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的发展过程看英语口语教学(共15篇)
从语言的发展过程看英语口语教学
英语口语水平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即:陈述性知识阶段、程序性知识阶段及程序性知识的重构阶段.英语口语教学应按照英语口语水平的发展轨迹,遵循初级、中级、高级的`三阶段教学原则,同时,应注意创造语境,重视中西方文化差异、语用规律,全面提高英语口语的教学质量.
作 者:江晓悦 JIANG Xiao-yue 作者单位: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河南,郑州,450002刊 名: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年,卷(期):46(6)分类号:H3关键词:英语 口语 发展模式 教学
一、心理语言学的定义及其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Charles Osgood和Thomas Sebeok于1954年写的《心理语言学:理论与研究问题调查》标志着心理语言学的诞生。心理语言学或语言心理学是认知科学的分支。它综合了心理学和语言学。其任务是发现语言如何在理解, 产出和习得三个心理过程中作用的。实验心理语言学关注语言理解和产出的过程, 而发展心理语言学就关注语言的习得。
心理语言学把语言学习当做从理解到最终产出的心理过程。英语教学关注如何吸收, 理解最后产出英语。显然这两方都关注语言的习得, 理解和产出。心理语言学把语言学习过程与其他各种心理学理论联系起来, 帮助教师理解语言学习的本质, 分析学生和教材的特点, 然后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相反, 语言教学提供真实的数据来支持心理语言学更深的研究, 并作为试金石检验研究成果的价值。
二、少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少儿时期是一个人语言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少儿时期学期外语具有一定优势:第一, 这一时期少儿大脑发育迅速, 听觉器官和发音器官相应成熟, 能分辨和模仿成人的语言, 具备了语言迅速发展的生理基础;第二, 这一阶段的少儿, 好奇心强, 对自己周围的新事物有浓厚的兴趣, 愿意接受新知识。英语对他们来说是完全陌生和新鲜的, 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学习兴趣;第三, 处于这个时期的少儿能够接受渗入语言中的不同思想、文化、历史和传统等, 因此英语学习中文化差异对他们影响较小。第四, 这个阶段的少儿模仿能力强, 机械记忆能力强、喜欢表现、不怕出丑和出错。英语学习需要大胆的尝试、交流, 成年人往往害怕出错、出丑, 因而羞于开口;而少儿在学习英语时, 较少因害羞、胆怯而不愿开口, 大多数少儿愿意积极开口说英语, 乐于开口讲所学到的语言以及参与各项活动, 不怕犯错误。但同时少儿学习英语也有劣势, 他们自控力差, 加之天性好动, 因此不能长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在同一目标上并且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
三、少儿英语教学法
少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决定了少儿英语教学应采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1. 听说导入法
国外一些语言学家如Krashen, Dulay和Bailey等人的研究都证明少儿的外语学习和母语习得大致相同, 都是先掌握语言的声音、具备听说能力后, 再掌握书面语言, 获得读写能力, 因此少儿的英语教学应从听说入手。听说导入, 就是从听说开始, 过渡读写;强化语感、强化语言习惯, 渗透语法。由于少儿语言模仿能力强, 机械记忆能力强, 而且喜欢表现, 愿意把自己学到的英语说出来, 因此从听说入手, 符合少儿语言发展过程和英语教学规律, 容易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个方法在具体操作中可以运用多种具体教学技巧来实施。例如教师在教授apple一词时, 可以先采用实物导入先教给孩子们苹果的英文发音, 然后用大小声游戏来巩固apple的读音, 即教师大声读apple学生则小声跟读apple;反之亦然。最后再用Apple Song来加深孩子们对于apple读音的记忆。
Apple round, apple red.
Apple juicy, apple sweet.
Apple apple, I love you.
Apple sweet, I love to eat.
2. 趣味教学法
由于少儿活泼好动, 天性纯真, 不能把注意力长时间的集中到学习上, 因此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采取能够吸引他们注意的趣味教学法, 要寻找和设计出最容易被少儿接受的教学方式,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趣味教学法包括:
(1) 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游戏手段进行英语教学的教学方式。少儿天性活泼, 好胜心强, 游戏教学法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中的游戏可分为操练性游戏和检测性游戏两类。操练性游戏是用来鼓励学生们开口练习, 检测性游戏主要用来检测学生的听说能力, 考察教学效果。游戏的设置因学生而异, 不过很多游戏都遵循全身反应法原则, 即教师给口令, 学生们按照老师的口令去做出相应的动作或表情。按照这个原则设置的游戏, 学生们参与机会多, 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节奏有张有弛。例如教师在讲授完一课的新单词后可以采用“萝卜蹲”的游戏来复习巩固。给学生每人发一张单词卡, 让学生们随意在教室站定, 教师在前面大声读学过的某个单词, 手拿这个单词的学生就要边大声领读这个单词边蹲下。后面游戏难度加大, 教师一次可读二至五个单词, 学生们在做游戏的过程中, 快乐地练习并学会了英语。常用的课堂游戏还有Little Bee, 即发给同学每人一张单词卡, 然后让同学在不看单词卡的情况下互相交换卡片, 老师再随机读出卡片上的单词, 那么拿到相应卡片的同学就需要出来充当little bee来寻找其他的单词, 以此类推。另外, 课堂上特别受欢迎的一个游戏就是“你做我猜”, 即教师把学生分为两队, 队伍最前面的两个同学面向老师, 后面的同学则背向, 然后老师在同一时间给最前面的两个队员看两张不同的单词卡, 让他们根据卡片的单词通过肢体语言传达给下一位队员, 然后再以此类推, 最后一名队员需要猜出单词卡上单词并读出来, 哪组先猜出来并读音正确则加分。此游戏利用了形象记忆法以及联想记忆法来帮助学生快速快乐地记单词。
(2) 演示教学法。任何一种语言系统都是一系列抽象概念的集合体。由于少儿年幼, 他们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因此用实物、直观的教具或图片来进行演示教学不仅能使儿童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认识, 而且也加深了他们对英语的理解和学习。如上文提到的教授apple一词的第一步时采用的实物导入法。演示教学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最常见的为教师运用单词卡来教学。还有运用肢体语言来实践的, 比如bird一词就可以通过简单的肢体语言来达到教学的目的。演示教学法在教授学生动作指令类词汇时发挥了其特有的功效。例如:swim, run, jump, hop, squat, walk等等。另外演示教学法经常和下文要提到的歌曲教学相结合, 例如同样是教上面提到的几个动作, 教师可以用歌曲的方式给学生进行演示教学:
Walking walking, walking walking;
Hop hop hop, hop hop hop;
Running running running, running running running;
Now let’s stop.Now let’s stop.
通过这种直观的演示以及轻松活泼的歌曲融入教学, 学生会在轻松愉悦中掌握这些指令的英文说法以及这些指令的动作。
(3) 歌曲、故事、谜语法。少儿受其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影响, 对歌曲、故事和谜语等有着特殊的兴趣, 乐于参与此类活动。如果把所学内容融入歌曲、编成故事、谜语、笑话等讲给少儿, 让少儿在唱歌、听故事、说笑话、猜谜语中学习外语, 就会极大地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在之前教学生“Do you have a xx?”以及其肯否定回答时把这个句型用他们所熟知的“两只老虎”的旋律唱出来后, 学生们反映很强烈, 也很快学会了这首歌, 同时掌握了have句型的肯定句式、一般疑问句式及其肯否定回答。
Do you have a baseball?Do you have a baseball?
