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古诗词(精选8篇)
2014广东高考必备22篇 1.《氓》 诗经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搜索。
5.山居秋暝 王维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4.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7.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8.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
2014广东高考必背古诗词22篇
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9.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咋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10.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福。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1.琵琶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疑绝,疑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
12.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3.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14.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5.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6.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2014广东高考必背古诗词22篇
17.定**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8.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9.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0.永遇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祝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1.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画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2.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阅读下面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 成为富翁。他为人慷慨, 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 他了解到三个贫困家庭, 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 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 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 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 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 拒绝了。
要求: (1) 自选角度, 确定立意, 自拟标题, 文体不限。 (2)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3) 不少于800字。 (4) 不得套作, 不得抄袭。
【解题】
2013年广东卷作文继续采用新材料, 并体现出广东卷一贯的“稳中有变、稳中求变”的特色, 由原来的“材料引出写作范围”变为“材料引出写作要求”, 没有了以往的“结合自己的感悟、体验作文”, 新增了“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这其实是对写作范围作了更明晰更准确的要求, 与整份试卷的科学性准确性表述吻合, 明确地传递给考生的信号是:你可以思接千载, 但绝不可漫无目的。
材料内容可概括为两个关键词:“捐助”与“受助”。以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陈妙云为代表的专家组认为, 材料的几点关键信息是: (1) 富翁捐助贫困家庭; (2) 家庭一感激, 高兴地接受; (3) 家庭二犹豫着接受但要偿还; (4) 家庭三谢谢好意, 认为是施舍, 拒绝了。而材料的含意是:第一, 慈善, 富翁是慈善而非施舍, 不是嗟来之食, 必须做正面评价, 可以与别的富翁对比, 谈对慈善的认识, 慈善的意义、慈善的本质、慈善的方式等, 也可谈慈善的最高境界是爱心, 接受爱心和传播爱心也是突破口, 还可谈财富的含义, 精神富翁和物质富翁等;第二, 如何接受?材料给出几个家庭有 (1) 受之无及的家庭一, 可引出话题:自尊、接受也是一种美、要自强自立等; (2) 受之必还的家庭二, 可引出:获得与偿还、该接受就接受、人生需要互帮互助等; (3) 只谢不受的家庭三, 可引出话题自尊、人穷志不穷、自力更生等; (4) 富翁与三个家庭的关系, 引出富人与穷人关系的思索。
“自选角度”究竟有哪些?以陈妙云教授为代表的专家组认为:第一, 富翁角度;第二, 家庭一角度;第三, 家庭二角度;第四, 家庭三角度;第五, 家庭一与家庭二对比;第六, 三个家庭对比议论。同时, “含意”可得出如下三个角度:第一, 慈善;第二, 受助, 如“论应该接受”“知恩图报”“论不应该接受捐助”;第三, 贫富, 如富人应该如何做、穷人应该如何做。不管如何, 角度都必须在材料的内容与含意的范围内。
【范文】
接受慈善
广东清远考生
“人之初, 性本善”, 《圣经》也推崇善心是人的一种本性, 这也是慈善的根源。有人致力于行善, 就会有人要接受慈善。
接受慈善或许是一种选择, 某种程度上是高贵的尊严与残酷现实之间的选择。
一份慈善就如同春雨, 润物细无声, 当土地悄然焕发生机, 天空亦会变得晴朗。
