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

2024-1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精选8篇)

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 篇1

姓名:王 先 正指导老师:刘 清 早时间:2006年7月

1(省级单项体育比赛组织机构设置及工作职责)

省级单项体育比赛组织机构设置及工作职责

根据赛事的规模与特点,其基本的组织机构设置为组委会下设:办公室、竞赛部、服务保障部、市场开发部。各部门职责如下:

一、办公室

(一)办公行政事务工作

负责组委会会务工作,编写会议纪要,检查落实会议布置的工作;负责组委会各类文件、简报和信息的审核草拟、文印,来往公文的收发、处理、保管及归档、上进;拟办组委会工作计划、总结及大事记;协调各部室工作;票务管理工作及组委会票务工作;负责协调联络有关领导的工作;负责组委会领导的礼宾活动安排及草拟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负责做好开,闭幕式仪式程序的组织和协调其他重要活动的组织实施;负责组委会总值班室和文印工作。

(二)新闻宣传报道工作

负责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的部署和开、闭幕式等重大活动的报道方案的制定及组织落实;组织好开、闭幕式电视屏幕和代表用人场的解说词的编写和开、闭幕式、赛事的直(录)播工作;负责国内外文字、摄影记者和广播电视记者的报名、接待和管理;负责新闻发布工作;负责记者手册、记者乘车手册等资料的编印、发放;负责会刊、会报的组织工作。编写和下发宣传提纲、宣传口号。指导比赛场馆和重点地区的环境宣传;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体育道德风尚奖评选方案,会同竞赛部制定实施细则,组织评选工作及奖品的计划和制作。

(三)大型活动组织工作

制订开、闭幕式总体计划和实施方案;组织开闭幕式文体表演的创编、训练、彩排和演出;做好开、闭幕式仪式程序的安排落实;协同竞赛部做好闭幕式颁奖工作,负责比赛场馆的文明观众、文明啦啦队的组织工作。

(四)人事审计监察工作

制定组委会的机构设置及人员配置方案;根据组委会决定,承办工作人员调配工作;负责组委会工作人员资格审核;拟定并实施工作人员的补贴办法。依照国家对审计工作的有关条例,对财务收支和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内部审计、监督,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权;根据廉政法规条例和规章要求,对组委会成员及各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和遵纪守法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受理个人或单位对上述人员的举报,并进行检查,提出处理意见。

二、竞赛部

(一)场馆准备工作

负责按标准、规范对比赛场馆进行检查、监督;负责对新建、改建比赛场馆的验收、接管工作的检查和督促;负责对场馆特殊设备的增补、采购;

(二)竞赛组织工作

负责竞赛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印发竞赛规程总则和竞赛规程;编印竞赛情况简报及竞赛有关资料;安排竞赛日期、地点、赛程。制定比赛总赛程表、安排表。编印竞赛秩序册、成绩册;负责提出各项竞赛承办地点及各项目竞赛场地设备及器材规格要求,协同行政部门编制计划和落实,并

进行检查验收;制定有关竞赛工作人员职责;负责各项竞赛奖杯、奖章、奖状和证书。制定各项颁奖计划和实施方案;负责做好技术官员、仲裁委员、裁判员和竞赛工作人员的聘请,对裁判员、竞赛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会同行政部制工作服装;参赛运动员资格审查和报名注册工作;汇总、核定各项比赛成绩,发布每次成绩公报,编印总成绩册,审理创、超记录成绩井办理审校事宜;负责开、闭幕式及比赛期间的气象资料的提供和预报工作。做好兴奋剂检查工作和对参加女子项目决赛的有关运动员进行女性性别取样及进检等工作。

三、服务保障部

(一)来宾接待工作

负责重要领导和贵宾及随行人员的接待,安排出席开、闭幕式及其他重要话动,负责起草领导出席各项重大活动的重要讲话,制定各位领导的活动日程方案,并组织落实;负责各代表团团部、内宾和组委会的食宿安排,负责各代表团联络员的管理安排,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其他人员接待安排工作;负责贵宾及与会人员离会、返程的交通票务工作。

(二)后勤保障工作

拟定有关财务管理制度,核拨和管理经费开支;负责后勤物资的采购、发放、管理。负责大会绪柬后有关器材、物资的清理及赛后处理工作;协助有关部门落实膳食的特需供应;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大型活动的行政后勤工作。负责组委会车辆及司机的征集、调配与管理;负责与有关部门商洽交通相关减免路桥费、停车、制作大会专用车证等问题;制定医疗救护、卫生监督防病和性别检查的工作方案;指导、检查、督促做好赛区及驻地的医疗救护、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旅业卫生、环境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和除害防病等工作;负责组委会组轵的大型活动的现场医疗救护、卫生监督,及组委会负责接待的驻地医疗保健、卫生监督,协调做好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等工作;负责电子信息服务和通讯保障工作。

(三)安全保卫工作

制定安全保卫总体方案,开、闭幕式和场馆、住地安全保卫、交通、警卫、消防、处置突发事件等具体工作方案,井组织实施;负责会议期闻和筹备期间各项重大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负责各赛区安全保卫工作的检查、督促和指导;按照治安、消防、交通等方面的安全要求,负责对各场馆、设施进行检查、验收;负责所有证件的设计、制作、审核、发放和管理工作;对大会使用的所有车辆进行安全检查,并负责对安全保卫人员和司机进行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

四、市场开发部

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 篇2

关键词:高职学生,体育俱乐部,组织与管理

1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概述

目前, 高职学生身体健康叫人担忧, 据调查结果中显示, 约27%的学生经常性锻炼, 身体素质健康强壮, 而且还拓宽了人际交际能力起到很好作用, 被调查学生中约有47%认为体育运动对交往能力并不影响;另有约20%的学生并没有注意到这方面问题;其余6%被调查者对此不发表看法。学校体育俱乐部是以体育锻炼者自愿结合为基础, 以各种体育场馆为依托, 围绕着各种运动项目, 以俱乐部为主体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和群体竞赛等融合为一体的体育教学课堂模式。

2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的现状

2.1 体育俱乐部的组织方式 (1) 体育教学工作部

这种组织主要是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情况在场地器材、师资条件、经费数量及优势传统项目等方面组织起来的俱乐部。

