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我镇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当前我镇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推荐10篇)

对当前我镇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1

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中央和省市县综治部门对此项工作都十分重视,县对镇千分制考核已经占到100分,在强基工程考核中更是实行“一票否决制”,2012年,县委县政府下大力气,在全县134个行政村各配备了2名村综治专职社工,每村每年下拨2万财政经费;另外从创建工作来看,平安创建、五有五无村创建更是逐年加强,基层综治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近两年的综治工作实践,我认为本镇不仅要把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工作摆到重要日程,更要结合实际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接下来的平安创建过程中,如何整合综治工作资源,充分发挥综治工作机构的职能作用,切实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必须解决好当前综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当前综治基层基础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认为,综治基层基础建设虽然一直狠抓,但仍然存在着组织不够健全、机制不够完善、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主要问题有:

一是综治工作台账要求过多。目前综治办承担着平安创建、法治创建、维稳、反邪教、禁毒、流管六大职责,每项职责每年考核两次,每项职责台账少则十来本,多则几十本,有的还需及时上传到网络电子平台,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各村也需跟着做台账,做综治实质性的工作较少,一般上级来检查也都看台账。

二是治安防控体系未正常运转。群防群治队伍不足,专职巡逻防范力量薄弱,就拿集镇来说,派出所专职保安目前只有4名,阳江镇域面积较大,人口多,4名巡逻员明显捉襟见肘;村虽然也有专职保安、红袖标义务巡防队伍,但这些人员基本只停留在书面名单上,没有真正开展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凭奉献和热情工作,往往也不能持久;各村均配有社区民警,设立有警务室,由于所务繁忙,民警很少到村开展社区警务工作;村村通视频监控体系正在建设,建成后如何正常运转、充分发挥其作用还有待检验。

三是社会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多发。土地流转、水面发包、征地拆迁、劳资工伤、安全事故、医患纠纷、83年民办教师辞退等社会矛盾和政策性历史遗留问题多,化解难度大,持续时间长,工作人员压力大。

四是基层基础工作难到位。各村虽设立了综治办,但少数村办公面积有限,村综治办无独立办公场地,综治人员经常抽调到村务其他工作中,真正开展综治工作精力有限,目前各村配备的2名综治社工,综治工作基本在做台账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综治职责没有真正担负起来。综治宣传氛围还需进一步营造,群众对综治工作和平安建设的知晓率、参与率还不高。

五是政府对综治工作财政投入不够。比如司法所社区矫正社工,一个月只有1500元,社区禁毒聘用民警,一个月1000多元,流动人口协管员,一个月几百元,村综治社工,一年1万元,工资收入如当今社会消费水平差距很大,综治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稳定性差。综治专职人员的待遇、群防群治专职队伍的配备、综治激励机制的建立、治安防控体系的健全、综治机构办公条件的改善等等,都需要政府的财力投入,县镇财政部门纳入预算的一些有限经费满足不了实际创建需求,工作措施难以落实。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平安建设的质量提升难度大。

二、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在措施落实上的几点思考

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内容多、难度大,做好这项工作我认为应重点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落实好措施:

第一,要深入开展排查化解工作,提高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和影响社会稳定问题的能力。要加强情况信息分析研判,建立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情况信息分析例会制度,全面收集社情民意和影响社会稳定、治安稳定的各类情况,重点排查整治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净化社会环境。此前矛盾纠纷排查会议一般由各村各部门填报排查表,存在排查不彻底或者瞒报的情况,我认为在排查工作上,在坚持每月定期召开会议,平时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的同时,要将走访群众、听取群众意见常态化,从群众中获取更多不稳定信息,确保排查工作的深度和广度,真正做到不留死角。各村各单位在填报排查表时不能当作任务应付,强化填表责任意识,对瞒报或排查不力的村、单位要明确惩罚机制。

第二,要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社会化、网络化、信息化。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纳入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下大气力解决好防控布点、防控力量、防控措施、经费投入等问题,着力构建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完善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

第三,要创新服务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配齐主抓综治、治调工作的副村级干部,建强村级综治、治调组织,推进村综治办的规范化建设。加强民营和新经济组织综治工作,推行综治工作巡查和平安建设指导员制度。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推进外来人口信息社会化采集工作和信息平台建设,实施好“安心工程”。认真组织开展青少年教育尤其是要加强社区闲散青少年的管理,强化结对共建责任,注重从经济的、生活的、思想的、学习的等多方面给予关心帮助,实施好“关爱工程”。进一步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和暂予监外执行人员的社区矫正工作,加强刑释解教人员衔接管理,创新教育矫治方法,发挥过渡性安置企业和基地作用,确保帮教效果,实施好“转化工程”。深入开展无毒社区创建活动,积极推进禁吸戒毒工作社会化进程;高度重视并认真落实对有危害社会倾向和行业的精神病人、违法犯罪艾滋病患者等特殊群体的治疗、教育和管理措施,加强与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相关的社会事务监管,实施好“管控工程”。

三、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在完善机制上的几点建议

当前,政法综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政法综治工作一定要从服务经济发展大局出发,主动适应新形势,积极应对新挑战,做到围绕“保增长”献计献策,围绕“保民生”尽心尽力,围绕“保稳定”尽职尽责。要按照“目标化管理、规范化运作、项目化推进、标准化考核”的总体思路,加强组织领导,有序推进基层基础建设。我认为,应建立健全四项工作机制,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建立领导责任机制,切实解决综治基层基础建设领导不力的问题。要强化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平安建设、真抓实管的程度,真正把平安建设摆上应有位置,严格落实各级领导在平安建设工作中的责任,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把领导责任追究制、一票否决制、末位警示制等制度执行到位,做到组织领导有力、协调推进有方。要切实解决基层综治部门干部编制、职级配备问题,确保平安建设在基层有人抓、有人管。

二是要建立齐抓共建机制,切实解决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力量薄弱、组织松散的问题。要狠抓综治各成员部门在平安建设中职能作用的发挥,着力解决齐抓共管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努力形成工作合力。要把综治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发挥起来,对开展的平安企业、平安校园、平安医院、平安家庭等创建项目,要明确派出所、工商、学校、卫生院等职能部门为各平安创建项目的牵头责任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落实责任,一抓到底。各牵头单位要配齐配强创建办工作人员,确保日常工作有人抓、有人干。各创建主体要分别制定符合行业特性、易于操作的创建方案和评估标准,把有关的行业规范、行业管理与平安创建相结合,力求使整个创建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标可达。要加强对基层基础建设的检查和督导,确保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抓、件件有落实。

三是要建立政府投入机制,切实解决综治基层基础建设的经费保障问题。将综治和平安建设经费以及各专项经费列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真正得到足额落实,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投入。加大对专职保安队伍和科技防范建设的资金投入,努力使平安建设的保障能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不断提高平安建设质量。

