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自主探究

2024-1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学课堂自主探究(精选8篇)

数学课堂自主探究 篇1

一、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

课改以来,我们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总体看来整个课改并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原因在哪里呢?我认为主要问题在于,课改虽然注重了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但广大教师具体的教学实施还很不到位,特别是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彻底的改变。表现如下:1.我们的课堂依然是“教”的课堂而非“学”的课堂。教师的权威意识、主讲意识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自学意识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态度上不放心,行动上不放手,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体,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师始终处于强势地位,学生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这就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信心的培养,学习方法的训练,学习能力的增强,学习效果的提高。2.我们的课堂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还有失科学。课改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努力实现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但多年来转变不明显,取得的成就不突出,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少,学生的知识绝大多数还是教师传授的,不是主动学得的,这种状况亟待改进,我们要致力于变精细的讲授为科学的引导,变被动的传授为主动的探究,引导与探究应成为教与学的着眼点。3.我们的课堂依然注重于“学会”而非“会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我们都懂,但实际教学中我们重视的却是学生会没会,教的任务完成与否,至于学生会不会学,用多少时间学,用什么方式方法学都很难有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我们的课堂要变教是核心为学是核心,这仍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4.减负增效问题依然是课改的关键问题。

时下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再次受到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那种靠时间揉、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的教与学的老做法一定要摒弃,代之以科学的导,有效地学才是教学的根本出路。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人一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有益的影响,才能成为成功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此外,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使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从而培养其终生学习的能力为主要目标,才能成为真正成功而高效的课堂教学。

因此,我们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绥中县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生成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建立模型。

(三)巩固深化,解释应用,内化提高。

(四)总结回顾,整理评价,反思提升。

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体现的是教师的教是一种引领、指导,学会学不会,学好学不好,关键要看学生有没有学会学习,有没有自己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决定了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明白,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学习这件事,主要是看学生理解了多少,掌握了多少,而不是看老师讲得多么精彩。我们希望老师讲的精彩,但更要看重学生学的是否得法、高效。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教学是门艺术,它体现的是教师“教”的智慧;学习也是一门艺术,体现的是学生“学”的技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习的自由与权利、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艺术必须服务于学生,老师只有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运用智慧,才能让学生走得更远。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和关键点就是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老师绝不要替代。

二、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提出来的,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素质教育理论、再创造教学理论和问题解决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由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为了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更要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对实际数学活动经验的操作、交流、反省等一系列的探究过程来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体验才能建立起对数学的真正理解力,才能学好数学和提高数学能力。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集中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

2.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就是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观。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再创造教学理论

再创造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学习者基于个人的“数学现实”,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概括、归纳、类比“数学化”的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的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习者按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把前人已经创造的数学知识进行重新创造。当学生处于一个积极创造的状态时,他就能通过探究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创造能力。依据该理论建立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它把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探索数学的活动,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状态,去发现和“再创造”知识。

4.问题解决理论

我们之所以要重视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一方面是因为数学问题的解决其实就是一个数学发现、探索和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数学问题;通过猜想、探求适当的结论或规律并给出解释或证明。另一方面是通过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依据这一理论,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特别重视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生成问题。本环节主要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1.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教学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简明易懂,背景丰富,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找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创设情境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悬念;(2)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3)创设生活情境,产生联想;(4)创设故事情境,进入角色;(5)创设竞争情境,活跃思维;(6)创设“障碍”情境,激化认知冲突;2.引导发现数学问题,明确自主探究方向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斯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及心理特点,将教材中抽象单一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身边熟知有趣的情境,并提出数学问题(探究的问题)。借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欲望。新课伊始,教师可用简洁的语言或投影显示,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注意不是教学目标)。然后提出明确的导学问题,即学习什么内容,注意什么问题,并要求学生积极迅速提出问题。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建立模型。

1.自主探究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上一阶段提出的问题,借助一定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进行个体探究(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可以是观察、操作、猜想、验证、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经过类比、分析、归纳等,得出初步结论。

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因

此,独立 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在具体探究的实施中,教师应注意:提供探究材料 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抽象”,学生在探究之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或学生自己准备充分的感知材料(实物、学具、图片、统计数据、表格等)。充分利用教具、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从学生已知的基础和经验出发,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或经验,转化为一种可操作、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外部条件。体现探究过程积极有效的探究过程有赖于合适的、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教学中教师依据知识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已有经验提出导学问题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要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总之,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给予暗示。

