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几点思考(推荐10篇)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建立和保持和谐的警民关系尤为重要。那么,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应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把握好主题
公安机关是党领导下的带武装性质的国家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担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神圣职责,这一神圣职责从根本上也就决定了公安机关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要完全符合党的执政纲领和党的决策要求。因此,关注民生,关心百姓疾苦,当好人民群众的“公务员”、“勤务员”和“平安使者”无疑成为当代中国公安工作的主旋律,这不仅是党对公安工作的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时代的具体要求,更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所以,各级公安机关和全体公安民警一定要勇于站在时代的潮头,紧紧把握“关注民生”这一主题,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忧,牢固树立“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工作指导思想,多为群众百姓做一些实事、好事,真正做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
二、要树立好形象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利益格局不断重组,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受利益驱动和权力至上等腐朽思想的侵蚀,一部分民警的心态发生了失衡,世界观、人生观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偏差,耍特权、抖威风,以权谋私,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和现象时有发生,给构建健康和谐的警民关系埋下了隐患,设置了障碍。当前,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必须要首先着重解决好公安机关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以制止侵害群众利益的违法违纪行为,树好公安民警队伍自身形象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和纪检监察的职能作用,大力开展时事政策教育、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党风廉政建设警示教育和“反特权思想”集中整治等活动,进一步强化公安机关内部监督和社会外部监督各项规章制度及措施的贯彻落实,全面加强公安机关和全体民警的法纪意识、廉洁意识、大局意识、和谐意识,坚决制止和有效预防少数民警利用职权之便侵占群众利益、损害公安机关形象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努力打造一支清正廉洁、纪律严明、高效务实的公安民警队伍,以良好的形象赢得民心和社会的认同,赢得全社会的尊重、理解和支持。
三、要服务好群众
“为民服务”和“打击犯罪”是新时期党和人民赋予公安机关的两大政治任务,要用辩证的观点、和谐的理念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人民群众需要“安全感”,同时更需要公安机关的服务,只有把“为民服务”和“打击犯罪”有机结合起来,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入手,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良好的警民关系才能够真正建立起来。一是要和谐执法。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把执法办案与解决矛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文明执法、人性化执法,坚持教育和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尽可能地减少对抗、化解矛盾、平息纷争。二是和谐管理。要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牢固树立服务经济建设、服务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大局意识,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检验公安行政管理工作的根本标准,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角色的转换,着力打造公共服务型公安机关。三是和谐沟通。要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各项治安管理工作的积极性,畅通联系渠道,落实联系措施。通过采取入户走访、发放警民联系卡、公布举报电话、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多渠道、多层面地加强和辖区内人民群众的联系与沟通,尽可能多的掌握社情民意,了解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沟通中增进感情,拉近距离,改进工作,密切警民关系。
四、要解决好难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民内部矛盾的凸显期,农村、城镇、企业各种社会矛盾纵横交织、错综复杂,各级公安机关一定要深刻认识现阶段社会矛盾的主要特点,紧紧抓住党的群众路线这一法宝,当好新时期社会平安创建的“和谐使者”。一是要专项整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治安难点、热点问题。社会治安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关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和切身利益,对一个时期群众普遍反映强烈的一些热难点问题,公安机关要给予高度重视,要通过专项整治的方式及时进行治理。二是要扎实开展为困难群众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要充分调动全体民警主动参与为困难群众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工作的积极性,密切关注城镇下岗职工、失学少年儿童、孤寡老人及
其它社会弱势群体,认真搞好扶贫帮困和岗位献爱心服务,鼓励民警积极参加其它社会公益活动。三是正确对待并妥善解决群众信访案件。公安信访问题是社会不和谐因素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解决好公安信访问题,既是维护政治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又是减少不和谐因素,增加社会和谐因素的重要途径。因此,各级公安机关要积极做好纠纷调解和耐心说服教育
一、影响和谐警民关系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群众对公安机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警民关系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然而, 有些民警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要求, 思想保守, 因循守旧, 习惯按“老规矩、老思维”思量问题, 存在几个深层次问题。
(一) 重管理轻服务。
少数民警宗旨观念淡薄、为民服务意识不强, 常以管理者自居, 具体表现在:在执行警务活动时耍特权, 抖威风;在接待上门办事、求助群众时“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 , 态度生硬, 方法简单;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不严、办案不公, 不作为、乱作为, 利用职权办理“人情案”、“关系案”, 侵害了群众利益, 引起群众反感, 影响了警民关系和谐。
(二) 重打击轻教育。
受传统思维的影响, 少数民警总认为不打击就凸显不了公安机关的职能, 在工作的摆布上, 总把打击放在首位, 而教育挽救似乎与己无关, 认为是社会或是教育部门、监管场所的事。为此, 他们一味追求破案率、打击处理率, 以多破案、多打击为杠杆来要求衡量自己, 对教育则不屑一顾, 特别是对青少年犯罪, 没有严格执行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 宽严无度, 不注重心理矫正, 从而引起群众对公安机关的偏见。
(三) 重破大案轻管小事。
孟部长指出:小事连全局, 小事连民心, 不会办老百姓关心的小事, 就不会办大事, 也办不成大事, 一些小事、小情, 对我们警察来说也许是司空见怪、微不足道, 但对于普通群众来说, 可能就是一辈子的大事、难事。而事实上, 一个大案、要案告破后, 物质奖励、精神激励纷至沓来, 名利双收;而诸如“东家相骂、西家被盗”的“芝麻小事”难以引起关注, 久而久之, 重破大案轻管小事的“陋习”便逐渐形成, 致使事关普通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难事”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由此引起群众的不满。
二、影响当前警民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原因
(一) 社会因素。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利益和矛盾呈现多元化, 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凸显, 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专门力量, 不可避免处于解决矛盾纠纷的最前沿, 处置稍有不当, 则会成为矛盾的“焦点”,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警民关系。
(二) 群众因素。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 人民群众权利民主意识与义务责任意识发展失衡, 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后, 往往把处理结果理想化, 要求难以满足时, 就归咎于公安机关, 甚至无理取闹, 挑战民警执法权威。
(三) 民警因素。
主要表现在部分民警缺乏服务意识、执法为民意识, 执法水平不高, 滥用职权、玩忽职守, 警务工作透明度不高等方面。基于上述种种原因, 目前的警民关系已非常脆弱, 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已迫在眉睫, 唯有此, 公安工作才能真正地实现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
三、新形势下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几点对策
(一) 强化宗旨意识, 不断教育民警树立群众观念。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 宗旨意识是根本, “人民警察爱人民”, 才能“人民警察人民爱”。如果没有解决民警“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 亲民、爱民、为民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要教育民警始终掌握“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这一克敌制胜的“法宝”, 以真情换理解, 以奉献赢民心, 寓管理于服务, 寓服务于管理相互交融;在执法执勤、行政管理等各项公安工作中切实尊重人权, 保障人权, 关注民生, 保障民生、服务民生, 让人民群众看到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真正为民办事、为民谋利。
