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

2025-0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共2篇)

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 篇1

一、基本思路

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贷款的前提条件是必须保证未来一定期间内每年具有可用于偿还贷款本息的可偿债资金。在综合考虑未来经费收支增长、资金现值、事业基金中一般基金的余额等因素后,对可偿债资金进行计算并适当调整,即可确定贷款控制额度。高校可据此对自身贷款规模予以合理控制。

实际贷款余额占贷款控制额度的比重即为贷款风险程度。比重越大,风险程度越大。高校应将贷款风险控制在合理的程序范围内。

二、基本设定

1.高校不能因偿还贷款本息而影响现有基本办学能力和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

2.高校事业在未来一定期间内呈稳定增长的态势;

3.不考虑非常态的不可预计与不可控制的情况(如获得国家财政重点支持、获得大宗无指定用途捐款等);

4.将高校视为一个整体,不考虑内部各级次的资金分布状况。

三、贷款控制额度测算方法

1.非限定性净收入的确定

高校的收入来源可分为限定性收入(有指定用途)和非限定性收入(无指定用途)两大类。只有非限定性收入才能作为高校偿还债务本息的资金来源。非限定性收入包括非专项教育经费拨款(不含附属中小学教育经费拨款)、教育事业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经费拨款、上级补助收入和其他收入。

非限定性收入=(非专项教育经费拨款-附属中小学教育经费拨款)+教育事业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经费拨款+上级补助收入+其他收入

高校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必须首先确保必要的刚性支出。必要刚性支出包括基本支出(不含科研支出和已贷款利息支出)和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必要刚性支出=(基本支出-科研支出-已贷款利息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非限定性净收入=非限定性收入-必要刚性支出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计算非限定性净收入时,必须确保非限定性收入与必要刚性支出的口径一致。此外,考虑到高校非限定性净收入不可能全部用于偿还贷款本息,因此,各高校可结合实际按一定比例确定可用于偿债的非限定性净收入。

2.根据高校事业稳定发展的基本设定,进一步设定非限定性收入与必要刚性支出按同比例增长,则高校的非限定性净收入也将按同样速度递增,具体增长比例应按照审慎性原则确定。

3.n年期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

为平衡各年收入与支出中偶然因素的影响,可以年均非限定性净收入R0为基数,以n年期同期银行平均贷款利率i为折现率,计算未来n年期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具体方法如下:

(1)年均非限定性净收入R0=近两年非限定性净收入之和/2

(2)n年期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R0×现值系数f

式中,g为设定的非限定性净收入增长率,n为期间数(年),i为同期银行贷款利率。

4.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

由于高校事业基金一般基金余额中仍有部分资金可用于偿还贷款本息,因此,n年期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加上一般基金中可用于偿债的资金(可按一般基金的20%-50%测算),即可测算出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指n年期内累计贷款余额的最大值,不包括已经偿还的贷款)。

n年期累计新增贷款控制额度=n年期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一般基金中可用于偿债资金

5.N年期累计新增贷款控制额度

假定高校新、旧贷款均需在n年期内全部偿还,则:

n年期累计新增贷款控制额度=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累计未偿还贷款余额

四、贷款风险程度评价方法

现有贷款风险指数=累计未偿还贷款余额/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

现有贷款风险程度评估标准如下:

0.8<贷款风险指数≤1,高风险;

0.6<贷款风险指数≤0.8,较高风险;

0.4<贷款风险指数≤0.6,中等风险;

0.2<贷款风险指数≤0.4,较低风险;

0<贷款风险指数≤0.2,基本无风险;

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 篇2

一、现有高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模型存在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规范高校银行贷款行为,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教财[2004]18号)[1]的文件中,提出了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模型。这也是目前现行高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模型。该模型存在着若干不足:

1.原模型定义:年均非限定性净收入R0=近两年非限定性净收入之和/2,从财务角度上缺乏一定的稳健性,且不能较全面地反映所评估的高校自身的发展趋势。应当给出确定非限定性净收入增长发展态势的具体方法,本文拟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利用高校往年数据,拟合该高校自身的非限定性净收入的发展态势,进行预测。

2.原模型是假设高校新、旧贷款均需在n年期内全部偿还,实际上根据目前实际情况,高校偿还本金的能力大都不够充足,大都只是还利息而不还本金。

3.原模型定义: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n年期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一般基金中可用于偿债资金,实际上高校的非限定性净收入不能全部用于偿还贷款本息,因此高校应结合实际,按一定比例确定可用于偿债的非限定性净收入。