No, I don’t.No, I don’t.
I have a volleyball.I have a volleyball.
Yes, I do.Yes, I do.
故事教学法和谜语法以及绕口令法都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 课前甚至课后教师都可以留给学生几个关键词, 例如:monkey, sun, mountain, banana, rabbit, run等等, 让学生发挥其想象力来编故事, 并在课堂上讲给同学们听。笔者曾安排学生每次课前轮流讲故事, 然后每周评出“一周故事王”, 以此来鼓励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4) 表演教学法。在班上根据教学内容让孩子进行英语表演也是少儿英语教学中一个常用的方法。由于少儿喜欢表现, 不怕出错, 因此根据这个特点, 教师可采取让学生表演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学习英语。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通过表演也可以锻炼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表演法的时候教师如果能参与其中效果会大有不同。
3. 鼓励教学法
少儿虽然年幼, 但自尊心很强。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密切关注他们。对于他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 教师都应当鼓励他们。鼓励的方式有精神的, 如分组竞赛、个人对抗赛等;也有物质的, 如教师手工制作大量的礼物或购买小奖品奖励给学生们。购买的小奖品应以学习用具为主, 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如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来累积分数, 达到一定分数可以跟老师兑换奖品。这样通过鼓励, 就会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四、总结
适合少儿的英语教学方法还有许多, 这里只列出一些较常用的方法。在日常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 博采众长, 灵活选择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而且以上列出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孤立的, 他们往往是可以紧密的结合起来同时运用的, 如上文提到的歌曲和演示教学法结合, 在此不再赘述。心理语言学研究表明, 外语教学的成败并非绝对取决于具体的教学方祛, 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牵涉到教师、学习者、教学法、教材、教具、学习方法和手段等诸多因素。外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应用语言学的原理和外语教学的经验去总结外语教学的共同规律, 寻求教师在教学中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发挥主导作用, 要了解教学总目标和各教学阶段的具体目标;要了解学生,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因材施教;要发挥优点, 补救缺点, 同时尽量扩大学生的外语接触面, 灵活选用补充教材。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运用心理语言学理论,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和掌握语言。
摘要:心理学, 特别是心理语言学, 是英语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之一, 主要研究语言行为和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 研究语言的习得, 包括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 它研究学生如何学得与习得外语知识、技能和发展智能的心理过程、心理机制及其发展规律。外语教学法的各个学派都有自己的心理学依据。心理语言学能够启发和推动外语教师根据不同学习对象的心理特点来采用不同的外语教学法。文章主要从少儿英语教学谈在英语教学中, 如何根据学习对象的心理特征,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心理特征,少儿英语教学法,心理语言学
参考文献
[1]陈雯婷.心理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读与写杂志, 2011.
[2]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3]李泽娟, 王娟.英语教学的心理语言学观[J].教育研究, 2006.
[4]梁艳华.心理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从少儿英语和成人英语谈起[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
[5]刘秀娟.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俄语教学中先例理论的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1.
[6]徐晓飞.心理语言学理论与大学外语教学[J].大众文艺, 2009.
一、儿童语言习得理论
儿童究竟是如何学习母语的?语言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语言学习理论,最具影响力的是以下四个。
1.强化论
强化理论源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和两种信号系统的理论,盛行于20世纪20~5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等人。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和两种信号系统学说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都把语言定义为一系列的刺激和反应,可以用公式S-R(Stimulus-Response)表示。语言行为与较为复杂的运动行为无太大区别,都是一系列刺激和反应的连锁活动,每次反应都成为了下一项活动的刺激。斯金纳把儿童的语言获得看成是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儿童对刺激做出反应,程艳的口头赞许等起到强化作用,从而增强了在类似情境中做出正确反应的可能性,这个过程就叫做强化。儿童的语言就是在这个不断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中习得的。
2.传递论
以奥斯古德等人为代表的传递论者认为每种反应都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是在外界刺激下产生的外部的看得见的反应,如在灾难发生时的混乱。第二是内部看不见的反应,如灾难所引发的恐俱,这种反应被称为传递性反应。这一概念试图解释客观环境怎样通过语言作用于人,语言怎样用来表达当时当地的事物,以及新的言语怎样出现而又被理解的。
3.内在论
乔姆斯基的先天论认为人类具有一种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 正是这一机制使得人类能够生成并理解语言。因为语言是一个有着抽象规则的复杂体系,儿童要学习语言必须先把规则内在化,然后才能理解和产生语言。这一语言习得机制可以促使儿童对他们广泛接触的语言材料进行处理,并逐步形成某种转换语法来认知该材料。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发现语言的深层结构并将其转换成表层结构,最终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形成语言能力。
4.认知论
认知论认为儿童的语言发展是天生能力与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知论有两种不同功能。一种是来自遗传的不会改变的心理功能,它决定人类怎样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称为功能不变式;另一种是功能不变式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人类向环境学习的产物,称为认知结构。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儿童运用与生俱来的有限行为形式向环境学习,并吸取有用的东西,用已知结构去创造新结构,这就是同化。在同化过程中,儿童又发现不同的结构具有不同的接收方式,儿童会改变其行为,这就是适应。认知论还认为语言只能反映认知能力的发展,并且语言能力的发展不能先于认知能力的发展,但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也能促使认知能力的发展。
根据以上四种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儿童母语的习得是一个无意识地、循序渐进、逐日积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学习过程。外语学习可以借鉴其积累过程,即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儿童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向环境学习,用已知结构创造新结构,并能根据不同结构调整自己的行为。外语学习也应该强调语言能力的发展不能先于认知能力的发展。只有当学习者较全面地认识到所学习的内容,才能更好地接受、掌握并正确使用该内容。
二、关于改进现阶段大学外语教学的思考
以上四种理论我个人比较推崇认知论的基本理念。语言发展有一个语前阶段,即婴儿咿呀学语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婴儿的哭声和笑声都还不能称为语言声音。在半岁后,儿童就会按照音节模式组织话语。在儿童语言发展的早期阶段,也就是一两岁左右,他们往往使用一个词来表达整个词或词组的意思,使用独词句和一些手势与其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对这个阶段儿童语言的理解必须借助其周围的环境。两个单词在儿童语言中的出现会使得他的表达能力明显加强,但一些语法规则仍然被完全忽略。不过儿童的语言学习也逐渐开始起步了,而且学习的速度快的惊人。与之相比大学生已经是成人了,已经掌握了母语,并养成根深蒂固的母语习惯,更主要的是由于拥有发达的智力,他们会运用有意识、有目标的逻辑思维来学习一切,从而使得自然而然的学习语言能力受到压抑而处于潜在状态,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去唤醒学生的这种潜在的能力。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恢复学生的这种能力?