(二) 提高队伍素养, 努力打造作风优良的公安队伍。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公安机关作风优良与否是群众关注的热点, 也是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满意与否的重要“看点”。为此, 要以队伍正规化建设为重点, 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队伍纪律作风建设, 不断建立健全并认真落实队伍管理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内、外部监督制约体系, 强化民警的养成教育, 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不断增强民警的执法为民意识, 提高民警的素养和水平, 树立起亲民、爱民、助民、为民的良好形象, 真正打造一支作风优良的公安队伍。
(三) 突出公安主业,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 安全需求是人的最基本需要, 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信任满意, 主要源自安全感。如果人民群众的安全都得不到保证, 和谐的警民关系则无从谈起。因此, 要进一步突出打击犯罪的主业意识, 在严厉打击严重暴力犯罪活动的同时, 要把打击锋芒集中指向那些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侵财案件, 集中优势兵力快侦快破, 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影响, 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同时, 对一些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诸如鸡、猪、牛被盗的小案子也不容疏忽, 勿以“案小”而不为!此外, 要加大群防群治力度, 最大限度地挤压犯罪空间, 还群众以安宁。
(四) 公正廉洁执法, 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公正廉洁执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障, 也是消除群众误解、促进警民和谐、确保队伍纯洁稳定的重要途径。结合当前实际, 推进公正廉洁执法要切实做好两点:一是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目前, 公安机关都在网上执法办案, 对提高执法能力、执法水平、执法公信力将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加快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步伐, 实现信息化与公安工作的有机融合。通过全面推广网上办案, 明确责任, 严格案件网上录入、审批、查询, 增强民警的证据意识、程序意识, 着力解决执法不公、宽严失度、粗放执法、随意执法等问题, 加强公正廉洁执法。二是提高执法透明度。实行“阳光执法”, 将各项公安工作程序尤其是执法办案工作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向社会公开, 增强工作透明度, 主动虚心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公安执法和打击破案工作的监督, 增强公众对警方的监督力度与信赖感。
(五) 提升宣传效果, 营造良好的的舆论环境。
。首先, 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 以及内部工作简报等形式, 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公安战线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好人好事, 在内外部营造人民警察爱人民的良好舆论氛围, 进一步弘扬正气, 凝聚警心、民心;其次, 对社会影响重大的事件, 要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 及时有效地澄清事实, 发布正面报道, 从源头上避免“流言”的扩大化;再次, 要加大互联网络的监管力度, 对故意歪曲事实、恶意炒作的涉警事件, 要在及时澄清事实的基础上, 对恶意“炒作者”予以依法严肃查处。
参考文献
[1].林黄鹂.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警民关系问题研究——对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思考[J].公安学刊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 2012
[2].李学良, 徐霞.正视警民关系现状构建和谐警民关系[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0
关键词:皮尔原则;和谐;警民关系
1 罗伯特·皮尔与“皮尔原则”
在世界警务理论发展历史过程中,罗伯特·皮尔爵士绝对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不仅在1829年的英国建立了“大伦敦警察厅”,开启了近代警察制度的历史,改变了世界警察发展史,而且在同一年颁布了世界警察历史第一个警察专项法令,名曰《警察训令》,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警察行为准则的经典法律文件,对警察行为中的克制、礼貌、公正、群众满意度和最小武力原则进行了逐一界定。这一训令总共包含了12条原则,实际上成为近代以来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的重要参考,深刻影响了欧洲,乃至世界各国警务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罗伯特·皮尔又提出了“九条警务原则”,即我们通常所简称的“皮尔原则”。
其主要内容是:
1.1 警察的基本使命是预防犯罪和无序,而不是用军事力量和严厉的法律惩罚来镇压犯罪和骚乱。
1.2 警察履行其职责的能力,有赖于公众对警察的存在、行为以及获得并保持公众尊重能力的认可。
1.3 警察必须获得公众心甘情愿的合作,他们必须自愿地遵守法律,才能得到和保持公众的尊重。
1.4 警察得到公众配合的程度高低,与为实现警察目标所需要使用的武力与强制的多少成反比。
1.5 警察不靠迎合公众的意见,而是靠展示他们对法律绝对公正的忠诚来寻求和保持公众的喜爱,他们靠乐于不分种族与社会地位地为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个人服务与友谊,靠礼貌和友谊的良好脾气,靠乐于牺牲个人以捍卫和保护生命来获得公众的喜欢。
1.6 警察只有在说服、建议和警告都不足以实现警察的目标的情况下才能使用需要程度的武力以确保法律得到遵守和秩序得到恢复。并且,警察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仅仅使用最低限度的武力以实现警察目的。
1.7 任何时候警察都应该和公众保持这样一种关系,以实现警察是公众和公众是警察的历史传统。警察仅仅是这样一种公众,他们专职就社区的福利向每个市民负责并由此获得报酬。
1.8 警察应该一直为实现其功能而行动,而绝不用为个人和国家报仇或武断地审判犯罪和惩罚罪犯的方式篡夺审判权。
1.9 警察效率的判断标准是没有犯罪和骚乱,而不是警察为对付他们而采取的行动的那些看得见的证据。
“皮尔原则”的核心是要解决警察与民众的关系问题。我们看到,从第2条到第7条原则都是围着警察如何建立与民众的关系以及如何维护这一关系而设定的。这些原则将为我国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提供指导。
2 “皮尔原则”为我国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提供了基本准则上的框定、价值目标上的指引和方法论上的指导
和谐警民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警民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民主和专政两个手段实现国家的治理。警民关系中的“民”是指人民群众,是指对中国社会发展起促进和推动作用的人们的总称,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采取民主的方式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把人民群众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警民关系中的“警”是指人民警察,具有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公共安全服务和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双重职责。人民警察隶属于人民,它是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者,是专政职能的承担着。当人民群众的利益遭到非法侵害时,人民群众通过使用警察、军队等暴力工具来反对犯罪的暴力行为。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行政和人民警察的专政性质决定了我国警民关系的应然状态是和谐统一,但由于经济社会急剧转型、社会矛盾增多和利益诉求复杂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现实层面来看,我国警民关系目前在某些领域和方面处于不和谐、不统一的非应然状态,警民矛盾在一定范围内甚至还极为紧张,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势在必行。因此,我国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努力必须依据中国国情和民情,但同时需要吸收和借鉴英国经典警务原则的指导价值。作为一套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警务原则体系,“皮尔原则”规定了处理警民关系的基本原则、价值目标和方法论,我国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可以将其视为重要的参考。
2.1 “皮尔原则”为我国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提供了基本准则上的框定。
2.11 “使用最低限度的武力”的原则。“皮尔原则”第六条中指出了“使用最低限度的武力”的基本处理原则,即“警察只有在说服、建议和警告都不足以实现警察的目标的情况下才能使用需要程度的武力以確保法律得到遵守和秩序得到恢复”。在警察的实际执法中,确实出现过由于警察过度执法而导致的警民关系紧张的情况。这是导致警民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使用最低限度的武力”的原则为我国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提供了基本准则上的框定。
2.12 预防的原则。“皮尔原则”第九条“警察效率的判断标准是没有犯罪和骚乱,而不是警察为对付他们而采取的行动的那些看得见的证据。”它指出了判断警察业绩的标准在于预防,而不是事后惩戒。导致警民关系冷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民群众对于警察执法绩效的不认可。如果警察执法能够做到准确、及时地预防犯罪的发生,主动出击,而不是靠事后惩戒,就能有效提升警察执法效率,从而提升人民群众对警察职业的满意度。这显然有助于优化警民关系。
2.2 “皮尔原则”为我国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提供了价值目标上的指引。
“皮尔原则”的最高价值目标在于实现“警察是公众和公众是警察”的优良警民关系状态。皮尔原则承认警察职业的特殊性,但其最高要求是淡化警察和公众在职责上的严格区分,一方面降低警察自我认同的特殊性,另一方面提升公众对于公共安全的参与度和责任感,即回归到“警察是公众和公众是警察”的优良传统。
