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food一课教学设计

2025-0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myfood一课教学设计(精选12篇)

myfood一课教学设计 篇1

齐齐哈尔市龙沙区教师进修学校

包 勃

罗曼・罗兰说过:“唯有创造的生灵才是生灵。”人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创造,教师可贵之处,就在于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下面以《最后一课》为例谈谈自己是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的。

一 定好教学目标

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布卢姆说:“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效果。”定好教学目标 是教学成功的的利器之一,没有它教学就会在矛盾无定的迷津中踌躇不前。

二 定好教学重难点

重点:1.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体现人物热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难点:将学生感情融入到小说情境中去,再把小说人物思想感情升华到学生热爱自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感情上来。

课文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是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来表现的,而体现人物爱国主义旋律的“乐曲”,恰恰是课文的重点句,所以,把描写人物语言行动的重点句的含义作为重点,教学时才能抓住课文的中心思想。

学生与小说思想感情存在两大差距:一是国别,二是时代久远,所以要把迁移学生感情作为教学难点 。

三 倒车回环法

倒车回环法是根据本文结构的内容特点而定的教学法。这种教法能够一波三折,可以启迪学生智慧,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和效果。

四 更新教学组织形式

(一)目标倒推导入  法

我这样导入  新课:同学们!当你们上完上一学期最后一节课时,一定非常高兴,如同出樊笼返归自然的小鸟一样,飞向自由的蓝天。现在你们设想一下:在60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又在南京施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半个中国沦陷了,学校里日语课取代国语课,那时如果你们上完了最后一节国语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目标导入  用了时代倒推法。由学生上完最后一课切身感受到的高兴心理与学生想象的60多年前上完最后一课的心理导入  新课,把时代的镜头倒推了60多年。学生切身感受和想象感悟是两种不同的心理感受,后一种心理培养了学生想象感悟的能力。导入  用疑问做结尾,给学生一个想象思考的余地。苏霍姆林斯基说:“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想象思考正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最后一课》的兴趣。

(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谈目标导入  的两种心理感受)

(二)课文内容倒领法

学生谈了自己的感受后,我在黑板的右侧竖着写“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然后激发“老师为什么先写这几个字?”

先板书这几个字,即写出了课文的灵魂,目的是用课文灵魂来统帅本文的学习。这样的教法一反以往“顺叙”的教学和模式。这样不但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还给学生一种“尝新”的感觉。

教师激疑启迪了学生潜在智慧的思维,同时,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马克・吐温讲过:“人的好奇心具有一种非凡的力量。”

学生答疑后教师点拨:“‘法兰西万岁!’是课文的灵魂,是人物爱国思想感情的具体体现。”然后提问:“铸成本文灵魂的‘血和肉’课文重点语句)是什么呢?”请学生默读并圈点课文与本题有关的重点句。

当学生圈点后,我把话题一转:“同学们!想知道作者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写此文的吗?”在关键处留下了悬念。

这一问题在学生刚刚平静的思维湖面再投石,又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教学环节。

(三)作者、时代背景读后讲

这样打破了老式的解题、作者、背景……教学程序。对学生理解课文重点、解决难点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 以文魂为统帅析重点解难点

(一) 分析重点

以母子系统问为导线。

点拨:“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书上圈点好铸成文魂的‘血与肉’,这些重点语句的描写表现出了人物热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感情,文笔凝聚在韩麦尔先生用尽全身力量写成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上。”

到此学生也解开了老师在第一节课上为什么得先写这几个字之谜。

教师提出两大问题(母问):1.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2.韩麦尔先生热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哪些描写表达出来的?

这两问的答案是课文灵魂的两根主动脉,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再用两个母问为源头设计支流问题(子问)作为分析重点。

子问设计:

1.小弗郎士:A.学习态度有什么变化?B.感情有何变化?C.思想感情如何变化?D.主要心理活动是什么?

myfood一课教学设计 篇2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子品读课文, 了解长城为什么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2. 朗读课文, 在阅读中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 激起民族自豪感, 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 抓住关键词和关键段落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魄雄伟等特点;2.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 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品读法、课件展示法。

一、复习上节内容

导语:上一节课, 我们学习了《长城》一课的生字和词语, 我们来复习一下好吗? (出示课件:智慧堡垒每隔打仗 屯兵盘旋城砖扶着 气魄雄伟嘉峪关蜿蜒垛子 瞭望口崇山峻岭) 学生活动:认读词语。

二、精读课文

导语:上一节课, 我们还留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一) 默读课文, 想一想课文中那些地方给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同桌交流。师:同学们, 现在请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二)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1:我从长城的样子中感受到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我来读第一自然段。师:你是从远看长城发现长城很长的。我将你的发现写在黑板上。师: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来写长城的长呢?生2:课文用打比方的方法, 将长城比喻成一条长龙。

师:同学们, 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 课文将长城比喻成龙, 写出了长城的气势。

齐读这一句:读出气势。

生2:我还从这一段中发现了写长城长的词语:一万三千多里。我来读这句话。师:这句话用了列数字的方法给我讲了长城的长。的确, 这绵延万里的长城怎能不说是世界奇迹呢?

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师:哪位同学还想说一说呢

生1:从第一自然段我们找到了远处看长城的句子。现在我从第二段中找到了近看长城的句子, 它写出了长城的高大坚固。师: 课文第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长, 你现在发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生1:读: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 高大坚固, 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 十分平整, 像很宽的马路, 五六匹马可以并行。生2:从第二自然段中我发现城墙的构造是很复杂的。垛子、瞭望口和射口在什么地方呢?

