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精选8篇)
Logistics Management Center
实现经济目标的主要措施
为实现物流中心的经济目标,物流中心拟采取如下措:
1、拼抢市场,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
物流中心拟在2004年面向东北三省,实行南、西、北三条线的“门对门”公路短途运输业务,购置8辆中型卡车,投资约100万元,为物流中心创造利润增长点。
2、降低生产成本 2.1、采暖安装流量表 a、准确计量采暖费用。b、节省风机用电费用。c、节省风机维修费用。
2.2、将现在的风机取暖改造为暖气片取暖。
风机采暖的噪音大,灰尘大,维修费用、电费每年约50万元,而且,采暖效果相当不好。采用暖气片采暖,不但可以提高采暖质量,更可以节省费用每年约20万元。
3.实现自动仓储识别系统的应用。
物流中心将竭力敦促一汽-大众公司全面实行自动仓储识别系统。从而大大提高物流中心的劳动生产率,降低差错率,并至少可以减少员工10人,每年可节省资金20万元。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 到二○二○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 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 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 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 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 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比较充分, 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 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收入差距缩小, 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贫困县全部摘帽, 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 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 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 法治政府基本建成, 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 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二) 完善发展理念。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 破解发展难题, 厚植发展优势, 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 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 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 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可持续发展, 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 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 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 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 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增强发展动力, 增进人民团结, 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统一思想, 协调行动, 深化改革, 开拓前进, 推动我国发展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教学质量;质量观;因素分析;研究性教学
一、研究背景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周济部长就有很多论述:“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也是发展,当前更重要的发展是提高质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是核心,本科教育是关键”;“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聚精会神。一心一意,坚决把教学质量抓上去”。财政部和教育部专门拨款25亿元推出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此,我们开展了“有关影响本科教学质量主要因素的研究”。
该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一是如果把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清楚,有利于抓提高教学质量;二是作为“质量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的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已提到议事日程,新一轮教学评估工作评什么,如何评,这都是有待讨论研究的问题。教育部为此已召开多次座谈会听取各方面专家学者的意见,并将组织力量进行“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项目”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分类评估方案项目”的研究。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评估方案的制订无疑可以提供一个有意义的参考依据。
二、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质量观
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来分析教育教学质量,包括影响质量的因素,结果是不一样的。为了分析高校的教学质量问题,我们回到了问题的原点——什么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即高校教学质量的概念及含义。我们认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下位概念。一般讲,高等学校教育质量是从研究、教学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上去考虑,而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则是高等学校教育活动中人才培养质量的部分。但在价值取向上二者是一致的。概括地说,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概念界定为:高等学校为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确立的教育教学目标,设计、组织、实施的旨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培养模式、教学计划以期达到预期效果,这就是教学质量。所以教学质量是一个目标参照性概念。教学质量是以教学活动对实现教学目标的贡献来确定。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高校教学活动对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时代的变化需要传统本科人才的质量观也作出相应的变化。在教育学理论中,有两种基本的质量理论,即:
工具理性质量理论:把教育看成是有输入和输出的“产品”生产过程,其目的是将毕业生作为产品推向社会劳动力市场。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按其符合社会需要的程度来评价的。因此其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必然侧重于评价教学传授了多少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技能的深度、广度和实用性。在这种质量理论的引导下,教学过程强调体系化、逻辑化、序列化和结构化,重视纯理性、科学标准,忽视创造性,自主性等品质挖掘,重视社会需要和学术需要,忽视生活需要。
人本主义质量理论:教育是学生的自我实现过程,教育质量就是学生个体认知、情感等个性发展程度的反映。它必然关注学生的发展质量,以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发展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教育应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课题,更加强调学生潜力的发展,以达到人的自我实现,按这种人才质量理论,评判大学教学质量,不仅看它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各种技能,更应该评判其帮助学生不断自我实现的成效,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当作教育的最高目标。