降低警察自我认同的特殊性重点在于摆脱警察职业特殊性的固有观念,不是要降低职业的自我归属感,而是将自我认同更多地定位到公众上,将自己视为公众的一员,是公众赋予了警察执法的权力,明白手中的权力是从哪里来,实现“警察是公众”的身份认同。这一点对于解决当代中国警察执法中的乱用权、乱执法,甚至是警察特权思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提升公众对于公共安全的参与度和责任感,实现“公众是警察”的责任认同。公共安全是公众最基本的需求,向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安全服务是警察的基本义务,但公众也应积极主动地配合警察的行动,树立对公共安全的责任感并积极参与。这一点对于完善当代中国群众性公共安全队伍建设,倡导公众参与公共安全事业,改善警民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皮尔原则”为我国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
2.3.1 依法办案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基础。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切实依法履行职责,努力践行执法为民思想,是各级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的一项重大使命。警察执法应当严格依法,警察执法的基本依据应当是法律,倡导树立对国家法律的尊重。警察权力的运行应当回归法律的权限,避免警察办案凌驾于法律之上。我国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不能停留在口号或者理念上,而是应当通过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真事,才能将和谐之名落到实处。
2.3.2 文明、公正、勇敢执法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关键。“皮尔原则”第五条规定,“警察不靠迎合公众的意见,而是靠展示他们对法律绝对公正的忠诚来寻求和保持公众的喜爱,他们靠乐于不分种族与社会地位地为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个人服务与友谊,靠礼貌和友谊的良好脾气,靠乐于牺牲个人以捍卫和保护生命来获得公众的喜欢。”也即是说警察通过向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安全服务来获取被服务对象的肯定和赞许,从而有效改善警民關系,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基础。
总之,作为欧洲经典警务原则的“皮尔九条原则”在当代警务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我们应当依据当代警务的发展实际,深刻挖掘这一经典原则的时代内涵和当代指导意义。这是警务工作者的责任,同时也是我们学术界的责任。
基金项目:
南通市五金机电有限公司工会主席 吴爱卫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曾多次指出:在关心群众生产和生活、解决好民生问题方面有大量工作可做,要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服务群众作用。企业工会作为企业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它在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推动和谐企业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经济发展转型、多元化的经济社会形态凸显的背景下,如何发挥好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下面,本人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粗浅地谈几点认识和感想。
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必须提高企业和职工法律素质,凝聚企业各方思想共识。
当前农民工队伍已成为一支强大的地方建设力量,由于他们法律意识的欠缺,与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的不完备,甚至没有签订劳动合同,造成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滋生了企业劳动用工的非法性、劳动报酬的不确定性、劳动定额不合理性等,还有一旦发生诸如工伤事故等,用人单位一般隐瞒或私了,或者有的干脆就用没有劳动合同来逃避法律责任,导致劳动纠纷不断,矛盾甚至激化,这些都成为不和谐劳动关系的隐患,需引起企业党政的高度重视。因此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既要我们各级工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法律意识,更要督促和引导企业主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履行社会责任,并与工会组织真诚合作,严格按照 《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落实职工各项权益,从而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设下前提,立下基础。
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必须着力提升工会主席能力,赋予工会 显现作为的平台。
在建设和谐劳动关系中,工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上级工会应加强对工会主席的培训,一方面让工会主席通过培训提高自身的业务与法律素质,进而在工作中提高与企业在沟通与协调,化解与缓和矛盾,相互尊重与谅解、合作等方面处理问题的机智与能力;另一方面上级工会部门应充分肯定,大力支持工会在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促进作用、监督作用,使工会有作为、有地位。如果工会主席有上级主管部门指派或者任命,同时享受一定的待遇,则工会工作更有现实意义。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必须依靠工会大胆工作,充分履行工会组织职能。
1、要主动调节好劳动关系,这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企业生产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此使当前地不少企业存在着很多的矛盾和问题。为此,工会要主动参与劳动关系的协调梳理,努力理顺和化解其中的矛盾。要充分发挥好职工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作用,使劳企双方获得共同发展;要加大宣传和落实《劳动法》的力度,让每一位职工心中都有《劳动法》,推进员工权益的落实;要建立和完善集体合同制度把职工关心的劳动关系方面的热点、难点作为平等协商集体合同的重点。比如“十二五”规划中提到的实现国民收入培增计划,保证职工工资每年以13%的速度递增等都应作为集体合同谈判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工会组织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等劳动关系协调约束机制,用劳动保障的法律法规引导职工自觉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要拓展民主管理渠道发挥工会在维权、维护中的作用。职代会制度是发挥企业职工进行民主管理的重要载体,企业职代会制度坚持每年举行一次,职工代表大会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 主决策外,还应通过竞选述职、评议职工代表等形式,将职工代表臵于职工的监督之下,增强职工代表的责任感、紧迫感,从而更好的实现民主化的管理。工会是联系企业与职工的桥梁纽带,维护工会合法权益,做好职工权益的保障工作是工会的基本职责所在。目前应主要维护职工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技术培训、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权益。建设和谐企业,只有维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的基本利益,企业才能和谐发展,职工与企业才能实现“双赢”。做好维权工作一要抓岗位培训,培训一批技术过硬的职工队伍,提高他们在新就业形势下的适应力与竞争力;二要建立与健全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着力解决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问题,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三要关注弱势群体,按照国家有关政策保障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四要切实开展“送温暖活动”,建立贫困职工档案资料,让每一位职工体会到企业无微不至的关怀。
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必须努力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保证和谐劳动关系的持续性。
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对于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说一个职工仅仅知道向企业索取,而不知道奉献,那么这样的和谐显然是不对称的和谐。只有实现双方共同利益的最大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职工是企业发展的主体,正因为有了职工才能使企业发展、再发展,企业如果离开了职工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实现企业主、工会主席业务、法律素质全面提高的情况下,造就一支素质过硬的职工队伍是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如何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我认为工会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展开,一是工会要研究新形势下职工思想工作的新特点、新变化,二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职工的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可通过黑板报、午间休息时间、职工座谈会等形式展开,引导职工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利益与个 人利益的关系,三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弘扬社会风尚、孝亲敬老、劳动光荣、知识崇高等社会美德教育,四是可以结合有关节日、有关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促进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建设。
和谐的警民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如何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是新形势下公安消防部队必须面对和必须下大力气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充分认识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意义
对消防部队来说,警民关系是指在行使国家法律赋予消防部队的职权和提供社会服务等各种防火、灭火和抢险救援活动中,与社会公众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与人际关系。和谐警民关系就是消防官兵热爱人民、保护人民、依靠人民、受人民监督,人民爱护消防官兵、理解消防、支持消防、监督消防,军民警民间的关系达到了对等平衡、相宜相生、和衷共济的境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牵动着公安消防工作的方方面面,随着社会利益矛盾日益多元化,人民群众对公共消防安全的诉求日益强烈,公安消防工作的任务更重、职能更宽、情况更复杂,新时期的警民关系更有其与时俱进的意义和内涵。