现代哲学对慈善理解为一种心灵的赎罪, 尤其是富人行善。在财富积累中, 难免会伤害了其他人生存的利益, 富人行善是一种偿还他人的心理, 是为剥削他人利益的忏悔。而对于接受慈善的人, 若处境困难, 接受他人的帮助改变困境, 同时洗脱一个负罪心理人心中的罪恶, 或许更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做法。再者, 只有人接受善心, 才能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的事业中。所以接受一份慈善, 改变自己的处境, 唤醒更多的善心与大爱, 理应是一个好选择。
一份慈善如滴水, 滴水之恩, 当以涌泉相报。接受一份善心, 为的是付出更多的善心。
感恩与感谢是人对慈善应有的心, 而偿还与报答则是一个人尊严的表现。美国石油大王哈默, 他接受他人救济, 但他要以劳动去换取, 他纵使落魄, 仍保持人的尊严, 或许是他日后出人头地的一个原因。反观今天, 有不少社会上助学的私人基金都要求日后受捐助对象加入基金会, 这是一种近乎完美的行善, 接受慈善, 又不会伤害他人尊严, 更让将来更多人行善。由此看来, 接受一份善心, 而回报一份善心才是慈善事业中最好的结局。
一次慈善如一缕清泉, 顺流而下滋养万物, 当然也有坚石相阻、拒之门外的。
有人接受慈善, 也有人不食嗟来之食, 能自立自强, 有骨气地活着, 我们应当尊重这样的存在。那面对行善的人, 请礼貌地说一声“谢谢”。不接受一份施舍是可以理解的一种选择, 但伤害一份善心却是一种罪恶。坚石可以阻隔这缕清泉, 但至少它不会污浊这湾泉水。
芸芸众生,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接受与否, 行善的人都可以理解, 这样善心才能延续。
面对一份善心, 若你选择接受, 谢谢你释放了一个心灵。
面对一份善心, 若你懂得偿还, 谢谢你为世间增添了善良与美好。
一、如何概括短文的要点或主要内容
概括短文的要点或主要内容就是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转述短文的中心思想。基本步骤如下:
1.定。阅读短文,划出关键词句,判断体裁并确定要点概括的人称、时态和模板。
2.写。用同义词、句的转换方法转述内容要点。词数建议控制在25-35词左右。
3.查。检查拼写、人称、时态、语态和主谓一致;检查是否要求“标题自定”。
二、考生易犯错误
1.主旨大意概括不清;
2.完全抄袭原文句子;
3.加入了太多的细节;
4.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三、2007年广东高考教师改卷评分细则
1.完全糊涂地照抄原文,连人称都不改的,得0分。
2.机械死板地照抄原文,只改人称的,得1分。
3.稍微灵活地抄原文,改主语、宾语和原文词序的,得2分。
4.创造性地抄,改主语、宾语和原文词序还有句子结构的,最多得3分。
5.结构,用词,词性变化比较好的,得4-5分。
四、不同体裁的短文概括思路和参考模板
(一)所给材料为记叙文(或夹叙夹议的短文)
概括思路: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
参考模板:1.(In order to …, ) sb. did sth.. As a result/ Therefore,…
2. Sb. did sth. because of…, which shows….
3. Sth. happened. As a result/ Therefore, …
(二)所给材料为论说文
概括思路:1.文章说明什么现象,做出什么解释或有什么结果?
2.作者提出什么观点?论据是什么?
参考模板:1.The passage/ writer/ author wants to tell us that+现象+解释/结果
2.The writer/author holds the view that + 论点+论据( +结论)
3.Sth. happened. As a result/ Therefore, …
五、真题讲练(2012年高考英语试题€F/广东卷)
阅读下面短文,然后按要求写一篇150词左右的英语短文。
My husband received a letter a month ago from a young woman who had been his student when she was in middle school. She was writing because she wanted to thank for having a great influence in her life.
In the letter she wrote, “You were the teacher who helped me discover my talent for math. Before you came to teach us, I had been terribly poor at math, and had never thought that I would be interested in it. To my surprise, you magically showed me the beauty of math. I guess that was the turning point of my attitude towards it. Gradually my interest in it began to grow. Thanks to your encouragement, I made continuous progress in math, and finally made up my mind to study it in the university. Today I am working as an accountant at Valley Medical Center in California. You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Thank you!”
What a wonderful gift to a retired teacher! My husband has received many letters from students over the years. This one was special, for it arrived at this time in his life when he is in very poor health.
[写作内容]
1.以约30个词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
2.以约120个词就老师影响学生的话题谈谈你的想法,内容包括:
(1)上文使你想起哪位对你帮助最大的老师;
(2)举例说明该老师对你学习或成长的影响;
(3)你怎样看待老师对学生的影响。
[写作要求]
1.作文中可以使用亲身经历或虚构的故事,也可以参照阅读材料的内容,但不得直接引用原文中的句子。
2.作文中不能出现真实姓名和学校名称。
[评分标准]
概括准确,语言规范,内容合适,语篇连贯。
概括思路:这是一篇夹叙夹议的记叙文。文章着重叙述相关人物的身份和情感。关键词句是:My husband,a retired teacher,in very poor health,received a letter,his student,she wanted to thank for having a great influence in her life.