课件展示示意图:师:同学们, 刚才你们看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 构造奇特。这真不愧是世界历史的一个伟大奇迹。

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 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同学们, 你还从哪里发现了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呢?生1:我觉得第三自然段也能体现出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我来读一下相关句子: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 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师:同学们, 你们大概有多重呢?生:五十多斤重。师:算一算:一块条石相当于多少个你?生:四十多个。师:同学们, 你还发现了什么?生2:这样重的条石“数不清”, 可见劳动人民当时修建长城是多么的辛苦啊!生3:当时的条件又很艰苦: 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 没有起重机, 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 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师:我仿佛也看到了当时的劳动人民很辛苦的样子。

师生齐读这句话。

师:谁还发现了什么?生4:我找到了写劳动人民的句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师:这句话当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4:“多少”这个词表现了当时修长城的劳动人民非常多。“才”则体现了劳动人民修长城是非常辛苦的。

齐读这一句。 (课件展示)

师小结: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交流, 我们知道了是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师: 我们刚才是通过读课文体会到了。那么, 作者又是怎么体会到的? 生5:作者是:站在长城上, 踏着脚下的方砖, 扶着墙上的条石, 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课件展示:站在长城上, 踏着脚下的方砖, 扶着墙上的条石, 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师:这句话中哪些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生6:我觉得: “站、踏、扶、自然地”这几个词, 用词准确, 显得很真实自然。作者遥想当年的修建情况。师:我们以后也要这样准确的用词好吗? 齐读这句话。

有感情地齐读第三自然段。

(五) 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导语:同学们, 这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万里长城怎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让我们饱含感情地读一读课文最后一段。

三、知识拓展

1.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2. 师小结:只有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才能创造出世界的奇迹。导语:同学们, 截至2003年7月, 我国已有29处景观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3. 学习课本85页“资料袋”了解一下:自由读。4. 提问:世界遗产包括几个部分呢?

四、作业布置

我国的世界遗产很多很多, 同学们下去可以搜集一些与世界遗产有关的图片、诗词、楹联或故事等。

五、结语

初中物理《密度》一课教学设计 篇3

本章是九年级物理的起始章节,是由四节内容组成的,即宇宙和微观世界、质量、密度和测量物质的密度,而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所探究的物质的另一非常重要的特性——密度,因此我认为本节内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本节中学生再次接触利用比值关系来研究物理量,在知识的认知程度上,比前面明显高出一个层次,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氛围中,使知识步步深化。二是本节密度知识,是在学习物体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其他概念的基础,如:重力、压强、浮力等必不可少的知识,因此,本节知识在中学物理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三是通过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同时由密度的应用也体现出生活与物理是密不可分的,提高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是在知识的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节内容分三部分,一是通过学生实际测量,感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二是通过分别测量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引出密度的概念及其公式、单位;三是通过举例延伸密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本章涉及物理课程标准一级主题“物质”中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和尺度等内容。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结合我对本节内容的理解,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2)借助于比较不同物质的物体,他们的物质在内部排列的疏密程度不同,理解密度的概念、物理意义;(3)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及单位,从密度表获得与密度有关的信息,并根据密度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过程中,以一种物质(如:铝)为研究对象来研究问题,在选取另一两种物质(如:铁、铜)为样品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放在同一坐标中,利用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己设计表格,记录数据,画图,分析与论证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总结归纳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三、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学生是吉林油田四年制的学生,由于他们学制是四年的,这样势必造成这些孩子对一些感观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未知的事物有一种求知欲和创新意愿,又根据这一年龄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可知,他们的思维方式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因此,使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分析、概括,得到结论的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本年级的学生已经在八年级一年的物理学习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对物理概念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一些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如:通过欧姆定律,I=U/R,推出U=IR及R=U/I,所以对本节由ρ=m/v及v=m/ρ推导容易理解。

四、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难点是密度概念的建立,因为本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理论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要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出可以用单位体积的物质的质量来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对该年级学生来说,是个较高的要求。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今后还要经常用到,因此,对密度概念的建立作为本节的重点、难点。本节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并分析数据、归纳总结探究后的结论,查阅密度表。由于密度概念是在探究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因此学生对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的物质特性难于理解。

五、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选用引导发现、实验探索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想想做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由学生自主合作,制定计划与实际实验,并进行实验交流与评估,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

六、教学程序设计

1.创设问题情景,激情导入

(1)把两个分别装水和酒精的小瓶展示给学生,问用什么方法可以辨认出哪瓶是水,哪瓶是酒精。(可从气味区分)

(2)课前教师准备好大小、形状、颜色均相同的两枚戒指,告诉同学一枚是纯金的,一枚是黄铜的,请两位同学上前辨认出哪个是纯金的、哪个是黄铜的,其他同学想办法。(一时没有确定的答案,找到问题的切入点)通过本节课学习有关“密度”的知识,找到正确鉴别物质的方法。

2.新课学习

(1)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猜想

1)教师出示两个体积不同的铁块给学生,问哪个物体的质量大(回答,体积大的),现在大铁块的体积是20cm3,小铁块的体积是10cm3,那么,大铁块的质量与小铁块的质量是什么关系。

2)用两个一次性轻质塑料杯,分别盛好10ml和20ml水,问它们的质量是什么关系。

3)出示体积都是10cm3的铜块、铁块、铝块,问质量是否相等,引导同学们猜想。

(2)设计并进行实验

以分小组的形式进行。

第1、2小组分别用天平测量体积分别为10cm3、20cm3、30cm3的铁块的质量,并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第3、4小组分别用天平测量体积为10ml、20ml、30ml水的质量,并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第5、6小组分别用天平测量体积为10cm3铜块、铁块、铝块的质量,并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3)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各小组参照课本自己设计记录表格,并把数据反映在坐标纸上,用描点法画出图象,老师把每小组的结果,投影给全班同学,由同学归纳、概括得出结论:

1)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

2)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同,即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也可以说成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这就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属性。

下面用小圆圈表示组成物体的物质,如图体积为1cm3的铜块、铁块、铝块所含的物质的多少。

從图示可以看出,不同物质的物体,他们的物质在内部排列的疏密程度不同:铜的物质排列的最紧密,铝的物质排列的最稀疏,这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一种特性,即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在物理学中用“密度”一词表示不同物质的这一特性。

3)由密度概念学生自己推出公式,密度=质量/体积,质量(m)、体积(v)的符号学生已经知道,这时给出密度的符号ρ及写法、读法。

4)密度的单位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属于组合单位。在初中物理中第一次出现,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用到,让学生弄清密度单位的组成、符号、读法、写法,并能独立进行推导出Kg/m3与g/cm3之间的换算关系,并强调计算时单位的统一。

5)引导学生学会查阅密度表,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归纳能力。从密度表查出水的密度并说出ρ=1.0×103kg/m3的物理意义,并记住这一数值,鼓励学生通过查阅密度表获得相关信息,说得越多越好。例如:A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可鉴别课中的两枚戒指);B不同物质的密度可能相同(如,冰与蜡);C固体、液体密度的数量级与气体密度的数量级不同;D密度单位的写法ρ/(Kg.m-3)与正常的写法不同;E气体密度受温度气压影响。

6)密度的应用。学生自己通过密度公式ρ=m/v,推出m=ρv,v=m/ρ,并进行有关计算,有几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用纸练习,利用实物投影,分别展示几个同学的解题过程,肯定成绩,纠正错误,统一规范解题格式,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7)课后作业:a、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方便的知道一卷细铜线的长;b、猜猜本班教室里空气的质量,课后实际测量并计算,与猜想的是否相同,有利于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现代教学的新理念。

七、设计的总体理念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篇4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这样一句话:“失去了,才觉得珍贵。”体会一下,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可今天我们要见到一位小学生,他应该有更深的体会。过去的他是一个非常贪玩的人,但突然有一天被宣布从此不能再学习母语了,他似乎一下子警醒了,“学习是多么重要!”可这失去的又无法挽回了。因此,在他的“最后一课”中他想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入这位小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题解

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并且搜集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谁能说说,小说为什么取名为 “最后一课”?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这篇小说写的是1870至1871年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故事。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于1870年7月19日向普鲁士宣战。战争爆发后,由于普鲁士军队已作了充分准备,因而法军连战连败。在色当战役中,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所以取名为 “最后一课”。

三、研习课文

(一)课文分层 速读课文,思考: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这篇小说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内容分别是什么?

生:„„

师:这篇小说的情节可以按照上学路上、最后一课、宣布下课这三个层次。

(二)高尔基说过: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人物形象逐渐完善。那么,让我们一起按故事情节发展来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看看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人。

1.分析 “上学路上”这部分: 教师出示问题:

(1)上学路上,小弗郎士有哪些行动和心理活动?(2)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答: ①有关语句:

A.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B.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批注:贪玩。②有关语句:

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批注:不爱学习。③有关语句: A.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

B.铁匠华希特和我开玩笑,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

批注:经常迟到。④有关语句:

A.看到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感到有趣多了。

B.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批注:不懂事。⑤有关语句:

A.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B.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批注:能管得住自己。2.分析“最后一课”这部分: 教师出示问题:

(1)小弗郎士赶到学校后,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哪些异乎寻常的情况?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

小弗郎士赶到学校后,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以下异乎寻常的情况:

A.有关语句: 往常,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今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批注:教室里的气氛和往常不一样。B.有关语句:

往常,上课前,学生们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今天,上课前,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批注:听课的人和往常不一样。C.有关语句:

往常,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今天,我迟到了,老师没有像往常那样责骂 我,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批注:老师的态度和往常不一样。

这些情况说明,这堂课很不一般,暗示着这是 “最后一课”。(2)当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小弗郎士听到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总的感受是心里万分难过,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A.有关语句:

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批注: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B.有关语句:

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到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

批注: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C.有关语句:

当老师说,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批注: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原因:爱国的激情促成了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3)小弗郎士在习字课上产生了哪两个联想?这有什么意义? 小弗郎士在习字课上产生了两个联想: A.有关语句: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批注:第一个联想表现了小弗郎士天真的热爱祖国的深情。B.有关语句: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批注:第二个联想表现了小弗郎士对敌人强迫法国人学德语的愤慨和讽刺。

3.师生小结

小弗郎士的爱国感情通过人物的行动、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出来。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1870-1871年普法战争)

情节:

上学路上 最后一课

小弗郎士: 贪玩、不爱学习热爱法语

经常迟到、能管住自己 理解、敬爱老师

不懂事 热爱祖国

方法:行动、心理、细节描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研习了“上学路上”和“最后一课”两部分,认识了小弗朗士这一角色,下面我们接着研习“最后一课”和“宣布下课”两部分,看看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二、研习课文

(一)思考以下问题:

1.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漂亮的礼服? 答:

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时的穿戴有关语句:

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评点: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时讲了哪些话?内容可以概括为哪几点?这些话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答:

韩麦尔先生讲话的内容:

①有关语句: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评点:宣布“最后一课”,连用两个“最后”,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沉痛、愤慨却又充满希望的心情。他为再不能教法语课而悲痛,他为侵略者不准法国人学本国语言而愤慨,他又为上好这最后一堂法语课而充满希望。

②有关语句:......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评点:批评家长并检讨自己对孩子们的学习不够关心,这是韩麦尔先生民族责任感的表现,点明他的爱国感情。

③有关语句: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评点:赞美祖国语言的优美,强调学好民族语言的重要意义,再点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感情。

提问: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句中的“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怎样理解全句的意思?

