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课堂(精选10篇)
――简评陈建先老师执教的《天游峰的扫路人》
“一个教师,四五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这就是陈建先老师执教的《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中,令我久久难以忘怀的场面。
纵观陈老师整节课的教学,于大气中隐含着深邃,在平和中张显着个性。精心的设计,精妙的点拨,精彩的回应,牵引着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这充满着浓浓书香的课堂,怎不让人回味?
香自何处来
语文课需要智慧的投入,更是闪现智慧的课堂。这种智慧得益于教师深厚的文学功底,得益于教师巧妙的预设与生成,得益于课堂文化氛围的创设。
(一) 阅读・文学・文化
似乎这几个关键词所涉及的内容过于宽泛与精深,绝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赘述完的。但是,细细地品味陈老师的课,再慢慢地咀嚼这几个词语,也许你会有所发现:没有教师坚实的人文底蕴,哪来对文本深入细致地诠释;没有对文本深入细致地诠释,学生怎么会一步步与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并由此进入神圣的文学殿堂,使整个课堂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我们再来听一听陈老师在课堂上几次深情地描述:
①说得多好啊!一颗爱心!一颗无怨无悔、甘于奉献的爱心!因为有了这颗火热的爱心,再大的工作量,他也不觉得累;再危险的工作环境,他也不动摇;再艰苦的生活条件,他却怡然自乐。
②作者把老人的热情比作了热茶。茶热,情更热;茶浓,情更浓,茶香,情更真!“一杯热茶”把老人的热情写活了!
③正因为老人这种豁达开朗的心胸,他才会在这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上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正是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也让我们接受了一次难忘的心灵的洗礼。我想到了这样几句话:知足者常乐!还有一句是一个工厂的宣传语:“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阅读对一个人精神的`滋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中,陈老师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语言文字,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使扫路人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逐渐放大。而上述三段对扫路人恬淡心境与高尚品质的深情描述,不仅使人物形象更趋丰满,更让学生进一步走进了人物的内心,走进了自己的内心,让心与心在这一刻充分地交流着、撞击着,从而受到心灵上的浸染与精神上的洗礼。不得不承认,教师深厚的文学功底,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了一方思绪的晴空,一份持久的感动,从而进入了“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灌稻,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的自由领地,透出语文课特有的文学氛围、文化气息。
(二) 唤醒・引领・体悟
陈老师的课没有内容的支解,没有繁琐的分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是这样三个问题:
(1)最让你钦佩的人是谁?
(2)能看出作者对这位扫路的老人怀有深深的敬意吗?
(3)扫路人哪些地方让“我”如此敬佩呢?
陈老师以这三个问题统整整节课的教学,紧扣文章的主线,思路相当清晰,线条非常明快。
课始,陈老师让学生自由谈谈自己最敬佩的一个人,看似闲聊却是匠心独运: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为文本的解读做好情感上的铺垫,从而架设起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桥梁,让交流更加符合生活的本真。果然,学生畅快淋漓地表露着心中所想。此时,教师话锋陡然一转:“同学们敬佩的大多是名人和自己的亲人。有一位叫章武的作家,他对一位偶然相遇的普普通通的天游峰扫路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想了解他的理由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是啊!如此普普通通又素不相识的人,怎会让作者平生敬佩之情呢?思维的矛盾点一旦闪现,就势必激起阅读的欲望,也就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新话题的交谈之中。细细体味,你不得不由衷感叹:高招!
接下来,陈老师引领学生在文中进行探寻,让隐藏着的文字浮游出来,并加以细细咀嚼:
生:“紧紧抓住”说明作者感情深挚,握手表示友好,“紧紧地抓住”抓得更紧了,说明他们两个人的心靠得越来越近了。
生:“再”就是又一次。下山后他还要回来,30年以后还要来,这么长的时间都没忘记这位扫路人,可见扫路人在“我”心中位置很重。
生: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驻地。“一直伴随”表示时间很长很久,说明扫路人对“我”的影响太深了,一辈子都忘不了。
书读到这,也就不知不觉进入了佳境,此时将第三个问题和盘托出,更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于是,学生的思维游走于文本之中,与扫路人、作者和自己的阅读同伴进行着多维、有效地对话,在反复体悟中丰富着语言的内涵,丰富着人物的精神,丰富着学生的人生体验。
香飘何处去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如果着意于精神的滋养,着力于语言的训练,那么,必然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一) 真实・自由・个性
回想上个世纪的语文教育,有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虚假多了,禁锢多了,共性多了。正因为如此,北京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韩军在谈到自己“新语文教育”的思想时特别指出,“五四”新文化精神就是新语文精神,而“五四”新文化精神的实质就是“真实、自由、个性”。反复感受陈老师的课,可以说无时无刻不闪现着学生与教师真实、自由、而又独具个性的心灵表白。
当谈到“扫路人哪些地方让‘我’如此敬佩呢?”这个话题时,师生之间就文中第7自然段的内容展开了精彩的对话。读读这些对话,我们会发现,这其中既有学生对扫路人劳动之艰辛的认同,又有对扫路人精神之高尚的敬佩,还有对扫路人奉献爱心的由衷地赞美。这些都是十一、二岁懵懂的孩子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现,体现了孩子们对真、善、美的不懈诉求。教师着力营造的自由的对话空间,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文化窗户。
孩子们尽情地说着、交流着、彼此敞开了心扉。他们不停地流露着人物背后所隐含着诸多的人生感悟。课终,陈老师顺势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孩子们的“真情告白”:
生: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读了《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我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生:读了《天游峰的扫路人》我懂得了:人不能太计较自己的得失,不要老是抱怨什么,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好好工作。
生:学了《天游峰的扫路人》,我想起了一句话:对于一个不满足的人,没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
生:既来之,则安之!
生:自信快乐生活,踏踏实实做人。
生:乐观一些,生活永远都会对你微笑!