4.原模型是针对高校自身风险评估而设计的,实际上对贷款额度的控制与风险评价存在着银行和高校两个角度。

5.原模型假设高校事业在未来一定期间内呈稳定增长的态势,即设定的非限定性净收入增长率g>0;事实上,g=0时,该模型仍然是有效的。

教育部财政部出台高等学校银行贷款管理意见以后,有若干研究对高校的负债风险控制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中一些属于定性研究。如藤春惠[2]对高校负债风险的控制方法进行了分类归纳:保本分析法、最大债务规模的测定法、风险评价法、现金流量法、财务风险法。其中,教育部、财政部提出的高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属于其中的风险评价法。黄明卿等[3]提出了高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的改进建议但并未设计实际模型。也有研究对贷款管理模型进行改进探讨。如张海兰[4]假设高校每年还利息及贷款额/贷款期限,且假设每年用于还款的收入前三年每年增长5%,之后每三年增长5%,以此建立的贷款规模控制模型来测算贷款规模的安全区间;谢立本[5]引入每年的非限定性净收入肯定当量系数,根据高校以往的经验数据设定每年的肯定当量系数。这些研究仍然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差距。

二、模型的改进

(一)基本假设

(1)高校按正常能力偿还部分本金和利息或只偿还全部利息,不能影响现有基本办学能力和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这个假设与以前的假设有重大突破。其合理性在于,银行要放贷才能营利,故银行有放贷的需求,而且必须放贷;而高校自身有着较好的发展趋势,又有政府的扶植与支持,不论从哪个角度都是一类优质的客户。事实上绝大部分高等学校贷款扩张的结果使得国有资产得到了保值增值,现在对高校贷款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校不能将贷款扩张带来的收益变现,更不能破产。如在体制上进一步改革开放,哪怕让学校将现在的土地等存量拿出一部分来变现,高校的财务状况将会有明显的改观,也不会出现资不抵债的问题;(2)不考虑非常态的不可预计与不可控制的情况(如获得国家财政重点支持、获得大宗无指定用途捐款等);(3)高校的非限定性净收入存在一定规律,并且可以根据往年数据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预测未来年份的非限定性净收入;(4)高校每年用于偿还贷款本息的资金占非限定性净收入的比例几乎不变,可视为固定值,即还贷比例c0。设当前贷款时刻,上一年的非限定性净收入为R0,上一年用于偿还银行贷款的资金为H0,即c0=H0/R0。在理论上,c0如果大于1或非限定性净收入为负值,则认为高校不具备还本付息的能力,银行不予贷款,故0

(二)基本思路

若高校根据实际需要向银行申请额度为A0的n年期贷款,通过计算未来n年期需要偿还的贷款本息总和H、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总和R和一般基金中可用于偿债资金W,求出它们两者的比例c。银行根据c与c0的大小关系决定是否贷款,以及如果可以贷款的话,可贷款额度是多少。

(三)非限定净收入测算

1. 当前贷款时刻,非限定性净收入测算

根据高校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提供的有效数据,一般高校不设附属中小学,如有一般也独立核算,且自身效益大都好于高校母体,不会对高校造成负担。统计年鉴中也不提供相应数据,故将原模型中附属中小学教育经费拨款一项略去,定义:

非限定性净收入=非专项教育经费拨款+教育事业收入+其他收入-基本支出+科研支出+已贷款利息支出

2. 未来n年期非限定净收入预测模型建立

假设非限定性净收入在时间序列上满足带有截距项的一阶自回归模型,以此来预测高校未来n年的非限定性净收入。那么高校第t年的非限定性净收入Rt与其滞后项满足:

其中,a是常数项,b是滞后项的系数,t为时间单位年,Rt-1是第(t-1)年的非限定性净收入。

(四)改进的高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

1. 高校贷款风险指数

根据以上假设,高校n年期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其中,v为以n年期同期银行平均贷款利率i计算的折现因子:v=(1+i)-1。

设α是到期后偿还本金的百分比。那么高校按照协议在n年期内应偿还的全部本息和的现值H为。

现有贷款风险指数=n年期内应偿还的全部本息和的现值H/n年期内可贷款额度

若高校目前有需要偿还的贷款A′,则n年期内的可贷款额度为R+W-A′,那么现有贷款风险指数为:c=H/(R+W-A′)

2. 高校贷款风险程度评价

贷款指标风险分析程度标准如下:

0.8

0.6

0.4

0.2

0

如现有贷款风险指数>1(或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0)时,则表明高校在该期间内暂无贷款能力,不能再增加任何新的贷款。

