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诗意栖居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作文诗意栖居(精选8篇)

让作文诗意栖居 篇1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在柔媚的湛蓝中》写道:劬劳功烈,然而诗意地,人栖居在大地上。

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人,诗意地栖居》中这样解释:“如果生活纯属劳累,人还能举目仰望说:我也甘于存在吗?是的,只要善良,这种纯真,尚与人心同在,人就不无欢喜以神性来度量自身。”

人,到底应该怎样活着?在滚滚而逝的江水前,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清风徐来的明月之夜,苏子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生命是脆弱的,人生是短暂的。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及五阴炽盛。生死的无常,欲望的牢笼,让很多人的灵性良心迷蒙在梅雨季节的烟雾中。灵与肉终其一生,不断地争斗与牵绊。

窗外碧绿的湖水,轻轻的涟漪荡漾在风中。即使告别了春天的阳光,绿树依然郁郁葱葱成长。此刻,反复听着同一首歌,柔婉的歌声在空寂的办公室里回旋,特别喜欢里面的`一句歌词:别说话,微笑吧,回头是灿烂的霞。站在楼顶,看远处的高楼林立,马路上流水似的车来车往,天空苍茫,脚下的这片土地,依旧炙手可热。

终日案牍间劳形,到了周末,总期盼着去僻静的乡野感受原始的风。离开乡土已经二十多年,颓败的老屋也倒了,空荡荡的园子里那棵桂花树也不见了,只有记忆不曾散去。池塘里的荷叶片片如云,绿云间,袅娜的莲花盛开,“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

无数的蜻蜓在荷田上飞舞,生活如此静谧美好!庸常日子里的那些琐碎、疲惫和无奈的叹息,在这里统统忘却,眼前只有大自然赐予的美丽与神奇。夏蝉在它的舞台高歌,梧桐枝间,杨树林里,它欢快地唱着,一声声的鸣唤着我的童年,像春雨温润着我落寞的心灵。

这些日子在看有关教育的论著,对教育,也有了更多的思考。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向人类传递生命气息”,教育应该是活的,不应该是死的,它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灵肉交流的活动。

曾经,我经常对学生说荷尔德林的这句“人,应该诗意地栖居”,我希望他们能“得之淡然、失之泰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但我自己却仍然像那片陷在生活漩涡里的落叶,找不到方向。去年高考前夕,一位女生下晚自习后来到我面前,说想找我聊聊。

在那个初夏的夜晚,我和她聊了很久,告诉她只要尽力了就不遗憾,哪怕考不上,再来一年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等以后回头想想现在的岁月,也是一种幸福。虽然她去年没有考上大学,但是今年她第一时间把考上大学的喜讯告知我,我为她祝福,也为她高兴。

李镇西老师认为“幸福比优秀更重要”,我想如果一个人在付出的时候是幸福的,那么这种教育就是成功的,而如果只追求知识、名次等外在的荣誉,忽略了人最真实的情感,这种教育从长期来看,必然是弊大于利的。

让作文诗意栖居 篇2

近年来, 青年学生中自杀事件频频见诸报端。相关资料显示, 自杀已经在我国青少年的死亡率中排第一位。远的不说, 仅在笔者所接触和干预的心理患者中就曾有三起中学生自杀未遂的案例。这三名患者虽然就读于市内外不同学校, 有不同的家庭背景, 不同的成长经历, 但在个性上却有共同的人格缺陷, 那就是:视生命如儿戏, 脆弱、自卑并且过分自怜;没有理想, 没有信念, 没有责任感, 考虑问题只从个人感受出发。笔者认为,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但与我国长期缺乏生命教育不无关系。语文教学有着它理应承担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生命智慧开发的“天职”, 让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生命教育密切结合起来, 让生命教育诗意地栖居于语文课堂, 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唤醒生命之意识

生命意识的培养, 是生命教育的起点。生命教育首先要让学生认识生命之可贵。高一学生思维已趋成熟, 生命意识的培养, 显得更是紧迫。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 适时、恰当地渗透生命教育, 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 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 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怀。

此外, 生命教育还应该让学生懂得尊重生命之个体。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人的生命也是独一无二的, 即便是一母同胞的双胞胎, 其容貌、气质、身材也还是有诸多不同, 更别说人的天赋、秉性。生命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学生特别是那些自认成绩不好、容貌不佳或身材、生理方面有缺陷而自卑的学生, 正确认识自己, 让他们把自己都看成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不可代替的、无法重复的个体, 从而欣赏自己, 也悦纳他人。因此在解读文本的同时, 我总是不失时机地拓深拓展开去, 让学生坚信:一个人的价值是不可被磨灭的, “你”是很重要的、独一无二的, 即便你有很多缺点抑或缺陷, 都是弥足珍贵的应该感到自豪和骄傲的生命个体。

