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产登记业务档案数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不动产登记业务档案数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精选6篇)

不动产登记业务档案数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篇1

摘 要:不动产登记业务档案数字化工作是加强不动产登记工作的重要手段,其基础性、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不动产登记档案数字化的概念,基于此对不动产登记档案数字化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不动产登记档案数字化加工的具体对策,希望以此可以实现不动产登记档案资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关键词:不动产登记业务档案;数字化;问题;对策

1.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概述

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指的是利用现代化的数字技术以及设备,即计算机网络系统对不动产档案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存档等,最终通过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对不动产的档案管理。在数字化档案管理中,档案信息多以电子档案或者数字档案的状态被储存或使用,在相关档案信息的调用过程中,使用者必须借助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信息检索操作,而且借助数字化系统,档案信息会更加全面,而且档案管理工作会更加方便和高效。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利用发展平台的搭建,是以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为基础,通过建立数字化平台,最终实现对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的科学管理。

2.不动产登记档案数字化主要问题分析

2.1登记信息共享率不高,工作效率较低

目前的不动产登记业务档案管理工作普遍存在任务繁重、共享程度不高等问题,不断增加的城市用地、房屋交易导致档案管理的强度和难度日益增强。另外,在不动产的登记过程中,涉及到诸多业务部门的整合、业务分工调整、登记交易量,工作强度加大这些因素促使不动产登记业务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力度加大。与此同时,一些不法分子冒名顶替、伪造证件等,也给不动产登记安全带来很大隐患,影响整体工作效率的提高。

2.2不动产登记档案管理软件差异性较大

由于各部门管理人员水平、重视程度的不同,导致对不动产档案管理的软件设计、硬件功能、管理流程和管理模式都有所不同,他们对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和软件开发的程度不同。通过对一些不动产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实际状况的了解,软件在数据采集、系统功能等方面均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一些不动产登记部门在使用软件的过程中没有即时更新软件动态,发布一些虚假无效的信息,对基础地形图的管理不规范,在信息数据的接收和交换方面存在漏洞。有些部门为了应对统一不动产档案管理软件,防止“倒库”中的信息数据丢失,将旧软件抛弃,重新开发新的档案数字化管理软件,造成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复性。

2.3抗风险打击能力不足

房地产登记档案作为重要的产权资料,抗风险能力的提升应该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大量数字化信息都储存在硬件设备中,设备的安全直接关系到档案信息的安全和完整。电脑、硬盘、光盘等存储设备具有一定的保存年限,需要不断进行拷贝和更新,以维护数据安全。如果保管不当,可能发生损坏或老化等现象,导致数据损失损毁。网络、计算机和信息系统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基础,但同时也是信息安全风险存在的地方。黑客攻击、病毒蔓延、技术落后、治理不及时等是产生不安全因素的根源。

3.不动产登记档案数字化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3.1强化档案管理意识

正确的意识可以对行为进行科学指导,所以,为了不断完善不动产档案管理利用发展平台的功能,为了使不动产档案管理能够在城市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应?强化档案管理意识。不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必须认识到档案管理关乎到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档案信息是其开展后期工作的重要依据,而且档案信息可以为建设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

3.2加强档案数据库建设

在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利用发展平台建设过程中,各类不动产档案主要以数据信息的形式存在,而计算机网络则是为此类数据信息的传递与处理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了实现对信息时代不动产档案管理中所涉及的各类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必须构建一个完备的数据库,数据库可以对各类不动产档案信息进行储存,也可以方便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及时调用,进而为城市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具体而言,所建立的数据库要包含城市不动产档案信息的全部内容,所建立的数据库要进行严格分类,当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完成之后,企业需要设立专门的计算机系统维护人员或专门的部门对数据库进行定期的维护,如果有新增加的不动产档案信息,要将其在数据库中进行及时地分类并建立索引,对各类档案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和完善,以此确保档案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3.3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为了有效推动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利用发展平台建设工作的开展,首先必须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在相关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过程中,主要进行理论知识传递和实践操作培训,通过此类培训,使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人员能够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以维护不动产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其次,可以引进高素质的计算机管理人才为进一步完善不动产档案管理提供帮助和支持。

3.4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

面对不动产登记业务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中缺乏制度保障的问题,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及时出台合理的法律法规,明确规范工作职责,做到责任到人,避免责任追究无制度可循;同时有关不动产登记业务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必须要有统一的评价标准,确保参与相关工作的每个部门的工作达标,避免信息透漏等现象。只有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不动产登记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工作才能互惠互通,不动产的登记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不动产登记业务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首先应该强化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其次要加强数据库建设,最后要加强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和管理,为进一步推动不动产登记业务档案数字化管理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不动产登记业务档案数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篇2

