探究式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这样的探究教学方式,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并积极参加,动手实践,从而进一步了解并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提升数学综合能力。

4.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正所谓: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将服务于生活。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从而在兴趣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探究。

例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搬家是屡见不鲜的事,学生有的能亲眼看见,有的也有亲身参加,所以,在《小数乘整数》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小数点搬家”为主题,引导学生想一想小数点如何搬家?为什么搬家以及方向在哪里?这样,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对新知识也不会感觉陌生,从而在兴趣中进行观察、比较与讨论等探究活动。

三、小结

总而言之,当前素质教育理念日益盛行与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应有效应用探究式教学策略,从而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进行思考与探究,提高其问题发现、分析与解决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其创新精神,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作者:王宝清 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中心小学

探究式教学的论文 篇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一切现象、事物、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设法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引起探究的动机,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实验等方法来刺激学生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培养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如在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笔者事先准备了一些常见乐器,让学生观察乐器发声时出现的现象,亲身体验发声的变化;在“凸透镜成像”一节中,笔者要求每位学生带一个凸透镜,动手找出成像规律并自制望远镜;在“串联电路”这节中,笔者要求学生用电池、导线等制作一个音乐门铃,安装在家里。

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如在“沸腾”这一节课中做了一个湿的纸盒放在点燃的酒精灯上不会燃烧的实验;在“大气压强”一节课中做了一个把硬纸片放在装满水的杯子的杯口上,用手按住倒置,纸片不下落的实验,使学生感到好奇,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

二、注重合作交流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干出一番大事,要想有所发明创造,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教师在安排科学探究活动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良好素质。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探究者共同研讨、交流,彼此表达与相互倾听,具有一系列价值:探究者通过“相互交流”,会明白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释,有利于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的想法、思路会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独立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因此,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三、重视引导探究方法

科学的方法是行动的指南。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层次上,更应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要以问题为纽带,及时引导和指导学生把直观现象加问号的问题转化为要探究的科学问题;适时引导学生回忆与问题有关的现象,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要探索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区分有关因素和无关因素,对问题提出初步的猜想与假设;通过讨论,修改选择设计出最佳实验方法(对比、控制变量、实验等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事先交代实验的注意事项,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方案选取合适的.器材,阅读相关说明书,了解器材的性能和用法,按照实验方案,正确使用器材进行实验),并且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准确地收集实验数据,而学生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会得出各种现象及数据,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后得出结论,并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指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思路、方法、步骤、结果处理等,检查是否有错误和疏漏,从而对探究活动的可靠性进行评估。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合作与交流”七个要素。探究的教与学是通过内容的操作来体现的,探究活动的组织形式是根据内容来确定的,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探究方式,探究过程可包含几个或全部要素。例如:陈述性知识或操作技能的学习,可采用教师提供有关知识和背景材料或指导阅读课文—操作或讨论—得出结论—应用反思的探究方式。如学会使用天平这一节,指导学生看书、天平挂图与天平实物,让学生分组讨论顺序和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得出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最后进行作业。

教师应重视学生怎么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学习创新。教学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宗旨,以指导型探究为主要教学方法,以问题解决为主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生活实际,培养探究能力

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相当密切,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将学生的探究视点从课堂引导到社会,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切实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生活中的声音”、“比较材料的保温性能”、“生活中的测量”、“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生活中的光现象”、“自制指南针”等,都离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当近。教学之余,我们可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布置学生利用生活经历来探究新知识、实践新知识。又例如:在讲到“声现象”时,笔者要求学生调查家乡的噪声现状,鼓励学生调查了解当地噪声严重的企业,根据各种噪声研究减弱和防治方法,给这些噪声严重的单位提出整改建议;在学习了“光现象”后,笔者让学生到校外广泛了解光污染及光污染的治理,如:给学生提出探究式问题:“光污染引起的交通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在交给学生探究式学习任务时,同时将探究评价量规发给学生,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时可以作为活动依据。笔者通过不断尝试,从学生学习的每一个方面展开探究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经历发现科学的过程,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终身发展夯实了基础。实验结果表明,教师让学生感知探究模式,激发探究欲望,内化探究方法和分析探究结果,可使学生自己学会如何去自主学习,去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从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学习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

总之,探究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亲身体验物理,在体验中感受物理,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一定的学习能力。

探究式 篇7

作为教师, 我们都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道理:人的一切有意识行为均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大脑汲取了什么样的教学理念, 我们就会按这个理念进行课堂实践.

