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鹧鸪天辛弃疾答案

2025-03-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赏析鹧鸪天辛弃疾答案(精选5篇)

赏析鹧鸪天辛弃疾答案 篇1

鹧鸪天送人是辛弃疾的词,各位,大家一起看看下面的赏析鹧鸪天辛弃疾答案,欢迎各位阅读。

赏析鹧鸪天辛弃疾答案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释】

①唱彻《阳关》: 唱完送别的歌曲。彻, 完。②功名句: 功名是身外多余的事, 还是多吃饭吧。③无穷: 无尽,无边。④般: 种。⑤只应句: 岂只是离别才使人悲伤, 团聚才使人欢颜。只应, 只以为,此指岂只。⑥未是: 还不是。⑦别有: 更有。

【译文】

送别时,唱完了《阳关三叠》曲,眼泪还未拭干,就相劝功名是身外多余的事,还是多吃饭吧。翘首遥望,天边的流水在远送无穷的树色,雨中阴云埋掉了一半青山。

今古值得遗憾的事上千种,岂只离别一事才是令人悲伤的?江上的大风大浪还不是险恶的,更有那在人生道路上才会愈加艰难。

【文学常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豪放雄浑,悲壮激烈,与苏轼并称“苏辛”。

【阅读训练】

1.辛弃疾主张为恢复中原而建立功名,但此词第二句却说“功名馀事且加餐”,这是为什么?

2.第三四两句“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除了写送别时遥望去路之外,还有什么含义?

3.为什么下片第一至第三句用反问否定送别时的`离恨?

4.末句“别有人间行路难”感叹______。李白在《行路难》中有意思差不多的句子:____。

【参考答案】

1.作者报国无门,被迫隐退,故有此愤激之语。

2.作者用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这一景色暗喻当时正人君子被小人压制这种社会现象。

3.从下片第四句“江头未是**恶”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友人这一去,可能遭遇到比离恨更险恶的“**”,那就是存在于人际关系中的勾心斗角。

赏析鹧鸪天辛弃疾答案 篇2

一、讲解:从“不了解”到“了解”

古代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语言文辞表达出来的,而这些语辞是历史的产物,与今天相隔较远。所以欣赏古代诗歌,要通过准确解读诗句、文辞来理解诗歌的内容。

首先,要读对文字的音和义。《鹧鸪天·代人赋》里的哪些词语可能会成为学生理解的障碍?“沽”这个文言词语的理解,学生是可以通过查字典独立解决的。若能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成语“沽名钓誉”,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更到位,而且可使学生学会运用。“东邻蚕种已生些”中的“些”怎么理解呢?《古代汉语词典》中有“xiē”和“suò”两个读音,前者有“少许”的意思,后者是《楚辞》中的句末语气词。从诗句的意思上来看,“少许”是可以解释的:东邻家的蚕卵已孵化出了少许的蚕蚁了。“句末助词”也是可以解释的:东邻家的蚕卵已孵化出蚕蚁了。怎么读呢?这时,需要给学生讲一点有关《鹧鸪天》这一词牌的格律知识:双调五十五字,前后阕各三平韵,一韵到底。根据这一格律要求,上阕的“芽”“些”和“鸦”都应该押韵,所以教材注释为“sā,句末语气词”。下文中的“路横斜”与“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一样,可以读作“xiá”,也是基于诗词格律押韵方面考虑的。

其次,要理解一些特殊的文言词汇。如“弹劾”“解官归居”等词语,是需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才能理解的。“弹劾”是“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解官归居”是指“古代官员被罢官闲居”,而不是官员如陶渊明般“主动辞官归隐”,也有别于古代官员的降职远调。如果对这些意思不理解或理解错了,会影响对诗词情感的准确体验。

再次,要理解文言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古诗词为了使表达诗意和音韵和谐,会适当调整一些语句的表达顺序。只有懂得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诗句的内容。学生对“平冈细草鸣黄犊”“山远近,路横斜”的理解可能会有困惑,甚至有人怀疑“路横斜”是诗人喝醉了后的迷离所见。造成这样的误读,是因为学生不懂得诗词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其实,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句子的结构(“平冈细草黄犊鸣”“远近山,横斜路”),这两句的意思便会明了。如果学生因此而懂得诗词的表达方式“被发明出来就是为了满足我们内心一种特别的需要,以使一些美妙的时刻、一些特殊的感觉和印象在我们的内心得以驻留和延长”[2]331,那么,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古诗词学习知识储备和经验。

二、点拨:从“不关注”到“关注”

有些作品的精妙处,不在整个诗篇的优美、浑成,而在于一联、一句之美,甚至一字一词之妙,以小见大,着重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不为常人所注意的瞬间之美、新奇之美。在阅读时一定要对这些写景佳句多加涵泳、玩赏,拼出其精微的诗艺来。读古代诗词,应该“关注”什么呢?