(一)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为人民服务宗旨思想的具体体现。我党我军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和军队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孟部长指出,人民群众满意,不仅是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也是衡量和检验政法工作的根本标准。要实现这一目标,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直接而有效的方式。公安消防部队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意识,把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方针政策、出台重大举措,要看群众需要不需要、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高兴不高兴,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凡是群众赞同的,我们认真去做,凡是群众提出意见的,我们就坚决地改,以实际行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
(二)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服务发展的重要要求。当前,我国进入了世界公认的人均GDP1000-3000美元之间的安全事故多发期,加之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影响和冲击不断加深,我国经济运行困难急剧增加,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与挑战范围更广、处置难度更大,不容我们有丝毫懈怠。实践证明,警民关系越融洽的地方,消防工作也越好开展,消防安全形势也越稳定。公安消防部队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支特殊力量,不仅要抓好严格执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这个“硬实力”,也要注重抓好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这个“软实力”,发挥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这一政治优势和
强大法宝的作用,把公安消防工作的基点放在随时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维护和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三)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衡量执政为民的重要尺度。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人民群众的认同度、参与度、满意度,决定着和谐社会建设的广度、深度和进度。在消防工作中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到执法为民,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消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消防工作的根本标准,在理论上研究,在规律上探索,在实践上创新,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大力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几种方法
(一)坚持公平、公正,严格执法。一是执法过程中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强化消防官兵尤其是防火监督干部的群众观念、人本观念、人权观念,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使广大官兵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使消防工作与群众目标同向、感情同
一、目的同归,从而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二是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逐步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日益增强,对消防执法能力、执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防执法工作要创新执法理念,做到理性执法,自觉地把打击违法与保护群众权益、追求效率与实现公正、执法形式与执法目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平和执法,善于用和谐的思维来化解矛盾,用平和的态度来对待群众,使群众通过办理消防业务,既感受到法律的权威、尊严,又感受到公安消防部队的关爱、温暖;文明执法,注重消防执法的态度、方法、作风等,做到文明接待、文明执法、文明服务;规范执法,针对当前消防执法活动群众反映强烈、容易发生问题的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健全执法制度,从源头上减少和杜绝消防执法出现的问题。三是消防官兵既是消防工作的主体,也是警民关系的主体之一。从一定程度上说,警民关系是消防工作和队伍自身建设的晴雨表、反射镜。警民关系越和谐,消防部队的最大政治优势就会越明显,越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要着力解决消防官兵在思想、素质、作风方面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切实杜绝一些单位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和个别官兵冷漠、推诿、低效等态度和现象,转变少数群众对消防部队不信任、不支持,甚至不理解执法活动的看法和行为,千方百计为群众做好事、解难事、办实事,争做群众的贴心人。
(二)坚持务实、勤政,为民服务。孟部长指出,各级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检验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从老百姓最需要的事情做起,从老百姓最有意见的地方改起。一要从小做起,贴近群众。小事连全局,小事连民心。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消除一个隐患,提前为群众办结一项许可,主动上门为群众服务等,看似不能完全改变消防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但就是这样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与关系到群众的切实利益,影响到消防部队的形象,关系重大,不容忽视。要真正贴近群众,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不以善小而不为,老百姓反映什么问题最突出,有什么最直接的诉求,我们就集中解决什么问题,力求通过解决小问题累积大和谐。二要维护权益,提高保障能力。群众看消防,关键在我们能否为群众提供最放心的消防安全环境,能否在群众办事时提供最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能否在发生灾害时最及时的救民于水火,最大限度的挽回财产损失,能否在出现安全隐患时切实维护老百姓切身利益,这也是消防部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直接体现。
(三)坚持真诚、高效,与民互动。消防工作要从群众最有意见的地方改起,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抓起,在细节上下功夫,在服务上出实招,增强透明度、亲和度、公信度,争取群众对消防工作的支持、理解,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一要让群众对消防工作满意、对消防官兵信任,就要主动把执法工作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把评判权交给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扩大和落实警务公开,最大限度地实现透明执法,以透明公正赢得公信。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火灾形势,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社会舆论的焦点问题及时纳入视线;广开渠道,虚心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风廉政特邀监督员、社区居(村)民、企业主等各阶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找出消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认真加以改进;借助联系卡、便民卡、宣传手册、公告栏、互联网等载体,主动公布消防工作动态和群众办理消防业务的进程和结果,增加消防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度,实现人民群众对消防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二要在大力发发扬消防部队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以“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不断拓展为民服务的范围,切实提高消防部队联系沟通、主动服务、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人员深入群众,了解思想动态,倾听需求呼声,宣传安全常识,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千方百计地为他们排忧解难,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三要进一步提高服务的质量,特别是行政许可等方面,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办事效率。要积极研究推出便民利民惠民政策,在服务内容、程序、时限等方面,创新服务方式,挖掘服务潜力,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方便实惠。特别是“窗口”服务单位,要完善
便民设施,备齐办事告知单、警民联系卡、笔墨纸张、茶水等设施,方便群众办事。对于符合政策规定的,及时妥善办理,不以任何借口拖延、推诿;对不符合政策规定的,耐心解释。采取延时服务、预约服务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为群众提供最快捷、最高效的服务。只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做,老百姓对消防工作的认同感、满意度一定会不断提升。