学生完全沉浸在教师精心营造的温馨的精神殿堂中。如此丰厚的人生感悟,也许是一个人用一生也无法体验得到的,但是我们的孩子却能在阅读中品味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一本有形的书,却创造出无限大的阅读时空,这不得不说――最是书香能致远。
(三) 出入・吞吐・收放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读得充分,读得深入,是写的前提和保障。读写结合一直语文教育界所研究的课题,而要将两者有机融合,达到近乎无痕的境界,着实不易。陈老师的教学始终贯穿着对学生.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寓有形于无形之中,寓有意于无意之间。
留心一下陈老师的.写作指导,不难发现,它主要体现在这样四个方面:
1、表达方式的形象化
在读到作者看见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不禁倒抽了一口气”时,学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我觉得(不禁倒抽了一口气)是表示作者的惊讶。但为什么不说‘我不禁惊讶起来了呢’?”教师及时予以肯定,并引导学生从两者所蕴含的意思上进行比较、鉴赏,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作者表达之形象与生动:
这就是我们中国语言的无穷魅力!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说“惊讶”也可以,但看不见摸不着,不太好体会;说“倒抽了一口气”就形象化了,你就能亲身感受到它。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说表示害怕,还可以说成“倒抽了一口冷气”,“吓得浑身起鸡皮疙瘩”,“脊梁骨发麻”。我们要学习和运用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
2、表现手法的多样化
在平时的习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只知道平铺直叙,而不懂得侧面的烘托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了使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妙处,在读到课文中描写天游峰之“险”时,陈老师适时地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写扫路人,为什么用了整整一段话来写天游峰的险?这样就引发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真正领悟.写作的技巧。
3、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师: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我觉得这是一位非常朴素的老人。
师:从哪里看出?
生:因为他穿了一套褪色的衣服,说明衣服已穿了很多年了,已经很旧了;而且人是精瘦的,说明他生活条件也不好。
师:生活条件好的人都得是胖子?
生:不一定。
师:再往深处想一想,从“褪色的衣服”、“精瘦”两个词还能体会到什么?可以讨论讨论。
生:从“精瘦”可以看出,老人是在辛勤地劳动,因为整天劳动就不容易发胖,而且整天在山上风吹日晒的也容易变瘦。
生:“褪色的衣服”不但说明老人艰苦朴素,也看出这是老人长期在外劳动造成的,风吹日晒才会褪色
我是这样做的:
一.通过激发兴趣, 营造读书氛围。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入门的向导”。
首先, 收集名言名句, 营造读书氛围。
我把班级作为营造读书氛围,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突破口。
语文课上, 布置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搜集名人名言。当每个学生手头拥有几十条名人名言之后, 就组织交流, 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名言, 请硬笔书法好的学生写出来, 贴在教室墙上。
其次, 用课外读物烘托书香气。
动员、引导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爱的书, 建立班级图书柜, 在班级中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书林”境界, 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读书的神圣感。再鼓励学生定期更换从家中带来的与大家“共享”的书籍。
利用家长会的机会, 向家长介绍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向家长汇报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收获, 从而征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建议家长在家里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如:让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自己的小书架等, 父母带头读书、读报, 做孩子阅读的榜样, 主动与孩子讨论书中的问题。
再次, 采取相应措施, 保持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先要求学生每天至少阅读30分钟, 形成习惯后自主阅读。课外阅读采取读一本书换一张读书卡活动, 评选“读书小博士”, 具体操作是:一书换一卡, 五卡换一“学士”, 五“学士”换一“博士。
另外, 充分利用学校的读书环境。
利用晨读时间诵读经典, 如《增广贤文》、《论语》、《大学》、《笠翁对韵》等, 通过检查评选“诵读之星”, 增强学生诵读积极性。
坚持引导学生定期去图书馆浏览书报、借阅图书。每周安排3-4个课时, 带领学生去阅览室上阅览课。阅览课上, 师生同读一本书, 每节课留出15分钟的交流时间, 共同分享阅读成果, 共同提高。
二.重视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 还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这里, 我主要是结合教材, 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 做到“得法于课内, 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 “以课内促课外”, “以课外补课内”。
如, 我告诉学生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得问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接着快读目录, 以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 边看边想, 在读中自悟, 在读中自得, 不懂之处画上符号。待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 思考不懂的问题。最后, 欣赏品味精彩片段, 体悟写法。
另外, 培养学生阅读速度, 进行速读训练。方法有两种:
1.“遮盖速读法”。
准备好一张白纸和书页差不多大小, 放在书上端, 读完一行就把纸往下拉, 盖住读过的一行, 使眼睛不能来回重复, 同时减少眼睛的左右移动, 增强眼的视觉广度。随着训练, 把遮盖挡用的纸往下拉的速度加快, 即可逐渐提高速度。
2.“限量速读法”。
在阅读前确定阅读的数量, 限定时间读完。
三.重视读写结合, 提高读书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益, 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 并自己给它起一个名字, “不动笔墨不读书”, 要求学生坚持摘录所阅读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 写读书笔记, 或写阅读感受。
四.重视检查阅读效果。
心理学告诉我们:“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我认为给他们表现的机会, 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则更能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动力。
基于这种认识, 我是这样具体操作的:
1.在班级中展开读书比赛, 定期在课外阅读登记栏上公布每个学生的阅读篇目、笔记篇数。
2. 抽取一些读书笔记, 定期举办读书笔记展览。
3. 经常组织读书经验介绍。
4. 召开读书心得交流会。
5. 注意发现优秀习作, 积极组织向校内外刊物投稿。
总之, 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检查交流, 学生取长补短:看到别人的优点, 看到自己的不足, 学生就会不甘落后, 努力进取;受到表扬和肯定的学生更充满自信。班里常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学生爱读书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关键词:课外阅读 中年级 阅读指导 书香课堂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指出:“让学生在图书世界里生活,这是当今学校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我把人类宝库中最优秀的图书给自己的学生们读。”可见,阅读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是多么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中年级学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那么如何完成这个要求呢?难道阅读就只能是课堂之外才能做的事情?