首先,要关注诗词本身。阅读,首先是阅读“这一篇”,而不是“这一些”。学生作为特殊的读者,是通过学习某一特定文本,不仅理解、感受“这一篇”,更主要的是以此获得、提高阅读“这一类”的能力。因此,真正阅读“这一篇”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在对学生进行的关于《鹧鸪天》的初读体验调查中,笔者发现不少游离文本的随意解读,即只关注局部个别词或注释等资料的“高钙(概)片”式贴标签,如:“这首词给人一种被解官归居时的抑郁感,‘愁’‘荠’表明作者一种心境凄凉、怀才不遇的孤独感伤”;“‘鸣’字用得好,写出了黄犊的叫声,有一种悲伤的感觉”;“诗中的‘愁’字用得好,结合当时下雨的环境和诗人被解官的经历,可以看出诗人心中的不满和愤恨”;“‘鹧’字在诗歌中常用于表达思乡之情,而本词正是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所写,体现作者对故乡的归依与官场的厌弃之情”;“这首词写于辛弃疾遭弹劾解官归居时,表达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等等。怎么解决?教师要带领学生老老实实地细读文本,读好每一个字,读懂每一句诗,读出作者当时的情感世界。“只有细读,你才会读。”[2]389

其次,要关注诗词中的生活图景(意境)。叶嘉莹教授在《小词大雅》中说:“词很大的特征是它不再叙事了,经过诗的叙事过程以后,词把情感直接抓出来变成了画面。”一句词可能就是一幅画,一首词可能就是多个画面组合而成的一幅大画。辛弃疾的这首词以近乎白描的手法描写了桑条破芽、蚕卵孵化、平冈细草连绵、黄犊欢愉、斜日寒林、暮鸦归巢、远远近近的山绵亘、横横斜斜的小路蜿蜒、小路尽头酒旗飘飞、溪头荠菜花盛开等生活场景,画面感极强。再细看这些画面,每一幅几乎都充满了早春的气息,勃勃有生气。将这一幅幅独立成画的画面按镜头组合在一起,便是一幅全景式的乡村春景图,它“交织着两种情趣,一是大自然的山水之美,一是人间田园之美。这里的田园和一般山水田园诗中的田园有一点区别,更多的是家园。它不是暂时的,客居的,而是属于自己的心灵的家园。”[3]13

再次,要关注词中富有表现力的炼字。如“破”“鸣”“点”“有”等词,就很有嚼头,因为在这些文字背后往往隐含着诗人微妙的情感。“破”字,多数学生能够关注到一些: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桑树抽出嫩芽的动态,写出了春日生气勃勃的特点。但这样的感受又好像隔着一层纱,不够真实真切。学生有“不通”处,就可以产生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了。一是从关注诗句的结构理解诗意:“柔桑破嫩芽”,也就是“桑树柔软的枝条萌发出新芽”;二是从关注诗意所表达的逻辑理解诗情:“‘嫩’怎能‘破’呢?”孙绍振教授说:“这正是早春的特点所在,也隐约表现了诗人的关注和发现。”[3]13这里有诗人悠闲的心态,有一种默默的体察和喜悦。而“点”字,却是容易被学生“不关注”,他们只把注意力集中到熟悉的意象“斜日”“寒林”“暮鸦”上,并根据学习《天净沙·秋思》所获得的语文经验,认为“斜日寒林点暮鸦”表现的是诗人解官归居的忧郁和怅惘。而孙绍振老师却认为“这个‘点’字,用得很有韵外之致”[3]13。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点”并从中发掘隐含在其背后的诗人微妙的情感呢?孙老师的解读是一段很好的教学内容:“点者,小也,远景也。在斜日寒林的空旷背景上,一个‘点’字,使遥远的视觉不但不粗疏,反而成了精致的细节。”[3]13也就是说,傍晚归巢的暮鸦,在林间或飞或栖的形态犹如一团团水墨画,极有韵味。

如此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品味出这首词的韵味和情味,而且有助于他们提高真实地细读文本的能力。

三、锤敲:从“不能读好”到“可以读好”

有时候,面对一篇好作品,学生由于生活体验、语文经验与作品中的情感有距离,往往会体会不到它的“好”,也可能是有所感觉但“读不好”,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让作品能够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感动”[2]312。

