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才女林徽因

2025-03-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多情才女林徽因(共3篇)

多情才女林徽因 篇1

认识林徽因,也许是因为徐志摩,他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后来渐渐地喜欢上林徽因,因为我觉得她的确是世间少见的奇女子,她是徐志摩永远的梦中情人,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爱妻,是著名学者梁启超的儿媳,我国著名哲学家金岳霖为她终生不娶,甚至“逐林木而居”。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只是纠缠她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她在建筑学方面成绩更是卓越,她与梁思成一起考察了极具价值的山西古建筑群,两人一起创建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她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徽和天安门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她改造了传统的景泰蓝。“百年幽兰,留芳人间 ”,她当之无愧。当然她在文坛上也有多篇佳作。

我喜欢读她的《你是人间四月天》,因为在我们用心吟诵的过程中,我们能体会蕴含在《你是人间四月天》中的声音、色彩和旖旎鹅黄的画面,这是一种用心的领悟,如同山泉,不是外在的力量像抽水机一样的吸取,而是浸出来的清凉。喜欢这首诗,主要因为它美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鹅黄与白莲,说画面

在这首诗中,直接展示色彩的文字有“鲜妍、鹅黄、绿、白莲”,我们对这些色彩进行光谱分析会发现,它们给人类视觉所造成的印象都是明亮的,都与人的温暖的心理感受相关,带给人们一种稳定的、甚至慵懒的感受,按照心理分析来说,则是一种温润的美感。而且,作者在描写这些美感的时候,又采用了跳动的笔法,也就是说于变化中、动作中展示色彩,主要从“点亮、春的光艳、云烟、黄昏、星子在无意中闪、夜夜的月圆、水光浮动”这些词语中看出来,它不是静态的描摹,而是放在动态中、变化的背景中来挥洒,从而使美感油然而生。

二、呢喃与笑声,说声音

画面和声音是交织在一起的,在鹅黄和自莲之间有人们笑的声音、风舞动的声音、雨滴洒落的声音、花开的声音、和阳光一起浮动的流水的声音、树儿花开的声音以及那春天最

不可缺的燕子的声音,在洁白温暖的画面上,这些声音喧闹起来,但并不觉得杂乱,热闹而不杂乱,一定是和抒情主人公的心情有关,所以,透过这些表达声音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整首诗歌完整的情绪流,那是欢快的声音,类似溪水的流动。

接着换了一个场面,其实是一个黄昏,但是不是凄冷的黄昏,而是温暖微醺的黄昏,在这里,写了“风吹”、“星闪”和“雨洒”,这些动感的词语可以引起阅读者对意向的认同,那是一种湿润的感觉,是早春的感觉。

下面两节转入春天和人的双重赞美,这实际上是诗的主题地呈现题,即歌颂心目中的“你”,把“你”的喜悦和春天的“轻、娉婷;鹅黄、新鲜、初放芽的绿”揉在一起,那春的特质便是“你”的面貌,于是“你”获得了“鲜妍、天真、庄严、柔嫩喜悦”的赞美,最关键的两组意象在这里出现“你是夜夜的月圆”和“你梦期待中的白莲。”

三、四月的你和我,说春天

诗歌很巧妙,只出现了一次“春”——“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但是实际上,“四天”便是“ 春天”,诗歌用“四月天”代替“春天”一方面可以将情感表达得更委婉,另一方面也取得了韵律的节奏感。

四月是温暖的季节,诗歌中,出现了十一处“你”字。只出现了开始的一处“我”字,但是,我和你才是主题,这一主题在最后一节落在“爱”与“暖”上,这是这首诗的又一层秘密,在表面的鲜艳、轻灵和温醺的四月天里,说“爱与暖”的是“我和你”。但是首先是“我”,它领起全诗,下面都是“我”的“呢喃”,“呢喃”的对象是“你”,所以,千般的歌颂春天,歌颂四月天,其实都是在向“你”倾诉,全诗只有一处破折号,这一处破折号写着:“你是爱,是暖,是希望”。四月天是“爱”,因为它酝酿生命;四月天是暖,因为它提供生命成长的外在环境,四月天是希望,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 ”,只有在这时离“梦中期待的白莲”才更近。

