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
(一)报考学术型专业的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已获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2013年9月1日,下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不含自考生和网络教育学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自考生和网络教育学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2012年11月14日)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
6.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在校研究生报考需征得所在培养单位的同意)只准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7.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2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8.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的体检要求。
9.2013年我校“电子信息学院”各学术型招生专业均不招收“同等学力”的考生。
(二)报考专业学位的条件
1.报名参加MBA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一)中第1、6、7、8各项的要求;
(2)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2.报考其他专业学位(其他专业学位指除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之外专业)的条件与
(一)学术型专业报考条件相同。
关键词:金融危机,硕士研究生,报考,引导机制
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在许多地方出现了“爆棚”景象, 各高校报名人数普遍增长, 为了掌握第一手实证资料, 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笔者借助自己的工作实际, 以金融危机为背景, 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 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研究的主要内容围绕硕士研究生报考问题而设定, 通过数据收集、资料分析、对比研究, 旨在全面了解硕士研究生报考的实际情况, 评估金融危机对研究生招考和培养的影响程度, 掌握其客观规律, 探讨金融危机背景下硕士研究生报考的问题和机遇, 构建硕士研究生报考的立体引导机制, 进而为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提供实证参考。
本研究选取湖北部分高校 (以7所211重点高校为主, 包括其他部分具有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的高校) 的2009年应届考生作为此次的调查对象。实际收到问卷2484份, 有效问卷2028份。问卷主要围绕考研的目的原因、确定考研的时间 (包括确定报考的时间、确定学校的时间、确定专业和导师的时间) 、了解报考和备考信息的途径、备考的时间、对本科阶段学习的影响、对研究生招生的希望等几个方面展开。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
硕士研究生报考呈现的问题和机遇
基于实证样本的分析, 结合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的情况, 我们发现, 金融危机对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的直接影响是报考人数尤其是应届生报考人数的增长, 在此基础上呈现出许多问题, 也面临着一些机遇。
(一)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存在的问题
1. 竞争的激烈性。
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一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从2000年到2009年10年间的情况分析, 这种竞争的激烈性首先表现在报考人数的剧烈增长, 10年间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增长率达217.9%;其次表现在录取比例实际降低, 虽然从录取的相对比例看, 10年来似乎总体保持稳中有增, 甚至还有较大的增长, 但是随着各个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推荐免试生比率的大幅度提高,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指标的增加, 实际录取比例明增实降, 录取竞争激烈。尤其是2009年,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表现更为突出, 录取比例相对下降, 报考人数反而再次回升, 竞争将更加激烈, 在今后几年可能还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2. 报考的盲目性。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硕士研究生报考表面上看来目的明确, 那就是“回避”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占据主导地位。调查中有几乎一半 (49%) 的考生是“为了更好地就业”选择了考研, 但到底考研能否一次性成功, 能否真正地“回避”金融危机带来的工作难还是未知数, 他们仍然是盲目的;而且还有5.6%的考生选择了“随波逐流或家庭压力”, 比率虽然不大, 但是绝对人数不少。这些考生本身报考就是盲目的, 或者说目的不够明确, 一旦被录取, 其培养可能又会面临新的问题。同时还说明金融危机不仅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直接影响, 也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影响。
3. 备考的仓促性。
从抽样调查情况来看, 一半以上 (53%) 的学生是在大三下学期确定报考研究生, 甚至还有16%的同学是在大四上学期才决定报考研究生, 思考和备考的时间竟然只有三四个月, 显然是仓促应战、心怀侥幸;即使是那些早就准备考研的同学, 准备也不一定都很充分, 大部分考生所用于备考时间为一年左右, 其中还要学习本科阶段的相关课程, 处理许多个人问题, 备考英语四六级, 撰写毕业论文等, 真正用于备考的时间屈指可数。尤其是那些临时决定报考的同学, 他们几乎没有经过系统复习, 就直接上考场, 报考仓促, 准备当然也很仓促,
4. 改革和引导工作的滞后性。
面对金融危机产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教育行政部门等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 紧急调整招生政策、培养政策和就业政策, 缓解了金融危机对研究生招生、培养及就业工作的影响, 但是也暴露出了许多现存的问题, 比如研究生扩招问题、招生制度问题、培养模式问题、研究生就业问题等等, 对这些热点问题的改革明显滞后。
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的绝对数达到124.6万, 其中应届生约占70%, 几乎占到全部应届本科生的1/3, 有的学校甚至达到50%以上[1]。因此, 无论是在抽样调查分析还是在从事招生工作的实践中, 硕士研究生报考的引导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尤其通过对考生考研的目的原因、报考专业和报考学校等方面的调查, 我们发现, 对学生报考的科学引导甚至是系统的生涯规划迫在眉睫。
(二)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面临的机遇
1. 对考生而言, 机会增加、实惠更多。
金融危机背景下, 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报考虽然存在许多风险, 但是也蕴含着许多机遇, 对考生而言, 由于国家为缓解金融危机带给高等教育的负面影响, 出台了一系列对学生有利的政策, 如硕士研究生招生中的考试加分制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扩大招生规模、弹性学制、鼓励报考以及增加就业岗位等政策, 这些都预示着硕士研究生在报考中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实惠, 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2. 对招生单位而言, 生源充足、政策优惠。我
