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中的教学方法指导

2024-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课堂中的教学方法指导(推荐13篇)

小学课堂中的教学方法指导 篇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欢乐活泼的教学气氛,和谐融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轻松地迈进“知识宫”的大门。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如我们的老师在上课之前,有先让小朋友们唱一首儿歌《小星星》的,然后亲切地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你们都是可爱的小星星,那么在今天这堂课中,哪颗星星最闪亮,就会得到老师奖给你们的许多小星星哦! 想不想得到呀?”。这样的开端,既缓解了课前紧张的气氛,又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导入新课是进行新课的过渡阶段,要求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揭示新课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如我们的老师在上新课之前会先复习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比如“七的乘法口决”教学,先让同学们背出1—6的乘法口诀,随即用课件把1—6的口诀表展示在屏幕上,再抽一生竖着读第一排,边读边找规律,启发孩子们说出”一六得六“的下面接着会是什么呢?自然地导入新课,这样的安排为学习新知识起到了搭桥的作用。

激疑启发对于数学课中的新课引入和讲解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有效的。

点拨启发

(直观教学、激发兴趣)

直观教学是通过学生手摆、眼看、耳听、口说、脑想等途径,帮助他们对所学的内容形成鲜明正确的感知表象。她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模具直观:利用生动、形象、逼真的教具,有目的、分层次演示。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寓知识于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如在讲述例一时,我拿出自制的黄色小鱼模具,让孩子们观察:同学们一下子感到新鲜有趣,很快答出这是一条鱼,由三角形组成。我把这条鱼贴在黑板上,又拿出零散的小三角形,拼出和它一模一样的小鱼,边拼边数,刚好七个,从而让学生看出一条鱼由七个三角形组成。这样的模具,形象、直观,学习“七的乘法口诀”就迎刃而解了。

图像直观: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魅力。在本课中,我充分利用投影的直观性、清晰性,设计出与本课有关的教学图片,使教学生动有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如在教学看图数三角形个数的题时,老师在屏幕上展示了三角形组成的鱼图,让学生观察,同学们争着抢答;在讲诉每月多少天的问题上,的月历出现在屏幕上,孩子们直观清晰地看出一个月四个星期(四个七天)的排列规律,轻松地完成了此题。

操作直观:让学生动手操作,能调动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符合小学生爱动的特点,形象直观的学具操作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我们的老师在讲述:7X4=28、4X7=28时,让学生用圆片摆出这两个算式的图形,再引导孩子们横着看:4个7相加得28,竖着看7个4相加也得28。

点拨启发是诱导学生的积极思维、点重要害、揭示矛盾、指出问题、指明关键、拨开疑云、启除障碍、导出思路、纠正方向。

类比启发

(精心设疑,鼓励发问)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以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好问、敢争的勇气,启发诱导他们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从而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如我们的老师在讲完乘法口诀后,提出问题:口诀是根据算式得来的,那么口诀与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口诀与口诀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让孩子们思考、讨论,并找出不同的问题。又如在教学算式时,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再让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共同回答,同学们思维活跃,各自发表了不同的见解。

类比启发是能获得问题解决途径的最好方法。

导引启发

(开展游戏、寓教于乐)

低年级孩子生性活泼好动,自控力差,好奇心强,游戏是最好的乐学形式,又能融知识趣味于一体,是一种极好的益智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如在讲完“七的乘法口诀”后,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口诀,我们的老师采用同桌之间、小组之间、男女同学之间、老师和同学之间对口令比赛,孩子们情绪高涨,兴趣昂然,很快记住了口诀。在本课结束前,老师又设计出“找朋友”游戏,全班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参与,很快找完了一七——七七的朋友,每个孩子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既记住了口诀,又提高了同学们的兴趣,从而使本课达到了高潮。

导引启发可以使学生在共同合作中积极思维,形成合力,共同提高。

在数学教学中,要想真正引导学生,就要鼓励他们的积极性,而不是压制他们,要启发他们而不是代替他们作论断。要想达到这一要求,还需要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坚持不解的实践,总结出更多更有实效的启发方法,使学生的主体得以充分发挥,最终使学生能独立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小学课堂中的教学方法指导 篇2

上之前要排课前预习,要求读通读顺句子,扫除生字障碍,保证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了解课文大体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把握课文“基调”,为下面学习埋下伏笔。

二、深入理解,体会感情

《凡卡》重点要感知他悲惨的学徒生活,那悲惨的生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悲惨到什么程度?“从哪些句子看到了什么样的凡卡?”读一读,画一画。学生分别找到了“挨打的、挨饿的、睡不好觉的,绝望的”凡卡,这些词句是有滋味的,需要细细去品读,像品茶一样。在处理朗读这些句子时我分别运用了“品评词句,揣摩用意”、“还原生活,入情入境”、“虚拟情境,转换角色”和“展开想象,补充留白”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一)品评词句,揣摩用意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拿鱼嘴直戳我的脸。”

学生读后看大屏幕再读:“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看看哪个词在你的眼前中“凸显”出来,并刺痛了你的眼睛?学生马上找到了“毒打”,凡卡遭受的毒打怎样的,透过这些“凸显”的“揪、拖、揍、戳”等动词来感受。思考从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目睹了凡卡遭受“毒打”后,学生“体会到生活悲惨的凡卡”,“体会到老板的惨无人性。

在这样的毒打下,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凡卡?(遍体鳞伤的,青一块紫块的,胆战心惊的,伤痕累累的凡卡)陆续出现在课堂上,这时我再让学生把看到的画面通过朗读体现出来。以上的感受是学生理解中获得的,所以鼓励他通过朗读表达内心的感受就水道渠成了。

(二)还原生活,入情入境

入情入境的阅读就是凭借语言文字描写的内容,再借助于自己的想象、联想等使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情境仿佛浮现在“眼前”,产生一种如临其境,如同己出的感受。

“伙计们捉弄我,……只好摇那个摇篮。”