二.“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欣赏生命之瑰丽

中学阶段, 是人生意识日益觉醒、情感世界丰富多彩的岁月, 是以挑战者姿态迎接一切的年龄, 是每个人开始理性地追问生命旅程方向的季节。同时中学阶段更是一个特殊的生命驿站, 成长的欢乐与烦恼, 人生的感悟与赞歌, 在这里汇成一支独特的青春旋律。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 利用文本这一载体, 让学生在青春旋律的歌唱中, 感受生命的多彩, 编织人生的梦想, 实现精神的发育与生命的丰盈。就拿执教“吟诵青春”这一专题来说吧, 我在教学过程中就诗意地融入了生命教育的内涵, 除了让学生领会“知人论世”的读诗方法, 还通过反复的品味和吟诵过程, 让学生走进青春, 走进生活, 走进历史的长河, 走进本专题青年诗人们的视野, 在他们青春旋律的歌唱中, 感悟他们青春的风华、青春的激情、青春的使命, 用他们的精神情怀培育学生丰盈的人生品格和健全的精神家园, 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美好和神圣, 进而更好地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探索生命。

三.“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领悟生命之艰辛

人的生命虽然宝贵、美好, 但并非一路坦途, 其中存在着很多个体无法摆脱的困境。

首先, 我们要让学生明白,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世上没有绝对的一帆风顺, 只有相对的顺心如意, 任何人都无法躲避烦恼, 只不过其程度大小不同而已。有些人善于变痛苦为动力, 善于变烦恼为快乐;有些人却深陷不如意的苦海, 越活越会感到没有意思。“祝您吉祥如意”, 仅是美丽的谎言, 能改变的是自己的心态, 而不变的是事物的本象, 做好心情的环保很重要。所谓“哭也一天, 笑也一天, 为何不开开心地过日子!做也一天, 坐也一天, 为何不努力学习去实现心中的梦想!”

其次, 要对学生进行死亡教育。中国长期以来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比较重视应试教育和成才教育, 反而忽视了死亡教育。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很难懂得生命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面对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和不良思想的侵蚀, 他们欠缺有效积极的处理方式, 其中有一部分青少年面对挫折和困难轻则产生心理问题, 重则走向自我毁灭, 甚至采取报复他人、毁灭他人的行为。据了解, 有些青少年作案手段残忍, 有的青少年杀人后还能正常上学, 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 没有恐惧感, 没有罪恶感, 他们对生命的无知令人震惊, 在他们眼中, 生命的价值不过就是“碳水化合物”。某校一位自杀未遂的女孩, 在接受我的心理辅导时, 就曾大大咧咧地说:“反正也不是我自己要来到这世上的, 这条小命不要也罢”。试想, 如果我们的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如此无知, 对死亡的认识如此浅薄, 我们又怎能期望他们去珍惜和尊重生命呢?曹操诗云:“神龟虽寿, 犹有竞时;腾蛇乘雾, 终为土灰”。在学习史铁生《我与地坛》一文时, 我因势利导:生物有机体的死亡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那么对人类的死亡你怎样理解呢?对轻生现象你会怎么看待?怎样正确面对死亡?通过讨论, 学生们认识到:人无法避免正常死亡, 但是却可以通过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效地避免非正常死亡;人无法避免物质死亡, 但是却可以避免精神上的死亡;人不能把握正常死亡, 但是却可以把握非正常的和不光彩的死亡等道理。

四.“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实现生命之和谐

《论教育的生命意识及生命教育的四重构建》一文的作者王北生先生曾说, 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达到“四个和谐”。即让学生与自身生命和谐, 与他人和谐, 与社会和谐, 与自然和谐。

生命教育首先要让青少年学会与自身的和谐。人类最大的痛苦往往源于自身的不和谐, 世界不和谐的根本也源于个体生命的不和谐, 个体生命的不和谐主要表现为人格的分裂状态。当今社会竞争激烈, 压力剧增, 脆弱的心理容易导致心态的扭曲、人格的变态, 所以生命教育首先要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和坚强的意志。

与此同时, 生命教育也要让青少年学会与他人及社会的和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什么是学习》一文中明确指出, 教育除了要让学生“学会认知”外,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生存, 学会沟通, 学会生活, 学会做人, 学会以创造为己任。因此, 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信念, 认清自己在社会上的价值和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主动地调适自己去服务社会, 适应社会。