四是要建立市场引导机制,切实解决综治基层基础建设的制约和瓶颈问题。要善于运用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和制约作用来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群防群治工作,可通过组建专业化、正规化、素质化的安保服务队,实行服务承诺,通过为居民提供优质的安保服务来赢得居民的支持,也可通过社会力量组建多元化的保安服务公司,由保安公司与客户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可转换思路,变管理对象为服务对象,在一个社区或一个单位成立“外来人口之家”之类的组织,通过为外来人口提供创业指导服务,搭建创业平台来调动外来人口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起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效果;再如当前比较突出的网吧管理问题,可按照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思路,建立网吧行业协会,在网吧业主与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公众之间搭建沟通平台,做到行业自律,积极举报网吧违规经营问题,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在平安建设的考核制约措施上,可比照经济领域的经营责任制,实行治安承包责任制,把一定的治安防范任务以一定的价格,承包给一个组织或个人;在落实单位安全防范责任时,可事先核定一定的风险抵押金,发生责任问题时没收或扣除风险抵押金,以此加强单位的治安防范责任,提高治安防范意识;在不影响优化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要敢于对企业动真碰硬,针对一票否决对民营经济组织制约乏力的问题,可利用企业对市场反映的敏感性,在实施一票否决、末位警示时,将一票否决、末位警示的企业在媒体上公开曝光,向银行、工商、税务等利害部门进行通报,以此来增强民营企业加强平安创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对当前我镇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2

关键词:基层国税工作,管理机制,岗责体系

一、当前基层国税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1、征管基础比较薄弱

一是征管数据质量低。综合征管系统中存在大量错误数据信息, 例如:纳税人行业信息、税种信息、预算科目信息的错误;银行账号信息、财务报表信息的缺失;文书超时限处理甚至长期不处理形成的垃圾数据;税票开具、税票作废等环节的操作错误等。二是个体税收管理偏松。个体税收漏征漏管普遍存在, 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尤为突出, 整体登记率、税负率较低。同时零申报现象严重, 与经济发展现状明显不符。三是故意走逃户较多。纳税人抓住征管上的漏洞, 在既未结清税款, 又不缴销发票和税务登记证件的情况下, 故意走逃, 换个地点重新办理登记, 继续领用发票。四是税源管理规范缺失。虽然初步建立了税源管理互动机制, 但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之间的协调配合仍然不够紧密, 缺少大企业和行业税收管理规范, 纳税评估工作规程及指标体系还不够完善, 影响了税源管理质量。

2、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动力不足、执行力不强, 难以适应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专业化管理工作的要求。其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素质一般的多, 高素质、专业化的少。特别是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计算机技术、文秘写作等方面人才严重匮乏, 有的甚至连基本的履职能力都不具备。二是得过且过的多, 真抓实干的少。许多干部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 爱岗不敬业, 谋职不谋事, 缺乏敢拼敢闯的劲头、敢于担当的勇气和求真务实的精神, 工作中措施不多、执行不力。三是自由散漫的多, 严于律己的少。有的干部作风不严谨, 纪律性不强, 对迟到早退、脱岗串岗、吃吃喝喝等现象习以为常, 甚至打擦边球, 损害了国税部门形象和纳税人合法权益。

3、管理机制亟待完善

一是制度不完善。一方面涵盖人事、财务、后勤、会议、考核、综治等方面的行政管理制度不完善。另一方面, 对制度的学习和贯彻不到位, 缺乏按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刚性, 使制度流于形式。二是协调不顺畅。层级间、部门间、环节间缺乏明确的工作流程和传递机制, 管理不互动, 信息不互通, 导致一些环节出现“真空”现象。例如:在申报环节, 征管软件中设置有增值税申报销售收入与所得税申报收入的比对模块, 但比对信息的提取和调查工作普遍缺位。三是监管不严。机关督查、指导和考核基层工作的力度不够大, 深入基层检查指导偏少, 对基层工作考核不严, 工作中往往是上面喊破喉咙, 下面应付了事。四是岗责不明确。部门职责没有理顺, 相互推诿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岗位缺乏明确规范的岗责要求, 岗位人员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不明确, 使得工作职责难以落实。例如:一些税收管理员的日常工作仅限于催报催缴、调查核实和案头审核, 户籍巡查、宣传辅导、纳税评估等职责落实很不理想。

二、切实提高基层国税工作水平的对策思考

1、进一步夯实税收征管基础

(1) 推进专业化管理。突破现有按属地、划片管户的单一税源管理方式, 按照以规模和行业为主、兼顾风险原则, 对纳税人进行科学分类, 根据纳税人所属类别制定差别化管理措施, 实行专业化管理, 提高税源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应结合实际明确大企业标准, 对鄂钢、程潮铁矿等支柱税源实行专班管理, 对年纳税额1000万以上的重点税源实行集中管理, 及时准确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牢牢掌握税收管理的主动权;规范行业税收管理, 对钢铁、矿石采选、商业、建材、机械设备制造等规模较大的税源行业, 制定分行业税收管理办法, 完善分行业纳税评估指标和预警值;加强个体税收管理, 深入开展漏征漏管户清查, 按照公开、公平的原则集中调整税额;严格控制税收风险, 对税收风险级别较高、纳税信用等级较低的企业, 加大日常巡查和纳税评估力度, 从严把关发票限额和数量。

(2) 落实信息化战略。实施信息管税, 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涉税信息是基础, 科学加工和分析涉税信息是关键, 利用分析结果加强税源管理是目的。当前, 应严格把好数据录入关, 确保系统内数据全面、准确、可用;拓宽信息来源渠道, 逐级建立与工商、地税、质检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制度, 最大限度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利用数据质量管理系统, 进一步加大征管数据监控和通报力度, 不断提高征管数据质量;加强征管数据分析和运用, 落实税源和征管状况监控分析一体化工作制度, 按季对征管状况进行分析和通报, 认真查找税收征管中的薄弱环节, 督促基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完善办法, 切实提高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做好信息系统的搭建、完善和维护工作, 为信息管税提供技术支持。

(3) 构建立体化格局。以提高税收征管质效为目的, 进一步加强纵向互动、横向联动、内外协作。进一步完善“四位一体”税源管理互动机制, 坚持税源管理互动例会制度, 搭建税源管理互动工作平台, 促进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环节间的信息共享与工作互动。进一步加强纳税评估工作, 着力完善纳税评估工作的规范、模型及指标体系, 积极推行分级评估制度, 分局负责重点企业、重点行业评估, 一线部门负责其他企业、其他行业评估。进一步强化国税部门与工商、公安、银行、地税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建立由政府部门分管领导主持、国税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 督促相关部门认真落实依法支持税收管理工作的责任。

2、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1) 用扎实的教育培养人。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认真落实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 以中央的重要讲话、重要会议、重要文件精神为重点, 每月选定一个主题集中学习和讨论, 准确把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针、基本政策, 切实提高政治修养和理论水平。强化税收知识培训, 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 开展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培训、一般干部业务轮训等, 积极开展岗位练兵和知识竞赛, 着力提高大家的基本业务技能和履职能力。切实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管理, 大幅增加教育培训经费预算, 坚持跟踪管理、逢训必考、通报结果、兑现奖惩, 保证培训工作效果。同时, 通过深入开展争创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大力倡导文明服务、文明管理、文明执法的好风尚。

(2) 用人文关怀凝聚人。深入开展交心谈心活动, 领导干部应经常与其他干部面对面沟通交流, 及时了解掌握干部的思想动态, 有针对性地做好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对干部的实际困难和要求, 能够解决的及时解决, 不能解决的应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争取干部的理解与支持。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规则, 实行领导干部接访日制度, 畅通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 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发挥工青妇组织的作用, 大力开展走访慰问、扶贫帮困活动, 关心离退休干部、干部遗属和困难职工, 让干部职工充分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3) 用科学制度管理人。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实行党风廉政建设一票否决制, 增强抓好反腐倡廉工作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加强“两权”监督制约, 落实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制度, 完善腐败风险预警防控机制, 铲除滋生不廉行为的土壤。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畅通干部晋升渠道, 使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年轻优秀干部脱颖而出。推行交流轮岗制度, 加大税收管理、办税服务等人员的交流轮岗力度。严明工作纪律, 落实问责治庸制度, 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者受到应有的惩处。

