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风险分析措施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贷款风险分析措施(精选8篇)

贷款风险分析措施 篇1

个人按揭贷款包括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和个人商用房按揭贷款,是具有房地产开发资格的房地产公司在楼盘封顶并取得预售许可证或楼盘的房地产权证后,由银行对购买该楼盘住房和商业用房的自然人因短期购房资金不足提供的批量信贷支持。对预售房银行还要求房地产开发商在办妥房地产权证抵押手续之前对该批贷款提供阶段性保证,按按揭贷款的一定比例交存保证金专户存入银行,并签订有关承诺协议。

由于房地产开发市场的蓬勃发展和人们购买力的提高,个人住房贷款存在巨大的潜在市场,加之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占用经济资本少并且具有很强的规模效益的优势,又较少受到市场风险冲击,而被各家商业银行所看好。目前全行范围开展的“三比”活动,使个人按揭贷款业务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但开发商由于资金不足利用“假按揭”骗取银行资金挪作他用的情况在各家银行时有发生,再加上借款人偿债能力和还款意愿的变化,开发商不能按时向购房人交付房产而使借款人拒绝履行还款义务、银行贷后管理不力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诸多因素都会给个人按揭贷款带来风险,而个人按揭贷款的特点决定了产品周期长,管理难度大,按照国际经验,通常个人按揭贷款风险的充分暴露约在贷款发放后的3-5年,其潜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结合市场情况和实际操作进行风险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

一、个人按揭贷款的风险分析

(一)借款人风险:

1、对自身收入预期存在偏差。由于借款人对自己的收入期望值过高,实际收入增长水平没能达到预期目标,造成还贷能力不足。

2、失业或经营失败。由于借款人被解雇、所在企业遭遇破产倒闭或借款人自身经营失败,失去还款来源。

3、道德与信用风险。在社会信用需要普遍提升的时候,不排除借款人主观上有赖账心理,特别是当担保条款对借款人约束力不强或抵押物执行比较困难时,信用风险尤其突出。此外,如果市场出现大的起伏,当房产贬值较快的时候,借款人心理上就有不平衡,从而对还款产生抵触情绪。

4、意外伤害、灾害风险。借款人因意外伤害造成伤残,丧失劳动能力,失去收入来源。或由于火灾、水灾、风暴等原因遭受重大损失,失去还款能力。

(二)开发商风险:

1、开发企业资质较低,实力不强,自身抗风险能力差。

2、一些资质低的开发企业自有资金不足,致使工程进度缓慢,无法按时交付使用,有的甚至形成“烂尾楼”。

3、房屋售后出现质量问题以及权证办理不及时等,购房户与开发商之间产生纠纷,借款人的还款意愿降低,将矛盾转嫁给银行。

(三)银行操作风险

1、个人征信风险:个人按揭贷款金额小、笔数多,工作量大,对借款人提供的购房材料客户经理不可能全部进行实地调查,资料的收集很多依赖开发商。而目前的个人信用体系不完善,银行方面只了解贷款申请人的一些普通资料,如在什么地方工作、从事什么职业、基本收入情况如何等,对于申请人的实际收入、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表现、有无失信等资信状况很难作出全面和准确的评估。并且个人住房贷款的期限一般都较长,借款人的未来收入具有不确定性,即使借款人提供的当期收入情况真实可靠,也很难用科学的评估方法来确认借款人未来

收入状况。

2、贷款审批条件难以落实的风险:开发商交房和办理权证往往在贷款发放后半年以上,期间由开发商提供阶段性担保,保证金是否留足、抵押登记和财产保险这些手续是否完全落实到位,现阶段主要依靠客户经理的责任心,还缺少回头审查和有力的监控。

3、贷后管理风险:由于征集借款人个人信息的来源渠道较为有限,同时认为抵押充足,而忽视对这一产品的贷后管理。对客户的重大变化情况掌握很少,由于有效的贷后管理手段不足,导致缺少基本的管理深度,不能及时发现和识别风险隐患。

4、开发商“倒逼”风险:由于房产项目一般要向银行进行融资,在房产大量进行销售时往往伴随着开发贷款的到期。开发商缺少其他的还款来源,一旦贷款形成不良,对银行有考核上的巨大影响和严厉的责任追究,由此导致开发商不急,银行更急的局面。为了更快置换出开发贷款,即便借款人条件不是很理想,银行也放松要求办理按揭贷款,实际上将风险进行了后移。

5、假按揭风险:开发商因资金不足,联合非真实的购房人申办按揭贷款,套取银行信贷资金,挪作他用,形成虚假个人按揭贷款。

(四)市场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产业结构经历几次重大调整,但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经济增长率已经连续5年保持8%以上,去年更是达到9个百分点以上。市场贷款购买商品房的主力多为26-35岁的年青人,对自身收入看好,在市场整体渲染的氛围中跟进入市,对未来形势充满乐观。但是经济增长的周期性仍然不可避免,特别是目前投资效益低下,基础价格不断上涨,环境和资源难以承受,能源、原材料、运输能力已经成为瓶颈,如果不进行增长方式的结构性调整,很难保持持久的高速增长。一旦经济增速慢下来,未来收入可能低于人们预期甚至下降,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整体还贷能力。加之,个人住房贷款的抵押物处置成本高,执行阻力大,借款人一旦丧失还款能力,商业银行信贷损失率往往会达到很高水平。

(五)政策和制度风险

1、法律风险:新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第六条强调:“对被执行人及其所抚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人民法院可以查封,但不得拍卖、变卖或者抵债”。这意味着,如果贷款买房者拒不还款,银行不能将其居住的房屋变卖以收回贷款。此《规定》已正式实施,目前对银行的负面冲击已经显现。法院对此类诉讼消极对待,有的甚至拒绝受理,已经起诉的违约户也没能得到执行。银行的住房抵押形同虚设,债权难以得到有效维护。

2、社会保障体系风险: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医疗、失业、养老保险虽然初具雏形,但与能消除人们的基本顾虑还相去甚远,同时子女上学也已经成为沉重的负担。在长时间的贷款期间内,借款人遭遇失业、重大疾病等事项,以目前的社会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深度,还不能有效缓解生活压力,其中任何一项都有难以承受之重,有可能会导致借款人基本丧失还款能力。