(2) 学生团体组织

这种组织以丰富学生业余文化活动为目的, 学生骨干负责组成的俱乐部活动。

(3) 爱好者自愿组织

这种组织以学生个人自身特长爱好为目标, 组织有篮球、排球、健美操等, 这些单项体育项目大多数以健身娱乐为主。这类体育俱乐部采用会员制, 经费来源于学生参加者交纳会费、和来自社会赞助等形式筹集。

2.2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现状

(1) 管理体系不健全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管理体系还不健全、用途不十分明确。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和体育实践训练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和落实, 教师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参加俱乐部进行体育锻炼难度交大。因此, 学生体育健身俱乐部只能依靠自己对学生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理解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学生俱乐部管理办法。管理体系的混乱阻碍了高职院校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向前发展, 对此, 出台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已迫在眉睫。

(2) 体育理论时数不足

目前大部分体育健身俱乐部都还是沿用体育课堂教学的方式, 一般都比较注重学生技能的传授忽视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被调查的学生中了解到在俱乐部活动中, 大多是进行身体运动健身很少有教练或者老师给学生讲解有关健身理论方面的知识;学生在体育技能提高的同时却不能同步得到体育理论知识的提高。因此学生在锻炼过程中就存在练习的盲目性, 也无法进行自身评估学习效果, 得不到理论的支撑,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3) 师资力量不足

在一些俱乐部还存在体育师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进程。俱乐部教学实行的是开放式、互动式教学模式,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的去选择自己所喜欢、所擅长的体育项目, 打破了传统的、原有的体育教学计划体育课课时。

3 构建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组织管理体系的新路径

(1) 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组织管理机构, 合理划分、管理机构和各部门的职权建立、健全组织工作。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健全合理的组织管理机构, 组织机构设置要以“目标、任务”为中心不以人为中心, 要职、权、责对等, 管与办相分离。

(2) 加强对体育管理人员、指导员的培养与场地、器材建设

首先, 体育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还有待培养, 目前大部分俱乐部的主要体育负责人员是行业出身缺乏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凭经验管理。所以应不断加强经济、管理知识的学习利用培训班、外出参观学习、参加交流活动等形式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来提高俱乐部的管理水平。其次, 对指导员进行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指导员队伍, 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和理论水平、专业技术能力, 如通过参加各级培训班的形式提高他们的思想作风和业务能力。

4 提高体育俱乐部管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1) 开展新的健身项目

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真正魅力源泉在于要充分的利用体育活动所具有的对抗、竞争的特点, 要以休闲健身为出发点, 面对大学生要根据院校的实际情况, 开设具有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 培养和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根据学生喜爱的项目增设课程, 科学合理的开展现代热点健身项目, 拓展有特色的体育文化项目。

(2) 理论教学合理设计

把传统的体育教学理论方法向创新型理论教学转变, 要结合学生自生条件。以简单易懂, 由浅入深, 以自学为主学习方式。体育理论知识要应灵活多样, 比如在校园网开辟体育理论教学专栏, 采用"问答"形式, 把学生在运动中常见的问题和运动技术视频挂在校园网师生活动平台进行学习和解决。

(3) 转变领导思想观念

可成立院校领导挂帅、体育部领导和学生骨干分子组成的体育俱乐部管委会, 对项目开展形式、制度、指导师配备、经费收支进行合理化制度管理。

(4) 加强体育俱乐部的科学管理

增强体育俱乐部的凝聚力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对学生体育俱乐部的骨干人员进行培训和校际俱乐部之间的交流, 使他们能够更多的去掌握体育俱乐部的基础知识和管理制度, 提高他们的组织工作能力。

5 结语

在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组织与管理中我们应该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多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体育俱乐部的管理经验, 学校领导要对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加强重视和从新思想定位, 加强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和管理, 完善体育俱乐部的管理运行模式。在此基础上, 还应该加强场地设施的建设, 强化体育场地育人环境, 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学校领导要把体育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建设和发展的规划中, 切实改善学校的体育设施和配套服务, 真正为学生着想, 创造良好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氛围。高等院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符合现代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 它既为开展体育活动创造了条件, 又培养和选拔了优秀竞技体育人才, 使学校体育与社会联网, 进一步增强全民的体质。从这一点分析, 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建立, 是体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陈人杰, 王峰.体育俱乐部--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J].上海机电学院学报, 2006 (1) :81-83.

[2]翁惠根.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实用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 篇3

体育课堂组织学习和管理是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体育课堂最基本、最重要的保障,是传授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品质的主渠道,是教学目标、任务、内容和方法具体实现的关键环节,其中渗透着多维相关知识和组织管理艺术。教学改革,如火如荼,体育课堂组织教学与管理,应结合现代教育理念不断进行创新和实践。

一、贯穿始终——正确教育理念

作为体育课堂管理者——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要贯穿正确的教育理念,并做到教书和育人并重,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规范、正确的行为准则、正确的是非标准、正确的知识概念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改背景下教师的角色由“知识传授者”向“教学组织者”、“学生发展塑造者”转变,其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正确的体育教育理念应有与时俱进的现代精神,并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青少年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体育意识,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在快乐创新体验中发展。只有建立这样的体育教学理念,才能使体育课堂组织教学和管理逐步深入。

二、与时俱进——课前设计创新

体育教师课前设计——教案,是保证体育课堂组织教学和管理的基础。教改背景下的教师应打破原来单纯的文书教案,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设计精致的电子教案或丰富多彩的PPT教案,针对授课对象,注重强调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注重组织教学,体现教学任务贯彻,课堂管理宗旨突出教学目标完成。教师课前设计可单独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备课,进行说课或者演示;还可进行教学小组研讨、论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找出不足和教学亮点,对教学进行充足的课前准备,教学内容分配合理,组织教学思路清晰,管理方式方法得当,对课堂进行预先的组织和管理,确保体育课堂井然有序和高质量。

三、建立制度——课堂保障创新

组织教学是为保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行为方式。体育课堂的组织教学与管理关系到教学效果优劣和安全事故防范,是理顺、协调各环节、各层次关系的桥梁,是课堂教学的保障。创造性地建立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常规要求和规章制度,如武术教学课堂常规中的抱拳礼,再如评价制度、考勤制度、监督制度、反馈制度、见习生制度、甚至课堂中“出工不出力”现象如何处置等,使师生双方在教学中有章可循,明确教学规范,督促学生自觉养成遵守纪律、刻苦练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切实保障体育课堂组织教学与管理实施。

