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窃读记》教学反思(精选13篇)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设置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品读文章词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希望学生理解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在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并在自己的写作中初步运用各种描写方法,以提高写作水平。
课上完以后发现学生只停留在知道哪些是动作描写,哪些是心理描写。如何对人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进行准确生动的心理描写,怎样将学到的描写方法学以致用,这些方面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感觉还是自己指导得不够到位,学生还是没有掌握这些描写方法。
小组探究环节每个小组探究一个问题,对其他小组的问题只是简单的听一听答案,没有参与其他小组的问题讨论。在小组发言代表展示本组探究成果之后的点评环节我做的也不到位,只是简单说一句你们的答案不错。为什么不错,答案好在哪里,没有进行详细点评。这些都是这节课的不足和缺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寻找解决方法,解决这些不足和缺点。
师:同学们, 你们喜欢读书吗?
生:喜欢。
师:曾经都在哪里读过书啊?有什么感觉?
生:我在家读, 写完作业妈妈就允许我读书。
生:我在学校里自习课上读书, 老师让我们多读课外书。
生:我有时候去图书馆读, 选好自己喜欢的书, 找个位置坐下就能读。
……
师:哦, 你们想在哪儿读就在哪儿读, 想读多长时间就读多长时间, 那可真是随心所欲啊!可是有这样一位女作家, 她小时候读书就没你们那么幸运了, 她就是林海音。了解林海音吗? (出示林海音的照片) 这就是林海音, 她出生在1918年。在她小时候那个年代, 读书是有钱人的享受, 尽管她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但是经济状况还是无法满足她那颗渴望读书的心。那她是怎样读完一本又一本心爱的书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的一篇文章, 齐读课题———
生:《窃读记》。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遍课文。读准字音, 读顺句子, 想一想林海音童年是怎么读书的。
(生自由读)
师:课文预习了, 又读了一遍, 看看这些字词你是否掌握了。谁愿意来读一读?
(出示。生读。)
师:预习得不错, 字音都掌握了, 那这些词义呢?
(出示)
腋下 踮起脚尖 饥肠辘辘
师:腋下, 在哪里?
(生指部位)
师:“踮起脚尖”是什么意思?
生:用脚尖走路。
师:找找这两个词在课文的哪句话里, 读一读。知道林海音在书店里是怎么找书的吗?谁来说说看?
生:林海音是踮起脚尖, 从大人的胳膊底下钻进去找书的。
师:你看多不容易啊, 为了看书还得从腋下钻进去呢!
师:“饥肠辘辘”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饿。
师:饿到什么程度?
生:肚子咕咕叫。
师:“辘辘”就是车轱辘滚动的声音, 所以这个“辘”字是车字旁。猜猜看, “湿漉漉”的“漉”是什么旁?
生:三点水。
师:为什么?
生:跟水有关。
师:真聪明!这就是汉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特点。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就可以猜测字的读音, 推想词的意思。
师:接下来还有两个字的笔画比较多, 在书写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出示)
檐碗
生:我想提醒大家“檐”字的上半部分里面撇捺不要丢了。
师:看清楚, 这两笔是什么?
生:撇、点。
师:和老师一起书空这个字。
(师生书空)
生:“碗”字我要提醒大家右半部分上面是一个点。
师:看老师写这个字, 最后一笔竖弯钩要写得舒展些。打开书, 把这两个字认认真真地各写一个。
(生写字, 师巡视指导。)
师: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左窄右宽, 结构才比较协调。
师:读了课文, 你知道童年的林海音是怎样读书的吗?
生:她是在书店里读书的, 而且是悄悄地读, 不能被书店老板发现。
师:所以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窃读记》。那么窃读是怎样一番滋味呢?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 找出最直接写作者窃读滋味的一句话。
(生读文, 找句子, 批画。)
师:你找的是哪一句?
生: (读) 我很快乐, 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师:大家都同意吗?
生:同意。
师:把这句话画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板书:快乐惧怕)
三、精读批画, 品味窃读
师:此时此刻, 我们无法亲身感受到作者既快乐又惧怕的窃读滋味, 但是, 她笔下的文字会告诉我们她当时的心情。请同学们默读1到4自然段, 批画出能表现作者窃读滋味的语句, 在旁边简单写写你的体会。
(生默读批画)
师:建议大家关注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看看能感受到什么。批画好了把相关的句子读读, 再体会体会。
师:谁先来交流?
生:请大家看第3自然段:“我跨进店门, 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 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 把短发弄乱了, 没关系, 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作者窃读时的快乐。
师: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了作者的快乐?
生:“暗喜”告诉我们作者当时很快乐。
师:这时候的她因为什么而快乐呢?
