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的故事与寓意(共8篇)
【自相矛盾的故事】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是一个口才很好的商人。有一天,他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天底下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了起来:“我的矛,是天底下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天底下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寓意】
关键词:威廉·布莱克,孩子,上帝,牧师
在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的诗集《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1789)与《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1794)中,讲述了多个“迷失孩子”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有的孩子有上帝指路,有的孩子却被野兽拯救,还有一些孩子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本文结合诗人的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去解读这些“迷失孩子”故事的寓意。
1 迷失的孩子与上帝
在《天真之歌》中,布莱克讲述了一个找不到父亲的孩子遇到了慈父般上帝的故事:“爸爸,爸爸,你上哪儿?啊,别走那么快吧”,“漆黑的夜里,不见了爸爸,露水淋湿了小孩,泥沼又深,小孩流泪”(《天真之歌·小男孩的迷失》)[1]。这个无助的可怜的孩子该怎么办呢?有谁能帮助这个在暗夜中迷失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呢?诗人选择了上帝:“丢失在荒凉泥地的小孩,跟在摇晃不定的灯光后面哭了起来,但上帝永在身边,他穿着白衣就像爸爸出现”(《天真之歌·小男孩的寻获》)[1]。
在《天真之歌》出版的前五年(1784年),布莱克遭遇了父亲撒手尘寰丢下他不管的残酷现实,涉世未深的他要在没有父亲指引的情况下去走过“黑夜”中的“泥沼”;一年后,他遇到了新的挫折———他开办的一家印刷店破产了。但他依然相信上帝会给他父亲一样的爱。《迷失》与《寻获》并非诗人的平空遐想,而是基于现实的“虚构”故事,故事中有对至亲的依恋,也有对至圣的虔诚。
诗人还曾拥有一个童话般的“梦”:“有一回幻梦织了一片树荫,罩在我那天使守护的床顶”,“我看见一只迷路的蚂蚁”,“我听她哭得真心伤”(《天真之歌·梦》)[1]。诗人依然在写“迷失的孩子”,而“人物”的背景依然是“黑夜”。面对黑夜中迷失的“蚂蚁”,上帝该怎么办呢?诗人为上帝想了一个办法:让萤火虫来管———一只萤火虫说道:“是哪个好哭鬼,把我这守夜人唤来?我就要照亮这块地面”,“小流浪者,快快转回家中”(《天真之歌·梦》)。在《梦》中诗人强调,万能的上帝会派“萤火虫”去眷顾“迷失的蚂蚁”。
2 迷失的孩子与野兽
对应于《天真之歌》中“迷失孩子”的故事,布莱克在《经验之歌》中也讲述了“迷失孩子”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迷失的孩子看不见上帝的身影:“你们的小孩子,在荒凉的沙漠中迷失,丽嘉怎么能安睡,若是妈妈在流泪”,“若是我的妈妈在安睡,丽嘉也就不会流泪”“愁苦的愁苦的黑夜啊”(《经验之歌·小女孩的迷失》)[2]。诗人讲述了一个叫丽嘉的女孩迷失于沙漠的故事,在“愁苦的黑夜”中,丽嘉看不到上帝的祥光,也看不见天使的翅膀,就连“萤火虫”也没有出现在这荒凉的地方。丽嘉的牵挂是妈妈对她的牵挂,夜不能寐独处荒郊的丽嘉,希望妈妈不要为她流泪,希望妈妈能好好睡上一觉。有谁来眷顾这个懂事的可怜的孩子呢?———“当丽嘉躺卧着安眠,从深深的山洞里面,许多猛兽跑出来,观察着这熟睡的女孩”,“它们把这熟睡的女孩”搬到洞里[2]———最终丽嘉见到了她的妈妈,“野兽”也没有伤害她们母女。
诗人讲述的这个“野兽救护女孩”的故事,依然是基于现实的虚构。诗人创作《经验之歌》期间,正是战争与专制给英国底层民众带来日趋深重的灾难的时期。底层民众的女孩子也陷入种种灾难之中,有的甚至沦为妓女:“在午夜的街道上,我听见那年轻的娼妓是怎样地诅咒”(《经验之歌·伦敦》)[2]。女孩“丽嘉”象征那些向往温暖家园、追求自由幸福的女性,“野兽”则象征心存善念的“好汉”———“狮子垂下他那一头金色的鬃毛”,“他的眼睛灼灼有光,流出红宝石般的眼泪,滴落在她的颈项上”[2]。
3 迷失的孩子与牧师
布莱克还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离经叛道”的天真孩子被牧师活活烧死的悲惨故事:“天父啊,我怎么能对你,或对任何我的兄弟爱得更深?我爱你只能像那只小鸟儿,在门边上把面包屑啄个不停”(《经验之歌·一个小男孩的迷失》)[2]。孩子这几句对人生态度的天真表白,居然触怒了牧师:“牧师听到了孩子的话,激动得直抖,抓住他的头发”,“孩子的哭泣谁也听不见,哭泣的父母白白地哭泣,他们剥光他只剩一件小衬衫,用一条锁链把他紧紧锁起。便把他在神圣的场所烧死”[2]。
这个触目惊心的故事,居然是真实的写照。我们熟知的为捍卫“太阳中心说”而化身火中的乔尔丹诺·布鲁诺(Giordano Bruno,1548-1600),就是一个“被迷失”者———他被教会信徒看做“执迷不悟”者,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处以火刑,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布莱克笔下的“迷失的小男孩”,其实也没有迷失,他的话语反映了人之初时的天真,但被“牧师们”看做是“离经叛道”的“迷失”者,并处以火刑。诗人概叹:“哭泣的父母白白地哭泣,这类事情是在不列颠海岸发生”[2]。
4 结语