一、人事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面临的问题

1.计算机环境和技术问题。人事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对计算机核心技术的依赖性较高。首先, 要加强对人事档案信息的环境管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对外部环境有一定要求。如空气湿度不能太过, 否则易产生漏电现象, 拷贝资料用的U盘容易受灰尘等影响, 有可能造成无法读取数据的后果等。其次, 科学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 计算机软件必将经常更新。然而软件技术的更新却有可能与硬件设施不匹配, 从而导致原有数据的流失, 不利于人事档案管理。

2.信息安全性问题。信息技术的安全性问题一直存在于发展中。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以来, 衍生出了各种安全问题, 如网络黑客、计算机病毒、恶性插件等。这些计算机技术问题都会使计算机上的数据信息泄露或被窃取, 不利于保障人事档案资料的保密性。当然, 人事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中的信息安全问题与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也相关。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只看到数字化管理对工作效率的提高, 却忽略了对信息管理的重视, 导致人事档案信息数字化未得到妥善的信息安全管理。

3.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人员的素质低。人事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对管理人员有三方面的要求:专业知识、业务技能以及计算机操作技能。与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相比, 第三项要求是现在的管理人员普遍缺乏的技能, 而新时期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相关的业务技能和专业知识也产生了相应变化。然而, 就总体情况而言, 管理人员的素质并未随着新型管理方式的发展而提高, 我国现阶段的人事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人员的素质仍然有待提高。

二、人事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对策

1.建立适当的人事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操作系统。人事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的操作系统由计算机硬件设施和软件组成, 硬件和软件的匹配度高才能促使操作系统更加完整。因此, 在对人事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的操作系统进行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到各方面因素,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 选择该操作系统时, 计算机中原有的数据和信息是否会被删除。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不同很有可能改变信息的格式等, 使数据无法读出或者缺损。为防止这类情况发生, 必须充分考虑数据是否会缺失等问题。第二, 该操作系统本身是否具有安全性, 是否有自带的恶意插件或病毒以及对信息的保密程度如何等。对存有安全隐患的软件和系统坚决不予考虑, 否则将会导致本计算机数据的流失, 且选择的操作系统应该对信息具有较强的保密性, 使人事档案信息不易被复制和盗用。

2.提高人事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关部门应该通过加强培训的方式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首先, 培训内容包括新时期人事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以及计算机操作技能。计算机技能培训应该是培训的重中之重, 要求管理人员必须通过培训切实掌握扎实的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为提高培训的效果, 相关部门可以采用实践操作的方式对信息管理人员进行考核。有效的培训活动能够为人事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队伍。其次, 培训过程中要着重提高人事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人员对信息安全的重视, 使人事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人员认识到信息安全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要求管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能够自觉防范网络病毒, 保障信息管理的安全。

三、结语

人事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计算机环境要求更加严密, 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更新换代的速度快、信息安全收到威胁以及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人事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能够有效减少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时间, 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 必须予以重视, 选取适当的人事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操作系统并通过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人事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提供优秀的人才队伍, 促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摘要:人事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是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表现, 对于提高人事档案的管理水平和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然而, 当前的人事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在安全性、技术和人员素质等方面还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严重影响人事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的效果基于此, 详细分析人事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并提出若干对策。

关键词:人事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周军.人事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 :138-140.

[2]韩淑华.人事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兰台世界, 2010 (24) :43-44.

不动产登记业务档案数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篇3

摘要:本文以课题研究成果为基础,系统地介绍了北京市不动产登记档案工作概况和存在的问题,并简要地说明了下一阶段开展集约化管理的工作思路,以期为全面了解北京市不动产登记档案工作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工作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不动产登记档案分析

在当前国家积极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大背景下,2014年北京市不动产登记档案机构结合有关课题研究,对全市各类不动产登记档案工作的管理机制、制度建设、馆藏、馆库建设和查询利用情况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研,掌握了大量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为全面了解北京市不动产登记档案工作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路和建议提供了依据。现将有关情况整理成文,与各界同行交流。

一、工作概况

(一)管理机制概况

目前,北京市不动产登记主要涉及房屋、土地、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四项,分别由不同的登记部门负责,相应的档案也由各部门档案机构管理(如图1所示),且个部门之间互不隶属。