生:作者因为自己溜进店门没被发现而高兴, 因为她可以快乐地寻找她想看的书了。
师:接着交流这一段的内容。
生:从“哟, 把短发弄乱了, 没关系”我体会到了作者已经顾不上去理头发了, 一般情况下, 女孩子很注意自己的形象, 而她却不在乎这些了。
师:为了读书都不顾自己的个人形象了, 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读, 读得速度很快。)
师:除了能读出这种急切, 还能读出什么味道?谁来读?
(生读, 读得很平淡。)
(师范读)
师:什么味道?是不是有点不容易, 有点暗暗庆幸啊?自己再读读。
(生读)
师:味道越来越浓了。老师还想提醒你关注这几句话里出现的一些动词, 把这些动词圈画下来, 出声读一读。从这一系列动词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跨、踮、钻、挤、寻找, 我感觉作者特别迫切地想早点读到书。
师:看来你读懂了。我们平时读书的时候就应该抓住重点词细细地品味、咀嚼, 才能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生练读。指名读。)
师:接着交流。
生:我从“啊!它在这里, 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感受到了作者的快乐。“啊”字一下子就写出了作者的惊喜!
师:你真是慧眼识珠啊!一个简简单单的感叹词让你读出了背后的惊喜, 太棒了!把这种惊喜读出来。
(生读)
师:第3自然段作者就是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把自己跨进店门的暗喜和找到书后的惊喜细致地描写出来的。把第3自然段完整地读一读, 体会一下作者的心理变化。
(指名读)
师:1到4自然段中还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作者窃读的滋味?
生:请大家看第4自然段:“急忙打开书, 一页, 两页, 我像一匹饿狼, 贪婪地读着。”我从这句话感受到了作者读书的快乐。
生:我从“像一匹饿狼”和“贪婪”感受到作者读书的急切, 她带着快乐的心情读到了这本书。
师:对, 就这样抓关键词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不仅是狼, 还是一匹饿狼, 想象一下一匹几天几夜没吃到食物的饿狼, 见到食物会有怎样的表现?
生:会猛扑过去, 一下子咬住猎物。
生:会两眼放光, 张开血盆大口, 冲过去, 撕咬食物。
师:林海音见到书时就是这样的迫不及待, 就是这样的贪婪!我们一起感受一下!齐读!
(生读)
师:这匹“狼”好像对面前的食物不感兴趣, 再来!
(生再读)
四、读中感悟, 再品窃读
师:那么窃读还是一番怎样的滋味呢?请大家自由朗读第缘耀苑自然段, 好好地体会一下。
(生自由读)
师:把你喜欢的段落再读一遍, 边读边想象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边读边想象)
师:真投入, 再读一遍, 入情入境地读。
(生再读)
师:喜欢哪段就读哪段, 其他同学用心听, 看看他的朗读能不能给我们带来一种画面感。
(一生读第7自然段)
师:这画面太生动了, 太清晰了。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林海音面露难色, 好像在埋怨天气不好, 实际上心里高兴得很。
师:你看, 读书的时候, 一边读一边想画面, 把自己当成主人公, 和她一起去经历, 去体验, 去感受, 你就会快乐着她的快乐, 惧怕着她的惧怕。请大家把第7自然段再入情入境地读一读, 体验窃读的快乐。
(生再读第7自然段)
师:还有喜欢其他段落的吗?
(生读第5自然段, 读得有声有色。)
师:窃读的经历让“我”学会了察言观色。
(生读第6自然段, 读得少些情趣。)
师:哪像一个小妹妹、小女儿啊?就像一个不相干的人, 能把这种故作亲密的感觉读出来吗?“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谁来读?
(一生声情并茂地读)
师:你看隐藏得多巧妙, 多自然。为了读书还要有表演的天赋呢!
师:林海音童年读书的经历是坎坷的, 尽管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或者要把自己隐藏起来窃读, 甚至外面瓢泼大雨却故作为难地读, 但只要看到那本自己喜爱的书, 她就会——— (出示:急忙打开书, 一页, 两页, 我像一匹饿狼, 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 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生齐读)
五、联系实际, 感悟内涵
师:同学们, 可以说“窃读记”三个字中充满了作者读书的乐趣, 也饱含着作者童年时代的辛酸。那么是什么在支撑着作者窃读完一本又一本书呢?请同学们浏览全文, 找一找。
生:我觉得是国文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记住, 你们是吃饭长大的, 也是读书长大的!”
师:同意吗?把它画出来。像这样短小精悍富有内涵的语言我们应该积累下来。
(生练背)
师:读懂了吗?谁来说说?