2.合作交流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听的技能: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说的技能:要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说话时要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且能突出重点。----交往的技能: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先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策略的技能:学会根据任务性质来决定应该采用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例如: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所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合作讨论,达到开阔每个人思路的目的等等。)同时,教师要注意合作内容的选择,(如:辨析概念性问题的合作;发现知识性规律的合作;优化解决问题策略的合作。)

3.师生互动

经过充分的自学和讨论,学生对本节内容、重难点及解决重难点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并具备了一定的应用本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本节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应用还不能达到本节的学习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对本节的重难点、本节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应用用准确而精炼的语言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强调,使学生对本节知识形成清晰的网络,能熟练的应用本节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但是讲解不可过多,仅仅针对学生提出的普遍性的、教师认为比较重要的、应用比较广泛的问题进行讲析和强调,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指导。对于重点,难点知识以及易错易混点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数学课堂上一定要有讨论、有议论和必要的争论。还要有质疑,我们应该加强学生质疑问难习惯的培养。一节课先学后讲或多学少讲可能要引起很多老师的担忧:时间这么少,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能否真正理解?能否会应用?如果你不能够真正掌握学生的情况,不能够真正掌握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把握不住导学应注意的问题,你的担忧肯定要变成现实!师生互动这一环节是本教学模式的画龙点睛之举,是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化、知识点进一步纵横联系、知识深度应用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迅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显示出来的知识水平,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课程安排。

4、建立模型

建立模型是自主探究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最高目标。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合理启发、精当点拨,学生积极思维,多向交流,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进一步深化,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建构起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那么,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小学生年龄一般在8岁至15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思路很容易被人影响。在教学中直接使用小组合作讨论方式,就很有可能会把一些可贵的、有创造性的观点抛弃,久而久之会给学生造成误导,认为掌握在多数人手中的就是真理,人云亦云,抹杀了创造性。

自主探究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是自主探究的发展。没有自主学习和探究过程对所学内容的初步感知,合作学习将无从谈起,(2)如果一味的采取合作讨论的方法,也会让许多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因为面对一个难题,必须凝神静思,甚至是冥思苦想,直至思考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才会有最深刻的印象,才能培养探索精神。而小组合作使得组内成员有可能失去这种探索的机会。学生的层次不同,那些反应快的学生总是先把看法说出来,使得稍稍迟钝的同学只有“恍然大悟”的份了。这就等于剥夺了一些学生思考和发现的机会。

(3)小组合作有时为许多懒惰的学生提供了避难所。他不用冥思苦想,因为同组人早就为他准备好了答案。长此以往,不免会让这部分学生养成投机取巧,坐享其成的不良习惯,学习积极性一落千丈。根据以上阐述可以看出,合作学习不要过多,提倡在独学基础上的对学与群学,要在学生自主学习有困难,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再采取合作学习,不要遇到问题就让学生合作学习。

(三)巩固深化,解释应用,内化提高。

本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对本节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反馈。所以,教师提供的检测题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与关键、注意题型的搭配。这样学生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①立足课本,注意基础性②抓住重点,注意针对性③联系生活,注意应用性④动手操作,注意实践性⑤新颖有趣,注意趣味性⑥循序渐进,注意层次性⑦训练思维,注意开放性做好巩固练习这一环节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信息反馈应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而不仅仅是在做巩固练习题时。应主要看学生学习情况,而不能满足于教师自我感觉讲得清楚、透彻。(2)反馈的信息除认知领域的内容外,也包括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内容。(3)采取的方式可以是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课堂学习气氛,也可以是通过回答、交谈、板演、实验等,更重要的是通过做达标检测题来获取大量的信息。教师绞尽脑汁备课,倾尽心智上课,如果不做检测题很难完全知道教学效果如何的。(4)应用提问的方法获取信息时,要防止两个“误区”:①避免用简单的是非题等来问学生。表面上看,这种提问有问有答,师生呼应及时,有一定学习气氛。但这种问法缺少深度和广度,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忽视了班级中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响亮的“是”、“对”应答声掩盖了那些没有弄懂的学生,教学反馈的可信度极差。因此,老师要多问一个“为什么”,反馈得到的信息就真实、全面多了。②不能只提问好的或举手要求回答的学生。这样收到的信息不全面,并且一部分学生被搁在一边,没受到触动,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对学习就会失去兴趣。