在我区的又一轮语文教学改革中,预习、小组合作、大话题、大阅读这四个课改要素给了我们探索的方向。语文课要精讲、精炼,语文老师要从“纤夫”转变成“牧者”。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指导性阅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导理念,努力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享受,让书香溢满课堂。
接下来,笔者就以苏教版中年级语文教材为例,浅谈课堂中的阅读指导,带大家感受书香课堂。
一、链接原文,领略名家风采
翻开苏教版中年级语文教材,细细寻找,其中不乏名家名作,如郑振铎的《燕子》、袁鹰的《黄河的主人》、冯骥才的《珍珠鸟》、琦君的《桂花雨》、叶圣陶的《荷花》……他们的作品被改编成适合中年级学生阅读的文章后,收入语文教材。这种改编虽切合了课堂教学的需要,但这些名家名作同其他文章一样,在学生的脑海中没有留下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
名家名作就像一块无价之宝,以其独特的魅力,经受住时间的洗礼,引领我们去感受真善美,让我们陶醉于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在教材中我们只感受了冰山一角,所以每逢遇到这类课文,教学之余笔者都不忘和学生一起广泛阅读原文和作家的相关作品。
如《桂花雨》一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和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入情入境,充分感受了摇花的乐趣。可是在理解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时,很多学生由于缺乏生活体验,体会不出句子中的深意。此时,笔者给学生推荐了《桂花雨》的原文,由于学过了课文,所以学生读来毫不费劲。从原文中,学生读到了作者生活的变迁,读到了那令人“魂牵梦萦”的桂花,明白了原来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在用情感体味它们。
琦君的作品大多是怀旧的童年往事,写来至情至性。从琦君细腻、多情的文笔中,可以发现原来平凡的生活里,累积着许多情感和思念,值得学生再三阅读。
又如《燕子》这篇散文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燕子的外形特点,以及它在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时的漂亮姿态,体现了作者对燕子的观察细致入微,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这篇课文朗朗上口,刚学完学生就已经熟读成诵。这时,笔者给学生带来了郑振铎的《海燕》。通过时代背景的叙述,学生在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语言文字中,品味如烟般淡淡的乡愁。此时的燕子除了活泼、机灵外,又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
二、同位比较,凸显文章真谛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些相关的文章作为参照,进行主题辨析,展开比较阅读,那么学生就会有联系地分析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清晰地看到文章背后的实质。
这种联系既可以是“横向”的联系,也可以是“纵向”的联系。所谓“横向联系”,就是将同类型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如学习《哪吒闹海》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神话故事,教学中第一次引入“神话”的概念,但是却不需要学生理解,教学的重点仍在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人物品质。学习《开天辟地》时就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神话故事想象奇特、丰富的特点。这时候先把《哪吒闹海》和《开天辟地》放在一起回顾阅读,让学生明确神话故事的体裁特点,再适时推荐学生阅读《女娲造人》《八仙过海》《田螺姑娘》等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或将内容相似、体裁不同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如《日月潭的传说》和人教版课文《日月潭》,两篇文章都以日月潭为题,但是落脚点却截然不同。《日月潭的传说》一文重点放在了“传说”二字上,讲述的是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为了拯救日月,挺身而出,历经艰险,降伏了恶龙,最后又化作青山,守卫在日月潭的故事。而《日月潭》一文却将日月潭的美景描写得淋漓尽致。两篇文章一比较,传说的体裁特点不言而喻。
所谓“纵向联系”,即将文章内容或写作方法相对单纯和相对复杂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如在学习《生命的壮歌》一文时,笔者给学生推荐了《蝼蚁壮歌》和《斑羚飞渡》这两篇内容与课文一致,但是写作手法和文章主题却要复杂得多的文章。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明白了细节描写对突出文章中心的巨大作用,对生命含义的理解也在比较中升华。
三、自主拓展,授予阅读方法
通过教师长期的、系统的课外阅读指导,将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一种独立的阅读能力。这种独立阅读能力可以说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搜集、选择、整理信息的能力,才算真正达到了语文学习的目的。
如在学习了《山行》《绝句》《江南春》《春日偶成》等诗歌以后,笔者就让学生自主搜集有关季节的诗歌,并加以整理。学生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顺着四季走来,一路琅琅童音。从《早春》《春江花月夜》到《夏日》《小池》,从《秋思》《秋浦歌》到《冬景》《江雪》,学生们“走”过了灿烂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和宁静的冬。这种形式调动了学生背诵的兴趣,使学生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滋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又如《石头书》《航天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水上飞机》等这些科学小品文,语言生动有趣,吸引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文章中更蕴含着科学道理,读来让人受益匪浅。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查阅了化石的形成原因、航天飞机的构造、卫星的种类等资料在小组内互相传阅,取长补短。
《军神》《大作家的小老师》《放飞蜻蜓》《徐悲鸿励志学画》《永远的白衣战士》《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等这些课文,都塑造了一个个伟大又感人至深的形象。原来刘伯承用兵如神,还有“新世孙吴”的称号;原来陶行知爷爷《四块糖》的故事那么感人;原来爱因斯坦小时候也调皮捣蛋过;原来……学生们争相传诵自己查阅到的课文中的名人轶事,并相互印证,成为课堂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总之,课外阅读的作用是深远的。当课外阅读不再需要语文教师的指导时,阅读将成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作为语文教师,便会体会到课外阅读指导中“润物细无声”的成功喜悦。
——张赛清个人读书总结
有人说:一本好书,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我想他所指的就是书中有人生的哲理、有丰富的精神食粮,能解惑、一本好书能对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有益的借鉴。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没有学习新的理念和方法,课堂将会变得那么空洞和无趣!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我们要做一名出色的教师就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通过各种的渠道来充实自己,而读书是最好的方法之一。我结合学校的要求制定了自己的读书计划,认真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汪中求的《细节决定成败》、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陶行知教育名篇》和哈伯德的《把信送给加西亚》。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本好书,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我想他所指的就是书中有人生的哲理、有丰富的精神食粮,能解惑、一本好书能对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有益的借鉴。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没有学习新的理念和方法,课堂将会变得那么空洞和无趣!