生:吃饭长的是身体, 读书让我们开阔了视野。
生:我们的成长既需要吃饭, 更需要读书, 既有身体的成长, 更有思想的发展。
师:说得多好!你平时喜欢读什么书?读书让你有了哪些成长?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我喜欢读校园儿童小说, 因为我觉得它写的都是同龄人的事, 而且特别有趣。它让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生:我喜欢读历史故事。从历史故事中我了解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还知道了历史名人。
……
师:的确, 我们身体的成长需要营养, 心灵和思想的成熟则需要读书, 书能丰富我们的视野, 也能丰盈我们的内心世界。所以我们也要不忘国文老师的这句话:“你们是吃饭长大的, 也是读书长大的!” (师生齐读)
师:回去之后继续读课文, 感受作者快乐又惧怕的窃读滋味, 积累文中描写生动的语句, 练习本课的生字词, 下节课我们来检测。
【课后反思】
《窃读记》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课文语言朴实, 感情真挚, 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淤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 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于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 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盂受到读书的感染, 激发阅读的兴趣。
第一课时, 我主要是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作者将自己窃读的复杂滋味贯穿在整篇文章中, 如果课堂上任由学生满篇地找、画、悟, 文章就会支离破碎, 课堂就会成为学生漫谈的聊天室。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我采用了两种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重点。
1. 品。
抓重点词句, 品出窃读滋味。我引导学生围绕着“我很快乐, 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一主线, 让学生默读第1耀4自然段, 画出写作者窃读滋味的句子, 并简单批注。文章的第3自然段作者将跨进店门的暗喜到找到书后的惊喜写得淋漓尽致, 既有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 又有生动传神的心理描写, 我把它作为体会作者窃读滋味的重点段落进行详细处理。课堂上, 我引导学生抓住“跨、踮、挤”“暗喜、啊”这样的关键词句读、悟、品、思, 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 并在读中领悟作者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
2. 读。
《窃读记》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窃读记》以“窃读”为线索,主要讲了“我”酷爱读书,以“我”放学后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达了“我”热爱读书。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有较好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初步把握主要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培养他们独立阅读、善于思考、合作、分享大胆、质疑问题等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的
1.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读通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理解重点句。
2.学习动作、心理描写等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窃读”的感受,体会作者对读书如饥似渴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
“教法”与“学法”是有机的统一,“教法”指导“学法”,“学法”因“教法”而有效。我主张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创造中学习语文。
五、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全文大意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了解词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时,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
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主要写了“我”放学后匆匆赶到书店去读书,晚上的时候也不愿离开,甚至藏身于众多顾客中,借雨天看书,细腻地写出了“我”窃读的感受以及对知识的热爱。
3.快速浏览全文,简要说出文章的写作思路。
4.汇报交流初读课文的情况,学生质疑并自主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了生字词、读通了课文,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思路,达到了初学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以学定教,培养了学生自读自语、交流汇报、质疑问难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精读品析,体会作者情感
1.通读全文,抓住本文题眼“窃”,理解“窃”的含义。
“窃”是什么意思?“窃读”又是指什么意思?
文中指“窃”什么?(本文指“我”去书店偷看书)
2.怎么“窃”?快速浏览课文,请把课文中描写“窃读”的句子勾画出来。
3.小组合作学习。
读一读,品一品,议一议。
如“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引导学生围绕“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乐和恐惧”展开讨论。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尊重学生的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好的语文教学,就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小组汇报交流。
“贪婪”是一个贬义词,这里是“贬词褒用”,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读书的渴望。
5.作者通过“跨、踮、挤”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写出了当时的顾客之多,还有“我”对读书的如饥似渴。“我”热爱读书,却只能偷偷摸摸地读,因此,作者才会说“我很快乐,也很惧怕”。
6.又如:“我有时还要装着皱着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这句话通过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7.联系生活谈感受。
联系生活去书店对比感受“窃读”,交流感受。
生1:在生活中,我没有这么偷偷地去书店读过书,可作者却像一个小偷、饿狼般的去读书,这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知识的求知欲望,这是值得我学习的。
生2:我会很惬意地在家看书,遇上喜欢的书直接买回来就好,从不会在书店偷偷看。而且,现在的书店都可以免费看书了,不需要窃读。作者的“窃读”感受是又“快乐”,又“惧怕”。
8.再读重点句,体会感情。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回忆一下,怎样体会到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之情的?
9.抓住关键字“窃”抓住作者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联系生活加深理解,抓住“快乐”、“惧怕”两个词体会作者的感情。
【设计意图:品读句子,学习表达是本教学环节中的重难点。让学生从“整体—部分—整体”来理解文章,领悟作者情感,将学习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切实让学生经历读书、感悟、对话、体验、内化的语文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语言智慧的滋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文素养
1.小练笔,以读促写。
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以《窃X记》为题,先把题目补充完整,运用心理描写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2.小组合作交流并赏析。
3.作业: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关于读书的名言。
【设计意图:进行小练笔,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到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实现课内外的联系与沟通,让学生实现自我审美、自我升华、自我创新的过程。】
五、板书设计
窃读记
快乐 惧怕
课堂提问,包含着教师的问答和学生的问答,这是一个正在进行的状态,强调课堂的生成性,但是有效问题是可以预设的。而我这里仅仅涉及教师的问题设置方面。记得我的第一次公开课,大约有四十人左右的前辈参与听课。他们坐在教室后面,或认真或严肃地听我讲授了一节《窃读记》。听课结束后,有一位老师跟我交流,当她得知我刚入职时,她“哦”了一声,虽无其他言语,但是眼神和语气让我顿时脸面无光。静下心来,想到“问题从来就不是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问题就会变成惊喜。”我认真过滤着这节课的环节,忽然意识到课堂上学生虽然专心听讲,也有想要回答问题的意识,但是课堂互动不佳,这是为什么呢?