就辛弃疾的这首《鹧鸪天》而言,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最大距离应该是“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这两句。前面的几句,都是白描式的写景,意象、意境都相对明朗。而这两句既像写景,又像发议论,是全词的点睛句。尤其是“城中桃李愁风雨”:从文势来看,是由实到虚;从意象选择来说,“城中桃李”和“风雨”是“陌生化”了。

学生的阅读,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情况:能感觉到“愁”字用得很好,但又说不出好在哪里;“愁”的主客体混乱,理解五花八门,如“诗人为自己的解官归居而忧愁愤恨”“诗人为志向未能为实现忧愁”“读书人愁功名利禄”“诗人为官场的明争暗斗苦恼”等。

这是理解这首词的关键处,又是学生的疑难处,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这时需要教师补充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有关“风雨”意象的知识。可以先出示诸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等诗句,让学生感知“风雨”对于“桃李花”意味着摧伤、凋零,常用于表达“残败伤春”之意。有此作基础,继而介绍辛弃疾词中的“风雨”,如“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可惜流年,忧愁风雨”等,帮助学生理解辛弃疾爱花惜春表面下抒发内心志向的本质,理解辛词中“风雨”意象的独特意义———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

二是介入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这一个人”在“这一刻”的情感世界。这里,教师可能需要介入两方面的信息:以罗列时间、事件的方式让学生对辛弃疾的经历一目了然,即“辛弃疾在南宋四十多年,有二十年是被免官,放废家居多次,可是只要一旦被起用,他总是要有所作为的”,以便让学生知道辛弃疾是“用的生命谱写他的诗篇,是用他的生活实践他的诗篇的”[4];引入辛弃疾在归居带湖期间的诗词,以及《上梁文》中的“看朝暾万丈红。直使便为江海客,也应忧国愿年丰”等诗句。从“这一个人”角度更好地理解“城中桃李愁风雨”的涵义。

如此教学,学生对“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理解会多一分自己的体验。因为通过这样的解读,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一意境”“这一篇”“这一个人”,比较真实地体验“这一个人”在“这一刻”的情感世界:这里有闲适,有喜悦,有愁苦,有纠结,有自慰,有互勉,有希望……

一节课,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讲什么、不讲什么,在保证文本的“语文价值”之时,要以学情为起点———教学生所需要的。

摘要: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要从“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出发。以学情为起点的古代诗词教学,应该着重于学生“不了解”“不关注”“读不好”的内容,真正引导学生读好“这一篇”。

关键词:古代诗词教学,教学内容确定,学情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21.

[2]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鹧鸪天晚日辛弃疾诗词赏析 篇3

原文

鹧鸪天⑴

晚日寒鸦一片愁⑵。柳塘新绿却温柔⑶。若教眼底无离恨⑷,不信人间有白头⑸。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⑹,频倚阑干不自由⑺。

词句注释

⑴鹧鸪天:小令词调,双片五十五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唐人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调名取于此。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

⑵晚日:夕阳。唐刘长卿《行营酬吕侍御》诗:“晚日归千骑,秋风合五兵。”

⑶新绿:初春草木显现的嫩绿色。唐白居易《长安早春旅怀》诗:“风吹新绿草牙拆,雨洒轻黄柳条湿。”

⑷教:使,令。眼底:眼中,眼睛跟前,五代齐己《寄双泉大师兄》诗:“清泉流眼底,白道倚岩棱。”

⑸白头:犹白发,形容年老。《战国策·韩策三》:“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 秦韩之交。”

⑹深知;明知。唐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诗:“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覆水也难收,不复下山能借问,更向卢家字莫愁。”

⑺阑干:栏杆。阑。同“栏”。

白话译文

落日里寒鸦归巢勾起我一片思愁。只有池塘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显出温柔。如果不是眼下亲自遭遇离愁别恨的折磨,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人伤心白头。

离肠寸断,泪流难收。怀着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红楼。明明知道乱山无数,遮断了远方的天空,可还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栏杆上,一直凝望而不能罢休。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冬,辛弃疾遭遇弹劾,隐居上饶。这首词写于作者被弹劾解官后,是他在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文学赏析

这首《鹧鸪天》,题下注明“代人赋”,说明词中抒情主人公并非作者自己。这首词是作者代一位妇女而赋的,那位妇女的意中人刚离开她走了,她正处于无限思念、无限悲伤的境地。