是谁让孩子们迷路?是黑夜,是战乱连绵,君主专制的黑暗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底层民众饱受精神奴役与经济剥削的双重欺压。成千上万贫困家庭的无助的孩子,被迫在黑暗中寻找生存的路,他们在“泥沼”中跋涉,在“沙漠”里寻求。“迷路”时,他们希望慈父般的上帝出现,去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在“天真”世界里,上帝是虚无的,只是一个精神偶像;在“经验”世界里,上帝又是实在的,是“国王与牧师”一伙的代称(《经验之歌·扫烟囱的孩子》)[2]。
是谁让孩子们有路?是“野兽”,是心存善念,远离尘嚣的“野兽”。他们把迷失于荒郊的孩子丽嘉拖入山洞,守护起来,使她最终见到自己的爸爸妈妈[2]。
是谁让孩子们无路?是牧师,是唯我独尊,心狠手辣的牧师。他们不许孩子说出他认为有违“教义”的语言,否则就把孩子烧死[2]。联想意大利科学家乔尔丹诺·布鲁诺为捍卫和发展“太阳中心说”而化身火中的真实故事,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在黑夜中寻找光明的“行吟诗人”———布莱克的纯真与深刻。S
参考文献
[1]威廉·布莱克,著.布莱克诗选[M].袁可嘉,查良铮,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在寓意于气、意与气合中体会气机启动
启动气机是步入健身气功科学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有些功友习练健身气功好多年未能体会到启动气机主要是没有遵循寓意于气、意与气合这个重要的习练要领而至。所以,理法并重是通往健身气功科学殿堂的途径,而寓意于气、意与气合的习练要领是六字诀最重要的理,此理可从两个侧面来理解:
一是体会意守丹田。气机启动最主要的一条途径就是意守丹田。因为气机是从丹田处启动的。有的功友以为六字诀的“肚脐”是指肚脐眼,习练时意念只是放在表皮上,连收势的“揉按肚脐”都不知道意念要想到肚脐中间(丹田)去,那怎么能启动气机呢?丹田的位置虽然各种说法不尽相同,但六字诀的丹田位置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肚脐(神阙穴)与命门穴连线的中间。六字诀所说的“肚脐”其实就是指丹田的位置。习练六字诀如果不注重丹田、意守丹田,就不可能启动气机。
二是体会呼吸之气。由于六字诀是以呼吸吐纳为主要手段的功法,故寓意于气(呼吸)、意与气合才是最主要、最根本的习练要领。为什么这样说?其实在教材中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吐纳为主,导引为辅”;“不要过多注意肢体运动的规格,形松神静才能使呼吸渐缓、脉搏频率降低,使气机的升降开合调整到最佳状态”。在六字诀其他习练要领中还强调“动作要做到松、柔、舒、缓,以不破坏呼吸吐纳和吐气发声匀细柔长为基本规律”。以上这些内容,其实都是在强调注重体会寓意于气、意与气合的练功状态,都是在诱导习练者“气机就是通过掌握这些要领以后才会启动的”。
以上两个“最主要的”是将一个整体要领从两个侧面讲的。因为,体会呼吸之气时它总是与丹田连着的,意守丹田时它总是随着呼吸而发生气机变化的。所以,习练中的意守也分虚实,即意守丹田有时实、有时虚,通过意守的虚实全神贯注地体会气机的运行变化状况,从而更好地做到精神内守,做到寓意于气(呼吸)、意与气合。这就是相辅相成。
体会气机启动。从体会呼吸之气到体会气机启动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笔者从习练逆腹式呼吸到体会气机启动约有两年时间。笔者琢磨:当初虽然体会不到丹田的气机启动,但习练时意识总是体会着呼吸之气的运行变化,如体会呼吸气流的大小和速度、呼吸的长短和节律、呼吸气流所到达的位置、呼与吸之间的停顿等。教材中有“六种口型产生特定的六种气息运动方式,进而对内气产生影响”,说明六字诀的吐气是非常有利于气机启动的。这是因为六字诀吐气的时间比较长,使习练者的呼吸节律自然变慢、呼吸频率自然降低。
试分析一下呼吸频率:按照六字诀背景音乐的节奏,一个气诀的吐音时间一般为6拍,按照每一拍一秒钟(其实一拍的时间为一秒钟多一点点)计算,一次呼吸为12秒钟,则一分钟为5次呼吸。六字诀习练者在呼吸顺畅(吐气后不出现呼吸急促现象。这里要分清闭气和憋气的区别:闭气是“有意地暂时抑止呼吸”,憋气是指气机运行堵塞的状况)的情况下,从正常人一分钟16~18次呼吸,慢慢的能降低到10次、8次、5次,脱离音乐自由练习时甚至可以再减少次数。
以上数据是理论分析,实践中怎样使自己的呼吸频率下降呢?笔者在习练中体会到:首先是选择呼字诀为突破口,可以专门习练呼字诀,做到吐一个音用一次呼气,一个“收回”、“外开”用一个呼吸,六次逆腹式呼吸(呼吸的长短完全可以因人而异)完成整个呼字诀的习练;其次是用一个完整的呼气完成其他五个字诀的一次吐音发声;再次是注意每分钟的呼吸次数(不是有意调整),慢慢地体会到在呼吸顺畅的情况下呼吸次数能逐渐地减少。六字诀的调息要遵循不调而自调的基本原则,但这个“不调”其实也是有所调的,它所强调的是不要勉强的、强硬的调整呼吸。
当呼吸频率下降、自己的身体处于放松和安静的状态以后,就能更好地体会呼吸之气的匀细柔长,这时候就非常有利于体会到气机的启动了。往往就在那个放松、安静、并没有想到要启动气机的一瞬间,气机即自然而然地启动了,突然地体会到了。那个一瞬间,习练者一定会豁然开朗——原来气机的启动是这个样子的;那个一瞬间,习练者一定会有成就感——一个崭新的练功阶段开始了。从那一瞬间开始,习练就进入到得气、有气(或者叫有真气)阶段了,习练的兴趣就更加浓厚了,习练者不但知道要练形,更知道要更好地练气了。这时候寓意于气、意与气合也就自然地上升一个层次了,也就是从原来的合到呼吸之气上升到合到丹田气升降开合的气机运行上了。
在寓意于气、意与气合中体会气机运行
体会气机运行就是在气机启动以后体会其气机是如何运行的。气机运行的方式主要是升降开合。意念可以调整气机的运行,呼吸也可以调整气机的运行。而这种调整的前提是不要刻意追求,而应是若有若无、自然而然的状态。这个体会也是寓意于气、意与气合的结果。以下是笔者对六字诀气机运行的肤浅体会。
开合为主。六字诀在处理开合和升降这两者的关系中是以开合为主的。六字诀中每个字诀以及起势和收势都有气机开合的锻炼内容。在习练的整个过程中,身体中的气机自始至终都在开合,也就是说气机的开合贯穿六字诀整套动作的始终。同时六字诀整套动作招式连贯,一气呵成。