在我刚走上讲台的那一天, 我接受的理念是:课堂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主阵地,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得储备一桶水.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课堂被赋予了新的涵义,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新理念的指引下, 教育家们是这样描述当前课堂应有的特征的:“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 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 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

是啊, 每一堂课都是独特的, 是师生生命中的一段段不可复制的生命活动.处于学生时代的孩子们, 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 课堂是他们精神寄居、心灵依托的场所, 如果他们在课堂上感到痛苦或沮丧, 那么他们的生命是痛苦的.身为老师的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提升课堂生活的质量, 让他们快乐地、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生活在课堂上.因此, “探究式课堂”就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运而生, 顺理成章地替代了长期以来惯用的“注入式课堂”, 成了数学课堂的主要存在形式, 而“成长”是“探究”过程中的一个个动态生成过程, 是用师生的生命与激情去生成的.我们要实现的目标可以预设, 但无法预料, 而快乐和精彩就在这无法预料和不可克隆之中不时闪现.我希望在我的课堂上有这样的风景:学生们不管有没有天赋, 都能够大胆地发表意见, 显得自信;所有学生都忙碌着、参与着;每个小组共享合作、彼此支持;每一个错误都是我课堂上的珍贵资源.这就是我的课堂目标, 我相信在这般风景中成长的学生应该是快乐的, 是能得到有效发展的.

二、充分准备——“探究式课堂”的前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 要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切实有效地顺利进行, 就必须努力为学生创设好探究情景.课前教师必须在熟悉教材、熟悉学生的前提下, 认真备好课, 确定一堂课先探究什么, 后探究什么, 怎样探究, 哪个知识点为教学重点, 哪个为教学难点, 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怎么办, 等等, 都要深思熟虑.只有做好了充分准备, 才不会出现“脚踩西瓜皮, 滑到哪里是哪里”的现象, 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有血有肉, 有条不紊.如在上浙教版八 (上) 1.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这节课的时候, 我先安排学生自学, 顾名思义对照图形理解“三线八角”里三类角的名称并抽象出相应的图形, 同位角:“F”形;内错角:“Z”形;同旁内角:“U”形.正当学生自我感觉良好而显得有些洋洋自得的时候, 投影屏幕上出现了第二个探究的问题:找出图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同学们经过认真的探究、仔细的分析、激烈的讨论, 从复杂的图形中分离出了四个基本图形.既快又准确的把要找的角找了出来, 从而更深地理解了“三线八角”中“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前提条件, 本节课的难点得以突破, 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自主开放——“探究式课堂”的灵魂

数学课程的教育核心是“以探究为核心”, 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 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 这个时空就会破碎.因此在实施探究过程中, 我努力激发“玩”的热情, 提供“做”的任务, 营造“说”的氛围, 编织“创”的情境.凡是学生自己通过努力能做的, 教师不替代;凡是学生通过交流能领悟的, 教师不干涉;凡是学生自己能讲的, 教师不暗示.我一直这么尝试着, 同时细心感受学生的变化:他们成长很快.

如在上浙教版九 (下) 4.1“视角与盲区”这节课的时候, 我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从以下3个情景中挑选一个或几个展开讨论, 说明盲区带给人们的意义.

1.汽车一般都装有左右视镜、后视镜, 有的车还专门装上了倒车雷达.

2.八路军在和日军作战时挖战壕.

3.2009年圣诞节发生的一架飞往美国底特律的航班上的炸机未遂案, 给美国机场安检甚至是全球机场安检狠狠一记耳光.一时间, 全球机场安检风声鹤唳.自2010年1月4日开始, 美国将对14国飞美旅客登机前实行强制“全身”安检 (即裸体扫描仪) .

讨论比我预想的要热烈, 许多原来比较内向的同学也按捺不住, 纷纷发表看法:“裸体扫描仪将衣服掩盖下的盲区变没了, 大大增强了安全性, 但也侵犯了人身隐私权”;“挖战壕增大了日军的盲区, 八路军就躲在这个盲区里, 而日军却在八路军的视线范围内”;“不对, 日军也在八路军的盲区内, 八路军要看敌人的时候头也要伸出战壕的”……最后一名同学更有趣:“我要讲的同学们基本都讲了, 总的来说, 盲区对人们的生活既有有利的一面, 也有不利的一面.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改变盲区的大小, 方便生活.”我不紧不慢的跟了句:“很好, 你把我要讲的也讲了.”在这样民主而开放的课堂里, 我有理由相信:我的教学任务已经超额完成了.

又如, 在讲“二次根式性质”时, 我设计了这么一个情景:

下列各数想要去旅行, 现在有两个线路可以选择, 每条道上各有两扇门, 请问它们可以走哪条道?过两扇门后还是原来的那个数吗?