学生看到“挨饿”的凡卡。这种理解,“饿”字只走进学生的“眼睛”里,当然不会深刻,因为对当今孩子来说根本没有挨饿的体验,所以需要进一步还原生活。通过引导,孩子们就会联想到电视上那些难民挨饿得样子:面黄肌瘦,浑身无力,无精打采的模样进入学生视野。于是我说,“同学们再读这句话,边读边想象凡卡每天挨饿时会是什么样子的?”虽然自己没有挨饿的经历,经过还原生活,“饿”字具体了、形象了。学生再走进文本,读句子才能感受凡卡内心的痛,朗读也会得以感染或震撼。

(三)虚拟情境,转换角色

孩子为什么走不进文本,根本原因是不能由“观众”转换为“主角”。但如果我们将里面的人物想象成自己的亲人,再去看时,感受会大不相同。我采用虚拟情境转换角色,假如你是凡卡,你会怎样读?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到深处才反复”!正是因为凡卡的生活太痛苦,太悲惨,所以他才一次次的哀求,一次次哭喊。经过情境的渲染,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凄冷、孤独、悲伤的氛围中。孩子们的心与凡卡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学生自然也就进入了角色。所以读起来就入情入境了,也就读出了味。

(四)展开想象,补充留白

好的文章会给读者留有许多想象、思考的空间,或启发想象,引发联想,或令人深思,发人深省。这种空白之处,正是我们钻研教材需要“扩充、补白”之处。

《凡卡》一课多出运用了省略号,我抓住了信末凡卡对自己学徒生活的总结概括一句:“我的生活没指望了,连狗都不如!……”引导学生:

同学们,读了这句话,你发现在标点使用上有什么特点?(先用!又用……)我又启发学生思索:凡卡先用一个冰冷的“!”向爷爷强调什么?激发学生反复读句子,回忆他的学徒生活。那一串省略号,凡卡又省略了什么?如果让你补充文字的话,你觉得凡卡还想和爷爷说什么呢?(生:他会饿死的,将永远见不到爷爷了……)通过对“!”和“……”的剖析,凡卡悲惨生活格外清晰,学生对凡卡更加同情,更加怜悯。

三、留足空间,朗读感悟

大多语文课堂的“讲读”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10分钟,所以朗读练习往往是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语文教学应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多读课文时间从哪儿来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讲、问、答”等让位于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

当然每个学生每次朗读的效果肯定不一,多读才能读出感觉,读出感受。通过学生朗读对比,教师示范、评价,引导学生感受,效果就会逐渐凸显。记得有一个同学当读到“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时,声音有些哽咽、断断续续,全场全神贯注、鸦雀无声。读完时我说这个同学读的怎么样,全班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小学课堂中的教学方法指导 篇3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课堂;学法指导

On the Primary Mathematics Classroom Learning Methods

Chen Fengyun

【Abstract】Teachers to teach students not only knowledge, but also teach students to learn the methods based on the students learn, and permeability in the Mathematics Learning Methods of all aspects of classroom teaching to give student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knowledge Learning ways to guide students from the “Learning”to “learn”the development effectively.

【Key words】New Curriculum; mathematics classroom; Learning Methods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艺术就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优秀学生之所以成绩优秀,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学习方法比较科学;学习困难学生之所以学习困难,也往往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要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教师必须加强学法指导。下面就结合自己平时教学实践,就如何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来谈几点体会。

1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教会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第一步,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使用课本,养成阅读课本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材,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第一根据不同年龄特征来确定要求:低年级应从看图明意开始,会用完整的语言叙述图意,对文字部分要指导逐字逐句阅读,做到读中有思,思中有意;中年级要根据教师提出的阅读要求,一段一段地默读,做到边读、边想、边算、边议,逐步认识结论;高年级要按照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纲独立阅读,做到把阅读和讨论、质疑、操作、计算、实验验证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设计题复习除法中“商不变规律”,120÷30

12÷3

1200÷300再让学生观察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八分之四在相同的纸条表示的阴影部分,再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观察它们各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经过指导,学生能自己看懂从左往右看,分子、分母同时乘2;从右往左看,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再启发学生用自己话来表达这种规律,这样,学生不仅自己发现了规律,还学会了怎样看书找规律,得结论,从而提高阅读、观察、推理能力。

第二,在同一时期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课本的指导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可以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前可让学生先预习课本,对于将要学到的新知识先自学,看哪些能看懂,哪些看不懂,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这里要注意的是,学生看书时往往只重视回答问题,寻找答案,忽视思考探索的过程。我们要通过提出一些关键的有探究性的问题,指导学生重点看过程。二是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看书,一般是新授之后,让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留有质疑的余地。有时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有的内容学生看书就能看懂理解的,教师不必讲解。对于书上的数学概念要指导学生精读,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去理解。如教学“平行线”时,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同一平面内”“不相交”这两个关键词,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三是指导学生课后自读课本,其目的是对所学的知识消化品味,如一些文字长或难记忆的概念,则需要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另外,课后学生还可以阅读一些教师推荐的数学课外读物,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比较适合学有余力的学生,如果教师引导得力,则会对这些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如一些数学竞赛成绩突出的学生大多都有自学的兴趣和能力,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2 指导学生巧用记忆方法 大多数数学概念都比较抽象,对于数学概念的学习,学生通常都是死记硬背,其结果是当时能记住,过一段时间就忘了。因此,如果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对于不同的概念采取不同的方法,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适合小学生记忆的方法主要有:①比较记忆法。如教学反比例这一概念时,指导学生把它与学过的正比例概念相比较,找出相同点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不同点是:成正比例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商一定,成反比例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样一比较,学生加深了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也容易记忆。②形象记忆法。这种记忆方法适合记忆几何计算公式,让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记忆公式就容易多了。如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就是从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来的。3 联系记忆法。对于那些相近的知识,可采用此方法,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来记忆。4 归类记忆法。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部分,可以把四边形分成一般四边形和特殊四边形。特殊四边形包括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平行四边形又包括正方形、长方形和菱形,这样的关系通过分类就可以很容易的区分开来。

总之,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重视的如何,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效果。可见实施学法指导势在必行。诚然,学法指导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形式是多样的,也是一项十分具体细致的教学工作,作为教师应根据不同教材,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真正做到“教”为了“不教”,“学”为了“不学”。

3 指导学生学会听课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听课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听课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然而,有的学生听讲能力较差,听不出重点、难点,听不出条理、层次,这样听课就没有效果。因此,教师要重视增强学生听的能力,要教学生如何会听。