(四)听民声、顺民意,为民排难。孟部长指出:“全国公安机关要着力研究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把公安工作成效更多更直接地体现到促进和谐、惠及百姓上”。畅通公民利益表达渠道,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是衡量工作成效,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有效途径之一。一要最大限度地掌握社情民意。马克思说过,发表意见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神圣的,因为它是一切的基础。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首先要敢于让老百姓说话,建立健全公民权益表达机制,创造宽松的民意表达环境,给人们充分表达的权利。具体说,要通过建立群众意见反馈制度、落实制度,开设热线、专线、专栏、网站等,及时收、掌握群众对消防工作的利益诉求,公开受理群众的投诉,面对面解答群众咨询,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搭建直接交流的良好平台。二要最大限度地倾听群众诉求。注意收集、掌握、化解在消防执法、火灾扑救等工作中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对各类矛盾纠纷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杜绝因小纠纷、小矛盾化解不及时而发生大的事件。任何涉及群众权益的工作,都要积极征求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做到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让群众通过事件的处理,切身感受到消防部队的关爱和温暖。三要最大限度地维护公民权益。正确认识严格执法,消除火灾隐患,维护公共消防安全,就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广大公民的权益,要转变为了满足个别人的“私权益”随意放松执法尺度,从而牺牲更广大群众的权益的错误认识,把工作着力点更多地放在加大对消防违法行为查处,保障消防安全上。在不影响公共消防安全和其他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五)广宣传、重引导,树立形象。一是搞好舆论宣传。加大消防部队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协调各级新闻媒体,利用多种形式,唱响当代消防主旋律,弘扬忠诚可靠、赴汤蹈火、服务人民的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展示消防部队爱民亲民、敬业奉献、文明可亲的光辉形象,打造更多的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新亮点。同时,发掘正面宣传对消防队伍建设的积极作用,用先进的警营文化武装部队、塑造官兵,发挥其对消防职业行为、职业意识和职业形象建设的导向、教育、凝聚、约束作用,使之外化为工作中的良好形象。二是做好舆论引导。要充分考虑到舆论可能会对消防工作带来的影响,密切关注舆论动态,注意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负面报道信息,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媒体全面、客观、公正
1.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公安机关是党和政府的一个重要部门,承担着十分广泛而又繁重的社会管理任务。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与民主法治进程的加快,公民的权利意识日益觉醒,法治观念普遍增强,对政府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同时,人民内部矛盾增多,人民内部不同社会成员在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群体利益与国家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存在着复杂紧张的矛盾。这些问题与矛盾反映到公安工作中,必然会给警民关系 带来影响。从另一方面看,警察队伍中的危机事件,如广州孙志刚事件,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使公安队伍形象受到损害,也极易影响党和政府的威信,给和谐社会带来不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
2.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公安工作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公安工作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群众性,打击犯罪、社会管理、交通消防、安全防范等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项都与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因而也离不开群众的支持与配合。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机遇期、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和刑事犯罪的高发期,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异常艰巨,公安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与考验。警力有限,民力无穷,越是在社会变革和体制转型时期,越是要坚持群众路线,走专群结合之路。忽视群众的力量,单纯依靠高科技手段和高密度巡逻维护社会治安,不仅在客观上不可为,也偏离了公安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加强公安机关党风廉政建设,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保证。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规范有序的社会。警风是党风、政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风气有着较大的影响。当前,确有少数人民警察经受不住改革开放的考验,利用手中的执法审批权力谋取私利,有的办关系案、人情案,有的乱扣乱罚,以罚代刑,索贿受贿,有的通风报信,护私傍黑,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这些腐败行为,严重损害了公安机关的形象,引起了群众的不满和愤慨,破坏了警民关系。只有切实加强公安机关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规范权力运作,才能理顺群众情绪,树立廉洁奉公、执法为民的公安队伍形象,才能取信于民,取得人民群众的信赖与支持。
三、创新务实,开创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新局面
1.在执法服务的价值取向上,要坚持以人为本,解决好对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人治社会走向法治社会,我们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转型过程。过去我们虽然一直强调为人民服务,但在执法观念上,总认为公安机关与治安管理相对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计划经济时代的警民关系,官民色彩浓厚,体现的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我讲你听”,“我管你服”。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为强调公民权利本位和政府责任本位,公安机关既要打击犯罪更要保障人权,既要依法管理更要高效服务,否则就不符合建设现代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因此,公安机关必须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在执法服务的价值取向上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对于公安机关来说,首先要充分履行职能,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治安环境。安全是人民群众的第一需要,没有一个安定有序的环境,改革、发展就失去了保障,人民群众就不能安居乐业。其次,要坚持群众利益至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公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警察只有从思想上摆正人民公仆的位置,从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变为亲民为民的服务者,依法行政而不是依权力管理,以实际行动热情服务而不是只在口头上讲为人民服务,新型的警民关系才有可能建立。
2.重视化解矛盾,抓住利益调节这个关键,努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现阶段产生的大量社会矛盾,很多是由于利益关系失衡造成的。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就要十分重视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十分重视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公安机关在处理群体性事件时,要严格群众纪律,严格依法办事,按照“可解不可结,可散不可聚,可缓不可激”的原则慎重处理,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切不可激化矛盾,被坏人利用酿成事端。
3.改革警务运作机制,创建平安社区、平安城市。社会治安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动员群众、依靠群众维护治安,不仅是公安机关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也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途径。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公安工作提出的要求,顺应建设和谐社会人民群众盼富求安的要求,公安机关就必须大胆改革警务运作机制,大力开展创建平安城市、平安社区活动。这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重点是:一要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和用警习惯,努力探索建立现代警务机制,逐步实现集约化的管理体制、实战化的运行机制和数字化的指挥网络,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动态治安防控需要。二要立足社区,面向社会,大力实施社区警务。“社区警务的本意和唯一目的是把人民从犯罪恐惧感中解脱出来,使社区成为一个值得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因此,推行社区警务就是将警力放到社区加强治安防范,打造安全的社区环境,密切警民关系。
4.加强公安队伍建设,打造亲民爱民的人警察察队伍。一是抓好执法为民教育,解决为谁从警、为谁执法、为谁服务这个根本性问题。克服“重打击,轻保护”、“重实体,轻程序”、“重管理,轻服务”的偏向,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在执法活动中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多为群众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二是加强纪检监督工作,认真纠治脱离群众、损害群众利益的违法违纪行为。群众对少数基层单位和警察中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四难”问题和有警不接、出警缓慢、处警推诿、警车扰民现象,以及无视群众危难疾苦、麻木不仁消极不作为等最不满意,既要通过专项教育整顿加以解决,更要加大警务督察的力度,通过明察暗访发现反面典型,予以重点帮教、纠错提高,谁跟老百姓过不去,就要跟谁过不去。
5.加强宣传报道,建立良性互动的新型警民关系。客观地讲,身处经济起飞期、社会转型期的人民警察面临着很大的治安压力,警力严重不足,执法环境复杂,高强度、全天候的工作负荷,使许多警察为了国家、大家而亏了小家,为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期望值却非常高,社会治安不好怨警察,案件没破骂警察,个人要求得不到满足投诉警察。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沟通、群众对公安工作不了解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加大公安宣传力度,为公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加强警营文化建设,如举办警营文化周活动,开展“警营开放日”等活动,以增进警民交流,拉近人民群众与人民警察的距离。同时,全力打造品牌,大力宣传公安队伍的先进典型,树立公安队伍的正面形象。
一、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不和谐的现状
