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智慧课堂(精选8篇)
摘要: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鲜活的个性。两者之间,教师的教学个性又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充满智慧的个性化教师,才能真正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使语文教学更好地表现出创意和魅力,才能营造个性课堂。怎样才能彰显教师智慧营造初中语文个性课堂呢?博览群书,个性课堂需要“有思想”的教师;假借教辅书,个性课堂需要有特色的解读;立足学生,个性课堂需要多角度的思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 思考 个性 解读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鲜活的个性。两者之间,教师的教学个性又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充满智慧的个性化教师,才能真正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使语文教学更好地表现出创意和魅力,才能营造个性课堂。
从事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有时去听公开课,听后只觉得大同小异;有些课名为同课异构,细细品味却发觉几乎为同课同构,不是哪些环节的设置是相同的,就是有些语言也会在不同的课中不期而遇了。其实,反思自身,大多数的教学也常常是在“踩着别人的影子”。原因何在?笔者认为,是语文教学缺乏思考所致,是广大语文教师缺乏个性所致。
一、为什么彰显教师智慧
一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是引导,是教给学生解读文本的方法,而不是把各种资料、各种论述转述给学生。如今学生手头的各种参考资料层出不穷,花样繁多,教师对文本如果没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无从谈起,也就谈不到学生能力的提高了。因此,一个优秀的、能得到学生广泛认可的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能自觉跳出“同构”的樊篱,自己独立思考解读文本的教师,是在教学中闪烁着自身智慧、营造个性课堂的教师。
二是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需要。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阶段性目标规定:“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欣赏文字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感悟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儿连用了五个“自己的”,都重在强调阅读是自我的、个性化的。试想,如果教师教学毫无个性,学生又有何个性而言?
二、如何彰显教师智慧,营造个性课堂
1.博览群书,个性课堂需要“有思想”的教师
你的思想是你的个性的最好彰显。有思想的教师应该是具备现代教学理念,具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教学策略,具有善于学习、积累、研究、反思和创新精神的教师。语文是最接近学生心灵的学科,语文教师是与学生的思想有着最直接交流的教师。因此,语文教师自身的思想素养,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有思想”,应该是以广泛的终身的阅读为基础的,这是对语文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最重要的要求。没有博览群书,见识势必浅陋,思想势必贫乏,语言势必枯燥,教学中就不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只能就课文讲课文,就字词讲字词,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
一堂好的语文课,是用语文教师一辈子的阅读来积淀的。就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谈到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其实,语文课就应该如此的。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相同的两位教师,但肯定会有这样两类教师:一类是充满思想的,一类是思想的奴隶。
初讲《威尼斯商人(节选)》,有一位教师怀着对莎士比亚这位大文豪无比的崇敬之情,亦步亦趋地按照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波澜起伏的戏剧情节,讨论夏洛克、安东尼奥等鲜明的人物形象,感受个性化的语言这三方面来讲。再教《威尼斯商人》,他开始了思考:仅仅这样就够了吗?这是一部著名喜剧,堪称艺术典范,我们怎么才能更好地领略莎士比亚这位戏剧大师高度的戏剧才能?百思之后,他在《威尼斯商人》原文中找到了答案。
从两次《威尼斯商人》的教学中,让他尝到了阅读所带来的全新的视野。一次有个性的语文教学是离不开阅读的,而且阅读不应该局限在教学参考用书,应向作者作品更深更广的层面,只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找到不同于他人的教学切入口。
2.假借教辅书,个性课堂需要有特色的解读
很多教师把教参、教案等各类教辅书当作教学的拐杖,殊不知,用这根拐杖是能走路,但只有丢掉这根拐杖才能真正跑起来。
《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对每篇课文都有解读,但是它就是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范本吗?回答是否定的。《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固然可以起到参考作用,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自己独到的思考后的解读,才能展现出教学的智慧。例如,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能告诉学生说这是表示作者对腐朽的封建思想的批判吗?解读《我的叔叔于勒》,主题思想还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吗?解读《范进中举》,范进仅仅是一个热衷功名、喜极而疯的疯癫者吗?这样单一的解读方式,是无法营造个性课堂的。个性课堂应该突出地表现为在教学中有自己的创见。在教学中,面对一个文本,应用心去钻研,建设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甚至能引导学生生成更有价值的新问题、新思路。目前我们所拥有的教学参考用书比较丰富,对于一个问题有相同的见解也有不同的见解。其实,语文教师如果凭着一股怀疑和钻研的态度,把教学参考书中的观点知其然并能知其所以然,同时加入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利用就不再是照搬照抄、依葫芦画瓢了。
3.立足学生,个性课堂需要多角度的思考
语文教师应本着培养有胆识、有灵魂、有头脑、有思想的人的宗旨,所以要把课堂构建成生命课堂、真善美的课堂。那么老师在课前更应该认真地钻研原汁原味的教材,倾听文本,多角度解读,个性化解读,只有这样才能尊重学生。
《我的叔叔于勒》被选在小说单元的教学中。小说的教学就等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吗?就等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吗?就等于告诉学生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路吗?否!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仅仅划分情节、说说描写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通过文本的描写进入到人物的内心,了解菲利普所生活的社会的世态人情,了解到作品的思想意义,了解作家内心的痛苦。因此,笔者把这课的教学定位在“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梳理情节之后,提出问题:“这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中,谁最可怜?谁最值得同情?”抛出主问题后,要求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中对人物的细致刻画,回答问题并讲清原因,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
参考文献:
一、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主体和客体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这主要依赖于教学手段。其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较好的一种方式。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兴趣一般不是学生自发而来的, 尤其当教学内容对学生触动不大, 甚至不能触动学生时, 教师就需要采取一些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声像俱佳, 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 把课堂引入一个新的境界。例如:在学习《杨修之死》时, 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 为学生呈现三国时代的情景, 豪迈的歌曲, 磅礴的画面,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似乎穿越到三国时代, 来到了硝烟四起的战场, 这样就把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起来, 有了探求课文的意向, 这样学生就以积极的状态走进课文。
不妨借助课本剧表演、演讲等形式。这样的方式可以使许多学生发挥特长, 享受成功的喜悦, 感知语文的魅力, 提高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 我安排课本剧表演, 文中的各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 不仅参演的学生会充满热情, 班上其他同学也兴趣盎然, 这样全班同学对小说中的人物和主题都有了深刻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应当抓住语文的本质