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听课,必须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他原有的认知结构,专心听讲。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心理上的准备、知识上的准备、物质上的准备、身体上的准备等。

其次,指导学生认真听讲,主要应注意听教师课的教学要求,听老师每节课开始时所讲的教学内容、重点和学习要求,注意听老师在讲解例题时关键部分的提示和处理,注意听老师对概念要点的剖析和概念体系的串连,注意听老师每节课的小结和对某些较难习题的提示等。课中,不仅让学生听老师的讲解,也要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同时分析对错,来启发自己的思维,并且要边听边思考,边思边记忆,边记边运用。

然后,指导学生及时做好各种标记、批语,有选择地记好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足见笔记的重要性。记笔记有一定的技巧,如果掌握得好,对学习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做学习笔记;其次要指导学生将数学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数学符号是数学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不仅简洁美观,而且便于记忆和使用;再次要熟练掌握数学中常用的书写格式;另外还要会作图,包括根据条件作图,解题时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直观图形。例如,在分析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时,鼓励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就能更容易地找到分率与数量的对应关系。

最后,培养学生养成先看书后做作业的良好习惯。即在做作业之前引导学生一定要认真地阅读例题,结合老师课堂讲授,把知识梳理一遍,这样既保证了作业质量,又做到了充分的巩固、复习。

4 教给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在进行学法指导时,要注意在学生主动参与认知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帮助他们从一点一滴零散知识的学习中揭示出学习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在学完一个章节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如在教学完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这一内容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所学习内容分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使学生掌握知识体系,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学生通过回顾学习过程,不仅可以领会掌握知识的方法,而且可以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在学习新知时就能主动地“见新思旧,化新为旧,以旧学新”。

5 启发学生要勤“思”善“思”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

所谓勤“思”善“思”就是要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科学提问,不仅能把教学内容逐步展开,也是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因此,要真正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注意提问艺术,要找准问题,精选问题,组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得到正确答案。它是学习过程中极重要的一环。如果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使这些问题经过教师引导或者学生的讨论得到解决,则不仅会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还能从中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小学生受知识、年龄等限制,有的胆小不敢质疑问难,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愿质疑问难,更多的是难以把握知识要点,不知所云,不会质疑问难。我们要创设条件,努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在引导学生按角度不同把三角形分成三类后,为了使其更进一步理解三角形概念的处延,可以启发学生对这三个概念进行质疑: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只根据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或钝角就可判断,为什么锐角三角形要根据三个角都是锐角来得出呢?对此设例分析,逐个用纸板遮住三角形的两个角或一个角,判断它是什么三角形。通过讨论分析比较后,学生自己提出的疑问得到了解释:因为三角形的三个角中钝角、直角最多只有一个,而锐角可有三个,所以判断锐角三角形必须三个角都锐角才能确定。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这个知识达到真正融会贯通。对小学生来说,虽然质疑问难的学习方法开始时较难掌握,需教师的启发引导,但养成习惯后,他们会提出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

数学教学中,还要善于暴露思维过程,留下一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在知识的转折点,思在问题的疑难处,思在矛盾的解决上,思在真理的探求中。”在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勤思多想,注意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得到较好的发展。如:一艘轮船所带的柴油最多可以用6小时。驶出时顺风,每小时行30千米。驶回时逆风,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是顺风时的4/5。这艘轮船最多驶出多远就应往回驶了?教师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1)根据往返行驶路程相等,可列方程为:30X=(30×4/5) ×(6-X)(设最多驶出路程要用X小时),解出X后再求30X;(2)先求出逆风时的速度:30×4/5=24(千米),再根据时间相等,又可列出方程:X/30+X/24=6(设这艘轮船最多驶出X千米就应往回驶了)(3)如果把这艘轮船最多驶出的路程看作单位“1”,根据往返的时间关系,可列算式:6÷(1/30+1/24)。这样启发学生多思,沟通了知识间的纵横关系,变换解题方法,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总之,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学生学会的基础上,把学法指导渗透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课堂中的教学方法指导 篇4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第五小学/黄崇飞

《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学习过程是获取知识、收集信息,将得到的知识、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组合,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一种过程。这种内化过程,需要受教育者主动完成。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

一、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引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

如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我出示了学生的照片和校园平面图,让学生同实际事物进行对比。熟悉的生活现象,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分析、对比、讨论,学生认识到实际事物与图片的形状是相同的,而大小不同,并且它们大小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照片和平面图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成的,从而理解了比例尺的内涵。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我从自行车、汽车的车轮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而偏要做成圆形的来导入,学生被熟悉的现象所吸引,为找寻答案,他们动手进行了实验,自学了课本,很快找到了理论依据,掌握了圆的特征。此时,我没有就此罢休,继续让他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做成了圆形,联系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再次联系起来。又如在《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中,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把100公顷土地平均分给东风村1至5组村民耕种公不公平?把土地等分成5份,分别种上葱、姜、蒜、青菜、稻谷等合不合理?这些问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熟知土地要根据人数多少来分,农作物要根据需求来播种,从而懂得了等分有时是不合理的,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新的分配方法,这样,自然就引出了“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的内涵也不言而喻了。

实践表明:脱离实际的教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相反,结合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学生会感到亲切、生动、真实、易于接受。同时,能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现实世界中。这样教学,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能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有效的促进知识的迁移。

二、加强自身体验,突破教学难点,内化知识

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禁锢实在太多。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经历”、“体验”、“探索”认识数学,解决数学,形成经验,从而使各种能力得到发展。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旨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节课,无论教科书写得多么清晰,教师讲得多么明白、透彻,要理解教学内容,最终还得靠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悟、体验才能完成。