参考答案: The writer’s husband, a retired teacher in poor health, received a special letter from one of his students working as an accountant now, in which the student expressed her thanks for having a great influence on her.
六、结语
实践证明,只要坚持有序、系统的训练,并形成一套有针对性的、合理高效的训练模式,学生必然能够习得有效信息,懂得如何改善表达,从而提高篇章要点概括能力。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发布了《广东省2022年普通高考防疫工作指引》。《指引》要求,所有考生须注册“粤康码”,提供考前48小时内(以6月7日开考第一科计算)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遵守考点所在地防疫要求。
《指引》提醒,为保障考生能安全顺利参加高考,请目前尚在高考报名所在地以外地区(含省外及本省外市)的考生,在严格遵守防疫要求的前提下,务必于5月24日前(高考前14天)返回报名所在地市(地级以上市)。此类考生须及时与报名所在地招生考试机构联系,了解相关要求。由于考生个人原因,未主动报告目前状态、信息造假、拒绝配合报名所在地招生考试机构完成信息摸排,由此导致不能按时参加考试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5月24日起,对所有考生实行考前连续14天健康监测。所有考生须通过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微信公众号每日申报个人健康情况和行动轨迹。
对健康监测情况不符合当地防疫要求的考生,不得安排与正常考生同考点(场)参加考试。
高考当天考前60分钟起(规模较大考点可再提前),考点组织考生,沿体温检测通道,分散有序入场,保持间隔。所有考生要求佩戴口罩,逐一检测体温,核查准考证、身份证、核酸检测证明。考生原则上应全程佩戴口罩。考生进行身份核验时需摘除口罩,不得因为佩戴口罩影响身份核验。
《指引》提出,健康监测未达到当地防疫要求、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及粤康码为黄码的考生,经考点卫生防疫人员评估可以在本常规考点参加考试的,安排在备用隔离考场参加考试。考生进入隔离考场前,必须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考试过程考生应全程佩戴口罩。
考试结束时,考生离开考场时要按监考员的指令有序离场,不得拥挤,保持人员间距。考点可安排各考场错峰离场。
高考期间的注意事项
一、考试当天应注意的事项
1、高考当天早些起床(7:00-7:30之间)浏览一下备考笔记、重点公式、重点定理和熟语。
2、注意早餐的营养,不可有大的改变,最好与平常差不多。
3、前往考场应有一定的提前度(15~20分),以防路阻。
二、两科考试之间如何度过
1、要学会迅速遗忘上一门考试,并吸取教训,调整战略,千万不可后悔而不能自拔。
2、作好思维的转移,使思维在相关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上获得一段时间的预热。
3、注意休息与饮食。
三、应试要点
1、填涂好个人资料,特别是准考证号码和姓名号码要绝对准确,填写后需再查一遍。
2、浏览试卷,把握全面(相互联想,开阔解题思路,消除记忆阻滞),充分利用开考前的五分钟,分秒必争。
3、由于所有科目实行网上阅卷,保持卷面整洁尤其重要。
考前心理调整提醒
1、多想自己的长处,强化自信
这段时间,对于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要过多责备,要多看、多想、多回忆自己的长处和潜力,激发自信心。
2、优化情绪 自我减压
要学会转移情绪,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在情绪紧张的时候,听听轻音乐、哼哼小调,或伸伸手、弯弯腰、摇摇脖子,或漫步户外、看看云霞,或与同学聊聊天、讲讲趣事。临考前降低心理预期目标,以平常心对待考试,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水平就是胜利。
3、淡化对高考的神圣感
淡化对高考的神圣感与高不可攀感,集中注意力关注如何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在应对高考时不要把问题想得太复杂和困难了,不要无端地给自己预设困难,让自己还没开始就先怯场了。
4、自我思考 积极暗示
广东高考十余年来历经多次改革,从“大文大理”模式、“3+X”模式、“3+综合+X”模式到“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模式,2010年高考再“变脸”,以“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模式呈现。
一、2010年高考的“变”与“稳”
(一)2010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呈现形式
试卷类型
分值 试卷结构
文科(政、史、地)综合试卷 政、史、地各100分(满分300分)
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35题,满分140分 其中 :地理为1—11题,分值44分 历史为12—23题,分值48分 政治为24—35题,分值48分 非选择题:共6题,满分160分 其中:政治为36—37题,分值52分 历史为38—39题,分值52分 地理为40—41题,分值56分
(二)各学科的变化
1.政治
由政治单科独立考试变为政、史、地三科合卷考试。
选修由原来的选修2和选修3调整为现在指定选修3,且选修3的内容由原来的5个专题调整为现在的3个专题,其考试由原来的选做题调整为现在的指定选修必做题。
政治分值由原来的150分调整为现在的100分,这意味着知识考查的覆盖面将会缩减,其中对四个模块的考查比例也发生了变化(生活与哲学模块占28%,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均占27%,文化生活模块的比例下降较多,只占18%)。
时事政治虽然列入考试范围,但其考查方式和分量已经发生质的变化,考查方式由原来的纯时事的记忆背诵到现在把时政内容融入具体的选择题或非选择题之中。
2.历史
(1)因为2010年广东高考改革,由考单科变为考文综,历史分值也因此由150分变为100分,且古代、近代、现代的分值比例由去年的约24%、约29%、约35%变为今年的约23%、约40%、约37%。
(2)不再区分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所有的内容都是必考的。
