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作文(共9篇)
我家乡山美,花美,水更美,美就美在大渡河。大渡河是条美丽而宽广的河,它有时没有一丝波纹,静如一面没有打磨过的大镜子;有时又波涛汹涌,浩浩荡荡,一浪赶着一浪向岸边涌去。远远望去,美丽漂亮的大渡河与蓝蓝的天空相连,好像一幅壮丽的画卷。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庐山瀑布,却都无法与大渡河的媲美。大渡河的水真奇啊,一年四季都要换一件新衣服;大渡河的水真急啊,急得让你听得见风号浪吼的声音;大渡河的水真长啊,长得让你看不见水的尽头。我们的脚步往前走,而大渡河的水慢慢的往后流。
一到炎热的夏日,大渡河的沙滩变成金黄了,许许多多的叔叔阿姨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大渡河解暑。有的.小孩子在捡石头、有的在用沙子做城堡、有的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游泳、有的在和爸爸学钓鱼、有的在玩捉迷藏,小朋友们洋溢着欢快的笑声。
一天,一只驴子驮盐过河。忽然,它发现一条小河。驴子走到小河边,大口地喝起水来,就在这时,驴子脚下一滑,“扑通”一声,跌倒在水里。等它站起来的时候,觉得轻了许多,这使它非常高兴,它心想:难道是天上掉馅饼了?它想了想:摇头晃脑地继续走着。
过了几天,这只驴子又出现在河的附近,这次它是驮海绵过渡河。驴子哼着小曲,走到了小河旁,它自言自语到:“这条河能让重的东西变成轻的.,轻的东西不是就会变得没有重量吗?”说完,驴子就故意的一滑,身体和海绵全进到了水。驴子刚想站起,可是,因为海绵变重它一个趔趄,又掉进了河水中。驴子大喊救命,可是没有人救它。在驴子奄奄一息的时候,有一个农夫正好路过这条河,农夫发现驴子把它救了上来。
驴子背上盐巴出发了。走着走着,它发现前面有一条小河挡住了它的去路。驴子来到河边,停了下来,俯下身子喝了口水,洗了个脸。
河里的水缓缓地流着,驴子小心地下了河。渐渐地,河里的水已经淹没了它的腿,水里的石头滑溜溜的,驴不小心踩到了石头上,结果摔倒了。四脚朝天的它拼命挣扎,终于爬了起来。上岸后,它惊奇地发现驮着的盐袋轻了许多。它忘了疼痛,一摇一摆把盐送到了目的地。
驴只用了二十分钟就把盐送到了。回来的时候,主人很高兴,给驴铺了一张舒适的稻草床。驴躺在稻草上悠闲地哼着小曲儿。
第二天,主人说:“你昨天表现不错,今天给你一点轻松的活。”
驴驮着主人给它的两袋海绵,一路小跑着,又来到了这条小河边上。看到这条熟悉的小河,驴子心想:“海绵是很轻,但是我还想让它再轻一点儿。”于是它胸有成竹地走进河里,故意一滑,摔倒在河里。等它想起来的时候,却发现背上驮着的.海绵像一座大山一样重。它挣扎着,无情的河水朝着它的嘴里、鼻子里猛灌进去。最后,它带着一身的伤痕爬起来,艰难地朝河岸走去。
朋友们,你们最喜欢看的影视片有哪些?是动画片?是武打片?还是色彩缤纷的情感片呢?然而,我最喜欢看的却是那反映老一辈革命家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的战斗片。
记得有一天,校长集合大家看《大渡河》的影视片。看完之前,我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我被革命老前辈那不畏艰难险阻、视死如归、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深深打动。
那时候,红军战士的条件极其困难:要吃没吃,要喝没喝,要穿也没得穿。即使是要上战场,也没有枪,更没有足够的子弹。而蒋介石的军队,真可谓是兵强马壮、全副美式武装。但是红军战士们不懈气,他们群策群力,同仇敌忾,发挥聪明才智,向敌人要枪要炮要装备。那次抢渡大渡河时,红军战士不顾生命安危,爬上高山,想毁掉敌人的营地。不料,被敌人发现,就在与敌人对击时,老王不幸中弹了。可他视死如归,就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依然向敌人开火。此时此刻,我早已被老王那见坚忍不拔那的精神所感染,激动得流下了热泪。我的`心在不停的翻腾:我们在学习上不也正需要这种精神吗?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吗?需要的,我们需要的!!!