翻看教案和ppt,我发现这节课的问题设置出现了偏差。例如,在初读课文之后,我直接抛出了一个问题:再读课题,说说你最想知道的内容或感到困惑的问题是什么?当时课堂上学生一个个变成“丈二的和尚”,不知道我的引导点在哪里。反省自身,我认为问题设置本身存在不足。这是两个问题组合在一起,既问想知道的内容,又问困惑之处。我却在最开始时认定是一个问题的两种问法。对于我的学生来说,这不仅没有引导他们拓宽思考范围,反而让他们不知道回答哪一个。即使把这两个问题拆开,也是过于空泛的问法,学生无从着手。因此这个问题是不恰当的,不利于学生形成探究思维。雪上加霜的是,学生的预习工作只是停留在阅读层面,并未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回归文本,才是有效问题设置的关键。例如《窃读记》再读文章环节,可以围绕第一环节提出的“窃”的含义继续讨论,提出为什么窃读呢?如何窃读?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刻画窃读行为?学生根据问题,仔细阅读文本,才可能理解文章。古人云:学贵有疑。那如何设置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呢?鉴于之前的教学情况,我的做法如下:首先基础是教师研读文本,并且在研究学情、教学目标的情况下,确定核心问题;其次根据核心问题设置问题链,问题链不仅语言要准确简练,而且逻辑要清晰,以便学生通过问题认识、体验和生成一些内容,促进思维发展和提升;最后尽可能让学生完成少而精的导学案预习,即使不是所有孩子能做到,也会有利于课堂上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有人说,让学生自由地徜徉在书海里,教师设置的“问题”反而是学生思维形成的枷锁。但是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给学生“一双桨”不是目的,规定“航线”不是禁锢,而是教会他如何在书海里划动船桨、达到目的地才是至关重要的。
上课前:
因为是开学第一篇课文,准备的比较充分,主要想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重温课堂的滋味。而本学期,教室刚装上多媒体,我和学生都比较兴奋,因此对课文的思路和课件也很在乎。
但是,影响因素也有,天气很热,我们的教室在最上层,室内更加闷热。而打开多媒体,电扇就会发出“嗡嗡”的轰叫声,只能关了。在下午的第一节,师生在这样的室内上课效果可想而知。我是大汗淋淋,可以说,昏头转向了。
班级一下子两个班合并,我还是有些不适应,在课堂上,出现了“脑袋搬家”现象,走神了。
上课时:
1、教学思路主要还是围绕“我”读书的滋味——“我很快乐,也很惧怕”展开。抓住窃读前,窃读时,窃读后的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朗读体会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如饥似渴的样子。
2、抓住主要句子理解。从“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两句话入手,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体会。学生从句子中读出了物质(粮食)的重要性,但是精神(读书)的食粮也很重要。根据现状,特别是当今社会,知识的重要性人人都知道。我说,“食物是一只风筝,而读书是一阵风。如果没有风,风筝永远飞不起来。读书有助于你奔跑,有助于你成长。”
3、拓宽阅读。补充《窃读记》原文,学生从“我”被店主赶、羞辱感受到当时
穷人读书的不易,深入感受那种“偷偷”的感觉,却丝毫没有减少作者对读书兴致的影响。
4、说说、写写。因为体会了“我”读书的困难,感受到他们读书与我们现在学生的区别,所以我让学生比比我们的不同,用“我来和你比读书”为题说一段话,学生的精神内涵通过语言的表达得以体现,让精神与言语达到同构。也明确是知道了“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状况。再用“小女孩,我对你说……”来些一段话。这样既积累了语言,又提高了认识,精神经历了一场洗礼。
上课后:
1、开始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个别学生的朗读和体会比课始有进步。但两个班级的习惯不同,在课内产生冲突,使思想有所涣散。在第一课时,我还是较少地顾及这些,有些遗憾。
2、人数太多,我还是想着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锻炼,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发言,这样的时间有所浪费。