升降为辅。六字诀的呵、呬、吹、嘻四个字诀都有气机升降的锻炼内容,而且一开始的起势就兼顾了气机的升降。在字诀的编排上,六字诀的气机有一个从小升降到大升降的过程,即从起势到嘘、呵、呼、呬四个字诀都是在腹腔、胸腔间小升降,而最后的吹字诀和嘻字诀则将气机先下降到脚底、后又上升到头顶,完成气机的大升降。
围绕丹田。无论是开合还是升降都是围绕着丹田,以丹田为核心的。六字诀的嘘、呵、呼、吹、嘻五个字诀和起势、收势都有肚脐(丹田)开合的锻炼内容。进一步讲,呬字诀也有肚脐(丹田)开合的锻炼内容:一是采用逆腹式呼吸,本身肚脐(丹田)就在开合;二是在“藏头缩项”的同时应该收腹提肛,这个“收腹”也是肚脐(丹田)在合,前推时放松则肚脐(丹田)自然外开。
以上这3条虽然分开来说了,其实习练时又是融为一体的。在习练的整个过程中,意念始终都在意守着肚脐(丹田)气机的开合升降,即:肚脐(丹田)气机的开合升降贯穿整套动作的全过程。也就是健身气功·六字诀教材中所说的:“主要运用逆腹式呼吸方法,配合圆缓的以肚脐为中心的升降开合动作。”
在寓意于气、意与气合中体会气机变化
体会气机变化是在习练时,不断地意守以丹田为核心的气机的升降开合变化过程中实现的,即:“三从三到”。
从无到有。从意守丹田、采用逆腹式呼吸体会呼吸之气,慢慢的就能找到丹田里的一个动点,体会到这个动点就是启动气机,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是真正找到丹田的过程。这里,从体会朦朦胧胧、似有似无的动点到体会到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动点,从需要慢慢寻找的动点到一想就有的动点,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习练过程。
从小到大。有了丹田的这个动点以后,慢慢的就能体会到气机合时合到了这个动点上,气机开时又从这个动点向四面八方弥散出去,这就是上面所说的气机运行,就是开合与升降同时进行的状态,也就是一个从小到大的圆的扩散的状态和一个从大到小的圆的回缩的过程。通过气机较长时间升降开合的运行,然后就会体会到气机越来越强劲了,体会到气机向内回缩和向周身弥漫扩散的范围从小到大,气机的量级和力度也从小到大。慢慢地可以体会呼吸之气能推动气机的运行,气机运行凭借着呼吸之气而量大势强,呼吸之气凭借着气机运行而匀细柔长。再悉心体会,似乎上面所说的“呼吸之气”和“气机”其实没有区别,就是一个整体的气,这个气就是传统气功所说的“精气神”中的“气”。
从练时有到不练时也有。意守丹田、体会气机的运行变化时间久了,习惯成为自然,习练时能体会到的气机升降开合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同样也能体会到了。但一天24小时有多少时间能这样不停地气机运行呢?这里同样有一个从少到多的过程。这是慢慢练出来的,这个练更重要的是平时日常生活中的练。所以寓意于气、意与气合的习练要领除了习练健身气功做动作时要遵循以外,日常生活中同样也要遵循,做到时刻不离,即所谓的“不可须臾离也”,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做到“不练时也有”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日常生活中的练”的下手处或者说是首要一环是:睡觉时不做动作想动作的时候也要寓意于气、意与气合,这能起到很好的练功效果。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就是在平时空闲的时候,也能做寓意于气、意与气合的习练。再进一步就是在做任何事的时候也能做到与丹田、气机相结合,绵绵若存,连续不断,使身、心、息融为一体,从而体现出“三调合一”的境界。
驴子成天被关在栏子里,虽然不愁吃喝,但是每天都要干很多的活,不是到磨坊里拉磨,就是到树林里驮木材,或者运货物到集市上去,工作特别繁重。
哈巴狗的命运和驴子的则有天壤之别。它会演许多小把戏,做很多有趣的动作,特别能逗主人的欢心,主人一高兴就会赏赐给它一些好吃的,到了傍晚主人还会和它一起外出散步。
驴子在工作之余,难免心有不平,自己累死累活,还得不到自由,而哈巴狗什么都不用干却能得到宠幸。
这一天,机会终于来了,驴子扭断缰绳,跑进主人的房间,它决定学哈巴狗那样逗主人开心,说不定主人会带自己出去游逛一天呢。
驴子看到主人就围着他跳舞,可是它的腿碰倒了桌子,碗碟被摔得粉碎,接着又撞翻了椅子。
驴子觉得这样还不够亲热,于是它学着哈巴狗的样子,趴到主人身上,伸出舌头去舔他的脸。
主人被他吓坏了,以为驴子发疯了,也不敢反抗,只是在那里大叫。
驴子以为主人喜欢自己这样,越发起劲了。大家听到喊叫急忙赶到,把驴子拽了出去。
驴子等着主人给自己奖赏,没想到反倒挨了一顿痛打,接着又被关进了栏子。
寓意:
人最愚蠢的行为是因为羡慕别人而否定自己,甚至丢失自我;人更糟糕的行为是刻意模仿他人,而他人无异于自杀。
公平对待命运
Most people complain of fortune, few of nature;and the kinder they think the latter has been to them, the more they murmur at what they call the injustice of the former.Why have not I the riches, the rank, the power, of such and such, is the common expostulation with fortune;but why have not I the merit, the talents, the wit, or the beauty, of such and such others, is a reproach rarely or never made to nature.The truth is, that nature, seldom profuse, and seldom niggardly, has distributed her gifts more equally than she is generally supposed to have done.Education