四、独特视角——课堂实施创新

根据教学内容和授课对象,体育课堂组织教学与管理实施在具体的一节课中,必须以独特的视角思考课堂组织教学与管理,应突出教学效果的实用性和监督性,体现出教师善于把握时机的独特敏锐性,是教师积极改变自己、改变学生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是课堂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具体实现的关键环节。大致体现在:队列队形组织与管理,班干部管理以及优差生组织与管理,课堂质量监督与管理,教学效果监督与管理,考勤管理,体育器材管理,伤害事故预防等一系列细节问题。细节决定成败,一节高质量的体育课堂教学,其组织教学和管理应该是环环紧扣,步骤衔接流畅,课堂管理层次清晰,人员配置合理,教师实施得心应手。

五、点面结合——教学方法创新

体育教师课堂组织与管理体现出一名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现代的学生思维活跃,个性突出,自我意识强烈,随着教学改革的高标准、高要求,体育教师教学中仅仅依靠高压政策的教学已无生命力可言,但课堂中如果管理不妥,组织措施不当,也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混乱无章,甚至造成伤害事故的发生。因此,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张弛有度,既要体现出学生张扬个性、培养和施展能力,又要管理有序、组织得当,应充分发挥班级骨干学生的积极作用。首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骨干学生分小组进行组织和管理,注重教学中的传、帮、带,以点带面,发散教学;其次由班干部分组管理;再次教师对班干部管理。层次清晰,管理责任落实到人,紧紧围绕体育课堂组织教学与管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六、细分层次——教学实践创新

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体育技术、技能、体质、体能、理解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基础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大胆进行创新实践———分层次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以优带差,以勤补差,由差转良,由良转优,形成课堂教学良性循环,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精神,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学有所长。教学中更应重视开发智力和发展能力,体脑并用,使学生不仅掌握体育项目技术动作,增强体质,而且使其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将知识逐步转化成为自身的综合能力,从而达到体育自立,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七、突出特点——教学口令创新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体育课堂教学所独有的——口令的创新。教改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深层次钻研教材。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教学项目,应对所授教材有深刻理解,梳理清楚教学内容、教学项目的内在结构、脉络和相互之间联系,依据项目特征,创造出特点突出的教学口令。创新口令必须准确、果断、宏亮、节奏感强,口令目的明确,才能使学生精神振奋,动作协调整齐,学习技术层次分明,掌握内容迅速清晰。如武术教学中的动作名称口令、动作提示口令、快慢口令、节拍口令及“单字口令”,会使学生在不同口令下对技术动作的熟练程度及用脑程度有所不同。反之软绵绵,有气无力,随意、无声调变化的口令,会把一个队伍喊垮。因此,口令振奋、语言生动是学生队伍整齐和活跃体育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教学口令创新是一种再造、是一种提炼和浓缩,更是对体育教学体验的一种创新,其在体育课堂组织教学与管理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效果。

八、灵活运用——教学意识创新

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学内容以及各个教学环节的需要,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创造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材、教法,组织形式新颖和兴趣很强的活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在实践中创新教学意识。例如,交替使用观察法、对比法、纠错法、提问法、观摩法、测试法,通过学生讲解、示范、录像分析、音乐引导、分组练习、集体练习、个人练习、循环练习等方式,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还可采用情境教学法,利用情境体验、探寻尝试、分工协作、练习提高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使学生有效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欲望,唤醒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刻体验和理解,把握学生学习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九、以情融入——创设人文环境

教改背景下高质量的体育课堂教学,要组织和管理好学生,就特别需要教师以情融入、创设人文环境,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一项技术,更能品味一种文化。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用关爱之心善待学生,培养双方浓厚的情感。教学过程中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总是相伴相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认知便有感情,情感能促进认识。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能够捕捉到每位学生课堂中对教学的回馈,使他们切身感受到自己在课堂的重要性,及时进行鼓励,特别对差生要有耐心、不离不弃,引导学生学习上自主、人格上自尊,促进学生情感渗透、升华,努力与教师合作,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从而达到师生间教与学统一、教与学双向互动,使学生接受管理,自觉自愿地执行课堂组织教学要求和规章制度。

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视角,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作为课堂保障;在教学实践中更要有针对性极强的组织管理措施,积极创设人文环境,融入具有时代特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不断进行体育课堂组织教学与管理的创新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黄珊.以管理创新促进高效教学.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2).

[2] 高青松.浅谈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组织技巧.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9(3).

[3] 孙依菲.如何加强高职院校课堂管理.辽宁经济,2009(3).

[4] 徐林.如何在统计学课堂教学中创新.现代技能开发,2008(11).

[5] 秦良忠.精心搞好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

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 篇4

(课题设计)执笔:蔡亚萍

一、研究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通过对近十多年来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能水平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心肺功能、耐力素质持续下降,肥胖学生增多,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同龄青少年身高与日本相比差3-5厘米,调查结果,令人担忧。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在1999年召开了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明确要求“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制定了《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我国学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维健康的基本理念,并将课外体育活动列入了学校体育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体育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体育与社会(家庭)结合,体育与文化结合,最终达到育身和育心的结合,确保每位学生受益。

我国围绕“健康第一”指导思想,配合学校体育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启动了课外文体活动工程,提出了“每天活动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育人目标。要求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大课间活动,保证在校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活动时间,而且真正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情绪的良好体验,个性的独立发展,人际关系的平等和谐,从而达到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发现自我、塑造自我,从中获得极大的成功和满足。那么,每天一小时让学生活动什么?怎样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快乐?怎样保证组织活动的有序和安全?已成为当前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高度关注的问题,同时成为每位体育教育工作者研究的新课题。

长期以来,学校课间体育活动仅限于学生做操,并且多年来同做一套广播体操。其内容单一乏味,形式呆板,学生早已厌倦。从学生做操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只是敷衍了事。这不仅使体育锻炼的效率低下,还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我们还发现,我校学生活动单一,除了传统的跑跑跳跳,学生只会在教室里看书聊天做作业,长此以往,学生的身体素质将会是令人担忧的大事。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们也开展学校课外活动,一星期一至二节,但由于活动课没有系列的活动序列,也没有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效果也不佳。看着这偌大的学校,看着这偌大的运动场,看着这群可爱的学生,我们萌生了搞“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模式的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理论思考