3、应该加强组内讨论、交流的机会。这节课,我没有安排这样的环节。应该说,我还是得尽快适应这样的班级。
《窃读记》教学反思
开学第一课,上了《窃读记》,很有些感悟:
《窃读记》通过“我”放学后急忙跑到书店藏身于众多顾客之中偷偷看书时的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表达我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十分熟悉,他们很快就能够找到相关的句子。可是,我们的语文课并不是让学生会找这些句子而已。接下来的品读才是关键。
交流中,我发现,学生对描述林海音当时“溜”进书店的句子不太理解。有几个学生就很不明白,为什么要“挤?并且把头发弄乱了都不管?提得好啊!经过再读,学生便很快就能理解了这样写恰恰表现了林海音对读书的渴望。
趁妈妈不注意, 我蹑手蹑脚地挪到书架前, 瞟了一下书架, 发现目标, 赶忙抓住藏到身后, 迅速“移”回座位。刚把书放下, 就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书太大, 没法藏到作业本下面。这可怎么办?我顿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垫草稿纸底下吧, 又怕妈妈翻出来;用作业本盖起来吧, 又怕妈妈看见鼓鼓的作业本“山”。——不管了!先看再说。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 偷来的时间可是格外的宝贵, 我在书海里遨游起来, 这时我感到一种快乐。“然然!看到我的U盘了吗?”随着妈妈的一声喊, 我像一个正做着美梦的人被一把推醒, 咯噔咯噔……妈妈朝着我的房间走来, 我赶紧手忙脚乱地把书藏进抽屉。刚藏好, 妈妈就走了进来。
“你的脸怎么这么红, 是不是发烧了?”妈妈一边说一边关切地摸摸我的头, “哦, 还好头不热!”我松了一口气, 她没有发现我偷偷看书。我赶紧面露难色地说:“没事, 今天的数学题太难了!”“哦, 先想一想, 不行晚上回来我们一起研究!”妈妈说着, 拉开抽屉翻找起来, 我顿时吓得一身冷汗, 拿着笔的手开始颤抖起来。“快来看看, 这个是不是!”就在千钧一发时, 爸爸的一声喊帮我解了围。妈妈走了。我长舒了一口气。危机解除了, 可是我看书的好心情却一扫而光。
作者翔实记录了小时候窃读的经历,那种窃读的滋味不仅留给了作者一回味,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鲁迅笔下的迂腐文人孔乙己曾经狡辩说“窃书不算偷”,此时看这篇《窃书记》,这里的“窃”的确不是偷,而是读。品读文章,我们会随着这个怯怯地藏身于大人中间,匆忙而贪婪地阅读着的小女孩,体会到读书时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这种精神和身体的复杂感受,正是窃读的百般滋味。
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写出了自己又能挤进书店的喜悦。“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这种理所当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在书店里开心读下去,有几分童稚,还有几分诡异。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我跨进店门,暗喜没有人注意。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这其中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如饥似渴。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恰当的比喻,如“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对自己那种渴望读书的状态和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窃读的滋味虽是苦乐交织,忧喜并存,但乐大于苦,喜大于惧,知识和智慧的丰收弥补了身体的劳累。
林海音曾说:“但我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皆因没有钱,我不能占有读书的全部快乐。”可以说《窃读记》三个字中充满了乐趣,也包含着作者的辛酸。
到了书店,我开始用眼睛扫描架子上的书籍,看看有没有什么新到的书。突然,我看到了一本书,正是我日思夜想、梦寐以求的《龙族》!
可是,我愣了一秒钟,又垂头丧气了。因为我没带一分钱,而那种书只让卖,不让看,还是带塑料包装的。想看,做白日梦去吧,有本事你只自己去买啊,别在这想象。
正当我准备离去的时候,脑中迅速闪过一个念头:“把这本书拆开包装偷偷读。对!我就这么干,不会被人发现的,只要我动作快就一定可以做到!”
