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民生服务

2024-1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区民生服务

社区民生服务 篇1

为社区服务的过程及体会第一篇

《社区服务心得体会》

这次社区服务活动,使我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也学到了一些处理问题的技巧,与人沟通的技巧,受益匪浅。

把社会作为实践的场所,让我们参与社会,在公益劳动的实践中有所启示。启发了我们在公益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

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

面都有所欠缺。这次的活动让我觉得自己是另一个雷峰。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这些都促进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己。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穿早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们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避免了我们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

社区服务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独立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中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社区服务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而我们也该为了公共利益而自觉自愿地参加劳动,因为那是我们中学生的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不记报酬也是我们中学生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我们讲的服务,就是以不记报酬为前提的;那是根据以公共利益而劳动;我们必须为公共利益而劳动,自觉要求进行劳动。积极为社区服务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这类实践活动,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是锻炼我们的实践能力,这也是这个活动开展的初衷;二是增加学生与外界的交流,使得学生不再死读书,读死书,而是在实践中发现真理的所在;三是让学生们学会感受社会,体验社会,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让我们自觉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去感受更广阔的人生。

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是古代读书人的美好意愿,它已经不符合现代高中生的追求,如今的高中生身在校园,心儿却更加开阔,他们希望自

己尽可能早地接触社会,更早地融入丰富多彩的生活。时下,此类活动正逐渐壮大,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显然,这种活动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社会潮流,学生更趋向于全方面发展。

敏曾说过:“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刚开始劳动是有点累,但很高兴,有种成就感。就像一群人坐在一起吃着你做的菜,心里会很幸福高兴。

了成绩,也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我感触深的是万事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自己不断克服困难才会成功,做事要认真踏实。假如我不去认认真真地做一遍,就发现不了自己的不足。学习也一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自己体验了才会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就得到多少回报。只有认真做了,才能有所得。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不管结果如何,那个过程自己肯定是受益的。

这次社区服务劳动,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想应该是我们在劳动中明白了

许多平时不懂的道理。慢慢的长大了,改变自己。劳动中,我知道了许多自己的不足之处。平时,在家的时候爸爸妈妈都把我们当宝一样的伺候,这次我们算是亲身实践了,而且我们都努力的去做了。在曲折中前进,在挫折中成长,相信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我们每一天都是有收获的,我们总是在进步

为社区服务的过程及体会第二篇

《社区服务心得》

社区民生服务 篇2

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性、方向性和基础性的工作。杭州结合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实际, 制定了乡镇 (村) 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标准。杭州自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实验工作以来, 各地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抓手, 以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居民自治为原则, 以现有村民区为基础, 按照管辖区域与户数适当、界线清楚、区域相对集中、资源配置相对合理、功能相对齐全的要求, 已基本建成“五室三站两栏一校一场所”[1]的社区服务中心并投入使用。

二、农村社会服务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市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 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严重制约了社区服务中心的进一步发展。

(一) 基础设施使用率低, 无法满足村民需求

经济发达地区的社区服务中心虽然配备了先进的办公管理设施, 如电脑、投影机、传真打印机等多媒体设备, 但由于缺少设备的专业管理人员, 活动器材开放程度低, 闲置率高。经济欠发达农村社区中, 硬件活动设施不完善, 缺少必要活动器材, 露天活动器材损坏严重。另一重要原因是社区服务中心开放时间与村民工作时间相冲突, 朝九晚五的社区服务时间正是村民工作的最繁忙时间, 导致极少村民到社区办事或参加活动。

(二) 社区工作者服务意识欠缺, 未能解决村民切实需求

目前的农村社区是上级政府各职能部门的附属机构, 行政事务服务多于日常生活服务。社区工作者忙于应对上级检查, 将大量时间花在记台帐或写汇报材料上, 没有时间深入村民访寒问暖, 了解村民的切实需求, 严重弱化了社区的服务功能。部分农村社区管理人员工作能力、文化素质、服务意识和管理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办事效率低, 其管理方式、活动开展、服务实效等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三) 社区服务缺少针对性, 未能满足更高层次需求

杭州大部分农村地区中年轻人以外出务工为主, 村内留有大量老人和儿童, 社区服务的对象多以老人和儿童为主。目前社区服务中心对这群人员的照顾还处于单一、零星的状态, 多以发放慰问用品, 补助金等形式, 而没有从精神层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其次, 村民对就业培训、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需求旺盛, 而社区还不能满足村民的这些需求。随着社会发展, 村民的需求从过去传统的单一性需求向现在的综合性需求转变。村民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生理层面上, 更多地是转向发展心理需求, 希望得到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处于成长中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在满足村民全面需求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三、解决村民需求与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对策思考

针对目前杭州市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存在的以上问题, 为更好满足村民需求, 笔者建议:

(一) 围绕村民需求开展活动, 灵活社区中心服务时间。

第一, 社区工作者要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村民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 必须通过各种形式, 寻找吸引村民广泛参与的途径, 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第二, 调整工作时间, 服务更多村民。周一到周五的社区工作时间正是大多数村民工作的时间, 他们无暇参加社区活动或者到社区办事。有部分社区已经开始调整上班时间, 他们将村民最忙的星期一、星期二调为双休日, 而将上班时间改为周三至周日, 这样大大提高了社区的工作效益, 改变了平时村民“有时间到社区办事又办不成事, 社区上班时又没时间到社区办事”的现象。

(二) 转变社区中心服务职能, 加强社区队伍建设。

第一, 社区的本质特征是“居民自治”。政府要给社区更多自我发挥的自由空间, 引导和鼓励村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社区管理、公共服务和精神文明建设上。社区服务中心要从迎接上级机关各种检查而做的繁锁的事务工作中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好社区的便民服务工作。第二, 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培训现有工作人员, 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后备人才的选拔、教育、储备工作。优化农村社区工作者的年龄和知识结构, 将高素质, 高技能的工作者吸引到农村社区建设中来。转岗不合格的社区工作者, 逐渐淘汰高年龄, 低水平的工作人员。