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一直存在生源不均衡的问题, 报考地区间的不均衡, 招生单位间的不均衡, 专业间的不均衡, 导师间的不均衡, 应届和往届间的不均衡, 这些除了考生自己的选择因素外, 许多是学校名气、科研能力、培养方式、国家政策倾向等因素所导致的, 而这次金融危机不仅给考生有了一个重新反思过去选择的机会, 更给招生单位带来了生源, 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社会的关注, 能够招收到更多优秀的学生。
3. 对国家而言, 抓住机遇、促进改革。
这次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 也显示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风范, 检验了我国政府的执政能力。在高等教育方面, 我国政府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对金融危机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教育为经济社会建设更好服务、大学毕业生更好地就业等,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应该分析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在研究生招生方面的种种问题, 抓住机遇、促进改革, 确保高等教育发展的稳定性, 加快硕士研究生招生的制度建设。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
硕士研究生报考的立体引导机制构建
基于以上分析, 当务之急是为新一轮和以后的硕士研究生报考构建立体引导机制, 使硕士研究生报考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一)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引导机制构建
目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方式, 有推荐免试、全国统考、单独命题考试三种, 但免试、单独命题考试招生人数很少, 绝大部分考生都是通过全国统考方式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也全部是采用全国统一初试加招生单位复试来完成。国家每年以接近120%的比例划定全国统一最低录取分数控制线, 各招生单位既无降分录取的权力, 也无法对有限的生源进行选择。这种模式和制度, 存在一定的弊端, 如不利于高校自主权的发挥和选拔创新性人才, 不利于效率的提高和各个招生单位的总体规划, 尤其是对中、小型院校, 许多考生是通过调剂录取方式完成的, 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2]。因此, 许多专家都提出了要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扩大招生单位和导师自主权的做法, 也提出了包括改革考试制度、录取制度等一系列的方案。在现存硕士研究生招生模式和制度的前提下, 构建硕士研究生报考的立体引导机制, 首先就是要构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 (教育部) 的宏观引导机制。
通过实证样本分析, 可以看出有80%以上的考生是通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官方网站或者其主办的官方网站来了解信息和进行报考。而我们在探讨金融危机背景下硕士研究生报考受影响的根源时, 教育行政部门的研究生招生政策调整也是其根本因素。因此, 构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 (教育部) 的宏观引导机制, 首先是教育部及其职能部门必须关注现实、深入调研、统筹兼顾, 及时出台科学的指导性意见, 并且将多年总结的成功经验和政策逐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充分发挥政策的时效性、制度的权威性和法律的稳定性;其次, 在宏观管理和监督的基础上, 积极改革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制度, 尤其是统考科目的设置, 给予招生单位更多的自主权;再次,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调整招生计划, 在招生规模、招生专业、招生人数、招录方式、培养模式、费用分担等方面及时发布权威的统计和预测, 从宏观上引导考生科学报考, 避免报考的冷热不均和生源浪费现象。
(二) 招生单位的中观引导机制构建
招生单位对学校的宣传、对专业的推荐、对导师的介绍, 以及学校培养方式的改革、招生规模的调整、奖励机制的实施等信息引导, 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报考的选择。在调查中, 有88%的考生希望招生单位各种信息要公开、全面。因此, 构建硕士研究生报考的立体引导机制, 招生单位作为桥梁, 必须构建中观引导机制, 对考生进行正确、科学的引导。
构建招生单位的中观引导机制, 其主要内容包括, 首先是招生部门必须根据自己监测的每年的报考数据、人数分布、专业设置、考试方式、录取程序、导师情况、学校特色、市场需要、就业状况等, 完善招生培养的信息数据库, 及时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 并且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 出台适合本校特色的招生政策;其次, 完善信息发布平台, 通过学校招生网站、报纸杂志、社会媒体等渠道, 将招生的最新政策、措施等信息, 迅速发布出去, 让考生能够及时查阅和了解;确保招生咨询系统的畅通, 报考网络在线服务、电话咨询、招生宣传等, 尤其是报考前有计划的招生宣讲, 面对面的答疑, 效果都很好[3]。
(三) 本科院校生涯规划等部门的微观引导机制构建
本科院校是考生报考硕士研究生梦开始的地方, 也是为硕士阶段打下坚实基础的地方, 没有本科阶段的引导, 学生的报考就很难跳出盲目性的怪圈, 调查中也有25%的考生希望得到本科学校生涯规划的指导, 64%的同学认为研究生报考对本科阶段的学习存在较大影响。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考生报考的盲目性和心存侥幸心理以及部分考生一心只读考研书的现状对硕士研究生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非常不利。因此, 要构建完整的硕士研究生报考的立体引导机制, 必须包括本科阶段的微观引导机制。
构建本科阶段的微观引导机制涉及不同的主体, 包括基础课程教师、专业课程教师、辅导员、甚至是已经读研的校友。但是借鉴美国等国家的做法, 承担重任的主要应该是生涯规划部门的教师。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还不一定有系统的生涯规划部门, 但是几乎都存在类似的机构, 如就业指导部门、毕业分配部门, 或者是辅导员等, 因此, 我国构建本科阶段的微观引导机制, 就要充分发挥不同微观主体在硕士研究生报考中的引导作用, 把硕士研究生报考作为学生生涯发展规划指导的一部分, 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这就要求, 首先要提高高校学生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使辅导员成为学生的生涯发展规划导师, 能够及时了解本科生的实际和心理状态, 了解国家政策和形势, 从大一开始就进行系统的生涯发展规划教育, 并将其渗透到整个大学阶段, 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考研, 理智选择考研, 科学准备考研, 顺利实现考研。其次, 要充分发挥任课老师的引导作用, 要把考研的目的, 考研的内容, 考试的技巧、能力等渗透到课堂上, 与课堂教学相衔接。如果学生为了考研而只学习考研课程, 荒废了本科阶段其他课程的学习, 不仅很难到达录取的标准, 即使录取了, 也很难适应专业和社会的需要, 对自己对学校对社会都不利。再次, 要充分发挥就业指导部门的引导作用, 就业指导部门掌握着每年各个专业、不同学历层次、不同能力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以及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情况, 他们可以根据以往的数据、学校实际和国家政策, 预测出未来的就业前景, 从而给研究生报考一个合理的建议, 引导报考者正确报考。最后, 还要发挥已经读研的校友, 或者同班、同寝室等同学的相互引导和激励作用。
总之, 金融危机背景下硕士研究生报考引导机制的构建是一个立体的系统, 必须综合发挥国家、学校和老师等几个方面的作用, 各自发挥所长、相互协调, 共同引导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 提高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http://www.china.com.cn/education/txt/2009-02/18/content_17297923.htm.