北京市房屋登记档案工作历经多次调整,2006年统一的业务登记信息系统启动后,初步形成了市、区两级分级管理方式。市级房屋权属登记事务中心负责起草、制定全市房屋登记档案工作规范标准,监督、指导区县房屋登记档案工作,并负责接待全国各地公检法机关依身份信息查询全市范围房屋登记信息工作。在区县级房屋权属登记事务中心里,11个区县设有档案科或档案中心,其他的区县则只配有人数不等的专兼职档案人员,分别负责属地房屋登记档案管理及属地范围内的查询服务。市级房屋权属登记事务中心档案机构与区县相关机构之间属于业务监督、指导关系,并不负责人、财、物的管理。目前市区县级房屋权属登记事务中心专兼职档案人员共计141人,且单位人员编制、财政拨款方式各有不同。

北京市土地登记档案工作近年来实现了市、区两级垂直管理机制。市级土地权属登记中心在制定全市规范标准,监督、指导区县相应机构的工作之外,也对区县采用的信息系统建设、人员编制等直接进行规范管理。区县级土地权属登记中心设有专职或兼职档案人员,负责管理登记部门形成的土地登记档案,并对市级管理机构和区县登记部门负责,现有专兼职档案人员22人。

北京市林权登记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工作处于试点阶段,档案数量较少,林权登记档案460余卷,专兼职档案人员14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档案仅60余卷,由兼职档案人员代管,均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

(二)制度建设和工作流程

总体来看,北京市各类不动产登记档案工作制度自成体系,在归档范围、标准、编目规则、查询利用等方面各具特色,发展水平也不一致。

房屋登记部门先后印发了《北京市房屋登记档案管理暂行办法(京建发[2010]595号)》、《北京市房屋登记档案鉴定销毁管理暂行办法(京建发[2013]520号)》等规范性文件,分别明确了纸质、电子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工作标准和要求,以及操作流程、保管期限等内容。全市土地登记档案工作则主要沿用国土资源部2008年颁布的《土地登记办法》及相关工作规范。同时也会参考北京市园林局、市农委与市档案局合发的工作指导意见。

全市各类不动产登记档案工作大多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相关专业档案工作规范要求,实行统一归档,办结业务后,移交给档案人员完成整理、编目、数字化、入库等工作。在具体归档操作上,各区县由于实际情况和业务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部分业务量大的区县,其数字化扫描工作主要采用外包方式,委托专业公司协助完成;另一部分区县则自行完成。有的区县在受理后即时扫描,办结业务后再合并归档;有的则在业务办结后一并归档。有的区县档案编目按业务办结顺序排列;有的按坐落地址排列。

(三)馆藏与馆库情况

北京市不动产登记馆藏档案和馆库主要以房屋和土地登记档案为主,其中房屋登记档案年均新增的档案约80万卷,这与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活跃程度相符。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市18个房屋登记机构其馆藏累计达979万卷。为应对馆藏激增的情况,各区县近年改造及新增了9处库房,现有库房分散在24处,面积累计达14362平方米(其中含租用的7处库房,共计共7247平方米)。目前,全市土地登记档案总量42万余卷,馆库18处,面积达5898平方米(含租用的3260平方米)。林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档案因馆藏量较少,没有独立库房。

(四)查询利用服务

目前,北京市各类登记档案查询主要依据有《房屋权属登记信息查询暂行办法》、《房地产登记技术规程》、《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办法》等规范性文件。近年来,北京市房屋和土地登记均已实现窗口查询,全市房屋登记查询窗口36个,应本市公检法、纪检监察、地税等部门要求,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房屋权属登记事务中心归市住建委管理)还先后为市高级法院、市高级检察院、市公安局、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等开通了远程查询权限,有关部门使用钥匙盘登录查询系统后即可查询部分信息,极大提高了查询效率。据统计,北京市房屋权属登记部门2014年接待查询19.81万人次,查询总量43.26万卷次,出具查询结果告知单42938份。

二、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松散不一,影响工作落实和效率

本市土地登记档案工作实行垂直管理,而房屋、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档案工作采取分散式管理模式,即市级档案机构负责监督、指导,区县级档案机构负责实体档案的归档。从机构编制来看,有的区县是参照公务员管理方式,有的是全额拨款事业编的管理方式,有的则属于临时内设机构。这种管理方式存在两大弊端,一是各区县、各类档案管理机构人员编制、资金拨款方式不同,标准不统一,又缺少制约机制,影响工作的落实。二是各区县、各类档案工作发展不均衡,存在职责、层级不明,交叉管理的情况,影响工作效率。