一代才女林徽因 篇2

那天,我穿着一件新洗的蓝布大褂,先骑车赶到达子营的沈家,然后与沈先生一道跨进了北总布胡同徽因那有名的“太太的客厅”。

听说徽因得了很严重的肺病,还经常得卧床休息。可她哪像个病人,穿了一身骑马装(她常和费正清与夫人威尔玛去外国人俱乐部骑马)。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是用感情写作的,这很难得。”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她说起话来,别人几乎插不上嘴。别说沈先生和我,就连梁思成和金岳霖也只是坐在沙发上吧嗒着烟斗,连连点头称赏。徽因的健谈绝不是结了婚的妇人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我后来心里常想:倘若这位述而不作的小姐能像十八世纪英国的约翰逊博士那样,身边也有一位博斯韦尔,把她那些充满机智,饶有风趣的话一一记载下来,那该是多么精彩的一部书啊!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这种纯学术的批评,也从来没有人记仇。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

在我编《大公报·文艺副刊》期间,徽因一直是我的啦啦队。我每次由天津到北平举行约稿恳谈茶会,她总是不落空,而且席间必有一番宏论。她热烈支持我搞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奖金,还从已刊的作品中选编出一本《大公报小说选》。

徽因自己写的不算多,但她的写作必是由她心坎里爆发出来的,不论是悲是喜,必得觉得迫切需要表现时才把它传达出来。

徽因和丈夫梁思成一起,为他们钟爱的建筑事业,倾注了所有的心力。“七七”事变那天,这对夫妇正在五台山一座古庙里工作着,并由徽因从一座古寺罩满灰尘和蛛网的梁上,发现了迄今保存得最完整的古木结构的建筑。整个抗战期间,他们相当一段时间蛰居在条件艰苦,几乎没有生活必需品的李庄,坚持做学问。他们这种坚毅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前来探望的费正清。他说:“倘若是美国人,我相信他们早已丢开书本,把精力放在改善生活境遇上去了。然而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却能完全安于过这种农民的原始生活,坚持从事他们的工作。”

徽因的文集要出版了,实在让人高兴。单从集中所收文学作品的数量上来说,同徽因从事文艺写作的漫长岁月确实很不相称。一方面,这是由于她一生花了不少时间去当啦啦队,鼓励旁人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她的兴趣广泛,文艺不过是其中之一。她在英美都学过建筑,在耶鲁大学还从名师贝克尔教授攻过舞台设计。我在她家里曾见过她画的水彩。1935年秋天曹禺在天津主演莫里哀的《悭吝人》时,是她担任的舞美设计。

我不懂建筑学,但我隐约觉得徽因更大的贡献,也许是在这一方面,而且她是位真正的无名英雄!试想以她那样老早就被医生宣布患有绝症的瘦弱女子,却不顾自己的健康状况,陪伴思成在当时极为落后的穷乡僻壤四处奔走,坐骡车,住鸡毛小店,根据地方县志的记载去寻访早已被人们遗忘了的荒寺古庙。一个患有残疾,一个身染重痼,这对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夫妇就在那些年久失修、罩满积年尘埃的庙宇里,爬上爬下(梁柱多已腐朽,到处飞着蝙蝠)去丈量、测绘、探索我国古代建筑的营造法式。费慰梅在她的《梁思成小传》中曾引用梁思成于1941年所写而从未发表过的“小结”说:截至1941年,梁思成所主持的营造学社已经踏访了十五个省份里的两百个县,实地精细地研究了两千座古建筑,其中很大一部分徽因大概都参加了的。

我刚看过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梁思成谈论建筑的《凝动的音乐》,写得极精彩,帮我打开了一块我不熟悉的新天地。这次,独具慧眼的编辑们又把徽因谈论建筑的美文编辑出版。这两本书应是异曲同工,互为补充的。相信热爱这对夫妇的读者,热爱中国古典建筑的读者会像我一样,珍爱他们的文字,珍爱他们的文化情怀和文化操守!