在学习《相遇问题》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两地”、“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站成两排,要求他们按照教师指令实际走一走,学生在走走停停中很快理解了这些概念,再回到课堂上讲解“相遇问题”时,就迎刃而解了。“体积”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准备两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在杯里倒入相等体积的水,一只杯子里放入一把铁锁,另一杯里放入一个螺丝帽,让他们观察水平面的变化,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通过观察学生领悟到水平面升高是因为物体挤占了一部分空间,铁锁占据空间大,水平面就上升得高,螺丝帽占据空间小,水面就上升得少,从而懂得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叫物体体积。这种实验的方法比教师简单叙述和学生机械背诵效果要好得多。又如在《圆锥体积》的教学中,因为学生容易忽视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这一条件,为排除障碍,我有意准备了几组不完全等底,不完全等高的空圆柱和圆锥让学生实验,学生因为忽视等底等高这一条件,结果得不到V=1/3sh。书上的结论错了吗?学生陷入深深的思索。通过分析、讨论、查找原因,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忽视了等底、等高这一条件,教学难点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不攻自破。

此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计算家里的水电费、存款利息、装修所需地板砖的块数等等。总之,凡有适宜的内容,都应让学生亲身体验。这样,学起来轻松、实在、有趣。如此的教学,可建立起学生的大众数学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益于学生内化知识。

三、坚持语言表达,促进思维发展,锻炼智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和思维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语言掌握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因而,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会做”,还要关注学生是否“会说”。

在体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把研究的定义、性质、法则、概念等有层次地用简练的数学语言确切地表达出来。这样,通过语言的锤炼可达到思维的严密。如,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通过观察等式0.1=0.10=0.100,让学生讨论:“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再从右往左看,小数又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什么规律”,“怎样概括这一规律”等等。这样,给学生提供表达思想的机会,也只有让其去表达,才能暴露思维过程中的缺陷。此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情况,因势利导,给予点拨,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学生通过观察几组算式,概括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这一规律,这时可出示6÷2=(6×0)÷(2×0)=3这一式子让学生判断对错。学生很快发现2×0=0,而除数不能为零,原来总结的规律不严密,应补充条件“零除外”才完善。当语言描述准确时,思维也就严密了。

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多鼓励、多诱导、切忌剥夺不善表达学生发言的权利,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口。实践表明:坚持要求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有利于应用语言进行思维活动,有利于正确理解科学的概念与原理,使学生智力得到锻炼。

四、进行多元评价,树立学生自信,激发情感

传统教学崇尚终结性评价,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常用的评价语是“答得好”,“真不错”,“有进步”,“学得不错”等等。这种千人一面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不重个性的评价,把教育的复杂性和学生状况的丰富性泯灭于其中。新课标强调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其终极目的在于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好学生不是打骂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正如颜元所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圆柱的特征。生1说:“圆柱是由三个面组成的图形。”我当即赞扬他观察能力强。生2通过与同桌比较圆柱的高矮,发现了圆柱的高,我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的发现真伟大。”生3想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验证上下底面相等的方法,我称赞他思维灵活,想象独特。当生4用手比划着提出“上下是两个相等的圆,四周一样粗的倾斜图形(指的是斜圆柱)是不是圆柱”的疑问时,我激动得握住他的手说:“你提的这个问题我都没有想到呢!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生5概括圆柱的高的定义时,出现了错误,脸休得通红,我当即说:“虽然你答错了,但你敢于发言,敢于表达自己思想的这种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位学生都有闪光的地方。这需要我们教师满怀爱心,用多维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孩子,用爱的评价来唤醒学生的爱。通过对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学习态度、情感和创造力等的评价,激励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了学生可持续发展。

小学课堂中的教学方法指导 篇5

“周目标、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为推行姜屯镇教委“周目标、大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构建学校教育工作皆为教学的全员育人新模式,遵循省、市课改精神,结合我校中小学教学工作实际,立足我校开展新课程的基础,借鉴乐陵实小成功的课改经验,我校提出语文课外拓展和向善礼仪教育“周目标、大课堂”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为深入推进这项改革,全面提高我校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发展内涵,特制定本方案。

一、大课堂教学改革机制: 组织机构:

㈠、教学改革领导小组 组 长:刘德清

副组长: 狄 宏 赵曰伦 薛 锋 成 员: 朱述杭 王君毅 张士固

仇裕宏 王 雨 王 斌

㈡、教学改革课题组 组 长: 狄 宏 副组长:朱述杭

成 员:王君毅 张士固 仇裕宏

王 雨 王 斌 鲁 鹏 邱桂芳 黄翠玲 张 坤 孙艳丽 孟祥平周艳华 张 敬 张宗玲 聂洪梅

职责分工:

领导小组做好规划、方案的制订。

课题小组做好课改的宣传、氛围营造;做好教师的培训;做好课改过程中的调研;做好课改档案资料的整理、完善。

各班级做好课改措施的落实,课改进程的推进。

二、大课堂教学改革实施阶段的划分:

(一)启动阶段:2012年8月27日——9月3日

主要做好宣传、学习,组织教师备课,向学生发放周目标。

(二)典型引路,逐步推进阶段: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主要做好语文课外拓展和向善礼仪大教育两个方面的“周目标、大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实施。

(三)全面推行阶段: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除做好语文课外拓展和向善礼仪大教育两个方面的“周目标、大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实施外,各种常规课均推行“周目标、大课堂”教学模式。

三、大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

1、以课标为依据,以大纲为主线,立足教材,实现教学过程周目标导航、前置性学习、自主型组织和课堂展示教学,教学效果达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2、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由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布置、学生做的被动学习模式转变成为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评价的主动学习模式。

3、实现老师教学角色的转变,使老师从过去传统教学的讲解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开发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领者,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新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建设者。

四、“周目标、大课堂”教学流程 ㈠、周目标导航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把课外知识拓展和向善礼仪大教育纳入教 材体系,将学期教学内容科学、具体、系统地分解到周。

每学期开始,学校将制定好的周目标发给学生,人手一册。然后,由学生自觉地按周目标开展自学。教师也要按照周目标的内容安排教学内容。

为了督促和保证学生周目标学习的效果,采取多种形式的检测和评价。基础性的教学内容可实行多重过关制:家长过关、小组过关、教师抽测、课堂过关、学期末考核。阅读性内容则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合格后才能获得展示的机会。课堂上的展示对抗也是对学生前置性学习很好的督促。实践性课程则是通过课堂展示和特色作业来进行评价。

㈡、前置性学习

要求学生要在课堂教学之前,按照周目标进行目标明确的自主学习。前置性学习与预习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少两者目标不同。预习的目的是提前了解学习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准备,学习过程服务于课堂上教师的教。它自身缺少生成性目标,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性环节。前置性学习的目标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习运用各种方法,培养生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知识、能力、方法、习惯、情感、态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生成性要求。