新课改对语文教学提出了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往往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存在偏差, 甚至在设计教学目标时, 和新课改的要求不一样。所以, 要按照三个维度的要求条分缕析, 进一步细化教学目标, 不能在课堂中贪多求全, 对每一个目标不能蜻蜓点水, 否则教师上得累、学生学得累, 教学目标无法实现。因此, 教学目标必须集中,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效的教学目标, 并且要保证课堂活动能够按照一定的原则组织起来, 在一定的课堂时间内完成。例如:在教学《月迹》时, 我大胆放弃了一些教学目标, 舍去了繁琐的内容, 把教学目标定为理清写作顺序、把握孩童心理变化轨迹、发现生活中的美等。这样教学目标便简洁明了, 教学效果却很好。
三、研透教材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备课时要细读文本、研透教材。备课与上课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过程。认真钻研教材领略文本的内涵, 抓住本文在单元之间的联系, 以及文本在教材中的地位与设置此文的意义等, 这对教师总体把握、处理文本有所帮助。备课中对文本把握得越扎实越全面, 上课时就能从容、清晰、有效。反之, 对文本把握不透, 上课时就容易产生漂浮感。例如:在《散步》一课的备课时, 细读课文后就发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抒发对生命的感慨, 如何在文本中体现这个观点昵?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这个观点呢?通过深入文本后就会发现, 作者写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通过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 结尾抒情———“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整个世界”, 这很好地表现了作者的写作契机。所以, 我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文本, 体会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课文深入的研读, 这节课就显得有深度。
四、用现代教学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其在教学中起到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直观、形象、生动等优势, 可以很好地强化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雪》时, 我制作了本诗的背景PPT, 通过幻灯片从各个角度直观展现了英雄纪念碑的庄严肃穆和雄伟壮观, 学生与课文中的文字结合起来, 调动了视觉、听觉体会当时艰苦卓绝的年代和红军的革命主义气概, 这样不仅增强了学习内容的形象性与可感性, 而且收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 不是所有的教学都可以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只是辅助手段, 不要认为用得越多越好, 恰到好处才可以发挥它的作用, 如文章思想需要学生自己领悟, 这时教师如果大篇幅用声音、图像介绍, 就只会画蛇添足, 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有选择、有针对性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在以变引趣中促进学生理解
拓宽语文知识的运用领域, 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相互渗透, 在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从而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所以, 我们应该大胆突破课堂教学固有的模式, 创造并运用多种教学形式, 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从而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 我采用了“法庭审判”的形式, 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模拟法庭的氛围。法官、律师、证人、被告、原告、陪审员等均由学生扮演, “法庭”就文中的皇帝、大臣、骗子等人是否“有罪”展开辩论, 一改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学生的参与兴趣极高, 他们在文本中寻找出各种“证据”, 要求“法官”给骗子定罪。有的同学竭力收集“材料”为“被告”辩护。大家争辩得非常激烈,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在争辩中对文本的理解更加透彻, 有力地促进了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丁晓良.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J].基础教育, 2009, (11) .
[2]方明.“寓教于乐”提高语文教学效果[J].江西教育, 2010, (10) .
第一、文章导入语,酝酿智慧,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导语,是课堂教学的引子,它是教师上课伊始为组织教学精心设计的,以激励、感染、启发、诱导为目的的语言形式。理想的课堂导入语,具有营造情景、激发情趣、温故知新、指引教学等功能。教师充满智慧的导语,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从散漫的状态进入相对紧张的状态,从自由的状态转换到自主的状态,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例如我在教学童话《丑小鸭》时,我运用多媒体一边展示安徒生的画像,一边用深情的话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他出生在丹麦,成为世界的儿子;他是一个诗人,却成为童话之父;他忧郁自卑,却为孩子们编织出许多绚丽多彩的纯真之梦。当美人鱼浮出海面,当丑小鸭摇身一变,当卖火柴的小女孩许下心愿,当灰姑娘拾起她掉落的水晶鞋……那些寄予在童话里的爱和美好便长留人间。现在,就让我们用一颗虔诚的心,重温经典,去贴近一颗美丽、高贵的心!这则导语,言简意赅,语言优美,感情丰富。用睿智的话语,真情的呼唤,撞击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激荡了每一个同学的灵魂,迅速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师运用智慧的语言,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意识被调动起来了。
第二、课堂提问语,激活智慧,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大的一种教学方式。现在提倡的参与式教学需要教师提出更多的问题,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一堂成功的参与式教学课要求教师至少提三十到四十个问题。可见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的重要性。教师提问要针对文本的重点、难点或学生的疑惑之处,巧妙设计新鲜有趣、又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问题,这样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积极引导他们去思考,使教学真正成为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用对话去点亮学生的“智慧火炬”。
第三、朗读指导语,启迪智慧,带领学生感悟文本。朗读对培养学生联想想象能力及审美感受能力极有裨益。叶老说“读这方面,它是包含着了解的程度及欣赏的程度。”朗读指导中,不应只注重节奏、重音结论的整齐划一,而要把着力点放到怎样通过朗读过程拓展想象、涵养美感上。语文教师在执教优秀的小说和散文时,需要对文本的朗读进行精心的指导,因此,设计朗读指导语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带有趣味性和启发性,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学生就会觉得朗读是一种享受。通过朗读,学生的心灵就会和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起到很好的情感熏陶和启发,进而更深地去感悟文本。
第四、插入幽默语,凸现智慧,调控课堂教学气氛。语文课堂需要幽默,需要风趣的氛围。幽默语言是教师思想、气质、才学、视野和灵感的结晶,它像一个精灵,使语言在瞬间闪烁出耀眼的火花。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要善于用幽默的语言,使语文课堂闪现智慧的灵光;就要用风趣的语言,调控课堂气氛,感染学生,使教学过程充满激情和智慧。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切入点的设计
安徽铜陵县一中 茆诗磊
语文新课程,就像一缕春风,给教育带来了春天,芳草青青,花红柳绿,语文教师也同样感到清新空气的扑面而来,新课程在为语文教师开创新天地的同时,也给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挑战,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瓶颈,活跃教学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是摆在每一个执教者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从课堂教学的文本切入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孙子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认势。意思是说,善于打仗的人,总是能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出相应的作战策略,而不是怨天尤人。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更应如此,讲究方法,讲究策略,选择好一个好的切入点。一个好的切入点,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纲举目张,层次清晰,又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研究愿望。如何找到文章的切入点呢?