[2]王志兵.对当前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中有关问题的探讨[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7, (2) .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 精英教育 硕导
很多年之前,大学生是一颗众人想去摘得的星星。很多年之后,大学生越来越多,硕士又变成了一颗闪耀着光芒的金星。今天,硕士生越来越多,那颗曾经光芒四射的星星已混迹于苍穹。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时代已成滚滚长江东逝水了,一浪更比一浪高的硕士时代在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也感叹着它的苍凉。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趋势,这是一个伊甸园式的梦境与残酷骨感的现实相互碰撞的节奏,这让我们不得不停下匆匆的脚步,回头看看那留下的脚印,理理我们的思绪。
一、硕士研究生之自身篇
从本科生到研究生是学历的提升,但学历是否代表了综合素质的提升,代表了更高层次的提升呢?这是一个并不完全对等的平行,而从理想化的角度来讲,有着明显的不同或许才应该算更为合理的诠释。新型的精英教育应该更加偏重“教育的内质,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相对知识普及型教育而言的高层次高素质的教育,目的是让少数具有较佳天赋和潜质的学生成长为高精尖人才”。[1]
(一)懂科研
研究生之所以称为研究生,不懂科研之法,不懂科研之理,不会科研之实,这难免不是一大憾事,也不得不说是一大缺陷。所以懂科研,会科研,应该是研究生较之于本科生的一大区别,也是本科生上升到研究生的层次必须具备的一大素质。
(二)精专业
高素质人才,在博的基础上要做到专。样样都行,样样稀松,这不是长久之计,也不是成才之道,能“多专多能”是很高的要求,即使达不到最起码也要做到“一专多能”, 将自己的专业掌握扎实,将自己的研究领域吃透,并在此基础上涉猎相关领域,关注其他专业,使其在专的基础上,达到得心应手。
(三)阔视野
“精英教育的质不在授予学位的高低, 而在于教育理念以及相应的教育模式。”[2]相对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更多的是希望拥有更为开阔、广袤的视野,希望自己能够从区别于本科生的方面入手,体会更为活跃的学术氛围,接触视野更加宽广的空间。这是一个更大的舞台,就必须在这个舞台上积累更为厚重的素养。
二、硕士研究生之导师篇
硕士研究生一般采用导师制,这种导师制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方式。从北大著名的四大导师到陈信泰老师、陶愚川老师、毛礼锐老师、沈灌群老师等一大批赫赫有名的导师,再到如今各个大学的硕导,导师制的实行,将研究生与导师密切联系在一起。导师之于硕士生,既是师傅,也是家人;既是明灯,也是指南;既是指导者,也是促进者。
(一)为人之道
导师制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导方式。几个研究生跟着导师学习,学生就与导师绑在了一起。“精英教育具有高度选择性,不能因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袭来,便可以降低精英教育的门槛,精英教育是一种高标准、高层次的教育,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相应的标准,不能让精英教育俯就,应该是你能或者不能,标准就在那里,不降不低,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社会的期许,实现精英教育的要义。”[3]要把硕士研究生打造成真正的精英,真正的高素质的人才,为人之道是不可逃离的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做人”永远不过时,永远不能缺。在这样浮躁的社会,导师要让跟随他的学生懂得做人之道,懂得为人之举,要让那些学生感受到导师既是他们的师傅也是他们的家人。
(二)为学之道
硕士研究生也免不了上很多的基础课、专业课、必修课、学位课、选修课。除了学生的自觉之外,导师则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策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位硕士研究生在经过几年的培养与学习后,都得到质的提升。这就要求导师多带领学生接触更为广阔的学术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就犹如当年陈信泰老师培养他的研究生那样,让研究生有更大的平台去学习,去历练,去成长,在做学问时懂得走出去引进来,学会沉得下浮起来,做到进得去出得来。
硕士生不是本科生,也不是专科生,硕士生就是硕士生。既然如此,就要打造真正的硕士生,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素质人才。硕士生与导师,是各个角度中“最为生,最为师”的一个角度。从这两个最关键的角色入手,通过一个点剖析出其他的面,进而通过一个面反射出一个立体,这或许就是“管窥蠡测”。
参考文献:
[1]刘志刚.大众化教育、精英教育与研究型大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6(5).