学生回答后明确: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这句话的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3.课文怎样描写韩麦尔先生下课时的举止和表情? 答:课文是这样描写韩麦尔先生下课时的举止和表情的: 有关语句:钟声和号声响了,这标志着最后一课的结束,“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评点: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4.师生小结

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感情是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描写表现出来的。

(二)课堂讨论

同学们,学到这儿,你们在阅读课文中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学生提问,师生共同答疑。

如果同学没有问题了,老师有一个问题,请大家讨论。出示问题: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结尾?如果换成一段慷慨激昂的语言不是更激动人心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

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比用慷慨激昂的语言更为真实,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三)朗读 “宣布下课”这部分

“宣布下课”这部分是情节发展的高潮,也是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感情的集中体现。现在,我们通过朗读来加深理解。注意朗读时要带着感情,沉浸在强烈的爱国主义情境中。

1.老师范读,指点

① “我--我—”这两个“我”要读出颤抖的音调,表达出韩麦尔先生极其悲痛的感情。两个破折号,表明声音断断续续,两个“我”字的读音之间应有适当间歇,不能连在一起。

② “法兰西万岁!”要用比较高的音调读出来,要表现出激情。③ “散学了,--你们走吧。”要用低沉的语调读出来,速度要比较慢,要表现出无比沉痛的心情。

2.学生练读

练习方法:先以两人为一组相互指导练读,然后提名学生朗读。

(四)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情节:

最后一课

宣布下课 韩麦尔先生:

宣布最后一课 脸色惨白

穿上礼服 哽住

批评家长 法兰西万岁!

检讨自己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4.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教学中,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细读文章,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思想内涵;学生领会文章思想内涵后,谈学习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导入新课

(一)、导语设计: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带着同样的感受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

(二)、了解作者及文章背景。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三)、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用简要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

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小弗朗士在文中说了这样一句话:“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学生齐读这句话。

组内读文研讨:这最后一课是怎样的最后一课?小弗朗士为什么永远也忘不了? 从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并作简单分析

组内研讨,教师巡视点拨

小组汇报

点拨:对最后一课不但小弗朗士忘不了,其实韩麦尔先生也用样忘不了。

重点语句朗读品析:

①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带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明确:穿上节日的盛装,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

②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明确:“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这句话的含义是:掌握祖国的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③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上似的。

明确:这几句通过小弗朗士的眼睛,描绘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在告别家园时那种依依不舍的心境的理解和同情,使人感到小弗朗士已经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成熟懂事了。

④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换的戒尺,可怜的人!

明确:“可怜的人!”这句感叹不是一般的同情老师,理解老师,可怜老师,而是一种爱国主义思想火花的迸发。

重点品析课文结尾部分。

课文结尾极为精彩,仔细揣摩这些描写的精妙之处。情感朗读品析。

①现场采访:

走近韩麦尔先生:

学生写字的时候,你一动不动的坐在那里,请问,你当时在想什么呢?

学生现场采访。

②写粉笔字本不是吃力的事情,韩麦尔为什么“使出全身的力量”?

明确:这一动作里倾注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感情。

③为什么韩麦尔竟至于:“呆在那儿,头倚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用这样的动作结尾,好在哪儿?

明确:这是因为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用这样的动作描写作结尾,表达的感情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此时无声胜有声,留给了读者反复回味的余地。

明确: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对这最后一课忘不了的原因,深入认识人物形象。

(五)、小结

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的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的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拓展延伸

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我们认为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是什么?

读余光中先生的名言感受中国语言之美。

中文是一种有弹性的语言,它是崇尚“美感第一,逻辑第二”的,中文的诗歌,用最少的词表达最多的内容,这是英文的十四行诗所望尘莫及的。我写诗、写散文、写评论、翻译大量的外文,都源于我对中文赤诚的热爱。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

普法战争是法国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这让我们联想到了什么?对此你想说

点什么?学生观看中国人遭受日本人欺凌图片谈感受。

(七)课堂结束

向祖国宣誓: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

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小弗朗士

人物

韩麦尔

《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 篇6

本节内容主要讲植物的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概念及其应用,并对与植物的生殖有关的实验进行探讨,使学生了解植物的生殖方式,井对植物无性生殖的应用有所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2)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能够列举植物常见的无性生殖。尝试区别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3)通过探究活动,尝试植物的扦插。体会到不同的生殖方式对环境的适应。

(4)关注植物无性生殖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2)通过对植物生殖的图示观察,尝试图与文字转换的表达。

(3)能够模仿人工营养繁殖的图示,进行植物的嫁接、扦插或压条等活动培养探究能力及在探究中发现解决问题,从探究实验事实中判断、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花的观察,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

(2)认识到植物生殖方式多样性的意义;通过了解无性生殖在生产上的应用,认识生物学知识不但是生产实践的基础,而且随着生产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

(3)参与嫁接、扦插或压条等活动,体验植物新生命的诞生过程。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植物有性生殖的过程及概念。

2、植物无性生殖的概念。

3、植物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

难点

1、植物有性生殖的概念。

2、植物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

3、通过探究,理解影响嫁接和扦插成活率的关键。

五、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上都有所提高,再加上有性生殖的有关知识在初一中学过,所以在复习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这部分知识。

六、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引导学生在上课的前一周观察几种身边植物的生殖方式,并作记录。

2、准备课件

3、收集关于植物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图片或文字资料,以及无性生殖在实际应用方面的资料。

学生准备:

在上课前观察几种身边常见植物的生殖方式并作记录

七、课时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温故知新————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得出结论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生长、繁殖、衰老、死亡的过程,也就是说,地球上的生命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和延续,并不是靠生物个体的长生不死,更不是吃了《西游记》中的唐僧肉,而是通过(生殖)来实现的。通过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生活经验,我们了解到生物的生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呢?