此外, 生命教育还要让青少年学会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利奥波德是一位善于深思的哲人, 他从‘一声深沉的、来自肺腑的嗥叫’中领悟到了山的思考, 从一点‘绿火’的熄灭中看到了生态的危机。《像山一样思考》一文, 给我们展示了一种深刻的思想美, 揭示了一个简单而又让人忽视的土地、生态、资源伦理问题。它警示我们:人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 还要保持必要的克制, 学会尊重自然, 爱护自然, 像善待自己和家人一样善待自然。只有这样, 人类与自然才能长期共存, 共创永恒。”这是我在执教《像山一样思考》时的结束语。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在笔者看来, 语文课堂就是要划动承载“理性内核”的船桨, 以真情呼唤真情, 以行动引领行动, 以心灵感召心灵, 激起层层“正效应”的涟漪,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 精神得到唤醒, 潜能得到显发, 心灵得到震撼, 情感得到共鸣, 身心得到愉悦。

摘要:语文教学有着它理应承担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生命智慧开发的“天职”, 让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生命教育密切结合起来, 让生命教育诗意地栖居于语文课堂, 是语文教育自觉承担的神圣职责, 也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生态语文课堂的重要举措。语文课堂就是要划动承载“理性内核”的船桨, 以真情呼唤真情, 以行动引领行动, 以心灵感召心灵, 激起层层“正效应”的涟漪,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 精神得到唤醒, 潜能得到显发, 心灵得到震撼, 情感得到共鸣, 身心得到愉悦。

参考文献

[1]童潇主编.走向学习型社会〔M〕.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2]张大军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出版社.1999年.

[3]周国平主编.智慧和信仰〔M〕.北京:中国盲人出版社, 2006年.

[4]王北生.论教育的生命意识及生命教育的四重建〔J〕教育研究, 2004, (5) :26.

[5]肖川, 徐涛.论教育中的生命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6) :21

让语文诗意栖居 篇3

所谓的诗意,乃是主体文化素养的高级表现,同时也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所应秉承的基本教学目的以及教学要旨。如若语文教师未能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展现出诗意表现力,则无法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的诗意之美。因此无论对于学生抑或是教师而言,诗意均是语文学习与教学的不变追求。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存在不同,其对名家、名著、名篇的教学内容遴选,实则即体现出其诗意的特质。语文教学在于使学生在其内心构筑起博大的精神世界,从而使其具备人文素养。对个体的关注,具体表现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同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可以说,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学,实质上便是心灵碰撞的语文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对话,乃是语文教师、学生以及课本内容间的精神交流与心灵沟通。依托有效的对话形式,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升,思维得以创新,心智得以健全,进而提升其审美旨趣。对语文对话的推崇原因在于,唯有充分的对话沟通,教师方才能够了解学生所知所想,进而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唯有充分的对话沟通,方才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对个体的尊重,即是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认知与尊重。从内涵层面来看,语文教学承载了对主体自由意识的培养重任,因此可以说,语文教育乃是对学生自由意识养成的重要路径。诗意语文,是一种极具个性色彩的语文,它要求尊重个体、高扬个性,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语文的形象意义远远大于语文的概念意义.诗意语文所力求凸显的便是个性化的旗帜。对个体的尊重,便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幻想。诗意语文,并非是语文知识的简单叠加与堆彻,其应充满蓬勃生机,彰显出生命的本真之态。诗意语文依托“形象作词、感情谱曲”的教学模式,使其如同优美的画卷,画中人与景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从学生的个体发展情况看,其均会经历从无知到启蒙的历程,而实现这一人生跨度,必然要依托教师对其心智的正确指引与唤醒,而每一次唤醒,都会使学生的精神生命流光溢彩。诗意语文的挥洒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

诗意语文,务求借助人类先贤所创造的丰富的文化宝库实现对学生智识与人格的全面提升,让其感受到人类先祖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辉煌与壮美,让其沉醉于文化对其精神的熏陶与历练。

诗意语文,要求教师要使学生领略中华文明的无限风光,让其感受到优秀民族文化的波澜壮阔。语文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形式,民族文化深深的烙印于语文之中,诗意语文,便是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实现民族文化的历史性传承,使其得以不断的发扬广大,进而照亮民族文化的发展之路。

语文教师应当精准把握语文教学的主旨及其价值取向,将社会主流价值观融入于日常教学之中,依托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健全其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教师应藉由个人的知识素养与人格魅力,使学生受到诗意语文的文化感召。正如王丽在《我的教育梦》一文中所指的那样,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學者李吉林曾经指出,教师同诗人的区别在于,诗人的诗篇通常是作于纸面,而教师的诗篇则存于学生心间。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而言,基于教学有效性的考虑,以及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充分吸引,以便使学生主动投身于语文知识的探索与学习过程当中,因此语文教师应注重自身文化素养与诗意素质的提升。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应将自身的书卷之气向学生传递出诗意的感召,使学生于教师的润物无声之中,提升语文素养。同时,教师应注重对自身文学知识的积累,从而能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出口成章,让学生感受到诗意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有意识的对教师进行效仿和学习。