据统计, 很多大学生寝室都存在着不和谐因素,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一) 学习生活态度不一致
大学生到了大学后,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 他们的学习态度以及生活习惯呈现出几种类别:第一, 积极进取型, 入校后积极适应大学生活, 认真对待专业学习, 积极参加多项社团, 加入多个组织, 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第二, 得过且过型, 很多大学生入校后不适应大学生活, 缺少了高中的学习热情, 对于专业学习也是得过且过, 对于课外活动也不热衷参加, 对于未来也很迷茫。第三, 浑浑噩噩型, 还有部分大学生进了大学后, 完全放纵自己, 专业学习不认真, 经常抱怨集体活动影响自己的安排。
所以不同的学习生活态度导致在寝室里, 大家的共同话题会逐渐减少, 经常会出现话不投机的情况, 慢慢就形成了情感上的不和谐。
(二) 生活习惯差异
现在大部分学校都非常重视寝室的硬件设施建设, 学生寝室大部分都是四人间, 四个人住在同一屋檐下,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 成长的家庭背景有差异, 所以很多生活习惯不一致, 产生了很多不和谐因素:第一, 作息时间不一致, 寝室有同学担任了学生干部, 从早到晚都会很忙碌, 很多工作也会在寝室完成, 就会形成晚睡的习惯;有的同学对于所有的事情都是漠不关心, 空闲时间用在看剧、打游戏上, 可能会持续得很晚, 影响到其他同学休息。第二, 卫生习惯不一致。寝室环境应该由寝室同学共同维护, 有的同学会经常打扫寝室, 保持寝室干净整洁, 有的同学从来不会打扫寝室, 自己个人卫生也不注意, 导致寝室里有异味, 长此以往造成寝室关系不和谐。
(三) 个性差异
很多孩子到了大学后, 离开了家长的怀抱, 在跟寝室同学相处过程中, 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第一, “唯我独尊”, 很多学生习惯在自己家庭中是以自我为中心, 在寝室生活中, 要求同学要是按照他的要求来, 其他同学不愿意或者不配合, 就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第二, “事不关己”, 很多学生在大学里秉承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认为寝室只是睡觉的地方, 每天独来独往, 也不愿与寝室其他成员交流, 寝室里的事情毫不关心, 产生了小摩擦也只会视而不见。
二、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不和谐的原因
(一) 自我意识强
在现在大学生原生家庭中, 很多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自主意识培养, 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现在95后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在学习生活上形成了比较独立的个性, 他们普遍非常注重自我实现, 有比较强的竞争意识, 但慢慢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 集体意识淡漠, 缺乏社会责任感。
(二) 人际交往能力欠缺
现在大学生的交往已经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他们更习惯于依赖新媒体进行联系交流, 在交往过程中出现了不顾及别人感受, 说话带刺的一些表达方式, 在应试教育阶段, 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 忽视了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很多孩子住到大学寝室后, 暴露出人际交往方面的短板。
(三) 高校管理上的缺失
按照当前高校寝室的管理模式, 很多高校的寝室都归后勤管理, 学校后勤主要管理学生寝室的硬件设施以及保障学生寝室的安全, 对于寝室的文化建设相对忽略, 寝室管理员由于自身的客观原因, 更多的是关注寝室学生的个人及财产安全。而真正对于寝室内部出现一系列不和谐因素, 没有过多的干预。
三、构建和谐寝室关系的几点做法
(一) 大学生应提升适应寝室环境的能力
第一, 调整心态, 主动适应集体生活。世界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 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所以要学会接受不同性格的寝室成员, 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在寝室生活的方式。第二, 完善人格, 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主动涉猎心理学相关知识, 学会剖析自身的优缺点,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平易近人, 学会悦纳寝室成员的不足, 遇到问题时主动换位思考, 学会原谅别人的错误。
(二) 丰富学生寝室文化
作为学生寝室的管理者, 高校管理部门应该要开展贴近学生实际的寝室文化建设活动, 比如寝室风采展示、文明寝室评选等活动, 通过开展这些活动, 寝室内部成员共同参与这些活动, 可以增强寝室内部的凝聚力。
(三) 发挥社区辅导员力量
很多高校在学生寝室, 以楼栋为单位安排了社区辅导员, 社区辅导员的工作主要包括了学生寝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和社区寝室文化的建设以及料及学生思想动态。①
社区辅导员相对于楼栋管理员, 更能深入学生, 更能理解学生的想法, 由于年龄差距较小, 更能以朋辈的身份帮助调节寝室里出现的不和谐因素。
和谐健康的寝室人际关系对大学生以后步入社会, 在人际交往方面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申艳婷.大学生寝室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1.
一、和谐大学校园的特征
1.民主法治的校园。民主法治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和制度保障。依法治校、民主治校是学校管理的根本途径。学校事务的管理,学校与国家、社会关系的处理以及学校的制度安排、规则程序、合作参与、责任分担、利益共享等都离不开民主法治。只有将民主法治的指导原则和运行机制引入学校事务治理的过程中,才能有效克服集权制、官僚制可能造成的弊端,从而提高办学过程中的协调性和大学发展的合理性。
2.公平正义的校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是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的社会。一个公平正义的校园意味着在良性机制下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在校园内,不论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的师生员工,都应得到尊重与爱护,都有权力通过公平竞争获得自身利益,实现个人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3.诚信友爱的校园。诚信友爱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道德基础。诚信友爱的校园应该是师生员工彼此信任、相互尊重、融洽共处的一种和谐精神状态。这样的校园有利于增强对学校的价值认同感和凝聚力,使人们在彼此信任和相互关爱中,感受做人的价值与尊严,体验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从而激发生命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4.充满活力的校园。和谐校园应该是充满活力的校园,校园活力主要来自学校成员、管理机构和机制的有效作用。只有改变那些影响和束缚活力的制度供给和政策设定,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机制和环境,使校园充满活力,才能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人的创造才能。
5.安定有序的校园。安定有序是和谐校园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普遍的需求和愿望。要使校园运行安定有序,必须使校园组织机制健全、管理完善、秩序良好、教职工队伍建设科学合理;必须是学校的各种利益之间存在一种协调机制,维护和保持学校各阶层及各方面利益的关系处于一种协调、稳定、平衡的发展态势。同时,和谐校园又必须是安全文明的校园,不仅可以为教师、学生提供一个安定有保障的生活环境,更主要的是在心理上为他们提供一种安全与信任的良好氛围,人与人之间各种交往在文明友善的环境中进行。另外,学校在与外界的交往过程中也應积极为自己创造一个和平安宁的外部环境。
6.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校园。和谐的大学校园应该具备干净、整洁,布局合理的校园空间,宽敞、明亮的教室,环保、美观的建筑材料。校园规划要“以人为本”,为学生提供安全、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以及完备的教学设施,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另外,作为和谐校园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刻意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吸引学生学习,积极倡导一种良好的校园风气,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构建和谐大学校园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构建和谐大学校园,需要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形成、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大学的校容校貌、校园的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水平,也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优质的教育质量,丰富的文化生活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等等。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需全校师生员工各负其责、和谐共进,历经数年以至数十年才能形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将学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以教职员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者,要把师生员工看作是学校生活的主人,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建设者。只有把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
2.构建和谐大学校园,需要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从精神层面上讲,和谐是一种精神状态,包括各种人际关系的和谐。和谐校园要求学校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大学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之间、党群之间、干群之间、领导之间、领导与下属、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之间等等诸多方面。大学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一个是学生,一个是教师,因此和谐校园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及和谐的同学关系。