[2]郭石明等.精英教育: 量与质的解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2).
[3]靳占忠,孙健敏.精英教育的现代意蕴[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作者简介:
王莹莹(1988- ),女,汉,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小学教育。
河北硕士研究生报考点
20硕士研究生考试时间比往年提前一天,以下为年河北硕士研究生报考点列表,供考生查询:
报考点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招生办公室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招生办公室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东区招生办公室 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招生办公室 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招生办公室 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河北省华北石油管理局招生办公室 河北省衡水市招生办公室 河北省廊坊市招生办公室 河北省沧州市教育考试院 河北省承德市招生办公室 河北省张家口市教育考试院 河北省保定市教育考试院 河北省邢台市招生办公室 河北省邯郸市教育考试院 河北省秦皇岛市教育考试院 河北省唐山市教育考试院
一、培养目标及办学方式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和输送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我校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批准部分高等学校开展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通知》(学位办[1997]57号)精神,自1998年起在企业中招收在职工程技术人员或工程管理人员攻读工程硕士学位。
我校特别重视根据企业的需要培养人才。为了不影响企业的正常工作,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通常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即教师走出校园,课堂设在企业;学生入学不离岗,所学内容、研究的课题必须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二、报名事项
1、报考条件
(1)属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或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
(2)2005年7月31日前获得学士学位;或2004年7月31日前获得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按国家学位办有关要求,未获得学士学位的考生录取人数占录取总数的10%以内。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所占的比例单列,但不超过该领域当年录取总数的20%。
(3)报考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年限的限制,入学前未达到上述年限要求而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的,需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工程实践两年以上,结合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报考集成电路工程、软件工程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年限的限制,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的,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结合集成电路工程或软件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后,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注意:按照学位办的有关要求,考生在报名前需进行资格自审。报考者须满足报考工程领域应具备的条件。在网上填写报名信息前,必须认真阅读所报考工程领域应具备的条件,确定自己是否符合报考资格。如不满足相关条件或提供虚假信息,即使报名参加了考试,我校也将不予录取,责任由考生自负。
2、报名方式与时间
全国联考报名采取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考生在规定的网上报名时间内,通过互联网登录有关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网站,按要求填写、提交报名信息。考生网上报名成功,系统将自动生成资格审查表(样表)。考生在规定的现场确认时间内,持资格审查表(样表)和有效身份证件到指定现场报名点缴纳报名考试费、照相、确认报名信息。报考者应仔细核对现场确认时当场打印的“资格审查表”和“报名登记表”,认真核对并阅读相关信息后,在“诚信承诺书”栏签名确认。只在网上提交报名信息,未在规定时间内到指定地点办理照相、缴费及确认等相关手续的,本次报名无效。报名信息一经签字确认,不得更改,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考生自负。
网上报名时间:7月上旬
黑龙江省考生报名网址:http://xwks.hlj.edu.cn 现场确认地点:哈工大(一校区)行政楼114室
现场确认时间:7月18日-21日上午8:30~11:30,下午14:00~16:00 其它地区考生报名请查阅学位中心网页:http://
3、资格审查
(1)按照国家文件要求,除考生资格自审外,对考生是否符合报考有关工程领域的条件的资格审查,由招生单位组织在录取前进行。不符合报考条件或提供虚假信息的考生,学校不予录取,所产生的一切后果和责任由考生本人自负。
(2)考生须将现场打印的资格审查表交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下同),核准表中内容、填写推荐意见,并在电子照片上加盖公章,然后按要求将资格审查表、相关学历、学位证书交报考院(系)进行资格审查。如考生持境外学历、学位报考,须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资格审查时须提交认证报告。
(3)在专业课考试前,考生将身份证、《报名资格审查表》、相关学历、学位证书一并交报考工程领域(学科)所属院(系)办公室进行资格审查,院(系)将《报名资格审查表》存档。
4、其它报名注意事项
(1)考生一般应在工作单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参加报名和考试。以企业为依托集中办班的考生报名,由企业统一组织。单独报名者,报名前必须与相关学科联系人联系,确认相关院(系)是否在考生所在地开课,并在所在院(系)备案,未在院(系)备案的单独报名考生报名无效。相关院(系)联系人见后表。
(2)报名时请认真填写“报考院(系)”一项,以此确认第二阶段的考试,具体见后表。
(3)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人员由本人所在单位推荐报考,推荐单位与培养单位必须签定工程硕士培养协议。
(4)报名费:80元/科。
(5)工程硕士研究生与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规模内硕士生二者不得兼报。
三、考试
1、考试方式
2008年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将采取两段制考试入学办法。
第一阶段,考生参加由国家统一组织的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英文名称为Graduate Candidate Test,简称“GCT”),主要测试考生的综合素质。考生的“GCT”成绩有效期暂定为二年。“GCT”试卷由四部分构成:语言表达能力测试、数学基础能力测试、逻辑推理能力测试、外国语(英、日、俄之一)运用能力测试。每部分各占100分,满分40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考试大纲请参见《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指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版)
第二阶段,综合测试考试(包括专业课考试和相关测试)由我校统一组织安排。具体考试科目见后表。
2、考试时间
GCT联考考试时间:2008年10月26日8:30~11:30 我校专业课考试时间:2008年11月1日