诗意语文大师王崧舟先生曾言:“语文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这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思想火花的碰撞。在对话中体验人生的种种况味,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心灵鸡汤、精神元素。这是诗意语文、诗意课堂的应有之义。”当前,在国内相当一部分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过于推崇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以新奇的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内容的完成,虽然此种方法能够一定程度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新奇之感,然而却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本真,导致文化底蕴缺失,课堂教学收获的是热闹与喧嚣,看似欢快的教学实则未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鉴于此,教师应注重在教学中发挥诗意语文的独特魅力,使学生感受到诗意的语文文化熏陶,从而徜徉于语文文化的知识海洋之中,进而使其喜爱语文,从而更加乐于主动投身于语文课程学习之中。

诗意的栖居作文 篇4

从客观的角度看,落叶堆积。可能会导致环境不整洁,甚至窝藏细菌等。但我想落叶不立即扫去并不代表不扫去。让落叶在城市多停留几时,恐怕会使城市更多一些诗意呢!而正如“荷尔德林曾说: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我想,我们应让落叶停留,给生活多一点诗意。

不扫落叶,发现生活之美

纪伯伦曾在《沙与沫》中说道:把蚂蚁的忙碌捧得高于蚱猛的歌唱的眼光是多么狭仄啊!姑且不谈论他是否对众生的忙碌过多贬低,但我们确实更应对感性的快乐给子更多些的重视。扫去落叶,可能会获得城市的整洁。可不扫落叶,亦是城市的诗意名片。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人们总是像蚂蚁一样忙忙碌碌。却忘却自己当时选择忙碌的目的正是像蚱蜢一样美丽的歌唱。所以说,去发现生活之美、诗意地栖居吧!

不扫落叶,感受未知之喜

世界纷繁复杂随着工业文明的时发达,城市请似乎越来越成为钢筋水泥的代名词,高楼拔地而起压抑了诗情的萌发,如同”或许幸福像玻璃一样,因为平时从来察觉"一样,我想诗意也如玻璃一般从未察觉,但其实是触手可及的,倘若不能有田国风光,何不于阳台一隅处撞见绿色,倘若不能有“秋日薄暮,用菊花煮竹叶青,人与海棠俱醉”,何不于落叶处感受秋景绚烂。

不扫落叶,挖挖掘生命之根

一下雪、北京就成了北平,西安就成了长安。一落叶,情况也应雷同吧,并非雪或落叶有什么奇特的魔力,而我想更可能是他们的来到挖掘出了城市千百年诗意的根基。而人也是如此。在繁华忙碌、光怪陆离的生活里失去了对诗意的追求。但落英缤纷能吸引众多市民,可能也正是唤起了人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诗意之根吧!

诗意栖居作文1500字 篇5

新生的赤日已越过环绕众堡的群山,将金黄耀眼的光芒撒向起伏的麦浪。人类在数而不尽昼的哀怨与日的叹息中走过漫漫征途,顺利成为食物链的登顶者。在这个过程中,“到林子里找仙女的智人”取代了“以林中野兔为食求生的尼安德特人”,看似荒谬的冥想者在物竞天择的自然选择中成为人类的最终形象,无不在揭示着一个真理――人类充满劳绩,但还需要,在这片大地上诗意栖居。

丰子恺曾经说过:“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诚哉斯言,人的生活不止有单一的一面。对物质以外的精神世界的追求与润色是生活品质的体现,更是诗意栖居本身。

诗意栖居,它是人类在对抗荒凉与虚无时的最伟大武器。脑瘫诗人余秀华,这位自述为“被生活扯着头发往墙上撞,目光涣散手脚战栗的`农村妇女”曾无数次被冷漠的现实击落谷底,被世俗的眼光蹂躏心灵,在灯火寂寥的春日夜晚里,她伏在案上写纸上惊雷,写屋宇如鱼,写一切瑰丽奇异的事物,她将苦闷与不满倾注笔尖,一颗疲惫的心得以停泊靠岸。怀才不遇的士大夫屈原,在那个“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代里,他像一位踽踽独行的思想拓荒者,在南国江畔编制着自己脱离尘世樊笼的世外桃源。上古“羲和”、月神“望舒”、洛水女神“宓妃”是与他春水煎茶的入幕之宾,昆仑神山、西天仙境是他虚实交叠的灵魂归处。