3、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机制

(1) 完善管理制度。在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论证、反复修订的基础上, 抓紧制定一套科学、全面、实用的行政管理制度体系, 形成行政管理制度汇编, 确保制度的可操作性, 确保有章可循。加强制度的学习宣传, 将制度学习纳入教育培训计划, 集中进行宣传和解读, 确保人人都熟悉制度规定。坚持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 及时纠正不遵从制度的行为, 使各项规章制度成为干部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形成井然有序、规范高效的行政秩序, 切实发挥规章制度在推进国税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完善考核办法。坚持季度考核和年度综合考核相结合, 切实发挥目标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围绕全年重点工作, 科学设计考核内容、量化指标, 对容易弄虚作假的工作一律不纳入考核内容, 确保考核办法的可行性。合理确定考核方式, 坚持案头考核与实地考核相结合, 分季度考核的坚决落实季度考核办法。强化考核监督, 在通报考核结果时, 一并附上各部门的打分情况明细说明, 督促各部门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地进行考核。加强考核结果运用, 将考核结果与各基层单位绩效奖金、评先评优挂钩, 增强基层围绕目标抓落实的动力。

对当前我镇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基层宣传;阵地功能;思考

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基层在宣传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地位越来越高。它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在服务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工作中,基层宣传教育尤为重要。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都对基层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基层工作者必须在宣传工作中,认识清楚现在的发展形势、不断的创新内容、发展新的方法和形式。在宣传工作中,要更加具备针对性和时效性。一方面,着重宣传企业战略的策划、最大程度发挥思想教育功能;另一个方面,把握住在宣传工作进行中,发布基层建设以及队伍的工作状态等等信息的窗口,加强基层宣传在企业发展当中发挥的作用。

一、基层宣传工作的总体形势

现今,基层宣传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文化工作宣传的时候困难重重。首先,就是地位并不突出。政府对于领导干部的考核一般都是将经济状况或者说是其他显性方面的因素作为考核指标,忽略了综合评价指标,使得多数部门都在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共同进行的情况下,出现了并不协调的状况。其次,思想文化宣传的作用并不明显。有些地方在进行基层文化宣传的时候,将众多负面影响统统避开,只是叙述或者宣扬工作的成绩,使得在宣传工作在意识形态领域作用不大,地位不高。其次,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有着明显的差异,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资源丰富,有资金实力,对于基层宣传工作的发展有一定程度的优先化,基层宣传工作者无论是积极性还是思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而,西部地区,因为资金短缺,经济状况差,导致宣传基层文化的部门在进行基层文化宣传的时候,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宣传的工作不能得到提升。(整段与石油行业脱节)(文章于石油行业没有任何关系)

二、基层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基层职工对宣传工作的落实以及实施,能够使得一项决策或者举措的出台得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正是因为基层职工对于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我们必须要注意几点。第一,上级的要求并不是一直都非常明确,有的时候需要职工自己去理解。有的时候因为理解的偏差,或者说不到位,导致结果的不同。甚至,部分的职工会根据自己的好恶进行取舍,产生不好的后果。第二,因为基层职工的水平并不平均,在上级的要求下达之后,会产生开产不均衡的现象。面对这样的问题,必须要加强对基层员工的教育和宣传,适当的人进行培训,统一队伍内部的思想,将员工的情绪都调动起来,并引导队伍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目标。鼓舞每一个基层职工的精神,让他们在基层文化宣传的时候更有动力,更有方向,落实方针政策。

基层宣传工作也就是基层通过宣传阵地,将自身的管理理念,文化,和一些值得赞扬的事迹传播出去。所以,为了能够让人们更加顺利的接受文化宣传,必须要做好自身形象,才能够达到宣传目的。基层的宣传工作做好了,不但能够树立更加正面,更加优秀的形象,还能够激发职工的凝聚力,以及个人的荣誉感。在接下来的基层工作中更加认真,更加努力,提升基层的知名度。

三、基层宣传工作的困境

思想理论工作的头等大事就是基层宣传工作,在长期的实践当中,基层工作者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这样也使得宣传思想工作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对于建立起牢固的宣传基础、以及催生不断发展的动力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重要作用。所以,基层宣传工作以及基层宣传工作队伍的组建在整个党和政府的工作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基层文化宣传工作应该如何对待,以及对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并没有把握好。一些传统的宣传方法病没有得到正确的继承以及发扬,许多在基层文化宣传工作中积累下来的成功经验以及有效的做法被遗弃掉,甚至连传统的宣传优势以及稳固的宣传阵地也被省略,忽视。直接让基层文化宣传工作在前后过渡的关键环节当中出现了断层。最近几年时间,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每一级宣传文化工作都在不断地致力于不探索,整个过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工作经验。只不过,从企业的基层文化宣传工作上看,有部分在新形势下快速形成的优秀做法并没有得到更好的利用和发扬。同时,基层宣传过程中,有许多宣传干部对于如何把握宣传工作的方法并不擅长,没有充分认识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经济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他们对基层宣传缺乏认识,从而致使职责分辨不清,只知道一味的被动应付工作,却不知道如何去主动去工作,致始宣传工作的优势不能够更好的发挥。

四、加强基层宣传工作的建议与措施

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要从制度的层面正式推进宣传报道工作的实施,建立规章制度,并明确职责。其次,宣传报道的工作中形式有很多,我们需要面面俱到,多方向同时进行,力争营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工作氛围。其次就是在基层工作中,建立兴趣小组,组织活动和宣传,定期的进行培训,将一些积极地,有效的,方法通知下去,打造一个有战斗力的,有能力的宣传队伍,更好的应对基层宣传。为改革与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宣传服务工作。

结束语:总之,在新的国内和国际形势下,我们需要积极发挥基层宣传阵地的功能,提供更为有效的宣传途径,使得基层宣传工作更加顺利且有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对当前我镇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在这里就江南辖区文化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困难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有不足之处希望大家给予指导意见。

近年来,江南街道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文化站非常大的支持,江南文化站现有工作人员6人,办公面积900平方,工作环境已有非常大的改善。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并且提出了综合性、多层次、多样化的更高的文化需求。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乡镇文化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化站建设得好,作用发挥得好,才能更好的带动基层文化活动活跃起来。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文化站所起作用甚微。那么如何解决,更好地发挥文化站的作用,我想首先要分析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村、社区普遍缺少文化专职干部,或者虽负责文化体育工作,但很可能还兼任了其他更为“重要”的工作,而一个人就算他有一千只手,但只有一个大脑,思路始终有限,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谈何容易。无法应付繁重的工作,身兼多职是基层文化工作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即使有一颗热爱文化工作的心、但分身不暇,怎么能开展好文

化工作呢?