3、持有2007年“GCT”有效成绩申请第二阶段考试
持有2007年“GCT”有效成绩且符合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工程硕士录取标准的考生(语言40分;数学、逻辑、外语 30分;GCT总分 200分),可以持本人成绩单等材料向学校任一工程硕士培养领域申请报名参加专业课考试(报名时请咨询报考领域在考生所在地是否招生及报名的时间地点等事宜)。报名的具体事宜见《持有2007年“GCT”有效成绩考生申请参加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工程硕士、风景园林第二阶段考试的说明》。
四、录取
每年1-2月,我校根据考生考试情况,按考生成绩择优进行录取,招生名额由我校自定。录取时,考生单位或个人须与我校共同签定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协议。培养经费将在协议书中确定。
五、其它事项
1、每名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收费标准为2.2万—3.0万(根据委托培养单位地域和招生领域不同而确定;软件工程硕士收费标准为:1.8万元/年)。
2、工程硕士研究生从入学到获得硕士学位的期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软件工程硕士为2-4年)。其中课程学习必须在1—2年内完成,攻读学位期间在学校本部学习的时间一般不得少于半年。
3、录取工作将于每年一、二月份进行,按成绩录取。每班学员人数一般应超过20人。
4、有关准考证的发放、考试成绩的查询及录取等相关事宜,我校将及时在研招办网站上公布,请考生注意查看。
六、联系方式
1、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硕士相关领域招生联系人具体联系方式见后表。
2、哈尔滨工业大学研招办
联系人:贾云刚
周善宝
霍钢 李文彬
电
话:0451-86414004,0451-86416113
传
真:0451-86415167 地
址: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
邮
编:150001 网
根据我国1981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位:要求硕士研究生, 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较熟练地掌握1门外语, 能较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和撰写论文摘要, 并具备基本的听说能力。
因此, 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教学、研究型人才。就业去向多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
二、当前就业市场状况
1、就业市场的变化
随着研究生的逐年扩招, 作为多年来研究生主要就业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增长速度, 与研究生数量增长不匹配, 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就业比例比去年减少10%, 仅占总数的31%, 国有企业占10%, 非公有制单位占12%, 研究生就业开始由一元为主逐渐走向多元化分布。
另一方面,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大、涉及面广、发展迅猛, 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 经营范围几乎涉及所有行业和领域, 他们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岗位, 占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的80%以上, 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 成为接纳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军。
2、就业的新趋势
近年来, 研究生就业出现以下趋势:
(1) 硕士研究生开始大量从事行政管理和学生事务工作。
(2) 研究生开始大量抢占中学教育市场。
(3) 大量研究生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寻求发展。
(4) 研究生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先开始就业层次下降, 接着慢慢向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转移。
从表一中可见, 这5年来从事行政管理或学生事务工作的人数, 及到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就业的硕士研究生人数都有大幅度提高。近3年到中学教育市场就业的人数呈快速增长趋势, 而原来中学教育市场, 为师范院校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相对而言, 就业去向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从事教学、研发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下降。而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传统定位于培养教学、研究型人才, 就业去向多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 因此,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实际就业去向存的差距凸现出来。
3、就业形势出现学历倒挂
相关统计表明, 在有些地方, 大学中就业出现了一种就业率与学历“倒挂”的现象, 即学历越高, 就业率反而越低。
按历年的统计数据看, 研究生的就业率比本科生高, 本科生比专科生高, 仿佛成了定律。事实上, 这种现象也存在了一段时间。2007年研究生就业率首次低于本科生, 甚至专科生。
三、培养目标与实际就业情况差距分析
1、研究生扩招要适度
近年来出现的研究生就业困难, 甚至学历倒挂, 并不能就此否认研究生的整体培养水平。从平均水平来看, 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还是高于本科生以及专科生的。就业市场的容纳能力赶不上研究生持续扩招的速度, 是研究生就业率走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 近年来, 各高校的本科生大规模扩招已基本结束, 但不少高校研究生的规模却在急剧扩大。部分硕士生为暂时逃避就业, 选择去考博。但博士生就业面比较窄, 用人单位从成本考虑, 对博士生的需求量非常小, 很多高校博士生就业同样不容乐观。因此, 如果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加以控制, 必然导致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2、配养目标应符合实际需求
出现研究生就业困难, 以及学历倒挂现象, 也提醒我们在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上要转变观念。大众化教育就是要大众化就业, 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要在注重知识储备的同时, 更加注重应用性培养, 形成核心就业竞争力, 近年就业统计情况表明, 就业市场需要大量的应用型高端人才, 而非研究型高端人才。
3、研究生要调整就业心理预期
研究生在找工作时应注意及克服以下几点共同之处。
第一, “手低”。研究生专业素质不很过硬, 可塑性欠佳。不可否认, 研究生往往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要强于本科生, 但是这种优势并不十分明显, 另外, 由于学校教育与岗位能力需求存在一定偏差, 无论是怎样学历的学生都需要经历“再学习”的过程, 以适应岗位需要。此时, 研究生可塑性欠佳的弱点便显露出来。
第二, “眼高”。研究生对工作有着更高的期望值, 希望找到薪水高、待遇好、工作轻松的职位。而现在, 研究生应聘的职位, 很大一部分只要求本科学历, 相应的工资待遇就会比研究生的预期值要低。一家银行信用卡部经理在婉拒研究生的应聘请求后说:“他们本身就对工作不十分满意, 所以跳槽的几率太大, 公司不想冒险。”
第三, 年龄劣势。毕业研究生一般都在25岁以上, 工作后再读研的学生年龄就更大了。步入社会, 研究生将比本科生更快地面临结婚、买房、生子等问题, 这也给用人单位带来了一定的顾虑。
所以研究生应摆正心态迎接挑战, 首先应抓紧在校时间, 夯实专业、增强实践能力;其次在应聘是要摆正心态, 由低做起, 能者自然可以步步高升。