其次,在内容上两者也有很大不同。预习的内容局限于对某一篇文章的学习,仅是现在前置性学习内容涉及的极小的一部分。前置性学习指向的是周目标的所有内容,既有识字、写字、成语、诗词、经典等积累性内容,也包括文本阅读、文学鉴赏等阅读性内容,还涉及观察、时政、家政、地理、体能等实践性内容。

再次,前置性学习与预习在性质上也有所不同。预习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基本上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前置性学习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是教学结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东西,我们要求必须在这个环节完成,后面的课堂教学基本不再涉及,教学过程相对前移,为后面的课堂展示留下了充足的时间。

另外,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同。传统的预习过程中基本上没有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前置性学习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阵地。教师必须在前置性学习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学习内容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学习规范和要求,做到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我们就必须有一个基本的规范。“规范”是指学习的方法和要求。在前置性学习之前,老师先把各种规范告知学生,并指导学生依范而行。学校对学生的前置性学习进行抽查,对不进行前置性学习的班级实行一票否决制。

㈢、自主型学习组织

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建立以小队为单位的自主型学习组织,形成实力相近、竞争公平的团队。自主型学习组织成立后,因为学生更多的时间都处在合作交流学习的状态,应采用是围坐式的座位安排。对于学生的坐向必须有一个规范。上课前,学生们面对面。上课时,学生起立后坐下自动转为朝前坐向,静听教师讲话。然后,需要写字或读书时在老师统一的口令和手势的指挥下再转向面对面坐着。对于坐姿要严格的规范。面向老师时,要做到抬头、挺胸、收腹,双脚放平,一手放于腿上,一手平放于桌上。写字时必须做到“三个一”。每天中午10分钟的配乐练字,练字注重质而不注重量,学校专门组织检查,并做好记录。读书时,将书端起45度,身坐正,脚放平。每天的早晨来到有秩序的读书,可以领读、抽测等多种形式,学校组织每天检查,并做好记录。组内交流时,声音要清楚适中。发言者必须坐端正,倾听者如有需要,可以略微向前欠身。

自主型学习组织要选拔小组长,明确小组长职责,负责与老师沟通配合,与同学协调关系。小组内的每个成员也必须有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如一号负责学习,二号负责纪律,三号负责卫生,四号负责路队(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活动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职责,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完成各项工作。在小组成型后,各项职责可以轮流担任,在组长的指导下,负责组内事务,每个人都要学会当组长。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和锻炼学生,尽可能地减少直接参与小组内具体事务。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有利于发动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㈣、展示型课堂教学

展示型课堂教学以前置性学习为基础,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充分体现“游戏的课堂、快乐的课堂、展示的课堂”等教学理念,尽量优化教学过程,减少教师组织环节。让学 生做了充分的前置性学习后,来到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要充分发挥教师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享受课堂,进入情境,合作探究、积极讨论、大胆展示、多元评价、知识内化。

五、教学巩固、提升与评价

㈠、基本要求:切实做实“四清一测”。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和月月(单元)清。强化课堂反馈矫正环节,要求师生向每节课要质量,探索实施学生“日反思课”或学习反思日记措施,确保每一天的学习质量。一测,即阶段性监测,培养学生建构“知识树”的习惯和能力,努力做到学习内容自查自纠自清。

㈡、具体措施:

1、堂堂清:所谓“堂堂清”,是建立在周目标课改理念的基础上,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各任课教师应根据所任班级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认真备课、备教材、重点备所教学生的特点,教师当堂课内容应让本班80%的学生听懂、领会,对当堂“双基”要点、当堂训练题进行检测。

“堂堂清”教师的责任和要求:

备清: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明晰并制定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任务,选择适当的教法,精心设计练习与当堂检测的作业。

教清:围绕教学目标,采用有效的策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效益,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练清:组织适当适中的练习,当堂完成所设计的作业,及时反馈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补清:对当堂课个别未达标的学生,及时辅导,并于当天适当时段对达标情况予以落实。

记清:每上完一堂课都及时进行课后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还存在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没讲清的,需要以后注意的地方等,未达标的学生名单要记录在课时教案的“教学反思”一栏中体现。

2、日日清:所谓“日日清”,就是追求今日事今日毕。即各科当天的问题都不拖到第二天去。教师要在“堂堂清”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作业或其它学习形式加强对当天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并对下次课的内容进行适当的预习。

3、周周清:所谓“周周清”,就是追求每周末所有同学,都能将本周所学的内容一一过关。

各任课教师应对一周以来自己教学进行反思,对所教内容有所验证。根据各学科特点进行一周所教内容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点进行清障检查。周课时在4节以上的学科可以以卷面梳理的形式进行;周课时小于4节可以采取其它方式,但至少两周进行一次卷面验收,全面验收的量不要太大,只针对本周(两周)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点知识进行典型的检查验收,并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指明方向。

4、月月(单元)清:所谓“月月(单元)清”,就是追求每月末(单元)所有同学,都能将本月(单元)所学的内容总体过关,做到“温故知新,巩固提高”。

由学校教导处根据“日清、周清、月(单元)清”情况进行抽查,对少数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有效方式,鼓励关心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小学课堂中的教学方法指导 篇6

向义镇中心校校长深入课堂指导共华小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2012年3月15日上午,向义镇中心校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在孙校长的带领下先后到四方小学、共华小学检查视导教学常规工作,通过与教师交谈、了解学生、深入课堂听课的方式指导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在实地查看校园环境后,对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取得的效果给予了肯定和好评,同时也希望共华小学继续抓好常规管理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特色学校,稳定教师队伍,提升学生素质。(共华小学)

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方法指导 篇7

一、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二、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

例如教学第十二册《书的故事》第二段,此段写青年工人到书店买书。学生通过自读,从青年“漫不经心”地翻书到后来“认真地看起来”这一态度变化中体会出他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书。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给予充分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第一段中当时的情况,谈谈对青年有何新的认识。学生联系当时敌人查封进步书籍,白色恐怖十分严重,鲁迅的书“书店不敢出版”、“没有地方敢代售”这一历史背景,体会出了青年渴望进步的思想感情。至此,应当说学生理解到位,但作为教师不应该满足这个结论,而应该再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即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一要注意抓住人物前后态度的变化,二要将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