学生:人的生殖和发育,细菌的分裂生殖、真菌的孢子生殖。

教师:除此之外,生物界还有哪些不同的生殖和发育方式呢?与人类又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寻找答案。首先,我们学习有关植物的生殖。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板书: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植物的生殖

[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注:教师出示挂图或桃花的投影片或播放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演示如下:

(春天,草长莺飞,鲜花开放的景象。一个含苞欲放的花骨朵特写映于画面,紧接着是花骨朵徐徐开放,辛勤的蜜蜂在花中采蜜、传粉,花瓣纷纷凋谢等一系列画面的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画面展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花开花落,似水流年,盛开是一种美丽,凋谢却往往伴随着伤感,我们的放映结束了,一朵小小的桃花光荣地完成了使命向我们告别了。那我们应该真的伤感吗?大家想想她的使命是什么?她是如何完成的?

学生:她的使命是孕育种子,繁殖下一代。她通过传粉受精作用完成。

教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桃花的结构(大屏幕展示桃花的结构,学生先复习讨论一下,然后回答各部分名称。出示子房结构,复习子房结构。)。

教师:一朵花最重要的部分是(雌蕊和雄热蕊),当雄蕊的花粉粒落于雌蕊的柱头上得过程,就完成了传粉,(屏幕展示传粉过程,自花传粉异花传粉,人工辅助授粉,学生复习。)传粉完成后,花粉粒发生什么变化呢?(大屏幕展示受精过程)

教师追问:谁能更详细地向大家解说一下呢?(学生可以先讨论一下)

学生:雄蕊的花粉粒落于雌蕊的柱头上,在柱头所分泌的粘液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达到胚珠。当花粉粒破裂释放出精子后,精子顺着花粉管进入雌蕊的子房,和胚珠里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受精完成后,花瓣、雄蕊以及柱头和花柱都完成了使命,因而纷纷凋谢,唯有子房继续发育。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内部的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内的受精卵发育成胚。

设计意图: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看课本p2的图表,并填写。

教师:课后问题:

1、桃子通过什么来繁殖后代?(种子)

《草原》一课教学谈 篇7

一、了解写作顺序, 把握文章思路

教学时, 教师先简介时代背景, 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 利用字典, 自学生字、词, 在初步了解课文后,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看了题目, 你想了解有关草原的哪 些情况?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课文主要写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4.初读这篇课文, 你总的感觉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小结:

1.学习本文的目的是要了解草原的环境特点, 作者的感觉以及蒙古族人民的性格特征和风俗习惯。

2.按照“入境———迎宾———相见———款待———话别”的顺序, 文章主要记叙了作者访问蒙古草原所看到的景色, 以及受到蒙古人民热情欢迎和接待的情景, 突出了“景美、情深”的特点, 这样就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二、欣赏五个画面, 促使情感共鸣

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可引导学生逐句逐段细读课文, 边读、边思、边议下列问题: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作者抓住哪 些特点来描写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热情好客的?作者 又是通过哪些场面的描写来反映的?

3.课文最后的两句话语说明什么?

通过议论上述问题, 引导学生小结与设想五个画面, 利用多媒体进行欣赏。

1.北国草原风景图。使学生看到以“空气是那么清鲜, 天空是那么明朗”为背景, 以“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为底色, 再加上“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就像只用绿色渲染”的一幅意境含蓄、风格素雅的北国草原写意画。

2.人欢马跃迎宾图。让学生欣赏那辽阔广袤的画面, “150里全是草原, 再走150里也还是草原”。再看那画面上的远丘、草地构成的风景线上, 可体现出主人渴望见到客人的迫切心情。

3.握手言笑相见图。让学生欣赏那主人下马、客人下车、宾主热情持久地握手、欢笑畅谈等情景。整个画面洋溢着欢乐、热情、祥和的气氛, 体现蒙汉两族人民深厚的情谊。

4. 把酒举杯宴杯图。宴席上摆满奶茶、奶酒、奶豆腐, 以及大盘手抓羊肉迎客食品;主人频频敬酒、殷殷劝酒, 好一幅盛情待客的图画。

5.歌舞夕阳联欢图。作者通过主人套马、摔跤、跳舞和客人唱歌、骑马这些精彩的场面和夕阳返照下的动人情景, 渲染出一幅宾主载歌载舞、尽情欢唱、难舍难分的联欢图。

这样, 引导学生欣赏图画, 经过反复回味, 反复揣摩, 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 对草原诗情画意的体味也越来越浓, 从而加强学生对祖国大草原的热爱, 使情感得到升华。

《最后一课》解读与设计 篇8

【关键词】最后一课;教学板块;解读与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最后一课》这是一篇非常有名的法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这是一篇被选入多种版本教材的经典短篇小说。但是很多有经验的老教师或许都明白一个道理,越是传诵比较广的名家名篇,其实并不好讲,因为我们不能轻易地将学生们心中对于这篇小说固有的主题打破。最后却很容易被我们在小说三要素的分析和我们抽象出的热爱母语、热爱祖国的大主题教学中走向政治说教,成为一种大主题的灌输。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必然是不真实的。那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另辟蹊径,多换几个切入点,才能真正讲好、讲活。