四、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是促进就业的有效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 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集中体现是研究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缺少实际的工作能力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最缺少的是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所以无论是设立专业学位还是调整学制, 如果不注重社会的要求和核心工作能力的训练, 根据学生的就业去向, 职业方向, 及时调整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定位, 出台配套的培养方案, 而仅仅从学制长短表面作文章, 仍然不能解决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与社会脱节这一根本性矛盾。
同时, 由于研究生还处于自我发展的时期, 缺少社会经验, 因此, 学校还应秉承求真、务实的教育理念, 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人身修养的引导融为一体。采取适当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真实的社会, 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学术与职业、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减轻学生在角色转换过程中的痛苦。这样才能根本解决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实问题。
摘要:长期以来, 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教学、科研人才。而近年来, 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其就业层次出现了下移趋势, 大部分走上了应用型、实践型的工作岗位。因此,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实际就业去向存在一定的差距, 如何缩小这一差距, 提高研究生的就业能力, 成为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培养,研究生就业
参考文献
[1]、肖淑珍.首都高等教育研究, 2007年增刊
[2]、有关数据统计来源于大学就业工作资料
[3]、张文.中国教育先锋网, 2007, 12-04
【关键词】翻译硕士 存在问题 解决方案
一、发展进程
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20 年来,专业学位教育类别不断增多,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不断增强,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翻译硕士是新设立的专业学位,它与传统上在英语语言文学(或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点下设立的翻译方向有着很大的差异:前者重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重在实践,而后者以理论培养为主,因此,翻译硕士学位的课程设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课程方向上,可以分为“口译”和“笔译”两大方向;2)在两大方向下,又可设立更具体的专业方向。如商务翻译、科技翻译、文学翻译、法律翻译、传媒翻译等;3)翻译硕士的学位论文可以是研究论文,但也可以是翻译项目或实验报告。
二、存在问题
1.专业学位认识上的误区。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仍是一件新鲜事物,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宣传工作不到位,以及一些院校“重申报轻培养”,没有理清专业学位的教学理念,因此国务院学位办唐继卫处长在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2011年年会上发言时指出对专业学位认识上有两大误区:一是认为“专业学位的层次低于学术学位”,二是认为“专业学位只面向社会在职人员或只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这使得翻译专业硕士招收优质生源成为问题,实际上,高分考生不大可能主动申请改读专业硕士,而改读专业硕士的几乎都是被学术型硕士淘汰下来的。连北京大学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招生都需要靠调剂才能录满就是这种认识误区的缩影。
2.实践型师资严重不足。《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提出了很高的师资要求: 核心课程及重要必修课程均须配备2名以上具有较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任教师;任课教师中具有口笔译实践经验的比例不低于70%;笔译教师应承担过30万字以上的正式笔译任务,口译教师应担任过 20 次以上的正式场合的连传同传任务; 还要有一定数量的来自翻译实践部门的资深翻译工作者任兼职教师。
长期以来我国翻译界“学”与“术”的分离特别严重,受其影响,教师重翻译理论研究而轻翻译实践,致使实践型教师严重匮乏,尤其是担任口译课的教师,数量奇缺,质量也不高。再加上有相当一部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师缺乏金融、法律、科技、政治等专业的知识,不能胜任专业翻译教学和翻译理论教学。
3.实践基地匮乏。《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要求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要能提供良好的口笔译实践基地,但相当多的高校由于所在地区经济欠发达,口笔译实践基地非常有限。笔译实践的问题可能还好办一些,口译实践则要难得多。如果将实习基地安排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发达地区,则耗时耗资,也会使本已捉襟见肘的办学经费更加入不敷出。
三、笔者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纠正认识误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口笔译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与学术型的翻译学硕士学位的不同。虽然翻译方向翻译硕士和翻译专业硕士都属于翻译这一学科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两种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都有显著区别,需要把硕士生区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分别进行培养,形成学术型人才和专业化人才各自的培养体系”。我国的翻译专业硕士要得到发展,需要管理层面和教育工作者转变指导思路和教育理念。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应在重视翻译理论的学科指导意义之外,突出专业化、职业化、技能化、市场化的特点。
2.加强师资培训,实行双导师制。一流的翻译师资是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成功的关键,应当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尤其是实践型口笔译教师队伍,同时加大对师资培训的重视程度,使师资培训工作走上规范化、专业化、常态化的轨道。普及翻译专业硕士学位培养先进的教学理念、技巧,促进全国均衡发展。在对试点培养院校进行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的培训,对已经参加过培训的教师进行提高性培训的同时,更加注重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要建立一支复合型翻译专业硕士师资力量加快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3.结合翻译产业需求,培养专业化人才。新时期,需要翻译教育与时俱进,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契合点,使翻译理论研究走出象牙塔,更多地考虑用人单位和市场的需求,更多地为社会、为翻译事业的发展服务。高校可以积极与翻译公司合作,邀请企业合作导师或通过其他途径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举办翻译公司工作流程的讲座,也可安排学生去翻译公司相关部门实习,让学生对于将来要面对的职业需求心知肚明,有意识地在自我提升过程中提高职业技能。