二、基层文化站缺少活动资金。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丰富发展一个地方的文化就必然要有人、财、物的支持。而人物落实的关键点,还是在财。基层文化站的无赢利,其所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都是惠民利民的,不能创造经济效益,反而需要支出大量的活动经费,仅仅依靠乡镇街道下拨的文化活动经费远远不够,而江南街道办地处老城区,财力有限,想抽出资金搞文化建设更是力不从心。

三、江南辖区开展文化活动缺少活动场地。江南辖区面积虽有28.8平方公里,但地处下角老城区,文化活动场地本身就很匮乏,开展大型文化活动的时候不能像其他街道乡镇一样有大的活动广场,只能通过领导出面到中学、小学借用场地,活动开展起来极为不便,而且对居民群众到场观看文艺演出等带来一定的困难。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分析了原因,本人就基层文化建设发展谈几点浅见。

一、整合力量,抓好村、社区文化队伍建设。把村、社区中热心于群众文化事业又具有专业业务知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吸纳到江南文化沙龙中,形成一支集宣传、教育、娱乐、科普为一体的综合文化队伍,提高对基层文化的服务水平,有效的缓解村、社区文化干部的压力,帮助他们更好的开展基层文化工作。聚和协会和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群众唱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戏,调动群众自主参与文化活动,让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

二、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街道办一方面要加大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每年应从财政划拨专项资金用于辖区

文化事业发展并纳入预算,确保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室的日常经费开支。另一方面,聚集多方资金加大基层文化活动的投资力度。如:在传统节日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文化站可以倾向于企业赞助,而不是先像乡镇伸手要钱,通过拉得企业赞助,一方面能够让资金来源多元化,另一方面也能让开展文化活动的资金更加充裕,用于发展文化事业。

三、带动群众、倾听群众,培养专业素质人才。一方面,随着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的文化活动形式已经远远满不了他们的需求。而我们就需要发挥乡镇文化站“带”的功能。需要我们走出大而全的文化服务方式,组织文化工作者应深入农村、深入社区,了解倾听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组织开展一些农民群众口味的文化艺术类活动,如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开展群众乐于参加的文艺体育活动、编发科技资料等,使农民群众在娱乐中受到教育。另一方面,培养专业队伍挖掘当地的文化遗产,当地的文化遗产不反富有生活气息而且对当地百姓更具有如唤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如江南辖区培养及发掘的江南粤曲协会、江南龙灯队,他们多次代表江南参加省、市、区开展的文化娱乐活动,得到上级部门的好评。

四、通过乡镇文化站的思想政治工作,凝心聚力,把广大群众的思想集中到乡镇党委政府的周围,增强群众发展的信心和能力。通过文化站的宣传作用,扩大乡镇对外影响,优化乡镇对外开放形象,提高乡镇对外开放的水平,更好地推动乡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对当前我镇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5

一、当前基层执法质量仍存在一定问题

当前,少数单位和部分民警的执法观念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总体上看仍存在以下几种情况:重实体轻程序、重刑事轻行政、重打击轻质量、重破案轻监督。一是执法职责不明确,内部执法分工不确定,把平时分别由治安、刑侦部门依照管辖分工应该做到、做好的工作,以“专项斗争、专项治理、统一行动”等集中行动所替代,常常以“大兵团”搞突击执法。二是执法不规范,随意性大。有的不能依法采取刑事拘留、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保而不审、监而不问,证据意识不强,不告知、不送达,不按规定扣押财物,一人办案的情况时有出现等。三是少数部门民警素质法制观念淡薄、服务意识不强、精神状态不佳。有的不掌握基础业务知识,应知应会的不会,工作中经常出现些低级错误,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不强。有的不善于动脑筋,工作缺乏有效的措施和办法。

二、法制部门要提高认识,不断创新执法理念

公安机关要牢牢把握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稳定的总要求,必须以执法为民为核心,以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基层基础工作是整个公安工作的根基,是推动公安事业长远发展的基石。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固本强基,才能本固邦宁。作为县级公安局,从机构设置上讲是公安机关的基础单位。局属各所、队、室,是这个基础单位的延伸,位于公安执法工作的第一线,是基础中的基础。局属各所、队、室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公安机关基层基础建设的重头戏和落脚点,也是法制部门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因此,每一名法制民警都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基层基础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自主创新意识,集中精力,一心一意地打造执法品牌,打牢公安工作的根基,履行法制职责,确保基层单位办案质量和办案水平的全面提高。

三、以“三为”服务基层基础建设

多年来,公安法制部门始终以“为中心工作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为执法工作服务”(简称“三为”)作为开展各项法制业务的根本出发点。在基层基础建设中,要使“三为”工作赋予新的内容,就要以“三为”促进基层基础工作,着眼于基层单位,积极开展法制业务,积极做好执法服务,是“三为”工作和全面提升办案质量和办案水平,打造执法品牌工作的有机结合。为中心工作服务,要求法制部门要服务大局,任何具体工作的开展与实施,都要考虑是否对公安工作大局有利。法制部门要积极履行职责,促使基层单位在执法中摈弃目光短浅行为,放弃局部利益,每个法制民警都要竭尽全力做基层基础建设工作的铺路石。为领导决策服务,要求法制部门必须创新工作机制,不仅要“坐堂办案”审核卷宗,还要沉下身子主动调研,对获得的各类信息认真分析、判断、研究,及时向领导汇报和反馈,把法制部门建成公安机关执法工作的“参谋部”;为执法工作服务要求法制部门要强化自身业务,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审核每一起案件卷宗,耐心解答每一个疑难问题,帮助每一个民警提高素质,尽职尽责做好基层基础建设服务工作。

对当前我镇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6

宣传思想是我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层农村的宣传思想在党的整个宣传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我乡宣传思想取得了一定成效,为高寒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和思想保障。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

推进,宣传思想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如何顺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创造性地做好新时期的基层村宣传思想,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绝大部分村委会干部对宣传思想认识不到位。当前,有很大一部分村委会的干部对宣传思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根本没有把宣传思想纳入村委会重要议事日程。甚至有部分村委会干部认为宣传思想是务虚的,经济是务实的,他们埋头经济,使农村宣传思想被淡化、弱化、虚化,形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不良格局。其结果不仅影响了党在农村的宣传思想的深化,同时,也影响了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本身,给全乡的整个社会事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我乡作为高寒冷凉贫困山区农业乡和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乡,多数村委会干部绝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解决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和解决温饱上,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涉足宣传思想。

2、农村宣传思想队伍建设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面对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面对人们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和差异性,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的相互激荡,要做好新时期山区农村宣传思想,必须有高素质的宣传思想队伍做保证。当前,我乡农村宣传思想队伍建设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专职宣传干部少,甚至基本没有专职宣传员。绝大多数村委会由主任、副主任或文书同时负责多项,任务分散,量大,很难有时间和精力来一心一意抓好本地的宣传思想。二是农村宣传干部新老交替出现断层。由于村改委后,不少经验丰富的农村宣传干部退职回乡,新上任的大部分年轻宣传干部对农村宣传思想不太熟悉,难于开展。三是绝大部分村委会宣传干部的思想观念相对滞后。有的村委会宣传干部缺乏进取意识,面对目前农村艰巨而复杂的宣传思想不调查,不研究,不组织,不开展,用老眼光观察新形势,用老方法解决新问题,致使处于被动局面。

3、农村宣传思想经费投入不足。由于发窝乡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乡,乡财政负债运转,宣传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宣传文化中心设施简陋,资料奇缺,乡文化站形同虚设。山区农村电影、广播、文体娱乐活动等经费困难,思想政治阵地被严重削弱,文化体育活动难于开展。山区广大干部、群众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时间大大减少,一些“黄”、“赌”、“毒”、“邪”等丑恶现象趁虚而入,不断向贫困山区农村蔓延。