(二)制度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标准、口径不同

多年来,各类、各级不动产登记档案部门出台多项规章、制度,但大多内容庞杂,专业术语也不尽相同,部分档案操作规范、标准及时限要求大相径庭;有的直接延用上级有关文件规定,有的只是形成工作口径;有些内容订立不科学,有的甚至违反档案基本操作规律,这些问题大大降低了登记档案工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影响各类数据资源整合和查询共享,进而影响登记部门的形象。

(三)馆藏、库房资源配置不均,库容紧张

从全市馆藏、库房资源来看,截至2014年底,全市不动产登记档案库房面积达20620平方米,馆藏突破1000万卷。相较而言,房屋和土地登记档案馆藏、库房占比较大,各区县、各类档案库房大多建成年代久远,没有集中库房,且库容较小,加之近年来馆藏激增,不少区县只好临时租用(占总面积的51%)库房。可以说,目前各类档案分散存放于多处,部分临时库房不符合国家相关建设标准,安全隐患严重,而且已近饱和,远不能满足需要。

(四)查询服务水平不高,历史数据仍在整合

受管理机制不同,历史数据仍在整合等因素影响,本市各级、各类不动产登记档案查询水平不一,落后于先进省市,且自动化程度不高,部分还需要人工辅助查询,尚未全面实现远程异地查询和自助查询。同时查询依据、查询口径不一致,查询人员的素质和窗口设置的不一致,使得查询的便利性受到极大的影响,进而导致无法满足社会各界日益增长的查询需求。

三、对策

北京市不动产登记档案机构课题组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集约化管理思路,通过“要素投入的集中”和“要素组合的优化”理顺登记管理思路,统一标准,促进现有各类资源的优化整合,推动全市不动产登记档案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因课题组关于集约化管理思路另有专文呈现,本文仅就重点内容进行阐述。

首先,理顺登记管理思路,构建市、区两级协调发展机制,设立市级不动产登记档案管理机构,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开展业务监督、指导,督促各项工作落实。同时健全和优化现有区县级档案机构,就近服务,方便群众,与市级机构各尽其责,形成互补,共同进步。

其次,根据不动产登记工作和档案工作特点,统一各类档案工作和信息化标准,合理运用二维码、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引入先进管理理念,梳理各项档案业务流程,与业务系统步调一致,简化程序,形成高效的流水线归档机制,提高归档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再次,兼顾市、区两级现有的各类资源,统筹规划,合理配置、优化馆藏、人力、物力资源,集中建设现代化、高标准的库房,使其成为全市不动产登记档案工作的保管基地、数字化处理中心和查询中心,缓解各区县现有库容压力,降低运行成本,完善运营管理。

最后,加强历史档案数据整合,建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档案信息系统平台,分类、分层次向公众提供查询服务,逐步实现网络自助查询和远程调阅,疏解窗口查询量,为社会各界提供优质、便捷的信息服务。

档案保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篇4

1 保密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保密意识淡化, 有无密可保之忧

在改革开放以前, 由于保密的规章制度较多, 使得整个保密工作中的氛围显得十分紧张和沉闷, 造成许多工作没有办法展开。随着现在对外交流与合作情况日益频繁, 也相对放松了一定的保密教育。这就使得许多人员不再对档案的保密工作具备相应的警惕性, 一些人不知道有保密法, 也不知道岗位具备保密的要求, 甚至一些企业的领导人都不知道密级档案文件的保密法规和要求, 这就造成档案保密工作存在较大的危险。

1.2 通信和办公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 有密难保之苦

现如今, 一些办公自动化设备和现今的通讯工具都被广泛的应用在许多的单位的办公当中, 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其工作效率。但是, 这就造成一些秘密档案和文件在传输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泄密的情况。特别是使用红外线、无线电技术、激光和计算机等高科技在网上窃取档案信息, 从而使得保密和窃密之间的战争越来越激烈, 造成档案的保密工作受到极大的挑战。目前, 在我国通讯和办公自动化的保密技术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 不能够极大程度的适应现代科技的需求, 并且由于一些部门在办公自动化和通信上面的保密制度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建立, 就会出现有密难保的情况。

1.3 科技文件材料使用中的泄密

由于科技文件材料主要运用在企业的生产、科研和经营活动中, 因此, 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 对于原材料的采购、流程以及装备都必须执行科技文件。科技文件主要是散存在企业中的每一个部分, 并且与产品的生产有着密切的关联, 所以如果一旦出现管理不当, 就很容易造成档案泄密的情况。