1.从文眼入手,抓住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全篇。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抓住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将“不宁静”三字作为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教学《项脊轩志》时,我将“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中的“喜”与“悲”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探讨喜在哪儿,悲又在哪儿。由此可见,对于叙事性散文﹑山水散文﹑乡土回忆散文及玄思哲理散文类文本,皆可选择这种方法来组织教学。
2.从文章线索入手,紧扣线索来设置问题。如教学《项链》时,可紧扣“项链”来发问:为什么会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不丢不赔会怎样?小说结尾会怎样发展?这样,学生就会紧紧围绕线索来思考,绕过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小说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可围绕小说的故事情节及叙事艺术方面展开,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授前必须要让学生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文体知识。
3.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章节入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般的小说教学总是遵循着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课堂教学也必然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展开,教师授课时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学生听课时也是跟着老师亦步亦趋﹑敷衍应付,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笔者在教古典小说《鲁提侠拳打郑关西》一文时,并未按照一般的情节发展顺序来讲解,而是一开始就直奔小说的高潮——拳打郑关西的部分,学生纷纷对打斗场面的动作描写表现出浓厚兴趣,瞬间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就有好问的学生发问,鲁提侠为什么要打郑关西?它们分别是什么出身?为什么事而大打出手......这样,全班学生就围绕这些问题自己主动的去寻找答案,文章的情节内容.结构脉络就顺理成章地被学生掌握了,教学任务也就顺利地完成。
4.从教学目标出发,设置若干关键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在教学新诗《错误》时,我确定了三个学习目标:涵咏诗情,感受意象,品味语言。我选取了“达达的马蹄”五个字组成的意象进行了这样设问:达达的马蹄声是什么声?江南女子听到马蹄声会怎样?当她发现是个错误时是什么心理?两次马蹄声在女子听来有没有区别?若干年后马蹄声再次响起,女子会怎样?这一组问题,始终围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始终围绕着学生认识意象的特点的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活跃了课堂气氛,点燃了学生思维火花。关键教学问题的设置,应具备以下特点:
⑴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⑵问题设置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大难度,坐到循序渐进,使学生认识到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仔细别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透彻不行。⑶应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层次需求,要是优秀的学生从问题中感受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要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5.从细节入手。“细节是一切文学艺术表现力的关键所在”,文艺理论中早已明确提出这一观点,那么,语文教学何不从细节探讨入手,打开课堂教学的困窘局面,开辟一条通向高效课堂的康庄大道呢?笔者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如下一些困难:文言字词的教学任务加重,文言句式的讲解繁琐,学习内容难度加大,教师往往一味的赶进度,学生疲于听课应付,课堂自然较为沉闷,课堂出现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即使有些师生互动,也只囿于简单的问句翻译疏通,教师的讲解也大多照本宣科.千人一面,了无新意。总之,缺失了语文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意味上的咀嚼品味,史学意味上的思辨剖析,这样的语文课只会是乏味的。在《淮阴侯列传》教学过程中,经过深入研究,笔者设计了以细节的再现.体验.品味为切入口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⑴找出文中对韩信神态描写的句子。
①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③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
④韩信„„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⑤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羞与绛﹑灌等列
⑵让学生结合课文,紧紧围绕这些句子中加点的关键词分析主要人物韩信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分析结果如下:
①从韩信的喜怒等诸多情绪变化上可以推知,他是一个内心情感丰富且容易流露自己内心想法的人,也可看出他单纯的一面——政治斗争经验不足。
②从这些词语先后出现的顺序中可以看出韩信的人生历程:少年落魄——青年得志——中年失意,仿佛是古代许多仁人志士的人生缩影。
③④中的“大喜”说明韩信虽长于用兵,但对于对手认识不足,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学生的讨论成果之丰富不仅超出他们自己的想象,也超出笔者的预料。这就是细节切入的魅力所在,这就是课堂教学的高效所在——师生都兴趣盎然地动了起来。
6.从质疑权威入手。笔者在教学小说《药》过程中发现了这样的问题:鲁迅先生的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当之无愧的经典,但学生对此并不买账,普遍表现出畏难厌恶的情绪。究其原因,主要是鲁迅的小说思想深邃﹑写作技巧高超,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普遍表现出畏难厌恶的情绪。鉴于这种状况,树立学生学习信心,增强他们对文学大家的喜爱成为教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与其记大量的笔记,增加作者于读者之间的距离,不如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带着解决问题的热情深入阅读文本,以点带面,逐渐走入作家为我们精心营造的小说世界。
无论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在理论研究层面,对《药》中“康大叔和黑衣人是否是一个人”一直存在争议。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不强调这二人的身份,因为这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但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却大有文章可做,我们其实可以就此深入文本,勾连知识轮廓,学习鉴赏方法。因此,教学中,我直接从人物形象分析开始,使学生思维很快活跃起来,迅速进入欣赏状态。我在课件上直接打出问题:康大叔——刽子手形象分析。不出所料,有学生马上就质疑:为什么康大叔就是刽子手?面对质疑,我先蓄势,告诉他们,教参上就是这么写的,多年来,教师也都是这么教的。这样一来,学生挑战权威的激情就被调动起来。学生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细节。无论结果怎样,学生细读文本了解鲁迅的创作特色把握人物的形象的教学目的已经达到。虽然阅读讨论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能收获鲜活的阅读体验,这可以说是阅读小说的最大收获。
洪劬颉
摘 要
语文课堂教学核心要素在哪里?它有什么核心价值追求?在语文教学理科化、题海化、学案化的今天,重提语文课堂教学的品格与境界,显得尤为重要,且价值非同一般。有品格,自有境界;臻于至境,必有高格。本文从经验、研究、科学、课程等四个视阈阐述了“智慧课堂”何以成为可能,并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至少有三种境界,抓住“听说读写思”五个语文元素,重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追求“跨界的”、“生活化”、“想象力”的语文课堂,最终实现“情智共生、智慧灵动”的和谐之境,从问题、表达、活动和建模等四个维度上全面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品质。
关键词
智慧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品质 语文建模
我们都知道,学校发展在于改革,如果不抓住课堂,就找不准改革的方向;任何改革都有负面因素,但是不改革一定意味着倒退;改革必须慎行,一定要慎之又慎;青年教师必须要有课改意识、课程意识和评价意识,如果青年教师不改变,不寻求突破,教育就没有可能成为“我们想要的教育”。
因为,改革说到底是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品质,改革最终落实在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上,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最终落实在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上。
一、“智慧课堂”何以成为可能?