可见,学法指导也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三、提供迁移机会,巩固运用学法

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例如学生学习了查字典解词、联系上下文解词及结合生活实际解词等方法之后,就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新词。又如还可进行段与段之间的学习迁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童话、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复出现的情节或相同结构的段落,学习此类课文,教师要在教好“例子”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例子”的方法进行后几段的学习。以《精彩的马戏》一课为例,课文中写三场马戏表演的文字结构相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形成对“猴子爬竿”一段作者写作顺序的概括:“什么节目———怎样表演———观众反应”。把握了这个顺序,学生就能顺利地自学“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这些写法类似的段落。另外,当遇到具有共同的结构和思路的同类课文时,还可进行篇与篇的学习迁移。

四、进行序列训练,促进认知策略的发展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地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们要注意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来”够一够,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

积累一定量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形成认知策略的前提。只有当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自觉灵活地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学习时,学习策略才能逐步形成。因此,语文学法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

小学课堂中的教学方法指导 篇8

关键词:综合素养;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笔者系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对新课标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研究,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针对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探讨与归纳。

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对人才的标准以及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具备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文修养,更重要的是同时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以及自我学习能力。在此背景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的日常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实现自我语文综合素养的更好形成。”

例如,在教学《王二小》这篇课文时,我就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前对课文进行预习,并以此为基础在语文课堂上分角色扮演。如此一来,不但真正尊重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以及积极性;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通过提前预习以及角色表演等一系列自主学习、探究活动,学生的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培养与发展,真正实现了一举两得的良好课堂教学效果。

二、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以及质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促使学生在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实现对所学语文知识点的更好理解以及灵活掌握。

对此我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例如,在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文章时,我就利用机会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大自然中仔细观察各种植物的繁殖方法。这一语文实践活动新颖、别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与此同时,还促使学生在仔细观察中加深了对于各种植物的深刻认识以及理解,为他们日后的作文写作、语文学习等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为小学语文教育带来诸多先进理念以及优秀教学组织形式,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积极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如此方能使之与新课标充分契合,从而进一步推动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及进步。

(作者单位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山城中心小学)

小学课堂中的教学方法指导 篇9

龙镇学校小学部:邵捷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自课改以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已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培养他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走向社会以后,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积极主动地发展。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整体上提高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中重点要把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把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

一、教会学生自读

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读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三十年的经验使深信学生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可见,狠抓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千古不变的道理。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教学中要在“读”字上做文章。我把大量的时间释放出来。让学生去读,读,可分为初读、再读、精读、熟读四个环节。

初读感知,在第一次读文时要求学生把字音和词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做到不丢字,不添字。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使学生对课文的大概意思有了一定的了解。

再读生疑,学生通过读课文,都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教师通过“再读”引导,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精读感悟,每一篇课文都有重点和难点,教师应通过精读,引导学生弄懂,深入理解,领悟课文的中心思想,做到有所“悟”,有所得。

熟读的积累,学生在经历了“初次感知,再读生疑,精读感悟”三个过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积累课文的四字成语和自己喜欢的词语。为丰富自己的语言材料库做储备。也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段落读熟即可,如我在教学《梅花》,初读时,引导学生理解“凌寒,数枝,暗香,”等词的意思;精读时,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梅花的图片,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及诗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经过多次地朗读之后,便及时引导学生看图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二、教会学生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围绕重难点展开交流和讨论。也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建立以学生自学和合作学习为基础的师生交互的教学模式。

如《狐狸找朋友》一课。我在学习课文时提出“读了这一课,你们是喜欢白兔还是狐狸?”有的说喜欢白兔,有的说喜欢狐狸。双方各持己见,议论纷纷。这时,我抓准时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有的说“: 狐狸真聪明,很会动脑筋。”有的说“: 小白兔太笨了,狐狸说的话它都相信,缺少独立思考能力。”不管怎么样,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又一次深入地了解了课文,体会了课文的主题思想,都有了一定的收获。

三、教会学生质疑问难

古人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才方是长进。学贵质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语文课堂教堂中,就必须让学生质疑。培养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教给学生题问的方法,教师可根据课文的不同,因文而宜,如对课题质疑,对文中人物做法质疑……提供给学生质疑的途径。其次,要保护学生的问,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达到最大的发挥。学生在自主阅读课堂里,其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都处于最活跃状态,但由于受知识和年龄的限制,他们经常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教师应保护学生的质疑积极性,把他们的好奇诱导到科学轨道上来,让他们想问、敢问、善问。

四、教会学生释疑解难

质疑伴随课堂教学的始终,自悟也应贯穿课堂的整个过程,因为成功的体验所产生的内驱力是继续学习的强大动力。课堂教堂中,教师要抓住契机,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会释疑解难。

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我先让学生读课题,问“同学们看到课题后,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吗?”通过发散思维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再让学生快速课文,画出不明白的地方,同学之间进行交流释疑,整体了解课文内容。问“你读懂了什么?”最后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讨论。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中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懂得任何人和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尊重他人,与人和睦相处。

小学课堂中的教学方法指导 篇10

——心得体会

兴义市雄武中学韦飞

读了《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课堂提问技能指导》这本书,受益匪浅。回想一下自己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有许多失败之处,遗憾之处。特别是在课堂提问中,就像书中所说“笨问”实在太多。有时问题过于简单,不能引起学生思考;有时过于艰难,学生不知如何回答;有时还毫无价值的满堂问„„

特别是学校公开教学时,我的提问竟然没有一个人会回答,出现了冷场,弄得我也很尴尬,结果自问自答。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深入反思,其主要原因是问题的设计不够科学、不够合理。好的课堂提问能揭示矛盾,唤起联想,引发思考,有利于当堂反馈教学信息、调节教学。反之毫无联系的提问,会置学生于被动,一直学生的思维活动,与提高学生的素质背道而驰。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必须贯穿诱发思维,使学生受到从简单到复杂、从有疑到无疑的思维牵引。提问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提问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准确,力求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激励性。提问还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实际和接受能力,问题的难度不要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允许范围,教师的提问的计划要心中有数,提问的开展有循序渐进,步步进逼,顺流而下,学生才能对答如流,达到我们提问的意图,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学习掌握知识。