(三) 积极创新工作方法, 有针对性满足村民需求

社区服务中心要围绕便民、助民、利民、安民、乐民、富民的目标, 从根本上解决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实际问题入手。尤其是对老人和儿童的服务, 调动志愿者适时为老人送去温暖;对青少年儿童, 要充分利用各中、小学校的师资力量, 组建专业服务队伍对留守儿童进行特别心理关怀。发挥社区学校的功能, 聘请教师、专家等为外出务工人员开展各种从业道德和职业技术培训, 不断提高他们应对社会发展需求。

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 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重视在社区服务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切实从村民需求出发, 才能进一步实现城乡一体和整个社会的融合。

摘要: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本研究通过研究杭州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 分析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与村民需求存在的问题, 提出对策, 促进杭州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健康发展。

关键词:杭州农村,村民需求,社区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桂娟:《宜州市农村社区服务功能建设问题探究》, 《河池学院学报》, 2010, (1) 。

[2]孔娜娜:《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以豫西北平原聚集村落 (群) 为分析对象》, 《社会主义研究》, 2009, (4) 。

[3]肖茂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路于对策》, 《中国行政管理》, 2007, (6) 。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研究 篇3

关键词:社区社会组织;社区;社区服务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8-0079-03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和完善,政府作为社区服务的主体已不能满足公众的需要层次,社区社会组织便应运而生,并不断的发展完善,与此同时,社区居民开始追求更高质量的社区服务。

一、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中所发挥的作用

作为社区服务的参与主体,社区社会组织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社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织形式。因此,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整合社区资源,转变传统的社区服务形式

在“强政府,弱社会”的形势下,如果政府一味的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参与社区服务,不仅会产生严重的越位行为,还会阻碍社区资源的开发并影响到社区参与主体多样性的形成。因此,这种以政府为主体的普适性社区服务形式,已不能满足多层次的社会公众需求,而应变能力更强,组织形态更灵活的社区社会组织更能够满足不同领域公众的各项需求。此外,与政府机构的社区服务相比较,社区社会组织拥有的公益使命感,使其更易于融入社区居民,为其提供多元化的社区服务。最重要的是,社区社会组织能够专注于政府机构无暇顾及的方面,如能够更加人性化的,对社区中的弱势群体及边缘性群体居民提供各类公益性服务。

当前,社区社会组织缺少有效的社会对接机制,使社区资源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因此,这类特殊社区居民的一些服务需求,在企业不愿承担而政府又难以承担的情况下,仅靠社区社会组织自身的力量仍然无法得到满足。而作为最适合承接无偿或低偿服务项目的载体,社区社会组织亟需整合社区资源,与政府机构协作,利用其发展社区服务的规划,争取驻社区单位的支持,增强公众的参与主动性,共同为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服务[1]。

(二)化解社区矛盾,增强社区的集体凝聚力

首先在社区中,业主、非公经济组织人员、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等各类群体均有其不同的利益,当不同群体面对利益冲突时,很容易产生社会矛盾,甚至引起社会的动荡。社区社会组织的工作性质,使之深入社区居民生活的各个角落,能较早的发现社区居民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并利用社区居民对社区社会组织的信任和说服力,解决这些矛盾与冲突,从而加强社区居民对组织的社区认同感[2]。

此外,社区社会组织能够在进行社区服务时,把社区中分散和疏离的社区居民集中起来,促进他们的交往,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服务与建设中,相互团结、共同服务,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公共精神,在社区服务的平台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还有利于社区社会组织进行社区服务工作。

(三)加强社区参与,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的主动性

作为一个社区居民自发组织,社区居民成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志愿主体,应该更多的参与社区服务,但目前仍有大量的社区社会组织,它们的一些社区公益服务活动,主要还是由行政力量来支撑的,这并不符合真正的志愿精神,因此,这些社会组织的自治性和志愿性比较低,并不能为社区居民提供真正的公益性服务。由此,可以看出,在社区服务中社区居民必须要起到关键的主体性作用,他们的积极参与和团结互助更是社区社会组织成功开展社会服务的关键。社区居民是社区服务的享受者,更是主要的参与者,只有提升他们的参与主动性与积极性,才能使之拥有社区建设的主人翁精神,也只有使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才能够保障社区社会组织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

二、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困境

(一)社区社会组织社区服务供给与社区居民需求结构不平衡

随着社会公众需求的多元化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群体化,补救、保障性服务已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而目前的社区社会组织所提供的社区服务,也多是以传统低层次的服务为主,为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社区社会组织必须转变陈旧的社区服务发展方式。与此同时,社区社会组织的服务领域大多集中于教育培训、家政服务、卫生服务、文体娱乐等领域,这些领域已形成了过度饱和的状态,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社区居民急需的心理咨询服务、劳动者权益保护、老年人社会保障等领域却很少涉及,尤其是弱势群体和社区内边缘化群体的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为改变现状,社区社会组织必须开展个性化、预防性、普及型的高层次现代型服务形式,从而改变其服务供给无法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需求的不平衡现象。