(3)与去年相比,删去的内容见下表:
删除内容
选修1 梭伦改革、王安石变法、欧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
革
选修2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
选修4 所有内容
3.地理
(1)考试内容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选修部分。其一,《旅游地理》被《城乡规划》取代;其二,《环境保护》内容有较大调整;其三,《城乡规划》与《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不尽相同。
环 在2009年《考试说明》基础上删除的内容 境 ①环境及环境问题的概念。②人类与环境的关系。③自然资源的概念和主要保 类型。④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⑤非可再生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护 的利用现状及其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的应对措施。⑥非可再生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人类的环保措施。⑦可再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所产生的问题、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⑧环境管理的概念、基本内容和手段。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和全球合作行动。⑩个人在环境保护
中应有的态度、担负的责任和应采取的行动
城 在《地理课程标准》基础上删除的内容 乡 ①中外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②不同国家城规 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③现代城市或村镇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划 其变化趋势。④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⑤城乡发展过程中,为了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对策措施。⑥城乡人居环境的基本评价内容,房地产开发的地理区位因素,居住小区的环境特点
与结构功能。⑦文化设施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分值比例的变化(2010年的数值为占文科综合试卷地理部分的比例)模块 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区域可持续发展
选修模块
2009年高考 30%左右 30%左右 33%—34% 6%—7%
2010年高考 约32% 约68%
(三)2010年高考的稳定性
除了上面所列举的变化外,2010年高考广东文科综合《考试说明》保持了较大的稳定性。
2010年广东文综《考试说明》中对必修教材内容的要求与2009年广东高考政、史、地三科《考试说明》完全一样,这是其中“稳”的一面。另外,各学科“考核目标与要求”与2009年相比,也维持不变。更多精彩解读,请参阅《试题调研》之《解读2010广东考试说明》。
二、应对2010年高考,各学科复习备考策略
(一)政治部分
1.加大对时政内容的备考
高度重视对时政的理解,掌握必要的时政语言,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对时政内容的把握,要从单纯的记忆背诵过渡到理解其基本涵义,把握其精神实质和核心思想上来。为此,考生要拓宽自己的学习空间,通过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渠道掌握时政信息,关注社会生活,把握时代脉搏,增强时政敏感度,关注国内外大事,特别是关心党和国家现行的重大政治经济政策的内容,了解时政热点的来龙去脉,并练习用学科知识多角度、多层次地去审视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自己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大对广东特色内容的了解
分析2008年和2009年两年的高考试卷,最后一道大题都是取材于广东省经济生活方面的背景材料,且都是通过数据比较说明广东省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虽然2010年广东高考由单科政治向文综政治转变,但考查地方特色的传统不会改变,有可能考查的角度是广东的自主创新,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充分了解2010年广东省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科学发展的原因和措施等。
3.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政治学科知识点繁多,要想准确记忆和理解这些知识点绝非易事。如果只重视对单个知识点的记忆,而忽视对教材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是很难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这就要求考生找到一个能将教材知识点串联起来的有效方法,把所有的知识点用大大小小的“红线”串起来,即使是一个“独立”的知识板块,也应当将其作为知识网络中的一个单元进行记忆,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记忆的缺失和知识的遗忘,以便在高考有限的时间里迅速准确地提取知识,解答试题。
4.加强典型例题训练,学会准确审题
政治试题一般由立意、情境、设问三部分组成,准确审题是解答好题目 的先决条件。一些考生主观题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就是审题能力不过关。选择不同类型的典型题目加以训练,是纠正思维偏差,提高审题准确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做选择题时,首先,必须抓住立意,即找准其中心思想;其次,要突出关键词,把握试题限定的范围、角度;再次,阅读选项时一定要阅读完整,避免草率决定。一般来说,做选择题,首先要排除错误选项;其次要排除与题意不相关的选项;最后要冷静分析题干,推敲题干的侧重点,从而作出正确选择。