在这两种教育质量理论指导下,随着时代变化,形成三种质量观:
1,合规定性质量观:如果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和各项服务达到规定的标准,这种教育就是合格的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在高度计划经济下,高等学校教学上实行的就是国家制定的统一教学标准,当时称为“一包二统”,即包分配,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
2,合需要性质量观:20世纪90年代之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本科教学质量观也随之变化,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学生个人对教学的需求和期望的不一,存在着需要类型和期望值的差异。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要分析不同主体的需要,实现高等教育对他们的个性化服务。所以,高等教育越是能充分满足不同需要,则质量被认为越高。当时提出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为主要出发点来进行教学改革,如设置专业方向进行分流培养,实行模块化教学等。
3,合发展性质量观:高等教育不仅要适应社会,更要促进社会的积极变革。因此,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也必须使这些人能够适应未来,所谓高质量的教育也就是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人,来创造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人才培养逐步转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质量观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转变:在主客体层面,从“满足某种质量规定性”到“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转变;在时间维度,从“为已知社会培养人才”到“为未知社会培养人才”的转变。
同时,我们得到三点结论:
1,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应是对立的,而是互相促进、互为条件的。时代的发展要求现代教育成为发展人的教育。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人价值取向的结合,必须把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从一元目标走向多元目标,寻求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平衡。
2,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是衡量标准基本上仍是由国家或者由具有政府背景的权威机构制订的,另一方面,人们开始注意到其他多元主体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诉求。虽然人才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仍是人才培养质量观的主流,而同时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也需要考虑市场中不同主体对质量的需求。但更应了解到教育活动的超前性,而应有发展的眼光,确立既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又能引领未来社会发展也符合更好促进人的发展的质量观。
3,树立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质量观,作为分析影响本科教育质量主要因素的出发点:人才培养的质量观是形成某种质量标准的先决条件,以学生为本是各种质量观的最终归宿。
三、如何分析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从国内外文献中可以梳理出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诸因素,例如:教学理念、办学定位,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教师发展与教师队伍建设,招生方式和生源质量、学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教育方法改革、教学管理、教学设施和条件、国际化等等,这些因素或虚或实,影响作用或大或小,有的是直接影响,有的是间接影响,各种因素往往又绞在一起,有时很难辨析和分离并进行
深入的探讨。这里,我们将努力抓住一些主要因素来研究。
1,根据以上所说,我们抓住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这是反映现代教育发展观的核心,以提高学生发展能力为目标的价值取向,以关注学生发展的质量观为主线分析影响因素。
2,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高等教学的多样化,由于不同类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各不相同,衡量其本科教学质量的标准也不同,影响其本科教学质量的因素也有差异,所以我们要用分类研究的办法,如新建院校侧重于“合规定性质量观”,部分“211工程”高校和地方应用型院校更多选择“合需要性质量观”,“985工程”高校、“211工程”建设的学科特色学校,更多选择“合发展性质量观”。
3,我们已经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所以高等学校都具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即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质量目标,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发展能力。什么是学生的发展能力?我们认为它应该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既适应当前又适应未来的能力。现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创新能力包含三方面内容:首先,具有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敢于挑战传统,挑战权威,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多问是什么,为什么;其次,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我们要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式、研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探索知识、探求真理的能力:第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工程教育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薄弱。据瑞士洛桑管理开发研究院发布的主要国家《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我国在49个重要国家和地区中总体排名在中间水平,但有两项指标比较落后,一是中国的创新能力排在第43位,二是国内劳动力市场上是否有合格的合作工程师,中国排名第49位。可见,培养创新能力是何等重要!
美国著名华裔教育家马里兰大学教授刘全生认为,当今的中国大学最需要的是“三创”,即创意、创造、创业。创意要有新观念、新设计;创造是指动手能力,有新发明、新技术;创业是指开创事业。要是前两项比较弱,创业就几乎不可能。中国的大学生忙着就业的多,想着创业的少。所以,要使我们的学生不仅具有主动适应现有岗位的就业能力,而且具有能够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创业能力。
4,从课程视角思考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它是发展学生兴趣,形成学生特色的基本途径,是体现与发挥学校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环节。
5,美国两位学者1987年提出的“本科教学优秀实践的七原则”:
(1)师生课内外要经常交流(课堂内外师生经常接触是影响学习动机和参与的重要因素);
(2)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而不是相互竞争和孤立地学习(集体努力比个人努力更能促进学习,合作可以提高参与意识以及与别人交流的意识,使思维更敏捷并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3)鼓励积极主动的学习(把学的东西变成自己知识的一部分,为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
(4)对学生的表现要及时反馈(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懂了什么和不懂什么,对学生能力要及时评价,从而帮助学生对自己现有知识和能力作出评价);
(5)强调完成任务的时间,即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地利用时间;
(6)向所有学生——不管是基础差的还是好的学生——转达对他们抱有很高期望的信息;