(二)社区社会组织社区服务动力不足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资源是它成功的关键。没有充足的资源,社区社会组织在参与社区服务时就得不到足够的动力支持,其服务活动也无法顺利开展。社区社会组织需要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网络以及道德情感的支持性资源等。其中,作为社会组织运行基础的财力资源和专业人才资源是保证社区社会组织不断发展的最核心部分,必须充分重视并不断引进。从资金筹措的来源看,社区社会组织的资金来源渠道少,数量小,资源动员能力明显不足。而且在政府推行自上而下的强硬性社区服务的状况下,社区社会组织在参与社区服务时,难以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此外,由于多数社区社会组织缺少专门的资金来源,只能以吸引企业赞助,在社会中募捐以及收取组织从业人员的会费来维持活动的展开,但目前的社区志愿者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公信力不高,且社会组织本身也缺乏规范化的管理体制,从业人员及志愿者缺少专业化的培训并得不到相应的服务保障,因此,社区社会组织对社区志愿者凝聚力不断降低,难以提供常规、持续性的社区服务。

(三)社区社会组织社区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居民不仅表现出对社区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也对其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社区服务高质量的基础是社区社会组织中必须拥有大批专业的从业人员。而目前,大多数的社区社会组织,专业人员缺乏,组织内的成员不具有专业背景,接受过系统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的专职工作者更少,因此,在不具备专业素养的情况下,社区社会组织只能在社区开展专业性不强的社区服务,并不能对如空巢老人的社会保障、失独家庭的心理治疗、妇女儿童权利维护等项目提供专业性的帮助。由此可以看出,社区社会组织在缺乏专业工作者,且只能参与普及型的低水平社区服务的情况下,难以提高其参与社区服务的质量[3]。

(四)社会公信力不足

由于种种原因,现阶段,社区社会组织的作用尚未得到明确,社会公众仍然对社区社会组织的性质属性、活动范围和宗旨等缺少正确的认识。同时,由于其宣传工作的欠缺,导致很大一部分的社区社会组织尚处于匿名状态,并不为社会公众所了解。此外,目前还有大量社区社会组织内部管理混乱,缺乏规范管理,并缺乏自己的能力建设;缺乏专业人才而服务质量低下;因资源短缺而寻求企业帮助,却沦为企业谋取私利的工具;违背组织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宗旨,转而经营其他业务;侵占募捐、会费、政府的资金支持等活动资源,导致公益腐败。[4]以上情况均严重影响了社区社会组织的公信力,阻碍了社区社会组织服务活动的开展。

三、改善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困境的有效策略

(一)政府让渡社区社会组织,弱化社区服务运行的行政色彩

目前,本应由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的社区服务依然为政府部门所主导,但政府机构的普适性社区服务已不再能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变化的服务需求,导致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组织体系中的发展空间狭小,还造成了社区服务的资源紧张,以至于降低了社区居民对社会组织的信任度。为此,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拓展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空间与能力。首先必须要做到“政社分离”,即明确政府机构与社区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在参与社区服务时,一些本该由社区社会组织承接的社区服务职能应当从政府相关部门剥离,并做到政府部门协调引导,社区组织主体参与,依据社会需求开展社区服务活动。从“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战略高度,从政府政策、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组织发展理念、居民社会参与等不同层面创造条件,实现政府与社区社会组织良性互动。[5]其次,社区社会组织要增强自身的独立性。不过分依赖政府机构的行政力量,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服务性需求,切实地把社区居民至于首要地位,在社区服务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并整合社区中的各种社会服务资源,以实现自身独立性的长足发展。

(二)加强人才队伍素质建设,提升社区服务质量

社区社会组织在参与社区服务时,组织成员的专业化会影响其提供的服务质量,因此,首先必须要重视社区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素质建设,引进专家和学者;培养志愿者们的专业素质,并建立考核评估体系,制定激励机制,提升社会组织人员的专业化;启用专业人才,打造一支专门化的队伍,如能够为社区居民中的弱势群体、边缘化群体等的服务需求提供更加专业化的帮助,从而提高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效率与品质。此外还可以引入专业的管理人才,以保证组织内部从业人员专业性的提升,实行专业严谨、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如完善组织内部的财务管理、志愿者管理,明确人员岗位职责等,不仅能够提升社区社会组织的诚信度,还能够加强其与社区居民的联系,协调利益关系,从而化解社会矛盾并有利于社区的建设。

(三)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营造适合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

只有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规章制度,强化组织内部的民主决策,加强并明确社区社会组织的法律责任,社区社会组织才能顺利的开展社区服务,才能成为参与社区服务的责任主体。同时,要加大对社区服务相关政策规定的执行力度,进一步落实有利于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法律规定,此外,针对社会组织登记、注册困难的现象,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简化并完善其登记、注册程序,还应该加大对社区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为其的良性发展创造严谨的制度环境。

(四)完善组织内部治理机制,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首先,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增强社会公信力。随着社区社会组织的日益成熟,公信力早已成为其开展社区服务工作的关键,社区社会组织必须要极力避免因组织内部的治理问题,而使社会大众对社会组织产生严重的不信任感,影响到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因此,社区社会组织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治理机制建设,提高参与公益服务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够拥有社会公众的高公信力以及对其的凝聚力;只有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合理的运作程序,才能使社会组织真正的实现对社区资源的有效整合;只有对组织外部环境变化拥有迅速的反映,才能够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变化的多重性需求,并给予社区居民以正确的引导。

其次,强化自身能力建设。当前许多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并不高,远达不到它所期望实现的理想状态,而社区社会组织自身的能力是其为社区居民实现服务需求的基础,因此,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至关重要[6]。而社区社会组织的能力是指整合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社会组织唯有不断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行动能力、决策能力、资源整合管理能力、敏锐的外部环境反应能力等,才能够在参与社区服务的活动中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康之国,等.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社区治理与NGO[J].深圳大学学报,2006(3).

〔2〕陈雅丽.非营利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及发展战略[J].湖北社会科学,2013.

〔3〕康之国.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机制研究—以天津市H区为例[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1.

〔4〕周玉萍.培育社区民间组织提高社区服务水平[J].新部,2007(10).

〔5〕李有发,辛广楠.欠发达地区参与城市社区服务的特点、问题与对策建议—基于甘肃省的调研[J].社团管理研究,2010.