第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起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通过参加课堂内外的积极、大量的言语活动掌握运用外语的能力。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独立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强烈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顽强的学习毅力。
第二,对错误进行分析和疏导。根据儿童语言习得理论,儿童对于语法的学习,是从两岁半开始的。其中大致包括三个阶段:发展语法阶段(两岁半至三岁)、接近成人语法阶段(三岁半至五岁)、全面掌握阶段(五岁半至十岁左右)。因此,儿童并不是消极的学习母语的,他积极地破译其中的密码,揣摩语言要素背后的语言体系。在这一过程中,错误在所难免,但是这些错误并不是随意的,它们反映了儿童正在构建自己的语言体系。儿童会从周围所听到的言语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进而推测其语言结构规则。与儿童的语言学习过程相似,大学生学习外语时,教师也要对学生产生的错误进行及时的分析,通过分析了解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给予必要的指点和疏导。但教师切记不要有错必纠从而使学生產生怕出现错误的紧张感,要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外语,逐步培养其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第三,听说读写齐头并进,全面发展。声音和文字在语言学习活动中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对于成年人来说,学习外语最好的途径是多种感觉器官综合运用,即耳听、口说、眼看、手写。因此外语教学从一开始就应该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
第四,尽量做到外语教学情景化、交际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语言交际的环境。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有更加准确、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及思想表达能力。
三、总结
【摘 要】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来看,隐喻是从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不同语言在隐喻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这给隐喻的翻译带来困难。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探讨隐喻的认知性、可翻译性及其翻译策略。
【关键词】隐喻 认知 翻译
1、引言
人们大量的使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活跃,许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从理论到具体的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当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拟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2、隐喻的认知性
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的着作是Lakoff & 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的特征,也使得人类对大部分抽象思维的解释成为可能。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 前者往往是已知或熟悉的具体事物, 后者是陌生或不太熟悉的抽象事物。通过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目标域从而得到理解。隐喻是中介,它帮助我们在来源于我们切身的经历和体验形成的概念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理解和经历新事物。
我们知道隐喻的基础就是概念,人们常用隐喻将许多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或者熟悉的形象组织起来。许多重要的概念多来源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人们使用隐喻一是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二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意思,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 人们选择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
3、隐喻的可翻译性
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认知语言学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流派,其论点是:语义是概念化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知事物的反应,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认知语言学强调经验和认知对语言产生的重要作用,认为语言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产物,包括隐喻语言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有据的,即可以从人们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释。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的产生是有生理基础的,并有心理上的运作机制,即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
由于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构造和相同的心理基础,不同民族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的体验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这就导致了不同民族自然语言中必然会出现众多认知对等的隐喻表达方式,如:castle in the air 在中文中有完全对等的习语“空中阁楼”。但是,由于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文化也成为影响语言的重要因素。
隐喻产生的心理运作机制充分体现了人类认知模式在处理外界信息时的主动作用。处于不同文化世界的人们在使用隐喻时有相似也有差异,读者对隐喻的理解就是通过源语隐喻中包含的概念域在目的语概念中的映射来实现的,因此能否实现认知上的对等是成功翻译映射的关键,这就要求译者选择恰如其分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4、 隐喻翻译的策略
奈达指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在翻译中,译者所寻求的应当是对等语,而不应是同一语。基于隐喻的认知性,为了做到译语的对等,我们有必要从认知的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笔者认为可采取下列策略:
4.1 对等策略――英汉隐喻中源域向目标域对等映射
虽然世界上有很多民族,而且各民族也有自己的语言,但是人类在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的经验很大一部分相似,从而产生的认知理解上也存在很大的相似性,所以,不同民族的语言上必然会出现许多源域向目标域映射方式相同的隐喻。对于这类隐喻的翻译,我们可以通过隐喻概念的对等映射方式,使用相同的概念域进行映射,让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反应。
例如:基于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这一隐喻概念,英语中出现了很多基于这一结构的隐喻表达式:You are wasting my time(你在浪费我的时间),通过由表示具体概念(“金钱”) 的认知域到表示抽象概念(“时间”) 的认知域的映射而实现的。中华民族也十分珍惜时间,在汉语中有“时间就是金钱”的隐喻概念及许多隐喻表达形式,如:“一寸光阴一寸金”、“惜时如金”等。
对等翻译的策略适应于英汉两种语言中认知完全对应的隐喻。它既反映了原文的内容,又保留了原文的比喻,保留了源语隐喻的民族、文化色彩,又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多地了解源语的.文化特色。
4.2 转换策略
如果不能用对等的策略保留英语隐喻的表达形式,那么可以在汉语中寻找合适的相应隐喻加以转换,把英语中隐喻的含义表达出来,这种翻译策略叫做转换策略。转换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4.2.1 将英汉隐喻分别改变源域中的形象映射到对等的目标域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的认知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而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的互相作用。不同民族由于社会环境、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那么他们在使用隐喻时就有可能使用不同源域的形象,来映射相同的目标域。这就要求译者改变原文隐喻源域中形象,以达到意义对等。
4.2.2 将英汉隐喻中源域中的形象去掉,译出其映射的目标域意义
翻译的首要任务是翻译信息内容,即译出原文的意思。当隐喻中源域的形象对目的语读者非常陌生,移入译文显得晦涩难懂,或者其形象移入会引起不同联想,而且其形象在上下文中无足轻重,那就只要推导出其映射的意义,将其概略化译出。
4.3 异化策略――移植原文中隐喻源域对目标域的映射
翻译的功能既是信息的交流,又是文化的交流。在翻译过程中,有时遇到含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由于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相同的隐喻概念或类似的概念域映射,又无法做到在目的语中改变其原文隐喻源域形象,因为改变的话,会造成意义的损耗,那么译者就可以把这种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移植到目的语中去。移植满足人们求异的心理,是文化交流的具体形式。
在汉语中有很多移植来的隐喻。如,特洛伊木马( Trojan horse )等。英语中也有从汉语移植过去的隐喻,如,paper tiger (纸老虎)等。随着不同民族交流的日趋频繁,不同认知呈趋同的特点,这种隐喻移植翻译可能性越来越大。采用这种策略丰富了目的语语言表达形式,更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5、结语
总之,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是一个概念域对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即源域对目标域的映射。在隐喻翻译过程中,译者所做的工作是一种跨域活动。为了使原文和译文对等,我们有必要从认知的角度出发,研究隐喻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Lakoff &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陈道明.隐喻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9).
从语言表达的心理机制谈英语口语教学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遵循由听到说的客观规律,从研究人的`心理机制入手,在教学中采用“以听带说,以听促说,听说结合”的形式,解决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表达方面的问题.教师口语教学应遵循相关原则和方法,既要重视思维训练、表达训练,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会说英语.
作 者:李扬 作者单位: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外语教学部,辽宁,沈阳,110122刊 名: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ECONOMIC MANAGEMENT CADRE INSTITUTE, JOURNAL OF LIAONING ECONOMIC VOCATIONAL TECHNOLOGICAL INSTITUTE年,卷(期):“”(6)分类号:H319.9关键词:心理机制 英语 口语教学 语言训练
从语言功能看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合理性
语言功能和语言本身严格说来不能混同.人类在礼会生活中由于需要某种东西来协调和整合人们的各种行为以构建一个有利于生存的和谐社会,才创制和发明了语言.是语言所应承载的功能决定其存在的合理性.虽然语言的.表层功能多种多样,但都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体现民族精神的终极功能.每一种民族语言,特别是少数民族语言在其历史传承过程中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履行语言的功能以使本民族和民族之间的人们能和谐共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少数民族语言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所有的语言一样,是带有普遍性的特殊性,具有必然的合理性.