and situation make the great difference.Culture improves, and occasions elicit, natural talents I make no doubt but that there are potentially, if I may use that pedantic word, many Bacons, Lockes, Newtons, Caesars, Cromwells, and Mariboroughs at the ploughtail behind counters, and, perhaps, even among the nobility;but the soil must be cultivated, and the season favourable, for the fruit to have all its spirit and flavour.If sometimes our common parent has been a little partial, and not kept the scales quite even;if one preponderates too much, we throw into the lighter a due counterpoise of vanity, which never fails to set all right.Hence it happens, that hardly any one man would, without reverse, and in every particular, change with any other.Though all are thus satisfied with the dispensations of nature, how few listen to her voice!How to follow her as a guide!In vain she points out to us the plain and direct way to truth, vanity, fancy, affection, and fashion assume her shape and wind us through fairy-ground to folly and error.既然能对自己宽容何不给他人多一点耐心
It is curious that our own offenses should seem so much less heinous than the offenses of others.I suppose the reason is that we know all the circumstances that have occasioned them and so manage to excuse in ourselves what we cannot excuse in others.We turn our attention away from our own defects, and when we are forced by untoward events to consider them, find it easy to condone them.For all I know we are right to do this;they are part of us and we must accept the good and bad in ourselves together.But when we come to judge others, it is not by ourselves as we really are that we judge them, but by an image that we have formed of ourselves from which we have left out everything that offends our vanity or would discredit us in the eyes of the world.To take a trivial instance: how scornful we are when we catch someone out telling a lie;but who can say that he has never told not one, but a hundred? There is not much to choose between men.They are all a hotchpotch of greatness and littleness, of virtue and vice, of nobility and baseness.Some have more strength of character, or more opportunity, and so in one direction or another give their instincts freer play, but potentially they are the same.For my part, I do not think I am any better or any worse than most people, but I know that if I set down every action in my life and every thought that has crossed my mind, the world would consider me a monster of depravity.The knowledge that these reveries are common to all men should inspire one with tolerance to oneself as well as to others.It is well also if they enable us to look upon our fellows, even the most eminent and respectable, with humor, and if they lead us to take ourselves not too seriously.