数学课堂自主探究 篇2

一、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 为学生自主探究打好基础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民主是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教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构成, 但实际过程中教师把教学更多的看成是教师的教, 学生往往是在被动的接受, 这样教师之间的交流很少, 学生也很少参与, 这种被动性慢慢就会使学生产生惰性, 不利于学生参与课堂。所以要想使学生参与课堂探究, 就要要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 教师要放下“严师”的架子, 要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合谐的、朋友式的关系, 要走下讲台, 要仔细聆听学生的回答, 要近距离地与学生接触。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 他们才敢于去想、敢于去说, 从而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做好铺垫。

二、创设多种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动机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积累不够, 理解能力也相对较差, 采取情景式教学模式进而创设一定的情境, 既能够降低学生在学习、理解知识上的难度, 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 发挥自身的创造性, 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参与的情境, 激发出学生主动探究的动机, 进而主动的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之中, 发挥其学习主体地位。

三、开放课堂, 为自主探究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机会

著名的荷兰数学教育家佛莱登塔尔曾经说过:学习好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再创造”, 即要学生们把需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发现或者创造出来。这句话充分的表明了学生们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主动探究的重要性。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就要依据教学目标, 设计可操作的活动, 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的探究过程, 可能会因为知识、水平的差异存在着差异, 所以需要给学生时间。但是教师为了赶进度往往需要及时的获得所需要的答案, 这样学生们探究的时间往往会被教师压缩, 学生并没能真正地投入其中, 探究也就往往流于形式了。所以要想真正的发挥学生在课堂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必须要开放自己的课堂, 敢于把时间和机会教给学生, 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获得意外之喜, 才真正地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四、有效引导, 培养自主探究的思维方法

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并非自发天生的, 而是在平时的学习中逐渐培养成的。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要有意识地培养、引导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一般步骤与策略。例如,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 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 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 再通过猜想、验证、推理, 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 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经历这个完整的推导过程, 学生可以感受到问题的探究一般要经过仔细的观察、合理的想象、提出假设、验证结论这一系列步骤。这就是一个有序的探究问题的过程, 是一种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这一探究过程, 就会理解探究的本质, 在以后的自主探究活动中便会触类旁通。

五、因材施教, 为所有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舞台

小学教育本身应该是大众化的教育, 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全面育人的理念。但不可否认的是, 尖子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受教师青睐, 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那就是尖子生成为了主宰, 而部分学生因为基础、能力方面的差异成为了“看客”。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学情, 因材施教, 在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来科学地设计教学流程, 力争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发挥其作用。例如, 在教学“求剩余、求相差”的应用题时, 可以出示:“果园里有桃树45棵, 梨树54棵, 苹果树89棵, _______?”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主探究。中上水平的学生既可以填出很多, 而且又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进行解答, 后进生也能填上一些较简单的问题进行思考, 每个人都能自主地参与其中。

六、注重探究品质培养, 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须有疑,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不疑则不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究, 勇于表达自己独立观点, 勇于质疑问难的品质。所以, 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立见解, 重视学生的质疑能力, 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 构建自主探究的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自主探究, 让学生积极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真正做到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 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 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探究中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 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课堂初探 篇3

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将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入到数学课堂中。所以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要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出发点,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情境。在此情境中,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且也会运用实际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百分数的应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在炎热的天气里人们常常用冰块来消暑降温。你们制作过冰块吗?水结成冰之后体积发生了什么变化?”接着,教师出示相关情境,引导学生在原有百分数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在给学生播放制作冰块的过程时,提醒学生观看:45立方厘米的水结成冰后,冰的体积约为50立方厘米。然后提问:“大家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有关百分数的问题吗?其中有哪些问题是我们之前所学过的呢?”在问题的带领下,教师要让学生与同桌一起探究这几个问题。这时,学生的探究欲望已经被教师所提问题激发起来。当学生讨论、探究完之后,教师要总结:相比的两个量没变,但比的标准变了,列的算式就不同。借助这一情境,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复习了之前所学的知识,还引发学生思考,进而让学生明白在解决百分数应用题时,既要看清楚“谁和谁比”,也要弄清“以谁为标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这一方法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教学活动中。

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要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鼓励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多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当学生能够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他们会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探索新的知识。此外,教师还要关心每位学生,让学生从心底里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教师不要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讲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而是要将长方体、正方体的图形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观察这二者的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这个轻松的氛围下,学生自然快速地记住了这些数学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数学课堂的效率。

开展多样探究活动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不是自己寻找解决该问题的方法,而是将希望寄托于教师身上,希望教师能够告诉他们答案。长此发展下去,学生过于依赖教师,他们不会独立思考问题,久而久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下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出足够时间,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本质上来讲,教学本身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体,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占据核心地位;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适当开展探究性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要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的数学能力。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开展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解决能力。