在讲解此课时,笔者主要运用了四种方法:

1.文献法: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与作品有关联的写作时代背景,并且要对作者生平有充分的认知。2.诵读法:要求学生默读,尽快熟悉小说的故事主线,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出故事情节。3.探究法:分析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和变化,体会人物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4.创新法:让学生们展开想象,写出自己的个性。

教学目标:1.采取听、读对小说内容有清楚的认识。2.理解人物的行为、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来理解人物所蕴涵的思想情感。3.把握重点段落、重点词句。

情感目标:能够通过自己的讲述带动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代入角色,付之于情感实践。发展目标:掌握作者对于小说人物动作、心理以及故事情节的生动刻画的技巧。

教学内容:1.了解小说的背景。2.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包括语言、行为、心理等。3.感受作者浓厚的爱国情怀。4.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并引导他们进行创新写作。

教学重难点:1.如何使学生们体会韩麦尔先生与主人公的爱国情怀,并受到启发。2.个性化朗读,加强对人物情感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1)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同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国家同样如此。将这个民族的语言掌握好、学习好,就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尊严的体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在这里我们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叫作最后一课呢?起这个题目的用意是什么?(2)同学们通过课下预习已经掌握了故事的大致情节,这篇文章是作者1873年写下的。同学们应该理解《最后一课》的体裁是什么?本篇课文的历史背景?(3)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作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第一个教学模块:阅读——感知本文整体思路

(一)认真阅读,认知故事人物。通过分段阅读的形式,让同学们谈对文中那个人物印象最为深刻。小结:本文主要是由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这两个主人公为线索贯穿下来。这两个人物是主线,他们贯穿了全文。架起了全文的框架结构。

(二)通读全篇文章,体会中心思想。默读全文,以课后练习第一题作为参考,边默读边思考问题。同时让学生们展开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主要内容概述下来。小结:学生通过讨论,决定出最符合文章的流程并划分情节。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品读、思考语言、感悟思想

(一)分析小弗郎士的行为、语言、动作。按照小弗郎士的三次思想的变化体会出其中蕴涵的小说中心思想。1.从不上进不学习,到积极努力学习母语。2.由讨厌老师到尊敬老师。3.从调皮幼稚到热爱祖国。小结: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言传身教,主人公从淘气、贪玩的孩子逐渐成长为优秀的爱国主义少年。但是最主要的还是由于国家被侵略所带来的精神上的创伤。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运用了听读和品读这两种方式,为我们讲述了侵略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与磨难,本人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要求学习小说必须认真阅读,从分析情节入手,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作品的主题。

第二课时

(二)体会韩麦尔先生的行为、举止、心理活动等。要求围绕课后练习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1.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的原因是什么?2.文中提到的监狱大门还有钥匙指的是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3.韩麦尔先生的思想感情是怎样在他的穿着,动作、语言上体现出来的。小结: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着装、语气、动作以及神态的解读,分析出韩麦尔先生当时的心理活动,从而体会出作者的情感流露。

四、第三个教学板块:激活思想创新写作

(一)激活全文思想。(1)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主人公小弗朗士在法国遭到侵略以致沦陷的境况下上的“最后一课”并通过文中主要人物的各种不同的反应,赞颂了法国人民可歌可泣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2)提问: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学生明确:学习主人公的爱国精神,在写作上,我们应该学习本文通过环境描写,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塑造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二)创新写作。续写提示: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

【教学后记】

从教学情况看来,其中,第一个教学板块力图将学生放在阅读中的主导地位,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边读边议,在听课文与读课文中掌握课文要点。第二个教学板块,这个板块注重的是将教学与课文分析密切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在第三个教学模块中,创新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置于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只要通过本堂教学活动,将三个教学板块很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就可以将学生大胆表述、勇于思考的能力挖掘出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理解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篇9

上课前(1—10) 小弗郎士

上课时(11—23) 韩麦尔先生

下课时(24— )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重点〗

要点1

〖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述基本情节

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表现了什么?

二、阅读11至23段

讨论:

1、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

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小弗郎士这次听讲全都懂?

明确: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

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

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见课后练习三、四)

三、朗读最后一个部分

讨论

1、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明确: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修订本)教学设计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

2、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3、找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4、“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神态、语言、动作

2)转 拿 使 写 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3)“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

4)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

四、板书总结

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分别是怎样的人?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人物 形象

小弗郎士 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韩麦尔先生 有40年教学经验的笔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有着崇高的爱国感情。

五、作业

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 篇10

1、根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来初步掌握小说的内容;

2、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故事背景,导入新课

1870年7月19日一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

《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面对侵略,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

二、整体感知

1、简介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2、介绍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引导学生找出记叙文六要素和小说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

3、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

4、学生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分析课文

1、学生三读课文,根据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情节:上学路上→上最后一课的过程→下课

上课前、上课中

四、四读课文,围绕“变”字研究人物形象

1、分析文章主要人物形象之一:小弗郎士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弗郎士动作、心理的句子,然后分析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并自行归纳总结。

3、学生总结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思考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依照分析小弗郎士的方法分析韩麦尔先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

1、学生小组推荐代表交流,并自行归纳。

2、学生再读课文,想象揣摩: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个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3、学生概括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4、学生再读课文,找一下看看文中所写的环境和其他人物,是否也发生了变化?如果有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指名回答)