(六)宏观政策调控和行业系统性风险

从整体上判断,房价的上涨对银行是极为有利的。开发商可以盈利和迅速收回投资,银行房开贷款能如期收回。购房人买时犹豫买后也高兴,还款积极性高,抵

押给银行的房产实现增值,变现较为容易,银行风险大为降低。反之,开发贷款和个人房贷面临双重风险,一旦房产泡沫破灭,银行将损失惨重。日本在90年房产泡沫破灭后,房产价格连续14年下跌,至今还未恢复到1986年的价格水平,整个经济十多年停滞不前,金融业遭受重创,仍在进行艰难调整,海南和北海92年的房产泡沫现在也未完全消化。房地产行业面临的系统性风险较为集中。为有效抑制各地盲目上马工程,投资过度膨胀,去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房地产行业则是调控的焦点。为挤压房地产泡沫,除使用利率杠杆外,提高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自筹资金比例,紧缩土地供应,还辅之以行政手段,严令各级官员不得越线,期待房产价格的理性回归。但是目前这些政策与市场的结合度以及实际的效果值得怀疑,供求关系没有根本转变,地方投资冲动未减,基础资料紧张,资金、土地、建材、拆迁成本上升,房产价格仍然持续上涨,甚至在调控政策出台后上涨速度更为加快。在此形势下,不排除国家采取更为严厉的宏观政策以实现“着陆”的可能。如果房价保持平稳,则房贷资金相对安全,如果市场应声下落,银行投入房产行业的信贷资金必将面临艰难退出的局面。

二、规避个人按揭贷款业务风险的措施

(一)控制风险

1、把好开发商准入关,选准优质楼盘。首先,严格审查房地产开发商的资质、信誉。对开发商的资质等级、信用水平、领导层的资信及管理水平、自有资金实力、财务状况、履行保证责任的意愿及能力等,以及拟合作楼盘项目开发及销售的合法性、资金到位情况、工程进度情况以及市场销售前景等进行严格审查,从源头上遏止“假按揭”的产生。对信用纪录差、项目审批手续不全、曾出现烂尾工程的开发商要拒之门外。其次,加强对开发商的开发能力及楼盘获利能力的预测。除要求开发商提供必要的手续外,还要对其财务状况进行严格的贷前审查,对资质较低的开发商可提高保证金比例。同时,对开发商所投资项目的建设资金是否落实、工程造价是否切合实际、市场销售前景等等,都要进行充分的分析。建议对二级资质企业积极展开授信,对三级资质企业要择优筛选,对三级以下要谨慎介入。

2、把好客户群体的准入关。选择信用好、风险低、潜力大的优质客户发放贷款是银行防范个人按揭贷款风险的重要工作。按照我行个人客户战略,以国家和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高收入行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工商户为六类目标客户群体,所以,银行可以重点选择以下对象发放个人按揭贷款:㈠国家公务员、国企或外资的高管及营销人员。他们不仅收入高福利好,而且掌握了较好的专业技能,预期收入高,失业风险较低。银行对此类重点客户应加大营销力度。㈡就职于优势行业且自身素质较高的年轻人。目前,发展形势较好的行业有医药、移动、电信、电力、烟草、金融、教育等。㈢发展前景较好的民营企业家等。

3、把好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关。

一、认真审查房地产开发商的资信和开发项目情况,主要审查:(l)资信审查。如开发商是否依法设立,是否具有房地产开发资质、公司工商登记、注册资金及来源、注资是否充足、公司组织管理机构是否完整等;(2)开发项目审查。如要求提供按揭开发项目的设计、项目开发资金情况、楼盘预售业绩情况、开发项目的工程进度情况。开发商是否合法取得土地使用权、使用权的用途、期限、能否自由转移、该项目是否经合法程序审批报建。该项目是否具备预售条件、是否取得预售许可证、可否保证依时取得合法有效的产权证明,甚至开发商现有项目开发资金的流向情况等。

二是认真审查借款申请人购房行为的真实性,全面测评其还款能力。信贷人员对借款人提交的申请资料真实性逐项认真审查核实,对借款人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认真调查,必要时应上门核实客户情况,坚持客户经理、风险经理双人调查制,重点对楼盘的真实性、住房价格的真实性和住房面积的真实性严格把关,避免出现“假按揭”等骗取银行资金行为的发生。主要审查(1)主体资格审查,即购房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主体资格(完全民事能力);(2)现在住所、房籍情况,有无可靠稳定的联络方式,是否要有当地户口等;(3)购房人经济收入来源、数额是否充足,是否为稳定的收入;在审查购房人经济收入时,要注重对其工资证明、其他收入证明的审查核实,而不能流于形式;(4)购房目的是否为自用购房,现在住房的松紧情况,是否存在“炒楼”意图等。对于借款金额和市场风险较大的商业用房按揭业务,可视情况要求客户提供一定价值的其他抵(质)押物,以检验客户购房行为的真实性,增强其还款意愿。

三是严格落实借款人的首付款比例、贷款用途及贷款比例。按照人民银行要求,严格落实借款人在经办银行的首付现金,保证借款人首付款足额到位。并控制好按揭贷款的比例,随时关注贷款的流向,确保贷款按规定用途使用。四是落实责任。贷前调查人员要对贷款材料的真实性、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负责并签名,经营主责任人负责对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把关并签名。未签名的贷款申请材料一律不得提交审批。

4、把好贷后管理关。一是加强对开发商的贷后动态跟踪管理。银行在确定按揭项目后,客户经理应跟踪了解掌握开发项目的进度,按揭贷款的实际用途和流向,督促开发商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开发项目;并建立相应的贷款管理责任制,同时加强售房款专户管理,监督开发商房款专户资金的使用情况。二是加强对个人按揭贷款户的贷后管理。按揭贷款发放后客户经理应跟踪了解购房人的工作和经济状况有无变化,密切关注借款人的还款情况。个贷中心可设立专门的电话催收岗,专门从事电话催收工作。对贷款客户一个月要有一个提醒电话;对没有按时还款的每旬要有一个催收电话;对连续三个月没按时还款的要上门催收,对逾期3个月以上且恶意拖欠的个人贷款,要采取司法催收的方式。

三、是及时做好对贷款档案资料和抵押物权证的占管,以免贷款形成风险后抵押物落空。

5、合理规避抵押物的法律风险。在个人住房贷款担保方面,2005年1月1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对银行主要以房产作为抵押的个人住房贷款担保政策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要求,为规避上述司法解释中“被执行人及其所抚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人民法院可以查封,但不得拍卖、变卖或者抵债”的限制,银行应要求客户在申请按揭贷款的同时签订一个补充协议,其中载明:如客户不能按约归还银行贷款,且无法自行解决个人及家庭居住问题时,客户愿意或授权银行购买、租赁小面积住房替换已抵押的大面积住房,并承诺将保障本人及家庭最低生活费用外的其他收入全部用于归还银行贷款本息。或者要求抵押人出具法律声明,声明自己放弃处理抵押物时保障其最低生活标准的权利;或声明其最低标准,以便在处理抵押物时可为其提供必要生活物资后处理抵押物;或提供其有第二居所的证明(包括其本人具有第二居所的声明或第三人同意在抵押房产被处置后愿意接纳抵押人居住的声明)。

6、加强对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的责任约束和责任追究。有的假按揭的产生,资产评估中介机构起到重要的作用,银行在收到其评估报告后,可以以“确认函”的形式要求中介机构对其出具的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及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予