“晚日寒鸦”,这是送人归来后的眼中景。“晚日”的余辉染红天际,也染红长亭古道和目之所极的一切,这是空间。夕阳愈来愈淡,夜幕即将降落,这是时间。而她送走的那位意中人,就在这空间、这时间中愈走愈远了。“寒鸦”当“晚日”之时,自然应该寻找栖息之处,大约在绕树啼叫吧。可是那位行人,他此刻孤孤零零地走向何处,又向谁家投宿呢?正因为这样,那本来没有感情的“晚日”和“寒鸦”,在那位女主人公的眼中,就变成“一片愁”了。这首词,是写别愁离恨的。“愁”与“恨”,乃是全篇的基调。按照一般的构思,接下去仍然要写愁写恨,但作者却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跳出窠臼,不再写哀景,而是用清新愉悦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乐景:“柳塘新绿却温柔。”把读者引入春意萌动、春情荡漾、温馨柔美的境界。唐人严维诗云:“柳塘春水漫,花塘夕阳迟。”北宋诗人梅尧臣称其“天容时态,融和骀荡”,“如在目前”(《六一诗话》)。辛弃疾的“柳塘新绿却温柔”,也有类似的艺术奥秘,“柳塘”一词,使人想见塘周遍植垂柳;但目前处于什么季节,却无从得知。联系前面的“寒鸦”,便会想到时值严冬,柳叶黄落,塘水冰封乃至完全枯竭,那景象,自然是萧条的。然而诗人却别出心裁,于“柳塘”之后缀以“新绿”,便立刻唤来了春天:塘周柳丝摇金,塘中春波涨绿,已够赏心悦目了;那料到在此基础上,又加上“温柔”一词。相对于严冬而言,初春的水显得“温”,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但说它“温柔”,这就不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感觉,而且表现了她的感情。这感情异常微妙,耐人寻味。那一塘春水,既倒映着天光云影和四周的垂柳,又浮游着对对鸳鸯或其他水禽。抒情主人公看到这一切,就自然感到“温柔”,从而也联想到她与意中人欢聚之时是何等的“温柔”了。

“晚日寒鸦”与“柳塘新绿”,是送走行人之后相继入目的两种景象。不难想见,这是乍暖还寒的初春。前者就离别说,故“日”而曰“晚”,“鸦”而曰“寒”,引起的内心感受是“一片愁”。后者就相聚的回忆与展望说,故春景宛然,春意盎然,引起的内心感受是无限“温柔”。

这首词真可谓“工于发端”。开头两句展现的两种景象、两种感受、两种感情所体现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使抒情主人公神态毕现,因而以下文字,即从她的肺腑中流出。“柳塘新绿”,春光明丽,倘能与意中人象鸳鸯那样双双戏水,永不分离,便青春永驻,不会白头。而事实上,意中人却在“晚日”将沉、“寒鸦”归巢之时走向天涯,如果信手拈来,“相思令人老”那句古诗,正可以作为此时心情的写照。然而文学是一种创作,贵在独创,“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两句就是创新,表现心绪低回宛转,笔致可谓摇曳生姿。“无离恨”是假设,不“白头”是假设变成事实之后希望出现的结果。可如今假设未能成立,“白头”已是必然,于是下片紧承“离恨”、“白头”,以“肠已断,泪难收”开头,尽情吐露,略无含蓄。当感情如洪水暴发,冲决一切堤防的时候,是不可能含蓄、因为也用不着含蓄的。

赏析鹧鸪天辛弃疾答案 篇4

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

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辛弃疾词作鉴赏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其后方比较空虚,北方被占区的人民,乘机进行起义活动。山东济南的农民耿京,领导一支起义军,人数达二十余万,声势浩大。当时年才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二千多人的起义队伍,归附耿京,为耿京部掌书记。辛弃疾建议起义军和南宋取得联系,以便配合战斗。第二年正月,耿京派他们一行十余人到建康(今江苏南京)谒见宋高宗。高宗得讯,授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授辛弃疾承务郎。

辛弃疾等回到海州,听到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金人,义军溃散。他立即在海州组织五十名勇敢义兵,直趋济州(治今山东巨野)张安国驻地,要求和张会面,出其不意,把张缚置马上,再向张部宣扬民族大义,带领上万军队,马不停蹄地星夜南奔,渡过淮水才敢休息。到临安把张安国献给南宋朝廷处。辛弃疾这种精忠报国、智勇过人的传奇般的英雄行为,在封建社会的文人中是独一无二、值得赞叹的。这首词的上片写的就是上述作者这段出色的经历。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上句写作者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下句写擒获张安国带义军南下。锦襜突骑,即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燕兵,指金兵。夜娖银胡革录,夜里提着兵器追赶。娖,通捉;胡革录,箭袋。一说,枕着银胡革录而细听之意。娖,谨慎貌;胡革录是一种用皮制成的测听器,军士枕着它,可以测听三十里内外的人马声响,见《通典》。两说皆可通,今取前说。