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是要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二是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友爱的关系。教师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和教育学生,热情关心、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把育人思想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同时,教师要善于优化自己的情感,以健康的心态去感染、教育和激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人格。 同样,学生也要尊重老师的劳动,珍惜老师的付出,形成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和谐人际氛围。
3.构建和谐大学校园,需要建设和谐的校园价值体系。校园价值体系的构建,是大学精神之所在,是大学办学理念的价值体现。和谐校园之“和谐”,也是由大学的价值体系所体现和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利益关系纷繁复杂,价值体系亦呈多元化趋势。社会价值观念对大学校园的影响无处不在,这就决定了在构建和谐校园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引导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注重在全校上下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构建和谐校园的价值体系,关键在于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的大学校园必须有一个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取向,那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 的人,为此,我们必须在三个维度上取得共识:在知识方面,坚持崇尚真理,追求科学;在行为上,致力献身社会,服务大众;在精神上,提倡学术自由、思想解放。有了这样的校园价值体系,才能在校园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孕育出和谐的大学校园,才能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教师的事业发展和师德培养以及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为高等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基础。
屏山县政府副县长雷涛
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实行专门工作和群众路线相结合,是我国公安工作的特色和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级公安机关和全体公安民警要继续坚持走群众路线,学会做群众工作,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做好公安工作的新思想、新办法,打牢公安工作的基础。”这就要求公安工作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宗旨,在全面推进“科技强警、素质建警”进程中,坚持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和服务群众这一基本工作理念,分析和掌握群众工作特点,努力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为公安事业健康发展筑牢根基。
一、当前公安群众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一)群众思想的多样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使人们的道德观、价值取向、理想信念、意识形态等发生变化。群众的利益需求从单一化趋向多样化、从普遍化趋向差异化,群众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和权益保障意识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不断增强。
(二)群众工作的复杂性。随着社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一些深层次利益矛盾逐渐凸显出来。例如企业裁员导致失业返乡人员增加,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所涉及的征地拆迁中经济补偿矛盾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相互交错,由此引发的不安定因素随之增多,使群众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化。这些诱因如不能及时消除,就可能引发新的矛盾,甚至酿成群体性事件。
(三)警民关系的敏感性。现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凸现,使警民关系变得越来越敏感,特别是处置涉及社会、经济领域的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时,当事群众的一些需求是公安机关职责决定所不能直接答复解决的。公安民警处于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前沿,时常会触及某些人的利益,由于当事人不理解容易产生对立情绪。个别地方和部门超出公安职责范围使用警力也让民警形象受损。此外,一些新闻媒体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和经济利益,对民警的执法工作进行片面报道甚至歪曲事实,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公安群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部分民警“无心”做群众工作。少数民警因个人素质和认知上的原因,群众意识淡薄,群众观念弱化,忽视了执法工作的人性化和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对待群众态度冷漠,作风浮躁,执法不公。工作中部门与部门之间、警种与警种之间缺乏相互协调、优势互补。特别是在一些单位,还存在着“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问题,严重挫伤了广大民警做好群众工作的热情。
(二)部分民警“无力”做群众工作。公安工作任务繁重,压力较大,各项业务工作都有明确的目标责任,同时警力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基层民警管理辖区居民数和人口数远远大于公安部的要求。民警长期超负荷工作,在精神上和体力上严重透支,即使有心也无力多做群众工作。经调查发现,部分基层民警深入基层开展群众工作的时间不到实际工作时间的五分之一。
(三)部分民警“无能”做群众工作。群众工作能力需要长期学习磨练和积累,部分民警虽然在思想上能够认识到群众工作的重要性,但把握不了群众心理,学不会群众语言,掌握不住群众工作方法,在开展群众工作时“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无能”开展群众工作,让群众对民警失去了应有的信任。
三、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要切实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变治理为服务,变上访为下访,变被动为主动,变堵防为疏导,变层层转办为层层解决问题,全力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
(一)充实基层警力,挖掘做群众工作的力量源泉。在当前警力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基层公安机关应按照“力量往基层使”的要求,优先调整、充实社区和乡村民警,建立起机关民警、新录用民警下基层锻炼的长效机制。要从思想、政治、生活、经济等多方面关爱基层民警,努力解决社区、农村警务室民警的后顾之忧,真正做到“拴心留人”,调动起他们做好群众工作的积极性。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设计群防群治活动载体,积极培育以有偿化服务为主,以保安服务为代表的新型群防群治组织形式,加强对群防群治队伍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充分发挥其在社会治安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改变治安基础工作由公安机关包揽的现象,使有限的警力从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抓好重点工作,让基层民警腾出充足的时间深入到群众中间开展工作。
(二)关注群众生活,挖掘做群众工作的内涵深度。要正确处理破“大案”与破“小案”、案件侦破与追逃追赃、打击与防范的关系,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公安机关在积极预防、严厉打击严重暴力性犯罪的同时,也要加强与人民群众安全感紧密相关的盗窃、抢夺等多发性侵财案件的侦破工作,真正做到老百姓最痛恨什么,就重点打击什么;老百姓反应什么问题最突出,就集中整治什么问题。此外,我们还要坚持打击和防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理念,统筹
结合,双管齐下,实现系统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和全面延伸社会治安防范网络的有效衔接。
(三)拓展服务平台,挖掘做群众工作的特色亮点。要因势利导,因情施策,围绕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不同群体搭建为民服务的平台,形成为民服务的特色和亮点,实现“五个到家”(调查访问问到家、管理工作做到家、安全防范抓到家、服务工作干到家、意见建议听到家),打牢群众工作基础。比如,可以结合公安管理工作实际,针对户籍窗口、车管窗口、出入境窗口等建立各具特点的服务联系平台;也可以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针对旅游景区、工业园区、农村地区等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联系平台。只有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最需要的时间送上最需要的服务,我们公安机关的群众工作才能拿到广大群众打出的最高分值。
(四)创新考核机制,挖掘做群众工作的生机活力。要把“群众工作”相关内容设置成为常年的考核项目,加强对群众工作的绩效考评。在考核民警做群众工作指标的制订上,抓住民警熟悉率、见警率、满意率等关键性、结果性指标。要进一步实施考评拉动激励机制,坚持内部考核和外部评议相结合,以内考促动力,以外评造氛围。内考主要考核基层民警做好群众工作应知应会常识、法规、民警和辖区群众双向熟知率、群众提供线索破案率、群众信息采集率及群防群治等情况。外评主要考核辖区群众的见警率、知警率和满意率。要严格兑现奖惩,对于工作扎实、成绩突出的民警要及时表彰,对工作不称职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作为“三项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公安机关提升工作效能、维护良好社会治安秩序、迎接新时期挑战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组成部分。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提高群众满意率是衡量公安工作的一把标尺,也是公安机关必须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群众的满意率直接影响到社会各界对公安工作的评价,也是公安机关发挥职能,衡量工作成败的标准,更关系着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的形象,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如何在公安工作实践中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提高群众满意率,我们就必须去分析影响和谐警民关系的因素,深挖原因,进而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当前影响和谐警民关系的因素和原因