〔6〕刘春湘,邱松伟,陈业勤.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现实困境与策略选择[J].中州学刊,2011.

社区实践与社区服务总结 篇4

社区实践与社区服务总结

本我们结合学校资源优势,在课程内容的开发过程中以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方式,将信息技术教育也渗透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实现四大领域课程内容的整合。

1、今年我校综合实践活动选取具有较大育人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客观条件允许的内容作为课程资源。研究性学习我们以小课题研究为依托,结合实际开展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方面我们首先选择了实践基地和服务区域;劳动与技术教育方面我们结合身边的资源,就近取材,制作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各科教学中,同时我们还积极组织好电脑制作,机器人活动、比赛等,训练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网络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在活动的同时还紧密联系学校的其他活动,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我们从拥抱自然、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动手操作四个方面来选择研究的课题,“拥抱自然”主要体现研究性学习这一内容,各班从不同角度选择了走进名胜、特色小吃、走进春天等课题;“走进社会”“体验生活”体现的是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我们将从走进家电市场、汽车与我们的生活环境、历史遗产、我的创造小发明等内容入手进行调查研究;“动手操作”是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体现,我们结合学科内容进行手工制作、电脑制作,结合传统节日资源动手包饺子、包粽子,结合马尾的文化风俗进行民间手工艺编织、扎风筝。

社区优化服务,增强社区功能浅谈 篇5

近年来,奎屯市不断探索、大胆尝试,通过“四知四清四掌握” 工作机制搭建一个平台,实施“双向扩面”、“四方共建”、“四权下放”、“五民联动”四项工程,使社区党建在组织体系、工作职责、运行机制、管理和服务四个方面实现了网格化,具备了职责明晰、指挥有力、反应灵敏、管理精细的四大优势。优化社区服务,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双向扩面”工程实现党组织体系提升服务2009年以来市委加大投入,公推优选了5批31名国家干部任社区党组织书记,投入近7000万元新改扩建社区阵地37个,使每个网格都成为有党组织机构、党员队伍和开展组织活动场所,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网格党小组为主体且覆盖全面的组织体系。社区党组织把社区网格与社区服务有机结合,组建了以社区党员为骨干、楼栋长、单元长和“社区优秀主人”组成的社区网格服务员,引导广大社区党员干部群众发挥作用。社区党组织网格化管理体系的建立,为小区居民提供了精细化管理服务,社区累计为居民办实事千余件,融洽了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二、“四方共建”工程实现工作职责全覆盖近年来市委通过市委—部门—在职干部---居民,各个网格职责相互补充完善,基本形成了以街道社区为核心,以在职干部和居民群众为主体的大党建工作格局。一是出台了结对帮扶“第一书记”、“第一主任”制度,全市科级以上74名干部担任社区第一书记、第一主任,担负着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了解基层意见和建议等职责;二是开展“局居结对”工程,100个单位部门与37个社区结成帮扶对子。各部门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科普、文体、法律、卫生和道德规范“五进”活动,解决了社区在经费和办公条件上的问题困难。三是深入推行社区评价在职干部制度。社区引导在职干部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发挥作用,社区工作力量得到全面加强。四是发动居民力量,形成居民自治服务体系。风华里社区党支部邀请浏阳外语学校教师和志愿者们义务授课,创办了假期“十点钟”学校,解决了辖区内“双职工”孩子假期无人看管的问题。

三、“四权下放”工程实现运行机制大格局以构建“小政府、大社会”为目标, 奎屯市将四大类三十三项事权下放到社区每一个网格,即初审权二十项、知情权两项、管理权七项、监督权四项。初审权:参加先进单位评选、办理户籍、申请医疗、低保、“三无”人员的认定及取暖费补助,计生、残疾人事业,申请廉租房和购买经济适用房等。知情权: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签订后,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部门将副本及业主委员会名单报市房管局备案,须及时报街道、社区备案。管理权:对流动人口、社区消防、辖区安全生产、房屋租赁业务、社会治安、环境卫生和建设项目规划等七项事务管理的协管权。监督权:党政机关在评选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年终评先评优以及干部被列入考察对象时,要求征求所在社区的意见;而物业公司在承担社区物业管理时,要接受社区监督,房管局在考核评比物业公司时,要征求街道和社区的意见。事权下放后,街道社区在对辖区管理拥有了更多的自

主权,打破“建管养”一体模式,强化了街道社区管理服务,逐步建立起责权利划分明晰,和谐有序的城市管理新体制。

社区民生服务 篇6

一、社区基本情况

塘边社区地处福厦路以西,东至福厦路,南至兴隆路,北至湖里大道,占地面积3.9万平方米。塘边2003年由村改居,现有包括原塘边村、塘边邮电大厦、富豪花园、公交公司宿舍、区公安局宿舍、区武装部队宿舍、区法院宿舍在内的13个住宅小区和一个自然村,公寓楼25栋、82梯,总户数2139户,私房出租户541户,总人口其中常住人口3438人,流动人口15617人。辖区内有塘边外口小学、万山工业小区、区公安局、区法院、区检察院、区武装部、振源大厦等35家企事业单位,沿街店面25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贸市场、购物超市俱全,生活条件便利。社区现有工作人员24人,先后获得“全国基层示范家长学校”、省级“流动儿童之家”试点,省“治安防控试点单位”等荣誉。

(一)社区居民人口经济特点

社区总人口19055人,其中常住人口3438人,流动人口15617人。60岁以上常住老人338人,16岁以下的常住儿童655人,流动儿童近2000人。社区残疾人27人,低保户10户13人。