1、概念界定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课间活动形式,它以基本体操或器械操、集体舞、民间体育、素质练习及体育游戏等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它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大课间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二是在学校中,是指学校大课间实施的问题由学校来决定,经校长、教师、专家共同分析形成实施方案,在学校中实施。三是基于学校,是指大课间实施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开展的各类活动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让学校的资源更充分的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力释放得更加彻底。

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模式是指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活动中对项目与内容的设置、场地的安排、时间的安排、各活动点的辅导与监督、学生与教师的评价与考核、人员之间的配合等有机结合,使大课间体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具有学校特色,同时又可供其他学校借鉴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与形式。

2、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一套适合卜弋小学实际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模式,以指导今后的活动开展。

(2)通过改变传统的课间操活动模式,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社会体育项目引进到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人人享有体育乐趣,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培养健全的人格,最终逐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3)促进全体体育教师乃至于所有教师体育教学观念、教育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教育艺术水平的提高。

(4)营造学校的大课间活动氛围,打造学校的体育大课间活动特色。

3、实施原则: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学生乐意参与,运动中有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活动的内容与音乐结合,与场地结合,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运动水平、个性差异结合,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活动时时间落实,人员落实,内容落实,地点落实,措施落实。

三、研究内容:

1、大课间体育活动项目与内容的研究。

通过访谈、问卷,了解学生的体育实际、体育爱好,根据不同年龄段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再结合本校的场地、器材、设施和师资情况,研究确定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相应项目,项目与内容的选择突出健身、安全、趣味、多样。

2、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管理与指导的研究。

由于全校师生在同一时间上一堂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其组织管理较复杂而又严密,因而,在活动时要充分考虑以下因素。

(1)时间的安排上,大课间体育活动要与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统一安排。

(2)活动的组织上可考虑统一安排与学生自主选择的有机结合。(3)管理与指导上要充分挖掘教师的特长,建立一支由班主任、艺术老师、专任体育教师、科任教师组成的管理与指导队伍。在各活动点的辅导与监督,体育老师与领导、科任教师、班主任之间的配合要默契、到位,使大课间活动的开展井然有序,活而不乱。

3、建立观察评价机制的研究。

观察评价机制以活动观察为主要依据,既包括对学生参与的评价,又包括对指导老师等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它不同于传统的体育达标测试,要综合考虑学生参与活动的情感,以及活动中的方式方法的选择。主要由班主任与体育老师,指导老师共同组成,并要纳入《健康与体育》课程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主要考虑教师的活动设计,组织,指导是否有效、有序,考虑教师的参与度。

4、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环境和氛围的研究。

(1)要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通过广泛宣传、不断增强师生的体育健身意识;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迅速掀起校园全民健身活动的热潮,形成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生龙活虎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2)要寻求家长的支持,增强家庭的体育健身氛围。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组织教师广泛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学习有关专业报刊,浏览专业网页,收集整理相关教育资讯,丰富课题研究所需要的资源。

2、行动研究。通过开展教学,组织活动,把课题研究和行动研究紧密结合。在活动中开展研究,以研究促进活动,并在研究中不断反思,总结,调整,最终实现课题的预定目标。

五、保障措施

1、为确保“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有效实施和持续发展,学校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加强领导管理,明确职责。

2、完善学校的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确保活动的需求。

3、将活动资金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将教师的参与情况与考核挂钩。

六、研究计划

1、准备阶段(2007/12-----2008/01)确定课题组成员,组织学习有关理论,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2、文献研究阶段(2008/02-----2008/04)调查分析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调查教师的体育、艺术特长,组织理论学习,研究制订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具体项目,制定具体的组织、管理、指导方案。

3、行动研究阶段(2008/05-----2010/10)根据方案和研究计划开展课题研究,开展教学实践,组织各类活动,并根据课题研究开展情况,及时组织交流、研讨活动,积极撰写论文、总结。

4、分析总结阶段(2010/11-----2010/12)做好总结与材料的收集归类,撰写研究报告,组织结题认证。

七、成果呈现形式:

课题研究报告、活动方案、活动照片等。

八、研究组织 组

长:蔡亚萍 副组长:张

员:刘伟明、朱红亚、秦

霞、王小红、吴敏、孙

体育游戏的组织教学与教法 篇5

摘要:从快乐体育的思想出发,结合体育游戏.体育课,教师在体育课中运用游戏不足,我们在以后的体育课中应加以改进。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社会体系也就不得不融入这种思想,使学生在体育课中发挥积极主动性,对他们起到一定的健康和教育作用,从中得到快乐,体育游戏在体育课中运用和安排将起到重要作用。

前言:体育游戏是游戏发展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它融体力发展,智力发展,身心娱乐为一体,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的身心锻炼活动。学校体育常用的体育游戏,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生长发育,配合掌握运动技术技能,有效发展学生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学任务紧密结合,突出游戏的思想性.教育性目的。体育游戏教学应根据学生生长发育和特点,有的放矢进行。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研究体育游戏,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掌握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才能使体育游戏的教学内容及组织教法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全面完成学校体育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一.体育游戏的选择

体育游戏的设计要充分根据游戏的目的和任务,游戏对象的年龄特征.参加人数以及场地器材.时间等客观条件,体育游戏内容选择时不宜繁难,也要避免单调乏味。

(一)按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把体育游戏分为行走类.奔跑类.跳跃类.支撑类和负重类等,例如“十字接力赛”.“二人双足跳”

(二)按发展身体素质的任务把体育游戏分为力量类.速度类.耐力类.灵敏类和柔韧类等,例如“喊数报团”.“贴膏药”.(三)按运动项目把游戏分为田径类.体操类.篮球类.足球类排球类等.如“搬运球”等

(四)按课的结构分类如准备部分的集中注意力类;基本部分的提高光奋性类;结束部分的整理与放松类等。二.场地器材的准备

(一)体育游戏场的准备

体育游戏教学中,必须准备好场地,应清除杂物,保持场地平坦。投掷类游戏,应安排在空旷的场地上,检查器材是否完好,投掷区在考虑安全措施,避免伤害事故;在做奔跑类游戏时,要检查场地有无砖石.碎玻璃等,以及是否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在做跳跃类的游戏时,要检查场地沙坑是否平坦或松软。