2 加强档案的保密工作对策

2.1 加强规范管理

目前, 在保密工作中一切单位总是会把保密的和非密的文件混合组卷在一起, 实行混合保管, 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扩散机密出现漏洞。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相应采取分段治理的办法, 对密级的文件进行单份的盒装保存, 这样就可以有效的解决密保和非密的文件材料混存的问题, 这样就可以为日后寻找档案带来方便。除此之外, 还可以按照立档单位档案中的文件密级编制目录或卡片, 这样就可以对档案中的密保文件进行科学的、有效的管理, 为保密工作创造相应的条件。

2.2 建立健全档案干部教育机制, 提高档案保密人员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单位也不断的对档案密保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政治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特别是档案密保人员的文化业务素质上, 要求工作人员不但要具备传统档案密保工作的知识, 还应该懂得一些最新的高新科技, 了解最新的密保知识, 还必须懂得如何保护国家的秘密知识。从现今的情况来看, 一些基层的保密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较高, 对一些传统的档案管理和保密的知识较熟悉, 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较好的运用。但是, 对于一些新的保密知识就了解较少, 想要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 就必须不但的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 充分的了解最新的形势, 对科技知识等也应加深认识, 这样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新时期的变化。除此之外, 作为档案的主管部分, 也需要定时、定期的对档案的保密人员进行培训, 多采取一些方式和措施, 来有效的提高档案密保人员的知识水平, 特别是对于计算机安全方面的保密知识, 不断的补充新的知识, 从而使档案保密工作人员逐渐向复合型人才转化。

2.3 提高档案管理保密技术手段

随着现今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步伐不断的进步, 使得计算机在档案管理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 随之而产生的计算机文档一体化管理, 也给档案的保密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 同时也使得档案的保密工作难度逐渐增大。特别是当现今的窃密手段逐渐先进起来, 新时期的保密手段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完善, 就没有办法适应当前的需要。因此, 作为档案的管理人员应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掌握较多的计算机系统管理技术, 不断的提高保密技术手段, 在不断的实践中来寻找出现的技术手段, 从而全面做好档案的保密工作。

3 结论

综上所述, 从目前的新形势来看, 要做好档案的保密工作, 就必须全面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需求, 在保护国家秘密的同时, 不断的完善档案保密管理工作, 从而有效的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参考文献

[1]郭秀丽.关于如何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及其保密工作的思考[J].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学报, 2006 (2) .

[2]包淑云.试论做好档案保管过程中的保密工作[J].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学报, 2008 (1) .

[3]罗志伦.强化忧患意识努力提高保密工作服务保障能力[J].新重庆, 2008 (8) .

不动产登记业务档案数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篇5

档案主要记录的就是一种历史的信息, 它属于原始记录。而我们应明确的是档案信息化里的信息的涵义, 不应将其局限在档案中所记录的信息, 还应处理后的原始信息及其他社会信息融合的广泛信息。档案信息化具体可总结为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将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信息与档案信息融合处理, 就是常说的广义信息化;档案内容信息化就是狭义的信息化。在现代化技术条件下, 地方高校更应加速档案信息至社会交流系统的融入速度, 使其广为流传于社会中;另外, 融合其他社会信息的形式与档案信息, 促进地方高校档案信息的社会化传播, 这两点就是地方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联系的。因此, 必须加快对地方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 刻不容缓, 才能冲破档案利用的种种局限, 使高校档案部门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档案的保管和利用职能向信息采集、管理和服务职能转变, 实现地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 使有用信息发挥最大的效益,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地方高校档案信息化的现状

2.1 经费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滞后

地方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无论是基础设施的配置、应用系统的使用, 还是档案资源数字化工作, 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资源。由于不少地方高校的重点在学校建设与教学、科研紧密相关的项目, 没有真正重视档案工作, 只是将有限的经费投入到日常馆库建设以及档案收集、管理、利用等环节之中。经费投入不足已是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突出的问题。

2.2 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缺少标准和规范

从地方高校档案管理系统中看, 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领导, 大家各自为政、各取所需, 未形成统筹安排、协调推进的局面, 许多地方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更缺乏长远规划或近期目标不够明确, 没有现成的标准和规范可以借鉴。由于缺少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档案信息流瓶颈, 也使高校档案信息的公共服务范围小、利用率低。因而造成现在地方高校档案信息管理是各搞一套的局面。

2.3 电子文件的归档缺乏规范性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高校的普及, 地方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 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地方高等院校进行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重要战略性资源, 地方高校对文件和信息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但对于如何实现地方高等院校电子文件的规范化管理, 尚没有推行与实施完善的统一的标准, 各地方高等院校在实际操作中随意性较大, 存在问题较多。