社区由塘边村和13个生活小区组成。塘边自然村本地居民约1000多人,绝大多数有多套自建楼,用于房屋出租,有240位房东,部分居民享有退休金,经济条件较好。房东在参与社区事务、社区人口管理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社区有检察院宿舍、公安局宿舍、区武装部宿舍及公交宿舍,居民为公务员或企业职工。奔马花园、明园花园、新湖花园等为2002~2003年新建的商品房。富豪花园为别墅小区。绝对多数外来务工人员都承租在塘边自然村内。

万山工业区为运动服饰工厂,吸纳了社区内许多外来流动人口就业。塘边村内生活、服饰、小吃等小商店密集,占地经营小商贩多。

(二)社区文化

社区有塘边外口小学、居委会幼儿园(私营)两家教育机构,社区居民普遍反映存在入学难问题。特别是塘边没有公办幼儿园,塘边本地居民意见很大。塘边社区活动场所包括社区图书馆、“春蕾爱心书屋”、文体活动小广场(容纳60~80人)、社区网吧、健身室(乒乓球、跑步机等)、灯光篮球场。社区所有的大型活动都在灯光篮球场举行,篮球场位于塘边村内,人流量大。社区会定期在篮球场放映露天电影,作为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社区有爵士队、腰鼓队、秧歌队、排舞队四支老年文体队。

社区在未成年建设,特别是流动儿童服务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儿童活动,形成了社区特色服务项目。

二、居委会工作情况

(一)居委会工作安排及主官想法

居委会现有工作人员24位,“两委”成员6位。现任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陈桂兰在塘边工作十余年,对塘边社区工作非常了解。各项汇报及材料总结工作(社区层面)都由主任亲自承担,工作繁忙。在与第一次调研小组的见面会上,主任提出社区在流动儿童、治安调解方面做得不错,社区治安压力较大,接下来还有集体资产盘活任务。虽未与主任有太多交流,但纵观所有社区工作、优秀奖励及社区工作人员态度,都将社区工作和品牌建设重心放在流动儿童服务上。社区对流动儿童投入不遗余力。具体品牌建设和文教工作由社区小吴负责(社区工作三年,比较有想法)。

(二)一般服务的开展状况

同其他社区一样,社区党建、民政、科普、文教、综治、计生各口都按要求完成年工作任务。由于社区面积大,人口多(特别是流动人口多)、有城中村,社区在计生和综治这两块工作压力较大。

在计生方面,社区有10个计生工作人员,18个计生小组长,以及240位私房房东资源。计生每年工作基础工作任务包括:三次双查(1月、5月、9月,对象900多人)、4~5月妇科病检查、计生系统常住流动人口信息更新(每天)、协助其他部门办理证件。在基础工作上,社区还开展“计生大讲堂”服务,由大医院主任级以上医生在社区开展养生、健康保健、疾病及生育相关讲座。社区每周一、三两个晚上入户采集人口基本信息,每月25日开计生小组长例会。由于社区外来人口流动频繁,社区在人口信息采集上遇到很大的困难。为此,社区提出多方向扩大信息源的思路,利用社区私房房东,采集人口信息。社区给每位房东发一个笔记本,上面包括房客的基本信息,社区定期开展房东大会了解居民情况。大部分房东都会配合。

在综治方面,社区居委会旁边就是社区警务室,为居民提供24小时报警电话、便民利民等多项服务,并通过闭路监控系统的连通与治安巡逻队进行互动,实现全天24小时监控,构筑社区报警求助服务和电子监控平台。辖区内还有公安局。与一般社区相比,社区自聘一批治安人员,治安队伍比较大。社区还成立治安调解室,办公地点设在警务室。

(三)志愿者队伍建设

社区志愿者呈现出一个特点是,社区共建单位志愿资源丰富,而居民参与较少。社区开展“塘边社区关爱流动儿童志愿服务”项目,参与共建志愿服务单位就有十多家,包括法院、检察院、派出所、关工委、巾帼园、科普园、集美大学、律师所等。除关爱流动儿童志愿服务外,共建单位也会参与社区卫生清理、关爱困难人群、老人等志愿服务。居民参与志愿服务较少,现有的社区志愿者有:

1、计生小组长。社区有18位计生小组长,都是社区内热心、有责任感、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的退休老人或党员。他们除了配合计生工作外,也是社区活动主要参与者。

2、老年文体队。社区有爵士队、腰鼓队、秧歌队、排舞队4支老年文体队。

3、“春蕾爱心书屋”4位中小学生。有几位中小学生,除了经常过来社区看书外,有时还会帮忙社区照看“爱心书屋”,参与社区其他流动儿童活动。

4、个别热心居民、老党员。社区有位叫黄彩云的爱心妈妈,开办了塘边居委会幼儿园,关心社区流动儿童。还有擅长乒乓球、象棋、集邮的老党员,有时会给青少年分享、指导相关知识。

(四)居民参与情况

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情况也呈现一个现象,即本地(塘边村)居民参与少,流动人口参与多,本地儿童参与少,流动儿童参与多。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对社区的活动、服务,本地基本不参加,而外来务工人员则关心社区服务,鼓励孩子参加(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工作原因,本身参与也很少),因此,社区流动儿童的活动很多,孩子参与度也很高。比如,暑期实践活动,本地家长多是直接拿表到社区要求工作人员盖章,孩子多不参加社区组织的暑期实践。而流动儿童家长则会认真咨询社区服务,积极让孩子参与社区暑期实践活动。由于社区大型活动多在塘边自然村的篮球场举行,人流量大,居民知晓率高。