(7)尊重学生天赋以及学习方式的个别差异。
可以看出,这七项原则都体现了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很值得我们参考。
同时,对于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因素,与我国主要是从宏观研究不同,国外学者侧重于从微观角度进行研究。例如,我们研究师资因素,更多注重教师的学历、职称等,国外更多注重教师的教学技巧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情况等。
四、研究型大学(主要指“985工程”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复旦大学为例)
1,复旦大学在教学改革方面所作的探索
20世纪90年代初,复旦大学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为主要出发点,提出“打好基础,加强实践,提高能力,增强适应性”为教学目标。本科教学四年中,前两年打好基础,后两年分流培养。
1994年学校提出了“通才教育,按类教学”的教学理念,实施“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教学目标,结合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对全校课程体系作了大幅度的改革,将全校60个专业按12个大类设置课程,把课程分成“普通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三大模块,课程体系尽可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力图将专业知识同邻近学科的知识结合,并沟通前沿学科信息。同时,加强实践和能力培养,使学生得到较为全面的训练。
进入新世纪,学校适时提出了构建有复旦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使人才培养适应学校向研究型大学转型,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2002年提出实施文理教育的构想——由按类教学向大文大理教育转变,全面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课程按“综合教育、文理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三大模块设置,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形成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具备合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结构;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适应和发展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国际视野和外语能力。2005年为开展通识教育,学校成立了复旦学院,本科生进校第一年不分专业进入复旦学院,接受通知教育。与此相应,在综合教育课程模块中设置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
从按类教学到文理教育,再到推进通识教育,这是一个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反映了复旦大学对人才成长规律、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
2,研究型大学要构建探索型本科教育
探索、研究和发现是研究型大学的核心,身在其中的教师和学生尽管处在不同的探究水平,但都应是发现者,他们都把探索知识作为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这种探索精神,把师生联系起来,把大学的各个学科联系起来;正是这种探索精神,把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活动结合起来,把大学的各项功能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应该表现出较强的科学研究特色,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和探索精神。
斯坦福大学前任校长卡斯佩十分信奉并一再引用德国教育家洪堡的名言:大学教授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教”,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也并不是“学”,大学生必须独立地去从事“研究”,至于大学教授的工作则在于诱导学生“研究”的兴趣,再指导并帮助学生去做“研究”工作。卡斯佩认为,大学的基本使命就是探索知识,“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基本的假设和惯例提出质疑和挑战”。斯坦福大学本科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参与到多种探究中去,在那里教与学、教学与研究、知识的交流和发现被结合为一体。显然,本科生有机会参与大学的科学研究,了解并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是研究型大学在本科教育
方面最明显的“竞争优势”。
基于“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应与研究相结合,学习是基于研究”的理念,我们的构想,国内一流大学,特别是“985工程”高校在创建研究型大学的进程中,应相应地建立起探索型本科教育。
对构建探索型本科教育,我们提出如下一些想法:
(1)以研究性教学理念为指导,改革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理念强调教师要通过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自身参与知识建构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发展能力的目的。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传授式教学”,以知识为本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严密性,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三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方式。
研究性教学模式,是指通过“质疑——查阅资料——确定研究思路——课内外讨论——调研或实验——总结”等一系列步骤来获取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参与性,它的基本特征是“三个突出”,即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研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突出“知识、能力、素质”的教学目标。
(2)探索型本科教育倡导每门课都有问题需要学习和探索,每个教学环节都有探索的机会,教师要把学科的最新前沿知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甚至是把一些前沿性的学科问题引入到教学中去。在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好奇心,甚至通过一个团队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所以也可以说探索型本科教育是基于问题的。
(3)强调实践教学,特别是工程教育尤其需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高校工科专业在校生有600万人,但“对工程教育为市场提供合格工程师能力”的统计,我国在49个国家中居于末位,600万学生为什么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表现在工程设计和实践教育环节缺失,重论文、轻实践的现象严重存在。
3,研究性教学的几个案例
(1)“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该课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研究性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夯实基础,操练思维,感受实际”。它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思考,参与研讨,理论联系实际对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力求达到“端正信念,务实辨真”。主要分三个步骤进行:首先开展课堂讨论:每学期课程围绕5~6个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倡导各抒己见,主张重在讨论,不做定论。其次,撰写读书笔记:学生就讨论问题撰写2~3篇读书笔记,表达思考和研讨的心得体会;第三,联系实际的社会调研。一方面教师在课堂内将自己调研所得作为实例,同时邀请校外专家开设讲座,并随时关注和研讨与课程同期的全国人大会议信息;另一方面,要求每届学生利用暑假,考察某一政治制度实际运行中的成效与存在问题,独立完成一个课题并撰写调研报告。