我脑子里依稀浮现出那一个片段。
那是夏天的一个夜晚,天气十分闷热,可恶的蚊子不时的向我发起攻击。我拿出老师布置的十道练习题,一看题目,便拿起笔“刷刷刷”地做了起来,还边做边想:“今天的练习可真是简单啊!我
刚想着,半路就杀出了个程咬金。我左思右想,仍想不出,急得我直挠后脑勺,在加上这鬼天气,我简直就快要发疯了。“管它三七二十一呢,不做了我!哼……”我心想着,便顺手把作业本一甩,溜出外边乘凉去了。
想想自己,比比革命老前辈我真羞愧万分。革命老前辈为了人民的事业、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他们在极端艰险的境况下,大义凛然,表现出无往不前的大无畏精神。我是新时代的少先队员,虽然也常常说要为祖国建设做贡献,可遇到一点点困难就畏缩不前,甚至逃之夭夭。现在想来,我真是悔不当初。
大渡河峡谷探察记
因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战役而名闻天下的大渡河(参见封面),乃岷江右岸最大支流,全长1 048 km,为长江水系一、二级支流中的.第三长河.它发源于青海省东南部的班玛县,流入四川省西北部后,向南先后经过马尔康、金川、丹巴、泸定等县境,直到石棉才突然折向东流,横贯汉源、甘洛、峨边及乐山四县市,纳青衣江后于肖公嘴处入注岷江.在四川境内长达858 km的大渡河谷宽窄相间,其上中游穿流于折多山、大雪山和夹金山、二郎山之间,呈典型的”V“形峡谷,谷深窄陡.切穿大、小相岭后的下游河段,尤其汉源县的乌斯河口以下至乐山市金口河区的大沙坝之间26 km长的峡谷段,两岸绝壁千丈,势极险峻、壮伟,堪称大渡河众多峡谷之最.那里建立了”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才引起世人注意.
作 者:李明森 杨逸畴 LI Ming-sen YANG Yi-chou 作者单位:北京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刊 名:自然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NATURE年,卷(期):29(1)分类号:关键词:大渡河 峡谷 大瓦山 湖泊 湿地 探察
那时正在四川,红军走到了一个壮族的村子,壮族人民还不知道红军的来意便设下埋伏杀害红军。直到国民党的军队来了之后才晓得了红军是善人,国民党军是恶人,还帮助红军过大渡河俗话说得好“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再说他们当初还不知道红军是不是好人。红军在夜里渡了大渡河,接下来是要跟敌人比谁速度快了。因为国民党军得知红军在夜里到了大渡河的对岸,兵分两路,向泸定桥挺进。蒋介石特意派了两个旅的军队去支援在泸定桥的守军。敌人在路上碰到了红军,红军说自己是碰上了红军撤下来的,敌人并不疑心。下雨了,红军摸黑冒雨前进。到了泸定桥,红军派了20多位英雄(包括团长)攀着铁链爬过去。敌人进行扫射,20多位英雄一个个死了。只见一位红军战士被罪恶的子弹穿透了身子,他还在铁链上垂死挣扎,最后寡不敌众,掉到大渡河里牺牲了。而团长也快不行了,到了对岸,20多人只有几个人活了下来。
看到这里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红军战士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党的行进路程,为了全中国的解放。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在沙场上出生入死,视国家利益为重,比我们现在贪图享乐的人要好一百倍、一千倍,甚至一万倍。这使我又想到了红军在长征一开始有30多万人,到长征结束后只有2、3万人红军。这些人去哪了呢?这些人去了天堂,我佩服他们,崇拜他们。就是因为他们才让我们现在过得丰衣足食。
“地震了,大家快跑啊!大家快跑啊!……”,焦急的喊叫声此起彼伏,办公楼在强烈的震动中左摇右晃,窗户哗啦啦拼命作响,桌子上摆放的`办公用品像在开水锅里一样跳动,楼道里到处是急促杂乱的脚步声.