解答主观题,建议考生先读设问,后读材料。考生出于习惯常常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大的盲目性,如果遇到复杂的材料,容易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因此,考生要练习先读题目设问,明确答题方向、目标,明确题目设定的解题角度(是要求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还是运用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或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进行分析),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以便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5.重视规范解题,强化书写格式
书写不规范,卷面欠整洁或表述不当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考试得分。规范解题,首先要运用学科术语进行表述,呈现教材的相关基本观点(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表述不可用随意性很强的日常生活用语);其次要结合材料阐述,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要求;再次答案安排要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让阅卷者一目了然;最后书写要认真,段落要分明,且每一段的要点要前置。
(二)历史部分
1.加强对增加的选修内容的训练,将这部分内容融入到必修内容中,使知识更加系统。
2.针对非选择题所考查内容的时间跨度大、涉及的知识范围广的特点,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复习中加强同类知识的联系,根据一些小的“主题”构建知识体系;二是认真研究全国和部分省市高考文科综合试题中的历史试题,尤其要注意这些试题中的“主题型”试题的特点,及时反思。
3.模块整合。《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内容的编排方式,不是按《课程标准》的模块形式进行编排,而是按古代、近代和现代的顺序进行编排,并把原来独立列出的选修内容融合到必修内容中去,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按通史的形式把所学知识整合在一起,做到“贯通古今、关联中外”。
4.关注广东地方史。近代的广东开放较早,面对列强的入侵,涌现出大
批可歌可泣的历史名人,如洪秀全、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等;现代的广东,又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高考在这一部分命题较多,如2008年考查了对康有为的评价、顺德县自然经济的瓦解,2009年考查了梁启超的民权思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的责任内阁制等。
5.逐步提升解题能力。做选择题时,由于分值提高,不能掉以轻心,要有“得选择题者得天下”的思想。首先要注意审题,看准试题限定的时间、空间范围,设问的角度和题目结构,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注意题干当中有没有否定条件和特殊要求;然后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选择,如排除法、优选法、比较法、逆推法等。做非选择题时,首先要认真研读材料,注意材料的出处,找出材料的关键词,理解材料的真正意思,挖掘材料隐含的内容;然后根据设问思考是否运用了材料中的合理论据,解释是否合情合理等。作答时要注意详略得当,用词准确,按照要点来回答,并尽可能多回答几点,提高保险系数。
(三)地理部分
1.关注主干知识,突破重难点。实行政、史、地三科合卷后,地理试题的题量由2009年的20道单选题、10道双选题、7道综合题(选修为二选一),压缩到11道单选题、2道非选择题。试题的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二,但考试范围和内容并没有压缩(选修有较大调整)。这样势必让考试内容更加集中在主干知识上,因此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特色和价值的内容,一定会成为2010年高考的重中之重。如经纬网地图、等值线图的判读;日照图的判读与综合运用;天气系统图的分析;气候类型的判断以及气象灾害与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水循环和水资源问题;地质构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地理规律与生态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人类在资源、能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人类活动(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空间格局的区位分析;城市化问题与城市规划;区域国土开发与整治;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对这些问题应该以一定的知识为线索,进行逐一梳理和重新整合,采取专题训练等方式,进行逐一巩固和提升。
2.加强能力专项训练。地理基本技能包括地理图表的分析、判读,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能力立意是高考命题的主旨。近两年的新课标地理试题在重视理解能力考查的同时,强化了对获取信息能力、读图能力、表达能力的考查。
多元化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是高考地理试题的主旋律。考查考生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的试题可分为以下几类。①分析原因类。这类试题考查考生分析原因,并区分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能力和素养。②比较差异类。在比较地理事物时首先要找出其相同要素,如成因、特征、分布等方面;其次,要从要素的具体内涵上