关键词:《姑妄言》 《金瓶梅》 小说观 寓意
《姑妄言》为辽东人曹去晶创作于清朝雍正初年的长篇小说,其书内容放诞恣肆、奇突骇异,可谓独树一帜。《姑妄言》对当是时的社会生活给予了不遗巨细的展示,对构成社会生活的诸多或美好或丑恶、或可敬或可笑的元素予以了精准的剖析;小说于创作时强调对世态人情的细致描摹和追思考察,这一叙事偏好实承《金瓶梅》之遗风。与作者在实际创作内容上的遥相对应相仿,《姑妄言》之评点者林钝翁在品评作品时同样对为《金瓶梅》作评的张竹坡所主张的小说观有所继承;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二者在把握文本架构、阐释文本内涵之时对作品本身所包孕的“寓意”的相似的关注与讨论上。
在《姑妄言》第八卷中,评点者林钝翁即以回前批的形式,取《金瓶梅》而为正典,对适时通行的“以正史而为小说之佐证”的说法提出质疑,并借机申明自身所支持的小说观念:
《金瓶梅》一书可称小说之祖,有等一窍不通之辈,谓是西门庆家一本大账簿。又指摘内中有年月不合,事有相左者为谬,诚为可笑。真所谓目中无珠者,何足与言看书也。……但作小说者,不过因人言事,随笔成文,岂定要学太史公作《史记》用年月表耶?大凡书遇此等不通人持看,亦书之一厄。诚所谓如之何者,吾莫如之何也已。[1](P388)
在这里,评点者既点明了《金瓶梅》一书作为小说所采用的表现方法的合理性,更指出了文学作品与历史著作在写作方法和叙述形式上的差异性,其概括可谓独具只眼——须知在《金瓶梅》诞生之初,其所采用的“以工笔而描摹世情”的描述方式即颇受非议;论者或因其琐碎绵长、事无巨细的记叙风格而比之于详备之实录,或因其间有矛盾、时出错讹的记叙内容而比之于精严之史著,其在文体判断上多有疏失。《姑妄言》的评点者对此类观点给予了坚决的反驳。他指出,在鉴赏时将小说与实录或史著完全混为一谈,实属“一窍不通”“殊为可笑”之举。评点者认为,这种创作与现实的不符实是小说塑造艺术形象之需,作小说者无须如著史者一般,在提笔撰文之时先将事件的真伪先后考辨一番;作者当“因人言事,随笔成文”——在素材的选取与寻觅阶段,创作者固然要依从生活真实而对所获材料略加约束,以避荒谬不经;然在对已有的故事胚型施与煅烧捶打之时,创作者则不妨将实录因素纳入文学视野,以酣畅淋漓、天马行空的叙事方式来尽情挥洒,使笔下的情节人物更加趋近于艺术真实。
从小说理论史的角度来看,《姑妄言》的评点者林钝翁之所以能够挺身而出为历来受评论者口舌诘难的《金瓶梅》辩护,并以一种开明的态度来认识后者所呈现的“于史乖谬”的面貌,其言行自有其理论渊源。很容易看出,评点者这一事涉文史关系的观点实源自《金瓶梅》的评点者张竹坡。后者在论述《金瓶梅》与实录关系时,虽然亦在书前开宗明义,指出“《史记》中有年表,《金瓶》中亦有时日也”,强调了作为小说的《金瓶梅》与作为史传的《史记》在以实录笔法记录世事这一层面所存在的共通点,然张氏随即腾挪笔锋,转而关注两书于叙事时序上的差异,并借此以言说小说与史传的具体区别:“此书(《金瓶梅》)独与他小说不同。看其三四年间,却是一日一时推着数去……若再将三五年间甲子次序,排得一丝不乱,是真个与西门计帐簿,有如世之无目者所云者也。故特特错乱其年谱,大约三五年间,其繁华如此。则内云某日某节,皆历历生动,不是死板一串铃,可以排头数去。而偏又能使看者五色迷目,真有如捱着一日日过去也。此为神妙之笔。”(《金瓶梅读法》之三十七)[2](P47)张竹坡认为,小说创作既不必像年谱一般严格遵循时序,亦无须像实录一般如实记录事件;就小说家而言,他们尽可以将这些束缚所引发的顾虑置之脑后,完全借助以虚构为本的神妙文笔而引得读者目眩神迷;在张竹坡们这些事涉作品叙事策略的、貌似简单明了的说法的背后,体现的是清初小说评论家在小说的文体特征认识上的进步。
事实上,张竹坡与林钝翁在文学阐释上所具有的一致性并不单单局限于其凭借对作品(小说与实录/史著)文体方面的大致准确的界定所作出的事涉不同写作话语与文体形态的解读。作为得时代风气之先的评论家,张林二人之于小说理论的共同贡献还体现在其于研析作者创作理念之时所采用的相仿的讨论路径上——在评述过程中,他们不断猜度、揣测作者的创作心态,并对后者在布局谋篇之时所展现的艺术偏好及所隐含的思想感情予以有针对性的追缉与联想。作为文本的接受者与解读者,评点者在进行上述赏析之时首先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选择性的整合了小说中其所认定的最能够“折射”出作者个人意愿的信息,并将之作为彰显其所具“不同于实录”之特质的文本内证;在此之后,评点者又结合自身的欣赏趣味与审美喜好来对这些内证所隐含的意蕴进行带有个人色彩的熔铸提炼;“寓意说”也便在这一阐释环境之下应运而生,成为清初小说评点家所曾提及的最具新意的观点。
张竹坡在评点《金瓶梅》之时即曾旗帜鲜明的提出自己以“寓言”为中心的小说观,并写成《〈金瓶梅〉寓意说》一文付之于小说之前。竹坡在这一篇文字的起始处这样写道:
稗官者,寓言也。其假捏一人,幻造一事,虽为风影之谈,亦必依山点石,借海扬波。故《金瓶》一部,有名人物不下百数,为之寻端竟委,大半皆属寓言。庶因物有名,托名摭事,以成此一百回曲曲折折之书。[2](P27)
在张氏看来,小说(“稗官”)应当具有“寓言”的性质,作者叙述文学世界中幻设的“风影之谈”的目的是“依山点石,借海扬波”,为自己叙写刻画现实世界中与之存在逻辑关联的人与事设定出合于情理、意趣盎然的叙事模型;受制于这样一种判断前提,张氏在对小说施以评论之时亦是洞烛幽微、心细如发,更加看重对小说中那些可能另有深意的相关人物事件的内涵揭示;也正因由此,他才会提出为作者笔下人物形象名字所隐含之寓意“寻端竟委”的主张——在竹坡眼中,不但“此一百回曲曲折折之书”皆为作者借助类似于寓言的创作模式“托名摭事”而成,书中所采用的人物名称更是为其主观上建构小说主体、编织故事情节起到了直接而有力的推动作用。