“人间有各种病症所以人类发明了诗歌。”在青松落色的“满目山河空念远”中,他们懂得如何在诗意栖居中找寻灵魂的落脚点,在荒凉与虚无中进行自我疗愈。

诗意栖居,它是人类逐渐脱离茹毛饮血走向繁荣文明的进步阶梯。智人与尼安德特人的认知差异导致了认知革命,对虚拟事物多余的思考与追求使智人发明了特殊的语言,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得以存活。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精神世界中思考火花的飞跃为科学研究绘制了发展蓝图,敦煌城锦绣华丽的飞天壁画,埃及金字塔内古老的飞机模型,古代先民们用非凡的想象力开创了科学研究的先河,正是有了这些准确的框架,后人有了研究与创造的方向,经验得以不断累计形成质变。对美感的感知产生需求,需求从而不断刺激科学发展。

正如《人类简史》所说的那样,“人类文明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强大的虚构功能。”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概念,如国家、法律、社会本质上都是虚构空间的衍生物。思维的产生为存在先于本质的理念写下生动注脚,人类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实现文明的丰富发展。

浮世喧嚣,精致利己主义盛行下物欲膨胀乱象丛生,人们苦于修饰生理雕琢外表,却往往忽视了生而为人最基础的灵魂建设,漠视对陶冶情操的诗意追求,多少人沉迷于声色犬马、灯红酒绿,在浅薄与平庸中度过碌碌此生。网红文化、拜金主义大行其道,古典文学、传统手艺却难有市场,深谙流行者拥趸无数,论道庄子者黯然离场;无病呻吟者俯拾皆是,潜心笃志者寥寥无几。在“流量”当道的当今社会,我们彻底沦为了娱乐至死的物种,在万物可消费的理念里被物质欲望裹挟着工作、生活,案台上的书籍、字典早已蛛网结尘,轻无一物的灵魂也被荒芜与空虚捆绑,在烂泥里堕落扎根。

正如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说说,“人是有思想的芦苇。”人之相与自然不过蜉蝣半世,蝼蚁之力,思想是人作为万物之灵与寻常生物的最大差异,一味被生存欲望驱使而丧失诗意追求的人当与野兽无异。为人的灵性与本质不该在文明发展中被弃之如敝履,物质文明建设成果丰硕的情况下精神文明建设也该占据一席之地。

诗意的栖居作文1000字 篇6

我原以为我会独自一人走在铺满花草的小径,走在飘满荷花香的石子路,走在黄叶遍地的枫林,走在积有厚厚雪花的梅园,幸运的是我遇到了同样诗意的女孩。她会像疯子一样陪我雨中高歌,像火炉一样温暧了我僵硬的双手,像诗人一样与我吟风弄月。

她是个彻彻底底的文科女和所有内心有着憧憬的女孩一样,她向往的是一个自由的未来。所以在这个美丽的校园,在爬满教学楼的青藤见证下,我们邂逅,又是一个美丽的开始,我不再是孤身一人,好坏有她陪伴,共同奔赴未来,并肩作战,在外校书写美丽的年华。

还记得在中考前的一个月我精神高度紧张,上课时也心不在焉,一有什么动静就心烦意乱,那是一个黑色五月,我的世界里没有一丝风,是她在我身旁随口吟出一句“水似眼波横,山似眉峰聚”把我的灵魂带至一个平行的时空里的杏花春雨江南,迎面走来的是“眉眼盈盈处”的少女,步履轻盈,携我我去清泉旁边品味至甘至润的水。

那三年,在我一次次考试失意,一次次跌倒爬起中度过了,而她总是在旁安慰我鼓励我让我坚信我能行。也许她天生就是姐姐类型的人吧,在我心情愉悦时她从不抱怨或倾诉自已失意事,她说她的志向是当心里学家,确实如此她总是体贴地遵循:“莫在得意人前说失意事”的原则。在她身上我真的学到了一不少。

坐在她旁边时我总可以免费受到文学的熏陶。她爱李煜,总是应时应地的吟出他的诗句。春雨淋沥拍打窗台,她感叹:“帘外雨潺潺,春意澜珊”她总是将自已置身李煜的处境与他同喜同悲,“才子李煜去世前不久写下那样的诗句,凄婉心情曲曲传出感人肺腑。”大概有些喜欢来自天性来自缘份。为了李煜她曾经和另一个号称“博学”同学辩论,在她眼里他不是亡国君主,他只是一个天性使然爱美的才子她可以包容李煜在大周后生病时与小周后幽会可以包容她一切糜烂的生活。