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找出差异。③描述叙述类。准确描述一个地理事物,要从组成地理事物的各个要素,多角度、[HJ1.6mm]多层次、全方位地认识,做到认识事物准确,描述事物到位。④环境问题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以地理学的视角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环境问题。
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训练。要精选试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养成良好的审题、解题习惯,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广东高考特色。历年来,广东高考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地理学科主要表现在:一是图像新颖丰富。2007年广东地理卷共有图表32幅(个),2008年共有各类图表28幅(个),2009年共有各类图表27幅(个),2010年预计在10幅(个)左右。二是重视地理探究。自2005年高考以来,广东地理试题至少会有1道带有明显的探究性。三是关注现实。每年的地理试题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如区域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粮食、生态、资源、能源等关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重大灾害等热点事件等。四是在题型上,往往在非选择题中设置不定项选择题。五是素材来源广泛,不带有某一版本教材的痕迹。这些成功的、得到广大师生和社会认可的“亮点”,不会随着考试模式的变化而消失,只会在保持试题稳定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和优化。
4.关注选修模块的变化。2010年高考,调整最大的就是选修模块。不仅用《城乡规划》取代了《旅游地理》,而且在列入考试的内容上,也做出了重大调整(见“考试内容的变化”部分)。这种调整主要表现在,删减了介绍、叙述、了解的一些非主干知识;保留了分析、理解、运用的主干知识;另外,不设置“二选一”形式的选做题,而是将选修和必修融合在一起,强调了选修与必修相关内容的联系。因此,在复习中,我们要合理地处理选修与必修的关系,最好是将列入考试范围的选修内容与相关必修内容合二为一,把二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梳理、训练复习,使之融会贯通,而没有必要将其割裂分化。例如选修6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就可以并入必修2的“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复习之中。同理,必修1的“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必修2的“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选修4的“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商业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不同商业部门布局的特点与功能,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等内容就可以合并为一个整体,进行“城市”专题的复习。更多精彩解读,请参阅《试题调研》之《解读2010广东考试说明》。
2012年广东高考作文:所希望生活的时代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出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认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评析:2012广东高考作文从形式上改变了2011年“回归原点”的命题作文形式,采用了材料作文的命题方式,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但就内容来看,去年的作文是“回归”,而今年的作文则是“汤因比、涵娜希望回到公元一世纪”,“伊雷娜希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可谓在内容本质上一脉相承。纵观2012年的高考作文,有以下特点:
1、关注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能力最能体现高中学生的文采。题目中汤因比和涵娜都是渴望生活在公元一世纪,原因在于那时候的文化兴盛,因此考生可以穿越时空,再现那个时代的文明。如可以写题目中提到的佛教文明、波斯文明、希腊文明„„也可以从中国入手,再现大汉雄风,盛唐文明,康乾盛世等中国历史上的文明时代。
2、注重文化底蕴。题目
字(含标点符号)。
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与你为邻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
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2009年广东高考作文:常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自拟题目,自定写法,不少于800字。
2008年广东高考作文:不要轻易说“不”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800字。
2007年广东高考作文:传递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万物在传递中绵延不已,人类在传递中生生不息。技艺、经验可以传递,思想、感情可以传递„„
请以“传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006年广东高考作文:雕刻心中的天使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位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的雕琢一块尚未完成的大理石,一个小男孩好奇地在一旁看着他。
雕像逐渐成型,头部、肩膀、手臂、身躯,接着头发、眼睛、鼻子、嘴巴„„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出现在面前。
小男孩万分惊讶地问雕刻家:“你怎么知道她藏在里面的呢?”