4、方式单一,不能适应新形势。有的村委会宣传干部老是沿用过去的办法,把召开群众会当作宣传思想的唯一手段,不善于运用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开展。许多村组一年很难开一次群众大会,偶尔的开会也很难把群众召集起来。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学习仅局限于广播或几台电视机,没有广播和电视的地方就只能凭道听途说,致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很难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头脑中。有的村委会宣传干部作风浮燥,没有把宣传思想同老百姓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联系起来,没有与为老百姓谋利益结合起来,使宣传思想成了空洞的说教,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对策与思考

1、强化领导,健全制度。一些地方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有认识上的原因,更主要的是缺少规章制度作保证,未能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要建立和完善在乡党委统一领导下的立体式的组织领导体制,要建立和完善把宣传与各方面相结合、实现良性互动的“一体化”机制。要建立宣传思想联系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部署,安排任务;建立社会思想动态分析制度、效果反馈制度,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及时解决问题;健全检查考核制度,把成效作为衡量村委会干部政绩的主要依据,对不重视宣传思想的村干部追究责任;建立有效的投入机制,宣传思想经费的投入也应纳入乡财政预算。

2、抓培养,加强队伍建设。宣传思想队伍建设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把农村那些政治立场坚定,具备创新意识,具有奉献精神的青年选到宣传思想队伍中来,为本地区的宣传思想队伍注入新的活力。整合和利用各类宣传资源,努力形成乡党委、政府总体谋划,社会各方面共同关心、协同作战的良好格局。配齐配好各所站、村委会的宣传员,切实减轻他们的额外负担。要

采取“稳定专职,发展兼职,壮大业余,鼓励义务”的办法,充分发挥离退休回乡的老干部、老教师和回乡知识青年、农村民族民间文艺积极分子的作用,发动他们担任村组宣传员。要加强对农村宣传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努力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要建立培训制度,定期对现有的农村宣传干部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使他们振奋精神,更新观念,丰富知识,以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新时期农村宣传思想的需要。

3、坚持“三贴近”,增强农村宣传思想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要围绕当前农村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当前,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农民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阶段我们农村的中心任务,要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转变观念,增强发展信心,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培植增收骨干项目,帮助农民增收。其次,要把农村宣传思想同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相结合起来,增强宣传思想的实效性。在免征农业税,学生免交学杂费以后,当前要把落实农村扶贫帮困的各项政策措施作为农村的大事抓紧抓好。要善于抓住农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从群众身边的事抓起,从贴近农村群众生活的事情着手,把耐心教育同热情服务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农民群众的心坎上。第三,要切实转变作风,到群众中去做宣传思想政治。要深入农村,深入村组、农户,到经济发展滞后,群众思想较为落后的地方去,了解群众的生活状况,体察他们的疾苦,引导他们发展经济,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

4、树立创新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农村宣传思想。创新,是推动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农村宣传思想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源泉。首先,观念上要创新。要敢于突破传统模式,摆脱旧的思想束缚,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一套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所接受的新思路。二是内容上创新。要善于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层次、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重点来确定不同的宣传教育内容,力求使宣传内容受到群众欢迎,达到入心、入脑的目的。对农村党员、干部,着重要加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和现代管理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广大农民群众,要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的教育,加强形势政策、民主法制和维护社会稳定、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等方面的教育。三要在形式上创新。在科技不断发展和知识经济悄然起来的今天,必须精心设计新的活动形式,利用现代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成果,加快农村宣传思想载体和方法的更新,引导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用贴近生活、贴近山区农村群众,寓教于乐等方法开展活动,取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要从山区农村的实际出发,坚持一切为了山区农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用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占领农村的思想文化阵地;广泛开展“三户一村”创评活动,加强公民基本道德建设,引导农民移风易俗,自觉抵制封建迷信,革除陈规陋习。同时,制定村规民约,采取必要的行政、法制手段,制止和纠正不良的社会风气,在山区农村营造安乐祥和、秩序井然的环境。

《对当前山区农村宣传思想的几点思考》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对当前山区农村宣传思想的几点思考。MaJ

采取“稳定专职,发展兼职,壮大业余,鼓励义务”的办法,充分发挥离退休回乡的老干部、老教师和回乡知识青年、农村民族民间文艺积极分子的作用,发动他们担任村组宣传员。要加强对农村宣传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努力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要建立培训制度,定期对现有的农村宣传干部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使他们振奋精神,更新观念,丰富知识,以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新时期农村宣传思想的需要。

3、坚持“三贴近”,增强农村宣传思想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要围绕当前农村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当前,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农民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阶段我们农村的中心任务,要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转变观念,增强发展信心,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培植增收骨干项目,帮助农民增收。其次,要把农村宣传思想同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相结合起来,增强宣传思想的实效性。在免征农业税,学生免交学杂费以后,当前要把落实农村扶贫帮困的各项政策措施作为农村的大事抓紧抓好。要善于抓住农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从群众身边的事抓起,从贴近农村群众生活的事情着手,把耐心教育同热情服务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农民群众的心坎上。第三,要切实转变作风,到群众中去做宣传思想政治。要深入农村,深入村组、农户,到经济发展滞后,群众思想较为落后的地方去,了解群众的生活状况,体察他们的疾苦,引导他们发展经济,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

4、树立创新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农村宣传思想。创新,是推动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农村宣传思想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源泉。首先,观念上要创新。要敢于突破传统模式,摆脱旧的思想束缚,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一套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所接受的新思路。二是内容上创新。要善于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层次、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重点来确定不同的宣传教育内容,力求使宣传内容受到群众欢迎,达到入心、入脑的目的。对农村党员、干部,着重要加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和现代管理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广大农民群众,要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的教育,加强形势政策、民主法制和维护社会稳定、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等方面的教育。三要在形式上创新。在科技不断发展和知识经济悄然起来的今天,必须精心设计新的活动形式,利用现代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成果,加快农村宣传思想载体和方法的更新,引导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用贴近生活、贴近山区农村群众,寓教于乐等方法开展活动,取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要从山区农村的实际出发,坚持一切为了山区农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用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占领农村的思想文化阵地;广泛开展“三户一村”创评活动,加强公民基本道德建设,引导农民移风易俗,自觉抵制封建迷信,革除陈规陋习。同时,制定村规民约,采取必要的行政、法制手段,制止和纠正不良的社会风气,在山区农村营造安乐祥和、秩序井然的环境。

对当前矿务公开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7

一、矿务公开形式与内容存在的症结

众所周知,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世界上没有脱离形式的内容, 也没有离开内容而孤立存在的形式。矿务公开也是如此, 它是由具体的形式来反映公开的内容。首先, 从矿务公开的形式上看是多种多样, 但主要是以矿务公开栏为主。从推行矿务公开制度三年多的实践, 我认为公开的形式也已经形成了制度。我在深入基层对推行矿务公开调查过程中, 有80%的职工都一致要求矿务要“真”公开。公开栏上公开效果固然较好, 但各层次的人员都要求突出一个“实”字, 要突出这个字, 就要下一番工夫了。其次, 从矿务公开的内容上看, 公开的事宜包罗万象, 主要是和职工密切相关的企业重大事项的公开。虽然事项都可以公开。但事实上, 企业公开的事项仅占一部分, 如工资、奖金、入党、提干、招聘、企业招待费、领导手机费等, 在财务的收支管理、大宗物资的采购, 重大决策, 领导收入等还没有达到全部公开的程度, 实践证明, 把企业交给职工, 企业才能发展, 把企业大事小情都公开, 让职工都知道, 紧紧依靠广大职工, 才能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 才是我们社会主义企业的唯一选择。所以, 在矿务公开的内容上, 必须由表面公开向生产领域的深层次公开;必须把少数人说了算的事情, 公开后让广大职工决定, 必须把暗箱操作的事情, 公开地摆到桌面上, 真正使企业的事情, 除商业秘密外, 都必须全部公开。