开始我不懂她对李煜的信仰,后来我才彻悟,如果历史长河可以倒流,她一定愿长伴他左右,或是友人,甚至于是“晚妆初了明肌雪”的舞女,分担他的忧愁。

这就是她,没有令人惊艳的相貌,没有可弹好琴的纤纤玉手,但是却能诗意的生活,像kiss the rain这首歌里的女孩一样会独立窗前期盼动人的青春。

让真实在日记的土地上诗意栖居 篇7

一、为学生创设安全自由的语言表达环境,使学生在日记中敢于表达、善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为学生创设安全自由的语言表达环境,使学生在日记中敢于表达、善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是日记教学的基本要求。小学生平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颇多,但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善于观察或思想上有所顾忌,不敢或不能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写在日记本上。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安全自由的语言表达环境,让学生敢于在日记中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发现讲真话的,都应予以恰当的肯定,表扬他们敢于讲真话的勇气,并选一些有代表性的日记在班级中读。像我班一位同学这样写自己的值日班长的感受:

今天,我当了一回班长,没想到,当班长的感觉真好。

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我从来没有当过班长,自从五年级赵老师说按学号每人当一次班长,我听了心里多高兴啊。

今天,轮到是我当班长,这一天我都在认真地管理班级,关心同学,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管。可是班级中有些同学很调皮,我管也管不住,当我走到他们身边时,他们稍微能够静下来,但是没过一会儿他们就又吵起来,你说这些同学是不是很难管?

当班长好,但当班长也很难。

还有一个同学这样写自己的同桌:

我有一个同桌,她非常野蛮。

记得有一次我不小心踢了她一下,她就生气地对我说:“你神经病啊,动不动就踢我。”

还有一次,她趁我不在的时候用力踩我的凳子,我发现后就问她为什么要踩我的凳子。她说:“我踩了吗?”然后就张大嘴巴尽情地、放声地大笑,身体还会不停地抖动,手舞足蹈,十分夸张地说:“你管得了我吗?”她和那些文文静静的女孩子比起来,她真是太没有规矩了。

虽然这样,但平时的她还是非常乐于帮助别人,同学有什么困难她都热情相助,班级里的卫生工作也差不多被她包下来了。这就是我的野蛮同桌。

这两篇日记都是班级中轮到写作文就让老师头痛的学生。当我把这两篇日记在班级中读完并表扬他们能写出真情实感时,大家都恍然大悟地说:“原来写日记就是把自己想说的话无所顾忌地写出来,今后我再也不愁没东西写了。”从此以后,学生心灵的窗户被打开了,一篇篇富有真情实感的日记相继出现了。

二、正确的批语引导、耐心的个别谈话是通过日记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的主要方法

自从那两篇真话日记出乎意料地得到表扬后,班级中写真情实感的日记层出不穷。小学生的日记真实体现了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是他们纯真心理的自然流露。用教师的真实的感情去感染学生,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真正把日记与做人结合起来。班级中有一位同学这样写自己的同桌:

真是倒了八辈子的霉呀!老师竟然让我和全班赫赫有名的笨同学——×××坐在一起,上辈子我招谁惹谁了,要我和×××坐在一起,我真是倒了前所未有的大霉。

我同桌的智商等于一根木头、一团浆糊或是等于0,她还喜欢上课讲一些废话,特别喜欢拖拉作业。数学课上,一到做作业时间,她就占领了大半张课桌,我只有一小半个位置,害我字都写不好。英语课上同桌可以举手发言,可是因为我同桌的脑神经、智商等于0,可把我害惨了,害得我不能举,一旦举手,老师让我们发言,她连个屁都不会读,只能呆呆地站好,不知所措,她可真是一个一等一的害人精。为了防止数学课上占领课桌的事件再一次发生,我就用一支粉笔在课桌中划了一条分界线,只要她的手一超线就别怪我心狠手辣,她的手屡次超线,当然屡次受到我的攻击了。

从行文来看,语言流畅,的确写出了同桌的特点,是一篇写真情实感的作文,但是从这篇文章所反映的思想来说,我能给他打上优秀吗?针对这名学生日记中反映的思想情况,笔者有目的地进行了教育,最后这名学生不仅非常乐意地和她成为同桌,而且在学习上也为该同桌提供了很多帮助。

三、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提高是日记教学的归宿

坚持写日记可以训练学生的恒心和毅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有时也会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语言进行评价。

开学一个星期后笔者重新排了座位,有一名学生在日记中就写道:

星期五下午的班队课上,老师给我们重新排了座位,我有了一个新同桌。我的同桌平时他一句话也不说。上课的时候,他只是傻傻地坐在那儿;下课了,他也是一声不吭;做作业时,不管我怎样,他还是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他就是我的隐形同桌,告诉你吧,其实我已经没有同桌了。