(2)“细胞生物学”课程。该课程提出了“科学讨论”这种在国外常见、在国内运用不多的教学形式。总结出“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了解学术前沿,在查找文献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亲身体会科研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与科学精神”的教学理念。科学讨论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思维,领悟科学研究精神内涵,锻炼团队合作组织协调能力。科学讨论主题为课程知识范围内研究课题或反映前沿学术研究进展,从理论、热点和技术三个方面展开。主题确立后,学生自主结合成8~10人研究小组分组开展研究,每个主题查阅文献必须在20篇以上,其中英文文献要占半数以上。经过集体讨论,并通过虚拟课堂、BBS等与教师沟通,利用实验设备和其他教学辅助设施验证,最后形成科学研究报告。
(3)“人体寄生虫学”课程。该课程不断完善和提高以病例为中心的探讨性教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性教学目标:培养宽知识,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医学生。主要方法是:①将临床病例、研究专题、实验方法引入课堂教学并讨论,用交叉学科的新方法新技术,制订独立的实验教学方案;②以教师和学生互动为手段,作科学研究探讨,注重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渗透,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联系;③通过研究性教学,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为主动讨论、自主总结、深刻体会;④充分利用现有信息技术,向学生发放部分影印原版教材,以使学生尽快接触学科前沿;⑤向学生开放多媒体、标本陈列馆、教学标本等科研实验设备和材料,以便更好地开展研究性教学。
4,影响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根据以上这些分析,我们认为影响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可以考虑以下一些方面:教师的理念及教学观;教师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精力投入;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小班课;教学条件:实验室、图书;学生掌握基础的程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潜力的发挥;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时间;非智力因素;学习环境等等。通过实证性调研将进一步区分出主要因素。
五、从实证性调研得到的认识
1,问卷调查概况
2007年10~11月,我们对上海市11所不同类型高校各专业的三、四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共4000份,其中“985工程”高校1000份,“211工程”高校900份,一般公立高校1500份,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600份,收到填好的有效问卷3695份,回收率为92.38%,其中男生填写的占41.3%,女生占58.6%。我们的问卷共涉及133个初始变量,回收的全部问卷包括40多万个有效数据。此外,9.2%的学生还回答了问卷中唯一的一个开放式问题,就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因素以及如何才能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出了进一步的看法和建议。应用SPSS软件对相关数据作交叉分析,显示本次调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
2,学生对目前本科教学质量的满意程度
对于“从总体上说,您对目前本科教学的质量满意吗?”一题,其中填写“很满意”的为6.0%,“较满意”的为32.9%,“一般”的为46.2%,“不太满意”的为11.8%,“很不满意”的为3.1%。说明学生总体对目前的教学质量处在“较满意”和“一般”之间,并偏向于“一般”。对于“在您进校后所学的所有课程中,令您满意的大概占——%”一题,学生总体平均满意率为53.41%。对该题的回答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上一题的回答结果。学生对这两个问题回答的结果相关系数为0.69,表明在1%的层级上显著相关。
关于本科教学的目标,在我们列举的21个方面,学生自我感觉在校几年进步最大的依次是信息搜集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对社会的了解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进步最小的依次是对研究方法的掌握、实用技能、对学科前沿的了解、身体素质、汉语书面表达能力等方面。
(一)中国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主要内容
一、经济增长目标
预期目标定为7.5%左右,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要继续抓住机遇、促进发展。必须优化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为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提供必要条件,必须使经济增长与潜在增长率相协调,与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和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二是要把工作重心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放到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综合权衡,该目标是必要的、适宜的,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二、物价总水平目标
今年通胀压力仍然较大,主因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农产品和服务类价格都存在上涨压力,且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容忽视;理顺能源资源价格需要留出一定空间;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约有1个百分点,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是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后作出的选择,要切实保障主要商品供给,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三、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要深化国企改革以及重点行业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的关系,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推进价格改革,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继续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抓紧研究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具体政策。
四、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继续实施积极财政和稳健货币政策,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具体到积极财政政策,表现在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2万亿元人民币,这主要是考虑到结构性减税的滞后效应,今年财政收入增长不会太快,但财政支出刚性增加,预计今年赤字率在2%左右,总体上处于安全水平;二要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重点加快推进营改增试点,适时扩大试点地区和范围;还要加强地方债务管理,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建设,合理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水平。
五、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
今年广义M2增长目标定为13%左右,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适当扩大社会融资规模;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三农”、小微企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
六、投资
现阶段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可低估,中国既有投资能力又有投资需求,关键在于选准方向、优化结构、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必须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七、房地产