在“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法,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让组内成员相互讨论、共同合作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开展小组讨论法之前,教师要给学生布置此次讨论的问题:①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实例,阐述哪些实例是正比例,哪些实例是反比例?②参照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教材中指定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随后小组讨论,同时教师要深入到每个小组,了解到他们的讨论进程,发现他们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确保他们的探究活动得以顺利完成。

及时反馈问题

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自己组织语言来论述探究过程以及最终的结果,确保教师、其他学生都能知道自身的想法。在学生论述完探究过程以及最终的结果之后,教师要总结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他,让其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当学生得到教师和其他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之后,其探索知识的欲望被激发出来,在下次的探究活动其会更加用心,更加积极。与此同时,探究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只有学生具备了发散性思维之后,才可以更透彻地理解知识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得出最终的结论。

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要在实践教学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主探究”这一教学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自主探究”这一教学模式时,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及时指导学生,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效率。

数学课堂自主探究 篇4

崇庆中学 徐江林

从2012年起在新课程改革的千呼万唤中我校启动了“自主合作,探究诱思”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的眼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引导观察”——“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自主合作,小组互助”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自实行高效课堂以来,特别是听了专家们的课后,更觉得高效课堂是给学生一个自己的舞台,给老师一种新的希望,给学校一个更美好的未来。“高效课堂”我觉得它是对课堂不断优化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让所有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问题,在研究如何达到课堂高效这个过程中,我认为需要解决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这两个问题。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两者有机结合才能高效。检验是否高效的标准最简单的评判就是投入少,产出多。我们的课堂有一点是既定的,那就是时间,如何在这个单位时间里打造高效呢?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高效学习小组建设

1.均衡合理的分组,融洽的小组关系

自主合作,探究诱思”模式的关键环节是学生组内互助合作集体讨论。因此关于分组首先应当优、良、中、差合理搭配,同时兼顾性别、特长等,保证各小组有各学科优秀学生,做到优势与劣势的整合。分组的另一关键是小组长的选拔,组长要有较强的责任心,成绩比较优秀,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组长在组员之间要有模范带头作用。

建立融洽的小组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课堂学习中小组合作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之中及课堂之外学生关系的好坏。学习效果反应了学生关系,融洽的学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小组讨论气氛,这需要教师在小组建设上做积极的努力。教师要做好对组长的培训,督促组长做好对组内各位同学的了解工作,包括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学习态度、思想状况等。2.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和体系

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评价做到合理、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必须制定一套合理科学的评价方案。明确组长的职责,组长要组织督促小组同学一起完成学习任,给小组同学分配确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并帮助其确定知识的展示的方式,负责本组的上课纪律,评价本小组学生的上课表现和目标任务达标情况。每个组准备一个考评本,由组长负责组员的学习,纪律管理,一节课一考评,一天一统计,一周一评比。组长每周一总结,找出每组学习中的问题,确定下周的努力方向。组员每周星期天到校自定学习目标,周末要达标,各小组根据组员完成情况,自定奖惩措施。

二、高效的导学案设计

要高效就要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前要充分的调查、预设、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编写导学案。导学案的制定要有合理的教学目标,制定目标就如同打篮球,栏架高了,学生投不到,自然丧失信心;低了,轻松将篮球灌进框,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目标的制定,要考虑好中差三类学生,要让差的有所得,中的有发展,好的有突破。导学案中要巧设练习,突破难点,巩固重点。1.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激发兴趣,设计预学案

要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在设计导学案时充分的构思,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感兴趣。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在等差数列求和的小节中,预习案里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电影《达。芬奇密码》的主要线索,斐波那契数列大家都不陌生,有人就用它变魔术。由数列0,1,1,2,3,5,8,13,21,34,55,89,144,233,377,610,987,1597,2584,4181,6765。。。设计一个这样的问题,从第三个数字开始,任意连续的10个数字,你能在10秒钟算出它们的和吗?(简单数字应该问题不大,但往后数字越大,一个一个加起来就困难了。事实上从第三个数字开始,连续10个数字之和等于其中第7个数字的11倍,知道了这个规律10秒钟加数就简单多了)其实关于数学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有意思、有趣味的课堂气氛。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只有趣味,才符合学生的口味,才能吸引学生。一切方法,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应该采用。但又必须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反馈和思维活动情况灵活选择教法。所以我们尽力去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把它抛出来,让学生带着兴趣去接受它,从而提高课堂的高效性。