本学期,我按照自己的读书计划,认真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陶行之的《陶行之教育名著》、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收获很大。同时也深深体会到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能最大程度地闲下来,而学生最大程度地忙起来;能最大限度地要求每一个学生,也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他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而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读书,使我对工作、对生活都充满了自信,使我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始终充满激情。每天读书一小时,我还要持之以恒,相信它会为我带来丰盈的人生!《给教师的建议》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从这句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从书里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其迸发希望之火。
自信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在智力、体力还是在做事的能力上,自信心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青少年时期,一个人如果缺乏自信心,就会缺乏探索事物的主动性、积极性,其能力就会受到限制,就会觉得生活暗淡无光。
二、赏识学生的优点,尊重他们,激励他们全面发展。
作为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尤其是后进生更是如此,他们希望用脆弱的自尊来保护自己。我们要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们,不要伤害后进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顾及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才能信任老师。
三、教师要付出爱心,感化学生受伤心灵。
对于那些学习差、纪律松懈、思想落后的学生教师没有歧视他们,而给予更多的爱。使他们时刻感到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关怀,消除失落感,使他们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奋发向上,而不是讽刺挖苦,使其萎靡不振。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用无私的爱心温暖冰冻的心灵,会让他们实现自身的价值。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处,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中的养分,是教育中的阳光雨露,没有了爱,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是空虚的,是不能成长的。
“课堂”是什么?是教师一统天下的“讲堂”?是教师施展聪明才智的舞台?是知识搬运的中转站?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让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课堂应该是连接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桥梁,是学生享受学习乐趣、接受情感熏陶的场所;也是师生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聚集地;更是师生共同生活的舞台。这样的舞台需要师生共同完美地演绎。两者互相影响,相辅相成。
1.评选标准:
(1)家庭成员均喜欢读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长和孩子能共同拟定读书计划,按计划读书。家长能教育并引导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家庭有固定的读书时间与场所,家庭读书活动能做到坚持不懈。
(2)家长能鼓励并督促孩子写读书笔记或做读书摘录,引导孩子在读书中思考人生,认识世界,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家庭成员爱书好学,有一定家庭文化投入,有较好的文化知识素养,家庭书香氛围浓郁,拥有“家庭藏书屋” 和“ 家庭书架”,有一定的藏书量,有一定数量的适合孩子阅读的课外读物。
(3)能利用家庭藏书,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的各项亲子共读活动。
(4)家庭成员读有所获,尤其对孩子在品德修养、教育成长等方面有较好的影响。
(5)家长经常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带孩子到书店或图书馆买书、看书,让读书成为一种休闲时尚,成为家庭成员的一种生活方式。
(6)孩子品行表现良好,学业优良。有作品在各级各类杂志刊物上发表或在各级各类读书竞赛中获奖的优先考虑。
2.评选办法:各班在本届“读书月”活动过程中组织学生家庭进行“书香家庭”的申报和评选,并向全班进行展示汇报。每班推选出表现最为突出的五个家庭为“书香家庭”。
“书香少年”评选:
1.评选标准:
(1)爱惜图书、热爱读书,节假日喜欢到书店、图书馆买书、看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深厚的阅读兴趣。(2)有较广的阅读视野,阅读量大;拥有自己的家庭小书架,有一定的藏书量。喜欢与别人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能够把自己读到的好书推荐给其他人共同分享。
(3)能认真阅读学校和班级推荐的篇目,每天有二十分钟以上的阅读时间,读书时能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善于积累,养成每天阅读书报的良好习惯。
(4)能积极参加班级、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读书活动,在活动中表现优秀,能在全班起模范带头作用。
(5)每年有一定的购书计划。(每年购书不少于30册)
书香伴我各位领导、评委、同事:
大家好!
我叫**,来自**局,我演讲的题目是《书香伴我》。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阅读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鱼,喜欢大海,因为大海给它自由与生命;鸟,喜欢天空,因为天空给它视野与方向;我,喜欢书,因为书给我志向与力量。书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每一本好书都像一位启蒙老师,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它告诉了我做人的准则,生活的真理,让我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树起我人生的奋斗目标。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天生就爱看书的人,是个“书痴”。读书不再是我的爱好,已经成了我的“癖好”。小时候的刚学习汉字,就喜欢一切有文字的东西,墙上的年画、春联,路边的广告、宣传标语„„很多只能认半边字,也乐此不疲。再长大点,厚厚的语文教材、小学生天地这样稀有的课外读物还有连环画陪伴我度过了最幸福的童年时光,庆幸爸爸妈妈都是开明的,从来不认为玩物丧志,总是支持我在读书方面的特别“癖好”。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开始爱读诗、读史。李白的潇洒;苏轼的豪迈;辛弃疾的壮志难酬;李清照的凄凄