关于“课堂”,言说者众,意见纷呈,析每家言,不无道理。然用己说,攻击异说,并不少见。殊不知寰宇之内,大同而小异。观察课堂,评说课堂,首先要解决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问题,才能抓住本质,击中要害,求得新法。
所以,我们要抓住各见之“孔”,求“同”存“异”,得“大同”,存“各已”,方能找到课堂教学的本质规律,以一“孔”之光,照亮课堂改革的方向。智慧语文课堂是基于经验的、研究的、科学的和课程的四大视阈,重新认识课堂,重新理解课堂,从而重新塑造课堂。
1.经验视阈:基于课堂的评价尺度
关于课堂,讨论得比较多的是“有效课堂”、“高效课堂”,从“效果”层面上关注课堂、研究课堂,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但是“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关于课堂是否真能高效”等的讨论莫衷一是,争议颇多。我在2005年开始思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终思不得其解,直到思考“什么样的教学是无效的”:学生不想学,无效;学生不会学,无效;学生学不会,无效。如果学生不想学、不会学、学不会,这样的课堂肯定是无效的,起码是跟“有效”背道而驰;那么,从这个视角来关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一节课是否是“好课”起码有这样三个尺度:一是“学生想不想学习”,二是“学生会不会学习”,三是“学生学得是否扎实”。
智慧语文课堂的三个尺度,始终站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关注学生“想不想学”、“会不会学”、“学会了没有”这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和操作。
2.研究视阈:基于技术的教育转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关注“教学是艺术”,强调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九十年代更为关注“教学是科学”,强调课堂教学的规律性;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更多强调“教学也是技术”,更多强调教学品质,强调教学设计的创意是否受到学生的欢迎,而更多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合作和探究。
强调“教育也是技术”,意味着或正在发生着教育的转型,由过去强调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更多关注“教”向强调教学的技术更多关注学生的“学”、如何“更好地学”、“教师聪明地教”让“学生聪明地学”转型,特别是基于网、基于脑学习等现代科学技术和研究成果广泛进入基础教育阶段,小班化学习、学习型小组、翻转课堂、慕课等学习组织形式和技术革新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变化和革新。这些正在对全球教育(不仅仅只是基础教育)产生深刻而广泛影响的也正在携裹着基础教育卷入一场教育的革命,而不只是早些年一些专家所谓的“教育是改良而不是改革”。
3.科学视阈:基于数据的学习分析
对一个教师来说,数据无处不在,关键的是如何分析数据,如何运用数据分析的可能结论来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善教学策略。我自2000年开始尝试对我通过学生学习问卷调查、每次试卷得分数据进行分析,开始了我的教学改革之旅。我始终相信:胜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取得胜利的方式。在取得高分的路有千万条,但我们要寻找到一条投入最少、负担最小的一条。
基于数据的科学的学习分析,使我深信不疑的是:(1)有成绩,才会有发言权。没有成绩,妄谈改革,因为学生根本不会“跟你走”。(2)要提高成绩,首先要提高自信心。因为自信是来自人心灵深处的力量。(3)方法总比问题多。因为我让学生深信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方法总比问题多,当一个问题真的到了无法可想的时候,只能承认自己两个字:一是笨,二是懒。”事实上,没有人会承认自己笨,那就在克服懒惰上下功夫。(4)学法比教法更重要。教学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从“学会”走向“会学”。优秀的教师总是十分注重学法指导的,因为只有关注学生的“学法”指导,才会有学生好的“学法”生成。
基于此,“智慧课堂”注重四个要素:一是兴趣,二是方法,三是习惯,四是评估。我视“兴趣”为“兴之所至,因为有趣”,课堂上,睡倒一片,哪怕只有一两个学生“睡倒”或是去做其他事情,肯定不能说这堂课是成功的。学生之所以会在语文课上“睡倒”,是因为“无趣”;学生之所以会在语文课堂做其他事情,是因为“无用”。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要使语文课堂充满“有趣”,要使语文课堂“有趣”,首先要使语文课堂“有用”。这种“有用”,既体现在短期的“分数”和“成绩”,也体现在远期的修身养性上。我视“方法”为“学必有方,适合之法”,学习是肯定有方法的,既要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更要找到切合自己、适合自己的方法,还要寻找到那种自己能够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视“习惯”为“习以为常,惯性思维”,学生之所以就“问题”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是因为他根本不知道怎么思考,不知道朝哪个方向思考,不知道要思考些什么,不知道思考的常规路数。所以,要建立起学生思考的常规路径。只有学生建立起他的惯性思维,他才会“会想”,才会有新的想法,有创意的想法。我视“评估”为“自评互价,重估自己”。评估是智慧语文课堂的目的,也是起点。智慧语文课堂首先要解决“谁来评估”的问题,评估不能只
是由教师作出,不能只是仅仅由学生的同学作出,而更应该由学生自己作出。智慧语文课堂的评估渗透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对学生回答问题要有明确的要求或标准,让学生在长久言语实践中习得“如何评估”,“评估什么”,“我所言说的是否达成目标”等。
4.课程视阈:基于课改的教学转位
根据我对第八次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研究表明,此次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成果在于三大转位:一是由关注“教”向关注“学”的教学本体转位;二是由关注“师”向关注“生”的教学伦理转位;三是由关注“课”向关注“程”的教学定位转位。
(1)教学:由“教”向“学”
教学是师生关系的纽带,师生关系存活于教学活动之中,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教”就是“教”,“学”就是“学”,“教”代替不了“学”,传统意义上“教得好”未必能“学得好”,但是过分强调“学”也不能忽略乃至淡化“教”的重要;为达到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智慧语文认为:为了不需要“教”就必须先要“教好”。
(2)师生:由“师”向“生”
师生是教育现场中的两个主体,作为教育现场中的两个“在现场者”,都以自己的身份、视角、经验等全程参与了教育现场的全过程。他们各自言说,互相影响,最终实现的是师生之间共同营造出来的“课堂高地”。由关注“师”向关注“生”的转变,是对传统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师主体”等的颠覆,而将师生关系上升到伦理学高度,尊重“学道尊严”而非“师道尊严”,倡导“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的平等、对话和和谐的师生关系,“多年师生成兄弟”,让教师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同伴互助。
(3)课程:由“课”向“程”
课程是教育现场和师生关系的媒介,既包含“用什么教”的课程内容,也包含“怎么教”的课程形式,更涵盖“在什么现场中”的课程资源等。中外教育大家对课程定义不一,概括起来有四:一是“教师即课程”,跟随一个老师,构成了“一个教师的课程”,“班本化课程”是此课程观的直观呈现;二是“学生即课程”,一个学生受教于不同教师,构成了“一个学生的课程”,“生本化课程”植根于此课程理念;三是“学校即课程”,进入不同的学校即消费不同的课程内
容和方式,构成了“一所学校的课程”,衍生出“校本化课程”;四是“生活即课程”,课程即学生在校生活的全部总和。
智慧语文建立的课程是“生活化课程”。有三层意思:一是“课”在“程”中。“下课铃响,语文课才真正开始”,“语文在语文之外”,为此要做到“三个一体”:学科教学一体化设计,班级建设一体化操作,学校文化一体化营造;“三个不要”:不要指望一节课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不要指责一节课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要指责一节课非要学到一点东西;“三个一点”:对学生的学习有耐心一点,对课堂的错误能宽容一点,对教师的懒惰多担待一点。天下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是投懒人所好,而教师的懒惰往往在寻找教育改革的契机,创造教育的奇迹。二是“用课程改变生活”。教师在改变着学生。但是教师用什么来如何改变学生的生活的呢?智慧语文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改变主要体现在课堂生活、校园生活和日常生活等三方面,但是这三方面也不是平均用力,而是通过课程这个媒介直接和间接地发生作用的。所以,教师必须要营造课堂生活为中心构建起“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课程体系,强调高质量地完成国家课程要求;以营造学生学校生活为中心构建起“实践活动课程化”的学校课程体系,强调特色和契合;从而使之成为学生的识见和习惯,影响和改变学生日常生活的态度和行为处事的方式,强调习行和坚守。三是“高素质就是好习惯”。我们平时说一个人素质高,究竟高在哪里呢?我认为,高素质就是好习惯。从学生角度来看,好习惯就是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做什么事情用多少时间完成;把学校里养成的为人处世的方式带到家里、带到社会中,自然习惯好;自己认为对的坚持坚持也就成为好习惯了。而从教师角度看,教师的高素质表面上看体现在教师高超的教育智慧上,然而这种教育智慧追根究底还是体现在他良好的教学习惯上,一个老师好的教学习惯总是体现在他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上。