二、浅层次公开与深层次公开的弊端

浅层次公开与深层次公开, 是矿务公开这一主体的两个方面, 浅层次公开是一种表面现象的公开, 如工资、出勤等事项, 是公开的次要方面, 而深层次的公开则是公开一些实质性的问题, 是矿务公开的主要方面。我们在开展矿务公开工作中, 就要抓住深层次的主要方面问题公开, 才能使矿务公开工作更有生命力和活力, 更能满足广大职工对矿务公开的需求。所以我们在推行矿务公开制度过程中, 必须由浅层次向深层次公开延伸。

一是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必须公开。让全体职工都知道, 企业每一年的发展要达到什么目标, 为实现这个目标, 都应做哪些工作, 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 使职工充分认识到, 今天的努力工作就是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二是物资采购和产品营销必须公开。企业中的物资采购和产品营销环节最容易出现问题。吃回扣, 拿好处费的事例经常发生。市场经济是利益与效益的结合, 在金钱、利益的诱惑下, 出问题的不少。矿务公开就是要在这个环节上发挥作用。要定期把物资采购、产品销售等情况及责任人、经办人一同向广大职工公开。通过公开, 把背地捞取好处, 变为公开奖励。在煤炭或其他产品销售上, 每月都在公开栏上公开一次产品销售情况。这样, 就基本杜绝了物资采购和产品销售中的暗箱操作弊端。

三是财务管理和人事管理必须公开。财务和人事管理的公开, 是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结合。因为财务和人事是在企业中最容易出问题的两个点, 也是职工最关心的热点部门。一般情况下, 财务收支和人员安排的事情, 总是雾里看花, 有一种神密感。有些企业也确实在这两上点上存在问题, 不敢公开。在财务管理上, 收支情况及各项费用和专项资金的使用每月必须向职工公开一次。让职工明白企业这个“大家”的经济状况, 引导职工树立人人都有当家理财的责任和义务;其次, 在人事管理上, 要坚持选贤任能, 让广大职工民主选举企业的管理者。在企业的人事管理上, 就应该公开让职工民主选举, 应该把职工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认可不认可、答应不答应作为人事安排和管理的标准来衡量。

四是投资决策和新产品开发上必须公开。任何一项投资和新产品开发都是有风险的, 如何把风险降到最低, 这不是几个人就能看准和决定的事情。应该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群众的作用, 让他们来参与决策。国外的企业都实行投资决策和新产品开发的责任追究制.就连在中国的建国问题上, 毛泽东同志都能广泛征求党外人士意见, 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企业, 没有理由不让职工知道投资决策和新产品开发。

三、主动公开与被动公开的问题

主动与被动这对矛盾, 是相互以对方存在为前提的, 没有主动就否定不了被动。推行矿务公开工作也是如此, 必须主动去搞公开。矿务公开就应该是企业的一种制度, 是经营管理者的一种任务, 是职工的一种责任。在推行矿务公开上应该是按照要求搞主动公开。为了保证企业主动公开, 必须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

一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推行矿务公开制度虽然党、政一把手都是第一责任人, 但行政一把手更具有直接责任。是主动公开还是被动公开, 公开的质量和效果如何, 在企业中行政的一把手责任更大。要把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区分开来, 制定明确的制度, 属于哪个环节, 属于谁的责任, 就要追究谁, 处理谁, 对号入座。

二是建立奖惩考核机制。要把矿务公开工作纳入目标管理, 要定期考核。对按要求达到全部公开的应给有关人员奖励, 对不按要求公开的甚至搞假公开的, 不但要追究责任, 还要实行经济治裁。

三是建立监督检查机制。矿务公开的监督检查小组, 要积极主动工作, 按矿务公开方案和制度的要求, 定期进行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查,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还可以建立矿务公开信息员制度, 选出素质较高、责任心较强的不同层次的职工代表, 履行矿务公开信息员的职责, 发挥矿务公开群监群治的作用。

四是建立职工评价制度。企业的事情职工最有发言权。在推行矿务公开制度过程中, 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每季度或半年对矿务公开情况点评一次, 并把职工的评价标准作为是真公开还是假公开的重要依据。