惨惨;霸王的勇烈;武穆的忠贞;萧何的智慧„„都时常在我心中缭绕共鸣。依然记得第一次读岳武穆《满江红》的一腔悲愤,碧血丹心;第一次读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的那样忠烈决绝;第一次读秦观的“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那种懵懂„„诗词让我穿越时空,回到起点,去体味古人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历史,让我触摸到了华夏文化古老的底蕴,铭记先祖们的荣耀与智慧。
再后来课本专业书籍成了我案头的唯一。这已经不是在凭自己的爱好去读书了,而是为了自己的成长去读书,虽然有些无奈,但却是自己一次真正的蜕变,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责任,每一个同龄的人此时都是“书山学海”我们都得用知识包装自己、丰富自己,为自己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期间牛顿、法拉第、爱因斯坦不停地冲撞着我的神经;门捷列夫、诺贝尔、巴斯德反复考验着我的记忆力;李雷、韩梅梅是我在书中唯一的朋友,虽然有时候我并不知道我的两位好友在说些什么,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跨国友情。作文、字母、公式、分子式、方程„„在我的心中缭绕纠结,越绕越乱,也越绕越深刻。在此期间我收获到了大量的知识,虽然有点填鸭的嫌疑,但感觉最多的还是充实。还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有付出才有收获。
大学也是那么的充实,毕业时我是班里的少有的几个被人说成没虚度的人,教室、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别的学校的教室、别的学校的图书馆、图书城,大武汉有书的地方都留下了我的脚步,当然都是些免费看书或者买便宜书的地方。这期间是我最感受到读书的乐趣的时光。那时候就是“三更梦中书当枕,半山绝自当早餐”,多少个旭日初升的早晨,多少个星斗漫天的夜晚,我都忘情地在读书。那时期人物传记、人文地理、网络时文都是我的最爱,当然还有我的专业书籍也是必不可少的,不然也不会被人称为是好学生了,很多人都认为我应该是个读文科的,但我却是实实在在的喜欢我的专业,情愿做个地地道道“工科男”。
回首年少读书的日子,我仍忍不住怦然心动。一路走来,山高水远,我对书始终保持着一种绵绵不尽的情感。文以载道,书里成志。在我困难的时候书籍可以给我帮助,我可以翻阅书籍查到想要的资料;我可以在书中得到放松和休息;我可以用心与作者交流,从中得到智慧;我还能向它请教一些问题。可以说,书是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身感乏累之时,我喜欢独坐一室,独自默想去看本什么书;心感焦虑之时,我则喜欢拿着一本好书,读上几页,浮躁之心便会得以安宁。在书中行走,我感到的是智慧,是幸福,是宁静致远„„
工作了读的书就相对少一些了,但少而精。初入水利行业,没有工作经验,只凭热情与理论显然是不够的,面对具复杂而具体的实际问题,往往不知所措。虽然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勉强有了一定的业务素养,能够应对工作,但自己不能就此止步。随后看了了大量水利水电、水利法规、电气自动化方面的书籍,一点一点的汲取书中的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充实自己。在单位不仅要学习业务工作,还学习政治理论基础、奉献自己的精神、待人接物的道理等,初出校园很多都不懂,除了向前辈们学习,都得在书中去找答案,《党
章》、党史、各种文件、先进模范的事例精神都让自己获益匪浅。这时候才发现大禹凿山治水的气概、焦裕禄无私奉献的精神、蒋志刚动人心的事迹离我们并不远,他们是我的榜样。基层的生活很苦,很单调,是书中的“他们”一直支持着我的成长,给我心灵以勉励,国家水利事业的发展、前辈们光辉事迹促进我不懈努力学习,使自己早日成为一个合格的水利工作者,向前辈们学习,扎根基层,为国家的水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书是提升人生境界的不竭动力。世界读书日宣言:“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书香伴我成长、伴我进步、伴我学习、伴我工作、伴我生活、也将伴我终生!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
一、语文课堂弥漫着琅琅书声
语文是一门充满灵性的学科, 语文素养不是靠机械分析得出的, 更多的是靠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朗读, 满含书声的课堂才是语文味的课堂”。在琅琅的读书声中, 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 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黄厚江老师是“本色语文”的首创者, 他在教《黔之驴》一文时, 正是以“读”促“讲”, 以“讲”促“读”, 最终通过“一篇寓言, 三个故事, 六个成语”归纳了课文的学习内容和收获。为此, 我同样呼吁倡导本色回归, 让读成为语文课堂的核心, 多元化、多角度朗读, 让学生进入情境, 走进文本, 理解文本。
新课标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语文教学要营造一个书声琅琅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通过朗读, 身临其境地去品读, 从而进入一种独特的意境。在初中课本中, 有许多意境优美的文章,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诵读等手段, 体悟文本的内涵, 把握作者的情感。如读《沁园春·雪》要用激昂、高亢、浑厚的语调, 读出豪迈、坚定与自信;读《声声慢》要用舒缓、轻柔、深情的语调, 读出温柔、缠绵的情思、难舍、伤感的情怀。通过朗读, 使学生和文本、作者同悲伤、同哀悼、同怀念。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读好了, 什么都在其中。”读出思想, 读出情感, 读出形象, 读出韵味, 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可以披文入情, 触摸语言, 感受语言, 达到“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的效果。这种琅琅书声的课堂, 是情感交融的课堂, 是闪耀智慧的课堂, 是充满灵性的课堂, 是本色回归的课堂。
二、语文课堂洋溢着灵性与温馨
语文课堂是生命的课堂, 时不时有微波潋滟, 时不时有旁逸斜出。我们语文教师要抓住时机, 将节外生枝的课堂处理得自然质朴。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资源, 通过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 引领学生走进教材, 跟随着作者的思路思索课文, 挖掘课文的深意, 深入理解课堂以后, 及时走出课堂, 举一反三, 达到会说会写的教学目的, 让生动的语文课堂充满灵性与温馨的美。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灵性的语文课堂是自然生成、水到渠成、斧凿无痕、涟漪不断的课堂。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要做到原汁原味, 回归教育的本真。教学《威尼斯商人》时, 我让学生课前读课文, 写剧本, 分小组在课堂上展示学生话剧, 再进行分析人物形象, 品评语言。这样的课堂有效地摒弃枯燥说教、呆板灌输、居高临下的教育方式, 让学生在读中写, 在写中演, 在演中说, 呈现语文课堂的旁逸斜出, 曲折迂回, 灵动潋滟。
我们常态的语文课要把平平淡淡的教学内容上得有滋有味, 把枯燥的课堂演绎得多彩多姿, 要把学生的思维激活、智慧点燃。我们教师应多一些实践的智慧, 以深厚的功力做基底, 再朴实的课堂都会透出精彩, 再朴实的课堂都会熠熠生辉。