5、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二、拓展阅读

阅读《同步》P35。

1、运用本课所学的阅读方法完成小说《蜡烛》的练习题。

一课三备教学反思 篇11

Module 6 animals in danger

Unit 2 The WWF is working hard to save them all

八年级上册M6以保护濒危动物为话题,向学生介绍了一些濒危动物,特别是大熊猫的现状及保护措施。第二单元的课文着重介绍了我国大熊猫的生存现状以及政府组织和其他组织如WWF保护大熊猫采取的行动,号召人们多多关爱地球上的濒危动物,保护环境。本单元着重训练学生归纳段落主旨的能力,同时学习动词不定式作宾语补足语、目的状语的用法,并且增强保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M6U2为读写课,在课堂上我以训练学生读写的能力为课堂导引的方向,通过“读前拓展、问题导读、读后归纳、趣味读写”等多样的、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的引导,通过教材和网络资源的整合,把知识融入到活动中,使学生在看中学,在读中学,在问中学,在写中学,真正做到“阅快乐,悦长大。”。

一、课前准备

1、学生交流、互相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大熊猫的资料。

2、根据老师展示的课件内容,齐读单词。

【百度搜索】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搜索有关资料,教师提供下列网站作参考: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http://baike.baidu.com/view/1317745.htm

WWF (China) http://www.wwfchina.org/

WWF (Global) http://wwf.panda.org/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http://www.cwca.org.cn/index.htm

野生动物网 http://www.cnwildlife.com/

反思: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讲台上展示自己搜集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制成PPT,在课堂上与大家交流与分享。这样效果可能会更生动。

二、复习铺垫、激活已知(Revision)

Why are many animals in danger? Because people kill animals to…

三、设疑激趣、导入新课(Lead in)

1、a picture about volunteers of WWF

2、free talk: pandas

3、More about pandas:true or false

(1)Scientists think the panda is from the cat family.

(2)Research shows that baby pandas start to eat bamboo when they are 1 year old.

(3)Pandas like eating apples and drinking water.

(4)Pandas can eat for 14 hours a day.

(5)Mother pandas usually feed one baby panda even when there are two.

(6)Pandas produce babies once a year.

(7)The Chinese Government gives pandas to many other countries as presents

四、品味文章(Reading)

【任务一】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 match the headings with the paragraphs. (匹配每个段落与标题)

Paragraph 1 A. Help for pandas

Paragraph 2 B. Pandas help other animals

Paragraph 3 C. The pandas home

Paragraph 4 D. An animal in danger

【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并指引学生找出每个段落的中心句, 进行学法指导(Learning to learn)。

T:Where to get the topic sentence?

S:Sometimes it is the first or last sentence.

【任務二】Read again & answer the questions. (再一次阅读文章,找出课文的细节内容)。

1、Read paragraph 1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at animal is in danger ?

(2). Why are the scientists doing to help the pandas?

2、Read paragraph 1,2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1)How is the pandas situation ?

Living situation : Pandas live in .

food situation : The bamboo forests are ,so pandas are .

baby situation: Pandas do not have ,and baby pandas often .

(2)How will the panda improve the pandas situation?

Living situation : Our government is

Food situation:There will be to feed panda Baby situation: Pandas born in the zoo

3、Read paragraph 4 and check the true sentence

(1).The panda is the symbol for the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2). The panda is the symbol of all animals in danger everywhere.

(3)The WWF is working hard to save tigers, elephants and any other animals in danger.

反思:在品读文章这一环节中,学生用时较多,以至于之后的写作环节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这也体现了学生对于课文的不熟悉,可以让学生先熟读课文,做好预习,同时教师要精简一下内容。

【任务三】领会文章主旨

Read paragraph 3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What does the WWF work for ?

【任务四】由“There are still many animals in danger”, 引出成龙保护动物公益广告MV,再次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引导学生用不定式设计保护动物的口号。

1、It is wrong _____.

2、Its a good way to make bigger nature parks ______.

3、We should work hard ______ .

4、_______ is to love ourselves.

5、The animal has less and less place _________ .

反思:动词不定式的练习在这里不够充分,在练习的时候可以进行适度的扩展,让学生来自己设计口号,加深对动词不定式的理解,学生如果讨论,效果可能会更好。

五、趣味写作(writing)

步骤一:老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串成一篇关于panda的小短文(课文的中心内容),让

T:When we write, we can think about these below.

1、What is the animal written about in the U2?

2、Where does it live?

3、What does it feed on?

4、show how serious the situation is

5、what we can do to save the animal

步骤二:老师出示任务

Write about an animal in danger

反思:由于之前设计的内容偏多,到这一环节时课堂写作时间不够。可以让学生提前把作文写好,然后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后在课堂上进行完善和修改,借阅时间,提高课堂利用率。

六、情感升华(Emotional sublimation)

Enjoy a poem

七、课堂总结(Sum-up)

反思:教师的板书不够明确,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没有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总结。

八、知识拓展 (Extension/ Homework)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制作主题为“保护动物”的poster.

在本次的课堂教学中,我收获颇多。

首先就是对各种网络资源以及视频、图片的使用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它们既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法宝,又是丰富课堂容量、拓展学生知识储备的一个好方法。比如我在进行free talk 环节之前先给学生展示了熊猫生活习性的图片:在熊猫很小的时候进行人工喂奶;熊猫妈妈怀里只抱著一个熊猫宝宝;把熊猫和熊的图片进行对比;学生通过这些图片给予的信息,得出了以下结论:1.When the pandas are young, they need milk.2.The mother panda only feed on one baby even there are two.3.Pandas look like bears.我惊喜的发现学生具有一双聪慧的眼睛,只要我们给的足够多,他们就能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再次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如果不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确认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很容易造成目标多,而完成度低的状况。在本次的课堂教学中,我的感受尤为深刻。

myfood一课教学设计 篇12

(一) 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每个模块是按单元来组织教学内容的。每单元以话题为中心, 以Reading的阅读语篇为核心部分, 在侧重阅读技能的前提下, 保证学生切实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本单元的话题是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 Reading讲述了一个贫穷黑人矿工Elias眼中的Mandela。语篇结构清晰, 只是穿插在其中的Elias的身世和黑人境遇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难度。 语篇中有些词汇如guidance、hopeful等可从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测其意义, 但总体上生词量还是比较大。对于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 需要教师提供合理语境帮助理解。语篇中存在一些长难句, 尤其是Mandela所说的两句话。