场地的大小要根据游戏的内容.参加人数.场地条件而定,并鲜明地划出场地界限,游戏场地一般要少用面积,少划线,充分利用空地和自然环境,并力求避免干扰.方便教学。

(二)游戏器材的准备

大多数游戏需要器材,如小旗.木棍.球.沙包等,器材的重量.大小应该适合学生的使用,并保证使用时的安全。

有些场地和器材的准备工作,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加,师生共同完成,如场地规划.器材的布置与分发等,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动手动脑的习惯。三.体育游戏的讲解与示范

(一).讲解

讲解,是教师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使学生明确体育游戏的目的,任务,理解掌握游戏的方法.规则和要求。讲解应激发学生的游戏动机,提高学生对游戏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贯彻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1.讲解位置

讲解时教师的站立位置,应选择以学生能看到示范,听到讲解的地方为原则。由于游戏形式多样,游戏的方法和队形不同,教师必须选择适当的站立位置。如人数多且圆圈大时,可站在圆内一.二步处,避免一半的学生位于教师背面,影响教学效果。队形过长或对面站立的距离较远,可适当密集调动。如是分散游戏,可在集合时选择适当位置讲解。2.讲解要求

讲解要注意系统性,有顺序地进行,要特别强调清楚游戏的方法.规则与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艺术水平,在进行游戏讲解时,根据游戏的特点和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语言艺术,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示范

游戏的示范与讲解一般应结合进行,对游戏动作可以不全部示范,只演示某些姿势及个别重点动作,但对较为关键复杂的游戏动作,则需要进行实完整的示范。示范要力求简练.明确.尽量省时。游戏的示范一般以教师为主,模仿.演示关键的技术动作,并结合讲述游戏的完整过程和规则要求。但对复杂,多人完成游戏,教师示范动作一人不够时,可选择同学和老师一起示范,或制定一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试做进行示范。

四.引导人的选择与分组

(一)体育游戏引导人的选择

1.自选法:游戏者自己选择引导人,能充分体现游戏者集体意愿,选出比较合适的引导人,但在缺乏组织性的学生中,不宜采用这种方法。

2.制定法:教师制定引导人,在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下,挑选出合适的引导人。

3.鼓励法:在游戏前规定,前一个游戏的胜者成为新游戏的引导人,这是鼓励游戏胜利者的好办法。

4.抽签法:采用抽签的方法确定引导人,这种方法随意性较强,可使人人有机会做到引导人,锻炼能力,但有时由于引导人能力差而影响游戏效果。

5.条件法:按游戏性质决定引导人,如跑得最快.投得最准等,把具备这些条件的游戏者选择为该游戏的引导人。

6.自荐法:学生自荐做引导人,这种方法可鼓励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游戏的分组

体育游戏的分组,在可能的情况下,一般以分成两组进行对抗为宜,这样更能体现出比赛的紧张,也便于裁判,但根据游戏活动的内容.性质.占用时间.参加人数.场地器材条件等,也可分成多组进行比赛。游戏分组应尽量做到各组能力相对均等,体现出公平竞争,做到合理分组,常采用的有:

1.身体接近法

在青少年中,身高与体重.力量与高度成正相关关系,一般情况下,只需按身高顺序分组实力就相对平均。

2.体重相近法

在角力类活动中,体重相近是十分必要的,体重与身高有时相关程度不显著,但体重与力量往往是正相关的。

3.人数相等法

人数相等是大多数分组中十分必要的。在男女混合编组时,应考虑男女比例大致相等。

游戏分组方法的选择,应以适合游戏的顺利进行,保证教学效果,使所分出的各组势力相近,简便易行为前提,在分组时,如学生人数不均,教师可加入到少一人的一组,或指定少一人组中的某一人多做一次游戏,要保证全体学生都能投入到游戏教学中去。五.游戏的领导

游戏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对游戏者的行为控制主要由游戏的领导者来完成。教师应确知学生己了解游戏方法.规则并己准备就绪后,才能发出游戏开始的信号。教师应在游戏一开始就注意游戏的进程和学生的行为,教师应便于观察,发现轻微犯规或动作不及明指导和纠正。若发现多数同学犯同样的错误或严重犯规时,应暂停游戏,做适当的纠正和提示。

在游戏中,如果发现学生积极性不高,情绪低落,课堂气氛沉闷时,要及时找出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既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和培养,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要注意对弱者的鼓励,并给他们安排适当的活动和角色,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加游戏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受益。六.体育游戏的教学要求

(一)明确并自觉地遵守体育游戏的规则

在游戏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条件,选择具体.简单的规则,使大家明确,易于遵守,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要求下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培养其组织性.纪律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当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体育游戏规则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勇敢,机智地去积极克服困难,依靠集体的智慧,利用规则允许的条件,去争取胜利,从正面引导学生养成遵守体育游戏规则的良好品质。

(二)适时调整运动负荷

教师通过对学生情绪.动作,活动秩序等观察,分判断学生的生理负荷,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游戏的运动负荷,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疲劳时表现为:

1.对体育游戏的兴趣不浓,精神不集中,游戏效果不佳。2.动作迟缓,纪律松驰,犯规次数和人数增加。3.学生脸部发白,气喘吁吁,反应迟钝等。

当发现学生在游戏中出现疲劳时,应结束活动,适当调整运动负荷。通常采用:

1.增加或减少影响游戏紧张因素,如改变游戏的次数和规则。2.扩大或缩小游戏场地范围

3.增加或减少游戏的组数和参加游戏活动的人数 4.延长或缩短游戏活动的时间和间歇时间

(三)时刻把安全教学放在首位

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学生经常是处在跑动.躲闪.追拍.对抗等状态,容易发生滑倒和冲撞现象;教师除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场地器材条件,预先估计到可能发生的不安全因素排除在外;要在课上加强安全教育,防止伤害事故发生,采用大幅度动作时,要安排避免肌肉拉伤的对策;在对抗性较强的激烈活动中,要注意防止因秩序混乱而发生意外,全方面细致考虑,周密防范,防止出现问题,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参加体育游戏,愉愉快快地离开活动场地。七.游戏的裁判