“为什么要做教师”“怎样做好老师”这样的困惑也一直困扰着我,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之所以做老师,老师之所以要主动自觉的专业成长,说到底,还是为了自己,所以,我在长期的语文教育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的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成功别人,成就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我的“智慧教师观”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做一个学生喜欢的人,令孩子喜欢你;从而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领略到学科之美;从而喜欢你与他一起营造的教育生活。
所以,我一直追求“四个一”的教学境界:一个好分数,一张嘴,一支笔,一套自己的话语系统(思想)。
二、“智慧课堂”的三重境界
我视“智慧”为“日知则智,心丰则慧”,“日知则智”如同布鲁纳所论:“学生最大的愉悦就是获取新知的愉悦。”而通过认知冲突得到的新知,获取更深刻的愉悦。“心丰则慧”,如怀特海所说:“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把外在的“丰”的东西“扫”去,内心里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慧”,内心充实而情感丰富。佛家中言: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决断曰智,简择曰慧。佛家有云:“情生智隔。”如一年高考作文题所说:感情的亲疏远近会影响人理性判断的正误深浅。如果教育过分的强调情感因素,而忽略智慧因素,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则总会显得“隔”了一点。“智慧课堂”重视人的智慧性存在,通过“日知”,不断扩大自己的人生识见,丰富人生经验,从而使“心丰”,内心充实而情感丰富,收获不一样的人生识见、人生体验与人生巅峰。
康德有一句并不为人周知的话:“教育是人类面临的最困难的事业。”这句话却道出了教育本质规定性,教育是难的,而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难上加难。正因为其难,所以才有了有志向、有追求的语文人的不懈追求,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科学和技术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成为语文百花园地中的朵朵奇葩。然而,语文课堂教学核心要素在哪里?它有什么核心价值追求?在语文教学理科化、题海化、学案化的今天,重提语文课堂教学的品格与境界,显得尤为重要,且价值非同一般。有品格,自有境界;臻于至境,必有高格。“智慧课堂”是智慧语文的重要组成,体现智慧语文的核心价值。智慧语文课堂教学至少有三种境界:
第一重境界:语文课像语文课
一是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尽管我对过分提倡“语文味”不以为意,也不以为然,但每一个语文教师心中都有一杆秤来衡量“理想的语文课”,“我心目中的语文课”。现在对于什么是语文课,语文课应该是什么样子,内涵的规定性很多,但是忽略了一点就是语文课的多样性。“像语文课”的语文课应该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很多种呈现方式,但是基本的要素应该是三个:
一个是“语文元素”:听、说、读、写、思,前四个常说,最后一个“思”是最重要的,智慧课堂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思维能力,在“学会”中“会学”,形成自己的思维习惯,建构起自己的思维建模。二是“语文结构”,这是由“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元素决定的,“像语文课”的语文课堂总是离不开“听一听”、“读一读”、“品一品”、“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的,这构成了语文课堂的基本结构。譬如说,尽管在“这”节课中好像没有“写”这个环节,但是学生能“说”,就能“写”。我们看一节课,可以从这一节课看到亮点,看出特点,但不能以没有看到的而否定一节课,因为天天都有语文课,这节课没有呈现的在上一节课或者下一节课就会呈现的;三是“效果实在”,这个“实在”要拆开来理解,一要“实”,很朴实,很扎实,很厚实,二要“在”,师生要在场,要有好的融入度,当然既有对文本的融入度,也包含师生对话情感的融入。要“在场”,而不是“不在场”,“缺席”。
第二重境界:好的语文课根本就不是“语文课”
我有这样的体会:很多时候自己上的或者观察到特别好的课,感觉根本就不是“语文课”。真正好的语文课,——其实仅仅按照所谓的有语文味的上法,或者按照现在很流行的什么导学案的上法,学生是难以学好语文的——真正好的语文课,或者是,我们在上语文课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得意的往往不是太像语文的,而是引申出去的东西。体现为三个特点:
一是“跨界的”:跨学科,跨时空,跨文化。譬如丰子恺关于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学生确实也不懂,但是有兴趣,没有兴趣,文中的儿童就不会因画竹影而被吸引,学生们也对此有兴趣,但是有难度,老师很巧妙地找了一些中国画和西洋画,帮助学生来理解,来体现,来讨论,这是跨学科,学到这些东西比简单语文课还要重要,它涉及到一个人的艺术素养,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如果跨时空、跨文化,那么就可以在语文课上帮助学生形成很多的东西,如性格、素养等等。
二是“生活化”。好的语文课,必须要把语文课跟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我始终认为:语文课堂是生活富有想象力的演出,要缘起于生活,最重要走向生活,要把课堂的45分钟成为孩子生命成长中的45分钟,同时要为以后的无数个45分钟奠定下一些什么,要能为学生以后的生活提供一些必须的储备和准备。
三是“想象力”。因为文字不是死的,不是僵硬的,而是活生生的。所以,好的语文课还有第三个特征,就是听说读写背后的“思”,这个“思”就是想象与还原,要重视对想象力的保护和培养。首先是保护,不要戕害,然后才是想方设法培养。老师很敏感地带领学生把文本的“画面感”还原出来,让文字站立起来。通过想象和还原成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才能够体悟更深。
第三重境界:师生共同创造出来的情智共生、智慧灵动的和谐之境 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是,师生共同创造出来的“情智共生、智慧灵动”的和谐之境。任何一个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一个课堂梦想,能够上出这样的语文课来。主要有三个要素:一是“语文活动”,用富有创意的语文活动串联起课堂,一般要有三个到四个语文活动;二是“教师智慧”,要用脑、用心设计语文活动,让学生一下子感受到这种设计的巧妙,非常的聪明,小孩子长期下去也会充满创意地生活、学习和工作,好的教学设计往往是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开始,没有巧妙的教学设计,不会有学习方式的转变;三是完善课堂的“自评价”,让学生懂得评价自己,评价他人。孔子很会教书,是教育家,现在对《论语》研究也很多,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往往停留于几句话上面,其实是一个误读,我读抄《论语》,还原到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孔子有一个绝招,就是品评学生,也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一个人不断地三省吾身,他就会反思了,他就会评价了。
智慧课堂,是教师带领学生穿越于词语密林中的一场冒险。充满智慧,也将生成智慧。智慧在于“激发”,在于“唤醒”。智慧在于“长成”,智慧在于“博弈”。“长成”是过程,也是目的;“博弈”是方法,也是态度。正如一棵树的长成,不知道长成一棵树之后是用来做栋梁,还是做板凳,还是做烧火的柴,但长成一棵树本身就成为了树的追求;人的教育也是如此。如果说人都是要死的,还妄谈什么教育?但人之所以成为人,在于他的生命意识与生命质量。对一朵花微笑,可以是他本身情趣的外显,也有可能是受到某种暗示而产生的对高雅生活的有意模仿。不管怎么样,这本身都是生命意识的觉醒,与生命质量的提升。驾驭课堂要学会加减法,不管加法,还是减法,都是辩证法,都是要追求课堂的本质和规律。我犹如反感文本被肢解一样的反感把课堂认为切分成“板块”,规定哪一个时间段做什么事情,但课堂本身确实存在“时间流”,在这一个流程之中,必然会有相当的环节。课堂就如荆棘丛生的密林,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带领学生
在词语密林中穿越。这是一场思维的冒险,也是一场由简单走向深度、由生动走向优雅的冒险,不仅仅靠的是勇气和体力,更需要策略和智慧。所以,对于课堂中的诸多要素要能够以教师之智慧来应对复杂而多元的课堂生态,从而形成恰当而合理的“课堂高地”,使学生在思考中获得思想的形成,获得生命体验与感悟。
同时,智慧课堂也是“大课堂”。“智慧课堂”打通狭义上的“课堂”与“前课”、“后课”的有形界限,“前课”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就阅读教学而言,学生阅读文本1—10遍;边读边悟,提出“问题”;就自己提出的问题,上网查找资料自行解决。就写作教学而言,注重学生“前写作状态”,围绕命题搜集资料,观察自然万物,省思社会万象等。“课中”(也就是狭义上的“课堂”),以表达为核心,以活动为主体,以生成为特质,以智慧为追求。“后课”不是简单完成布置的作业,而是对课堂讨论的问题进行拓展阅读和写作。
三、提升教学品质的四个维度
课堂,至关重要的是设计。一个好的设计,将会产生好的氛围,产生好的念头,产生好的发现,产生“课堂高地”。提升课堂教学品质主要有四个维度:
1.问题维度:“想问”,叩开学生的问题意识
中国学生要么不问,要么什么都问。不好问、不擅问、不会问是中国学生不争之事实。在重新审视中国教育的宏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要对一些概念做出新的阐释和理解;尽管有些概念纷争显得实在无聊且无趣。我的理解是,能让学生去做的事情一定要让学生去做,只有学生做了,尝试了,实践了,学生才有所得,教师不能包办、代办一切,更不能以师道之尊取代学道尊严。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师应该打开学生思维“阀门”。如何来打开学生的思维阀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重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首先就要提高学习的兴趣——“乐学”,“乐学”需要三点: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习的过程是快乐的,充满探险和发现;学习的结果是快乐的,为后续学习和持续学习提供动力。孩子有了好奇心和探索欲,学习才不会是一种负担。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牢牢记住‘想问’两个字!