作 者:阳小华 YANG Xiao-hua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刊 名:贵州民族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GUIZHOU ETHNIC STUDIES年,卷(期):25(3)分类号:H2关键词:语言 语言功能 少数民族语言 合理性
一、语篇错误分类及原因
早在1966年, Kaplan就提出了不同语言文化思维图示的假设。他认为中西方语言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螺旋型的, 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型的。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造成了学生在篇章写作过程中重点信息布局的不同。我国大学生在写作过程中, 由于受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特征及思维方式的影响, 常常写出有中式特征的英语文章, 这不仅体现在词语搭配及句法结构上, 在语篇组织及构建上也有明显的反映, 本章从主题思想、语篇连贯性及结尾句三个方面对大英教学中学生写作所犯的语篇错误进行了研究。
1.篇章主题不明确
西方国家侧重于直线思维, 语篇的组织结构呈直线发展。他们习惯把重要的信息放在篇章的开头, 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然后再把次要的信息一一补进。因此, 他们写文章时英语段落通常通过主题句直截了当地点明段落的中心思想, 然后给出分论点, 层层论述主题, 证明并揭示其中的内涵, 让读者对篇章主题一目了然。
而中国人受其整体式、直觉式传统思想的影响, 在英语写作时习惯于用汉语的段落发展方法从侧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迂回环绕, 让读者意会自己索要表达的意思, 注重铺垫和渲染, 不直接切入主题。由此, 中国学生写出的作文经常会在语篇开始的位置花大量笔墨来介绍事情的起因和其它相关的客观条件, 进而逐步引出关键内容。这样以来, 很多学生写出的英文作文没有主题句或者主题句放在了语篇中间或者结尾处, 这种语篇结构很难被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所认可, 被认为主题不明确、文理不通。
2.语篇不连贯
中西方思维差异对语篇衔接方式的影响是最明显的, 也是最应该引起重视的。西方人注重主体中心思维和逻辑思维, 他们在组织英语语篇时注重形和, 即语篇的显性衔接, 文章的语法结构及逻辑关系相当严谨。他们在组织语篇时往往会开篇点明主题, 表明写作意图, 用简练却包含作者写作目的篇章主题句作为文章的开端;其后段落的发展紧扣主题按直线展开, 层层深入进行逻辑分析, 分点论证说明, 段与段之间紧密衔接;最后得出结论, 点明主题, 形成首尾统一。由此, 英语语篇实际上就是由一系列独立的段落组织起来的, 大主题分成一系列的小主题, 小主题又分成一系列小论点, 形成了一个树型结构。除了句与句之间需要使用连接手段外, 段落与段落间也同样需要使用连接手段使之连贯起来。因此, 他们在文中会大量的使用连词、副词、从句或分句使句子之间以及段落之间逻辑联系起来。
中国人的辩证主义思维模式决定了汉语的意合性, 它注重的是语言的隐性连贯, 并不追求形式上的完整。因此, 由于不清楚英文段落的组织规律, 中国学生在英文写作时较少使用连词, 语言表达往往以传达语义为中心, 主要是依靠词序的变化、上下文语境及语言的言外之意来连接文章各个部分。如:在学生作文中很少出现first, second, third这样表达逻辑关系的词。这样以来, 学生写出来的英语句子就会缺少连接词, 句子松散, 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也相对松弛, 一段话多个主题或者多段话论证同一主题, 从而写出的文章给人一种跳跃、不连贯的感觉, 造成了读者理解上的困难。
3.结尾主观性强
西方思维强调客观与公正, 表现在写作上就是在内容上最大限度的追求语言的客观性, 让读者们相信其并未搀杂自己的主观思想。因此, 在写作中他们喜欢摆出大量的事实与数据, 让读者们自己推断出结论。这样以来, 其文章结尾往往进一步突出了主题。
而中国人主体思维的主观性较强, 往往对读者的判断力持怀疑的态度, 表现在写作上是作者结尾结论化, 即由作者明确点出结论。具体表现有:一、中国学生习惯在结尾处总结出个人的观点及看法, 如:I think parents should help the children to be independent.或In my opinion, our parents love us so much…我们发现每句话都离不开“I”或“my”这样以“我”为中心的词, 而且结尾无一例外在表达愿望, 畅想未来。二、中国学生喜欢在结尾处喊口号, 发出强烈的呼吁, 如:Let’s work hard together and make ourselves much more competitive in the society.或者用To find an ideal job, you should try your best to study hard.Just do it from now on.等等。实际上, 这种口号式的结尾不但没有号召力, 反而削弱了文章的表现力。
此外, 结尾段落中除主观性较强外, 还存在许多其它方面的问题, 如:部分学生摆出论点之后, 直接结束全文, 没有给出任何总结性语句或者段落, 使文章看起来不完整。还有些学生在结尾处引入与主题无关的新观点, 这是不符合英文写作的规范的。所以这就造成了中国学生文章的结尾往往让英语为母语的读者无法接受。
二、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中西思维模式差异影响着大学生英语写作的篇章构建。为减少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对学生英语写作的负面影响,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教师自身文化意识的提高
作为一名高校英语教师, 我们的职责不仅仅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西方语言文化, 还要引导学生传播中华文明的精华。我们除了要不断丰富自已的西方语言文化知识, 同时还要深入了解本土文化的内涵, 只有自身清楚中西两种文化思维的差异, 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针对性教学,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因此, 我们除了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及学习新的教学方法理论外, 还要与时俱进, 更新自身教育观念, 提高文化素养。只有自身有了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启发学生对比学习中西方文化,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高校英语教学的目的并不仅在于传授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 更重要的是传播英语语言文化。因此, 英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 而是要透过语言表面, 揭示西方文化的内涵, 了解西方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及其反射出的西方思维习惯, 进而引导学生对比汉英思维差异, 以避免写作及交际过程中母语文化的干扰。目前, 许多高校大学英语教学选用了新视野或全新版大学英语两套教材。每套教材的选文都关联到很多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在讲授文章时, 教师应充分挖掘语篇中蕴涵的西方国家文化知识, 进行必要而充分的文化导入。通过介绍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来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特点, 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背后的丰富内涵。通过这种长期的文化渗透, 学生会自觉发现两种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 从而潜移默化的接受并认同对这种差异在语篇中的表现, 进而形成自己的写作模式。
综上所述, 语言与思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关系密切。中国大学生在大学英语写作中所犯的主题不明确、语篇不连贯、结尾主观性强等篇章错误主要是受汉语思维的影响。因此,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英语文化思维能力的培养, 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思维文化的差异, 排除汉语思维的干扰, 用英语思维去构建语篇, 写出高水平的英语文章。
摘要:本文从语言相对论的角度出发, 阐释了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对大学生英语写作中语篇组织的影响。具体分析了常见的三类语篇错误:篇章主题不明确、语篇不连贯及结尾主观性强。同时, 作者也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英语文化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言相对论,中西思维差异,语篇
参考文献
[1]Kaplan, R.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J].Language Learning, 1966:15-27.
[2]李松涛.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对大学生英语写作中语篇组织的影响[J].外语教学, 2005, (2) :52-56.