就叙事作品而言,“除了叙述事件以激发人格特征之外,叙述中还有一个使人物生成的重要手段,这就是通过专名的暗示与粘结。”[3](P226)很容易发现,《金瓶梅》在人物塑造方面确实广泛地应用了这一叙述手段:在这部小说中,笑笑生往往令其笔下人物的名字先于其行为出现于读者面前,并以近乎“量体裁衣”的方式,借用富有寄寓之意的修辞方式而使之成为影射、暗示、粘连相关人物人格特征与行为表现的符号表记:“应伯爵”其号谐音“白嚼”,自然是善于白占人便宜的帮闲;“常峙节”之名类于“吃借”,则必属入不敷出借贷为生的布衣。小说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般般种种、不一而足。读者在未见《金瓶》其人之前,便可以通过浏览其名讳而在内心中建立直观的第一印象。应当说,张竹坡提出“寓言”小说观,进而通过解读作品人物的名字以揣测作者之创作意图:这一分析门径有其合乎情理之处。与张评《金瓶梅》之“寓意说”相承相应,纵观《姑妄言》之评点,其文虽未明确提及寓言,然评点者亦多效仿张竹坡之法,对作品中物类名称所具寓意加以释解,并指明这种有所寄寓的创作方式在展现小说文体特质方面所起到的效用——在《姑妄言》中,评点者提出“因人言事,随笔成文”之观点,此实与张氏“因物有名,托名摭事”之论调遥遥相应。
要而言之,两部小说的评点者在对小说中的内容从“表现小说独具的文体特质”这一作品层面上加以定性,解决了“何为作小说”这一问题之后,又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以自我为中心来推断“独具文体特质的小说”的创作观,从作者这一层面上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解决了“为何作小说”的问题,这种对小说文本深层次内涵的挖掘也就促成了“寓意”之说的形成和完善,其论断虽有深浅之别,究其本质而言是一致的。
从评点者对文本材料的诠释程度来看,钝翁对《姑妄言》之寓意的讨论并未向我们提供什么新的东西,其阐释深度和论述广度亦远较张评《金瓶梅》为逊;不过,倘若我们不仅仅拘泥于评点文字本身,而是将之与评点者联系起来而加以拟想猜度的话,似乎又会有不同的发现。
《姑妄言》的评点者与小说作者有着牵扯不断的瓜葛。根据前贤对其于文本之中所留下的诸多线索的考据钩索,此书之评作很可能是一人身兼二职;即非如是,评点者对作者其人亦有着超乎寻常的了解。[4]正因由此,在阅读《姑妄言》所附评语时,我们完全可以将其中评点者自人物名称申而论出的“寓意”视为作者创作这一人物时的“本意”来理解,这与《金瓶梅》之张评殊为不同。
在其《金瓶梅读法》之三十六中,张竹坡有感于寓意索隐之法的得失,提出了这样的看法:
作小说者,概不留名,以其各有寓意,或暗指某人而作。夫作者既用隐恶扬善之笔,不存其人之姓名,并不露自己之姓名,乃后人必欲为之寻端竟委,说出名姓何哉?何其刻薄为怀也!……近见《七才子书》,满纸王四,虽批者各自有意,而予则谓何不留此闲工,多曲折于其文之起尽也哉?偶记于此,以白当世。[2](P47)
表面看来,张评在其谈及寓意之时强调“其所欲说之人,即现在其书内”,指出倘若接受群体一本正经的摛词摘文,到现实与历史中“寻端竟委”并考据作者的真实面目,实有误作者本意而“为赋新词强说愁”之弊;但事实上,他并未在涉事人物寓意的评点过程中完全践行自己所提出的这一标准。一方面,竹坡曾指出小说评论者不应在进行文学鉴赏之时如《第七才子书琵琶记》评点者般进行无谓的蠡测,单凭“琵琶二字中包含四个王字”这一并无深意的文学事实便草率的将作者定为“王四”;然在另一方面,张氏在后续事关作品正文的评述过程中仍对人物所具寓意的考察颇感兴趣,甚至提出了牵强附会的“孟玉楼自喻说”,将《金瓶梅》中孟玉楼的形象特征与作者的思想意识合而论之。可以说,张竹坡只是转变了钩沉索隐之法的研究方向,更迭了在考辨文本内相关意义符号所蕴寓意时的关注点——评点者依然希望将讨论的触角延伸到文本之外,借助对小说寓意的联想来认识作者其人,只不过阐释目标由作者之身份而转为了作者之禀性。笔者认为,这种认识偏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评点者同作者的时空差异而造成的。作者与评点者所在的历史文化环境与所处的社会生活语境之间相去甚远,时空上的鸿沟使得有关作者的一切都笼罩于历史的迷雾之中;完成“补白”,令小说成为合格的史籍之附丽——这对于深受“史传”小说观影响、认定“小说当具补史之用”的中国古代文人而言实属难以抗拒的诱惑,对此张氏亦概莫能外。正因如此,其于评点中提出“寓意说”这一虽有创见亦有曲解的论点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在《姑妄言》中,这一问题不复存在。如前所述,《姑妄言》的评点者与作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彼此难分的关系,小说在评论与正文中所体现出的思想观念亦可谓难辨你我;在行文中,评点者完全不必花费时间以猜测、推理作者的身份和构思,而是在关键之处一笔切中肯綮,进而点明作者的用意。显然,评点者深晓作者写作的个中三昧,这一点也体现在前者对后者词句的寓意的探讨上:钝翁对自小说中采拾而出的诸多富有寓意的专属名词的解释大多可以在不加曲解的前提下直入主题,不会使读者产生误会,如其指出恶妇崔命儿其名寓指“催命”,孽子卜孝之名则实寓“不孝”等,显然就实无他解。即使个中寓意难以一参即明,评点者的解释也大多入情入理。《姑妄言》评点者在身份上与作者毫无暌隔,无需兵行弯路,结合自身的思想情趣与审美偏好去猜测想象后者于行文间所潜藏的真实意图,无形中也避免了如张竹坡般因“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之举而自行引入迂腐难解的推断曲解故事的可能。