对当前我镇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8

对当前农村学校课题研究工作的几点思考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新一轮的课改活动在各地搞得轰轰烈烈,各种围绕新课标的研究课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毋庸置疑,深入的研讨活动,浓郁的研究气氛,对广大教师全面领会新课标精神,正确把握教科研方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当前农村学校围绕新课标开展的课题研究工作存在一些现象,应该引起重视。一、研究课题重功利,轻内需。“教育科研是学校教育的第一生产力”,这已经成为广大学校领导的共识,同时,学校教科研工作也已成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各级领导都普遍高度重视。于是,围绕上级有关部门制定的总课题,各级各类学校纷纷行动,出现了校校有课题、人人搞研究的局面,但是,在数以百计的课题中,许多只是为了评优、评先进,还有是教师为了评职称而立的,很多的农村学校课题立项缺少上级部门的指导,没有从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着手,没有从课堂教育的矛盾冲突中选题,没有成功的教育经验的依托,科学性、可行性都值得探讨,对学校的教育工作没有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带有明显的急功近利的色彩。同时,教科研的选题反映整个研究的价值,引导着研究的方向,也制约着研究工作的程序和方法。中小学教科研的基本任务是解决中小学教育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教育实践”是中小学教科研课题的主要源泉,也是一线教师研究的重点。尤其在“走进新课程”以后,教育理念的巨大变革,课程资源的开发挖掘,教学模式的重新构建,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教学方法的择善而从,师生关系的重新确立,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趋势等无不是课题选择的“源头活水”。但是目前学校和教师在教科研选题上“跟从”别人的多,加以创新的少,课题选择缺乏创新意识和时代特征。众多课题并无太多差异,有特征、有个性的少,重复研究、低层次研究的多。如“自主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等课题遍地开花、大同小异。或者“穿新鞋走老路”,或者“穿别人的鞋,走别人的路”,惟独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其实,具有“创新意义”的课题研究,是具有“校本”、“师本”倾向的,必须就学校及教师本身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调查、归类,找出共同特点,再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其进行修正、提炼,去伪存真。二、究课题重成果,轻过程。教科研的实施,是一个从假设到验证、再到推广,或者是调查研究、经验概括、实施推广的过程。它追求的是实践中的探索,注重的.是过程中的实效。目前,教科研活动中追求“形式主义”的太多,主要表现在:1、重视了“方案”和“报告”的撰写,而忽视了实施过程的历练,方案和报告写得尽善尽美,“理论”、“原则”叙述详之又详,而具体操作过程避重就轻,蜻蜓点水。2、重视开题及结题时的“轰动场面”,而无视实施进程的厚积薄发。开题及结题时,专家云集,嘉宾满座,经过几次的展示活动后,积累了一些资料,特别是形成了论文集,结论往往是“该课题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平时大量的研究工作往往被搁置一边,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偏差却常常轻描淡写,甚至遮遮掩掩。3、课题更换频繁。为追求所谓的科研成果,许多知名的学校课题研究都搞“短平快”,当一个课题结题后,新的课题又上马了,教师刚刚从研究活动中得到的教学体验已不再适应,角色又要进行转换。诚然,以上做法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专家指点确实能保证课题实施的规范性,名师引路又能确保少走弯路。但教育关系到的是人的成长,一个课题的实施乃至于一个教师的成长,更需要自身大量的实践活动,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磨练的过程,哪怕是实施中的失误与偏差也是很宝贵的研究成果,需要我们脚踏实地潜心研究,剥茧抽丝,于细微之处见功夫,而且,由于农村学校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教师无法适应不断变换的课题,往往被牵着鼻子走,课题研究也只能是走过场。因此,在专家论证、名师指导后的“操作过程”、“自我练兵”是万万不能忽视的。课题研究只有扣住“研究内容”,抓住内在联系,层层推进、步步深化,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才能使教科研方案的假设及成果的呈现珠联璧合,浑然一体。三、研究课题重展示,轻推广。在课题研究中,重视物化成果,忽视“推广辐射”的现象屡见不鲜。即使是关注“过程实施”,很多学校也喜欢大规模、大动作,通过大型公开展示,不惜花费大量的财力和精力,聘请导师来校“指点迷津”,希望能让老师茅塞顿开,快速成长。不少学校在一个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挑选优秀教师进行2至3次的公开展示活动,试图通过活动证明课题研究的价值,论证所采用的方法手段的合理性,然后顺理成章地结题。即使是这样的活动,也往往局限于几所所谓的“项目学校”,很多的学校只能是看热闹的旁观者,出现了重城市、轻乡村的现象。然而,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从事的主要是“应用性研究”,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并在应用中再进行研究、改进和发展,这样的研究才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课题“研究”并不是主要为了结集论文、展示成果、获得奖项,而是为了积淀经验、形成反思,提升理念、形成规律,并加以总结、推广,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特别是农村学校,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要从名校名师那里汲取,教师可以在课题研究活动中得到启迪,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许多好的课题有很大的推广价值,可是最多经过2至3年时间便宣布结题,而农村的教师刚刚摸出头绪,刚刚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却不得不因为不合时宜而中断,投入所谓的新的研究中去。这样的课题研究,社会效益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既浪费了大量的优秀教学资源,又打击了许多教师的教科研积极性,可谓得不偿失。总之,广大农村学校应该是课题研究最广阔的天地,课题研究应该植根于农村,植根于广大农村教师,有关部门应该要进一步重视课题研究实效,加大对农村教师的教科研培训,落实农村学校课题研究计划,带领广大农村教师一起投身课改,让他们共同体验课改的喜悦,享受课改的成果,这样才能达到课改的真正目的

对当前我镇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9

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这既是《纲要》规定的经常性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带动和促进其它工作落实的重要保证。基层中队在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中应突出抓好“一个班子、两支队伍”的建设。

一、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基层中队党支部既是中队建设的领导核心,也是中队团结凝聚的核心。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党支部建设得很坚强,充分发挥基层中队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使中队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当前,影响中队凝聚力的因素,很大程度上与一些单位的党支部软弱涣散、少数党员的模范作用不好有关。有的党员精神不振,斗志衰退,工作得过且过,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有的名利思想严重,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甚至说一套、做一套;有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滋长,贪图享受,以权谋私,甚至贪污受贿,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些问题如不下大力克服,势必影响基层中队党支部的号召力,削弱中队的凝聚力。因此,要把加强中队党支部建设作为增强中队凝聚力的关键环节来抓。

二、抓好支部班子建设。许多先进单位的经验表明:“基层自身建设如何,重点是干部,关键在支部。干部强,支部就强;支部强,中队就旺。”可见,基层党支部“一班人”任何时候都对中队建设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一班人”心齐风正,整体素质好,对中队工作的领导就坚强有力。当前要努力纠正重视

支部班子的调整配备,忽视经常性建设;重视从行政上抓个人,忽视从组织上抓集体;重视抓班子建设上有形的、外在的东西,忽视解决深层次问题的倾向。加强基层支部建设,核心是抓好干部尤其是主官。从一定意义上说,抓住了主官,就抓住了班子,正副书记是党支部日常工作的组织者和主持者,党支部班子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正副书记的强弱和作用发挥得如何。

三、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基层中队干部队伍作为基层中队建设的组织基础,是加强党支部建设的重点。从一定意义上说,抓基层就是抓干部,抓住了基层干部,就抓好了基层。当前,在基层中队干部队伍建设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基层中队干部事业心差、工作能力差、自身形象差,新任主官按纲建队的素质弱。因此,政治机关帮助指导基层中队抓干部队伍建设,要把着重点放在解决上述问题上。首先要配强主官,稳定队伍。其次要加强基层干部的教育管理。一是要加大对干部的思想教育力度,突出抓好基层干部理论学习和“四个教育”,提高政治理论素养,联系实际解决人生观、价值观上存在的问题,自觉讲政治、讲大局、讲奉献,打牢爱岗敬业的思想基础。二是要广泛开展知官活动,通过组织考核、谈心交心,切实摸清每个基层干部的政治思想、业务能力、兴趣爱好、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底数,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三是要加大基层干部管理的力度,严格落实条例条令,坚持定期讲评干部、民主评议党员和干部述职制度,引

对当前我镇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10

1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状况的特点

1.1 我国依然处于食品安全风险的高发期

在我国食品工业领域, 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 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食品安全方面的隐患则表现在管理水平低下、质量保证体系缺失或者不健全、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 尤其是多数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遍缺乏对农产品等食品加工原料质量安全检验把关的能力。另外, 种植、养殖源头的风险监测和控制能力仍然很低, 也很容易成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隐患, 从而导致相应的食品安全风险增大。

1.2 政府发现食品安全隐患的能力依然较弱

国家、省、地、县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检测基础能力建设不足。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标准体系建设尚待加强。不同地区、政府不同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资源配置不均, 越往基层越薄弱, 农村和经济欠发达等食品安全高风险地区的监管队伍人力匮乏, 部分地区甚至存在监管空白[2]。同时, 还存在不同监管部门在食品检验检测领域低水平重复建设情况, 这些监管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往往导致很难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

1.3 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普遍提高

随着政府信息的公开化, 透明化, 尤其是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 食品安全事件的社会化、国际化趋势明显。同时, 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普遍提高, 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要求, 特别是追求零风险的愿望, 也给食品安全监管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这些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 往往使局部的、小的食品安全事件也有可能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 也为食品安全事件的控制带来新的压力。

1.4 致病性微生物导致食品污染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 依然将是我国一段时间内首要的食品安全问题

相关调查统计结果表明, 导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依然集中在致病微生物、有毒有害化学品、生物毒素、食品掺假和基因工程等几个方面。数据来源于卫生部办公厅关于2009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 (表1)