[3]师晓霞, 刘爱真.中西思维差异对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主题句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0, (3) :199-202.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网络用语;含义;特点;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含义”“网络用语的特点”和“网络用语的发展”三方面,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网络用语进行研究和讨论。
一、社会语言学的含义
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分支,是探讨语言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领域包括语言与地域、语言与群体、语言与时间、语言与文化等方面。社会语言学对网络用语的研究,就是将网络用语当成一种社会方言,研究它的语言特色、形成条件、变化过程、发展趋势等。
二、网络用语的特点
(一)简洁化
网络用语追求高效率、大容量、简洁化,用最少的符号或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例如,用“不明觉厉”表示“虽然不明所以,但是仍然觉得很厉害”,用四个字表达复杂的感情和内涵。
(二)平民化
与规范化汉语相比,网络用语更加倾向于平民化和口语化。例如,网络上用“蹿红”来表达规范汉语中“一夜走红”的含义,显得更加随性和亲民。
(三)符号化
在网络用语中经常用符号来代替语言,表达一些特定的含义。例如,用“88”代替“再见”、用“94”代替“就是”等等。
(四)创意化
相比于规范汉语的传承性而言,网络用语更富创意性。网络用语创意或来源于对规范汉语的演变,或来源于社会热点事件,或来源于网民的新的思想观念,与时代进步和文化发展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例如,“神马都是浮云”“不做死就不会死”等网络流行语就充分体现了网络用语的创意性。
(五)普及化
随着网络交流的盛行和新闻媒体的传播,网络用语已经越来越呈现普及化趋势,对汉语言发展和人们日常交流都有着广泛影响。例如,当年“给力”一词登上人民日报的头版,就预示着网络用语普及化时代的到来。
三、网络用语的发展
(一)网络用语的形成条件
语言的发展始终脱离不开社会性,网络用语的产生也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般来说,网络用语是在以下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开始形成的:
1.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网络交流奠定了物质基础。在社会语言学中,认为不同的语言群体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习惯。网络交流促使“网民”作为独立的语言群体而存在,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文化——网络语言。
2.思想观念的变革。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思想观念上的革新,促使语言体系也进行变异,而依托于网络兴起的网络用语,顺应了人们在思想和精神上的需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
(二)网络用语的变化过程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用语基本上经历以下三个重要阶段:
1.初级发展阶段。
1990—2004年左右,是网络用语的初级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网络用语仍然摆脱不了规范汉语的影响和束缚,往往是通过对规范汉语进行改造而形成新的含义:
首先,谐音词。早期网络用语往往只是利用规范汉语词汇的谐音,并不改变词汇原本的意思,使语气变得诙谐、轻松。例如,用“偶”代表“我”、用“童鞋”代表“同学”、用“稀饭”代表“喜欢”等等。
其次,合音词。模仿某地方言,将某两个或某几个字采用“合音”的形式变成一个新的词汇,是早期网络用语的重要形式。例如,模仿“台湾腔”将“这样子”表达成“酱紫”、将“你知道吗”表达成“你造吗”等等。
再次,同音词。利用同音词替换的形式,改变原有词汇的含义,创造出新的词汇,也是构成早期网络用语的方法之一。例如,用“负翁”代替“富翁”,用幽默的方式表达“一个人负债累累的情境”。
最后,符号词。早期的符号词通常根据规范汉语的读音、句式,外语的缩写等来寻找与其相近的符号,构建出新的词汇。例如,用“520”代替“我爱你”、用“3Q”代替“thank you”等等。
2.广泛使用阶段。
从2004—2008年,是网络用语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网络用语在使用和传播上更加广泛,在构词上也逐渐脱离规范汉语的影响,更富独创性:
首先,从具体事件中发掘新的流行语。从时尚热点中寻找关键词,赋予新的、被广大群众接受的含义,是这一阶段网络流行语的主要形成方式。例如,从新闻采访事件中流传开来的“打酱油”,后来被人们广泛使用,形容一个人事不关己的状态。
其次,改变规范词汇的核心意义来衍生新的词汇。网民在网络语言环境中赋予某些字或词新的含义,创造出具有新的含义的词汇。这些词汇在长期被人们应用和传播之后,形成约定俗成的被人们接纳和认可的含义,并作为日常交流用语在各个领域流传。例如,个别网民从不同成语中选取关键字,组成新的成语“喜大普奔”“十动然拒”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传播之后,这些新的“成语”逐渐被人们熟知和接受。
3.深入影响阶段。
2008年至今,是网络用语的成熟期,也是深入影响期。这一阶段的网络用语,虽然仍然无法脱离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但是同时也开始反作用于整个社会和语言体系,对人们日常生活和交流产生重要影响。这一阶段网络用语的成熟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自成体系。这一时期的网络用语受到规范汉语影响的痕迹很小,往往兴起于论坛、贴吧、微博等网络平台,属于“草根文化”的崛起。例如,“不做死就不会死”这句网络用语兴起于贴吧,不仅在规范汉语中找不到出处,而且还反作用于社会语言,形成了“no zuo no die”等衍生版本。
其次,对社会语言的反作用。随着网络用语的普及,对社会公众语言也有了深远影响,在传统的电视、报纸、杂志等正规传媒上,随处可见网络用语的“影子”。例如,湖南卫视著名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中就曾开辟了以“神马都是浮云”命名的栏目;一贯严肃的法制节目也频繁使用“伤不起”“囧”等网络字眼,这些都体现了网络用语对社会语言的反作用。
(三)网络用语的发展趋势
从网络用语的现状和演变我们不难看出,网络用语在未来必将会传播更加广泛、发展更加迅速。同时,还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1.规范化。
网络语言作为社会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播文化、传承文明、促进交流的重任,这就要求网络语言逐渐走规范化的道路,从语义、语法、读音等方面制定统一标准,防止网络语言对规范汉语发展的侵害,发挥网络语言的“正能量”。
2.健康化。
现在的网络语言中往往存在一些不文明用语,如“屌丝”“748”等等,严重违背社会语言学中的礼貌性原则。因此,一定要净化网络语言环境,提倡网络语言文明,在未来走网络语言健康化道路。
3.先进性。
网络语言作为社会文明的载体和象征,应该体现先进的科技、文化和思想,遵循社会语言学中的先进性原则,发挥网络用语对社会文明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用语受到科技、文化、思想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文明。因此,我们要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加强对网络用语的研究,促进网络用语的健康发展,净化汉语语言环境、守护汉语语言净土。
参考文献
[1]周旭阳.社会语言学视野中的网络语言[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12).
[2]杜学增.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变异—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和方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
[3]康忠德.网络语言的社会语言学考察[J].石家庄学院学报,20l1(3).