2.4 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阻止高校档案事业要发展

目前, 高校档案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 根本不能适应当前档案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从专业结构看, 档案专业和信息技术专业人员极少, 既熟悉档案业务, 又精通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人员更是少之又少, 要推进档案信息化进程, 信息化人才缺乏已成为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瓶颈。复合型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严重匮乏, 制约了发展的步伐。

2.5 档案管理信息化安全保密意识淡薄, 体系不完善

档案员对档案的数据缺乏安全性和保密性意识有的档案馆 (室) 的机读目录有几千甚至几万条, 可是却从来未做备份处理, 有的甚至不知道数据的备份。档案馆 (室) 的电脑随意让人开启, 只要登录口令正确, 任何人可以增加、删除、修改记录, 数据库本身的安全性、保密性很差, 容易丢失和泄密。许多档案馆 (室) 已经进人到全文管理, 可是“开放”目录与“控制”目录数据混合存放在一个数据库, 有的在档案信息著录项目中没有“控制”项目, 把原始目录数据直接提供检索利用, 操作频繁, 使用率高, 档案机读信息容易泄露, 安全性差。有的档案馆 (室) 直接联在公众网上, 数据的安全更没有保障。

3 地方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对策

3.1 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是实现地方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石

首先加大对地方高校档案信息化应用软件建设, 如:文档一体化、馆藏数字化、数据存储迁移转换及备份、网络服务等功能软件。其次共同开发具有地方高校特色档案信息化建设应用系统软件的运行及配套硬件设备。其三领导要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淘汰配置较低设施, 建立校园信息化建设规划, 解决档案管理系统专门的终端接口, 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软件的技术和应用水平。

3.2 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是实现地方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前提

首先, 建立健全标准化、规范化的准则, 是做好地方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基本条件。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要统一标准, 统一规范, 使电子文件的归档、馆藏档案的数字化, 数字化档案的采集、保管、存储、利用等工作都实现有序化、规范化, 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其次, 制订符合地方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 规范电子信息采集、管理、存储格式标准执行细则, 提出归档电子文件存储要求。收集、接受的电子文件与归档的纸质文件内容一致、版式一致;应用通用工具形成的电子文件收集时应注明电子文件存储格式、处理工具、版本等电子文件生成环境信息。

3.3 完善电子文件的归档制度建设, 是做好地方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地方高校按照国家档案局颁发的《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等规范性文件, 结合实际加快研究和制订适合地方高校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办法等方面的行政规章, 建立统一的网络化协调机构, 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合作互助, 加快本校部门的基础网、数据库建设, 实现电子文件在网络环境下的实时接收、归档、管理、利用等, 确保重要电子文件归档完整、真实、有效, 为推动地方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序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3.4 加快档案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培养, 是实现地方高校档案化建设的保障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档案人才除了掌握档案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档案管理知识外, 还必须掌握计算机技术、网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档案部门应尽快建立起一支现代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专门人才, 以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同时, 重点、定向培养网页制作、软件指导、硬件维护、资源加工、电子档案 (文件) 管理等各方面人才, 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使他们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做出贡献。

3.5 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是做好地方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档案数据的安全、保密档案工作人员在自己数据库的安全方面应加以高度重视, 注重做好数据库本身的安全和机读目录的保密, 档案管理人员必须遵守我国保密工作的法律法规。加强档案信息库未开放数据的保密工作, 特别是已链接公众网、公共网的档案馆 (室) , 必须严格管理计算机设备、网络、数据磁盘等载体。根据规定要求真正做到物理隔绝, 严防严密。建立健全地方高校档案信息化数据库质量控制体系, 把好数据质量关, 指定专门设置访问权限和密钥认证体系, 不达标准的数据不宜提供利用, 要建立档案信息备份、异地备份系统, 确保档案信息万无一失。

总之, 地方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长期细致的工作, 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地方高校在开发过程中应该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实用有效的原则, 用信息建设思想统揽全局, 实现档案管理历史性的跨越, 从而保证地方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与会社会信息化同步发展。S

摘要: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地方高校要把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学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 地方高校应根据《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 制定适合本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为使地方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科学快速发展, 对地方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对策

参考文献

[1]马海涛.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 (4) .

[2]崔丽君.档案信息化建设刍议[J].当代经理人, 2006 (6) .