以确认,以抑制其出具虚假评估报告

7、健全银行内部的机制、制度和道德约束。一是建立健全各项业务规章制度,落实内控制度要求,严格操作规程,严格控制各项风险点,最大限度地防止信贷人员的操作风险。二是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不能单纯考核贷款的发放和市场占比,更要重视贷款质量和贷款回收,把贷款的发放、回收纳入整个业务考核。三是加强对所有信贷人员的业务培训、思想教育,不断提高经办员的整体素质,用完善的规章制度约束人,防止出现人情贷款等违规现象的发生,杜绝道德风险。

(二)分散风险

1、要求开发商提供全过程的连带责任保证。为了彻底解决开发商与按揭申请人串通办理“假按揭”问题,可以要求开发商对按揭贷款提供全程担保,并实行他项权证和回购的双保证制度,通过保证金来约束开发商及时办理他项权证登记,以顺利实现“鸡蛋从一个篮子转移到多个篮子”的风险转移;一旦发现“假按揭” 或者借款人出现借款合同约定的违约情形,立即要求开发商通过保证金无条件的购回房屋,并将回购房款直接清偿银行贷款。

2、办理抵押物财产保险和借款人人身意外保险。为有效防范贷款抵押物存在的损失风险,银行在发放以房屋作为抵押的个人贷款时,均要求抵押人办理抵押房屋的财产保险,并在保险单中注明贷款行为保险第一受益人,并特别约定一旦发生保险事故,保险人应将保险赔偿金直接划付至贷款行指定的帐户,并在保险单中约定,保险期间届满,借款人未能清偿全部借款时,抵押人须续办保险。另外可选择多家保险公司签定合作协议,争取借款人购买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意外保险。在借款人出现人身意外及其他意外从而造成无法偿还银行贷款时,由保险公司替借款人偿还贷款,以达到分散风险,保障我行资产安全的目的。

3、对个别特殊的购房群体,要求保证人提供连带责任保证。个人住房贷款的担保形式主要包括追加借款人提供其他抵、质押物,或追加具备担保资格和条件的自然人、法人为其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对外地购房户、收入不高的未婚购房户除要求房产抵押的同时另须增加其直系亲属作为保证人,并要求保证人出具法律声明,声明其放弃先行处置抵押物的权利即代位权,只要借款人违约,保证人立即承担保证责任,并代为偿还贷款本息。

(三)处置风险,减少损失

1、及时主张债权。对借款人还款意愿比较差、经营失败,依靠正常收入不能归还贷款的,要及时向法院提起诉讼,并加强贷款诉讼时效管理。

2、一旦发生保险事故及时向保险公司理赔。

贷款风险分析措施 篇2

一、高校贷款的现状

为适应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校利用银行贷款来弥补教育经费缺口, 银行贷款成为继政府拨款、学费收入之外, 我国高等院校筹措资金的第三个主要渠道。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 2005年以前, 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额约在1500-2000亿元之间, 几乎所有高校均有贷款, 有的高校贷款高达10-20亿元。由于大部分高校贷款的发放时间集中在2003至2006年, 且这些贷款大多为5至8年的长期贷款, 因此, 从2008年起3年内将是高校还贷高峰期。

另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所完成的《高校负债问题的专题研究》显示, 截至2005年底, 央属的76所高校贷款总额已高达336亿元, 校均贷款4.4亿元, 自2002年起年均增幅达到76%, 现有贷款规模已经相当于这些高校收入的51.1%。这76所高校的总收入是656.66亿元, 校均收入8.64亿元, 也就是说现有的贷款规模已经相当于这部分高校收入的51.1%, 且这一趋势还在逐渐扩大。这一现象在省属院校中也普遍存在。高校贷款本息偿还面临严峻的形势。

二、高校贷款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 思想认识不足, 资金成本概念淡薄

长期以来, 高校经费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 习惯于无偿使用资金, 对有偿使用银行资金认识不足, 缺乏资金成本概念和贷款的风险意识。由于高校现有的资金来源仅能维持日常运行的需要, 并没有投资基本建设的余力, 而高校在考虑申请贷款时, 通常以“是否满足项目建设需要”为第一标准, 完全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来决定是否贷款以及贷款用途和规模, 只要能贷到款, 几乎不考虑偿还本金的问题, 缺乏偿还贷款的意识, 其贷款本金的偿还期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

(二) 对项目贷款缺乏科学评估

由于高校的非盈利性以及社会性, 很少有高校在基建项目上马前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对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行科学评估, 加之目前我国也没有针对这方面的评估标准, 因而, 使得高校投资存在盲目性, 对贷款规模、贷款方式、贷款期限、贷款风险缺乏专业论证, 贷款规模过大, 超出经济承受能力。

(三) 银行降低对高校的贷款门槛

稳定的财政拨款、逐年增长的学费收入, 使高校收入相对比较稳定;同时, 高校一般有很长的建校历史, 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 信用等级良好。各商业银行对高校这部分资源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无论在贷款额度、利率、材料准备与分析等方面均给予了极大的优惠和方便。在运作过程中, 银行对高校的发展潜力、领导层的经营决策能力和资金管理水平、学校的资产状况、经济活动特点和资金使用效益、信贷使用项目、还贷能力等要素很少进行类似企业贷款那样的系统评估, 导致贷款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三、高校贷款四大风险

(一) 财务风险

高校利用银行贷款需要支付贷款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 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高校偿还债务的主要来源是学费收入, 由于高校贷款规模大、投资期限长, 多用于教学科研用房、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大型仪器设备采购, 庞大的利息负担无疑会增加未来学校财务的风险, 给学校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主要表现为:到期不能偿还债务, 需承担民事责任, 陷入办学困境;同时将失去银行信用, 使高校信誉受到损害, 承担失去信用的风险。

(二) 金融风险

根据《担保法》规定, 高校不得为保证人, 高校的教育设施不得进行抵押, 如果银行方面不是积极主动并通过一些办法加以通融, 高校贷款根本无法落实。银行在贷款审批过程中, 未按商业贷款条件严格审查, 也不设立担保或财产抵押, 这一做法极大地方便了高校申请和使用贷款, 造成学校贷款上的随意性。一旦借贷双方发生法律纠纷或高校资金链断裂, 明显对银行方面不利, 势必影响银行贷款的按期收回, 造成大量的呆滞贷款, 引发金融风险。

(三) 机制风险

由于高校投资主体不明确, 高校领导既不是所有者, 也不代表出资人, 而且高校领导作为事业单位的行政领导, 实行任期制。所以, 在高校发展过程中, 高校领导会在自己任期内选择“办多少事, 借多少钱”, 对贷款风险认识不足, 还贷责任意识不强, 留下的巨额债务“代代相传”极有可能因高校委托代理机制引发呆坏账风险。

(四) 政府风险

事实上高校大规模贷款的风险最终还将由政府来承担。当高校正常活动因贷款无法偿还而受到影响时, 银行给政府施加诉讼或者破产压力时, 政府不得已要为高校的贷款“买单”。长此下去, 如果这种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政府承担的风险会越来越大, 势必造成财政上的重大损失。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特征决定高校的贷款风险最终将转化为国家财政风险。