三、语文课堂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语文教师要巧妙设疑, 通过对话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 巧妙地设疑提问, 在巧妙的对话中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适时捕捉, 成为对话的“提问者”、推动者, 既要呈现课堂“积极、高效”的互动, 又要成为学生资源的激发者, 而且要不断捕捉、判断、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 利用教师的智慧驾驭课堂, 巧妙地将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
课堂是动态的, 教师要“驾驭”好课堂, 根据课堂出现的情况, 适时地捕捉和接入。教师要“跟着学生的思路走”, 但又不能无目标地被学生牵着走, 走到哪儿算到哪儿。所以教师要把握哪些是引发学生讨论的, 哪些无关紧要的, 什么时候给予帮助最合适等。提示早了无法深入, 提示晚了又失去了意义, 因此有效的捕捉、适时的帮助可以使教师成为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矛盾的“激化者”和资源的“创生者”。
我在教学《赠汪伦》一诗时, 问学生“忽闻”是什么意思, 学生冒出一个问题:“怎么会‘忽闻’呢?既然汪伦与李白是好朋友, 为什么李白走了, 汪伦不早来送, 而非等到李白登上了船才匆匆忙忙来送呢?”在我的指导下, 学生开始小组讨论, 讨论后进行汇报。有学生说:“汪伦想故意给李白一个惊喜。”我随即表扬:“了不起, 提出这个主意的是谁呢?”学生:“是我, 我姓唐。”我说:“唐家之言。”就这样, 在我的启发下, 学生思维开始活跃起来, 涌现出“张家之言”“李家之言”等。这样的课堂, 既激发学生的思维, 又促进了灵动课堂的生成。
四、语文课堂充满着人文关怀
一、激趣: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众所周知,在学习过程中能否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从日常生活中常见事物入手,拉近学生与古典诗词的距离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1品诗如品菊花茶
进入诗歌的学习,正值春初风大干燥之时,教师可以以一杯菊花茶作喻,激起学生踏上诗歌之旅的好奇心。其实,品诗的过程正如品菊花茶。一朵风干的菊花干瘪无光,但只要放入洁净的玻璃杯中倒入沸水,便会重新花开朵朵,一如当初那般楚楚动人;揭开杯盖,你会闻到幽幽清香;品上一口,只觉肺腑舒畅。品诗亦如此,古诗词与我们虽遥隔千年失之鲜活,但只要以一颗沉静之心与诗人、诗歌进行心灵对话,再辅之以一定的鉴赏方法,假以时日,定会惊艳于诗词中多姿的图景,陶醉于她或豪迈或婉约的气韵,受益于她或乐观或洒脱的情感智慧。
2从流行歌词到古典诗歌
诗歌和音乐从诞生之日始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然学生对流行歌曲百听不厌,却对古诗意兴阑珊,我们为何不来个“偷天换日”“暗度陈仓”?也就是说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古典诗歌的传授和有效对接,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里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激发出学习动力,保持学习兴趣。
例如,周杰伦《菊花台》的歌词在主题上是传统的“悲秋”“闺怨”题材,与课本中王昌龄的《闺怨》、李清照的《一剪梅》类似。而且,歌词中也不乏古诗创作中的常见手法,如用典、设问、夸张、通感。因此,在学习闺怨诗时,教师可以出示周杰伦的《菊花台》歌词,让学生思考讨论:这首歌词的创作借鉴了哪些诗歌创作的传统手法?除此,还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题材、意境类似的流行歌曲做配乐,进行诗歌朗诵。学生的主动性被激活,教师的指导自然事半功倍。
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应是一朵“俏也不争春”的梅花,一路引导为他们开启一片春花烂漫的诗香天地。
二、建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高二的诗歌鉴赏课不应上成高三专题复习课,那我们又该怎样将诗歌鉴赏角度、技法等鉴赏知识“渗透”给学生呢?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教材整合、以读促悟、读写结合的方式避免诗歌鉴赏陷入枯燥无味的尴尬境地,建构起学生的知识体系与具体理路。
1教材整合
《唐诗宋词选读》包含着时间、诗人、题材、风格多条线索,如果教师不加梳理地“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定会事倍功半。
“题材”为纲,“时代”为目。不同时代背景下,诗歌风貌各有所长。如唐前期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这一单元可重点品味边塞诗;中晚唐社会动荡,名士纷纷隐居,独善其身,这一单元便可着重鉴赏山水田园诗的情感和技法。
2以读促悟
新课程标准指出:“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在诵读中体验诗词的音韵之美、情境之美和性情之美。音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字正腔圆,声音洪亮。意读:找准“诗眼”,关注表现技法,读出脉络,读出主旨。参读:结合名家散文知人论世,理解经典意象,读出感情,读出真情。美读:配乐朗读,关注蕴含情感的动词、形容词、数词等,读出韵律,读出情调。
3读写结合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重点,二者共同建构起学生的精神家园。因此,教师应尝试多种写作形式帮助学生内化、沉淀。
诗歌写意,将凝练的诗歌散文化,即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描写,对意境加以渲染。在写意过程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锻炼想象能力。
解说词,针对诗歌内容、意境、情感等方面,用凝练、优美的语言进行概说。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诗歌一个阶段之后,组织学生观看《中国千古名篇朗诵会》等电视节目,陶冶性情,又为“解说词”的撰写提供了范例。观看之后,再顺势向学生征集本班朗诵会”的解说词。这样,“朗诵”与“写作”可谓一石二鸟。
颁奖词,仿写“感动中国”颁奖词,学生不仅提高了语言概括能力和文采,而且还加深了对诗词作家的人生际遇、艺术成就、人生态度的理解,更好地在生活中知人论世。
通过这一系列的“渗透”,当学生高三复习时,再遇到“诗歌题材”“意象情感”“表现技法”“抒情方式”等术语时便不再陌生。
三、自主探究: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并在探究的基础上学会合作交流,在此过程中形成知识、观点的碰撞,最后通过“去伪存真”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研究成果。对此,笔者主要采取“名家专题研究”“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来进行唐诗宋词的研究性学习。
学唐诗时,可为学生设置“李白专题研究”“杜甫专题研究”等课题。学宋词时,可设置“苏轼专题研究”“李清照专题研究”“辛弃疾专题研究”等专题。各个小组自主选题,探究方式如下。
1生生互动——“小先生”解读诗歌
陶行知有云:“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在诗歌学习后期,大可以“退居幕后”,把讲台让给学习小组里的“小先生”,引导学生自主搜集、整合学习材料,启发他们将组内资源合理配置,有效合作。
2师生互动——教师做客小组沙龙
一个专题结束之后,撤去讲台,每个小组来一个“圆桌沙龙”。学生畅所欲言,就本专题的知识、学习方法、困惑等进行交流,教师轮流做客其中,参与讨论和答疑。
3各组汇报展示“电子报纸”
经过一系列合作、探究活动,每个小组以“电子报纸”的形式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上讲台用电子白板讲解展示。
诗歌文苑中从不缺乏美韵。选修课学习中,只要教师以激发兴趣、情感体验、文本对话、自主探究等为“花肥”,一路播撒个性的花种,定会带领学生一起走进诗歌的“人间四月天”。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 ..............