综观整部《姑妄言》,评点者关涉小说人物寓意的评点虽每言必中,然其此类评语与其他评语相比却是数量寥寥、内容简单。显而易见,对于钝翁来说,对作者的深知实际既减弱了其猜测作者所留的那些文字所构成的“谜语”的好奇心,也使得其可以不将注意力完全放在点破人物所具有的甚为浅露的寓意上;在评点者看来,与其漫无目的地游离于文本外、将其中富有寓意色彩的笔墨视作隐喻作者之生平经历的谜语,倒不如切实认真地进入文本中、以这些笔墨作为寄托自身评点思想的工具。关于这一问题,我们不妨来看其在第十八卷回前评中评论书中人物“富新”的一段文字:
处处负心,才写他名字满足。富新负了司进朝,便接庞氏三妇负富新。富新因负心于司进朝而死。三妇亦因负心于富新而死,借这几个男女,骂尽负心人,尚不足为妙,又借富新之负心,骂尽明末降贼诸文武之负心者,妙极。倘有负心之人见此,当极为改悔,不身罹横祸而贻后人之笑骂也。[1](P888)
作者为书中多有负心之举的人物起名“富新”,明显是借谐音而有意暗喻;然而评点者并不借此进行漫无边际的推想,来窥探其具体影射现实中的何人或是否与作者的某些经历暗合,而是对名字中的寓意进行就文论文的解释,以此“负心”生发开去,以小见大,用类比的方式揭露出世道之中种种“负心”之人及“负心”之为,从而反映出自身的基本评点思想——对炎凉世态的切齿痛恨及对失德世人的谆谆告诫,其着重点实际上仍在文本。
反观张竹坡所评《金瓶梅》,其评点中虽然亦有如《姑妄言》般借对小说寓意的解构阐释来言说文本情节的情形,然在很多时候却总令人感觉事理扞格,时有强为之说之嫌。如其在《〈金瓶梅〉寓意说》的最后对故事结局的一番解读:
若夫玉楼弹阮,爱姐继其后,抱阮以往湖州何官人家,依二捣鬼以终,是作者穷途有泪无可洒处,乃于爱河中捣此一篇鬼话。明亦无可如何之中,作书以自遣也。至其以孝哥结入一百回,用普净幻化,言惟孝可以消除万恶,惟孝可以永锡尔类,今使我不能全孝,抑曾反思尔之于尔亲,却是如何!千秋万岁,此恨绵绵,悠悠苍天,曷有其极,悲哉,悲哉![2](P31)
张氏于整篇《寓意说》中都在不厌其烦的解读着小说中大小不一的人物形象的名字寓意,然而在最后却忽然接入这样一段借助情节分析而表露其对小说创作思想之理解的观点(“苦孝说”)的文字,甚是突兀。这需要我们回到评点者本身来理解这一问题。如上所述,张竹坡对《金瓶梅》作者几无了解,其对《金瓶梅》中寓意的把握不可能如《姑妄言》评点者那样准确;而张氏家世没落遭遇坎坷,自身的不幸很容易使得其在借评点以抒闷怀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生命经历和情绪感触糅合到对情节寓意的解读中去,“置换”掉属于作者自己可能想要在那些情节中表露的真实的想法。将语多臆断的“苦孝说”置于《〈金瓶梅〉寓意说》之尾,以愤激之论而结寓意之辩,实际上亦是这一倾向的一种表现。评点者在思想上以自我确立的“所指”,将篇幅宏富的小说中的“能指”单一化:在这里,评点并非是为了作品和作者而述,乃是为了评点者而作。要而言之,张评《金瓶梅》在言及寓意之时因其对作者的不了解(抑或不求甚解)而更多地套用自身情况来衡量小说,在文本内探究作者进而自由联想出含酸说及苦孝说等评点思想,而《姑妄言》评点则于对作品的寓意认同上实现了评作合一,并在这一基础上以更加合理的推论来结合文本演绎自身的创见。
总之,从各个层面而言,《姑妄言》评点中涉及寓言与寓意的观点全承《金瓶梅》张评而来,二者皆以评点者对小说这一文体的独到认识为基础而发端。其中,《姑妄言》评点中关于小说寓意的解释言说虽然从质量与数量上皆难望张评《金瓶梅》之项背,然其却由于评论者与作者“实为一体”的独特身份以及评论中毫无索隐联想之嫌的主旨揭示而独具特点;与在将“寓意”小说观落实到文本之时不时游离于作品之外、投目于作者性情与评论者处境的张竹坡,《姑妄言》中对物类寓意的解读少牵强附会之据、多基于文本之论。在笔者看来,《姑妄言》评点中关于寓意的诸多内容应当作为中国小说理论发展史中的一个特例而加以重视与考察。
注释:
[1][清]林钝翁评,[清]曹去晶著:《姑妄言》,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版。
[2][清]张道深评,[明]兰陵笑笑生著:《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版。
[3]傅修延:《讲故事的奥秘——文学叙述论》,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4]陈辽:《奇书〈姑妄言〉及其作者曹去晶》,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郭醒:《也谈〈姑妄言〉的作者“曹去晶”》,光明日报,2002年10月09日。
住院的他,每天除了打针沉睡之时平静一会儿,其它时间像个小孩子不得安生,拍手吵闹不停。最让女儿头疼的是吃饭,饭菜吃得漓漓落落的,还会被他打翻弄得床单衣服上到处都是。一顿饭吃下来,喂他的女儿累得满头大汗。
那天,女儿手忙脚乱打碎了保温瓶,匆忙中只好从柜里随手拿出一个搪瓷白缸,将饭菜盛好送到医院去。也许是因为有他爱吃的红烧鱼和香菇碎肉,他吃得特别香,而且出人意料地吃得很安静,直到把饭菜吃个底朝天。女儿惊讶得不得了,以为他的病情开始好转。临吃完,他望着准备走的女儿说:“你回去告诉淑贤,我很好,别让她担心,我很快就回去。”女儿微笑地回答着“好。”心底却深深地叹息,父亲越来越糊涂了。淑贤是母亲的名字,她已经离开他们许多年了。
那段日子,他变得安详起来,特别是在吃饭的时候,很合作,像个不再惹事的孩子。女儿不再为他吃饭犯愁。可每次当女儿离开时,他都要让她给淑贤捎话,不外是让她不要担心,他很快就会回家。有一天,他趴在窗台上喊住已下楼的女儿,说:“天冷了,让淑贤多穿衣服,她身子弱!”