三、社区品牌服务创建情况

(一)项目背景

据统计居住在塘边社区16岁以下的流动儿童有近2000人,社区常住儿童有655人。目前社区实际情况是:经济特区建设以来失地农民子女进入第三代,随父母迁居的流动人口子女也进入二、三代。在未成年的教育工作,特别是流动儿童服务,是本社区重点工作之一。2009年12月份开始,社区开展了关爱流动儿童志愿服务活动,并逐渐形成“塘边社区关爱流动儿童志愿服务—让流动儿童快乐成长”特色服务,先后获得“全国基层示范家长学校”(2012.8)、省级“流动儿童之家”示范点(2012.1)、省妇联捐助“春蕾爱心书屋”(2012.1)、省文明办援助“2012,我的志愿梦想—福建省志愿服务援助项目”等荣誉称号。此次社区申报的社区品牌建设项目正是关爱流动儿童项目。

(二)项目主要内容

1、明确志愿服务内容,提升志愿服务新平台。

社区目前已明确并开展的服务内容包括:(1)对流动儿童,特别是特殊儿童的需求评估,建立花名册。社区工作人员会组织社区志愿者进入辖区流动儿童家庭,对流动儿童年龄、兴趣爱好、家庭状况、需求做评估,重点掌握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留守流动儿童家庭状况;(2)每年利用寒暑假期,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夏令营、兴趣班及各种知识讲座、培训;(3)平时(周末)依托“春蕾爱心书屋”,开展“读书沙龙”“读书会”、“楼道漂流书站”、“义务家教”、“学习物品交流角”等活动,“读书会”每月一次,每次20~30人参加;(4)利用节假日活动,邀请流动儿童参加,为流动儿童提供参与、分享和志愿服务的平台;(5)召集“爱心妈妈”志愿者,不定期进入特殊未成年家庭进行“家庭访问”,做好家庭访问笔录,并定期召开交流会议,以实际行来展开帮扶,目前“爱心妈妈”志愿者仅限于社区工作人员;(6)邀请共建单位法官、律师、干警及心理咨询师开展法律及心理知识辅导讲座,特别是针对失足青少年,给与个案帮助、关怀和跟踪服务。

按照时间安排,社区已形成了稳定的活动计划:1~2月份关爱流动儿童困难家庭志愿及冬令营活动;3~6月流动儿童爱心义务家教志愿活动;6~8月六一儿童节、关爱流动儿童夏令营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工作人员也熟悉活动模式和内容,流动儿童服务工作压力较小。

2、健全组织机构,整合资源,夯实志愿服务基础。

社区成立以党总支书记、主任陈桂兰为组长,社区副主任余万全、社区工作者练美想为副组长,共建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社区小组长及其他社区工作者为协助员的“关爱流动儿童志愿服务队伍”,负责整个志愿服务活动。社区还整合社区共建单位资源,包括法院、检察院、派出所、律师所、关工委、巾帼园、湖里街道卫生服务站、科普园、厦门特区纪念馆、红十字会、集美大学等正式资源,同时社区还注重吸收社区老党员志愿者。社区还进一步整合“关爱流动儿童志愿服务”网点:“春蕾爱心书屋”、“厦门巾帼园心理咨询中心辅导站”、“留守流动儿童之家”,并依托服务网点开展活动。社区希望通过活动,带动辖区内外退休教师、在校大学生等参与到志愿者队伍中。

(三)活动的组织方式

社区活动组织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依靠共建单位,共同组织实施,由共建单位提供活动方案,社区配合实施,如法制、心理、安全等培训、讲座,这种类型的活动占社区活动大多数;第二,社区自主设计组织活动,包括出游、“读书会”(目前还处于学生自主参与,没有专人辅导)、六一文艺晚会等;第三,直接参与街道、区举办的其他活动。

(四)达到的成效

社区流动儿童品牌服务成效显著:第一,从社区工作层面上看,流动儿童服务项目得到了区、市、省甚至部级领导认同和支持,为社区收获多项荣誉,已成为塘边社区最具代表的品牌项目;第二,从服务效果来看,“春蕾爱心书屋”、寒暑期夏令营、组织流动儿童出游、慰问困难流动儿童家庭等服务已惠及到社区绝大多数流动儿童,孩子参与度高,家长满意度高,共建单位资源丰富,社区其他居民的知晓率也很高;第三,从活动组织形式上看,社区已形成比较固定的服务模式(时间、内容),每年都有活动计划和安排。

(五)存在的困难

“塘边社区关爱流动儿童志愿服务—让流动儿童快乐成长”项目虽进展顺利并取得良好效果,但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困难:第一,社区志愿者资源缺乏。如果社区自主举办活动如外出游览,多是社区工作人员自己带队,缺少志愿者帮忙;第二,许多服务内容开设出来,但有待进一步跟进和拓展,比如“读书会”,每月组织读书会多是孩子自己看书,没有其活动内容;第三,针对困难流动儿童,社区提供的多是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专业辅导技术和力量短缺;第四,服务内容仍需拓展和创新。塘边已形成比较固定的寒暑期夏令营,但多以讲座和外出活动为主,且每年内容都差不多,趣味性仍需增强。

四、社区品牌服务创建改进意见

社区品牌服务和特色服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特色服务即针对某一人群或某个社区工作窗口开展的具体的、有特色的服务;而品牌服务则是由多个社区特色服务组成,平衡社区管理和服务的要求,并且能够整合社区居委会多口管理的工作,突出社区主要工作内容和特点。

“塘边社区关爱流动儿童志愿服务—让流动儿童快乐成长”项目立足社区需求,服务基础好,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社区突出的特色服务项目。若仅这一项特色服务并不能形成社区品牌服务,而且流动儿童服务项目还面临诸多挑战,除了以上分析的四个方面的困难之外,最为重要的是,流动儿童项目并没有和社区综治、计生等重要部门管理工作相结合,流动儿童服务开展越多,意味着其他口的管理工作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社区基础管理工作。若想流动儿童项目长久发展,调研小组认为,需要将其与社区其他口工作相结合,将项目效应运用到日常管理,平衡社区管理和服务两方面的要求,同时借助这种结合丰富和拓展流动儿童的服务,从而整体上提升社区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社区可尝试从以下两个方向进行探索:

一、流动儿童项目与综治、计生、科普文教、精神文明等部门工作相结合。例如,在综治方面,可以开展社区安全教育和环境保护的活动(孩子社会实践),蒋社区不同管理口的工作结合起来。

社区民生服务 篇7

一、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基本内容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主要包括社区健康档案、家庭健康档案、个人健康档案。

1. 社区健康档案主要包括社区基本资料, 如社区环境、经济情况;

社区卫生资源及卫生服务情况, 如辖区内卫生服务机构的种类、数量、位置及其门诊、转诊、住院数统计等;居民健康状况, 如人口数量、性别、年龄、职业构成、社区疾病谱等人口学资料。

2. 家庭健康档案主要包括家庭基本资料;

家系图, 即用以表示家庭结构、各成员健康状况的以固定符号表示的图形资料;家庭卫生保健情况, 即记录家庭环境的卫生状况、居住条件、生活起居方式等;家庭评估资料, 包括对家庭结构、功能等的评价;家庭主要问题描述;家庭成员健康资料, 即个人健康档案。

3. 个人健康档案是社区卫生服务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档案, 是社区医疗工作的主要信息及工作基础。

其内容包括居民个人基本信息、健康问题记录、周期性健康检查记录、特殊检查记录、会诊和转诊记录等。

二、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作用

1. 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对于社区医生来说尤为重要。社区医生要为居民提供连续、综合、协调和完整的医疗保健服务, 要求掌握居民的健康资料, 以便在保健服务中一贯有序, 有条不紊。同时, 健康档案可用于评价社区医生的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 有时还可能作为处理医疗纠纷的法律依据。

2. 为社区卫生事业资金投入提供信息基础。

医疗机构通过对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疾病分类和综合研究, 了解社区患病人群的特点, 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 调整医疗保险对社区预防保健的投入, 促使医疗卫生服务从单纯治病逐步走向社区家庭的预防保健, 降低医药费用。

3. 有利于加强社区疾病控制工作。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有效积累和统计分析, 有利于社区医生分析掌握居民中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变异情况等流行病学特征, 便于诊断和处理早期发现的问题, 并及时总结和发现规律性疾病, 有效做好社区疾病控制工作。我国正处于卫生服务交替时期, 各个地区的发展不平衡, 不同地区经济、卫生事业发展有很大的差异, 其卫生资源、主要的卫生问题也不尽相同。只有建立完整、真实、动态的健康档案,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才能了解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 从而提供优质、综合、连续的社区卫生服务, 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

三、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和利用

1. 提高档案意识。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是全面了解居民健康状况的基础, 是增进医患关系的纽带, 是社区医生挖掘社区资源、及时发现社区健康问题的有效手段。各级领导要真正重视居民健康档案这项工作, 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 经常深人社区进行检查、指导, 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工作人员应按医院病历档案管理的标准, 为辖区内每个家庭建立一个规范的家庭医疗健康档案, 并赋予清晰的档案编码, 使健康档案管理有序化, 便于准确快捷地提供利用。

2. 实施1+n X+Y模式的动态管理。

动态管理可以及时反映每一时间段居民的康复状况及追踪、随访的结果, 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而1+n X+Y模式则以健康档案为1, 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计划免疫、传染病管理、肿瘤防治等可扩展的预防保健服务信息为n X, 门诊和病房“医生工作站”的诊疗记录等信息为Y。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计划免疫、传染病管理、慢性病管理、肿瘤防治、健康教育等多个条线的预防保健服务过程采集临床资料, 建立了磁卡信息管理系统;门诊和病房“医生工作站”的病人诊疗记录等大量信息即时自动加载, 通过门诊和病房的“医生工作站”将每天发生的病人诊疗记录等信息自动输入系统的健康档案信息库内, 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健康档案的利用价值。

3. 加强宣传。

一是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其服务范围内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设置永久性的固定宣传栏, 全方位、多角度进行社区卫生服务政策、任务、内容、目的、意义和防病、治病知识的宣传。二是社区医务人员要深入到社区每个家庭, 与家庭成员进行面对面地宣传交流, 仔细解答居民对健康档案的疑问, 收集居民对健康档案利用效果、医疗服务手段、宣传方式等方面的反馈意见, 使居民充分认识健康档案的作用和重要性, 主动配合健康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工作。

4. 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居民健康档案要统一编号、集中存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由专人负责管理。居民每次就诊时凭就诊卡向档案室调取个人健康档案, 就诊完后迅速将档案归还档案室, 换回就诊卡。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后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分析其有关内容, 及时发现个人、家庭和社区的主要健康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措施, 做到物尽其用, 充分发挥健康档案在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中的作用。有条件的要在实现健康档案计算机管理的基础上向网络化发展, 使居民可以通过上网查询自己的健康档案记录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布的信息社区。

5. 加强保密意识。

探索民生社区银行 篇8

关键词:民生银行;社区银行;小区金融

一、引言

银监会网站于2013年l2月l3日发布新闻称日前发出了《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 通知》")。该通知明确了社区支行、小微支行的定位。即服务社区居民和小微企业的简易型银行网点,其属于支行的一种特殊类型。

从比较严格的意义上来说, 所谓社区银行, 是指以美国为代表的服务于当地居民的小规模法人银行。一般指总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下的小型银行。当今中国银行业正在做的是银行在社区里面建立服务当地居民的小型网点。中国民生银行发起了小区金融的战略,从而在社区建立了一批"自助设备+咨询人员"的网点。据说,中国民生银行准备在三年内建成l万家社区网点,这是该行实行双小战略的一部分。