四、防范高校贷款风险的措施

(一) 建立科学有效的贷款风险预警机制

高校应根据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 (教财[2004]18号) 中给出的高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 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确定适度的贷款规模;教育主管部门、银行也应根据高校发展的实际, 定期评估风险, 对风险度在中度及以上的高校给予预警和监控, 对已超出偿债能力, 财务风险达到预警线的高校, 主管部门应及时采取措施控制贷款规模。高校要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制度, 充分发挥审计、监察、工会等部门的监督作用, 对贷款项目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控。高校贷款要坚持效益第一的原则, 贷款资金管理领导小组应定期对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对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项目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进和纠正。通过加强管理, 充分挖掘内部潜力, 整合现有资源, 合理调度资金, 降低贷款成本, 防止超经济能力贷款造成的财务风险。

(二) 合理安排贷款组合, 优化负债结构

银行贷款种类繁多, 选择合理的贷款组合将直接影响到学校借贷能力和还款压力。深入研究贷款组合、合理调度资金均衡负债, 对控制财务风险和降低资金使用成本是至关重要的。高校要根据财务预算的付款进度, 根据项目计划、工程进度、收支情况分期分批贷款, 将短期、中期、长期贷款有效结合, 合理确定贷款期限的长短, 使债务到期时间均匀分布, 尽量与现金流入同步, 避免资金集中支出和闲置, 减轻财务负担。尽管长期贷款财务风险小, 但由于银行贷款期限越长, 付出的利息就越多, 加大了资金成本。若从银行一次性贷进数额较大的资金, 短期内又不需要支付出去, 滞留在账上, 必然会多付利息, 造成资金浪费。短期借款虽然能减少资金使用成本, 若高校短期内不具备偿还能力, 就会出现财务风险。因此, 高校应对一定时期的固定资金、流动资金需要量进行测算, 注意研究债务结构和国家信贷政策。

(三) 拓宽筹资渠道, 增强高校偿还能力

为有效地化解负债难题, 高校应积极拓宽经费筹措渠道, 增强高校偿还能力。高校应经常联络主管部门和国家有关部委, 为学校建设尽可能多地争取国债资金和其他专项资金支持, 以减少负债资金。在积极争取政府增加投资的同时, 广开财源, 利用各种能扩大高校收入的渠道。如:以技术入股企业, 参与企业经营, 获得相应利润以弥补资金缺口;积极寻求社会团体及个人的捐赠和赞助;充分挖掘学校教学资源, 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工程硕士、EMBA等多种形式的教学, 满足社会不同层面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为学校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加快校办产业的改革, 转换校办产业的经营机制, 加快校办产业成果转化, 使产、学、研实现良性结合;积极开展科技服务, 加快培养高校科研的领军人物, 加大科研的团队建设, 努力提高高校的科研能力和获取科研经费的能力, 促进科技发明创造转化为资金;高校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 要解放思想, 改变办学思路, 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学生公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四) 加强对贷款资金的管理和监督, 提高贷款资金使用效益

1. 贷款项目要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

在贷款之前, 学校要认真制定学校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校园建设规划, 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和高校的实际偿还能力确定贷款项目及合理的贷款规模。贷款项目和贷款规模必须经过严格、科学的可行性论证, 并制定周密可行的还款计划, 经学校最高决策机构集体研究决定。学校要成立专门的贷款资金管理机构, 统一管理银行信贷资金, 严格控制贷款资金的投向, 确保贷款用于解决制约高校当前和未来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及对高校事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 不能把贷款资金用于平衡预算, 弥补日常经费开支的赤字, 更不能把贷款资金用于提高或变相提高人员待遇, 严禁用贷款资金进行再融资活动。

2. 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

高校财务部门要配备专职的会计人员, 对贷款资金建立台账, 按贷款银行逐笔登记贷款日期、金额、利率、到期日等项目, 定期向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信贷资金报表, 每年向教代会通报学校贷款资金使用情况;同时, 要监督基建对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 确保贷款资金的使用与贷款项目及相关预算一致。

总之, 高校应充分认识贷款风险, 树立正确的负债观, 根据自己的偿还能力, 科学、合理地确定贷款规模, 有效防范贷款风险, 完善贷款管理, 充分发挥银行贷款对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摘要:文章从分析我国高校贷款风险的类型及成因入手, 提出了有效防范高校贷款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贷款风险,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松德.高校贷款风险与政府监控〔J〕.事业财会, 2004 (3) .

〔2〕万青.高校贷款的风险及其控制〔J〕.浙江金融, 2004 (5) .

〔3〕黄丽娟.加强高校银行贷款资金管理防范财务风险〔J〕.经济师, 2006 (4) .

〔47〕赵丽洪.对高校资金运作中财务风险管理的设想〔J〕.会计之友, 2007 (3) .

〔5〕马俊涛, 胡雪惠.高校举债办学分析分析及防范措施〔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07 (12) .

〔6〕金锦花, 金香花.高校贷款风险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 2007 (8) .

贷款风险分析措施 篇3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否能够良性运作,农户评级授信是关键,目前,各地农村信用社仍然没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评级授信系统,等级评定主要依赖于评定人员的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信用社人手少压力大,在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建档时都是手工操作,为此很多工作都只得按传统方式办理,把一些重要的基础工作依靠村组干部代劳,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建档、评定、授信偏离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准则。农村信用社时下正处于改革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及时根据《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建立一套科学的、完善的、严謹的、实用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评级授信体系,细化各个操作环节不留死角,才能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这块蛋糕做大做强。

2.政府搭台、司法助威、农村信用社唱戏,共同打造良好的农村诚信环境

当前农村信用社在发放和管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过程中面临最为本质的问题就是诚信问题,农民由于观念的落后,大量分散、小规模的信贷需求,不仅信贷成本高、而且难以建立起相应的还款保证。加之农村缺乏相应的担保机制、缺乏适用的征信记录,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加,外出务工赚钱已成为农民首选的生财之道,农民在获得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后外出务工,大部分农民基本上一年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全家外出一去无踪,相应增加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管理难度和风险系数。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并存,农村又缺乏相应的风险分散机制,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其本身“无需担保”的特点就已经导致信贷风险增大。此外,受政府过去由其职能部门大量发放的小规模政策性很浓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影响,滋长了一些农民借钱不还的观念,这些已成为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评级授信的障碍。在此情况下,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必须从打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基础做起,这就需要农村信用社与地方政府和司法部门密切配合,由政府搭台,司法助威,重拳打造良好的农村诚信环境,引导农民树立“诚信为本”的思想理念,大力倡导诚信的社会风气,为农村信用社唱好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主角的这部支农大戏奠定基础。

3.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着力构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加大地方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与经济并举和打击逃废债的扶持力度