自1994年中国正式全面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在这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我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了所谓的网络时代。网络以其强大的影响力,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网络语言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网络语言的迅猛发展,对传统语言以及日常用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逐渐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和网络相关的专业术语,如信息技术、浏览器等;二是和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吧、网民等;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如青蛙、886等。狭义的网络语言就仅指第三类。①我们这里所讨论的网络语言也仅是针对狭义的网络用语而言。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是指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它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是网络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网络语言的最新趋向,从中我们可以窥视网络语言的来源。
一、由谐音转化而来
谐音是中国古代汉语的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但是在现在的网络世界里,谐音成了网络语言的重要来源。
在浏览网页和网上聊天的时候,总有些奇特的词语出现,虽然它们也是汉字,但是如果你不是经常上网的中国人,就很难知道它们的含义。在网络上,用“偶”代替“我”,用“银”代替“人”,不说“没钱了”而说“米钱了”,不说“非常”而说“灰常”,把“我喜欢”说成“偶稀饭”,把“同学们”说成“童鞋们”。此类例子不胜枚举,不得不提的是自去年来一直流行的“神马”。“神马”是“什么”的谐音,在网络中的使用频率十分高,如网上聊天时经常会说“你在干神马?”、“找偶有神马事啊?”,年轻人经常会用“神马都是浮云”来表现态度的淡定。此外,外语元素也被“谐音”成了流行的网络语言,如用“饭”代替“fans”,用“血拼”代替“shopping”。为了打字方便,用“U”代替“you”,用“CU”代替“see you”。
谐音的用法不仅用在词句上,还用在数字上。因为数字的便捷性,使数字表意的方式在年轻人中十分有人气。如,用“88”指代“拜拜”,“520”指代“我爱你”,“456”表示“是我啦”,“995”表示“救救我”,“5366”表示“我想聊聊”。网民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有时也会把字母、数字、汉语相互混在来创造网络语言,如“I 服了you”、“who 怕 who”、“B4(before)”等,在网络语言中都有相当的人气。
谐音的方式不仅让语言表达更加简便,而且诙谐幽默,富有趣味,深受网民的喜爱。随着社会的变化,更多有趣的谐音化的网络语言会被创造出来,并流行语网络的世界。
二、由旧词派生而来
旧词新义,即一些旧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同时这些旧词也被赋予了新的生汤玫英:《网络语言新探》,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年9月第1版,第11页 ①
命力,迅速成为网络的宠儿。“恐龙”原本指一种灭绝了的珍稀动物,但是在网络上则比喻长得丑或凶的女子,“青蛙”则被用来长相抱歉的男生。“恐龙”、“青蛙”原本只是动物的名称,现在被用来形容人,既含蓄又有趣,被大家广泛接受,年轻人更是把它们经常挂在耳边。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把长期泡在网上的人称为“网虫”,不擅长某方面的人称为“菜鸟”,“粽子”则暗喻网络中的间谍。此外,旧词别解也十分流行,如“偶像”本指供迷信的敬奉的人像,喻指盲目崇拜的对象,新指呕吐的对象。旧词新义的方法成了许多网络流行语的温床。
三、由方言引申而来
方言是共同语的地域分支或地方变体,是某个社会内某一地区的人们所使用
①的语言。传统语言中,方言只限于定的区域使用,但是在网路世界里,来自不同方言区的人们可以自由交谈,一些有趣和生命力强的发言就被挖掘出来,成为网上流行语。现在我们会经常听到“你也太二了吧”、“你真二啊”这样的话,如果不知道这个“二”的含义,你根本不知道它要表达什么意思。“二”其实是由方言转变而来的。在陕西方言中,“二”有三层意思:
一、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分不清场合,掂不来轻重,说话不过大脑,做事不想后果,如“那个人二得很!”;
二、形容自己听到惊人且不能理解的言论时的心理状况,如“我二了”;
三、形容某方面比较强悍,带有戏谑,如“那打球二得很。”在东北方言、保定方言中都有类似的意思。“二”目前在网上迅速蹿红,可见方言对网络语言的贡献。
四、由影视文学作品、春晚等演变而来
影视作品的热播、文学作品的出版和春晚的播放等,是其中的一些经典台词进入网络中,成为流行语。冯小刚导演执导的《天下无贼》中有一句“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的对白广为流传,《国人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等模仿的标题也纷纷出现;美国作家斯宾塞·约翰逊写作了《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成为“全球第一畅销书”,这使得“谁动了我的××”格式的说法走红,网络、新闻出现大量类似格式的句子,如“谁动了我的生育权”等;2009年春晚上,小品《不差钱》令人捧腹大笑,其中的经典台词“人生最痛苦的事就是人死了,钱还没有花完。人生最最痛苦的事就是人没死,钱花完了”火到不行,“不差钱”这句流行语也火了整整一年。网民的模仿能力在这种演变中得到深刻体现,影视文学作品、春晚等节目,为网络语言提供了很多很好的题材。
五、由一些被曝光的社会事件发展而来
社会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一些事情被媒体曝光,或具有很强的娱乐调侃性,或具有深思性和启发性,被网友疯传,进而成为网络流行语。源自2008年08月26日的一则新闻“男子发誓欠钱被雷劈,话音刚落被雷电击伤”称,福清东瀚一男子为赖账,手持铁棍时不惜对天发誓,称如确实欠钱就遭天打雷劈,结果一分钟后就遭雷击,所幸最终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从此以后,“被雷到了”成为让人感到很无语,很无奈,很“冷”的代名词。2011年的流行语里,必不可少的一定有那句“我爸是李刚”。10月16日,河北大学新区里两女学生被撞一死一伤,肇事者李启铭非常淡定地耍狠:“有汤玫英:《网络语言新探》,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年9月第1版,第19页 ①
本事你们告去,我爸爸是李刚!”于是,“我爸是李刚”这句话火了,人人争相调侃“我爸是李刚”。接着,“李刚体”也疯行起来,成为唐诗三百首的百搭句式:“床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日日思君不见君,我爸是李刚;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我爸是李刚„„”。这样的实例真的是恒河沙数,如近来无比火的“hold住”等。一些被曝光的社会事件无论是因为具有娱乐调侃性还是发人深思性,已经成为网络语言的重要来源。
六、由重大事件发展而来
重大事件与上述所说的“一些被曝光的社会事件”是不同的,这里的重大事件是指那些本来就处于媒体的密切关注范围内的国家国际大事,高关注度使之成为网络流行语。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得我们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大大加强,网民们也大量谈论关于奥运的事情,“北京奥运会”就成了风靡一时的网络语言。再从日本的一个例子来看,今年日本女足首次获得世界杯冠军,这使得在“3·11”大地震之后一直处于恢复阶段的日本得到极大的振奋鼓舞,据报道统计,“日本女足”当仁不让的成为了今年日本十大流行语的榜首。这些重大事件在媒体的密切关注和大肆报道以及网民的追捧下,成了网络流行语。
传统的语义理论多从语言结构本身和社会历史的角度讨论词汇意义的.扩展.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论证词汇意义的发展变化,认为词义的扩大是在认知的基础上通过隐喻、转喻而形成的,并认为认知思维对于英语词汇的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作 者:段世齐 杨彬 Duan Shiqi Yang Bin 作者单位:段世齐,Duan Shiqi(天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杨彬,Yang Bin(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高职英语 教学改革
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及其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是我国综合国力逐渐强盛,经济飞速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满足了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要,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性人才。近些年来,高职教育越来越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和支持。可以说,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十分迅猛,高职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加,其人才培养目标也越来越明确。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社会提供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是能直接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
高职英语的教学应当以实用为主,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还要让学生能够在工作中熟练地运用英语。
高职英语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近些年来不断进行着教学改革。高职英语不再单纯注重传授给学生基本的语言知识,而是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高职英语也是为高职学校培养技术型人才服务的,也应当使教学内容符合工作岗位的要求,将就业作为教学任务。高职英语应当进行有效的教育改革,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基础,还能够在工作岗位上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和翻译等,提高高职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培养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并能将其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的实用型人才。
三、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思路
1.目前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弊端。
(1)高职学校的学生英语基础一般比较差。除此之外,由于生源比较复杂,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不一致,难以开展统一的英语教学。
(2)现有的教育观念较为落后,教学模式也比较单一。目前许多高职学校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仍然只是利用传统的黑板、课本和粉笔。教师在课堂中只注重自己讲,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却忽略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培养的学生往往知道一些英语基础知识,却不会运用,这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相违背。
(3)教材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目前高职学校的英语教材缺少实用性,教材内容也较为落后,无法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学习也就难以适应现实社会。
(4)高职学校中英语教师数量少而学生多,教师在忙碌的教学活动中往往忘记了对教学方法的创新。许多教师只重视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毫不关心,这不利于学生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还有一些教师只注重教,忽略了练习这个重要的过程,造成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较差。
(5)现有考核方式不科学。目前许多学校都将一纸试卷作为评价学生英语学习的唯一依据,这就造成学生为了考试成绩优异而专门训练某一方面,忽略了对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也就很难将英语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去。
2.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推进英语教学改革。英语是一种与世界沟通的语言工具,对高职教育来说,英语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实用能力,应当在贴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改进英语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
由于高职学生的生源较为复杂,英语水平不一致,传统的教学方式不适合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不应统一教对学生传授知识,而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确定不同的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分层教学。此外,英语考核方式也不应当为最终的考试,而是将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和考试成绩结合在一起,根据综合成绩在每个学期末对学生进行升、降层。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还能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更有动力。
英语教学不能一味注重知识的传授,应当增加一些实践活动。英语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英语练习的平台,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教师可以举办一些话剧表演活动、英语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将学到的英语知识运用到一些实际的场景中去。
除此之外,高职英语的教学改革应当提高英语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对教师进行一些指导和培训。在英语教材的选择上,也要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选择适合一些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教材,并将多媒体与教材相结合来开展教学活动。
四、结语
高职英语的教学改革应始终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让学生在掌握一定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这样高职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步入工作岗位后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熟练运用英语解决问题,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福泰.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7):193-194.