游戏的竞争性特点,决定了游戏必须有明确的严格的规则约束,因此,每一种游戏都需要有裁判员来监督和执行规则,并客观公平地评定游戏的结果。

裁判员通常是由教师担任,为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也可由学生推选或轮流担任裁判工作,但教师作为游戏课堂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要对学生的裁判工作加以指导,全面观察游戏的全过程,在学生裁判工作遇到问题时,及时处理,通过裁判执行规则,保证游戏的顺序进行。

游戏的裁判工作有重要的教育作用,裁判要严格执行规则,要有公正,诚实的态度,学生通过裁判监督与规则的约束,受到遵纪守法的教育。好的裁判工作能对游戏者的比赛心理产生良好的影响。

八.游戏的结果与总结

游戏应按规定和要求结束。游戏结束最合适的时机是当学生感到比较满足,以不太累,处于“兴奋保留”的状态,提前或延迟效果都不好,当学生出现明显的过度紧张和疲劳,情绪低沉,产生厌倦心理,感到游戏平淡无味时,游戏应立即停止。参加游戏的学生要求重复游戏或延长游戏时间,通常不应允许。因为学生在游戏时,兴奋性高,易一味迷恋游戏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会导致产生过度疲劳或影响身心健康的不良后果。

教师在游戏开始前,要使学生确知游戏在什么条件下结束,如规定游戏的重复次数,规定游戏的轮次,对没有一定结尾的游戏则规定时间,教师对游戏的开始和结束都要严格控制。

游戏结束后,教师的总结具有教育意义,但总结应在学生稍为安定,注意力适当集中的条件下进行,教师要对游戏的结果作出明确,公正的评定,对整个游戏 和个别人作出讲评,指出各组在发挥集体力量和遵守纪律,执行规则方面,在技术,战术的运用和发挥上的优缺点;在游戏中表现好的,提出表扬;对游戏失败者,多从积极方面鼓励,总结经验与教训,克服缺点与不足,争取下次活动取得胜利。游戏的总结要达到评定公平合理,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使学生受到教育。游戏结束与总结后,应安排学生分别整理回收器材,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

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 篇6

1.9号 为迎接新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大家都忙着到各栋宿舍楼领取新生的宿舍钥匙,大家的积极让我们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得很顺利。

2.10、11号 迎接新生的到来,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没休息过得在忙着迎接新生,虽然有的是10钟的班,但还是有很多早上没课的早早就来帮忙了,所以我们这次迎新工作做得很成功。

3.28号 学生会招新的第一轮面试,师弟师妹们都各具风采,都展现出了自己的风格,相信我们能在新生中招到更有能力的人。

4.29号 在办公室整理新生的团员证跟团籍。

以上是我部门的九月份的工作总结,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部门会坚持做得更好。

体育与健康学院团委学生会组织部

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 篇7

1 研究对象方法

1.1 研究对象

社会本科专业学生820人(表1)。

从表2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学校社会体育本科生的招生规模人数是逐年减少的,这也反映了一个事实,社会对社会本科学生的需求不是很旺盛。每年毕业的社会本科学生的质量不是很高没有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有几所学校后来改为几年招生一次。

1.2 研究方法

采用面访与文献资料法相结合的方法。

2 结果分析与研究

2 . 1 体育课堂管理与教学组织的基本含义

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是指为了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率,所采用的各种保证措施与手段。合理的课堂教学组织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时候学生也能积极的接受。

2.2 社会体育本科学生的现状

现今学院对社会本科体育专业的学生的素质培养主要停留在表面。只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指导,而没有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学校对学生在指导的过程中简单的灌输,没有在生涯规划、创新教育等方面进行重点的传授。在访谈中我们发现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说起来重要,但现实中由于资源与能力问题却做不到。目前,对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只能从理论上进行阐述,而不是创设职业情境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行为,从而影响本专业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就业出路。

2 . 3 在体育课堂中如何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加以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在体育课堂的组织与管理中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学生的自身需求,有目的地加以灌输。不能把书本上的内容按部就班地教给学生。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学生们的反馈信息(见表3)。

2.4 体育课堂教学的结构

主要的几个教学环节构成了完整的体育课堂的结构。体育课堂规模和进程是由教学的基本结构决定的。体育课堂结构的设计对体育课堂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课的准备部分、开始部分、课的基本部分、课的结束部分构成了一节完整的体育课,在每一个环节中都可以穿插着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

2 . 5 体育课堂管理与教学组织与的基本矛盾

体育教师和学生们一起参与了一节完整的体育课,体育教师本身与学生主体就存在着矛盾。同时学生们的练习与教师的示范讲解、学生们的自主与教师们的一定约束等方面都存在着矛盾。

2.5.1 讲解、练习与素质教育的矛盾

学生的练习与教师的讲解始终存在着矛盾。讲解的时间多了那么练习的时间就会少了。学生们练习的时间不够就会影响教学的效果。“精讲多练”的原则就成了体育教师遵循的必要原则。

2.5.2 约束与自主的矛盾

约束服从以教育为目的,根据教授的要求,遵循必要的教学条件,教会学生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但是自主是以游戏为目的, 根据需要对体育知识和技能加以适当的发展。以上两个方面同时存在但是又不能忽视。如果对学生加以更多的约束,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内容会变得很空洞,学生们也会失去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准确处理好约束与自主的这一对矛盾对课堂教学的管理与组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表4)。

2.5.3 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的矛盾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准确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很重要的。教师和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联系都影响着课堂管理与组织。在教学管理中的教师主要任务是积极协调相关矛盾,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控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 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环节

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包含几个方面。从组织和管理的基本矛盾的方面可分为:体育集体学习的组织和管理;动作技能的学习与体育锻炼的组织和管理;行为可塑性的组织与管理。

3 . 1 掌握相关的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学最主要目标

加强学习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方式,在组织教学技能学习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应正确把握主导与主体的相互关联,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的学习的规律,运动技能学习的组织和管理可以分为4个环节:学习,讨论,指导,学生练习。

3.2 身体锻炼的组织与管理

发展体能可以说是体育锻炼其中一个重要目的。身体锻炼和心理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种有目的的活动对学生身体素质加以体育锻炼,来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体能发展具有长期性。体育教师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运动锻炼的积极性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掌握运动训练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3.3 体育行为教育的组织与管理