(二) 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阅读理解能力, 但我校大部分学生习惯语言点的学习, 对阅读课的学习不得要领, 对一些基本阅读方法和技能掌握不够。学生对Mandela和上世纪南非五、六十年代情况也很陌生。这就有必要向学生介绍Mandela和ANC Youth League的情况, 拓宽学生文化视野, 在此过程处理部分生词, 减少学生的阅读障碍。语篇中含有大量的定语从句。学生已初步学习了定语从句, 对定语从句的语序和结构有所了解, 在阅读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理解含有定语从句的复合句。

(三) 教学目标

该阅读素材中含有丰富的情感教育的内容, 挖掘其内涵也是语言课教学的目的之一, 基于此以及以上分析, 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略读了解文章的主旨并抓住Mandela和Elia互相帮助、无私奉献的主线。通过细读了解Elias的童年, 了解南非黑人的生存状况。

2.通过朗读加深对黑人处境的理解。

3.能通过上下文和相关短语猜测出词义。 (大部分学生)

4.够对Elias生活中的重要年代进行简单推测。 (大部分学生)

5.能够预测故事的结局。 (部分学生)

6.增强服务公众, 助人为乐的意识。 (全部学生)

(四) 教学设计思路

1.通过介绍Mandela和ANC Youth League, 学习部分单词。

2.从整体意义的高度把握全文, 挖掘主线, 明晰文章主旨框架, 逻辑明朗, 使节信息有依附点。

3.重视朗读训练。

二、教学过程

Step 1:Warming-up

1.Lead-in

Q:Who gave him the name?And why?

2.Listening for some important information about Nelson Mandela

3.Reading for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ANC Youth League.

[设计意图]明代布衣诗人谢榛曾说:“凡起句当如爆炸, 骤响易彻。”开门见山介绍Mandela, 先声夺人, 用Mandela的名字来历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了解到南非曾是英国的殖民地, 同时也意识到受教育的重要性。

Step 2:Pre-reading

Prediction:A great person is someone who devotes himself to helping others.Nelson Mandela is great be-cause he devoted himself to helping black people.Elias was one he helped.What problem do you think Elias had when he needed Nelson Mandela’s help?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预测技能, 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更加有效地形成文本和阅读者的互动, 培养学生大胆思考的习惯。

Step 3:While-reading

1.Skimming for the gist

Q1.When did Elias go to Mandela for help?

Q2.What was Elias’problem?

Q3.How did he feel when Mandela helped him?

Q4.Did the laws give black people the same rights?

Q5.After receiving Mandela’s help, what did Elias do (two things) ?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主线 (help) 及结构。

Part 1 (Para.1-Para.3) Mandela helped Elias.

Part 2 (Para.4-Para.5) A large number of laws stopped the rights of black people. (the reason why Elias needed help) .

Part 3 (Para.6) Elias helped Mandela.

2.Detail reading

Part 1Careful reading for details

Q1 What was Elias?

Q2 What does “guidance”mean in paragragh 1? (most students)

A.a book B knowledge C advice D money

Q3.When did he begin school and when did he leave?And why?

Q4.When do you think Elias joined the ANC Youth League? (some students)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猜测词意和简单推理的能力。在讨论Q3 时, 引出fee和stage这两个词的词义以及reach a stage where...;Q4需要Warming-up中的背景知识做支撑。

Part 2Reading and taking notes (group work)

They had no right to...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识别归纳关键信息, 体验作者的思维过程。

Part 3Reading and thinking (group work)

Was Elias glad to use violence?Why do you think Elias used violence?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激活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思考, 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达到对阅读材料的深刻理解。

Step 4:Reading aloud (Para.4—Para.5)

(Reading after the teacher, together or in groups)

[设计意图]用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声情并茂的朗读, 让学生从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培养英语语感, 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的情感, 对所学课文产生更深刻的印象。

Step 5:Post-reading (group)

Retelling the passage using the following expres-sions:

Nelson Mandela worked as...He was (a person who) ...

He lived in a stage where...He dreamed about...

[设计意图]用第三人称复习课文, 回归单元主题, 巩固所学内容。通过对Mandela职业, 个性品质、生活时代、理想报负等方面的提示, 使学生的复述有线可依, 这样即有教师的引导, 又有学生的个性表达。

Step 6:Homework (Choose one of them)

1Suppose you were Elias, write a short passage with the title Nelson Mandela.

2 Make a short dialogue betweem Elias and Nelson Mandela the first time Elias visited Mandela.

3.Imagine what could happen to Elias after blowing up the government building.

[设计意图]作业三选一是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兴趣、和个性特点。

本节课的阅设计遵循了先略读, 再细读的传统模式, 导读问题有涉及获取表层信息的, 也有指向文本深层理解的, 符合一般阅读的认知规律;教学目标、个别问题的设置以及作业的布置都呈现出多样性, 旨在关注学生个性的多样化和学习能力差异的存在;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体显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

摘要:教学设计是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关键。基于教学、学情分析, 合理增添Elias’Story的背景知识, 渗透不同阅读策略的指导与技能训练, 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及人文素养的教学目标。

上一篇:关于乡镇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调研报告下一篇:组织规划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