汉箭句,指义军用箭回射金人。金仆姑,箭名,见《左传。庄公十一年》。四句写义军军容之盛和南奔时的紧急战斗情况,用拥字、飞字表动作,从旌旗、军装、兵器上加以烘托,写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极为饱满有力富有感染力。

宋高宗没有抗金的决心,又畏惧起义军。辛弃疾南归之后,义军被解散,安置在淮南各州县的流民中生活;他本人被任命为江阴佥判,一个地方助理小吏,给他们当头一个严重的打击,使他们深感失望。后来辛弃疾在各地做了二十多年的文武官吏,因进行练兵筹饷的活动,常被弹劾,罢官家居江西的上饶、铅山,也接近二十年。他处处受到投降派的掣肘,报效国家的壮志难酬。这首词是他晚年家居时,碰到客人和他谈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作的。

下片,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上二句今昔对照,一追一叹,包含多少岁月,多少挫折;又灵活地从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

第三句申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

感叹青春不再,韶华易逝的可惜,这是一层;白髭须和上片的壮岁对照,和句中的春风对照,又各为一层;不甘心年老,言外有壮志未能彻底湮灭之意,又自为一层。一句中有多层含意,感慨极为深沉。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以最鲜明、最典形最生动的形象,突出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剧,把上一句的感慨引向更为深化、极端沉痛的地步。平戎策,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很有价值的抗金意见书。上万字的平戎策毫无用处,倒不如向人换来种树书,还有一些生产上的实用价值,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现实?对于作者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感受?不言而喻。陆游《小园》诗:骏马宝刀俱一梦,夕阳闲和饭牛歌。刘克庄《满江红》词: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和这两句意境相近,也写得很凄凉;但联系作者生平的文韬武略、英雄事迹来看,这两句的悲慨程度还更使人扼腕不已。

赏析鹧鸪天辛弃疾答案 篇5

此词与《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作于同一时期,其主旨相近,但又侧重于抒发别情和对被频频调动的`不满。同时因为是用小令写作,风格也特别含蓄蕴藉,体势既整伤又流美。两年之内,作者因频繁调动而心情十分抑郁,险恶的宦海**,使作者无法实现恢复中原的壮志。现在又值与友人别离之际,更觉难以为怀。起韵借聚兴感,直中藏曲,表达了作者对于被频繁调动的牢骚不满情绪。

起首二句,借聚散兴感,直中藏曲,吐露自己对于被频繁调动的牢骚小满情绪。作者从淳熙三年到五年的短短二年时间内,先后被调动四次,匆匆来往于今江西、湖北等地,简直疲于奔命,来不及有所建树。对此,作者以一切“二年历遍焚山川”作出形象的概括。作者被频繁调动的原因是未加明说,只以“不偶然”来点出隐情,更耐人寻味。“不偶然”,就是必然,作者已经体会出了被频频调动的必然性。迫思以往经历,作者不能不想起,在作者当年“旌旗拥万夫”来归时,南宋统治者立即解除了作者的武装,而已将作者部下的万余义军当作流民疏散安置到推南各州县;作者也不能不想起,此后作者一直没机会担任军事工作,只能滞留在地方官(偶尔也作京官)的位置上,而且常被调来调去,难以安顿和筹划建树。想起这些,作者不能不感到南宋统治者对作者这样一个赤心来归的爱国者的防备和猜忌,也令作者感到特别痛苦和不满。作者曾经自呼为“江南游子”,作者曾经叹息过只能醉吟风月,作者曾经以酒消愁,都是为此。因此,这里的“不偶然”一语,包含无限悲愤。下两句,忽然一转,转到饯别的宴会上来,写作者只愿意和朋友一起为了美丽的风光而畅饮,而不愿让离别的歌曲深化作者的别离之愁。这在章法上,是切合题面。而细味其意,其中仍含着无计可施、只得自我排遣的愁情。意脉似断未断。

下片起句,承上文的“酬风月”而来,写饯别处的东湖美景如画,实是表达对于豫章的依依眷恋之情。“绿带”、“青钱”用以状流水、荷叶之貌,涉笔成趣;“萦”字、“点”字,赋活了景物,而又似信手拈来。“春水碧连天”,以夸张的笔触,显示出作者对于此地风光的无比喜爱之倩。结尾两句,想象别后殷切思念朋友的情境,妙在情景交融。尤其是“后夜相思月满船”之语,写境不隔,写情浓郁,简直是妙手偶得的佳句。

上一篇:中学生清明节活动方案下一篇:防校园欺凌安全班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