2.遵循学科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导学案

教学方法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方法,从教学过程来说主要有三类方法:一是进行认知活动的方法。二是进行技能活动的方法。三是进行情感活动的方法。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导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导”。所以,我们在设计导学案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教师设计的导学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到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基础”的事实。学生的这个基础与教材的编排顺序有关,但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与生活环境关系更大。并根据这一特点来确定教法,力争达到教与学的高度统一。

三、高效预习、激力讨论、“练”出学生的真水平

组织课堂小组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全体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充分地进行“谈、说、评、议”等言语表达活动,从而达到学生个体听、说、讲、练能力的全面发展。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让学生走在老师的前面,预习不是看看书而已,还要考虑一些基本的问题,比如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可以吗?新学的知识和之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这样听起课来自然就更有把握了。

其次要使学生融入小组参与讨论。讨论要做到耳、眼、手、脑全到,做到声声入耳、动手动脑、用心思考。站姿端正,每个细节都不可放过。

数学课是逻辑思维课,是训练课。许多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练”出来的。练习就是活学活用,在练习中加深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遵循记忆的规律,温故而知新。

四、努力让学生课堂展示,展出自信和魅力

1、课前展示:应该在上课之前安排某一个同学根据本节课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安排学生进行导练展示。

2、学生课堂激情研讨: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教材进行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案教学”的重要环节,而问题设计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完成的状况。上课学生对问题的激烈讨论,更能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同学间互相帮助,增进学生间的感情,与此同时,在讲题中,学生更能找到自信。

3、课堂展示,让学生在有限的黑板空间,使学生能很好的表现出书写功底和思维能力。、激情点评,此环节可以让学生对题目相应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在讲的过程中做到条理清晰,环节明确,达到对题的方法的总结和对知识点的归纳。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增强学生得自信心和勇气,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模式探究 篇5

实施情感教学是教学理念中永恒的真理。就像于漪提到的,授课环节实则为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不能彰显心灵的一种契合性,就无法将文本知识水到渠成的传输给学生。小学数学教学环节,教师能够将真情融注到授课的每一个层面,能够收获事半功倍的成效。这样的策略可以进一步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授课环节师生之间的愉悦之感,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其一,师生之间构建协作、和谐及互动形式的新型关系,彰显彼此的一种愉悦、民主、平等及和谐特征。这亦为提升课堂授课效能的重要前提,可以使得授课过程中的心理情境更为优化。一个爱生、懂生的数学教师,能够将春风化雨的教诲,及阳光般的表扬给予学生,尽管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每一个孩子依然能够在心灵上受到教师的鼓励,提升自信心。其二,将课堂主体求知的欲望激发出来。主要借助对授课氛围的营造以及对问题情境的创设达成这一目的。前者是将授课主体对问题的思索激发出来,进而使其生发出一种自主探究的欲望,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征,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的时候应当注重一种趣味性。后者是借助对问题情境的模拟,使得学生又一种身临其境的感知,真正成为探究问题的主角,通过联想等方式,使其对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有一种质疑的意识。

二、学生于交流中掌握自主探究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认识到学生个体在对问题的思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思维沟通通常能够激发智慧的思考。进行沟通的环节,可以将小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角色充分彰显出来。借鉴他人的思考问题的思路等,将自我对问题的认知表达出来,进而掌握多角度思索及解决数学问题。比方说,教师在讲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候,借助多媒体将单位时间内通过某方位的车辆进行展示,进而让小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指引下进行自主统计。教师对学生自主统计结果进行汇总的时候,可以看到各异的结果。最后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们思考,在这一统计环节,统计错误率偏高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出现的问题。在这一环节,可以将学生以每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学生之间通过意见沟通,得出进行该数据统计的前提:其一,掌握这一时间段该区域的车辆类别;其二,借助“正”字进行数值的记载;其三,众多通过该区域的车辆,并且车辆并非按照种类特征依次通过,因此唯有借助小组协作,才可以各司其职的将各个类别的车辆数值统计出来。之后,依据学生进行讨论之后的答案,进而得出相应的车辆数额。这一环节,通过小组协作,意见交流,使得学生学生学会倾听思考别人答案,进而得出问题的最佳答案,进而更为有效的应对“动态数据”中的相关问题。