想问,是“我”想要问,先想后问;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既有不懂不会的,也有尝试解决而不得的,更有自己设计的最有价值的问题。很多学生一开始上我的课会表现得非常的不习惯,“跟原先的语文老师不一样”,原来是老师问,学生答,现在是学生问,老师可能会答,也可能是学生回答;甚至有的课文没有学生提出问题,这篇文章干脆不上,“因为大家都没有问题,还要浪费这个时间干什么呢?”
2、表达维度:“想说”,能说会写的表达意识
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我们如何才能学好语文?这个困惑限制了我们如何“教语文”。实现这样的突破口在哪里?我的探索是:“表达”。用三句话来表达这一点。第一句话是,不管是口头表达重于书面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重于口头表达,最重要的是两者背后的“思维表达”,你想什么,决定了你说什么、写什么;你怎么想,决定了你怎么说和怎么写;第二话是,怎么培养表达呢?围绕一个问题或者话题或者概念,你要能流畅地、有层次的、有自己想法的表达3分钟,也要能表达30分钟,3分钟大概就是一篇800字的作文,说成3个小时,那肯定是这一领域的专家,要能够把3分钟的话扩展成30分钟,更重要的是,要能把30分钟的话压缩成3分钟之内完成;第三句话,也是最重要的一句话,不管你说什么、怎么说,写什么、怎么写,最关键的是,要你的听众、你的读者能够愿意听、乐意听、听了还想听。
以表达为语文的核心价值观,构建起智慧语文教学的架构。我从1998年开始探索智慧作文: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探索智慧阅读:智慧地读出自己的智慧;探索研读性导学:贴近学生心灵成长与需要的教学方式等等。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首先是要“表达自己的智慧”,同时,还要追求“智慧地表达”。
学习,总得要有一点想法的!想要对方听(看)清楚,前提是自己说(写)清楚;想要自己说(写)清楚,首先要自己想清楚。所以,思考和表达,必须要坚持,而且要以“思”为中心,全面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只有坚持了这五个字,才真正把握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学习,总的要有一点想法的。首先要“想”的动机,然后才有“想法”,才会有“新想法”,至于“会想”不“会想”,在“想”多了,自然“会想”,至于“想法”好不好,在“想”多了,自然会知道“想法”好还是不好。教师关键要让学生多“想”一点。
3、活动维度:“想做”,创意互动的活动意识
我曾在《生动·生活·生命》的文章中说:只有学生“动”起来,才会有“人的生机”;只有课堂“活”起来,才会有“课堂生活”;只有教学“活动”了,才会有“教学生命”。智慧课堂是以“活动”的方式呈现的,简言之,要“活”,要“动”,要“活动”。
课堂首先要“活”,因为组成课程的“人”是“活”的。引“活水”,素材要新;要“灵活”,方式要变;实“活现”,越学越聪明,而不是越学越僵硬。要实现“活”,就要让学生“动”起来。动嘴说话,动手写作,动脑思考,动身合作,„„只有学生的“动”起来,才能实现我们所要追求的一切的教育价值和追求。
如何让学生“动”起来?需要教师创设各种语文学习活动。从我的实践看,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常规语文学习活动,如“经典语文——60秒的语文人生”、“课前五分钟演讲——演绎精彩的自己”,这是每节课前都要呈现的;也有“戏剧节”“吟唱”“诗歌朗诵”等学期或学年活动;二是指向问题研讨的超常规语文学习活动,在文本学习时,学生针对文本提出问题,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在课堂中得到解答,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筛选、甄别和遴选,最终确定课堂讨论的问题,这些问题设计决定了课堂讨论的热度、深度、广度和程度;三是“无主题讨论”、“桌面推演”、“多任务同时处理”等语文学习活动,就时新的一个热点或难点社会问题、一个审题立意较深的作文题目,采取无主题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4.建模维度:“想想”,善思会想的思维建模
“学生为什么不会表达”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根据长期跟踪调查,学生不会表达主要表现为:不知道表达什么样的智慧,也不知道如何智慧地表达;追根到底是因为学生不知道想些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去想。所以,当爱因斯坦强调怀海特那句话:“所谓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我们就要好好去思考:学校教育应该给学生一些什么?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叠加,更需要心灵的培育、精神人格的养成。“那个剩下的东西”就是“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唯有此,才能培养出学生的精神能力、心灵品质和具
有真善美的高尚人格。可以说,“学会思考”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所以,智慧课堂注重学生思维建模。
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建模的过程是寻找思维规律的过程,建模也是点燃创意念头的起点。建模的呈现形式是“图式”,但并不至于“图式”。“图式”可以帮助人形成常规的思维路数,建模过程中思维循着图式所示,处于更为复杂的运动之中,各种念头、想法和创意在权衡、比较、冲突、挟裹,从而产生出新的念头、想法乃至思想。
语文学习中,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学生如何学习一篇文章?学以致用,如何构建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语文建模”是用语文方法与思想进行综合运用和分析,能充分理解语文的重要性,理解合理的抽象和简化,在语文建模过程中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语文工具进行思考世界、认识世界的工具。
问题怎么提出?有了问题,怎么思考?如何将对问题的回答表达出来?我尝试的是用“思维建模”的方式来建立起学生思维的常规模型——“四三二一问题思考模型”:对一个问题进行四个思维度向、三种思考方式、两个价值判断,做出一个表达提纲。
如何提出问题?一是自己不懂的,二是自己尝试解决仍然不会的,三是最有价值、最有创意的。如何思考问题?我提供了四个思维度向:时间度向,这是一种发展型思维,追问在时间之河中的“之前呢”“后来呢”,标杆记忆:“后来呢”;空间度向,这是一种比较性思维,联想到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等情况,与之比较,标杆记忆:“他们呢”;心理度向,这是一种深刻性思维,追问此事是不是我想的——意愿,是不是我会的——方式,是不是我能的——资格,标杆记忆:“怎想呢?”;文化度向,这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是对命题的一种逆向式批判思考,标杆记忆:“怎行呢?”