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行为影响着一节体育课的能否顺利的进行。体育课堂能行之有效的开展必须有学生们正确的行为加以保障。为了能引导学生积极加强体育锻炼,使他们的潜能加以释放, 必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行为教育。

4 体育课堂教学管理与组织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队列队形的安排与调动。我们在进行组织和调动这些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把握好运用时机;依据上课班级学生的人数与教师所授内容的特点合理地对学生队伍调整。同时应该做到少用时间。

(2)体育课堂常规。体育课堂常规具有很明显的强制性、灵活性和教育性。课堂常规的制定要依据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需要,并且要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时间情况制定。制定的内容要明确,并且要相对稳定,教师要以身作则,模范执行。

(3)教学场地器材的布置。场地器材的布置是体育课堂能否成功的必要条件。在布置场地器材的时候要根据教师上课的地点以及学生的数量合理的安排器材的摆放。场地器材布置的合理有利于学生提高练习的密度,可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次数,提高学生练习的效率。

(4)课堂控制。教师应该根据课前指定的教学目标逐步加以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变差应该及时加以纠正。课堂的控制能够体现一个教师的上课水平,课堂的控制与学生们的配合密不可分。

(5)课堂违纪行为的预防控制。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不可预见的事情发生。当遇到此类事件的时候,教师应该沉着冷静,按照以前学习的经验加以预防控制。

5 结果与建议

(1)体育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在组织与管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思想行为散漫的学生,这个时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正确地加以引导。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时,体育教师应该根据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学习更多先进的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

(2)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需要社会、学校与学生三方面形成合力来共同提升本专业学生综合职业素养;高校要把职业素养全面纳入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同时还要深度挖掘社会上一切能利用的对口资源,把课程设计与社会需求进行有效对接,引导学生自动参与社会对口的职业活动。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使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学生更好地适用社会实际的需求。

(3)高职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在体育教学环境、人际关系、教学纪律、教学反馈、课堂的设计与控制工作处理。

(4)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需要社会、学校与学生三方面形成合力来共同提升本专业学生综合职业素养;高校要把职业素养全面纳入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摘要:近期很多社会本科专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都加以重视。如何在体育课堂中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显得尤其重要。合理有效的体育课堂组织与管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该文以江苏地区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加以研究。结果发现体育教学环境、人际关系、教学纪律、教学反馈、课堂的设计与控制工作等方面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影响。

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 篇8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研究方法,以组织变革理论视角来研究奥林匹克运动成功运作的经验。研究表明,奥林匹克组织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专门化训练的人员和道德规范,不仅有利于获取资源、动员资源,从而使奥林匹克运动实现经济独立。而且使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声誉。对于中国的体育组织来讲,需要进一步提高运用法律规范来管理体育事务的能力和水平,把体育组织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完善组织机构、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和权利,促进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奥林匹克;组织变革;组织管理

中图分类号:G8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7-0890-03

组织变革是管理学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尤其是在当前,随着政治经济全球化、社会生活信息化趋势的发展,组织的生存环境变化具有广泛性、快速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组织,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组织变革。在奥林匹克运动内部,国际奥委会成立后,从发挥全方位功能到与国家奥委会和国际单项体育联合协调配合,形成了奥林匹克三大支柱,由分裂到团结,国际奥委会最终实现了其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在奥林匹克运动外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使其组织功能得到拓展,不仅与体育相关,而且实现了教育性、社会性、经济性和文化性功能的拓展,而且在整个国际社会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成为众多国际上非政府组织的典范。本文从规章制度、组织分工、功能拓展、道德规范、四个方面论述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变革,以期对中国体育组织的管理提供借鉴。

1规章制度

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文件《奥林匹克宪章》伴随组织变革的整个进程进行了多次修改。在萨马兰奇的领导下,国际奥委会成为一个国际性、非政府、无限期的组织,以协会的形式具有法人地位,得到瑞士联邦议会的承认,国际奥委会是一个国际法人团体。1991年修改后的《奥林匹克宪章》是国际奥委会制定的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最高法律文件。宪章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 阐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确定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目标,规定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方向;2) 界定了奥林匹克主义和奥林匹克精神等重要概念,奠定了奥林匹克运动实现其目标的思想基础;3) 将奥林匹克运动组织体系以法律条款的形式固定下来,对奥林匹克大家庭的各个成员,特别是奥林匹克组织三大支柱(即国际奥委会、国家奥委会和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在这一运动中各自的位置、功能、任务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作了清晰表述和规定,既保证了它们各自的独立性,又使它们互相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功能体系,从而提供了一个与奥林匹克运动相应、相称的组织基础;4) 界定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内容,如奥运会、大众体育活动及奥林匹克教育与文化活动。

奥林匹克各组织间的关系主要依靠《奥林匹克宪章》规定的规章制度实施调控,在这种高层次的管理与调控方法之下,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图1)。

2组织分工

遵守《奥林匹克宪章》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国家奥委会、奥运会组委会、国家协会、俱乐部、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和其他体育技术人员,以及得到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其他组织和机构,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主体。在奥林匹克大家庭的诸多成员中,国际奥委会是最高的权力机构,与其联系非常紧密、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生存和发展起至关重要作用的是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和国家奥委会,因此它们被人们称为“奥林匹克三大支柱”。在《奥林匹克宪章》中已明确规定了三方的权利和职责。分工既有传统的原因,更是为了永久的发展,它保证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正常运行。国际奥委会与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和国家奥委会这三大支柱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国际奥委会处于核心地位,负责领导和协调;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负责各种技术性事务;国家奥委会则负责在本地区开展各种活动,组队参加奥运会等。

国际奥委会是最高权力机构,领导那些奥林匹克运动组织成员履行各自相对局限、专门化的,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技术性的职能。国际社会一致认可国际奥委会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最高权利。国际奥委会作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最高领导机构,其职责是在世界范围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推广奥林匹克运动,授权举办夏季和冬季奥运会,在《奥林匹克宪章》的基础上指导和帮助各国家奥委会和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