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抓紧完善稳定房价工作责任制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体系;继续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今年城镇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70万套、新开工630万套。
八、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做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农村土地制度核心是要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底线是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合理控制规模;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九、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降低能耗、物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采取切实的防治污染措施,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民健康。
十、促进区域发展
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十一、人口政策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适应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动趋势,统筹解决好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十二、食品药品安全
要改革和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严格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的全程监管,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食品药品安全体系,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
(二)怎样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实现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要着力抓好十个方面工作。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2013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2万亿元,比上年预算增加4000亿元,赤字率2%左右。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2013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预期增长13%左右。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发挥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期增长14.5%。着力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201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18%,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4376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城镇基础设施、“三农”、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欠发达地区等领域。严格控制高消耗、高排放、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和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
切实做好“三农”工作。保障主要农产品稳定生产。2013年,预期粮食播种面积16亿亩以上,粮食总产量5000亿公斤以上,棉油糖和肉类生产稳定发展。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2013年,拟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87%,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进一步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平均每50公斤分别提高10元和10.7元。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提高良种补贴标准,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
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保障市场供应。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搞活市场流通。实施降低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综合工作方案。完善调控机制。加强价格监测预警。把握好政府管理价格调整的力度和节奏。制定完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的应对预案。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强化创新驱动。加强交通能源建设。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2013年,预期新建铁路投产里程5200公里以上、新建公路8万公里、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100个、运输机场10个左右。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全年新增水电装机2100万千瓦、核电324万千瓦、风电1800万千瓦、光伏发电1000万千瓦。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预期增长7.9%。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2013年,城镇化率预期达到53.37%。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动城市群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与城镇化布局的衔接。落实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化,加快城镇供暖设施建设与改造,强化城市地下管网设施、排水与暴雨内涝防治综合体系建设。建立可持续的市政建设投融资机制。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户籍制度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土地管理制度,使在城镇已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及其家属有序转为城镇居民。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支持。
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2013年,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6%和8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PM2.5监测和信息发布,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开展区域联防联控。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深入研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积极推进企业改革。稳步推进价格改革。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财税、金融、投资体制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继续推进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改革。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促进城乡各项养老保险之间的衔接。切实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市场调控。继续实施差别化的住房信贷、税收政策和限购措施,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
形势与政策