不动产登记业务档案数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篇6

一、数字音乐版权保护面临的问题

互联网传播, 作为文化传播的新模式, 因其及时性和便捷性而受到追捧, 已成为公众获取音乐和其他文化产品的首选渠道。但是由于侵权行为容易发生且呈多样性, 救济措施不力等多种因素, 使得我国数字音乐作品保护面临诸多问题。

1. 公民以及一些歌手版权意识薄弱

在享受网络资源的时候, 消费者沿袭一贯的免费消费观念, 潜意识中不愿意为网络资源包括数字音乐付费。这样的消费群体未创造出应有的市场经济, 反而阻碍了市场的良性发展。随着互联网与音乐产业的融合, 音乐平台大都未向用户收费, 只有极少服务会收费, 比如会员、高品质无损下载等。虽然腾讯有典型的“增值服务”付费模式, 但基础仍是免费资源。不少音乐平台由于盈利模式尚未成熟, 时常赚了吆喝却赔了买卖。免费获取数字音乐且可以便捷快速地分享传播已受到消费者广泛认可并成为习惯, 多数消费者一时难以接受数字音乐作品的有偿使用。网络免费观念使得公民在享受免费数字音乐资源的同时, 根本未意识到一些平台的音乐资源涉嫌盗版, 甚至有些人认为数字音乐没有版权, 也就更难意识到个人行为会涉嫌侵权, 侵犯了音乐版权人合法权益。近年的音乐侵权案例:从旭日阳刚在网络上翻唱《春天里》等汪峰的音乐作品, 到歌手李代沫翻唱其他歌手曲目并将视频上传到互联网, 他们竟不知自身行为已违反了《著作权法》第10条第五项以及第十二项规定, 而自认为仅因个人喜欢而上传。除此之外, 以网络歌手为代表的一些音乐人, 为了提高知名度, 广泛在网络中传播推广自己的作品, 甚至完全不知道数字音乐版权的存在。

2. 数字音乐版权主体之间利益难以平衡

在互联网中, 数字音乐传播过程涉及诸多利益主体:网络传播者、音乐版权所有者以及用户等。作为传播方的音乐平台, 向权利人付费而从权利人处获得授权, 权利人也经常提出并没有获得与网络音乐产业发展相应的收益。首先, 网络音乐市场在于按价值规律交换数字音乐作品, 通过赋予权利人对音乐传播的控制, 维持音乐价值属性, 从而激励网络音乐市场中的交换活动;其次, 音乐传播平台将获得授权的音乐资源提供给消费者, 目前普遍做法是:网络音乐平台免费为用户提供数字音乐, 极少资源付费。然而, 网络音乐平台为了维持不收费模式, 通过与广告、游戏公司等第三方企业合作从而导入用户分享收益。但是, 音乐网站不同于视频网站, 难以令用户将目光长时间地停留在屏幕上, 而且在移动互联网下, 如何进行广告推广更是一个难题, 纯粹依靠广告收益的商业模式注定是难以持续的。版权所有者期盼能在传播数字音乐作品中获得最大化得利益, 网络音乐传播方则希望可以获得最大化投资的数字音乐, 但是网络音乐消费者则倾向以免费或极低的花费获得音乐资源。不同的目标诉求来自各方利益主体, 亦是我国数字音乐版权尚未形成能符合诸方要求的利益分配模式的原因。

3. 数字音乐相关法律尚不明确

在《中国好声音》开播第二季前, 合作方:百度音乐、酷我音乐卷入版权风波。《中国好声音》的版权双方:“梦想强音”及“星云乐众”, 作为合作方的百度和酷我, 分别从不同的版权代理渠道获得《中国好声音》的音频版权, 同时号称自己拥有独家版权。然而, 《中国好声音》之所以出现了两个版权方, 归因于版权法对版权的许可及转让一直有不同的争议和解释, 所以会发生《中国好声音》制作方在出售给“星云乐众”之后又再次出售给“梦想强音”。早在2005年8月也有类似案例:华纳、环球等全球四大唱片公司旗下的十一家公司, 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联合起诉阿里巴巴公司涉嫌侵犯其音乐著作权, 判定结果是被法院驳回;2006年4月, 相同案件送至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阿里巴巴公司被判定确实侵犯了对方的音乐著作权, 需要赔偿二十一万元, 同时需要删除侵权作品二百二十九首。这种相同案件情况下呈交给不同的法院, 判决结果竟然可以如此不同。可见数字音乐的大众化相关立法尚未达成统一。

二、数字音乐版权保护面临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基于上述问题的探讨, 我们必须加大对数字音乐的版权保护, 保障该产业能有效运行、良性发展。需要采取多维解决对策。