三、引导学生参与探索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授课环节实际为教和学的一种互动。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应当传达给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得到新知识的本领,在学习环节学会思考。所谓教即为使得学生学习能力;所谓学即为学生依据掌握的知识进行思考,于思考中学得知识,于运用知识环节强化思维。所以,只有令课堂主体自觉积极的进行知识探究,才能对其自主探究意识予以真正的尊重,进而将学生自主对知识进行思索的积极调动起来,进而令其切实进行自主探究。教学环节,教师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这样学生就会获得更多展现自我的机遇,于授课环节,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彰显出来,实质上亦为对其自主意识的尊重。在实践环节,打破了以往的授课形式,进而使得学生置身属于自我的舞台,感受自主探究的魅力。这一环节,教师应当给予学生相应的引导,包容学生的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答案,使其真正融入到课堂互动环节。比方说,笔者在讲解正方形及长方形周长的章节的时候,交于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其在测量、摆、拼等过程中,择取最精确的结果。这样亲自动手的策略,更吻合小学生的认知特征,使其作为课堂主体的角色得以充分彰显,强化其自主探究的意识。综上所述,学生掌握了自主探究,进而把学习作为自主探究知识的策略,进而科学地进行探究,从认知及理解知识转换为应对问题。这一过程其价值在于借助自主探究过程,使学生强化自主探究的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接受素质教育的过程,掌握数学知识,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王俊杰 宁纪绘 单位:山东省临沂汪沟第一中学

学生自主探究课堂教学计划 篇6

篇一:小学数学自主探究课堂教学计划

《数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实现有效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落实教学新理念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自然地走入人们的视野,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建立密切联系的重要环节,对于促使学生形成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使教学活动贴近学生,有效地改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模式,就必须启发引导学生正确地设计适合自己的学习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最终实现学生方式的转变,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引导型设计模式

温故互查-设问导读-自我检查-巩固练习-课堂测试-反馈提升

一般用于有经验基础的知识内容。由于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在教师引领下能够有目的性的设计学习活动,并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温故互查。教师为学生提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过程的实质,就是要学生通过观察,搜集信息,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做好准备。这一过程主要是利用故事、游戏、悬念等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受问题的存在,明确需探究的问题核心,产生探究的心理欲望。

设问导读。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恰当的提问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好问”的特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把握好质疑的时机,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与时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学会质疑。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优势,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设计学习活动,明确活动的目的,选择探究的策略。

自我检查。这个阶段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信息,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自由地思考练习,使学生在体验和创新过程中查找问题进行学习。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提高探究效率。

巩固练习。教师和学生对探究学习过程进行进一步加深,通过巩固和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总结,规范学生思维。

反馈提升。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行及时地评价,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

本课题是在理论指导下,注重实践应用的研究。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自主设计研究为切入点,在近两年的时间里,首先运用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当前教学活动中学生活动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在教育心理学理论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支持下,分析学习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对学习的影响。最后,在研究的基础上,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探究通过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基本策略,进一步落实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篇二: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计划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探究性学习。展开以小组分组形式进行的主题型探究学习活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初步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小组合作的能力及发现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身边事探究的好奇心;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初步了解和体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探究意识和动脑、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全的现代人格。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合作,共同进步,也知道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首先,“主体教育论”认为:教育要培养主体性的人。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其主体性的品质与能力主要表现在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三个方面。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学生的学习行为由“带着教材走进教室”转变为“带着问题走向老师”。通过双向互动,体现以人为本,发展学生主体性。

其次,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发现学习就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

再者,施布尔的“探究学习”理论,它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力。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通过激疑、质疑活动的引起,解疑活动的展开,使学生在“复试”人类知识的发现过程中,获得创造力的提升。

1、方案设计:、抓好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决策理论指导下构建自主创新学习教学模式的程序框架,设计教学方法,落实小学数学自主创新学习研究活动的工程。、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探究解决问题,形成自主创新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活动准备:

活动前:教师先让学生做好活动的充分准备

注意培养小干部,在活动中帮助教师组织活动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记录下活动的相关资料。、建立完备的课题研究机制。机制的完善是课题研究顺利实施的制度保障。、给学生营造浓厚的自主创新学习氛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创新学习本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客观们需要。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要着力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把课堂作为课题研究的主阵地。课堂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人的主阵地。课题研究也只有落实在课堂,才符合教育和科研的规律,也才能真正贴近教育,贴近学生本身。、及时总结,矫正完善方案。总结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十分重要的一环。总结得当,将会拨正航向,扫除障碍,为下一轮研究铺平道路,总结的形式主要有写教后感、教学随笔、撰写论文等。

篇三:关于学生自主学习课题研究计划

近几年来,在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这一研究课题,立足于课堂教学探索实践的主渠道,学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新的学期开始了,对于本学期课题实验计划,罗列如下:

1、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孩子们都说自己是数学爱好者,对数学的学习充满了兴趣,课堂上,敢于交流,敢于质疑。学生每堂课自己制定 “课堂学生口号”“举手计划”等,对于这些教师一定要给予鼓励。

2、注重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我首先培养好的学生来说,让优等生带动小组的其他同学说,这样在全班范围内展开,整个过程虽然占用了我很多课堂的时间,但效果真的不错,因为班内80%以上的学生语言表达是比较完整的,在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过程中,学生整体的思维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这是值得欣慰的。我还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展示舞台,班内的许多学生都喜欢上台当“小老师”,而且做到讲解时不紧张,这样在展示中提升了自信,在自信中得到了发展。

3、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在别人发言时让学生仔细听,发现问题及时指出。

4、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能认真仔细的对待数学学习,不浮躁,书写工整,学习成绩良好,能够构建比较和谐的学习氛围。

5、突出自己“活泼、轻松”的教学风格特色。每堂课我都在努力着,力求我的课堂变成享受的课堂,使每个孩子都学得轻松愉快。

指导思想:本学期以联区教学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研究课题,以预习和课堂教学为渠道,以构建自主、有效的数

学课堂为根本出发点,不断研究反思、突破创新,促进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向着研究型教师迈进。

工作目标:

1、探索小学生的自主预习模式。

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习惯、继续培养一批敢于发表见解,敢于为其他学生讲解的“小老师”。

3、强化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确保学生坚持不懈地学习。

1、深入钻研教材和学生,全面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结构,着力于学生能力的自主发展来设计每一堂课。

2、让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使之自觉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毅力。

3、选取适合学生预习的内容,尝试学生自主预习,指导预习按“扶——放”原则,起先可设置“导学提纲”,以设计一系列问题的形式,在“学什么”“怎样学”两方面加以引导。当学生对如何预习有一定的实践后,提纲逐步精简,最终让学生丢掉“导学提纲”的拐杖,走上自学的道路,教师则在课堂上精讲点拨,增强学习的高效。

4、努力用好课堂评价这一激励手段,继续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继续坚持不懈的热爱数学学习。

5、按照联区教学工作会议的要求,加强专业阅读。如:《小学数学教育》等书刊。

6、坚持不断写教学反思,不断积累教学心得与感悟,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争取撰写1到2篇高质量的案例。

7、出一堂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公开课”,与大家一起研讨。

8、及时积累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

2月份:

自主学习课程标准、熟知所教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参加联

制定个人课题研究计划。

启动学生“导学提纲式”自主预习模式。

教研组“自主有效”课堂研讨活动。

3月份:

组织一次学生“自主预习”经验交流会。

11月份:

班级优秀“小老师”评选。

师徒研讨,同上一堂课。

4月份:

上一节突出课题研究特色汇报课。

制定期末综合复习计划。

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自主探究 篇7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体验

目前, 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种种弊端:

1.讲得太多、太滥、太杂, 导致学生漫不经心、没有目的.

2.问得太多、没有价值, 导致学生无所适从, 索性不去多想.

3.设计的练习机械、重复, 导致学生练习时索然无味、敷衍了事.

学生是有差异的, 怎能让学生齐步走呢?我们经过努力摸索, 逐渐明确了方向———让学生自主课堂, 即把课堂让给学生.在教学中, 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欲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如在教学“正反比例应用”一课时, 我们把学生带到操场上, 请3名同学分别组织全班其余36名同学进行队列训练 (不能重复) , 在这种活动中, 学生发现每行站的人数和行数成反比例关系, 并利用这一关系快速解答了老师指令下的队列每行人数.这种室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情境之中, 而只让学生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说教的效果, 是无法比拟的.

二、优化课堂氛围, 营造探究环境

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

1. 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是课堂探究的基础

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的、朋友式的关系, 使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探索, 从而有真切的学习数学的体验.

2. 学生的主体地位, 是课堂探究的保证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十分关注学生的数学体验,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要求学生根据各自的基础和智力水平, 通过借助教材、资料与他人商讨, 学习各自感兴趣的知识.

三、自主合作, 掌握探究方法

合作学习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自由探索性, 与由教师讲授和个人自学相比, 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教“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一课, 我们可以在教学前先让学生到篮球场走一圈, 弄清什么是球场的周长, 再让学生分组用卷尺测量球场四周的长度之和.有的是“长+宽+长+宽”, 有的是“长×2+宽×2”, 还有的是“ (长+宽) ×2”, 但结果都是一样的.这时老师再引导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 而是引导学生在组内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会与他人协作探究.