[2]郭京红.高职英语教育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J].高教研究,2007,25(22):14-16.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想围绕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行指导训练, 通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引发学生思考, 给学生创造一个语言碰撞的平台, 达到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第一次试讲, 交流汇报是这样的
生1:我觉得刘老师不怕困难, 读了第8自然段中的句子。生2:刘老师很爱国, 读了第4自然段中的3句话。生3:刘老师很幽默, 读了第3自然段刘老师残腿由来的句子。……
学生的自学汇报没序, 从文中记叙刘老师的三件事:笑谈残腿、讲课提问、放飞风筝来看, 内容线索是层层深入, 情感线索是步步提升, 然而学生却忽略了这一点, 只是在默读书看到哪, 想到哪, 汇报就说到哪, 真是东一榔头西一斧。当时的交流状况与我设计的环节、预设的结果简直是背道而驰, 我的指导无从下手, 我的评价指导语言显得苍白无力, 只能草草收兵。
反思教学, 这节课学生的学习认知之所以是肤浅的, 是因为我的教学设计只备教材而没备学生所致, 教师不能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考虑, 所以学生的思维没有条理, 汇报没有章法, 也就根本谈不上语言能力的发展。
第二次试讲, 我引导学生先从第一件事情汇报
生1:刘老师是个幽默的人, 读相关句段。师:你是从刘老师说腿残这件事的内容中感受到的, 那从刘老师言行中还能感受到什么?生2:我还能感受到刘老师的乐观和坚强。他的腿虽然残了, 但是他不自卑, 因为他能笑对残腿的现实。师:这段的描写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学生们无语……
学生的理解概括相对来说是全面了、具体了, 语言也比较规范, 在引导中注意了调整语句把自己的意思表述清楚明白, 但思考的角度单一。苏叔阳讲刘老师的三件事, 感情是层层深入越来越强烈的, 对老师开始是尊敬、接着情感发展到崇拜, 最后上升为崇敬。学生只从刘老师的行为表现中谈看法, 而忽略了老师的表现对学生的影响, 所以角度单一, 也削弱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三次试讲:我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
师:第一件事从刘老师笑谈残腿由来的言行中感受其幽默、乐观、坚强。那从学生 (结合板书) 的角度看刘老师笑谈残腿的这件事, 又能感受到什么呢?
生:同学们听刘老师说残腿的由来, 开始是笑, 然后是酸涩, 后来是尊敬, 老师的言行教会学生要敢于正视现实, 乐观、坚强地面对人生中的苦与难。 (结合资料, 苏叔阳受老师影响在病魔的两度折磨下依然能笑着说出——“心宽一寸, 病退一尺。我是去见老朋友啦”。这样乐观的人生态度都是得益于刘老师当初的影响。)
师: (结合板书整理学习思路) 从“笑谈残腿”这件事中感受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我们是从刘老师的自身行为的表现和通过他的表现对学生产生的的影响两个角度进行评价。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思路——老师的角度、学生的角度来交流汇报。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在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中学生就能从刘老师自身和刘老师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两个角度全面谈感受了。
师:刚才我们是根据每一件事来评价刘老师的, 现结合板书和自己的理解对刘老师做一个全面的评价。
生1:刘老师是个坚强乐观、热爱生活、有追求的人, 在他的影响下苏叔阳考入了历史系。他在学生的心中从小就播下了理想的种子, 放飞了理想的风筝。
生2:刘老师爱学生, 不仅爱学习好的学生, 也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 不论是回答正确深刻的, 还是回答不好的, 刘老师都能一视同仁, 刘老师的课堂从没有批评和讽刺, 只有鼓励和启发, 所有的这些表现都能看出刘老师是个热爱学生的人。
生3:刘老师笑谈残腿让苏叔阳明白了要以乐观的态度承受苦难;刘老师学识渊博、热爱工作的敬业精神, 让苏叔阳有了理想和今后发展的目标;在对待回答问题的态度上, 也明白了怎样正确地对待成功与失败。
生4:刘老师腿有残疾, 却敢于挑战用腿的运动——放风筝, 从他放风筝时那么的幸福开心, 可以感受到刘老师是个意志坚强、乐观向上、热爱生活, 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他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 还教会了学生做人, 我也要做一个坚强的人、爱生活的人。
从《语言文字应用》看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
<语言文字应用>作为我国应用语言学的核心期刊之一,是反映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窗口.本文通过对<语言文字应用>891篇样本的统计分析,来说明我国应用语言学自学科独立以来在研究方法上的`基本特点和存在的基本问题.
作 者:刘艳春 LIU Yanchun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北京,100024刊 名:语言文字应用 PKU CSSCI英文刊名:APPLIED LINGUISTICS年,卷(期):“”(2)分类号:H08关键词:统计分析 应用语言学 研究方法
语言的共时差异往往反映历时的演变.走向濒危的语言也一样,其濒危的状态及演变趋势能从共时呈现出的差异得到证明.本文对道孚语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并运用相关语言学的`理论方法进行共时描写研究,通过对道孚语语言活力降低,并且已经显露出的濒危特征进行不同类型的共时比较,分析道孚语活力降低、走向濒危的特点及其演变趋势.