3. 银行贷款额度控制方法

银行根据如下原则控制贷款额度:

(1)若c>1,高校应偿还的贷款本息和大于高校n年期内的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与一般基金中可用于偿债的基金之和,高校无力偿还贷款本息,银行拒绝贷款。

(2)若c0

(3)若c≤c0<1,认为高校具备正常的偿债能力,可贷款额度为A=A0。

三、实例分析

(一)非限定净收入预测模型实例分析

任意选取山东省某高校Ⅰ进行实例分析,利用1999—2006年数据。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对所建非限定净收入预测模型进行拟合并进行统计检验,获得结果(见下页表1)。

高校Ⅰ非限定性净收入Rt满足的带有截距项的一阶自回归模型的预测模型:

单位:元

数据来源:《1999—2006年山东省高校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二)改进模型的实例分析

1. 需还一定本金的情况

例1,假设此高校2007年申请贷款额为A0=1亿元的五年期贷款,贷款年利息为6.04%(此为2007年3月份五年期贷款利率)。假设高校目前没有需要偿还的贷款本息,则假设此高校非限定性净收入中可用于还款的固定还款比例为c0=45%,银行规定高校到期后要偿还本金的30%,即α=0.3。由于数据资料有限,暂不考虑一般基金中可用于偿债资金(即取W=0,算出贷款风险指数略大,即所评估的结果相对保守些)。计算结果(见表2)。

单位:元

数据统计:c=0.152,0

例2,假设高校申请贷款额3亿元,其他条件不变,各年非限定性净收入预测现值及风险评价计算表略。

数据统计:c=0.456,0.4

进一步考虑银行适度放宽贷款的评价等级,取当前贷款风险指数所属的风险评级的下限,作为风险系数e=0.6,确定放款额度的上限A2:

从而得到一个银行贷款控制额度区间:

[141 597 548.1,235 995 913.5]元。

例3,假设高校申请贷款额4亿元,其他条件不变。

数据统计:c=0.608,0.6

进一步考虑银行适度放宽贷款的评价等级,取风险系数e=0.8,确定放款额度的上限A2:

从而得到一个银行贷款控制额度区间:

[141 597 548.1,176 996 935.125]元。

例4,假设高校申请贷款额6亿元,其他条件不变。

数据统计:c=0.769,0.6

进一步考虑银行适度放宽贷款的评价等级,取风险系数e=0.8,确定放款额度的上限A2:

从而得到一个银行贷款控制额度区间:

[141 597 548.1,176 996 935.125]元。

需要说明的是,高校申贷6亿元得到的却可能比申贷4亿的结果少,一方面由于贷款风险指数c提高了,从而高校的还款能力降低而银行的风险增加,另一方面体现了银行对高校不顾自身情况盲目申贷的一种惩罚性措施或高校信誉的一种损失补偿。

例5,假设高校申请贷款额9亿元,其他条件不变。

数据统计:c=1.013,c>1,表明高校贷款属于超高风险,完全不适合申请此贷款。c>1,高校应偿还的贷款本息和大于高校五年期内的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之和,高校无力偿还贷款本息,银行拒绝贷款。

2. 暂不还本金的情况

其他条件不变,若银行放松贷款条件,允许只还利息,即期后偿还本金的百分比α=0。各种贷款申请情况下与α=0.3的对比结果(见表3)。

四、结论

通过分析现有模型及银行贷款问题的本质,提出了高校作为优质客户资源,银行可以要求对高校的贷款在一定期限内只还息不还本。如果银行允许高校可以暂不还本金,则银行放款条件及高校评估的风险指数都会降低,促成高校与银行双赢的结果。另外,如果银行适度放宽贷款的评价等级,还可以增加放款额度。原有模型实际上限制了高校贷款,不利于高校的发展及银行的营利。改进后的模型,考虑了当前高校贷款的实际还款情况,并可限制高校不顾自身情况盲目确定申请贷款金额。当然如高校现有未偿还的贷款,则银行放款额度必然降低,高校自身贷款风险指数必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Z].2004-07-13.

[2]藤春惠.高等学校负债办学的风险控制与防范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6.

[3]张海兰,田园.中国高校银行贷款规模控制模型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4,(6):9-14.

[4]谢立本.对高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的调整[J].教育财会研究,2005,(2):21-25.

[5]黄明卿,石松华.高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的改进[J].财会月刊,2007,(4):70-73.

上一篇:论语 读书报告 感想下一篇:小孩百日宴父母答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