一方面,由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本身存在着“信用风险”,所以针对“人性”不确定性和农村人员的复杂性,适当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引入贷款担保机制,分散贷款潜在风险,让农户相互监督,形成一个良好的诚信氛围。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是老百姓自己的银行,其宗旨是为“三农”服务,而由于农业投入效益低下,再加上农业受自然条件因素影响较大,所以国家应从不同角度在政策上给予农村信用社支持,建议因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风险坏账,由国家财政拨付部分款项予以核销,减少农村信用社财务支出上的压力,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竞争能力、支农水平和农户农业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不断发展。逐步引入贷款保险机制或建立风险保障体系,让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形成的贷款风险得以分散,贷款风险不断弱化。同时,地方政府根据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省(市)座谈会意见:“基层政府要在省级政府统一组织和协调下,积极支持信用社的各项业务工作,努力帮助信用社打击逃废债和清收旧贷。,取信于民,促进改革工作顺利进行。”的精神,建议国家从法律上给予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一定的政策性支持,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维权的诉讼时效期做出特别规定,放宽和延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维权时效期,加大地方政府打击逃废债力度。对国家公职人员拖欠及担保形成的不良贷款,要在规定时间内全额归还贷款本息,对限期内未还清信用社贷款的要采取停职、停薪等办法催收,属于财政供给的可从工资中扣收,对农民个人拖欠或担保形成的不良贷款的清收工作,要实行乡村干部包片包户的办法限期催收,对一时还清欠款确有困难的,要帮助其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并制定还款计划,逐步偿还,对经过核实,确因生产生活困难或受自然灾害影响暂无力偿还的,要视其困难程度给予适当延长还款期限,适当优惠利息等照顾。加大执法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涉及农村信用社案件操作细则,坚持“快立、快审、快结”的原则处理农村信用社的债权诉讼,提高执结率,并为恶意逃废债务行为的债务人建立“黑名单”档案,随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曝光。

4.实施电子档案制度,全方位监控贷款发放全过程,为农村信用社事后维权奠定基础

《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给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曙光,筑起了一道厚厚的安全防线。《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六条明确指出:“贷款人应建立并严格执行贷款面谈制度……”,第二十二条规定:“贷款人应与借款人签订书面借款合同,需担保的应同时签订担保合同。贷款人应要求借款人当面签订借款合同及其它相关文件……”农村信用社要及时根据《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出台符合地域实际、科学合理、严谨实用的”面谈“、”面签“制度,根据需要,坚持借款人夫妻双方到场”面谈“、”面签“,建立健全电子影像档案资料制度,对贷款人与借款人”面谈“、”面签“以及贷款发放过程进行全方位监控录制电子影像档案备查,其保管期限根据贷款期限确定,直至贷款还清为止,达到阳光放贷,有效防范”冒名贷款“发生,给违法乱纪人员不留空隙,为农村信用社事后维权奠定基础。

5.尝试建立风险拍卖机制,对已形成风险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分门别类进行拍卖处理

农村信用社现存不良风险贷款中,有的不良贷款可以通过法律渠道解决,但由于农户居住分散且鱼龙混杂,社会关系复杂,对于转移、隐匿财产造成表面看似困难实际并非困难贷户和全家外逃无下落贷户,即使通过法律渠道也难以解决。对于这部分不良贷款应分门别类进行处置,属内部员工违规操作造成的,实行责任追究,责令其限期收回,必要时进行赔偿。属于农户诚信观念淡薄、扯皮赖债、恶意逃废债务造成的,尝试由县级信用联社牵头制定一套科学、完整、细化、具有可操作性奖罚并重的不良贷款处置方案,申请司法部门介入,风险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实施的风险贷款拍卖领导小组,根据贷款风险系数大小,将风险贷款本息进行合理定价、公平、公正对内、对外公开拍卖,由竞拍者以现金的形式取得风险贷款所有权,充分利用竞拍人员复杂的社会关系,在司法部门规定的最高本息限额内进行合法收贷,允许他们从中赚取一定的差额做为劳动报酬,开辟一条化解农村信用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风险的新途径。

6.建立健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管理内控制度,合理制定激励约束机制

贷款风险分析措施 篇4

为了加强我校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防范,借鉴其他高校的做法,结合我校实际,现提出以下措施:

一、严格资格审查

对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严格按照教育厅和学校的有关规定,认真审查,确保符合国家助学贷款申请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贷尽贷”。

对以下情况之一者,原则上不受理助学贷款申请,如有特殊情况,要求各学院报学生处审批:

1、非我校家庭经济困难信息库在库学生;

2、无心向学,无法按正常学制顺利完成学业的;

3、有违法违纪行为,受过校级以上处分或学院多次违纪通报的。

二、优化资金配置

对获得5000元以上(含5000元)奖、助学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征得学生同意情况下不再安排其国家助学贷款。

三、办理还款确认手续

每年的5月,以学院为单位,组织全校获贷毕业生签订《诚信还贷承诺书》,一式三份,贷款科、学院、学生各执一份;组织全校获贷毕业生签订《还款确认书》;印发《贷款毕业生还款指南》,毕业生人手一册;给贷款毕业生人发放“贷款温馨提示”小卡片,毕业生可随身携带。

四、开展获贷毕业生诚信还贷主题教育

每年的5月,各学院结合毕业教育,专门组织获贷毕业生观看《贷款助学,信用助人》教育宣传片,向他们详细介绍《个人征信系统》,开展以“诚信还贷,精彩人生”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使其明确诚信还贷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违约对其本人和学校造成的后果,提醒他们避

免“一处失信,处处受制”。

五、完善获贷毕业生信息跟踪制度

1、做好温馨提醒。提前半个月左右把贷款毕业生的还款时间、金额通过电子邮件、QQ、信息平台、飞信、信件等各种方式告知学生,提醒借款学生及时履行义务,以减少或者避免学生出现失信行为。

2、做好咨询服务。通过网站、QQ群、邮件、微博、飞信等形式向学生耐心讲解关于助学贷款工作的各项政策,认真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

3、实现无缝对接。主要包括:要求获贷毕业生向贷款科和所在学院提供1名固定联系人(家人)和2名经常联系人(同学)的联系方式;各学院建立贷款毕业生QQ群和开办短信提醒业务;通过电子邮件群发系统提前提醒毕业生几时还贷;对已逾期的同学,直接电话联系,明确告知解决方法。

4、加强家校沟通。设计制作《致逾期贷款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和《致合同到期贷款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请学生家长敦促逾期学生及时按期还贷。

六、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奖惩制度

1、建立学生诚信还贷教育和提醒责任制;

2、根据当年获贷毕业生人数,按每人10元的标准,给各学院下拨用于提醒毕业生按时还贷的通讯费;

3、毕业生贷款到期本金违约率为零的,每个贷款合同奖励100元;违约率不超过2%的,每个贷款合同奖励50元;贷款违约率不超过5%的,每个贷款合同奖励10元;助学贷款奖励的预测表附后;

4、将每年国家奖助学金名额、国家奖助学名额与学院获贷毕业生的还息还本违约率适度挂钩;

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效果分析 篇5

近年来,为积极发挥财政杠杆对金融业发展的撬动作用,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对大对中小企业、科技项目和“三农”的支持力度,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的措施,建立了各种形式的风险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大了对贷款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有力了促进了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风险补偿机制建立的基本情况