作 者:根呷翁姆 铃木博之 作者单位:根呷翁姆(西南民族大学藏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铃木博之(日本学术振兴会,日本吹田,565-8511)
英语已经成为国际通用语言, 也是大学生主修的一门外语。为了做好大学英语教学工作, 我们从英语教学理论展开深入的探讨, 使学生能够自觉学习英语语言。
(2) 关于现代语言教学
语言是人们重要的交流工具, 不同人群所使用的语言各不相同, 这也就有了语言学习的必要, 英语语言教学就此应运而生。在不同专业的教学工作中, 会遇到语言教学方法、组织和目的、管理等相关教学问题。而在语言教学初期, 这些问题并不明确。真正的语言教学始于19世纪初, 语法翻译法是主要的教学方法, 娱乐和学术等是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 至于利用语言达到交际目的考虑就很少。分析语言结构、学习语言规则、运用母语互译规则等是语言教学重点关注的方面。在语言教学中关注的不是语言运用, 而是语言知识。人们仅将英语看做一个岛国语言, 欧洲通用语则是法语。在世界局势的带动下, 英语学习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而英语专业教学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得到普及。通过分析发现, 推动英语教学快速崛起有三种原因:美帝国的快速崛起;英帝国扩张逐渐加快;现代语言教学逐渐衰落。
英语教学起源于外国移民, 逐步发展成为教育制度中重要的科目之一。在英帝国势力不断扩张的情况下, 英语教学逐渐趋向世界化。很多具有影响力的英国人将英语教学当做职业, 这些人士不仅在英国开展许多英语教学活动, 他们还在世界各地进行英语教学活动。英语教学并未受到现代语言教学的影响, 英语教学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 现代语言教学已被英语教学所取代, 如今英语几乎成为了世界各地教学的必修教学科目之一。作为世界通用语言, 英语成为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钥匙, 这充分展现了英语作用。不仅在教育界人们对英语需求强烈, 而且在贸易、文化、商业、体育、工业等领域英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语言学理论影响下, 英语语言教学和现代语言教学都受到一定的影响, 而且在语言教学大纲编排、安排、组织、管理、设计、考试等方面英语语言教学都得到了充分体现。无论是在英语语言教学、现代语言教学中, 口语教学都占有极大的比重, 这是传统英语语言教学与现代语言教学向口头交际能力的重大转变, 这是对语言社会行为的认可。
语言教学是以地理文化、社会文化为基础创建的, 英语教学特点就此体现。以听说法为基础的美国语言教学理论, 它是以行为伦理学及结构语言学原则为根本出发点, 它只是口头上强调语言学习, 重视训练口头句型和发音, 而并没有存在于书面上。正确操练基础阶段句型操练, 尽量避免某些不良语言习惯和错误的形成。记忆、模仿和背诵是英语教学的教学原则。以教学大纲设计的角度来看, 英语教学强调本族语和英语口头训练的对比分析原则, 就此养成良好语言的英语学习习惯。
(3) 课程设置以及与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
在课程设计理论中, 英语语言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哲学体系和价值体系, 其课程设计主要包括:英语教学方法、课程发展、执行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评价。课程研究也各具特色、包罗万象, 涉及的人员和内容极为广泛。英语教学课程发展广度和深度有别于大纲设计, 重点问题不再局限于英语教学内容。语言教学快速发展的同时, 语言教学与课程设置二者相脱离的现象日益明显。哪怕是现代语言教学、英语语言教学中的任何一种, 课程设置都是相对独立的。形成这种现象有两种原因:在传统的语言应用中, 英语语言教学是以语言学为基础建立的。因此, 我们要从学习者的心理出发, 以英语教学实践为基础, 依赖于教育家和应用语言学家, 分析语言教学区别。纯语言学理论是建立现代语言教学的基础, 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语言学家的灵感。与现代语言教学实践相比, 英语教学方法非常讲究。在教学工作中, 教育学家最为关注的、感兴趣的就是教学方法;英语语言教学这一专门职业是在20世纪后期开始出现和发展的, 并逐步形成独特的语言特征和语言价值。在1892年现代语言教学成立了专门的语言教学协会, 60多年之后英语语言教学才建立了协会。
比如:TESOL协会是美国在1966年方才成立, 而英国的IATEFL协会是在1967年方才成立。除此之外, ELTJournal本名为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是一本针对英语语言教学的专门学术杂志。我们还应提到的一个促使英语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职业因素——也就是英国文化委员会, 又称为the British Council。该委员会发展至今, 已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为了促进英语教学发展, 英国文化委员会在60多年间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它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同时也实现了英语教学的职业化发展。通过分析我们发现, 现代语言教学和英语教学有所区别, 而当时尚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将英语教学当做正规教育基础, 也未将其列入国家正规教育体系当中。
在科技的带动下, 英语语言教学越来越普及, 各国政府也更加重视英语教学, 它的地位逐渐提升, 已经成为国家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 且英语语言教学也被正式列入到各级学校课程当中。因此, 课程设置与英语教学之间关系越发紧密。
(4) 语言教学发展方向
语言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值得关注的环节, 直至20世纪70年代, 教学重点的转移, 实现了教学设计的重大转变。70年代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教学重点设计方向的重大转变, 在该特点的影响下, 语言教学作用和目的得到重新评估, 这势必会产生某些技术和内容之外的问题。语言教学发展使其拥有了新的英语对外援助教学项目。对外援助不但扩大了英语教学的范围, 但由于援助方的教育体系存在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环境的不同, 语言教学材料、方法和内容的了解, 整体出口已成为不可能。ELT专家们是受援国的课程参与者, 他们将面临某些新的教育难题, 并在应用语言学的理论中寻找答案。教育被其看做是新过程和新理论的发展源泉, 特别是教学内容与方法上的革新和发展。
现代语言教学已经成为各国语言专业教学专业的关键部分, 许多现代语言方法、教学目的方面设计一直沿用至今, 且产生深远的影响。现代语言教学早已被纳入课程设计的研究范围, 我们自此对语言教学目的、方法做出了全新评价。在教学工作中, 语言教学已经成为课程设置重要的研究部分, 而它对课程设置影响更加显著。近些年来, 关于英语教学专著和教学方面的文章越来越多, 它们主要围绕英语教学管理、组织、教材改革、课程设置、大纲管理和设计等方面展开研究讨论。该方面已经成为语言教学主要研究领域与发展方向。
(5) 结束语
语言教学是教育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 而英语教学具独立性且发展有自身的特色。应用语言学理论是英国语言学中重要的传统语言学理论, 是英语教学发展的基础, 创建这一理论的人员主要有Palmer、Hornby、West;美国的传统语言学理论代表人有Lado和Bloomfield等。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能在不同环境和社会条件下能够更好地与人交流, 增强人们对母语之外的世界通用语言的熟悉程度, 充分发挥语言教学的重要作用。在进行教学方法与内容选择原则的再评价时, 不但要考虑语言教学教育作用的发挥, 同时还要加深对英语教学的了解, 以加深英语管理、英语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认识, 并针对语言教育大纲的革新决策和发展决策采取全套的理论与实践方法。
摘要: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 它是人类文明的代表, 有了语言才能实现文化的传承和科技的进步。因此, 为了更好地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提升国民文化素质, 增加我国文化底蕴, 本文对整体语言教学理念展开讨论, 使大学英语教学更加符合我国当前教学现状, 有效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言学习,英语教学,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陈冰冰, 陈坚林.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环境下教师信念研究 (之二) ——“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的认知与实际课堂教学情况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 2008 (4) .
【从语言的发展过程看英语口语教学】推荐阅读:
从教师角度看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09-09
从家乡变化看当代城乡发展06-25
从身边生活变化看科学发展观11-07
应用语言学发展06-27
小学语言文字发展规划06-16
从语言的角度赏析句子11-25
语言的文化烙印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06-01
英语课堂教学语言05-29
体态语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罗菊花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