作 者:魏爱臣 邢丹 WEI Ai-chen XING Dan 作者单位: 刊 名:四川水力发电 ISTIC英文刊名:SICHUAN WATER POWER 年,卷(期):2008 27(3) 分类号: 关键词:★ 浅论电子商务中的物流管理创电商论文
★ 电类专业课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论文
生:课文写了少年着急上学,但是没有带钱,撑船的老人不让他上船,所以少年就自己游过河。
师:这就是渡河的起因,事情的结果怎样?
生:少年渡过了河,最后成了一名游泳健将
师:如果把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谁来尝试着归纳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课文主要写了在深秋的一天,一个少年因为没钱坐船,船夫不让他上船,他就自己游过了河,后来少年坚持每天这样游过河去,最终成了一名游泳健将。
师:课文内容归纳得既完整,又准确,今后我们再来把握写事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时候,就可以像这样把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串起来,就能很好的把握一篇写人、写事的记叙文的主要内容。
师:这是一篇侧重写人的记叙文,写人的文章,往往都要突出人物的鲜明的个性特点。回忆一下,这类文章我们常用什么阅读方法来体会人物的鲜明个性?
生:我们一般都是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变化的词句来体会人物的个性的。
师:说得好极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接下来请同学们静静地读读课文,细细地品一品,有选择的画一画、标一标,看看作者抓住了人物的哪些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变化来体会课文的主人公——少年的性格特点。
学生静静读书,自主学习。
师:同学们读书的习惯真棒!相信都会有很多的收获,谁来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生:这是一个诚实的少年,我从少年的话“老爹,我没有钱,能让我上船吗?”看出他直接告诉老人自己没有钱,想坐船,他很诚实。
师:而渡河少年的诚实,换来的却是老爹那一句冷冰冰的——(引读)
生:没钱坐什么船?笑话!
师:满怀期待的少年,此时(出示句子,引读):少年像当头挨了一棒,孤零零地立在岸上。
师:(出示:少年孤零零地立在岸上)如果把比拟的部分去掉,请同学们再读一读,品一品。
生:加上“像当头挨了一棒”,更能突出老人的话一下子伤了少年。
生:更能突出老人的话像一棒子打在少年的头上,少年呆住了,受伤程度很深,
师:你说的真好,那能不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读:少年像当头挨了一棒,孤零零地立在岸上。
师:你们觉得这位同学读的怎样?
生:能感觉到少年伤心了,但不够。
师:你听得很认真,体会的很到位,你能来试试吗?
生:少年像当头挨了一棒,孤零零地立在岸上。
师:你读得真好,加入少年的神态就更逼真了,离得老远----引读
出示:离得老远,我看见少年两眼睁得溜圆,牙邦骨在不停地锉动,两道小刷子似的眉毛紧紧地蹙在一起。
师:此时,少年在想——
生:我没钱就不让我坐船,你太爱钱了。
生:我要上学,不能迟到呀,我怎么办呢?
师:所以他——(出示句子):
生:(读),忽然,他把衣服一脱,连同书包擎在手中,“哧溜”一下滑进了河里。
师:这一脱,一擎,一滑,你能品出什么来?
生思考(无人举手)
师:他为什么脱下衣服,连同书包擎在手中,滑进了河里。拿在手里,跳进水中不行吗?