第一,认清形势,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明年经济发展环境总体上将好于今年。主要表现在,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世界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我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回升向好,基础逐步巩固,市场信心明显增强,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将继续显现。同时也提醒我们,国际金融领域风险并未完全消除,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回升的内在动力仍然不足。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困难和风险估计得更加充分、把政策措施准备得更加细致、把各方面工作做得更加扎实,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要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锐气。要充分认识到,世界经济复苏将经历缓慢复杂曲折的过程,我们既要准确把握回升向好的大趋势,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又要足够估计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决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把经济回升向好等同于经济运行根本好转而松懈迟缓。必须继续保持和发扬近年来养成的攻坚克难的勇气,不怕困难,务实苦干,争先创优。二要继续强化保增长的举措。明年,国际市场需求仍然疲软,刺激国内消费和投资增长的政策效应可能减弱,产能过剩的矛盾将进一步显现,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没有持续稳定好转之前,保持政策措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尤为必要。要进一步加强对宏观经济走势的研究,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牢牢掌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三要努力巩固回升向好的势头。从当前的数据看,虽然顶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势头,但与兄弟省区相比,我们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甚至慢进也是退。我们一定要咬定发展目标不放松,以必胜的信心和扎实的工作,长期保持我区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
第二,抢抓机遇,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经济危机既充满危险,也孕育机遇。我们要敢于迎接挑战、经受考验,更要敏锐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一要紧抓中央宏观经济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的重大机遇,千方百计争取份额。中央提出,明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保持适当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另一方面,合理增加货币供给和信贷规模。中央同时强调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信贷投向结构,增加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投入。各地、各部门要增强把握国家政策的敏锐性,超前谋划、筛选、论证一批带动作用大、影响深远的重大项目,进一步加强汇报、衔接、争取工作,争取中央更多的支持。二要紧抓启动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的重大机遇,千方百计抢占先机。中央明确表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心不会动摇、政策不会改变、力度不会减弱,很快要出台今后十年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各地、各部门要紧盯国家部委工作动态,及时了解掌握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支持重点、政策要义、项目布局,研究透政策,谋划好项目,争取更多重大项目在我区布点建设,更多政策对我区倾斜支持,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先机。三要紧抓国发29号文件分工落实的重大机遇,千方百计扩大成果。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分工方案》,明确了贯彻落实《意见》的110项具体工作。各地各部门要以《分工方案》的出台为契机,定任务、定责任、定人员,主动衔接相关部委,积极争取支持,确保110项具体工作全部得到落实,掀起贯彻落实《意见》的新一轮工作高潮,为推进我区保增长、调结构、促跨越增添强劲动力。
请选择字号:【大→中→小】
--------浏览<144>次
答:总的来说,税制改革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贯彻科学的发展观,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发挥税收组织财政收入、调控宏观经济和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规范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方式,营造统一、公平、规范、透明的税收制度环境,为到202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具体来讲,税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有:
第一,进一步统一税法,公平税负。在现行税制基础上,进一步统一内外税制,统一城乡税制,公平税收负担和税收待遇,促进平等竞争,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进一步规范和优化税收制度。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合理的税制结构,选择适当的主体税种,明确和规范税制要素,提升税法级次,提高税法的透明度。
第三,进一步规范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方式。通过必要的费改税,确立税收在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主导地位,减轻居民和企业的总体负担,提高社会经济效率。
第四,适度提高税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要通过税制改革,适度扩大税基、清理税收优惠政策、实施费改税,在加强征管的前提下,确保税收收入的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相互协调,适度提高宏观税负。
第五,促进税收与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化税收调控宏观经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统筹协调。
第六,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效能。从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出发,力求使改革后的税制简便易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建立科学严密的税收征管机制,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降低征纳双方的税收成本。
更加灵活:随着时间的推移, Java EE平台变得越来越臃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Java EE 6引入了Profiles的概念, Profiles包括了为具体应用类设计的Java EE平台配置。一个Profiles可能包括Java EE平台技术, 以及已经通过了Java社区进程 (JCP) 的额外技术的一个子集, 但这些额外技术并不是Java EE平台的一部分。Java EE 6首次引入了这些Profiles:Web Profile, 设计用于Web应用系统开发的Java EE平台的子集, Web Profile只包括那些大部分Web应用开发人员需要的技术, 不包括那些开发人员通常不需要的企业级技术。
此外, Java EE 6平台已经确定了大量的候选技术, 这些候选技术包括已经被新技术取代的技术, 或者那些没有广泛推广的技术, 候选技术意味着它将成为平台的可选组件, 而不是必需的组件。
可扩展性更好:随着时间的推移, 新技术已经成为Web或企业应用开发者越来越感兴趣的对象, Java EE 6包括更好的扩展性, 相比之前的版本具有更多的服务提供者接口, 使你可以用标准的方法在你的Java EE 6实现中插入技术, 甚至框架。一旦插入, 这些技术就与内置于Java EE 6平台中的工具一样易于使用。