约三分钟左右的时间, 学生甲开始发言:“undefined能走第一条道, 出来的数分别是undefined;-4, -1不能走第一条道.所有的数都能走第二条道.至于数a, 肯定能走第二条道, 能不能走第一条道, 不是很清楚, 因为不知道正负.”言辞间颇有些犹豫.学生乙马上补充:“分情况好了.如果a≥0, 能走;如果a<0, 它就过不了根号门.根号门的门卫比平方门的门卫要严格, 它不让负数进门.”这名同学还挺幽默, 全班同学都笑出了声, 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丙不甘示弱, 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第二条道虽然什么数都可以走, 但是走过两扇门后出来可并不一定是自己了, 比如-4与-1旅行后变成4与1了.不知道a出来后命运如何?”……

沉闷的课堂是压抑的, 是高耗低效的, 是“高碳课堂”.只有当老师解除掉学生身上的一些封锁压制, 他们才能在课堂上轻松自如, 兴致勃发, 侃侃而谈.在如此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学生必定是乐学者、好学者.对教师而言, 只是在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 穿一下针, 引一下线, 于宏观处加以适当的调控, 课上得如行云流水一般, 因此教师也是轻松的、潇洒的, 他肯定也是乐教者.

四、动态生成——“探究式课堂”的魅力

精彩的生成肯定离不开精心的预设, 教学预设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教学首先是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 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 但精心的预设不一定会有预想的生成, 因此我认为这种预设应该是弹性的预设, 是对动态的生成过程的规划和预测.因为课堂是真实的课堂, 是活生生的课堂, 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插曲, 当然也常常会发现预想之外的美丽风景.学生独特的见解可能超越教师的预定方案, 学生答案的多样性常常会给教师个措手不及.面对这些现象, 死扣预案反而成了束缚“生成”手脚的镣铐.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生成的主人,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 一百只手, 一百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还有一百种聆听的方式、惊讶和爱慕的方式.”对于那些随时闪烁的火花, 我们要敏锐地捕捉住它, 并把它引燃, 从而使课堂动态生成, 焕发生命活力, 只有这样, 课堂才是活的, 教学才是美的, 学生才是快乐的.

我在上“圆锥的侧面积与全面积”这一课时, 设计了这么一个探究题:要在一块边长为8的正方形纸片上剪出一个扇形, 制成一个无底面的圆锥模型, 看谁制出的圆锥模型的侧面积最大.现把学生的几种不同方案摘录如下:

方案1 (大部分同学) :以正方形的一个顶点为圆心, 边长为半径画弧, 得出扇形.

方案2 (5人) :取一边中点为圆心, 以正方形的边长为半径画弧, 得出扇形.

方案3 (4人) :以正方形的对称中心为圆心, 边长的一半为半径画弧, 圆心角是270°.

通过计算, 方案1设计的圆锥模型的侧面积16π最大.当我稍作小结, 就想过渡到下一个环节之时, 一名同学高高地举起了手:“老师, 我还有一种方案.”我犹豫了一下, 还是请他说了.他的方案如下:以对称中心为圆心, 边长的一半为半径画了一个圆.实际上是作了正方形的内切圆.并且他算得侧面积也是16π.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 我实在有点错愕, 随即说:“哦, 很好, 请同学们一起算算这么设计的圆锥模型的高, 好吗?”没过一会儿, 窃窃私语声四起, 能听到最多的是“0”, 有几名同学已经在动手剪拼了……

课堂中什么样的情境能使我和同学们一起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 一种精神的满足?那就是——水到渠成的感觉, 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体验.当时我就有这么一种快感, 尽管这堂课和我的预设有较大的差异, 但生成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 让我感受到他们成长、发展的速度与空间的无限性, 让我体验到一种难以名状的审美愉悦.

五、快乐体验——“探究式课堂”的追求

在课堂上, 还有比成功更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快乐.因为课堂是师生生命不可重复的体验, 课堂闪现着最真实的人的生活力, 流淌着最精彩的生命激情, 而这些应该建立在快乐之上.

我期待的探究式课堂是这样的:学生的操作是自主的, 学生的交流是多向的, 探究的方案是多样的, 学生的视角是多维的, 学生的感悟是多元的;老师则始终把自己定位在“组织引导者”, 以欣赏的、感动的、忘我的姿态, 不断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形成认知与发展的愉悦.

就拿前面我的“二次根式的性质”一课为例说下去, 片刻的鸦雀无声后, 王林同学忽然欢呼雀跃:“我知道了!a如果是正数, 走出来的还是a;如果a是0, 出来的还是0;如果a是负数, 走出来的是相反数-a, 走两扇门相当于绝对值一扇门哦!”他太兴奋了, 声音都有些颤动.同学们也都激动得很:“是啊, 王林你真是太棒了!”当时我比他们都要快乐, 这正是我需要达到的高层次的目标!我一鼓作气:“你们能把数a的”旅行过程“用公式表示吗?”很快, 这两个二次根式的性质:就从孩子们笔端自然而然的出来了, 它们的区别不言自明.孩子们的脸上写着喜悦, 丝毫找不到学习代数公式而觉得枯燥的影子.