于是,我又返了回来,悄悄走到放《龙族》的书架前面,环顾了一下四周,见没人注意到我,我就犹豫着把手伸向了书架。
忽然,一个笑眯眯的阿姨走过来,看样子是售货员,对我说:“小妹妹,这里的书不可以看哦,只有付钱买下你才能看,明白吗?”“哦,明白了。”我慌张地答道。
等那个阿姨走远,我再次把手伸出来,拿了《龙族》就往外面的路上跑。跑了一段时间,我停下来喘口气,回头看看,还好,没有人追来。
我找了一个地方,坐下来,手颤抖着撕开包装,暗暗地想:“终于成功了!”然后,我就开始读起来。
可是,我刚翻开书,就又害怕起来。所以,我读着读着就不时地回头看看,看看有没有人追过来。我的手依然颤抖着,心“砰砰”跳的可欢,怀里好像揣了一只小兔子似的。
我总觉得时间是那样漫长,好不容易才平静下来,一读就读到太阳落了山。我舒了口气,伸了一个懒腰,又重新把书包好,来到了书店门前。书店关门了,我把书从门缝底下塞进去就走了。
窃读使我又快乐又惧怕,不过这些也是值得的,因为书让我学到了知识,再怎么样也是值的。
品读课文,我们会随着课文匆忙而贪婪地阅读着小女孩,体会到读书时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欢乐与满足的幸福,这种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复杂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中,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资料,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经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三让学生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兴趣,并经过开展综合性学习使之强化。
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完美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提高的阶梯”。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能够医愚。”我认为真正热爱学习的人,往往学得越多,越发现自我所知甚少,于是就想学得更深入,而读书就是一个积累学习的最好方法。
首先感谢省教研室李老师给予我们批注阅读课题组这样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我刚才执教的《窃读记》是一节精读课文的批注阅读课。
批注阅读对于学生并不陌生,我们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几乎每一堂语文课我们都会让学生画一画、写一写,其实就是在做批注。在前天刚刚接触这个班的学生的时候,我翻阅他们的语文书,发现每一课学生都有圈画句子的痕迹,课文的空白处也有对重点内容的感受。那么我们今天的批注阅读教学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学情的基础上来定位的:力求通过指导,让批注更精细、更规范、方法更多样,以达到批注更好的帮助学生感悟、理解、体会表达,发挥批注促进读写的作用。(读是有感情朗读,写是指写课文的读后感,也就是说重点段落的批注可以为写好课文的读后感奠定基础。)
有了这样的定位,根据课标、学情以及本课的重点难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将难写的两个生字“”写正确写美观,运用批注的方法学好不认识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批注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3.学习运用批注的方法(在这里批注的方法包括符号和文字,其中符号是针对句子、词语、标点的不同符号;文字包括注解式批注、感悟式批注、补白式批注),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运用批注体会作者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
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过程围绕“批注方法的习得”和“语言文字的感悟”两条主线,共分五个环节:
一、检查预习,揭示批注。
批注对于学生不是零起点,在研究课的过程中我们设计了多个导入新课、揭示批注的方案,最终我们选择了由学生预习中的圈点勾画为切入点,今天看来这种方法还是很自然的,顺学而导,符合学生的实际。继而出示学生、老师、以及名人的批注,激发了学生批注的愿望。
二、根据提示,自主批注
这一环节旨在通过自学提示规范学生的批注符号,同时指明文字批注的着眼点(可以是两个方面)----不仅可以是对关键词句的感受,(这是我们通常的做法)也可以是领悟到的表达方法。学生自主批注时老师强调要求真读书,真思考,不做样子,批注的符号和文字要写的工整美观。我们在实验研究中总结了批注阅读课的特点就是要强调个体性、重视深刻性。这一环节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批注。因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欣赏,都会形成独特的心理印痕,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个性化的。
三、交流批注,精读指导
这是本课重点环节,以三、四两个自然段为例,师生共同经历交流批注、不断完善批注的过程,我们说批注阅读课与常规的语文课最大的不同就是在批注方面不是一次性的,我们是边感悟边批注,边批注边朗读,不仅通过关键词、句、标点,体会出林海音酷爱读书,渴望知识的内心世界,同时领悟到作者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并指导学生借助批注,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方
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得言、得意、得法、得能。
四、再次批注,朗读展示
有了三四自然段感悟式批注的指导,让学生再次批注其它段落,会更细致更全面更深刻。再次批注是学生提高发展的过程,只是汇报的方式是以有感情朗读的方式进行,通过师生评价朗读,对窃读的体会更加丰满,较好地发挥了批注帮助促进课文朗读的作用。
五、补白批注,拓展延伸
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点明中心,对这句话的理解我没有采用平常的方法,泛泛的交流,而是让学生揣摩林海音理解,在文中进行补白。学生引经据典,将读书的意义表达深刻、全面。同时习得了一个很重要的批注方法就是补白式批注。最后借用林海音小时候对读书的热爱照亮她一生的文学道路,来鼓励学生将今天习得的批注方法用于今后的阅读,我想这个落脚点对于学生是最有意义的。
最后,我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落实以批促写,借助课堂上的批注,摘抄喜欢的段落,写读后感片段,为写好这个文体的习作奠定基础。第二就是把《窃读记》原文发给同学们,将今天的批注方法学以致用。下堂课与同学们交流,将课外阅读和方法的迁移落在实处。
师:作者说“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种滋味好受吗?请结合你画出的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我从作者的动作中体会到窃读是快乐的。放学后“急匆匆地赶”,“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急切地寻找”,都说明了她特别想读到这本书。能读到自己这么喜欢的书,当然是快乐的。我在读到自己盼望已久的书时,就特别快乐。
生:我从这些动作中倒觉得窃读实在是太累了,而且她要一直站着,站得腿都酸了,脚也麻了。
师:同学们从同样的语句中读出了不同的感受,就应该这样读书。窃读的滋味还有哪些?