对可扩展性重点放在Web层, Web应用开发人员通常会使用第三方框架, 但注册这些框架让其能用在Java EE Web应用系统中可能会很复杂, 通常需要开发人员添加或编辑复杂的XML部署描述文件, Java EE 6通过自我注册就可以使用这些框架, 因此很容易合并和在应用系统中配置它们。
房地产业: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房地产业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超前性。房地产泡沫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与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上涨没有必然的关系。
在对经济增长的追求过程中,房地产业常常被政府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对其大力支持,以带动GDP增长。尤其是在地方政府层面上,除了追求地方经济增长外,房地产业还具有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推进城市建设等积极作用。同时,由于地方政府所掌握的资源和政策工具的限制,相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地方政府就显得更加偏好支持房地产业的发展,在土地、金融、舆论导向等方面都向房地产业倾斜,极力促使本地房地产市场繁荣。
房地产泡沫的治理:房地产市场的主要目标
实现房地产市场理性繁荣
在现代经济中,房地产不再只是一种直接用于生产和消费的物质财富,而开始作为家庭财富和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虚拟资产的特性不断增强,成为除金融资产以外的另一种重要虚拟资产。
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强势带动效应虽然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但也潜藏着隐患:在一定条件下,房地产易演变为与债券、股票类似的投机品,不仅引发房地产本身产业过热,出现房地产投机泡沫,而且还能够通过对后向关联产业的需求拉动和前向关联产业的供给推动,引发经济过热。更为严重的是,经过这种传导机制的放大后,由房地产热引发的经济过热由于巨大的经济惯性,即使政府采取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也很难实现平稳的“软着陆”,常常带来经济的长期紧缩或停滞。
如何实现房地产市场的理性繁荣,既促使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又防止产生严重的房地产投机泡沫,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运行与增长,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之一。
中国经济正行驶在发展的快车道上,是风险和机会都必然大于常规发展的经济。房地产发展有可能带来泡沫,也可能创造机会。然而,受惠于宏观政策的房地产业摆脱资金危机之后,却“恃宠而骄”,见好就涨,不是做实主业,加大供给,缓和供求,为行业健康持续发展从长计议,而是忙着圈地圈钱,谋求进一步玩转资本市场,任由行业风险加快累积。有关地方政府部门只顾救眼前之急,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难免为下一次危机埋下更大的隐患。
应对市场进行有效调控
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对房地产市场的有效调控,而房地产泡沫的治理则是房地产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2007年11月,我国考察了新加坡提供公共住屋的经验和政策,有关领导人明确指出“老百姓总告诉我不要忘记房价”,认为“特别是近些年来房价上涨较快,人民有很大的意见”。2010年2月国家领导人与网民在线交流时,指出“应把这件事情管好,使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使房价能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价位”。2011年11月,国家领导人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表示,“中国下调房价是国家坚定的政策,调节后的房价将使民众能够接受,也使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2012年更是五谈房价,强调决不能让房价反弹,认为政府有责任管好房地产市场。
未来1~3年是中国经济重要的转型期,经济增速不再重复两位数的增长。如何让房价回归理性、如何让楼市发展成为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如何加快保障房建设,构建“和谐楼市”,跨过房地产发展的这个险峻的门槛,使房地产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有机体,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加快体制改革:财政、税收、住房保障、金融制度多管齐下
第一,要改变价高者得地的不合理制度安排,改变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制度,力促土地杠杆在结构性调控房价中的特殊功能显化。
第二,改变我国“轻保有、重流转”的房地产税收制度,加强保有环节的征税,以物业税为核心完善我国房地产税收制度。
开征物业税一般不易发生税收转嫁,而且可以直接增加房产所有者的持有成本,有效抑制住房的投资和投机需求,从而调节住房供求结构,降低住房空置率,更好满足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房地产税制与整个房地产市场存在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疯涨的房价也将人们的消费结构推向“畸形”——当收入都用来买房子时,日常消费受到抑制,终端需求难以启动。
由此,我国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要以物业税为核心,扬长避短,真正发挥房地产税在组织财政收入、调节房地产收入、促使房地产资源合理配置方面的作用,通过税收调整,积极引导和支持房地产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满足合理的自住性需求。
第三,加强我国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尽快形成有效供给,平抑房价。
居民住房困难的矛盾仍然相当尖锐。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度强调市场化,忽视了住房保障体系的建立。住房保障作为一种社会公共福利政策,其制度的设立是要让所有的国民,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能享受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果。
所以,住房保障制度的健全,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问题。
需切实解决好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积极引导和支持房地产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满足合理的自住性需求;
第四,加强房地产金融制度改革,拓展我国的房地产业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环境,改善居民住房条件。
一方面要加快金融产品开发,丰富金融市场服务功能。另一方面更要关注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学习国际上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监管和管理策略。
针对在房地产资金筹集、融通、借贷各环节的经营行为中出现的问题,要修改现行的法律法规,确定房地产信贷的法律地位。在严厉的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下,能否保证合理的房地产投资规模,不仅关系到未来楼市供求的平衡,也关系到国民经济与相关产业的稳定;同时,房地产市场销售量关系到房地产业对关联产业的拉动和房地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要严格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支持居民的合理购房需求,优先保证首次购房家庭的贷款需求。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推荐阅读: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主要特点09-30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09-29
陕西EMS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建议09-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09-25
经济发展的特点10-19
经济发展的认识10-25
公司主要经济指标预测06-04
主要经济分析方法介绍07-18
4.10.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07-27
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