1.5 农药、食品添加剂是危害食品安全的重要隐患

广泛使用农兽药而导致的食品中的残留、工业快速发展中环境污染物等导致的化学性污染引起的食品安全隐患非常突出。同时, 食品工业的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也给食品安全带来新挑战。有数据表明, 至2003年3月, 我国已经公布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数量达1 694种, 食品添加剂 (包括发酵制品) 的年总产量超过200万吨, 近年来的增长率超过10%。味精、柠檬酸、木糖、木糖醇和香料中的乙基麦芽酚等产品的产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而我国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具有我国食品工业企业的基本特点, 即数量多, 规模小, 往往是一个小产品有几十个企业生产。数量多、规模小的状况造成国产食品添加剂产品质量相当不稳定, 也是食品安全不可忽视的隐患来源。

1.6 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感欠缺, 也是我国食品安全高风险的因素之一

《财富》杂志09年3月刊的封面是“中国企业责任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 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排名相当落后。但对中国企业来说, 企业社会责任已经绝非可有可无。目前, 世界上能长期屹立于商业强手之林的企业无不将社会责任, 可持续发展模式放在了企业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在食品安全这个问题上, 往往关键因素并不是技术, 也不是管理和设备, 而是食品生产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准则, 是这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如果能从食品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从企业文化来强调对社会的责任, 让他们放眼未来, 做可持续的事业, 让他们明白企业能走下去的根本不是高额利润, 而是保证食品的持续安全, 如此, 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将会得到根本的转变。

1.7 其他重要因素

新资源食品不断出现, 相关法律及配套法规的不健全、不完善, 以及在实施中遇到的与生产流程等的矛盾, 尤其是相关法规实施的不到位, 也是造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依然长期存在的重要因素。

2 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及其运行分析

2.1 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分段监管

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模式逐步形成。食品安全法授权政府的农业、工商管理、质量监督、食品药品、卫生、海关以及公安等多部门针对食品生产和流通的不同领域施行监管职能, 形成了以多部门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新模式。这种模式强化了政府职能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 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及其行政履职, 全面提升了了政府对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能力。但另一方面, 《食品安全法》虽然规定了各部门的分工, 力求实现食品的生产、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的有效监管, 但在实施过程中, 在具体工作上仍然有职能部门履职不能覆盖的地方, 而无法实现监管的无缝隙衔接和全覆盖, 往往出现监管缺失。如僵蚕蛹中毒、毒蘑菇中毒等食品安全事件, 这些食品或食品原料是天然的, 不需要农业的生产, 也不需要任何加工, 更不需要在餐饮业中专门消费, 但却是基层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事件的重要隐患。同时, 在一些地方,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在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交接过程中, 还存在职能交叉、不同区域间不按法律规定相互通报事故隐患并进行协查等情况。

2.2 政府领导, 多部门沟通合作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尚需不断完善

目前,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需要, 国务院成立了食品安全办公室, 统一领导和部署我国的食品安全工作。各地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 组织协调当地的食品安全工作。就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卫生部陈竺部长在2010年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会上, 指出了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四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少数地区领导重视不足, 目标无法考核, 工作流于形式、进展缓慢。二是各地政府机构改革, 部分地方对整顿工作有等待、观望的现象。三是农村、城乡结合部成为整顿工作“短板”甚至是死角。这些地区群众消费水平低、维权意识淡薄, 监管力量不足, 易受假冒伪劣食品侵害或成为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黑窝点”集中地。四是食品安全基础能力建设不足-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标准体系建设亟待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量整体不足, 资源配置越往基层越薄弱, 农村地区和基层监管队伍人力匮乏;食品检验检测资源缺乏且配置不合理, 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这些问题从不同方面表明了政府在食品安全各个领域都是负责任的, 也提示, 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工作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所能主导的, 各地各级政府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3 几点思考

3.1 完善食品安全机制体制

建立并不断完善各级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议事机制, 食品安全信息通报 (发布) 机制,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及预警机制等综合协调机制和相关配套制度。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安全、人畜共患病和食源性疾病部门负责人约恩·施伦特就指出, 食品卫生与安全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制定以科学为依据且所有国家都能遵守的共同标准非常重要。尽管《食品安全法》实施后,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力量得到很大加强, 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力量不强, 监管能力和监管手段不够的状况将长期存在。由此, 建立并不断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风险交流和风险管理体系, 不断充实食品安全相关法规标准体系, 为政府的风险管理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显得尤其重要。

3.2 努力形成企业自我约束, 行业诚信自律, 政府有效监管, 社会广泛参与的食品安全工作新机制

(1) 进一步强化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诚信意识和守法意识, 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建立健全食品原料溯源体系; (2) 加快推进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引导企业坚持长远可持续发展道路, 主动接受社会和政府监督, 建立企业诚信档案, 提高企业诚信自律水平, 着力打造诚信的食品安全环境; (3) 建立健全跨部门的食品安全企业信息平台, 不断完善各部门对食品安全相关企业监管信息的沟通合作、联动督查和责任追究机制, 切实体现政府对企业食品安全监管的合力。

3.3 积极开展食品安全宣传, 畅通食品安全信息发布渠道, 营造良好食品安全社会舆论氛围

加强食品安全领域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科学知识的宣传, 注重收集舆论关注的热点, 及时回应热点问题, 积极稳妥引导公众和舆论客观科学的看待食品安全事件, 赢得社会和公众对食品安全相关问题的理解和支持。正如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食品安全专家康彼得所说, “全世界的消费者与食品制备和从业人员对于制备食物过程中的风险所知甚少, 因此, 对消费者及食品制备和从业人员进行宣传教育, 提高他们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认识, 对于预防食源性疾病并保证健康很有必要。”建立信任是与公众沟通最重要的基础。信任是对一个体系可依赖性所持有的信心, 在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给定的后果中, 这种信心表达了对抽象原则-食品安全相关技术性知识正确性的信念。风险沟通需要知识, 知识主要来自专家, 信赖专家不在于他们的能力, 也不在于他们本人, 而是他们所传达专业知识的可靠性。在食品安全事件处置工作中, 专家通过政府搭建的平台, 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事件原因, 过程及其可能的结果, 并做出科学理智的决定, 恢复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和信任[3]。顺畅的沟通与协调机制是风险管理的纽带与桥梁。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 食品安全作为一个长期的世界性的风险事务, 也具有风险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 决策者必须在得到专家意见后尽快与公众沟通, 相关部门应代表政府向公众发布科学权威的信息, 主动利用媒体引导社会舆论, 稳定公众情绪, 将风险导致的危害减到最小。

3.4 积极发动群众投诉和举报食品安全相关信息, 构建群防群治的食品安全综合治理环境

分析近年数起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表明, 我国具备处置各种食品安全事件的能力, 而及时发现食品安全事件隐患或者涉及食品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才是及时处置各类食品安全事件的核心。由此, 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活动, 提高广大消费者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 畅通消费者投诉和举报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的渠道, 将是构建食品安全环境的有效措施。同时, 通过宣传教育, 逐步改变消费者购买价值取向, 由过去食品消费中的“价格优先”, 向质量、价格并重的方向转变, 使消费者自觉地购买安全、无公害食品, 引导公众自觉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3.5 重视国际合作, 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学技术手段

食品安全风险没有国界, 广泛合作是保护消费者安全的关键所在。食品安全风险不可避免, 我们需要努力的是使风险可能产生的危害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由此, 重视和不断加强食品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 着力提高我们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分析、风险交流以及风险管理等领域的水平, 将不失为食品安全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强.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杂志, 2009, 5 (12) :6-7.

[2]张健.乡村市场, 食品安全事故多发地带[J].农村.农业.农民杂志, 2009, 2 (1) 14-15.

上一篇:销售员自我鉴定下一篇:民警纪律作风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