国际单项体育联合指的是世界范围内关下一项或几项运动项目并接纳若干管辖这些项目的国家和地区级团体的非官方的、国际性的组织。根据宪章的规定,该组织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它所管辖的运动项目的技术和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例如:制订本运动项目的规则、制订本项目的奥运会参赛标准并负责技术监督和指导。国际奥委会要求该组织的规章和一切活动都与奥林匹克宪章一致,但在管辖其运动项目方面保持独立性和自主性,因此,在奥运会各项竞赛工作中拥有较高权力。国际奥委会能够满足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在协商的前提下将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角色限定为奥林匹克运动会比赛中的技术专家。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使国际奥委会摆脱奥运会的具体技术性事务,更多地在领导、协调和决策层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家奥委会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功能单位,担负着依据奥林匹克宪章在各自国家和地区发展和维护奥林匹克运动的重任。它是各国和地区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唯一合法代表,是该国与国际奥委会发生工作联系的枢纽。由国际奥委会和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组织的一切奥林匹克活动,最终都要由国家奥委会来执行和完成。选派奥运会的运动员是该机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3功能拓展

国际奥委会在成立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对体育与经济的结合持反对态度,国际奥委会第五任主席布伦戴奇的观点颇具代表:“商业是商业,体育是体育,这两者不能混在一起。将奥运会限制在业余运动员中时,它就得到社会的承认,而一旦取消了这种限制,它也就失去存在的根据”。20世纪80年代,面对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式,国际奥委会开始谋求财政独立。1981年国际奥委会成立了新财源委员会,将市场营销引入到奥林匹克运动中。萨马兰奇明确表示:“对奥林匹克运动中的我们大家来说,营销已经成为日益重要的问题。来自电视、赞助及一般性筹款的收益有助于这一运动的经济独立。”这不仅有利于奥运会成功和可持续发展的财政保障;同时,进一步扩大国际奥委会的服务范围,除了发展教育外,还包括文化艺术。

国际奥委会与电视转播机构之间签订的长期电视转播协议已延长至2012年奥运会,保证奥林匹克运动和奥运会的财政前景,在避免市场价格波动的同时,保证为奥林匹克运动和未来的奥运组委会提供资金。此外,国际奥委会用奥运会电视转播的收入,进一步为奥林匹克大家庭中的所有成员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其他方面提供更多的资金。

奥林匹克赞助计划使奥林匹克运动从以下几方面受益:赞助商向奥林匹克大家庭提供可观的财政资源;赞助商为举办奥运会和奥林匹克运动的运转,在产品、服务、技术、专家和工作人员的安排方面的提供支持;赞助商在世界范围内,为训练和发展奥运会运动员和奥运希望之星,提供直接的支持,并且为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提供必要的服务;赞助商为广播公司、记者、摄影师和其它媒体人员,提供必要的产品和服务;赞助协议的启动,提高了观众对奥运会的参与,并且为全世界的青年人提供了,在世界和当地水平上体验奥林匹克理念的机会;赞助商对于奥林匹克运动,在教育、环境、文化和引导青年人等活动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赞助商发展了广告和促销活动,来帮助宣传奥林匹克理想,提高了大众对奥运会的认识,并且加强了对奥运选手的支持。

国际奥委会开始更多地注重奥林匹克教育问题。通过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以及团结基金,开展了面向全世界青年人开设的宣传奥林匹克理想和奥林匹克主义的课程,对运动员、技术和行政管理领域的体育领导者、教师、媒体和艺术专家进行继续教育。国际奥委会拓展了文化委员会的职能,旨在充实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与文化的结合。具体措施包括在奥运会举办国举行奥林匹克艺术节,开展奥林匹克艺术展、摄影展和收藏展等活动,定期举办体育与文化论坛。同时,国际奥委会通过团结基金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体育援助计划;国际奥委会通过与联合国分支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开发计划署、粮农组织、环境计划署、国际劳工组织和儿童基金会签订合作协议,并且还与国际红十字会、世界卫生组织和欧洲理事会等国际组织建立了联系。国际奥委会的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奥运会,而是面向全球,起到更广泛的社会文化作用。

4道德规范

有效的组织变革使得申办奥运会的城市数目明显增加,在各申办城市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由于申办开支巨大,从而引起了新闻界的批评,公众舆论矛头指向了国际奥委会,国际奥委会的形象和声誉受到损害。1988年的贿赂丑闻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它使国际奥委会真正意识到自身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国际奥委会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整顿,包括加强对申办城市宣传活动的监管,加强国际奥委会工作的透明度,禁止国际奥委会委员访问申办城市等。国际奥委会在1999年分别成立了道德委员会和2000年委员会。道德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并研究奥运会申办和确定过程中出现的腐败问题,就国际奥委会的道德规范提出建议,制定国际奥委会委员的行为准则。” 2000年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就国际奥委会的结构、规章和工作程序等方面的改革向国际奥委会全会提出建议。”道德委员会扮演着监督者的角色,专门处理各种违纪和腐败行为。如果发现违反奥林匹克道德的行为,该委员会有权进行调查,并在必要时向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提出建议。国际奥委会最新修订的《国际奥委会道德准则》。分序言、尊严、正直、资源、候选城市、与国家间的关系、保密和执行等8项条款,是奥林匹克大家庭在道德方面的行为准则。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1) 奥林匹克组织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专门化训练的人员和管理满足了组织所需要的高度的协调和严格按照时间效率办事,完成了由业余的体育组织向专业体育组织的转化。

2) 组织变革从不过多涉及商业到专业商业开发,奥林匹克运动实现了采用的组织形式更有利于获取资源、动员资源,从而使奥林匹克运动实现经济独立。

3) 奥林匹克运动组织功能的拓展,使得组织有适应新的变化的能力;

4) 奥林匹克组织内部的道德规范不仅是组织内部理性选择而且使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声誉。

5.2建议

第29届奥运会将于2008年在北京举办,这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和新的动力。

1) 中国的体育组织需要进一步提高运用法律规范来管理体育事务的能力和水平,把体育组织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完善组织机构、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和权利,促进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2) 强化体育组织制订发展规划、加强宏观调控、完善规章制度、提供公共服务、维护行业秩序的职能。

3) 保障体育组织独立法人地位,充分发挥体育组织的管理职能,健全自律机制,扩大其在业务管理方面的自主权。

参考文献:

[1] 大卫·A·艾克.品牌领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2] 秦椿林,等译.体育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 Paul Temporal.高级品牌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 萨马兰奇.萨马兰奇奥林匹克回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5] 邱招义.奥林匹克营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6] 任海.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7] 国际奥委会.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营销报告.

上一篇:描写夏天景色古诗10首下一篇:2008导游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