这是班级中的一名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写的一篇简短的日记,当初让他一个人坐,说实话有点惩罚性质,但我没有想到的是在他毫不在乎的外表下有着如此敏感的内心。针对这种情况,我马上将他的位置做了调整,避免伤害了一颗向上的童心。

记得语言大师叶圣陶先生这样说过,写真经历,真体会,真感受,这是解决写什么的最好办法。无论说话或写文章,最要紧的是拿出自己的真实东西来。小学生写日记,千万不要去编造,要去描写亲身经历并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摘要:写日记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锻炼学生的恒心与毅力,还能帮助教师及时准确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师可以从三方面指导学生日记:第一,为学生创设安全自由的语言表达环境,使学生在日记中敢于表达、善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第二,正确的批语引导、耐心的个别谈话是通过日记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的主要方法;第三,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提高是日记教学的归宿。

关键词:日记,真实,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朱伯石.写作与作文评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让教师诗意地栖居校园 篇8

关键词:学校管理;教师;诗意;课堂;阅读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5-0008-03

当下,教师的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作为一校之长,笔者常常在思考:是谁“偷”走了教师的幸福感?是什么让本该洋溢着幸福的课堂变得让人如此倦怠?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人诗意地栖居”的诗句深深触动了笔者,开启了笔者的心扉。要让教师走出倦怠,充满幸福感地工作,学校必须帮助教师诗意地栖居在教育事业中,才能使他们热爱事业,潜心事业,以一颗诗心认认真真教书育人,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一、帮助教师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之前——备课

每一个做教师的人都知道,教学效果必须落实到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上。一个教师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要想上好课,却一定要备好课。教师在备课上所下功夫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授课的质量。可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常只备教材,认为只要备好教材,写好教学设计就OK了。所以在日常听课后,总是听老师说自己下了多少功夫看教材、写教案、做课件,可是课堂教学结束后却没有收到期待的教学效果。于是,只好课下拿出大量时间去给学生做练习、补课,反复批改纠正作业。这样,辛苦自不必说,心态也开始不断发生变化:开始抱怨工作累,埋怨学生笨,怨恨家长懒等,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荡然无存。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了帮助教师从繁重的课后作业批改中解脱出来,更是为了课堂上让孩子们有效质疑,教师有效解惑,笔者组织教师着力研究备课的艺术,开展教师集体备课活动,努力提高备课效率。为此,采取了三方面的策略,对备课环节进行改革创新。

(一)通读教材,认真备教材

每年暑假要求教师首先系统通读、研究本学科1~6年级12册教材,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将各学科教材编写建议、教学建议、总目标、阶段目标进行认真浏览、学习、研究;然后根据所任年级学科,重点备教材,精心撰写教学教案。

(二)研究学情,认真备学生

众所周知,在“只见物(教材)”、“不见人(学生)”、“闭门造车”情况下撰写的教案不会生成高效的课堂。真正了解学生才是备好课的关键。于是,指导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个体,还要了解学生的集体,了解整个班级学生接受能力的强弱、思维活动的状况、完成作业的情况、班内的学习风气、对学科的爱好及其学科基础状况等,以便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合理地选取教学方案,从而对学段教材进行选择、补充、整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准确明晰的教学目的、富有实效的教学策略、灵活多变的教学环节,选择更适合班级学生教学的起点和教学方法,使授课更有针对性。

(三)教案留白,认真反思

因为学校师资力量紧张,一个教师同时教授2~4个班的课是很普遍的现象。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我们大力提倡教师在教案之后留白,旨在方便教师在上完第一个班的课后及时撰写教学反思,及时修正完善教学设计,为下一个班的教学提供更完善的方案。

经过一年多的备课改革,绝大部分教师深刻感受到通读学科教材、分析学生学情、反思完善教案这一改革举措所带来的好处,抱怨、埋怨、牢骚等现象已经明显减少,师生关系、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关系有了明显的好转,课下教师盯着学生反复修改作业的现象也明显减少。

二、帮助教师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之上——上课

让每一位教师都能站在适合自己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热情满怀地工作,从而实现自我职业价值和生命价值的统一,是我们最美的追求。

“用一个人,不是去改他的缺点,而是要扬他的长处。”北京实验二小李烈校长提出的“扬长说”给了笔者很大启发。自去年9月我校本着“依法用人,用人所长,人尽其才,人尽其美”的用人原则,按照教师各自的专业特长对教师的岗位进行了适当调整。