1. 加强数字音乐受众及版权方的版权意识

版权保护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著作权人的保护, 鼓励更多人创作, 从而达到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终极目标。保护著作权人能获得应有的经济利益是最直接的方法。正如我国老一代音乐家时乐蒙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的多数大众虽然对精神产品有意识去付费购买, 但是很多人其实不怎么了解音乐人背后付出的劳动, 如果说不能保护音乐版权, 那么音乐人将无法继续创作、生活”。版权法规范的重点不在于一味消极地排除或禁止他人使用的权利, 而是应该积极地健全付费机制, 令著作权人得到应有报酬, 也可使得大众在支付费用之后方便接触和享用作品, 创造出双赢局面。

鉴于此, 向公众宣传数字音乐版权可以通过图文以及视频传播等方式, 提高公众版权意识, 逐步培养付费习惯。在提高民众自愿付费意识的同时, 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也应该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 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完善支付制度。另外, 通过宣传教育使版权人知晓如何保护个人权益, 保护个人作品不受侵权, 提升维权意识和维权行动力。

2. 尝试建立补偿金制度

互联网产业是合作且共赢的领域, 网络音乐产业亦是如此。如果音乐作品在互联网传播的最大受益者:网络服务商, 无需为其收益付出成本的话, 将有损社会公平。网络音乐产业的各环节, 每个利益方也应本着这一概念, 积极开展版权合作。补偿金制度在我国尚处于法律空白期, 能够建立全面的补偿金制度条件也还尚未成熟, 我们可以尝试从两方面进行:首先, 加快建设基础制度体系, 建立和完善各种管理组织行业协会等其他组织;其次, 可以采取与补偿金制度相似的新收费机制进行网络作品传播。因此, 互联网环境下传媒服务商向音乐版权人支付版税来弥补音乐版权人损失变得非常必要。目前百度公司和百代唱片合作探索网络音乐版权补偿金制度, 是一个颇有创新的范例。然而, 网络服务商如何补偿音乐版权人, 具体计费标准在哪如何缴费, 版税又如何分配, 这些问题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网络音乐版权补偿金制度体系来进行调整。

3. 明确数字音乐版权相关法律条文

数字音乐得以良性发展的基石是完善的版权法律制度, 版权法必须在技术的动态发展中进行自我完善, 以回应产业发展需求立法的目的:保护数字音乐版权创造者的利益, 只有先保护版权才能够保障版权所有者的经济利益。

例如对《著作权法》中合理使用的条款进行修正, 同时明确和细化各式违反信息网络传播权规定的相关行为, 可有借鉴性地参考国外发达国家成功案例, 汲取经验。例如:司法实践还有以美国为代表的其他发达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的相关法理问题。在此同时, 对认定网络服务商侵权以及免责声明等需要更具体并加以细化。促进行业的发展前提也需要维护和保障各方利益。另外, 要加强刑事保护数字音乐作品著作权。我国刑法虽然规定了侵犯著作权罪, 但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中的多数情况下是采取“以罚代刑”等其他行政责任追究刑事行为方式, 追究犯罪行为的行政责任进行罚款等, 极少转移送到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加强数字音乐作品著作权的刑事保护力度, 给予犯罪嫌疑人足够威慑力的罚金甚至监禁, 是强有力的司法保护措施。

总之, 对于保护数字音乐版权中遇到的繁杂问题探讨, 应该结合网络时代的特点, 不断探索找到解决之路。保护数字音乐版权对进一步维护数字音乐产业良性发展固然重要, 但是维持商业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平衡兼得, 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水平是我们最重要目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互联网越来越发达, 数字音乐也呈现飞速发展, 不仅取得了可观的经济和文化效益, 亦确立了数字音乐在行业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但是, 数字音乐非法传播现象很严重, 侵权方式也有多种, 所以数字音乐的版权保护势在必行, 而且成为其发展中的核心话题。本文拟对我国数字音乐版权尚存在问题进行浅析, 并尝试提出对策。

关键词:版权,数字音乐,面临问题,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刘刚.中国音乐产业价值链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2006:32

[2]罗辑.四川省数字音乐版权保护的案例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13:7

[3]巩育华, 毛毛:《音乐产业, 拥抱春天》, 载《人民日报》, 2015年1月16日, 第012版

[4]佟雪娜.数字音乐版权利益平衡机制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

[5]孟兆平.《网络音乐版权价值实现路径分析:电商模式构建》、《电子知识产权》.2015年第1期, 第107页

[6]曹坤, 黄圆苑.数字音乐版权保护问题初探[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2 (1)

[7]张今.数字环境下的版权补偿金制度[J].政法论坛, 2013 (1)

上一篇:车工试用员工的转正申请书下一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设计工作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