时间在一点点的流逝,但我对她们的爱永远不会.....................消逝。斗转星移,阅读的范围逐渐扩大;阅读心得在.......................内心凝聚、积淀……厚积而薄发,我漫步在书香的天.......................空下,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我会用笔描绘出一个.......................更美的世界。......
读书是一种享受,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长.....................夜洗去了白日的喧嚣和浮躁,悄悄地走在字里行间,.......................淡淡的书香和茶香,让心境得以安详。.................
人是需要创造的,尽管创造的过程充满艰辛,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刻意追求的东西或许终身也得不.......................到,而不曾期待的灿烂反而会在淡泊中不期而至。我.......................读故我思,当一个人心境如水地追求自己认为脚踏实.......................地的目标时,创造性的潜能才能得到最好的发挥,才.......................能活得智慧和充实。.........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书香飘逸校园”。为进一步发展师生的人文素养,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把学校办成学习的团体,创建学校学习型组织,办一所真正读书的学校,让每一位师生都做一个真正的“读者”,都成为志同道合的“书友”,力求通过这项工作的扎实推进,把我校建成一所特色鲜明、教师队伍充满活力、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学校。
现将创建“书香校园”相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芝麻小学,是一所镇属完全小学,校园面积72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现有在校生 516 人,其中寄宿生 67 人,开设 13 个教学班,教职工在编人数28 人,其中专任教师 27 人,教师中骨干教师 2 人,区学科带头人 2 人,副高级职称 1 人,学历全部达标。我校有图书室和阅览室,图书室面积为 24平方米;阅览室面积为 38平方米。
学校是读书的家园,就应该飘逸出浓浓的书香。把学校打造成办学有特色、内涵有发展、培养有质量的知识乐园、精神家园、人文校园,让学生在浓浓的书香中快乐成长,才是一所学校永远追求的方向。为此,近年来,我校以“绿色润泽生命,品格赢得未来。”为办学理念,在这一办学理念下提出以“春风化雨,播绿成荫”为校训;“务实求真,人文向善”为校风;“严谨善教,博爱敬业”为教风;“乐学善思,明理笃行”为学风的一训三风。在这一办学理念下,大力开展校园读书活动(如: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班级文化布置比赛、“好书大家读”活动等),营造了浓郁的书香校园氛围。
二、具体做法:
(一)精心策划,奠定“书香校园”创建基础
创建“书香校园”工作启动后,学校随即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书记、教导主任任副组长,各班主任、图书管理员及任课教师为成员的“书香校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及相关制度,明确了责任分工,认真务实地将“创建书香校园”的各项活动落实到点、贯彻到面。
1.图书管理员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提升管理能力,助力“书香校园”的创建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2.在楼道设置图书管理员,管理好流动书架的卫生及书籍;在各班设置一名阅读科代表,协助班主任老师和图书管理员管理好班级,起到引领作用,营造读书氛围。
3.利用国旗下讲话,向师生提出“读好书,好读书”的倡议,积极宣传“创建书香校园”活动的目的意义。倡导全体师生参与读书、快乐自己。
(二)加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为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学校先后购置了图书、订阅各类报刊、书刊,丰富图书种类,满足广大师生的阅读需求;学校有专门的电脑室,每位教师还配置了电脑,为师生阅览电子书籍提供便利,实现了与信息时代的接轨;投资 1 万多元为班级购买了图书柜,全天向学生开放阅览,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设了良好的条件。目前,学校图书室现有藏书 11358 册,生均达到 22 本。藏书有古典的也有现代的,有注音版的和非注音版的,时代性强,囊括文史、社会和自然科学等。图书室、阅览室有分管领导和图书管理员负责,做到书橱专用,整洁卫生,图书摆放整齐美观,制度健全,并设有定期“好书推荐”专栏。
(三)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
在学校门口张贴书香校园的宣传画,教学楼前后的 led 显示有关读书的标语,在图书室、教室内外等张贴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各班设立图书角,孩子们将自己喜爱的书籍带到学校,进行图书换读,让其他同学分享书籍的美妙,感受读书的乐趣,并成立了“教师读书沙龙”和“小书迷协会”。各班班主任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到图书室借阅适合本班孩子的书籍到教室,方便学生阅读,促使班级读书活动有效开展。校园内有“读书长廊”和“流动书架”,方便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看书,每两月对流动书架的书籍进行更换,增大图书的流动量。这些措施的实施,唱响了芝麻小学“书香校园”创建活动的主旋律,营造出一种浓郁的读书氛围。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1.将“五好校园”纳入课程,强化阅读指导
每周开设一节阅读指导课,采用指导阅读和自主阅读相结合的形式。由语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指导,一、二年级义童话故事为主,三、四年级一经典文学为主,五、六年级以课外阅读为主,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并每月撰写一篇阅读心得。在学生晨读或者阅读课时间,教师进教室陪同读书,巡视指导。每学期各班开展了以“读书”为题的主题班会,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学习习惯,并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每位教师每学期精读一本好书或者书报,有的老师还自主在邮局购买了书籍,比如:把事情做到完美、半月谈等。老师们读完自己喜欢的书籍后,都会把自己的心得记录下来。
2.扎实推行“晨诵、午读、暮省”的阅读生活方式,早晨孩子们一到校,都能拿出书来进行诵读,甚至有的同学在上学途中进行诵读。中午的时候,通过大课间活动,养成午读的习惯,主要的形式有齐诵《三字经》、《中国字中国人》等。
在集队集合时,引导学生反省,反省这一天你都学到了什么?读了什么书?你的感受又是什么?