在思考问题确定下某一个方向时,怎么来思考问题呢?我建立了思考问题的三种方式:一是常规思维,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列观点”“摆事实”“作分析”等常规思路思考;二是“超常规思维”,遵循“集中”原则,将思维聚于一人、一事、一物、一瞬,在思维内容和呈现方式上做出“超常规”思考,往往很容易出新想法,新思维,新表达;三是“反常规思维”,是对
命题的逆向思考:这一定就好吗?“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思维往往在凝滞处,顿塞处,一下子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给人一片新天地。
在选择一个方向采取某一种方式思考之后的问题,还需要做两个判断:一是价值判断(正误、好坏、高低、优劣、上下、赞否);二是文体判断(问题、需要、先进、条件)。最终形成一个提纲。
当然,语文建模决不仅仅只限于此,在智慧作文上,我帮助学生建立起“集中
匀称
有趣”的智慧作文模型、W型叙事波澜模型等等,对如何学习语文的“前课
课堂
后课”也建立起了语文的学习模型。
建立学生学习语文的将语文的读和写、听和说紧密结合在“思”之中心,让写作像说话一样简单,让学习投入少,而收益多。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区域提升学校课程品质的研究”(课题批准号:FHB120479)及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立项课题“区域提升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培训研究(课题批准号:C-a/2013/02/001)”的阶段性成果。】
洪劬颉 邮编:210002 单位: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一、旧知导入法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在教学中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因此复习知识也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
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时,以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具体导入是这样: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卖火柴”这部分课文的内容,这个小女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在学生回答之后,我用激情的语言引出问题:是啊,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只能蜷缩街头,又冷又饿,那么她的命运会怎样呢?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二、设置悬念法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根据学生爱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造矛盾,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注意。因此在课堂教学导入时,利用巧妙设问造成悬念,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 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设置了这样的悬念:《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攻打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助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对待的呢?最后的结果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三、创设情境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或描写了美妙的景色,此类课文,可选其中精彩的画面或精彩的情节,通过具体形象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表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桂林山水》可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而桂林则是这个大花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的山是那么奇,那么险,那么秀;那里的水是那么清,那么绿,那么静。谁到了那儿,都会被那奇特的风景所陶醉,被那美妙的景色所感染。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走一走,看一看。这样导入,学生就会被桂林山水的美妙所吸引,同时也对桂林山水的主要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就会全身心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中去,投入到课文的阅读和景色的欣赏中去。
四、故事诱导法
“故事是儿童的一大需要”,学习的最好刺激又乃是对所要学的教材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在新课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例,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
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让同学们回忆自己的大年夜生活后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长长的金黄头发,大大的眼睛,有一副善良的心,从小没有了妈妈。天天靠卖火柴维持生活,今天是大年夜,天冷极了,还下着雪,这天没有人买她的火柴,天已经黑了,她还在街上走着,走着……,讲述了与主人公命运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的心情,从而促使学生急不可待地去读书,去了解。
五、音乐导入法
借助于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歌曲作为导入的途径。这种方法灵活多变,利于调动学生情绪,并能克服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播放与本课有关的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第五册《让我们荡起双桨》时,课前用录音机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让学生欣赏,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喜欢这首曲子吗?作曲家为什么要写这首动听的曲子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课题《让我们荡起双桨》。利用音乐导入新课,同学们便自然而双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学习新课的角色。
六、名言引入法
名言警句是人类思想、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教师通过引用与课题相关的名言作为引言,引导学生进入新课题。引用与本课题有关的名言名句导入新课,既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例如在教学《晨读》时,出示名言名句:“为中华人民崛起而读书。--周恩来”。老师说:“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好好学习,记住周总理说过的话。现在我们就学习《晨读》。这样学生明确了读书的目的,就自然而然地去学习课文。
当然,导入的方法还远不止这些。设计导入时,值得注意的问题是:
(1)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
(2)导入要有趣味性。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学习效率自然会高。
(3)导入要有启发性,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
(4)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要使新课的开始能扣动学生的心弦,需要教师讲究语言的艺术。
(5)导入新课的时间不宜过长。导入只是课堂的一个开头,它的作用是为教学打开思路,不能喧宾夺主。
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火花。
作者邮箱: chenlin04517@sina
关键词:语文课堂,文本解读,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 常会听到有些高中语文教师这样抱怨:“现在的学生不爱读书;考试这题目我已经讲过多遍了,甚至有的题刚刚讲过,学生还是不会做;现在的学生到底怎么了? ”对这些问题,我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曾做了比较细致的探索,也粗略得出一个结论:是语文老师自己禁锢了语文课堂,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语文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
一、教师自身要有真本事
(一 )深入到位解读文本的能力 。
即教师要深入钻研文本,真正有能力潜进文本内部,辨清文章的内在机理,对文本作出富有个性与创见的解读,而不是照本宣科,这样的解读最能体现教师功底及深厚素养。
比如:以《雷雨》为例:周朴园、鲁侍萍两人,三十年后重新见面,于是在周公馆内展开了一场经典对话。 那么谁是对话的主导者? 谁在引导着谈话的方向? 到底是谁想重提往事?