生:还有她放学后就来了,一直读了两个多钟头,多饿呀。
生:我也觉得这种窃读的滋味并不好受,因为她还一直提心吊胆。你看,她要把自己隐藏起来,贴在一个大人身边,假装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万一那个人很烦,该多尴尬呀!还要察颜观色,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读完。
生:还有,虽然下雨天能有个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可她也不能专心读书,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多累呀!
师:是啊,又忧又惧,又累又饿,这种窃读的滋味真是令人难以忍受。可作者还是乐此不疲,快乐又从何而来呢?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课文,找一找深层次的原因。
生:“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加书架。”作者明明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她从书中一定收获了许多知识和智慧,心里非常高兴。我觉得这就是她感到快乐的源泉。
师:是呀,这种精神的满足不仅快乐,而且幸福。所以她说“脚站得有些麻木,但我却浑身轻松。”
生:“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她的老师说读书能使人成长,那么作者在窃读时读了那么多书,我觉得她会比自己的同学更加聪明,更加成熟。
师:是的,读书不仅仅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开启智慧,而且会使一个人成长起来。从你们的体会中,我不仅感受到了窃读那五味俱全的滋味,而且领悟了读书的真谛。下面就来有感情地读读课文,进一步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求知的渴望。【教后反思】
课堂上,我让学生直面文本,与语言亲密接触,充分感受小女孩在窃读过程中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并结合文中语句,联系自身感受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然后再次研读课文,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为散发点,从具体语句中咀嚼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的滋味,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
《窃读记》片断赏析
师:鲁迅笔下的迂腐文人孔已己曾经狡辩说“窃书不算偷”,现在我们也来讨论一下“窃读”算“偷”吗?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找一找自己的依据。
生:我觉得应该算吧。因为书店就是卖书的地方,作者自己也说“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
生:我觉得不算偷,虽然作者收获了很多,但书店并没有损失什么。
生:那她为什么还要隐藏起来,感到惧怕不安呢?
生:因为有些书店里服务的人对没有钱买书的顾客不欢迎。而作者只是一个真正爱读书,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学生,并没有偷书店的什么。
师:同学们辩论得很热烈。而实际上她和其他读者不一样,只读不买,窃书读。她曾说:“但我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皆因没有钱,我不能占有读书的全部快乐。”可以说《窃读记》三个字中充满了乐趣,也饱含着作者的辛酸。《窃读记》教学建议
1、教学本课前,教师可让学生交流课外阅读所带来的快乐与享受。
2、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可以采取以下思路展开教学:
首先,在学生自读自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说一说:读了课文,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交流时,要引导他们结合有关语句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并重点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一句。
然后,引导学生围绕“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乐与惧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从具体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滋味的,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
最后,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受到启发,能够在黄金年龄进行阅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3、本文语言朴实而又生动感人,教学时要重视朗读,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文章虽没有什么情节冲突,大起大落,但作者的内心却因窃读而波澜起伏。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出作者与书相逢的惊喜、匆忙窃读的快乐与惧怕、雨天读书的开心、与书相别的留恋与满足……
这篇课文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极为传神,充分表达了对读书的酷爱,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朗读好了,也就体会到了。
4、教师要注意文中一些字的字音和字形:
如“目的地”的“的”读 dì;“踮起脚尖”中的“踮”diǎn读;“暂时”中的“暂”读 zàn;有一些字的笔划较多,如“饿”“惧”“檐”“酸”“撑”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还有一些字虽然笔划较多,但是形声字,要引导学生根据这一特点进行记忆。
5、在教学时要重视语言的积累:
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仔细品味这样写的好处,并抄写下来。
6、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窃读的滋味虽是苦乐交织,忧喜并存,但乐大于苦,喜大于惧,知识和智慧的丰收弥补了身体的劳累。教师相机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自己组成小组开展活动,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去图书馆或书店了解图书都有哪些种类;给自己的图书归类,做个书目;找一本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做摘抄或填写阅读启示录卡,为后面“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台”做好准备。
师:有的同学说课文写得像日记一样真实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
生:我喜欢第2自然段。作者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有用引号引起来的,也有直接写出来的,而且这一段就写了回想、安心和担忧几种不同心情的转换。这几种心情都因为她太渴望继续读完那本书了。
师:你注意到了作者对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写。的确,这种种心情的变换皆源于对读书的渴望。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师:知道他为什么把心里想的读得这么慢吗?