3.书籍的推荐。根据学生情况,各班向学生提出要求,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老师设定的必读书目、选读书目及推荐书目。语文老师利用晨读课、阅读辅导课,与学生一起阅读,并将优美词汇及感受记录下来。通过微信群、qq 群,家长会向家长提出倡议,一定要抽出时间陪伴孩子阅读,增进亲子关系,利于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这种做法得到了家长的一致认可,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家庭溢满书香。
4.为了推进“书香校园”的创建,我校这一年来开展了以下主题读书活动,目的是引导全校师生以书为友,努力营造校园浓厚读书氛围,激发师生读书兴趣,让师生与好书做伴,与大师对话,通过阅读增长知识,提高修养,打好人生底色,不断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开展“好书大家读”捐赠活动,班主任老师在主题班会上作好宣传,引导学生将自己已经看过的课外书捐赠到班上,作为教室图书,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学会分享,并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
(2)、开展以“爱国”、“我为祖国点赞”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同时每位语文老师及各班写一篇作文,并从作品中择优在《芝麻花开》校报上刊登。
(3)、讲故事、演讲比赛。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班级为单位,围绕读书这个主题,分别在一、二年级开展讲故事比赛,三——六年级开展演讲比赛,并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通过这项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而且通过这种互动形式进一步掀起了读书的热潮。
(4)、开展以“书香校园”为主题的手抄报展评活动。参与对象是三——六年级的学生,目的是让广大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交流读书方法,提高审美
情趣,培养同学们的文字组织和美术设计的综合能力。手抄报的展出让学生享受了一次次读书写作后的快乐,感悟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真谛,也是学生读书成果的一个体现。
(5)、开展“校园之声”活动,利用好学校的广播室,中午饭之后由播音和主持的学生负责播音。播音的内容有老师和学生写的作文,少年宫播音和主持的学生自撰写的稿子。
(6)、开展“小书迷”、“书香家庭”、“书香班级”、“书香教师”、“读书小博士”评选活动。组织师生开展读书笔记分享会,分享自己的读书经验,以及向其他师生推荐好的书籍。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激发了老师和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7)、开展“作家进校园”活动。为提高我校教师的语文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童赛君老师到我校对语文老师进行了培训与指导,指导老师们怎样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怎样教学写作、怎样巩固基础知识。通过这次活动,老师们对阅读和写作有了一定的方向。
(8)、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办校报。通过办校报的形式,将一些精美散文、图片、学生和老师的优秀作文、活动开展等刊登在校报上,方便师生阅读。
(9)、和德育处密切配合,开展了两次以“书香”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布置比赛。给学生提供一个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育人环境,也为了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才华,挖掘潜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在布置班级文化的时候,老师们还请学生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的班级板报、班级环境,突现出班级特色,散发出浓郁的书香气息。
(10)、组织学生到海洋馆、科技馆青少年教育基地参观。孩子们在参观游览中既陶怡了情操,也增长了很多知识。不但增强了孩子们对海洋生物的特殊情感,也提高了孩子们的环保意识,更让学生意识到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要多读书,多了解外面的世界,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11)开展以“践行五爱教育精神推进五好校园建设”为主题的庆“六.一”活动,活动中,孩子们热情高涨,尤其是在知识抢答环节。通过活动,孩子们更进一步的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相信幸福从读书开始,童年从芝小启航。
(12)加强教师的常规业务学习。教育是一项民生工程,要想教育出优秀的学生,教师应不断学习。我校教务处组织教师每周一次练字、观看优秀课例并写出自己的观后心得、对近三年期末考题的知识点分析、老师们还将最近三年的卷子做一遍,以便更好的掌握好考点。除此之外,我校还组织教师每周进行业务培训学习,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为更好的促进推普工作,我校一直要求师生用普通话交流,并在今年四月份,动员全体教师参加普通话测试。
三、取得的效果
“书香校园”的创建,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学生的见闻明显开阔了,素养得到了提升,性情得到了陶冶。以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广播站、宣传栏、手抄报、读书组织、读书活动等为载体的读书网络已经全面铺开,以读书促和谐校园、文化校园的理念正在被师生认同。我校刘敏老师还在中学生报发表了关于阅读的文章,并获得了一等奖。
四、存在的问题:
1、我校有 13 个教学班,本该有专职的图书管理员,但由于师资力量不均衡和缺编,图书管理员不得不任教三个班的英语教学,这抑制了图书管理的发展。
2、由于芝麻镇属于边缘山区,家长们为了生计外出务工,没有陪伴在孩子身边,导致学生家庭书香氛围不够浓厚。
五、整改措施
1、图书管理员加强自身的学习,力争将图书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2、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使家长能陪伴孩子阅读和学习,在家里营造浓厚的书香气息,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