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指导作用 篇11

【关键词】美术;多媒体;示范;直观;亲和力

美术教育是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与艺术修养,健全学生的人格。《美术课标标准》在前言中关于课程的性质与价值就指出: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形成技术意识。在基本理念中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内容标准中就各学习领域的内容也都对上述的内容作了阐释,所有这些与教学中教师的示范都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一、关于美术课中多媒体的运用

现代的美术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手段也越来越新颖,有些传统的教学方式渐渐的被所谓的新的教学模式所替代。难道新课程改革是抛弃传统的、直观的、示范的教学方法吗?难道新课程改革是老师说说+学生看多媒体+鼓鼓掌热闹一场,难道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步骤、问题设计、活动设计、作业设计、难点、重点的解读都不必考虑,师生互动也只是老师鼓动下的学生的掌声和“呼声”,难道这样就是一堂美术课亮点所在吗?不知这样的课是否经得起推敲和推广?笔者个人认为这是一种误导。美术课是技术性非常强的课程之一,没有一定的美术基本功是难以上好美术课的。随着多媒体的使用,无论多难技法可以事先在动画软件中准备好,电脑完全可以实现直观的演示。电脑作为教学手段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合理的运用现代教学工具是为了更好的、更充分的将美术教学发挥得更完善,让美术课更引人入胜、更精彩;但,不能滥用多媒体。

二、关于美术教学中示范教学的运用

美术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转变为可见的一种线条、形状、色彩、造型。因此,教学中要通过教师有目的的诱导、引导、启发,围绕教学任务来展开,促使学生全身心地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且能基本上形成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但同时也使不少老师“遗忘”了美术教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最直观的教学方法——示范法。通过示范,可以给学生一种心境,可以创造一种氛围,可以产生一种情绪,可以激发一份冲动。通过示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认识和由此带来的愉悦感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不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只用键盘点一点,动口说一说,学生实际知识技能的掌握就比较肤浅,长期下去,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没法保证,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也就受到影响。示范,是老师与学生是面对面的交流,是心与心的沟通,是与现实的直接对应,是真真切切的艺术上的对话。比如中国画的笔墨表现形式,老师用笔、墨、纸边演示边给学生讲解,中国画的用线、用笔、用墨、干湿、浓淡,皴、擦、点、染,中国画的构图、色彩、水分的控制等技法;既展示老师的基本功,又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到中国画的运笔用墨的神趣。如果老师不示范,只是看屏幕图片,点点键盘说说而已。学生如何知道运笔的方法、动势、速度?如何体验线条在画纸上的运动轨迹?如何体验画家的情绪所带来的笔触、肌理产生的节奏、韵律?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在示范过程中的表现,就是徒手直观为学生演示,不仅让学生羡慕老师的绘画本领,也体现老师的亲和力,更让听课老师钦佩做课人的扎实功力。让学生知道绘画不单纯是技能的表现,技能是为画面服务的,是为主题服务的,是多门艺术的相互渗透,再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学生的思路就会非常开阔,话题就会非常寬泛,就会产生广泛的文化情境。示范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欣赏、观察、思考进而模仿,师生相互交流,就很容易掌握基本的方法,达到一定的水平,学会表现事物,在表现的过程和结果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三、关于美术欣赏课的老师引导作用

小学课堂中的教学方法指导 篇12

一、在就业指导课堂教学中运用实践教学法的重要性

1、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引入实践教学法是由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性质决定的。

就业指导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求职技巧、就业信息等方面的指导, 帮助毕业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选择职业岗位,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 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教学, 更要实践。让学生融入到设计好的实践活动中来, 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知识与技能。

2、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引入实践教学法是由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目的决定的。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旨在帮助学生对市场经济发展、就业市场状况和就业形势进行分析,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掌握必要的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 更好地适应社会, 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 就业指导课程就不能够只以单纯的传授理论知识为中心, 而要把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大量的学生模拟操作等实践活动相结合。

3、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引入实践教学法也是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单一的课堂讲授等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必需要有更直观的教学环节、更新颖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能参与其中形成良好互动。实践教学法就是在真实的环境中, 创造实践项目, 让同学们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具体操作, 达到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法的目的不是要学生找到唯一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是要求学生各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各抒已见,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二、实践教学法在就业指导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形式

1、大学生职业认知测评。

进行求职心理、求职技能和就业知识等一整套就业综合能力测评, 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

就业能力测评, 了解自身的就业能力的优、劣势, 做出合理定位。学生通过测评, 对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等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就可以根据测评结果考虑自身是否适合从事某一岗位, 还可以了解自身能力还有什么欠缺, 需要做怎样的提升, 从而拟定下一步行动目标。

2、课堂模拟实践。

课堂模似训练对面试、应聘等教学板块尤为重要。模拟招聘实训就是把市场招聘、社会

招聘的现场浓缩搬进课堂, 让学生在正式参与招聘之前, 身临其境地感受招聘过程。[1]任课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好招聘环节、职业、情境与提问等方面的设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注意现场“点评”, 让同学们通过现场模拟认识到面试过程中的要注意事项。

3、就业知识竞赛。

在就业政策、相关法律法规等教学内容方面, 我们可进行就业知识竞赛等活动以达到活

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比如以各教学班为单位, 在班内进行分组, 在赛前准备好竞赛题目, 竞赛题目可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两种类型, 并明确竞赛规则、答题方式、计分标准等。

4、课外参观学习。

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联系一些相关就业单位, 由老师带队分组进行参观。比如我校在自主创

业教育这一板块的教学活动中, 我们联系到了一些私营医疗单位, 以5-10人为一组带领同学前去参观学习。与参观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 相关专业人士就同学们所关心的创业、就业问题当面做答。之后, 参观的同学们将自己的切身经历整理、归纳, 并带回课堂与更多的同学们分享。