一、招生说明
1、在现有我校招生政策与国定政策不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对第一志愿(MBA除外)报考我校的考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复试基本要求并通过复试的考生,学校优先录取,享受全额助学金(8000元/年/生),而且95%的考生还可以同时获得学校设立的“学业奖学金”,其中,特等奖学金:每人每年15000元;一等奖学金:每人每年10000元;二等奖学金:每人每年8000元;三等奖学金:每人每年6000元;四等奖学金:每人每年3000元。成绩优秀者可获国家奖学金(0元/年/生)。
2、录取时,我校将根据生源情况和社会需求,适当调整各专业间的招生计划。
3、定向生、委托生在录取之前,应与培养单位、用人单位签订定向或委托培养合同书。在读期间不转入人事档案、工资关系,其待遇均由定向或委托单位承担。报考定向、委托培养的考生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取。
4、我校鼓励广大考生报考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MBA除外)已纳入我校研究生奖助体系,学术型研究生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属于同一层次,不同类型,同等待遇。
5、学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三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二年半。
二、报名条件
(一)报名参加国家组织的学术型研究生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录取当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可以再次报考硕士生,但只能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的硕士。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二)报名参加国家组织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的人员,按下列规定执行:
1. 报名参加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硕士项目管理领域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一)中第1、2、4、4各项的要求。
(2)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5年或5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2. 报名参加除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硕士项目管理领域外的其他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一)中的各项要求。
三、报名流程及注意事项
1.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必须如实、准确提交报名信息,不得弄虚作假。一旦发现考生提交的报名信息不实,将取消报考资格或录取资格,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2.20硕士研究生报名仍采取全国统一的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报名方式。
(1)网报时间:月(具体时间以教育部文件为准)。
考生登录研究生招生网址yz.chsi.cn(教育网)或yz.chsi.com.cn(公网)浏览报考须知,按教育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凡不按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在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
(2)现场确认时间:年11月(具体时间以教育部文件为准)。。
现场确认地点:武汉市内考生请一律在武汉工程大学报名,外地考生在当地省市招办指定的报名点报名。
武汉工程大学考点现场确认地点:武汉工程大学(具体地点另行通知)
3.报考类别
考生在报考时必须在全日制专业硕士或学术硕士中选择其一,不能兼报。
4.没有参加现场确认、照相、交费的考生,即使已完成网上报名手续仍被视为本次报名无效。
四、考试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
初试日期:年1月(具体时间以教育部公布为准)
初试地点:武汉工程大学(外地考生请在网报时选定的报考点参加考试)
复 试:2016年4月初在武汉工程大学进行(具体时间、要求浏览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处网页yjs.wit.edu.cn/
五、招生人数
2016年我校拟招收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485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300名(具体招生指标以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为准),所有专业均招收非定向和定向硕士研究生。
六、相关事宜
报考武汉工程大学的考生如有疑问,可向我校研招办咨询,也可浏览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处网页(yjs.wit.edu.cn/),随时留意网上公布的`最新招生信息。招生信息均以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处网页上公布的最新信息为准。
七、中法合作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简介
合作院校:法国梅斯国立工程师学院
专业名称:材料加工工程方向
梅斯国立工程师学院(ENIM)成立于1962年,由(布雷斯特、梅兹、圣艾蒂安、达尔伯、鲁瓦河)五所学院组成。该学校在多项排名中名列前茅: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中,在法国工程师学校的国际工业关系中排名第一;由Nouvel Economiste在大型工业集团人力资源主任们评选出的250所法国工程师学校中排名第13(现在在前10名水平);毕业生工资水平排名前15。
法国工程师文凭教育体系由拿破仑创立,主要为了克服传统的国立大学培养的学生理论脱离实践的弊端,经过数百年的积累,在世界上形成独树一帜的鲜明特点。
法国工程师的主要特点是同时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解决科研、生产、管理等高难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凭借其严格的选拔和高质量的课程,“工程师文凭”是法国最有声望的文凭,(拥有该文凭的学生被称作“Ingénieur”),享受法律保护和政府津贴,比普通大学文凭更加受到企业的青睐,从而让持有该文凭的毕业生在职业道路中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收入。
该项目学制3年,学生学习期间可申请赴法国国立梅斯工程师学院攻读硕士学位,通过联合培养使学生能够掌握材料加工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综合运用这些理论、思想和方法进行材料的设计和加工,掌握英语及法语语言能力,达到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水平。学生在国内完成各培养环节,经考核成绩合格,可颁发武汉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及硕士学位证书,以及法国国立梅斯工程师学院硕士文凭;若学生申请赴法国国立梅斯工程师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成绩合格,可同时获得法国国立梅斯工程师学院工程师文凭。学生毕业后可申请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该项目招生人数:20人。
收费标准:国内期间各项收费按照我校普通硕士研究生标准执行,另一次性收取法语强化培训费人民币15,000元/1000学时。国外大学学习期间除缴纳注册费约300欧元/年外免收学费。
记者今日从省高招办获悉,2011年我省硕士学位研究生报名全面结束。据统计,今年我省硕士学位研究生报名总人数为26410人,较去年增幅16.3%.其中,报考学术型的.有18723人,占70.9%;报考全日制专业学位的有7687人,占29.1%.