天气真的越来越冷了。搪瓷白缸带的饭菜送到医院已没有了热气,女儿又买来一个保温瓶。没有想到的是,热乎乎的饭菜放在他面前,他却旧态复发,不肯轻易吃下一口,任凭女儿千说万哄。最后气得女儿喊道:你怎么可以这样气人?是不是看碟下菜?话一出口,女儿怔住了,忽然想起了什么!
出处:《列子·汤问》
寓意: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故事: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可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
2.《农夫与蛇》 出处:《伊索寓言》
寓意:即使对恶人仁至义尽,他们的邪恶本性也是不会改变的。故事:冬天,农夫发现一条蛇冻僵了,他很可怜它,便把蛇放在自己怀里。蛇温暖后,苏醒了过来,恢复了它的本性,咬了它的恩人一口,使他受到了致命的伤害。农夫临死前说:“我该死,我怜悯恶人,应该受恶报。”
3.买椟还珠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寓意:买椟还珠原意是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次要的东西比主要的还要好。买椟还珠是一个贬义词。故事:楚国有个商人,在郑国卖珠宝。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匣子,将盒子用桂椒调制的香料熏制,用珠宝和宝玉点缀,用美玉装饰,用翡翠连缀。有个郑国人把匣子买了去,却把匣子里面的珠子还给了他,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宝吧。
4.守株待兔
出处:《韩非子·五蠹》
寓意: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
故事: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到了树桩上,撞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轻松捡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田里的庄稼也都死掉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所耻笑!
5.杯弓蛇影
出处:应劭《风俗通义·怪神》 寓意: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扰。
故事:应郴请杜宣饮酒,挂在墙上的弓映在酒杯里,杜宣以为杯中有蛇,疑心喝下了蛇,心忧而病,应郴听说杜宣生病后来看望杜宣,杜宣看到墙上的弓后病就好了。6.坐井观天
出处: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寓意: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故事:一只青蛙坐在井里,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飞来呀?” 小鸟回答说:“我从远处飞来.我在天空中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相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7.刻舟求剑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寓意: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故事: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随身带着的剑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剑掉进水里了!这个楚国人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然后回头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众人疑惑不解地望着那个刀刻的印记.有人催促他说:“快下水去找剑呀!”楚国人说:“慌什么,我有记号呢.”船继续前行,又有人催他说:“再不下去找剑,这船越走越远,当心找不回来了.”楚国人依旧自信地说:“不用急,不用急,记号刻在那儿呢.”直至船行到岸边停下后,这个楚国人才顺着他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可是,他怎么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个记号是表示这个楚国人的剑落水瞬间在江水中所处的位置.掉进江里的剑是不会随着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记号却在不停地前进.等到船行至岸边,船舷上的记号与水中剑的位置早已风马牛不相及了.这个楚国人用上述办法去找他的剑,不是太糊涂了吗?他在岸边船下的水中,白费了好大一阵工夫,结果毫无所获,还招来了众人的讥笑.8.《狐狸和葡萄》: 出处:《伊索寓言》
寓意: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就找借口说时机未成熟。故事: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来吃,但又摘不到。看了一会儿,无可奈何地走了,他边走边自己安慰自己说:“这葡萄没有熟,肯定是酸的。”
9.叶公好龙
出处:汉·刘向《新序·杂事》
寓意: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故事: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器物上刻着龙,房屋上也画着龙。真龙知道了,来到叶公家里,把头探进窗子。叶公一见,吓得拔腿就跑。
10.画蛇添足
出处:《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寓意: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自相矛盾的故事与寓意】推荐阅读:
有寓意的寓言故事07-02
寓意好的典故成语故事09-24
励志小故事及寓意06-16
春联的寓意09-10
立冬节气吃饺子的寓意06-02
立春的寓意是什么意思06-09
j开头的单词寓意好06-06
h开头的单词寓意好的06-18
2022年清明节的寓意和象征06-19
登山寓意作文10-01