1998年12月13日 北京医院

【注】1998年12月7日萧乾先生欣然应允为《林徽因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4月版)写“序”,时值病重住在北京医院。萧老口述后由傅光明先生(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整理,并请萧老过目后稍有改动,且认真地在文尾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却不曾想,该序成为萧老一生文坛的绝笔之作。

心灵物语

“一代才女林徽因”,这样的标题,不是吹捧,不是阿谀奉承,而是由衷的赞美。林徽因这样的女子,她的“才”不仅在于她渊博的学识,犀利的见地,敏捷的言辞和广泛的涉猎,也在于其自身经历的丰富与传奇。她也的确担得起“才女”的封号。这篇文章是萧乾对林徽因的回忆,和大多数好友心目中的林徽因一样,虽为女儿身,但却有着男子一样的眼界和能量,喜欢文艺,喜欢与人交流,更挚爱自己的建筑理想,为其饱尝了一生的艰辛与贫苦,内心却甘之如饴。这样的林徽因在我们的心中,已不仅是一位优雅美丽的女子,更是无数人心中高尚情操的楷模。

民国才女林徽因的爱情故事 篇3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志摩的这首诗不像是对康桥的离别,倒更像是对林徽因的苦楚。也许伦敦的相遇本就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佳人才子的前世今生注定要做个了结。

才子才女相遇

1920年秋天,24岁的徐志摩在英国伦敦邂逅了16岁的林徽因,一个是才气渐成,风华正茂的有志青年,一个是年方二八,情窦初开的千金小姐。这仿佛又是一出西厢记,但一这场爱情要远比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来的撕心裂肺,和西厢记最大的区别就是这对羡煞旁人的才子佳人最终没有成配。这也引来了后人无限的惋惜与感叹。

徽因说,彼此各认个生活的模样,志摩道,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世界上最长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你在我身边却不能爱着你,无论是苏轼与王弗的十年生死,还是陆游与唐婉的梁园凄苦,都没有徐志摩与林徽因更加惹人心伤。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一位爱国有识之士,与大名鼎鼎梁启超有着深厚的交往,两人早就承诺结为亲家,把林徽因许配给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为妻,而梁启超也早就把林徽因当做自己的女儿对待。

和与徽因门当户对的梁思成相比,徐志摩倒更像是一个外来人。生命本是一场漂泊,追求浪漫的诗人不可避免的遇见了生命中的唯一。这一场萍水相逢,换来了志摩的狂热、激情、勇敢,也换来了徽因的惶恐与失措,她只不过是16岁的少女,面对着这个大她8岁的男人,她感到的只有压力和受宠若惊。

留学之路

1924年6月,林徽因随梁思成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伤心之余的徐志摩写下了这样的诗篇: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诧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两个月前,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一路由徐志摩和林徽因陪同,那段时间,两个人的心灵仿佛走在了一起,志摩像换了个人似的,青春焕发,诗意盎然。“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三人同行的画面被传为佳话。其间泰戈尔还为徐志摩拉红线,但最终也无甚结果。泰戈尔的一首诗记录下了这段缠绵不尽之情: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唉!

结婚

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

多年以后,经历岁月冲洗的林徽因,也渐渐懂得了志摩的那份纯情,想起了那一年16岁的她与徐志摩相遇的美丽: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志摩之死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不幸遇难,这天早上8点徐志摩搭飞机赶往北平听林徽因的演讲会,途中飞机坠毁,一代才子丧身谷底。

虽然徐志摩与林徽因最终没有成为眷属,但他们之间的故事却一直被人传扬。

徐志摩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林徽因的出现点缀了他那浪漫的诗意世界,因为追林徽因这件事本身就很浪漫,当初有人劝他让他放弃,他却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这段宿命意味的爱情让人感到更真实,更刻骨铭心。

徐志摩就这样走了,轻轻地走了,去了另一个世界,正如他轻轻来到林徽因的世界一样。

伦敦的那个晚上,一个16岁少女和一个24岁青年诗人。

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记忆永恒的定格在这里,多好!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爱情

梁思成问林徽因:“有句话,我只问你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 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

后来一天,林徽因很沮丧的地告诉他:“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梁思成听了以后非常震惊,一种无法形容的痛苦笼罩着他,经过一夜的思想斗争,虽然自己很痛苦,但想到另一个男人的长处,他毅然的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金岳霖,我祝你们幸福。

而林徽因,不仅没有离开他,反而感动万分地堆梁思成说了一句让所有男人都无法拒绝的话;“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的一生来尝还。”

如果一百的人来问我完美女子的标准,那么我一百次都会回答林徽因。似的,她已经是一个传奇,是只能仰望的女子。

她早已隔着如许烟波的岁月,隔着那些男子的深情,美成书页中的剪影。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中的不足下一篇:校园无偿献血新闻稿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