生:因为作者是在心里想,有点像自言自语,是边走边回忆。
师:体会得好!大家都试着读一读这段。
生:我特别喜欢第3自然段。读后就仿佛看见了一个小女孩奋力从大人中间挤进店里,瞪大眼睛在书丛中寻找,一遍又一遍,终于惊喜地找到那本书。
生:我也喜欢这一段,你看作者匆忙地“跨进店门”,因为人多个矮“踮起脚尖”,灵活地“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把短发弄乱也没关系,一直“挤到里边”。为了读书着实做了一番拼搏。
师:说得多好!你们都注意到了作者细致的动作描写,让我们感觉到了小女孩身上那种强烈的求知欲。请把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进一步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
生:我最喜欢这句:“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作者把自己比作一匹饿狼,太形象了,狼饿了就会大口大口吃个不停;而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喜爱的书,是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不停地读下去,对文字像狼对食物一样贪婪。
1、抓住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的句子,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
2、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3、从中受到感染,激发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热情。
重、难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读书的意义。
2、品析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的句子,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读书的名言名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黑发不知勤学早,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教师导入:同学们,读了这么多有关读书的名言名句,我们知道了书籍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读书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著名作家林海音的童年,和她一起感受一下“窃读”的滋味。
3、板书课题:窃读记
请同学们读课题。
4、课前,我们通过预习,知道“窃”的意思有哪些?那么在这里,“窃”的意思是:偷偷地。理解课题:窃读,偷偷地读书。
5、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是谁窃读?为什么窃读?是怎么窃读的?窃读的滋味是怎么样的?)
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自由地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窃读”是什么滋味?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6、学生反馈:课文写了作者因为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的事。窃读的滋味是: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课件出示,板书:快乐惧怕)
二、品味“窃读”,感受滋味。
1、教师:窃读的滋味是很快乐的,是因为收获了知识与智慧而快乐,窃读的滋味是惧怕的,是因为惧怕遭到书店老板驱逐。接下来,让我们从作者的动作及心理活动中,去体会她窃读的百般滋味。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的句子,一起去感受作者窃读的快乐和惧怕。
学生自由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理解感悟。(课件出示:在书中批画)
2、学生反馈,全班交流。
⑴“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教师:这是作者的心理描写,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滋味?(担心)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担忧)担心什么?(书卖光,看不到想看的书)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⑵“哟,把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教师:这是作者的动作描写,抓住一个动词:挤,我们可以体会到(人多拥挤不好看书)
⑶“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教师:这是作者换书店看书。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情?(害怕)适宜是什么意思?(适合)什么情况适合作者窃读?(人多的时候)不适宜是什么情况?(人少的时候)作者窃读,是在人多,别人不注意的时候,所以当人少了,她就只得放下心爱的书,转移到别的书店看书。这种奔波的滋味可真不好受。让我们读一读,感受一下。还有吗?
⑷“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是小女儿。”
教师: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为了不被老板发现,要把自己隐藏起来看书)看来,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躲来躲去的,确实挺累,这种读书的滋味也真不好受。
⑸“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以求暂时的休息。”
教师:这是作者的什么描写?(动作)从这些动作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看书看久了,肚子饿了,腿也站得很酸)是啊,从这些动作可以看出作者读书太累了,太辛苦了,收获了很多,也付出了很多。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⑹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体会到作者对读书充满热爱与渴望。)
教师:这句话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就像名言所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更突出了作者热爱读书,渴望求知。)
作者感觉到读书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同学们再找一找,找出描写小作者快乐地“窃读”的句子,让我们一起感受窃读的快乐。
⑺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教师:这是作者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动词“皱”可以看出这时作者的表情是(发愁的),而高兴却写出了此时作者的心情。发愁的表情和高兴的心情进行了一个(对比)的描写。更突出了作者对书的热爱。让我们来试一试,做着发愁的表情,内心却高兴地喊着。
⑻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这句话描写了作者的(动作)。找出动词。“咽”这个动作写出了作者此时虽然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满足。让我们也来尝一尝这精神的食粮。(读)
⑼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
教师:这是作者走出书店后的感受,身体上很疲惫了,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高兴、非常满足。
4、教师:作者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却时刻害怕被老板发现受到驱赶,这种快乐与惧怕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表的感受,这正是窃读的滋味。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感受。(出示窃读滋味的句子)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看来,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开启智慧,而且会使一个人成长起来,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窃读那五味俱全的滋味,下面就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求知的渴望。
4、教师: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书店“窃读”,我们知道了,她是那么地热爱读书,渴望求知,她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书店才看完一本书,为了读书可以忍受饥肠辘辘,腿脚酸麻,她却觉得浑身轻松,因为“窃读”让她感到快乐、满足,因为她记住了教师鼓励她的话(课件出示)
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真正健康成长的人。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如果放弃了读书,那是多么可怕的事!让我们时刻铭记这句至理名言──“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让我们自己对自己说:“记住,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四、积累内化,课外拓展
1、选择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并摘抄在积累本上。
【课文《窃读记》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窃读记优质课教学实录06-21
《窃读记》教学设计(刘少坤)03-01
《窃读记》教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1-20
课文《迟到》教学反思07-24
课文《船长》教学反思01-06
课文一面教学反思01-30
课文《掌声》教学反思04-20
翠鸟的课文教学反思09-10
课文《分数乘法》教学反思10-26
课文《云房子》教学反思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