生:书包拿在手里就湿了。
生:这样滑进去,没有水花,衣服和书包不会湿。
师:作者的用词真是精妙,在我们细细的品读中,发现这是一个好细心的孩子,生气时还能冷静处理问题。请同学们把这三个动词圈一圈,并把你读书的体会在这句话的旁边简单的记一记。其实,透过文字去品味,就是我们学语文,用语文的好方法,在读文,写文的时候,都认真地读一读、品一品、反复地推敲,在简单的文字背后,都能有更多的发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大家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吧,继续交流。
生:我认为他一个倔强的少年,因为老人让他上船,他拒绝了。
师:让我们把镜头对准河中这一老一小,(出示)老师读老人的表现,同学们读少年的表现,好吗?(师生对读)
师:少年三次就拒绝了老人的请求,他真是一个----倔强的少年。关于倔强,谁还有话要说?
生读:那孩子举着衣服、书包,踩着水,一摇一摇地向河当中游去,黝黑的脸蛋冻得乌青。一边游泳,一边举着衣服、书包,水还那么凉,他依然坚持着,不上船,真是倔强!
师: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少年依然……(出示)齐读:举着衣服、书包,踩着水,一摇一摇地向河当中游去,黝黑的脸蛋冻得乌青。
师:好一个倔强的少年,面对困难不低头,不退缩,凭着自己的努力,一定要游过去。难怪作者评价他:(出示)好一朵开在浪花丛中的奇葩,好一个倔强的少年。
生:读。
师:“奇葩”指的是…(生齐答:奇特美丽的花)让我们看看这浪花丛中的奇葩。(出示句子:落满彩霞的河水被少年的臂膀切割成一块块五彩的锦缎,那手中的花格子衬衣活像五彩的花瓣,黄黄的书包真像花瓣中的花蕊。)请同学们仔细的品读,在这些文字的后面,你又能品出些什么?
生:我能看出作者很喜欢这个少年。
生:我从这几个比喻句中能看出作者把他渡河的情景写得很美。
师:说得真棒,把他比喻成奇葩,把这么美丽的语言送给了少年,是因为作者对少年有原来的同情已经转变,他被少年的倔强、勇敢、自信、细心所折服,这是作者对少年由衷的赞美。你呢?是不是跟作者有同样的感受?把这种感受送到句子中,美美地读一读。
生:自已读一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读。
师:面对寒冷的河水少年毫不畏惧,面对渡船他毫不动摇。少年就这样游,终于到了对岸。出示:终于到了对岸,少年泥湫一般蹿上了河堤,阳光在他的背上滚动,像一条条刚出网的银鱼在蹦跳。他把衣服一套,捡起书包飞也似地跑了,河边的河滩上,留下了一条长长的水线,像一行无限延长的省略号。
教材简析:
这篇记叙文以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一个倔强、勇敢、自信的少年形象,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渡河少年面对困难毫不退缩,执著向上的生活态度。这篇故事语言生动流畅,描写少年的形象、渡河的样子,老人焦急的神态语言,旁观者“我”的同情等,都刻画得生动具体,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故事锦上添花,更令人回味。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描述的景象,感受语言的优美。
2.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体会“奇葩、倔强、滑”等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渡河少年执著向上、永不退缩、勇敢自信的精神。教学的重点、难点:
抓住人物的神态和动作体会物形象。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提炼“成功”
1、激趣质疑。
1)引课题。
(出示课件:小河)师:大家看,一条清澈的小河,一条停泊在岸边的渡船,这让我们想起了韦应物笔下的诗句“野渡无人舟自横”。在这样的情境下,我们要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呀?(出示课件,课题)齐读!
2)质疑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有怎样的疑问呢?
2、自由读文,概括主要内容。
1)师:下面就带着“为什么渡河”“怎样渡河”“结果如何”这三个问题自由读课文吧!相信你能读得正确、流利。读完一遍马上做好。
2)学生汇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师:老师知道解决问题并不难,现在老师给你增加一些小难度,你能不能用“因为„„所以„„后来„„”的句式把这三个问题的答案穿在一起说一说?