今年初,省财政厅、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等经济主管为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和鼓励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意见,部门分别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财政促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若干政策意见实施细则的通知》和《关于印发江苏省银行贷款增长风险补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扬中市委市政府也分别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创新创业加速工业发展意见》和《扬中市下岗失业担保贷款管理办法》等文件,对进一步建立健全风险补偿机制作为了制度性安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对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农村金融机构按贷款月均余额的5%%进行奖励,并对农户联保、农户互保以及农村信贷联保体的新增贷款按照%进行奖励补偿,用于补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准备金。

2.农民创业担保贷款。对农户创办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或开办一定规模的种养殖项目对金融机构按照新增农民创 业贷款的基准利率的50%进行奖励补偿,同时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贷款月均余额的基准利率的20%进行奖励补偿。

3.金融机构涉农贷款风险补偿。要求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余额要比上增加,对涉农贷款新增额的2%给予奖励,用以充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准备金。

4.对金融机构增加科技项目和小企业贷款建立风险补偿奖励资金。对列入国家和各类省级科技项目按银行业金融机构当年新增科技贷款的1%进行补偿奖励。对年销售收入在3000万元以下,在金融机构融资额在5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由省财政厅根据当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申报的新增小企业贷款总量予以确定。

5.中小企业担保中心风险补偿。省财政厅按所提风险準備金的20%給予補償,按月均担保余额的5‰进行风险补偿。

6.下岗失业人员担保贷款。

二、风险补偿机制取得的成效

1.提高了各金融机构发展民生金融、普惠金融的积极性。通过对银行机构发放的小企业贷款和农业贷款给予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可以有效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和成本,充分调动其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从而起到降低贷款利率、提高贷款额度的刺激作用,形成政府、银行、农业经营主体资金供求三方共赢的局面,以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问题。根据省政府风险补偿管理办法,今年我市金融机构申报科技项目贷款风险补偿、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分别达到了84.85万元、45.27万元,小企业贷款新增额也达到 2.38亿元。市中行、江苏银行等金融机构还设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专营机构,开办存贷及应收账款抵押、出口退税抵押等业务,大力发展惠农卡、贷捷通等金融产品,进一步改善了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增强各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促进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2.加大了对地方经济支持力度,满足了贷款薄弱环节的有效信贷需求。一是有利于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设立,增强对三农支持力度。风险补偿办法中对设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涉农担保公司及开展相应涉农贷款业务建立了奖励政策,有利于调动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支农工作的积极,增强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据统计今年以来,我市盛大小额贷款公司积极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农户提供信贷支持,贷款余额达6503.2万元,累计贷款284户,累计发放1.88亿元,实现利润249.9万元。较好地支持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增强了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实力,促进担保公司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有利于形成良性发展机制,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三是增加了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基本满足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风险补偿机制的建立进一步降低了农业贷款的风险,增强了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涉农贷款的发放。据统计,今年1-6月份,我市涉农贷款余额达 亿元,比年初增加 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 %。3.促进了财政政策与信贷政策的有效结合。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可更为有效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能更为直接地提高农业贷款的可获得性,能够以较少的财政资金投入撬动银行更多贷款发放,更有助于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三、风险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通过财政资金的适当投入,引导了金融机构增加了农村金融供给,健全了风险防范体系,促进了金融改革与创新,鼓励和支持了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及其他金融组织在农村经济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与不足:

1.部分补偿政策执行不到位。在风险补偿资金的拨付上,由省财政直接支付的大都能直接拨付到各金融机构。但是由县财政负责支付的风险风险补偿金由于受地方财政收支状况的影响,县一级财政对风险补偿金持消极态度,风险补偿金并不能及时、足额拨付到单位账上,使得有关政策并不能得到有效贯彻执行,损害了政策的严肃性,影响了业务的开展。如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2008年底担保总额达到了 亿元,按其月平均担保余额的5%%给予风险补偿,地方财政应支持 万元,但至目前,实际支付仅 万元,尚有 万元资金缺口,给其风险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风险补偿项目发展缓慢。由于涉农贷款成本高,收益小。农业目前仍然是弱质产业,涉农贷款风险大、成本高,使涉农贷 款的风险和收益不对称,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的动力。一方面,农民埋怨贷款难、程序复杂、利率高,很多人难以从银行借款。另一方面,银行机构认为农业生产成本高,又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此外,由于借款主体农民较为分散,单笔借款金额相对较小,多为几千元,贷款的经营管理成本较高。这些因素都降低了农业对银行资金的吸引力,也就产生了贷款难和利率高的问题。同时,金融创新不足,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农村金融业务的开展。据了解,我市农民创业担保贷款由于面临手续繁琐、经营风险大、信贷问责机制等问题,该业务开展裹足不前并呈逐年下降趋势。

3.风险补偿的手段略显不足。目前,风险补偿主要集中在财政贴息和对涉农贷款增量的奖励上,还不能综合运用税收优惠、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对发放中小企业贷款、涉农贷款的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组织给予风险补偿,对一些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的涉农项目一旦出现贷款风险,形成损失时,风险补偿就显得微不足道,影响了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的动力。

4.风险补偿机制还不够健全。风险补偿机制步及面广,仅仅依靠财政的力量是难以做到位的,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参与。当前,就我市来讲,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尚不健全,地方性的风险补偿专项基金尚不健全、农业担保体系尚未建立、农业保险的范围还不够广,农户企业联保贷款机制尚未真正形成。这 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制约了风险补偿机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四、进一步完善风险补偿机制的建议

建立和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必须充分运用经济手段,发挥地方财力激励作用,按“多予、少取、放活”原则,加大对银行服务、中小企业、“三农”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形成财政铺路、银行下乡的良好运行机制。

1.加强地方金融生态建设,为财政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提供良好环境。一是建立由财政、金融主管部门、农业、科技主管部门、金融机构参加的政策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政策沟通协调。二是推进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继续开展创建农村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活动,加大征信体系建设,完善企业及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功能。进一步加大金融知识的宣传,努力培育农户的诚信意识,创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三是金融机构也要加大产品创新的力度,要真正了解农民、接触农民,开发的产品应符合农民的需求特点,对政府有规划、财政有投入、资金有保障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项目加大信贷扶持力度,要进一步简化手续、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中小企业贷款、涉农贷款业务的全面发展。