(一)群众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与部分民警陈旧的执法观念之间存在矛盾。在过去长期执法过程中,在惩罚与教育的问题上偏重于惩罚,在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上偏重管理。另外,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逐步增强,要求执法部门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呼声日益高涨。许多群众在遇到公安部门管理时,不再唯命是从,唯唯诺诺,而是用法律法规来衡量执法者的行为是非对错,部分民警的陈旧的执法观念导致一些执法工作不但没有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反而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增加了社会矛盾。
(二)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群众对公安机关的要求比以前更高了。在我国贫富差距日渐拉大,部分群众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很容易因为治安、环保、福利待遇等敏感性问题没有达到自己的愿望,从而产生对社会、政府以及公安机关的不满情绪,希望找一个倾诉对象,解决问题,希望民警能到社区、居委会、厂矿、企事业单位多走访,了解情况,与他们沟通。但对于群众的这些要求,公安机关在实际工作中,因警力和经费保障不足以及其他实际困难等而达不到群众的要求,有的民警工作方式方法不对,工作蜻蜓点水、敷衍了事,客观上造成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不信任。对有些涉及群众自身利益的问题,公安民警不可能面面俱到、及时解决,也不同程度地引起了群众的不满。
(三)少数民警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损害了公安机关的社会声誉。少数民警损害群众利益追求个人己利,严重败坏了公安机关的声誉;少数民警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复杂情况下思想滑坡,信念缺失,世界观、人生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想严重,为民服务意识淡薄,片面追求金钱和享乐;更有少数民警对待群众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视群众的疾苦于不顾,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徇私枉法、办人情案,严重伤害群众感情,践踏了警察队伍的威严,造成了群众对整个公安队伍的误解。尽管这些年来,公安机关开展了一系列纪律教育整顿活动,但是仍存在着教育整顿不平衡的情况,个别民警仍然我行我素,缺乏斗志、不思进取,工作拖沓;不注意警容风纪、着装不规范,工作场所脏、乱、差。
(四)公安机关大量的非警务活动,将民警推到了社会矛盾的制高点。不可否认,不断持续增多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因城区拆迁、企业改制、职工下岗、土地征用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造成了大量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和纠纷,本应是基层党政组织、企事业单位组织的职责,而现实确是公安民警往往被推到矛盾的制高点。当警察参与强行拆迁等各项非警务活动时,公安机关长期苦心塑造的正面形象,就会在一起起涉及当事群众利益的冲突中被冲淡,群众很容易把矛头转而指向我们警察,加深了人民群众和公安机关的矛盾。
二、营造和谐警民关系需要找准的三个切入点
(一)要从思想认识上转变执法观念。当前,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意见最大、反响最强烈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执法问题。而执法工作的好坏,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公安机关的形象,关系到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旧有的执法传统观念、执法习惯和执法方式。坚决防止出现伤害群众感情、侵犯群众利益的执法行为。要妥善处理,把群众的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在执法工作中,真正做到尊重群众、贴近群众、爱护群众。
(二)要从“小”事着手做好和谐的“大”文章。民警一句不规范的语言、一个不文明的小举止、一项工作中的小疏忽、一次执法中的小漏洞等等,都会成为影响警民关系和谐的“小隐患”,从而产生警民隔阂,造成疏远脱离群众。因此,切不可忽视、放任、放纵、放过日常工作中任何一个“小患”,对影响警民关系和谐的任何小患,要实行“零容忍”,消除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在日常工作实践中,要做到第一时间掌握社情民意,第一时间采取工作措施,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纠纷,开通“泄洪闸”,畅通“疏导渠”,防止积压、积怨、积恨、积仇,化怨气为和气,解小结通心结,消隔阂变密切,确保警民关系和谐。社会治安问题,案案牵及民安,件件关乎民生,事事关系民和。既要攻坚克难、力破大案,又要下功夫、花精力,侦办好多发性小案。对危害民生、民安、民利、民权的小案,要做到不忘记、不放弃、不抛弃,全力破获。老百姓最痛恨什么,就要打击什么,老百姓反映什么突出问题,就要集中整治什么问题,维护群众利益,赢得群众对公安机关“不放小案,能破小案”的信任,做到破一件小案,赢一片民心,促一方和谐。
(三)要加强外部宣传,积极营造良好和谐关系。公安宣传是联系社会各界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争取社会各界支持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只有不断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载体,活跃宣传形式,才能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社会意识、法制意识、参与意识和防范意识。一是组织民警,深入企业、学校、居民区广泛发放安全防范常识,更好地帮助广大群众提高防范意识,协助公安机关打击犯罪。二是在各主要路段、繁华地区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形成浓厚的宣传氛围。三是以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等为载体,积极开展公安宣传活动,加强警民互动、沟通,切实做到将民众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摆上平台,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
三、实现和谐警民关系要把握的三个重点
(一)必须着力提升民警的群众工作能力。会做群众工作是公安机关走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是密切警民关系的有效途径,是公安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为此,广大公安民警务必要练好群众工作基本功,着力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做到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化解矛盾、会调处纠纷、会主动服务,提升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素质和能力。一是要讲学习。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任务重、头绪多,对于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丰富知识,才能大胆面对、主动触及、及时化解。要勤读“有字”之书,即在各类著作和网络中获取为民想事、为民谋事、为民办事的间接经验;要善读“无字”之书,即坚持向同事学、向群众学、向实践学,努力获取执法为民的直接经验;二是要善思考。要经常深入到群众中间,注意倾听群众心声,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并学会善于在走访中“思考”,思考自己在服务群众、执法为民和自身建设方面存在哪些不足,思考如何接触群众、如何同群众交流能让群众感到亲切、朴实。通过思考,使自身的沟通技巧不断成熟;三是要变观念。必须根据社会变化的实际, 调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思路,积极改进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措施,提炼出符合工作实际、适应时代需求的群众工作法。
(二)必须尽力做好打击犯罪和安全防范双重职责。警民关系好不好,先问社会治安好不好。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最重要的前提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违法犯罪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现实损害,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因此,公安机关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检验和衡量社会治安工作的根本标准,尽力做好打击防范双重职责,创新打防工作机制,增强打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有效性,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以良好的战斗力取信于民。“打”,必须从严。要从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出发,真正做到群众最痛恨什么犯罪行为,就严厉打击什么犯罪行为;群众反映什么问题最突出,就集中整治什么问题。要根据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始终坚持“打早、打小、打苗头”的原则,适时组织开展打击“两抢一盗”、“黑恶势力”、“命案攻坚”等一系列多发性违法犯罪的专项行动,稳控治安形势,让群众安心;“防”,必须从细。要以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和群众满意为目标,实施“矛盾排查,源头化解,积极治安,超前防控”,逐步建立起技防监控、“网格化”巡控、“群防群治”、“矛盾排查”等系统在内的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延伸防控触角,加强社会面治安信息情报动态的收集验判,探索和完善新的治安管理勤务模式,不断提升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让群众放心。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几点思考】推荐阅读:
如何构建新时期和谐的警民关系05-30
论构建和谐的人居关系05-26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李爱霞06-24
用法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07-28
如何构建基层和谐干群关系09-23
构建新型和谐的城乡关系12-09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共赢07-06
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民族关系12-05
新时期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10-14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促进初中英语教学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