3)师小结:说得真完整,使没有读过课文的人一听就知道了文章的大致内容,问题解决得不错。看来,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他们穿成一条线,也就是这篇文章的-----(生:主要内容)
师:主要内容我们知道了,现在老师想听一听你们读课文的声音,有信心读好吗?
二、品词析句,理解“成功”。
(一)走近少年,体会成功来自于自身的努力。
1、带着问题默读。
师:对,书读百遍-----(生: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请同学们默读,再有选择地画一画,想一想,漫游于这样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渡河少年?
(设计意图:有声地读书是一种表达,无声地读书则有助于思考。这一问题的设计给了学生开放的阅读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此时不同的学生也将看到不同的渡河少年。)
2、生汇报,师有选择性的板书。
3、进一步引导,重点分析。
1)诚实的少年
A.师:从哪句话看出了少年的诚实?(生汇报句子)
师:如果我就是老爹,你就是少年,你怎么问?
师:没听出诚实,再来一遍。(生再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入情入境的带着诚意有感情的朗读。)
B.联系生活实际。
师:在现实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像少年这样的在上车之前问的?或者在商店忘带钱时,提前和阿姨说的?请举手!
师:看到你们举手老师真高兴。看来,你们都是诚实的孩子。我想那些坐车逃票的人在渡河少年面前一定深感惭愧。
C.分析重点句子。
师:而渡河少年的诚实,换来的却是老爹那一句冷冰冰的话----(生有感情的读句子)
师:话犹在耳,船已离岸。此时的少年什么样啊?
师:(出示这句话)仔细看一看这个句子,哪个词触动了你? 师范读,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D.表演少年神态。
师:少年的神态又是怎样的,结合图你们能表演出来吗?(生表演)
师:你又从这张脸上看出了少年的什么?
师小结,渗透德育。
好一个细心的孩子,生气时还能冷静处理问题,少年就这样在秋风秋水中,一摇一摇的向对岸游去。同学们,你们看,诚实有时也要付出代价的,那你还要不要把诚实进行到底呢?
2)倔犟的少年
A.师生表演对读。
B.师:少年的倔犟你喜欢吗?
C.体会高兴,体验成功。
(二)走近老人,体会成功来自于挑战困境
师:同学们,少年此时战胜的仅仅是一条河吗?
师:那么这困难又是谁带给他的呢?(生:撑船的老爹。)
1、师:我想有很多同学都会有这样一个问题:既然老人是带给他困难的人,为什么少年在成年以后还写信感谢老人,称他为启蒙教练呢?少年又会怎样写这封信呢?结合对课文的理解,下面老师就请你为少年代笔写这封信,在信中说明原因,好吗?(生动笔写。)
2、找2—3名学生读一读信的内容。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仍然从语言文字入手,从少年入水后老人的表现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善良的老人。通过对老人的分析,学生意识到不能随便给一个人定论。而学生在为少年代笔给老人写信的体验中懂得“感谢给你以困难的人,是他使你走向了成功”的道理,学会感恩。也能体会到困境和打击不一定是坏事,自古雄才多磨难。在语言中感受到人文的思想,又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了。)
3、师:说得真好,表达了少年的心声,老人看到这封信了吗?
师:从哪知道没有。
(生读句子:可惜老人已长眠在河边的沙丘里,没看到这封信。)
师: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欲感恩但人不在。带着深深地遗憾再读一读这句话吧。(生有感情的读)。
三、赏读课文,感悟“成功”。课堂总结。
1、从文中你还能看出一个怎样的少年呢?
2、是啊,好一个坚持的少年,在细读中,我想渡河少年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你的记忆中。此时,我想到了一句歌词(大屏幕出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同学们,你还想说点什么?
3、师:“有志者事竟成”,这节课要结束了,老师送大家一句话,(边说边补充板书)那就是让诚实、自尊、勇敢和坚强与你为友,坚持就一定会成功!
板书设计
渡河少年
【大渡河作文】推荐阅读:
《渡河少年》课文反思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