2.建立农村担保机制。建立地方财政支持金融创新、分散风险的平台。要全面推行小额信用贷款,大力推行农户企业联保贷款、房产设备抵押贷款、存单债券质押贷款等担保抵押贷款方式,努力降低农村信贷的风险系数。健全农村信贷的担保体系,遵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营运规则,建立县(市)级农业担保体系,规范信用担保机构运作机制,为农村经济的稳健发展和农村信贷资金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3.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完善风险补偿机制。一是实行税收优惠待遇。用税率杠杆鼓励对农业的信贷投入。可根据各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实际情况核定优惠税率,如对符合国家政策的涉农贷款,财税部门可分档次对其实行优惠税率直至全免。二是进一步实行优惠存款准备金率。为支持金融机构将贷款投向涉农项目,可考虑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三是实行财政专项补贴。地方财政每年要预算安排一定的风险补偿资金。对一些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的涉农项目和社会公益项目进行风险补偿,要根据业务发展情况及时、足额将风险补偿金及时发放到有关单位。四是建立企业互保制度,对具备一定规模和资质的企业自愿组成协作圈,在贷款额度超过一定数量的时候,缴纳一定的互保资金,在贷款出现风险时,在划定的协作圈内进行一定的风险金赔偿。

贷款风险分析措施 篇6

一是利用融资租赁资源。发挥新区融资租赁行业政策高地优势,利用新区单独设立的小微企业融资风险补偿金,与市租赁协会及相关融资租赁公司合作,探索开展固定资产售后回租、厂商租赁、PPP项目融资等业务,帮助小微企业融资。

二是精准扶持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公司。进一步优化《天津市滨海新区小微企业融资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试行)》(津滨政办发〔2015〕38号)文件,建立扶持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等现代服务业的政策体系和扶持办法,对为区内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采购区内中小微企业生产的设备产品作为租赁物等,根据业务规模给予相应补贴。

三是发挥融资担保作用。将符合条件的融资性担保机构业务纳入到天津市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补偿范围;推动新区及各功能区国有担保机构增加注册资本,增强代偿能力;与国内大型融资担保公司合作,支持新区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四是提升融资担保能力。推动新区范围内担保能力较强、资质较好的担保公司,申请获得再担保公司资质,对新区融资性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增强为新区中小微企业的信用担保能力。

五是鼓励产品服务创新。针对新区产业结构及融资需求特点,会同人民银行滨海新区中心支行和滨海银监分局,推动辖区内金融机构创新融资产品,改进融资流程,提供便捷服务,更好地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六是运用信用保险平台。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天津分公司合作,支持出口型企业扩大出口,探索建立滨海新区小微企业融资暨风险保障平台,同时做好加强风险保障和提供融资便利。

七是建立区域倒贷资金池。新区本级和开发区、保税区等七个功能区共设一个资金池,金额不低于5亿元,委托专业基金管理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用于新区企业偿债过桥、风险缓释和提前补偿。

八是建立奖励激励机制。每半年对新增信贷投放新区前10位的金融机构和对中小微企业累计信贷投放相对较多的10家金融机构(按大、中、小型机构分类择优选取)给予通报表扬和定额奖励;对贷款累计投放金额及有融资需求企业占注册企业比重最高的前3位的功能区和前6位的街镇,给予通报表扬。

九是建立“互联网+政企信息桥”微型服务平台。为拓宽服务企业渠道,以滨海新区金融服务网为依托,建立APP手机客户端,解决新区中小企业和各金融机构在融资过程中遇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一定程度上为信贷配给提供便利条件。

贷款风险分析措施 篇7

关键词:住房信贷,风险,防范

一、住房消费信贷风险分类

住房信贷风险是指银行发放的住房信贷资产中隐含损失的可能性。住房信贷资产分类通常是指住房信贷分析人员和管理人员或监管当局的检查人员综合能够获得的全部信息并运用最佳判断, 根据住房信贷资产的风险程度对信贷资产质量做出评价。我国监管当局出台了住房贷款风险分类的指导原则, 把住房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住房信贷资产风险的五级分类是根据住房信贷资产按时、足额回收的可能性来划分的, 可以根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还款记录、还款意愿、抵押物的担保、偿还的法律责任和银行的住房信贷管理等因素, 将住房消费信贷这项资产划分为5类。

二、住房消费信贷的风险表现

住房消费信贷具有贷款额度小, 贷款期限长, 贷款对象和偿还方式特殊等特点, 这些特点决定了住房贷款的风险呈现出分散性、隐蔽性和滞后性等特征。住房贷款从贷前到贷款全部还清之前, 其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一) 开发商风险

开发商风险主要是指开发商利用房地产市场信息不畅通, 行为不规范, 银行监督管理不严等漏洞, 采取“假按揭”等方式欺诈银行, 骗取银行住房贷款的行为所产生的风险。主要包括开发商实力风险、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

(二) 项目风险

项目风险是指由于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的风险导致借款人违约的风险。在目前我国实行期房销售、期房按揭的模式下, 房地产开发商因延期交房、规划超标、或房屋质量等原因与购房人发生矛盾, 造成借款人拒绝归还贷款本息, 导致个人住房贷款风险产生。按揭项目风险通常导致借款人集体违约, 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危害较大, 同时因借款人与开发商存在纠纷问题, 使得抵押物处置难度较大。

(三) 借款人风险 (1)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是借款人因主客观原因所引起的未按合同约定按期偿还到期贷款本息的风险。信用风险直接取决于借款人的资信状况, 而目前我国国内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因而商业银行很难获取真实、全面的个人信用信息, 并据此审批发放贷款, 在发放住房贷款时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相当突出。

(2) 提前还款风险。住房按揭贷款的的提前偿还是指借款人在约定的还款期限之前先行偿还部分或者全部贷款, 即指借款人在保证按月按额偿还个人住房贷款本息的基础上, 提前偿还一定数额、或全部借款, 以达到“缩短偿还期限, 减少利息支出”的目的。提前还款将对银行的预期收益和收回资金的重新安排产生重大影响。

三、银行住房信贷风险防范的一些措施建议

(一) 商业银行要牢固树立以信贷质量为第一要素的观念

目前, 虽然各家商业银行的总行领导对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状况高度重视, 但许多基层行迫于各种考核压力和经营惯性, 还没有真正树立起以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为第一要素的观念, 仍是以规模的大小、份额的多少作为衡量工作成绩的主要标准。因而, 导致个别银行不惜以牺牲效益作为代价, 纷纷强占市场份额, 而忽略对开发商、借款人资信状况的严格要求和对个贷业务的精细管理, 也许现在的市场份额大, 若干年后的不良资产可能也会非常多。因此, 建议在发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时, 应强调“质量第一、数量第二”, 把风险防范提到与加快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 走规范经营、优质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做到“不求最大, 只求最好”。

(二) 优化区域结构, 合理配置信贷资源

发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要根据各区域风险状况, 实施差别化政策, 合理配置资源, 突出发展重点, 进一步向经济发达、信贷风险较低的城市和地区倾斜。同时, 加强对重点投入地区的风险监控和系统化管理, 避免不良贷款与新增贷款同步增长。对于经济环境差、业务规模小、信贷风险较高的乡镇, 个贷审批不应授权, 原则上停止和减少向这些地区发放新的个人住房贷款。