(一)根据所学专业安排教师任课岗位

通过分析每位教师的学历、所学的专业,通过多次听课、座谈、观察、了解,笔者发现有部分教师只要调整一下工作岗位,就可能更有利于发挥他的专长,更能“扬他的长处”。于是,通过班子共同研究,我们大胆调整了部分教师的工作岗位:一改数学老师不当班主任的习惯做法,调整三位数学老师去当班主任;一改高年级班主任不兼任低年级学科教学的习惯做法,调整了八位教师兼任低年级学科的教学。一年下来,三位数学老师不仅没有把所带的班级带成像当初担忧的差乱班,而且还有两个班成了校级优秀班集体。三位数学老师常常挂在嘴边的不再只是数学课上的疑难题,更多的是班级里孩子们的成长故事。他们说当班主任让他们有了“当亲娘”的感觉,幸福的笑靥抹去了当班主任的辛劳。那几位高年级班主任老师兼任低年级学科教学后,他们最大的感触是:对学科知识在各年级段的学习目标要求有了更清楚的对比了解,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连续性,更主要的是他们更熟悉、了解了不同年级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的规律、原则和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研究,感觉教育教学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二)根据学校实际调整部分学科课时,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全开足课程

根据学校实际对美术课、音乐课进行了改革,美术、音乐课采用两班合并、隔周两节连上的形式,既节省了教师资源,给教师腾出了部分时间,同时也满足了美术课、音乐课的特殊需求,一举两得。另外,学校还开设了艺术赏析课,使教师和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徜徉在艺术的殿堂中,享受着艺术带来的诗意。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舞台,教学过程应该是让人心旷神怡的发现之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沟通、合作、抗挫折等能力的训练,特别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出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互助等多种形式解决问题。同时,教师注重“让学生感受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的种种心理体验”——发现问题后的喜悦,解决不了问题时的困惑,老师讲解点拨和引导之后的豁然开朗,问题解决后所带来的惬意等。从此,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满堂灌,不再是声嘶力竭的一遍遍重复的讲解,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有了明显的体现。

三、帮助教师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之后——阅读

作为教师,不读书就意味着落伍,意味着精神的枯竭。读书能够使人内心宁静,读书能够使人提高生活品味,读书能够使教育教学活动富有智慧。读书对于一个人来说永远都是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打造充满浓郁书香的校园,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应是学校的不懈追求。

然而本校教师平均年龄44岁,师资的紧张导致每位教师超负荷工作,繁重的工作加上正值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生活负担,让教师无暇、无力静心读书。为引导、指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学校在教师读书的时间、形式及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每周一“语”:读经典涤荡心灵

每周一“语”指的是:每周一班子例会留出专门时间,带领中层以上领导共同学习《论语》,要求大家认真撰写读书笔记,通过学习经典启迪智慧、涤荡心灵。

(二)每周一文:接触多种教育思想

学校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以前采用每学期两次读书沙龙的形式,后来发现这种组织形式存在弊端:一是周期过长,交流不及时;二是发言面窄,交流不尽兴。针对这种情况,在认真分析后进行了改革,要求每一位教师暑假期间搜集一篇最能触动心灵的教育教学或生活哲理小美文,在每周的学校例会上留出专门时间进行交流。将每周一次常规例会的前15分钟设定为美文共读时间,把教师推荐的文章下发到每一位老师手中,默读静悟后,畅谈心得。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收获的不仅仅是思想的碰撞、教育的智慧,更有生活的感悟,让老师们充分感受到生命的厚重!

(三)每月一书:与教育专家心灵对话

教师共读一本书,共同寻找属于教育的语言密码。学校的读书活动分为三个层次:学校荐读、教师荐读、自主阅读。

学校荐读。学校为每位教师购买了教育书刊供大家阅读。如,2014年利用暑假全体教师共读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并举办了读书沙龙。通过阅读和交流,让所有的教师认识到“管理者的成效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成效的最关键因素;并不是只有高级管理人员才是管理者,所有负责行动和决策而又有助于提高机构工作效能的人,都应该像管理者一样工作和思考。

教师荐读。学校的教研例会增设了《好书推荐》板块,由教研组推荐一名老师把自己阅读的图书介绍给大家,将自己的读书感悟和大家分享。

自主阅读。学校将《中国人阅读书目》《新教育阅读地图》推荐给教师,供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需求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自行购买阅读。

学校力图通过这些活动营造出浓厚的读书氛围,引导老师们把读书与自己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表达方式,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和思想,不断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和人文修养。

教师是幸福课堂的发动机,学校管理者只有转变观念,大胆合理地创新教育管理,给教师提供适合发展的平台,让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个人驾驭课堂的教学技能,才能帮助教师摆脱职业倦怠感,充分体验教育带来的美的享受,真正实现个人的生命价值与职业价值的统一,诗意地栖居在校园中。

上一篇:青年学生教育下一篇:勤俭节约小学生广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