雕刻家哈哈大笑,他告诉孩子:“石头里原本什么也没有,只不过是我用刻刀把我心中的天使搬到这里来了。”
请以“雕刻心中的天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文题自选(诗歌除外),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005年广东高考作文:纪念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纪念是用一定的方式对人对事表示怀念。它既可以是国家、民族对已有荣誉的回忆,对过去痛苦的祭奠,也可以是家庭和个人对往事对亲朋表示的怀念。纪念又不同于怀念,它不仅仅是内心情感的涌动,它还是思想与行动的结合。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纪念,节日庆典是纪念,树碑立传是纪念,种一棵树或写一篇文章也是纪念……形式或许不同,但意义同样真切。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坚守信念,传递勇气;它珍藏感动,分享幸福;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请以“纪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2004年广东高考作文:语言与沟通
阅读下面的寓言,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古时东瓯(今浙江南部沿海一带)人住的是茅屋,经常发生火灾,为此痛苦不已。有个东瓯商人到晋国去,听说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搏虎,凡是他出现之处,就无虎。东瓯商人回去后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国君。由于东瓯话“火”和“虎”的读音毫无区别,国君误以为冯妇善于“扑火”,便以隆重的礼节从晋国请来了冯妇。第二天市场上失火了,大家跑去告诉冯妇,冯妇捋起袖子跟着众人跑出去,却找不到虎。大火烧到王宫,大家推着冯妇往火里冲,冯妇被活活烧死。那个商人也因此而获罪。(据《郁离子·冯妇》改编)
上述寓言中的人物由于语言沟通的问题,彼此一再产生误解,以致冯妇葬身火海。由此可见,语言上的沟通成功与否,有时影响巨大。请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结合个人见闻、感受或学习语言的体会。
实用类阅读选的是温源宁先生所写的《梁宗岱先生》一文, 选自《一知半解及其他》一书。从选文来看, 有两个特点值得特别关注:其一, 选文地域色彩浓厚。作者温源宁先生生于1899年, 系广东陆丰人。梁宗岱先生是广东新会人, 著名的诗人、翻译家。作者和所写人物均为广东籍, 充分彰显了地方特色, 也可见命题人在选材上煞费苦心。同时, 我们注意到文学类阅读选文的作者陈秉汉先生亦是广东普宁市人。本土化的作家和材料, 能让考生读来倍感亲切, 同时也会使广东考生更加关注本土文化及其优良传统。彰显地方特色, 这是一个亮点, 也给了我们一个暗示。预计来年还会继续在试卷中强化这一特点, 所以有必要在复习过程中, 引导学生关注本土文化, 了解岭南文化。其二, 命题人有意淡化文体意识。温源宁《一知半解及其他》一书原本是英文的, 后来由南星翻译成中文, 此书以素描的方式, “春秋”的笔法写下作者对胡适、辜鸿铭、吴宓、周作人、徐志摩、梁宗岱等十七位文化名人的印象记, 辛辣别致、活泼高雅、新颖风趣。本书的文体在学术界界定不一, 有人说是散文 (张中行) , 有人说是人物传记 (钱锺书、香港书话家黄俊东) , 亦有人称为人物随笔 (陈子善) 。可以说, 《梁宗岱先生》一文界于传记和散文之间, 既有人物传记的写实性和文学性, 又有散文的灵活性。
评卷过程中, 笔者最深的感受之一是不少考生因为对一些基础知识、概念理解不准确到位, 导致该得的分数白白丢掉。例如实用类的19题考的是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两小题的参考答案分别是夸张和比喻, 但在评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考生对修辞手法这一概念及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理解似是而非:要么是误解修辞格, 将其外延无限放大, 如说明、白描、细节描写、举例子、打比方等, 要么误答其他修辞格, 张冠李戴, 如拟人、排比、借代、比拟、对比等, 要么是芝麻胡子一把抓, 一个小题写上两种或以上的修辞手法。这样看似简单的4分就变成0分了。其实近几年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都明确要求“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九种。