从表面上看,整个谈话是周朴园在主导,绝大多数是周朴园在发问, 鲁侍萍在回答。 主动者和被动者的角色定位很明显。 果真如此吗? 剧本中有句话“哦。 ———老爷没有事了? ”一个走错了屋子的人,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 显然,鲁侍萍这样的问话有微妙的弦外之音:老爷还有什么事要问我吗? 这是希望和周朴园继续交谈下去的表示。 当对话进行到“无锡”话题的时候, 本可结束谈话的鲁侍萍又第二次主动发问:“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从而勾起周朴园对往事的回忆,把剧情往前又推进了一步。 所以真正的对话主导者、想往事重提的人其实是鲁侍萍而不是周朴园。 这个角度比较新颖,一般易被人们忽略,但又确实存在并且很耐人咀嚼:侍萍这样重提往事,到底是为什么呢? 也许是情不自禁,也许是一个女人对一份感情的不甘心不死心让她想要一探周朴园对她的怀念到底是真是假……这样的解读往往参考书上找不到, 必须经教师悟透文字,走进人物,吃透情感,摸准文脉,思索钻研而得。
(二 )挖掘诗歌中的语文味 。
古诗的语言是最精粹的,往往一个字、一句话就包含深厚丰富的内容,蕴含无穷的美。 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反复推敲,让学生在课堂学有所得。
以张先的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为例: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 着一“破” 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 字面上看似写月动,实际上是写云飘,再仔细一捉摸,又是写风:风吹云浮,云移月露。 诗句不着“风”字,却含“风”的气息。
写地上的景色,诗人选择了花,而且是花影。 “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 “弄” 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倾泻在花上, 晚风轻轻吹拂着花。 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倩影。 “破”、 “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 ,富有生命感。
抓住关键性的词,挖掘其丰富内涵,咀嚼其深层含义,通造的快乐,感受学习的愉悦。
(三 )挖掘文言中的语文味 。
文言文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很多重点实词, 学习过程中难免感到枯燥乏味,有的学生记了这个忘了那个,这段时间记住了,过段时间忘记了,觉得古文学习既琐碎又难见成效,时间久了,必然对文言文学习心生厌倦。 如果从字源处学文言字词,就可以让学生学得有趣些,记得也牢一些。 比如“北”字有逃跑的意思,学生往往会忘记,《说文》中说:北是两人背向而走。 很形象地表明逃跑之意,如果教师能在黑板上画一画,那么学生应该对此就能记忆很深。 “绝”,会意字。 断丝也。 从糸从刀从卩。 很形象的意思就是一个人拿把刀割断一匹丝。 由此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断、断绝”,如果把所断的丝比作河,弄断就是横穿过去,就引申出“横渡”;从山顶过去的“飞过”;从空气中过去的“穿过”。 “爨”很形象就是两手端着锅子在灶上, 下面用木生火,意思就是烧火做饭。 这样学文言文的字词就生动有趣多了。
二、不妨学一点幽默
(一 )谐趣式幽默语 。
谐趣式幽默语是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活跃气氛时常说的幽默话语。 有时也可在讲课时把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使得学生对知识点易于理解掌握。 比如:在辅导学生写议论文时,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指导:写议论文并不神秘,我四岁的女儿也会。 有一次,她说:“我最喜欢爷爷了,爷爷喜欢我,不骂我,不打我,买棒棒糖给我吃,还带我到儿童乐园去玩。 所以, 我喜欢爷爷。 ”这里,论点、论据、论证都有了。 这样以谐趣的方式介绍了议论文的基本特点,生动幽默,学生对议论文就会少一点畏难情绪。
(二 )讽喻式幽默语 。
讽喻式幽默语, 是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学生不守纪律或学习态度不好时常说的幽默话语。 它常以讽喻为目的,以诙谐的话语为形式,以学生轻松接受为效果。 如:一位语文老师在讲课时,突然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学鸡叫,老师看了看表,不紧不慢地说:“我这只表大概出了毛病,没想到现在已是凌晨,但是我想公鸡报晓应该只是低等动物的一种本能吧。 ”这位语文老师对这位捣蛋的学生进行了狠狠的讽刺,但场面并不难堪,课堂上充满笑声。 这位语文老师用生物学术语,以淡定的心态, 坦然面对捣蛋的学生,既没有打断正常的讲课,又让那位学生将教训谨记在心。 再如:一位语文老师在讲授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诗时,一方面将诗的本义诠释出来,另一方面针对班内一些早恋现象,巧妙地加以化用,使其变为“横眉冷对秋波,俯首甘为学霸”,让学生在哈哈大笑之后,时时敲响人生警钟。
三、调动学生是真理
(一 )让学生评点 ,使语文课堂活起来 。
古人云:“读文无批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 故评注不可已也。 ”评点也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一种文本研习方式。 在教《我心归去》这篇课文时,可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与时间,以评点法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圈点勾画 ,字斟句酌 ,揣摩玩味 ,调动自身生活积累和语言感悟 ,随时写下心得 ,创设多层次、多角度解读文本的情境,充分开展多方面的对话交流,学生的生活体验得到激发,整个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让学生积极发言 ,使高中语文课堂活起来 。
1.要跟学生说清楚。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得到发展 , 语文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上的“说”就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形式;师生没有交流就构不成课堂教学。
2.学生的发言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要给以鼓励 , 不要挫伤其积极性。
3.采取一定的措施 ,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 。 比如 ,小组抢答竞赛法,小组讨论法,小组互相点名答问法,教师指定平时不喜欢发言的几位同学抢答某问题,发言记分法,等等。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多样化
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上网络探究课,问题讨论课,影视欣赏对接课,歌词赏析课,等等。 如果借助多媒体则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不妨借用。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实现了多样化,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语言思维及操作的积极性, 才能提高教学效益,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实现了多样化,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
力求老课文出新意,旧知识点用新讲法。 每篇课文尽量设计一个独具匠心的教学高潮。 比如《刺客列传》用图表法梳理情节,使得一篇很长的文言文变得思路清晰。 比如用选择题的方法复习成语,让人耳目一新。 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手段可以灵活多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B-0054-01
智慧课堂,就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我学习的课堂;是教师对学生“授之以渔”的课堂。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打造这样的课堂。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描述过学生充满学习兴趣的课堂:“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为了实现这样的课堂,信息技术课可以采用主题式教学,即教师为课堂教学设计出各种主题,让学生围绕能激发学习兴趣的主题开展活动,而有关的教学内容融汇于该主题活动中。在主题式教学中,主题的选取很重要。一个好的主题,能吸引学生,有助于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授使用“搜索引擎”的时候,可选择报道本地(南通)奥运冠军的《北京奥运,南通人的骄傲》为主题进行教学,这样不仅符合时代特点,贴近现实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家乡情怀,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乡的热情,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
学习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信息技术课堂应该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来实现学习目标,通过自我探索、自我建构、自我创造来提升学习能力。
如在Frontpage站点创建与首页制作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在此之前已学过了Word,而Word与Frontpage的操作有相通的地方,可以利用知识迁移来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围绕本节课内容提出问题“Frontpage窗口结构及主要菜单的功能是什么?如何建立和删除站点?如何进行文字、图片以及水平线的编辑?网页属性如何设置?”,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去自主学习本课内容。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方向,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让学生感受到民主平等气氛的课堂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有心与心的交流、激情四射的碰撞、心灵感应的共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是站在讲台上,还要走下去,融入学生之中,深入学生,感受学生,体会学生。
如在讲授Word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来做小老师,讲授和演示教学内容,其他学生补充或纠正,教师作适当的提醒与点评。让学生来做小老师,不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优生更加充满信心,让后进生受到激励,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实现学生的共同发展。让学生来做小老师,更能使学生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是课堂的中心,让课堂充满民主气氛,这是智慧课堂所需要的。
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祖国未来栋梁的学生,更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而且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来发展理论,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不断创新与发展。
如在教学Powerpoint的课堂上,可根据本课主题和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任务,比如选取以“我”“我的一家”“我的班级”“我的舍友们”等为主题来制作一份与自己有关的多媒体作品,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任务驱动能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其产生积极探究的动力,去进行独立探索、开拓创新。学生参与和完成了任务,就体现了他的创造力,展示了他的水平,他就会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五、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课堂
小组合作是目前课改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法。它把个别化学习与人际互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主动参与研究,获得更多的体验,更好地完成任务,同时它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力量的强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
如讲授Excel时,布置学生需要合作完成的任务,让学生以相邻两电脑桌(4人)为一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每桌的两人按信息技术水平来安排,优差搭配,实行一对一帮扶。小组长对本组成员进行具体分工,全组成员通力合作完成有关任务。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进行合作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总之,信息技术的课堂应该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充满民主平等气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的智慧课堂。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的有效手段。
【初中语文智慧课堂】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课堂点拨技巧09-08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11-09
让初中语文课堂活起来07-19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浅谈10-02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方法10-02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讨论的思考11-18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点拨论文09-22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金钥匙(语文论文)10-25
论文(如何设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11-07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课堂教学效率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