(三) 选择优质项目和开发商, 把好风险防范第一关

加强客户信用评级工作并根据开发商信用等级, 将其划分成重点合作型 (AA级以上) 、一般合作型 (BBB级以上) 和限制退出型 (BB级及以下) , 在新增贷款上实行差别化政策。对紧密合作型的开发商, 应作为业务发展重点, 可提供从开发贷款到按揭贷款“一条龙”服务, 以加大营销力度, 但鉴于目前房地产开发行业总体风险依然较高, 对开发贷款仍应持谨慎态度。同时, 开发类贷款与个人住房贷款之和不应超过开发项目总价值的70%, 并实行贷款封闭管理, 确保个贷投入后, 开发商回笼的销售款用于归还建行开发类贷款, 对那些将回笼的销售款不与银行协商继续投入新的开发项目的开发商应予以限制。而对一般合作型的开发商, 仅提供住房按揭贷款, 避免风险过度集中。对限制淘汰型的开发商, 原则上不再与其合作, 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盘活存量上。特别要注意防止对后两类企业“假个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妍.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控制研究[D].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2]陈向东.当前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J].济南金融, 2008 (2)

中小批发企业贷款风险分析及建议 篇8

一、中小批发业企业贷款存在的主要风险点

(一)批发业处于产业链中游,高度依存于上下游企业,行业风险较高

批发业属于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链接生产和消费,与上下游产业高度关联,行业发展呈现较强的不确定性和周期性。一是批发业自身抵御经济波动的能力较差,容易受国内外产品市场需求量以及国家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关税政策影响;批发业对其所经营产品的经济周期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经济下行期,行业风险上升较快。二是我国大多数批发企业所经营的产品同质性较强,没有品牌优势,无法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准入门槛较低,在经济下行时有可能首先被洗牌出局。三是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批发业的经营管理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能否跟上和适应技术革新带来的深刻变化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二)大部分中小批发企业自身资产少、财务杠杆高、盈利能力差,财务风险突出

一是大部分中小批发企业没有固定资产,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银行信贷和商业负债,整体负债率高,能否取得低成本融资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二是中小批发企业在供应链上处于相对弱势,利润空间受到上下游企业的挤压,整体盈利能力较低。三是中小批发企业应收账款金额普遍较大,坏账率高。

(三)中小批发企业关联关系复杂,不易识别

批发企业注册手续简便,同一实际控制人同时拥有多家批发企业的情况普遍存在。由于信息不对称,在贷前调查阶段,客户经理对表面上不存在股权关系,但实际控制人相同的中小批发企业缺乏有效的识别手段,或虽然仅对集团中一个经营情况较好的客户提供信贷支持,但因关联企业出现问题,有可能导致集团整体违约。

(四)中小批发企业自身缺少有效的风险缓释措施

一是由于中小批发企业自身固定资产较少,担保方式采用第三方财产抵押的情况比较普遍,由于抵押物所有者并非实际资金使用者,银行处置抵押物不触动实际用款人的根本利益,实际执行难度较大。二是我国现行法律对资产评估机构缺少硬性约束,部分评估报告不能客观反映抵押物的价值及潜在风险,受利益驱动对资产价值高估或对存在瑕疵的抵押物在评估报告揭示不充分的情况较普遍。三是经济效益较好,经营正规的企业对自身或有负债均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因此愿意为中小批发企业担保的企业大多是其上下游企业或存在债权债务关系的企业,在客户贷款出现违约时有可能是其商业债务先期违约或出现连带违约。

(五)对中小批发企业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存在盲点,为以后形成风险埋下隐患

一是大多数中小批发企业缺少良好的连续经营记录,财务报表真实性差、随意性大、透明度不高,难以从财务数据中分析和判断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二是目前基层信贷工作人员主要精力用于抢抓客户,对于客户的一些非财务因素调查深度不够,对借款单位民间借贷情况、集团客户等不能全面了解。三是对客户贷款额度计算随意性大,导致对企业授信额度过大。

二、中小批发企业贷款风险防范建议

实行差别化的行业政策、客户政策,细化操作流程,进一步强化贷前、贷中和贷后各环节风险管理和责任约束是未来做好中小批发企业存量不良贷款化解工作和确保新增贷款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优选客户群体,从源头控制信贷风险

1.细分客户、有保有压,稳步进行信贷结构调整。一是中小批发企业贷款应择优支持销售渠道稳定、下游交易对手清晰,在企业生命周期中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客户,优先支持直接采购来源为生产企业或销售渠道为终端客户的信贷需求,优先支持民生领域中小批发企业信贷需求。二是利用价格杠杆引导信贷投向,对不同担保方式、不同信用等级、不同贡献度的客户探索采取差别化的利率政策,引导信贷资金投向风险低、收益率高的客户群体。

2.细化流程,注重现场调查,提高贷前调查的精准度。一是步细化中小批发企业贷前调查操作规程,从财务和非财务两方面对企业全面了解。财务方面重点分析企业资产来源和负债分布情况,主要关注存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科目的数额、来源、账龄及真实性;并通过查阅借款单位及实际控制人账户流水印证上述科目资金流向的合理性。非财务方面,要全面了解企业主的个人人品、社会声誉、个人口碑、生活习惯等情况。对重要的销售合同必要时可以深入上下游客户进行核实。二是是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社会信用监督体系发布的资料查询企业信息,通过纳税、工人工资等对财务报告中的数据进行辅证。三是加强集团客户识别。贷前调查阶段要重点关注集团整体资金需求,集团其他成员单位融资變化情况和各家商业银行对客户的授信情况。

3.科学合理确定贷款额度。按《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办法》要求,保守估算销售收入,合理测算借款人营运资金需求。可以将客户往年银行账户对账单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在分析和掌握客户往年交易习惯和结算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当期购销合同,结合上下游企业、供应与销货渠道及交易状况、订单执行情况、库存情况、应收应付款情况,估算企业的真实销售水平,判断贷款的真实用途和贷款金额的合理性。

4.注重第二还款来源,强化风险缓释措施。中小批发企业贷款第一还款来源相对较弱,在经济下行阶段应进一步加强第二还款来源代偿能力的审查。对保证类贷款,应在满足信贷政策底线要求的基础上,提高对保证人的要求,优先选择在我行有授信额度、信用等级高的大中型生产型企业担保,审慎接受批发企业担保,不接受中小批发企业担保。对抵质押贷款,优先选择企业实际控制人核心资产抵押,由第三方财产抵押的要充分考虑押品所有者与债务人风险的相关性;保守估计押品价值,审慎确定抵(质)押率。

(二)贷中环节,强化跟单操作,加强资金流向监控

一是严格落实授信条件,包括授信方案中设定的授信额度使用前提条件、持续条件以及审批过程中提出的条件。将我行结算率作为存量客户贷款发放的前提条件。二是在还款方式上探索与现金流相匹配的还款方式,或余额递减的分期还款方式,降低客户集中还款压力,增强还款意识。三是严格按有关法律规定办妥抵质押及担保手续,落实担保合同的法律效力。

(三)进一步强化贷后管理的责任约束,提高风险信号的影响速度

上一篇:一横感恩教育下一篇:软件操作要点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