再如上面说到的圆锥模型的那次探究, 同学们通过计算折纸都知道了这样的圆锥模型是出不来的, 我于是顺水推舟引导学生回顾圆锥的概念:圆锥可以看作一个直角三角形绕它的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围成的图形;侧面展开图是个扇形.侧面展开图的扇形圆心角必定要小于360°.我相信, 这样的概念理解远比教师的讲解要深刻得多.这时刚刚由于方案被否决而显得有点落寞的学生站起来说:“我的圆心角如果是359.999……°的话, 我也能得到一个圆锥, 我的模型的侧面展开图的面积无限接近16π, 因此我的方案也是很好的.”一边说, 一边又眉飞色舞起来, 同学们都被他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就这样, 课堂中师生、生生进行着思维和心灵的交织, 各种意外的、奇异的情境随时跳出, 师生围绕这些意外思考、讨论, 从而释放灵感、碰撞思想、“犀利”交锋, 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学生的激情得以宣泄万里, 我们的课堂也因此而显得真实、富有活力, 学生也因此而快乐成长!

经过几年的探究式教学, 我发现孩子们已经形成了这么一些特点:乐于观察, 尤其是观察细微处;大胆想象, 想别人想不到的东西;敢说, 说别人还没说过的话.我想, 这就是探究的神奇魅力.

“如果说榕树是鸟的天堂的话, 那么课堂就应当成为师生精神的天堂.”我总这么想:如果教师与学生坚持以探究式课堂作为学习的基点, 那教亦无需要教, 学生自会在教师的启发下, 水到渠成地自由探究, 快乐地探究.虽然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 总有遗憾, 总有意外, 总有无奈……但也正是在这些起起伏伏的探究过程中, 师生才能尽情地享受成长的快乐, 生命的乐章才会奏响得更加绚烂.

摘要:让学生轻松地感受数学之美, 让课堂成为我和学生共同成长、分享成果的乐土, 是实施新课标以来我努力追求的目标.我常常这样在脑海里描绘:学生能在课堂上积极地操作, 缜密地思考, 深入地探究, 激烈地讨论, 展现个性, 喷涌灵感, 最终享受成功的喜悦;我自己则不断反思蜕变、辛勤耕耘, 形成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课堂中的点点滴滴都能够成为师生思想交流、思维碰撞、情感交融的资源.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蓝图, 我探索着, 坚持着.课堂上, 我努力营造探究氛围, 创设生活化的探究情景,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几年来, “探究式课堂”的风格已基本形成.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感想作些阐述.

关键词:探究式,课堂,过程,生成,快乐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育人三部曲.基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探究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 篇8

【关键词】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 G62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1-0-01

所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即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定一些例题,然后鼓励与引导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对问题展开思考与探究,而且让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且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探究能力以及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的培养都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且,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与指导的作用,指导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有效地解决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为了能够有效提升探究式教学水平,使得学生可以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那么教师首先就必须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可以充分关注教学内容。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会直接关系到其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假如教师只是一味地向学生讲解算式或是进行案例分析,但是学生的兴趣索然,那么也是无法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的。因此,教师必须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基本特点。再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来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使得教学能够更好贴近学生的生活。利用一些生活中的案例,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与自主探究能力。比如,在讲解《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编制商店购物这种方式,使得学生进行模拟实践,进而得到正确的结果。如此一来,不仅可以使得教学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而且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有效培养其自主探究能力。

二、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

为了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到探究活动中,更好地达到探究教学的目的,那么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出科学、合理的探究情境。在创设探究情境的时候,首先要充分结合教学目标以及教材内容,然后再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根据其具体特点与学习状况,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探究情境。除此以外,在创设探究情境的时候,教师还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此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情境当中,可以积极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在讲解《三角形面积》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假如学校操场中设置有三角形的花坛,那么教师就能够鼓励并且引导学生对花坛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花坛的形状,测量花坛的尺寸,并且计算花坛的实际面积,进而使得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能够积极、主动地展开思路与探究。从而尽可能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三、及时激励与评价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各方面的能力与知识也比较欠缺,正是其各方面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就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鼓励与引导,要对学生的日常表现与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对于学生取得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表扬与激励,进而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成就感。从而更加精神饱满地投入到探究学习当中。而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教师也要及时给予指正,为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且鼓励与引导学生能够及时纠正,使其更加积极、认真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合理评价,而且要对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学习与探究过程等展开全面综合的评价。不仅要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还要开展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学生对自己探究情况的自评等,以此来保证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与全面性。

四、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活动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一旦学生遇到任何问题,那么其都会将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教师身上,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产生较强的依赖,根本就不会对问题展开独立自主的思考,进而影响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思考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所以,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也要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一些数学小实验以及小组讨论等,这样就能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等。而通过数学实验,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等。多样化的探究活动不仅有效提升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而且对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上一篇:公司管理制度通知下一篇:公司财务经理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