四、挖掘资源, 留足探究空间

探究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 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为全体学生创设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如在学生学习“找规律”之后, 布置这样的作业:

师:在生活中, 按规律排列的东西还真不少!那么, 让我们用今天学到的知识一起来打扮教室好吗?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彩带、彩旗、小动物和美丽的小星星, 四人小组先商量一下你们想用什么材料来打扮教室, 再由小组长上来领取东西.要求用今天我们学过的知识按规律来摆放这些东西!开始.

师:教室漂亮吗? (漂亮) 好, 那么大家互相参观一下, 说说其他组的规律, 或是提一些更好的建议.

五、联系生活, 加强探究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 可以在生活中选取许多学生熟悉的物体, 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 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 四人一袋, 问学生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这样一来, 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 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六、有效激励评价, 提高探究激情

肖川老师说:“教育是一群不完美的人引领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每名学生都是不完美的人, 都是在学习中不断纠错、不断发展的人.如何保护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呢?

如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 有名学生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边和斜边相乘”时, 我说:“很好, 你的答案已经很接近正确答案了, 你再继续探究, 肯定能很快找到正确答案的.”听了老师鼓励的话, 这名学生马上又信心百倍地投入到积极的探究中去了.又如在探究“圆的周长”时, 有名学生回答“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后, 同学都笑了.我示意学生安静, 说:“大家别急, 他并没有说错, 只是还没有说完.”然后对这名同学说:“你说得对, 周长是直径的3倍……”在我的点拨下学生顿悟了, 连忙说“是3倍多”.

“让每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学生都能体面地坐下来.”这一直是我所努力追求的.这样才能形成有助于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究的氛围, 进行充分的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自主学习方式探究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98-0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自我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学生的亲身感受、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空,使数学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的主动构建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此可见,自主探究应该成为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主要方式。笔者认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

兴趣是对客观事物选择的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探究学习的前提。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使他们在新事物的刺激下,不断产生尝试、探究创新的愿望,并积极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来,专心致志地学习、探究。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笔者用谈话的形式导入:“你们去超市买过东西吗?买东西需要什么?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然后笔者出示超市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有哪些商品,分别需要多少钱。笔者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继续引导探究:今天超市推出一款特价商品:“一只1元2角的小猪储蓄罐,你该怎样付钱?请你试着拿一拿、试一试付钱。”笔者再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小面值的人民币。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就更濃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二、提供材料,创设自主学习条件

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恰到好处的教学活动,要出现这样一个理想状态,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思考,获取自己的体验,在合作交流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结论。要做到这点,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定的情境和充分的材料都是不可少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归纳得到的,提供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案例一:《容积单位》的教学

学具:我给每个小组事先准备了带500ml刻度的烧杯、能装1立方分米水的玻璃槽、1升的啤酒杯、一个盛清水的脸盆。

要求:人人动手通过实验探究升、毫升、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实验开始后,每个人积极想办法,紧张地“动”起来。反馈、交流时争着汇报他们的发现。)

学生充满了自豪与快乐,他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在这一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自己提出方案、实践探究、操作验证、合作交流……始终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中。眼、耳、手、脑、口多种感官并用,持之以恒,学生必然会获得观察、比较、归纳、类推等学习能力。这就是有效的参与、主动的参与。

三、创设交流探讨机会

《标准》要求“教材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探索和理解有关的内容。”现行教材往往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知识内容,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这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为此,把教材陈述性内容加以重组与整合,创设有利于学生展开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的学习素材,效果会更好。

案例三:《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中,我出示以下内容组织学生展开活动:

(1)观察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用算一算的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2)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是否也有上面发现的规律?

(3)是不是任何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有这种规律,请你再举些例子来验证。

(4)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自主尝试、自主思考、自主发现,在这基础上组织交流与反馈,这样的设计,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讨,规律让学生去揭示,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联系生活,结探究之果

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后,笔者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圆。有的学生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一个圆,有的想到全班围成一个圈画一个圆。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这个实际问题。

再如在教学“加、减法的简便运算”一课时,笔者提出了如下问题:“老师有一张百元大钞和45元零用钱,买了一件98元的上衣后,还剩下多少钱?怎样列式?”学生在想一想后便能回答:“145-98=145-100+2=47元”我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了“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笔者引导学生理解“165-97、276+98、739-102”等习题,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加减法的简便计算,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就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知识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上一篇:论文提纲 论激励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下一篇:高校社会服务工作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