我的感受之二是不少考生缺少回到文本、具体作答的意识, 导致失分严重。我以为结合文本、具体作答这在做作用题、语句含义理解题、探究题时尤为必要和重要。19题的后半部分即是考查修辞手法的作用。说到夸张手法, 一些考生只知道是为了突出强调, 说到比喻手法, 只知道是为了生动形象, 而不能联系文本, 分析其在刻画表现人物或事物等方面的作用, 这样势必流于空泛, 不能得分。像这种题目, 仅有“模式化”的机械回答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的句意, 作出简要的分析。同样, 21题考查的是语句的含义理解, 要准确作答, 必须回到文本, 联系上下文, 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语具体分析梁宗岱先生的具体表现。否则至少三分之一的分数就没有了。
1.题型保持不变、难度相对稳定
纵观2013-2016这四年的1卷,从题型结构上保持了相对稳定,即无论文科卷还是理科卷,其题型结构均是选择题12道、填空题4道、解答题6道,总题量22道题。保持题型结构的稳定,有利于平日的高中数学教学,有利于考生的正常发挥。
从2013-2016年,在新课标高考《考试大纲》几乎没有变化。同时,由于题型结构保持了稳定,所考的知识点也变化甚微。1卷在这4年间,试卷的难度系数保持了相对稳定。当然,今年1卷比去年1卷,无论是文科卷还是理科卷,难度系数都要大。尤其是文科卷,与去年相比,难度系数要大的多。
与广东卷相比,1卷的难度明显要更大。究其原因在于,1卷试题有明显的综合性,试卷中没有特别容易的送分题。而在每年的广东卷中,试卷中则可发现有为数不少的送分题。
除此之外,1卷与广东卷相比,不但题型不变,难度稳定,而且大题顺序稳定、函数的主体地位凸显、明显减低了数列的难度。
2.试题源于教材、问题陈述明了
1卷的试题具有试题源自教材、问题陈述明了的特点。1卷的大部分试题,无论是考察的知识点或者问题的情境,似乎都可以在各种版本的教材中,找到它的类似例题或习题,使得考生面对考题,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高考试题源自教材对高中数学教学有一种良好的导向作用,促使在日常的教学中,重视教材研究教材,避免舍本逐末,从而陷入题海。同时,试题陈述明了,可以让考生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解题的思维路径上,避免在理解题意上周折费时,出现本末倒置的尴尬局面,也算是彰显了一种人文关怀。
3.突出考察主干、注重综合交汇
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是考生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基础,考察考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是数学高考的重要目标。1卷突出数学知识主干的考察,以重点知识构建试题的主干。
在每年的1卷中,突出考察了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主干,今年的1卷也不例外。其中包含了以下必考的主干知识点:在选择题与填空题中的必考知识点有:集合、复数、算法流程图、三视图、球、二项式定理、向量、三角函数图像性质、线性规划、双曲线、抛物线、概率;在解答题中的必考知识点有:解斜三角(或数列)、立体几何、统计概率、解析几何、函数、平面几何选讲、极坐标与参数方式、不等式选讲。
与1卷相比,每年的广东卷中,上述必考点钟,球属于不考的知识点,解斜三角形换为三角函数恒等变换,平面几何选讲与极坐标参数方程,是作为二选一的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不等式选讲作为必考的填空题出现。
【广东高考古诗词】推荐阅读:
07广东高考范文07-25
广东高考地理真题09-23
广东高考语文作文12-15
广东高考作题02-11
广东高考语文作文题目07-25
广东数学高考高频考点07-27
09广东高考满分作文07-22
广东高考英语题型分值11-03
近年广东高考英语分析11-13
广东15高考作文范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