三、在就业指导课堂教学中运用实践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

实践教学作为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能脱离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单独存在, 必须融入到整个就业指导教学课程体系中, 有目标、按规划、分步骤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这就要求就业指导任课教师, 要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避免理论与实践内容的冲突, 高效地完成就业指导教学任务。比如, 任课教师在安排学生模拟就业面识环节前, 可先向学生介绍就业面识的相关知识和案例;在安排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自我认知测试前, 应向学生先讲解就业相关形势与知识等。

2、实践教学应按由易至难、以简至繁的规律分层次进行。

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具体制定实践教学方案时, 以该课程培养目标为方向, 分清学生不同时间段应掌握的就业指导相关知识与技巧, 根据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编制实践教学内容。比如, 我校根据五年制医学本科生学习特点, 安排大一、大二学生的就业指导课实践内容重点放在大学生自我认知方面, 主要安排学生多进行自我认知测评, 并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认知自己;大三时可根据具体条件由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一些私营诊所、民营医院等, 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大四大五的学生则主要安排面试技巧模拟等实践内容。

3、在实践教学中要注重案例分析。

老师通过提供案例, 组织学生阅读案例资料、进行讨论, 提出问题或者解答问题, 进行总结而达到教学目的。[1]老师在备课时准备的案例要充分, 案例要有助于启发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就业技能的提高。在具体教学中可按预览案例、课堂讨论、老师总结和提供参考答案等步骤有序进行。并注意案例的实效性和难易程序, 要及时就所举案例对整个教学课程的作用进行相应效果评估, 以进一步调整案例内容, 提升教学质量。

摘要:将实践教学法运用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有相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阐述了在医学生就业指导课中运用实践教学法的具体形式, 并分析了在就业指导课堂教学中运用实践教学法需要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实践教学法,就业指导,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唐家良、尹丽:《高校就业指导要重视模拟招聘实训》,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15) :110-111。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竖笛教学 篇13

竖笛是世界各国普遍流行的吹奏乐器之一,其音色悠扬,简便易学,携带方便,既能独奏又能与各种打击乐器组成小乐队,深得少年儿童的喜爱。我这几年一直在音乐课堂中进行竖笛吹奏教学,下面谈谈在教学实施中的几点体会。

一、制定严明的课堂纪律守则,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事物,一个教学班几十个学生,如果大家随心所欲,乱吹一气,那一定会噪音四起、嘈杂刺耳。若没有严明的纪律约束,将大大影响教学效果。作为教师不仅要有热情和激请,更要有严谨的作风和科学态度、得体的教学方法。

二、了解竖笛基本知识,掌握科学的吹奏方法

1、呼吸方法是竖笛学习的关键部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是自然的,而吹奏竖笛时的呼吸则要随着音的高低、强弱、长短以及情绪上的变化加以调节。因此,在吹奏竖笛时,应该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用以扩大呼吸量。吸气时,用横隔膜着力,胸腔扩大,横膈膜向下压缩,小腹向内收缩;换气时,最好用口、鼻相结合的方法,以口为主,就是将嘴的两角稍放开换气;吐气时,应利用胸肌、腹肌、横膈膜的控制能力,使气息能够均匀、有节奏地逐渐吐出。

2、舌头运用是竖笛学习的重要部分。舌头好像一个活塞,可以起阻碍气流的作用。舌头堵住吹口就发生断音现象,舌头离开吹口,声音就继续发出。我们吹奏一般乐曲时,常用断音和连音两种方法。断音问题就用“吐音”来解决。“吐音”的发音方法,即在吹之前将舌头顶住上牙齿和肉牙的地方,在吹气时舌尖一接触吹口马上向里缩回,使气流吹出,达到断音效果。在乐曲中用“▼”、“T”、“K”符号来表明。“T”与“吐”、“突”同音,“K”与“库”、“哭”同音。吐音是吹奏竖笛一个很重要的技术,相当于语文课中的汉语拼音。基础扎实了,才能够顺利而轻松地保证为以后的教学达到相应的目的。我要求学生发音要做到结实、清楚、有弹性,必须经过反复的练习,才会让每个音听起来都干净利索。

3、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丰富艺术表现力

5—6这13个音是常用音,它们是用竖笛吹奏基础训练的内容。教这些单音时先学“1、2、3”三个音,配上《好宝宝要睡觉》、《小鼓咚咚响》等简单、短小的乐曲;接着学“6”音,配上《小夜曲》、《吹起芦笙跳起舞》等乐曲;学“5”音时,配上《洒水车来了》、《上火车》等乐曲;当增加了“

4、7”两个音时,可以配上《生日歌》、《幸福拍手歌》,安排一部分学生吹奏,一部分学生唱歌词,别有一番情趣;当掌握了“5—6”这13个音,可以选用《歌唱二小放牛郎》、《运动进行曲》等等为儿童所熟悉的乐曲来进行吹奏。

三、竖笛教学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1、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器乐引进课堂,充实和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调节了课堂学习气氛,改往日音乐课的教学结构和模式,加强了动手能力。特别是对一部分认为自己没有音乐细胞或某些嗓音条件较差的学生、个别处于变声期的少年,在器乐教学中也能发挥出他们的才能。当他们吹奏出悦耳动听的音乐时,个个眉开眼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树立了自信心,从而激发了学习音乐的热情,培养了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2、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要学会一种本领,需要刻苦练习、持之以恒的精神。通过竖笛吹奏训练,促使学生视觉、听觉和动作协调配合,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精神状态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增强了集体观念意识,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3、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俗话说“耳聪目明”,通过吹奏竖笛,学生的十个手指头在视觉、听觉的指挥下正确地操作,协调配合,长期实践,能增强记忆,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动作更敏捷,反应更灵敏,大脑更发达。据各班任课老师反映,学习了竖笛,不但没影响其他课程,而且学生各科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班里形成了一股你追我赶的良好的学习气氛。

四、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生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游戏活动则是激发学生兴趣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教师在课外应该认真备课,制作一些形象的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变乏味为趣味。学生最喜欢竞争,也好表现自我。我在各班成立了争当“小老师”的选举活动,经常布置一两条竖笛练习曲,让学生带回家练习,上课时上台吹给大家听,老师把吹得熟练动听的学生选为“小老师”,在课外让这些“小老师”来吹给其余的同学听,吹得不好就免职。这种做法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激发了兴趣,并涌现出了不少的人才。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教学内容下一篇:善意的谎言读后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