二、社区银行兴起

(一)社区网点的兴起,与银行向零售业务战略转型有关

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一些银行越来越追求差异化产品和服务。如今银行能放下身段,做小老百姓的业务,与周边的便利店在一起,多数是出于自身战略转型的选择。中小股份制银行成立时间较短,网点数量上与大银行无法相比,因此它们的存款很少,而存款当中个人存款占比则更少。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制约了银行的业务发展。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中小银行的吸存压力日渐加大,2013年发生的流动性危机更是让银行认识到了存款特别是居民存款的重要性。另外,个人客户是存款的重要来源,还是信贷业务的相对优质客户,也是代理业务等中间业务的重要伙伴。

(二)社区网点的兴起,还与监管部门对网点的审批制度有关

社区网点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规避银行管制的措施。银行若想实行向零售业务转型的战略,就必须克服网点不足的劣势,积极申请网点。然而,申办营业网点需要获得监管部门的审批,然而较严的审批监管直接影响了网点扩张的速度。

三、民生社区银行概况

民生银行提出,在持续深化小微金融的同时,也在加快推进小区金融战略。联合政府、地产公司和物业公司推出民生小区金融服务店,以"两小金融"为主体的零售发展战略进而全面铺开。

民生银行小区金融服务店主要具有以下特色:

(一)与政府、物业合作,代办各种便民业务

在民生银行社區金融战略中,为了增强客户粘性和提高服务质量,多元化的便民服务成为重要手段。通过与政府、物业的齐力合作以及移动支付技术的大幅提升,社区银行能够完成包括水电费、话费、物业费、停车费的一站式代缴,甚而包括小区业主快递签收,与传统网点形成经营范围上的巨大差异,从而真正意义上的服务小区业主。

(二)与1.5公里范围内商家组建营销联盟,提高交叉销售

在小区步行15分钟的生活娱乐圈内,民生银行社区银行与各类衣食住行商户共同组建营销联盟,一起扩展客户。例如在网点中提供客户特享的各式餐饮美发娱乐优惠券,同时如果商户成功推荐客户开户则予以奖励等,实现"卡、网、点、圈"相结合。这样不仅提高了相互之间的交叉销售,同样也能够挖掘周边小企业主的融资需求,进而扩大小微企业客户数量。

(三)面向小区居民,推出智家卡、智家贷、智家惠等智家系列产品,为小区金融搭建核心产品的平台

(四)通过"关系型"客户提升小额贷款的量价齐升

与社区居民和周边商户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并详细地了解这些"关系型"客户的资产和信用状况是民生社区银行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银行对于小企业和普通居民的信息是很难获得的。因为他们通常不具备银行贷款所需要的相应抵押物,同时信息不对称性使得银行不愿意放贷给这些客户。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小额贷款将会是银行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利润来源,其市场潜力巨大。

四、探索民生社区网点未来发展之路

(一)立足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

长期以来,社区银行就应定位于一种银行差异化竞争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手段。目前,各大银行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发展社区银行。但是也有行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其潜在目的殊途同归,多数社区银行还是依靠资源争夺、扩存吸储、发放贷款。当其存款达到一定水平就会停滞,其盈利模式尚待研究。

社区银行源于美国,目前已在美国发展了100多年,富国银行的强力发展是社区银行成功的典范。也曾因其强大的生命力而被美国政府称为"美国经济的脊梁"。在当地,美国的社区银行在发达的中小企业中寻求到了广阔的市场,同时中小企业旺盛的融资能力又反过来成为社区银行发展的强大动力。社区银行的相对优势在于可以灵活应变经营机制和准确有效的服务从而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二)应据小企业和居民个性化特征设计服务

社区银行受限于周边一定区域内的小区,客户和业务极易出现饱和。一般而言,国内的社区银行大多只是在先前的24小时自助服务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第三方铺设进来的便民服务措施,或者采取在社区开设支行,至于运营模式几乎没有太多本质上的改变。真正的社区绝对不仅仅是网点进入社区的问题,更应该思考如何与社区的金融相融想通,以及如何真正服务于小微。同时在产品的设计上,更应该体现其自身的特征化。总之,社区银行应加强自身金融创新的能力,通过自身的地缘优势,有针对性的提出适合社区居民及社区企业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做到细分市场,推动金融服务的差异化发展,从而实现自身的品牌价值。

(三)社区银行的自身定位

社区银行的宗旨在于服务下沉,减少客户的选择成本。进而为客户提供更多便捷、多元化的投资和咨询服务。但在部分银行的发展策略上,社区银行却过度追其求数量和复制的速度,忽视了社区银行最为重要的"社区性"。其重点是融入当地,绝不是强行植入,这和银行开网点的逻辑是不一样的。网点的服务特征是客户上门式的,而社区银行的服务应该是主动出击式的,要主动融入客户的生活和工作圈,增强客户的粘性。

同时社区银行的发展应与银行的自身定位结合起来,尤其是新规之后可能有更多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跟进。对于目前服务过于同质化的中国银行业来说,差异化发展其实是监管层鼓励的大方向。在未来社区银行战略的实施中,除了强化金融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深度融合,还要发挥社区银行直接贴近客户生活与生产经营的优势,着力强化交叉销售,推动社区银行发展成为深化财富管理、移动金融与电子银行、小微企业等战略重点业务的营销平台。

参考文献:

[1]晏露蓉,林晓甫. 中国社区银行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可能分析[J]. 金融研究,2003,10:115-123.

[2]王红领. 社区银行:我国微型金融机构改革的方向[J]. 发展研究,2011,05:24-33.

[3]钱水土,李国文. 社区银行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02:3-6.

[4]应宜逊,李国文. 社区银行:内涵、现实意义与发展思路[J]. 上海金融,2005,11:32-35.

[5]闫娜. 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6.

[6]马佳佳. 我国社区银行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

上一篇:分局长竞职演讲下一篇:《你坏》读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