按考试方式统计,参加全国统考的考生为19751人,占74.8%;应届大学本科毕业推荐免试生为1903人,占7.2%;在职人员参加单独考试为26人,占0.1%;参加管理类联考的考生为4059人,占15.4%; 法律硕士联考的考生为671人,占2.5%.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经管类学生学历层次差异对就业的影响,分析了硕士研究生相较于本科生的优劣势,通过实证研究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学历层次;差异;就业
自1999年开始实施高校扩招改革措施以来,我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从59.43万飙升到2014年的712.95万,招生人数扩大近12倍之多。其中,硕士研究生的数量迅猛增长,人才市场迅速饱和,曾经的天之骄子们不再成为各用人单位青睐的对象,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加之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双重打击下,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更是雪上加霜。许多省份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已经低于本科生,出现“学历倒挂”的现象。
而在所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之中,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就业需要格外关注。原因在于财经类硕士研究生是国家培养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队伍中, 与经济发展最密切, 市场接轨程度最高, 应用性最强的类别。那么在硕士研究生文凭存在着泛滥和缩水现象的同时,财经类研究生教育价值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一、经管类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就业优劣势比较
(一)年龄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要晚几年步入社会,硕士研究生在年龄上是完全不占优势的。因为由于年纪大,可能不会像本科生那样精力充沛充满朝气,而且在工作岗位上,遇到陌生的事物,可能会碍于面子而不去向别人请教。另外,研究生出来已经到了而立之年,需要考虑成家顾家等事情,会没有完全的心思放在工作上,这些都是用人单位会考虑的研究生相较于本科生在年龄上的劣势。
(二)雇佣成本
与本科生相比,由于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成本更大,因此大多数硕士研究生都期望更高的薪资水平,更好的工作环境,因此用人单位雇佣他们的资金水平也就更高。同时,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大多数都没有那么高,很多职位本科生就已经可以胜任,出于成本的考虑,用人单位多会雇佣本科生,因此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压力将增大。
(三)个人能力
由于培养方式、培养目的的不同,本科生的个人能力自然比不上硕士研究生。通俗意义上来理解,本科培养的是“通才”,只是对某一领域有个基础的了解,不做深入研究,因此,在初到岗位上的可塑性也较强。相比之下,研究生培养的是“专才”,即专攻于某一细分领域,深入系统的了解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独立科研能力,因此,硕士研究生的工作面就显得较为狭窄。
通过以上简单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相比,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劣势,稍显优势的个人能力方面,也由于就业面的原因而凸显不出优势,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低于本科生就业率,学历倒挂现象逐渐普遍。
二、经管类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必要性
(一)经管类硕士研究生教育成本
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成本有个人直接教育成本和个人间接教育成本。个人直接成本是指研究生期间的各项花费,是实实在在的货币支出,主要包括为了获得研究生资格而做出的前期投入和研究生期间的学费、书籍文具及其他杂费、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等。个人间接成本是指因继续学习而放弃就业收入的成本和因支付学费等直接教育投资而放弃的资本收入。
总之,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硕士研究生的个人直接成本和个人间接成本都普遍增加,大大提高了硕士研究生投资的风险。
(二)经管类硕士研究生教育收益
教育收益是指个人或者社会通过教育所获得的收益。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合理的解释必然是人们预期通过高等教育可以得到更高的收益,和不上研究生相比,上研究生净增加的收益会大于接受高等教育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根据已有文献,本文采用的计算教育收益率的方法是明瑟收入函数法。明瑟收入函数是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引入两个基本变量:受教育年限和工作年限。
采用的计量回归方程的表达式如下:
lny=a+bS+cX+dX2+ε
其中,y为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S为受教育年限,X为工作年限,为工作年限的平方(反应个人收入与工作年限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为随机扰动项。b、c、d表示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其中b表示教育收益率,含义是劳动者多受一年教育时个人收入的变化率。
在这里,我们采取2003年毕业至今的中国矿业大学经管类本科和硕士毕业生为样本,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数221份。做线性回归分析,
在这次回归分析的结果中,因变量的t检验都是有效的,且方程拟合程度较好,因而方程是有效的,教育的收益率是8.93%。
从这次实证分析结果可见,尽管在高校扩招的影响下,教育给受教育者带来的教育收益较之从前有所降低,但从教育收益率来看,通过接受研究生教育还是会使受教育者获得收益,教育的作用仍是不容置疑。
三、建议及对策
当代研究生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转正自己的读研观念,不要为了追求高学历而读研,同时,转变自己的择业观念,尽量避免“就业不难、择业难”的现象。其次,经管类学生还应提高自身素养,增强综合竞争实力,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争取做到可以满怀信心的面对任何挑战。
参考文献:
[1]杨鉴松.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08).
[2]田仲林.影响高校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因素的实证分析[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3]廖志成.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讨[J].教育探讨,2005(03).
【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推荐阅读:
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11-01
自考毕业生如何报考硕士研究生09-17
江西农业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报考须知10-22
硕士研究生答辩提纲07-08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10-20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手册05-24
硕士研究生毕业自我评价鉴定05-31
中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通知06-07
应届硕士研究生求职信06-23
关于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